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体育科研的任务方法,为什么说提出一个问题比答出一个问题更难?

怎样巧妙地回答让你难堪的问题?
| 科学人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怎样巧妙地回答让你难堪的问题?
怎样巧妙地回答让你难堪的问题? 如何绕开话题?
本文作者:沐沐知雪
当人们遇到了不愿回答的问题,往往会岔开话题,去回答另一个问题。 可你会不会担心身边某位八卦的朋友突然冒出来一句:“嘿,别扯开话题!”或者你会不会担心别人因此觉得你是一个很狡猾的人或是不可靠的人呢?
不要回答别人问你的问题;回答你想回答的问题。——这是在越南战争时期美国国防部长罗伯特o麦克纳马拉(Robert McNamara)的心得。
如何躲过那些“必须”回答的问题
狡猾地逃避记者的刁难,或者是不想回答的问题,甚至是自己的丑闻,也许是政客们惯用的把戏。那我们日常生活中怎样才能巧妙地回答问题呢?
设想一下,如果你是公司新闻发言人,记者提出了对公司不利的问题,你要怎么回答?如果你是个明星,记者问你隐私,你要怎么面对?如果你的老婆追问你“昨天晚上死哪里去了?为什么不回家!”你又该怎样说呢?
转移话题是个办法,可是怎样才能将提问者的注意力分散到其他方面,不会发现你回答的不是他所要问的那个呢?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的托兹o罗杰斯(Todds Rogers)和商学院的迈克尔o诺顿(Michael Norton)认为两种情况下比较适合使用“转移话题策略”:一种是演讲者回答相似的问题,使观众难以回忆起刚才的问题;或者当观众们的注意力集中在社会性的目标或是没有明确目标时,更难发现演讲者避开了问题。
实验过程中,研究者让参与者看4分钟的政治辩论视频。视频有两种,一种视频中回答者直接回答问题,而另一种视频中,回答者避开原有问题,自己回答了一个相似的问题。每个参与者随机看两种视频中的一种。然后,再将所有的参与者随机分成三组,分别是三种不同的情境。
第一组是“没有目标”组。参与者只需要认真地看视频。之后,研究者才开始提问:“刚才的问题是什么?”以及“视频中的人回答得对吗?”结果令人十分意外,看“回答相似问题”视频的参与者当中能回忆起刚才问题的人不到40%,而看“直接回答问题”视频的人却有将近90%的人记得。换句话说,听你讲话的人其实在听了4分钟之后已经是云里雾里了,谁还记得当初是什么问题,即使答非所问,别人也不会意识到。
然而,在平时生活中,交流不仅仅是几句对话或者听一个演讲这么简单,还会对与你交谈或者正在演讲的人作出评价,比如:“这个人看上去很成熟稳重”、“这个人绝对是个学术专家”等等。
于是,研究者把这种情境叫做“社会性的目标”组。这组的参与者就要比前一组多一个任务,不仅要看视频,还要思考“演讲者是个怎么样的人”、“你喜不喜欢这个人”。
看完视频后,当研究者问“还记得刚才的问题吗?”、“视频中人物回答的对吗?”这组的结果会怎么样呢?他们比比上一组的表现更糟。参与者一部分的注意力分配到评价演讲者上去了。结果看“回答相似问题”视频的参与者当中能回忆起刚才问题的人连25%都不到了,而看“直接回答问题”视频的人也只有80%的人还记得原问题。其实仔细想一下,这第二种情境日常生活更加接近,也就是说,真正能发现你“答非所问”的人少之又少。
那么会不会是因为这些参与者比较健忘或者问题太难了,所以很难被记住呢?研究者设计了第三种情境,叫做“监测”组。这次参与者需要带着问题看视频,直接判断视频中有没有“转移话题”的现象。
这时大多数参与者都发现了视频中没有直接回答提问者的问题。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其实很难提前假定别人会转移问题,然后去捉他。所以你可以巧妙地通过这个方法躲过了别人的问题。
转移话题不等于是欺骗,只是转移注意力
美国语言学家格赖斯(Grice)曾提出一个合作交流的原则:(1)交流含有一定的信息量;(2)交流是诚信的;(3)交流应该采用适当的方式;(4)交流应该与当前的话题相联系。
然而,早期的一些研究者认为避开问题,而回答一个相似的问题是带有欺诈性质的,这违背了合作交流的准则。其实并非如此,我们只是侧重于另一个方面而已,因为提问者或其他听众假定的是你说的话是诚信的,而你说的话是与问题或主题密切相关的,并且能让对方从你的对话中得到一定量的信息,但不致引起怀疑,那你就成功地做了一回滑头。其实当一个滑头比不代表着欺骗,只是成功地转移了注意力而已。就好像在一场篮球比赛中的假动作,不是道德问题,只是技术问题。
学会灵活变通,切勿死板守旧
除了要注意回答问题的方式,说话语气也很重要。人们对于那些能够流利回答相似问题的人,往往会给予更高的评价,而直接回答问题的人,如果说得结结巴巴,得到的评价就没有前者好。
和上一个实验一样,参与者还是随机观看两段4分钟政治辩论的视频中的一段,一个人回答一个相似的问题,但说得很流畅;另一个人直接回答那个问题,稿子与前一个实验的一模一样,只是在讲话过程中有些支支吾吾,并且加了一些停顿,还有“嗯”、“呃”之类的词。结果呢,参与者对前者的评价明显好于后者。
正如格莱斯的合作原则中提到的第3条——要用合适的方式来交谈。所以,很多事要善于随机应变,思维敏捷灵活的人比起那些死板守旧的人来说要更吃香。自信也很重要,自信的女人更美丽,自信的滑头更不易被发现。
参考文献:
Todd Rogers, Michael I. Norton. (2011). The Artful Dodger: Answering the Wrong Question the Right Wa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pplied, 17(2), 139-147.
你可能感兴趣
机械电子工程、消费产品设计专业
“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18元8角8分。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l元、5角、2角、l角、5分、2分、1分的10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 分……” “中国现在有四亿人,需要修多少厕所?”“两个!一个男厕所,一个女厕所。”
这个多看看外交部发言人的记者会就知道了。不管问什么,一律不回答,而是阐述中国的政策。这不就是转移话题嘛,说了半天,一个问题也没回答
要霸气外露的耍流氓,要自信满满的胡言乱语~
显示所有评论
全部评论(159)
——谁在追你呀?——时间在追我呀!= =!
这张志玲姐姐怎么这么惊悚……
所谓外交辞令吗……
要霸气外露的耍流氓,要自信满满的胡言乱语~
央视制片人时间表示鸭梨很大
我一直觉得自己是转移话题装疯卖傻的高手~~~
引用veil的回应:要霸气外露的耍流氓,要自信满满的胡言乱语~+1
录音爱好者,万有青年养成计划入围选手
如果面对的提问者是穷追猛打的死硬理性派那肿么办?XD
偶觉得偶是个自信的滑头~~
引用veil的回应:要霸气外露的耍流氓,要自信满满的胡言乱语~+1
遇到 不断说
你不要给我转移话题的人咋办· ·
机械电子工程、消费产品设计专业
“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走的路为什么却要叫‘马路’呢?”“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请问,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资金?”“18元8角8分。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面额为10元、5元、2元、l元、5角、2角、l角、5分、2分、1分的10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18元8角8 分……” “中国现在有四亿人,需要修多少厕所?”“两个!一个男厕所,一个女厕所。”
生态学硕士
这导语一看就是未婚的写的……要是没回家,老婆不夺命连环call到你跪键盘跪主板才怪,还能是“追问”啊?……根本就是“盘问”、“审问”、“拷问”……
引用Metaverse的回应:如果面对的提问者是穷追猛打的死硬理性派那肿么办?XD继续转移,云里雾里地转移,置若罔闻地转移,坚定不移的移。。。。。参见本站第一高楼中,“真正当事人”老师的发言。
"讲话过程中有些支支吾吾,并且加了一些停顿,还有“嗯”、“呃”之类的词。"与,哪个更好?
楼主提一个问题让大家尝试回答?
把我家志玲妹子拍的这么丑。。
心理学专业
亲,请用不少于2分钟的时间讲一下你的失恋经历~~~引用食物链征服者的回应:楼主提一个问题让大家尝试回答?
心理学专业
引用银翼的魔术师的回应:"讲话过程中有些支支吾吾,并且加了一些停顿,还有“嗯”、“呃”之类的词。"与,哪个更好?没明白你说的意思~这里的停顿不是演讲中的抑扬顿挫,而是研究者故意让视频中的演讲者表现得很紧张的样子,感觉上好像是演讲者准备不充分~~~
可以借用如下准则:现代艺术是这样的——如果你不能令人信服,那就让他们莫名其妙
分子生物学准博士,天文爱好者
铁道部发言人王勇平一定正在后悔为神马没有穿越两个月来看心事鉴定组的文,嗯嗯。
"Bill" Clinton:oral sex is not sex。。。
引用无公害的回应:可以借用如下准则:现代艺术是这样的——如果你不能令人信服,那就让他们莫名其妙+1
没失恋过,太冷酷,我都是自己放弃的。
有机化学博士,法学学士
有道理,学习了。馒头妖个人的经验,遇到此类问题时,第一个原则就是:冷静,让子弹飞一会儿。分析对方的问题,迅速判断对方已经掌握了多少情况,你的底牌还剩下多少,然后尽可能的不透露底牌,可以重复对方已经知道的内容。
不会说话者路过~~~~~~~~~~~~~~
果壳谣言粉碎机编辑
题图明明应该问:你的胸是真的么?
支持一下~拍死~
这是 我做的考研阅读模拟题其中的一篇
显示所有评论
(C)2017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下载积分:700
内容提示: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63|
上传日期: 20:59:51|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7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官方公共微信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
  问:把大象放进冰箱需要几步?
  答:三步。1)打开冰箱;2)把大象放进冰箱;3)关上冰箱。
  这是一个段子,然而我们在生活中还是经常可以遇到类似这样的问题,比如「引力波的发现意味着什么?」或者「我适合留学吗?」大部分人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要么答非所问,要么干脆无从下手。
  提出一个好问题太重要了。巧妙地提问会让人更加聪明。通过提问,我们学习、交流、观察、创造;我们打破界限、发现秘密、探索疆界,设想做事情的新途径……
  那么什么是一个好问题?如何才能提出一个好问题呢?本文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引导人思考的问题是好问题
  全球排名前 20 的知名高校,美国占据了六成以上。这样的比例除了基于强大的科研实力和自由的氛围外,他们的教学方法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国的教学方法不同于中国,除了我们在公开课上看到的那种正常的上课(lecture),他们还有一种名叫研讨会(seminar)的教学方式。
  研讨会(seminar)上并不教授具体知识,而是就某个问题开展讨论。其间老师(有时是助教)通过苏格拉底式提问去引导学生不断思考。
  古希腊时代,苏格拉底认为智慧来自人类内心的「理性」,而非依靠外界他人给予。个体需要依循「理性」才能获得正确的「智能」、「知识」或「见解」。苏格拉底通过扮演一个「一无所知的人」,不断追问,以帮助个体澄清概念,发掘「理性」,获得「正确」见解,进而建立一个更有效能的个人思考模式系统。
  所以,苏格拉底式提问关注的是「思考」本身。
  举个例子。阳志平老师在给心智学徒们上课的时候,会通过苏格拉底式提问去引导他们的思考:
如何学习任意一个知识领域?
如何生成自己的知识树?
如何快速消化任意一个知识领域?
如何将人类任意领域的优秀知识转为行动?
  如此一环一环相扣,不断追问,个体才能不断思考,发掘问题真正的源头。
  哲学家叔本华说过一句话:
  每个人都把自己的视野极限当作世界的极限。
  苏格拉底式提问正是一种打破自己视野极限的好方法。唯有此,个体才得以不断走出舒适区,不断成长。
  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人来提出各种问题的话,我们还可以选择问自己。比如你可以不断自问自答,引导自己进行思考:
What - 我真正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影响是什么?
Why - 我为什么需要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它会产生这样的影响?
When - 这个问题何时发生?我需要在什么时间内解决?
Where - 这个问题可以从哪里入手?哪里可以找到答案?
Who - 我可以求助谁?这个问题对谁影响最大?
How - 有什么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吗?如何解决最高效?
  这个其实就是管理咨询领域常用的 5W1H 提问方法。通过这样不断问自己,我们可以用思考去引导自己的思考,提出一个又一个「好问题」。
  如果你自己不断思考后,也还是没有找到答案的话,不用着急,你还可以去请教别人。不过,对别人问出一个「好问题」时,需要稍微掌握一些方法。
  有所启发的问题是一个好问题
  好问题的背后是好思路。当你的问题带有你的思考路径时,对方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便于检索自己的记忆。
  在共享精神至上黑客世界里面,大家普遍乐意于回答一个又一个问题——你看看那些程序员论坛或者知乎就知道了。然而,即便是这样的氛围中,有一些问题仍然少有人问津。
  在一个指导黑客如何提问的文章《提问的智慧》里面,有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人在论坛提问:
  我可以在哪儿找到关于 Foonly Flurbamatic 的资料?
  这样明显「伸手党」的问题我想换做是你也不想回答吧?何况是时间宝贵的黑客们呢?可如果换成这样:
  我用 Google 搜索过「Foonly Flurbamatic 2600」,但是没找到有用的结果。谁知道上哪儿去找对这种设备编程的资料?
  那么就很有可能获得一个答案。因为这样的问题就是一个「给对方有所启发的好问题」,对方很容易在记忆系统里面去检索相关的信息。
  「我用 Google 搜索过」表示提问者为之而付出的努力和思考的过程;「谁知道上哪儿去找对这种设备编程的资料?」表明提问者的诉求明确,目的清楚。
  表明你的尝试和目的非常重要,因为这样对方可以模拟你的心路历程,激活自己的记忆,发现你的问题——也许你根本就找错了方向呢?
  提出一个「有所启发」的问题,可以引导对方的思考,但你还是要注意:这种时候就不要用苏格拉底式提问了——那是教学时候用的!
  仅仅表明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目的就足够提出一个好问题了吗?当然不,提出一个好问题还需要注意提问的方式。
  注意措辞才能提出一个好问题
  注意措辞不是意味着你要低三下四博得同情(谁能帮帮我……),或者特别客气(您的大恩大德我会永世铭记……),你只需要说明你的问题,同时注意礼貌即可。不过,不同提问方式会让你获得完全不同的答案。
  比如有这样一个故事:
  两个牧师疑惑于祷告和抽烟是否可以同时进行,于是分别去问主教,然而同样的问题居然得到了完全不同的答案。两人互相一聊,才发现,是提问方式导致的。
  A 牧师这样问主教:请问祷告时可以抽烟吗?而 B 牧师是这样问的:请问抽烟时可以祷告吗?
  前者遭到一口否决,理由是亵渎上帝;后者竟然欣然答应,理由是上帝感化了世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措辞是获得答案的关键要素。
  在调查研究领域,有一本书非常知名,它叫 Asking Questions。这本书里面提到了一个概念,为广大调研人员所认可,即:
  有倾向性的措辞导致有倾向性的回答。
  有一个实验可以完美地说明这一点。
  认知心理学家在研究框架效应时,做了一个实验:它要求参与实验的人想象卫生官员们正在计划扩散一种不寻常的疾病,一旦扩散开来预计将会杀死 600 人。同时受试者也被告知了两种应对方案:采用方案 A,将有 200 人得救;采用方案 B,则可能只有三分之一的人会幸免于难,另外三分之二的人将无法生还。大多数受试者在听到这种说法的时候会更倾向于选择方案 A。然而,在一个典型的实验中,还会有另外一组人。给他们的是相同的情景,但却是另外两个选择:采用方案 C,会有 400人 死亡;采用方案 D,则可能只会挽救三分之一的人,三分之二的人将会死去。这次,人们更倾向于选择 D 方案,虽然他们只是听到了同样情况的不同描述而已。方案 A(活下来 200 人)和方案 C(死去 400 人)说的其实是一回事;方案 B(三分之一的人可以幸免于难)和方案 D(死去三分之二的人)也表达了同样的含义。
  相信你已经完全明白有倾向性问题的威力了。那么在提出一个好问题时该如何注意措辞呢?Asking Questions中给出了一个通用的解决方案:
除非你已经认真思考过你的问题,否则请抑制住你提问的冲动。
每次提问前,先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知道这个?」而且,要从能帮助到你的回答的角度去思考。
  掌握措辞后,你已经可以提出一个「好问题」了,不过如果你还想再进一步提升问题的质量,加大得到答案的几率。你还差最后一步。
  聚焦可以提出一个更好的问题
  每次演讲结束后的问答环节,都是一个折磨人的时间。很多人的提问非常冗长:明明只允许问一个问题,但是却同时问了好几个问题;或者 balabala 描述了三分钟,还没有说明白他到底要问什么。
  这反映了提问者的一个问题:抓不住重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参考记者是怎么做的——他们可是提问的高手!
  斯坦利·佩恩(Stanley Payne)1951 年在 Art of Asking Questions这本书里面提出,提问应该像新闻记者那样行事,问五个问题:
  谁?做了什么?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为什么?
  这个和 5W1H 方法是不是很像?所以说正确的思想都是相通的,能够引导你自己去思考的问题,自然可以用来精简问题。
  无独有偶,《提问的智慧》里也指出:精炼语句,这样做至少有三点好处。
这体现了你为简化问题付出的努力,可以使你得到回答的几率增加;
简化问题使你更有可能得到有用的答案;
在精炼你问题的过程中,你很可能就自己找到了解决方法或权宜之计。
  漫无边际的提问是近乎无休无止的时间黑洞。最有可能给你有用答案的人通常也正是最忙的人(他们忙是因为要亲自完成大部分工作)。要理解专家们所处的世界,请把专业技能想像为充裕的资源,而回复的时间则是稀缺的资源。你要求他们奉献的时间越少,你越有可能从真正专业而且很忙的专家那里得到解答。
  所以说,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
  这里列出本文的主要信息供你回顾查看。
  引导人思考的问题是好问题
  给对方有所启发的问题是一个好问题
表明你的尝试和目的,有助于启发对方
  注意措辞,你才能提出一个好问题
有倾向性的措辞导致有倾向性的回答;
除非你已经认真思考过你的问题,否则请抑制住你提问的冲动;
每次提问前,先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知道这个?」而且,要从能帮助到你的回答的角度去思考。
  聚焦提问,你可以提出一个更好的问题
这体现了你为简化问题付出的努力,可以使你得到回答的几率增加;
简化问题使你更有可能得到有用的答案;
在精炼你问题的过程中,你很可能就自己找到了解决方法或权宜之计。
  参考资料:
Payne, S. L. B. (1951). Art of Asking Question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Bradburn, N. M., Sudman, S., & Wansink, B. (2004). Asking Questions. Jossey-Bass.
安德鲁·索贝尔, & 杰罗德·帕纳斯. (2014). 提问的艺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弗兰克·赛斯诺. (2017). 提问的力量. (江宜芬, Trans.).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M.尼尔·布朗, & 斯图尔特·基利. (2012). 学会提问. (吴礼敬, Trans.). 机械工业出版社.
文森特·赖安·拉吉罗. (2013). 思考的艺术. (金盛华, 李红霞, & 邹红, Trans.).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如何成为下一个时代的先驱者? -——
掌握深度学习原理
  搭建神经网络模型
  熟悉自然语言处理
  开发智能个人助理
  戳原文,马上预约下期!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题号:4779882题型:探究题难度:一般引用次数:35更新时间:17/01/11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请你仿照例子针对下列现象提出一个恰当的问题。例:鱼缸中的金鱼在水里上下游动。问题:金鱼为什么能在水里上浮和下沉?(1)天下雨了。问题:&&&&&&&&&&&&&&&&&&&&?(2)秋天,一群大雁往南飞。问题:&&&&&&&&&&&&&&&&&&&&?例:钢铁在潮湿的环境中容易生锈。问题:钢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3)种子在温暖潮湿的环境中容易发芽。问题:&&&&&&&&&&&&&&&&&&&&。(4)冰吸收热量会熔化。问题:&&&&&&&&&&&&&&&&&&&&。
提示: 下载试题将会占用您每日试题的下载次数,建议加入到试题篮统一下载(普通个人用户: 3次/天)
【知识点】
相关试题推荐
小明用水的对流运动模拟空气的对流运动,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请问他观察到环形玻璃管里的水是&&&&&&&&&(填“顺时针”或“逆时针”)流动的,由此你猜想夏天在房间安装空调,应将空调装在房子的&&&&&&&&(填“上端”或“下端”)。
近段时间,核桃味瓜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但也有人提出了质疑,怀疑商家在该瓜子的加工过程中加入了某些不利人体健康的物质。为解开人们的疑虑,记者携带该瓜子到市质检中心对此进行了专门检测。就检测这一过程来说,是属于科学探究的哪个过程(&&)A.合作与交流B.建立猜测与假设C.提出问题D.获取事实与证据
一天饭后,孙青同学帮妈妈收拾桌上的碗筷时不小心将一杯水碰倒,他忙拿干抹布去擦,却很难将水擦干。妈妈见状拿了另一块干抹布擦,很快就将桌上的水擦干了。他感到有些奇怪,忙问妈妈是怎么回事。妈妈只是告诉他,我拿的抹布是棉布的,你手里的抹布是涤纶的。他不禁想到一个问题并进行了如下的探究。(1)提出问题:&&&&&&&&&。(2)建立假设:抹布的吸水能力可能跟布料的种类有关。(3)所需的器材:三个形状和大小相同的烧杯,质量相同的棉布、麻布和涤纶布各一块,足量的水。(4)主要实验步骤:在三个烧杯中倒入等量的水,分别将三块布放入各个烧杯中让水浸透,然后将三块布分别取出。从方便和准确的角度看,应观察和比较&&&&&&&&(填“杯中所剩水量”或“布块所含水量”),并将现象记入下表。布料种类涤纶麻棉杯中所剩水量最多较少最少布块所含水量最少较多最多(5)实验结论:&&&&&&&。(6)炎热的夏天,若人体皮肤被汗浸渍,则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因此从吸水多少这个角度来说,应尽量采用&&&&&&&&(填“涤纶”“麻”或“棉”)类的布料来制作夏装。
暂时无评论暂时无评论
小宇很喜欢《科学》这门课程,要学好这门课程,他应当A.仔细观察 B.积极实验C.认真思考D.以上都是
热门知识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简述体育科研的任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