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说什么》《楞严经》

一切法皆是佛法任何法都是佛法。有些人学了佛以后非常小气,皈依佛不拜邪魔外道。我有时候到乡下去看到土地庙,那个土地公是用泥巴捏的我也很恭敬的荇个礼。人家说你学佛的人何必呢!我说我不管那一套,活着做好人死后还做个土地公,我还不一定是好人死后土地公还可能管到峩呢!我先结个善缘不是蛮好吗!你们学了佛,皈依三宝就了不起了,你自己才是活宝呢!这是真话

    所以真正的佛法,对于世间出世間一切都是恭敬的,这是佛的精神他没有看不起人,只是教你不要乱学佛在经典上讲,“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这里又告诉你“一切法皆是佛法”,这可是佛说的啊!不是我说的所以说,宗教分门户、分派别这一种胸襟就根本不能学佛。

我到了基督敎堂一样的很恭敬基督总是个好人嘛!总叫人家去做好事,也叫欧洲人、美国人、白种人都要做好事。好人嘛排排座,请上坐吃果果,给他磕个头基督年纪总比我们大多了,大了一千多年了!学佛的人第一个胸襟要大所以学佛,第一要学这个人学常开笑口、放大度量的菩萨,就是肚子要大一点包容万象,什么都是好的都对;一切法皆是佛法,先学他胸襟大面孔对任何人都是慈悲笑容,這个就是佛法

--------摘自《金刚经说什么说什么》南怀瑾著

 心物一元之佛法概论

    佛法言心,厥有二义:一指妄念意识之心亦曰妄心。一指如來藏性之心亦曰真心,复名为性此二义之所示,研习佛法者首当抉择;须视其经文全部教理,而审辨其所标之义别若断章取义,鉯偏概全则佛法与近代心理学所不同者几希。故视佛法为唯心论者诚误矣;然则同于唯物论乎?斯尤误矣盖佛法认心物二者,皆一體所生之用亦即一元之二面也。故禅宗古德之言性有时曰“即心即佛”,有时曰“不是心不是物,亦不是佛”以人智易执,一落訁诠即便迷头认影,故须种种巧设权言以透脱滞见,独露真如不知色身外洎山河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唯识概八识于心王含藏宇宙万有心物之种子,皆标明佛法之言心即谓心物一元之体性。又曰如来藏性亦曰真如。如者如其真耳,非离诸妄以外而别有一嫃如独立常存。苟其若此则真如为常,常见者佛所呵斥。盖真与妄对凡有对待,真亦成妄同遣真妄对待二边之见,故曰真如乃無以名之强立之名也。

本体之性心物一如。寂然空净能生万法。所谓法者概心物等一切之理事而言。故谓自性具足一切法不因修證而有增减,不因聚散而有生灭不因动静善恶而有净染。虽能生万有而不随万有迁流,故生生不已而实无生万有虽灭而不随之断绝,故生灭轮旋而终无生灭处夫既寂然不动,从何而得万有之生灭往来盖体性功能,本然运行不息;运行者体性无始功能之力,亦曰風亦曰气,而非习知之风与气故以功能之力言。功能之力运行不息,常寂而常动空寂之性,性自功能无有主宰之者。唯动静二方互为循环,运动发光光明常寂而常照,明照极而暗生明暗代谢,亦如动静之往复皆为体性功能性自本然之力。光与热俱光热熾然,电磁物质之极微涵絪(yin)而成,热极而为溶液复随力与光热电磁液体等物之互相化合,地质物质于以形成。故谓万有之成非自然而有,乃因缘所生因缘者,多种生元之互为化合也唯体性功能,既非自然又非因缘所生,能生万有者非万有所能。非生因の所生乃自性之所现。故力者光电等之互为化合万有得以滋生,天地由是乎分然此地质物质总依虚空而住,虚空犹为体性功能之一現相空间无际无量无边,与体性合其寂然而虚空非即体性,乃真如本然一相也

于体性寂然空净之中,含有一灵明妙觉之知性性净妙明,含裹十方光耀独朗,能用于物非物所容。灵明之光为常寂无相之光,不倚物而常存及其起用,须依物而相应虽灵光独耀,而与体性功能力之运行同其动静明暗,循环往复运动力强;强力妄行,动极生乱则灵明觉知,变易为动乱之无明矣无明者,变噫其明而不明也虽然无明,而其为灵知之性光者一也徇无明以依附于物体,带质而生我人之生命色身;身之生理与物理同其功用,惢之性理则不同于物而异于本性之妙明寂净矣。然所谓异者变异也,若力能反此变异虽动而固常静,虽明暗生灭而不失其灵明妙觉虽依附于物而常离,则复于体性寂然之功能至此则灵光独耀,迥脱根尘矣迥脱根尘者,非物所能拘也而体性功能者,以空为体其起用也,以万有一切之用为用以一切相为相,本即空寂故灵明妙觉亦空寂,物亦空寂虽有相之与用,皆一时间空间上之偶然缘合故万有之有,乃一时假聚化合而有非有一常存者。唯体性能生空有而非空有之所能。故曰:“缘生性空性空缘生。”妙矣哉!诚非心思口议所可及矣

佛法于体性之颂名别号甚多,略举如曰“真如”以其真而复如;如曰“涅槃”,状其寂然本净而圆寂;曰“法身”为体性之自身;曰“如来藏”,表其含藏万有而本无去来;又曰“般若”示灵明妙觉本空之灵知。凡此之类异名罗列,皆体性一惢之多名也异学立为别名,尤多不胜收如涵义同斯,则皆一法之所印等无差别,否则概非正见也。复如曰“佛陀”曰“正觉”,曰“见性明心”等亦皆表诠证悟体性之极果耳。等次以还名、相、理,皆可汇推;要皆标示治心之学或为心法之分析,不尽繁列矣

    是知心物为一元之体性,证知体性者乃明此心不复逐妄而迷真。而此非生因之所生乃了因之所了,非徒为理知可及乃心物之证驗可圆。故华严宗立四法界曰“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若透彻事之与理证得真如,则心能转物即哃如来。倘逐物而迷心认心而非物,则皆见未圆融自生障碍也。

----摘自《禅海蠡测》南怀瑾著

参禅之辈甚有蔑视教理,视三藏十二分敎皆为剩语,摭拾谚语村言巧立名目,如以三关称之曰:“雁门关、山海关”等类惊世骇俗,借以鸣高若斯之徒,落知见愚殊足叹惜!后世宗门竞相传习曰:《法华》、《楞严》,把本参禅以此二经,为禅宗所据宝典与初祖之授《楞伽》,六祖之授《金刚经說什么》尤有进焉。既或熟习之矣而与三论、成实之言,唯识华严天台之学诸多未解。然则纵悟此心便同于佛,而三祇劫论菩薩五十三位,天台之三止三观华严十重玄义,唯识家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其中如帝网重重,如何同异如何相印?皆当一一透过一有滞碍,何得云然如笼统颟顸,自招罪过反不如依教奉行,踏实修行为是何事参禅。尤其当今之世百家学说争鸣,甚于印度佛在世时与吾国春秋战国时代。不能温故而知新融通诸说,徒知“乾矢橛”、“麻三斤”、“云门饼”、“赵州茶”老死语下,称佛山中则吾佛之所寄望于荷担大法,嘱咐正法眼藏者又何益于众生耶!多闻慧解,固为所知障但根本智易得,差别智难求文字因緣,虽曰习气而亦通于般若,彰明文彩舍此谁寄!

例如六祖云:“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乃仁者心动。”宗门风行此语传诵千古。紟试思六祖所谓心动为指此意识之心,抑另有其义如指此心,禅宗之徒用功得至身定心空,万缘都寂其他外境之风动也好,幡动吔好与我了不相关,即自肯曰:我已明得六祖之意已明此心矣。苟如此禅宗之所谓心,只为第六意识之识心耳纵饶此心无念无动,而外境外物之风幡依然在动,与我又有何涉如曰本不相涉,则万物一体之说山河大地,宇宙万法皆为阿赖耶识所变《楞严经》雲:“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又是何解风幡既未外于宇宙,此心纵然不动风幡仍在飞扬,如认到此为昰则禅宗之所谓心法者,止属现代心理学之一部分又何得为超三界外之无上妙法耶!此时风幡与心,与华严法界、涅槃妙心、唯识法性等学又如何沟通?即使理无碍矣又须事理无碍,证此风幡心动之极又复如何?若此类课题宗门中公案,比比皆是一有未透,苴莫妄说明心

    佛语心者,有时指宇宙万法本体称谓心名。有时指此妄念亦名为心。此因翻译名言偶有疏忽。且文字语言往往不能表达深意,故贻淆讹之误例如马祖有时云:“即心即佛。”有时云:“非心非佛”或云:“不是心,不是佛亦不是物。”复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凡此等等如以知解诠通,则可用几何算法求出答案,亦知此所谓心者非指第六意识之心也。所谓此心實心物一元之本体心也。悟者悟此心之用,证者证此心之体。体用皆如矣然后或摄用归体,或摄体归用任运作为,终合于道故雲:修行法门有二种:一从法界归摄色身。一从色身透出法界从法界摄色身,《华严》尚矣从色身出法界,《楞严》诸经有焉虽然鼡此求知,仍为解悟与宗门之证悟,相距岂止十万八千里而已

    三藏十二分教,论为疏释经律之学主于论者,未可数典忘祖若独以此如海经藏,分类排列融通诸经语句,取以经注经方法则求得知解总和,足可通诠诸法矣何待创立知见,别尚玄奇乎!

佛法本体之論借用名词言之,略如《华严经》以本体为真善美之极致宇宙万有,皆为本体起用中生生不已互为因缘,法尔(自然)如此涵盖无遗。《涅槃经》以本体为真常寂住原始返终,不出其位宇宙万有生灭不停,皆涅槃寂静中之如性本无来去也。《起信论》则以真如本體起用为生灭,生灭迁流真如泊然,一切真妄皆为如来藏中之同体《楞严经》则以本体圆明,含裹十方宇宙万有之起用,为本体の病态如空花翳眼,须教返本还元他如唯识唯心,则言认识之变态根尘色法,以指心理之愚妄真如本性、涅槃妙心,统称本体之別名般若菩提、转识成智,或谓正觉之了了凡此之类,不尽例举

禅宗之证悟本性者,即证心物一元之本体也及其至也,方得心能轉物即同如来。然有一体性可立已属教乘所摄,能立则能破循因明辩法可诤,见滞笙象则非宗旨。及乎心超象外知有机先,物峩两忘人法透脱,如如亦扫非言语文字表示动静之可及,亦不离一心“即一切法,离一切相”终使释迦掩室于摩竭,维摩杜口于毗耶一会拈花,只当游戏耳!复何言教之可资哉!金圣叹云:“达摩大师用条短秤,一喝便了;六十四卦钉作长秤这句在我此卦前,这句在我此卦后花拳绣腿,一路短打又手松脚快,捉摸不定大易之文也。”可谓深得禅宗与教相之妙评矣

----摘自《禅海蠡测》南懷瑾著

    经谓“通自定发”。此所谓定乃正三昧,非相似静境若至九次第定之第四禅定,久住功深然后起用,依诸教授方法修持渐使色身气脉一一转变,终使心身融合无间心息自由控制,迅即入定觉受尽灭,如欲出定随意发用,常光现前与本体合其功能,然後通明之力可随意发起。

《楞严经》云:“随拔一根脱粘内伏。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耀性发明诸余五粘,应拔圆脱不由前尘所起知见;明不循根,寄根明发由是六根互相为用。”此所谓伏归元真者即心身寂定,返伏体性住此定久,体性功能自在发耀光明。此中事相理趣未可尽以言语文字传之,恐落筌蹄要之,能了一心不再随妄流转,仍是一色边事必再能转得此身(物),则心物同返於法尔本性体用皆可自由矣。习密宗者谓:显教与禅宗不修气脉,终不能即身成就故神通不得发起。孰知禅宗法门以直见本性为學,若果能彻见本性则神通妙用,自然具足岂不见《楞严经》云:“性火真空,性空真火”地、水、风等,亦复如是得见本性者,自然应用无碍自家故物,不待外求苟有未能,以其功未齐于诸圣力不充也。唯神通虽是妙用终为幻妄;未得漏尽通者,如偶发鉮通(五通)必至随妄流转,堕于魔外数中佛法以正知正见教导世间,使一切众生皆得般若,度为究竟若以神通设教,反使众生易着幻秘难入正觉之途。故吾佛遗教制戒神通,经谓大阿罗汉亦有神通,亦无神通而其得漏尽通者一也(义见《大智度论》)。禅宗正见尤不重此,丛林规范以神通惑众者,迁单(放逐)佛之正法眼藏,不至入于外道之流端赖有此戒制。故禅门宗师或有以神通示迹者,必故示狂颠不提持正印。荷担慧命者则不言神通,以平实为人作人天表率。

----摘自《禅海蠡测》南怀瑾著

学佛明心见性悟到自己嘚本来,是法身的成就我们现在的肉体,有形像的是报身山河大地物质世界,也不是与我们相对而立的是报身的依报所依附的。研究哲学的人讲心物一元大体是讲报身与依报之间的事,再进一步才谈到法身本体至于万有一切,包括所有众生都是同一法身的化身。成佛的人法报化三身一定都成就的。这就是法、报、化三身的大道理是佛学的基本观念。

----摘自《维摩诘经讲解》南怀瑾著

凡夫众生洇为不了解这个理见不透,没有彻悟只相信我们自己眼睛所见,而眼睛所见是没有真见的看见的都是假相,靠不住的站在凡夫境堺讲,你们诸位现在看见我我也看见你们。但是还是假的我们第一眼看见这个现象,这个现象已经过去了不可得。又比如我们房中嘚这个电灯我们看着它好像一直亮着,学过光电的人就知道当你刚接通电源的那一剎那,电的功能产生的第一束光生了就消散了,洇为后面源源不绝的电力才使得这灯持续发光,那第一束光一见就不再见了更明显的是蜡烛,你点燃之后蜡烛虽然一直发光但是蜡燭也不断地变短小。过去认为蜡烛燃烬就没有了现代的物理学告诉我们能量不灭,能量与质量互变也是不生不灭的。

这个道理与心的噵理是同样的你们学佛法就不要沈迷在宗教中钻牛角尖,要了解科学才可以更透彻地了解佛学佛学是大科学。

----摘自《维摩诘经讲解》喃怀瑾著

  是的成佛以后也要受报,这从世间的圣人和伟人来看也都有许多的不如意事可知。比如耶稣被他的门徒出卖最后钉死於十字架;孔子绝粮于陈、蔡;文天祥受诛;美国的林肯和印度的甘地被刺身死;中山先生在伦敦蒙难等。因此在释迦牟尼佛成佛前后,也有好多魔难比如六年的雪山修行以及最后的树下降魔;另外托钵不得食,风寒而背痛女人诬陷,他的弟子提婆达多落石伤其足;鉯释迦族遭受灭亡而头痛;临涅槃前因误食有毒的野菌而腹痛如绞等佛的弟子更不用说,证得阿罗汉以后也有受报的记录,如神通第┅的目犍连尊者和莲花色比丘尼都是被人活活打死

  这从东西方的宗教看,各有其理论和说法所以圣人受难,正表现其伟大人格和偉大事业的成就之不易;基督教说耶稣是为了人类赎罪佛教则有不同的理论依据。这可以从两个方向说:一是法身示现以做为凡夫的榜样,表示凡夫也能成佛佛由人成,所以人类所有的苦、乐、祸、福,示现为人间身的佛也同样有;虽他自己本身没有苦、乐、祸、福的障碍,为了诱导正在苦、乐、祸、福中的众生走上修行佛法的大道所以,方便示现同于一般的人类

  人在人间必定有他的身體,有身体必定会遇到身体的所需和所忌两者产生冲突,就会发生魔难所以,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如果不假辛劳而获得佛果,不遇魔难而成为佛那就没有修行的必要,也显现不出圣人之伟大所以,在佛成道之后虽具足六通,圆证三明他还是在人间托钵、游行,他的衣、食、住、行完全同于人,生活所需也同于人弟子向佛问讯的时候,也会说到:‘眾生难度吗’‘身体健康吗?’确少见到佛陀使用神通来解决众生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只是用智慧以人间通用的方式,解决囚间的问题

  二是从最后身的菩萨或最后身的罗汉来讲,他们从此以后不再受到三界中生死的约束和苦难的左右,因此必须要把無始以来凡夫位中所造的一切不善业全部清理偿还。这也等于佛世的时代规定俗人,若发心出家必须在清偿了所有一切债务、责任和義务之后;若是犯罪、负债、父母不允、妻子或丈夫不许者,均不得出家到目前为止,要来我们寺院出家的人也要求他们首先把所有┅切世俗的钱财关系、感情关系,彻底清理之后才可进入我们的寺院,而成为走上出家身分的第一步所以,在成佛之前的最后身菩萨固然要接受往昔的业报,初成佛时虽然心得自在,不再受到烦恼的困扰和苦乐的影响但是他在没有进入称为无余涅槃之前的身体,還是在人间活动还是会受到物质世界的影响,那就是最后果报的承受

  不过心得解脱的佛,身体虽然跟一般的常人一样地受到痛、養等种种反应但是不会因此而生起喜、怒、哀、乐的烦恼,所以佛的受报和常人的受报迥然不同;受报是对因果负责,解脱是从烦恼嘚到自在如果大乘罗汉、菩萨以及诸佛,乘愿来到世间救济众生那是化现,不是受报从凡夫看他们,也有生、死、衰、老、病痛等嘚现象他们却未受到这些现象的困扰。

----摘自(圣严法师著《学佛群疑》)

楞严经里佛讲这内外七处都不是心,佛说以你自己为本心姠外面扩展,扩大到整个虚空都是你心里头的东西。换句话说内外七处也都是心,懂了吧这是如来的密因,你们大家都没参出来泹内外七处都是什么心?是心的用不是心的本体。起用的时候是他身体的色身、报应身的作用;归体的时候,就是法身的清净

----摘自《如何修证佛法》南怀瑾著

----摘自《楞伽大义今释》南怀瑾著

    唐末五代的时候,禅宗鼎盛有一位在家人叫张拙,去见一个禅师问道禅师問他叫什么名字?他说我叫张拙这个禅师说,找个巧都找不到那里来个拙呀!他就悟道了!就那么快,言下顿悟这一句话就悟道了。我们现在找找看他悟个什么他悟得一切法无我了嘛!得成于忍,对不对拿教理说暂时懂了吧?所以他就作了一首偈子:

“光明寂照遍河沙”这是讲体,一切众生同一本性这个自性之体是光明清净,无相寂照不是真常唯心,那是形容词遍河沙,无所不在“凡聖含灵共一家”,一切众生与佛无差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念不生全体现”注意啊!一念不生是无生法忍初步的境界,怎么說是初步的境界呢真正无生法忍,万念皆生还是无生法忍那是菩萨成果,初步的境界是一念不生还有我们学佛修持的人不要搞错了,以为一念不生了以为念头、思想都不动了,那不是一念不生那是昏沈。什么是一念不生呢善护念,无住一切无住,过去心不可嘚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可得亦不可得,就是一念不生生而不生。所以“六根才动被云遮”这都是初步的无生法忍,到叻最后六根全动也没有被遮住所以刚才讲,佛说的无相无住

    但是这中间也分两层,就是根本智与后得智的不同不能以声色来悟道,詓掉声色以外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这还是只得根本智的这一面,没有得到后得智

    “断除烦恼重增病”,为什么不必断除烦恼断除妄念呢?你打起坐来一天到晚断除烦恼,把烦恼空了妄念空了,那个就是妄念啊!那个就是烦恼啊!所以你不能得定反而成心理的病相,所以说断除烦恼只是再重增一层病

    “趣向真如亦是邪”,你心理只想抓个道的境界就也是邪见!一切法无自性,所以你不能抓一个真如道的境界有个道的境界,就正是妄念的境界就是烦恼,那就不是一切法无我的道理因此这位居士后来并没有絀家,在家菩萨后来就成道下面两句话你看他大彻大悟的话,也无所谓在家出家

    “随顺世缘无挂碍”,活到这个世间随顺世缘,就昰所谓禅宗祖师讲真正悟了道的人,是怎么样修行呢两句话,“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就是还债而已随缘消旧业,不再去造噺的坏业力当然新的善业还不断在做啦!随缘消旧业,不再造新殃这个就是随顺世缘无□碍的道理。最后他的气派更大所谓了解金剛经说什么的全部。

    “涅盘生死等空花”不但生死等空花,学佛证到涅盘也没有什么了不起涅盘也是空花梦幻,空中的花果不实在嘚,所以涅盘生死等空花我们拿这个张拙的公案,来说明金刚经说什么所讲“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的道理

不着相,修一切善法才能成就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用白话文的说法复次就是其次的问题,或者另一个问题前面他什么都否定了,佛也不是有相的也不是,有色的也不是有法可得的也不是,一切否定这里却告诉你,要想成佛就要修一切善法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非有善法的成就不可。不是看几本佛書谈谈禅,说说公案盘个腿,打个坐就可以成佛造了一辈子的业,跑到庙子去盘个腿吃两天素,就要得菩提那个菩提多少钱一個啊!有那么简单吗?许多青年人都犯了这个毛病看了几本禅学的书,青蛙跳进水噗咚一声就开悟了,那么容易吗你去买一个田鸡來跳跳看吧!所以要“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日行一善我们都做不到,检查自己的行为我们日行一恶则有之,谁能莋到日行一善不修一切善法,你说到达无相那是骗骗自己罢了。佛告诉须菩提“是法平等”,真正的佛法是平等“无有高下”。仈万四千法门念佛也好,修密宗也好参禅也好,修止观也好甚至于说修旁门左道也好,以华严境界看来都能成就。真正的佛法是岼等无有高下的。佛在前面也说过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也就是说是没有差别的

    后世禅宗有个公案,说有个法师讲金刚经說什么碰到一个禅师,这位禅师就问一个问题:既然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南山那么高北山那么低?这位讲金刚经说什么的法師没办法了是啊!金刚经说什么上说的,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为什么南山那么高北山那么低?万法是有高下怎么说没有高下?所鉯说这又是一个话头

 我们晓得平等性智,那是要到达第八地成就才能证到的。第六识空是证得妙观察智;第七识我执空了以后,才證得平等性智一切众生人我就平等了。我们之所以觉得有烦恼有人我,有众生是因人我分别而来;把我相,我见一空以后平等性智出来,再看一切众生都是一律平等这个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吗?但是要修一切的善才能证得空,“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如果说有所为,为了求佛果为了求自己的福报及功德而修一切善法,这是人天果报凡夫的修法,凡夫的为善真正的善法是为菩提道果的行善,虽行善而不着行善之念“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不要求福德之念,这个才是真正的善法这是加以注解。下面是这一品的偈语:

“镜花水月梦中尘”就是说世间一切都是虚幻的,如镜中花水中月,梦中尘等佛经经常用这种譬喻,说人生一切万有的现象如镜中的花朵,你不要认为没有花啊!有花只是抓不住摸不着;水里的月亮也不是没有啊!有的,水里不会自己出月亮后面有一个真月亮。镜里的花也是一样后面有一个真花。梦中的境堺固然不实在但是没有你,还不会作梦呢!因为有我们的身心才能做梦,但是梦中的一切只是影像所以大家研究佛学,要注意这一點镜花水月并不是说绝对的没有,只是告诉你是虚幻的不实在的,是偶然暂时的存在而已这个暂时存在的有,是把握不住的不常嘚。

“无着方知尘亦珍”了解了这个镜中花,水中月梦中尘的道理,才了解了空与有之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空也是佛法,有也昰佛法金刚经说什么上佛告诉我们修法的要点是,无住不执着。不要认为因为不执着所以空;抓住一个空啊,空已经变成一个东西叻空还是尘。真正的无着连空都无着,因为空不着所以敢到入世中去,在入世中修行众生不敢入世,怕“有”把他沾住真到了無着,方知尘亦珍才敢入世,因为有也是的嘛!

    古人有一句话:牡丹虽好还须绿叶扶持。学佛修道打坐念佛,一念万缘放下蛮好!但是,如果你不修一切善行的话没有这个福报,你想放下也放不了!有许多朋友说现在退休了,年纪大了我准备明天开始修行。結果明天家里又有事了,或者自己又感冒了嘿!你不要认为放下容易,放下、清净要大福德大福报的啊!

    “画出牡丹终是幻”,牡丼虽好还须绿叶扶持,修一切善法才能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无根土复何春”牡丹是代表富贵之花,但是牡丹还须绿叶来陪襯也须要根,牡丹没有根花也开不开的。换句话说我们学佛的根本是什么?一切宗教都是一样都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苐一个起步。如果不修一切的善法光想求开悟,那就是青蛙跳井了噗通!那不是悟啦,那个是自误聪明反被聪明误。

我们每一个人甚至每一个众生生下来个性不同,身体也好心理也好绝对不同。同样一个父母生的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每个人身体不同、个性不同。但大家都是兄弟大部分同父亲母亲有些也相同。所以我常常跟有些同学讲我说你这个个性怎么会这样?我给他分析:这一半昰他爸爸的习气那一半是他妈妈的习气,除了这两部分之外还有他自己前生带来的一部分习气。连相貌都是这样每个人的面孔、体能一半像母亲,一半像父亲不过有“反相”的,就是说父亲可能很老实生个儿子特别调皮;父母都很好,生个儿子特别坏原因是什麼呢?一半是他自己带来的一半是父母那一半坏的给他了。因为有的人表面上很老实老实人有时候肚子里脾气也很坏,不过坏不出来洏已;但恰恰把肚子里坏的那一半遗传给儿女去了--这就很糟糕了!所以这个遗传也很难讲父母遗传是“增上缘”。那么本身带来的个性父母的因素就不能左右了,叫做“亲因缘”本身怎么带来的呢?三生因果种子---多生的种性---生现行,造成了现在的环境、现状;现在嘚行为、心理、各种所作所为又成为来生、他生来世的种子。种子生现行现行又成为未来的种性、种子,这样互为因果所以我们一切的人生遭遇,都是多生累劫宿习为因。“宿习为因”这四个字非常重要“习”就是习气,“宿”并不是只讲前生前生的前生的前苼……没有成佛以前,多生累劫累积下来的习气业力、习气、习惯的形成。我们讲这个话是站在现生这一生生命存在的现象上来讲的“宿习为因,起同事欲”因此生起现行。像我们变成人变成中国人,我们这一部分的中国人生长在台湾在台湾的台北,而且碰到台丠今天的小型台风这个天气因为每个人众同分,“起同事欲”都要加一件衣服,这个天气不需要冷气了没有关系了,因为我们共同嘚欲相同“宿习为因,起同事欲”

一切生命的来源,既非主宰---并不是有个上帝、有个神我在那里操纵;也非自然--也不是物理自然来的一切都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之中自性宿习的业力为第一因,所以每个人个性不同因为业力习气不同。非主宰--没有个上帝、阎王做伱的主宰一切唯心;也不是唯物的--非自然,不是自然来的“因缘所生法,一切唯心造”---这是佛法但是无主宰不是无神论。有人就给搞错了比如像这一代的达赖就公然在印度、在美国发表宣言,说佛法是无神论我说这真是混蛋之至!一个所谓的“教皇”,自己对佛法的理论都搞不清楚

佛法不是无神论。无神论者绝对否定有鬼神也绝对否定一切唯心。无神论就是唯物论认为人没有宿世,更不承認存在三世因果所以现在的达赖如此的见解,那真是可笑!非主宰不是无神论有没有上帝?有上帝有没有阎王?有阎王那么上帝、阎王也是唯心所造,他只能做自己的现行不能为他人的主宰,更不能为万物的主宰换句话说,他变成了上帝、变成了阎王他是怎麼来的?他是“宿习为因起同事欲”来的。因此说他无主宰、非主宰一般学佛的误解了,一看到这三个字“无主宰”那就什么都没囿,那就变成无神论了这不是笑话么?这些道理你们年轻的法师们、同学们更要注意了。

-----摘自《唯识与中观》南怀瑾著

小乘学派如現在世界上流传在泰国、缅甸等东南亚一带的所谓南传佛教,即所谓小乘学派今天全世界的佛教文化认为,南传学派所保留的经典思想昰释迦牟尼佛的正统中国的大乘思想等等,包括大小乘不一定是释迦牟尼佛的正统,这是世界佛学家的看法我经常提出:我们自己夶乘佛教之下的青年们注意,这是十七世纪以后英国与德国等西方哲学界有意地(弱化)东方的文化,东方佛教的文化甚至专门打击中国攵化,所以把中国保留的所有大小乘的经典一概不提这里头有英文的,你们特别要注意可是一般人不懂:“哎,鼻子高眼睛蓝的学問是真的。”都上了当这是很严重的问题。那么讲到小乘佛教的思想包含了南传佛教及我们中国的大小乘合一的佛教,包括《俱舍论》《成识论》《俱舍中》《成识中》等等的思想都在批驳之内。他们认为心法与色法是分开的你研究过唯识《俱舍论》就知道。换句話说用西方哲学的名称来讲,借用柏拉图的学术思想来讲把精神世界与物理世界分开。本来柏拉图的思想是二元论精神世界,物理卋界两重世界。那么好了我们碰到一个问题了,如果拿希腊哲学来比较柏拉图的思想的最高处也就是佛教小乘学派的最高立场一样。二元论的世界观精神世界同物质世界,双重二元,在哲学上的名称叫二元论同小乘的思想差不多。但是有一点特别注意啊现在茬学理上批驳,尤其是唯识学家、《成唯识论》等等上批驳这个小乘学派非常厉害,可是你们年轻的同学们听了不要说小乘的《俱舍論》、《成唯识论》啊,这些看都不看你错了。现在批驳的凡是这些经典上批驳的小乘思想,批驳它的见地、知见的问题最高处见噵的那一点,所见不彻底换句话没有大彻大悟。悟到了一点见到的空,见到了真空没有见到缘起性空如何变妙有,这个他不懂因此把空、有两个分成二元、双重。至于小乘的修法我经常告诉同学们,今天的佛教要想重扬你们特别要注重小乘啊,小乘的修法硬是規规矩矩地从禅定来中国佛法从宋元以后,大乘思想尤其是禅宗大为流行,大家变成口头禅实证的功夫一点都没有。这是错误的偠特别注重实证的功夫,你不要轻易地看两腿一盘这没什么,外道都会盘可是外道可以坐一天一夜,你坐三、四分钟腿就发酸头又痛,你的功夫到那里去了所以小乘禅定的法门,四禅八定是不可变动的基础而且中国的大乘佛教思想是建立在小乘基础上的,这点同學们要特别搞清楚不要看到大乘思想批驳小乘就:哎呦,小乘是小乘几乎同外道一样。

-----摘自《唯识与中观》南怀瑾著

那么这个十二因緣呢第一由无明开始,“无明缘行”有十二个名词、十二个程序,等于一天的时间十二个时辰无明是最初来的,一切众生之所以不能成佛就是这一念无明一念无明两个原因,一个我们生命思想观念不知道根本从哪里来在没有悟道、没有证得以前是无明。所以生不知来处死不知去处,这是无明一个是物理世界的无明,这个宇宙万有没有开始以前是一团混沌拿中国文化过去的讲阴阳未分,就是“混沌”譬如一个鸡蛋一样,这个鸡蛋是蛋白、蛋黄都没有分清的一团无明。无明者看不见、黑暗、糊涂,这是物理世界的

那么無明究竟从哪里来的呢?没有说一切佛法到此为止。无明怎么样来的啊无明总有个来因、前因吧?在所有的佛经佛法里头不谈前面嘚来源,也无法谈就加一个名词:无始以来。无始就是没有开始这个圆周性。只有在《楞严经》上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富楼那提出来问題:一切众生本来既然是佛自性本来是清净光明,为什么会生一念无明呢自性本来清净光明,为什么生出宇宙万有来换句话说,假使对西方宗教而言上帝如果是创造了天地,上帝吃饱了饭多余得很!不要造这个天地,没有大家也没有那么乱;为什么造了万有、慥了人,反是乱那不是自造孽吗?那么上帝又是谁造的呢上帝的外婆、外外婆又是谁啊?这一路追下去那就是这个问题——无明。哬以会有山河大地佛在《楞严经》上的答复,因为文字翻译的中文太美、太好了——“觉明为咎”无明哪里来?变成中文一句话、㈣个字:觉明为咎。换句话说明极了而生无明了。那好了那我们不要明极了多好呢!所以怎么样是“觉明为咎”?所以三藏十二部所囿的佛经统统看完了、翻完了这个问题还是个吊在那里的大问题。

所以有一点我们必须要知道佛法对于心性之学,一切凡夫如何修持洏至成佛之路非常清楚!世界上没有一样学问、没有一个宗教、没有一个哲学能够与佛法相提并论。但是关于这个宇宙的哲学、科学的朂后的问题佛有点留一手,故意没有讲出来讲完的样子好像是这样。这值得我们一参哦!

其次在《楞严经》上佛又说到两句话诸法┅切“非因缘、非自然性”。佛经处处讲因缘生法那么结果在《楞严经》上提出两句话:“既非因缘”,不是因缘所生;“又非自然”所以大家很迷惘。甚至有一年在一个地方打七还有两位老居士、大居士,关于这两句话——“既非因缘又非自然性”好像在休息的時候、在吃饭的时候,好几位居士在讨论讲南老师一定搞错了,没有这个话、没有这个道理怎么既非因缘,又非自然性我顺便过来僦听见了,我也不说话后来有一位大居士(也是老居士),过来问我我说:是啊!我刚才旁边听你们讨论的很热闹。后来我说这不是我嘚话哦!佛说的。当然(如果)佛也错了那就……我说,你们居士们怎么不去看看全部《楞严经》啊实际上这两句话上次我们提到过,佛昰对本体而讲形而上那个道体本来无生,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它是个实相的实德,它本身既非因缘、又非自然;是讲体、惢性之体讲用呢?一切万有的用非自然、也没有主宰,都是因缘所生这是佛法佛学的一大结构,这个体系的中心

-----摘自《唯识与中觀》南怀瑾著

这个公案,是六祖初出山时的一段机用就是后来禅宗所谓的机锋,也就是机会教授法的一种妙语并不就是禅宗指示明心見性的法要,这等于说“酒不醉人人自醉色不迷人人自述”,是同样的隽语“云驰月驶,岸动舟移”你能说谁在动?谁在静如果當你在睡眠中,虽然“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也只是不见不闻那里还有如此妙句,这就是佛学“唯识”学所说:境风吹識浪一切情感思维,都从外境之风吹起的“依他起”之理并非就是佛法禅宗心要的那个与宇宙万法同根,“圆成实性”的心性之体的惢有人往往把风幡案中的“是仁者心动”一句话,便当作已经了解了禅宗的心法那真与禅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了,如果这样用现在惢理学的分析,岂不也能够做到禅的境界更何必谈禅呢!倘使用这样见解去见唐、宋时代的大禅师们,一定会骂是“屙尿见解”!等于“一行白鹭上青天”愈飞愈离题太远了!

-----摘自《禅宗与道家》南怀瑾著

关于“不思善,不思恶”的问题  

前面讲述六祖悟道的公案已经說过惠明和尚在大庚岭头追到六祖经过,他后来声明是为道而来不为抢衣钵的问题,因此六祖先叫他“不思善不思恶。”过了好久一段时间(原文记裁称“明良久。”)六祖便问他:“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这里所说的“那个”两字不是肯定辞,而昰质问的辞句换言之:就是问他,当你在心中不思善不思恶,什么都没有思想的一段时间之中哪一个才是你的本来面目?

后来人读《六祖坛经》因为很少做过禅宗的切实工夫,便把“良久”一句的意义忽略过去,又把“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的“那个”看作肯定的指示话语,因此便认为此心在“不思善不思恶”的时候,便是心性的本元所以才有认为无善无恶便是心性之体的误解了;倘使嫃是这样,白痴的人与丧失思维意识的心理病者,或神经有障碍的病人都可算做禅的境界吗?因此你要明了在你做到“不思善,不思恶”的时候心境一段空白处,产生一切妙悟的境界才能算做禅宗的初悟一一只能说是初悟,也就是六祖所说的秘密在你自己那边嘚开端,若有人错解了这段公案实在有自误误人的危险,所以特别提出贡献大家做一参考。

-----摘自《禅宗与道家》南怀瑾著

并不是根本鈈要佛学的经教别有一个秘密或微妙的传授,因为全部佛学经教的学理都是为了说明如何修持求证的理论与方法,所以执著经教学理嘚人往往把教理变成思想,反而增加知识上的障碍与差歧并不能做到即知即行,同时证到工夫与见地并进的效果所以教外别传,只昰为表示对普通佛教佛学教授法的不同却不异于教理以外,特别有个稀奇古怪的法门例如二祖神光,在未出家以前本来就是一个博學多才的少年,出家以后以加上贯通大小乘佛学的教理,他在知识方面显然非常渊博而充实,并不须要什么只自反求己心,就会怀疑知识的学问真正用来安身立命,便会觉得完全是两回事了所以他要放弃知识的教理,但求实际的证悟但等到真正悟到实际的真谛,对于所有知识学问的根本自然而然就融会贯通,豁然明白其究竟的道理了所以后来禅宗的伪山灵祐禅师便说:“实际理地,不著一塵万行门中,不舍一法”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我们对于佛学教理的“教”,与教外别传禅宗的“宗”做一概念的结论:“教”,昰教导你如何修行证果;“宗”是我要如何求证修行,宗与教只在教导方法上的不同,并不是目的有两样

-----摘自《禅宗与道家》南怀瑾著

大乘菩萨道的思想学术,开拓小乘厌离世间的思想化为积极人世的精神,不但要以出世的心情跳进人间的火坑地狱去救世救人,洏且要救一切众生;不但要度化善人而且要度化恶魔;不但赞叹笃信佛道真理的善男信女,同时也赞叹凡是具备这种同一真理、同一原則的异宗外道虽然对于最高见地因有差别而形成说教的方式各有不同,只要是同具慈悲觉世的心肠认为即同于大乘菩萨道的同行善友,这种以与世无争的出世心情毫无条件而人世救众生的自愿,正如后世佛教所用的标记“莲花一样“莲花”是纯净无污的“圣洁”之婲,但它却不生长在高原山顶之上它要在拖泥带水的秽污烂泥中开花结果。因此讲到大乘所实践的戒律每每以八万四千条来形容它的繁细,但这非一定的数宇只是表示众生界善恶心理的差别变相,在一念之间便有八万四千种的差失,由此可知所谓大乘戒律的根本精鉮在于心戒,凡是“动心忍性”起心动念之间的内在动机,有一毫是恶念或以自私自利而出发,便是违犯菩萨的戒律唐、宋以后,中国内地所用的菩萨戒是以《梵网经》为基本,边区西藏地方所用的是《瑜伽师地论》的菩萨戒为基本,但这两种戒本都是原理原则的建立,运用之妙仍在一心。其中有大部分原则二相同于儒家圣贤君子之道与有道之士的行谊,如与中国传统文化五经中的《礼記》的《儒行》、《坊记》、《表记》、《学记》等篇参照来读便可了解释迦佛对于人类德行风规的伟大建立,实在令人肃然起敬油嘫具信,与其说它是宗教的戒律毋宁说是人类教育哲学的最高守则。由此可知大乘实践的精神又迥非小乘戒律可以范围,所以唐、宋鉯后中国的佛教采取大小乘戒律并重的方向,尤其偏向于大乘戒行与南传佛教,大有异同之处这也足以说明:我们过去的文化传统,不是冒然接受佛学是先要通过儒、道等学术思想的尺度去秤量,然后才确定其价值而皈依膜拜的虽然如此,我们若拿大乘菩萨的牺牲自我专为救世而高尚其志的精神来讲,当然是天人仰止无可非议,然而实践其道谈何容易,墨子的摩顶放踵以利天下早已有人說他“陈义太高”,何况能舍头目脑髓而有过于墨子者,所以后世笃信儒家学者便提出“亲亲、仁民、爱物”的仁爱次序,认为才是仳较近于人情的救世思想因此便又有儒、佛行谊争辩的学案。总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然是高不可攀,远不可及但取法乎仩,也是教化必具的需要平常有人问我是不是佛教徒,我的答复是:“我无资格做个佛教徒”有人问我怎样才叫做大乘菩萨?我的举唎是:当一个人;在大海茫茫遭遇台风巨浪而垂死须臾时,你只有一个救生工具还是诚诚敬敬的送给旁人,当你在患难中饥饿到九迉一生,你有一碗饭而先送给同饥的旁人,如果有这种心肠无论你有无信仰,或信仰不同一律都是菩萨的行径。大乘佛教中有一个故事:“一位孝子向一位修道的菩萨求救要求他施舍眼睛,作为医治他母亲的药物而这个菩萨,毫无吝惜地把左眼挖给他但那位孝孓说:你太快了,弄错了我是需要你的右眼,才能医治我的母亲这个菩萨听了,迟疑一下再把右眼挖给他。这个孝子便说:不用了因为你有迟疑不舍的心,这个眼睛已经作药不灵了”我们听了这个故事,便可了解牺牲自我救世救人的行为,是如何的难行!不过在这个芸芸众生的世间,有不少“慷慨捐生、从容就义”以及许多舍己为人的事,各色各样或大或小,却到处自然地充满着大乘菩薩的精神不能因为他无宗教的信仰,或信仰不同便认为不是菩萨。至于菩萨戒律的理论基础明辨是非善恶的动向与方法,尤其精神如果滥用这种精神,不但于世无补于人于己无利,甚之适得其反,那要另当别论了

立身不求无患,身无患则贪欲易生学问以勤學为入门,孝养以竭力为真情

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处世以立德为事业,执事以尽心为有功

究心不求无障,心无障则所學躐等精进以律己为第一,长幼以慈和为进德

行道不求无魔,道无魔则誓愿不坚行持以观心为稳当,因果以明白为无过

谋事不求噫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治事以精严为切实,老死以无常为警策

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则亏折道义居众以谦虚为有理,言语以减少為直截

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心必自矜待人以至诚为供养,长老以耆旧为庄严

施德不求望抱,德望抱则意有所图济物以慈悲为根本,疾病以减食为汤药

见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则痴心亦动凡事以预立为不劳,遇险以不乱为定力

被抑不求急明,抑急明则怨恨滋苼是非以不辩为解脱,烦恼以忍辱为菩提

1、“尽回大地花千万,供养弥陀净土身”我愿如斯复何言已。 --- 南师《禅海蠡测》

2、净土宗嘚修法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大密宗。--- 南师《准提法修持要领开示》

3、比如修净土同准提法一样也是念佛。念的本尊不同而已--- 南师《准提法修持要领开示》

4、你说我们净土讲信就够,信才难呢!不穷其理统统变成迷信了。真正的净土岂止三经一论!华严境界全部都要参透所以全部八十卷华严,开始由信转入最后才归于净土。为什么把净土放在最后?足见此信之难--- 南师《准提法修持要领开示》

5、这本法夲每一句话,每一个字包括了禅宗的境界,包括了唯心净土境界与极乐净土相同的诸佛净土的境界融会了显教与密教的各种修法。--- 南師《准提法修持要领开示》

6、最後老师教唱金刚念诵「阿弥陀佛」勉励念佛修持净土法门,此为最简易最殊胜,是为大密法念佛念箌心息相依,念而不念不念而念。

许多人无论是佛教徒或非佛教徒都以为烧香拜佛、诵经、念佛、持咒以及参禅、研教等即是信佛却鈈能深入明白个中之理,盲目地行像这种不解佛理,迷于其中就是盲修瞎练;一旦逆境现前,灾祸临身或者诸事不顺时,就会对佛菩萨产生怀疑动摇了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信念,甚至还会毁谤三宝造无边的罪业。这些都是因为不明佛法的真谛所引发的后遗症所以古德说:〖只贵只见正,不贵只行履〗

佛在经中开示我们世人要修造伽蓝,铸写形象还有烧香、散花,或者燃灯、绕塔以及持齋、礼拜等等,做种种的佛事功德但世人不明白如来真实之义,一昧地迷心外求着相修行,最后修行皆误入了歧途成了邪魔外道,實在令人扼腕叹惜!

佛所说法往往都是意在言外,讲的都是弦外之音我们若从字里行间去推敲揣测佛的意思,就是依文解义古德说:〖依文解义,三世佛冤〗佛法之所以深妙难解,就是因为佛法寓教于艺术非有善知识为我们解说不可。纵有善知识的解说还得有善根福德的人才能慧解,所以说道在心悟所谓:〖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佛菩萨为众生开示佛法,众生能不能悟入还在于个人嘚悟性。六祖惠能大师说:〖迷时师度悟了自度〗。所以修行悟道是否能开悟证果关键还在于个人自己。若要达此目的首先至少要能理解佛法经教的义理,才能着手修行经曰:【悟后起修】。若不能确实理解佛的经教如何着手修行?即便修行也是盲修瞎练,终無是处

经文中所提的修造【伽蓝】,伽蓝乃是梵文中译即【清净地】的意思。修造伽蓝并非要众生多盖塔庙,兴建道场才是广修供养,其真实的意义是要众生能永除三毒常净六根,使身口意三业能清净无染不造恶业,而且还要能广修一切善法同时心中又不着修善断恶之想。如此身心才能湛然内外洁净,方为修造伽蓝的真实之义

而所谓的【铸写形象】,亦非要世人为佛菩萨广立彩绘或泥塑朩雕之像以供世人瞻仰、膜拜或信奉。其主要的意义是要使一切的众生能修一切觉行以俾上求佛道而已。

塑像拜佛只是一种方便无非是藉着佛菩萨的形像来提醒自己能学佛的心行,能够做到见贤思齐罢了修「觉」行,其意义是要凡夫世人能明了一切法【缘起性空】の理;也就是一切相无非是缘聚聚散的现象而已其体是空寂虚无,了不可得的故不可执着四大五蕴假合之幻身以为是自己,误以为外塵的境界相是实有存在的因而念念不舍,汲汲追求以致衍生无尽的惑业烦恼,因业而感果最后受报于三界六道之中不能出离。

如果峩们这一念心明白了知道铸写形像只是藉着所塑造的如来真容妙相,作为时时提醒自己的一种方便:了解自己本具的真如佛性与佛本来無二、没有分别只因一时的迷寐而为妄想、分别、执着等惑业所蒙蔽,致使真如佛性不能显现故而造业受报,才有无尽的生死苦恼

峩们若能一念觉悟,而能以「身」为炉以「法」为火,以「智慧」为巧匠能断一切恶,修一切的善法帮助一切含灵的众生都能破迷開悟,离苦得乐并以菩萨六度波罗蜜为依归,作为我们这一生立身处世修身断德的一种行持的根本,藉以洗炼自性本具的真如佛性確实地能够依教奉行,作如来的第一弟子遵守佛的教诲,那么如来的真容妙相自然就能成就这才是真正铸写形像的真实意义。

由此可知经中所写的,或古德所说的铸写佛菩萨的真容妙相其意义无非是在开启吾人内在的佛性而已。每当见到佛菩萨之微妙常住的色身时便要懂得能回头作自我反省与检讨的工作,不忘常随佛学以佛的心愿解行作为我们立身处世、修身进德的标准;时时能以众生的利益為念,并能放下我执无一己之私欲,以成就利人无我的情操若能有此虚空之量,包容万有放下分别取舍之念;那么只这一念心广大無边,慈悲喜舍、平等不二即能与道相应。

我们在经文中也常看到【烧香】、【散花】与【燃灯】所以世人就拿着香,捧着花去佛前散花供养或到寺院道场去点灯以求福、求慧,祈求全家平安、福寿安康、最好能够财源广进事事如意。殊不知佛所说的这些,都是囿形之相而其所含藏在背后的义理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了解学习的。但是世人就是如此的愚昧无知以为烧香就是拿着香在佛前拜,一枝香还不够至少要三枝,最好是愈多愈好如此才显得对佛菩萨的虔诚,才能得佛菩萨的青睐与加持无怪乎,许多的寺院道场香火鼎盛熏得是眼睛流泪,无法挣开而且还猛打喷嚏。

诸如这些都是世人对佛法懵懂无知,完全依文解义所至故而修行皆迷心外求,着楿而修所谓「着相」修行者,不是昧于事就是偏于理,往往理与事不能圆融修了一辈子,有的甚至还不知道佛是什么法是什么?樾修则烦恼越多习气、毛病丝毫未改,贪嗔痴慢仍然不减所以不能离苦得乐,得佛法的受用故而所修之法皆非正道,诚所谓:【因哋不真果遭迂曲】。修行走错了方向当然所得的果报就不离开三途恶道的命运。

【烧香】者非谓世间有「相」之香,而是指「正法」之香;也就是说烧香只是意喻薰除臭秽无明之恶业,令恶业消除藉着烧有形之香用来比喻薰除自己的无明恶业;用智慧之火,烧无價之珍香藉以祛除宿世的习气毛病而已。可惜众生不解如来真实之义,故而执著于形象外表以为燃香即是供养十方诸佛便能得福,唍全落于盲信走上迷信的歧途上去,不解佛所说的因缘果报真实之理所谓:【福祸无门,唯人自召】人生在世,这一生的果报与际遇虽说是冥冥中注定的,其实都是「自作自受」的结果一切都由自己业力所感得的,丝毫怨不得人

烧香者,是以「有为」来比喻「無为」之法所谓「香」者,是指「正法」之香其香有五种:一)戒香:即劝人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远离迷邪染一切身口意的恶业偠以戒为师,以苦为师时时保持这一念心的清净无染;二)定香:经曰:〖摄心为戒,因戒而生定〗这是劝导我们世人于一切时、一切处,都在「正定」之中心如如不动,不为外尘境界所污染以致心随境转,因而随波逐流;三)慧香:于自己心中能常起关照念念覺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当六根接触外面境界时能都摄六根,不为物转不受境迁;明了一切法,无非「缘起性空」的现象叻不可得。此时心清清净净,但又灵明觉知明明白白;四)解脱香:即能通达、明了一切法缘起空性,了不可得;一切相都是「有而非有」包括自己的身体在内也是空无的,只是四大五蕴假合之幻身而已因缘所生之法,皆是虚妄既然,身是五蕴假合之体何来的束缚?!故束缚也是虚妄不实只因无明妄动而有之妄想耳!五)解脱知见香:行者若能一念觉悟,而能反观觉照明了身是四大五蕴假匼之幻身,身既是幻又何来身以外一切万法的存在呢?身既不存则身外之一切境界相亦皆是幻,无非也是缘起性空之相无有实法可嘚。至此明了身心世界悉皆虚妄,是必竟空、无所有、不可得的现象故而能于一切万法无所「住」。若能明了此五种香才是世间最珍貴的无上之香

由是可知,所谓烧香者只是假借燃烧世间沈檀薰陆质碍之香,用以比喻能消除自己心内无明臭秽之气使我们现前这一念心能保持觉正净,如如不动不为外尘境缘所污染,以致心随境转如是才能达到自在解脱的涅磐境界。

再说【散花】者亦非一般世囚所理解的:以为折伤草木,剪折花卉来佛前作供养即渭之散花便能得福。若作如是想者即完全错解如来真实之义。佛法深妙意在訁外,若无人解说虽智莫解。大乘佛法讲求的是【心地】法门一切法唯心,所谓:〖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法不二惟是一心〗。既然佛法言「心」则一切事的善恶、真伪、正邪,就决定在自己当下这一念心的迷与悟而已

若一念心迷,则起惑造业因业而感果,故而受报在三界六道之中有无尽的生死苦恼。若一念心悟知法是幻,皆缘起性空了不可得,便能放下万缘没有分别、执着。若能遠离了分别、执着则心自然就清净无染,便能安住在正定、正念之中;随缘即作作而无作。故散花的真实意思即是饶益有情,利益┅切的众生普遍地为一切的众生演说正法,让世人能够明白宇宙人生的真实现象进而才能断恶修善,了脱生死的烦恼花是「因」的意思,意喻【因地法行】、【修因证果】;散花是为众生种下菩提金刚之种等待因缘成熟时,就能开花结果圆成佛道。

所以散花是散功德之花为众生说法,劝其能执持净戒不令毁犯。若不能明白此理而随意地攀折花草,甚至毁坏大地如滥垦、滥觞,恣意破坏大洎然生态的平衡以窃取大地的资源以为己用如此毁净戒以伤物命,以期求得福报的做法即与道背离,所谓欲益而反损无有是处,非泹不能召福反而惹来祸殃。

而所谓【长明灯】者即正觉心的意思。一般的寺院、庵堂或庙宇都设有长明灯的服务以方便信众修福。嘫信众不明其理以为点了灯就能得佛菩萨的护佑,真能保健康长寿、能开智慧从而远离愚痴?所以许多信众都趋之若鹜、络绎不绝湔去寺院庙宇点灯,以求消灾解厄、福寿绵长、智慧增长可悲的事,这些人却不知其所以然的道理为什么点灯可以消灾延寿、甚至开慧?只是一昧盲目地跟从随着别人去做,所谓有样学样依样画葫芦,完全落于迷信

我们必须了解,佛法是教世人破迷开悟之法希朢世人都能明白宇宙人生事实的真相,而不是要我们一昧地盲信而不了解其中的义理;那不是真正的学佛,而是一种迷信的行为这完铨与佛法背道而驰了。佛法是不二之法事中有理,理中有事所谓【无理不成事,无事亦不成理】;理能透事事能显理,这种理事不②、圆融无碍之法才是真正的佛法

可惜,世人愚昧无知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迷在其中,故而起惑造业纵然修学觉悟之法,仍嘫不脱迷信落入盲修瞎炼,反而去道日远成了魔外。无怪乎信佛的人多,但是真正开悟证果的人却是凤毛麟角

点长明灯的意思,昰用来比喻能够明了宇宙【诸法实相】的真谛;明白一切法本来空寂无所有;一切外尘的境界相无非都是因缘生法,缘生幻有并非真實之相,只是众生业力所感得的暂时存在的一种假象而已此「相」,刹那不住随缘生变,无有定相所以是「假」有,不可得若能奣了实相之理,确实了解一切法空相只是相有体空、事有理无,诚如《金刚经说什么》所说的:〖实相者无相,无不相〗就不会再詓坚固地执着、分别,而妄生许多的烦恼作茧自缚了。

若真明白了诸法实相的真谛遇境随缘时,就能看破、放下不再分别、执着,囿所取舍得失等无尽的烦恼那么,于一切境界现前时皆能以平等心对待,心无挂碍即得轻安、自在,没有苦乐忧喜等烦恼真正地嘚到解脱。所以点长明灯的意思是以「灯」为比喻;藉着点灯以比喻开启吾人自性本具的智慧。换言之就是要我们世人以「身」为灯囼,以我们的「心」作为灯蕊然后修一切的「戒行」作为灯油。故点灯就是要点燃我们内在的智慧之灯以照破一切的无明痴暗。所以燃灯的意义也是假借「有为」法来突显「无为」之法。若能以此道理辗转开示世人让大众能确实明白其中的义理,即是以灯燃灯灯燈相照无有止尽,所以称之为长明灯

世人愚昧,不解如来方便之说反而专执虚妄,执著于有为之法以为点灯就是燃烧世间酥油之灯,即是依教奉行修供养之法,便能得福所以说:〖失之毫厘,差之千厘〗无怪乎,修行悟道之所以不能成功完全在知解上出了问題。

在经文中也常提及【绕塔】行道以为修行,所以一般世人就绕着世间的塔日夜走骤结果只是徒自疲劳,对于真性的开发却毫无助益世人不知绕塔只是一种比喻,其用意在于令世人能以觉慧之心保持这一念心的清净无染,使身心不起放逸时时提起觉照,不忘要修一切善念念要以众生为念,以佛法久住世间为志业使这一念心能利人无我,念念不停这才是绕塔的真正意义。

可悲的是世人无知,却以我等业障有碍之身绕佛塔庙而心中不悟;不懂得修行是向内修,从自己真实心中作反省的功夫却一昧地攀援,向外驰求以為就能得福。那完全是心外求法本末倒置的做法,最后不免徒劳无功白忙一场而已。

此外佛门中谈到【持斋】修行。一般的信众也鈈解其中的真实义理以为持斋就是吃素,或持八关斋戒等持一些有形之相,而不能意会个中的真理所谓【斋】者,齐也;也就是要彡宝弟子能够【斋戒身心】不令散乱的意思。【持】者护也。对于一切的戒行必须能如法护持,不可毁犯;换句话说必须要能外禁七情六欲的事情,内必须做到克服三毒保持自己身口意三业无染。若能明白此义才是真的持斋

问题是在此芸芸的众生中,有几人能夠真的了解这些道理绝大多数的人都不明白这些道理,只是盲目的依从非但放逸身心,贪欲恣情造作许多的罪业,竟然还不生惭愧还误以为吃素即是持斋,那不是荒天下之讥令人啼笑皆非吗!

所谓斋戒身心,即是要我们能保持身心的清净不为外尘五欲的境界所汙染而心随境转。

一般来说讲到持斋,而斋食有五种:一)法喜食:什么是法喜食就是能够依持正法,欢喜奉行好好地去做,就是法喜食;二)禅悦食:禅悦食是比喻要保持内外身心的寂静不受外尘境界的污染,使身心能得倒轻安自在;三)念食:即念念以佛的清淨、平等、慈悲为念能够悲悯众生,以上求下化做到心口相应,内外一如这称为念食;四)愿食:愿,就是发大誓愿有佛的悲愿,以救度一切有情于一切日常生活行住坐卧之中,常存善念念念为众生,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能有此悲愿、大行是为愿食;伍)解脱食:能觉了一切法空性,毕竟空、无所有、不可得使我们心空寂静,不染于尘那么身心即能清凉自在,解脱无碍这就是解脫食。

能明白此五种食而确实能身体力行,方名之为斋食若不明白此五种净食,而说我在持斋即是大言不惭,在说妄语

在佛门中還常常说到【礼拜】,很多人都以为礼拜即是对着佛菩萨的彩绘画像或是泥塑木雕的像行跪拜礼,就是礼拜殊不知,那仅仅是徒具一種礼拜的形象而已哪里是真礼拜!

所谓真礼拜,必须以真诚恭敬的心对一切人事物,都行礼敬;尤其对人要不分男女老少、贵贱贫富都能一视同仁;若真的做到冤亲平等,心中没有怨恨只有感恩,凡事能通权达变自卑而尊人,那才是真礼拜

【礼】者,敬也【拜】者,伏也;也就是能恭敬真性屈服无明,才名之为礼拜若能恶情永灭,使善念长存即便没有做出礼拜他人的样子,亦为礼拜;否则即使给人行三跪九叩的大礼那也非礼拜。所以礼拜不在于外表是否恭敬而在于个人的内心是否有真诚的心;待人处世是否能发自內心的真诚,做到「对上以敬对下以慈,待人以和处事以真」,如此才是真礼拜

六祖惠能大师说:〖礼本折慢幢,有我罪即生〗峩们若不能折服自己贡高我慢的心;虽然,外表恭敬内心却常放纵嗔恚、愚痴,造作恶业纵然诈现威仪,徒现一种对人虚伪恭敬的表楿那只是有形而无心,还是空劳身相仍然落入着相修行的窠臼。所以禅宗祖师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迷心外求最终的下场還是落入魔道。

我们试想:我们待人处世是否真的恭敬还是只有在表面上虚应故事而已?有的人看到讨厌的人甚至连应付一下都懒得應付,远远看到就立刻避开,连打个照面都不想像这样没有度量、慈悲、平等心的人,即使在佛菩萨像前行礼问讯心里面却不能学佛的行仪,对人还存有强烈的爱恶之心;我们试想:若心中有如此严重的分别、执著何来佛的平等与慈悲心呢?那麽我们常常信誓旦旦哋说:我信佛对佛很恭敬,那岂不是自欺而欺人吗!首先,《普贤行愿》的第一愿「礼敬诸佛」就没能够做到我们修礼拜的心岂不唍全落空。

我们待人处世若不诚恳心量狭小,有嫉妒、分别心在人格上就有严重的缺失;若在心行上不能断恶修善、去习改过,修法僦不能成就;再加上没有慈悲心、平等心与恭敬心心不清净,那么念佛又岂能往生!

所以我们学佛对于佛的经教首先必须能够理解,財能真正开始学习;否则都成了着相修行那就真的落入盲修瞎炼而误入歧途。到时前途就真的不堪设想果报就在三途恶道之中,那麽學佛还遭堕落岂不太过冤枉了! 

佛法大体不出真、俗二谛真谛,不立一法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俗谛则万法圆彰、无法不备所谓:佛氏门中,不舍一法

佛说八万四千法门,总归起来不外“宗门与教下”而已宗者即禅宗,而禅宗修学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所以禅宗“即俗真”,从一切群相俱现处说了无一物扫除所有虚妄之相。

《金刚经说什么》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法都是“缘起性空”没有自性,当体即空了不可得。一切法的生起皆依他起性因缘生法,缘生幻有所以必须当下看破、放下,不起分别、执着若一念心能清净无染,离念、离相即如如佛,当下即能与十方诸佛如来同一法身

教者,指的是禅宗以外所有的派别也就是依如来所说的法教循序渐进、有次第修学者皆称教下。而教下修学是“真俗并阐”而通常多就俗说。须知真俗同体並非二物真俗不二。如同明镜虚灵洞彻,了无一物;虽然了无一物却可照天照地,无所不照虽然万象森罗,无所不照仍然是了無一物。虽然了无一物又不妨万相齐现。

由此可知宗者於事修中启发自性的本觉,以唤起自己般若智慧的现前;教下则於一切教理中深入明白其中的义理,而后再去修行从修行的过程中去证明佛所说的道理确实是真实不虚,能令众生离苦得乐自在无碍,证菩提的果觉正所谓“称性起修,全修在性”

经曰:“俗间经书,治世语言资生事业等皆顺正法”。意思是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无有差别。既无差别又何有佛法与世法之说,岂不矛盾世法者在求世间的学问与知识,然世间的学问再高知识再丰硕,仍脱离不了人世间的烦惱更无法帮人了生死;而佛法所教授的则是如何消除人生的烦恼与痛苦,令众生能离苦得乐从烦恼痛苦的深渊中解脱出来。

老子说:“为道者日损为学者日益”。世法与佛法的差别就在于佛法教我们“舍”而世法教我们如何“得”。若能舍去一切的妄想、分别、执著则心清净无染,於一切境缘之中就能自在无碍所以佛法强调要“离相”。若能离念、离相则现前的一念心就超越了所有的界限而無远弗届,即能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能使这一念心清净无碍没有烦恼,远离颠倒梦想、无有恐怖、而能自在解脱的就是佛法而世间法无法帮人解除痛苦、烦恼。佛法与世法若有区别这就是最大的差异。

然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佛法再殊胜也必须落实在世间法仩;换句话说,佛法必须从日常生活中去实践去体验才能真正得到利益。佛法与生活是一体的不能分离。认识了佛法正确明白了宇宙人生事实的真相,则生活才有意义才能过得幸福美满、自在逍遥。否则人生就觉得苦多乐少烦恼不断,以致生活在忧愁、痛苦与恐懼之中不能自已。故佛法即是生活从工作中去体现佛法,不是脱离世间法而去另觅什么佛法!所谓: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故说佛法即世法世法即佛法。

如果明白世法与佛法的关系则一切法能与“性”德相应的就是佛法。换句话说若能於一切法不分别、不执著,则世法也成了佛法若处处执着,分别这个、执着那个心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爱恶情仇、喜欢或讨厌的事,在生活上有说不尽的是非囚我的事则佛法也成了世法而变得一无是处。故《金刚经说什么》曰:“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我辈学人若能於一切法无“住”,即与佛法相应;若有所“住”即非佛法。

所谓:资生事业即是有利于人民的事业。如工、农、商、学、兵等;换言之学佛的四众弟孓中,包括工、农、商、学、兵除了出家以外,其余二众弟子都散布在各行各业之中工作谋生然修行不碍工作,工作也不妨修行;修荇无法离开生活而生活就是修行。每一个人都要安住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尽心职守随份随力,善尽之际的本分各司其职,努力为社會服务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能善尽个人的职责,严守自己的本分为大众服务即是有利於社会国家的菩萨行,这些都是順於正法与佛法相应。

佛法奥藏、秘髓无人能解,唯证方知而法者,指的是世出世间法的总体经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与佛的差别只在当下这一念心的迷与悟而已。所谓:〖前念迷即众生;后念悟即佛〗众生沉迷六道,受无量的苦报所迷的是這一念心;而佛彻证菩提极果,永享【常乐我净】涅磐的法乐所悟的也是这一念心。所以心是一致的,没有分别「贤首」宗解释为【如来藏】心;「唯识」宗说是【杂染识】心;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里,则诠释为【真如心】【生灭心】;各自立义不同,虽各囿说词实者为一,皆是随机而说而已

众生心与佛心皆是一心,只是随「染、净」不同之缘而有「真、妄」的分别。佛心真诚不二清净无染,故称为「真」心;而凡夫众生用的是虚妄之心常随境转,生出无尽的烦恼故称之为「妄」心。然真妄不二唯是一心,只囿迷、悟不同而已

世间法是随着众生杂染之心而有四相:【生、住、异、灭】的变迁,故有生灭的现象宇宙一切的森罗万象,外尘的境缘都是以心为摄导所谓一切为心造;境因心生,离心无境摄境从心。「天台」家说:〖一念俱足十法界〗凡夫一念妄动,无明不覺不知道这一切相皆是四大五蕴假合而成,只是缘聚缘散的一种假相故而执着以为实有,拼命追逐所以造业受报,有了六凡法界若能一念观【空】,【从假入空】知一切法都是因缘生法,只是缘起性空的假相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即入了二乘人的法界。若一念觀【假】能【从空入假】,明了【空而不空有而非有】,这空有不碍一切相无非是【相有体空】,【事有理无】因缘生法的假相洏已,当下就得自在解脱即能照见五蕴皆空,入大乘菩萨不思议解脱境界这时就不会执着于世间所有一切的相,于一切法无缚也无脫,出入两边而不着两边可以自在无碍,垂形在六道之间游戏人间,教化有情为一切众生作不请之友。

若能一念观【中】知诸法涳相,所谓:〖法界圆融体但在一念心〗,能够彻悟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能摄相归性即能契入佛的法界。

经曰:〖诸佛解脫当于众生心中求〗。从性体上来说心真如相,一尘不染一法不立,本来清净寂灭离过绝非,哪有凡、圣、生、佛之别与垢、淨、生、灭之分?一切相的分别如善恶、福祸、吉凶、贵贱等等这些都是唯心妄动,随着染缘依真起妄,所产生的种种虚妄生灭之相;而这些生灭虚妄之相都是因缘生法,是吾人业力所召感的果报既然是因缘生法,即是缘生幻有当体即空,了不可得

而一切法的體相用,即真如心与生灭心。「体」是真如不变的体是真心;而「相用」是从体所起的相用,是业因果报的现象是属生灭心。故真惢、生灭心实是一体之两面非一非二,即一即二只是随缘而有差别;虽有差别,但体仍然不变

佛说一切法唯心,皆有体、相、用之義

心之「体」是真如本性,亦称【佛性】佛性,清净平等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不垢、不净,不来也不去是遍法界虚空界,无所鈈在心之「相」是称性功德,也就是自性本具一切的智慧、德能、神通与道力;而心之「用」则应用无方,能随缘化现教化一切有緣,所谓【随众生心应所知量】。

教下所谓:〖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由是可知迷、悟,染、净呮在一念之间。凡夫世人举心动念尘劳先起,总是不离贪嗔痴慢是非人我的事;而如来按指,举手投足皆是海印放光,与自性相应故而有无量恒沙的功德。我辈学人学佛的目的就在阔大自己的心量,让此心能【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以破【人、法】两执了断苼死烦恼,得自在解脱其「体」自大无边。「天台」所说:〖百界千如三千性相〗,均不外【色、心】二法而色法质碍不融,主要昰以心法为主导皆依妄念而有差别。但妄念无体体即真如,清净无染真妄同源,犹如水波不二性自平等,无有增减故说「体」夶。

众生心中本来具足如来的智慧德相即【如来藏】义。在「因」称之为【如来藏】亦即佛性;在「果」名为【法身真如】。说明如來含藏大功德聚,万德庄严具足一切的智慧德能、神通与道力;且如来藏可随缘生一切万法故说「相」大。

众生心随着外尘境缘的染、净而有善、恶等业用而本性仍然湛然寂净、清净平等。换句话说随着净缘,而生四圣法界显无量的自性功德,为世间的无漏法;若随着染缘则造作沉沦,堕在六凡法界中有恒沙的烦恼成为世间有漏的因果。

染法与性德悖离终日沉迷在世间的五欲六尘之中,起惑造业故而生死轮转不息,烦恼不止不能起自性的功德妙用。若能一念觉悟返璞归真,则众生心即起善用能断恶修善,持戒布施作一切佛事。初时虽行一切的世间的善法但末了终能成就出世间的大果,故说「用」大

然经曰:〖阐提不断善,诸佛不断恶〗因為自性清净心中,本来无染湛然寂静,不生不灭何来善恶之说?!善恶皆在吾人一念自性迷悟之中而已一念心善,则起心动念念念都是为了迷苦的众生能离苦得乐,所谓:〖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故而竭尽所能发大愿心,为佛法久住世间尽一分心力若一念心恶,起了邪思邪念沉迷在五欲六尘之中,则身口就随之造作故而沦堕五趣受无间的苦报。

然而善恶的迷思,就在吾人现前当下┅念而已善恶的本质皆是真如,断恶即等于断真如故恶不可断,只须转念即可;须知善含于恶恶寓于善,善恶同体只在一心。

自惢之「体相用」三大为诸佛菩萨修德所证之【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此一念心觉悟能观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了中噵实相之理则当下这一念心即清净无念,能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即【法身德】此心能明了诸法空相,知一切法无自性缘起性空,即【般若德】此心若能了悟【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之相而不着于【空】,因为「业」相本空本来无缚,又何求解脱之法当下自茬无碍,即【解脱德】

众生迷于此心,不知此心含灵本具三大故而往返六道,受无尽生死烦恼之苦;菩萨悟之能转三业为三德,游於四方教化有缘,上求下化直至如来果地。

自性一念的体相用皆随缘而有不同;凡圣的升堕其果报虽有天壤之别,只在吾人当下一念之迷悟而已故经曰:〖佛种从缘生〗;善、恶、升、沉一切法的差别相,总在遇【缘】的不同然相用虽有不同,其体仍然不变

道偠正常,正常就是道平常就是道,千万要注意啊!所以讲水火交感水火相交,火在下水在上这是比喻而已!道家也有很多的方法,泹属于旁门不过旁门也是门,有时候你们也可以用大约二十几年前,日本人发明的温灸器放在肚脐上,暖暖的可以治肠胃病。这昰日本人把中国道家的老方法拿出来卖钱这个在道家叫灸脐法。其实用不着那个我教你们,年纪大的都可以用比较保险。用桂圆肉┅颗(新鲜的叫龙眼干的叫桂圆),花椒六、七颗加上那个艾绒一同打烂,晚上睡觉的时候挑一点点小指甲面那么大,放在肚脐里僦行了你不要小看我们的肚脐,肚脐会吸收的

肚脐有个孔,我们在娘胎里头的饮食、呼吸都靠这个肚脐连到妈妈所以把这个药放在肚脐,用橡皮贴把它封住去睡觉比那个温灸器还要好。胃病也好各种病都好,老年人的身体绝对保健康身体需要就吸进去了,不要嘚它不吸这样就会水火交感了,继续二三天后早晨起来嘴也不苦啦,口也不干啦肠胃病都会好了。这个是真的秘方你们也可以替囚家治病,不过不要收钱我公开讲的你们去卖钱,那不太好啊!这个水火交感火在下,就是元气在下水在上,也就是清凉的在上所以老年人口水多,脚底心还发暖冬天脚都不怕冷的,一定长寿

八关斋戒,是度生死之桥梁破痴暗之灯炬。《菩萨处胎经》中称之為诸佛父母无论正信之僧俗男女,在家居士、菩萨都应受持此戒,以为出世之阶梯其功德如下:

凡欲身体健康,或厌患病苦欲求速脱者,不可不持《九横经》中佛说横死九因,前四因皆为饮食不慎第五亦为肠胃不畅,可见饮食与身体健康关系巨大若依佛制,Φ后不食则内无宿食,外无下风心易定而少昏沉,身得安而无疾病又《药师经》云:“若有病人,欲脱病苦者当为其人,七日七夜受持八关斋戒。” 

凡欲忏悔罪障者不可不持。《优婆塞戒经》云:“受持八戒除五逆罪,余一切罪皆悉消灭。”《涅槃经》云:“波罗奈国有屠儿名广额于日日中杀羊无数。见舍利弗受八关斋戒,经一日一夜以是因缘,命终为北方天王毗沙门子” 

凡欲求身家安稳,不受一切横祸者不可不持。《四天王经》云:“所在之处有持此戒者恶鬼远之,住处安稳是故于六斋日,吃斋受戒得鍢增多。”又《法句譬喻经》言:“有天王夫人于奉斋日王召不应命。反复三呼持斋不移。王怒遣人拽出,欲射杀之箭反向王,數射依然王时大怖,问有何术乃至如此?夫人对曰:‘惟事如来归命三宝,朝奉斋法过午不食,加行八戒饰不近身。必是世尊哀顾若此。’王乃同行佛所听佛说法,一切心解”

如有素行不检,恐将堕恶道者不可不持。《十善戒经》云:”持八关斋戒者苐一不堕地狱;第二不堕畜牲;第三不堕恶鬼;第四不堕修罗。故此八戒又称八种胜法”

如有人因恐世乱谷贵,受饥饿苦者不可不持。《佛说护净经》云:“一日持斋得六十万世余量”佛告波斯匿王言:“斋之福佑,明誉光远譬天下十六国,满中珍宝持用布施,鈈如一日一夜持佛斋法,如比其福须弥与豆也。 

如有年高体弱自恐不久于世,或身系囹圄性命朝夕难保,欲于极短期内成就殊胜の行者不可不持。八关斋戒之持法只以一日一夜为期,时间甚短,而功德极大经云:“优陀羡王夫人,死相外现计其余命,不過七日欲求出家,王以情重不许至第六日乃许。夫人即便出家受八关斋戒,第七日晨命终得生天上。” 又《佛说无量寿经》云:“频婆娑罗王被太子阿阇世幽闭于七重室内,遥礼世尊求目莲授以八戒”。当此生死危难之际而独求受八戒者,即因此功德易成就吔

如有欲求来世尊贵,为人中王者不可不持。佛说普达王经言:“先王在世时有持宝盖小儿,随先王斋戒一日奉行正法,清净守意其后过世,魂神还生为王子。今致尊贵皆由宿行斋戒所致。”又百喻经云:“佛言迦叶佛时,有二婆罗门共受斋法一求生天,一求人王受已俱还。诸婆罗门劝与共食求生天者以破斋故,不果所愿;其不食者得为国王。”

如有欲求来世得生天上者不可不歭。经云:“有一天女光颜威相与众超异。诸天见已生稀有心。释提桓因问往昔作何业获得此报天女以偈答曰:“昔于迦叶佛,受歭八斋戒今得生天上,获此庄严报”又佛在舍卫国,有五百天子光明赫奕,照祇洹林来诣佛所,阿难请问诸天昔缘佛告阿难,昔有五百龙子奉修八关斋法,其后命终得生忉利天上彼时五百龙子者,今五百天子是

如有欲求往生净土者,不可不持经云:“中品上生者,若有众生受持五戒,持八斋戒修行诸善业,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又云:“ 中品中生者若有众生一日一夜持八斋戒,若一日一夜持沙弥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仪无缺以此功德回向,愿求生极乐国”以此經文证之,则凡欲求生净土者不可不持斋戒。

如有念佛功夫未到一心不乱恐命终时无有把握者,不可不持《药师经》云:“有能受歭八关斋,或经一年或复三月,以此善根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而未定者,若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临命终时有八大菩萨,乘神通来礻其道路,即于彼界种种杂色众宝华中自然化生”故于平时奉持斋戒严净者,即使念佛功夫尚多欠缺临命终时未见阿弥陀佛来迎,而仗持戒功德亦有八大菩萨示路,导向极乐佛无诳语,行者如对此言信念坚固则无常到来之时,自能不慌不乱药师如来开此方便,無异使念佛者于生死危难之际,得一极大保障故法海观澜云:“若有命中肢节痛,一切亲属欲分离;谛思我有清净戒身心欢乐无忧懼。” 

凡有欲求速成佛道者不可不持。《阿含经》云:“持八关斋戒得尽诸漏入涅槃城。”又云:“欲求声闻缘觉佛乘者悉成其愿。”

八关斋戒在各经中叫法不一:或称八分戒斋,或称八戒斋或称八支净戒,或称八支斋法或单称八戒。其内容是:第一、戒杀生;第二、戒盗窃(不予取);第三、戒淫欲;第四、戒妄语;第五、戒饮酒;第六、戒涂香鬘、舞歌视听;第七、戒眠坐高广艳丽大床苐八、戒非时食(即过午不食)。合为八斋戒清心之不净曰斋;禁身之过非曰戒;奉持此斋戒,可关闭恶道之门故又称为关。又佛欲囹众生断六趣因故令同三世佛同食:谓晨朝为诸天食,日中为诸佛食日西为畜牲食,日暮为鬼神食

如从师受,自有受持仪规如目湔无师,律法允许在佛前自誓受至于受持日期的长短,或一日一夜或每月六斋日,或每年三长斋月或一年,或尽形寿随个人志愿,及其力所能及自定之。受戒时间应在每个持斋日的早晨,或总做一次受悉可随意。

所谓一日一夜者自晨起天明之第二天清晨止。天未明不可食过日中不可食。每月六斋日者:智论云“初八,四天王使者下;十四王太子下;十五,四天王自下观察众生善恶;二十三、二十九、三十日亦然,小月应二十八、二十九”三长斋月者:正月、五月、九月,冥界业镜轮照南州若有善恶,镜中悉现故令修善。一年者及尽形寿受持可在佛前发一总愿即可。食时所食之物为:豆、谷、酪、饼、果、饭、菜、米汁、粉汁等非时不许妄服。若澄清之果汁及蜜等并一切中草药等,不在食时之列;病者可以开戒病后即止。

禅净双修自宋时永明寿禅师提持以来,由来玖矣及禅门衰落后,用“念佛是谁”话头天下丛林,入此话中终至滞壳迷封者,如麻如粟于是使参话头者,如念佛号持名念佛鍺,亦有如参话头虽使二者合流,别创一格参究不通,可以往生免至流落娑婆,永沉苦海然禅门参究之旨与方法,势将永沦丧失矣(参看《参话头》篇)今专言调和之修法。先当明夫《楞严经》中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节云: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譬如有人,┅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一)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二)佛问圆通,我无选择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

本章此节,试分作三段:第一段说念佛叺门之方法。第二段说念佛之成果。第三段说念佛最高方法,净念与净土之关系必先解决此三前提,而后禅净双修之事与理于以唍备。

第一方法,分念与忆之二途皆为定止之学。念又分为持名与默念二门先说念法:

(一)十方如来之与众生,皆具“无缘慈”、“同体悲”之忆念非独阿弥陀为如此。今简极乐净土一尊而言以符净土宗之旨。修习修土行者此心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出声念之耳返闻闻其声,眼返观观此念得使念念不间断,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一切言语动作皆了不相关,如死如痴专此一念。

(二)念嘚专一用功既久,此心念佛之一念默然在心,虽不著意起念而自然在念。到得此时修学行人,往往心虽在念六根缘外之境,仍鈳作为如此佛亦在念,其他散心亦可为用。自以为至于胜境实则已成“老婆念”,不足论也何以故?因此时在念佛之念,为独头意識发起作用第六意识,仍然波动有何用处!必须要将六根收摄,归此一念意识不行,念方专一而得真纯此为念佛法门之要髓也。如哬称为忆佛?忆者与念有别。念犹是粗忆则为细。念是第六意识在用忆则此之种子,已种于八识(阿赖耶)田中根深柢固。故大势臸菩萨以母之忆子为喻。世人母之忆子虽无口号心思,而此心耿耿坐卧不安,片刻难忘如儒家所谓:“必有事焉!”诚敬之极也。憶之为象菩萨已用善法言之矣。今复不惜眉毛以众所习知之恶法为喻。此事必要如求名求利念念孜孜,片刻不忘;乃至如男女恋爱永绾相思之结,心心相印灵感互通。如第六代达赖喇嘛之情歌云:“入定修观法眼开启求三宝降灵台;观中诸圣何曾见,不请情人卻自来!”又云:“静时修止动修观历历情人挂眼前;若把此心移学道,即生成佛有何难?”若能如此如此依法深入,则由念而入忆即甴粗而入细。如此久久念忆工深,不必着力自如有事拳拳服膺,若有物在心团团不化。或在现在或在未来,忽尔此忆之一念顿時开发,如洞开无物此心此身,脱焉如忘所谓花开见佛,自然不假方便常光互接,入于净土佛之心中此中微妙,非言可诠惟到時自知耳。若以散心念佛一声或唯具一信愿深心,临终亦必可往生惟品位有别耳。

第二念佛成果,以净土为极则净土亦分为二门:(一)唯心净土门。(二)实有净土门皆为观慧之学。

先释净土:土之与地在理为表持种之义,在事为实质土地净者,为对染说粗则一切恶法,如贪嗔痴人我是非之念(具如《百法明门论》所云),皆为染污之法;细则善见法执亦为染法。如得至上节所述心開念寂心身两忘,忘亦不立空亦不见。无物无心离诸二边对待之见。对待不立绝待之体现前。了了分明常寂圆明。到得此时洎己此心,合于如来藏体唯心净土,不待他求反观世间,犹如梦中事即此秽土世界,亦立转成净无一而不自在也。到得此时此惢净土现前,与十方如采接法性流矣方能切实正知正见,西方极乐净土亦同此性。且复知确有实在国土之存在欲愿往生,即不移一步到西天如壮士伸臂顷,即生彼土与诸佛菩萨,同游寂止之门不但往生可必,净土西方亦可应念就我,因法本无来去也

心体离念,为无生法忍念佛入于佛心,相接合流专一精诚,是谓因地心开意解,一念不生入无生忍。大势至菩萨以此行门成就,复来此土传兹胜法,摄一切众生归于净土者,具如上述

第三,最高净土方法修习行人,到得此境犹未为圆。必须不稍放逸莫自得尐为足。于一切时、一切处收摄六根,不使外驰保养前之净念,心心无间长住净土之境。“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即为入净念之彡摩地(大定)故菩萨之于圆通法门,无有选择而亦不必选择矣。

如净念现前不加精进,如击石火如闪电光,稍纵即逝故曰不放逸心所。精进无间此之谓也。到得行满功圆不修亦修,修亦不修佛佛心同,了了无可说矣

此义既明,参禅与念佛何以能调和耶?若念佛人,持现前一念往生净土,则念佛参禅于此分途。

共有779位网友阅读了本文

慧律法师《广钦老和尚开示》慧律法师《广钦老和尚开示》

共有840位网友阅读了本文

慧律法师《「我」不属于这个世间》

共有445位网友阅读了本文

慧律法师《楞严经》(七处征心) 慧律法师《楞严经》(七处征心)

共有765位网友阅读了本文

慧律法师《金刚经说什么》(国语新版)慧律法师《金刚经说什麼》(国语新版)

共有969位网友阅读了本文

慧律法师开示:佩戴咒轮就是决定往生

共有847位网友阅读了本文

共有231位网友阅读了本文

金刚经说什么,佛教经典!南无阿弥陀佛

共有615位网友阅读了本文

慧律法师《金刚经说什么》(国语新版)慧律法师《金刚经说什么》(国语新版)

共有790位网友阅读叻本文

慧律法师《楞严经》(七处征心) 慧律法师《楞严经》(七处征心)

共有705位网友阅读了本文

共有832位网友阅读了本文

慧律法师《广钦老和尚开礻》慧律法师《广钦老和尚开示》

共有388位网友阅读了本文

慧律法师《楞严经》(七处征心) 慧律法师《楞严经》(七处征心)

共有827位网友阅读了本攵

佛学讲座:无常叫做正常 慧律法师

共有459位网友阅读了本文

講戒(短期出家) 1-1_高清 慧律法师

共有902位网友阅读了本文

可选中1个或多个下面的关键词搜索相关资料。也可直接点“搜索资料”搜索整个问题

五阴非因缘生,亦非离因缘生一切皆不离因缘,而因缘其性亦空空与色,不異也非异。以佛所示正知见去行于一切因缘中,离了处处那个(我)执即菩提。反之虽学佛法知正知见,而将正知见住于空弃因缘荇,即非菩提空亦非空亦非有。空者本觉如如之性

前面说五阴是因缘和合虚妄假名而生后面解释辟喻了半天,结论是五阴是虚妄本非因缘。是否是这个“本“字上的误解这个本是否是真如本性的本?
这个大师不要再讲了咱们都是有缘的同修。佛所示的一切皆做喻有时一个词随着不同的解释而有不同的变化。这些变化也是应机而言本即佛即性即真如,本即实行即无住无染本是什么。如果真正奣白了再看这个本字,亦是多余之物如果不明白千说万讲也总有它的道理。
闲时当下歇心养神莫为解而再入解相,解相亦妄亦幻緣起时以佛诲戒法而行。

金刚经说什么是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也就是凡所有相的,都不是实有的是虚妄不实的,无自性的如果能了知万法无自性,不是实有的那就可以悟入妙明真心,悟得诸法实相

这与楞严开导的是一个理。

楞严卷②和卷三的时候破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其实说白的就是凡所有相。那么色阴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不就是说,色阴这个相当下就是虚妄的,其本质就是空性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而非因缘非自然性,在经中也已经有用比喻说明了就像空中花,眼睛出叻问题看到了虚空中的花和狂乱非相,这个空中花是因为空而生吗?还是因为眼而生?从中去看,二者都不是因为空中本来就没有花,所以它本来就是虚妄的,既然是虚妄的相何有真正能出生它的因缘?所以说非因缘。而非自然性也就是它不是本来就一直存在的,因為是眼睛出了问题才看到的本来就是没有的。所以非自然性简单说,就是它不是实有的既然不是实有的,是虚妄而生的便不可能囿产生它的因缘,而它也不是常不是自然就有的。是依赖因缘条件而有的虚妄相而它的当下,就是空性这个与金刚经说什么讲的,凣所有相皆是虚妄,是一个道理

既然了解万法皆空,那么佛法不也是万法吗也是空的?因果呢是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您说是铨空还是全色呢?南无阿弥陀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刚经说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