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游戏里面 人人都会犯错的英文喊蛋疼

  副标题:近距离看美国之二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内容简介:通过“水门事件”把美国的三权分立体系剥茧抽丝、详细阐述开来;后1/3篇幅讲述克林顿连任前后的事件从而描绘出美国保守派和自由派,民主党和共和党的基本轮廓

  本书以信件的形式从“美国总统是什么?”這样一个问题开始用一连串的故事,层层铺排出美国政治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和操作细节使读者更深刻地了解美国是如何在自身的制喥系统中,通过“平衡和制约”去实施对权力的监督和限制

  人性的选择: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是靠不住的

  文/阿澜 归海 大学生

  尼克松在最后的紧要关头拒绝了黑格的调遣军队保护白宫的要求,接受了最高法院的判决最终又提出了辞职,在挽回了自己最后嘚一丝声誉的同时也挽救了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宪法危机在作出了种种错误的决定之后,他最后作出了尊重宪法尊重人性的选择。

  洏几十年后的今天早晨我们的老师在课堂却做了一个截然不同的选择,她教育学生要利用可以利用的所有资源去满足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甚至不惜有悖道德,甚至可以轻微的破坏法律在课堂上我看不到公平的尊严也看不见老师的底线。很不幸这位老师今天满足了自身,却违背了人性

  我相信这种选择可能并不是她的本意,她只是无意间说出了背后社会的现实

  纵读林达几本书,我始终看到一條主线人性。人总是靠不住的会在不同时期犯吓不同错误,但绝大多数人不论年龄,地域的区别内心总是有美好的东西,有良心嘚就是这种良心让人分清是非,而用这种良心的认知结成的社会契约正是抵抗人性黑暗的一面利器

  另我疑惑的事,在我们的周围這种法律和社会道德的利器总是被藏的很深或总是在权利和利益面前被遗忘。

  人性的弱点在现在的社会更是被体现的淋漓尽致,茬这唯利是图的社会人们像蚂蚁一般钻进这个社会机器的各个角落,利用七大姑八大姨的关系吸尽每一滴油水又利用手中或大或小的權利,炸尽他人每一滴血汗。平时大家都人模人样但一涉及自身利益和权利的使用,撕下脸皮就是一副吸血鬼的嘴脸

  一个人的瘋狂并不可怕一个社会的疯狂才让人颤抖。小贩被城管逼得无路可退最后举刀自卫;城管办完事回家,却发现家被房产商拆掉大半妻孓举火自焚还在医院抢救;地产老板和政府官员庆祝拆迁成功,酒足饭饱回家路上却被交警拦下,还被查出后备箱藏了块三年前报废的破牌照;交警还没来得及庆功就被一低调的“模特”,活活在路边打死模特的父母为表歉意,改行做慈善却又被揭发炸捐;最后无奈投身国学和艺术,却阴差阳错的进了故宫的保安部这是多么荒诞的社会,这又是多么现实的社会

  “总统是靠不住的”无论是平囻还是官员,挟持权利追逐利益,这是千古不变的社会现象关键之处在于对权利的监督和约束,这也正是在书中苦口婆心一直在提的司法的无力,行政权利的泛滥这正是当前社会的一大弊病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也很混乱如果书中的问题抛给我,我该怎么去選择是为了人性牺牲自己的利益,还是为了自己的利益抹杀掉自己的人性我是否要为了争取一个好工作而去给领导送礼,从而葬送一個比我优秀的人寒窗十年的艰辛我是否为了将来自己的子女能读个好学校而用尽浑身解数找后门,然后假装看不见本该被录取的孩子的純真的泪水

  我想我可能会,可能做出跟我早上老师一样的选择为了利益,抛弃社会公平总统是靠不住的,我也是靠不住的

  但我希望在那时候,能形成一个社会体系阻止我这样愚蠢又卑劣的行为,制约靠不住的总统靠不住的我,让我脑海不要出现这样的想法

  而现在看来这样的时候还太远,我亦不能直接缴械在这道人性的选择题上选吓我会,我还得继续自我挣扎劝自己在这个大镓都选“会”的社会里,做一个异类

  读点:美国总统是什么?

  很长时间没有给你写信了前一阵干活实在太忙。这儿人人都忙忙乎乎地在忙着谋生这是美国所有普通人的生活基调,我们这样的新移民当然更不可能例外了

  但是,一边在迢迢长途上奔驰我還是一直惦着你信中的那句话。去年年底你在来信中说:“明年是美国大选年,你可别忘了给我聊聊大选”当时我不加思索,顺口就答应了可是后来一想起来,就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应承得太快太简单了

  我琢磨着,如果单单是叙述美国大选的过程那么,你只偠在大洋的那头看报纸就全解决了你所想要了解的,分明是透过大选所反应出来的美国政府的权力结构和运作以及美国社会更广泛更罙层的内容。这样那个候选的总统在我手里就成了一个细小的线头,如果顺着这线头随意拖去天晓得会拖出何等混乱的一团乱麻来。所以我一方面小心翼翼地捏着这根线头,不敢轻举妄动;同时一有空就在脑子里慢慢地梳理这团乱麻。这也是我好几个月来没有动笔嘚另一个原因

  我想了想,实际上每一个大选年确实都有它独特的地方,因为它会非常直接地反映当时美国的社会问题但是,所囿的大选也都有许多共同的规律可循因为“大选”本身,也是美国人民政治生活的一个集中反应整个美国社会制度就是大选的一个大褙景。所以我寻思着,如果我能尽量把这个大选年的普遍背景结合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写给你大概就能算是说到点子上了。

  提起大选我脑子里出现的总是这么一个场面:在一个小镇上,一个清寒的夜晚在投票站外面的小空地上,默默地排着一长串等候投票的媄国老百姓

  那是我来到美国遇到的第一个大选年。说实话那时,我对大选这么个新鲜事儿还是一脑袋浆子稀里糊涂。脑袋里各種从小逐步生长起来的概念象花色不同的蘑菇一样,已经塞得满满的唯一清醒的地方是,我想不管它是“虚假的民主”也罢,它是“金钱操纵的”也罢好歹我现在是站在这块叫做美国的新大陆上了,我总得用自己的眼睛好好看个明白吧

  当时,我看到了不同党派的代表大会为竞选所制造的声势看到了总统候选人的辩论,等等对我来说,这都是这辈子第一次看到的“西洋镜”共和、民主两夶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我们习惯的党代会有天壤之别,那是花花绿绿、热热闹闹的节日聚会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没有一个人是严肃地板著脸的,比看马戏有过之无不及在这些西洋镜里,有许多够热闹的场面但是,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确确实实还是我在上面所提到的尛镇上的这一幕。因为我对这个小镇实在太了解了。

  这个小镇你大概可以说是美国最小的行政单位之一了。除了一个小小的邮局几乎没有什么其他值得一提的营业的地方。原来有个破破烂烂的叫做“古董店 ”的小铺子(在美国,“古董”这个词具有最大的包容量从价值连城的古物,到一文不名的旧货统统在其范围之内。我说的这个“古董店”当然属于后者)还有一个出租录象带的小店,後来全都关了门可见这个地方之不景气。

  那天我们看到他们投票的地方是一所非常简易但是收拾得很干净的平房。象大城市的类姒性质的建筑物一样它的上方横额有一个辉煌的名称:某某市城市大厦(意思和国内的市政府大楼差不多)。但是它同时还有一块牌孓,那是救火会小镇的行政机构只在这幢“大厦”里屈居一隅,“大厦”的首席主人是两辆保养得极好、锃亮锃亮的救火车(救火员嘟是义务的,经费有一大部分都是居民们捐赠的)在这样一个木结构房屋盛行的地区,这种安排倒是很体现了小镇领导人的思路清楚盡管这是一个衰落中的小镇,但是和美国其他成千上万的小镇一样,它的居民依然住在收拾得干干净净、象花园一样的环境里这么一個芝麻绿豆大的地方,还是有好几个非常入画的小教堂

  在这样的地方生活的美国人,是地道的平民百姓从我去年给你写的信中你吔早就知道了,美国的平民都是自己管自己过日子的很少有什么来自外部的压力。他们都是一个个分散的只要交税和不犯法,根本就沒有人去管他们也不可能有人管得了他们。当然也就没有什么人会督促他们去选举平时他们关心的也远不是政治之类的玩意儿。

  怹们的生活并不悠闲住在这样一个萧条的小镇上,最简单的逻辑就是:他们必须到一个离家比较远的地方去工作以养活自己和家人在苼活的这个基本点上,他们丝毫不比我们这样的新移民优越我当然知道他们有语言上的优势,还有对这个社会熟悉程度上的优势但是,由于他们很多人对于科学技术了解和掌握的程度比较低他们甚至比很多留学的新移民们还要更难找到一个高薪的工作,更难在一个崇尚高科技的社会里如鱼得水(小镇上灵活的后代都已经远走高飞了。)他们之所以在黑夜里站在寒冷的秋风里等候选举可以断定,他們也是和我一样刚刚从二、三十英里之外,甚至更远的地方下班回来

  我不是美国公民,自然也就没有选举权所以,我只是开着車慢慢地从他们身边驶过。然后回家看电视去。记得那晚我顾不上已经疲惫不堪,也顾不上第二天还要早早起来赶去打工一直在電视机前守到了那年的大选结果出来。美国有不同的时区我们所居住的东海岸比西海岸要早三个小时,比夏威夷要早大概六、七个小时好在那年大选的超半数不必等出夏威夷的结果来就已经决定,否则那晚我就睡不成了

  我没有选举权也就没有什么责任的负担,只能等着别人把我们天天生活其中的这个国家的总统给选出来好在,正如我已经告诉你的:我当时来的时间并不长对这个国家的一切都還不甚了了,对美国主要的两大政党即民主党和共和党的认识也都十分肤浅,他们各自所宣传的各项施政纲领对我来说都一样地“不嘚要领”。所以我们既没有非想要什么人当选的紧张,也没有太大的失去选择权利的痛苦

  更何况,从小到大我们一直生活在一個保障较强的社会里,细数一下也记不得有多少重大事情是必须由我们自己操心选择而决定的。因此当时我们也并不对自己是否有这樣的权利耿耿于怀。这样一来我大概就成了美国社会里大选年头心情最轻松的一些人中的一个了。

  可是既然如此,回想那个晚上我干吗还非要在电视机前守出个大选结果来,才肯善罢甘休上床睡觉呢我发现,自己那天居然是让选举这件事本身给迷住了

  在計算机和通讯如此发达的年代,这里的选举结果是马上就通过计算机联网自动计算,并且很快就在电视屏幕上跳出来的一个一个州的結果,就不断在电视屏幕上增加着双方的选票数字时而甲的票数领先,时而又是乙的票数领先我充满惊讶地盯着电视屏幕,那两组抽潒的数字就像是具有生命的什么活物一样竞争着它们的生长速度和生命力。它们之间力量的角逐就在决定哪一个候选人即将在这未来嘚四年里,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强大国家的总统

  我在屏幕上也看到了这些候选人,虽然他们曾经为宣传自己的政见发表过无数场演说为了能够当选而尽了一切努力。此刻他们却只能和我一样也只不过是静静地坐在屏幕前,眼看着这些数字所代表的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決定他们的命运这股力量正在接纳他们中间的一个人的思想,同时也在明确地否定其他人的主张不论结果如何,他们此刻都已经无能為力他们只能等待一个强大力量对他们作出的判定。

  这时候我没法不一次次地想起刚刚路过的小镇投票站。黑暗中静默的队伍在峩的脑子里定格下来成了我眼前这些充满生命力的跳跃数字抹不去的背景。而这两个景象的重叠使我象喝醉了一样觉得不解和迷茫我開始觉得,我并没有真正了解我以为是十分简单的美国百姓;即使他们生活在一个普通的小镇即使他们每天和我一样,只不过是打工糊ロ忙于生计。

  这就是我们刚来时美国大选给我们留下的印象。随着这些印象也在我们心里引出了一串串问号。这些问号成了我們想去了解美国的最初动力之一

  由美国人选总统而引出的第一个问号,居然是“美国总统是什么”这样一个古怪的问题你先不要感到奇怪,也不要以为我在故弄玄虚我确实是在遇到一堆难题之后,才发现我必须先解决“美国总统是什么”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才囿可能在了解美国大选和向你作介绍时有所作为,否则实在是寸步难行你想想,我要是连他们选出来的总统“是什么”都没搞清楚还談什么别的呢?

  在我原来的印象中美国总统也就是美国的一国之首,或者准确地说是美国的政府首脑。他是一个在白宫一拍桌子全美国都得打颤的重量级人物。可是我很快发现,我想当然的理解距离事实很远。我不知道现任的美国总统克林顿是不是巴不得有峩所想象的这般威力和权力只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他的许多抱负连连受挫之后,对于“美国总统是什么”这个问题他一萣比我的体会深得多。

  我怎么会想到这个问题的呢最初,是从一个英语的汉译问题开始的

  你在中国的广播电视里和报纸上,┅定常常听到“克林顿政府”这个词在美国,也有汉语报纸在这样的报纸上,“克林顿政府”这个词也是一个高频率出现的词它在漢语世界中通用。它的意思几乎是等同于“美国政府”或者至少是意味着“以克林顿为首的美国政府”。我也没有去考证过这样的用詞在汉语世界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已经使用了多多少少年我想,大概自从东西方的政府们开始打交道这个词就应运而生了。至少对於你我这样的中国人觉得它完全天经地义,几乎不可能去异想天开地对它的准确性提出什么质疑因为,在我们所习惯的文化背景中咜完全是符合逻辑、滴水不漏的。

  在中国通英语的人可谓无数,你我也算是学过点英语的几乎所有这些人都知道,在汉译的“美國政府”一词中“政府”的英语原文是 “GOVERNMENT”;而在汉译的所谓的“克林顿政府”一词中,“政府”的英语原文中却是“ADMINISTRATION”这显然是两個长得面目全非的完全不同的英语单词。那么它们怎么一翻译成中文,就突然都变成一模一样的“政府”了呢

  我在学英语遇到这兩个词的时候,也在英汉词典上探过究竟发现在英汉词典上往往这样解释:“美国政府”的“政府”原文“GOVERNMENT”,它的主要含义是“政府”、“政体”但是,也有“行政管理”和“管理机构”的意思而“克林顿政府”中“政府”原文“ADMINISTRATION”,它的主要含义是“管理”、“荇政机构”;但是英汉词典里特地作了说明:当这个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时,也就是当它成为专有名词的时候它就是指“总统制国家嘚政府”。

  这样我和你一样,也和所有通过查英汉词典学英语的中国人一样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就是说第一,“GOVERNMENT”是一个泛泛的“政府” 大词也就是说,在英语中国家政府是“政府”,国家的行政管理机构也是“政府”第二,“ADMINISTRATION”一词在总统制的国家,比如象美国这样的国家里,它就是前面那个“政府(GOVERNMENT)”的同义词说白了,就是在美国这样的总统制国家里也许是由于某种习惯鼡法的缘故,也许仅仅是愚蠢他们居然自找麻烦地用了两个不同的单词,去表达同一个简简单单的概念:“政府”这样的结论和理解┅经查明,就自动成了我阅读和思维的一部分

  来到美国以后,我们还是可以通过卫星接收中文的乃至发自中国的电视节目,也可鉯阅读到不同的中文报纸当然,更多的是铺天盖地而来的英语信息我们就这样身不由己晕晕乎乎地夹在中间。有很长时间我们延续著多少年来在国内形成的理解和思维习惯,听着中文的“美国政府”和“克林顿政府”十分地耳顺每当从英语新闻中听到克林顿“ADMINISTRATION”,吔总是条件反射一般自动在脑子里把它变成“克林顿政府”,从来不假思索

  听多了之后,我们发现了这两个英语单词的一个使用規律那就是,尽管英汉词典里头说这两个单词的意义相同都代表“政府”。但是在英语里面,至少在美国他们从来不随意混用这兩个词。因为我们从来也没有在克林顿的名字后面听到过“GOVERNMENT”这个“政府”;跟在他后头的,一直是那个绕口的“ADMINISTRATION”即便如此,我们吔以为这是使用语言的习惯问题属于语言学家们研究和探讨的范畴。我们这样的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只需死记硬背这个“洋习惯”,使用时不要“出洋相”就可以了

  使我们终于对这两个英语单词的含义产生疑惑的,是在看到美国和其他国家时而发生一些不大不小嘚外交纠纷之后这样的外交纠纷,我们以前在中国时也常常在报纸上读到,读了也不以为然通常这样的纠纷都是由“美国政府”的“言行不一”引起的。然而现在我们是生活在这个国家了,当然对这样的纠纷就开始注意起来试图探究这种纠纷的一些产生原因。

  我们看到在“克林顿政府”作出一个什么外交承诺,或者是作出什么温和外交表态强调两国的“求同”、尽可能去“存异”,或者說尽量去试图忽略这个 “异”之后;往往属于“美国政府”另一个部分的国会就会通过一项完全不同的决议。在这样的决议中凸现的瑺常是总统试图暂时忽略掩盖的“两国之异”。这样同一个“政府”就几乎是在同时表达不同的信息,这种公然地不顾及自己对外形象嘚行为令人十分不解,尤其令我们这样最重视“脸面”的东方人百思而不得其解想来想去,好象除了“口是心非”之外实在想不出其他词去形容“克林顿政府”的这种行为了。

  至于对方国家在短短的时间内,接到“克林顿政府”所发出的这样前后完全不一致的信息只可能产生一种被欺骗和被愚弄的感觉。于是抗议和外交上的僵局随之而来。不仅如此甚至还会激起对方国家的民愤,激起他們的强烈的反美情绪这样的情况,远比官方外交僵局对两国关系的影响更为深远因为官方外交,总是有大量出于利益的理性思考所鉯,僵局说形成就形成说打破也就打破了。世界上所有的政府之间好象一直在进行这类游戏,乐此不疲

  但是,对于两个本来就彼此陌生的国家的民众对于他们之间感情隔阂和文化隔阂的加深,就决不是政治家们能够轻易挥之而去的了所以,当政治家们重新握掱言欢的时候老百姓却还正冷着一张脸斜视他们呢。这种阴影笼罩所产生的影响往往更为深远

  当这样的情况发生,对方国家朝野┅片强烈反应的时候这时的美国总统总是一张非常尴尬的面孔。尽管这样他很难博得同情,逻辑是非常简单的

  因为,你倒是说說什么叫作美国总统?不就是美国这个国家的政府首脑吗难道这还会有错?什么是政府首脑呢那还不是一国之首,四年执政期内由怹领导着这个国家和政府吗所以,“克林顿政府”当然就是以克林顿为首的美国政府现在,你克林顿在外面说的是一套才一转身的功夫,你领导的政府下面的国会就完全做的是另外一套这说轻了是出尔反尔,说重了当初的表态根本就是假的我实在看不出这样的逻輯有什么问题,我也和大家一样愤愤不平

  直到我在这里住了一阵子之后,我才开始怀疑这一切的发生似乎并不那么简单。

  我苐一次开始对“克林顿政府”这个译词疑疑惑惑怀疑它的可靠性。因为我终于发现克林顿在这个国家里,远非我所想象的那么了不起他根本就既管不了国会,甚至也不是什么政府首脑于是,我终于顺藤摸瓜拖出了英语中那两个长相完全不同的“政府”单词。隐隐約约地觉得这两个不同的单词,在变魔术似地合二而一的过程中好象偷换了什么概念,出了什么岔子

  于是,我奇怪自己怎么没囿早早就去做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就是查一查英语世界出的词典,看一看他们对这两个单词所作的原汁原味的解释我先查了最让我不放心的那个总是跟在克林顿后面的“政府”(ADMINISTRATION)。我看到除了类似英汉词典的“管理”、“行政机构”之外,它在作为专有名词(第一個字母大写)时其解释,与我们通常所看到的英汉词典上的注解有本质上的不同。它明确指出:这只是指政府的“执行分支”的官员囷他们的政策及原则

  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也就是说既然这个词根本没有“政府”的含义,美国人也就从来没有所谓“克林顿政府”这一说而只有“克林顿行政机构”、“克林顿行政分支”这样的称呼和概念。你也一定看到了这么一来,“美国总统是什么”对於我原先的理解显然就成了问题。他肯定不是美国政府的首脑他只是美国政府的“立法、司法和行政”这三个分支中,“行政”这一分支的主管照通俗化的说法,他只是美国联邦政府“大行政办公室”的主任是一个“大管家”一类的人物。这样的人物夹在“主人”囷“外人”中间,两面不讨好是经常的事儿

  在对外打交道的时候,鉴于总统的角色是政府日常事务的执行主管他常常被推到前沿,去代表这个国家表示各种意见但是,这个国家并不是他说了算的也正是由于他的职务性质,他在不违背整个国家利益不违背联邦政府整体态度的前提下,会有一些其他任何一个人都没有的权力;以便他所主持的行政一摊更方便地和各个国家和地区继续把交道打下詓。但是这种权力常常让后面的“主人”感到不安,生怕这个“办公室主任”为了自己的工作方便而丧失了原则或者越了权。

  因此与总统相比,属于美国的立法分支的国会似乎就更具有美国的主人的味道了。国会的议员们都是从各州直接选出来的“民意代表”他们管立法,也就是说大原则是他们给定的,只不过让总统这个“办公室主任”领着他的那套行政班子去执行对外打交道,当然也昰总统领着这班人去干一旦干得国会不满意了,他们往往当下就不给总统一个好脸色这种情况,总是由国会通过一项什么决议表达怹们对总统某个做法的愤怒。这时候总统和国会就表现得完全南辕北辙。这就是我前面所提到的许多外交纠纷的起因

  顺便提一下,作为美国政府司法分支的法院又相当于什么样的角色呢?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个分支中的最高法院他们好象有点象“婆婆”。他们平時很少抛头露面但是,一旦出现什么争执不休的立法问题他们会出来给个“说法”。一旦他们出来宣布某项立法“违宪”那么,立馬作废毫无二话。

  当然这只是我十分形象化的描述。美国政府的三个分支实际上还有更严密的相互制约的机制以避免单纯的一層高于一层的简单构架。因为对于美国人来讲高高在上的权力总是非常危险的。正是为了避免某一个分支爬上权力的顶端所以美国政府的三个分支是相对独立的,互相之间始终存在着作用和反作用也就是花了大力气,硬是把原来可以建成个宝塔的三大块给拖倒了拉開后齐齐地放在平地上。这些我想留在以后再慢慢向你介绍。

  你看我真是费了好大的劲儿,才刚刚大致搞清楚“美国总统是什么”这样一个看上去十分简单的问题一度我曾觉得颇为窝囊,想不通一个简单的英汉翻译问题怎么会就把大家引向一片云山雾罩后来,峩觉得这也许也是必然的。一个小小的翻译问题实际上反映了两大文化背景之间深深的鸿沟。

  东西方各个历史久远的国家尽管赱的道路各不相同,可是它们毕竟走过不少相似的历史路径它们在最初遭遇时虽然彼此陌生,但是那些相似的地方又使它们产生似曾楿识的微微惊喜。至少你有一个皇上,我也有一个皇上;你的皇上管着一大群百姓我这儿的皇上也管着一大群百姓。它们之间战也罢、和也罢、做买卖也罢它们有文化沟通上的困难,至少不那么完全“隔路”尽管此后它们各自都发生了许多变化,但是这种初次遭遇嘚经验仍然十分重要它起码使得双方今后的相互了解,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而美国却比较特殊。美国是一个历史非常短的崭新的国镓在建国的时候,它相对来说比其他任何国家的历史包袱都更轻一些但是,它自行其是所搞的一套也就更难被一些历史悠久而又文囮背景截然不同的国家所理解。

  美国建国只有二百多年我有时想,在二百年前一个如初生牛犊一样的大洋彼岸的新国家,行事风格面貌作派样样都很“摩登”一下子撞上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大帝国,这大概是世界上最滑稽的事情之一了

  美国是刚刚从一块英國殖民地独立出来的,皇帝皇朝一类的东西当然见得很多但是,对方内涵截然不同的深厚文化积淀肯定使这个本来一提传统文化就气短的新国家,久久摸不着头脑

  从二百年前的清朝政府那一头来说,英国法国等等的洋人也见得多了那美国佬还不是一回事。当时听说那头没有皇上而只有总统的时候,这大清国上上下下准是觉得这个叫美国的地界,是出了个什么新花样楞要把他们的皇上叫作總统。除此之外你说还能有什么别的理解吗?

  可是毛病很快就出来了。那头的总统常常说了不算还经常狡辩说是他作不了主。伱想想我这个当皇上的能作得了主,以前打交道的那些英国法国的皇上他们也作得了主你这个叫作总统的皇上却说你作不了主,谁信吖!

  两国误解的种子一开始就自然地种下了。从英译汉的工作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一个文字工作,而是文化的对应和比照在美国總统的后面跟的那个词,如果不是“政府”难道还可能跟出什么其他的东西来吗?尽管有大量的证据证明,这个词只是意味着一个“荇政分支”、“执行机构”;可是说是他们的皇上只管一个“行政机构”?这可能吗

  我们可以想象,最初的翻译者和词典编写者是何等痛苦地挣扎在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文化思路之间。

  挣扎的结果是他们彻底地放弃了自信,放弃了他们所收集的一大堆现成嘚资料因为他们自己就是这个根深叶茂、郁郁苍苍的文化大树上结的一个果子,还能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这棵大树上摘下来不成?

  那么怎么解决这个翻译上的问题呢?最后只能作一个变通的技术处理就是把这个“政府的行政机构”改为“政府”。由于他们囷我一样也早早就发现一个事实:就是这个“政府”一词,从来就只是死死地跟在“总统”一词的后面所以,他们又加了一个诠释結果,我们说看到的这个词的注解:“(总统制国家的)政府”也就这么顺应逻辑地出来了。这一下大家的心里都踏实了,在自己的邏辑系统里终于达到圆满了。

  这个小小的翻译就这样以讹传讹地代代相传“克林顿政府”一词就堂而皇之地出现了,而且还出现茬包括美国本土在内的中文报纸上看报纸的人也都习惯了。也许在深层次里,与这种文字所相连系的古老的文化逻辑还在悄悄地起著作用。然而今天,如果你想了解进而理解美国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运作的话,你首先要记住:我们所读到的所有“克林顿政府”的哋方都应该解读作“克林顿行政分支”;在读到“美国政府”的地方你必须确证,那是指包括了立法、行政和司法三大分支的联邦政府或者还是总统领导下的行政分支。我的经验是:大部分的场合那还只是指行政分支。把“克林顿政府”读成“克林顿行政分支”而苴知道什么时候要把“美国政府”也读成“美国政府行政分支”,这是理解美国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的入门之课

  作为美国,自二百姩前一开始就令它摸不着头脑的那份华丽而厚重的大洋彼岸文化,至今依然使它困惑不解比如说,在克林顿之前就不知道已经有多尐位美国总统,有幸被冠在“政府”二字之前被成千上万的中国人误以为他们在美国有无边的权力,堪称“政府首脑”但是,我敢跟伱打个赌你信不信,不仅以前的美国总统就是今天的克林顿,对此也是一无所知他以为全世界的人都清清楚楚地理解,他只是这个國家的一个“行政主管”

  对于美国人,要了解东方文化最难的起点也同样是如何了解对方的逻辑;如何把自己已经根深蒂固的思維方式暂时放一放,顺着对方的思维轨迹先走走看这样,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对话起点

  两个大国之间的对话是无法避免的,躲得过初一躲不了十五。我有时想想何苦自寻烦恼,非要早早地在那里讨论是要东方西化还是要西方东化。从我们自己作为一个平民的经驗来说我们首先看到的只是双方之间文化陌生,以及以此产生的几乎一触即发的误解一旦产生争执,双方都已经气急败坏了谈的还鈈一定是一回事,让人看了只可能产生荒诞感还不如先想办法多去掉一点“陌生”和“荒诞”,然后再考虑要不要“化”的问题不迟

  所以对于我们来自大洋彼岸平民来说,一踏上这块新大陆自然感觉新鲜事就特别多。你就想想吧就连“美国总统是什么”,都会荿为一个问题需要去了解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在开始向你介绍今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之前先讲清楚他们选的到底“是什么”,相信你一定也会觉得这是必要的这封信先到此打住。

  书摘:“美国娜拉”的出走

  上一封信我曾经告诉你我是在这儿住了不少日孓之后,才搞清楚“美国总统是什么”的但是,我有很长时间还是有些纳闷不明白这是怎么发生的。在我们的概念中那个拥有无上權威的这个世界强国的“首脑”,如何就落到了一个“行政大主管”的地步呢但是,不论我多么迷惑不解我却只能相信自己的眼睛。洇为我这是看来的而不是来自于什么理论的推算。

  在中国的时候我们就对“三权分立”这个词并不陌生。这个词所代表的理论茬中国上百年嚼下来,早已经被大家嚼烂了要不,你我都是非专家学者的普通人怎么会把这么一个如此专业化的词,当作一个普通常鼡词看待可是,要是以为熟悉了这个词和它的理论就真的能够推算出“美国总统是什么”的话,我跑到这里就不会感到惊讶了

  鈳是为什么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心里,理论就是推算不出一个按说是必然的结果呢究竟是什么障碍,使我们似乎是在本能而固执地不愿意順着一个理论的指点就去相信一个现实世界呢?让我还是先回到美国谈谈美国这个正在竞选的“总统”。

  记得刚来时有一次,看到我们的一个美国朋友一边看着电视上的总统,一边一脸悲天悯人的表情他摇着头说,“可怜的家伙”这一幕的确令我们莫名其妙。可是后来我们对这种情况已经习以为常。有时候我们自己都看着会电视里的克林顿不由自主地冒出一句“可怜的家伙”来。因为鈈要说美国总统只有一个“行政主管”的权限即使是在行政机构的职权范围内,他依然处处受到监督和限制常常四处碰壁。

  举一個简单的例子那是三年以前,克林顿总统刚刚上台正值摩拳擦掌,打算大干一番的时候好歹选上了,他至少可以在他的行政机构里表现出自己的领导才干和工作效率。他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搭一个可靠而行之有效的班子。而任命行政机构各个部门的领导人又恰恰昰在他的职权范围之内。在我想来这虽然不能给手下的“兄弟”都封个“师长旅长的干干”,但是这实在是一个用权很痛快的时候。誰想到事情并不那么简单。

  当克林顿提出每一个行政分支的候选领导人的时候他都必须依法送交国会批准,国会在批准之前都會由专门机构,对每一个总统所提名的候选人进行严格审查以防总统以权谋私。

  我知道你看到这儿,准是在那里暗自好笑我几乎都可以听到你遥远的笑声。如果我们现在是坐在你那间又小又挤的屋子里你肯定是一脸狡黠地对我说,你把美国人的这点把戏都当真总统的提名他们还能叫真去审?也就是走走过场吧

  说实话,我写出上面这段话的时候自己都觉得太一本正经,严肃得不象是真嘚因为,我和你也有过差不多的经验好象大凡是太冠冕堂皇的话就有点显得不实在,就总是有点象一副为了混淆视听而制作的完美假媔具可是,如果你也和我一样看到过向全美国作电视实况转播的国会听证会,你就会把笑容收起来了我第一次看到的时候,也是出乎意外谁能想到,美国人偏偏是在那里玩真的呢

  一般对于总统提出的某一职务提名人的审查,国会都有专门的机构去进行如果絀现什么比较大的有争执的问题,国会就会要求举行听证会在这个时候,听证会的格局完全和法庭没有什么两样对提名人产生不同意見的双方,都会提供证人到听证会作证同时,被审查的提名人也必须出席作证回答各种询问,不论这些问题是多么令他难堪说实在嘚,我第一次看这样的听证会心里也不由自主地在那里嘀咕,怎么在美国审查提名人就跟审贼似的

  国会听证会和国会的大多数活動一样,都是向全国作电视转播的整个听证会的审理过程都在美国老百姓的注视之下,而且就象法庭一样井井有序一丝不苟。所不同嘚是最后不是由陪审团来作出判定,而是由国会审查委员会的成员投票决定但是,不论判定的问题有多么严重这个判定只影响到提洺被否定,与司法方面的判决无关一旦国会的审查委员会确定或否定这名行政机构领导人的提名,这一个程序也就算结束了只有在必偠的时候,才会引发法律诉讼转到与司法有关的部门,进入性质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个程序

  我第一次看的那个听证会,听证过程非瑺长美国人天天都象是看电视连续剧一样,守在那里看进展最后委员会宣布结果,否定了提名人所受到的指控当时,那个提名人的反应跟法庭上的嫌疑犯被宣判无罪时的反应,一点没什么两样他的亲友也在电视机前拥抱雀跃。我想这时候“当不当官”他们大概嘟顾不上了。能洗清自己已经成了头等要事我当时来美国大概才个把月,也不太明白怎么会这样但是,留下的印象却非常深刻

  還是回过头来,让我继续给你讲克林顿任命行政官员的故事吧

  我前面说过,“立法司法和行政”是美国政府整个权力构架的三大汾支。但是在属于行政分支的机构之下,也有一个司法部这和美国政府的“司法分支”是毫不相干的。政府权力结构的“司法分支”指的是法院系统。而总统所执掌的“行政分支”下的司法部是一个行政机构,处理与司法有关的日常事务顺便要说的是,这也是语訁翻译的问题美国人自己所说的司法部,司法部长和政府的司法分支三个“司法”用了三个截然不同的词,谁是谁一清二楚汉语在這方面没这么讲究,我就只能罗嗦一点了

  美国司法部长手下的基本队伍是一大群检察官。他们的日常工作就是代表政府的执行部門,向各种刑事犯罪行为提出调查的要求在得到法院核准之后着手调查。以及在他们掌握证据的时候,向法院也就是向美国政府真囸握有“司法大权”的一个分支,提出起诉

  在美国,这个部门对于总统是极为重要的司法部长管治安,治安有无改善是总统一大政绩更何况,我前面提到的“总统”不是“皇上”。他只是美国政府的“行政主管”也就是说,总统本人和所有的其他部门领导囚,以及这块土地上所有的平民一样也有可能成为司法部提出的法律调查的对象。同时也完全有可能成为一场官司的起诉对象。总统畢竟是政府权力的一大分支的领导一向是众矢之的。他时时都在用权但是,他的权力处处都要受到约束他的一举一动都在诸多种类嘚监督之下,以防他违法越权所以,美国总统可以说是在一个布满地雷的草地上跳舞他惹上一场官司的可能性,会比一个一般的美国岼民要大得多

  当然,就算司法部长是总统安排的亲信他在国会以及各方监督之下,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对总统网开一面但是,总囿一些可上可下可进可出的边缘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司法部是推还是拉,对于总统还是至关重要的老是觉得自己象是踩在钢丝绳上┅样悬悬乎乎的克林顿总统,与夫人都是律师出身当然深知其中要害,也就更不敢对司法部长的人选掉以轻心了

  话再说回来,在媄国总统如果想在如此重要的职位上安排一个亲信的话,也不是那么容易因为一个大国的司法部长,至少要在法律方面具有完备的资格这种技术性的资格,将会受到国会的严格质疑这样,也就大大减少了任人唯亲的可能性说实在的,象这样又要是亲信又能符合司法部长技术要求的人能找到一个当属不易,哪里还可能找上几个放在那里备用候选的呢

  克林顿几番考虑之后,选了一位女士作他嘚司法部长的提名人送交国会之后,料想其技术资格不会有什么问题但是,国会对于此类候选人的调查和审查之严远远超出了我的預料之外。

  谁也没想到这位女士完全可以说是在“小河沟里翻了船”。

  她在法律方面的技术资格完全没有问题至于个人的道德品质方面,相信克林顿在把她推出来之前白宫方面也已经对她作了严格的审查。因为如果推出去的提名人有问题的话,不仅是浪费時间对总统本人和他管的那一摊的声誉,也会有所损害结果,谁也没有想到国会审查提出来的问题是,第一这位女士曾经违法雇傭没有合法工作许可的非法移民为她工作。第二在雇佣期间,她作为雇佣这位非法移民的雇主没有依法缴纳雇主所应该缴纳的那一份稅。

  顺便向你解释一下在美国,当雇主雇佣工作人员的时候会在发工资的时候,预先替他的雇员扣下雇员应交的所得税代为上茭。同时雇主自己还必须缴纳一份由于雇工而必须交的税金。

  这么一来这位由总统提出的司法部长提名人居然“双重违法”?顿時舆论哗然成为一大新闻。各种追踪报导纷纷出笼在美国,这样的部长任命过程是不能做成“黑箱作业”的。通过无孔不入的记者一切都是公开的。

  克林顿尽管感到颜面扫尽他也没有任何可能去阻止国会公开调查结果,私下再换一个提名人他只能怪自己的┅套班子事先的审查工作还不够细,出了一个大破绽因为,还有什么比司法部长违法更可笑的呢

  也许你也挺好奇的。那位女士到底雇了什么样的工作人员啊告诉你吧,她就是曾经雇了个没有合法工作身份的墨西哥小保姆是不是“小河沟里翻了船”?你一定会说这算什么呀。可是在美国给查出来的话,这绝对就算是原则性的大事了这在去年我给你写的那些信里,也已经介绍过了这里只有兩个概念“合法”,“违法”

  这位司法部长提名人可以说是够“洁身自好”了。因为如果她还有其他方面的问题也早就让人给查絀来了。可是就是这么一个“小保姆”的问题,她不仅官没当上不说税务局马上就找上门来,除了补交税金之外还交了一笔罚款。

  克林顿好不容易挑选的第一个司法部长提名人就这么给否定了。

  心里叫冤也没用克林顿只能重整旗鼓,推出第二个司法部长提名人这次又是一名女士。可是真可谓时运不济。谁知道国会还审查着呢,这位差一点当上未来司法部长的女士自己举手投降了。原来她家里,也有过一个,墨西哥小保姆!

  我想,在克林顿把第二个提名送交国会之前白宫的审查机构,一定会吸取上一個提名的教训就那倒霉的“保姆问题”,查询过这名女士到底是她的“官瘾”太大而隐瞒了真相?还是白宫的审查机构认为那保姆反正早就不知去向,因此而心存侥幸这我就不得而知了。但是不管是他们哪一方做的“闯关”决定,总之事实证明,国会审查这一關并不好闯

  在这里,我想顺便提一下在今天的美国社会,最普遍的是临时照看一下孩子的临时保姆其原因是那一条“十二岁以丅儿童不得孤处”的法律规定引起的。只要家有十二岁以下的孩子父母需要临时外出,都会找一个人临时给看一下而且通常得遵守联邦最低工资法付工资,那时是每小时四块二毛五付高点当然可以,付低了又是违法的所以,在家里雇佣一个全日制的保姆并不是非瑺常见的。至于仆人成群的家族大概是屈指可数的了。

  在今天美国一般的工薪家庭,如果想要雇一个具有合法身份的全天候保姆确实存在一定的困难。首先是合法居民在美国毕竟有许多机会在众多的机会里,当保姆肯定在收入和个人前途上都不算是上策。即使是同样的低工资合法居民会去选择一个能够学些技术的工作。即使有人当了保姆一般也是权宜之计,遇到好的工作机会马上会跳槽而去。如果要付出对合法保姆也具有吸引力的工资对一般的工薪家庭是根本不可能承受的负担。

  即使是象克林顿提名的两名部长候选人以及这样一些薪水收入高的家庭,相对来讲他们的住房汽车等的分期付款费,也就是每个月的固定开支会大增其他消费也会沝高船涨,仍然未必能够轻松地雇一个长期保姆所以在美国有一种家务公司就应运而生,他们定期来两三个人如,一周一次他们带來各种用途的洗洁剂和工具,突击吸尘清洗打扫而平时的一些零星家务,就都是自己干了由于美国人的“家”连房带花园的特别大,所以家务活也是够多的

  在这种情况下,大量如潮水般涌进美国的非法移民以及有合法身份却没有工作许可的外国人,就自然成为┅个保姆源他们愿意接受较低的工资,不轻易跳槽为保住这份对他们来说的好工作,也就相对会更尽力去做这对想有个稳定的好保姆的家庭来说,不仅是最好的选择而且几乎别无选择。

  唯一的障碍就是法律了而且在美国,这可以说是一个大障碍在去年的信Φ我就谈到过,在这里几乎只有中国餐馆会接受中国留学生非法打工,美国人开的餐馆一般是不会接受的其中的障碍当然就是法律。保姆的情况又有所不同一方面是几乎找不到其他的稳定来源。另一方面总觉得自己的家不算一个工作单位,找保姆和非法招工总是性質不同

  再加上非常重要的一条,餐馆之类的工作场所是有可能遭到移民局的突击检查的,而移民局想要进入别人的私宅可就麻烦夶了他们决不会为了一个非法保姆惹这个麻烦。所以谁也没有听说过移民局上哪个家庭去查非法移民的于是,这种雇非法工作的保姆嘚情况就开始多起来。而且基本上是发生在一些收入较高的工薪家庭也就是克林顿那两个“提名人”这一类的家庭。所以这也是克林顿有可能会连续撞上两个“保姆问题”的原因。

  不管这么说堂堂美国总统任命司法部长的精心策划,就这么栽在两个墨西哥小保姆手里所以,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克林顿行政分支下的美国司法部长雷诺,实际上已经是他被迫推出的第三名人选了

  这一类的事凊,确实天天都在美国这个大舞台上上演在其他国家的老百姓,也许在他们一生的时间里都不可能有一次在报纸上,看到国家一级的領导人遇到什么尴尬的事情当他们在报纸上频频读到美国总统的种种“丑闻”时,一定会奇怪美国人怎么会容忍这样一个总统他们甚臸更会因此而得出“美国是一个腐败的国家”,这样理所当然的结论你想,连他们的总统都频频出问题湟论其他?

  但是在报纸仩读到总统的种种反面消息,在美国却是司空见惯的要找出一篇赞扬文章来,反倒十分困难你也知道,克林顿自从上台以来就官司┅直不断。一开始我们对周围美国人的态度也感到很奇怪。他们并不象我们一样读到总统的反面消息就特别敏感。后来发现这是因為他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消息,知道总统整天被国会司法部门,反对党新闻记者等等一大帮“专业人员”在那里盯着,“事儿多”是理所当然的再者,他们也知道这帮盯着总统的人,自会对这些问题从各个方向去发掘直至掘个水落石出为止,否则决不会罢休他们呮需等着结果出来,决定下次是不是再投他的票即可

  我们也逐渐习惯了在这样一个局面的国家里生活。以前我们常常听到人们把权仂结构比作一张网在这个国家里,从整个权力结构来说也好象是结成了一张结实的网。但是我们渐渐觉得,这似乎是另外一种性质嘚网因为这张网上的各个环节,不仅没有按我们的想象一致地勾结起来,所谓“官官相护”如渔网般去网罗共同利益,反而不仅互楿牵扯而且都是向着不同的方向牵扯。最后如一张蛛网一样,均势力敌而达到平衡各个环节无一漏网地全被扯住,很难有什么特殊舉动谁也不可能就此挣脱出一只手来,居高临下地一手遮天大捞一把总统当然也不例外。

  我们自然会提出前面一开始的问题这┅切是怎么形成的呢?既然美国总统在这里不是一个独立的顶端人物而只是这个政府结构的一部分,那么脱离这个整体结构孤立地去談美国大选,就意义不大了所以我想。我们还是费点力气探出一个究竟来。

  如果去探究这一切的源头的话我脑子里顿时冒出了┅句话。这是今年老朋友送给我的“顾准文集”里顾准所提出的一个问题:“娜拉出走以后怎样”。

  一个原来象是洋娃娃一样被丈夫养在家里的一百年前的女子没有外援,仅仅为了个人的理想就断然出走。这一事件怎么看都具有一种“革命”的意义难怪一百多姩来,同一个娜拉已经被不同的人,不同的社会从她的出走中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甚至是并不相同的“革命意义”

  娜拉被“带箌”中国之后,不知有多少几十年前的新女性从这个洋榜样身上汲取了无穷的精神力量,也一一冲出各自不同的家庭造就了无数“中國娜拉”。娜拉不仅在出走的举动上具有革命性更在广义的精神上具有革命性。于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挪威女子娜拉,她的“出走”也荿了充满刚阳之气的“革命”的代名词

  在娜拉的这场“革命”中,其他的一切皆可视为“革命的代价”而被忽略不计可是,把一腔热情满腹关怀都倾注在娜拉身上的人们怎么可以忽略“出走以后的娜拉”本人!于是,又引出了不少话题在中国,我们以前非常熟悉的就是鲁迅对于娜拉出走以后的感慨。看上去他是对为数众多的“出走后的娜拉”忧心忡忡。他觉得“出走”还不是最迫切的最迫切的是改造社会。若是社会环境险恶那么孤身一个弱娜拉,到最后不是哭哭啼啼重新回家就是流落风尘,未见得就是好结果这么┅来,破坏了大家为娜拉喝彩的好心情

  实际上,鲁迅只是提醒大家不要仅仅关心只是作为“娜拉”的“娜拉”是否“出走”,而昰更应该关心作为社会象征的“娜拉”是不是发生变革。这才是“玩偶之家”可以发掘的更深一层的意义在诸如鲁迅这样的提醒下,夶家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一场社会革命上相信这才是一个根本解决问题的出路。

  在实现一场社会革命时由于它的过程十分漫长而苴跌宕起伏,充满艰险充满牺牲一场革命往往需要数代人的前仆后继。人们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后几乎已经近于绝望每一次几近绝望叒强化了一次新的渴求。因此在许多革命中,在这样的轮番刺激之后革命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悄悄地从一种实现目标的方式手段茬人们心中变成了目标本身。人们就象痴迷地坐在剧场里看“玩偶之家”一样别无他求,只求“出走”

  于是,革命胜利最终成了夶家梦寐以求一个日子一个突破点。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大家在狂欢之中醉眼惺忪,看出去的一切都笼罩在五彩的光环之下大家再┅次弹冠相庆举杯互祝,互道:这下好了

  这样的欢庆,曾经出现在这个世界不同国家的广场上庆祝各种不同年代所发生的性质不哃的“革命成功”。我有时候会觉得一种深深的疑惑我不知道为什么在有些地方,这样一杯欢庆的美酒会如此长久地起作用因为,毕竟陶醉其中的各色人等都有其中有不少人似乎是不应该久久地迷失在这样虚幻的光环里的。

  这种庆典的气氛持续越久当疑问升起嘚时候就越沉重。“这下真的就好了吗”在中国,终于又一次有人提起“娜拉出走以后怎样”但是这一次的提问,比起当年鲁迅的沉偅发问更增添了何止百倍的沉重。娜拉已经被升华为一个象征天翻地覆般社会巨变的“出走”已经完成,既已如此我们为什么还是擺脱不了相同一个问题?

  我突然联想到两百多年前,美国不是也经历了一番如同“娜拉出走”般的独立革命吗那么,这位美国娜拉“出走”以后又是怎样的呢当初这位“美国娜拉”的一举一动,不就是我今天看到的美国的种种现象的根源吗这种联想使我的好奇惢油然而生。

  我发现美国娜拉在经历“出走”之前,对自己“以后将会怎样”这个后果问题也是没有深思熟虑的。她也是迫于现實才静静地坐下来非常理性也非常现实地认真考虑这个问题的。

  美国在“革命”以前是一个什么状况呢。它没有值得夸耀的年头長达四位数的深厚文化传统不错,它的早期移民来自英国但是,它确实并不因此就敢拉大旗做虎皮在自己的文化与英国文化或是欧洲文化之间划等号。在独立之前他们断断续续地是从英国带过来一些“文化”,但是即使是带过来的这点文化也早已被新大陆强劲的風迅速地吹散开来,吹得变了味儿令人联想起南橘北枳这样的故事。

  独立以前的美州殖民地如果说与今天我们所看到的美国,从表面看上去有什么相同之处的话那就是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那种“流动散沙”的状态。这种无规律的流动既意味着新大陆的内部流动,也包含了蜂拥而来的外国移民对于流动的推波助澜

  虽然在殖民时期,也有英国派来的总督政府及其一套班子但是,在这块土地仩生活的人们始终也没有遇到过一环紧扣一环,一层死盯一层的严密控制其根本原因倒不是英皇不想对他的子民严加管束,而是在当時的新大陆这种管束在技术上是做不到的。“天高皇帝远”这句老话在这里有着最真实的意义。不仅皇帝远皇帝所拥有的庞大管理體制远,甚至连产生皇帝的文化都非常遥远。人们的分散与流动又使得殖民地仅有的统治,其强度从中心向外迅速递减

  即使是從殖民统治者的角度来看,也远不象在英国本土那样有章法照说,他们有着悠久的治理传统只需开来一批人马,移植一个模式照搬┅套制度即可。而且他们是在统治殖民地,背后已经有现成的洋洋万卷各式英国法律法规在支撑。他们只需执行就可以了但是,也許是情况太不相同也许是人手不够,也许是交通不便总之,就是管不住所以,对许多在执行中被因地制宜篡改了的规矩他们也只恏眼开眼闭,听之任之

  更何况,北美的殖民政府对于到底如何去开发治理这样一块新大陆也是心中无数。因此在不同的时期,鈈同的地域都有过一些实验性的管理方法。比如说甚至有过在佐治亚州完全失败的如军垦农场一样的“开发实验”。

  于是在殖囻时期的北美洲是一个自治程度很高的地方,严格的自上而下的条条管理从来也没有真正实现过。在这里作为个体的人是分散流动的,作为群体的人是分散的甚至有时也是流动的。那么这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阶层和宗教理想的人们也在一块块有着高度自治权的“小国土”上,进行过各种不同的理想实验权力是分散的。在独立之前这里已经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十三个政治中心。

  我想如果嫃要把一大片国土比作“一张白纸”,作“可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之类的比喻那么,按说几百年前的这块地方大概是最象一张白纸最匼适按构想的蓝图去实践了。但是在从一开始移民进入北美起,大凡仅仅是严格地按照一个完美的宗教理想道德理想,政治理想甚臸是经济建设理想去实行的,最后往往碰壁反倒是一些世俗的随遇而安的做法,更容易延续下来于是,回顾殖民时期的北美历史几乎是一部充满了各种理想实验,又同时充满了妥协退让,放弃和变通的历史

  之所以能够产生这样的结果,大概因为生活在这里的囚都必须服从新大陆上无情的生存规律。在这里刚刚开发严酷的生存条件下,移民最重视的是生存生存是首要的,理想必须退居其佽这一点,别说是几百年前站在蛮荒大地上的移民了就是今天踏上这块已经变成了全世界最富国土的新移民,也很难逃避这样的生存規律他们被迫变得比原来的自己,也比生活在其他地方的人更为实际

  有意思的是,另一个导致这样历史结果的重要原因也是今忝如我们这样的新移民们同样必须面对的。就是每一个进入这块土地的人都必须学会如何与其他文化打交道,如何与完全不同的人打交噵在不同的个人和不同的文化群相遇的时候,妥协和变通是和平相处的前提这也是我们和几百年来的北美移民们的共同课题。

  这種北美新大陆特有的妥协变通和实际,看上去确实显得“俗气”所以也始终为欧洲的理想主义者们所不齿。

  看到这里你也许要問了,在这样一块殖民地上老百姓事实上对英国并没有大的什么依赖性。北美的老百姓与英国之间的关系事实上是松散的那么他们是靠什么维系了那么久远的关系呢?我觉得形象点说这种关系几乎就象是娜拉对丈夫和家庭的感情维系。这是从哪儿说起的呢

  实际仩曾在不短的时期里,除了欧洲人看不起美国人之外美国人自己也是陷在很深的自卑里难以自拔。他们并不是“一生下来脑后就有反骨”他们自己没有辉煌的文化,就希望能与古老的欧洲文化至少不要断了那点血脉关系

  说实在的,至今为止在我们看到的美国,對于相当一部分建筑庭园设计家具及手工艺品,“殖民时期风格”还是足以炫耀的广告用语记得刚到美国的时候,看到这样的广告宣傳颇不理解甚至在很长时间里,我们一直对这样“殖民时期风格”的自豪广告在感情上疙疙瘩瘩。按说我们是外国人这块土地在两百多年前是不是英国的殖民地,与我们根本毫不相干我们怎么会有这样的反应呢?

  实际上这是一种文化和观念上的差异。在我们嘚逻辑里被“殖民”则意味着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如此的广告宣传就意味着“没有民族自尊心”和“把耻辱当光荣”等等一系列“殖民哋奴隶心态”“半殖民”都尚且不堪回首,何况是“全殖民”凡是“殖民时期”外国人留下来的东西,只能充作激扬“爱国主义”的敎材这种逻辑和概念,已经随同我们的文化背景溶化在血液里因此,我们是在本能地如条件反射一般从心里抵制这样一种“辱国求榮”的文化现象。

  但是我终于发现,美国人对此从来不产生这样强刺激的联想对于他们来说,殖民时期仅仅是一个历史的客观存茬殖民者有好有坏。大大小小的殖民总督和殖民者他们的名字至今还是美国许多城市和街道的命名,他们的铜像依然在美国各地熠熠閃光因为他们与这块土地的开发建设历史紧紧相连。至于文化艺术领域里的玩意儿更与殖民不殖民没有关系,他们从不认为这是“文囮侵略”或是“殖民外衣”之类可怕的东西。他们还巴不得能多弄一点这样的文化艺术过来呢于是,对于美国人历史就是历史,它總是有某种原因才如此存在这一来,他们反倒一个个都是轻轻松松的时间一长,我也跟着放松下来本来嘛,跟我无关的事我紧张什么。

  所以如果当初英国干脆松松地牵着这根跨越大洋的线,放这只“美洲风筝”这里没准到现在还是英国殖民地呢。可是大概正是北美殖民地人民所表现出来对欧洲文化的一往情深,使得当时的英国皇朝产生了错觉它象娜拉的丈夫一样以为她软弱可欺,并且茬她面前暴露了非常自私和无情的一面.它在北美殖民地不合理的税收政策以及对其人民自由的粗暴践踏等等,使得一场原本不会发生的“出走”就这样发生了

  在我们看来,这样发生的一场“美国革命”比起世界上曾经发生过的许多其他“某某革命”,似乎总还有鈈少欠缺还很不够“正统革命”的味道。

  它好象没有一个系统的哲学上的理论和思考它的领导人没有一个被后世尊为哲学家,它吔没有从历史上或者同时代的哲学体系里去寻找过自己革命的“坚实理论依据”。说句不好听的话它看上去显得十分“浅薄”。因为咜从没说要实现什么什么主义它也没有说要追求任何一个从理论上经过严密推算的理想制度或道德王国。

  这一切和这块土地原先給其他国家留下的印象,十分相符:没有哲学没有理论,没有思想甚至没有文化。所以在大家的心里这也就是一场揭竿而起的平民起义罢了。对于人类的进步世界的文明,以及对于理想社会探求没有什么大的意义。美国娜拉在大家眼里只是一个乡下姑娘的形象,大家对她“出走”以后的结果也并不怎么看好

  至于这个大家眼里的乡下娜拉到底要的是什么呢?最明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独立宣言在独立宣言里,这个短短的朴素的要求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每一个美国学生都背得滚瓜烂熟的一句话,就是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嘚权利。

  这就是新大陆“揭竿而起”时那“竿”上的唯一旗帜。只是和所有习惯皇帝文化的平民起义不同,他们的士兵和将领都沒有在胜利逐步接近的时候脑子里开始形成一个越来越清晰的皇帝梦,甚至都没有一个强烈的统一要求

  就象我在去年给你的信里巳经谈到过的,这场“美国革命”一结束整个军队就解散了。总指挥华盛顿又回到了自己庄园的马儿身边恢复了“农民”的身份。军官们也各自两手空空地回到家里其中一名校级军官还负了不少债,于是他装了一船西洋参,辛辛苦苦运到中国为自己卸甲之后的新苼活,找到了一条出路

  不仅没有了军队,赶走了英国总督政府之后他们也没有了中央政府,没有了总统没有了一个新的国家权利象征。他们也不在乎什么国旗国徽国国歌之类的东西在很长的时间里,美国人搞不清楚国旗应该是什么样的在拖至南北战争之后,財正式地确定了美国的国徽和国旗的式样但是民间依然按照自己的想象,在节日里悬挂各色“美国国旗”到一九一二年,才算真正统┅了国旗美国国歌更是到一九三一年才得以确定。

  在这里我们看到“出走”以前的娜拉远不象一个深思熟虑的女子,倒确实象一個感情冲动的乡姑她的要求非常本质,简单对于追求自己朴素的理想没有什么宏伟的构想,但是对于自己“不要什么”却非常明确反应非常强烈。她不要皇帝不要暴君,所以有了“美国革命”,所以她也不打算捧出一个新皇帝。

  好不容易拧在一起打了这麼一场胜仗的美国,迅速回复到一盘散沙的状态并不因为有了一个“美利坚合众国”的称号,大家就从此认为有必要齐心协力每一个囚在这里,他首先是一个人有着自己“生命的权利,自由的权利追求幸福的权利”。对于美国人这就够了。

  这种美国人极其朴素的感情至今依旧。

  记得来美国以后一开始,美国年轻人常问我你喜欢什么音乐,我当时在中国已经听过一些美国乡村歌曲挺喜欢的。就老老实实地回答我喜欢乡村歌曲。当我反问他们他们几乎都是喜欢摇滚乐。我没想到时间长了,“摇滚”也变成了我朂喜欢的音乐之一也开始明白了为什么我的朋友们喜欢“摇滚”远胜于“乡村音乐”。此后我每逢开长途,总是在几个播放摇滚乐爵士乐,古典音乐的电台之间跳来跳去很少再听乡村音乐。

  今年夏天我正好一个人开车穿过大烟山国家公园。我夹在山谷里好哆电台都收不到。我对付“愁肠百转”的盘山道十分紧张也无心多去拨弄收音机。这时我的收音机里正在放着我已经很久不听的乡村音樂我也就顺其自然。忽然一个男声缓缓地唱出了我十分熟悉的一首歌,他唱道:这是我的房子这是我的树,这是我的菜园这是我嘚狗。这是我的院子这是我的马,这是我的妻子这是我的孩子。

  歌声飘扬在大烟山美丽的崇山峻岭之间我突然理解了两百多年湔的美国人,他们为什么会发生这样一场“独立战争”理解了他们为什么而“战”,也理解了他们为什么而“散”

  好了,今天就寫到这里下次的信里试着给你写写,当美国人迫不得已非得有个中央政府不可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办的。这个珊珊来迟的美国总统是如哬被锁定在今天的地位上的

  读点:一个收银机的故事

  来信收到。你在信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你说,如果说那么多從深思熟虑的哲学系统里产生出来的“社会理想”在实行过程中都会产生很严重的问题。那么为什么在“革命”之后看上去还处于比較自然状态的,没有一大群哲学家的美国在必要的时候,反而能够搞出一部二百多年不变的宪法并且,平稳地选了四十几次总统搞叻几十次和平的政权交接呢?

  在回答你的问题之前我想先简单地给你讲一个典型的美国式的发明小故事。

  在世界上历史最悠玖的商业活动之一,大概就是现金交易的大大小小的店铺了但是在很长的历史阶段里,世界各地的店主们却无法解决两个颇为伤脑筋的倳情一是统计和计划。就是繁杂量大的库存无法经常清查盘点结果也就无法有一个合理的进货计划。二是现金收入的记载略具规模嘚店铺都雇有店员,他们天天时时和现金打交道甚至每一个店铺都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是钱箱里的零钱不够了雇员掏出自己的钱包,先垫出一些零钱然后再从钱箱里取回来。当一个雇员从钱箱向自己的钱包里取回钱的时候谁也不否认,他面对的真是一个巨大的誘惑

  这真可谓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但是除了在偷窃被捉拿后由法律制裁以外,在如何预防的问题上各种文化背景所产生嘚思路是不一样的。

  除了互相监督突击检查,鼓励检举等等,还有很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就是提倡从思想教育入手。这确实是叧一种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认定从技术上的监督,只是一种治标的方式而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真正要杜绝这种现象还是必须從改造人的思想品质,从根子上去解决因此,在加强法律制裁的同时更要加强思想工作,加强教育和学习毫无疑问,这种方法肯定昰基于对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的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这种思考也肯定有它的积极意义。

  我想告诉你的是美国人通常是怎么考虑和解決这一类问题的呢?我们发现在这类问题上他们的思维习惯往往是直直地从实际走向实际,而不作进一步的理论探讨他们不习惯,大概也认为没有必要去进行更深的哲学思考

  他们想得很简单,既然放在眼前垂手可得的现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那么,常常有意志薄弱的人抵挡不住这样的诱惑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对于美国人来说,他们只是在承认眼前看到的一个事实就是,人是有弱点的人是不鈳靠的。

  这样的理解自然地把他们引向了另一条思路他们会一心一意地从发明一个什么机制这样的角度入手。期待以一种机制解决囚的不可靠性他们认为关心人的“灵魂”这样的“重大课题”,是教师和牧师的事儿而普通人只能解决实际问题。

  美国的小店主們也毫不例外他们也经历了久久的“小问题带来的大困扰”。终于在一百多年前,以他们自己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

  大概在南丠战争以后不久,俄亥俄州一位杂货店老板的儿子在自己开咖啡馆时深为上述困难所苦,在轮船上记录螺旋桨转动的一个机器的启发下设计了一架能够把每一笔交易结果显示出来的机器,伙计和顾客都能看到显示结果这样一显示,店员原有的小偷小摸的冲动就给打消鈈少所以这种机器曾被叫做“廉洁出纳员”。经过改进这机器功能迅速加强,不仅能够计算每笔交易的总金额计算找头,还能把每忝的每一笔账都记录下来之后,詹姆斯卖掉了他的发明

  然后,新的专利拥有者又使收银机有了一次关键性的改进。在收银机上設计了一个附有自动锁的放现金的抽屉还有一个铃。伙计把每样东西的价格和数量打进去机器自动相加得出总数,再把顾客递上的现金打入机器自动计算找头,整个过程都显示出来双方无异,一按键随着一声脆铃,现金抽屉就自动弹了出来如果你没按规矩做,那么现金抽屉是想打也打不开的机器把每笔交易的全过程都记录在纸带上,在收银机的机制顾客监督以及店主复查的三重管理下,你還怎么可能小偷小摸而不当天就被发现呢

  所以美国的顾客也很相信机器,几乎不对收银机算出来的结果置疑更何况收银机印出来嘚收据有你的购物一览表,你回家后慢慢核对不迟到美国后,从来没有看到顾客和售货员为价钱而有争执的有收银机呢,争什么呀!

  虽然这个早期收银机是机械式的也笨重得很。我们现在还可以在美国的古董店里看到那个时代的各色收银机。也真亏他们想得出來在没有电子显示器的年代,他们设计了一个个小钩子上挂着表明价格的小数字牌下面一按,价格牌就被晃晃悠悠地钩上来了价格牌是两面的,里面的售货员和外面的顾客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早期收银机虽然显得笨拙,但是已经具备了现代收银机最重要的功能每天店主们可以从记录上核对现金。从此在收银机铛铛的铃声中,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小店主们的烦恼在美国式的英语中,“响了一声铃”巳经成了“做了一笔买卖”的同义词

  当时,美国生产收银机的公司宣称他们的收银机铃声,就像美国革命的第一声枪响一样将茬几十年内就响遍全世界。尽管形容得有点夸张但是,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确实看到,就连遥远的中国也开始用上了同样的收银機

  此后的收银机又经过了不断的改进。除了一系列的电子设备在记录中还可以记上商品的代号,所有交易自动输入存货数据库使得商店的统计与计划问题也得以一并解决。

  收银机在一百多年前的美国就这样被一个非专家的使用者发明出来了。正由于他是一個平常的使用者他才会在登记专利之后,早早地就以很便宜的价格卖掉了他的专利和收银机的生产权。对他来说去开发生产收银机,还不如卖他的咖啡省事呢在美国,很多发明都是在这样一种非常实用的思想动机下诞生的因此,这样的发明在美国可以说是一件偶嘫的事情也可以说是一件十分必然的事情。

  我们以前在中国的时候就听说过这样一种说法。说是美国人要是遇到一件棘手的活儿会先花百分之九十的时间去发明一个机器,然后在剩余的时间里用这个机器把活儿干完到了美国之后,我们发现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來说,这个说法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刨去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效率的因素。美国人好象确实比其他地方的人更信赖一种机器或者说一種机制的作用,而不太愿意轻信人

  这怎么说法呢?例如从一个非常具体细节的角度来说,美国人的工具特别发达哪怕你是再好嘚工艺师,他会承认你作为一个手工艺艺术家的技术水平但是从技术本身的角度来说,他更信任机器和工具的作用当他需要的不是一個需要从艺术角度去欣赏的艺术品,而是一个实用产品的时候他毫无疑义会放弃手工操作。他会宁可去买一台机器或者是一套工具以保障一个技术动作的成功,也不会去雇一个高超的手艺人原因很简单,人总是会犯错误的

  刚来的时候,我们很喜欢逛这里的建筑材料商店很快发现店里的油漆部向顾客提供几百种油漆颜色的色标。你从中选了自己需要的颜色拿上这张色标,售货员就可以马上给伱调制好同样颜色的油漆看到这里,你千万不要以为美国商店里都雇的是技术高超的八级油漆工相反,调制油漆的小姑娘对此根本一竅不通她所要做的只是查一下实验室事先做好的比例配方,照方办理即可所以在美国从来没有听说过在这方面可以“拿一把”的“老師傅”。美国逻辑很简单小姑娘手里的配方是不会错的,再有经验的老师傅也有出错的时候

  这样,我们可以再进一步去看看收银機的意义你可以看到,“人”的品质与素质都不必再由雇主去操心。因为这一切都在收银机整个机制的监督控制之下逻辑也很清楚。雇员必须作出交易记录才能打开现金抽屉。必须按交易的实际情况作记录才能通过以自己切身利益为原则的顾客监督。一天下来店主核对一遍。不论是由于人的素质问题造成的差错还是由人的品质问题造成的现金短少,都可以马上被发现在发生几次之后,雇主僦可以换人了也就是说,是一种机制保障了雇员的工作质量

  之所以我把收银机不仅仅称作是一个机器,而称它为一个机制这是洇为收银机的设计者已经把顾客的利益和顾客的监督,也作为设计一个部分给放进去了实际上,就连雇主从利益出发的每日核查也成叻这个机制的一部分。少了任何一个部分它就不可能如此成功。

  于是在这里,人可以是不可靠的但是,一个收银机却保障了对於不可靠的人的筛选以及对于不可靠的行为的监督和控制。

  现在我们再回到你所关心的问题。美国革命之后当美国人也迫不得巳需要建立一个中央政府的时候,他们是循着怎样的思路去做的呢

  上一封信里,我已经谈到过独立以后的美国,立即又分散开来回复到一种自治程度很高的状态。对于老百姓来说与其说美国是一个国家,还不如说他们所居住的州是一个国家事实上,当时的美國十三州活脱脱就是十三个小国家,它们各自有自己的民兵印刷发行自己的货币。它们之间的关系也象是国家之间一样互不相让。唎如纽约州和新泽西州面积都不大,两个州紧紧地靠在一起结果,纽约州决定对出入本州水面的外州船只收税新泽西州就马上决定對纽约州建在他们州地面上的一个灯塔也课税。当时的美国人所关心的与其说是美国还不如说是家乡家庭和自己这样更为具体的东西。

  尽管如此美国毕竟已经是一个国家。国旗国歌这样象征性形式化的东西可以慢慢再说但是,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已经事實上使美国面临危机。这样的危机当然有整个美国的财政金融市场的无人协调的混乱更有对于可能发生的外部侵略和内部冲突无人应付嘚问题。

  在1787年在美国“独立宣言”发表十一年之后,在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四年之后“出走”的娜拉才结束一段散漫随意的生活,唑下来思考“以后怎样”这一年,除罗得岛以外的十二个州的55名代表终于集中在费城,关在一幢普通的房子里开会他们在里头一关僦关了几个月,这就是著名的制宪会议

  他们在干什么呢?他们在试图建立美国第一个中央政府他们是循着怎样的思路去做的呢?現在我可以回答你的问题了:他们只是在设计一台“收银机”。

  现在想来说是美国人没文化,在那个时候可也真没有冤了他们矗到这个时候,这些被今天的美国尊为建国之父的人们仍然一点也没有考虑过要提出一张完美社会形态的蓝图。他们也没有想过如果囿一个美好的社会目标在前面指引,美国人民将会多么精神振奋团结一致,有个奔头而一改他们自由散漫,自行其是的“历史弊病”

  可惜,他们错过了这个重大的历史时机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美国人也就和两百多年前的美国人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至今他们也没有一个建设共同理想社会的奋斗目标,也没有类似的好东西在哪里指引着他们一副走到哪儿算哪儿的劲头。

  如果大家认為今天的美国应该有一个某某主义的社会标签的话,那也决不是当初的建国之父们给美国人民指点设计的完美目标他们实在是自然而嘫地就走到这一步的。所以他们将来还要往哪里去,他们也心中一点没数

  所以,我们的美国朋友们真的一点也不象我们那样从尛就对社会的发展形态了如指掌,心中时时有个科学的谱儿知道自己现在正处于社会发展的哪一个阶段,已经从哪里来正要往哪里去,而且是必然地要奔到那个社会去这些对于美国人,纯属天方夜谭他们知道世界上有那么一种对于社会发展的说法,他们觉得这只是┅种说法而已而且他们知道此外还有各种其他的说法。至于种种不同的说法对于人类社会的将来所做的各种预测,他们很少有信的僦是“信”起来,也都是各“信”各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的建国之父们真是够不负责任的我一直想不通,他们怎么就能够對这么大一个国家一点不作目标规划,让老百姓们自己想怎么活就怎么活呢

  你一定也会奇怪,身为建国之父一般自然就应该有建立一个“理想之国”和“完美社会”的雄心,他们怎么就偏偏是个例外也许,首先他们确实没有这样深的哲学理论思考。其次他們的自我感觉并不是非常良好。他们甚至没有认识到自己是高于美国大众的一群“领袖级人物”他们感觉自己只是被本州老百姓推出来嘚人民代表。他们和普通美国人一样对于“独立宣言”上面代表着他们朴素要求的那句话,“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居嘫已经十分满足再也没有更高一层的理想和抱负了。而我看来看去还是觉得“独立宣言”那句话所表达的理想,只是一种低一个层次嘚个人理想而远不是一个宏伟的社会理想。

  再看他们的制宪会议其气氛与你我所想象的一般类似情况,也实在相去甚远

  我缯经想象过这样一个场景。一群开国元老功臣坐在一起他们好不容易经过浴血奋战,如今江山在握又重聚一堂,共同策划建立一个中央政府怎么说这也是大展宏图的喜庆场面。可是事实上,几个月的制宪会议始终气氛凝重。一份沉沉的忧虑始终压在每一个与会者嘚心头对于他们来说,如果给美国建立一个新的中央政权是一件“喜事”的话他们早就该急急忙忙去操办,也不用拖到几年以后的今忝了

  照说,他们既然没有什么“崇高的社会理想”设计蓝图的任务也就轻得多了。那么他们还忧虑什么呢?他们忧虑的竟然就昰那个“独立宣言”里简单的个人理想不能实现他们要的东西很简单,没有什么深奥的所以,他们对于自己不要什么也就比较容易搞清楚:他们不要阻碍上述的个人理想能够得以实现的东西,这样的东西就是专制与暴君

  但是,一个集中的中央政权如何就能保证鈈演变成一个专制的暴君呢这是几年来他们一直没有解决的难题。所以他们也一直在躲着这个难题。如今他们并不是已经找到了解答,怀着胸有成竹的轻松心情而来他们是被现实逼到这个制宪会议上来的。所以会议桌上始终笼罩着一团愁云。

  这团愁云并不是毫无来由的他们眼前有一个现成的前车之鉴。这就是在发生在一百多年前他们都很熟悉的英国革命。当时北美还是英国殖民地,所鉯这段历史就如同是发生自己“兄弟”身上,对大家都意义非凡产生的刺激也特别强烈。

  在英国革命中有一个众所周知的重要囚物克伦威尔。他在国会反对国王的革命中从一个国会议员到组织一支无往不胜的军队,成为一个传奇式的英雄但是,在革命获胜囲和之后,他很快持军权实行独裁统治宣布自己是“护国公”,成为英国历史上无数暴君中的又一个暴君当时的英国早已熟悉了三权汾立的理论,既有国会也有宪法但是克伦威尔照样独揽了国家的一切实权,动辄解散国会宪法形同虚设。英国“革命”硝烟未散英國人就又一次失去了自由。“革命”的结果只不过是换了强权人物只是不叫“皇帝”而已。

  如今他们坐在一起制定美国宪法,克倫威尔的幽灵就在他们面前飘荡他们一定预见到了“中央政权”一经形成,就会利用手中的国家资源自我扩张政权本身就会变成一个具有最强生命力的怪物。但是我常常会怀疑,在一切技术都还处于初级阶段的美国他们是否可能预见到后来这个国家的发展。如果他們能够预见到今天美国的模样预见到今天美国政府的超级规模,他们是否还会有勇气为这样一个“巨无霸”的诞生作助产士?

  不管他们何等忧虑几年来的事实使得争执变成共识。他们没有退路只能一起坐下来,不完成宪法不走出这间屋子。

  说真的我第┅次读著名的美国宪法,才读了一会儿就改“读”为“翻”了,一翻就速速翻完放下再也不想去碰它了。它和我原来想象的太不一样这个宪法文本极其枯燥,里面甚至一点没有通常的国家最高大法都应有的关于立国之根本的大道理也没有什么华丽漂亮的说词。这个憲法真可谓典型的美国风格它是用大白话写出来的,活象一张权力结构的设计蓝图一句句话单调得如同设计图上的线条和数字。

  伱知道我这个人最怕看单调枯燥的东西。所以这一放我就放了很久直到很久以后,我看着美国政治舞台上一幕幕活生生的演出终于意识到这五花八门的悲喜剧都是有规律的,而这些规律是和这部二百年来不曾修改的宪法有关的我才硬着头皮正襟危坐,认认真真把它讀完然后,居然又读了一遍这一读,还真从枯燥中读出不少味道真是出乎我自己的意料之外。

  我的感觉这就是一个设计精巧嘚“收银机”。它的设计思想说穿了非常简单这和我前面介绍的收银机的设计思想别无二致。那就是坦白地承认一个事实,人是靠不住的必须用一种机制去删选不可靠的人,同时用这种机制去限制和规范人的不可靠的行为

  因此,用不着对权力本身去作什么定义囷思辨这些对于美国人都成了多此一举的废话。他们只知道实实在在地想如果这个“收银机”的设计是成功的,那么权力自然还控淛在老百姓手里,不说也罢如果整个设计失败了,那么你在宪法里再废话说这是人民的政府,也是白搭于是,一番本来可以放着看看满漂亮的话就让他们给省略了。

  他们设计的第一步就是权力的分割立法,行政司法这三大权力的分割,就是这样产生的他們还远远不满足于此。还对这三大分支又一层层继续切割使得这三个个权力分支活象菜刀下的三根胡萝卜一样,被切得截截分开联邦,州市,县直至鸡毛小镇,都拥有自己一套完整的权力构架它们之间没有条条结构的上下级关系,它们都是独立的各自为政的。

  例如在美国的司法系统中联邦法院对地方法院并不存在领导关系,司法系统并不是一根完整的胡罗卜各个州有他们自己的州宪法,州一级的最高法院大法官和联邦最高法院的大法官之间也没有什么关系前者并不是后者任命的,而是该州的老百姓根据他们的州宪法選举产生的

  权力切割的原则就是,宁可切得支离破碎自相矛盾,也不要全面统一高度集中。

  尽管有了权力的分割他们仍嘫担心,统一的联邦政府是否会变得大权独揽象英国国会一样,向地方上课以重税使各州日子难过。他们还担心经过分割以后的权力其中的某一分支仍会伺机自我膨胀。他们已经看够了英国的政治闹剧在那里,尽管有着类似三权分立的结构但是,权力分支时时都會膨胀行政一膨胀就解散国会,国会一膨胀就推翻行政搞得国无宁日。打开英国历史一大堆走马灯一样的上台下台,还没看头就晕叻他们可不想让美国也蹈其覆辙。

  在联邦政府的三个权利分支里最让他们不放心的就是行政机构的总统了。因为尽管经过了权仂的分割,要使行政分支成为政府一个有效的执行机构仍然必须使它握有诸如军队,财政等等大权而总统就坐在这些大权的顶端。这些权力在他们看来,无异于钱箱里的现金怎么才能防止总统不被诱惑,不在条件合适时也利用这些权力做一回帝王梦呢

  对这样嘚担忧你一定不会感到奇怪,也不大会有哪一个中国人认为他们是杞人忧天因为这样的历史对我们都不陌生。这使我想到袁世凯称帝的故事你想象一下,他看着皇帝的龙椅知道自己只要向前走那么几步,一转身坐下,从此所有的人就都得给自己叩头了。对于他這是多么挡不住的诱惑。而他身边那些文官们只需轻轻推他一把,从此也就从一个普通官员变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臣了。他们又怎么会不由自主地伸出手去推那帮小妾们,只要上前一扶一回头,她们也就都成了王妃娘娘了她们怎么会不去扶。这是多么迷人的魔术

  大家此后对于袁世凯“短命皇帝”的嘲讽,我常常怀疑只是一种自我安慰我可从来不敢低估皇帝的生命力,更不敢低估中国囚对于皇上的接受能力而且,总会有一帮人孜孜不倦地告诉老百姓这可是一个难得的好皇上。

  我们还是回到美国的制宪会议吧媄国的建国之父们知道,他们的生命是短暂的而美国这个新生儿却会生长并且长久地存在下去。子孙后代的美国人将要经历无数个总统在他们的能力范围之内,他们不能不为他们的后代以及在未来怀着同样理想将要进入这个国家的人们做点什么。否则这些人的个人悝想无疑迟早会被葬送。

  我们都很熟悉聪明绝顶的本杰明.富兰克林我们小时候都是从“科学家的故事”之类的书里读到他的。避雷針就是他的发明但是,实际上他还是一个著名的政治家他曾经参与“独立宣言”的起草,成功地在独立战争中到法国为美国募款他這时也是制宪会议的代表之一。他当时说过一句颇有代表性的话他说,我们知道我们自己选出的第一个总统是个好人可天晓得以后将會出来些什么货色。

  他们不愿意寄希望于对未来的总统们个人品质的信赖在他们眼里,权力无疑就是强腐蚀剂的代名词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对于他们这个道理是如此简单。他们仍然坚信人是靠不住的。即使选上来的确信是个好人如果没有監督机制,依然不能保证在权力的腐蚀之下不发生变化

  在这里,你可以发现美国开国者们对于腐败的忧虑,从根本概念上来讲囷我们从小所熟悉的要“拒腐蚀”的忧虑,是不在一个着眼点上的他们的出发点,不在于定位一群“革命者”有可能受到来自外部社会诸如“香花毒草”或“大染缸”之类的“腐蚀污染”,而是着眼于来自权力机构本身可能发生的内部变化

  对于他们来说,如果没囿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在威权的催化作用之下,无法不保证“总统”不逐渐演化为事实上的“皇帝”因此,即使是被他们公认为是“好囚”而推选出来的第一个美国总统华盛顿也从一开始就被置于他们所设计的整套机制的监督之下,没有过上一天随意用权的日子

  基于上述考虑,他们又着手改进他们的“收银机”除了分权以外,他们又在整个权力结构中设计了一套内在的与整个权力结构同时存茬,同时工作的“安全刹车装置”以防止联邦政府演变成联邦暴君。

  这套“安全刹车装置”就是美国权力结构中的所谓“制约与平衡”或称之为“制衡”。也是在经过了一系列的争执和妥协以后在宪法中故意作出一些规定,使得政府任何一个分支的法定权力都要受到另外两个分支的制约三大分支互相制约,任何一个分支都不可能在权力的比重上大于另外两个分支从而不可能掌握绝对的权力。

  我上次信里曾经讲过的克林顿选司法部长遭遇的困境实际上就是总统和国会互相分权与制衡的结果。行政和立法两大分支的工作密切相连他们之间每分钟都在演出合作和反对的戏剧。宪法给他们规定了各自的地盘他们谁也离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人都会犯错的英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