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华康实业裕朗实业有限公司是个套牌公司

中国九江网
九江年鉴(2006)
&&&&您的位置:>&>&>&>&
中共九江市委、九江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www.jiujiang.gov.cn
&&&&l、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解放思想、艰苦奋斗、扎实工作,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持续稳步增长,社会事业不断进步,城乡面貌日趋改观,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为加快九江新阶段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产业升级和转移加速,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面对沿海发达地区的持续高速增长,面对全省各地区抢抓机遇、你追我赶、争先进位的态势,机遇与挑战共存,前进与后退同在,九江又一次面临历史的抉择。&&&&3、以解放思想、武装思想、统一思想为主旨的“新阶段、新发展”大讨论,使全市上下进一步更新了思想观念,深化了发展思路,增强了发展信心,奠定了加快建设新九江的思想基础。&&&&4、作为一个底子薄、实力弱、经济欠发达的发展中内陆城市,九江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仍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九江新发展,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我们必须努力工作,加快发展,实现人民的愿望。&&&&5、建设新九江首先必须确立符合九江实际的指导思想。在新的阶段,加快九江新发展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扬“和谐”、“发展”两面旗帜,围绕凝聚人心、促进发展、维护稳定三大任务,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江西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团结一致向前看,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为实现在中部地区崛起、富民强市而努力奋斗。&&&&6、基于上述指导思想,新阶段全市的奋斗目标是,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的社会主义新九江。&&&&7、要努力建设一个山川更加秀美、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美丽的新九江。充分利用独特的山水资源,努力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蕴,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坚持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把九江打造成中国生态名城。正确处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坚持原生态追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对自然景观的损坏。注重文化品位和内涵塑造,有计划、有步骤地复原一批本市标志性历史遗迹,分阶段、有重点地推进城镇和乡村的基础设施、环保设施建设。激发全社会的建设热情,构建适应发展需求的政策体系,将建设美丽新九江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8、要努力建设一个城乡更加富庶、人民更加殷实的富裕的新九江。坚持以民为本,富民为先。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充分就业,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鼓励城乡居民增加资产性收入和智力收入。着重解决好关系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在经济更加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大力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9、要努力建设一个社会更加和睦、民风更为纯朴的和谐的新九江。引导全体人民弘扬与人为善的传统美德,打造诚信友爱的人文环境,建立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形成团结互助的良好风尚,让全市人民在和睦相处中实现安居乐业,享受美好生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关注社会公平和正义,努力推进依法治市,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全力谋求全社会和谐稳定。在建设和谐新九江的全过程中,要十分注重营造党内和谐。领导班子要以和共事,以和谋事,以和成事,形成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纪律又有自由,既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10、要努力建设一个财力日见充裕、实力日益壮大的强盛的新九江。紧紧抓住扩张经济总量这个主要矛盾,咬紧牙关,爬坡过坎,在富民中强市,在强市中富民。最广泛地调动一切有利于加快发展的积极因素,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全面提升九江综合竞争力,迅速扩张经济总量,壮大经济实力,力争在全国位次不断前移。&&&&11、在建设新九江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正确把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把为人民谋利益摆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把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作为建设新九江的最高目标。所有政策必须充分考虑并满足绝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要求,把绝大多数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12、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的社会主义新九江,必须坚定地全面实施以大开放为纲,全力推进大工业、大旅游、大物流和城市大建设的发展战略。&&&&13、开放是富民强市之纲。建设新九江,必须在全社会强化全民开放意识,用开放解决体制机制和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不仅在经济领域,而且在政治领域、思想领域都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全面开放,使大开放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的最强大动力。实行内外开放并举,坚决清除体制性障碍,进一步放开准入、放开经营、放开竞争。凡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领域、凡能够实现多元化的领域、凡对外资开放的领域,均允许市内外民间资本进入。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比较优势的本地企业到市外、境外开拓市场,开发资源。加快九江出口加工区建设,力争五年内销售收入位居全国同期批准的9个省级开发区所在的出口加工区第一方阵。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和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进一步加强与“长珠闽”地区和武汉等中心城市产业、体制机制、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对接互动,全方位、宽领域地开展横向经济联合协作。重点围绕国家产业政策和本地产业规划招商选资,努力提高利用外资水平。&&&&&14、全力推进大工业。着力培植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冶金建材、纺织服装、电力能源、食品加工等支柱产业。强招商、重技改、盘存量、增总量,狠抓一批具有产业集聚作用的重大项目,大力扶持有比较优势的骨干企业做大做强。适时发展“品牌经济”、“总部经济”。加快国企改革步伐,鼓励企业自主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加快昌九走廊、长江沿岸开发,全力打造“T”型工业带。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积极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以大工业的发展,带动和反哺农业发展。依靠科技创新与进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最优配置,打造节约型社会。以工业园区为主战场,构建新工业增长极,力争五年内工业经济总量实现恢复性进位,达到全省第一。&&&&15、着力构建大旅游。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观念,制定一体化旅游产业政策,完善整体性旅游规划体系,编制重点旅游景区控制性详规,制定统一的旅游资源开发和景区管理实施办法,实施旅游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旅游景区(点)环境容量控制制度,严禁对旅游资源进行掠夺式开发。以庐山为龙头,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服务功能,提升要素质量。建立、发展旅游营销联盟,实行整体宣传促销战略,塑造统一的九江旅游品牌。实施旅游精品计划,大力开发文化内涵丰富、游客参与性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项目。加强旅游产品研发,鼓励、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事手工艺品等旅游纪念品生产。实行部门联动,调动和保护好各县(市、区)发展旅游产业的积极性,营造全民参与的大旅游发展环境。&&&&16、打造现代大物流。组建物流协调机构,制订物流发展规划,完善物流业发展政策,整合全市物流资源,促进物流区域合作。充分发挥口岸优势,以港口建设为重点,铁路、公路、航空、水运互动,加快物流硬件平台和信息平台建设。整合运输市场,建设物流园区。鼓励国内外知名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来九江投资经营港口、物流中心或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发展和培育合资、合作或独资形式的现代物流骨干企业。建立市、县两级物流行业协会,引进和培养物流人才。做好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物流工作,完善农产品绿色通道。到2010年,初步建立起能基本适应我市和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物流服务体系;到2020年,建立起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多层次、社会化、专业化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把我市建设成为赣、鄂、皖、湘区域性转港贸易物流中心。&&&&17、推进城市大建设。按照“最适宜人类居住”的现代化山水生态港口旅游城市的定位,高起点搞好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提高控制性详规覆盖率。进一步拉开城市框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科学经营城市,破解资金难题。构建长效机制,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创建全国文明卫生城。加快小城镇建设,引导农民进城经商落户。争取到2010年左右把九江建成市区人口过百万的区域中心城市。&&&&18、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制定九江文化发展纲要,实施文化振兴战略。发展以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文化旅游、艺术培训为代表的主导文化产业;以会展、广告、演艺、娱乐、体育休闲等为代表的社会文化产业;以网络为支撑、以数字技术为特征的新兴文化产业。全面贯彻落实文化经济政策,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国有文化企业改制步伐,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从事文化产业,引进符合我市实际的国内外先进文化项目,加大对文博景观资源的整合开发力度。&&&&19、建设新九江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需要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的艰苦努力。我们必须作好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坚持坚韧性、开拓性与操作性相统一,坚定信心,扎实苦干,持之以恒地推进各项工作。&&&&20、建设新九江是一个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参与的过程,必须最充分地鼓励全民创业。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创业精神,培育创业文化,营造人人思创业、谋创业、敢创业、善创业、发愤创业的浓厚氛围。要大力培育创业载体,拓展创业空间,建立健全创业支持和服务体系,不断增强创业活力,提高创业水平。要加快壮大本土创业队伍,积极引进外部创业力量,鼓励各种形式的创业,在全市形成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生动局面。&&&&21、建设新九江是一个复杂、细致的过程,必须把优化经济生态环境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要始终坚持把治理、巩固、提升、创优发展环境当作建设新九江的基础工程,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坚定不移地用30%的精力招商,用70%的精力安商。以“公平、公正、阳光、高效、法治”为目标,构建开明开放的政策环境、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公正严明的法治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切实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认真查处破坏市场秩序和发展环境的行为,保护投资创业者的合法权益。严肃查处各类经济侵权案件,对不守信用、不按法律法规办事的单位和个人,尤其是领导干部要严肃处理。&&&&22、实现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社会主义新九江的目标,关键在于行大于言。要坚决杜绝空谈浮夸之风,大力倡导真干、实干、苦干,抓紧每一天,做好每件事,用干事创业的实际行动凝聚人心、破解难题、为民造福、造就干部、成就事业。&&&&23、实现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社会主义新九江的目标,取决于心是否齐,气是否顺,劲是否足。要倡导团结一致向前看,不纠缠过去,不搞无谓的争论,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和谐、发展的大局上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和衷共济,同心同德,形成强大的发展合力。&&&&24、实现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社会主义新九江的目标,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牢固树立发展为大、发展为重、发展为先的理念,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丝毫不能放松经济建设,集中全部精力、全部智慧把九江的经济做大做强。&&&&25、实现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社会主义新九江的目标,要自觉地践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不图虚名,不说假话,既鼓励探索创新,又尊重经济规律,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26、各级党的组织是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社会主义新九江的核心力量。要不断强化党委职责,围绕“定思路、抓班子、带队伍”,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着力打造“核心党委、强势政府”。发挥党委对同级人大、政府、政协的领导核心作用,及时研究并统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方向问题。以思想政治建设为重点,坚持民主集中制,不断优化班子结构,提高领导干部素质,努力把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团结坚强的领导集体。&&&&27、树立一代新政风。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杜懈怠,戒奢华,拒贪欲,止嬉乐,在全市营造精心谋政务、用心做实事、齐心创事业的氛围。减少文山会海、减少迎来送往、减少不必要的应酬,坚决戒除以文件落实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的习气,坚决杜绝“肠梗阻”,保证政令畅通,提高执行力。各级领导干部每年必须用不少于三分之一的时间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破解难题。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巡视督查制度、信息反馈制度、情况通报制度,及时了解和掌握各项工作进度和取得的效果,防止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28、进一步加强学习。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深入学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学习经济知识,学习现代科技知识,学习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提高理论素养,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坚持党委中心组“每月一文”学习制度,提升领导干部理解复杂事物、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复杂问题的水平。&&&&29、培养和造就一支品德好、作风正、能力强、人民信得过的干部队伍,为新阶段新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不唯文凭,不唯资历,不唯年龄,不凭关系,以“赛马”方式识别人、鉴别人、发现人,以“军功”标准选拔人、任用人、调整人。建立领导干部首次推荐提名责任制,健全差额考察制度,推行干部任免票决制,加大领导干部公开选拔力度,坚决防止“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加大干部交流力度,鼓励年轻干部到基层和经济工作一线锻炼成长。疏通干部“下”的渠道,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实行任期制、聘任制以及任职试用期制度,推行辞职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努力推动干部能上能下的良性循环。制定规范党务工作者和国家公务员行为的有关规定,开展“两个规范”教育活动。&&&&30、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党的执政基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不断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实施把农村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提倡党员村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工程,开展创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市),创建“五好”乡镇党委,创建“五好”村党组织活动,加强和改进街道社区党组织建设。在加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同时,做好新的经济组织、新的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巩固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建立和完善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要爱护基层干部,关心基层干部政治、工作、生活状况。要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及时发现、总结、推广典型经验,以点带面,整体提高基层党建工作水平。&&&&为贯彻落实中共九江市委《关于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社会主义新九江的决定》,把“新阶段、新发展”大讨论的成果转化为全市人民和谐创业的自觉行动,促进九江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的社会主义新九江,特制定如下实施意见。?一、坚持以大开放为纲,促进开放型经济的快速发展?(一)外来投资企业在九江投资的领域和行业,除国家明令禁止的范围外,不受限制。鼓励外来投资企业发挥优势,围绕我市产业发展导向,进行投资开发。外来投资企业一经领取营业执照正式开业,即可办理外贸经营权的备案登记。?(二)鼓励外来投资者采用参股、控股、兼并、收购等各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或其他所有制企业的嫁接、改造和重组。鼓励外来投资者与我市企业以及科研机构、教学机构进行合资、合作科研开发和设立研发中心。?(三)对外来投资企业生产性用地,视其投资项目的科技含量、资金到位额、贡献大小,分别按不同比例实行地价优惠政策,重点支持大企业、大项目用地。节约用地,盘活存量土地,一年以上未动工建设的用地要缴纳闲置费,连续二年未开发的将依法收回。?(四)市县两级政府设立外来投资发展专项资金和外贸出口奖励基金,对省级以上(含省级)有关机构认定的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自项目认定之日起五年内上缴的企业所得税地方所得部分,由受益财政从专项资金中给予企业等额扶持。大力扶持出口创汇项目、支柱产业项目。对生产性外来投资企业的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优先安排,收费按规定标准的下限执行。逐步完善外经贸管理机构,加强对外资引进、设备和货物进出口、结汇、退税、创汇统计的规范管理。?(五)加快招商选资、争取国家投资项目的研究开发,组织有关部门、企业科学论证,包装一批以工业为主的招商项目,建立和完善招商项目库,招商选资和建立项目库专项资金打捆使用。凡各县(市、区)引进落户市综合工业园的项目,可以抵引进单位引资任务,落户项目的税收由引进单位和项目落户单位按7:3比例分享(引进单位为7,落户单位为3)。?二、全力推进大工业,力争五年内工业经济总量跃居全省首位?(六)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盘活现有资产,通过靠强联大、破产重组的方式,用三年时间完成我市国有企业改革任务。加强与省有关部门的沟通与协作,推动省属企业重组改制。采取“一厂一策”的方式,支持支柱产业和大中型企业加快发展。?(七)围绕石油化工、机械电子、冶金建材、纺织服装、电力能源、食品加工六大支柱产业,大力调整工业产业结构,注重培植新的支柱产业。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着力引进一批高新技术企业,构建我市高新产业集群,到2010年,我市的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要达到15%;着力培植汽车、船舶制造业,通过做大做强昌河,带动相应配套产业落户,形成汽车产业板块,利用我市沿江临湖的优势,加快造船业的发展,到2010年,汽车船舶产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要达到30%;加快沿江产业带中的重化工产业的发展,使其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到25%。争取帽子山核电和环鄱阳湖地区风力发电项目列入国家投资计划。?(八)加快“一区、三城、十三园”建设。举全市之力办好出口加工区,确保在2006年封关运行,吸引出口加工企业向九江聚集。突出抓好码头、沙河、金沙湾三个工业城,提高13个工业园区产业关联度,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促使工业园区做大做强。力争五年内销售收入位居全国同期批准的9个省级开发区所在的出口加工区第一方阵;全市工业园区销售收入占全市工业经济的比重由25%提高到75%;全市工业出口加工贸易额要达到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25%。?(九)加大财政对发展大工业的投入,设立工业发展基金,以2000万元为基数,“十一五”期间每年递增10%,重点用于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贷款贴息、信用担保和奖励扶持。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中小企业授信和信贷业务审批权限,创新金融服务种类,建立创业贷款快速通道。对生产经营国家鼓励出口商品的中小企业,通过办理出口退税抵押贷款提供资金支持。?三、着力构建大旅游,提高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精心包装主要旅游资源及项目,完善全市旅游总体规划,编制重点旅游景区的控制性详规。加强旅游项目规划的实施、监督,防止盲目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保持我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十一)进一步整合庐山旅游资源,提升庐山品牌;理顺云居山——柘林湖管理体制;整合市区文化旅游资源,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打造具有九江特色的旅游精品。争取机场早日复航和开通旅游观光游轮,增加列车始发班次和票务。继续巩固区域协作,加入无障碍旅游经济圈,提升区域旅游合作水平。?(十二)加大旅游营销力度,搞好旅游宣传促销,精心组织有针对性的促销活动,特别是大力拓展境外客源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外投资方到我市设立外商控股或外商独资旅行社,吸引国内外大旅行社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实行旅行社代理制,旅游服务窗口外移。突破境外包机到九江旅游。?(十三)继续加强旅游市场秩序管理,规范各类旅游经营单位和个人经营行为,严厉打击价格欺诈、超范围经营等违规违法行为,保护旅游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切实加强旅游企业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建设,确保旅游安全。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和职业旅游人才。?(十四)在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允许对风景旅游区(点)实行所有权、管理权和项目经营权三权分离,采取特许、转让承包等形式,吸引各类社会资金投入旅游产业,引导社会资金投向重点旅游项目和相关基础设施。从2006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从景区(点)门票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扶持旅游项目开发、旅游宣传促销、贷款贴息、旅游培训、招徕奖励等。建设旅游商品大市场,加快旅游工艺品的开发,对生产加工旅游类产品的企业减半收取企业登记费,对进入新设立的旅游商品专业市场从事经营的业主免收登记费,一年内减半收取市场交易管理费。?四、打造现代大物流,把我市建成赣鄂皖湘区域性转港贸易物流中心?十五)充分发挥沿江岸线资源优势,加强口岸、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完成九江港口总体规划,加强岸线综合利用,加快港区建设,搞好外贸码头的扩建改造,使港口吞吐能力达到10万标箱。加速启动湖口国际集装箱码头建设,尽快形成20万标箱的吞吐能力。加强保护和控制官湖港区岸线资源,适度超前、适时启动官湖新港区。加强业主码头的控制,发展公用码头。?(十六)加强公路、水路、铁路、航空的联动,成立由发改委、交通、城建、邮政、公路、铁路、港口、口岸、航空等部门组成的综合运输协调机构。对交通运输、仓储配送、货运代理、多式联运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增强物流企业实力。?(十七)加快市场建设步伐,精心培育京九、华东、粮食等十大市场,建立与粮食、棉花、水产、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等生产基地直接挂钩的农产品配送中心。根据市域路网建设,在城市周边集中建立或有效整合数个区域运转型物流中心,构建以中心城区市场为龙头、县城市场为依托、乡镇市场为节点的市场网络。?(十八)尽快建立健全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物流地方管理规章,保障物流市场按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快速健康发展。鼓励兴办物流中介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货物配送和物流代理业务。突出规范物流企业行为,强化对物流企业的咨询指导和服务。每年评选全市物流企业十强,并予以适当奖励。?(十九)鼓励国内外物流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参与我市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特别是保税物流中心的设施建设与经营。支持物流企业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利用国内外先进设备和技术。鼓励工商企业物流业务外包,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等物流服务业分离出来,让专业物流企业承担,促进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物流从主业中分离,创新生产管理模式,实行和优化供应链管理。&&&五、对接国际化,推进城市大建设?&(二十)按照“最适宜人类居住”的现代山水生态港口旅游城市的定位和建设百万人口中心城市目标,2005年启动城市未来200—300年远景规划的编制工作,完成城市总体规划及配套的专项规划修编。从2006年开始,用2—3年时间,完成都市圈内乡、镇、场、村的总体规划编制和修编,力争中心城区控规覆盖率达100%;用3—4年时间,力争都市圈内县城及中心镇的控规覆盖率达100%。注重规划区内的生态保护、绿化保护、历史文化保护、大气保护和污染控制。新建的城市小区,要同步规划建设配套的社区文化商业服务设施。?(二十一)对接国际化,高起点、高质量、高品位搞好城市建设。将投资重点放在功能性、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上,控制老城区,拓展新城区。加快市政道路、城市管网、园林绿化、供水供气、公共交通、环境保护、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旅游服务等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的功能配套。进一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打造精品工程,提升城市品位。?(二十二)按照集约用地要求,用好用活建设用地计划,可将城市、工业园区、乡镇规划区周边不属于林地的荒山荒坡,经当地国土、林业部门认定,作为非农用地,可不占用农用地转用计划,除缴纳土地契税外,可不交纳耕地占用税和耕地开垦费,不履行耕地占补平衡任务。对城市的闲散土地或非农用地,经省国土资源厅认定并报省政府审批,在依法给予农民补偿后,也可不办理农用地转用手续。?(二十三)进一步放开搞活建设市场,深化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实施“阳光招投标工程”。除国家另有规定的市场准入条件外,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不得自行设置限制进入条件,为企业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环境。放开市政公用行业资本市场,政府投资应逐步从有利益回报机制的市政公用行业退出,特许经营权实行公开招投标,鼓励外来投资者采用BOT、TOT等方式参与我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环卫保洁、市政维护、园林养护逐步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二十四)完善城市管理执法机制,形成统一领导、属地管理、部门协同、权责分明的城管新格局。加强城管综合执法,严格违法建设责任追究制。加强社区建设,建立“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发展机制,增强社区自治功能。力争2006年步入省级卫生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行列,2010年步入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行列,努力把九江建设成江西最具特色、最美丽、最适宜人居的城市。?六、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二十五)确立文化产业发展方向,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发展为主题,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创新管理体制,培育充满活力的文化主体。加快建立依法运行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加快培育一批文化品牌;加快引进催生一批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加快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争创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二十六)明确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注重文化产业载体建设,加快会议中心、文化艺术中心、体育中心、广电演播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博物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文化产业品牌,加大对九江历史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的挖掘整理与开发,拓展文化产业的领域和规模,把文物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相结合,把厚重的文化内涵与旅游景区景点开发相嫁接,形成一批具有九江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精品。壮大文化产业主体,建设以九江报业集团、广电集团为龙头,发展一批文化支柱产业、强势文化企业,培植一批文化产业优势项目群,以市场化运作为手段,加强特色民族文化的研究与开发。抢占新兴文化产业制高点,努力发展以网络为支撑、以数字技术为特征的新兴文化产业。?(二十七)进一步扩大文化产业领域对外开放。精心包装具有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到我市投资文化产业,除国家明令禁止外,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收购兼并和控股我市文化企业。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开拓境内外文化市场。推进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改革,变“花钱文化”为“赚钱文化”。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大力发展社会文化产业,拉动大众文化消费。?七、优化发展环境,切实提升政府执行力?(二十八)优化政务、法治和人文环境。推行政务公开,除涉及保密的政务外,能公开的一律公开;严格执行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制度;进一步精减行政审批项目,推行企业登记“一审一核”制,简化审批手续,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实行集中办理、联合办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行为。建立行政效能投诉中心,整合公共资源管理机构,打造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外商投诉中心和经济“110”,加大外商投诉处理力度,用更多的精力安商帮商。加强“信用九江”建设,形成诚实守信、人际和睦、社会和谐的创业氛围。建立健全对机关公务人员的监督管理制度,严格规范公务员行为准则,真正做到依法行政。?(二十九)全面提高政府执行力。提高政府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解能力和领悟能力,以积极的心态、主动的精神、坚韧的毅力抓好每项工作的落实,急事急办,特事特办,抓紧每一天,办好当天事。在执行中,不找任何借口,不怨天尤人,凡事从自己做起,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重点工作的突破带动全局。加强行政监察、行政督查和行政执法工作,完善监察督查制度,强化决策督查、专项督查。健全行政执法监督机制,确保执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要把制度建设作为解决服务不好、效率不高、执行不公、执法不廉问题的关键环节,努力形成一套“有所为”的激励机制、“不愿为”的自律机制、“不敢为”的惩戒机制和“不能为”的防范机制。?(三十)营造创业环境,推进全民创业。着力培育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发展主体,努力造就一支以各类企业为平台、以产业集群为依托、以自办企业、合资入股、劳动就业等多种形式为切入点的本土创业大军,继续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注意引导在外打工有成者回乡办实业,鼓励城镇企事业在职人员和下岗职工、大中专毕业生、转业退伍军人,充分利用国家和省优惠政策,自谋职业或自主创业。引导社会资源和创业者进入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创业新领域。加强创业培训,提高全民创业的技能和水平;搞好咨询服务,帮助创业者找到创业的方向和路径;强化金融服务,扩大小额贷款授信范围。?&&以上政策条款中凡涉及双重或多重优惠,不重复享受,但可按最优惠条款执行。本地投资创业者可享受外来投资者同等待遇(国家另有规定除外)。?&&本实施意见中涉及的政策性条款自下文之日起实行,由市政府办公厅负责解释。凡以前文件与本意见条款有抵触的,一律以本意见条款为准。为贯彻落实《中共九江市委关于建设美丽富裕和谐强盛社会主义新九江的决定》,推动全民和谐创业,坚持以大开放为纲,促进九江经济快速和谐发展,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一、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1、总体要求:高扬和谐与发展两面旗帜,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坚持以大开放为纲,全面推进大工业、大物流、大旅游和城市大建设,千方百计招商引资,积极扩大外贸出口,不断开拓外经领域,实现我市开放型经济跨越式发展。?2、目标任务:到2010年,利用外资年均递增20%,达到7.46亿美元,累计达到26.8亿美元;实际利用市外5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资金年均递增20%,达到336亿人民币,累计达到1206亿人民币;外贸出口创汇年均递增55%,达到10亿美元以上,累计达25亿美元以上;对外劳务合作年均递增25&%,合同额达到1465万美元,营业额达1282万美元。?二、全力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3、进一步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对招商引资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开放型经济领导小组的作用,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要亲自会见和拜访客商,亲自参加洽谈项目,亲自督促项目开工,脚踏实地,切实解决招商引资中存在的问题。开放型经济工作部门要全力以赴抓招商引资,经济工作部门要集中精力抓招商引资,综合部门要做好招商引资的保障工作,真正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招商引资的氛围,做大做强我市开放型经济。同时,建立重大项目推进机制。一是建立重大项目调度推进制度。由市开放型经济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重大项目调度分析会,解决影响重大项目落户、开工以及急需解决的问题,以此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二是建立重大项目现场办公会制度。每个月召开一至两次重大项目现场办公会,及时解决企业在开工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三是建立健全项目跟踪督查制度。加强对项目进度的跟踪和督查,促使项目早日落户。对于互相推诿、刁难设障、拖延时间、顶着不办的单位和责任人要通报批评,造成很坏影响的要追究责任,严肃处理。?4、突出招商重点,提高招商引资质量。牢牢把握大工业、大物流、大旅游和城市大建设这四个招商引资主战场,运用多种招商方式和渠道,加大重点招商领域的工作力度。一是引进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对接美国沃尔玛集团、荷兰RDM集团、新加坡裕朗集团、新加坡港务集团、新加坡(金鹰)集团、日本铃木、韩国日进和台湾远东等世界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提升我市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二是积极争取国家大企业和大集团的投资。要争取国家各部委的支持,千方百计捕捉机遇,责任到单位,责任到人,盯住科技含量高、具有集聚效应的国家重点大项目,促使更多的这类企业在我市落户,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升级换代;三是在引进民营100强企业上寻求突破。由于投资环境或投资成本的变化,发达地区一批大型民营企业正在向外拓展,寻找新一轮发展空间。我们要主动出击,研究其发展动态,结合自身特点,利用九江所特有的区位和资源优势,加大对大型民营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争取每年都有一批大的项目来我市落户,真正形成外商集群、产业集聚和项目在园区集中;四是加快培育大企业和大集团。从产业指导、政策扶持、优质服务等方面加大力度,加速形成大企业和大集团的快速成长机制。?5、充分利用四大招商平台。一是利用园区招商平台。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加快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搞好规划,强化管理,增强对项目的承载能力。高标准完善园区功能布局,切实做好“筑巢引凤”的文章;二是利用出口加工区招商平台。加快出口加工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尽早封关运行,使出口加工区成为招商引资的主战场,吸引赣、鄂、皖加工贸易企业到我市集聚。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省和国家有关部委的支持,争取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强对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的指导,促其加速形成和扩大产业集聚效应,提高整体水平;三是利用沿江产业带招商平台。大力实施沿江产业带规划,认真包装沿江产业项目,并对外进行招商;四是利用“昌九”工业走廊招商平台。进一步加快“昌九”工业走廊的建设,延伸走廊产业链,优化走廊产业结构,扩大对外招商成果。要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坚持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循环经济中求发展。?6、改进招商方式,增强招商实效。一是要开展专业化招商。按照“专业、精干、高效”的原则,组成具有专业水平和较高素质的招商队伍,分专业包装好项目,开展针对性招商;二是要进行产业链招商。在科学的产业规划指导下,把园区龙头企业和配套产业的招商作为重中之重,加快形成工业园区,特别是新设立的出口加工区的产业聚集效应,推动政策招商向产业招商的转变,尽快扭转目前一些园区产业趋同和竞争乏力的局面。三是要创新各项招商活动。要按照外商习惯的方式和做法,形式多样,注重实效,突出重点。境外要重点安排在欧洲、台湾和新加坡,境内要重点放在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和北京等地区。做到大型活动和小分队相结合、境内和境外相结合、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形成外来投资的集聚效应。?7、加大安商力度,努力优化投资环境。做到“三分招商、七分安商”。通过安商,进一步优化我市投资环境,加大对外来企业的帮扶力度,切实解决他们的困难。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按照大开放的要求,用博大的胸怀、开放的胆略、长远的眼光、诚信的理念和踏实的作风,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取信于客商。要进一步完善快捷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依法行政,提高效率,以规范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当前所遇到的融资和招工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为投资者营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加大对违法乱纪行为的查处力度,维护外商的合法权益,尽快形成快速处理投诉的保护机制。加大法制宣传力度,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为外商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8、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建立对各县(市、区、山)和市直六条线即重大基础设施、工业领域、农业领域、旅游商贸领域、科教文卫领域和涉外工作领域各部门招商的奖惩机制。每年底,由开放型经济领导小组组织对各县(市、区、山)和市直“六条线”招商部门的招商引资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对完成好的地方和部门要重奖;对完不成任务的地方和部门要通报批评,追究责任。?三、着力促进对外贸易持续稳定增长?9、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快培育出口品牌。积极实施“科技兴贸”和“以质取胜”战略,巩固纺织服装等传统产品的出口,开拓新产品特别是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努力实现船舶自营出口,提高全市出口产品的创汇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大力推动企业进行ISO9000和ISO14000系列等国际标准认证,使更多的企业和产品获得国际市场“通行证”。指导帮助企业积极申报商务部重点支持出口品牌,通过抓出口名牌商品培育,增强国际竞争力。?10、设立外贸促进基金,大力支持出口企业。为推动外贸出口,在2005年市财政安排100万元外贸促进基金的基础上,市财政每年按20%的比例递增,主要用于企业参加广交会、华交会和出国展销摊位费的补贴;出口企业参加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等认证的直接费用补贴;出口企业产品创国家、省级品牌的奖励;出口企业创汇业绩奖励;企业在国外承包工程、投资办厂的奖励;培训开放型人才的费用;主管部门组织出口企业参加广交会、华交会和出国展销的组织费用。?11、优化融资环境,加强银企协作。充分利用《关于推进银企协作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指导意见》,优先安排外贸企业参加融资交流活动,建立银行贷款、财政贴息和担保机构担保的联动机制,加大企业融资力度,为更多的外贸企业解决融资难的问题。?12、搞好口岸通关服务。口岸管理查验部门要从促进九江开放型经济发展大局出发,增强责任感和工作主动性。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加强口岸综合管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改革口岸工作流程,完善运行机制,加快查验速度,减少验货率,提高查验准确率,降低口岸查验成本,减轻进出口货主负担。逐步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加强监管,采用网络信息技术,尽快实现口岸各部门信息共享,实现九江口岸信息化管理。?四、努力实施“走出去”的对外经济战略?13、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承包工程,参加国外工程或大型成套设备的投标;鼓励我市企业走出去,到国外投资办厂。&&&&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经济结构,提升综合竞争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与效益,改善投资环境,推进经济体制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构建九江大物流,以物流大发展促进九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特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想?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综合服务质量为中心,大力提高全社会对现代物流理念的认识,切实增强我市企业及其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二、发展目标?积极采取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装备,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的,物畅其流、快捷准时、经济合理、用户满意的社会化、专业化现代物流服务网络体系。把九江建设成为辐射赣、鄂、皖、湘的区域性转港贸易物流中心,为九江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现代物流服务支持,把九江物流业发展成为九江市经济腾飞的支柱产业。?三、发展思路?构建九江大物流,是促进九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为此,必须立足我市区位优势和物流业发展的潜力,树立现代物流理念,全力发展现代物流,打造九江大物流平台,形成九江大物流格局。?(一)加强宣传,树立现代物流意识。现代物流业作为具有广阔前景和增值功能的新兴服务业,当前:一是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和聘请物流专家讲课,普及现代物流知识,让大物流深入人心,树立全民的大物流意识。二是学习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推进九江现代物流发展。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大型工商企业领导的培训,提高广大工商企业对现代物流业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整体物流成本”观念,自觉放弃“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模式,积极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要求,走物流专业化、社会化道路。?(二)搞好规划,构筑平台。一是制订市“十一五”规划时,把“大物流”纳入其中。二是制定九江大物流规划。遵循“规划运行,适度超前,以港口为依托,形成公路、铁路、水路为主,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的综合运输体系”的原则,委托国内一流物流研究机构,对九江大物流进行科学系统规划,并编制物流园区详规。三是抓紧审定《九江港口总体规划》,以合理利用长江岸线,充分利用开放口岸的优势,促进沿江产业带的发展。?(三)加快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加强公路、水路、铁路、航空的四方联动,成立由市发改委、交通、城建、邮政、公路、铁路、港口、口岸、航空等部门组成的综合运输协调机构。坚持“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的原则,加快交通建设。公路方面:一是出境公路要达到二级以上;二是把105、316国道改造为一级路;三是加快长江二桥建设;四是建设大庆至广州、杭州至瑞丽过境和九江至瑞昌高速公路;五是加快农村公路建设,优化公路路网。今年内力争实现全市乡镇全部通油(水泥)路。到2010年,实现全市85%的行政村通油(水泥)路。水路方面:充分发挥沿江岸线资源优势,加强口岸、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搞好外贸码头的扩建改造,打通疏港道路,使港口吞吐能力达到10万标箱。二是加速启动湖口50万标箱国际集装码头建设,尽快形成20万标箱的吞吐能力。三是加快官湖港区和货场建设。四是加强业主码头的控制,建设一批相配套的公共码头。铁路方面:加快建设铜九铁路、九景衢铁路。航空方面:加快九江机场改造,逐步建成以货物为主的航空物流港。?(四)加快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和大型市场建设步伐。鼓励市内外所有投资者和外商投资企业参与物流园区或物流中心和市场的建设。一是建设好九江出口加工区;二是尽快建设以货运配载为主体的九江物流园区,为物流企业提供停车、理货、包装、配送、信息交易平台;三是建设九江外贸港物流中心;四是建设九江乌石矶现代粮食物流园区;五是在工业园区建设石化、邮政等物流配送仓储中心;六是加快市场建设步伐,精心培育京九、华东、粮食等十大市场,建立与水果、蔬菜、茶叶、粮食、花卉、水产等生产基地直接挂钩的农产品配送中心;七是根据市域路网建设,在城市周边集中建立或有效整合数个区域运转型物流中心,构建以中心城区市场为龙头、县城市场为依托,乡镇市场为节点的市场网络。?(五)大力引进和培育现代物流龙头企业。一是充分发挥交通区位优势,鼓励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参与我市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特别是保税物流中心的设施建设与经营。支持物流园区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或筹集资金,利用国内外先进设备和技术,促进九江物流业的发展。二是加快培育我市现代化物流龙头企业。鼓励工商企业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和产成品加工、整理、配送等物流服务业务有效分离出来,按照现代物流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和重组,既可自己承担部分或全部的物流业务,也可将其部分或全部业务委托给专业物流企业承担,以培育和发展物流市场。交通运输、仓储配送、货运代理、多式联运等企业要从实际出发,根据自身比较优势,紧紧围绕用户的需求,提供优质高效的部分或全程物流服务。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推进我市由企业物流向社会专业物流的转变。鼓励物流企业之间加强联合,支持工商企业与物流企业、物流企业与运输、仓储、货运、联运、集装箱运输等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以提高我市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六)开发物流信息网络。物流信息网络是发展现代物流的技术关键,从整合供应链的高度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设,建立起高效、安全的物流交易平台。一是物流信息网络要覆盖市内外中心城市货运中心,实现市、县级以上货运中心联网并向外省延伸。二是物流企业要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同步。三是通过公共信息平台完成网上货物、车辆、船舶、物流状态、物流要素信息的查询、记录与分析,实现资源共用、信息共享。四是依托开放的口岸建设电子口岸信息系统,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港口、银行、物流中心等环节必须按照国际惯例建立起互联的、统一的电子通关系统,简化通关流程,提高通关效率。?四、发展措施?1、加大领导力度,强化组织保障。加强对物流业的领导,成立以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市发改委、经贸委、外经贸委、交通局、港口管理局、南铁九江西站、公路局、国土资源局、建设局、规划局、商管办、供销社、粮食局、农业局、水利局、邮政局、口岸办、九江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工商局、市物资集团公司、信息化服务中心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九江市发展大物流领导小组,建立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定期分析物流发展形势,研究解决物流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政府综合部门,负责组织、协调、管理工作。?2、分解目标任务,落实责任保障。发展大物流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支持,需要各职能部门的配合和协调。为确保发展九江大物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必须将全市的目标任务进行分解,具体落实到有关县(市、区)和职能部门;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协作,强化措施,制定工作方案,狠抓落实。?3、完善政策措施,提供环境保障。一是认真落实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发改运行〔号)精神,尽快研究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现代物流的地方管理规章,并在市场准入、工商登记管理、财政税收、交通规费、土地管理、货运代理、市场规范、快速通关等方面建立透明公开、相互配套的政策保障体系,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市场化进程。二是物流园区、专业物流中心用地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并尽快明确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用地政策。三是制定规范物流企业、货运车辆进入综合物流园区的措施。四是打破部门和行业界限,行业垄断、地区行业封锁,加强对不规范行为的制约,营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使各类物流企业能够平等进入市场,在竞争中优胜劣汰。五是政府有关部门应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意识,多给予政策扶持,并积极帮助物流企业解决经营中遇到的困难,为物流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提供宽松的环境。对破坏九江发展环境的有关人员将严厉惩处,对出现严重破坏投资环境行为的单位负责人要追究领导责任。?4、加快培养和引进人才,提供人才保障。重视人才培养是发展我市大物流的当务之急。在普及现代物流知识的基础上,采取正规教育和在职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一是制订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吸引国内外物流人才加盟到我市现代物流行业中来,从而促进九江物流管理和经营水平的不断提升。二是从在职人员中选拔业务骨干脱产培训。三是鼓励九江学院、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按照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开办和设置相关专业课程,培养一批熟悉物流业务,具有跨学科综合能力的物流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5、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提供资金保障。一是加大开放力度,对公路、码头、物流园区等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争取国家、省专项资金投入的同时,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二是对一些可实行收费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对外进行招商引资,加快建设速度;三是各级政府要确保物流规划的经费投入。&&&&根据市委提出的全面实施以大开放为纲,发展大工业、大物流、大旅游,推进城市大建设的富民强市战略,就推进城市大建设制定本方案。?一、城市大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1、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以建设美而富、和而强的社会主义新九江为目标,对接国际化,立足高起点规划、坚持高质量建设、做到高标准管理、达到高品位目的。突出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的保护,不断挖掘、创新,按照“控制老城、拓展新区”的思路,完善老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功能,提升品位,推动新城区拓展,打造精品,塑造特色,充分彰显山水文化名城的个性和魅力。?2、通过集中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建立和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以及严格的依法监督等长效管理机制,根本改变市容市貌。2005年启动省级卫生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创建工作,争取在2006年,步入省级卫生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行列;在此基础上,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力争至2010年把九江初步建设成为江西最具特色、最美丽、最适宜人居的城市,与5年后工业经济总量达到全省最大“两翼齐飞”,城市建设管理水平走在全省前列,为发展大工业、大物流、大旅游构建基础平台和良好环境。?二、进一步发挥城乡规划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推进城市化中的指导、调控作用?3、本着“对历史负责、对未来负责”的原则,注重城市规划的民主意识和环境意识,正确处理好城市与区域的关系、城市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城市建设与城市个性的关系、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的关系。?4、十分珍惜九江宝贵的山水及历史文化资源,重点突出生态保护规划和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制定最严格的保护、监管措施,确保现有的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遗迹不被破坏。?5、确立规划的“龙头”地位,按照“最适宜人类居住”的现代化山水生态港口旅游城市的定位,坚持高起点规划,强调规划的指导性、科学性和前瞻性,为2010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发展到约15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达到100万提供规划保障。通过努力,最终实现2020年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300平方公里,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达150万,都市圈城市人口达200万。?6、加强规划编制,注重各类规划的相互协调和衔接,形成完备的城市规划编制体系。2005年启动城市未来约200—300年远景规划的编制工作,完成九江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市域城镇体系规划、都市圈规划、产业布局规划、生态保护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旅游规划的编制。从2006年开始,用2—3年时间,完成城市防灾规划以及都市圈内乡、镇、场、村的总体规划编制和修编。?7、把控制性详细规划作为规划的重点,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对已启动或将要启动、招商项目需要以及各部门单位要求较为急切的城市发展地段,都要求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从2006年开始,用2—3年时间,力争中心城区的控规覆盖率达100%;用3—4年时间,力争都市圈内县城及中心镇的控规覆盖率达100%。?8、严格规划管理,规范审批程序,加强社会监督,健全规划执法监督机制,严厉查处违法违规建设行为,维护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确保“一书两证”发放率达100%。?三、完善功能,打造精品,建好标志性建筑,塑造城市特色&&&&9、从2005年开始,用5-6年时间,持续保持较大规模的投入,相对集中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约120—150亿元,基本解决老城区功能欠帐和新城区的功能配套。?10、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对城市建筑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做到城市建筑与城市环境、民风民俗、城市功能相互融合,使之成为城市的亮点,营造城市现代气息。?11、道路工程。从2005年开始,用3年时间,完成300平方公里规划区范围内道路路网构架,配合做好昌九城际铁路、长江二桥建设相关工作,建立起中心城区与都市圈之间的交通系统,完善城市交通功能。?12、绿化工程。在生态保护和绿化规划的指导下,严格监管、保护城市规划区内的绿化资源,加快建成区的绿化建设,在近3年,每年新增不少于40万平米的绿化,坚持生态多样化原则,以乡土树为主,乔、灌、花、草科学搭配,形成鲜明的区域特色,提升城市绿化品位。?13、市政公用设施工程。从2005年开始,用5-6年时间,新增城市供水管网约200公里,在现有38万吨供水能力的基础上,通过新建四水厂和收购企业的自备水厂形成约80万吨的供水能力;通过接入西气东输的管道天然气,形成供应约15万户管道天然气的供气能力。?14、功能性服务设施工程。从2005年开始,用3年左右时间,完成南湖市民文化广场、十里休闲广场、滨江生态园、胜利碑公园、龙开河故道水系沟通、会议中心、少儿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体育中心、文化艺术中心、工人文化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国际会展中心、浔阳古城、民俗馆、博物馆、高中园区、威家旅游服务区等文化、教育、医疗、旅游服务工程建设,完善中心城区的各项城市功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四、严格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打造生态九江?15、全面落实环境保护“行政首长负责制”、“工作报告制”、“督促检查制”、“责任追究制”等四项制度,明确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环保责任,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工作机制,规范环境保护行为,形成严密的环保监控体系,努力完成“一控双达标”任务。?16、实行环保前置审批,严格贯彻环境影响评价法,认真执行建设项目主体工程与环境污染防治设施"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三同时"制度,做到提前介入,事前控制,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17、加大对废水、废气、烟尘排放等污染的防治力度,2005年重点整治餐饮油烟和汽车尾气,设置大气、水、噪音自动监测系统;从2006年开始,用2-3年的时间,通过实施九江电厂、九江石化总厂、九江化纤厂等现有企业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治理工程以及新上项目的环保控制措施,使中心城区的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湖泊水质确保Ⅲ类标准,力争Ⅱ类标准。?18、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从2005年开始,用3-4年时间,在今年建成6万吨处理厂的基础上新建两个污水处理厂,加之现有企业的工业废水处理能力,形成共约50万吨的污水处理能力;通过新建库容约1000万立方米、以卫生填埋和焚烧处理工艺相结合的垃圾处理厂,满足中心城区2020年以前的垃圾处理需求。?五、着力构建健康发展的房产市场?19、大力培育房产市场,充分利用国家的各项优惠政策,大力推动普通商品房建设,&扩大经济适用房和二手房上市交易量,优化住宅供应结构,形成高档商品房、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兼备,结构合理的住宅供应体系。?20、科学有序地投放房地开发用地,从年,每年供应房地产用地亩,实现100-150万平米商品房上市。同时,努力形成既适应本地居民经济能力,吸引外籍和各地人员落户九江,又鼓励房地产商投资开发热情的科学的价格体系。?21、把困难企业集资建房与经济适用房供应有机结合,将集资建房纳入经济适用房管理,每年从企业集资建房中拿出10%的比例,用于调控经济适用房供应。?22、加大对困难群体的住房供应,2005年完成2.5万平米廉租房建设,2006年启动3万平米廉租房建设,力争5年内实现8万平米廉租房建设并投入使用。?23、强化房产市场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房产市场秩序整顿工作,严厉查处违规销(预)售、违规转让、发布“虚假广告”、“合同欺诈”、“黑心中介”等行为。加快出台物业管理的相关配套政策,切实提升物业管理水平。?六、科学开展城市经营,积极破解城建资金难题?24、进一步强化土地储备,在现有实物土地储备1.6万亩的基础上,用5-6年时间,新增土地储备3万亩,其中,环八里湖1.5万亩,老城区(濂溪、威家、十里组团)1万亩,环庐山公路0.5万亩。力争累计实现总量约5万亩、价值约200亿元的土地储备。?25、进一步规范土地出让,引导项目招商,2005年力争实现土地出让收入12亿元、土地出让净收益约6亿元。在此基础上,以每年10-15%递增,至2010年,累计实现土地出让收入约80-100亿元、土地出让净收益约40-50亿元,基本保证政府每年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促进城市建设基本投入不断提高。?26、继续坚持城市经营的思路,对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公交线路、道路、桥梁等特许经营权进行运作;对现有党政机关事业系统资产和教育等政府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对老城区内的工业企业实施“退城进园”、“退城进郊”举措,多方筹集城市建设资金。?27、通过向国家开发银行贷款、信托资金、BOT、BT招商等多种方式,为较大规模集中进行城市基础建设和城市经营提供必要的资金流。?七、坚持依法管理,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水平?28、按照属地管理、部门协同、行政首长负责、标准统一的原则,举全市之力,全面推进城市管理和市容整治工作,塑造九江文化悠久、山川秀美、个性魅力独具的城市形象,形成“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浓厚氛围,使城市管理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29、日前,通过集中开展以清理违法建设、占道经营等十项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并建立起长效管理机制,根本改变中心城区脏、乱、差的局面,树立全体城市管理者和广大市民建设美丽九江的责任和信心。10月1日以后,&有计划拆除违法建筑和有碍城市功能,影响城市功能、景观的设施,在社区建设必要的休闲、绿化和服务设施,形成良好的公共空间。同时,对城市的重要区域进行美化、亮化,提升城市品位。?30、从2006开始,在市容整治和美化、亮化取得经验的基础上,用1—2年的时间,从街道到庭院,从庭院到楼道,全面推进城市美化、亮化、绿化、净化工程,建立和谐、有序、文明的城市公共秩序。?31、始终把拆除和杜绝违法建设作为城市管理的重中之重。坚持依法行政,认真落实《九江市城市规划区违法建设查处暂行办法》和《九江市城市规划区违法建设行为行政责任追究暂行办法》,明确辖区政府(管委会)和市直有关部门的职责。制订违法建设拆除计划、方案,落实工作责任,依法及时拆除或没收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违法建设。2005年拆除完城市规划区内重点建设区域和招商项目需要地段的违法建设,从2006年开始,用1年时间,完成城市规划区内所有违法建设的拆除,通过及时拆除现有违法建设而实现杜绝新增违法建设。?32、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国土、房产的档案管理,建立健全相关产权管理制度,制定出台历史遗留问题的相关政策,为拆除和遏制违法建设以及处理历史遗留问题提供必要的制度、政策支持。?八、建立健全推进城市大建设的保障机制?33、通过全面开放设计、施工、监理等建筑市场和装饰市场,构建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为“全民创业”搭建良好平台。?34、在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的同时,比照全国和省内其它城市的标准,适当提高市政设施配套的收费标准。?35、按照国家和省产业政策,国资、财政、物价、国土、建设、房产、环保等部门相互配合,探索并建立城市建设相关收费和资金运作体系,做到合理收费、科学运作、有效建设。?36、切实提高建口各部门在规划审批、土地出让、项目报建、工程管理等各方面的工作效率,增强执行力,为推进城市大建设提供务实高效的服务。?37、建立健全公开、公平、公正的管理机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培养和锻炼一支工作积极、公正廉洁、务实高效的城市建设队伍,全面推动城市建设系统化、规范化实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九江华康实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