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招生信息港了

返回德育基地
黑龙江简介
省会:哈尔滨
位置:我国纬度最高的省份,与内蒙古自治区和吉林省接壤,以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与俄罗斯为界。
气候:黑龙江省地处中纬度欧亚大陆的东岸,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气候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春秋 两季气候多变。年平均气温1℃,年温差高达38-48℃
面积:45.39万平方公里。
人口:3700万
民族:汉、满、朝鲜、回、蒙、达斡尔、锡伯、鄂伦春、赫哲、鄂温克、柯尔克孜等民族。
省会:哈尔滨
区划:下辖大兴安岭地区、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鹤岗市、双鸭山市、鸡西市、大庆市、伊春市、牡丹江市、佳木斯市、七台河市、黑河市、绥化市等1个地区,12个地级市、46个县、19个县级市、1个自治县。
民族风俗:
黑龙江省有满、朝鲜、回、蒙古、达斡尔、锡伯、鄂伦春、赫哲、鄂温克、柯尔克孜10个世居民族,在历史上对促进中华民族的融合和发展、对保卫祖国作出过特殊的贡献。早在南北朝时期,走出大兴安岭的鲜卑人在中原建立北魏政权,留下了云冈、龙门等艺术瑰宝。金代摧毁了腐朽的北宋政权,促进了中原和黑龙江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明末清初,沙俄南侵,是达斡尔人首先打响了抗俄的第一枪。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是黑龙江人首先进行了江桥抗战。东北抗日联军共有11个军,除一、二军在南满外,有9个军在黑龙江活动,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 抗日战争胜利后,黑龙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完整的省份,哈尔滨市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座大城市。黑龙江各族人民消灭了近7万土匪,巩固了革命根据地,又送出自己的子弟近70万人,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并将大批粮食、被服和军用物资送往前线,支援解放全东北、解放全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黑龙江省已逐步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煤炭、石油、林业和机械工业基地。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沿边已形成开放带,边境贸易有很大发展,全省经济也有较快增长。
  大兴安岭区位于大兴安岭山脉的东北坡,与俄罗斯联邦隔江相望,是祖国北部边疆纬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这里山峦叠翠,万倾林海一片碧波;江河湖泊,水光掩映,静谧清新,自然风光纯朴粗犷。大兴安岭区旅游资源在中国北方的旅游资源分布体系中具有十分独特的优势。
  独特的边陲景色,中俄大界河黑龙江是当今世界唯一未被污染的两国之间的大界河。漠河县的北极村是我国唯一可观赏到北极光和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
  吊水楼瀑布,古时土著人名曰"发库",位于湖之北端,距"镜泊山庄"仅三公里。从"镜泊山庄"乘车,沿着一条山路,便可抵达龙泉山脚下的冷食店"湖光阁"。由"湖光阁"向左转,驶进盘山曲径,通过急流上悬架的"飞虹桥",再穿越一段枝叶交错的绿色长廊,一座古朴雅致的六角亭台便出现在眼前。此时,瀑布泻落的轰鸣之声不绝于耳,扑面的微风夹杂着一股股沁人的清新与甘甜。游人至此多于亭中小憩,然后步行穿过一片阔叶林,呼啸奔腾、气势磅礴的"吊水楼瀑布"便映入眼帘。吊水楼瀑布酷似闻名世界的"尼亚加拉大瀑布"。
  湖水在熔岩床面翻滚、泡哮,如千军万马之势向深潭冲来,然后从断岩峭壁之上飞泻直下,扑进圆型瓯穴之中。潭水浪花四溅,如浮云堆雪,白雾弥漫;又似银河倒泻,白练悬空。
  雪乡又名双峰雪乡或双峰林场,位于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距镇政府有100多公里。雪乡受山区小气候影响,每年秋冬开始,就风雪涌山,积雪深达2米,雪期也长达7个月,号称全国降雪量最大的地区。雪乡的皑皑白雪随物具形,堆积成一个个千姿百态蘑菇状的雪堆,和上典型的东北民居,相得益彰。
  松花江是黑龙江的最大支流。本身也有两条主要支流,其一为源于白头山天池的第二松花江,另一为源于小兴安岭的嫩江,两条支流在扶余县汇合始称松花江,折向东北流至同江县注入黑龙江。全长一千八百四十公里,流域面积五十四万平方公里。松花江流域范围内山岭重叠,满布原始森林,蓄积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山脉上的木材,总计十亿立方公尺,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森林区。矿产蕴藏量亦极丰富,除主要的煤外,还有金、铜、铁等。
  兴凯湖位于黑龙江省鸡西市东部,中俄边界地区,面积为4380公里,兴凯湖原为我国内湖,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签定后,变成了中俄界湖。
   史书记载,兴凯湖在唐代称为湄沱湖,金代称为北琴海,清代改为兴凯湖。"兴凯"是满语,意为"水从高处往低处流"之意。 兴凯湖由大、小两湖组成,中间被一道湖岗分开,湖岗上林木葱茏,十分秀美。小兴凯湖温柔恬静,鱼跃鸟飞,帆影点点;大兴凯湖烟波浩淼,天水一色,横无际涯,气势磅礴,被称为绿宝石。1996年,江泽民总书记和叶利钦总统代表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兴凯湖保护生态的协定》,兴凯湖成为我国与邻国政府共同进行保护的一个自然保护区。
  中央大街是石板铺的道路,始建于一八九八年,初称"中国大街"。一九二五年改称为沿袭至今的"中央大街",后发展成为哈尔滨市最繁华的商业街。大街北起松花江防洪纪念塔,南至经纬街,全长1450米,宽21.34米,其中车行方石路10.8米宽。
  全街建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1栋,并汇集了文艺复兴、巴洛克、折衷主义及现代多种风格市级保护建筑13栋,是国内罕见的一条建筑艺术长廊。1986年,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将其确定为保护街路;1996年8月,市政府决定将其改造成步行街;1997年6月1日正式开通,是目前亚洲最大最长的步行街之一。另外,对当地人来说,这是一条现代味很强的大街,特别为情侣和年轻人所喜爱。
  漠河县位于祖国最北端,因其夏至时节手工艺白昼最长可达19个小时,又被称做“不夜城”。
  漠河县北极村前依滚滚黑龙江,依傍连绵大山,木刻楞房舍排列井然。这里一年四季国内外游人络绎不绝,尤其是每年夏至前后,漠河县举办“夏至节”,游人更是摩肩接踵,流连忘返,因为们不仅可以游览“北陲哨兵”、“神州极碑”、“野生罂粟园”、“最北一家”等诸多景点,还可度过那神奇的“白昼”之夜,有幸者会目睹北极光那光耀天地、溢彩流金的神奇景象。   游人如果有兴趣,还可沿着古老的“黄金之路”到著名的“胭脂沟”去探寻。据史料记载,1889年,清政府曾在北设驿站采金,传说所采黄金被慈禧太后用来跟洋人换胭脂,“胭脂沟”因此而得名。游人到此访古探幽之余,可用原始的筛金具,亲身体验昔日手工淘金的乐趣,并一睹现代化采金船作业的宏伟场面。
  五大连池在黑龙江省北部的五大连池市。是我国著名的火山游览胜地。是黑龙江省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之一。据史料记载,1719年至1721年间,火山喷发,熔岩阻塞白河河道,形成五个相互连接的湖泊,因而得名五大连池。这里的火山地貌完整,世上罕见,故有"天然火山博物馆"之称。五大连池有医疗价值很高的矿泉水。从五大连池的东南,到美丽的药泉山,十五公里长的地域内到处都有矿泉山露,各泉水流如注,终年不竭。据有关部门测定,这里泉水含有氯碳酸、重碳酸盐等物质,并含有锰、铁、铬等10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饮之对消化、血液、神经系统疾病有显著疗效,洗之对皮肤、眼疾、脱发等病疗效亦佳,当地群众称之为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神水"。每年夏历五月初五举办"五大连池饮水节",来这里饮水、洗浴治病的人络绎不绝。为了满足更多人的需要,五大连池矿泉水现已精制加工成清凉饮料,畅销各地,并且出口到国外。
? 朝鲜族习俗
朝鲜族的主食以冷面和米糕见长。盛夏,朝鲜族家家都吃冷面,即使是冬天冷面也会得到许多人的青睐。这种冷面是用荞麦粉和淀粉轧成的,有的也用白面或米面。面条压成后,直接放到开水里煮熟,然后用凉水浸凉,捞出后加上牛肉、狗肉、蛋丝、辣椒、芝麻、香油、苹果梨丝等,再浇上一些狗肉汤。吃起来甜里有酸,香里透辣,清凉爽口。
   米糕的种类很多,有打糕、切糕、片糕等。打糕是朝鲜族逢年过节,红白喜事招待宾客时所不可缺少的主食。打糕,顾名思意,就是用手工打出来的。打糕的具体制作方法是,先把糯米蒸熟,然后用木棰在木臼里打成糕团,有两人打的,也有一人打的,一般要打上半小时左右,然后取出切成片状,放上小红豆沙面,再蘸上蜂蜜或白糖,吃起来啧啧有味。
   米酒,是朝鲜族爱喝的一种饮料。米酒是他们招待客人的佳品,如有客人来访,主人总要端上来一碗自家酿制的米酒。这种酒比黄酒的色稍白一点,而且还略带甜味。不过千万不能贪杯,这种米酒开始喝的时候度数不大,但它却后劲十足。而且和长辈一起喝酒时,要把头移到旁边去喝,切不可面对着长辈举杯饮酒,否则就是对长辈的不尊重。
? 鄂伦春族概述
  鄂伦春族是世居黑龙江省的少数民族之一,现在有2000多人,主要聚居在大小兴安岭地区。
  鄂伦春族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通用汉文。“鄂伦春”是民族的自称,有两种解释,一是“使用驯鹿的人”,二是“山岭上的人”。
  黑龙江流域是鄂伦春族的发祥地。最早他们住在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的广阔地带。17世纪中叶由于沙俄的入侵,南迁到大、小兴安岭一带。旧中国,鄂伦春人靠"一匹猎马,一杆枪"过着单一的游猎生活,实行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制度,保持着浓厚的原始社会的痕迹,吃兽肉、穿兽皮、住“撮罗”俗称“仙人柱”,是用桦树皮搭的棚子,遮避风雨),居住条件十分简陋。有病,找萨满跳大神,相信万物有灵。人死后风葬,将尸体装入棺材里,头朝南放在距地两米高的树杈上;对得急病而死的青年或孕妇则实行火葬。
  狩猎是鄂伦春人传统的生产方式,长期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各种野兽的习性和生活规律,他们摸得一清二楚,判断野兽踪迹的准确力令人惊叹不已。他们把狩猎季节分为“鹿胎期”、“鹿围期”和“打皮子期”,统称各期为“红围期”,以示吉祥。
? 满族习俗
  说到旗袍,人们往往会把它与妇女联系在一起。其实,旗袍是满族一种很有代表性的服装,它的穿着范围不只限于妇女。旗袍,因为它是“旗人”(满族人又称旗人)所穿的一种袍子,所以后来被称之为旗袍。
  满族男子穿的旗袍,其样式和结构都比较简单,圆领、大襟、窄袖、四面开禊、带扣绊。满族妇女所穿旗袍,从样式到做工都十分讲究。在旗袍领口、衣襟、袖边等处镶嵌几道花条或彩牙儿,有的还要镶上18道衣边才算是美。旗袍的样式后来发生了一些变化,开禊从四面改成了两面;下摆也由宽大改为收敛;袖口也由窄变肥,又由肥变瘦,使其穿起来更加合体。现在穿旗袍的已不限于满族妇女了,它已成为各民族妇女普遍喜爱的服装之一。
  马褂,是满族男子骑马时常穿的一种褂子。为了骑马方便,在长袍的外边套一种身长至脐、四面开禊的短褂、以御风寒。现在许多满族人所穿的对襟小棉袄,就是从马褂演变过来的。
  旗袍与马褂,在清代极为盛行。当时不仅满族人穿,就是中原和南方一些地区的其它民族,或由于被迫,或出于自愿,也渐渐地穿上了一些类似旗袍马褂的衣服。后来由于满族受了汉族和其它一些民族的同化,所以旗袍和马褂融进了其它一些民族服饰的优点。这样人们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它。虽然马褂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穿了,但旗袍仍在广大妇女中流行。
? 回族民俗
  回族是目前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中亚的穆斯林(伊斯兰教徒的特称)大批迁入中国,以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移民、波斯人、阿拉伯人为主,后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
  在元代,回族被蒙古统治者定为色目人(元朝统治者对西域各族人及西夏人的总称),辅助治理国家,社会地位较高。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明末,使回族中涌现出不少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航海家,他们为中国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建筑:在回族的聚居区都建有清真寺,建筑风格一般都是阿拉伯式的,也有中国古典式或两种风格混合的,由礼拜殿、水房和经堂三大部分组成。清真寺一般主要举行宗教活动,也是进行宗教教育、传播宗教知识的学校。
  齐齐哈尔清真寺在黑龙江齐齐哈尔市建华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建。是富有民族特色的砖木建筑。东西两寺并立,西寺毁坏较严重。东寺有大殿和窑殿。大殿宏伟壮观,装饰精美,砖刻花纹为鲤鱼卧莲图案,形象优美生动,还刻有阿拉伯文的《古兰经》圣训。窑殿有砖塔一座,顶端有金色的"风剥洞"宝葫芦,约二米多,葫芦顶上斜镶着象征伊斯兰教的月牙。
? 蒙古族的民俗
  服饰:蒙古袍:蒙古族的传统服饰,右衽,镶边,身长宽大,高领长袖,带腰带,配皮靴。夏袍是棉丝质的单夹袍,多红、黄、深蓝色。冬袍是毛料面的羊皮袍。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妇女的帽饰、首饰多镶珠宝和银饰,显得雍容华贵。喜穿软筒牛皮靴,长到膝盖。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保留扎腰习俗。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未婚女子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
  顾站冠:元代流行于蒙古族妇女中的一种高帽。长约一尺,筒状,外包丝绸织物。花色品种各异,上面还装饰着各式珠宝及美丽的孔雀毛。根据所戴的“顾姑冠”可识别其身分和社会地位。在电影《马可.波罗》、《成吉思汗》中都可见到戴着这种冠帽的妇女。
  蒙古靴:有皮靴、布靴(马海靴)之分。《马可.波罗游记》载:“应知大汗赐一万二千 男爵袍服各十三次,并附以名曰不里阿耳之驼皮靴一双, 靴上绣以银丝,颇为工巧。”不里阿耳靴即香牛皮靴,以补花盘肠纹做装饰。女用布靴常以通体杏花、山丹、牡 丹等花草纹与佛手、D字纹、八结肠纹和云卷纹装饰。
  摔跤服及摔跤靴:摔跤比赛服装包括坎肩、长裤、套裤、彩绸腰带。坎肩袒露胸部。长裤宽大。套裤上图案丰富,一般为云朵纹、植物纹、寿纹、五蝠捧寿等。图案粗犷有力,色彩对比强烈。摔跤靴坚韧、厚实,靴子上有皮带,穿时将靴底和靴筒缠绑牢固,以防滑倒和踢脚时脱落,且便于勾缠对方。 ? 鄂伦春的生活方式
  冰雪民俗的物质生活一般指衣、食、住、行之类。是各民族在不同时代所采取的生活方式的汇集。
  使用爬犁和滑雪板就是独特的冰雪民俗。
  赫哲族人在过去就以狗拉雪橇为主要交通工具,所以,人们把赫哲人称为“使犬部”。
  在平原短途中,马拉雪橇比狗拉雪橇有优点,它载重量大,并由于马的个数少也便于驾驭,但在长途的山路上,走上几天几夜,狗拉爬犁就比马拉雪橇有许多优点。
  首先,狗可在雪地休息,过夜,不用人去特别照顾,马则不行。第二,狗可食肉,猎人可在路上为狗猎些食物, 或带些食物,这些肉食所占空间不大,不象马要备上占空间的草料,第三,狗在翻越雪山路上可灵活通过,而 马却由于四蹄的比重大会陷入雪坑难以自拔。所以狗拉爬犁是猎人冬季狩猎的主要工具。
  滑雪板是生活在冰雪自然环境中许多民族包括鄂伦春、鄂温克、赫哲人等在雪山、雪原使用的行走、狩猎工具。它是很远古的遗留。   
  隋唐时期的北室韦人,在“地多积雪、惧陷坑阱,骑木而行,”流鬼族则“以木广六寸,长七尺系其上,以践冰,逐走兽。”拔悉弥族“以木为马,雪上逐鹿”。
? 马背上的民族
  满族是女真人的后裔,黑龙江省是满族的发祥地。满族是骑在马背上发展起来的民族,崇尚骑射的传统至今保留。在满族乡村,生了男孩就挂一张弓,以期望他长大后成为优秀的射手。满族妇女的旗袍,充分显现了东方女子窈窕的身材和优美的曲线,如今已风靡全国,并在巴黎世界服装展上一枝独秀,它蕴育着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和审美观。
  满族人禁忌杀狗、食狗肉和带狗皮帽子,相传是因努尔哈赤被狗相救后定下的规矩,这其中有许多美丽的故事。满族人有许多传统的娱乐文化。正月里,青年男女喜欢扭秧歌,正月十五成群结队观冰灯。现在每年哈尔滨、齐齐哈尔等地举行冰灯游园会,就是从满族人那里沿袭而来的。精美的冰灯制品透析出满族人的智慧和浪漫情怀。
? 鄂伦春族的萨满神舞
  鄂伦春族信奉萨满教,谁家有灾有难,总少不了要清萨满神来跳一跳。鄂伦春族的萨满不是选举产生的,他们的萨满多是由一些遇有大难而又死而复生的人来充当。鄂伦春人认为这样的人大难不死,是祖先的神灵在保佑他们 ,他们一定和祖先的神灵有过接触,所以祖先神灵能通过他们免除灾难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在跳神舞时,萨满表现出一种极大的狂热精神。跳神舞的场地,一般选择在既有松树又有柳树的地方,在场地上还要放一些供品。开始时,萨满头戴神帽,身穿神衣,手里拿着神鼓,盘腿静坐,一会鼓声大作,阵阵紧逼。不久萨满的嘴开始哆嗦起来,浑身摇晃,双目紧闭,牙齿咬得格格响。这时有人拿一块烧红的木炭,放在萨满面前,意思是用它来引路,因为据说神来的时候必须有火才能附体。过一会,忽然鼓声大作,萨满全身发抖,使衣服上的各种金属物发出撞击声。最后萨满口中念念有词地吟唱着,声音时大时小。然后萨满开始说话,询问因何请神,问完之后站起来,通过祖先去请神。这时萨满边唱边舞,手还在不断地击着鼓。时而来回急转,时而双脚用力踏地,衣服上的各种金属物都在不停地叮当作响,气氛一直是热烈、紧张的。每次跳完神舞后,萨满都已累得面红耳赤,大汗淋漓。
? 满族见面礼种种
  历史中古老的黑龙江满族可谓“风度翩翩的礼仪之族”。满族传统的礼仪表现在衣、食、起、居、言、行、举、止各个方面,十分讲究,单是见面打招呼的礼节,就可见一斑。
  按辈分、性别不同,满族的见面礼分做跪叩礼、抱腰礼、擦肩礼、握手礼、抚鬓礼等等。跪叩礼为青年男女向长辈人所行的大礼。老人坐在炕上,年轻人一跪三叩首。男子叩头时,手须扶地;女子叩首称行“万福”礼,用手按腿三叩首后,手抚鬓角后起身,后以平辈人抚鬓点头行礼称之为抚鬓礼。抱腰礼也是满族大礼,至亲相见或贵宾来临时行此礼。行礼者右腿抢上一步,两手张开,双手抱住受礼者腰部,如受礼者年长,则左腿半跪;受礼者以抚下拜者后背做为还礼。擦肩礼,俗称“碰肩膀头”,即平辈男子相见时相互拱手致意后,互碰双肩,以示亲近。此外,男女青年相见时,多以握手或拉手致意,不必更多拘礼,俗称握手礼或拉手礼。
? 鄂伦春的“赞达仁”
  鄂伦春人在狩猎归途中,往往要放开喉咙高歌一曲“赞达仁”。这是由于在狩猎之中,要求人们不能发出任何声响,以便接近猎物。当满载而归后,借以抒发内心的喜悦之情。同时他们每歌必舞,有劳动舞、象形舞以及情绪舞,还有“篝火舞”或叫“圈舞”等。
  这里要指出的是,狩猎一般在冬秋季节,通常在冬季进行。因为这时动物没有树叶、苇草作掩护,很容易被狩猎者观察到,因此,围绕狩猎的一些娱乐活动往往冬季出现的多一些,反过来说在冬季的少数民族娱乐活动也大多与狩猎内容相关。
  柯尔克孜族每年第一个月还举行诺劳孜节,他们在自家中燃一堆松柏树枝,将冒烟的树枝在家人头上绕一圈,祝家人平安,晚上还要唱歌跳舞。
  东北大秧歌是土生土长的东北民间艺术, 舞出了关东人豪放的情怀。 尤其在新年前后,人们纷纷走上街头,扭秧歌,看秧歌,其乐无穷。
? 鄂伦春族神秘的风葬
  鄂伦春族的风葬仪式,神秘而隆重。人死后先要用冰雪水或是河水,给死者沐浴净身,再剥取桦树皮缝制一个棺材。也有用一粗圆木,对半劈开,上下中膛挖空,然后将死者放入空腹的粗圆木内。死者装殓后,就要选择一个两棵松树相距1 米左右的地方,进行风葬。在离地面高约2 米左右的地方,将树干砍断,在两个断树干上各放一块横木板,然后再把棺材放在横木上,尸体的头要朝西南。
  在出殡前,死者的亲戚以及生前好友都闻迅赶来,并在葬地燃起火堆。他们把死者的生前"三宝"──猎马、猎犬、猎刀放在尸体旁,然后用枪把猎犬打死。最后要处死猎马。在处死猎马时要把马的四蹄绑在树上,在马的眉心正中处插上一朵鲜红夺目的大紫香花。待天黑下来以后,一个身穿各色毛皮拼制的"神衣"、腰间挂着钢铃的萨满,突然跳出人群。这时死者的家属要捧上来3 碗烈性酒向萨满致意。萨满把酒一饮而尽,然后猛地操起大斧,跳到马头前默默地祷告。趁马不备之时,挥动大斧将其砍死。把马皮扒下,马肉扔掉,用马皮把马头及五脏包起来,挂在树上。陪葬马时还要说几句话,告诉它别想家,也别再回来了。如果杀不起马时,就将死者在世时所穿的衣物驮在马上,围绕棺材走几圈。
  棺材悬在空中的时间越长越好,如果掉下来了,也不再去管它了。
? 鄂伦春族禁忌拾零
  鄂伦春族在生产、生活中有许多禁忌,稍不注意就可能犯忌。
狩猎禁忌:
  在出猎前不许说一定要打到几个什么野兽,如果这样说了,就会什么也打不到;打到大野兽扒五脏时,心脏和舌头要连着,煮的时候也要这样,只有到了吃的时候才能割断,否则就打不着野兽了;吃完犴肉后,骨头不能随便乱扔,必须将犴骨拣起来,扔到河里,如果被狗或野兽吃了,对狩猎也很不利;出猎时不打雁,否则对夫妻感情不利,因为雁雌雄总在一起,如打死一只,另一只就变成孤雁了;对猛兽不能直称其名,对熊称“老爷子”,而对老虎则称其为“兽王”。
生活禁忌:
  姑娘出嫁时,娘家不能陪送剪子、镜、茶壶之类的东西,否则新娘的兄弟要遭到麻烦;出嫁的姑娘回家后不能刷锅,否则会把财运刷跑了;孕妇不能铺熊皮,也不能进产房,否则会流产;青年人不能叫长辈的名字,不让孩子骂人,否则要遭到麻烦;戴孝期间不剪头,不参加任何娱乐活动,不允许和别人吵嘴斗欧,过年时既不给别人拜年,也不接受别人的拜年。
? 鄂伦春族的礼俗
  鄂伦春族是一个十分重视礼节的民族,他们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礼节。他们的礼节大致有三种:请安问候、下马致敬、叩首参拜。
  作为晚辈的或是弟弟妹妹,遇到了长辈,或是哥哥姐姐,一般都要行屈膝礼请安问候。对于父母或是比父母年长的老人,只要外出3天以上的,回来后都要前去请安问候。有事要同长辈商量,只有征得他们的同意后,才能去办。而对叔叔辈的人,出外7天以上的,回来后也要前去请安问候。晚辈出远门要向长辈请安告辞,然后才能离开
  鄂伦春族还非常敬重老人,在路上遇见老人时,必须立即下马立于旁边,并向老人行屈膝礼,同时请安问好。让老人从自己的面前过去,望着老人的背影远去后,才能上马。 而叩首参拜的大礼,则是主要在祭神敬祖、春节拜年、婚姻丧葬等隆重的场合下才行。
? 东北貂皮
  黑龙江省特产之一,与人参、鹿茸并列为“东北三宝”。黑龙江省所产貂皮有紫貂皮和水貂皮两种。紫貂主要生活在大小兴安岭、完达山脉的丛林中,似猫而体稍长,毛为灰褐、黄褐或黑褐色,毛绒细软绵密,受压不会变形,用其毛皮做成的衣帽保温性好,且有光泽,属上等裘皮。水貂是从国外引进的家养动物,毛皮质地稍逊于紫貂皮,但有的色泽鲜艳,且适于室内生活,繁殖率高,经济效益好。
? 东北人参
  人参是中华民族贡献于世界的奇异药草,在国内外发表的人参专论已有数百篇(册)之多 ,然而对人参的起源和发展却有颇多的歧见。本世纪三十年代的名中医张锡纯从性味方面考证,认定《神农本草经》的人参是桔梗科党参,到八十年代这种观点不仅还现在流行,更有认为五加科人参是以宋苏颂《图经本草》伊始。无论从指导临床正确用药或继承发扬本草来说,人参的历史都有深入研讨的必要。
  本草人参的性味:味之甘苦,性之寒温,古代所品自有所异,桐君雷公日苦,黄帝歧伯日甘,性亦有小寒,微温之别,仅以今传《本经》人参味甘无苦即定“古之人参其为今之党参无疑”,根据不足,同样以人参“热力倍于党参,古方用人参亦本微寒”就把党参附于《本经》亦欠妥当”。李言闻在《人参传》中阐发了人参“生用气凉,熟用气温”的道理 ,扬起分析“古方治肺寒以温肺汤,肺热以清脑汤……皆有人参在焉。”“殊不知各加人参在内,护持元气,力助群药,其功更捷。”可见人参性温或微寒均能解释,这与现代证明人参有双向调节的“适应原样”作用的理论如出一辙。宋《图经本草》记载的“相传欲试上党参,但使二人同走……含者气息自如,其人参乃真也”。既是鉴别真伪的生物指标,又是抗疲劳作用临床药理学的基础。既称“相传”,必有很久的历史。显然大补元气的用法导源干《本经》“补五脏”,发展干唐宋,而不是迟至明代才发明的。
? 东北松茸
  又称松荤、松口蘑,黑龙江省的特产之一。在大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和完达山的密林中生长。体大肉嫩,香味浓郁,是厨中佳品。响水乡所产优质大米。响水乡位于镜泊湖附近,牡丹江流过时声响数里,故名,耕层多属油砂土,水源充足,早晚温差大,都有利于作物生长。颗粒圆润饱满,青白色略有透明,煮后光泽油亮,互不粘连,并有一股诱人香味。明、清时作为贡品献送京城,声誉益盛。
? 东北鲟鱼
  鲟龙鱼周身是宝,其皮、鼻、吻、软骨、骨髓等均是上等佳肴,早在一个世纪前就盛传于欧洲王公贵族及上流社会的宴席之上。
  全世界现存野生鲟鱼28种。其中以匙吻鲟(又名鸭嘴鲟)最为珍贵,是该科中仅存的一种,现在只分布在美国中部和北部的大型河流,为世界Ⅱ保护动物。经有关部门审批,匙吻鲟经人工驯养、繁殖,引进健康养殖之理念,为绿色食品,极具营养保健价值。
  匙吻鲟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肉中蛋白质含量高达38%,其中含不饱和酸和十多种氨基酸为人体必需,对软化血管,促进大脑发育,提高智商,预防老年性痴呆,具有良好的功效。
  匙吻鲟的骨骼为软骨,可完全食用,营养价值高;软骨组织具有抗癌因子,具有药理保健作用。
  素有“鲨鱼翅,鲟鳇鱼子”,匙吻鲟鱼子(雌鱼卵)含蛋白质高达36%,是制黑色鱼子酱的主要源料,在欧美为国宴珍品,有&黑色黄金&之称。  
? 东北民猪
  东北民猪是黑龙江省著名的地方优良猪种。全省现有东北民猪3万头左右。分布在兰西、绥滨、富锦、海伦、德都、北安、双城、集贤等地国营农牧场和农村。
  东北民猪抗寒性强,繁殖力强,耐粗饲。东北民猪的体型为中等,面部直长,耳大下垂,背腰较平,有粗壮的四肢,后躯斜窄,有七对乳头,全身被子毛为黑色,猪鬃直立。属于肉脂兼用型猪。
  东北民猪繁殖性能好,在正常饲养管理条件下,3―4月龄的小母猪就发情,有强烈的性欲表现,配种可受胎。成母猪受胎率98%,怀孕期115天,产仔多,每窝可产12―13个仔,多的可产17个仔以上。肥育性能比较好,4个月龄后增重较高,日增重495克,饮料利用率也较高。
  东北民猪饲料种类繁多,精饲料有玉米、豆饼、高粱,粗饲料有玉米糠、高粱糠、酒糟、酱渣、甜菜渣。同时还可采用放牧的方法采食野草、野菜等。
? 勃利黑陶
  吉黑陶系距今约4000年的中国“龙山文化”之代表,历史悠久。
  勃利黑陶是利用东北黏质土经过滤、拉型、雕刻、压光、烧制等现代工艺和传统陶瓷工艺生产加工而成。其品种有瓶、着、钵、鼎、筒、炉、罐、文具等,造型美观,古色吉香,漆黑亮,是家庭装饰和艺术收藏珍品,具有很高艺术价值。
  由黑龙江省勃陶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黑陶瓷器兽获省轻工科技成果一等奖,“冰雪杯”旅游工艺品设计大赛银奖,轻工博览会优秀参展奖等,产品远销日本、韩国、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享有一定声誉。
? 大麻哈鱼
  大麻哈鱼分布在北纬35度以北的太平洋水域,亚洲和美洲沿岸均有分布。此鱼属于溯河性回游鱼类,群众谓:“江里生,海里长”。在海岸生活3―5年,成熟时回江河产卵。其中一支回游进入我国境内的黑龙江、绥芬河和图门江等水系。进入绥芬河、图门江的数量极少,以进入黑龙江支流的乌苏里江最多,其次为呼玛河等支流。另有一定数量的大麻哈鱼通过松花江进入牡丹江,偶尔在松花江中游也能捕获。
  大麻哈鱼体型呈纺缍形,嘴在端痊,口裂很大,上颌骨延长到眼的后缘,斜向下方,似鸟啄状。上、下颌不相愈合,上、下颌各有一列齿,此齿形状尖锐向内弯斜,除下颌前端四对齿较大外,其余的均细小。大麻哈鱼除象其他鱼一样有胸鳍、腹鳍、背、尾鳍外,还有脂鳍。
  每年当秋季来临时,成熟的大麻哈鱼成群结队地由鄂霍茨克海回游进入黑龙江,来到它们原来的繁殖场地产卵。大麻哈鱼具有顽强的意志,在归途中不论遇到多猛的水势都能冲过去,不论遇到什么障碍都能克服,一种奋力前进。它们顾不得吃、也顾不得休息,急急忙忙地赶路。它们沿江上溯的速度相当惊人,每昼夜可上溯30―50公里,不愧为鱼类“长游比赛”的冠军。
  在入河回游途中,大麻哈鱼的体色也变化很大,开始色彩非常鲜艳,背部和体侧呈黄绿色,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暗,呈现青黑色,腹部银白色。体侧有桔红色的婚姻纹斑,约10―12条,雌鱼的颜色较浓,雄鱼的较大。待到产卵场时,身体的颜色更为黑暗。
大麻哈鱼属肉食性鱼类,仔鱼主要食底栖生物和水生昆虫。进入海洋后摄取小型鱼类为食。
  黑龙江大麻哈鱼盛产季节一般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渔期较集中。鱼的体重大的10多斤,小的也有四、五斤,大部分为七、八斤,比较均匀。大麻哈鱼为黑龙江省特产,其肉质鲜美,是珍贵食品之一。一般为冷冻和盐渍。其卵盐渍成“大麻哈鱼籽”,富于营养。鱼及鱼籽不仅供应国内市场,也畅销国外。
? 枣核毛笔
  枣核笔的用料十分考究,要求毛密短粗,锋颖锐利,而且富有弹性,耐腐蚀。这些特殊要求,唯有黄鼬的上等尾毛才具备。但是枣核毛笔的笔头除采用黄鼬尾毛以外,还要佐以兔须、松鼠毛和湖北的香狸尾毛等。在做工上,也十分细致,每根毛都要精心挑选,并经过梳、结、压、择等近百道工序才能制成,堪称一丝不苟。笔管也十分讲究,多采用福建的名产香妃竹制成,顶端加牛角镶嵌,使其更加精美、华贵。挥毫泼墨,更觉得心应手。
  枣核毛笔犹如枣核,笔尖锐利,丰硕圆润、劲健有力。
? 特产猴头
  猴头,属菌类蔬菜,有“素中荤”、“植物肉”等美称。猴头鲜时呈白色,干后呈淡褐色,大的比碗大,小的如拇指粗,多长在柞(蒙古栎)、核桃楸等阔叶树的腐木和立木上,也可以生长在活立木的受伤处。每年经过初秋的雨水后,猴头便开始生长出来,往往于相邻处二二成对生长。秋季是它的盛产期。
  猴头是山中珍品,与熊掌、海参、鱼翅并称为山珍海味四大名菜。特点为营养价值高,味道鲜美,易烹调、便储存,既是著名的佳肴,又是珍贵的药材。猴头性平味甘,有助消化、利五脏的功能,可辅助治疗消化不良、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神经衰弱等疾病,且对消化道恶性肿瘤病人恢复健康有相当好的作用。
? 东北蛤士螟
  又名雪蛤、中国林蛙,是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山林水泽中的两栖蛙科动物,与熊掌、飞龙、猴头蘑并列为黑龙江省的“四大山珍”。天寒季节潜入水底过冬,春分过后开始上岸活动,并产卵繁殖后代。躯肥腿壮,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干燥体和雌蛙输卵管的干制品(俗称蛤士蟆油)含脂肪、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激素,有补肾益精、润肺养阴等作用,是强身的补药。
? 乌苏里白鲑
  乌苏里白鲑是黑龙江省的特产鱼,以乌苏里江最多,黑龙江、松花 乌苏里白鲑地方名叫雅巴沙、兔子鱼。它的身体侧扁,体高大于头长,吻短,口端位,口裂小,上颌骨宽大,游离,后延长至眼球下方,各鳍均小,尾鳍分叉较深,具有脂鳍。体背部呈灰绿色,体侧和腹部是银白色。背鳍、脂鳍和尾鳍稍带浅黄色,胸鳍、腹鳍和臀鳍灰白色。
  乌苏里白鲑属于冷水性鱼类,夏季栖息于水温较低的支流中,或在大江深水处,此时几乎停食。春、秋两季觅食较旺。冬季在大江越冬。它们主要以小型鱼类为食,其次为水栖昆虫的幼虫等。
  此种鱼一般性成熟需要5―6年,怀卵量3万―6万粒,卵淡黄色,卵径约2.5―3毫米。它们的产卵期在10月下旬至11月初。
  乌苏里白鲑肉质细嫩,脂肪含量高达7―16%,味鲜美,是有希望成为人工驯化的鱼类。
? 黑龙江满山红
  黑龙江满山红(映山红、迎山红、山崩子)
  产地:中国黑龙江鹤岗。
  功效:味苦,微辛,性寒。药用价值可观,具有镇咳、祛痰、平喘、缓解支气管痉挛等作用,主治慢性支气管炎,喘咳痰多等症。
? 黑龙江黄、白鸡
黑龙江黄鸡
  黑龙江黄鸡主要分布在齐齐哈尔郊区广大农村和嫩江地区国营农场。近几年又向外扩展到大兴安岭、北安等地。全省数量较少,母鸡仅万只左右。这种黄鸡是卵肉兼用型鸡。是黑龙江省畜研所于1965年着手培育的。
  黑龙江黄鸡具有抗寒性、耐粗饲、觅食力强、产蛋性能好、肉质细嫩鲜美等特点。这种鸡体躯长,胸突出,后躯发达。单鸡冠,冠、肉垂?脸呈红色,耳为白色,喙、胫、趾为黄色,羽毛为淡黄色,公鸡色略深。部分鸡的颈、尾或全身有凤羽花纹,尾端为白色。
  黑龙江黄鸡产蛋性能好。在饲养管理较好的条件下,黄鸡年平均产蛋量为150枚左右,在粗放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年平均产蛋量为150枚左右,在粗放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年平均产蛋量为90枚左右。蛋重平均为54克。蛋皮为白色,黄母鸡生后200―230日龄就可产蛋。
  黄鸡肉质鲜嫩适口。生后六个月龄的小公鸡或一岁的小母鸡,比同龄的来航鸡的肉质细嫩。据屠宰测定,180日龄的公、母鸡半净膛屠宰率平均为78.59%,250日龄公、母鸡半净膛屠宰率平均分别为81.4%和83.86%。
黑龙江白鸡
  黑龙江白鸡产于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等8个城市以及滨洲、滨绥、滨北、牡佳等铁路沿线各市、县和国营农场。数量在500万只左右,是专业户、国营和集体养鸡场的主要饲养品种。
  黑龙江白鸡起源于日伪时期遗留的来航鸡。建国后,由于常和政府对发展养鸡业非常重视,经黑龙江省畜牧科技人员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精心选育,质量和数量不断提高,定名为黑龙江白鸡。
  黑龙江白鸡产蛋率高,抗寒,耐粗饲,适应性强;体型小,羽毛洁白、紧密,外型轻秀,体躯长,腿较高,后躯发达。母鸡冠为单冠,有4―5个冠峰,倒于侧。鸡冠、肉垂、脸呈鲜红色,背平直,胸宽而深,腹大而软,两翅紧贴身体,尾羽十分发达。肤、喙、脚为黄色,耳为白色。公鸡鸡冠大而直立,胸宽深,颈羽、肩羽、鞍羽富有光泽,腿粗壮而高,体躯健壮。
  黑龙江白鸡在一般饲养条件下,年产蛋量在160枚左右。如果饲养条件好,年产蛋量可达200枚以上。蛋重54―60克。蛋皮为白色。性成熟为180―240天,生产性能好。
? 东北银鲫
  银鲫,鲤科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 (Bloch),又名鲫瓜子。体侧扁,宽而高。腹部圆。头小,吻钝。口端位,呈弧形;口裂宽大于口裂长。无须。背鳍基长,其起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近,最末根硬刺粗壮。尾鳍分叉较浅。
生活于湖泊、河湾等水流缓慢的水域。成鱼为杂食性,适应性强,常因栖息环境不同,体色有明显变化;同时形成了在形态和生态上都稍有差异的地方性种群。为我国北方主要经济鱼类之一,也用于养殖。分布于黑龙江和额尔齐斯河等水系。
? 风干香肠
  北方的肉肠不乏几十种,而哈尔滨正阳楼肉制品厂生产的风干香肠被誉为上乘佳品,已有70多年历史。风干香肠选用新鲜瘦肉,加有砂仁、桂皮、豆蔻等佐料,药香郁口,饶有中式风味,被国家商业部评为优质产品。这种肠食之耐嚼,越嚼越香,回味绵长,是佐酒之佳品,盛宴之珍馐。旅游者常常把它视为名特产品带回以飨亲朋。
  紫梅酒是以黑穗状醋栗为原料,经挑选、破碎、发酵与浸泡相结合的特殊工艺精制而成的果酒。
制作果酒的原料要求新鲜,成熟,无生、青、腐烂的果实,当日采摘,当日进行加工,一律不允许原料过液,由专职检验员把关。
  主要特点是采用发酵与浸泡相结合的工艺,一部分果实进行发酵,分成初、中、后三个阶段进行发酵。原酒醇厚柔和,酒香突出;一部分果实进行脱臭酒精浸泡,酒色鲜艳,果香浓郁,各有特色,取长补短制成的果酒比较完美。
? 黑龙江黄鸡
  黑龙江黄鸡主要分布在齐齐哈尔郊区广大农村和嫩江地区国营农场。近几年又向外扩展到大兴安岭、北安等地。全省数量较少,母鸡仅万只左右。这种黄鸡是卵肉兼用型鸡。是黑龙江省畜研所于1965年着手培育的。
  黑龙江黄鸡具有抗寒性、耐粗饲、觅食力强、产蛋性能好、肉质细嫩鲜美等特点。这种鸡体躯长,胸突出,后躯发达。单鸡冠,冠、肉垂?脸呈红色,耳为白色,喙、胫、趾为黄色,羽毛为淡黄色,公鸡色略深。部分鸡的颈、尾或全身有凤羽花纹,尾端为白色。
  黑龙江黄鸡产蛋性能好。在饲养管理较好的条件下,黄鸡年平均产蛋量为150枚左右,在粗放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年平均产蛋量为150枚左右,在粗放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年平均产蛋量为90枚左右。蛋重平均为54克。蛋皮为白色,黄母鸡生后200―230日龄就可产蛋。
  黄鸡肉质鲜嫩适口。生后六个月龄的小公鸡或一岁的小母鸡,比同龄的来航鸡的肉质细嫩。据屠宰测定,180日龄的公、母鸡半净膛屠宰率平均为78.59%,250日龄公、母鸡半净膛屠宰率平均分别为81.4%和83.8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黑龙江省招生信息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