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些像 分手在那个秋天mv不该在秋天 这样旋律的温柔歌曲

【音乐推荐】推荐一些华语冷门经典歌曲 - 第二辑(共十首)【乐评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88贴子:
【音乐推荐】推荐一些华语冷门经典歌曲 - 第二辑(共十首)收藏
第一首:任贤齐 - 《流着泪的你的脸》2000年发行的《为爱走天涯》创下了在台湾地区发行30万的记录,着实让任贤齐红透半边天。辑中经典如《天涯》、《春天花会开》光耀无限,现下KTV里,依然是唱完后大家拍手敬酒的群众好歌。而《流着泪的你的脸》,适合一个人、夜里听。说《流泪的脸》是备胎歌,这是很残忍的。那个女孩虽然要回去了,却也是依依不舍的,磨蹭到最后一班地下铁,泪眼婆娑,背影孤倩。只能说很不巧,她前任没有忘掉(甚至还不能说是前任),就投入另一个怀抱。现在前嫌冰释了,她要回去了,说再见了。于是在这个繁华的城市,雨湿的季节,上演冒雨相送,一路无言的默片。红的绿的霓虹在车窗雨水过滤后,混得看不清字迹,就像人的思绪。开篇的贝斯就像车外的雨丝和来往的公车与行人,只有匆忙,没有声响,男孩的歌唱从空旷的捷运广场传来、从越来越安静的地下通道传来,默然寂寥。如今看来,至少我看来,其中两句歌词听起来让人异常心碎与中二。“你说你会永远,记得有另一个人,依然令你感到眷恋”。放弃就最好忘记,不要牵绊与纠缠,尤其是在分手的时节。她并不知道这样的“感恩”并不会让他更好受些,要么留给我一个真的你,要么将我从你的心中忘记。即使要记得起来,也不要这样告白,悄悄记得就好,哪怕真的永远。或许就是她的不够果决,是导致最后(不知道以后会不会还有)泪流满面的根源。然而这并不重要了,反正地下铁已经来了,已经走了。她的泪留在你的手心与纸巾里,其他的都已带去。只有耳边的萨克斯还是那么潇洒与柔情,潇洒中带着凄清。随音乐渐去,我看到一个背影,与身边昏黄的灯影,消失在潮灰暗的凌晨。(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 华语冷门经典歌曲 lmmusic1994)
第二首:陈慧娴 - 《玻璃窗的爱》1984,陈慧娴出道当年,即演唱了经典如《逝去的诺言》、《玻璃窗的爱》的作品,可纪念一生。前者步趋港乐最古典传统格调,而后者以舒缓带着迷幻、温柔带着凄惨的特点,让人难以忘却。歌曲旋律舒缓,层次分明。八音盒的穿引,于首段营造了静谧的氛围。清澈透亮的音线,如夜星点点,悄悄眨眼;高潮电音与打击乐添入,鼓点顿挫,复古沉稳,将心情柔瀑倾泻。随旋律深入,吉他、小提琴、杨琴渐次铺入,与前乐器一齐造就了玻璃窗一般纯净、又如夜空一般缥缈旷远的爱情幻境吉他、杨琴的间奏优美,过渡自然,尤其曲终高潮反复时杨琴的拨回来去,如潮水四五层,一波波轻送柔情。小提琴音量较低,但添加了旋律层次,细听能感受到其后扣弦温柔,是潮水下的细流,无声润心。曲中陈慧娴的气息尤稳,正歌低徊,副歌深情。释放但不宣泄,稳稳端着这份情感,围住了歌曲所表现的朦胧美。从1984年十大劲歌的现场演唱即有强烈感受。《玻璃窗的爱》词曲皆出自安格斯之手,听起来也算相宜。单就歌词来说,主要表现出了爱情如玻璃窗那样纯粹的美好,也表现出了爱情如夜空一样渺远的伤感。但是通读后,让人难以捉摸词句联系与主旨,只是给人没来由的对爱的难舍与悲戚感受。或许,词是为了与曲共同搞朦胧路线;或许,是词真的不如曲。玻璃窗的爱 - 陈慧娴
第三首:邓丽君 - 《原乡人》今夜,突然又想起一些事来。想起邓丽君生前很想来大陆演唱,却终未成行;想起鼓浪屿的歌唱、金门的炮火,阿里山的舞蹈;幻想满目熟透的香蕉和凤梨,幻想独特靓丽的文化与辉煌的乐坛,幻想令我至今向往的阳明山、筠园和忠孝东路。《原乡人》,由庄奴作词,汤尼作曲,邓丽君演唱,为1980年同名电影《原乡人》主题曲,电影改编自台湾乡土文学作家钟理和的同名自传著作。本文主要说说电影、庄奴先生和一些旁的事。电影以钟理和与钟平妹的坎坷一生为线索,展现了上世纪40至60年代,台湾、东北及华北的风土人情、社会状况。钟理和祖籍大陆,客居台湾。因与钟平妹相爱,不合当地“同姓不可通婚”风俗,遂二人私奔奉天,辗转北平,抗战胜利后返回台湾,不久罹患肺病,终生与疾病和命运抗争,直至生命最后一刻。钟理和骨子里有着对民族与原乡(故乡)的深情,有着举案齐眉、舐犊情深的柔情,有着对写作与文学的热情,关注着民族命运、劳苦大众,也深爱着钟平妹和子女。其作品如《笠山农场》、《原乡人》无不反映着浓浓的台湾风土人情。电影在表现钟理和与钟平妹一生时,也展现了那个时代台湾乃至整个中国社会的情况,蛮横的日本文化的介入与退出、底层善良的、丑恶的普通民众、台湾的回归和再次分离,都在钟理和漂泊与找寻中穿引出现。电影具有历史与现实的双重意义,至今又有了更多现实的意义。在表现历史的同时,也直击台湾民众的内心,特别那大批的本籍在大陆,1949年前后旅居台湾的群体。去往异乡的他们,无时无刻不思念着故土,而大陆的亲故又何尝不痛彻心扉,最终是以杳无音信为他们落下脚注。钟理和起身前,母亲问他预备到哪儿去,他这么说“先到满洲(东北)看看情形再说,我的目的是要去原乡”。话音落下,邓丽君的歌声《原乡人》应景切入,画面里,钟理和与妻子踏上了漫漫一生的旅途。一语成谶,钟理和一生的目的何尝不也是去原乡。于是我想到了词作者庄奴先生,同样祖籍大陆,客居台湾,不知道写《原乡人》的时候,他是何心情。庄老有一首《为什么》,是思念母亲的词,写于刚到台湾不久,读来感人至深。而去了台湾后,他也永没有再见过父母。:当我年幼时,知道的不太多,我问妈妈要什么,妈妈就给我什么;当我长大后,知道的已够多,妈妈从不要什么,我也没给她什么;我给她的那样少,她给我的那样多,为什么为什么,妈妈始终没有告诉我庄老一生写了那么多的词,最经典莫过于《甜蜜蜜》、《小城故事》与《又见炊烟》,但要问我哪一首最具乡土人情温暖,非《原乡人》不可:“我张开一双翅膀”,开头就是一生旅行的导引,张开翅膀,流浪一生,寻找梦想。词作通俗优雅,充满简单的自然风光,旷野泥土、丛林山岗、白雪茫茫。尤其“为了吐丝蚕儿要吃桑叶,为了播种花儿要开放”,十分自然又蕴含哲理,与舒缓的旋律若合一契,不仅与电影气息相映衬,更通过这些乡土的、最朴实的事实与愿望,表现原乡人的思乡念乡与追求梦想的拳拳之心。而“我走过丛林山岗,也走过白雪茫茫”一句,不仅表述了一个人漂泊的过程,也暗喻着这个民族坎坷的历程。在高潮后,在艰难后,娓娓道来曾经的风尘雨雪,每次听这一句,都让我生出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怀。同样的,邓丽君也是祖籍大陆,客居台湾。钟理和、庄奴、邓丽君,都是由那个特殊的年代造就了他们不同寻常的人生。一水相隔,生出了多少人间生别悲情,但也生出了一个与大陆大相径庭的文化社会,那样美好地保留了传统文化和繁荣的文艺。我残忍地以为,有些悲剧的存在,是为了让人缅怀;有些遗憾的存在,恰巧促进了另一种绚烂。我们都不喜欢悲剧,但我更不喜欢死水。电影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是钟理和旅居奉天时,在谈到中华的历史和坎坷命运时,邻居裴大爷说了一句话“雪早晚会融化的”,意味深长,这是对国运来讲的;二是《原乡人》音乐切入,电影开篇时,屏幕出现了四个字——“人生如梦”,这是对个人来讲的。谨以此文,献给庄老。祝福先生,一路走好!(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 华语冷门经典歌曲 lmmusic1994)原乡人 - 邓丽君
第四首:任素汐—《我要你》《我要你》又樊冲作词作曲,并由任素汐演唱,为电影《驴得水》主题曲。(原文网址)“无巧不成书”,说的就是艺术的“夸张性”。比如曹禺的《雷雨》,比如老舍的《茶馆》,蓄势待发或者矛盾重叠的情节,茶余饭后的悠然或者大雨霹雳的猛烈,都让人醍醐灌顶,若有所思。《驴得水》就是这样的作品。————一条剧透分割线—————舞台剧,2012年初上映,2016年摄制了同名电影。本文主要赏析电影版本。故事设定在民国抗战期间,四位知识分子赴甘肃某缺水农村开展小学教育。因上级不解决用驴拉水的经费,便伪造了一个“吕得水(驴得水)老师”冒领空饷。教育部怀疑伪造,便特派人员来查,孙校长情急将碰巧来校修铃的铜匠伪装成吕老师,虽破绽百出,缝缝补补,乃至出动张一曼老师用色诱“睡服”铁匠,总算圆了谎言。谁知上级特派员对此“吕老师”十分满意,将吕老师上报申领了美国某富豪出资支持教育的项目,小学每月的资金大幅增长。两个月后美国富翁特意来小村察访,正赶上铜匠媳妇发觉铜匠的破鞋行为,来学校大闹。一时间,铜匠、铜匠媳妇和张一曼的矛盾冲突,铜匠因张一曼的狠话拒绝而恨意顿生;裴魁山老师因对张一曼求爱不成反生恨,本就见钱眼开的秉性愈演愈烈;周铁男老师一身知识分子的傲气鄙视强权,却在强权镇压下彻底转性;孙校长苦苦圆谎周旋各方,不惜嫁女;特派员难圆其说,导演一场吕老师因故早逝的骗局……几番凌乱场面纷繁铺现,将故事矛盾推向顶点。电影此时逐渐从简单快活的基调转向紧张和些许压抑。在快节奏的情节更迭下,学校里各个角色的行为和人生轨迹乃至人格都快速变化,有的失去了灵魂,有的失去了生命,其间矛盾冲突暴露的社会现实与人性直击观众内心。曲终一首《我要你》的温柔旋律,反而使人听得百感交集。电影的定位是喜剧,我却觉得《驴得水》舞台剧“荒诞剧”的分类更为准确些。电影里的每个角色,都折射现实中的生活典型,只是更为夸张,变化更为快速,矛盾更为冲突。它不缺少当初主角一起建设农村教育的简单奋发;也不缺少撒蒜皮空中巧作雪、一箱子橡胶球滚落坡下的瞬间美;更不缺少对每个人有血有肉的刻画。或许是我过余的中庸,所以认为裴魁山的贪与怒,铜匠的痴与嗔,都没有必要(或者说我不具有这样的特质,所以无感);校长女儿孙佳的单纯正义,总会随社会大学的教育变得更有韧性不易弯折,不过变成孙校长这样未免节操尽失;张一曼属于大家所期待或者想象的一种自由的代表,自由的表现形式太过于自由,我只能尊重和承认,却无法理解,不作评论。其实尤其想说说,却最不敢说的是周铁男,因为我感觉我们都曾是或正是或将是这样的人。从前对着世间的强权和不公义愤填膺,却在现实压倒性的打压下喑声屈服。这样的过程或许没有比一发没有打中的子弹来的震撼和疯狂,但只需三五年的潜移默化在这世上却是从来存在的。我想不通那些年华正好,道义满腹的青年,是怎样一步步变成大腹便便,信口雌黄,跪舔强权的政客。“你太幼稚了”,这是周铁男对孙佳说的,“你知道子弹从脸上擦过去是什么感觉吗啊!”他是不是被枪打后彻底告别了自己的过去,认为以前的自己太幼稚,我不知道。我只是在想,到底什么才是幼稚,到底是知识分子的傲骨,还是可以崩掉人脑袋的枪口。在足够的利益之下,在压倒性的势力面前,有谁能经受住考验,因为它考验你原先所有的信仰和对生命的渴望。不知不觉想了很多,耳边还在回响着《我要你》的旋律。正如很多歌友所说,这首歌总觉似曾相识,却找不到所谓的相似作品。随吉他轻轻柔柔的伴奏,我好像又看到了飘舞在半空中的蒜皮,看到了张一曼一瞬间的美若晚霞。要活着,总要有点追求,贡献点正能量。逃避思考和考验只是暂时的,人总还是要回到生活的大家庭中去,总还是要继续纷繁复杂的生活。唉,或许有时候我们活得,还真不如一只牲口。(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 华语冷门经典歌曲 lmmusic1994)
第五首:陈淑桦—《浪迹天涯》当一位歌手的音乐路程告一段落后,我们这些迟来的听者,反观其一路风尘,更能清晰明了她的天赋和不容易的星途。出道于70年代末的陈淑桦,从闽南语、民谣之类的歌曲开始摸索,初期小有成就,但并未找到自己的路子。不过到1984年发行专辑《浪迹天涯》时,属于淑桦的风格已经出现端倪,辑中歌曲《泛黄的书签》与《浪迹天涯》两首一柔一刚,算是对她后来刚柔并济、知性和潇洒的双重属性都有了交代。电音作引,吉他蓄势,随即重节奏鼓声全曲铺入,一段接一段行走天涯的旅途展开,回环旋律像雨夹雪子儿的风潮从海峡彼岸往大陆扑来。歌曲旋律明快,易于上口,编曲者大量使用打击乐和电音的同时,考量了乐器的变化性。中提琴、小提琴、女声和声和“巴巴掌”的伴奏适时添入和退出,于是重复了三遍的咏唱,也能如潮水一样,一波一波将听者的情感从起伏到奔涌起来。歌词直白简易,对仗工整,略含诗情,全从广博的自然风景入手,顺带写写那流浪后的心情。这心情,有些迷茫(迷失在何方),有些温暖(重回到我身旁),有些无奈(拥不到你、寻不着你),但都无所谓,总算都在浪迹天涯的途中,这心情怎比得上精彩的人生旅行,怎比得上快活的节奏。于是略文艺和一点点小情绪奇异地和宽广的背景融在了一起,就像淑桦温柔的歌声和顿挫的鼓点融在了一起,传唱了三十三年。现在看来,我想这歌曲可能想要表现的是一种江湖高远和个人渺小的映照吧,歌者口口声声的“流浪的你”,或许是她的亲友、或许是我和你,抑或许是她自己。歌曲由夫妻搭档小轩(作词)和谭健常(作曲)完成,夫妻二人的合作被誉为“全无棱角、光彩夺目”,纵观其作品如《三月里的小雨》、《几多愁》、《年轻的战士》等,大多采用了“节奏和柔情的奇妙组合”《浪迹天涯》也是一代表。不过其实在1983年,二人就已经为淑桦创作了同类型的《海洋之歌》,也值得一听。有的人说《浪迹天涯》歌词内容,或许和淑桦一生的遭遇颇有对应,令人唏嘘。我去搜了百度、微信、微博等平台,虽许多所谓报道都谈及淑桦如今状况堪忧,但都有点点道听途说、信息陈旧的嫌疑,有待考证。(唉,我也确实不愿意接受这样的事实)。最后,祝福陈淑桦!(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 华语冷门经典歌曲 lmmusic1994)
第六首:周璇—《永远的微笑》假使有人爱听更为古早的流行歌曲,《永远的微笑》对他而言算不得冷门。她更像是压在外祖母木箱子底下的玉镯子,我们只是没有戴上,但永也忘不了。早期的流行歌曲最早在旧上海花团锦簇,在中华大地最为动乱的年代,反而如隆冬的梅花开得热烈。用《珊瑚颂》里的那一句“一树红花照碧海,一团火焰出水来”来形容苦难中文艺的光明意义,恰如其分。1940年,陈歌辛为其妻创作了《永远的微笑》,并由周璇演唱。两三个比喻排比,四五句柔情吐露,周璇毫无杂质的歌声,使这款款深情跃然纸上;歌曲配以小提琴、钢琴、单簧管等西洋乐器,现在听来,仿若投射了那个传统和舶来强烈碰撞的时代,黄包车和老爷车、长衫和西装、茶叶和咖啡在大上海分庭抗礼。无疑《永远的微笑》实现了中西合璧,将中国人的含蓄和西方人的浪漫完美结合,其魅力延续至今。后来的翻唱者络绎不绝,歌曲在影视作品中也多次出现,比如:1998年台湾电影《征婚启事》,片中刘若英扮演的女主角相亲时,一个小学老师对她唱了这首歌,并说这是“他爸爸追求他妈妈时唱的歌”;还有2005年香港电影《黑社会》(又名《龙城岁月》),道上的老兄弟们在阁楼上商讨,昏暗的光影中,大家末了分饮茶水,周璇的歌声使得电影的时空感一下子就拉长了。大概是2007年左右,我通过了《龙城岁月》知道了这首歌,当时还以为歌词是“天上的人儿”与“地上的人儿”。于是一直记在脑海中。等到真的找到这首歌,是在大学时,一次电影赏析,老师放映了《征婚启事》。于是我通过音乐软件和图书馆的书本,翻过了六七十年前的时空,发掘了一串串镂金的名字:白光、白虹、李香兰、龚秋霞、姚敏、姚莉、黎锦晖、黎锦光等等。说起来真的很奇妙,时间常能将许多美好悄悄吞没掉。我们现在听的歌曲多半是近几十年来的歌曲,80年代的歌曲已算经典,那么更早的艺术,几百年、几千年,会有多少瑰宝呢。幸好有了留声机,我们听到了周璇的声音,听到了民国时代文青的情怀。2015年,苹果公司拍摄的一则广告使用了《永远的微笑》,大打温情牌,使得这首歌“再次”大放异彩。网易云有歌友评论说,明明是自己的经典歌曲,却靠了人家的广告再度为人所知。不说可不可笑,这至少值得我们反思。我曾看过这样的介绍:“李谷一的《乡恋》是大陆的第一首流行歌曲”,这是错误的,早在建国以前,近代中国的音乐早已百花齐放。看来浩如烟海的文艺世界,非一人一朝一夕可穷尽。创造、传承和珍视,都是文化重要的血脉。(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华语冷门经典歌曲 lmmusic1994)
第七首:黄莺莺——《秋风》当一个歌手业已成名,我喜欢去翻他们更早的作品来听。当沉浸了黄莺莺细柔绵长的《哭砂》与《葬心》之后,我试着去找她带着旧影像却又稍进成熟的作品。《秋风》是一例。这首传说的电影——《秋风 暴雨 名女人》——的插曲,以复古、泛黄却又端庄的形象在我脑海中深藏了数年(相信也在不少老乐迷心中深藏了数十年)。然而电影的资源在网络上踪迹极少,可怜我九零后,我只得逐个去扒坟(翻旧贴),才只言片语知道到了这小破电影当年从台湾传来也有小小轰动,而《秋风》也深受群众喜爱,有人甚至为了听歌一直趴在电影院不愿离去。现在看来,感谢我九零后,有了发达的音乐软件,能轻松找寻到黄莺莺这些古早的歌曲儿,千八百遍地听。 一阵竹笛悠然,古筝拨入,凉风从林荫迎面穿来,扫起一地黄叶卷向行人。明净的天与高远的云画入眼帘,平息躁动,使人屏息凝神。随即歌声与二胡、鼓声、吉他渐次铺入,满腹的心事随秋飔落叶,一股脑往听者心中涌来。她的心情,可以用五味杂陈来诠释:彷徨、迷惑、动乱、期待、怀念。 除去歌词,单从旋律与编曲来看,《秋风》是一篇经典的中西结合,复古雅致的小品。民族乐器适时插入与穿引,与秋风、黄叶、夕阳、凉海等意象构成一幅写意画;打击乐压舱,小提琴、中提琴将秋海“推波助澜”,与歌者叹唱融为一体,在满是含蓄与平静的情绪中,打一个出口宣泄出来,且生余音绕梁的效果。添入歌词,则当听出三层境界:不究其词,能听出这观秋览海的女子,当有一番闺怨,见落叶残阳,生出了思亲念郎的愁绪,或许她有自己的小轩窗,或许她还有一身素旗袍。虽有些许愁绪,但安宁心境更多。究其词,让人心中出了些烦躁滋味。自是秋高气爽的时节,凉风探衣,轻扫落叶,无事可恼,应放空一切,放一支风筝。她却心情动乱,徘徊不决,对往昔念念不忘,便如风筝迟滞于半空,鱼梗在喉,伏火撩心。深究其义,或听多年后,才可明了。这本就是一首暗流涌动,平静中蕴含烦恼,躁动被含蓄覆压的古诗:流火七月,该有丝丝凉意,清去烦恼,于是竹笛、古筝的丝丝弦弦,顿生目明神清;可伏天息存,还有点点内火,涌动心肠,所以中速偏慢的节奏、浅吟低唱的二胡,让人莫名烦恼。及至副歌,一众乐器喷薄,与歌者的悠然叹唱,将那些彷徨、烦恼、没来由的苦甜都倾泄,于是歌者、听者都已完全放开,至曲中间奏完全进入秋天状态——放空与心绪满怀。古有云曰“秋日胜春”,或许就是因为秋有冬春夏没有的平静与思考吧,而《秋风》用有声的演绎,表现了我们在秋天所感受到的一切。(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 华语冷门经典歌曲 微信公众号码lmmusic1994)
第八首:邓丽君 - 《君心我心》君心我心,君思我思相知相悦,低眉暗语生不逢机,遇不恰时非我无心,恐君无意天既相佐,命中无份君心我意,空付流水....不夸张地说,《君心我心》是邓丽君的骨灰粉(忠实歌迷)才知晓的冷门好歌。在我看来,它与邓丽君著名的《何日君再来》、《思君》不相上下。 词林煌坤,曲安蒂,最早1980年发行于《原乡人》电影原声带专辑,后面有过多次翻录,1995年王菲发行的《菲靡靡之音》也翻唱了此歌。其隽永的歌词,舒缓的弦乐,成邓丽君“古典诗词类”歌曲的代表。 四字诗是诗歌最早起源,它比七言、五言短小,能传达的情感却更为真挚,《诗经》中十有七八都为四字。呈现出上古先民的纯质,便如黄河上游水清澈见底。无疑《君心我心》是一首典雅小诗,林煌坤先生在形式上遵循了古体诗格式,但遣词更平实,善用对仗、拆词,使歌词有了雅致与通俗并举的特色。对仗:“多少清晨、多少黄昏”、“几许良辰、几许美景”拆词:“良辰美景”、“刻骨铭心”。引用:“诉情小径落花缤纷”,让我想起《桃花源记》中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此处用落花表现出人的伤怀无奈,含蓄有韵味。尤其拆词这样的手法,即使放在今天,也不失为一种创意。 听多了邓丽君式的情歌,就能总结出“正副歌两段,弦乐一段,然后副歌收尾”的“套路”,《君心我心》也不例外。曲中打击乐与弦乐器铺陈舒缓,特别是提琴的一段协奏,真让人想起身轻跳一支舞。邓氏的咬字与气息历来为人称道,在这首歌里也有很好体现,尤其是“你给我的温馨,已经冰冷”中“馨、经、冰”三个字,活脱脱唱出了由暖入冷的过渡,将听觉变成了触觉。我大概是从2010开始听邓丽君的。这些年在看了多少对伊的评头论足、文化符号阐述、间谍猜忌、爱情风波、生平往事后,我又回到了对她本身歌曲的喜爱上来。我以为,邓丽君最大的迷人之处,就是温柔之下的坚韧,自然而然背后的真挚情感,让人难以忘怀。遗憾的是,我没有找到曲作者安蒂的一丁点信息。我很想听听这位音乐人,还有没有更引人入胜的作品。谨以此文,纪念邓丽君小姐逝世二十二周年。
第九首:李翊君 - 《诺言》以前已听过不少人说李翊君“歌红人不红”,其时心想世上这样的歌手许多,不多她一个。但是当深入听了伊的歌曲后,真会有这样深深的惋惜,李翊君的代表作怎一个《萍聚》和《雨蝶》可以概括。她可以是琼瑶影视曲目的专业户,比如《婉君》和《痛》,也可以表现都市女性的寂寥,比如《七情六欲》和《相思的烈酒》,还有柔情万千的《浪花》和《渡口》。词丁晓雯,曲刘天健,1995年发行于同名专辑,为同年叶童和赵雅芝主演电视剧——《新孽海花传奇》片头曲,大悲剧的情节和歌曲苦情调相得益彰。时隔二十年,剧情和往事都随风去了,《诺言》也渐渐静默在乐海之中。 或许是束缚,或许有挚意,不过在承诺时,恋人们大抵都真心诚意,要深爱到“太山成砥砺,黄河成裳带”的。奈何几番风云更迭,情随事迁,能经受住后来情节锤炼的很少,故而生出了许多如泣如诉的戏剧与歌曲,与后来者告诫,与情伤者共鸣。开篇直接是疑惑和失望,抹去对往昔美好的叙述,不过都隐藏在问话之后。正歌七八个“不明白”,从女子失望于恋情,投射对世事无常的悲观,转而将人心易变、寂寞至极的情绪宣泄,一众排比、反问将情绪步步推向高潮。反常于其他悲情歌曲一味地追问和悲戚,《诺言》的大量反问,直击人心的同时,仔细玩味,可以听出女子对恋情行将就木的原因一清二楚。不过一清二楚,不代表她不会伤心。高潮追至,经典旋律回环,金句涌来,“人在雨里人在风里人在爱的岁月里漂流,你我不能重头不能停留不能抗拒命运左右”,先前积蓄的悲绪倾泻而下。随即从“忍痛”转“割舍”:“一个破碎的圆破碎的梦留它有什么用,让爱走,拥有自己的自由”。铺了大篇幅无奈后,曲终她自己完成了断情缘的决定,在汹涌决堤的风雨后留下一个落寞结局。编曲沿袭李翊君一贯的前卫风格,重打击乐突出情感,我总觉得编曲与风呼雨肆的天气很应景,脑补女子在雨中哭泣最后决然离去的情节。 而《新孽海花传奇》的剧情可能就更悲惨了,故事脱胎于经典戏剧“王魁负桂英”,主人公王奎与桂英在海神庙前立誓结为连理。在一系列权政争夺、仇恨报怨与误会之中,王魁负了桂英,桂英遂到二人立誓之地自缢而死,剧终时王魁治了仇家后,也心灰意冷,自缢而死。估计当年也是虐哭了一堆“童芝迷”。(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 华语冷门经典歌曲 lmmusic1994)
第十首:凤飞飞 - 《心肝宝贝》台语,词李坤城、罗大佑,曲罗大佑,凤飞飞演唱,1991年发行于专辑《浮世情怀》。粤语版为袁凤瑛所唱《心经》。歌曲是以父母的视角,表达对孩子的切切珍爱,因歌者为女性,本文且从母爱去感受之。遣词平实细腻,通过与孩子的陪伴与见证,展现母爱。“度晬(满周岁)、收涎(满四个月)、学行(学走路)、相片一大叠”,这些对于我们每个孩子来说,基本没有记忆,但对于每个妈妈来说都是一个个有纪念意义的小小里程碑,尤其“轻轻听着喘气声”灵动展现她们初为人母的心情,将“心肝宝贝”四个字散出温柔清辉。副歌排比,创意使用了孩子与母亲的常见问答。每个孩子都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母亲是他的第一个引路人。问题大抵都是鸟为何能飞,鱼为何能游,太阳缘何东升西落最后去哪儿一类的,在母亲娓娓道来的答案中,简单同时蕴含了素朴的人生哲学。与曲首“月娘光光挂天顶,嫦娥置那住”共同造出人对自然、生命的纯真印象。再一段正歌收尾,重复愿子平安一生的心愿。“精光(聪明)、知情(懂事)、赶紧大、古椎 (可爱)、健康活泼、毋惊受风寒”,三两言道出天下妈妈最真实愿望。铺入童声将温和旋律推向小高潮,歌曲在母性光辉漫溢听者心耳后结束。 旋律与编曲沿袭罗大佑一贯的自然铺陈、回环重复手法,简单、上口,很适合表现真挚平实的情感。类似的作品还有《似是故人来》、《风吹 风吹》、《大地的孩子》等等。而《心肝宝贝》无疑词作与曲作相得益彰,共同造出一出爱子情深的演绎,成台语经典。文坛、乐坛表达感恩父母的多,表达对子女爱的较少,《心肝宝贝》不失为其中优秀代表。据悉,凤飞飞十分爱她的孩子,曾在一次现场演唱《心肝宝贝》时当场落泪。而据词作者李坤城所言,创作歌词时有感于自己养育孩子的心声。其实歌曲本身没有明确的指向父爱或者母爱,不过我听的是凤飞飞的演唱,就自然而然理解为母爱了。此外,黄莺莺的演唱版本也值得一听。谨以此文,纪念2017年母亲节。(文章来自微信公众号 华语冷门经典歌曲 lmmusic1994)
第一辑链接:第三辑链接:
登录百度帐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分手不该在秋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