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关周氏是江西周氏字辈从哪里迁移来的

周氏江西寻根拜祖 - 史料探究 - 源流考证 - 百姓源流网
史料探究周氏江西寻根拜祖时间: 20:09:45&&作者:周星华&&来源:百姓源流网&&查看:2680&&评论:0
夫大千世界,千奇百怪。宇宙之浩瀚,谁能述清?当今科学,逐探之。
宇宙虽浩瀚,地球人以域为界,这就产生了国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中华五十六个民族,悠悠五千年文明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凡汉族人的文化现象是立祠宇,写族谱。这对一个内涵丰富、历史悠久的民族而言是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
2005年乙酉盛春,吾弟星富及内人从昆明乘飞机至长沙,又乘火车抵达梦寐以求的敬德祖的出发地-江西安福县五十五都桥仔头村。经查访,原来江西始祖乃三国最著名的名将周瑜的次子周胤。就是他,将周姓的血脉传至江西安福。周瑜,字公瑾,安徽庐江人,是三国时期东吴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周胤,字国显,号庐江,拜兴业都尉,黄龙元年封都乡侯,因言忤主,被贬庐陵郡(现吉安)。公元239年,吴主孙权召其还金陵,然周胤拒赴召,策小驴沿赣江支流沪水河寻胜。见此山环水绕,遇老者指示蜜湖,告胜处可居。老祖宗周胤欣然在平都蜜湖结茅定居,于是为蜜湖周氏始祖。去世后葬在蜜湖之北小台山。晋时建造小台寺,作为守墓祭祀之所。
周胤生三子,长子周豫,次子周泰,三子周纂。据《蜜湖周氏族谱,都乡侯胤公传》载:&豫,还庐江;泰,袭都尉;纂,为威远将军。纂生敏,左中郎将。敏生四子:谵、谌、访、记。
谵、谌无官,居蜜湖;访、封浔阳侯,家浔阳。其繁衍蜜湖者,谵、谌、记之裔也。&
周纂之孙周访,字士达,封浔阳(今九江)侯,是晋元帝南渡后的一代中兴名将。其后裔定居浔阳,代有闻人,成为东晋南朝时全国显贵的周氏家族之一。
据清乾隆25年(1760年)《蜜湖周氏重修族谱。分徙便览图》载:七世(以周胤为一世)周淑永,其传至五世时,孙周时赞徒淮南,时客徙福州;周涉文其传至九世时,裔孙文治徙宜春白芒,南宋绍兴20年(1150年),周贵德又从白芒复迁本县连村枫塘;淑孟、徙庐陵(今吉安县)氏乌东;周文广,徙湖南道州。十世周任徙南昌西山,十二世周知萱徙湖北江陵,周哲本县横屋。十三世周学温徙豫章西州。十四世周洪锐,周洪钰徙南昌。十五堞周有霸徙三家铺桐源。十七世周祖爱徙南乡小水。周穆鼎徙广西。二十世周世模徙蠡湖。二十一世周枢徙石屋山下。二十四世周次沂亦徙横屋。二十六世周拱&& 徙冻坑。二十七世周禧徙洋溪葛村。二十九世周天&& 徙贵州。三十世周德恭徙鸾乡厚溪,周德勤徙凤林。三十一世周泰轩复由葛村徙北溪。周志武又由北溪徙彭坊洋陂。三十二世周致权由洋溪葛村徙水花园传至周芳、周铭又徙夏池。三十三世周彦昌,字俊远,徙湖南安仁县城西。三十九世周继安又由凤林徙泰山秀溪。四十一世周重九徙湖南湘阴枥嘴头。四十二世周灯徙湖南湘阴,周付九徙湖南新化县门楼冲,周二十一徙湖南湘阴归义街,周二十二徙湖南湘阴柳家桥。四十六世周应瑞徙本县洋溪。
至三十六世留居蜜湖周仲辉,生四子:子琳、子珩、子茂,子尼,分北、东、南、西四房。其中北房子孙尽徙湖广;东房传数世析为上下两房,各有迁徙,包括洋溪、泡田;南房传至周君正移住澄塘,余徙他处;西房子孙居他处。蜜湖周氏在安福立基一千七百多年来,支分派析,不可枚数,兹选大端叙述之。
吴弟四人抵达始祖驻地-蜜湖,感慨万千,但见山环水绕,江河横流。一望无艮的平坝,江河湖泊在养育着老祖宗的世世代代。千年的古柏林立,祠宇残墙尚存,桥仔头的拱桥固在,拱桥下的流水在诉说着一千多年的悲欢离合史,不太清晰的始祖墓安祥地躺着。还有当时国家赏建的古朴牌坊,巍巍文塔,华丽光彩夺目的文元石匾,进士石匾一一闪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辉煌灿烂的祖宗历史在蜜湖的现存。由于历史的久远,朝代的更替,所能寻访的资料非常有限,然而我们周姓在江西蜜湖桥子头是中国南方的发源地则是历史事实。由江西迁徙到南方各省及海外的谱籍有记载,然谱中的有序确切,难以认定。主要原因是各处的字派没有划一。在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安福县周姓人口19099人,在安福姓氏中占第五位,桥仔头村2002年人口统计,全村周姓35户,140人,传六十世。标签:&上一篇:下一篇:相关文章
Powered by莲萍百货 经销批发的照明灯、照明灯畅销消费者市场,在消费者当中享有较高的地位,公司与多家零售商和代理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莲萍百货经销的照明灯、照明灯品种齐全、价格合理。莲萍百货实力雄厚,重信用、守合同、保证产品质量,以多品种经营特色和薄利多销的原则,赢得了广大客户的信任。
相关产品联系方式超市地址:萍乡 江西 莲花县 解放路 - 固定电话:(0799)销售部长:秃鹫的飞鹰经理手机:邮政编码:337000工商信息和基本资料法人名称:江西周氏物品超市商品有限公司主要经营产品: ,
挂历 经营状态:在业职员人数:5人所属分类:所属城市:
人气值:27次位置地图
去江西周氏物品超市商品有限公司怎么走?上图中的红点是江西周氏物品超市商品有限公司在萍乡的具体位置标注,您可以拖动,双击放大缩小地图本页是 [江西周氏物品超市商品有限公司] 在顺企网萍乡黄页的介绍页,如果您是负责人并希望管理这家超市, 认领该企业后可以删除广告,或者信息有误需要纠正或者删除或者您是负责人并希望管理这家超市,请 [
],您认领该企业后可以获取管理权限,发布供求信息,带来咨询订单,而且页面会移除广告。
您可能喜欢
萍乡相关单位
免责声明:本站信息由企业注册和来自工商局网站, 本站完全免费,交易请核实资质,谨防诈骗 &&&&
& 11467.com 顺企网版权所有
发布批发采购信息、查询企业黄页,上顺企网红网 - 百姓呼声 - 零陵周氏族谱考察纪实
| 市州直达(-------------) |
&即时滚动 >>
零陵周氏族谱考察纪实
零陵周氏联谊 发表于 &20:11:52『标签:&->&』
  磨头湾,又称代田,现隶属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石岩头镇和平村。由于历史悠久,无家谱记载,根据老人们口口相传,始祖周秀远是从江西“鹅公大坵”迁来的。  为彻底弄清磨头湾家族的世系源流、血缘系统,笔者以周氏族谱联谊活动为契机,推动磨头湾周氏世系与各地对接,联络了四川、广西、重庆等地宗亲,实地探访了零陵周家大院、道县楼田、江永上甘棠村、宁远大阳洞等永州古村,收集整合了大量族谱信息,写成“湖南零陵磨头湾村周氏族谱考察报告”,对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与居地变迁进行较全面、系统地考证和叙述。  中国五千年文明,就是不同血缘姓氏的宗族繁衍生息、兴衰更替史。家谱不但记录家族变迁也应记录国家大事。但很多族谱只记载家族的全过程而没记载历史背景、所处时期的大事。本文将揭示历史大背景下的代田周氏族谱之谜,折射中国的时代变迁与历史沧桑。  周氏族谱,卷轶浩繁,这是一项浩大工程,我只能择其要而述之,对庞大的族谱进行归纳提炼,为家谱作序或作附谱,也为有识之士研究周氏文化提供参考。  第一部分& 周氏渊源、总世系  周氏源远流长,蕴含于中国历史之中。“四书五经”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汇编,从《春秋》、《左传》到《史记》等“二十四史”,以及清史稿形成二十五史,对中国历史进行了详细记载;清朝乾隆年间把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汇编成《四库全书》,这些历史宝库,为考察周氏族谱提供了十分丰富的资料。  中国五千年文明要从黄帝算起。黄帝,姓公孙,名轩辕,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又以姬为姓。就是说,黄帝本姓公孙,后改姬姓。黄帝的子孙很多,夏、商、周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子孙。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他们分封在各地,多数以地名为姓;在中国的宗法制度下很注重长子嫡孙,黄帝的嫡系后裔长期以来保持着“姬”姓,其他的非嫡系子孙就不姓“姬”了。 姬姓是名副其实的“百姓之祖”,其子孙分化出很多姓氏,其中就有周氏。  (一)周氏源流考  根据四川达州周氏宗亲周亮家谱记载的周氏迁徙路线图,周原→汝南郡→江西填湖广→永州府→湖广填四川→达州,我来到陕西渭河平原,歧山下,一个叫周原的地方,万里长城今犹在。这是周族发源地,当年周文王祖父周太王迁徙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崛起于周原的周族,则是中华文明的奠基者。周文王收百子而赐以百姓,故有今日百家姓!  寻找古代文明的路基,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岁月的烟尘掩埋了太多的鲜活人物。扫描自黄帝以来的帝王世系,可列出先周谱系从黄帝、后稷到周文王(姬昌),共19世;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姬发)灭商,迁九鼎于朝歌,建立大气磅礴的周王朝,大规模分封诸侯,诸侯国广布于黄河九曲中下游,其中姬姓国就有53个;到周文王的第十三代周平王(姬宜臼)时,迁都河南洛阳,史称东周,标志春秋战国时代的开始。周平王少子烈(周平王的小儿子姬烈)传至第十八代姬邕,周被秦灭,姬邕因失侯而改以国姓,更姓为周,叫周邕。从此,周平王的后裔以原国号为氏,这才开始姓周。周邕为周氏一世祖。  在先秦时期,姓和氏有严格区分,姓是有血缘关系的整个部族的共同称号,氏是某个支系的称号,一个姓可以衍生出多个氏。秦灭六国,汉统天下,姓氏逐渐合一,以氏为姓。按历史逻辑顺序发展,从周族始祖后稷→立国启姓始祖周太王→承国授氏始祖周文王→受氏得姓始祖姬烈→开基始祖周邕,经过了四百多年的过渡期,周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周氏。汉时,高祖刘邦广封诸侯,置汝南郡(汝南现是河南省驻马店市下辖县,古属豫州,豫州为九州之中,汝南又居豫州之中,故有“天中”之称)恢复汝坟侯,周邕的孙子周仁继任,周氏在当地形成望族,即汝南周氏,得到了大举的繁衍,后有汝南周氏遍天下之说;  一言以蔽之,从姬烈到周仁,即从东周到汉初五百多年,是汝南周氏的得姓、成姓开氏期;也有人认为,周仁以上列祖为姬姓,从周仁开始姓周。&&&&   (二)民族大迁徙与湖南周氏  秦时明月汉时关,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战争不断;魏晋南北朝之时,北方长年战乱,周姓从中原大举南迁。唐朝末年黄巢起义、军阀混战及北宋未年金兵南下,周姓大量迁至福建、广东、浙江,后又迁徙江西;北宋灭亡时,山东、河南一带周姓,大批随宋高宗南渡长江,定居浙江。元末明初,江西移民湖南达到高潮,江西吉安周氏迁徙湖南宝庆(邵阳)等地,湖南成为周氏第一大省。  中国分九州,湖南自古属荆州,元朝建立行省制度,湖南属于湖广省。周亮家谱记载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证实元末明初与明末清初的两次大规模移民活动。古时流传“走西口”“闯关东”等民谣,也给历史以充分注脚;“湖南氏族源流”一书整理近3000部湖南家谱,收集了湖南省共300多个姓氏、10000多个氏族近百万字的迁徙资料,依次著录各族始迁祖、迁徙时间与缘因、家谱纂修、人口、字派等内容。现所见湖南家谱中,有60 %以上的家谱都称始迁祖在宋、元、明之际来自江西,特别是元末明初江西移民潮。  除极少数土著人外,湖南周氏基本上是江西移民。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吉水县迁入。“鹅公大坵”出现在许多由江西迁出的姓氏族牒里,很多姓氏家谱上都说是鹅公大坵来的,有的说鹅颈大坵或鹅掌大坵、鹅沟大坵,五花八门。各姓氏在修撰家谱时,因年代久远,尽管已记不清自己的根祖究竟始于江西何乡何村,但那个最初上路的“鹅公大坵”,却刻骨铭心,永远没有忘记。  如零陵南津渡办事处牛鼻滩村邓氏始迁祖邓日福,原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颈坵,元末兄弟三人徙永州,长孝公今祁阳茨木塘、长溪山皆其裔;次良公今祁阳秧田、花山皆其裔;三福公落业零陵牛鼻滩村、仙人桥村。如四川内江南桐梓弯周氏支族记载:先祖隐公,在江西吉安府泰和县鹅胫大坵定居。冷水滩普利桥李氏族谱,其始祖元末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圳上鹅公大坵李家迁居祁阳,后迁普利桥。湖南氏族源流记载祁东青山乡、大同乡周氏始祖周彦升,由江西泰和县鹅颈大坵迁衡阳南乡乐家塘。因此,回到本文开头,去寻找始迁祖的“鹅公大坵”。  2015年10月,初冬如画,踏遍青山人未老。我来到了江西泰和。查泰和县志,在泰和县叫“鹅公大坵”的地名有几处,都没有周姓的记载,其中“鹅公”自然村,现位于与吉水县相邻的永丰县龙冈乡龙冈村的小村庄,红军第一次反“围剿”龙冈战役的主战场。据当地人讲,在泰和县一处水陆交通要道,离泰和县城不远,是一处古代移民集中地。鹅公大丘应是泰和县境内的移民集中营,是江西移民集中出发地,包括许多村落。  (三)“南迁始祖”与永州周氏  族群的划分一般是由宗到支,到派,最后才到族。郡望是最高的宗族标志、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周姓的郡望有19个之多,磨头湾应属于周平王小儿子姬烈后代的汝南郡。从河南省(汝南郡)迁到江西,再从江西迁到湖南的一支。堂号则是郡望的进一步分化与发展,一般以姓源发祥地和始祖的居住地为名,有的直接以先祖的祖籍地为堂号,有的以先祖的名著为堂号,如爱莲堂、细柳堂。细柳堂出自汉朝军事家周亚夫的细柳阅兵,爱莲堂出自宋朝理学家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  前已所述,自恢复汝坟侯,周仁生十子,迁徙于汝南郡安城县(今河南平舆南);作为周平王小儿子姬烈的后代,安城周氏自汉朝以来一脉相承,历时千载,成为周姓的主体。安城周氏的一支迁居今安徽省庐江,三国军事家周瑜自祖父周荣开始在此居住。周瑜之子周胤因言语触犯孙权被发配江西省庐陵郡,江东六郡之一,也就是今日江西吉安,后代便世居吉安吉水,成为今天吉水周氏大族。明初有一些著名文学家为江西吉水周氏家谱写序。清朝中叶,钱大昕撰的《周氏族谱序》,对后人考察周氏提供了重要线索。  行千里路胜读万卷书,我在山水历史跋涉间有了越来越多的人生感悟,历史、山水、族谱、人物、风情,在笔下融会贯通。  唐朝宰相周墀《家谱•序》连同其谱,为周氏保存了由汝坟侯周仁到“南迁始祖”——永州周氏远祖周归仁血脉源流大统:河南汝南→山东青州→湖北襄阳→湖南宁远→道县。总世系:周仁-周勃-周亚夫-周艮-周谯-周灵-周琪-周嘉-周纡-周理-周机-周荣→周兴→周景→周异→周瑜→周胤→周泰→周光熙→周范→周柏→周达→周崇武→周坦→周昉→周征→周玢→周穆→周汾翁→周归仁。  以周归仁为始祖的后裔繁衍为舂陵周氏。舂陵古郡,光武帝刘秀发迹地,位于湖南宁远,唐、宋年间为道州,有“舂陵古之道州也”之语。解放后成为今湖南永州市宁远县柏家坪镇。舂陵所指的地域有广狭之分,南宋时的永州府,就是舂陵郡。  周归仁的四世周安时,生二子,长如鍉,次如锡,居于宁远大阳洞、江永上甘棠;如鍉生子六,如锡生子十八,因名字中均有一个“弘”字,合称“24弘”,后以宁远县大阳洞为中心,分脉到江永11弘,宁远4弘,道县2弘,恭城2弘,富川1弘,长沙1弘,韶州2弘,回山东青州1弘。周敦颐、鲁迅、周恩来均出自“24弘”  宁远大阳洞,秦朝以前零陵县治所在地。此地四面环山,远看像一个很大的洞,像太阳一样圆,便取名大阳洞;江永上甘棠,唐朝天宝年间周姓在此定居立宅,取名甘棠,是湖南省发现的年代最为久远的古村之一,江永11弘的一支。  周归仁的五世嗣如锡进士第,授韶州曲江令,任道州刺史,终任所。传至十二世从远,生子智强,智强生子周识、辅成。辅成世居濂溪,宋朝天禧元年(1017)在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永州道县)生子周敦颐。  综上所述,周归仁到周敦颐的血脉源流为:周归仁→周贵珠→周文颖→周安时→周如锡→周弘谦→周崇昌→周寓→周惟简→周镶→周彦朴→周虞宾→周从远→周智强→周辅成→周敦颐。  周敦颐往下血脉源流,将与磨头湾世系对接;行文至此,留作后表,为叙述代田(磨头湾)周氏世系源流预留空间;晚清名臣周崇傅在《初修宗谱序》中记述零陵周家大院为周敦颐的后裔,也为考察周家大院作铺垫。  (四)千古零陵与周家大院  零陵是我国夏以前(司马迁作史记之前)就已出现的全国三十四处重要地名之一,沿用至今;五千年前,舜帝南巡,在山西运城(京城)过黄河、长江,从洞庭之野直达九嶷苍梧,死后葬于九嶷,因而得名零陵;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郡县制,设长沙郡,置零陵县。零陵县治最早在全州咸水乡老拱桥边(后改称凤凰乡建安司村)。汉武帝元鼎六年置零陵郡,郡治设全州咸水乡(今凤凰乡建安司村)。隋朝废郡改州,零陵、永州从此一地二名。  零陵周氏究竟来自哪里?江西移民主要出自江西南部吉安、北部九江;根据移民地理特征,复原当时的移民路线,可以勾画,因避免长途跋涉,江西南部周姓大都移向湖南南部,江西北部周姓大都移至湖南北部。零陵位于湖南南部,又距吉安近,因此零陵周氏应来自江西移民潮中的江西吉安周氏,即周瑜后裔。迁徙时间可参照他山之谱,周亮家谱记载的明朝万历年间(1577),周亮祖先由江西迁徙零陵县大团里崎山岭。  周氏分布零陵各地,最具代表性的是零陵周家大院、零陵北区大樑园。  周家大院在零陵周氏中最具代表性,因出“两朝四进士”(周希圣、周圭、周道、周崇傅)而闻名于世。走进周家大院,探寻晚清名臣遗迹。位于富家桥镇干岩头村的周家大院,相传是“八仙飘海”中何仙姑的故里(撤乡并镇前叫何仙观乡)。  周家大院是周敦颐次子周焘的第十六世孙周佐建起来的老院子。周敦颐从永州迁江西,500年后其后人又回永州。  1017年,周敦颐出生在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永州道县),1072年定居于江西庐山濂溪书堂,1073年病逝于此,后嗣世居江西。元末明初有一批人随朱元璋打天下由江西迁徙永州,其中有周敦颐的十一世孙周仕德。周仕德于明初偕长子周日奇从江西调入永州,始居祁阳九牛坝;后来,周日奇之子周景和),由江西携二子贵龙、贵虎到永州攻打陈友谅余部,因征永有功,得封孱陵侯;孱陵,在今湖北公安县。自古永州属楚国,朱元璋令其驻防永州,长子贵龙回籍,季子贵虎留居零陵北区大樑园(现冷水滩区杨村甸乡大力元村)。  1505年,周仕德的四世孙周敬,也就是周敦颐的十五世孙,从祁阳迁零陵河西(造纸厂);1550年,明朝嘉靖年间,仕德公第6代周佐又从零陵河西迁徙今富家桥镇干岩头村;干岩头村是零陵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古民居群之一,村民大都姓周,周佐三子周希圣官至户部尚书,周希圣7代孙周崇傅是清朝翰林学士,1904年建成周家大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考察磨头湾周氏迁徙时间还可参照东安县井头圩镇大福村周氏,先祖是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在位)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迁徙而来;  谱海拾零,一些族谱碎片,点滴史料,对接起来,形成了证据链。零陵大樑园周氏始迁祖、周家大院与东安县井头圩镇大福村周氏,均为明初由江西迁入;家谱相互印证,所有江西迁零陵来的周氏应都是同一个时期。代田周氏作为零陵周氏的一支,应是与周家大院同属元末明初“江西填湖广”移民浪潮中由江西鹅公大丘迁到零陵的一支;  第二部分& 代田周氏500年  代田周氏世系的基本估计。代田周氏绵延20代,历经沧桑。由于年代久远,旧社会连年战争,兵荒马乱,家谱失传,世系考察只能按年代推算;现在大多采用25年为一代,20代大约500年,与“元末明初”这个时期相吻合。  追本溯源,应该是自下而上,而非自上而下。因此,对代田周氏的考察是探寻最亲近的祖先。按古制辈份,祖宗10代由远及近为:鼻祖、远祖、太祖、烈祖、天祖、高祖、曾祖、祖父、父亲;太祖的三个儿子继高、继柳、继梅所形成的后裔是我们脉系较近的三个家族;鼻祖的三个儿子则形成整个磨头湾村的三大宗族;由此上溯到始迁祖周秀远,其后裔构成山脚底、田中间、磨头湾三大支派。  (一)“三家村”传奇  春风又绿江南岸,2016年清明祭祖之际,百里来寻故地,来到了家族的发祥地。  在距古城零陵51公里、地处湘南边陲,有三个自然村——山脚底、田中间、磨头湾,今分属石岩头镇和平村、樟树脚村;家乡一派江南水乡风光,河畔、田野、村舍,炊烟袅袅,呈现一幅古朴的村庄图。  在寻根问祖中,家谱是历史的见证者。旧时的家谱是齿录,“齿录”表示抄写、收录、叙用;湖广填川的四川省简阳周晓斌家谱记载“自明朝周秀远移至湖南,落业于永州府零陵县开善乡隆庆里大田寺山脚底居住……继因丁口繁衍,分作三宅:一名山脚底,一名田中间,一名磨头湾”。湖广填川的其他周氏宗亲,如四川简阳三星、平桥乡、仁寿县龚家坝等地家谱亦有同样的记载;因此,周秀远为代田三村始迁祖,不容置疑。周秀远从江西吉安鹅公大丘移居湖广零陵县开善乡隆庆里山脚底,其后代搬迁田中间、磨头湾;合称代田。代田,古时将一亩地分为三份的意思,故有“代田代三村”之说;后又搬迁金家山村、古里周家村,总称大田。零陵本地音称代田为大田,也有口传为“三丘田”的。  湖广零陵县开善乡隆庆里为何地?查阅百度,历史只记录到县一级;《零陵县志》记载:清初零陵县划为12乡、29里,后增加为49里,即有开善乡2里(隆庆里,庆源里),但作为行政区域存在并不长久,民国后消失,以后再也没有出现。零陵县丰乐乡乐善里九甲,就是今天的长塘;经考证和比对,基本认定与长塘毗邻的水口山,就是清朝时候的开善乡。  (二)始迁祖周秀远考  周秀远先祖世系。四川、广西周秀远族谱记载了从周归仁、周敦颐到周秀远世系表,把周归仁打造成共同的一世祖,周秀远列为五十一世祖。  周秀远其人,先从其祖父周伯元说起。周伯元,生于1233年即南宋年间,生三子,1265年生子尚德,后又生尚能、尚诚;尚德于1297年生子德兴,尚能生秀远,秀远估计比德兴小。周德兴随朱元璋起义到建立明朝,历经百战,建功无数,其中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和杨璟、张彬一起征讨广西。洪武三年(1370年),被封为江夏侯。周伯元卒于1301年,也就是秀远出生前就逝世了;尚德卒于1329年,德兴卒于1387年。属于周氏另一支派,在这里不表。  话说周尚能生四子:秀远、秀道、秀通、秀达;秀远是长子,四子秀达约生于1350年,由此可推出周秀远生于1350年之前10年,即1340之间;那么得出,周秀远是元末明初时代的人。  元、明之交,双方在永州展开长达17年之久的拉锯式战争。据零陵志概述,元军于至元十三年(1276)攻破永州后,视当地百姓为仇寇而大肆杀戮,迫使人口大量逃亡,其时出使安南副使陈孚行经永州曾赋诗哀叹:“烧痕惨淡带昏鸦,数尽寒梅未见花”。  按周敦颐到周秀远世系,周秀远生二子兴佐、达佐,是为五十二世;达佐生周诚、周礼、周瑞、周贤,兴佐生永恭;是为五十三世;永恭,配祖妣黄氏。以此类推,五十四世祖启,配祖妣唐氏。五十五世世槐,五十六世文琏……秀远往下第八世周思侯(1600年—1644)字遇吉,为明朝山西总兵,明末指挥宁武大战,与李自成农民军决战于宁武关的巨大山口之间。遇吉殉难,宁武虽破,但李自成死将士七万余人。  明末清初,重庆、四川经过战乱,导致人口急剧减少,因此才有“湖广填四川”的大规模移民,也为代田周氏入川带来了契机;四川仁寿县龚家坝等地家谱记载:周秀远往下第10世正字辈周正鼎为入川始祖;周思侯(思字辈)之后的正字辈用鼎、正鼎、正相,适闻开垦四川之音,由楚地(指零陵)入川;康熙41年(1702年),周贵龙之七世孙周自浆随长子周国赞由湖广省永州府零陵县永泉乡东兴里东营坪现在叫接履桥镇接履桥村入川,族谱里记载的祖先思字辈叫周思祥,下来是廷字辈周廷告,周文元,周国兴和周自北。在族谱里明确记载了,有一些兄弟留在了当地,没有入川。  重庆壁山周志刚先祖于康熙年间1722年从永州府零陵县崇文乡崇文里入川至重庆,在永州零陵有继字辈周继祥、继康、继相、继章、继宣、继冥等宗亲。  通过民间传播的移民信息,在清初历史条件下的外省移民迁川活动中,活跃着一种专门以游说移民入川为职业的人,通过如簧之舌,极力鼓吹“省易于度,一去人籍,便可富饶”。他们就是看准了身处偏远山区的农民,不谙外部世界情况,急于外迁求富的。他们又充当中转站的业务,包揽引路,送其人川,以达到捞取"包银"的目的。正是由于有这种职业游说人无孔不入的介入,才使得那些诱导移民迁川的信息,传遍了原乡的每一个角落。一户从零陵出发的移民家庭,前往四川途中的盘费开支,大体在一二百两银子之间。这些数目意味着,即将离开原乡的人们,必须罄其所有家产,才可能筹足这笔上路的盘资。族谱上,随处可见的是众多家族的迁川始祖,为了筹措盘费,变卖原乡家产的记载。   在移民辞家远徙之时,他们必然会考虑到,如果再也没有机会返回故里,自己在异乡如何保持与祖先、与家族的联系等问题。于是,他们带上了通常是与家族、宗族相关联的族谱。  家谱记载,周秀远有6个支系在康熙年间入川,当时数千里的漫漫旅途上,后来族人居住分散、各支派各有所好,家谱失传,新签班次,或因传抄原因,字辈有变,字形字音也有变。我村族谱记载的字辈:秀、佐、周、文、得、世、廷、思、正、一、登、弘、继、述、昌、应、启、成、康、治;四川简阳周晓斌家谱字辈为“秀、佐、永、单、文、得、世、廷、思、正、一、登、弘、继、述、昌、应、启、豪、杰”  我的家谱,收藏了多少被遗忘的时光;走进家谱,穿越时空,仿佛看到先祖们个个鲜活的身影;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磨头湾宗族的形成  磨头湾家族形成前的零陵。明、清时期的乡村中国,到处是饥荒、水灾;零陵县志记载,明朝嘉靖至万历年间,零陵大旱酿成巨灾,人食树皮,死尸载道;崇祯年间,零陵地震,大水成灾;清朝顺治三年,永州大旱,米价暴涨,灾民死亡惨重,不难想象当时“十年九不收”与家族的生存状况。  如前所述,康熙年间1722年,代田周氏正字辈入川;那么,正字辈之后是一字辈,族谱记载的用科之子—鼎,周穗之子—俊、一联;用鼎之子—芳,属于一字辈;据此推算,一字辈韩继周应是1722年之后出生,成年后到了1750年,即清朝乾隆年间,从田中间搬迁至磨头湾;田中间为周秀远家族搬迁中转站,除搬迁磨头湾外,还先后分流到了金家山村、古里周家村及双牌县、广西全州等地。   韩继周从田中间搬迁至磨头湾,这是家族历史的转折,标志磨头湾宗族的开端。从此风生水起,磨头湾经过10代的生息繁衍,已形成一个200多户、400多人的村庄。  磨头湾从前是蛮荒之野,是一片洞,后因韩姓居民而得名韩家洞,后又改称韩家岭;古往今来,村民们祖祖辈辈从事水稻生产,主要农作物以水稻为主,面朝黄土背朝天。传统的手工业是做竹席子,湖南广西一衣带水,他们常到广西搞副业,叫做“上广西”。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置“十里一亭”行政架构,在交通干线上的“邮亭”,是专供传递文书者或来往官吏中途住宿、换马的处所。由于年代久远,这里已找不到“上广西”的驿站。  旧时乡村地名,以傍水位置为通名,常见的有湾,指处在河曲部位的居民点,磨头湾因地处小河边而得名。在靠近河边的村口,有一荷塘;韩继周从田中间迁徙至此,最初在塘边建房;当年青石铺成的地板,一段碎石路还隐约可见,无言地诉说沧海桑田。  磨头湾村唐朝就有人居住,韩家岭过去不远有一座水库,叫文家冲水库,地名可能与文姓人家定居有关,据治超(小名顺仔)回忆,小时候在水库下面毛家岭的坡上,发现有瓦砾,那上面有篆体字;这毛家岭的地名,可能与毛姓人家有关。  磨头湾村原居民去向,仍是未解之谜;直到清朝乾隆年间,韩继周迁居此地;始迁祖为什么姓韩?至成字辈还有姓韩的,如韩生;估计韩继周是上门女婿,或者是寄拜给姓韩的。再是,据其他宗亲研究,早在秀远时代之前周德兴父亲预见性的改了姓,秀远与周德兴为同祖父的堂兄弟,韩继周的故事可能与那次改姓事件有关;还有一种情况,韩继周可能是韩周两姓的组合,韩周夫妻合在一起取的名,周氏双姓的情况在其他地方也很多。  磨头湾始迁祖韩继周,神圣家族的丰碑。他所生三子,长子周迁,次子周(& )、三子周(& ),形成磨头湾村三大家族,为叙述方便,以晚辈中的代表性人物命名为仁德家族、治标家族、铁仔家族;如今,整个村庄由韩纪周三个儿子的后嗣组成,但也有个别后期从田中间搬迁来的,如周云家族,后代有治字辈周治超。  旧时的乡村,都是以祠堂为中心,崇敬祖先的“实用主义”缓解了中国人的信仰危机;为纪念韩继周,村里建立了祠堂,以韩继周所属的一字辈立堂号“一言堂”,以区别于田中间、山脚里;1929年全州周氏族谱则称:“一言堂”不仅包括周秀远一房,而且还指德公、能公、诚公后裔三房,即上溯到周秀远祖父周伯元。  磨头湾、田中间是周秀远第二个儿子达佐后裔。磨头湾、田中间、山脚里三村的历史源渊,为后来发生土地、山林权属纠纷甚至械斗,埋下了伏笔。  (四)家族的分脉  俗话说,树大分杈,族大分家;韩继周生的三个儿子,以后分作三脉,构成整个村庄的三大家族;本家族源于韩继周长子周迁,族谱上生卒年不详,葬于石桥头楠木巢;据考证,石桥头楠木巢位于今水口山镇江基头村,在磨头湾与白玉塘村之间;周迁配唐氏,生长子周韩振、次子周韩兴,重视实业,经过几代苦心经营,建成一座大屋。  进得村内,在村的东边,一座清代建筑,伫立数百年。这是一座砖木混合式建筑,仿效皇家建筑风格,吸收江南园林建筑精华;木屋架,片石屋基,主要结构是木材;室内由木梁柱承重。堂屋、天井,青砖碧瓦,留下不可磨灭的历史遗迹。周韩振从塘边搬迁韩家岭,家族历史的又一个拐点;  按字辈,周韩振属于我们的太祖;纵观太祖一生,他的三个儿子周继高、周继柳、周继梅,传至五个来孙,分别为周启主、周玉生、周启玉、周启文、周启能。周启主传三子周成源、周成琼、周成增;周启能传四子即周成宗、周成宇、周成标、周成虎(公平);周玉生传二子成国、成兴;周启文传一子周成军。周韩振之后分成三系:一系为周继高,传至周启主之孙解生、国生、正生、丁仔、戊仔、建忠、富忠及周老玉之孙爱军、连军、耀军,老启之孙(迁徙广西);另一系为周继梅后裔,传至周启能之孙周仁德、刚青、明德、明清、庚德、能德。再一系为周继柳,传到周启文一支;  (五)家族近代史  1840年鸦片战争标志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据推算,磨头湾村昌字辈一代周昌阳、周昌寅等人出生于鸦片战争前后,恰巧形成家族的近代史。回首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近代史,家族的繁衍与发展,与国家、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是近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缩影,绵延数百年家族史的里程碑。  高祖一代周昌阳、周昌寅等人出生的历史背景,要追溯到烈祖周继高、周继柳、周继梅;周继高与周继柳生卒年不详,家谱上无记载;有年代可考的是周继梅,生于1771年乾隆年间,殁于1809年嘉庆年间,享年38岁,可谓英年早逝。周继梅生二子:述英、述康,人丁兴旺;周继高生四子:述显、述来、述茂、述稷;周继柳生子三:述光、述烈、述壮;到了清朝道光年间,当时来自东南海上的鸦片流毒猖獗,磨头湾村里有人吸食鸦片,穷的人到烟馆里吸鸦片,家里比较富的人则在自己的家里偷偷吸大烟,据讲述,前者几个人结伴而去,斜靠在床上,头靠着木头凳子,用烟馆里面一盏小灯,来点烟枪。两个人循环使用烟枪,直到他们没钱购买更多的鸦片为止。但天祖们(述显、述英)没有染上烟瘾,靠勤劳致富。述显生昌阳、昌辉;述英生昌宗、昌寅。  在磨头湾一带,嗜酒之风源远流长,自祖辈起就孕育了本地的酒文化。酒席上,有许多的规矩。喝酒爱劝酒,喜欢陪酒“打通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他们把酒看成自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几千年的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国家,农村、农业、农民(三农)构成社会和经济的主体。十九世纪中叶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改革的巨变。鸦片战争,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维持下来。我村以小农经济、小手工业(打竹席)作为经济基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是一首描写古代农村生活的诗,正是天祖时代的真实写照。  《零陵县志》记载:1848年,入秋以来,全县大雨不止,成灾。从以上的文字来看,当时自然灾害严重。1846年至1850年,两广地区本来就地瘠民穷再加上水、旱、虫等天灾不断,鸦片的输入,导致满清白银大量外流,人民生活更加艰难困苦,于是发生了太平天国、捻军起义。  1851年,洪秀全率太平军从广西进入湖南,抵达零陵城外。适逢潇湘二水暴涨,湖南提督鲍起豹督重兵把守,太平军泅水强渡未成,便绕道而行,克道州、郴州,后进攻长沙,最后定都南京。先祖们述显、述英等得以避开了战火。当时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英国殖民主义大肆向中国走私输入鸦片,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清政府政治、军事进一步腐败,广大人民负担沉重。  磨头湾村应字辈一代如应铜、应镗、应金、应银、应钥、应铨、应权、应坤、应巽、应熊、应辉、应耀、应芝、应习、应甫、应旦、应会、应科、应澣等人出生的历史背景,就是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  1866年,清廷任命李鸿章为钦差大臣对捻军作战。这一年,周应澣出生,也就是我的曾祖;同年,孙中山先生诞辰。也就是说,曾祖周应澣与孙中山同年诞生。  周应澣出生的同治五年(1866年),正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的重要起点。欧风美雨,西学东渐,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中国的社会风俗和衣食住行等深受影响。农村仍然是传统社会的农民、地主阶级。但在经济上,农村听命于城市,小城镇听命于大城市的经济一体化浪潮初动。甲午战争前,村里有了洋火(火柴)、洋伞、洋车。日常用品都是从国外进口,所买的东西都要加个洋字,把外国流入的银币也称为洋钱。  (六)跨世纪  科举制自隋唐到清代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改变了隋朝以前采用的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制度导致出身寒门的普通人无法步入仕途的状况。自隋唐开科取士,代田周氏家族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的就有3人,如田中间周哲家族。磨头湾村历史上虽然没有人通过科举进入仕途,但也出现过乡绅阶层或经商迁居城市的人。  农村地主,在中国有几千年历史。土地的原始积累有一个过程,磨头湾村周启英、周启甲、周成遥、周成通、周成智等家族,有的是勤劳致富,有的是在外地经商赚钱回来买地,也有的是来自祖辈遗产。&   据考察,我家祖父辈之前有良田数亩,属于比较富裕的。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到祖父辈比较贫穷了;祖父周启能出生于1908年(光绪34年),是周应澣的独子;曾祖母汪氏,汪家村人。汪家村因汪姓始居,故名,今属水口山镇夏大村汪家组。  宣统三年,1911年,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进入民国时代,周应澣的女儿,即姨奶周玉英出生,后嫁于今水口山镇白玉塘村,村内一塘中多石灰石,故名。民国三年(1914),祖母杨爱妹出生在一个叫雄板山的自然村(今水口山镇禾木山村),共7姐妹,大姐杨金妹(1909年生)嫁于今珠山镇马迹岭村。相传昔日竹山马在此吃竹叶留有足迹,故称马迹岭。  1919年五四运动,近现代文明的传入,农村社会慢慢向近现代转型,村里有了私塾(学校),有了报纸。1921年中共成立后的土地革命,直接影响了乡村的农民运动。1927年4月,磨头湾村有族人参加零陵县万名农民进城,庆祝县农会成立。  二、三十年代旨在改变经济落后、文盲充斥、科学落后、卫生不良、陋习盛行、公德不修等不良现象的乡村建设运动,对磨头湾这样的偏避村落影响并不大。  (七)家族复兴  漫步蓝天白云下的田野小路,我仿佛看到当年如火如荼的土改场面。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土地改革法》,在农村开展了一场空前的土地改革群众运动;土改从斗地主到划阶级成分,将生活在农村中的人,划分为地主、富农、中农、下中农、贫农、雇农等不同的阶级。磨头湾村土改时人均土地1、5亩,户主拥有土地是这个数目的就定为中农,比中农土地略少的定为下中农。人均土地很少的就定为贫农。一丁点儿土地也没有,全靠做长工渡日的就定为雇农。周启主、周启能等划为下中农,周启玉(老启)划为雇农,其他划为贫农;周启英、周启甲、周成遥、周成通、周成智等人划为地主;这划定的阶级成分不仅改变了很多人的下半辈子,甚至影响了几代人的命运,直到1979年中央为地主摘帽。    (八)村政权与隶属关系沿革  中国古代政权不下乡,即所谓“王权止于县政”,中国传统数千年,只有三级政府,即中央、省和县,政权只延伸到县一级,最小的官就是七品县令。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因此,乡村完全靠“自治”。千百年来,中国农村靠的是孔孟之道与儒家思想作为精神支柱,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社会作组织结构。在宗族关系中,集若干家而成户,家有家长,户有户长;集若干户而成房,房有房长;集若干房而成支,支有支长;集若干支而成族,族有族长,同宗同族之人集为宗族。清朝,县级行政机构称知县公署,基层政权称乡、里;零陵县划分为12乡,25里,磨头湾隶属零陵县开善乡(水口山)隆庆里;康熙年间,乡村推行保甲制,加强对农村的权力控制;保甲制始于宋朝王安石变法时期,为王安石变法之一;乡村住户,每十家组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户中最富有者担任保长。按照保甲编制起来,以便稳定封建秩序。清朝对保甲制有了大的发展,同治10年由原来的保、甲二级变为牌、保、甲三级,10户为一牌,10牌为一甲,10甲为一保。   光绪34年(1908),零陵改制,乡、镇以下设团,划分10乡、7镇、206团;民国成立之初,由于受西方以个人为社会组织单位的政治观的影响,废弃了保甲制度,县级机构改称行政公署,知县改称知事(后改称县长)。民国16年(1927),将原零陵改制的206个团并为133个团;1935年,农村恢复保甲制度,重新划分乡镇,全县组编807个保、7979个甲。其负责人均为地主及代理人;磨头湾村周成遥为甲长,马家湾唐姓为保长。  解放前,磨头湾一直隶属水口山镇,开善乡即水口山镇;解放初,零陵沿用旧时乡保甲制,全县29个乡镇、345个保、3569个甲;我村与今水口山镇汪家村共一甲,与水口山镇马家湾共一个保,甲长仍为周成遥;1950年6月,开始废除保甲制度,村里暂由农协会主席周老启代行村长职权;8月,零陵县设129个乡,乡的名称以地名命名,村以下设组,由甲改置而成;1952年,零陵划小乡,全县划为14个区、285个乡,我村隶属芳坪乡,芳坪原为一大片芳草丰美的坪地,宋朝末年有一蒋姓宰相安排蒋氏家族到此居住而得名。  和平村的前身是石岩头公社和平大队。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隶属关系几经变迁,从1951年互助组,1954年初级社到1956年高级社;建立初级社的时候,当时有3个初级社,和平初级社是其中一个,建立高级社时得名和平;磨头湾叫和平高级社,先后隶属郭家乡、火湘桥乡;到1958年人民公社时,隶属超美公社(今珠山)。人民公社化运动至1962年,明确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制度,隶属关系为石岩头公社和平大队第二、三生产队。  我的家谱记录了一个家族血脉的延续,传递着永不磨灭的香火,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苦难辉煌。  (QQ)
·(*)代表必填项目<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100%' border='0'为了能在百姓呼声进行正常的投诉和互动,请先,没有注册的请先!扫一扫,关注红网《百姓呼声》官方微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西周氏字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