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成长 发展一起发展

在共同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应有的正确认识是①可以看到个人成长足迹与社会发展轨迹的交会②个人可以创造人类社会的历史③民族的腾飞和祖国的强大令我们感觉到责任和使命④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支持
考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创造的环境和支持;②项夸大了个人的作用。故选A。
许多城市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提出了“你我文明一小步,城市文明一大步”的口号。从个人对社会影响的角度,这说明了
A.人的全面进步是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密不可分的B.任何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C.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总是离不开社会提供的各种条件D.个人离不开社会,人们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
日是第十六个“世界读书日”。我国开展了以“让我们一起走向阅读社会”为主题的全民阅读活动,继续在全社会倡导多读书、读好书的文明风范,进一步推动杀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促进全民素质的提高。(1)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属于哪一文明创建活动?开展这一活动有什么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多读书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我国要建设什么先进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书可以促进全民族哪两项素质的提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读书的过程中,面对不健康的书籍我们应该怎么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在万众瞩目的2010中国上海世博会,富有中国特色的“东方之冠”主体思想馆将代表中国向全世界展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华夏文明。世博会是一种文化的展示,由此兴起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是因为
①发展文化可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②发展文化能凝聚民族精神,提升民族素质③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④发展文化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高考全年学习规划
该知识易错题
该知识点相似题
高考英语全年学习规划讲师:李辉
更多高考学习规划:
客服电话:400-676-2300
京ICP证050421号&京ICP备号 &京公安备110-1081940& 网络视听许可证0110531号
旗下成员公司名家专栏 &名家专栏
专家陪您一起阅读――纵观孩子的成长,引领孩子的发展
更新日期:
专家陪您一起阅读
纵观孩子的成长,引领孩子的发展
文/张光年(山东行知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2014年4月4日晚7点,山东行知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第十四期&梦想之翼&&一起悦读&在家长们的共同期待中如期举行。
本次悦读分享的文章是王文杰老师的《》中的第五篇《跳级的孩子不是优秀生》,山东行知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孔屏教授带领家长和孩子们一同探讨学习了这篇文章。
文中主人公杨树彬,小学就读于济南市青龙街小学,初中进入济南第五中学,高中毕业于上海市上海中学,2008年通过自主招生被复旦大学国际金融专业录取。现在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攻读计算机金融硕士学位。小学五年级曾获华罗庚数学竞赛二等奖,初中获得奥林匹克数学、物理、生物、化学各科全国竞赛一等奖,高中荣获上海市数学竞赛一等奖,每年都是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
杨树彬小学的时候并不是优秀的学生,因为他数学从来没考过100分,语文都是80多分,也比较调皮,小学阶段并不优秀的树彬是怎么一步步走到了今天,这里面离不开树彬父母的用心养育,树彬父母的教育理念的确是值得每一个家长去学习。
和树彬父母PK教育
在大家分段将这篇文章读完之后,孔教授引导大家交流:和文中树彬父母相比,自己哪些地方做得比较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
家长们在这个环节中谈到,自己对孩子的督促做得还不够,经常是抓上一两天就会忙于自己的工作去了;对孩子的自主学习和自理能力进行培养了,但没坚持下来;自己关注的是细枝末节,而树彬妈妈是抓大放小。
文章中谈到,树彬在老师眼里不算是个好学生,但父母从未因此批评过他,从来不纠结于他的成绩不拔尖,非常重视自主学习、自理能力和自我锻炼等能力的培养。
对此,孔屏教授向家长们分享以下几点,&
1.好的家庭教育首先是无条件接纳孩子。树彬小学期间语文考80分,应该是比较落后的,但妈妈从没批评过孩子;
2.&家庭教育重在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包括自己上学、放学,自己整理书包,家长要舍得放手,仔细想一想,在家长为了保护孩子而想要孩子更安全的时候,事实上是不是恰恰剥夺了孩子的安全?父母让树彬成为脖子上&挂钥匙&一族,自己上、下学,不仅是教会了孩子自我管理,孩子也在其中学会了自我保护;
3.&家庭教育必须遵循规律,树彬父母是了解儿童发展规律的,树彬成长过程中父母抓了小学阶段及之前的关键前,初中之后基本没有管过,而我们知道,小学及以前,孩子的亲情、孩子的安全感都需要用心陪护,这时候就需要父母日复一日地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孩子到初中之后,自我意识提升了,孩子会要求独立,这时候必须给孩子自由;
4.家庭教育不要忽视孩子的体育锻炼,每天至少保证一个小时的运动,可以跑步、散步、打球、爬山,这不仅可以很好地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让孩子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还可以让孩子的心胸宽广,坐下来学习时才能够沉下心来。
家庭教育要趁早
树彬父母在树彬的教育引导上是费了心思、下了功夫的。一岁多时,树彬父母就教背唐诗,三年级前读些故事和童话,四年级开始读有关历史和文学的著作;四五岁开始&玩&算盘,数学兴趣也培养了起来。虽然树彬数学考不到100分,却获得了华罗庚数学竞赛二等奖。
孔教授抛出话题&&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早期开发方面,诸位做过什么探索?有的家长分享到,孩子小时也引导孩子背诵,但是没有计划,当孩子说不喜欢没兴趣时没有去关注引导孩子,对孩子的成长更多是顺势而为,没有进行刻意地引导,以后还是需要更多地下功夫。有的家长分享到,自己认为背唐诗孩子理解不了,就没让孩子去背,给孩子讲格林童话听;有的家长分享到,自己曾引导孩子下国际象棋、围棋。有的家长分享到,自己很赞同孩子养蚕、观察孵小鸡,认真地去听孩子的描述。
家长们分享了很多自己的探索,孔教授就大家的分享,结合文章,提炼了几个家庭教育中的要点:
1.家庭教育要趁早,要抓孩子的关键期。&3岁看大,7岁看老&,7岁之前孩子的发展存在若干的关键期,树彬妈妈就抓住了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对于古诗文的背诵,不在于理解多少,也不在于背过了是不是会忘掉,当孩子上了初中之后,再现这些诗词的时候,孩子会非常容易理解,会唤起儿时的记忆,学起来就轻松多了。
2.阅读对孩子成长的作用是非常巨大的,抓教育从孩子的阅读开始。有阅读的好习惯就会有学习的好习惯,好多家长说幼儿园没培养过孩子,上幼儿园就是玩过来的,小学就会落下一些,困难越来越多就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所以,孩子上学之前,教孩子多认识汉字,等上学的时候,孩子会读懂题意,学起来会更轻松。当然,坚决反对幼儿园和家长教孩子写汉字,因为孩子的手指骨骼还没有发育完善,写汉字会让孩子的手指骨骼变形,产生痛觉记忆,孩子长大后就不喜欢写作业甚至抵触写作业。
3.孩子的数理能力在于早期培养。在日常生活中要给孩子有意识地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在很小的时候和孩子探讨摩擦力、重力,可能孩子当时不会懂,但当在学校里学到这个知识的时候,孩子就会感到一下子就会了。
4.算盘对学习是非常好的,但一旦放下再捡起来可能不会很容易,这需要一个长期的功夫,但至少可以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好的孩子才有学习的效率,写作业不仅速度快,而且准确性高。
5.中国的应试教育更多考察的是一个人的记忆力,树彬先天记忆力特别强,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受到他人夸奖,那就会让树彬的背诵变成了一个很好的习惯。家长一定要注重孩子记忆力的培养,遇物而教,帮孩子随时回忆学过的知识,从而得到知识的深化。
只做欣赏者,不做批评人
树彬五年级的时候,日记就常常写到1000多字,初中时作文写得又快又好,常常作为班里的范文,高中时写的随笔精彩到老师看完后批语往往比他的文章还长。这些都得益于树彬从小的大量阅读,也归功于他坚持写日记十几年。
孔屏教授问:&写日记对一个人究竟有多么大的作用?&有家长说,写日记可以提高语文成绩,但更多的是对生活的积累和思考,会对自己的成长发展有很多的好处;有家长说,当自己感觉特别烦的时候,写写日记,发发牢骚,心里会舒服些,不管怎么写,只要写就好;有家长说,日记就像是自己的一个朋友,写日记就像是一种心理压力的宣泄,写出来了可能就把这些东西放下了;有家长说,写日记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坚持。
孔教授和大家分享到,自己从小就写日记,家里非常穷买不起本子,高中时期的本子都是老师给买的,日记写了满满地两大摞,日记本里有很多自杀的问题、情感的问题、学业发展的问题和父母关系的问题,多亏那时候的日记家长没看到,但那个时代即便看到了父母也不管你,日记在这里起的最大的作用就是&自我疗伤&,家长不去处理的时候也就过去了;写日记还极大地促进了自己的写作能力,一天不写就感觉那一天好像没过。
在此,孔教授提醒家长们,不要偷看孩子的日记,很多时候记下来,过去就过去了,没有什么大不了,但当家长知道了的话就会焦虑,就会心疼,就不可避免地去干涉孩子。
孔教授最后就写日记问题总结到,家庭中要培养孩子写作的好习惯,不要单纯靠老师去培养,先是要坚持阅读,洗刷完之后捧起床头的一本书,每天读半个小时;作为家长,要培养孩子写作的兴趣,需要做到&只做欣赏者,不做批评人&,孩子开始的写作就是从认认真真地写流水账开始,不管写什么,只要写上了就行,用欣赏的心态对待孩子的写作,孩子就会常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
舍得让&硬翅膀&的孩子飞
树彬中考分数超出了济南最好高中的录取线30分,但14岁的树彬最终选择了远赴上海开始了他的高中生活。
家长们对孩子从小到外地求学有不同的看法,一方认为,外地求学可以锻炼孩子的独立能力,可以找到更好的教育资源,有这样的机会就会支持孩子做这样的选择;另一方认为,先建立起孩子的自理能力,各方面条件都合适的状况下才可以让孩子到外地求学。
一个家长咨询孔教授出国留学的看法,孩子特别想出去,家长特别不希望孩子出去,孔教授分享给了家长一句话: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目的,唯有父母对孩子的爱却是以分离为目的。对此,孔教授和大家分享到:
1.家长要舍得让孩子独飞;
2.要想让孩子独飞,首先重视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有的家长光看到出国的好,可没注意到孩子自立能力不足,带来出去之后的困难重重;
3.家长必须站到更高的高度上纵观孩子的发展,并引领孩子的发展,为孩子提供一切教育的信息,这些问题孩子难以去做,需要家长去掌握;
4.家长要重视亲子沟通,无论距离远近,物理距离不代表着心理距离,一家三口可能天天在一起,但心理距离可能很遥远;有的家长可能离得很远,但会非常注意沟通,心理距离很近。
5.良好的亲子沟通,建立在父母无条件尊重和接纳孩子的基础上,树彬在父母那里得到的都是赏识、鼓励,所以,他有什么事情都会在第一时间与父母交流分享。而那些越长大越不愿意和家长沟通的孩子,很多都是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家长太多的抱怨和指责。
在出国留学怎么看的问题上,孔屏教授提醒大家,家长首先要更多尊重孩子的发展,不要因为自己对孩子舍不得而限制了孩子的发展;其次,一个孩子是否适应外地求学,要看亲子依恋如何,是否能够离开温暖的家庭;要看孩子的独立能力如何,是否能够处理好自己的生活;要看孩子是否足够自信、足够自尊,是否能够应对自己的心理变化。再好的学校,再好的环境,都要首先考虑孩子能不能适应。
本次一起悦读就像是一次教育的盛宴,家长们表示受益匪浅!最后,家长们也由感而发地分享到,妈妈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作用非常大,做妈妈的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成长;要着眼于孩子的长远发展,抓住核心的东西,不要拘泥细枝末节;注重孩子的能力培养,意识到了,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无条件接纳,尊重孩子;教育要趁早,家长要有系统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
感谢家长们的参与,感谢孔教授的分享,希望这次盛宴也能给每一位看到这篇文章的家长一股清香!
行知咨询热线:7(周一到周日早8点&&晚5点)
QQ群:(小学)&&&(中学)&
山东行知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是由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正式批准,山东省民政厅登记注册的专业青少年发展研究机构,拥有一批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专家团队。面向家庭和青少年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心理培训、社会调查、学习能力测试和学习能力培训、夏令营冬令营、周末特色活动、特殊儿童辅导、一起悦读、家庭教育论坛等活动。
张光年联系电话:15
通讯地址:济南市浆水泉路正大城市花园二期景苑12号楼北一楼,山东行知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邮编:250014
来源:山东行知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共同成长论&
共同成长论 -
&&&&&&&&共同成长论是由中国心理学者提出的儿童心理发展和家庭教育应用性理论及系列实际操作指南。这一理论从父母—子女双方的视角对儿童人格培养方式进行了重新定位,该理论吸收了经典动力学、、、人本主义以及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并对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合。同时,结合中国家庭教育现状、借鉴多年系统家庭治疗经验,规划出了系统的操作方式和规则。
共同成长论 -
&&&&&&&&国际发展心理研究会主持了这个专门针对中国家庭中人格培养的课题研究。研究会副会长、心理学者杨哲领导了这一理论的整合。并进行了大量的团体治疗实践工作。
共同成长论 -
&&&&&&&&国际发展心理研究会副会长、研究员杨哲认为,相比于财产、身份地位、知识技能乃至身体素质等等,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最核心的利益是应该是让他们养成一种有独特个性的完美人格。他对这种人格的现实表现进行了如下的描述:“事件临头时,能迅速平衡心态,理智评判,沉稳决断,而不受情绪干扰,不受心境左右;平常生活中,心智淡泊宁静,不因声色激越而喜,不为一时得失而忧,平和愉悦;顺境时,和善宜人,有节有度,逆境中,积极乐观,不废不弃;对新生事物总怀好奇之心,乐于探求,知而后足;对大千世界总持开放心态,不迷不散;待人平等互重,洞察却又能包容宽厚;处事稳健恒久,乐于尽责却又总能持其刚要”。他认为,这是对健康心理标准(善待自己,善待他人,有安全感,适应环境,情绪正常,乐观积极,人格和谐)的现实阐释,是孩子心理成长的方向。杨哲尤为重视对儿童原生创造力和独立意志的呵护和发掘。他认为,父母和孩子两个心理世界只有做到相互独立而又和谐融洽,孩子才能真正从亲子关系中获益,并且得到切实的支持。&&&&&&&&对于亲子关系,杨哲认为,虽然在理论上,父母人格完善与否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几乎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有人格完善的父母才有资格培养儿童。只要父母学一些科学的理论,并且立下恒心去实实在在地努力,就会大有成就。这是因为,父母在拥有孩子的同时,也获得了一个最为珍贵的机会,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对于父母而言,孩子也是一面最纯洁明澈的镜子,父母能从孩子的这面镜子里,映射出自己心灵中平常难以觉照的层面,这对父母自身人格完善来说,意义重大。父母对自己的责任和他们对孩子的责任,对自己的期望和对孩子的期望,这些加在一起,就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心理动力,而且,一种爱在父母和孩子之间不停地流动,促进着成年父母更有力量地洗清自己成长中残留的幼稚的防御方式和,与孩子重新共同成长,建立起一种良性的关系,在完成自我救赎的同时,为孩子也托起一个美好的人生。父母应该要有一个强烈的意识,就是自我完善、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共同成长论 -
入门:情绪的自我关怀&&&&&&&&亲子关系中最大的障碍在于成人家长情绪的泛滥。我们不能把失控的坏情绪消灭,我们也不能够和它们决裂,因为它们恰恰是我们自己生产出来的。但是,这些不请自来的坏情绪,我们却可以认识它们,可以了解他们,可以接纳它们,可以关照它们,什么时候我们成为了自己这些情绪的朋友,成为了它们的关怀者,我们的心才开始真正得到了自由,我们可以不必苦苦地驱赶它们或者强忍着伪装自己,我们就开始重新获得了一颗真实的心灵,获得了不受强迫性驱使和控制的能力,获得了让纯真的爱没有障碍地照射孩子、照射他人的能力,我们所爱的人可以欣然享受我们爱的温暖,从我们身上源源不断地获得力量,渐渐地,虽然我们还是总会感受到这些不好情绪,也会伤心、也会焦虑、也会恼怒、也会恐惧,品尝着苦辣酸甜,但是,我们将会变得更加真实,更加自主,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真实的喜悦和力量,它不是被人、被财、被声色刺激之后的无常的快感,而是一种生命本来的力量,一种从内心自然涌出的不会枯竭的动力和快乐。只有这样一个过程,才真正叫做成长。&&&&&&&&要想成功地走过这条道路,首先需要具备两种能力品质。&&&&&&&&第一种,良好的、愉快的亲子关系乃至一切人际关系无一不是两种品质的结合,爱和尊重。爱是父母的天性,到处可以感受到。但是尊重,这种品质却很难真正地看到。社会上经常看到的所谓的尊重,或者是在处理关系时候为了获得支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取悦对方的姿态,是一种功利性的操控,或者就是出于自卑而仰视对方。真正的尊重是庄重有礼,平等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对方的权利和自己的权利一样重要,对方的需求和自己的需求一样对待,对方的尊严和自己的尊严一样贵重,对方的生命和自己的生命一样神圣。一个角色只能是另一个角色共生体,包括父母和孩子在内无论是那种角色,都绝非独立存在的,都是关系中的一面。对方的心理意象和自我心理意象共同构成了一个人的心灵,如果对方的心理意象是卑微的,并不代表他真的是卑微的,只能显示自己的心理有一个卑微的层面,如果对方客体的表象是肮脏的,自己心里一定有一个肮脏着的结构,以对方客体为媒介,一个人污染了自己的心。在心灵世界里,别人就是自己的一部分,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尊重映射在自己心灵里的别人和尊重心中的自己,都是在呵护自己的心灵。所以,尊重别人就是为了获得一颗不被自己玷污的心灵。父母对待孩子也是一样,孩子的权利和自己的权利、孩子的需求和自己的需求、孩子的尊严和自己的尊严都是平等的,只不过是不同,表现出的具体内容会有很大差异。如果对孩子缺乏尊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让孩子去顺从,表面上是爱护,实际上是操控。&&&&&&&&第二种能力品质,是内省力。就是对心理经验的切实感受和理解。能够感受到对方心理的体验,也能够努力感受其自己的内心曾经发生过什么,是为什么发生的。这是我们穿越我们和他人之间,自己现在和过去之间心灵隔阂的能力。不光是心理学,几乎所有社会科学都需要这种内省力。深入:进入一种成长状态&&&&&&&&快乐的源泉并不是一个人变成了什么,而是他处在什么样的存在状态之中。&&&&&&&&当一枚石子被扔出去,很快就会落在不远的地方,因为推动的力度不够;一颗子弹射出枪膛,飞行几百米之后也会掉在地上,有爆发的力量,但是不持续;一个火箭发射出去会飞行很久,但迟早也会落下来,有了持续的推动力,但是终究会耗竭掉;日月星辰,在宇宙飞速运动行进,恒久不变,因为这种运动和速度已经成为了它们的存在方式。从做事情到做事业,再到做人,就好比这三种不同的状况,作为一个人,也可以进入一个轨道,也可以有一个不断变化、不断成长、不停收获的存在方式。当成长已经变成了父母的一种存在状态,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就很难再看到那种摇摆不定的困扰,或者退行滑落的烦恼,就好比一个人踏上了一条欢乐的旅途上。这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因为对于这样的人而言,生活中的任何艰难挫折,都不会成为阻止他们的障碍,从这种人身上,能感受到一种不同寻常的巨大的生命力量。共同成长,是父母们要达到的一种生存状态。&&&&&&&&进入共同成长状态的父母会做出这样一些积极的表现:&&&&&&&&首先,他们会保护孩子自身天然的巨大成长动力不被人为因素所破坏,他们会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让孩子形成真实自体。第二,处在共同成长状态下的父母和孩子相互之间会有一种镜像作用。就是孩子从父母那里会看到一个更真实的自己,看到一个美好的自己,看到一个有力量的自己。父母从孩子那里也会看到一个成熟的自己、值得信赖的自己,会看到自己付出的大爱。第三,这样的父母有能力承受来自孩子的各种攻击,孩子会从父母的有益反应方式里获得成长。第四,正如客体关系理论所主张的,这样的父母会成为孩子成长之初的一个良好的客体,被孩子所使用,来帮助孩子建立起一种优良的客体关系模式。这样的孩子会形成健康的人格,也会有很好的情商。收获:在共同成长中获得幸福&&&&&&&&对于幸福,去强行抓住幸福就像试图用箱子锁住阳光,抓住那一刻,就瞬间消失了。有许多人正是为了获得一点幸福感而把自己变成的病人。如果成人对孩子做到了理解、接纳和尊重,父母和孩子两个世界达成了既相互独立又能和谐相容的理想状态,就能够消除意志冲突,彼此都会长久地对对方发挥出积极的价值,给对方带来不可替代的支撑和温暖。这不仅适用于父母与孩子,也适用于所有人际关系。如果是这样,幸福感就会和如影随形。幸福就在美好的关系里,一个人获得幸福的能力,就是他创造美好关系的能力。&&&&&&&&儿童的心灵与成人的心灵是特征不同的两个世界,呈现两种不同的景象,运用两套不同的规则。在这两个世界没有达到既独立又相融的理想状态的时候,很难免,父母与孩子各自坚持着两套思维、两种诉求,截然不同、格格不入,甚至针锋相对。那么,谁更应该先主动走进对方的世界呢?“应该”首先包含着“能够”,只有成人能够做到这一点,所以这是成人家长的责任。如果父母能够真正走进了孩子的世界,充分地理解和接纳了那里的特征和规则,双方许许多多意志上的冲突就不会出现了,而是会融合成共同的意愿。&&&&&&&&这些理念体现在在现实关系中是四种表现:第一,关注接纳;第二,归还权力;第三,坦诚信任;第四,鼓励创造。操作:父母对儿童主要心理问题的陪伴&&&&&&&&共同成长论列举了几种典型的问题表征,分别是:婴幼儿的恐惧或者童年恐慌;偏执任性;入托、入学焦虑;以及厌学、辍学。&&&&&&&&第一种典型问题是儿童恐惧或者童年时期的恐慌。这个问题有一少部分是先天遗传因素造成的,但是大部分孩子的问题是后天形成的,抚养方式问题带来的安全感缺失、接触到负面信息过多都可以形成。前额叶理性的判断和杏仁核的生理反应不协调。恐怖情绪一旦建立了条件反射,在遇到相应刺激物的时候,自然反应,这一刻人是不跟着理性走的。另一种童年期恐慌表现为对生活风险不能正确理解,这种问题成因机理从心理动力学和生物学都有各自的理解方式,一般理解是几种深层次的心理冲突和心理发展缺欠综合表征为一种弥散的、恐慌性的焦虑。第二种典型问题是偏执任性。人在生命最早时期的心理在偏执位态、抑郁位态和自闭位态三者之间循环发展,这个时期过度剥夺或者过度满足都可能造成孩子出现缺乏理性、缺乏控制能力的偏执任性。第三种典型问题表现是新环境焦虑,也就是到了年龄拒绝上幼儿园,或者入学焦虑。主要原因一是安全感缺失,二是客体关系障碍,三是社会化滞后&&&&&&&&第四种典型的问题表现是厌学。它的根源出于五种不一样的情况:第一,情绪逃避;第二,社交逃避;第三,关系饥渴;第四,驱力失衡;第五,自我混淆。&&&&&&&&共同成长论总结了父母良好的陪伴艺术对于改善的疗效因子:分别是希望重建;关系矫正;自由意志;焦虑松弛;技能获得;重获价值;良性仿同;情绪呈现;内省顿悟。&&&&&&&&推荐了四种操作方式:改善交流、游戏陪伴、行为引导、故事暗示。&&&&&&&&第一种艺术:改善交流,分为三个技术:情绪呈现技术;独立意志技术;心理支持技术。&&&&&&&&情绪呈现技术分为两个步骤:关注接纳和支持呈现。&&&&&&&&独立意志技术要求:交还权力、全程尊重、鼓励思考。&&&&&&&&积极支持技术要求父母做到两点:消灭魔咒,真诚欣赏。&&&&&&&&第二种艺术:游戏陪伴。要求遵照三个原则:第一,认真投入。和孩子平等地玩儿,共同协商建立游戏规则,带头遵守游戏规则。既不能文以载道,也不要刻意引导,父母应该鼓励孩子构建游戏方向;游戏中更不要轻浮戏弄,高高在上。父母只要呵护好孩子的游戏热情,就成功了一半。第二,关注情绪。父母在游戏当中要关注并且试图引起孩子的情绪表达。第三,启发内省。父母在游戏中通过鼓励表达式的提问,启发孩子呈现内心世界,将关注力从外界事物转向内心,为孩子的内省和领悟打开了一扇门。&&&&&&&&第三种艺术:行为引导。行为引导包括三项技术:第一是行为契约。第二是放松治疗。&&&&&&&&第四种艺术:故事暗示。对于有情绪反应障碍的孩子,父母通过讲故事,扰动情绪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思考:父母支持孩子对自我的整合&&&&&&&&人生需要两件最基本的东西——动力和方向。而这两样东西都只能来自于一个源头,那就是对自我的认识。对自我认知的不同情况决定了人生的不同状态,归纳起来大致有下面五种:低级认知;被动认知;虚假认知;推翻认知;成熟认知。&&&&&&& 共同成长论对于自我认知的整合提出了多种路径:&&&&&&&&1、对自己思考了什么有一个清醒的意识;&&&&&&&&2、对自己过去的记忆进行主动的、深刻的整合;&&&&&&&&3、对自己的各个心理层面做出认真的探寻;&&&&&&&&4、对自己未来的选择进行思考和评估;&&&&&&&&5、对自己在各种角色之下的自我真实意义进行思考;&&&&&&&&6、把自我融入进一个博大境界中去体验;&&&&&&&&7、把整个社会作为大背景来认识自己。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5次
参与编辑人数:2位
最近更新时间: 04:58:14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共同成长 发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