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广西宜州天气好多天了,找不到工作,我就要回去了。可...

正在加载验证码......
请先拖动验证码到相应位置广西宜州市评选出10个“最美宜州人”个人和团体_网易财经
广西宜州市评选出10个“最美宜州人”个人和团体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人民网宜州2月12日电 &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促进宜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提升,2014年在宜州范围内举办“最美宜州人”评选活动。评选活动面向基层、寻找身边好人,关注身边好事,传播真爱,广泛征集最美人物事迹,经公众投票,宜州市“最美宜州人”评选活动领导小组审核,报市委批准,最终评选出10个“最美宜州人”(含1个团体5人)现将评选结果予以公告(按姓氏笔画顺序)。
韦红梅 女 洛西镇妙调村委副主任、妇代会主任
韦碧月 女 龙头乡龙头社区彩调艺术团顾问(退休教师)
甘凤流 女 宜州市同德乡板六小学教师
冯荣花、韩海波、彭林梅、麦学文、吴联学等团体 清扫保洁服务中心环卫工人
刘朝中 男 宜州市国税局办税服务厅干部
何美群 女 祥贝乡敬老院职工
张声尤 男 石别镇永定村支部书记
周小东 男 市公安局党委委员、经侦大队长
金庆生 男 庆远镇文昌社区居民
梁韦阳 男 怀远镇李家寨乡村医生
附:“最美宜州人”先进事迹材料爱如红梅花儿开 撒向乡村都是爱——记宜州市洛西镇妙调村党总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韦红梅10月15日,宜州洛西镇妙条村党员远教中心户韦红梅(右)在龙井屯养蚕农户韦金鸾家指导如何防止五龄蚕在上簇前发生“拉肚子”的疾病。韦红梅,女,宜州市洛西镇妙调村党总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1973年6月出生,2005年6月入党,高中文化。韦红梅,这位脸上总是挂着朴实笑容的基层村干部,就像她的名字一样,对生活充满热情,对他人满怀关爱,说话快言快语,给人感觉是那样的干练利索。“别看她是个女同志,她可是个女能人。”洛西镇政府许多干部都这样评价韦红梅。韦红梅,是宜州市洛西镇妙调村党总支部副书记、村委副主任。一年四季,无论春耕、夏炎、秋收、冬修,她总是忙碌的。当好媳妇、照料老人、经营家庭,学技术,带领村民发展优质产业,样样在行。她和她的家庭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全区农村小康文化示范户、广西农村党员大培训十佳“农家课堂”、河池市十佳和谐家庭和宜州市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称号。孝心凝聚人间情“为人儿媳,要尽孝道,要将心比心,尊老爱幼,家庭和睦了,才会幸福长久……”。韦红梅告诉笔者,这是她当年出嫁时,母亲对她的嘱咐,她一直深深的记在心里。韦红梅不但是镇领导和群众心目中的好干部、女能人,在村民眼中,特别是老人们眼中她还是个好媳妇、好闺女。多年来,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尊老爱幼是韦红梅家庭的良好家风,全家老少互相尊重,互敬互爱互让。韦红梅在家排行最小,倍受父母、兄长的宠爱,年轻时有点小脾气。自从嫁到韦家后,丈夫韦礼东爱她,理解支持她,公婆对她谦让关爱,很快,这个和谐家庭让她的小脾气很快就没了,平时出门、回家叫起爸妈来跟叫自个父母一样亲。韦红梅婆婆说:“一个家庭,老的要懂得做老的,媳妇忙里忙外,照顾一个家不容易,对媳妇也要宽容、爱护,当自己的女儿一样爱着,家庭就和睦了,就好了。”韦红梅每次出门都不会忘记先跟公婆打声招呼,进门先跟公婆报声平安,平日里,好吃的东西总是让给公婆,逢年过节从不忘给公婆添新衣新鞋。她对公婆的尊敬和孝顺邻里都看在眼里。“红梅两公婆做得好,子女也懂事、对人有礼有节,也很孝顺”村民们都这样称赞他们夫妻。“我家红梅一日三餐做菜不重样,我们吃得很舒心。人老了,经常生病,哪次都是她递药端水,安排好了,又出去忙农活,从不惹我们老人生气”韦红梅70多岁的公公婆婆感激道,“有这样的儿媳我们享福了。”多年来,家里的大小事情,韦红梅常和老人商量,听听老人的意见,让做了一辈子“当家人”的公公心里舒坦。当有人问她为啥对公公婆婆这么好时,韦红梅说:“人都说‘家有一老,胜过一宝’,老人为子女辛苦操劳了一辈子,照顾好老人理所应当,自己也有老的一天,现在不照顾好长辈,将来怎么要求自己的孩子好好对待自己呢?”如今,在韦红梅夫妻俩的精心照顾下,两位老人虽然已经年过古稀,但头脑清晰,面色红润,逢人就夸媳妇、儿子好。韦红梅不仅善待家人,对村里有困难的老人也是关爱备至。在妙调和附近几个村屯留守老人的心目中,韦红梅就像他们的亲媳妇、亲闺女。2005年初,纳贡屯有两位老人受抱养子女的虐待,生活十分困难,韦红梅知道后,二话不说,先主动把两位老人接到自己家中安顿,帮老人换洗衣裳,让老人有热饭吃、有地方住,有火烤。老人感动得痛哭流涕。过了一段时间,两位老人的身体逐渐好转,韦红梅便亲自上门找老人子女进行教育帮扶,老人的子女认识了不善待老人的严重错误,主动把老人接回了家。看着两位老人高高兴兴离去的背影,韦红梅舒心的笑了。一时间,韦红梅的善举在十里八村传为美谈。近十年来,韦红梅就帮助村里20多户贫困老人发展种桑养蚕,出钱为他们购买蚕种,义务提供技术服务,帮助他们增加了收入。多年来,为了让村里“空巢留守老人”,感受到亲情的关爱,享受到天伦之乐。韦红梅坚持在中秋、重阳节等节日里,组织村里老人举办朴素欢快的群众文艺晚会,让老人相聚、开心交流,鼓励行动方便热爱文艺的老人参加表演,老人们无比开心。韦红梅说:“把老人请来团聚,能使他们笑一笑,送上几句暖心窝的话,让他们不感到孤独,真正让老人感受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每年,韦红梅还想法子组织村民开展“以德治家、文明立家、节约持家、和谐兴家”、“好媳妇、好丈夫、好婆婆”和“五好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颁发慰问品、奖状和奖杯,让家庭和睦,让乡邻和谐。为了让老人们快乐有去处,韦红梅带领大家成立了村老年人协会,建设了屯级老年人文化活动中心。每年春节,韦红梅就邀请村屯附近的贫困老党员和贫困老年人一起吃团圆饭。自己掏钱为老年人购买猪肉、糖饼、保温杯等年货,赠送给老人。老人们从心底感受到了“如春的温暖”。九龙屯80多岁的覃大爷感激道:“红梅这个娃好啊,是我们村年轻人学习的榜样,我们村有这样有孝心的媳妇,太好啦”。多年来,韦红梅从没有与邻居吵过架,邻居家有什么纠纷,她都主动上门帮助化解矛盾;邻居家有什么困难,他们家主动伸出援手。许多村民都说,有了韦红梅这样爱心和孝心做榜样,如今,在妙调及周边村屯,好媳妇越来越多了,干部群众心更近了。真心开启致富路“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身为共产党员和一名村委干部,就要想办法把大伙往富裕路上领。”韦红梅这样感言!妙调村地处洛西镇东北部,辖山背、九龙、妙调等7个屯,耕地面积6393亩,人口3200多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妙调人靠种植玉米、稻谷等传统作物,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但距离富裕生活还比较遥远。如何突破困境辟新路,摆脱传统观念,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带领村民走出一条发展经济的新路子,是2005年上任伊始的韦红梅做的第一件事。通过对市场和附近乡镇的调查,韦红梅认为,种桑养蚕和甘蔗种植非常适合妙调村的发展实际。于是她和村委会干部一起,决定带动群众把重心转移到种桑养蚕和种甘蔗上来。说干就干,韦红梅挨家挨户做群众的思想工作,为了让群众放心干,她带头在自家的田地上全部种植甘蔗和桑叶。刚开始,由于缺乏种养技术,每张蚕产量仅在30—40公斤左右,养蚕年收入不足1万元。“养蚕崽比养人还要麻烦。”韦红梅笑着说,蚕从孵化到吐丝成茧,每一个环节都很“娇气”,稍有不慎,前功尽弃。曾经有一次,她养的蚕全部化脓死掉,让她欲哭无泪。后来通过学习才明白,在护理小蚕时,她手上涂了“雪花膏”,蚕虫沾上化学药品,马上就“黑死”了。韦红梅知道,没有娴熟的技术,根本无法向乡亲们推广,她需要借助别人成功的经验。2008年初她他听说党员远程教育平台好,于是,她想如果村里也有个远程教育培训平台,让村民们也能看到种养技术多好呀!她跑到市里向领导诉说,在她的强烈要求下,当年5月,宜州第一个农户党员远程教育终端站点就落户她家。远程教育平台里丰富的节目,引来父老乡亲争相观看,村里的党员群众成了她家的常客。为了满足大家学习愿望,她和丈夫商量把自家二楼房间的隔墙拆掉,和客厅连成一间大教室,开办起宜州第一个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农家课堂”。韦红梅根据“学员”的要求,列出“课程表”,什么时间放什么内容,大家根据自己的需要前来学习。她还建立学员相关培训档案,对学员在“课堂”上学什么,回家干什么,逐一登记,设立学员跟踪服务卡,经常到学员家中进行培训回访,还定期不定期组织专家、技术人员帮助学员解决技术上遇到的问题,现场指导,解答难题。据统计,近5年来,“农家课堂”共举办各类培训班90期,培训党员群众6109人次。同时,她跑到宜州桑蚕高产示范基地学习取经。有了技术,加上勤劳,成功水到渠成。现在每张蚕茧产量达70公斤,产量提高,收入也就增加了,韦红梅自家每年仅养蚕这一项就有10万元的收入。乡亲们在韦红梅指导下,大力种桑养蚕。近年来,随着蚕茧的价格一路飙升,村民们靠着种桑养蚕的收入,盖起了一幢幢小洋楼,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如今,全村种植良种蔗2935亩,发展优质桑园3100亩,年产鲜茧100多吨,产值1700万元。甘蔗种植、种桑养蚕成了妙调村农民经济增收的支柱产业,成为全镇蚕桑产业第一村。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5570元。热心开出文明花“村里经济发展了,精神文化生活也需要上档次。”这是韦红梅常挂嘴边的一句话。建设健康文明和谐家园成了韦红梅另一个目标。妙调村人钱袋子鼓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但由于村民文化生活缺乏,一些村民常聚一起打牌、搓麻将。韦红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如何培养群众健康的生活理念?她把村子里爱好文艺的大叔大婶、姐妹及小伙子全动员起来,组成屯里第一支文艺队,有队员35名。她请自己父亲(本地有名的民间老艺人)出任文艺队长,通过自编节目为群众表演,打破村民打牌、搓麻将赌博陋习。2008年“三八”节,文艺队精心准备的第一道“文化大餐”捧到了屯里乡亲们的面前,韦红梅组织队员们自编自导的精彩表演赢得了乡亲们阵阵掌声。于是,群众自发捐款1700多元为文艺队购买音响、幕布等。韦红梅先后拿出3000多元购买道具、演出服装。2013年,文艺队发展到100多人,年纪最大的80多岁。十六载真情浇开文艺之花——记宜州市龙头小学退休教师、龙头社区彩调艺术团顾问韦碧月韦碧月老师指导艺术团成员排练素有民间艺术之乡、彩调之乡、山歌之乡美称的宜州市,自古人杰地灵,才俊辈出。其中,在风光旖旎的龙头乡旅游胜地西龙山麓下,数十载雨露哺育,一支彩调艺术团从默默无闻到惊艳绽放,从藏身莽莽大山到荣登都市舞台……这个艺术团,就是韦碧月一手策划、成立于1998年的龙头社区彩调艺术团。2009年,艺术团以2008年龙头水灾为题材创作的宜州渔鼓《情满人间》,在宜州市第五届农村文艺会演中获表演奖一等奖,反映邻里和谐关系的彩调《该帮还得帮》获表演奖二等奖。2010年,彩调《该帮还得帮》代表河池市参加第二届广西彩调艺术节荣获演出奖。2013年,艺术团获“河池市先进基层业余文艺团队”荣誉称号……这些,都与龙头小学退休教师、龙头社区彩调艺术团顾问韦碧月密不可分。不管世事如何变迁,韦碧月身上唯一不变的是对文艺事业的执著追求韦碧月如今已经80岁了。她一生为师,从1956年初登讲台,到1982年调入龙头小学直至退休,她在乡村小学三尺讲坛上挥洒下了辛勤的汗水。龙头小学退休教师罗作革谈到韦碧月时满口赞誉:“她是一位桃李满天下的人民教师,更是一位用爱心浇灌龙头乡村文艺之花的园丁,对我们龙头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韦碧月酷爱文艺,不管时光如何飞逝,不管世事如何变迁,她身上唯一不变的是对文艺事业的执著追求。“‘文革’期间,龙头公社组织了一支文艺队,当时我还在龙盘小学教书,因为能唱能跳的缘故,被抽调到宣传队,经常下村屯演出,唱《东方红》《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解放区的天》等革命歌曲。”说着,韦碧月唱起了那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拥军秧歌》:正月里来是新春,赶上了猪羊出呀了门。猪啊羊啊送到哪里去?送给那英勇的八呀路军……“当时,还要跟着节拍扭秧歌。”1992年,韦碧月退休后加入了龙头社区老年协会。当时,社区群众文化生活比较单调,韦碧月萌生了组建艺术团,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想法,得到了会员们的一致赞成。1998年,龙头社区彩调艺术团成立。往事艰辛,历历在目,韦碧月说起那段岁月,感慨不已:——最初,没有演出服装,平常穿什么衣服,上台就穿着什么;后来,到宜州租演出服装,但是成本太高,两次的租金就够买一套服装了;再后来,干脆亲手缝制,平常省吃俭用全都拿来缝制、购买演出服装。——没有音响,演员们上台扯着嗓子大声喊,台下观众根本听不见。某个单位见他们“可怜”,给了一个旧的高音喇叭。2008年以来,利用争取到的60000多元资金,艺术团买了现在所用的音响。加上一些热心部门、企业不断赞助,设备、服装才逐渐得到改善。——没有排练场所,所有排练都在韦碧月家的天井里进行,雨天只能搭棚排练。地方窄小,加上天井养有鸡,演员们走步幅度稍微大一点就碰上鸡笼,惊得鸡咯咯大叫……艺术团演出没有报酬,有些队员想打退堂鼓,韦碧月做起思想工作方法独特艺术团成员来自各行各业,种桑养蚕、做百货生意、做裁缝生意、做建筑工人……演出不但不能给家庭带来经济收入,还耽误日常工作,减少了经济收入,少则每天损失一二百元、多则六七百元。因此,有队员闹别扭想离队。这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可是韦碧月处理起来有条不紊、方法独到——先拿女儿“开刀”,给其他队员做个榜样。大女儿钟妮姿在龙头街有两个铺面,专卖日常生活必需品,是一个日子过得挺滋润的小老板,同时,她遗传了母亲的文艺细胞,是难得的文艺人才。钟妮姿1979年在拉浪当插队青年时,在一次偶然的演出中展现了文艺天赋,被送到宜州参加彩调艺术培训班,之后经常被邀请到宜州、柳州等地演出。但钟妮姿起初并不愿意参加彩调艺术团。她打心眼里看不上母亲组织起来的这个艺术团,要服装没服装,要道具没道具,要音响没音响,两把二胡一拉就登台演出,根本没档次。母亲苦口婆心动员,她就是不理不睬。“2002年某天晚上,我刚从柳州进货回来,饥肠辘辘。母亲直接摔给我一本剧本,用命令的口吻说,‘赶紧和他们一起排练,你练也得练,不练也得练’。就这样,我被母亲硬逼着参加了艺术团。我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她是要我用行动带好头。”钟妮姿说。2009年某天,因为队员们排练迟到了一个小时,平日态度温和的团长莫自凡被彻底激怒了。“我不干了!”他拿起二胡,摔门而去。任凭队员们怎么阻拦、恳求,他都无动于衷。最后,还是韦碧月“技高一筹”,她给队员们想出了一个良策。一天晚上,全体队员集体行动,登门到莫自凡家诚恳认错,答应团长从此改过。此情此景,莫自凡读懂了大家的真心实意。日,宜州市文化馆邀请艺术团进城演出,关键时候,某个队员打退堂鼓说不去了。听说该队员不想参加演出的原因是家属阻拦,韦碧月顾不上吃饭,心急火燎地赶到队员家里做思想工作,“我们艺术团是一个大家庭,不管排练还是演出都要在一起。再说,去宜州演出机会难得,几千名观众等着看呢!去吧,家庭有什么困难,过后我尽力帮你解决。”韦碧月的话如涓涓暖流、化雨春风,那位队员听着听着,感动得热泪刷刷流下,点头答应马上跟团上车。虽然已经八十高龄,每次艺术团有演出,韦碧月坚持跟团外出,做一些幕后工作如今韦碧月年事已高,可是艺术团每次演出,她一定跟着去。2013年,艺术团到龙头乡建立村演出,当时韦碧月患腰椎滑脱病,腰痛、麻木、无力,走路摇摇摆摆。可是一听说下乡演出,她马上来了精神,坚持要去。从龙头街到建立村,道路九曲十八弯,还要经过路面坑洼不平的蚂蚁坳,“车轮每碾过一个凹坑,我都要扶着妈妈从坐椅上稍稍站起来,否则,车子颠簸会使她疼痛加剧。”回忆起当时的情形,钟妮姿依然有些心痛。坚守大山的金凤凰——记同德乡板六教学点教师甘凤流甘凤流(中)“我这大半辈子,除了外出念书和到板高小学任教的几年,其余时间都在板六屯生活和工作。”宜州市同德乡板六学校教学点教师甘凤流如是说。缔造“夫妻学校”“母女学校”1979年,甘凤流师范毕业,18岁的她当时有许多选择,有机会去条件更好的地方任教。甘凤流回忆说:“我当时一直想,如果我自己都不愿回到这个闭塞的小地方,还会有谁愿意到这里来呢?这里的几十个孩子又该怎么办?”一连串的问题把她自己心甘情愿地留在了生她养她的板六屯,回到到板六教学点任教。其实,在当时和现在,板六教学点都是同德乡最偏远的教学点。办学条件差,学生基础差,校舍陈旧,交通闭塞是这所教学点留给大家最深的印象。成家以后,当时甘凤流的丈夫在条件比较好的板高小学,本来是有机会调去和丈夫一起的。但因为一时没有老师愿意到板六教学点去,最后,甘凤流反过来动员丈夫调到了板六教学点。尽管板六教学点的办学条件十分艰苦,但夫妻齐心,把所有心思都放在了学校和学生身上,一时间板六教学点形成教学井井有条,师生融洽相处的良好氛围。他们夫妻俩的实际行动得到了当地群众的认可,一时广为流传,感动了当地的群众和一起共事的同事们。一时间板六教学点被当地人誉为“夫妻学校”。期间她和丈夫都因工作需要调到板高小学一段时间,但不久又都调回了板六教学点,按甘凤流的话说“那段时间,我的心也是挂念着板六小学的孩子们的,时刻关注他们的成长。”2002年秋季,甘凤流的丈夫因病离世。丈夫离世后,甘凤流再没有调到别的学校,一直守在板六小学的三尺讲台上。2013年春季学期,本来有两个老师三个年级的板六小学因另一个老师病倒,遇上了无法教学的困境。正在中心校领导苦于上哪找老师的时候,甘凤流再一次主动站出来,决定亲自动员在外做生意酬劳相对丰厚的二女儿回到板六教学点顶岗上课。在别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甘凤流做到了。板六小学教学得以恢复,板六小学顺利度过难关。母亲的无私,女儿的奉献,再一次感动了当地的群众和共事的同事们,感动了所有知道这一事迹的人,板六教学点再一次被当地群众美誉为“母女学校。”与此同时,甘凤流这三个字被更多的人所熟知。一直的梦想:让家乡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说到为什么能坚持几十年如一日的守着板六教学点,守着大山里的孩子。甘凤流如是说“板六教学点是同德最边远条件最艰苦的学校,这里很少有老师愿意来,在这里长大的我知道,越是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孩子们越渴望走出大山,和同龄孩子一样感受世界的丰富多彩。我一毕业就回到这里来的原因就是希望让家乡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我只是一直在实现自己的梦想。”她这样说也这样做了,她一直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为了不再让学生在危房里上课,为了改变别人印象中板六教学点偏、远、差的形象。甘凤流多次找到村委和乡政府,找到熟悉的、不熟悉的亲朋好友,为学校引进改造资金。 2011年板六小学新教学楼建起来了,还更换了教师办公桌椅和学生课桌椅,学生们终于搬到宽敞明亮的新教学楼里上课。甘凤流开玩笑地说“孩子们上课的积极性都高涨了很多。”为完善基础设施,2014年,甘凤流又多方争取,拿到修建教职工宿舍楼工程和学校大门、旗台项目。往后,板六教学点的环境一定会越来越漂亮。“学生”即“孩子”和甘凤流聊到学生,她始终以孩子相称,而且说得十分自然。她说“孩子和学生,学生和孩子,在我眼里是没有区别的,我对孩子和学生的希望都是一样的,希望他们学会读书、学会做人,长大了有出息。”甘凤流视学生如己出是出了名的。在板六教学点,因为偏远和贫穷,每年开学的时候都有很多不来学校报到的孩子,她总是一一走访,了解不按时到校的原因,然后为他们一一排除难题,接他们回学校。因为板六小学就是甘凤流出生的地方,在板六屯里很多甘凤流的长辈这样描述她“这可是咱们村里的好姑娘,她读书识了字也没有忘记村里的孩子们,还帮村里的学校解决了很多困难,碰上这么好的老师是咱们子孙的福气”。甘凤流的学生都这样描述她“像我们的母亲,不仅关心我们的学习,还关心我们的生活和成长,平日里又像我们的姐姐,给我们讲知识、陪我们玩”。衷情环卫献青春 爱岗敬业谱人生——记环卫工人冯荣花团体(冯荣花)冯荣花,女,瑶族,1968年6月生,宜州市清扫保洁服务中心环卫工人,1984年初中毕业刚满16岁的她对环卫工作情有独钟,来到当时人们都看不起眼的宜山县卫生队,当了一名环卫临时工。1994年,因需要照顾小孩和两位年迈的老人,她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工作10年的环卫队伍。2003年,当得知宜州市城区扩大,急需招聘保洁员时,她再次满怀激情应聘到宜州市清扫保洁服务中心,一心一意投入城市清扫保洁工作中,一干又是10多个年头过去了。从事环卫工作20多年来,从跟马车拾捡垃圾开始到一线普通保洁员,再到保洁路段小组长,她把自己的激情和青春奉献在平凡而光荣的环卫工作上,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诠释着中国妇女具有的优秀品质。一、挑战世俗偏见,毅然投身环卫工作冯荣花是宜州市石别镇梅洞村人,她还在上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有一次随同学到县城游玩,偶然看到一位60多岁的老奶奶在顶着烈日清扫街道。看到老奶奶汗流浃背却一丝不苟地清扫垃圾,不一会原来脏乱不雅令人作吐的街道变得整洁清新,冯荣花情不自禁地对朴实、勤劳的环卫工人产生一种崇敬之情,也是从那时起,她对环卫工作产生一种莫明的想法。一年后,她初中毕业了,由于家境贫寒,为了让弟妹接受更好的教育,同时减轻父母的负担,16岁的她开始寻找工作。说来也巧,当时县城的卫生队正招收环卫临时工。那时的卫生队招收到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很少有年轻应聘。可冯荣花认为,工作不分贵贱,只要能工作,干什么都一样。当知道她要应聘做环卫工人时,很多同学都笑她,父母也不同意。可是冯荣花却坚持自己的决定,毅然到卫生队报名工作。当时卫生队队长看到一位白白净净年轻漂亮的姑娘坚持要求加入环卫队伍,被她的真诚和执着感动了。看到她身手轻巧、灵活,便安排她跟随赶马车的师傅,专门清扫和拾捡城区街道各家各户的垃圾。从此,冯荣花开始了她环卫工人人生之路。每天早晨5点多种她便起床,拿着扫帚、铁铲跟随可以当她爷爷、奶奶的长辈门奔赴在各大街小巷。在工作中,她虽然年轻小,但劳动总是抢着干,还叫老师傅们多休息,说自己是年轻人,力气去,力气来,多做一些可以强壮身体。共事的老师傅看到冯荣花天真、勤快,凡事也总让着她,感觉她的到来不但令这个集体增添了力量,更给大家带来了无穷的快乐。就这样,冯荣花把自己的激情和青春默默地奉献在环卫事业上。二、幼小的孩子和年迈多病的家公家婆需要照顾,无耐地离开环卫队伍冯荣花在环卫工作了11个年头,她对这份许多人都看不起眼的工作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哪怕有一天不上班,都感觉浑身不舒服,她坚持每天上班,和师傅们在天亮以前把街道的垃圾清扫收集干净,白天还要不停的巡拾,确保城区各街道干净。与同在单位的丈夫有了小孩以后,冯荣花也不想耽误自己的工作,总是与丈夫想方设法不让别的老师傅加班顶班。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小孩尚需要照顾的时候曾参加过红军长征多次负伤的家公因年纪较大,旧伤经常发作,不幸又摔断了腿,而家婆又患风湿病、骨质增生等多种老年病,这些都需要有人照顾。面对既要照料小孩,又要照顾老人的窘境,冯荣花与丈夫商量后,无耐地辞去了环卫工作,每天悉心照料家里的大人、小孩。然而,命运似乎与冯荣花一家过不去,在家的10年里,生活的负担一天比一天加重。她唯一的女儿又患了精神分裂症,每月都需要以药物维持。她为了减轻丈夫的负担,一有空闲,便找一些零工干,贴补一些家用。冯荣花的朴实勤劳、善良、孝道,得到左邻右舍称赞。投身环卫献青春 言传身教引新人——记环卫工人韩海波团体(韩海波)韩海波,男,壮族,1971年11月生,1993年,22岁的他投身环卫队伍,选择了平凡而崇高的清扫保洁岗位。20多年来,他弘扬“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精神,以艰苦的劳作和辛勤的汗水把青春年华无私地奉献在挚着追求的环卫事业上,用真情实意、言传身教引导了一批双一批环卫新人。一、投身环卫,无怨无悔1993年11月,正值风华正茂的韩海波投身环卫这一特殊的行业,从此,他与街道清扫、垃圾收运结下了不解之缘。韩海波刚在街道挥动扫把时,亲朋好友都不赞同,很多人都劝说:“一个大男人干什么不好,偏去扫大街。”但他却很高兴,对自己能当上环卫工人很欣慰。在以后的实际工作中,他亲身体会到清扫保洁工作的酸甜苦辣,每天早出晚归,风雨无阻,有时候在扫街道时,遇到别人不理解的目光,他总是谦逊地一笑而过。他始终认为环卫工作虽然脏苦累,却与群众身体健康息息相关,是必不可少的工作,任何工作都需要人去干,只是分工不同,“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韩海波经常说:环卫清扫工作已成为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就应爱这行、干好这行,尽力把工作做好。他朴实的言语,感染了同行的很多人,使环卫工人更加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二、爱岗敬业,以身作则环卫工人每天6点钟到岗上班,但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他每天凌晨5点钟就起床,总是比别人提前到工地排面清扫。为了使所负责路段的环境卫生保持整洁、干净,全面清扫以后,他坚持来回巡查捡拾垃圾,一天来4、5趟甚至更多,特别是有检查或者重要活动,哪条路段最繁忙、最重要,他就出现在哪条路段上,从不用领导和管理员操心。一天作业下来,经常累得满头大汗、腰酸脚痛,但他却毫无怨言。20年来,他脚踏实地,吃苦耐劳,认真负责,从不计较报酬的精神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同事的赞赏,在一线的环卫队伍中树立了很好的榜样,起到模范表率作用。浓浓环卫情 只为宜州美—— 记环卫工人麦学文团体(麦学文)一滴水可以映照出太阳的光辉,宜州市清扫保洁服务中心麦学文的身上,就集中体现了环卫工人高尚的品格。麦学文,女,壮族,1966年10月生,2007年1月,怀着浓浓的环卫情结,她加入了环卫队伍,虽然只是临时工的身份,但却没有因此情绪低落。为了宜州的洁净形象,为了给市民带来美丽的家园,她带领组员,在道路保洁上“争创一流”,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的奉献自己的力量。麦学文从事环卫工作的第二年,由于她工作积极肯干、认真负责、不计个人得失,被评选为组长。担任组长后,她感到责任重大,更加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她所负责的路段,有农贸市场,人流量大,垃圾量多。特别是每当大雨、暴雨过后,大量污物堆积在道路上,影响行人和车辆的通行。为了让市民们在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中生活,她总是立即带头清扫,将所有的垃圾全部运往垃圾站。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干的精神,过硬的工作作风,赢得了群众的好评。她每天总是坚持起早贪黑,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烈日当头;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三伏酷暑;不管是领导来访,还是环卫市容检查;不管是工作日、双休还是假节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未间断,为了宜州的干净,一直和组员们战斗在一线。道路清扫工作中,她始终做到四个一样:检查与不检查一个样、节日和平常一个样、繁华地段和城乡结合部一个样、下雨和晴天一个样。她用这“四个一样”严格要求自己,也同时督促组员,让道路始终保持干净、整洁。麦学文身为一个组长,以身作则、言传身教,任何时候都带头实干,对组员的工作要求特别严格,生活上却处处讲情面。她把“不怕脏,不怕累,对待别人的歧视能挺直腰杆,一分汗水一份收获,让我们的宜州更加美丽”的精神化成班组的精神动力,变成每个人的行动,并教育组员把奉献摆在第一位,履行好道路卫生的各种承诺服务。她在工作上勤勤恳恳,在生活中却像大姐一样关爱着组员。为她们排忧解难。有时遇到组员发生小矛盾,她总是细心、耐心的做好思想工作,劝解、宽慰每个组员,她用真诚把每个组员紧紧联系在一起。因一心扑在工作上,麦学文根本无暇顾及家人。“我们环卫工人每天早上5点多就要上班,晚上十一点才下班,家对我们来说更像是宾馆。”麦学文感慨道,她愧对家人。“我们这个行业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哪个岗位、哪段街道都离不了人,每个人都是连轴转,根本无暇顾及家里。就连过春节,也是父母到我们家来看我,有时候想想真是对不起她们。”麦学文,一个善良而又充满热情的普通环卫工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她用辛勤的汗水,带领着一支无私奉献的环卫队伍,把我们的宜州变得更美,让宜州大地盛开着洁白的环卫之花。扶起摔倒老人 彰显高尚品德
—— 记环卫工人彭林梅
团体(彭林梅)
彭林梅,女,49岁,宜州市清扫保洁服务中心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
2005年,正值40岁的彭林梅投身环卫事业,当上一名普通的扫街工人,一干就是十年。十年如一日。十年来,无论是九冬严寒,还是炎热三伏,为了一份责任,为了无愧“城市美容师”的称号,为了这座美丽的城市,她与广大环卫工人一样,起早贪黑,辛勤劳动,默默奉献。从一名普通工人到当上了一名组长,她比别人付出了更多的汗水。
彭林梅,是环卫工人中为数不多的一名保洁小组长,她不仅勤劳、勇敢,而且拥有一颗救死扶伤、见义勇为的心灵。
日中午12时左右,彭林梅与已经退休的环卫工人覃菊鲜相约上街购物,当她们走到富丽源对面时,看到在建工地围墙边有一位老奶奶瘫坐地上,背靠着墙,脸色苍白,犹如死人,过往的行人都只是望了望便走了,一个也没有走上询问是怎么回事。看到这一情景,彭林梅和覃菊鲜便快步上前,看到老奶奶还喘着气,就喊了三声“老奶,老奶”,老奶奶醒过来了,她的额头在摔倒时碰到了墙上,鲜血正从脸上流下来。由于当时天气炎热,担心老人会中署或者再发生其他意外,在让老人稍稍休息定神后,彭林梅和覃菊鲜马上询问了老人的住所,两人一左一右将老奶奶送回了家。
原来老奶奶70多岁了,住在老政府大院里,当天出来走走,不幸摔倒,大小便失禁。看到她奄奄一息,满身嗅气,过往的行人都怕惹事上身,唯恐避之不及。彭林梅和覃菊鲜将老人送回家后,便帮老人擦洗伤口,贴上创口贴止血,还帮老人洗澡,换了干净的衣服。还帮老人联系了她的亲属,当老人的儿子许先生回来后,两人没有留下任何信息便离开了。事后,许先生多方打听,才核实到彭林梅和覃菊鲜的身份信息。
宜州市电视台曾对她们的事迹做了“老人摔倒被扶起,多亏热心保洁员”的专题报导。
彭林梅和覃菊鲜“救死扶伤、见义勇为”行为得到了单位领导和同事们的高度赞扬,班子领导决定以该事例作为单位传递“社会正能量”的典型事例予以宣传,号召全体环卫工人向她们学习,学习她们“救死扶伤、见义勇为”的精神,学习她们做好事不求回报、不留名的高尚品德。城市天使护家园—— 记环卫工人吴联学团体(吴联学)“城市天使”是人们对清扫保洁工人的美誉,但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这种重复而又繁重的工作,又使很多人望而却步。然而有这样一个普通环卫工作者,却将这平凡的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她就是吴联学。从事一线保洁工作5年多来,她在工作中总是严格要求自己,带领同事,积极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是城市里最美的守护者之一。吴联学,女,1974年9月生,2009年1月,年轻的吴联学加入了环卫这个特殊的行业。环境卫生是一个城市的脸面,清扫保洁是维护这个脸面的基础性工作。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城市的对外形象,干好这项工作不仅要有充沛的精力,而且还要拥有做好本职工作的强烈责任心。她自干起环卫工作以来,无论是细雨蒙蒙的春天,还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无论是寒风萧萧的秋天,还是滴水成冰的寒冬,每天凌晨5点多就开始就手不停、脚不住的一遍遍地清扫保洁城市,对道路阴沟、边角等清扫过程中易产生的盲区,总是进行彻底清扫。她坚持每天第一个到岗,最后一个离开,坚持扫好每一段路面、清理好每一处卫生死角。如遇恶劣天气或路况较脏等特殊情况时,她干完手中的活还继续留在路面上帮助他人一起保洁,检查一下路段保洁质量,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由于工作勤恳,认真负责,吴联学第二年便被选为小组组长,她既是管理人员,又是一线员工,负责做好清洁工作的同时,还要管理、督查、带训其他组员。在带训新员工时,吴联学特别有耐心,她总是边讲解边操作,让新员工感受到环卫工人热忱的工作态度和认真实干的精神,很多新员工在她的带领下,全身心的投入到环卫事业中。在工作安排上,她都与每一位组员沟通,合理地安排工作,让组员工作开心,让工作进展顺利。在生活中,她时刻关心组员,把组员团结起来,形成一支对工作有责任心,对生活有爱心的优秀队伍。当组员生活上遇到困难时,她总是竭尽全力为他们解决困难,个人能力之外的,她会动员大家一起想办法。有时遇到组员工作情绪不好,她也会第一时间了解情况,做好组员的思想工作。排忧解难、化解矛盾,吴联学用自己的大气明理,公正无私把团队工作做得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在生活中充满爱心,大家都亲切的称她为:温暖大姐。在平常的工作中,吴联学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对组员也很严格,特别是在思想工作上,她总是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大家。她总说:“环卫工人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但是因为我们吸附了泥灰,城市才变得光洁。”她用自己最切实的感受,影响身边人,在最不起眼的角落里,粉刷出最美丽的城市。吴联学以自己的辛勤汗水换来了城市的整洁,在平凡的岗位上,以实际行动展示了环卫工人顾全大局,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和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用天使的手杖挥扫城市的尘埃,用汗水浇注了城市的美丽,尽心尽力守护着我们美丽的家园。平凡岗位书写精彩人生——记宜州市国家税务局纳税服务股股长刘朝中、刘朝中同志正在为兄弟单位工作人员演示《办税魔术手》软件操作流程在宜州市国税局办税服务厅,有这样一位爱岗敬业、勇于创新,自主研发的《办税“魔术手”》辅助软件在全区国税系统推广使用,受到广大纳税人好评的税务工作者。他就是宜州市国家税务局纳税服务股股长刘朝中。从事税务工作20年来,他始终牢记“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宗旨,以一颗炽热的心和对税务事业的执着追求,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身上充满的正能量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周围的人。攻坚克难 填补技术空白针对办税服务厅业务量大、服务性强且工作内容繁琐的工作特点,刘朝中自2010年开始,利用业余时间自行研发了一套办税辅助软件,有效提高了办税效率,(受到)得到了征纳双方的普遍欢迎;2011年9月,宜州市国税局办税大厅整体进驻宜州市政务服务中心办公后,他在各级领导的关注下,以“纳税服务手段现代化”为突破口,进一步拓展、完善软件功能,经过一年多时间“边工作,边研发,边试用,边完善”的刻苦研发,在全区国税系统率先自主研发出一套包含《办税信息自动录入》、《纳税人识别号输入法》、《办结事项自动录入》3个模块的办税辅助软件,并于日在宜州局办税服务厅正式投入使用。通过实践运用,极大解放了生产力,取得了办税服务厅劳动强度和行政成本大幅度降低、税收管理效率和纳税人满意度大幅度提升的‘两降两升’的良好效果。因该软件具有操作简便、数据准确、工作高效等特点而被誉为“办税魔术手”。自治区国税局局长王柳德、副局长唐开义先后就介绍此软件的文章作出批示。日,河池市国税局正式下文在全市11个县(市、区)范围内推广使用该软件;2012年12月,介绍该软件的文章在《中国税务报》刊登以后,引起了热烈反响,区内外国税系统单位要求取经;日,自治区国税局正式下文在全区范围内推广使用该软件。软件推广使用后,他不辞辛劳地前往各地现场演示软件操作,为“办税魔术手”辅助办税软件的推广运用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勇于担当 为税收事业增添光彩刘朝中同志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事业心和爱岗敬业精神,各项工作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并具有强烈的合作意识。在安排工作时他总是亲自对各项工作的内容和要求进行消化,本着结合实际、便于工作、方便操作的原则,制定方案。去年3月份共有4000多户个体户需汇总申报,为减轻大厅前台人员的压力,他动员大厅后台人员及其他工作人员共同承担了大部份申报表的录入工作,并嘱咐大家按要求放手工作,难的由他进行处理。最后有100多户纳税人无法汇总申报,他就加班加点地逐户地进行检查,使数据得以按时上报。他秉持着全心全意为纳税人服务的真诚与执着,在为纳税人服务过程中,办事认真、讲究效率,时刻把“让纳税人满意”牢记在心中。办税服务厅业务繁忙,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他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他忙碌的身影。月末最后一天,时常有个别企业因特殊原因不能在正常上班时间来认证专用发票,没有通过认证就意味着要多缴税款,占用企业的资金。每当有纳税人打电话给他请求帮忙认证时,为了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失,刘朝中同志二话不说,及时赶到局里进行处理。有时候处理完工作,纳税人觉得过意不去,邀请他吃晚饭,但都被他一一婉言谢绝了。他的优质服务,他的执政为民,他的务实清廉,赢得了广大纳税人的信任。在和同事相处过程中,他为人谦和、坦诚,尊重领导,团结同志,相互理解,关系融洽。股里的同事家里有事请假,空缺的岗位他都主动顶上,申报、征收、认证、发票、文书受理等,每一个岗位的工作他都可以熟练地完成。在他的影响带动下,大厅的同事都积极学习除了本职岗位以外其他岗位的业务技能和操作规范,做到一人多岗,在办税服务厅内形成了大家互相协助的良好氛围。脚踏实地 成为专业技术骨干刘朝中毕业于广西税务学校,没有值得炫耀的文凭,也非计算机专业出身,办税服务厅业务量大、工作内容枯燥且服务性强,一些环节的工作还存在数据利用率低、手续繁琐等问题,作为办税大厅负责人,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工作效率,除了深厚的税务知识积累外,还必须具有过硬的计算机知识,如何才能把工作开展好?这对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成功没有捷径,只能脚踏实地务实工作。上班时,他忙碌地穿梭在各个窗口,这边了解一下纳税人申报情况,那边指导一下办税流程;下班后,他找来各类业务书籍和计算机教程,一页一页地翻,一章一章地啃,勤思考,爱钻研,认真从具体实例中总结经验,虚心从日常业务中采纳意见,在实践与总结中逐步完善业务能力,他成为了大家遇到问题首先求助的对象,受到领导和同事的一致好评,办税大厅的工作在他的管理下井井有条,红旗窗口荣誉称号一次次地获得,涉税事项办理零投诉的一次次实现,都让他那忙碌中洒下的汗水显得如此珍贵。敬老院里的“亲闺女”——记宜州市祥贝乡敬老院护理员何美群何美群(左)素有“小桂林”盛誉的宜州市祥贝乡,像一颗镶嵌在风光旖旎的临江河边上的明珠,或许是得以秀水滋养的缘故,这里民风淳朴,人心善良,孝老敬亲之风盛行——现年55岁的祥贝乡敬老院护理员何美群就是其中之一。自从2002年5月祥贝乡敬老院建成投入使用后,接收了十多位“五保”老人。从那时起,何美群,这位淳朴善良的中年妇女,十数年如一日悉心照料着五保老人们的衣食住行,被大家称为敬老院里“亲闺女”。尽职尽责护佑老人健康夜深、人静。敬老院里的老人们都进入了梦乡。突然屋里响起了一阵“哎哟!哎哟!”的呻吟声,被吵醒了的老人们拉亮电灯循声看去,原来声音是从五保老人韦仁康那里传出来的。“美群!美群!你快出来呀!韦仁康可能生什么病了,在床上叫喊连天……”朦胧中,何美群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她迅速拿手电筒出门,小跑到乡卫生院,把值班的医生叫起来,一同赶往敬老院,诊断、治疗、服药……何美群一直守在病床前侍候到凌晨4点多,韦仁康老人的急性肠胃病痛得到了缓解,她才返回家休息,早上六点钟,她又像往常一样出现在敬老院的食堂里,忙着为老人们准备当天的早餐。这个情景被定格在日晚。十二年来,到底经历了多少次类似的情形,何美群自己也记不清了。一年到头,小到穿衣吃饭,大到生病住院,繁琐的老人护理工作,使何美群的字典里已经没有了“节假日”这三个字。“季夏六月六,最好晒衣服”。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这天,可以说是何美群最繁忙的一天,她要组织院里所有的老人把衣物拿出来进行集中拆洗暴晒,搞掂堆得像座小山的衣服被褥,累得她汗流浃背、腰酸腿痛。“在六月六晒衣物,杀菌效果好,入秋后他们就有干净的衣服被褥用了……”对于拾掇老人们的衣服被褥,何美群有着自己的一套“护理经”。除了照料好老人们的身体冷暖,心细如发的何美群还注重从心理上关心着他们,让老人们的内心世界也充满阳光般的温暖。每到中秋节,她都精心为每个老人买来月饼和水果,组织他们在院里供月赏月度佳节;每年的9月初9敬老节,院里必定摆上丰盛的晚餐,老人们围桌聚餐,欢度属于他们自己的节日;但凡院里有老人过生日,她就会准备多一些酒菜,为老人祝寿;12年来,祥贝敬老院先后有6位住院的“五保”老人去世,何美群都跑前跑后,尽心尽孝料理后事,让过世的老人走得安然……难怪街坊邻居们都说“何美群是老人们的亲闺女!”倾注心血提升护理水平刚接触敬老院的工作时,何美群没有任何管理经验,也碰壁了不少。入住的院民大多是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无法自理的孤寡老人,尤其是有些人性格偏激、暴躁,甚至心理变态,难以融入集体,他们之间经常横挑鼻子竖挑眼,往往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吵。在这时候,何美群最为头疼,哪边都说不上理,有时还被院民当作出气筒、受气包,但她从不嫌厌,始终以自己的细腻、耐心和温情去面对,用儿女般的孝顺去关心老人们,以真情付出赢得了人们的信任和称赞。“他们本身就是一个弱势群体,这辈子经历着太多的凄苦,想办法让他们的晚年生活过得好一点,舒心一点,是我的本份工作,所以我从来不去计较这些。”谈到过去护理工作中的委屈,何美群显得激动而平淡。为了提高护理工作水平,何美群“摸着石头过河”,一头扎进有关老年人管理护理方面的书籍当中去“汲取”有关老年人心理抚慰、医疗保健、护理医学等方面的知识。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她逐步摸着了门路,工作也开始得心应手了。“何美群很细心,也有耐心,老人们之间有什么矛盾疙瘩,她一出面就化解了……”祥贝乡民政办主任、祥贝敬老院院长韦显军向记者描述了这样一件事:2013年八月份的一天,院民韦如祥和覃朗英两个人因为东西丢失而互相猜疑吵架,覃朗英还把韦如祥的一只电磁炉给摔坏了,两人差点就动起手来……得知这一情况后,正在吃午饭的何美群丢下碗筷赶到院里,苦口婆心地给两位老人讲道理,化解他们的怨气,最后两位老人握手言和,覃朗英也主动赔偿了对方的损失。“用慈善和宽容对待责备和抱怨,热心肠的简单话语重复一百遍、一千遍,一定能够融化老人们冰冷的心”,何美群如是说。大搞种养改善老人生活祥贝敬老院里原本有几片小空地,为改善老人们的生活,何美群就打起了这几片小空地的主意。心系百姓 真情为民——记宜州市石别镇永定村党支部书记张声尤张声尤(右)一腔真情,一种责任,支撑一个农民党员在村干部这个基层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六年,被村民地地道道称为“老党”,带领村民把村庄从贫穷带向富裕,从落后提升成先进。他就是宜州市石别镇永定村党支部书记张声尤,一个淳朴坚韧的农村汉子。日中午,笔者来到永定村高家屯,见到了正在地头忙碌,皮肤黝黑的张声尤。今年57岁的张声尤,如果从七十年代初担任村出纳员、生产队长算起,张声尤已经在“小村官”这个岗位上干了近40年。几十年来,他把群众利益冷暖放在心头,得到了村民的肯定:“有困难,找‘老党’准没错。不光没架子,而且随叫随到,是我们的好‘老党’!”情为民所系“尽力为百姓干点实事,用爱拉近和群众的感情,做群众的贴心人,才能很好地把党的惠民政策落实到群众中去”张声尤深情地说。多年来,张声尤时刻不忘把村里困难群众的冷暖记在心上,孝老爱幼,经常到五保户、特困户家中探望,嘘寒问暖。十年来,他义务收养留守儿童的故事,在十里八乡传为佳话。那是2003年5月,大亮屯一个名叫韦眺的男孩出生在一个特困的残疾人家庭,他的父亲因患小儿麻痹症,下肢瘫痪,母亲不堪生活的压力,在韦眺6个月大的时候离家出走。丧失劳动力的父亲养活自己都很艰难,无法承担起抚养孩子的责任,在一番痛苦的煎熬后,萌生了想把孩子交到民政部门的想法。可如果把孩子交给民政部门,孩子就成了孤儿。当年11月,作为村支书的张声尤得知情况后,找到韦眺的父亲说:“老弟,如果信得过我,你把孩子交给我,我负责照顾他!”就这样,从承诺的那天开始,张声尤开始了他10年如一日的义务抚养孩子的忙碌生活。从韦眺学走路、学说话,再到上学读书,张声尤一家人对他细心呵护,尤其是张声尤80多岁的老母亲更是视孩子如亲孙,经常戴着老花镜帮孩子缝补衣裤。渐渐地,生活在一起的“一家人”,感情逐渐浓厚起来,孩子慢慢适应了在张家的每一天生活,而张家也习惯了每天和孩子在一起的快乐。就这样,一晃就是10余年。现在的韦眺乐观开朗、成绩优秀,还担任永定小学四年级的班长。当问及孩子在张声尤家生活是否快乐时,孩子高兴地说:“大伯家就是我的家,我从小就生活在这里,很快乐,以前大伯周末还经常带我去学游泳,还带我到城市里的公园、博物馆玩,很高兴。”村里人都说,多亏了这位“老党”才有了孩子的幸福童年。张声尤表示,他将尽自己的努力抚养孩子长大成人。六十多岁的张大哥感慨道:“我双目失明,娃仔外出打工,生活不便,声尤很是照顾我,经常晚上来看看,好多次亲自从家送饭送菜来给我吃,很好”。“‘老党’很关心我们困难户,见我们家的房子破烂了,去年组织人来义务帮助我盖房子;逢年过节他自己掏钱给我们卖肉、买米……”村里特困户50多岁的蓝支曼说,“‘老党’对我们好,对家人也孝顺,2003年10月,声尤73岁的父亲得了脑梗塞的重病,瘫痪了,在他父亲去世前的那段日子,声尤白天黑夜为他父亲擦身换衣、端屎倒尿,从无怨言,他是个好儿子”。67岁的韦大娘激动地说:“声尤做得好咧,当年,为了盖好村委的办公楼,他四处找钱修建,欠下几千元人工费,他带头从自家拿出上千元垫支人工费;后来又带大家修路、搞娱乐场所,请人来教大家养蚕、种甘蔗,日子越来越好啦!”利为民所谋张声尤感慨道:“怀着责任心做事,让群众富起来,工作才能落到实处,才受村民们认可”。永定村地处石别镇南部,地势平坦,交通便利,辖17个屯,人口3802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永定人靠种植玉米、稻谷等传统作物,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但距离富裕生活还比较遥远。如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带领村民走出一条发展经济的新路子,是1999年上任伊始的张声尤要做的第一件事。张声尤和村委一班人经过认真分析,确立了“以建设特色产业带动经济发展”的发展规划。带动群众把重心转移到种桑养蚕和种甘蔗上来。经过五六年的发展,村里桑蚕、甘蔗种植逐步实现了规模化,农民逐渐富裕起来。张声尤想,要加大致富步伐,必须在科学化、基地带动上下工夫,发挥党组织抱团发展的动力。他带领村两委一班人,通过党建带、产业带、支部带“3个带”拉动桑蚕产业创新发展。组织成立了桑蚕专业合作社和合作社党支部,张声尤任支部书记。吸纳85%以上种桑农户入社,农户以桑园入股,“抱团作战”,入社会员达275名,带动农户719户。张声尤带着农技人员推广桑蚕优良新品种、大蚕节本增效省力化饲养和方格蔟科学营茧,引导蚕农研发养蚕新技术,先后发明、引进“滑桥喂蚕装置”“自动上蔟升降机”“全自动取茧器”等新技术,并运用到养蚕当中,群众技术创新能力日益增强。2010年,永定村被确定为广西桑蚕茧丝绸循环经济优质原料茧基地和宜州市远教桑蚕科技示范基地。目前,方格蔟使用率100%,自动化上蔟、轨道省力化喂蚕、自动取茧器等先进机具的推广和使用全市领先。2011年全国现代蚕业创新创意跨越发展现场会在宜州召开,石别镇永定村作为参观点,接受来自全国、全区来宾参观,自治区党委原副书记陈际瓦亲临永定调研,并给予高度评价。2013年,全村桑园面积3800亩,鲜茧产量490吨,总产值1000多万元,年人均纯收入达6800多元。多年的奔波操劳、辛酸苦辣只有“老党”自己知道,只有永定人懂得!望着身边的蔗海桑田,双眼湿润的“老党”欣慰地说:“辛苦得值!”权为民所用“凭着良心做人,合法合理调解民事纠纷,融洽邻里关系,是永定村美丽安定和谐的前提。”张声尤说。作为基层干部,最难做的工作是调解村民纠纷,既要合法,更要合理,当事人才心服口服。有一次,村里相邻的两个农家,一家在自家地里培育桑苗,一家在旁边大搞土鸡养殖。这家的土鸡搞放养,经常跑到邻家桑苗地里踩踏桑苗,损坏严重,引发多次争吵甚至扬言投毒报复。张声尤得知后,立即到搞土鸡养殖的农户家耐心做工作,养殖户主动向对方道歉,两家相互谅解,和睦友好。热血丹心铸盾牌——记宜州市公安局党委委员、经侦大队大队长周小东周小东(右二)指导民警侦办案件周小东,男,38岁,中共党员,现任宜州市公安局党委委员、经侦大队大队长。2000年6月以来,先后在宜州市公安局屏南、福龙、城东派出所、经侦大队工作。他始终牢记宗旨和使命,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坚定地战斗在打击违法犯罪、捍卫公平正义第一线,建立了卓著功勋。十四年的从警生涯,练就了他坚定的政治信念和过硬的破案本领,成为河池市乃至广西经侦战线上的一把尖刀。2012年他被公安部评为全国“亮剑”行动成绩突出先进个人、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2011年他被自治区公安厅授予“全区公安机关公正廉洁执法能手”,年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区优秀人民警察”,荣立三等功3次、被评为河池市“优秀共产党员”、河池市公安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打击传销先进个人”、“十佳执法民警”。2014年8月,周小东进入广西首届“最美警察”候选人。攻坚克难 屡破大案周小东爱岗敬业,刻苦钻研,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成为制止违法犯罪、侦察破案的行家里手,他工作起来如拼命三郎。2012年3月,在全国公安机关开展的“亮剑”专项行动中,周小东获得一条市区存在“地下烟叶批发部”的案件线索,受害群众数千人。他只身前往侦查发现,这是一起“骨头”案件,证据甚少。然而经过大量的调查取证,最终破获了这起震惊广西的集生产、销售一条龙的特大案件,抓获嫌疑人近百名,案值6000多万元。2013年6月,宜州市发生百万特大诈骗新农合补偿款案件。周小东带领民警夜以继日地往返湖南、广东、海南等地开展调查取证工作,最后将60多名涉案人员全部抓获归案。近3年来,周小东带领民警共破获刑事案件820起,缴获盗版、假冒、伪劣商品8万余件,抓获犯罪嫌疑人356人,捣毁制假窝点128个,打掉犯罪团伙46个。战友们都知道,越是疑难的“骨头”案件,就越能激发周小东的斗志。多年来,他就是凭着这股“拼劲”,破获一起起大案要案。在侦办2013年的特大假美钞案中,周小东深入虎穴,与大队教导员韦庆宜分别假扮保镖和老板,提着10多万元现金与嫌疑人进行周旋,将嫌疑人彭某“钓”到河池后成功抓获,当场缴获假美钞159.43万元,这是广西有史以来破获的最大假美钞案。秉公执法 无私奉献周小东面对困难,从没有推诿和拒绝,面对危险,从没有胆怯和退缩。“从警慑罪虽疾苦,民安邦振却无憾”这是周小东的人生格言,更是他从警生涯的真实写照。无论是在派出所工作岗位还是在经侦大队工作,周小东都能发扬吃大苦、耐大劳、受大累、讲奉献的精神,无论是摸排线索、还是缉捕罪犯,他都身先士卒、迎难而上,无论是恶性杀人案件、还是专项行动,他都冲锋在前,屡破大要案,塑造了新时期“人民警察为人民”的光辉形象。他经常在单位吃住,与民警一起加班加点,超负荷地工作。无暇顾及家庭,父母、岳父、岳母年事已高,体弱多病,女儿仅有一岁多,作为独生子女的妻子默默地包揽了家里的一切家务。就连小孩半夜生病发烧,妻子都不敢声张,自己带着小孩上医院,等到小孩病好了,才把实情告诉他。2009年5月,他岳父由于常年类风湿病引发冠心病,需前往广西医科大学住院进行手术,由于当时周小东同志正在办理韦星光非法倒卖土地案,一直在办案现场上忙碌,只能在电话里向妻子道个歉。每当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到家时,妻子望着他消瘦的身体,总忍不住流下心痛的泪水……他舍小家,顾大家,公而忘私,一心扑在工作上。2012年3月,巴马县发改局局长何某、副局长黄某伙同河池市金都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以牟利为目的,违反土地管理法规,将非法占用的263.94亩农用地非法倒卖,违法所得1749.5万元,造成300多亩土地严重损毁,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社会影响极其恶劣。案发后,引起国土资源部、自治区、河池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指定该案由宜州市公安局管辖,以周小东同志为组长的全体专案组民警讲政治、顾大局,舍小家、为大家,马不停蹄连续转辗数省市,抢抓战机,此案历时三个多月,周小东没有回过一次家,通过不懈努力,共收集证据材料25卷,5000多页,终将犯罪嫌疑人绳之以法。心系群众 大爱无私“看着群众财产遭殃我就像剜心一样难受”。这是周小东对笔者说的话。 他把对自己和亲人的爱洒向了普通百姓和困难群众,只要群众需要就会挺身而出,全力为人民保驾护航;用一颗忠诚之心诠释了“人民警察为人民”的庄严承诺。新一代“保尔”造就人生传奇——记宜州市庆远镇文昌社区残疾养蜂人金庆生金庆生(中)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一场车祸使他下肢瘫痪,无法站立,以轮椅代步,虽然很不幸,但他依靠顽强的意志自学养蜂技术,成为养蜂能手。他就是轮椅上的养蜂人——金庆生。现年47岁的金庆生,家住宜州市庆远镇文昌社区。他从小就与蜜蜂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上中学时就曾从外地蜂场购买蜜蜂回家饲养,参加工作后仍然利用业余时间上山猎捕野生蜜蜂回家饲养,是本地小有名气的养蜂专业户。日,对于金庆生来说是个黑色的令人不堪回首的日子,那天,他随同事从金城江前往南宁出差,车到都安路段时发生车祸,同车中就金庆生伤势最重,处于昏迷状态。车祸发生后,他被送往医院抢救,待他醒来时,从医生和前来看望他的亲朋好友眼中,他读懂了自己的病情。最后医生也明确告诉他中位截瘫,今后要在轮椅上度过漫漫人生。那一刻,这种结果似乎粉碎了他全部的梦想,那年他29岁,严重的疾患缠身,还得独自抚养女儿,生活陷入了困顿。“是生存还是毁灭,处于人生重大的十字路口;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还是奋发努力、自强不息。”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他要顽强地做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他要利用饲养蜜蜂这小精灵为他开辟生存之道。朋友们不但没有从他脸上看到忧郁和哀怨,反而还经常听到他爽朗的笑声和优美的琴声。如果说,肉体上的创伤容易治疗,那么心灵的重创为何却是如此难以愈合呢?也许是命运太会捉弄人了,人心怎么就那么难以揣摩呢?就在金庆生遭遇车祸的危难时刻,曾经恩爱的妻子获知他将要瘫痪的情况后,来医院照顾他的次数慢慢减少,最后干脆不露面了。狠心的妻子抛弃了他,并留下一个3岁的女儿。面对残酷的现实,亲友和同事都担心他不能承受,然而,想想自己再换位考虑,坚强不屈的金庆生默默忍受了。经过4个多月的精心治疗他出院了。出院回家后的金庆生依然承受着来自身体和心灵上的双重打击,所幸的是他单位的领导、同事和朋友们的特别关心和帮助,使他度过难关。如今金庆生谈起那段令人心碎的往事,谈起那些帮助他的好心人,平和的脸上总是挂着满足的笑容,仿佛在诉说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于己无关。在金庆生身上,富有爱心的他似乎与生俱来就与小生灵结缘。出车祸前,金庆生就在自己居住的楼房顶养鸭养鸡、蜜蜂、竹鼠等,用他的话来说,当时家里真像动物园。那时他已拥有20多箱蜜蜂。瘫痪后,经过两年多身体和心理上的调整,乐观、豁达的金庆生闲不住,在朋友的支持与鼓励下,他决定利用自己的特长,和朋友外出养蜂,以蜂寄情,他深信明天更美好。1999年9月,他和3位蜂友凑了29群中蜂,用汽车运到200公里外的九万大山下饲养,那里山路很多,还好有那些淳朴好客的苗老庚帮忙用竹竿抬着轮椅送他到达养蜂地。现在他们的蜂群已发展到300多群。与此同时,他与朋友合伙在天峨县三匹虎自然保护区养蜂700多箱。金庆生利用他积累多年的养蜂经验,热心地把活框养蜂的新方法传授给当地的村民,使当地老庚多年来一直采用的简单掏空单节木头来饲养蜜蜂的土办法得以很大改良,大大提高了蜜蜂的成活率和产糖量。当地方圆百里的养蜂人都慕名前来向他拜师学艺,甚至有的村民连走两天的山路,跋涉100多公里,来向金庆生学习养蜂技术。他的“学徒”之一:当地村民杨志军也开始了他的专业养蜂之路,从此,他与蜜蜂朝夕相伴。在九万大山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同时也磨炼了他坚强的意志。为更科学地养好蜜蜂,金庆生每年花几百元订阅有关养蜂书籍,如《中国养蜂》、《蜜蜂杂志》、《养蜂科技》等,还不断从外地引进优良蜂种,更新自己的蜜蜂血统,保持蜜蜂品种的优良特性。金庆生说,他几乎每天和蜜蜂呆在一起近10小时,久而久之,便深谙蜜蜂的习性和喜好,基本读懂蜜蜂的语言。蜜蜂拉肚时,他采用中医治疗,煮蕃桃叶水给蜜蜂喝,每天给蜜蜂喂水,夏天遮荫防暑,冬天防寒保温。一颗红心暖万家——记宜州市怀远镇李家寨乡村医生梁韦阳梁韦阳正在给病人看病在宜州市怀远镇李家寨村,只要你提起“梁韦阳”这个名字,人们都会情不自禁地竖起大拇指说:“梁医生是个大好人,一位好医生!”见到这情景,也许你一定以为梁韦阳是某个大医院的名医。其实,梁韦阳是李家寨村的“名医”,他是当地群众心目中一名亲切的“赤脚医生”。凭着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赤诚红心,30多年来,他风里来雨里去,毫无怨言地为李家寨千家万户送医送药,解除乡亲的病痛,赢得了广大群众一致赞扬。2005年,梁韦阳被卫生部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代表广西8个全国优秀乡村医生进京参加表彰大会,2007年,又接受央视七频道“聚焦三农”栏目的邀请,再次进京录制节目。负囊求学为乡亲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还是很贫穷,医科专家奇缺,别说李家寨大队没有医生、没有卫生所,就是在宜州各个方面排前列的怀远镇也就只有一个卫生所三五个医生。乡亲们一旦发烧感冒,懂点草药的,就到山岭上扯一把草药来熬汤喝;不懂草药的,只能听天由命,咬牙熬熬过去。许多人因小病得不到及时医治酿成大病而撒手人寰。李家寨的乡亲们苦于缺医少药的日子太久了!这些都被梁韦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心中暗自发誓,有朝一日能有机会学医,一定学好技术,好好为乡亲们服务,为乡亲们解除疾病。1974年,读了一年高中的梁韦阳,因病不得不辍学回家。病好后,他参加生产队里的生产劳动,当起了一名放牛郎。第二年,大队见他年轻有文化,勤学有干劲,就推荐他去河池卫校参加“赤脚医生提高班”学习。天遂人愿。获知自己被大队推荐到河池卫校学习,他欣喜若狂,非常激动。当时河池卫校在宜州县城,离李家寨有30多公里。那个年代经济困难,他没钱坐车,为了掌握医学技术,更好地服务乡亲,他是打着赤脚,不畏艰难地走去宜州学习。1976年从卫校毕业,梁韦阳回到家乡,创建李家寨大队卫生室,成为李家寨大队的五名“赤脚医生”中的一名。就这样,一个药箱,一个听诊器担当起全大队的基本医疗、计划免疫、传染病防治、妇幼保健等工作。别小看梁伟阳这个小小的“赤脚医生”解决的问题通常是一些头痛身热,擦损外伤等小病而已,但大大方便了村民群众。村民群众十分敬重梁韦阳,都认为他是村里的大知识分子,是救命恩人。那些年在乡村当赤脚医生很辛苦,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赤脚医生没有固定的薪金,只是每月拿大队一些补贴,生产队记工分代酬。这微薄的补贴和工分,从根本上解决不了生活,因而,梁韦阳白天还得赤着脚参加生产队劳动,夜晚还要挑灯自学医学知识,自我充电,提高医术。就这样,梁伟阳凭着对父老乡亲的满腔热情和一个医生的高度责任感,永远不满足仅有的医学知识,他边劳动,边行医,边学习。他参加了“中西医结合班”学习,参加了“全国痔瘘专科班”脱产学习。同时还积极拜访一些名医土医,自学医学专著,不断总结积累临床经验,让自己能为更多的病患者服务。悬壶济世担道义日,《人民日报》发表《不再使用“赤脚医生”名称,巩固发展乡村医生队伍》一文,至此,与梁伟阳相伴近十年的“赤脚医生”职业称呼变换为“乡村医生”。不管称呼如何改变,梁伟阳的工作内容、为乡亲解除疾苦的红心永远没有改变。30多年来,他的生活出现过许多变故,但他总是扎根在农村基层,热情为群众服务,真诚奉献,极力关心、爱护、尊重患者,深受群众的爱戴。李家寨村九寨屯的五保户韦大寿80岁高龄,梁韦阳经常上门为其免费治疗,一直到韦大寿过世,期间垫付了不少医药费。隘底屯的黄大爷,李家寨的两个五保户等困难户,梁韦阳不仅为他们免费治疗,还常为他们做生活护理。他的善行,深受周围群众的称赞。有一次正是寒冬晚上11点多,他女儿发高烧40℃,偏偏这时有一位病人家属打电话叫他出诊,说爱人上吐下泻,抽搐不止,叫他马上前去抢救。那病人家住在本村六塘洞屯,交通极不便利,并且离卫生所有7公里。他二话不说,给女儿打了一针退热针,就背起药箱出诊去了。他摸黑走了2小时才到患者家,经过抢救,病人好转了。而此时,他的女儿仍发烧在家等待着他回去治疗。对梁韦阳来说,晚上出诊是太平常的事了,有时深夜2点还在走家串户,而他从未收过一分出诊费。当地交通不便,大多路段只能走路,他全靠双脚,和人民群众结成了浓厚的感情。在从事计划免疫、妇幼保健、传染病报告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等方面工作,他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曾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如在计划免疫方面,每年进行六次冷链运转,均按时按质按量圆满完成任务,儿童预防接种率达95%以上,特别是前几年为使儿童及时服上小儿麻痹丸,他不怕路远,双脚步行一户一户地将糖丸送到小儿口中,看他们服完了才走。在传染病报告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控制方面,他做到每三旬报告。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工作中,他不打折扣地按照上级规定办事,工作做到细致可查,从外地打工回来的村民,都一人一人地去测量体温,询问情况,并及时报告当地卫生院。在防治肺结核方面,他按照上级的工作部署,积极宣传,共发放宣传单1200多份,本村所有的结核病人都到卫生所,在他的督导下服药。在防治艾滋病方面,他大力宣传相关知识,发放宣传资料8960份,写固定标语5条,每月还出一期黑板报。梁韦阳精湛的医术、良好的态度、低廉的收费,为他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吸引着怀远、德胜、庆远、龙头、拉浪、三岔等乡镇的患者,甚至还有环江、罗城等外县病患者跑来求医。救死扶伤行仁心“梁医师,给上次的医药费给你!不好意思了,拖那么久才拿来。”一个群众腼腆地把50元钱交给梁韦阳。“不要紧,你身体没事就好!”梁韦阳边说边从一沓处方单中查找来人的名字,最后从中抽出一张单子,并在上面划一个“√”,算是销了账。
“这些都是多年来病人要药时赊的账。”梁韦阳指着这沓厚厚的处方单对笔者说,这些账单都是一些群众当时手头紧时,看病要药时赊的账。“钱可以以后再给,但生病了就不能拖。”梁韦阳说,绝大多数病人是自觉的,要药过后都主动拿钱来,但也有一些“耳朵长”的,手头宽松了还是“忘记”。所以日积月累,赊账越来越多。尽管这样,梁韦阳从来没有上门催账或者因为病人没有钱而将其拒之门外。多年来,他为“五保户”、特困户看病要药坚持不收钱或少收钱。
(原标题:广西宜州市评选出10个“最美宜州人”个人和团体)
本文来源:人民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西宜州天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