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现在有没有什么地方有北京短工招聘做,不要去别的地方弄些答...

为什么选择留在农村种地的中国农民越来越少?以后谁来当农民?
即便是不上大学的人,很多都打算在某个城市落脚,做个技术,不愿意回家种地,那以后谁来当农民?
按投票排序
谢邀。先说两个例子,湖北大冶农民侯安杰,租地1.96万亩,主种粮食,号称湖北粮王,还有其他经济作物,年净挣400万,京山农民刘若峥,租地1290亩,主种粮食,也有其他经济作物,年净挣100多万元。能种两季的都种两季,提高复种指数。两人的亩均收益,似乎很不一致,这是为什么?两人都曾和我交往过一段时间,侯安杰始终不愿透露他的收支账,400万元,是有关方面的一个就低的框算数,而刘若峥则给我提供了他的收入明细账,算下来就是100多万元。另外,候安杰的土地量大,要再转租给他人种,他人只负责田间管理,候安杰负责机耕机插机收服务,他的收入,是扣除了转租者收入后的收入,刘若峥也用机械化,雇工加自己种,开支相对少。总收入不如侯安杰,亩均收入就高一些了。两人的收入都不错,原因在于种地多。最近的情况是,有媒体连续报道了江西一些地方争着租田种的情况,导致租金猛涨,由100元、200元、300元乃至400元一亩,都有人租,到400元的租金,每亩一季还能挣个二百来元。无论是侯安杰、刘若峥,还是江西的租田户,都是种田大户。如果说,农村想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为什么这些人却恨不得种得越多越好?这是因为,当一个农民只种一亩田时,即使种两季,也仅够养活自己。一亩田,种水稻,亩产千斤每斤以一元算,是1000元。一般计算,一个农民一年的自用粮是800斤(除自食外,还要喂鸡、鸭等),可出售200斤,收入是200元。种一亩田的成本,如种子、水费、化肥、农药等的成本大体是400元,不够,就还要加上一季越冬作物,如油菜,净收入大体是三、四百元,再用这个钱去贴补水稻投入,最多还有点盐巴酱油钱。所以,只有一亩地时,两季的产出,仅能养命,要想再有其他支出,就没钱了。这一亩田,只能算口粮田。如果再增加一亩田,农民就不需要再扣自用粮,全部用于出售,扣除几百元的成本投入,净收入就有了七八百元。再增加的田,可以称为商品粮田,越多收入越好。这是一个粗账,大体可让人看出端倪。在中国,按户籍人口算,农村有9亿多人,现在,公布的农村耕地有18.2亿亩,农村人均有两亩地,看起来似乎可以,但中国的田土,大体有三分之二算中低产田土。刚才我们算的是好田好土的账,而中低产田土,有投入,也达不到这样的收益。另外,两亩地,如果一个人种,纯人工,一年田间的净工作时间,也就二十来天。这就是农村富余劳力多,都窝在农村,日子过得艰难的原因所在。最近公布的数据说,现在进城务工的农民有2.5亿人,是不是农村就没人种地了呢?总体上不是,据我在农村了解,现在一户人家,种上10多亩地或20来亩地的人家比较普遍。比如一家人,如举家进城,地就流转出来了,或者儿子姑娘进城了,由父母亲种,50岁左右,甚至60岁以上,种上个10亩地,根本没问题。另外,不要说平原,就是在山区,机械操作,也在大量使用,微耕机,微型插秧机、收割机,比人工的效率提高10倍左右,农忙时节,离家不远的农民工,还会回家干上几天农活,普遍的缺劳力情况并不存在。一个最基本的道理就是:地越少越没人愿种,多了才有人想种;越是没人种田,就越是有人想种田。中国如果没有大规模的农民转移,农民只会永远受穷。现在农民的转移,还没有完全到位。说起来,按常住人口算,城乡人口各占一半。实际上,由于转移的农民要真正成为市民还很难,还只能叫半市民化。由于是半市民化,在乡的农民,还要养老人、带进城的兄弟姐妹、亲戚朋友的小孩,实际上再想有更多的农民进城,已不太现实,处于胶着状态。城里人总以为农民不会盘算,总喜欢用自己的想法去替代农民,其实对自己的事,没有人比农民自己更清楚,农民家中,有几个在家,有几个外出,在现行政策下,什么样的做法,最有利于自己,农民会安排得比我们设想的好。现在,总算有这么多农民出来挣收开眼界了,又惊呼农村没人种田了,莫非想把农民逼回农村去不成。问题中的说法,是一些人和一些媒体的说法,最近还有15名院士上书,说种地一年,不如外出打工一月,要防止农村无人种地的问题,以其身份的显著性再次提出这个问题,尤为引人注目。如只停留在这个层面讨论,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假如,我们认可在乡农户,一户种上15亩田左右已经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15亩地,按现在的耕种技术,一个劳力花上3个月的净工作时间就够了,15亩地的产出,一年净收益有1万多元,加上农村生活成本低,以在田间的净工作时间算,收益不会低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在乡农民的其他时间,还可以喂猪、做点小生意,这些账,农民自己在家庭分工中,都是盘算好的。中国农村仍然在发生变化,不少地方,有代耕代种合作社、有“土地银行”,一些举家外出的农民工家庭,把地存入土地银行,由代耕代种合作社种,或者到农忙回不了家时,打个手机,请合作社代劳的事也不少。中国农村,人与土地资源,还会产生些什么样的组合方式,需要再观察。现在确实有些地方土地撂荒了,这是调整中必然会发生的现象,不值得大惊小怪。
我们家就是种地的,我不知道别的地方,但是我们那儿种地真的太辛苦,又挣不到钱。不管你怎么样辛苦付出,有可能下了一场冰雹,什么都没有了,或者好不容易等到收成了,没价格,赔钱卖是太正常的现象了,我上大二的时候,07年,我们家种的尖椒,我们一早上辛辛苦苦摘下了大概一百斤吧,因为那天收菜的来收甜椒的,我爸爸的意思是无所谓给点钱就行了,因为尖椒摘很辛苦,我们的手都被辣的很疼啊,我爸跟收菜的说,给十块钱你拿走吧,然后,我记得太清楚了,收菜的说,我给你十块钱自己倒了去吧。我当时就崩溃了,我爸都觉得无所谓,回去直接把地里的尖椒直接毁了。还有我们村里去年的葱,我们家倒是赔钱卖了,但是好多人就没办法啊,我邻居,觉得直接毁到地里很可惜,然后问我们村放羊的,让羊去吃吃算了,可是放羊的说还得排队,因为太多了。。。我们家大概有三十亩地,我们自己的人口地只有十亩,我们家五口人啊,承包了别人家20多亩,就是租的啊,我爸妈非常能干,我们家还有一个农用车,然后在我们村里种地的里边是过的差不多比较好的,但是真的太辛苦了,农忙的时候我爸爸有时候可以三天不合眼,楼上有说每年在地里几个月就行了,可是我们家不是啊,过了正月初十就要去地里浇地什么的,有时候下雨了,还必须去地里放水,以免地势低的地方的庄稼被淹死,干旱的时候浇地要排队,经常是晚上半夜才轮到,不过轮到就高兴的不行。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因为撤销了很多学校,我们村里连学校都没有了,在家带留守儿童的老人好多也不得不在县城租房子,农忙的时候雇人非常难,有的活可以机械做,可是有的必须人做啊,比如卸菜啊。也有可能是我们家孩子比较多,我们家三个孩子,现在弟弟还在上大学,如果一个的话可能会好点,但是我敢说好不到哪儿去,上面的补助一亩地一年给个十块五块的,不过现在不交农业税了,补助虽然少也给了。我和妹妹都大学毕业了,爸妈的意思就是,在外面起码旱涝保丰收啊,而且有多辛苦,没有三天不合眼吧,每天凌晨起床吧。不过我们家的生活现在已经慢慢好起来了。我爸妈马上就五十了,地里的活我觉得都做不了,城市里的人五十岁就可以退休了,我也想我父母这样,晚年的时候在村里随便种点自己吃的,安度晚年农村还是比较好。今天母亲节,辛苦的妈妈,节日快乐。回答的有点不对题,求折叠。
不要怕,聪明人会来种地的!我朋友已经包了1700亩地,搞机械化,就种玉米,铁杆庄稼!中国地并不缺,说缺地的人都是没好好找过!当然这些地或多或少都有问题,但只要你投钱就可以解决!我朋友一亩地上现金就投了1400块,收益今年因为是第一年估计勉强能打平。但是给他三年时间,我绝对相信他能挑战吨良田,每亩产出达2500斤=2500元!很简单,他自学成才,化肥专家+植物生长学专家+管理专家!他在地上用大垄双行+地膜+滴灌+机械化+个人百万级投入!这是周边人做不到的,别人知道这样赚钱但用不起的做法!根据评论补充一些东西+观点:1)地在内蒙通辽,那边好好找地还是非常多的,很多有钱人都去那边上万亩的买10-20年,然后就把地荒着/随便找人种两下。2)其实以后大面积种地的方向是去种农民种不起地或者用现在农民用不起的技术去种。3)亩产2500斤是湿粮。。。人家旁边的田地亩产2500斤标准粮都做到了,那里是中国亩均玉米产量最高的地区。。。。4)大宗农产品(玉米、水稻、大豆等)和蔬菜不一样,从来不愁卖和生产过剩,而且好储存。5)关于转基因,我只能说这事很复杂,没法一刀切,杂交水稻也是转基因(在我的认识里,任何非天然搞出来的都是转基因),你吃的很多东西某种意义上没啥不是转基因的了。。。
我生于福建省宁德市寿宁县大安乡范家山村。 因“ 范” 、“ 梵"同音,故取笔名“ 梵家山人” 。范家山村是寿宁县古老的村庄之一。又是浙闽古官道之一。 古代浙江省温州泰顺一带通往福建省政和县、寿宁县及浙江省庆元县的官道经过范家山村。目前仍可行走,从所用的石头及路基就可以看出当年的兴盛。据《范氏族谱》记载,范氏多数都是宋代开始从范家山迁往福建福安、政和、寿宁其它地方。范家山村因地势平缓、土地肥沃。范氏祖宗从唐开始开荒筑梯田,千年来尽管所有者不断更替,古老的梯田依旧。据村里的老人回忆,按风水先生的说法,范家山村的风水只能养育99户人。范家在范家山期间基本维持99户人家,有机会就搬迁。至明朝末年,一户人家兄弟多,对风水先生的话半信半疑,便分家成几家,超过100家。尔后发瘟疫,死了很多人,后来范氏全部搬迁。期间,有陈氏迁入,一直人口比较少,后有多户雷氏畲客迁入。乾隆二年,吴氏祖宗带两子从寿宁县托溪乡际底村迁入,与陈氏、雷氏一同居住,陈氏于清末迁至后发展起来的村头村。雷氏于民国期间迁往建宁府。吴氏一直到1980年代,繁衍到近30户130多人,后又有刘氏、蔡氏迁入。1980年代起,我家因我大学毕业工作了,带父母外迁起,相继有人因孩子工作在外、出去打工、做小生意基本不在家种田了。目前全村户籍人口不足百人,居住在村里的只有两户四人(一户是单身五保户不愿离开,另一户有一位87岁的老妈不愿离开)。范家山村周围3000多亩耕地基本抛荒。明末、清初,陈氏、吴氏为什么能哪么容易进入范家山?我从许多古地契找到当年的土地政策。封建王朝时代,尽管是私有制,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根深蒂固。民国前,谁如果发现有地方的土地抛荒,可以去复垦耕种。复垦耕种后,报告县衙,知县在县衙门口张榜公布:某地座落在什么位置的农田多少面积,由某人复垦耕种。张榜公布三个月。三个月内如果有人来认并且持有地契的,县衙要求交纳土地税,以后每年如实上交土地税。如果没人来认,县衙上报府衙,知府审查后,呈报巡抚布政司。布政司直接发土地契给耕种者,耕种者从今起依法向县衙交纳土地税。吴氏祖宗就这样接管了范家留下的大面积荒田。(图:这是我收藏的明万历年间的民契,用来研究乡村社会变迁及土地流转的。)(图:这是我收藏的明万历年间的民契,用来研究乡村社会变迁及土地流转的。)乾隆三十二年,范氏知道吴氏把耕地复垦出来,并持有布政司的地契,但山场没必要上报,他们还来要山林。引发了当年比较出名的山林纠纷官司。总之,两家各持已见,各说各的理,县衙无法裁定。知县提出,不归两家,归国家所有(过去叫官山)。范氏同意,吴氏孟春公不同意并抗辩道:“告山判不来可以做官山,告田判不来可以做官田,告妻如果判不来,难道也可以做官妻?”知县无言以对,认为吴氏态度坚决,归吴氏所有。据说,民国以前,畲族基本是流动的少数民族,既可聚居亦可游动。畲族,我们当地叫畲客。据老父亲说,畲客是皇帝的外甥,他们想在什么地方种地,都要给他种;他去谁家拔秧苗都要给他拔。有一户畲客想住我爷爷建的一个土楼,就送给畲客居住,住到一定的时候他们不想住了又搬到其它地方。刘氏又是如何进入范家山呢?据说,范家山村周边有一个叫沙坑的地方,土地特别肥沃,有一户畲客居住。清末的某个夏天,畲客采了许多厥菜到县城卖,刘氏财主见到这么肥壮的厥菜,认定这里的土壤一定很肥沃,适宜耕种。要买厥菜,畲客送厥菜到财主家,财主请喝茶,旁敲侧引详细询问了采厥菜的地点。不久,刘氏找上门来,发现这家畲客是单身汉,刘氏有一孩子吸鸦片成隐,想找地方戒鸦片,要求就寄居在畲客家,畲客就同意。畲客没想到就此引狼入室了。刘氏边戒鸦片,边又要抽鸦片。经常半夜三更要畲客到邻村去买鸦片,畲客胆小不敢去,不去就被打。打到畲客受不了,就跑到范家山村来住。这正上了刘家的当。于是沙坑大片的土地就变成刘家所有,刘家是县城的财主,很容易报请知县呈报布政司并办了土地契。刘氏就派人到沙坑看山看地。解放后,留原地,并入范家山生产队。范家山村周边许多外地地主的耕地,解放后都归范家山生产队集体所有。由于人少无力耕种,划出大片给村头村、亭溪村。看到这里,我们应该得出结论:为什么选择留在农村种地的中国农民越来越少?以后谁来当农民?1、呆板的户籍制度。古代是农业社会,农民依生存寻找土地,寻找到土地后可依法拥有土地,就地安居并耕种。现在呆板的户籍制度。把农业人口与非人口完全分开。1950年代至1990年代,农业人口占大多数,农业户口转成非农业户口是有许多条件限制的。而现在许多农民不愿留在农村种田的时候,大片土地荒芜着。但非农业户口转成农业户口比登天还难。其实现在有许多城里人想到农村种田,但如何才能拿到田呢?历朝历代,不是只有农民才该种田的。在城里呆长时间了,也会想种田的。把土地与农业户口紧紧捆绑在一起,导致不想耕种的人可以占有土地抛荒;想耕种的人而得到土地。如国家鼓励成立专业合作社农业户口要占80%,成立家庭农场,家庭成员也要农业户口,等等。2、不落实的土地政策。我们现在虽然有谁种谁有的政策,虽然有两年抛荒收回集体或国家的政策。但如何执行,真正落实的有多少。现在不仅抛荒的土地集体收不回,而且还照样拿种粮补贴与种子补贴。谁敢如实上报土地抛荒的面积?3、不科学的土地税制度。减免农业税的出发点是好的,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同时也割断了农民与国家的纽带。最本质的是,对土地的利用与流转非常不利。占有土地不耕种不用交土地税,还有种粮补贴、种子补贴。想种地的人又得不到土地。这样还会去种田?谁还愿意把土地流转出去?4、单向迁徙。国家城市化、城镇化出台许多优惠政策,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鼓励农民从农村迁徙出来,同时没有考虑到大面积的农村耕地由谁来种的问题?在鼓励一部分人往城迁徙的同时,也要鼓励另一部分人往农村迁徙,如上面讲的到刘氏就是从城里迁往农村的。这里也顺便回答了,以后谁来当农民的问题。中国自古以来都秉承“帝王将相宁有种乎”的观念,古代许多帝王之家的人流放当农民的也很多。以后如果政策许可,许多城里人会愿意来种田的。尽管现在的范家山村只有四口人,村周边留有千年柳杉王,成片的百年古椎栗树;留有土墙、泥瓦、木结构的古民居;留有千年来范氏、陈氏、畲客、吴氏、刘氏开垦的可媲美中国最美梯田—云和梯田的千亩石壁梯田;留下一条连接闽浙的古官道;留下一望无际的蓝天白天和清澈空气。这片土地养育我,童年时父亲让我好好读书的目的就是离开这片土地,不再回年耕田,三十年前我实现了这个目标。如今,看着这片土地杂草丛生、田中长树,心中酸楚。这片土地尽管不是一望无际的平原,但在山区里地势还算平缓;这片土地尽管目前不通公路,但步行到县城也只有一个半小时;这个村庄尽管风水养不了100户人,但居住100个人还是十分宽阔的;这个村庄尽管看去即将消亡,但在外地居住的人发展是最好的一个时期。这里由于高海拔,茶叶品质特佳。还适合种高山冷凉型花卉,适合种金红莲、太子参、黄栀、山楂等各种名贵中药材;这里水多且凉梯田更适合种江南三大名菜之一—茭白。这里作为寿宁城关的后花园,更适合建一个集休闲观光于一体、集养生度假于一体、集古梯田与现代农业产业园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度假园区。期待有志于耕作梯田者参与!
种地这个事,可以参考美国,有个规模效应的问题,种的地的面积越多,越集中,越有利于管理,成本也就越低,这样才能有足够的利润。但是现在农村面临的问题是,从改革开放包产到户起,在山东东部来说,每户人家的土地面积最多5、6亩,根本体现不出规模效应来,从种粮食的角度来说,在几年之前,还尚有提留等上缴负担,每亩地的每年盈利很少,几乎也就千余元,(种菜要多一下,但这个需要一定的投资,技术和设施)。但是另一方面,农村的商品市场并不稳定,就是说,农民靠种地能吃饱饭,但是很难达到致富的目的,而经营小商品的买卖等可以比单纯种地来钱更迅速更持久更有保证。但做小买卖毕竟不是上班,有各种保险之类的保证,虽然这使很多农民都提高了收入,并且这个收入相比种地收入还是多得多,但里面的不稳定性要求农民还要守住家里的几亩地来做口粮保险,因为如果单纯种粮食的话,每年并不会花费太多的精力和时间。这样一来,小户人家不会轻易把家里的几亩地租出去,除了用来保底,另外也可以保证自己的口粮安全,因为毕竟现在食品安全也成了一个大问题,手里有地,起码自己可以保证一部分是安全的。这样的话,稍微密集的山东半岛农村就比较难将土地集中耕种管理,规模效应难以发挥。但这是否是处于某一个发展的过程之中,还是一个稳定状态,这个还需要时间来判断。我的推测是,随着农村的开发逐渐迫近,一部分土地会逐渐被征用,另一部分土地会逐渐被出租,这里面的前提是,农村的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使农民能够放心放开手里的保底的土地。单纯从生活方式上来说,种地是件很美好的事情,自古晴耕雨读,男耕女织,好多作品都描述种地的悠闲和自由。就现在来说,如果一个人有点钱,有点时间,甚至有点想法,完全可以到农村租房租地种庄稼,你可以种玉米看看花费全方位的精力到底能产多少斤,也可以自个研究杂交品种,看看能种出来多少种颜色的玉米,甚至到了秋收的时候还可以邀请朋友过来品尝,玉米、花生、大豆,都是无公害的,因为你自己可以控制。但现实是,在大多数的农村,广大的农民都忙于致富,不仅是要有房住,还要有车开,不仅要吃的跟城里人似的,还要攒够了钱来为以后做准备,医疗、养老等等。所以,这个问题探讨到最后,还是要讨论到社保上,单纯种地不可能让农民达到安心养老的水平,所以大家要使劲赚钱,都不知道赚多少才是保险,因为城里的住院医疗的费用多贵谁也不能预料,以后的物价多高谁也想象不到。现在的农民,我只从我们这来看的话,还是处在谋生这个阶段,赚钱以保证生命健康,有饭吃有钱看病。而至于再往上追求,美化环境了、看看书听听戏了、专心伺候庄稼了,都还达不到。只有每天能赚到钱才是心安的,这就是现在我们这农村的价值观,能赚到钱,手段不要过分,你就是榜样。农村需要好榜样:赚到钱、手段合法合理、有公益心,这就像以前的开明乡绅,现在这种人在农村很少很少……
先看一个新闻
2012年 河南农民每亩夏粮收益首次突破300元 夏粮也就是冬小麦,从9月末到10月初完成播种,到第二年5月份完成收割,整整7个月时间,每亩收益为300,按照10亩地算,也就3000元,按照这样的收入,和不相等的物价上,种这2亩地真的划不来的!如果不是平时做建筑工的话,这点钱只够基本生活!新闻里说的很明白,500多元的投入,产出是800多元!耗费半年时间的!即使打工,一个月2000元,也有一万多元那!~但是,也不能说,都不喜欢种地!河南2012年夏粮产量637.2亿斤! 播种面积为8050万亩。还是有很多人在中的!毕竟,这是一个传统!!!~~ 最后我想说的是,中国农村走到这个样子,政府是有很多责任的!如果国家想搞好这个问题,很简单,拿一些外汇储备,高价回收农作物,低价卖出,用国家资源返还补偿农民!当初,为了外汇卖粮食,现在是不是该用外汇补偿了!!~~~
楼上各位大拿谈了很多了,作为农村长大的孩子,在这里只强调一点: 并不是农村所有人都不想种地了。题主描述的情况在我老家也很常见,80后一代很少有人留在农村种地了,当然实在找不到靠谱(比种地划算)工作的也有,但极少(全国百强县农村,工业,养殖业较发达)。但正如@周晓农 老师所说“地越少越没人愿种,多了才有人想种”,除了主流这部分年轻人,还有两部分人是愿意种地的:a、很多四五十岁的人他们找不到靠谱的工作(好的工厂只招年轻人),只能从土地里赚生活,这群人是嫌手里的土地少,还会租点别人的地种。b、有一些很“传统”的80后,他们会租大片儿的地,甚至长期包山,做地主。平时会雇几个“长工”干活,农忙时雇一群“短工”帮忙。就目前我们老家的情况看,土地是稀缺资源,工厂在征地,政府也在征地,农民不是不想种地,而是土地太少了。所以,目前不想种地的年轻人虽然有“吃不得苦”、“好面子”的因素,但种“小片”的地赚不过在工厂打工却是更实际的原因,毕竟,为了生活,苦和面子都不重要。以上情况仅限于我家当地农村,或不具有普遍性。
这理儿挺简单的,说那么复杂干嘛。但凡想开饭店的,就算开不成肯德基麦当劳那样跨国连锁,好歹也想开成海底捞这样规模的。但现在中国的总耕地面积被八亿农民一分,只够每人开个卖茶叶蛋小摊的。那你说卖茶叶蛋能规模连锁不?要说1千个1万个的茶叶蛋连锁一下,不难。但8亿个,不成。这八亿茶叶蛋还不在一个大楼里,分布在祖国各个犄角旮旯,规模不了。
这个问题是我想无数次,和别人讨论过无数次的。楼上的不管说得做什么有条理,多么的一二三小点。都是聪明的想想而已。经历过的就不一样了。也有些农村的,但是你们在农村所受的痛苦和快乐都没有我多吧。
我是广西农村的,20多户的小村庄。在附近的村庄中以地多牛逼。今年回去种田,发现大家种田的热情都不高了。
原因如下:种田太累了。现在的人都很懒,在农村,每天的干活的时间最多三个小时。其它就在家里看电视。
种地没钱,老实种地的,一年到头,过年的时候根本没有钱存,真的还不如却是工地做一个月收入高。而且家里小孩读书,学费在幼儿园时每学期5000上下,所以在家种地,根本没有办法支撑。
种地很闷,家里没有人啊,只能看电视和睡觉啊,没有什么娱乐活动啊,年轻人都谈个恋爱找不到对象啊。我们那里的年轻人除了实在没钱,有点钱就骑车来城里玩了。
在家里的,因为工作环境不好,人变得很丑,穿着打扮就更没讲究了 ,他们和现代的文明差得太远了。他们根本就没有享受到什么好的东西过。与现在的社会比,他们落后了三十年了。让你去30年前生活你觉得有什么让你惊喜的吗。
说什么机械化,在我们那里像个梯田那样,怎么机械化。一不小心机器能翻到山脚去,我们用很小的那种,也有点危险。
荒地越来越多了。小丘的都不种了。人出来的就更多了。
我想以后家里的田地就没有人种了。因为有钱的都慢慢搬出来了,那块地过个几百年,如果按现在这样下去,可能真的没有人住,成为一个无人区。
疯狗有个喜欢看武侠小说的叔叔,上山看个牛马要时刻注意有没有什么神秘山洞残疾老汉的那种。家里的小说塞满整个床底。疯狂过了三年级开始看武侠小说,十岁就看完金庸古龙加琼瑶席绢。虽说是一知半解,但是从此之对这些三俗文化免疫了。他虽说不再看武侠,但是武侠小说对他的影响是很大的,他幻想自己出身名门,一心要通过4自我培养成那种风流倜傥无所不知的全能人才。你五年级到高中毕业,他自学了毛笔书法,国画,素描,双节棍,南拳,太极拳,不下十种乐器,能模仿近十个歌手近十个主持人。聊起天来神采飞扬,抑扬顿挫。在我看来他十岁时的目标已经达成。当我看到电视上选秀节目大小明星做作恶心的综艺节目我就想起疯狗,都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而疯狗他已经准备得很充分了。可是机会?我比疯狗小三岁,看我把他当作偶像的份上,再加上我乐于请教,我和疯狗有着超过粉丝和老大的感情。
疯狗的这些旧事,这些闪光的少年事迹,现在说来就是笑谈,因为这些光荣的付出努力的过去没有让疯狗比我们走得更远。和我,老康,方凯,良子在深圳城中村同居。偶尔几杯酒下肚,大家面面相觑没有话题来接茬时,疯狗才会神采飞扬的说到他过去,说到后来,说到离我们近一点的现实,说到大家都一阵沉默。
我和方凯去网吧上网,最受不了他坐在我旁边,他去网吧就是看电视剧,网站首页有什么就看什么,看什么都能投入,忽然傻笑忽然拍一下大腿什么的特别吓人,我好奇他怎么那么大反应,他以为我也喜欢看,硬是给我说了半天剧情,我不要装作很想知道的表情,我的表情要定格成皮笑肉不笑,我面目狰狞,与这样的场景不无关系。
这样说并不是我和方凯的关系就不好,就停留在这样表面上的互相尊重上,有一段时间,方搬来和我住,两个男人,当然要谈女人,两个单身汉在谈论各自在生命中出现过的女屌丝。聊到最后就只剩下感叹,哪怕这其实很辛酸,但是我们聊起来热情高涨,不时大笑。
方凯从小就笨,但是人高马大的,再加上小时候读书老是留级,过了三年级,他的读书生涯就是个班上最大个成绩最差的男生,但也不是流口水像个白痴,倒是打球高手女生缘也很好。以前在家见陌生人屁都不敢放一个,后来中学毕业,参军不成,打小没出过远门,最多花五块钱车费来过县城,那还是学校组成球队来县里比赛才有的机会。怀揣出门看世界赚大钱的豪情来广东打工,过了年他就和回家过年的堂哥来了深圳,先是在堂哥那里打了一个月地铺,每天去找工业区招聘广告,到后面看到有白色A4纸都误以为那上面会写上招聘信息。
很多广告文案,营销大师老是为能吸引消费者看他的广告费了老大的劲,依我看,如果是面对打工阶层的,你只要用招聘作为文案的标题就行了,保证一天被读上无数次,而且读得很仔细。
找了一个月,找到一个生产变压器的电子厂,原本以为电子厂就是各种电子原件,各种高手今天研究出一个机器人明天开发成新型军火。然后就天价的买出去,一件买出个几百万。以为自己马上要加入这个研究的队伍,想要自己初中虽然读了三年,但是成绩很差,不禁心虚。
在那个电子厂组装打包,扣吃住水电,一个月下来,发700块钱。高兴得不知道怎么花,出去转一圈回来发现已经花了大半,打电话回家说要寄两百。感动得父母交代了很多情深意重的话。做了三个月,听到这个厂的很多负面言论,老板主管这样不好不好,外面这个好那个好,谁谁在哪里怎样怎样,结论就一个,这个不行外面都好。等到下个月发了工资自离出来,一个月的工资态不要了,可见追求美好追求上进是个多么迫不及待的事情。
听说后面他进了一个传销组织,满口成功,发展,改变,分享,学习。说和他们一起的谁谁小学毕业来做这个行业两年多,现在有了三部车,买 一栋房子,还从家里接了父母过来住。这真是一个特别完美的励志故事,有房有车,农民进城成了城里人,还能让父母也跟着享福算是尽了孝道,让父母脱离土地,几乎是所有农民的高级目标,说是光宗耀祖也不为过。
一年的努力奋斗,成功发展下来,再见到他,和过去的他真是判若两人,没有他在家里的稚气,平头,白衬衫,西裤,黑皮鞋。按照商务精英的标准来,可是头发稀薄发黄,肤色发白,双眼浑浊。浑身发臭。身上的衣服皱皱巴巴的,虽没有破,但是已经旧得不成样子了。说起话来却没有想象中的灰心丧气 ,反而是情绪很高,说到他那些成功的朋友,几年挣了多少百万换了多少台车,说每天就是看书学习,说了很多书名和人名。说到我读过的,问他对那本书的看法又说那本只看过一点点,又马上拐到别的话题下去了。好几本差点发生争执,想到以前的他我还是想算了吧。
我很庆幸他变得那么自信,变得什么事情都要发表一把自己的观点,而且还要语不惊人死不休,悲哀的是只是他一个人认为他是聪明正确的,在别人看来他就是一个不值得一驳的傻逼,他也真是傻逼,傻逼到从不觉察到自己是个大傻逼的地步。
疯狗虽说他的人生并不能达到他想到达到遍地开花样样精通的全能天才,但是在我的朋友中他无疑是最有学识和智慧的,我们在一起谈论起问题来完全不是两个民工应当讨论的范畴。
我:小说想了想就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因为每个人怎么写怎样去虚构,实质上写的都是你自己,每个人对于自己都是最关心的,那变得每个人写个小说都是为了给自己看,那人生中就是只有很少的一点的时间真的在体验,如果太看重艺术就是会把太多的时间用于总结归纳下结论,反而会让人生变得没那么丰富。疯狗:如果没有艺术。就不能刺激你感受到更多,会让生活变得很苍白。小说是在说自己,但是我们能在别人的人生中看到自己的生活,把我们曾经出现过的感悟写得清晰写得深入,你而变成我们的感受。让我们不再困惑,让我们的困境有了借鉴,也可以让我们找到同类,让我们不再感觉我们不是那么的孤独。不管是英雄所见略同还只是同病相怜。我:人生真是能自己掌控的吗,自己的父母家境都是注定的,自己出生的年代月份也由不得你做主,父母的性格可以在小时候严重在影响你,也还是你可以左右的,这些东西就组成了你,这已经决定了你会去读做学校,去和什么人在一起,几乎就是你的命了。我们能改变的几乎没有,因为你在面临选择的时候,选A还是选B虽然你可以自己选,但其实你的性格已经决定你会选什么。虽然人生中有无穷的变数,但似乎在你出生的那一刻起已经决定了,出生的时代你的父母就是你人生的密码。 疯狗:这些东西我也觉得是那样的,天生注定了很多东西,但在运作过程中又会有很多变数,每个生命都有他不同的好坏,谁都有他好的一面,也会他不好的一面,一个在外人看来很完美的人在他自己看来在熟悉他的看来也会有很多的残缺。最美妙的是,人生其实还有一次摆脱命运的机会,那就是你领会到人生是由你的生日和你的父母决定的那一刻开始,知道了源头你就好对症下药。我:作业本和留几手谁牛逼点?疯狗:都是80后草根名博。才华都差不多,粉丝也相差不大。作业本比较公知,琐碎,胖,消费热点,声讨政府。留几手民间,毒舌,重口味,做广告,长得帅,屌丝之友。文艺起来本本胜,搞笑起来手哥胜。对人民的贡献手哥胜,跟长得帅有关系。
有一阵子,疯狗迷上修灵,看了几本张德芬,看了几本印度书。就老是追溯这个拷问那个。同样的他学会和我针锋相对的讨论。
疯狗: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这个是世界上最扯蛋最不会得回答最装逼最伟大最根本的问题。我不想像平时那样回答得很无厘头。何况这唱我常常在想的问题之一。我:这也是我最近在想的一个问题,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贩夫走卒。今天大姐发了信息来说。过个两天应付回来了,想想我不做麻辣烫到现在已经整整一个月了。
这个月没有做过什么事情。无非是上网睡觉。这样的日子我过了好多次,没有什么意义可言。如果真去工作现在已经多了2千多块了,但是其实那样做了也 是没有什么多大的意义。工作不工作的都没有什么意思。人累钱少。当别人的奴隶,然后把奴性写在自己的脸上,不好改掉。那种由不得自己的劳累,那么多年过来算是怕了。但是还是要继续,而且不要开心的继续,因为如果心态不好只能是让自己没有好果子吃。想过做的那些,现在忽然都不想了,因为一个人在没有资源的时候,给别人打工是最好的投资。
但是对我来说打工的意义是什么?为了还像过去那样,一年攒得点钱,现在已经还是那个阶段了,这点钱对我来说已经还是最重要的了。我要找个女人,找个合得来的女人结婚,然后有精力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过上一点安稳的生活。疯狗:你换一种说法。我:你换一个问法。疯狗:怎样使我们短暂苦逼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我:得到我想要得到的,达成我想追求的。我想要吃一次西餐,去影院看一次电影,去高级会所玩玩,体验下五星级酒店。想买所有新出的超过三千元的手机,买所有看得上的潮牌买看得上的奢侈品。什么手表项链,衣服鞋子随便来。自驾中国行,去世界各地去住,去和当地的人做点小买卖。去夜总会当dj,让过去没有追到手的女孩重新喜欢上我,哪怕他们现在有的是别人的女朋友别人的老婆。找各行各业的顶尖高手来陪我聊天。开个夜总会,在自己的场子里玩就不会有人会不给我面子。总之,我要证明我自己,然后是要足够的钱和女人。
疯狗听了很满意,他循循善诱。说你其实可以说得更具体更切实际一些。我笑了笑,说如果那样的话画面会很淫秽,疯狗委琐的对我比划说你笑得好猥琐。我起身去厕所撤了尿,回来后用刚摸过鸡巴的手比划着他说你比我还猥琐。我们哈哈哈大笑起来。
我和疯狗晚上约了一个昨天刚认识的女孩闲逛,女孩带来了她的朋友,长得还行,但是看起来像是没有追求的那种,全身上下,连手机,手上的什么电话绳算上,估计不起过 300块钱,衣服都是地摊,看起来还算舒服。我们到一个小店吃糖水,疯狗很活跃,嗓门比平时高上8度,两女孩被他逗得乐呵呵的,
我给疯狗递烟,疯狗递给女孩,女孩说不要,从来不抽。
“怪不得那么胖”
瘦女生不悦,曰怎么这样说人家。
“你让人家帮你拿衣服不是欺负人家,就准你欺负不准我欺负,我想我们在一起肯定合不来,我们现在就分手”说着就推开女孩,大家笑成一团。疯狗继续,但是分手前我们可以再拥抱一次,这是最后一次哦,说罢就要去抱女孩,女孩也配合,很夸张的抱在一下,我们更是笑得忿不过的气来。
疯狗从来都是那么上进,一直在完善自己的道路上飞奔,如果他是出息在一个好的家庭,凭他的资质,他可以出书当作家,可以去签约当歌手演员,可以开个武术馆当教练,可以在自己的家族企业里当少帅掌门,更可以去出当穿着漂亮衣服插科打诨的综艺主持人。但是他没有有钱有势的爸妈,只有到处能把人吓一跳的“你他妈真有才”。这就是悲剧。但是疯狗并没有放下对自己的要求,还是按高富帅的要求来严格要求自己。他运动健身,身上没有多余的赘肉,胸肌腹肌都有梭有角,第一时间在网络看各大时装周的发布会,以男模为标准校正自己从小跋山涉水去20里外的小学念书造成的外八字走姿,甚至对着镜子练个没完,去理发店理各种风格的造型,一个月一次几乎尝试了所有的发型,各种偏分角度,各种长短,画个简单图案什么的,都出现过他的头上,是我们时尚造型穿衣搭配的首席惟一咨询师。但是老是和我们在一起,一个人的气场有点弱,硬是被平均分拖了后腿,变成一个不合时宜的屌丝,比真屌丝更让人不爽。但是到了地铁去一个塘别的地方,有高富帅出没 地方,疯狗的出现就是显得那么的协调,他上千的牛仔才能发出那种质感,不被人看作地摊,他手上价格不菲的数码产品才不被认为是淘宝A货。可见环境对一个人是做什么重要啊。屌丝的逆袭几乎是不可能的,
钱不是万能的,没有能是万万不能的。钱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钱是万恶之源,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积财犹如针挑土,花钱好比水堆沙。人生最痛苦的事情是人死了钱没花完,人生中最最痛苦的事情你知道是什么吗,是人活着,钱没了。想想我们几个,因为家里不好赚钱,没钱花,所以要来广东来打工,来创业。但是几年过去了,还是没有钱,看什么排行榜什么企业什么鸡的逼天天打了鸡血似的发展,而我们要个几块钱的东西不要看半天性价比,平时喝个水也总点四元以下的,不敢喝红牛,一年抽不了几包好烟。说到底就是不会赚钱。按疯狗的话说就是还没有找到自己服务社会付出劳动获得报酬的好位置。
我去到良子那里,决定来一次关于怎样挣钱的头脑风暴。良子做过不少的小生意,多少赚了点小钱,在我们的圈子里算得上是商务精英。摆地摊收购农产品做小吃车开小饭馆开台球室,更是读过像《教你怎么挣大钱》《创业者的自我修养》《轻松赚钱》等等诸多地摊经济学力作。当之无愧成为小商贩中的儒商。
良子现在在卖二手手机,背个包在天桥上摆地摊。时值傍晚,夏天沿海的天气潮湿闷热,好在天桥风大,吹着凉风看桥下的107国道车流滚滚,很容易让人想到家乡和远方,天桥行人如织,人车拥挤,电动车急促的喇叭让人心烦气燥,天气两旁排送到地摊,袜子太阳镜玩具手机贴膜数据线小饰品,都是良子玩剩下的。有几个小青年在看良子的手机,良子正在实践他的销售心理学。我过去假装也是看手机的,正好有个机会给良子当托,以前我可无数次的干过这样,我俩把买卖两方的戏得恰到好处,我很快付钱给良子买了个手机,犹豫不决的他们也终于肯下决心买单了。他们走后,我和良子四眼相对,哈哈大笑起来,我们的默契程度还是那么高。
良子说,今天不错,光刚刚那一单就 两百,够我们今晚的饭钱了。边说边往包里收手机 。我说别啊,我们再玩两盘再走啊。良子说不了,回去喝酒,我们做小商贩图的是个自己作主自由自在,今天我好好享受这个行业的优越性。正好,你来找我,要不然我还打算去找你呢,最近看上了好几个项目,你来给我参考看看,到底行不行?这我哪知道,你们商业圈的事情,你还是打电话给巴菲特咨询最好。哪里哪里,天下就还没有你不知道的事嘛,你这是把我当神了吗?差不多吧,你是神的月经,简称神经……
我们早早来到富芬川 菜馆。良子做过快餐店,会点菜,知道什么菜质量保证,好像点牛肉就比羊肉靠谱,吃西红柿炒鸡蛋比吃麻辣鸡丁安全。吃炒茄子比吃大白菜卫生。点了几个,嘻嘻哈哈的语言调戏了服务员几句,菜就下来了。
几杯冰镇啤酒下肚,谈兴渐入佳境。从世界经济周期,到比尔盖茨重登榜首。从马云缷任到苹果股价。从新国五条到黄金走低。旁人不知道还以为是两国财政部部长在谈论。渐渐谈到当下,谈到我想也想做笔生意赚笔小钱,
我:手机行业的发展这几年好猛。因为刚刚淘汰掉了市场上的功能机。现在看每人手上的一个智能机就知道这个市场要有多大,手机的故障率约是百分之十。手机修理行业是这个社会的暴利行业之一。越个狱就能收五十元,升个级收你三十元。下个软件收你五元钱。换个屏幕那就得小则两三百多则七八百。动个别的什么硬件那就更不得了了,成本根本就是不值一提的了。就算是一毛钱的零件收你30到100。你都是吃哑巴亏的。良子:任何的行业都是有风险的,这个行业投入较大,而且对技术有很高的依赖。很多人都是只见贼吃肉,不见贼挨打。然后是还要多顶一段时间才会有生意。技术不好就没有办法给别人解决问题,就没有办法赚钱了。从事一个行业虽然你做了很好的准备,但是风险还是会在那里,最好的办法是你不会因为一次的失败就再也站不起了,想当初雷军做小米,也肯定想不到他今天能有了这样的局面。我:有些事情,我们有信心去做,我们几乎可以评估到他没有什么风险。这个要看个人的经验和素质。有的人做什么都可以成功。良子:这就要看个人的素质了。但是人老是做他可以看得到猜得到的东西。是不会 觉得舒服的,更多的时候人需要挑战自己。
我:我怎么感觉我们刚聊的都是些他妈的什么陈词滥调,听着那么的空洞无物。根本就是扯蛋吧。搞得跟一个成功学研讨会一样。这不是我们常嘲讽的吗?良子:这才是你,我都快以为我因为要想赚钱,就退化成一个俗逼。还是喜欢你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样。 我:少你妹给我带高帽子,等你上了富豪排行榜,然后以你企业的名誉花巨资赞助我清高吧。我再也不能过我过去不死就是好活着的穷逼日子。我早就想过过一掷千金荒淫无度的 糜烂 日子了。
良子:以你的学习能力,还有那么高的智商。但凡有那么几个人能做成的,你花点时间摔几个跟头后都可以做成。关键是你现在的基础是怎样的。然后是对这个行业有什么兴趣,可以投入你的资金。可以做的东西太多了。只是有一点不行,就是不可以做艺术,比如你想写个小说出版,搞个书画什么的这个不行。这个社会没有这个土壤。你别不是和我说要做的就是这个吧。
后面我们聊了好多,但是都不得要领,反正就是还没有解决怎样能赚大钱的想法,我乐们平平常常的走 在街上,到处都是赚钱的人,他们都可以在这个社会上用自己的劳动报酬活得多姿多彩。
夏天的深圳炎热,我又没有做好去投入一个新的工作的激情。我想我还是先回家做几天农活再下来,想到家里,现在家里肯定是漫山遍野的开花,各种山花和野果把大自然变得好看又好吃。我好想吃我家园子里的大李果,想到那些核小肉厚的大李果,想到以前和老谢在家里一起去山上种玉米的少年时光,才想起我快把老谢忘了,
说走就走,收拾了一天的东西,想我来深圳快三年了 ,还是像一个旅客,平时看起来很乱,好像很多东西,一收拾就是几本书,几件衣服,一套日用品,一套床上用品。一套厨具。还有购物袋旧手机旧杂志什么的都丢了。寄存在姐姐的杂货店仓库里。好好睡一觉就上了明天的回乡车。
没有什么好悲伤的,因为我很快就会回来,不像过去,每次回家都好像以后再也不会来了一样,心里很感伤。然而我们究竟留恋这个城市的什么,实在也是说不清楚,那种感觉好像我从小学毕业时也好留恋那个学校,觉得学校在那一瞬间那么值得留恋,它在某个角落珍藏着我快乐的少年时光一样。
一切如常,上班的人们买菜的人们跑步的人们还是来往在深圳的早晨,整个城市还是那么的富有活力。以前怎么就觉得呢。
等了没几下,车就来了。良子说来送我,都没赶上 。窗外并无风景,都是车流,座位也都没什么人坐,十几个人的样子,倒是种类齐全,男女老少妇女儿童一样不缺。个个愁眉苦脸上布脸冷漠,一个个装模作样的在点戳手中的手机,放着悦耳动听的凤凰传奇。我心想如果在长途车中 众目睽睽下上演男女同床肉搏肯定是一段让人难忘终生的经验,看两旁无人,何来性感姑娘,便掐断春心沉沉睡去。不一会被尿憋醒, 无心再睡,心神不宁 等车到站。看窗边风景不断刷新,看到广东城外的小平原小湖泊小河流小芭蕉林小村庄。我喜欢在芭蕉园里耸立的小洋楼,想象那里的一家人生活就像电视剧里的一个什么山庄一样,每天给香蕉除草捉虫后就骑着摩托去别的园子去找其实园子的漂亮女儿。去阴凉的香蕉园深处发生一些美好的事。和疯狗曾经想过要骑单车自驾回家,途经这些充满幻想的地方要借宿一晚。
十几个小时后,车到县城。正是早上,安静的小城还没有在梦中醒来,路灯昏暗,几个拉客的三轮在车站门口搭讪从车上下来的人,久违的乡音让我又熟悉又陌生,我上了其中的一辆,叫他到我在读书时候常常光顾的一家干捞粉店,我打算血洗该粉店连吃三碗,吃不管不到六根清净不恋红尘不罢休。打电话问老谢到哪里了,他说快到了,快到了,叫我耐心等待下,我猜这逼下现在到马庄就不错了。我还要等一个小时左右。几年不见小城,有了不少新建筑,街道感觉比以前更小更歪更拥堵,如果是沿途坐车路过,不用一分钟就把小城甩掉了,和沿途上的小城一样,由很多小粉店小超市小发廊组成,在小城上了四年学,并没有消除我对他的陌生感,走在这个叫做家乡的地方,感觉自己就是个外乡人。忐忑的走在路上,既希望又害怕遇到以前的同学,毕业以后各奔前程,时隔几年,每个人都不是原来那个形象,在社会上际遇的不同,让原来朝夕相处的同窗变得话不投机,也许我们还是可以交谈甚欢,但那已经又是一段新的缘份在开始。害怕的是遇到爱装逼的同学,在政府扫地给你说新一届的领导人选,在桑拿搓澡的给你说江湖大哥传奇经历,说黑道高层势力纷争。开个货车的给你扯财富规划职业目标。真正混得好的,又是百般述苦,然后给你狂带高帽,说什么风采依旧,说什么跟你混,总之就是把你往云里棒,把自己往狗屎堆里说。说到这些,见到老同学就是个噩梦。
老谢比我想象的要来得早一些,见到他的时候我脑子里出现的一个词是风尘仆仆,因为他的头上都是路上的灰尘,身上的衣着有些破旧,两眼有些呆滞,皮肤有些黝黑。是个农民该有样子。不过说起话来中气十足,很有劲,夹着些我听不太懂的俏皮话和家里邻居的人名,一路上在我们的交谈甚欢中知道了这些家里发生的轶闻趣事,老王家的狗咬了班小四的小儿子,张老四的马明明栓在马圈里第二天就不见了,老张家的老人死了埋在大枫坡,老炮翻摩托翻到粟子林里,几年不见的老鼠今年三月份回来几天又回去了,嫁到河南的张爱惜与他老公离婚了……,这些事情有的我听说过,我有的是头一次听说,感觉我和老谢还真是感情深厚,还是以前一起在家放牛 那种感觉。
老谢是我小时候的玩伴,读书时一直同班一直很要好,好到好多人以为我们两个是同性恋。只是老谢家庭困难,初中毕业后就回家务农,第二年父母去邻村给他说了一门亲,就结了婚。我高中毕业时,老谢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爹了。其实想想也很羡慕老谢过的生活,他在家种树建房,种田养猪。过得艰苦又充实。可是老谢也羡慕我,说我可以做想做的事情,享受城市的生活,生活过程轻松自在。说到这些,相信两个人都在心里暗暗苦笑。
三年不见,家里给我的印象是大人们都老了一圈,好多个半大小孩和我互不相识,好多认识的小孩一下子长大了好多。岁月给人的感伤很大原因就是对青春易逝容颜不永的惋惜。
刚到家最不适应的就是做饭做菜时,要搬上搬下的锅碗瓢盆,弄个两手又油又黑。不过吃家里自己种的安全食品,还自己老爸老妈在一起吃饭,这话说得虽说娇情,但是对于出去打工工作创业的人来说已经是个很奢侈的事情了。
我们从小被父母斥责打骂长大,和父母根本就没那么多的繁文缛节,小时候就是害怕,害怕挨打挨骂,长大一点了就离家出走,去别人家去睡,去学校不回家,变得能叛逆。再到长大了就觉得父母好辛苦欠了他们太多却无力偿还。
家里还是落后的农耕文明,种田种地,自给自足,劳动带来的经济效率很低,生活质量也差得吓人。我以前曾经算过一笔很细的收支帐,连种的几颗辣椒都算上,得到的结论是约每天的工作值五元,每天的生活成本是2.5元。来深圳打工十年拿到的钱,可以回家过那种生活70年。前提是物价维持在当前的水平,理论证明在家就是傻逼就是自讨苦吃。可是那么多的人在家还是活得有滋有味。日子照样过得红红火火,我们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多耸人听闻还是没有改变到什么,也许那真是我们厌倦劳作逃避种田正业的反动行为的理论基础。
我们有理有据的结论并不能给家里的人解放思想,反而又不能 坚持自己的选择还要回来和他们一起做自己不情愿的农活。一年到头的种一季稻子,不算劳动成本就快二千块钱。再加上长达六个月的劳作,一个四口之家,平均每天工作8个小时,合计5760个工作时,720个工作日。秋收收到千斤谷子。还有后期的运输,晒干,保管。是一个人一个月的工作量。
谷子约一元一斤(为了计算方便,和更能支持结论,比实际多算约一毛钱)收入5500元,减去初期投入的成本-。整个季度的营收是3500元。3500÷(720+30)=4.元。每天每个人的平均经济所得是4.元。4.÷8=0.元。每个小时创造了0.元的天文数字经济价值,而且还要吃住自理。看我们每天那么兴致高昂做的事情我们祖祖辈辈做的事情就是那么低的回报率。我没有惊鄂,也没有绝望,也不想急于把这个那么吓人的数据告诉给一个什么人来一场义愤填膺的探讨。我宁愿怀疑自己这个荒诞的数据的真实度,我在想是不是我算错了,应该没有那么惨吧。
可是父母不是那么想的,你就算说得他们哑口无言,一觉醒来,一切照旧。他们离不开土地,热爱他们上辈传下来的水田,在田里劳作时仿佛在和祖宗们在无声的对话,好像死去的祖先变成白云在遥看。在审查他的后辈是否仍然辛勤耕耘,他们要在田地里辛勤劳作不敢怠慢,用金黄稻穗来获得他们的认可和首肯,只有在劳作时人们才能和祖先血脉相通,通过田地通过劳作才能寻得自己的根,才能吃得下饭才能睡得好觉。在这样如此年代久远的农耕文明的普遍信仰面前,我们用现代经济学得来的结论当然是不堪一击浅薄可笑。
关心农民,农民工,农村话题的,推荐一本书吧《洪流-中国农民工30年迁移史》,南都的,素材更多。同时,据说他们一直没拉到赞助,支持一下吧。----------------------------------------------------------------------------------------------------------经济上的问题很多人都说了,我来说文化上的吧。其实有人已经说的很好了,我刚看到,深有同感。"最近到村子里去转转,发现乡村很自卑,几千年农耕文明培养起来的,那种“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式的自信和存在感,几乎完全被电视里宣传的那个时髦世界击垮了。那个黑盒子日复一日地通过广告、娱乐明星、肥皂剧暗示着,那种知足常乐、与世无争、勤俭节约……的生活世界必须赶紧抛弃,生活在别处。勤劳致富,不能致富的勤劳是愚昧的。如果既不穷,也没有富,仅仅是热爱劳动,热爱田野,有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式的世界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那么就是朝着穷途末路狂奔了。乡村已经没有信心再肯定“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式的诗意世界。"from 《南方周末》------------------------------ add---------------------------------------------这么重要的问题,还是再加上我知道的一些信息吧。1,中国最多的人是谁?是农民。所以,说到种田这种事情,千万不要想当然,或者以为自己是农村的就了解天下了。以我的经历来说,我是苏北农村的,高中时开始接触苏中地区,从书上开始知道苏南,嫁给了浙西农村的,有来源于农村的朋友,比如云南农村,东北农村,河南农村,阿尔泰农村,广东农村的。每次,大家说起农村,发现根本就不能用一个农村或者一个种地来形容。以下,仅以苏北农村为准。2,以最近两年来说在农村可以生活的很好,非常好。每亩田不论种与不种,国家补贴80块/亩。3,生活在农村,物质并不比城里差。我还有同学定期来上海采购,比我去浦西的次数都多。辛苦程度也不比城里高。如果只种田,大部分能实现机械化,农忙也就一年两季,每季2个月左右。最忙的时候也不过是我们一个紧急项目而已。当然,辛苦和物质还是又关联的,只种田,肯定只能解决温饱问题。来上海购物肯定是不行的了。从2010年开始,有人在我们那里大规模承办土地。就是说,如果你不愿意种田,把田给别人,你就可以像城里人享受低保一样,整天麻将萝卜白菜偶尔肉了。(我们村子的懒人就这样。)4,我家的田没人种了,大家抢着要。5,但是,再过几十年,不知道会怎么样。不是经济问题,不是文化问题,是能力问题。从我看到的,1970年后出生的,小时候都是种田好手,但是长大后,留在农村的已经很少了;1980年出生后的,小时候还是要下田的,已经没有人在农村的,即使在,也不是种田的了。1990后出生的,小时候大概还跟大人到过农田,但是,基本上没有辛苦劳作过。2000后出生的,从小生活在农村,但是其实从没有种田的概念,更不知辛苦为何。再提供一个素材。我妹妹,80后,在家带孩子,做饭。自称全职妈妈。家里老人让她下田,她就很不开心:我是全职妈妈,带孩子不比你儿子工作轻松。再逼的紧了,就带着孩子回婆家。现在婆婆过世,遇上辛苦的田头劳作,就回家来让娘家妈妈帮忙。呵呵。6,还是我说的那个文化问题。当种田以“落后”的概念进入所有孩子的视野后,但凡有一点点儿机会,谁还会愿意种田?谁还会愿意自己的孩子种田?当然了,我也不杞人忧天,既然物质化,西方文明化是潮流,我家乡的人,农民,就像他们祖祖辈辈一样,会在这种潮流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时势也会逼着国家,城市做出合适的选择。--------------------------------------------------------------------------------------------------------------------------------------------顺便鄙视一下那种农村人就应该留在农村的论调。鄙视一下想办法把农民留在农村的做法。鄙视一下农村孩子别去考什么大学,应该留在农村的提法...... 农村是乐土也好,田园也罢,喜欢的人你去你留下。农业是国之本?粮食是民之天?对,当然对,但是,如果以为这就是农民的责任,那么不种田的你是不是太过自私了?必须给农民一个可以进城的选择,进不进是他们的选择,留不留是他们的选择,城里人别帮他们决定。
本人仔细阅读了前面的回答,尤其是 @周晓农 老师的回答,感觉跟我实际的感受差距明显,毕竟我就是从农村出来北京打工的。我爸爸是湖北宜昌水利局一名公务员,已经工作30年,我妈妈就是地道的农民,而且没有文化,小学毕业而已。去年(不是去年就是前年),我家的2亩多地就被征收了,用去造什么“国际商贸区”,2亩多的地卖的钱尚不足10W。宜昌是个不算落后的城市,经济水平在湖北应该算是前三。但是征地却是异常的容易,农民都是异常的配合。其结果只能说明,农民为土地已经伤透了心。卖完土地,农民的心情其实很矛盾,一是种地收入是如此之低,劳动是如此之累,他们不愿意再希望自己的子女去种地,自己也年岁大了,根本干不动了。二是,古人云,手中有娘,心中不慌。有块地起码还能填饱肚子,没了地,他们对未来还是有深深的忧虑。说了这么多废话,下面针对周老师的几个观点提出点不同看法。一、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这个观点我认同,这也是将来的必然趋势,但是在30年内几乎不可能大面积实现。或许像东北,湖北的东部那边可能实现了。但是,中国人口稠密是不争的事实,倘若土地高度集中,那么剩下的人如何处理?那区区几百块钱的租金够生活吗?而且如果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来吸收这些闲散人员,社会稳定必然是个严重考验。二,土地集中,人员打工。我不是经济学者,但是我也知道,这么多人生产出来的东西卖向哪?有一点不知道您承认不承认,那就是中国的很多产业都是产能严重过剩的,因为这些产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附加值很低,即使中国消化不了,也要生产出来甚至国家给补贴销往国外,换取那任何稍微有点技术含量的东西都不卖给你而只能买外国国债的外汇。因为要吸收就业,要维持社会稳定。大量的农民工进城打工明显是行不通的,而且中国壁垒深严的户籍制度,农民几乎享受不到社会福利,他们老了这么办?你过了60岁种地可以,但是要是去打工,有人敢要你吗?三,15位院士建议国家出政策固定农民在农村,这招似乎在50年前就出现了,也是那个时候造成了中国严重的户籍等级制度。但是现在的人民已经不是50年前那群人了,民主意识正在人民之中逐渐增强。而且只堵不疏,只会激发社会矛盾。所以要解决上述问题,个人觉得以下几点更可行。1.政治体制改革,这点是所以问题的根本,如果省级,部级大了点,起码市级,乡级,村级要实行人民直接选举,3年一选,3年干的人民不满意,请你走人。那些一出口就是满嘴空话,官话,套话的人清理出行政机构。2.高额土地补贴。粮食是最高战略物质,所以其买卖,定价都是国家管制的,但是工厂生产出来的商品可以根据市场规律价格波动,为什么粮食不行?既然国家管制,就应该给高额补贴。补贴按家庭根据种地面积发放。即使天灾无收,农民也有足够的经济来源。但是鉴于目前中国的官僚体系,有多少钱到农民手里,实在未知,所以不坚决实行第一条,后面的几乎是扯淡。3.全名社保,目前官方的答复是没钱,表面上看2和3是很耗钱的,但是实际上这些钱花出去后,钱会流转回来,目前农民消费市场有很大发展,但是还是偏低,主要就是因为社会福利不完善,农民要留钱自保不敢花钱,不敢花钱又制约了农村地区的生产销售。造成了农村经济的萎靡。况且政府手里本身就不应该拥有大量的钱。纳税人的钱应该花到纳税人身上去。4.不敢说了,怕跨省。
辛苦,却赚不到钱!别的地方我不是很了解,在我家乡那面,每一户的地都很少,每一户的地都很少,满足自己食用之后,剩下的刨去买化肥农药等等开销,也赚不了多少。地太少,无法实现机械化,效率不高,生产力提不上来。而且农民是个弱势群体,不管从买种、种植或者出售,他们都处在不利地位。先说买种,农民无法知道种子的好坏,有些不良商贩会出售一些假种子、坏种子给农民,同一片地却有着两种不同的长势,你让那些被骗的农民如何是好?种植方面,虽然说中国几千年的耕种文明传承下来,但是还是会有一些不足的地方,这些农民无法了解到当前先进的耕种技术,如何能够在物价飞升的时代栖身?虽然说各种媒体宣传了很多科技下乡活动,但是在我家乡真的没有看到多少,很多东西都只是做在表面,没有弄到实处!对于出售,有时候会感到很气愤,农民地少出售的粮食不会很多,基本上都是卖给了来乡里村里收购的商贩,这些商贩却常常会恶意的压低收购价格,这样农民可以赚的就更少了。而且,感觉农民“跟风”有些严重,他们往往是根据去年农作物的价格利润来判断今年要种植什么。比如说,去年大蒜很贵利润高,今年他们会大量的种植大蒜,这样供大于求,价格肯定会下降,如何能有利润?很多人可能举了好多种粮大户的例子,他们都有高额的利润,这是事实,也是弊端。钱都被那些富足的赚去了,而对于那些普通农民,或许只能放弃土地去城里打工或者是为种粮大户种地。其实这种情况在其他领域也是普遍存在的。还有一点,有些时候,不是农民不想种地,而是没有地种!某些领导会因为某些原因(我想我不说大家也都知道)大量的卖地,根本不会考虑到农民的切身利益,而农民却敢怒而不敢言。
也算是在政府农业部门工作过的小年青一枚,来谈谈从政府方面看到的农村种地的问题。现实是这样:虽然国家现在良咱补贴,种地的补贴,农业机械的补贴等各种惠农政策,但不可否认的一个现实是,农民还是少了,尤其是在那种以梯田为主,体力需求比较大,机械化难度比较大的农村。题目中问题的原因是这样:没有人种地。看了包括周老师在内的很多人的答案,发现大家都是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方法去分析 的无人各地问题,就是这样一个逻辑:各地明明有收入啊,而且还可以致富,为什么会没有人种呢?有的人在选择职业的时候并不是从利益最大化去选择的。举个例子,贩毒的收入很高吧,但有多少人选择去贩毒呢?种地可以致富,但种地很辛苦,而且农村的生活很寂寞,各地是一件枯燥的事情,所以很多年轻人是不会选择去种地的。现在农村里仅留的还在种地的是以下一类人:45岁以上(基本外出打工被拒绝,不大好找工作的年龄)的妇女或者老年人。因为45岁以上的男性,在农村还 是很有体力劳动能力的,所以还是会外出找一些农民工伯事情来做。年青人更是不用说了,除了读书,全部外出。种地是一件有收入,但入不敷出的事情。这个入不敷出是指的体力的上劳动强度太大,程序上的烦琐。种地相对打工来说是一件比较操心的事情。举例:农民工在工地上打工,体力劳动,看起来很累,但他一天只工作十来个小时,不用操心做饭,睡觉 ,明天干什么等琐事。这样的人工作起来更省心,而且一天还有100-200块收入。而种地呢?可能会致富,但每天的琐事会让人感觉很忙,而且效益不大。这样推论,那怎么样才能又让农民轻松又能在种田中获得更多的收入呢,这样不就可以让人更多的种地了么?方法说容易也容易,说不容易也不容易。这个方法是政府一直在做的,但从个人工作经验来看,做得并不好。那就是农业产业化,这个起源于山东潍坊,提出的影响当代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概念。他的本义是什么呢?引用百度百科: 中文名称: 农业产业化英文名称: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定义:以市场为导向,提高比较效益为中心,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的农业。这是农村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思路,虽然现在也有很多争论,但比以前的小农经济和集体公社式的思路要进步许多。但很抱歉的是,现在在基层 的农业产业化中,有很多做的很差。由政府主导的发展思路,不可避免的受到政绩观的影响,五年一换届,新领导新思路,新领导新产业,这对于 工业和城市来说,可能是好事,但对于农业来说是致使一击。仔细想一下,五年,农业能成什么样子?产业能成型么?根本不可能。所以,现在我所看到的农业产业的方式是:今年蔬菜,过两年换个领导,种核桃吧,再换个领导,茶叶比较好。结果就是:地还是那块地,但如跑马灯似的换了好我个品种后,还是种回了以前的粮食。而所谓的农业龙头企业,厂没办,事没做,划了地,开发了房产。农业产业化是一个周期长,收益大,社会效益更大的东西,但在这个所谓的人心的浮躁的社会,有人能坚持十年如一日,为这个产业托付终身么?谈到农业产业化到目前的一些不好的地方 ,是为了说明,为什么农村种地的人少,因为政府的导向不是正确,导致农村经济没有往合适的方向发展,因而没有吸引农村的年青人。4.如何才能让更多的人种地呢?还得提到两个实体要素:土地和金融。前者目前已在破冰:农村土地承包权转让,这种方式可以让那些想在农村发展的农民拥有更多土地,让土地集约使用。这样,其他人给包田户打工,而包田户虽然只有一个人在种田,但他可能比以前一个村的人种田还种得多,还种得成功 。后者目前还是有点空白,农村金融不盘活,农民的发展思路没有金融支持是很难做好的。这个方面,现在国家也在探索,比如国家扶贫办在几个国家级重点贫困县开展的的扶贫互助合作社,让农民之间可以小额拆借,这样也有利于整合社会资金,发挥金融的作用。有待探索。5、农村文化娱乐生活的缺乏也让人无法立足。现在农村文化生活真不是一般的寂寞,无聊。年青人,很少有人能呆下去的。所以,只好离开。题外话:如果你是一个致力于产业发展,想用青春去换取财富,而又没有太多投资的话,农村太适合你了,因为,农业产业的现状是:门槛低,投资少,投资周期长,收益期长,但不是太多。但我相信农业是最纯洁的产业,适合修行。以上文字纯手打。
收益率太低的事情你愿意做吗?我种地一年赚几千万你看我种不?种地大家是不是觉得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没有什么风险?泥煤的,种地的风险是非常高的,靠天吃饭啊!靠天啊,风险不可测不可预计啊。不符合高风险高回报的理论啊。
尼玛,农民农民,有几个人尊重!尼玛,农民工的儿子现在不是还要打工。上学时的梦想碎一地。我爷我爹,都是这句话:好好读书吧,别再面朝黄土背朝天了。前段时间看「白鹿原」上面说,出个状元就放筒子炮。当时胸口一酸有木有?!农村老辈就是带着乡土味的思想。尼玛嘴里说尊重,等看到满脸污秽的带点迟钝反映的农民挡到车前,还不是会被鄙夷?没地位啊,不怪我吐槽,小时候走到商场看见妈讨价还价,售货员说,就这价,买不起不买。再加个不屑的眼神。谁想种?初中,妈来学校看我,我都觉得不好意思,心里竟然抵触了!!看「恰同学少年」那个刘俊卿。是不是觉得他贱?我也差不多。(那学校算是贵族学校。学费一年一万多了。)没钱,没地位。你听听看农民工,外出务工人员,听着就别扭。不过,也许不种地的永远不懂那种踏踏实实的感觉。春天绿芽遍地,秋日金麦连绵随着风摇动。早上畅新的空气。其实,有公平的对待及收入,我愿意回家务农,毕竟会使我学着安静祥和,劳什子的他乡,哪有乡音惬意。光脚丫走过的童年不比再尾气里高楼里电脑里的差。当然,你可以说我不好好学习。好吧。。。
不说乱七八糟的理论,只说我了解的实际情况。我家是农民,东北的。机械化实施不起来,因为地形差(东北也不全是平原)、地少,即使是地形好的地方,机械化也差的远呢,没有电视宣传的那样好。
按照我们那里的实际情况来看:一年一季,玉米亩产2500斤(老天开眼),今年价格是0.9元,收入2250元。每个人有3亩地左右,三口之家年收入就是22500元,去掉各种生产资料投资,净收入大约15000。一年忙5个月,也就是每个人每个月赚了1000元,1000元啊……进城打工,一个力工(建筑工地出苦力的)一天120,一个木匠和瓦工大于150,按照每天50元的消费标准,每个月还能赚2000多元……种地的那五个月可不是8小时、10小时工作制啊,基本上是黑天出去黑天回来,中午自带口粮,如此多的投入,得到的收益却少的可怜,谁愿意种啊……种地之于国家,就像硬件之于IT行业一样。
现在城市化现象比较严重,农民也知道什么发展快什么好,所以就认为城市好。去打工后,发现赚的钱比在家多,还能看到花花绿绿的世界,谁愿意回去啊?见识了繁华,谁还愿意屈居于陋室呢?繁华在,就有梦想在啊。就像好多人出国后不愿意回来一样。
另外,土地租赁也没有那么容易,没记错的话,好象是97年分的土地吧,当时说20年不变,所以现在拥有土地的人至少也15岁了,更多人是40以上的,因为那个年代是我国的人口红利期。40多的人出去打工还是挺艰难的,所以好多人守着土地,再赶上国家施了点“恩惠”,大家更不愿意放手土地了,导致土地租赁的价格直线上升,去年我们那里是500/亩,一亩地能赚多少啊……年轻一代都受过教育,才不愿意待在农村干这种费力不赚钱的事呢,除非在城市里真的混不下去了。那些可以租赁到上万亩土地的人,应该有一些“别的原因”。
现在也有传言:土地要“归大户”,实际上就像以前的地主和佃农了,还没实施,也不太好实施啊。感觉又像IT界最初几台电脑就足够,现在电脑普及,最后也可能几台电脑就足够一样……
因为……【2640斤萝卜105块 保本啦】在本报(济南时报,编者注)放心食品大篷车的倾力援助下,平阴孝直镇萝卜种植户们终于舒了一口气。后店子村村民杨光玉(左)2640斤萝卜卖了105块,他笑逐颜开。(济南时报)
楼主不必担心农民会消失。如今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因为种田的劳动强度大,风险高,收益低走向末路,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承包制度势必会被个人或公司承包制代替,走机械化耕作的道路并形成相关的经济产业。当然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农村差异很大,这种转变将会是个比较长的过程。其实有些地区的政府也在着手做这件事,前些日子我看新闻里提到,湖南一个县通过招商引来一批浙江人大面积承包当地农民的土地,希望以此带动当地农民走新农村经济道路。农民不会消失,但土地会集中到少部分农民手中。那另外的农民咋办,事实在大部分地区他们每年拿到的土地承包费远不足以养家,土地承包者为他们提供了一些就业机会,这些机会有的适合壮劳力,也有的适合老年,但是还是会有很多人得外出打工。生活还不就是这样,有些事总是要做的。
参与下,我是湖北黄冈的。不是矿区,完全是农业为主的。32岁,以我的经验看,比我再小的,基本没有种田的经验。种田的越来越少,甚至都不在农村里生活,这是无可阻挡的潮流。为什么?谁愿意搞”双抢“(不了解的,自己去查),那种累,有选择的话,不会有人愿意体会。还有卫生条件、无处消遣的寂寞……小的时候,湾里有100多人,还算热闹;今年十一回去,在家的老人小孩加起来不超过20人;都搬走了,至少在县城买房生活了。老人都去世了后,我看不到有哪一个人会以种田为生,这个湾子,一个也没有!这就是现实。 中国会和很多走过这个阶段的国家一样,农村无可阻挡的走向凋敝!这是人性的选择!对于我们从农村出来的人来说,那里很多美好,是自己的年少时光,在外就很多想念,但你回去待一周,你还想离开。突然想起那些电视里的知青故事,他们为什么一定要回城?
父母是农民,来自广东的一个小镇,做农民没地位,国家说的补贴我家没有拿到一毛钱,实情,家里那边近年来水涝极多,一场大雨下来,我爸几个星期的努力就没有了,一直念叨着等我们两兄弟挣到钱 了就不干了,吐槽,求折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岛短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