唐栖离上海到萧山有多远远

专题导航-萧山文化网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导航 > 方晨光《文脉湘湖》首发式
> 湘湖讲堂
&&&&&&&&&& &&&&&
        (图为方晨光先生在湘湖讲堂讲课)          (图为课堂现场)
      
         (图为文化网在课堂录像)          (图为作者在北干二苑社区讲课)
(图为作者与儿童文学作家周锐一起在湘湖)
(图为作者与科普作家雷宗友游湘湖)
  “遍历吾乡胜,湘湖景更幽。水遥青霭合,波静白云浮。欲雨山如画,临风树近秋。开樽一叶上,飘渺有丹楼。”(清?毛万龄《湘湖》)湘湖位于萧山西南。北宋中期围湖开垦殆尽。政和二年(1112)县令杨时围塘筑复湖,以其“境胜若潇湘然,因而名之”(《湘湖草堂记》)。嘉泰《会稽志》卷十:称“湘湖……周八十里,溉田数千顷。湖生莼丝,最美水利。所及者九乡,以畋渔为生业,不可计数”。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于湖中筑堤建桥(跨湖桥),遂为上湘湖、下湘湖两湖。近百年来泥沙淤积,湖面渐湮。今存三江口小砾山起东北流至城厢街道的一条宽30―50米,长约11公里狭长的河道型湖泊(湘河),水深2―2.5米,面积1406亩,为输水干线。湘湖,四周被六十余座山环抱,形成山抱水、水环山、山绕湖转、湖傍山走、山中藏湖、湖中有山、山水交融、湖山争辉的自然格局。
  湘湖周围古迹众多,物产丰富。有菊山、青山、蒙山、碑牌岭、萧然山、石岩山等名山胜迹,有定山、眉山、荷山、压坞山等湖碧烟鬟小岛;距今八千年的新石器时代跨湖桥文化遗址享誉中外,有越王城、秦皇渡、徽宗寿域、康王“乳泉”等帝王踪迹;有杨岐寺、莲华寺、先照寺、城山寺、东岳庙等寺庙;有湘湖旗枪、樱桃、杨梅、土步鱼、莼菜、湖蟹等山产水产;湖底的粘土,细腻而韧,沿湖居民“荒嗯咦魃摹薄8惺芳仪盘瞥笫撕刂鹿世铩
  明朝张岱在《明圣二湖》中曰:“余弟毅儒,常比西湖为美人,湘湖为隐士,鉴湖为神仙。余不谓然。余以湘湖为处子,腼腆羞涩,犹及见其未嫁之时”。民国周易藻《萧山湘湖志?自叙》云:“昔人云,湘湖犹处女,秘不炫人。”当代郑逸梅先生说:与“杭州一水之隔的萧山有个湘湖,那风景胜迹,不在西湖之下,却淹没不彰”。近代?何簋芬《春日偕陈惠卿杭小舟泛舟湘湖口占》诗云:“三人乘兴荡轻凫,水色山光入画图。若把楼台来点缀,湘湖也不逊西湖。”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湘湖岂有诗。自北宋起历代诗人对湘湖吟咏不止,杨时、华镇、陆游、苏s、刘基、魏骥、张岱、毛奇龄……几十位名人在游历湘湖中,留下了几百首诗词,把湘湖的湖光山色、湖贤功臣、人文历史、名胜古迹、名优特产等,在借物抒情、物我相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请欣赏明朝蔡友《望湖亭》诗:“望湖亭上望湘湖,景物天开似画图。两岸好山青嶂列,一泓新水绿罗铺。芰荷香里莲舟小,杨柳阴中钓艇过。满路松风吹酒醒,归去不用倩人扶。”
  几十年来,湘湖泥沙淤积,水面渐湮,仅存一条长约十一公里的湘河。今萧山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湘湖开发,搬迁住户,拓展湖面,恢复景观,再现了湘湖山环水抱、秀丽明媚的风采,重现了湘湖历史文化内涵,新湘湖成为市民心中一座文化丰碑。
  湘湖名称& 《湘湖考名》一文,有三大新发现:一是湘湖之名起于南朝,唐朝、北宋早期都有,而非新编《萧山县志》说的北宋“政和二年(1112),杨时(龟山)任萧山县令……后以湖景宛若潇湘,取名‘湘湖’”,在取名上“宛若潇湘”有待考证,杨时开湖后才有“湘湖”名的记载在时间上是错误的。二是发现了湘湖还有具体督造之人,在杨时任上为萧山尉的方文林。三是第一次完整地把“湘湖”及历史上的名称联系了起来。三大发现为《萧山市志》湘湖部分的编纂,提供了有说服力的证据;亦为萧山百姓了解湘湖,研究湘湖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五园十景& 五园:东方文化园、杭州乐园、山里人家、杭州世界休闲博览园、世界休闲风情园(索菲特世外桃园)。十景:跨湖古舟、城山怀古、蒙山寿域、杨岐钟声、先照晨光曦、湘湖云影、西山霁雪、山脚窑烟、青山莲华、知章故里。
  跨湖古舟&
  2000年,在湘湖跨湖桥以西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跨湖桥遗址,遗址出土大量的石器、陶器、木器和骨器,其文化面貌独特,被考古学界命名为“跨湖桥文化”。2002年底,在遗址上,又出土了一条“独木舟”。独木舟残长560厘米,宽25-52厘米,船体最大内深15厘米,侧舷厚度2.5厘米。经采集的独木舟木质标本和独木舟所处地层⑨陶片标本,分别请北京大学和上海博物馆做了碳14测定和热释光测定,其年代都在8000年上下。参加《跨湖桥遗址独木舟及遗迹保护方案论证会》专家们论证,是“目前国内新石器时代唯一的,也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独木舟之一”。日,《中国文物报》头版登载了“跨湖桥遗址发现中国最早独木舟”的报道。
  在跨湖桥遗址独木舟的周围,还发现了木桨、木板、砺石、石锛和一堆木炭灰及横七竖八的木头,船体侧舷并列打入多根木桩,船下有横木,独木舟的侧舷内发现有大片黑焦面。所有迹象表明,这是一处与制造独木舟相关的作坊,即现代造船厂的前身。跨湖桥人就是用这种现代人认为是最原始和愚蠢的方法,制造出了当时最为先进的独木舟。《易经系辞传》中关于古人造船有这样的记录:“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揖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涣。”《越绝书》记载:“越人谓船为须虑……。习之于夷。”
  跨湖桥遗址舟楫的出现和应用,对于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生产发展和文化交流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改写了江浙沿海一带河姆渡、钱三漾、水田畈等遗址见桨不见舟的历史;它是人类划时代的创举,为人类造船史的研究提供了最早的实物证据,将世界造船的历史一下子上推到了八千年前;它证实了杭州湾和长江口一带在上古时代是一处舟楫飞舞、人鱼交欢的热闹地方;这里的先民是世界上最早尝试征服海洋的民族之一。
  越人造船历史悠久,技艺高超。《淮南子》中说:“汤武圣主也,而不能与越人乘z舟而浮于江湖。”《艺文类聚》引《周书》有“周成王时,于越献舟”的记载。离独木舟遗址不远的位于萧山湘湖以北的越王城,据史料记载,为春秋战国时代越国大船军所筑,越王城北的西陵乃当时吴越争霸的首要津渡。当时战船有大翼、中翼、小翼,另外还有楼船、突冒、桥船等种类。《越绝书》卷八记载了越王句践对孔子说的话:“夫越性脆而愚,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越之常性也。夫子异则不可。” 公元前474年,越国将都城由会稽迁至山东琅琊,随行者有“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俨然一支浩浩荡荡的船队。至此,越国凭借大船军控制了全国碣石(今河北秦皇岛)、转附(山东烟台)、琅琊(山东胶南)、会稽(浙江绍兴)、句章(浙江宁波)等五大港口中的三个。
  跨湖桥遗址独木舟实行就地保护,它将成为湘湖的亮点和跨湖桥遗址公园的场景展示对游人开放。“跨湖古舟”必将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展现在世人眼前。
  城山怀古
  背景:华镇,字安仁,会稽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宋哲宗元佑末前后在世。好学博古,工诗文。元丰二年,(公元一o七九年)登进士第。官至朝奉大夫,知漳州军事。镇原著有文集一百卷,杨子法言训解十卷,书记三卷,会稽览古诗一百三篇,长短句一卷,会稽录一卷,均巳佚;今仅存云溪居士集三十卷传於世。发现梦笔桥边的梦笔桥碑上刻着宋华镇的诗句。其中“欲闻梦中传彩笔”一句中,“闻”字应为“向”字。
  城山,位于湘湖西北,为春秋时期越国屯兵抗吴的军事城堡遗址。其城坡陡峰峻,中卑四高,地势险要。山上有城垣、句践祠、洗马池、佛眼泉、马门等古迹,经城山怀古坊、城山故道、古越亭可直达越王城。代有“馈鱼退吴”的佳话。唐宋以来,李白、华镇、文天祥等许多名家诗人为越王城留下了几十首诗篇。
  “闻说当年句践都,越城高耸沼吴图。僧归山刹日之夕,忽听钟声响满湖”。(湘湖《孙氏宗谱》孙朝栋《越城晚钟》诗)这是湘湖孙氏宗谱所记载的关于古城山禅寺、句践祠之诗句,也是宗谱所记载的“越城晚钟”景点之所出。据考证,越王城遗址为春秋时期越国拒吴的军事城堡。其城位于湘湖西北,山坡陡峰峻,山巅中卑四高,地势险要。历史上有“缓报一双文锦鲤,坐归十万水犀军”故事的记载。春秋时期的遗迹有城垣、洗马池、佛眼泉、马门等,后人在山上建有城山寺、句践祠、城山故道、望江亭、半山亭、石牌坊等。
  唐宋以来,许多名家诗人为越王城留下了几十首诗篇。唐朝宋之问、李白、崔子向,宋朝华镇、文天祥,元朝王沂、贡性之,明朝姚广孝、刘玉、孙学思、朱纯、朱玉贞、任四邦,清朝蔡仲光、包启祯、孙自武、毛万龄、张远、汤树棠、吴山。请看宋朝华镇《城山》诗:“兵家制胜旧多门,赠答雍容亦解纷。缓报一双文锦鲤,坐归十万水犀军。”
  “沼吴业废,锦衣化满殿鹧鸪,壁垒销沈,始知卓锡拈花法缘无量;选佛场开,香钵贮两湖烟月,人天欢喜,翻觉卧薪尝胆烦恼何为。”这是城山寺联。古寺早已不在,只留下荒芜的遗址。今人留下遗址,又在边上建一“句践祠”,并塑造句践、范蠡、文种之像,供人凭吊。每年的春节,无论雨雪,湘湖村及周边村民都守着这么一个古老的传统,早早地来到山上,为自己越族的祖先供上祭品,点上香烛,“烧头香”……既拜祭祖宗,又祈求平安,保佑富贵。且听明朝有孙学思的《越王城吊古》诗:“越峤迢迢旧有城,越王曾此驻行兵。当年霸气全消歇,此日龛灯复更明。敌国漫论尝胆事,野台还著卧薪名。至今月黑千峰夜,似有排空战马声。”
  湘湖云影
  湘湖,自北宋“以山为界,筑土为塘”,放水成湖后,风景逐渐秀丽起来。其周八十里,形似葫芦,湖中九座小山,宛若碧螺浮水,十分秀美。清晨,湖西看日出;傍晚,湖东观日落。春夏秋冬平静的湖面印映出水天一色、云彩斑斓的景致,令人流连。古人对“湘湖云影”情有独钟,多有吟咏。春天,青山长满白水团,碧湖长满莼菜萍;夏天,树上挂满红樱桃,潜湖鱼儿跃清波;秋天,黄色菊花开满坡,袅袅炊烟入青空;冬天,古寺歆歆传钟声,白雪复盖如素裹。在古代反映“湘湖云影”同类景观的还有“湘湖秋月”、“湖中落雁”等。看“湘湖云影”最佳处,在古代当在压湖山。清光绪年间,黄元寿诗一首为证:“风景湘云寺最幽,压乌山下荡轻舟。老僧别有人间世,管领湖山一色秋。” 现在看“湘湖云影”的最佳处为跨湖桥畔。
  “云影映波波作镜,烟鬟裹就压乌山。”(清?王元寿《湘湖走马观云影》)湘湖,自北宋“以山为界,筑土为塘”,放水成湖后,风景逐渐秀丽起来,因景宛若潇湘,被称为湘湖。
  古人对“湘湖云影”情有独钟,以“湘湖云影”为题写诗之人就有倪朝宾、毛万龄、蔡惟慧、王廷枢、沈士藻、何x、王元寿、姚莹俊等7位。明朝倪朝宾《萧山八景》组诗中《湘湖云影》云:“万顷澄湖净绝尘,晴云片片缀秋F。空中变幻文章灿,水底飘摇绮毂匀。晓杂流霞波织锦,夜笼明月浪翻银。回塘极目情无限,云水何年许结邻。”清代何x有《湘湖云影》诗:“湖水碧连天,上下都一色。夏云峰更奇,秋云罗似织。霞飞万顷红,雨来千嶂黑。孰与共登梯,跨湖桥畔客。” 而清代王廷枢的《湘湖云影》诗,更为形象,更俱意境。“昔贤潴此已成湖,片片流云入画图。晓共烟光浮绿水,暮连山色映青蒲。间拖鹤羽来还去,略带风花有即无。莫道后人行乐地,龟山遗迹至今呼。”
  蒙山寿域&
  蒙山,位于湘湖东北的运河南岸,山上有东岳庙,原为徽宗庙,由族人赵不衰筹建,后多有增修。宋徽宗赵佶衣冠冢所在。殿内供奉徽宗塑像,庙正殿额书“东南寿域”。元灭宋后,杜湖村赵氏宗室为避破坏,遂改徽宗庙为东岳庙。其庙坐南朝北,随山势而建,共四进,层层而上,巍峨壮观。每当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七月十三日,香火独盛,远近咸集。
  周易藻《萧山湘湖志》卷八说:“蒙山在湖之东北”。山上有一座庙,叫老岳庙,供奉着东岳大帝,因此又称东岳庙、东岳行宫。南宋《嘉泰会稽志》有载。东岳庙原为徽宗庙,由康王赵构出资,赵不衰筹建。庙后有宋徽宗赵佶的衣冠冢。庙正殿额书的“东南寿域”即为此意。徽宗庙与别的庙宇不同,非坐北朝南,而是坐南朝北。庙中供奉的是宋徽宗像。杜湖村赵氏为宗室支脉,在徽宗庙建好后迁居于蒙山周围。元灭宋后,族人为避蒙古人破坏,遂改为东岳庙或东岳行宫。清雍正时东岳庙扩建,乾隆间几次增修。咸丰十一年(1861)庙毁,同治八年,僧振法募资复建,同治十三年成。光绪二十五年僧性道重修。民国十三年(1924)又重修。东岳庙坐南朝北,随山势而建,共四进,层层而上,巍峨壮观。大殿内外有翁同、李生翁、陈勤士等人题写的匾额,殿柱上有木刻对联。殿内神像巍峨,仪态端庄。两旁偏殿,阎罗庄厉,都阴森,塑着形神毕肖、栩栩如生的鬼神。大殿前有戏台,其顶飞檐翘角,内呈穹形。大殿左为二王殿,祀北宋徽、钦二帝。清朝沈堡有《湘湖竹枝词》云:“湖畔村姬颜色红,浓脂腻粉斗春风。乌篷艇子离南浦,去拜蒙山东岳宫。”民国《萧山县志稿》记载:“案东岳庙所在多有,而萧山香火独盛。以三月二十八日、七月十三日为香期,远近咸集,住僧香资所入,颇有羡余。” 民间至今留有“灵隐寺管下三府,东岳庙管上八府”之说。东岳庙规模庞大,占地面积近2000平方米,由山门、前殿、正殿、偏殿和东西厢房、僧房等组成。明朝来励《蒙山》诗云:“蒙山遗迹几千年,今日登临思茫然。莺困落花红堕雨,蝶迷芳草绿浮烟。笙歌奏处成欢饮,泉石间中尽醉眠。自古英雄总尘土,不如骑鹤访神仙。”
  杨岐钟声&
  背景:毛远公[清]榜姓王,字骥聊,号季莲,浙江萧山人。康熙四十年(一七0一)举人(按艺林年鉴作十六年D一六七七)。善绘设色牡丹,下笔清新俊逸,其水墨者,咄咄逼真。工诗词,著叔畹集、琼枝词。《图绘宝鉴续纂、国[清]朝画识》。
  杨岐寺,位于湘湖西南杨岐山上,始建于南宋?嘉定二年。其寺依山面湖,旧时有大悲阁、妙高楼依崖而立,隐现于云霞烟雾之中。在二十一世纪来临之际,东方文化园在杨岐山的东西两坞间山腿上,建“杨岐钟声”亭,内置十二点八吨重的“世纪宝钟”。晨昏之时,众僧撞起大钟,钟声回荡山谷,悠扬湖面。
  清朝毛远公“碧树两峰开石镜,澄湖万顷到山门”的《杨寺》诗,反映出了杨岐寺依湘湖而建的画景。杨岐寺于南宋嘉定二年(1209)为奉祀国戚杨齐王、冀王分别葬于杨岐山的东西两坞而建,初名为“崇福杨寺”,宋宁崇御锡题额。周易藻民国《萧山湘湖志》云:“崇福杨寺在杨岐山,栗主书敕封崇福侯王宋国戚晋封齐王杨讳藩公之位;咸丰辛酉匪扰被毁,同治间杨氏后裔建复数楹,懋唐等董其事;民国甲子(1924)杨炳熹等重修,旧有大悲阁及妙高楼,今俱废。”2000年,中强建工集团等予以修复开放,今为东方文化园之主要景点。
“杨岐山前溪水流,杨岐山上妙高楼。”(清?朱玉贞《赠杨寺僧》)旧时大悲阁、妙高楼依崖而立,隐现于云霞烟雾中,早晚钟声,随风荡入湖面,余音袅袅,不绝于耳。明清两代萧山人对杨岐寺情有独钟,先后有来集之、单隆周、蔡仲光、陈至言、毛万龄、朱玉贞等十几人写下有关杨岐寺的诗篇不下几十篇。光是明朝长河来集之就写下了《过杨岐山崇福寺》《九月朔再过杨岐寺》《过杨岐寺》《到杨寺》等诗。
“借问霜天何处钟,船娘遥指杨岐寺”。(清?王勉《湘滨秋泛》)在杨岐山东西两坞间的山腿上,现建有“杨岐钟声”亭子,内置中国佛教协会赠送的“世纪宝钟”:高4米,口径2.6米,重12.8吨大钟,被称为“江南钟王”。在新世纪来临前,八方来客亲手敲响了“江南钟王”,108下悠悠钟声迎来了21世纪,重现了绝迹已久的 “杨岐钟声”古景。杨岐寺牌坊楹联:“钟声鼓声馨声声声如在,山色水色景色色色皆空”。《萧山杨岐古刹重修记》云:“萧绍大地 悠悠钟声 锦绣篇章 久驻人心……”。
  山脚窑烟&
  明?弘治年间开始,湘湖已有人‘填湖置窑’,到清末已有数十家砖窑为周边古镇的店铺、宅第烧制砖瓦。每当暮色苍茫,缕缕窑烟从山脚下许多馒头窑中升起,随湖风吹拂,在林中萦绕,散作半山烟云,构成一幅“风卷窑烟入翠微”的泼墨山水,形成湘湖特有的景观。“日暮窑头添新火,轻烟散作半山云。”(清?黄元寿《湘湖杂咏》)从明弘治年间()开始,湘湖已有人填湖置窑,烧制砖瓦。每当暮色苍茫,缕缕窑烟从山脚升起,随湖风吹拂,在林中萦绕,构成一幅“风卷窑烟入翠微”的图画。湘湖周边古镇环绕,古镇中店铺、宅第的建造需要大量砖瓦,湘湖人便建起了许多馒头窑、芋艿头窑,出产了大量明清古建筑所需的砖瓦制品。正是有了这些砖瓦制品,那些店铺、宅第、园落等古建筑才会变得炯炯有神。可以想见,“山脚窑烟”之景的背后,是做官人、经商人对宅第的眩耀,更凝聚着湘湖百姓“抟泥弄瓦作生涯”的生活追求和希望。
  康熙岁贡蔡惟慧《湘湖记》云:“湘湖岸可桑不可农,散落而居人家,大抵以陶为业,浚湖取泥,则水益深。” 周易藻《萧山湘湖志》载:“沿湖各村大半以陶为业,故砖瓦为湖中大宗出品”。湘湖的定山、汪家堰、跨湖桥、湖里孙、窑里吴诸村,均以制砖瓦为业,当时砖瓦已成为湘湖大宗名产。民国14年(1925),据沿湖11个村统计,有大小土砖瓦窑63座,烧制品种有35种。20世纪60~70年代,湘湖兴办砖瓦厂达到了高峰,采用大窑生产。到90年代初,因湖泥原因,湘湖砖瓦业开始衰退。
  《萧山城厢镇志》对“山脚窑烟”是这样记载的:“跨湖桥、湖里孙等村,依山傍湖,景色秀美。这一带素以烧制砖瓦为业,当暮色苍茫,窑头轻烟四起,缕缕散作半山云,犹似一幅泼墨山水画。清代蔡英曾有‘平陇黄金乌犊走,远山青黛白鸥飞。水连渔艇摇空漠,风卷窑烟入翠微’的诗句咏此景。”
  清朝绍兴师爷汪辉祖的公子汪继培的《湘湖窑烟》诗:“茆屋濒湖三百家,抟泥弄瓦作生涯。窑中火候炉中E,细看浓烟几缕斜。”光绪黄元寿《湘湖杂咏》诗:“范泥作瓦叠湖澹噗嗬杷追帧H漳阂ね诽硇禄穑嵫躺⒆靼肷皆啤!闭饬绞资唤鲂闯隽讼婧吧浇乓ぱ獭敝肮郏泶锍隽耸硕韵婧艘宰┩呶耐虬愀锌
  览亭远眺(先照晨曦)&
  背景:周易藻,字芹生,号璐琴,晚号遁叟,是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后裔。清同治三年(1864),在他70岁时总纂写了《周氏宗谱》。清光绪十五年(1889)中举,但中举之后,命不济人、仕途坎坷。他先后出任萧山县劝学所总董(县里管教育的主要官员)、萧山县立高等小学校(当时萧山县内的高等学府)校长。1921年,68岁的他在湘湖缸窑湾造两间平房,自题“辛庐”。住在“辛庐”里,天天外出,“架一叶扁舟,浏览湘湖,穷幽探隐,日夕始返。夜则检查水利诸书,摘录历年卷宗,参互考订”,足足花了6个月,终于编成了《萧山湘湖志》8卷,之后又续编1卷。《萧山湘湖志》一书现仍存,其文笔通顺,具有很高的文学史料价值,是了解湘湖主要的历史文献。
  “一览乾坤小,萋萋草满亭。危峰逼沙岸,远岛走沧溟。地迥云连岫,天空树列屏。相将临绝顶,举手扎明星。”(清?陆成栋《登一览亭》)一览亭,亭处石岩山巅,嘉靖十年(1531),绍兴郡守洪珠建。清乾隆时,此亭是文人会聚之地。清王宗炎有联:“立定脚跟,不怕石头路滑;放开眼界,且看江上峰青。”民国周易藻有联曰:“陟足千里,仙境佛场尘世外;凝眸四顾,江潮湖水画图中。”据史志记载,民国6年(1917)亭毁,僧戒穗募建;民国11年又被风刮倒,民国14年来贾氏重建。1940年,被侵华日寇毁亭建碉堡。1995年,浙江亚太机电集团公司出资在遗址北50余米处另建新亭。现新亭与遗址并存。1997年1月,一览亭遗址萧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明朝林策,清朝陆成栋、黄元寿等均有《一览亭》诗存。明嘉靖十八年(1539)任萧山知县,并主修嘉靖《萧山县志》林策的诗云:“亭倚诸天石径回,舍舟轻策蹑蓬莱。平林禽鸟青春静,绕屋松篁白日雷。蜃气仍仍浮沼渚,渔烟数数傍江隈。披苔细酌还招隐,指点佳人洞户开。”
  背景:来三聘字任卿,号熙庵。明穆宗隆庆四年(1576年)举人,万历十一年(1583年)中进士,累官至江西右布政使。来三聘任安徽黄梅县令时,以善断疑案著称,故在当地有“君要黄梅安,除非来萧山”之谚。明神宗万历十四年(1586年)调合肥。在稳定米价、鼓励百姓引种小麦上做出了贡献。任山东副使备兵兖西时,强化治安,抚赈流亡,受到百姓称赞,后升按察使。在开浚洳河时,他在河边筑一小屋理事。来三聘在官20年,性甘淡泊,事必躬亲,“座不置茵,卧不设褥”,来斯行说他“廉于官,惠于民,肃于家”,是封建社会的清官。73岁时卒于家中。著有《西轺漫稿》《薄游吟稿》。&
  一览亭遗址北60米处,有一建于宋代的先照寺,是观东海日出的绝佳处。每当清晨,薄雾笼罩,旭日东升,光照山寺,紫烟缭绕。寺内有一香泉,水色似乳汁,舀入碗内,却又异常清澈。此地为“先照晨曦”佳景之在。 先照寺,位于湘湖南石岩山巅狮子峰上。宋?绍兴中建,清光绪间僧福云修。每当清晨,旭日东升,光照山寺,紫烟缭绕。先照寺经多年修建,已成规模,有广照大殿、金刚宝塔、大雄宝殿、天王殿、药师殿等,游客众多。寺内有一香泉,水色似乳汁。为今古文人登山观日出的胜地。
  “阳鸟忽东升,流光每先得。”(明?魏骥《光照庵》)先照,即先照寺,位于石岩山雄鹅鼻或称狮子峰上。寺因年代不同,名称多有变化,宋代名光昭寺,元代称光照寺,明代初叫光照庵,明中后期称石岩寺,到清朝中期后称先照寺,并一直沿用至今。《萧山城厢镇志》记载:“石岩山巅北部有先照寺,一名光照庵,宋绍兴中建,清光绪间僧福云修,在此可观东海日出。清晨,薄雾笼罩,旭日东升,光照山寺,紫烟缭绕。明代魏骥有诗道:‘兰若岩石巅,凌虚依寥穴。阳乌忽东升,流光每先得。熟知照无私,须臾遍寰极。’近寺有‘香泉’,水色似乳汁,舀入碗内,却又异常清澈。”
  先照寺经多年修建,已成规模,除广照大殿、金刚宝塔、大雄宝殿外,还有天王殿、药师殿、厢房、经堂、僧房、斋堂等,已成为萧山著名的开放寺庙,游客众多。先照禅寺内的 “三江水合流,万舟临面来朝,向东入海永长存;佛法传娑婆,众生虔诚信仰,誓渡九品登极乐”楹联,点出了先照寺迎三江来客、接万舟来朝之佛事兴盛香火不断的景象。寺中有一“香泉”,多边形,方四尺,深尺许。虽位于山巅,但终年不涸。掬水品尝,甘冽清香。明嘉靖中,郡守洪珠书“香泉”两字镌于池畔石上,今已剥蚀。先照寺南60米处,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一览亭”遗址。
  先照寺为湘湖观日出的胜地,古今好游之人均登山观日出,元代楼立可,明朝刘基、方以规、沈环、魏骥、陈敬宗、来三聘、黄九皋、来日升,清代王宗炎、汤金钊、蔡仲光等,均写下许多诗篇。
  西山霁雪& (西山梅雨)
  西山,位于湘湖北,向西南逶迤,峰峦起伏,蜿蜒十里,树木葱郁,景色秀美。其东北一峰净土山下原有净土寺、隆兴寺,还有供奉有功于湘湖杨时、魏骥的德惠祠,为文人墨客吟诗作赋之佳境。山上有花架长廊和望湖亭等,每当冬雪过后,亭台、花廊、茶室、石阶、树林……均处银装素裹之中,雪后初霁,远远望去一片亮白。
  “昨夜风吹雪满楼,晓来天霁岭云收。”(明?倪朝宾《桃源初集》“西山霁雪”诗)西山,位于萧山城西,北临湘湖,向西南逶迤为石岩山,东北与北干山对峙。因在县治之西,故名西山,又名萧山,亦称萧然山。据乾隆《萧山县志》记载:“句践与夫差战,败,以余兵栖此,四顾萧然,故名”。又据《清一统志?绍兴府?山川》:“晋许询于此,凭林筑室,有萧然自适之趣,故又名萧然山。“萧然自放住名山,元度风流岂易攀。”(近代?董天狂《萧山》诗)
西山峰峦起伏,蜿蜒十里,树木葱郁,景色秀美。因山北与山西紧靠湘湖,烟波云影,秀色可餐,加之山间茂林修竹,环境清幽,历来多僧庐道院,为文人墨客吟诗作赋之佳境。主峰碑牌岭,因其山麓原有宋范仲淹同科进士、兵部员外郎王丝之墓和牌坊,故名。东北有一峰称净土山,宋时山麓有净土寺,寺东为晋将军隆吉所建的隆兴寺,寺西有供奉有功于湘湖的杨时、魏骥的德惠祠,寺后有陆游《萧山》诗“披云白塔远招人”句中的白塔,还有“湖山拱翠”之摩崖石刻,周围有金泉井、白龟井、甘泉等清泉。西山上原建有梅雨亭,每当农历五月杨梅初熟之时,也正是“黄梅时节家家雨”季节,周围数里杨梅树林,红果点点,“西山梅雨”之景由此而生。
  西山东北端早已辟为公园。从云墙漏窗之山麓入萧然亭,沿游步道拾级而上登为初阳亭,过亭西下数步有望湘阁,阁联曰:“一线大江烟波茫茫连天外,千重高楼明珠串串落湖中”。西上净土山巅又有花架长廊和望湖亭,北坡沿石级而下,中有半山小亭,山脚有“双龙戏珠”琉璃照壁……每当冬雪过后,所有亭台、花廊、茶室、石阶、树林……均处银装素裹之中,雪后初霁,远远望去一片亮白。此景被明朝万历戊戌(1598)进士倪朝宾列为萧山八景之“西山霁雪”之景,并配诗一首:“昨夜风吹雪满楼,晓来天霁岭云收。连山十里银城列,绕廓千村玉树稠。积素光摇寒日色,层崖冻合侵江流。庭梅添得三分白,好赋新诗泛酒瓯。”
  青山莲华&
  背景:刘宗周() 明末哲学家。字起东,号念台。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官至南京左都御史。南明政权覆亡,绝食二十日而卒。因讲学蕺山,筑证人书院,提倡“诚敬“、”慎独“之说,学者称为蕺山先生,黄宗羲、陈确均为其学生。论学继承宋儒性理之学。
  莲华寺,又称悬空寺。站在远处,远远望去,青山峰际间的悬崖边,依山随势建起了一座红墙黛瓦、金碧辉煌、风格独特的佛寺;大雄宝殿、圆通殿、三圣殿、天王殿、钟楼、宿舍数十间,飞檐翘角,层层叠叠;边上矗立的三江宝塔,很是壮观。整座寺院似一件精美绝伦的浮雕艺术品,金灿灿地矗立于苍翠碧绿丛中。寺后有一老虎洞,相传为越王句践卧薪尝胆之处。登临莲华寺,山河湖泊犹如巨大的天然盆景,压乌山、定山碧螺点点,先照寺塔、杨岐寺塔屹立于远山之上,三江交汇处,水面波光粼粼,舟船往来频繁。
  “此地曾传尝胆事,我来犹忆卧薪人。”(明?刘宗周《老虎洞联》)这是位于青山之麓、老虎洞前尝胆亭的柱联。说得是当地百姓至今仍流传的一则民间传说故事,当年越王句践从姑苏返越后,在这老虎洞中卧薪尝胆,发奋图强。因此,这老虎洞被当地百姓誉为越王句践立志复国之源。
  大约从清初开始,当地百姓依附于老虎洞建起了一座叫莲花庵的寺庙。据《萧山市志》记载:“莲华寺,旧称莲花庵,又名老虎洞,位于闻堰镇老虎洞山。该寺重建于清道光年间,时称莲花庵,有屋15间,尼姑8人。抗战期间,日本军队筑堡占据。20世纪50年代,仅存观音殿、元帅殿。‘文革’中被毁”。现在的建筑是20世纪80年代后逐渐新建的。整个寺院占地93.7亩,总建筑面积5210平方米。
  莲华寺所处的双尖顶山峰,海拔460米,两山峰相隔仅数千米,挺拔突兀相对而立,每当下雪,双尖皆白,景色尤为壮观,是湘湖“双尖积雪”的景致所在。清代韩葆荪有义桥联曰:“爽气挹优罗,两点青山江上耸;源头来湘泗,半规新月水中悬。”
  登临莲华寺,山河湖泊犹如巨大的天然盆景……一汪碧波的湘湖,远山近水,碧螺点点,压乌山、定山朦朦胧胧,先照寺塔、杨岐寺塔巍然屹立于远山之上;遥望富春江、浦阳江、钱塘江三江交汇处,船舟往来频繁,水面波光粼粼,著名的渔浦风光尽收眼底,难怪古代许多诗人要在摆渡中有意无意间留下了绚丽多彩的诗篇或笔墨丹青,让后代人咏诵欣赏不止。
  知章故里
  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萧山)人。36岁考取进士。后官至秘书监。擅草书,好饮酒,与李白友善。以一首《回乡偶书》为代表。成为唐朝著名诗人。
  关于贺知章故里。古代文献《旧唐书》、《新唐书》及宋?嘉泰《会稽志》到明?万历《绍兴府志》,都记载贺知章是“越州永兴人”,即萧山人。萧山什么地方?有二说:&&&
  一在萝婆桥。清康熙《萧山县志》、民国《萧山县志稿》和毛奇龄的《荷仙词》中记载,贺知章早年家境贫困。常到附近寺院去吃斋饭。母亲双足不能行后,贺知章就前箩担母后担书去乞讨。因此,当时乡里人叫贺知章为“贺担僧”,称其母为“箩婆”。
  二在思家桥。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共有三条史料值得关注。第一是郭伦在《萧山赋》。在这篇洋洋数千字的赋文中,郭伦对萧山的山山水水作了全面描述,其中写道:“文笔环季真宅”,“文笔”即指古湘湖八景之一的文笔峰,季真则是贺知章的字。点出了贺知章的故居周围环境。这句话的意思表明:贺知章的故居在文笔峰脚下。第二是清代萧山人张文瑞在《归厚庄即事》说道:“湖亦有名邻贺监,村因不俗近西施。叉鱼桥下堪垂钓,文笔峰前好赋诗”。诗中的贺监就是贺知章,因曾任秘书监,世称贺监。湖指厉市湖,说厉市湖与贺监居处相邻,靠近文笔峰。这个说法与郭伦在《萧山赋》中所述一致,两者可相互印证。第三是清朝光绪年间手抄本《招德龙图卷》,这是来苏、新塘、石岩一带民间流传的道士唱本(是清光绪年间抄本),唱本中专门有《奉送桥名》一章,逐一叙述了萧山境内二十四座桥名的来历,其中有一桥名为“思家桥”:“皇都得意归故里,奉旨还乡思家桥”。内容明显是指“贺知章晚年请为道士还乡,唐玄宗亲自设宴饯行”之事。从这三点推断,贺知章的家应该就在文笔峰脚下的“思家桥”村。
  从实地考察,在今蜀山街道史家桥村尚存一遗址,叫“贺家园”,其南有道为“百步禁界”,这里南临文峰,西濒三江,北接湘湖,风景优美,确实是一个耕读皆宜的好地方。临“百步禁界”,文官要下轿,武官要下马。百步之内,必须步行。村中有明代“思家桥”一座。其石刻记载“□学士创始族长相继懿修”,虽看不清学士的姓。据查,史家桥村贺姓以外的族姓中,尚未发现有人当过学士的,而贺知章作为唐代的“集贤院学士”,声名显赫,这里的“学士”是否指贺知章,值得研究。村里还有一个关于思家桥的奇怪民俗,就是凡是结婚的人,特别是嫁女儿的喜轿一定不能往思家桥过,而要绕道过,这个规矩究竟沿袭了多少年,谁也说不清楚,反正今天村民还是照这个规矩办。据当地老人说,贺知章的母亲嫁到思家桥已是二婚,人们不过这个桥主要是出于避忌。“思家桥”名称的由来,也很可能与贺知章的思乡情结有关。
  唐代诗人贺知章,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妇孺皆知的著名人物。贺知章之所以有名,不在于他的进士出身,也不在于他在朝廷上当过太常博士、礼部侍郎、集贤院学士、太子宾客和秘书监。 他的有名,是因为他的一生中有许多特殊的闪光点,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脑海中。
  一是他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篇《回乡偶书》:“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短短二十八个字的一首七言绝句,一千多年来老幼吟诵,流传不衰,它牵动了多少游子的思乡之情,引发了多少读者的内心共鸣。这首诗,被《唐诗三百首》的编者蘅塘退士列为七绝第一。对热爱故土的中国人来说,它的魅力是永恒的。
  二是他慧眼识英才,发现了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并将李白推荐给唐玄宗。 据唐?孟に摹侗臼率芳窃兀骸袄钐壮踔辆┦Γ嵊谀媛茫丶嘀挛牌涿追弥壮觥妒竦滥选芬允局廖淳梗铺菊呤模盼叵伞饨鸸昊痪疲肭憔∽怼! 这一际遇,使李白从一个尚无声名的布衣,刹那间“名动京师”、“称誉光赫”,成为诗国的天子。 李白为人,向以高傲闻名,很少有他称许的人,但对贺知章,他尊重备至,写了许多怀念贺知章的诗篇,如《对酒忆贺监》一诗: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今为松下尘。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三是贺知章在晚年告老还乡时,受到当时皇帝唐玄宗的高规格待遇,玄宗率领太子及文武百官,在长安东门外设宴饯行,从皇帝开始,人人赋诗相赠,场面如此隆重,为中国历史上所罕见,堪称中国文坛上的千古盛事。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贺知章在朝廷和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声望和风范。 唐玄宗所赋赠诗如下:“荣期入道,辞老竟抽簪。 岂不惜贤达,其如高尚心。 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 独有青门饯,群英怅别深。”贺知章的上述生平亮点,无论在文人仕宦中,还是在普通老百姓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是贺知章的萧山故里之谜,所以成为难题,与贺知章的特殊经历有关。贺知章生于公元659年,卒于744年,终年86岁。他在36岁那年(唐证圣元年)考中进士后,一直在长安为官,达五十年之久,86岁那年,他告老还乡,唐玄宗“赐镜湖剡川一曲”,他就住在绍兴镜湖边的“千秋观”,直到去世。因此,人多把绍兴“千秋观”视为贺知章的故居,而真正的萧山故居逐渐湮灭无闻。&
  五是现在的史家桥村村名,明显是谐音讹传,全村近200户人家,多数为黄姓,姓贺的有一家,姓史的一家都没有。据村民介绍,此地原为贺姓居住,宋时湖北江夏黄姓迁移至此,发族繁衍,渐成大姓。
  甲科流芳: “十里埭上黄,旗杆多如棒”。(萧山民谚)埭上黄自然村位于湘湖南史家桥村。村民多姓黄,且在湘湖埭(堤)旁,故称埭上黄。
  埭上黄是一个奇村,不仅山水称奇,背靠湘湖,面对文笔峰,而且明清两朝出过29位举人,其中考中进士的有10位。古代凡考中进士或举人者,可在宗祠门前竖立旗杆,以光宗耀祖,激励后代。难怪埭上黄的“旗杆多如棒”。
  史家桥为村南一石桥,为外出为官人捐建的,原名“思家桥”,以表思乡之情。萧山人“思”、“史”不分,久而久之变成了“史家桥”。村以桥名,为史家桥村。由于唐朝著名诗人贺知章出生于此,近年三村合并后称“知章村”。
  埭上黄自然村东南田野中矗立着一座高大的石牌坊“甲科济美坊”。牌坊为市级文物点,明朝嘉靖四十年(1561)奉旨敕建。上有明代史家桥村黄姓中举的名单共16科13人。牌坊高宽各约10米,为三门三重檐石雕结构,气势恢宏,雕刻精美。由钦差大臣、兵部尚书胡宗宪督造,礼部郎中孙学思书写牌文。所谓甲科济美,即褒奖一地中举之人之多之美的意思。“甲科流芳”实乃石岩十景之一。
  关于“甲科济美坊”,民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由于埭上黄村黄家世代做官,伴君如伴虎,日子久了难免有不测风云,何况其家眷独守空房,有思念丈夫盼望团圆之情的哀怨,埋怨风水先生。风水先生随便应付说:“若要丈夫都团聚,除非牌坊抬过河”。要抬牌坊是件难事,但有一位聪明的夫人想出了一个妙计,在牌坊北面开出一条新河,将挖出的泥土填回老河,这样牌坊不就到了河的南面。果然,黄家官员纷纷回家,变成了真正的“思家桥”。
  六是贺知章,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永垂史册的人,既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萧山人民的珍贵遗产,俗话说人以地胜,地以人名,一位名人,一处故居,可给后人带来无尽的追忆和思念,为此,笔者建议有关部门,在贺知章故里,构建纪念性建筑,供人追思,供人瞻仰。这对弘扬先贤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事业,均有积极意义。建成后,作为一个展现和体味贺知章故乡风光的独特景点,其影响和价值将远远超过一般山水景区,而且此地毗邻湘湖,完全可以与湘湖休闲度假区连成一片,互相辉映,起锦上添花、画龙点睛的作用。
主办:萧山文化网
承办:萧山图书馆
文化办公室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严禁复制或镜像 | 电话:3 传真:9 |
网络信息中心制作及维护 | 技术支持: | 您是第【】位访问者
如果您在本页面发现错误,请先用鼠标选择出错的内容片断,然后点,以便将错误及时通知我们,
谢谢您对网站的大力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到萧山有多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