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告别单身只找回族非诚勿扰1

长沙经开区举行“告别单身,非诚勿扰”相亲会
来自园区企业的一对单身男女一见钟情,在台上唱起了情歌。 章帝 摄
  红网长沙县站4月15日讯(分站记者 蒋亦子 姜国)“我做你的女朋友,你会觉得我胖吗?”“没有啊,正是我喜欢的身材!”头次见面,男女双方都不掩饰对对方的好感。4月12日,长沙经开区举行“告别单身,非诚勿扰”相亲会,来自邵阳的女孩小谢勇敢表白,最终在男生反选的环节获得青睐,成功与男士牵手。
  此次相亲会由长沙经开区总工会举办。活动效仿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的交友模式,由男嘉宾自我介绍、女嘉宾提问、播放VCR、女生选择、男生反选等几个环节组成,共吸引园区企业200多名单身适婚男女前来参加,最终有15对男女成功牵手。
  为吸引台下百名女嘉宾的注意,台上的男士们唱情歌,说笑话,秀舞姿,卖力展示自己。女嘉宾也不扭捏,看到自己中意的男嘉宾时,立刻举牌提问、套近乎。一位女生得知台上高富帅男嘉宾的爱好是唱歌,还勇敢的要求上台与他合唱一曲,最终一曲定情,成功牵手。
  这边成功牵手的春风得意,那边候场的男嘉宾则有些忐忑。27岁的浏阳小伙刘先生已经工作两年,这是他第一次参加这样的节目,心里还是有几分紧张,甚至不敢去探看台下的女嘉宾。他说,企业里男员工比女员工多,而且上班时间也没有机会接触女性,更别说谈恋爱了,所以今天他还是满怀期待而来。
  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后还会陆续组织类似活动,为园区单身男女配对提供平台。
( 10:57:14) ( 9:42:24) ( 14:46:40) ( 15:17:52)您好, []|
《非诚勿扰》嫁不出的剩女想灭谁就灭谁?
[导读]公园的“相亲角”里,处处是女方父母的焦灼面孔,甚至出现了“90后”女孩的父母。她们,刚刚还在过“六一”节呀,转眼就成“剩菜”啦?
跟风成堆,优劣互现想红,靠相亲。长期关注中国娱乐现状的专栏作家指尖沙对本刊记者说:“我觉得现在的85后女孩比姐姐一辈更有‘剩女危机感’,许多女孩25岁还没结婚就开始焦虑,她们这一代更羡慕早婚而不是做独立女人。但我并不觉得《非诚勿扰》走红的那些女嘉宾有‘剩女危机感’,她们是准艺人,上节目是奔着‘事业’而不是‘家庭’。闫凤娇们只是没有富家女背景的帕里斯·希尔顿。”以前相亲节目最大亮点就是牵手速配,干柴烈火一点即燃。《非诚勿扰》不同,它是拒绝、灭灯,剩女由此炼成!她们之所以现在还处于空窗期,除了婚托作秀的因素之外,绝对是眼界太高,以前说“浓缩的是精华”,现在我们得说“剩下的才是精华”。所以,在《非诚勿扰》的舞台上,男嘉宾必须强大到具有过关斩将的能力,身材高、收入高、体格健壮如甄子丹,面貌清秀如吴尊,方能立于不败之地。从选择和拒绝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上世纪90年代和新世纪年轻人婚恋观的变迁。网上网下就双方雷人语录的激烈辩论中折射的,是几代人对爱情、婚姻、家庭生活价值观的思考,在娱乐的表象之下,这档节目,不可谓不深刻地反映了现实。《非诚勿扰》一火,各大卫视纷纷推出电视相亲节目。浙江卫视的《为爱向前冲》、安徽卫视《缘来是你》、山东卫视《爱情来敲门》、东方卫视即将推出的《百里挑一》,匆匆上马、优劣互现,可是对《非诚勿扰》似乎尚未构成威胁。原本唯一能与《非诚勿扰》抗衡的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则以正统自居,不肯放下架子,终于在闫凤娇事件后彻底败下阵来。网友“lvanshihang”对《非诚勿扰》和《我们约会吧》的点评可谓一针见血:“看完了每一期《非诚勿扰》,有时间又去看《我们约会吧》,结果是一集没看完就关了。个人觉得从舌战精彩程度、场面设置、主持人风格等各方面,《非诚勿扰》更胜《我们约会吧》一筹。《我们约会吧》男嘉宾多于女嘉宾,每位女嘉宾出场后,一圈男嘉宾对女嘉宾横挑鼻子竖挑眼:每个男嘉宾据一小吧台细察女嘉宾,出于怜香惜玉不好对女嘉宾说出格的话,有的端着捏着不大气,仿佛在看正大综艺。女嘉宾舌战四方,难免底气不足而怯场,论战分心,何谈选择如意郎君?孟非乐嘉一热一冷、一近一远、一唱一和,左右支着,全场串联,加之剪接精当,使得整个节目珠玑遍布,可圈可点,一小时左右的时间只觉得过得太快。说到剪接,看了楼主提供的一段观众现场录制的马诺受气退场的视频,比起剪接后的节目,没了那种令人窒息的紧张。还有现场配音,每段音乐都非常好。音乐渲染场面,剪接突显情节,种种不确定,种种期待使《非诚勿扰》的舞台更见精彩。”曾经的种种选秀节目因为审美疲劳而后继乏力,相亲节目就乘势出击,在短短三个月内不仅登上中国电视节目收视率冠军的宝座,而且竟高出第二名180%,并将常胜将军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拉下神坛。所以,剩男剩女们,去参加相亲节目吧,为的不是赶紧把自己嫁出去,而是继续把自己“剩”下来,让观众来消费剩女。待字闺中又如何?正如柯艾公司一姐落落正在《最小说》上连载的长篇题目所挑明的:“剩者为王”。爆红背后是争议,方方面面的指责也不少。指尖沙则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剩女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个话题并不新鲜但会持久。炒作话题提高收视率很正常,但只能说现在的手段太低级。什么时候大家对拙劣恶炒一笑了之而不是大惊小怪争睹围观,观众就成长了,节目的策划水平也就提高了。”剩女不是危机剩女不是危机。有的剩女期待明天就遇到合适的老公,有的剩女在自己欢快的自由生活中“乐不思蜀”。焦虑的家长数量远远超过女儿。记者/王 倩剩女只是那么一小群人。剩女不是危机。有的剩女期待明天就遇到合适的老公,有的剩女在自己欢快的自由生活中“乐不思蜀”。她们没什么特别的,只是多元社会里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已。不是所有人都带着平视的眼光。4月描写34岁大龄女青年姜大雁找对象的家庭剧《大女当嫁》在CCTV8播出时,导演孙皓说片方特地把片名从流行词汇“剩女”改成了“大女”。30岁的主演小宋佳也说,她特别不喜欢“剩女”这个词,觉得是一种人身攻击,会让这些女生们产生一种负面的心理效应。不知道是否因为他们理解的“剩女”格局太小,所以与“剩女”这个被广发关注的社会现象相比,这部电视剧并没引起同等数量级的关注。全世界都有剩女我一个人回家、吃饭、看电视、收拾房间,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有人觉得我很孤独,我却认为安静地生活很好。这是一个女性网友说的话。中文里何时出现“剩女”一词已经无法考证,但是教育部在2007年8月公布的171个汉语新词里就有“剩女”一词。通常人们是在说大龄未婚还没找到对象的女性,像“三高”和“白骨精”这样的词汇往往会和剩女拥有很多交集。最早“剩女”出现时,很多女性也会在网上发帖抗议“剩”字,他们觉得这带有剩下的残羹冷炙,货架上卖不掉的商品等贬义。但也有人欣然接受,他们从最初就没觉得“剩女”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剩女的生活精彩纷呈没什么可自卑的。《欲望都市》风靡全球,美国的剩女群体“3S LADY”——single(单身)、seventies(出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和stuck(意为“被卡住了”,即嫁不出去了)——也传之世界。美国人口普查局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约40%的美国成年人呈单身状态。还有一个未知来源的数据是,在美国45岁以上的女性中,有近一半即2500万女性是过着单身的生活。2010年3月美国密苏里大学研究人员发表了对32位超过30岁的未婚女性进行的访谈研究,调查家庭社会对她们的看法和影响。研究者拉里·加农说,“我们研究发现,社会环境不断给未婚女性施压,要求她们遵循传统生活方式。”在日本,2005年三浦展提出“下流社会”观点(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缺少生活的意欲,而非吃了上顿顾不了下顿的下层阶级),他在这个观点背后提出过很多假设并通过调研来一一验证。其中的假设之一就是,假如不结婚的话就将沦为下流阶层。后来日本出炉的12项“下流指数”中就有一个是未婚(男性33岁以上,女性30岁以上)。而2009台湾偶像剧《败犬女王》引用了这个概念,这部电视剧对于内地剩女们的抚慰和指导意义,远远超过了《大女当嫁》这样明显以中年女性为首要考虑观众群的伪偶像剧。不管中国、美国、日本,还是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有些大众观点是一致的:25岁以下女性一个人过很正常,35岁以上单身女性早已习惯独身生活且不会抱怨太多,而25岁至35岁是烦恼最大的时候。烦恼来自三方面:意识到自己在变老、适婚男子不断减少、怀孕危险性增加;父母和亲朋好友或善意或恶意的询问相当于不时地提醒她们,单身是有别于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别人的品头论足让他们感到不安。全家都有“恐剩症”有时候很难分辨出,个人的某种感觉是别人给予的还是自己生成的。众所周知,《欲望都市》着力刻画各种游戏情场的女性主义者,但拉里·加农同时意识到该剧安排主角以嫁人收场。这种观点的一个前提是,他们认为剩女是刻意维持单身状态,或者说为了剩而剩着。但在单身的生活中,遇到一个相爱的男人,然后告别单身,这不是很正常的人生嘛。其实,剩女里患有“恐剩症”(3S lady-phobia)的人还真不少,他们等待的就是像《欲望都市》里的女人们一样拥有一个相爱的男人。焦虑的家长数量远远超过女儿,在韩剧《不能结婚的男人》里,一个事业有成的40岁单身女医生在爸爸的眼中是只有52分的不及格女人,担心她的魅力随着年龄而消逝。但还有很多家长无法承受同龄人群对于女婿和孙辈的“炫耀”,转而用各种方式把压力传递给了女儿。与二三线城市相比,上海和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剩女过得更自在一些。一,没有太多的指指点点,在这儿不结婚没啥大不了的。二,尤其是外来的剩女们,因为父母们离得远,管不了太多。2004年上海出现最早的大型相亲会时,媒体上热衷讨论男女3:7甚至2:8的比例,但到了相亲会场,你就会发现女儿们大多无聊地坐着站着,仿佛事不关己,而爸爸妈妈却热络地拉着数量不多的男生,甚至拉着记者帮忙介绍好男生。据说上海的人民公园已经出现了90后孩子的家长,而最“年长”的90后女性今年只不过20岁呀。值得注意的是,在患有严重“恐剩症”的强迫性家长们身边,女儿们的不安甚至到了无法认同自己的地步,尤其是面对父母们无意识的人格上的辱骂。我已经多次在女性论坛上看见类似的疑问,我没结婚就是失败和变态吗?可怜的女孩,从小生活在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和指点下,偶尔有了自我,却遭遇了如此的挫败感,以至于只能寻找陌生人的支持。有花才有果,家长们不能在女儿读大学时禁止她谈恋爱,刚毕业就要求她嫁人,她根本还没学会怎么和男性自在地交往呢。更何况,这还需要家长们意识到,交往不等于民政所的盖章。与其责骂女儿,不如尽早“断奶”,让她搬出家去独立生活,拥有对自己生活全权的决定权。家长们的恐慌也是正常,因为数据在提醒和告诫生了“”的他们,“建设银行”不多了。一份《2008年中国网民婚恋调查报告》指出,超过结婚年龄的“剩女”总是多过超龄的“剩男”。这份调查显示,中国网民心中男性最理想的结婚年龄是30岁以后,而女性的结婚机会从25岁逐年递减。超过90%的女性认为30岁左右的男子是她们最理想的结婚对象,但即使男人到了40岁,还有15%的女性愿意选择。但年龄对女性是残酷的,65%的男性认为最理想的结婚对象是25-28岁的女性,25%的男性愿意娶30岁的女性,仅有20%的男性愿意娶35岁的女性。任何一种生活,都是有正反两面的,重要的是别无谓放大其中的任何一面。由你的内心来告诉你,你到底想要怎样的生活。别不舍得放弃,也别只考虑自己。正如《败犬女王》里,面对25岁恋人卢卡斯的求婚,33岁的“败犬”单无双最终没有选择结婚,“现在的我,已经不怕孤单,拥有幸福。我找到了深爱的力量,我想就这样谈着恋爱也可以,败犬或者胜犬都无所谓,不需要在乎别人的眼光,最终的是你自己觉得快不快乐呢,因为幸福的标准由你自己决定。” “剩女”消费,还是“胜女”消费?有调查显示,六成人认为“剩女”只是被婚姻剩。除了没有婚姻,她们在其他方面往往都很优秀,这些“三高女性”(年龄高、学历高、收入高)的人生虽不完整但可能很精彩,而消费是许多“剩女”的一大乐趣。记者/金 姬犹太人曾说:女人和小孩的钱最好赚。如果这句话放在当下的中国,应该是“剩女的钱最好赚”。由于年纪渐长,教育程度偏高,这些女人经济独立、敢于投资,消费压力小而且更关注自身,很容易成为消费市场上生猛的一支。单身不容易在妇女解放以前,剩女是难成气候的,她们的消费能力也可忽略不计。100年前的剩女,往往就是那些文学作品中的“老处女”形象,如果没有丈夫,只能靠父母的遗产度日,和那些儿孙满堂的妇人相比,无论在经济上还是精神上都不如人意。电影《爱丽丝漫游仙境》里,爱丽丝就有一个总在期待白马王子出现的老姑妈,年老色衰而且神智恍惚,可怜可叹。即便像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乡村老太太马普尔小姐,晚年除了破案解闷,能做的也不过是织织毛衣、买买棉纺织物、串门喝茶打发时间罢了,怎么看都比不上嫁了两次的作家阿加莎。不难看出,“剩女”这个词略显贬义,中国台湾地区和日本称大龄未婚女青年是“败犬”,而西方所说的“3S女性”——Single(单身)、Seventies(70后)和Stuck(人生卡壳),只是在剩女年龄上相对宽容一些。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让剩女成为一种“异类”,这一现象在上世纪60年代女权运动之后有所改观。全世界女性在找回平等地位与权利的同时,也在经济上越来越少地依赖于婚姻和家庭。一定程度上,现代社会的“剩女焦虑征”是无法与以前的“症状”相提并论的。回首农业社会,或者就是改革开放前吧,家里有个不出嫁的女儿,对家族而言几乎是一种耻辱,现实层面上家庭生活的压力也会大大增加。对于女性而言,如果因为缺乏谋生手段,无法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几乎注定会受到同胞兄弟的嫌弃——主要原因是剩女的存在会影响到将来家庭财产的分割。比如《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哥哥嫂嫂介意的不是她留在家里吃住,而是回来分老太太家产(此外,这位熟女还顺手抢了年轻侄女的相亲对象)。而现代剩女,一种是与家人分居两个城市,“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不必时时遭遇逼婚之苦,乐得逍遥;另一种是独生子女,无兄弟姐妹之累,大可安心住在父母家。社会转型,中国的家庭结构改变了,家里再也没有冷言冷语的哥嫂弟妹,孩子数量的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程度。父母对独生女儿的关注程度更高,找个好女婿严重影响日后的养老问题,对女儿配偶的挑选其实是越来越苛刻的。所以许多父母一面为“剩”痛心疾首,一面又在有意无意地延宕着女儿的婚事。据2009年末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中国内地正在经历新一轮“单身潮”。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适婚青年单身率已突破30%,而十年前的资料则是23%。而商业数据则证明,内地单身族群消费潜力巨大。调查显示,在大中型城市的单身族群中,不经考虑购买奢侈品者占近三成,其中16%的单身族至少每周去一次酒吧、KTV等夜生活场所,近三分之一的单身族每月最大开销为自我娱乐消费或聚会等社交消费。此三项数据对比明显高于已婚群体。学者认为,“剩女”势力大增,和社会转型、价值取向改变、人口结构和女性地位提高等多重因素有关。中国第一代的独生子女今年应该正好30岁,阴差阳错赶上了这轮“单身潮”。从人口结构上来说,中国的男女比例在日渐加大,剩女多就意味着剩男更多;剩女如此引人关注,不过是因为剩女大多集中在城市,而剩男通常在农村。中国女性虽然仍在婚姻、恋爱、父权社会的缝隙之中追寻自我,但随着经济发展,日益庞大的女性主动选择单身状态,因为她们多会认为“如果两个人的生活质量不如一个人,为什么不一个人充实快乐地生活下去呢?”有调查显示,六成人认为“剩女”只是被婚姻剩。除了没有婚姻,她们在其他方面往往都很优秀,这些“三高女性”(年龄高、学历高、收入高)的人生虽不完整但可能很精彩,而消费是许多剩女的一大乐趣。我买固我在应该说,很少有女性从一开始就打算独身的,她们从“被动剩下”到“主动单身”,消费方式也有所不同。笔者总结,剩女们的消费方式分为三大类:首先是恐慌性消费。财经作家吴晓波曾说:当信心失效的时候,恐惧将会成为生产力。当一个存款不够多、收入不够多、投资不够成功、经济上不够自由的大龄单身女性感受到对于未来的恐惧时,她看到每一个房子、钻戒、衣服、包包、婚恋网站的广告,都会感觉对她个人生涯的迫力。她会想,假使她今天不花钱买下这些东西或者服务,她很可能一辈子再也无法找到一个可以和她一起生活的好男人了。这也是经济学上的奇特现象——人在害怕的时候花的钱比平静的时候更多。剩女的这种恐慌性消费,在2008 年金融危机拉动内需的局面下尤为突出。“大龄剩女买房招亲”、“婚恋网站业务火爆,客户八成是女性”、“女人一定要买一件珠宝给自己”……此类内容充斥着各大媒体。但凡地产、IT 、奢侈消费,全都主打剩女市场。一时间,因为单身从而消费自由度较大的女性成为商家的香饽饽,她们几乎从“剩女”变成了“圣女”。80后Emma是一个在陆家嘴外资律所工作的上海女生,复旦本科、港大硕士的她在29岁时感到了自己的剩女身份。虽然在同学聚会时,Emma被大家公认为是保养最好的,但她仍然坚持购买各种国外护肤品,“美容都是办卡消费,办一次就充值5000元;健身一般就在金茂大厦,最普通的年卡都在2000元左右。”Emma有空就去各大商场的品牌服饰店添置衣物,戏称自己在“努力保鲜”,不想今后在婚礼上留下遗憾,虽然她的另一半至今没有着落。当律师的Emma月入过万,但她害怕自己“显老”的心理让她不断通过大量消费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有一次,她在陕西南路的一家鞋店一下子买了5双鞋。“一双好的鞋,会带你去幸福的地方。”Emma说,那些鞋都很漂亮,也很舒服,当然刷卡的时候感觉最爽。和许多剩女一样,Emma也讨厌相亲,她觉得与其去认识一些毫无生趣的男生,不如多花时间保养自己,也许哪一天就可以邂逅自己的Mr.Right。Emma的“月光”生活和美剧《欲望都市》有些类似,以Carrie为首的4个纽约女人的理财习惯不敢恭维:明明账户上一分钱都没有了,还要赊账去买一双400多美元的名牌高跟鞋;明明版税还没到账,就先去墨西哥度假把钱花光。对于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剩女而言,自己不但比已婚女性有更多可支配的金钱,而且还意味着怎么挣钱、怎么花钱都完全是自己的事,任何人都没有说三道四的权利。其次是储蓄性消费。年过30的Grace是一个在北京工作的东北女孩,这个小地方出来的姑娘从2005年硕士毕业后就开始省吃俭用,“北京的房价越来越高,我一个月6000的薪资顶多只能蜗居了。”Grace姿色平平,觉得自己更有可能和“凤凰男”(注解:草窝里飞出的金凤凰)结婚,因此她对未来老公的要求很实在:本科以上学历,善良有责任心,能和自己一起付首付就行。为了省钱,Grace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在外吃饭也打包不浪费,她尽量在商场减价的时候去买东西。由于一直没有发胖,她还经常从已婚或发福的女同学、女同事那里拿点半旧不新的衣服回来,这样她又可以很长一段时间不添置新衣服了。Grace还养成了记账的习惯,每个月都要做总结。但她是那种只会“节流”而不善于“开源”的人,存的钱不敢投资股票或基金,5年来随着CPI的脚步而在不断缩水中。Grace也是一个悲观的人。她觉得多攒点钱总是没错,如果自己一直嫁不出去,也可以照顾自己和父母;如果自己找到一个很不错但没什么钱的男友,至少还能生活下去。看了电视《大女当嫁》之后,现在的Grace更加注意养身,她不希望自己会像小宋佳扮演的34岁姜大燕那样生病,因此现在的日常开销上对于饮食相对更多一些。Grace笑成自己的恩格尔系数很高,毕竟现在自己还吃得起。Grace的节俭经历和电影《杜拉拉升职记》中刚刚进入DB的杜拉拉如出一辙。后者一开始月薪只有2500,她每天下班后走楼梯,这样就省了办健身卡的钱;外出吃饭把麻辣烫的汤料全部打包回家,就是为了今后一周的伙食;每天穿运动鞋去上班,到了公司楼下才换上皮鞋,这样就减少皮鞋的磨损……当然,杜拉拉后来月薪一路涨到25000,虽然还是单身,但是不开心时就可以刷卡分期付款买辆车。无疑,收入多少的确会影响剩女的消费习惯。前两种消费习惯建立在单身女性不甘当“剩女”的前提下,而理智性消费的剩女则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1978年出生的Zoey很有异性缘,外貌看起来不过二十五六。Zoey出生于书香门第,本科毕业后就去了加拿大,拿了那边的绿卡,在魁北克做基金会计。由于父母和兄嫂都在广州的缘故,Zoey始终觉得自己还会在广州生活,因此在加拿大7年期间虽然谈过恋爱,但始终没有踏入婚姻殿堂。“我要找华人,但是国外的华人与当地人相比条件就会差一些。”Zoey所说的条件和经济无关,她希望的是对方的豁达、幽默和一份男人的担当。2008年,30岁的Zoey回到广州,突然发现自己是个“剩女”。“我在国外其实很受欢迎,也从来不觉得女人30豆腐渣。但是国内的压力很大,我这个年纪的女生要找到合适的相亲对象都难。毕竟30出头的男生喜欢20多岁的,年纪太大的我又不喜欢。”经过一年的心理调整,Zoey终于做好长期单身的准备。一方面她的父母很通情达理,只要宝贝女儿过得开心就好;另一方面,长期在国外生活的Zoey已经很难和中国本土男生谈恋爱了,她觉得大家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有很多不同。如今,Zoey在一家外资企业工作,收入颇丰。因为和父母同住所以无需买房,对Zoey而言有不少闲钱可用。她花钱很有规划——给自己买了保险,买了辆车,定期背着单反相机去国外旅游。“去年迪拜出现危机,去那里旅行就很便宜。”Zoey的博客里贴满了她在迪拜血拼的照片。如果不是因为冰岛火山灰蔓延影响到欧洲大陆的航班,Zoey就带父母去欧洲旅游了。前年的日本之行让两位老人很满意,她觉得今年如果还有时间,就再出钱请二老出游。“单身的人,会更关注新鲜事物。”Zoey说,“我会买一些家用小家电,咖啡机、面包机、煮蛋器、榨汁机,甚至搞不懂怎么用的酸奶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好玩,觉得在家里没事情做,可以东弄弄西弄弄,或者可以经常请朋友来家里。朋友约你去打羽毛球,你会花很多钱买打羽毛球的鞋子、衣服、拍子,但是最终可能只打了几次;去野营,你一定要从头到脚整个装备全部买齐,一整套下来少说也得几千元。”Zoey很疼哥哥的女儿,经常给小侄女买不少东西,借机尝到了当妈的甜蜜。“我现在也是个淘宝迷,买了不少婴孩产品。”Zoey平时还喜欢看话剧、电影,听音乐会,算是半个文艺女青年了。她有时也会哼唱北大邵夷贝写的《大龄文艺女青年之歌》,纯属自娱自乐。她没有男友,但有不少异性朋友,大家有空还是会一起吃饭K歌泡吧聊天。最近,Zoey报名念了在职MBA,虽然又要花去她不少金钱、时间和精力,但是她觉得这样的自己活得很充实和快乐。Zoey感觉自己的选择不是“剩女”,而是“胜女”。“剩女”更多的是一种消极而焦虑心态的表现。如果自己并不着急,即使不结婚,甚至没有男朋友,也不能算是“剩女”。看着社会上那些20出头就怀着剩女心态的小妹妹们,Zoey希望这个社会更加宽容一些,“单身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剩女’这一称呼似乎否定了这种个人选择。那些所谓大龄女青年抬高房价的说法纯粹扯淡!”
[责任编辑:vingietang]
(请登录发言,并遵守)
如果你对新闻频道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到交流平台反馈。【】
新闻视频高清大片
新闻排行图片网评国际国内
Copyright & 1998 - 2016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非诚》猫女牵手后现真容 正式告别非诚勿扰-娱乐热点播报-凤凰视频-最具媒体品质的综合视频门户-凤凰网
《非诚》猫女牵手后现真容 正式告别非诚勿扰
娱乐热点播报
将视频分享给站外好友,或嵌入到博客、论坛
选择成功,请使用ctrl+c进行复制
扫一扫分享更方便
下载客户端独家抢先看
已成功订阅
电视不播的
真相在这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非诚勿扰1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