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人是上海找人凯恩最好的

什么叫合适的人?这是最好的答案什么叫合适的人?这是最好的答案粉红派对百家号文/墨菲不管男人还是女人,我们都爱钱又爱美,但往往我们选择的另一半却并不兼具这些,因为面对婚姻和爱钱,人只有尚存一丝理性,就一定会选最合适的那一个。什么才是合适的人?是学历相当?是门当户对?还是身高差严控在10厘米左右?颜值差不超过两个等级?收入相当或不超过两倍的差距?我想随便问一下你身边一个人,TA都有自己一套男财女貌的匹配标准,所以我们常常苦恼,到底我要找一个什么样的人才合适呢?有没有一种标准才能合理有效地判断出TA是不是适合的那个?有啊,那就是三观!没错,就是我们所有人在哲学教科书上学过的那个最宏大的概念: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三观总起来说就是你对人生、对整个世界的价值判断。它是很笼统的概念,却时时刻刻影响着你的一言一行,你生活的方方面面。下面就让墨菲用实例来论证三观一致对你寻找另一半多么重要吧。食物观谈情说爱是生活的奢侈品,而食物却是我们每天的必需品。想象一下,如果你和TA,一个无辣不欢,一个忌辣如仇;一个喜欢油煎火烤,一个最爱清汤寡水,如此截然相反的口味爱好,如果两个人愿意尊重对方,各吃各的还好,如果对方非要尝试改变你的饮食习惯,那样只会引发冲突争吵。当年吃素多年的大S婚后一直没有怀孕,老公和婆婆都认定和她吃素的习惯有关,在她面前弄来各种肉食不停地给她洗脑让她开荤,她自己说起第一次开荤吃肉,婆婆很开心她终于听话了,老公也在旁鼓励说你看,吃了也没关系,就该多吃肉补充营养。可他们不知道,她吃完后在卫生间吐了好久。一个常年吃素的人来说,突然开荤是真的很痛苦的。婚姻生活逃不过柴米油盐酱醋茶,明星也一样,有时候非得咬咬牙斩断一些血肉才能穿进那双水晶鞋。能吃到一起的两个人,每天一到饭点就会兴奋地问对方,想吃啥咱们一起吃去。吃不到一块的两人,在饭桌上看一眼对方的菜盘都觉得嫌恶,久而久之,连人也一起讨厌了。钱钱钱问十个男人,九个都说找对象的第一条件就是会过日子,他们理解的过日子是什么呢?无非就是传统观念里的勤俭持家,不乱花钱。有个朋友相亲遇到了一个标准的高富帅男生:家境工作学历样样拿得出手,最关键的是长了一张年轻版余文乐的脸,还是个大长腿,朋友对这位相亲对象满意到不行,见过第一面后就开始在疯狂网购各种化妆品各种美衣,每次见面都让自己从头到脚打扮的焕然一新,誓要靠百变时尚造型让高富帅拜倒在自己的石榴裙下,可两人第五次约会结束的当天,高富帅就发来信息说接触下来觉得两个人不合适。朋友急了,追问原因,高富帅倒也直爽,既然你诚心诚意的问,那我就好心告诉你,算给你以后相亲的建议吧:我们约会了五次,每次你都穿的不一样,一看就知道都是价格不菲的品牌货,说明你是个品牌控,爱虚荣,乱花钱!朋友不服:那是我花自己的钱买的,我把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你带出去不也有面子嘛?我们去看电影那次,我说从网上买票便宜,你却非要我排队去买全价票,就算有钱也不能这么浪费!朋友冷哼:那家电影院没有免费WIFI,你用手机联网了半小时都没买到票,再不去排队买,我们就只能等下午场次了好吧!我们是来享受电影的,不是因为省钱才来看电影的!还是电影那次,之前逛超市,里面的饮料爆米花都很便宜,你却不买,非要到电影院门口再买那些涨了两三倍价格的饮料爆米花,你不觉得这样很矫情吗?这么不过日子,怎么能当好老婆呢?朋友这时也快炸了:拜托,帅哥,你不知道那家电影院不准外带食物吧,我可不想偷偷摸摸跟做贼似的藏包里带进去,老娘拼命赚钱就是为了花的痛快,花的开心,凭什么为了省几块钱活的那么憋屈,我找老公是希望找个人陪自己享受生活,不是让他教我如何省钱过日子的!经过这件事,朋友得出一个结论:省钱原来从来不是穷人的专利,我愿意一辈子做一个会花钱的穷人,也不做一个只知道算计着钱过日子的富人。写到这,我必须说明下,本人对喜欢省钱过日子的男人并不是坚决抵制的态度,对金钱也好,对食物也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观念,也就是三观,没有绝对的对错,大不了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就算看不惯也还是可以在一起的,怕就怕那种非要拿自己的三观改造对方的人。前段时间曾经看过一则报道,说一个女生一下班就急匆匆赶去男友的朋友饭局,结果男友一看她素面朝天的样子,当时就不高兴了,觉得女友这么邋遢让他在哥们面前丢人了,逼女友回去重新化完妆再过来,可谁知女生化完妆重新出现后又被男友赶走了,因为他觉得男友化完妆还特么丑!呵呵,这样的男友,墨菲只想说不分留着过年吗?当初在一起的时候怎么不嫌弃女生丑?!你对美的追求这么执着,下一步是不是要逼女友整容才满意?女生爱不化妆说明人家对自己素颜很自信很满意,就是喜欢自然美,作为男友,你不喜欢可以绕行,但是请别牵了手还来挑剔。三观不合,快走不送!不管是饮食观还是金钱观,审美观,都是三观对我们认知影响中的一部分,我们无法确定那个人是不是未来能陪自己一起走下去的人,却能随时随地用三观来判断出面前的人是不是适合彼此的人。—END—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粉红派对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粉红派对,每天给你一点粉!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人最佳睡眠时间是什么时候_百度经验
&&&&&&保健养生人最佳睡眠时间是什么时候听语音1234
百度经验:jingyan.baidu.com科学家所做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人们每天晚上在床上的睡觉时间过长,其效果如同睡觉时间过少一样,可引起许多睡眠问题。百度经验:jingyan.baidu.com1  一般睡觉时间:  1. 正常人睡眠时间6--8、有的10小时……  2. 美容觉的时间10点--凌晨2点。  3. 长时间熬夜……就算是有睡足8小时,几年下来会容易内分泌失调生理时钟也会乱掉。  4. 小孩最好在晚上8:30之前睡觉,因为长身体嘛……  5. 青少年应该在晚上10:00左右睡觉……  6. 至于爱美的人,应该在凌晨2:00之前睡,因为皮肤在凌晨2:00前新陈代谢……不过我认为应该在午夜12:00之前睡觉最好啦。  7. 老人嘛,应该在晚上9:00--10:00之间睡觉比较好。  还有:晚上12:00一定要去睡觉,每个人的体内都有生理时钟,在不同时间担负着不同的生理作息使命,可别轻易忽视了哦!2  生理时钟说明:  1. 00:00--01:00 浅眠期--多梦而敏感,身体不适者易在此时痛醒。  2. 01:00--02:00 排毒期--此时肝脏为排除毒素而活动旺盛,应让身体进入睡眠状态,让肝脏得以完成代谢废物的作用。  3. 03:00--04:00 休眠期--重症病人最易发病的时刻,常有患病者在此时死亡,熬夜最好勿超过这个时间。  4. 09:00--11:00 精华期--此时为注意力及记忆力最好,为工作与学习的最佳时段。  5. 12:00--13:00 午休期--最好静坐或闭目休息一下再进餐,正午不可饮酒,易醉又伤肝哦!  6. 14:00--15:00 高峰期--是分析力和创造力得以发挥淋漓的极致时段!  7. 16:00--17:00 低潮期--体力耗弱的阶段,最好补充水果来解馋,避免因饥饿而贪食致肥胖。  8. 17:00--18:00 松散期--此时血糖略增,嗅觉与味觉最敏感,不妨以准备晚膳来提振精神。  9. 19:00--20:00 暂憩期--最好能在饭后30分钟去散个步或沐浴,放松一下,纾解一日的疲倦困顿。  10. 20:00--22:00 夜修期--此为晚上活动的巅峰时段,建议您善用此时段进行商议,进修等需要思虑周密的活动。  11. 23:00--24:00 夜眠期--经过镇日忙碌,此时应该放松心情进入梦乡,千万别让身体过度负荷,那可得不偿失哦!3  一、什么时候睡  睡眠是有大学问的!老话说早睡早起身体好,只有一个概念,没有定量,等于没有说。睡眠质量的关键就在于深睡眠,可以说只要睡2~3个小时就足够了。通常情况下,0点至3点是深睡眠时间,但并不是一睡着就能进入深睡眠的,有个过渡期,一般是1~1.5小时!反推一下,也就是22:30~23:00之间上床睡觉最好  ,为深度睡眠做准备!  什么时候起床呢?国际上公认的是6:00。  再加上顺应自然季节的变换,  推荐作息时间为:  夏季 22:00~23:00 -& 入睡 6:00~7:00 -& 起床  冬季 21:30~22:30 -& 入睡 6:30~7:30 -& 起床  中午,人体警觉处于下降期,此时小睡片刻有助于恢复精神,有利于工作、学习和身体健康。  另外,晚餐应在临睡前两小时完成  ,因为生长激素在晚上达到分泌的旺盛期,吃夜宵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从而影响身体长高。真要是饿了可以吃些高蛋白,如鸡蛋,豆制品和牛奶等。4  二、睡多长才好  各年龄最佳睡眠时间,如下:  新生儿 20小时  婴儿 14-15小时  学前儿童 12小时  小学生 10小时  中学生 9小时  大学生 8小时  成人 8小时  老人 6-7小时 太长太短都不好,以7至8个小时为宜!  科学家所做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人们每天晚上在床上的睡觉时间过长,其效果如同睡觉时间过少一样,可引起许多睡眠问题。例如,每天晚上睡眠时间超过8小时和少于7小时的人,都抱怨自己睡眠有问题。而那些每天晚上的睡觉时间长度介于7至8小时的人,所遇到的睡眠问题则比较少。也相信有不少人有这样的体会:睡一次懒觉,睡得昏昏沉沉不想起来,越睡越昏,最后一天都在昏昏沉沉中度过,到了晚上又睡不着了!要想睡得好一定要控制好时间!  同时要根据季节调整长短,夏季夜短就少睡点,冬季夜长又冷就多睡点!夏天睡7~8个小时,冬天睡8~9个小时!少年幼儿在此基础上增加1~3小时,老年人则减少1~3小时END原作者:睡眠一百分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投票(405)已投票(405)有得(0)我有疑问(0)◆◆说说为什么给这篇经验投票吧!我为什么投票...你还可以输入500字◆◆只有签约作者及以上等级才可发有得&你还可以输入1000字◆◆如对这篇经验有疑问,可反馈给作者,经验作者会尽力为您解决!你还可以输入500字相关经验030290热门杂志第1期好梦相伴,一切安好738次分享第12期对抗失眠大作战2403次分享第2期吃出白富美1691次分享第2期冬季养生小常识1492次分享第8期减肥瘦身方法3087次分享◆请扫描分享到朋友圈什么是90%人最好的投资?(1)
股市有种说法叫“一赚二平七亏”,大部分人,可能也真的感觉如此。但是,今天想分享的观点却是:一篮子股票(分散的普通股组合),是90%的普通人能找到的最好的投资。
各类资产长期收益
房产是我国人民的第一资产,占家庭资产的近七成(《中国家庭财富调查报告(2017)》)。据我们的经验,房产收益了得。不过,我们的经验只有短短的十几年,那么长期看,房产收益如何?
Source:Robert J. Shiller, Irrational Exuberance (2000), With
Updates to 2017
这是美国127年来指数(含股息)与名义住宅价格的对比。1890年的1美元房产如今价值52元;127年来,房产年名义回报约为3.17%,考虑到其间2.8%的通胀,房产确实起到了保值作用,但剔除通胀后的百年真实涨幅仅66%;同期,标普127年复合增长9.3%,年增速为房产的3倍。当年1美元的标普,如今80723美元,升值8万倍,是房产的1548倍,用其零头可换多套住房。
房产不行,其它资产表现如何?
Source:Siegel, Jeremy, Future for Investors (2005), With Updates to
这是两个世纪以来多种资产的比较,回报是扣除了通胀后的净收益。
首先看现金:1美元200年后购买力下降95%,剩5分,基本等同于归零;黄金200年4倍多,但剔除通胀后,年回报仅0.7%;债券较好的保证了购买力,调整后长债收益率仍可达3.6%,但购买力保持的前提是长期牺牲流动性;股票大幅超越其他资产,扣除通胀后复合增长仍有6.6%,长期看,财富向权益资产持有者快速集中。
我们再来看看世界其他国家
20世纪较活跃的9个典型国家:
Source:Source: Dimson, Marsh, Staunton, Triumph of the
仍然是扣除通胀后的净收益。
所有国家的股票资产仍然远远跑赢常规通胀水平,同时,大幅超越债权资产;即使在崩溃过的国家(比如战败国),长期股票收益仍然稳健的高于一个较快的GDP增长率(比如3%)。
从长期的、多样本的数据来看,股票不仅能成功对抗通胀,更能超越GDP。财富向长期股权持有者集中,大幅超越其他资产。
中国特色和他们不一样?
我们是一个M2特别大、GDP特别高、财务焦虑很大、股市常吃面、房价永远涨的国家。比起黄金、债券,我们更关心下面这些: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上证指数1990年成立,深综1991成立,以股息扣税再投入。
图中用虚线划了四条线:CPI、GDP和北上房价,M2作为背景。
看这个图,才发现A股原来远没那么不堪:
首先,长期的,无论是上证还是深综,都远高于CPI,保值没问题;其次,两指数居然半数+时间跑过了GDP增速(要知道我们的GDP增速曾经长期是西方国家的5倍),持有股指,你就比大部分人都厉害;第三,股指居然能经常挑战一下房价涨幅;最后,股指曾超越M2并基本保持与其一致的趋势。
数据源于统计局。你可能会觉得有点瑕疵,特别是房价这一块,一来和体感不符,二来2015年以后没数据了?于是,我又找了民间数据,排序如下: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原指数
M2、GDP、CPI和股指都从90年(深综91年)算起,是有股市以来全部数据,二十七年。
按统计局的数据:北京房价复增9%,上海13%,而民间数据(中原)是15%和18%。当然,中原的数据从2004年开始,正好是房价飙涨的起点,统计局从99年算起,很长一段房价基本没动,摊薄了年收益率,所以比差异应该也算合理。
整体看,股指历史收益基本能与超高的GDP增速持平,在13%-15%之间;房价,一线城市北、上增长最快的十三年在17%左右。
从以上数据看,无论中、外,无论是一百年、两百年或是二、三十年,长期的,一篮子股票都是普通人能找到的最好投资,长期跑赢其它几乎所有资产。
房产呢?最近十年收益明显比股票高嘛。是的,以最近十年来说,房产当然是最好投资之一,从长期来说,它也不差。但是,投资面向未来,长期来讲,股票是第一资产。至于其中逻辑,下周继续讨论。
任何设论不说前提都是耍流氓。股票成为最好的投资也是有前提的:
1,足够分散:我们所有的讨论都以市场篮子展开。同样,高离差决定了多数人需要一个分散的组合起步。它不仅能帮你控制风险,更把长期坚持的反人性程度,降到最低。
2,足够时间:长期看,一篮子股票是非常棒的资产,前提是长期。如果你理解股票的本质或者哪怕是它们的波动性,就不能寄望总是短期收获。
3,买入时机:投资股票不需要有预测明天的超能力。但是,不在最昂贵的那些时期买入,会让你做得更好。下周争取做个小工具,给出一些提示。
常见的缪误:
1,最好的投资品≠任何姿势都能赚到钱;
2,最好的投资品≠现在就是(或不是)投资的最佳时机;
3,最好的投资品≠适合每个人;
4,最好的投资品≠最容易的投资;
时间有限,本周先摆出这些数据和观点;
下一篇,争取对股票长期收益的逻辑和本质,有个进一步的讨论。
你的看法:
你觉得对大多数人来说,最好的投资品是什么?---你说是你自己,那我当然也很认同。
一赚二平七亏是真的吗?什么原因?它能颠覆本文的观点吗?
本质上,股票为何是最好的投资品?
什么是90%人最好的投资(2)--逻辑和实质
&下雨也开心&
上周,我们回溯了世界范围和中国长期各类资产的收益率,得出结论:一篮子股票是90%人最好的投资。
为何一篮子股票是多数人最好的投资?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当我们谈论股票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现在,简单做个逻辑梳理。
1,风险溢酬
传统的定价理论提出:资产收益率=无风险收益+风险溢价。
按照组合理论,高度分散的组合,其个别资产的特有风险被分散,组合收益=无风险收益+系统风险溢价;即:组合回报等于市场收益,来源于承担系统风险的报酬。
迄今为止,系统风险定价,仍存在诸多争论。原因之一,就是真实市场并非有效。真实市场中,风险和收益往往并不对称,因此,我们不如把风险观转向时间观:
2,股票回报的模糊公式
股票价值是股东现金流的未来贴现。“模糊的正确好过精确的错误”,如果我们用更直观的方式,可以粗略的把一篮子股票的回报表述为:
投资回报=(1+利润变化)*(1+估值变化)
举例:我们以13倍市盈率买入某资产,若干年后,其市场估值9倍,其利润是当初的33倍,则投资回报=(1+33)*(9/13)=2350%,如果这笔投资历时十年,那么,年回报是37%。
利润和估值如何变化?我们先从简单的开始。
3,估值中枢
如第1条提及,股票预期收益率包含无风险收益和风险溢价,以此贴现,是估值的实质性基准。
拆开看,无风险收益和风险溢价如何变化?
无风险收益:货币的时间成本,是长周期变化因素;
历史地,无风险收益在窄区间波动,向通胀回归;
如果考虑剔除通胀的“真实回报”(Real-Return),无风险收益变化对收益率的影响将进一步缩窄。
风险溢价:短期与情绪/偏好相关,典型如:牛市vs熊市,蓝筹偏好vs小市值偏好等。但长期,风险溢价总是向平均系统风险预期回归。
剔除通胀的无风险收益波动域狭窄;风险溢价向系统风险预期回归。两因素加总,使市场长期估值中枢趋于稳定:
围绕估值中枢,多回合长周期下来,估值对一篮子股票回报的影响并不显著(如果不是买在上边界、卖在下边界)。实操上,可以谨慎的给未来估值以一定的折扣。
4,利润变化
投资回报=(1+利润变化)*(1+估值变化)
比起估值的相对稳定,事实上,决定投资回报的重头,在于利润变化。
标普百年间10年滚动净利增长率。
一共151组数据,滚动计算每个10年整体利润的复合增长情况。
120年来,利润复合增长9.23%,非常接近于前文指出的“127年来复合回报率9.3%”;
全部151组10年数据,增长中枢为10%,151组数据中,仅14组增长率低于6%,10年复合利润增长率高于6%的概率为88%。
沪深300十年利润增幅。
沪深300指数2005年成立,近十年来,整体利润年增幅高达12.15%。
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企业的长期利润增幅均趋于10%,如果你投资的是市场篮子(整个市场),那么,长期来看,你的投资回报也会趋于10%,如果你的篮子好于市场(平均水平),你的投资回报将大于10%。
5,买股票就是买--
企业—你们和巴菲特都这样说。
通过利润的变化,我们来到股票的锚点—企业。股票的长期回报,最终得益于企业的价值创造。
那么,企业价值创造的实质是什么?
科斯(Ronald
H. Coase)提出,企业存在的基础在于对交易成本的优化。企业内部,市场被替代,对资源的主动配置节约了市场固有的运行成本(如信任、价格形成和一系列契约),从而形成较价格机制更优的协作体。本质上,企业是优化的协作体系。它以更高效率和更低成本,集聚资源,形成生产力。
企业成长,在于协作体系持续优化的同时,边界扩张。科斯进一步指出,边界取决于企业家的配置能力。当配置效率不再优于市场时,额外交易将超过市场成本,此时,企业达到经济边界。
如果把配置能力比作算法,那么,八十年后的今天,该算法不再仅仅依赖于企业家个人。他们更像是协作体系的架构者,以优异的协作关系集聚算力、扩展资源,以实现算法--协作体系及其配置能力的升级:
微观的,优质企业以此路径达成螺旋式上升。宏观的,每一管理变革,都将促成协作关系的优化;每一科学革新,都将提升生产率,最终,生产力趋势性上扬。整体上,企业价值创造,源于生产力及其持续提升。一篮子股票,是一组持续创造价值,且宏观上必然不断升级的生产力。
买股票,就是买生产力。
6,投资选择
前周,我们曾回顾过人类世界发展史:https://xueqiu.com//
人类世界在最近200年爆炸式发展。今天,你可能同样感到,和历史上的任何时期相比,物质已极大的丰富,这前所未有,哪怕仅仅二十年前。当然,你可能还有更多物质愿望有待满足,比如更好的房子、车子或一个iPhone8;同时,这世界还有地区和人口仍处于匮乏。但是,以当今的生产力,批量满足这些匮乏,委实不费吹灰之力;不可否认:人类正在趋近于物质丰沛时代。
可以预见,这个时代,一般生活资料乃至生产资料的稀缺程度都将趋势性降低;与之相对的,好的主意、协同和生产力,也许仍将稀缺。
这个时代,你的投资如何选择?
下篇,我们一起用这些逻辑,比较各种资产,同时,补上一篮子股票投资的若干小贴士。
什么是90%人最好的投资?(3)--投资贴士:为什么和怎么做
&游完泳的&
前两篇,我们分别从现象和本质解析了什么才是普通人最好的投资。
本篇,我们给出对多数投资者投资股市适用的三原则:分散、长期、估值。
人们常说“知易行难”。其实,行之难很多时候是知的不够。这三条原则也许对部分人是老生常谈,但是,这三条原则的是为什么?具体又该怎么做?理解这些,也许能帮我们解决一些投资上知道而不能做到的问题。
一,分散:
在上篇对市场本质的探讨中,我们及到收益和风险的概念。在股票投资里,我们有不有什么办法在收益固定的情况下,风险最小?或者在风险固定的情况下,收益最大?
有,那就是分散投资。
为什么分散能降低风险?
1,数学角度
在把波动视作风险的范畴内,马科维茨(Markowitz,又一个诺奖得主)提出,分散投资对象可以减少个别风险。并且在数学上证明了这是由于投资对象波动间的不相关性。
2,基本面角度
切换到基本面视角,由于各个企业基本面的不相关性,比如沃尔玛和阿里巴巴的经营关系不大甚至有时负相关;再如零售业和机械业基本面几乎无任何联系,使取得一篮子股票平均收益的同时,单个股票基本面的不确定性以及经营风险,被极大平抑了。
关于分散或集中的争论:
我们只能说,分散,是一种被数学和逻辑推演论证了的降低风险的方法,它对于绝大多数投资者(即便对个股了解程度有限)是普适的。它是建立在,多数人对投资对象确定性不足之上的。而集中投资,显然必须建立在对投资对象的充分把控上。如果你十分明确的知道哪些投资对象最有投资价值,那么当然可以集中投资。但这几乎是一句正确的废话。
具体参考值
多数文献指出,9支+不同行业的股票基本能分散90%以上的风险,同时,超过20支后,更多的分散对风险的降低作用,非常微弱。
但是,请注意:分散投资只能分散股票的个体风险(unique risk),并不能分散系统风险或者说市场风险(systematic
risk),比如由随机性,情绪、货币周期、经济周期、政治或战争引发的市场波动。
那么,对于市场风险,我们有没有什么对策吗?
为什么长期投资大概率成功?
俯瞰美国115()年历史,分别计算每年末买入并持有10年、5年、3年和1年的收益率。
可以看到,无论是持有10年、5年、3年还是1年,各年度投资收益率的均值都趋近于10%,同时,持有期越短,收益率的波动性就越大:标准差风别是5%、8%、11%,18%(10年,5年,3年,1年)。
什么意思?
持有的时间越长,获得平均投资回报率10%的可能性就越大。你可能不会得到某期56%的收益,也不需要面对某期45%的亏损。
因此,长期投资,比如10年,是一种较大概率的平抑系统/市场风险的方法,可以更为确定的为多数投资者提供合理的回报。
常说的低估,长期来看,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我们测算了SP一百年来得估值历史分位数,并把它和当年买入并持有10年的收益率进行了对照:
可以直观的看到,买入估值和收益率相当明显的呈现负相关,即,如果买在估值低位,更有可能实现高收益,反之买在估值高位,更有可能获得低收益。
116组回报数据中,最小的10次回报,80%买入估值大于75分位,最大的10次回报,60%买入估值小于30分位;最小的10次回报,80%买入估值大于75分位,最大的10次回报,60%买入估值小于30分位;最小的20次回报,60%买入估值大于75分位,最大的20次回报,70%买入估值小于30分位。基于历史数据,我们可以把30分位以下,定义为低估区域,75分位以上,定义为高估区域。
那么,如果我们利用估值进行选时,也就是低估值时加强买入,正常估值一般买入,高估值时不买入,结果会是如何?
我们尝试根据上述30%-75%低、高估值定义做一个简单策略:&30%时,定投2.5份;30%-75%时,定投1份;&75%时,不买入。
并且,我们对沪深300也做了同样的测试:
可以看到,30%-75%策略在美国和中国均能提升投资收益率。但是,在美国市场这种提升比较有限(13%),而在中国市场,策略有效性较高(收益提升39%),这又是为什呢?
我们看美国市场30分位和75分位曲线,会看到两条几乎接近水平的线,其中,30%是12,70%是18。可见美股估值水平非常稳定,并且高低间差距不大(50%)。
而我们的估值是这样的,你感受一下。
估值波动非常大,同时,不同风格、行业间的估值偏好还经常切换。全市场看,估值30%是18,75%是29,差距也更大。
在强有效市场(股价更能充分反映基本面),由于估值长期在一个更合理的区间窄幅波动,估值选时有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在更多的时间会踏空,错过较长时间的基本面的增长。
在弱有效市场(股价短期内不能反映基本面),由于估值大幅波动,估值选时效果更为显著,实际是对不合理的估值波动的套利。但是,我们之所以选择高估值区域不买入而非卖出策略,一因为弱有效市场高了可能更高,二是长期看,随着市场效率的提升,如成熟市场所看到的,这种估值套利的策略空间将趋势性减少,从而使踏空风险显著增加。
投资小工具:
这里给出了大中小市值(上证50,沪深300,中证1000)、全市场(中证流通)、创业板和近期表现出色的两个白马行业的估值状态图。并依据30%-75%策略标出了低估和高估区域。
可以看到,当前市场基本处于中等估值水平,而创业板和中证1000则处于30%以下的历史低位,其中代表小市值的中证1000甚至处于历史最低估值位。物极必反,最近中小创已经明显反弹。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小创的估值低位只是相对于其历史水平,绝对水平并不低(40左右),另外,作为股票组合,明显的风险偏好也并不适于普通投资者。
如果大家需要更多行业估值或即时查看当前估值状态,可以留言给我。如果大家有需求,我将在公众号中,每周推送多风格、行业估值情况。
下篇,我们将回到第二篇的逻辑,应用这些逻辑,深入比较分析各类资产。
希望这系列文章能带来更广泛和多样的视角,帮你更好的观察投资这件事。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上海找人凯恩最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