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旧初中毕业生誓词择校问题

您的位置: >
来源:  作者:丁金胜;
青岛市“择校问题”的实证分析  择校是一个困绕青岛市多年的教育难题,当前,不仅上初中、高中择校,就连上小学甚至上幼儿园都要择校,择校成了一种时尚。每年盛夏各学校招生之际,很多家长们便被卷入为孩子择校的风潮,大家想尽各种办法,或通过钱财铺路,或调动各种关系,总之是一心要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名校。面对择校的冲击,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想出了很多办法,包括就近入学和收取高额费用,但没有阻止住愈演愈烈的择校之风,还是有不少学生能挤进名校。特别是市南区中部片区的几所学校,在社会上有着不错的口碑,很多年来,这里一直是青岛市的热点学区,造成了非学区户口和居住地的学生转入该片学校的人数逐年上升,导致按学区人口比例合理设置的几所学校和足够学位难以容纳,现有校舍已无法再继续扩招。一、愈演愈烈的“择校问题”(一)择校现象较为严重青岛市普通高中学校收择校生已有多年历史,多年来择校生的比例一直保持在30%。2012年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青岛市普通高中招生择校生比例降到20%。2011年全市初中毕业生88900人;全市普通高中计划招生42300人,按照高中招收择校生的人数不超过招生计划数的30%的老政策,全市普通高中可以招收12690名分数低于高中录(本文共计4页)          
相关文章推荐
看看这些杂志对你有没有帮助...
单期定价:4.80元/期全年定价:7.68元/期 共46.10元
      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会现场,50中的学生在展示手语操。
&&&&9月25日,山东省教育厅等8部门联合下发“2012年治理教育乱收费规范教育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首次定下在3年内取消招收的目标 。记者 26日采访获悉,青岛今年高中择校生比例比去年已经降低了10% ,大约减少了4000多人,治理公办高中择校问题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有业内人士担心,高中择校费问题由来已久,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治理,可能会使择校费名义上退出,实际上仍然“改头换面”存在。
&&&&择校生比例降低10%
&&&&“山东省治理教育乱收费、规范教育收费工作的意见”指出,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从2012年秋季学期开始,每个学校招收择校生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本校当年招收高中学生计划数(不包括择校生数)的20%,争取在3年内取消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
&&&&除叫停择校生外,新规还严禁高中学校在择校生之外,以借读生 、自费生等名义招收高收费学生 。要求各地尽快制定高中阶段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提高经费保障水平。
&&&&记者从市教育局获悉,今年青岛普通高中招生为39600人,市教育局也严格按照要求,将择校生比例控制在最高不得超过计划数20%,按照这个比例计算,青岛今年高中择校生至少在8000人左右。而去年全市普通高中择校生最高比例为30%,可以招收12690名择校生,今年择校生人数比去年少了4000多人。
&&&&高中择校问题突出
&&&&教育部等部门早在今年2月就发出通知,明确要求从2012年开始,将在3年内取消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山东省教育厅等8部门文件就是按照教育部等部门要求出台的,因此文件内容并没有太多新内容,但“公办高中要取消择校生”,这条消息还是牵动了不少家长、学生以及学校的心。
&&&&市教育局一位有关负责人介绍,择校生是指初中毕业生未达到所报考志愿高中学校的计划内录取分数线,自愿要求交费就读该普通高中的学生。“择校问题往往存在于优质高中当中,青岛一直都严格实行限分数、限人数、限钱数的‘三限’择校生政策,但优质高中资源有限,只要有可能进名校当择校生 ,很多家庭都会到处‘活动’。”这位负责人认为,与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相比,高中主要是高考前的最后学段,“上一所好高中相当于一条腿迈入大学”,因此中考家长和考生对于优质高中需求要超出初中和小学,使高中长期以来都是择校“重灾区”。
&&&&据悉,青岛高中择校生缴费是按市物价局核定的标准执行,择校生录取分数是在该校计划内录取分数线下30分以内,青岛高中三年择校费也根据分数不同划分为三个档次,高中学校线下10分以内交1万元,线下20分以内交1.5万元,线下30分以内交1.8万元,交了择校费后无需再交学费,并且择校生还可拥有注册学籍。
&&&&会不会换汤不换药?
&&&&记者了解到,高中择校制度在教育资源不够均衡、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客观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一位高中校长表示,高中择校费实行收支两条线,高中“一分钱也留不下”,即择校费上交财政,再由财政按比例返还,经费主要用来支持高中进行软硬件建设。
&&&&“我非常支持高中取消择校生,但我还有很大忧虑,担心高中治理择校费可能最终流于形式,名义上没有择校费了,但又换上‘赞助费’、‘慈善捐款’等名义,暗地里照样招收择校生 ,最后还是‘换汤不换药’。”青岛一所初中校长表示,他们学校每年中考时 ,几乎所有够了择校标准的学生 ,都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择校,庞大的择校需求,将会给取消高中择校生带来很大困难,这位校长甚至担心,取消“面上”择校生后,是否会衍生出更多、更私下的权钱交易。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国家有关部门对于择校问题可谓三令五申,但始终收效甚微,病根就在于学校间办学质量差异,导致家长们不得不择校,教育不均衡直接造成了择校热。因此政府有关部门治理高中择校问题,不能只靠一纸文件,还要加大对教育均衡发展的投入,并建立严格、透明的监督体制。 记者 单俊楠
■相关新闻
全市将推四方均衡教育经验
&&&&半岛都市报9月26日讯(记者 单俊楠)&&9月26日,青岛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会在四方50中举行,全市教育部门、中小学负责人到会,听取了湖岛小学、嘉定路小学、长沙路小学等四方区学校办学经验。青岛今后将在全市推行四方区发展均衡教育经验,推动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缩小学校间的办学水平。
&&&&据了解,目前四方区在60多个新建小区中规划了10余所高标准中小学,数量居全市首位。同时 ,通过“撤并、迁移、新建、重组”等手段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完成了所有厂办学校的接收重建,撤并了3所相对偏远薄弱学校,改扩建了7所陈旧老校,建成了1所市内四区占地面积最大的小区配套学校。
&&&&鼓励引导每一所学校都以自己的教育质量和品牌特色服务于学生,湖岛小学、郑州路小学、开平路小学等相对偏远、薄弱的学校,通过特色建设实现了转型发展,形成了“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的发展格局。同时四方区还实行中小学教师交流制度,两年共有290名教师进行了校际交流,占全区教师总数的13.7%,优化了教师资源配置。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编辑: 宋涛]
版权稿件,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热门推荐 |浅谈中国教育目前存在的择校问题
  http://www.xici.net/u0987468.htm《角落》博客 提要:教育是公益事业。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公平公正,是机会均等,反映在教育上就是要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最近几年,从中央政府到各地政府,都用相当的财力来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取得可喜成效。但是,在目前,教育公平问题依然相当突出。择校是问题之一。特别是9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更加突出。关键词:中国;教育;择校;问题;近年来,关于择校的话题已经日见发热。择,挑选。择校,挑选学校。日《环球时报》第二十二版《学生入学绞尽脑汁教育质量各校不同择校难题困扰英国家长》:择校问题在不少国家都存在。在中国,很多父母都会为孩子能够进入好学校而不遗余力地奔波,甚至花上大笔"择校费"为孩子进入重点学校铺路。英国虽然国立中小学没有重点与非重点之分,但各校教育质量差异很大,英国父母为了让子女进入教育质量好的学校,也在绞尽脑汁想办法,其操心劳力、焦虑的程度绝不亚于中国的父母。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也存在同样的择校难题。为什么会出现择校现象呢?择校有那些利与弊呢?怎样看待和解决择校问题呢?我们不妨进行探讨。一、为什么会出现择校现象呢?初步分析,产生择校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1.人口流动产生择校。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工作、学习的环境是相对稳定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商品流通,原单位解体或分化,劳动力流动频繁,劳动者子女随迁,适龄儿童少年的监护条件发生变化,要求在新住所附近就学。农村劳动力进城,不可能总是单身一人,有家庭就会有孩子,有孩子就要受教育,受教育就要找学校,找教育质量高的学校。在借读费低于教育成本的情况下,永久性居民也可能"自愿"当流动人口,用交借读费的办法达到择校的目的。国家统计局网站日《全国流动人口达12107万人》:流动人口,通常指在某一时间范围、居住地发生跨越一定地域界限变动的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了每个人的常住地及其户口登记地,为研究流动人口提供了基础数据。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全国现住地与户口登记地不一致的有14439万人。其中跨省的有4242万人,省内的有10197万人。在省内不一致的人口中,有2332万人是市区内人户分离的。在全国12107万的流动人口中,省内流动的有7865万,占65%,跨省流动4242万人,占35%。说明流动人口是以近距离的省内流动为主。全国12107万流动人口中,从城镇流出的3267万,占27.0%,从乡村流出8840万,占73.0%。流入城镇的9012万,占74.4%,流入乡村的3095万,占25.6%。即1.2亿的流动人口中,从乡村流出的有73%,流入城镇的有74%。日,新京报(记者钟亿军)《北京小学校长携款失踪案凸显民办学校生存之困》:官方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全国农村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已达1.14亿人,其中举家在外务工的劳动力2430万人,随同父母进入城市的6至14岁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约643万人,目前至少有28.8万适龄农民工子女在北京。2.家庭变异产生择校。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婚姻家庭的关系比较稳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家庭结构发生变化,老年人与年轻人分家另住,不能帮助子女照看孩子。年轻的夫妻忙于工作,只好把孩子托付别人照料。受国外生活方式影响,离婚率上升。日,南方都市报(作者:赖颢宁)《2004年全国离婚率暴涨四成四》:民政部日前公布一组统计数据,去年全国办理结婚登记834.1万对,比上年增加22.7万对;办理离婚登记161.3万对,比上年增加28.2万对,增长21.2%,其中民政部门办理离婚的99.5万对,比上年增加30.4万对,增长44%。昨日,婚姻与家庭法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巫昌桢分析,离婚率如此高存在几方面因素:一、新《婚姻登记条例》颁布实施,简化离婚登记手续;二、社会认识转变,离婚不再获得较低社会评价;三、社会开放,人们充分享有婚姻自主权等。巫昌桢表示,民政部门应该考虑通过举办离婚学校等宣传方式,教育民众慎重对待婚姻。《2005年民政事业统计发展公报》:2005年全国办理结婚登记787.1万对,比去年减少80.1万对,比上年下降9.2%,其中:内地居民登记结婚781.3万对,涉外及港澳台居民登记结婚5.8万对。民政部门办理离婚111.5万对(不含法院判决离婚),比2004年增加6.9万对。《2006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办理结婚登记849.3万对,民政部门办理离婚登记118.8万对(不含法院部门办理的调解和判决离婚)。网易博客《家庭教育的真空谁来填补--对单亲家庭、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家庭子女教育的调查》:"单亲家庭孩子比例大"调查发现,城区的望江路小学有单亲家庭学生219人,占学生总数的22.1%;西山中学有84人,占学生总数的15.5%;和平中学有66人,占学生总数的22.8%,在该校8个教学班中,单亲家庭最高比例达31.3%;而在第一职业中学,初中分流招生的两个职高班80多名学生中,单亲家庭学生比例竟高达60%。调查表明,单亲家庭学生中,城区学校的比例远远高于农村学校,这与城区独特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家庭背景有关。离异家庭的双亲(特别是有监护权的母亲)寄希望于子女受良好的教育,产生择校倾向。3.生活富裕产生择校。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们生活水平都不高,大家享受平均的教育福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允许和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拉开了差距。先富裕的人们不会满足现状,在生活的消费中必然处处表现得与众不同,包括在子女受教育方面,富裕的人在解决温饱之后要上新层次,当然想让自己的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产生择校愿望也是情理之中的。有人把子女择校看作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只要能择校,不惜重金。城市居民家庭独生子女比重上升,几乎所有家庭为了孩子都舍得花钱择校。《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实际增长10.4%。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8%。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7.4%;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3%。按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标准低于693元测算,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214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17万人;按低收入人口标准694-958元测算,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为355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517万人。年末全国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327万人。全年2241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比上年增加6.7万人;1509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增加684万人。一些收入较高的居民不满足于平均化教育水准,有强烈的享受优质教育的倾向,择校倾向。4.对子女期望值产生择校。在过去,人口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每家生4个以上孩子不嫌多。人口多了,对子女期望值不敢有高要求。过去,全国文化比较落后,一个乡见不到一个高中毕业生。与周围环境适应,孩子初中毕业就不错了,对子女期望值不敢有高要求。过去,找工作对文凭的要求不算高,如今,就业对学历的要求悄然上升。每位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心态。《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40万人,在学研究生110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招生540万人,在校生1739万人。全国普通高中招生871万人,在校生2515万人。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2%。日,据光明日报报道,自2006年起,中国每年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超过400万人,而大学生就业率近3年来一直徘徊在70%左右,这一数字表明大学毕业生客观上已经成为中国城镇就业的主要目标群体,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客观事实。在就业压力下,一些聪明的家长为孩子的前途设计最佳方案,通过择校实现上名牌重点大学的梦想,从而达到出人头第的目的。有些曾经反对过择校的人也千方百计为自己的子女择校。负责治理择校的教育行政部门的人员,也千方百计为自己的子女择校。住房私有化以后,人们在教育质量高的学校附近购买高价房,也是变相择校。二、择校有哪些利与弊呢?任何事物,有利就有弊。人们出自不同的利益,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必然得出不同的认识。我认为,择校的利与弊如下:1.择校有利于促进学校提高管理水平。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与干坏一个样,学校也反映了垄断特征。没有竞争必然导致倒退乃至消亡。有了择校现象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学校管理水平高的,学生大批转入,校长和老师都格外受尊重;学校管理水平低的,学生大批转出,特别是尖子学生转出,校长和老师都脸上无光。社会上就择校现象谈论和评价学校,就会促进学校提高管理水平。2.择校有利于改善办学条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仅仅依赖于政府和办学单位,社会投资较少,学校经费不充裕。有了择校现象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有一部分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不惜高代价,用高于教育成本的投入赢得入名牌院校的机遇。大量的投入必然增加教育资源总量,推动学校上台阶。有的学校为了保证本校优质生源不流失,不得不想方设法争取政府领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3.择校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教师的分配靠调令,教师本身没有就业自主权,学校也没有用人权,人员难于流动,收入上平均主义,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学生能择校,教师也应能择校。在择校过程中,真正的人才价值得到体现,水平高的教师受到应有的尊重。在择校过程中,教师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形成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优化教师队伍,有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择校也有弊端。主要是在短期内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向收入高的一部分人倾斜,不利于受教育者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使收入偏低的社会成员感到不公,由此可能产生社会不稳定因素。有人会问,共产党代表绝大多数人民的根本利益,怎么保护少数富人的利益呢?三、怎样看待和解决择校问题呢?我以为,择校不是当今社会才有的事。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孟母三迁"的典故: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孟母为给孩子寻找一方成长的净土,不惜三迁其家,最后定居在学校附近。可以说,"孟母三迁"很类似当今社会的择校。我以为,择校不是中国的特产和专利。日,中广网(记者李仁主实习记者李晓梅)《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数达106.7万人》:记者今天(6号)从教育部获悉,从1978年到2006年底,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06.7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7.5万人。日,中国网《我国54年共接收外国留学生63万人韩日美人数居首》:记者日前从教育部获悉,从1950年我国接收第一批来自东欧国家的33名留学生开始,到2003年的54年里,我国有关高等学校共累计接受了来自175个国家约63万人次各类外国留学生。其中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的留学生10万余人次,自费留学生约53万人次。我以为,择校说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去,商品供不应求时,大家排队还担心买不到,很少考虑到选择。教育也是如此。在教育资源严重短缺供不应求的时代,家长们满足于有学可上。大家择校,说明教育事业已经有了大的发展,人们摆脱了"饥不择食"的贫困,开始走向小康了。家长们要求有好学校上。我以为,择校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不是我们的过错。大家选择学校,今后还会选择专业,选择教师,选择宿舍,选择教学手段,选择其他条件。正是择校,才促进政府和全社会以前所未有的魄力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甚至用立法的手段,保证教育事业的必要投入,推动教育事业突飞猛进地发展。我以为,择校是永恒的话题。社会上的人们收入水平不能一样多,社会地位不可能一样高。社会上的人们消费能力不可能一样大,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可能一样高。各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社会知名度也不可能一样高。学生们的情况也千差万别。教育供给永远跟不上教育需求,因此,择校是永恒的话题。要解决择校问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从大局出发,积极推进改革,加强政府宏观调控,扩张教育资源总量,提高全体人民受教育的档次。1.从大局出发认识择校现象。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教育也将长期处于落后状态。教育的发展是以经济的繁荣为前提的。贫穷是难于提高教育层次的。建国50年,我国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这是了不起的成就。可以说,在解决温饱问题的同时,我们只具备解决教育温饱的能力。我国的综合国力还不具备使国民普遍享受更高层次教育的能力。既然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就应允许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的子女择校。我国法律规定:办教育不得以盈利为目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教育投入的福利性和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当政府教育投入长期不足时,必然导致教育资源萎缩。如果长期萎缩,不要说享受优质教育,就连最基本的义务教育也难以保证,大面积、长时期拖欠教师工资就是证明。如果不是为了子女的高水平教育,先富起来的一部分人是不会慷慨解囊的。有的人把富裕家庭交择校费称为"借富济贫"。择校费的投入,增加了教育资源的存量,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禁止择校生对全社会教育不利。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衡量,在坚决推动9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同时,对非义务教育阶段(高中、大学)择校生,在特定时期内应采取允许的态度。2.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为了防止和减缓义务教育的两极分化,政府可用政策引导的办法对择校行为加以必要的限制。日,教育部2006年第5次新闻发布会介绍教育收费和治理教育乱收费的有关情况。教育部监察局局长刘金平在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执行"三限"政策。这项工作对规范共办高中"择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就是说"限定人数、限定钱数、限定分数",使这项工作做到公开透明。日,大河报(记者张可丹)《2007年高中部分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各个初中》:教育部日前公布的2007年工作要点中提出,今年将逐步推广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初中的招生制度。昨天,记者获悉,根据这项工作安排,河南省计划今年将省级、市级示范性高中招生计划中的一部分指标分配到初中。据介绍,因一些家长考虑到热点初中毕业生升入热点高中的升学率较高,于是争选热点初中。这造成部分初中越来越弱。为此,省教育厅计划今年中招时,将省级、市级示范性高中招生计划的30%均衡分配到初中学校。省教育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此举的目的在于提高薄弱初中学校毕业生进入示范高中的比率,避免家长择校。3.可以探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改革。"教育券"的概念来自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弗里德曼认为:当政府集教育的"资助者"与"提供者"于一身时,由于在生源及经费上很少受到来自私立学校的竞争,导致公立学校以较高的教育成本提供较低质量的服务,教育资源浪费。而由于垄断,家长和学生也不能采用挑选学校的方式来促进学校的竞争。弗里德曼指出,政府资助教育但不一定直接提供教育服务,可以将投入教育的钱以"教育券"的方式直接发给家长,帮助家长实现跨地区、跨学校选择教育。参照这一理论,我国可以积极探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改革。改革将使国家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流向出现转变,以前是通过各级政府层层下拨,通过学校使学生享受国家"福利"。改革后则是国家"福利"通过学生流向学校。国家规定,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占教育成本的比例为25%。那么,教育成本的75%应当由政府承担。那么,是否可以考虑,计算全国非义务教育经费总量和生年均教育成本,计算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应承担的生年均教育经费,采取"教育券"的形式,有"教育福利保障局"凭省、市、县级政府教育招生机构验印的《录取通知书》由城市街道办事处或乡镇人民政府直接发给受教育者本人,专款专用,由受教育者直接与学校结算。这样,学生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基本的公益教育经费保障。各级政府不再向学校拨付教育经费(也叫断奶)。政府对学校的办学水平进行评估定级,公布于众。学校召开听证会,确定收费标准,向社会公示,由社会评价其价格是否合理。由学生自己选择学校。教育按质论价,优质优价。求学者拿着政府发给的"平均学费补贴","看菜下饭,量体裁衣",选普通院校的,可能学费还能有点剩余,留待以后再用。选名牌院校的,家里再添点钱。这样改革,可改善学校与学生及家长之间的关系,提高学校的服务质量,提高办学效益,降低学费标准,减少教育资源浪费,促进全体受教育者义务教育阶段平等受教育权利的实现。4.扩张教育资源总量。应破除政府包办教育的陈旧办学模式。允许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向教育。应打破"政府包办高等教育"的思维,积极促进社会力量办学。政府把主要精力用在9年义务教育上,放手发展非义务教育。既满足富裕居民的择校愿望,又节省政府教育经费。也可以考虑由政府投资,专门建设供择校用的"特殊学校",按教育成本收费。应破除非义务教育收费标准只能逐步缓慢提高的陈旧认识,使高中、大学的学费按教育成本一步到位。日,中国青年报记者田文生《重庆高中大幅调高学费城市重点高中1200》:今天,重庆市普通高中学费标准调整方案正式发布,该市近6年首次大幅度调整高中学费,大批重庆市民,都像李中平一样掂量着自己的收入和开支,设计着孩子的前途和未来。在这次普通高中学校学费调整中,有着典型"大城市带大农村"结构的重庆市实行了分区域、分类别调整学费标准的办法。在都市发达经济圈,重点高中的学费将升至1200元/生.期,城市高中为800元/生.期,城镇高中600元/生.期,农村高中为400元/生.期。在渝西经济走廊,重点高中的学费将升至900元/生.期,城市高中为600元/生.期,城镇高中500元/生.期,农村高中为400元/生.期。在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重点高中的学费调整为800元/生.期,城市高中为500元/生.期,城镇高中400元/生.期,农村高中为300元/生.期。应打破"一考定终身"的陈旧模式,允许进入高考录取资格对应分数段的学生有偿择校、择专业,价格由当事人双方协商,政府不予干预。这叫做政府给不起钱给政策,尊重价值规律,尊重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抉择,尊重人民的意愿。只要教育资源总量扩张,符合人民长远利益,就应该坚持。
来自:&&&《》
更多精彩,关注微信号:360doc
馆友评论(0)
您好,请&&或者&&后再进行评论
合作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初中毕业生誓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