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家教招聘慧博家教网—免费介绍家教

当前位置: >>
沈阳慧博家教网--高中经典数学习题集锦
2011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数 学(文科)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第 1 至第 2 页, 第Ⅱ卷第 3 至第 4 页。全卷满分 l50 分,考试时间 l20 分钟。 考生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在试题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填写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并认真核对答题卡 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中姓名、座位号与本人姓名、座位号是否一致。务必在答题卡背面规定的 地方填写姓名和座位号后两位。 2.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第Ⅱ卷时,必须使用 0.5 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要求字体工整、笔迹 .... 清晰。作图题可先用铅笔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绘出,确认后再用 0.5 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 ... 描清楚。必须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 ............. .... . 稿纸上答题无效。 ....... 4.考试结束,务必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参考公式: 如果事件 A 与 B 互斥,那么 P(A+B)=P(A)+P(B) S 表示底面积,h 表示底面上的高 棱柱体积 V=Sh 棱锥体积 V= S h3 1第Ⅰ卷(选择题 共 5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若 A= ? x | x ? 1 ? 0 ? ,B= ? x | x ? 3 ? 0? ,则 A ? B = (A)(-1,+∞) (B)(-∞,3) 1.C (C)(-1,3) (D)(1,3)【解析】 A ? (1, ? ? ), B ? ( ? ? , 3) , A ? B ? ( ? 1, 3) ,故选 C. 【方法总结】先求集合 A、B,然后求交集,可以直接得结论,也可以借助数轴得交集. (2)已知 i ? ? 1 ,则 i( 1 ?23i )=(A) 3 ? i 2.B 【解析】 i (1 ?(B) 3 ? i(C) ? 3 ? i(D) ? 3 ? i3i ) ? i ?3 ,选 B.2【方法总结】直接乘开,用 i ? ? 1 代换即可. (3)设向量 a ? (1, 0 ) , b ? ( , ) ,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2 22 21 1(A) a ? b (C) a / / b 3.D 【解析】 a ? b = ( , ?2 1 1 2(B) a ?b ?(D) a ? b 与 b 垂直) , ( a ? b ) ?b ? 0 ,所以 a ? b 与 b 垂直.【规律总结】根据向量是坐标运算,直接代入求解,判断即可得出结论. (4)过点(1,0)且与直线 x-2y-2=0 平行的直线方程是 (A)x-2y-1=0 (B)x-2y+1=0 (C)2x+y-2=0 (D)x+2y-1=0 4.A 【解析】 设直线方程为 x ? 2 y ? c ? 0 , 又经过 (1, 0) , c ? ? 1 , 故 所求方程为 x ? 2 y ? 1 ? 0 . 【 方 法 技 巧 】 因 为 所 求 直 线 与 与 直 线 x-2y-2=0 平 行 , 所 以 设 平 行 直 线 系 方 程 为x ? 2 y ? c ? 0 ,代入此直线所过的点的坐标, 得参数值,进而得直线方程.也可以用验证法,判断四个选项中方程哪一个过点(1,0)且与直线 x-2y-2=0 平行. (5)设数列 { a n } 的前 n 项和 S n ? n ,则 a 8 的值为2(A) 15 5.A(B) 16(C)49(D)64【解析】 a 8 ? S 8 ? S 7 ? 64 ? 49 ? 15 . 【方法技巧】直接根据 a n ? S n ? S n ?1 ( n ? 2 ) 即可得出结论. (6)设 abc ? 0 ,二次函数 f ( x ) ? a x ? b x ? c 的图像可能是26.D 【解析】当 a ? 0 时, b 、 c 同号, (C) (D)两图中 c ? 0 ,故 b ? 0 , ?b 2a ? 0 ,选项(D)符合 【方法技巧】根据二次函数图像开口向上或向下,分 a ? 0 或 a ? 0 两种情况分类考虑.另外 还要注意 c 值是抛物线与 y 轴交点的纵坐标,还要注意对称轴的位置或定点坐标的位置等.5 5 5 (7)设 a ? ( ) ,b ? ( ), c ? ( ) ,则 a,b,c 的大小关系是322322555(A)a>c>b 7.A2 5(B)a>b>c(C)c>a>b(D)b>c>a【解析】y ? x 在 x ? 0 时是增函数, 所以 a ? c ,y ? ( ) 在 x ? 0 时是减函数, 所以 c ? b 。x25【方法总结】根据幂函数与指数函数的单调性直接可以判断出来.? 2 x ? y ? 6 ? 0, ? (8)设 x,y 满足约束条件 ? x ? 2 y ? 6 ? 0 , 则目标函数 z=x+y 的最大值是 ? y ? 0, ?(A)3 8.C(B) 4(C) 6(D)8【解析】 不等式表示的区域是一个三角形, 个顶点是 (3, 0 ), (6, 0 ), ( 2, 2 ) , 3 目标函数 z ? x ? y 在 (6, 0 ) 取最大值 6。 【规律总结】线性规划问题首先作出可行域,若为封闭区域(即 几条直线围成的区域) 则区域端点的值是目标函数取得最大或最 小值,求出直线交点坐标代入目标函数即可求出最大值. (9)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该几何体的表面积是 (A)372 (B)360 (C)292 (D)280 9.B 【解析】该几何体由两个长方体组合而成,其表面积等于下面长 方体的全面积加上面长方体的 4 个侧面积之和。S ? 2(10 ? 8 ? 10 ? 2 ? 8 ? 2) ? 2(6 ? 8 ? 8 ? 2) ? 360 .【方法技巧】把三视图转化为直观图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又三视图很容易知道是两个长方体 的组合体,画出直观图,得出各个棱的长度.把几何体的表面积转化为下面长方体的全面积 加上面长方体的 4 个侧面积之和。 (10) 甲从正方形四个顶点中任意选择两个顶点连成直线, 乙从该正方形四个顶点中任意选 择两个顶点连成直线,则所得的两条直线相互垂直的概率是 (A)3 18(A)4 18(A)5 18(A)6 1810.C 【解析】正方形四个顶点可以确定 6 条直线,甲乙各自任选一条共有 36 个基本事件。两条 直线相互垂直的情况有 5 种(4 组邻边和对角线)包括 10 个基本事件,所以概率等于. 【方法技巧】对于几何中的概率问题,关键是正确作出几何图形,分类得出基本事件数,然 后得所求事件保护的基本事件数,进而利用概率公式求概率.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100 分)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25 分.把答案填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11)命题“存在 x ? R ,使得 x ? 2 x ? 5 ? 0 ”的2否定是 11.对任意 x ? R ,都有 x ? 2 x ? 5 ? 0 .2【解析】特称命题的否定时全称命题,“存在”对应“任意”. 【误区警示】 这类问题的常见错误是没有把全称量词改为存 在量词,或者对于“&”的否定用“&”了.这里就有注意量 词的否定形式.如“都是”的否定是“不都是” ,而不是“都 不是”. (12)抛物线 y ? 8 x 的焦点坐标是212. ( 2, 0 ) 【解析】抛物线 y ? 8 x ,所以 p ? 4 ,所以焦点 ( 2, 0 ) .2【误区警示】 本题考查抛物线的交点.部分学生因不会求 p , 或求出 p 后, 误认为焦点 ( p , 0) , 还有没有弄清楚焦点位置,从而得出错误结论. (13)如图所示,程序框图(算法流程图)的输出值 x= 13.12 【解析】程序运行如下: x ? 1, x ? 2, x ? 4, x ? 5, x ? 6, x ? 8, x ? 9, x ? 10, x ? 12 ,输出 12。 【规律总结】这类问题,通常由开始一步一步运行,根据判断条件,要么几步后就会输出结 果,要么就会出现规律,如周期性,等差或等比数列型. (14)某地有居民 100 000 户,其中普通家庭 99 000 户,高收入家庭 1 000 户.从普通家庭中以 简单随机抽样方式抽取 990 户,从高收入家庭中以简单随机抽样方式抽取 l00 户进行调查, 发现共有 120 户家庭拥有 3 套或 3 套以上住房,其中普通家庭 50 户,高收人家庭 70 户.依 据这些数据并结合所掌握的统计知识, 你认为该地拥有 3 套或 3 套以上住房的家庭所占比例 的合理估计是 . 14. 5 .7 % 【 解 析 】 该 地 拥 有 3 套 或 3 套 以 上 住 房 的 家 庭 可 以 估 计 有 :99000 ? 50 990 ? 1000 ? 70 100 ? 5 7 0 0 户,所以所占比例的合理估计是 5700 ? 100000 ? 5.7% . 【方法总结】本题分层抽样问题,首先根据拥有 3 套或 3 套以上住房的家庭所占的比例,得 出 100 000 户,居民中拥有 3 套或 3 套以上住房的户数,它除以 100 000 得到的值,为该地 拥有 3 套或 3 套以上住房的家庭所占比例的合理估计. (15)若 a ? 0, b ? 0, a ? b ? 2 , 则下列不等式对一切满足条件的 a , b 恒成立的是 所有正确命题的编号). ① ab ? 1 ; ④a ? b ? 3 ;3 3(写出② a ? ⑤1 a ? 1 bb ?2 ;③ a ?b ? 2;2 2? 215.①,③,⑤ 【解析】令 a ? b ? 1 ,排除②②;由 2 ? a ? b ? 2 ab ? ab ? 1 ,命题①正确;a ? b ? ( a ? b ) ? 2 a b ? 4 ? 2 a b ? 2 ,命题③正确;2 2 21 a?1 b?a?b ab?2 ab? 2 ,命题⑤正确。 【方法总结】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75 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解 答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区域内。 16、 (本小题满分 12 分)? A B C 的面积是 30,内角 A , B , C 所对边长分别为 a , b , c , co s A ?12 13。(Ⅰ)求 A B ?A C ; (Ⅱ)若 c ? b ? 1 ,求 a 的值。 16.【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三角形面积公式,向量的数量积,利 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以及运算求解能力. 【解题指导】 (1)根据同角三角函数关系,由 co s A ???? ???? ???? ???? ?12 13得 sin A 的值,再根据 ? A B C 面2 2 2积公式得 b c ? 1 5 6 ;直接求数量积 A B ?A C .由余弦定理 a ? b ? c ? 2 b c co s A ,代入已 知条件 c ? b ? 1 ,及 b c ? 1 5 6 求 a 的值. 解:由 co s A ?12 13,得 sin A ?1? (12 13) ?25 13. 又1 2b c sin A ? 3 0 ,∴ b c ? 1 5 6 .??? ???? ? 12 132 2 2(Ⅰ) A B ? A C ? b c co s A ? 1 5 6 ?? 144 .2(Ⅱ) a ? b ? c ? 2 bc cos A ? ( c ? b ) ? 2 b c (1 ? co s A ) ? 1 ? 2 ? 1 5 6 ? (1 ?12 13) ? 25 ,∴a ? 5 . 【规律总结】根据本题所给的条件及所要求的结论可知,需求 b c 的值,考虑已知 ? A B C 的 面积是 30, co s A ?12 13,所以先求 sin A 的值,然后根据三角形面积公式得 b c 的值.第二问中求 a 的值,根据第一问中的结论可知,直接利用余弦定理即可. 17、 (本小题满分 12 分) 椭圆 E 经过点 A ? 2, 3 ? ,对称轴为坐标轴, 焦点 F1 , F 2 在 x 轴上,离心率 e ? (Ⅰ)求椭圆 E 的方程; (Ⅱ)求 ? F1 A F 2 的角平分线所在直线的方程。 17.【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椭圆的定义及标准方程,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直线的点斜式方 程与一般方程,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等基础知识; 考查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 综合运算能力. 【解题指导】 (1)设椭圆方程为x a2 2 21 2。2 2?y b2 2? 1 ,把点 A ? 2, 3 ? 代入椭圆方程,把离心率 e ?1 2用 a , c 表示,再根据 a ? b ? c ,求出 a , b ,得椭圆方程; (2)可以设直线 l 上任一点坐2 2标为 ( x , y ) ,根据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得 解: (Ⅰ)设椭圆 E 的方程为x a2 2| 3x ? 4 y ? 6 | 5?| x ? 2 | .?y b2 2? 1. ,得 c a ? 1 2 1 c2由e ?1 2, b ? a ? c ? 3 c ,?2 2 2 2x2 2?y2 2? 1.4c ? 3 c23c将 A 2, 3) 代 入 , 有 ( x2? 1, 解 得 : c ? 2,? 椭 圆 E 的 方 程 为?y2? 1. 3 4 3x ? 4 y ? 6 5 ( x ? 2 ),1612( ? )由 ( ? ) 知 F1 ( ? 2, 0 ), F 2 ( 2, 0 ), 所 以 直 线 A F1的 方 程 为 y =即 3 x ? 4 y ? 6 ? 0 .直 线 A F 2的 方 程 为 x ? 2 .由 椭 圆 E 的 图 形 知 , ? F1 A F 2的 角 平 分 线 所 在 直 线 的 斜 率 为 正 数 。 设 P ( x , y ) 为 ? F1 A F 2的 角 平 分 线 所 在 直 线 上 任 一 点 , 则 有 ? x?2若 3 x ? 4 y ? 6 ? 5 x ? 1 0, 得 x ? 2 y ? 8 ? 0, 其 斜 率 为 负 , 不 合 题 意 , 舍 去 。 于 是 3x-4y+6=-5x+10,即 2x-y-1=0. 所 以 , ? F1 A F 2的 角 平 分 线 所 在 直 线 的 方 程 为 2 x - y - 1 = 0 . 【规律总结】对于椭圆解答题,一般都是设椭圆方程为x a2 2?y b2 2? 1 ,根据题目满足的条件求出 a , b ,得椭圆方程,这一问通常比较简单; (2)对于角平分线问题,利用角平分线的 几何意义,即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距离相等得方程.222 (1) 集合 P ? { x ? Z 0 ? x ? 3} , M ? { x ? R x ? 9} ,则 P I M =(A) {1,2} 1,B. 解析:P ? ? 0,1, 2?(B) {0,1,2}(C){x|0≤x&3}(D) {x|0≤x≤3},M ? ? ? 3, 3 ?? 0,1, 2? ,因此 P ? M ?(2)在等比数列 ? a n ? 中, a1 ? 1 ,公比 q ? 1 .若 a m ? a1 a 2 a 3 a 4 a 5 ,则 m= (A)9 2,C. 解析: 此有 m (B)10 (C)11 (D)12a m ? a1 a 2 a 3 a 4 a 5 ? q ? q ? q ? q ? q2 3 410? a1 q10,因? 11(3)一个长方体去掉一个小长方体,所得几何体的正(主)视图与侧(左)视图分别如右 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俯视图为3,C. 解析:很容易看出这是一个面向我们的左上角缺了一小块长方体的图形,不难选出答案。 (4)8 名学生和 2 位第师站成一排合影,2 位老师不相邻的排法种数为 (A) A8 A9 4,A.82(B) A8 C 982(C) A8 A 782(D) A8 C 782解析:基本的插空法解决的排列组合问题,将所有学生先排列,有 A8 种排法,然后将两位 老师插入 9 个空中,共有 A9 种排法,因此一共有 A8 A9 种排法。 (5)极坐标方程( ? -1) ? ? ? )=0( ? ? 0)表示的图形是 ( (A)两个圆 (C)一个圆和一条射线 5,C. 解析:原方程等价于 ? ? 1 或 ?? ? ???2 8 28(B)两条直线 (D)一条直线和一条射线,前者是半径为 1 的圆,后者是一条射线。? ? ? ?(6)若 a , b 是非零向量, a ⊥ b ”是“函数 f ( x ) ? ( x a ? b ) ? ( x b ? a ) 为一次函数”的 “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6,B. 解析: 如果同时有 则a ?b?0f ( x ) ? ( xa ? b ) ?( xb ? a ) ? ( a ? b ) x ? ( b2 2?(B)必要不充分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a )x ? a ? b2,如 a?b,则有 a ? b?0,b ? a,则函数恒为 0,不是一次函数,因此不充分,而如果 f ( x ) 为一次函数,?b,因此可得 a,故该条件必要。? x ? y ? 11 ? 0 ? (7)设不等式组 ? 3 x ? y ? 3 ? 0 ?5 x ? 3 y ? 9 ? 0 ?表示的平面区域为 D,若指数函数 y= a 的图像上x存在区域 D 上的点,则 a 的取值范围是 (A)(1,3] 7,A.x 解析: 这是一道略微灵活的线性规划问题, 作出区域 D 的图象, 联系指数函数 y ? a 的图象,(B )[2,3](C ) (1,2](D )[ 3, ? ? ]能够看出,当图象经过区域的边界点(2,9)时,a 可以取到最大值 3,而显然只要 a 大于 1, 图象必然经过区域内的点。 (8)如图,正方体 ABCD- A1 B1C 1 D 1 的棱长为 2,动点 E、F 在棱 A1 B1 上, 动点 P,Q 分别在棱 AD,CD 上,若 EF=1, A1 E=x,DQ=y,DP=z(x, y,z大于零) ,则四面体 PEFQ的体积 (A)与x,y,z都有关 (B)与x有关,与y,z无关 (C)与y有关,与x,z无关 (D)与z有关,与x,y无关 8,D. 解析:这道题目延续了北京高考近年 8,14,20 的风格,即在变化中寻找不变,从图中可以1分析出,?EFQ的面积永远不变,为面A1 B1 C D面积的 4 ,而当 P 点变化时,它到面 A1 B1 C D的距离是变化的,因此会导致四面体体积的变化。 第 II 卷(共 110 分)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9)在复平面内,复数 9, (-1,1).2i2i 1? i对应的点的坐标为。解析: 1 ? i?2 i (1 ? i ) (1 ? i )(1 ? i )? i (1 ? i ) ? ? 1 ? i(10)在△ABC 中,若 b = 1,c = 3 , ? C ? 10, 1。3 sin B ? sin C c ?b ?2? 3,则 a =。解析:2 ?1 ? 1 2 3B ??6,A ??6? B,因此,故 a? b ?1(11) 从某小学随机抽取 100 名同学, 将他们的身高 (单 位:厘米)数据绘制成频率分布直方图(如图) 。由图中 数据可知 a= 。若要从身高在[ 120 , 130) ,[130 ,140) , [140 , 150]三组内的学生中,用分层抽样的 方法选取 18 人参加一项活动,则从身高在[140 ,150] 内的学生中选取的人数应为 11,0.030, 3 解析:由所有小矩形面积为 1 不难得到 a? 0.030。,而三组身高区间的人数比为 3:2:1,由分层抽样的原理不难得到 140-150 区间内的人数为 3 人。 (12)如图, ? O 的弦 ED,CB 的延长线交于点 A。若 BD ? AE,AB=4, BC=2, AD=3,则 DE = 12,5, 2 7 解析:首先由割线定理不难知道 A B ? A CBE? AD ? AE;CE=。,于是 A E ? 8, D E ? 5 ,又 BD ? AE ,故2为直径,因此 ? Cx a2 2? 9 0 ? ,由勾股定理可知 C E? AE ? AC22? 28,故 C E ? 2 7(13)已知双曲线?y b2 2? 1 的离心率为 2,焦点与椭圆x2?y2? 1 的焦点相同,那么双259曲线的焦点坐标为 13,;渐近线方程为。? ? 4, 0 ? , y? ? 3xc ? 2, c ? 4? ? 4, 0 ? ,又双曲线离心率为 2,即 a 解析:双曲线焦点即为椭圆焦点,不难算出为故 a ? 2, b ? 2 3 ,渐近线为y ? ? b a x ? ? 3x,2 ⑴ 集合 P ? { x ? Z 0 ? x ? 3} , M ? { x ? Z x ? 9} ,则 P I M =(A) {1,2} (B) {0,1,2} (C){1,2,3} (D){0,1,2,3} ⑵在复平面内,复数 6+5i, -2+3i 对应的点分别为 A,B.若 C 为线段 AB 的中点,则点 C 对应 的复数是 (A)4+8i (B)8+2i (C)2+4i (D)4+i ⑶从{1,2,3,4,5}中随机选取一个数为 a,从{1,2,3}中随机选取一个数为 b,则 b&a 的概率 是 (A)4 5(B)3 5(C)2 5(D)1 5⑷若 a,b 是非零向量,且 a ? b , a ? b ,则函数 f ( x ) ? ( xa ? b ) ? ( xb ? a ) 是 (A)一次函数且是奇函数 (B)一次函数但不是奇函数 (C)二次函数且是偶函数 (D)二次函数但不是偶函数 (5)一个长方体去掉一个小长方体,所得几何体的 正(主)视图与侧(左)视图分别如右图所示,则该 集合体的俯视图为: 1(6)给定函数① y ? x 2 ,② y ? log 1 ( x ? 1) ,③ y ? | x ? 1 | ,④ y ? 22x ?1,期中在区间(0,1)上单调递减的函数序号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D)①④(7)某班设计了一个八边形的班徽(如图) ,它由腰长为 1, 顶角为 ? 的四个等腰三角形,及其底边构成的正方形所组成, 该八边形的面积为 (A) 2 sin ? ? 2 cos ? ? 2 ; (B) sin ? ? (C) 3 sin ? ?3 co s ? ? 1 ; 3 co s ? ? 3(D) 2 sin ? ? cos ? ? 1(8)如图,正方体 A B C D -A 1 B 1 C 1 D 1 的棱长为 2, 动点 E、F 在棱 A 1 B 1 上。点 Q 是 CD 的中点,动点 P 在棱 AD 上,若 EF=1,DP=x, A 1 E=y(x,y 大于零), 则三棱锥 P-EFQ 的体积: (A)与 x,y 都有关; (C)与 x 有关,与 y 无关;(B)与 x,y 都无关; (D)与 y 有关,与 x 无关;1.若集合 A = ? x|1 ? x ? 3? , B = ? x |x & 2 ? ,则 A ? B 等于( A. ? x |2 & x ? 3? 【答案】A 【解析】 A ? B = ? x |1 ? x ? 3? ? ? x |x & 2 ? = ? x |2 & x ? 3? ,故选 A.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集合的交运算,属容易题. 2.计算 1 ? 2 sin 22.5 的结果等于(?) D. ? x |x & 2 ?B. ? x |x ? 1?C. ? x |2 ? x & 3?) A.1 2B.2 2C.3 3D.3 2【答案】B 【解析】原式= co s 4 5 =?2 2,故选 B.【命题意图】本题三角变换中的二倍角公式,考查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3.若一个底面是正三角形的三棱柱的正视图如图所示,则其侧面积等于 ( ... A. 3 C. 2 3 B.2 D.6 )【答案】D 【解析】由正视图知:三棱柱是以底面边长为 2,高为 1 的正三棱柱,所以底面积为2? 3 4 ? 4 ? 2 3 ,侧面积为 3 ? 2 ? 1 ? 6 ,选 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立体几何中的三视图,考查同学们识图的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基本 能力。 4. i 是虚数单位, ( A.i 【答案】C 【解析】 (1? i 1 -i ) =[41? i 1 -i) 等于 (4) C.1 D.-1B.-i(1 ? i) 22] = i = 1 ,故选 C.441.若集合 A ? ?0 ,1, 2 ,3? , B ? ?1, 2 , 4 ? 则集合 A ? B ? A. ?0 ,1, 2 ,3 , 4 ? 解:并集,选 A. 2.函数 f ( x ) ? lg( x ? 1) 的定义域是 A. ( 2 , ?? ) B. (1, ?? ) C. [1, ?? ) D. [ 2 , ?? ) B. ?1, 2 ,3 , 4 ? C. ?1, 2 ? D.?0 ?解: x ? 1 ? 0 ,得 x ? 1 ,选 B. 3.若函数 f ( x ) ? 3 ? 3x?x与 g (x) ? 3 ? 3x?x的定义域均为 R,则A. f ( x ) 与 g ( x ) 与均为偶函数 C. f ( x ) 与 g ( x ) 与均为奇函数 解:由于 f ( ? x ) ? 3?xB. f ( x ) 为奇函数, g ( x ) 为偶函数 D. f ( x ) 为偶函数, g ( x ) 为奇函数?3?(? x)? f ( x ) ,故 f ( x ) 是偶函数,排除 B、C由题意知,圆心在 y 轴左侧,排除 A、C 在 Rt ? 0 AO ,2 1? iOA 0A? k ?1 2,故0A 0O?5 0O?1 5? 0 O ? 5 ,选 D1. 复数等于 B. 1-i C. -1+i D. -1-iA. 1+I2. 下列命题中的假命题是 ... A. ? x ? R , lg x ? 0 C.?x ? R, x ? 03B. ? x ? R , tan x ? 1 D. ? x ? R , 2 x ? 0【答案】C 【解析】对于 C 选项 x=1 时, ? x ? 1 ? = 0 ,故选 C2. 3. 某商品销售量 y(件)与销售价格 x(元/件)负相关,则其回归方程可能是 A. y ? ? 1 0 x ? 2 0 0 C. y ? ? 1 0 x ? 2 0 0 4. 极坐标 p ? co s ? 和参数方程 ?^ ^B. y ? 1 0 x ? 2 0 0 D. y ? 1 0 x ? 2 0 0? x ? ?1 ? t ? y ? 2?t^^(t 为参数)所表示的图形分别是A. 直线、直线 B. 直线、圆 C. 圆、圆 D. 圆、直线D 1.已知(x+i) (1-i)=y,则实数 x,y 分别为( A.x=-1,y=1 C. x=1,y=1 【答案】 D B. x=-1,y=2 D. x=1,y=2)【解析】考查复数的乘法运算。可采用展开计算的方法,得 ( x ? i ) ? (1 ? x ) i ? y ,没有虚2部,x=1,y=2.2.若集合 A = ? x | x ? 1, x ? R ? , B = ? y | y ? x , x ? R ? ,则 A ? B =(2)A. C.? x | ?1 ? ?x | 0 ?x ? 1?B.? x | x ? 0?x ? 1?D. ?【答案】 C 【解析】考查集合的性质与交集以及绝对值不等式运算。常见的解法为计算出集合 A、B;A ? { x | ? 1 ? x ? 1} , B ? { y | y ? 0} ,解得 A ? B = { x |0 ? x ? 1 } 。在应试中可采用特值检验完成。x?2?x?2 x3.不等式2 A. (0, )x的解集是(? C. ( 2, ? ))? ? D.( - ? , 0) (0, ? )0 B. ( ? ? ,)【答案】 A 【解析】考查绝对值不等式的化简.绝对值大于本身,值为负数. 或者选择 x=1 和 x=-1,两个检验进行排除。x?2 x ? 0 ,解得 A。1 1 1 ? ? lim ? 1 ? ? 2 ? ? ? n ? ? x? ? 3 3 3 ? ? 4. ()53A. 3B. 2C. 2D. 不存在【答案】B1? 1n 3 )? 3 1 2【解析】 考查等比数列求和与极限知识.解法一: 先求和, 然后对和取极限。lim (n ? ??1?35.等比数列 ? a n ? 中,a 1 ? 2 ,a 8 =4,函数 f ? x ? ? x ( x ? a1 )( x ? a 2 ) ? ( x ? a 8 ) ,则 f ( )'?0? ? A. 26B. 29C. 212D. 215【答案】C 【解析】考查多项式函数的导数公式,重点考查学生创新意识,综合与灵活地应用所学的数 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考虑到求导中,含有 x 项均取 0,则 f 有关;得: a1 ? a 2 ? a 3 ? a 8 ? ( a1 a 8 ) ? 2 。4 12'? 0 ? 只与函数 f ? x ? 的一次项6.?2 ?x?8展开式中不含 x 项的系数的和为( .. B.0 C.1 D.24)A.-1 【答案】B【解析】考查对二项式定理和二项展开式的性质,重点考查实践意识和创新能力,体现正难 则反。采用赋值法,令 x=1 得:系数和为 1,减去 x 项系数 C 8 2 ( ? 1) ? 1 即为所求,答案48 0 8为 0.7.E,F 是等腰直角△ABC 斜边 AB 上的三等分点,则 tan ? E C F ? (16 2)3A. 2 7B. 3C.3D.2 2 1.对于实数 a , b , c , a ? b ”是“ a c ? b c ”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C.充要条件【答案】B 【解析】主要考查不等式的性质。当 C=0 时显然左边无法推导出右边,但右边可以推出左边 2.若集合 A ? ? x | x |? 1? , B ? ? x x ? 0 ? ,则 A ? B ? A. ? x ? 1 ? x ? 1? B. ? x x ? 0 ? C. ? x 0 ? x ? 1? D. ?【答案】C 【解析】考查集合与简单不等式。解决有关集合的问题关键是把握住集合中的元素,由题知 集合 A 是由大于等于-1 小于等于 1 的数构成的集合,所以不难得出答案3 3. (1 ? x ) 展开式中 x 项的系数为10A. ? 7 2 0 B. 720 C. 1 2 0 D. ? 1 2 0 【答案】D 【解析】 考查二项式定理展开式中特定项问题, 解决此类问题主要是依据二项展开式的通项, 由4 2 4.若 f ( x ) ? a x ? b x ? c 满足 f ? (1) ? 2 ,则 f ? ( ? 1) ?A. ? 4B. ? 2C.2D.4 【答案】B 【解析】考查函数的奇偶性,求导后导函数为奇函数,所以选择 B 5.不等式 x ? 2 ? x ? 2 的解集是 A. ( ? ? , 2 ) B. ( ? ? , ? ? ) D. ( ? ? , 2) ? (2, ? ? ) C. ( 2, ? ? )【答案】A 【解析】考查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对于含绝对值不等式主要是去掉绝对值后再求解,可 以通过绝对值的意义、零点分区间法、平方等方法去掉绝对值。 但此题利用代值法会更好 6.函数 y ? sin x ? sin x ? 1 的值域为2A. [ ? 1,1] 【答案】CB. [ ?5 4, ? 1]C. [ ?5 4,1]D. [ ? 1, ]45【解析】 考查二次函数型值域问题。 通过函数形状发现此函数很像二次函数, 故令 sin X ? t 可得 y ? t ? t ? 1 从而求解出二次函数值域27.等比数列 { a n } 中, | a1 |? 1, a 5 ? ? 8 a 2 , a 5 ? a 2 , 则 a n ? A. ( ? 2 )n ?1B. ? ( ? 2n ?1)C. ( ? 2 )nD. ? ( ? 2 )n【答案】A 【解析】考查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用代特值法解决会更好。 8.若函数 y ?ax 1? x的图像关于直线 y ? x 对称,则 a 为A. 1 B. ? 1 C. ? 1 D.任意实数 【答案】B 【解析】 考查反函数, 因为图像本身关于直线 y ? x 对称故可知原函数与反函数是同一函数, 所以先求反函数再与原函数比较系数可得答案。 或利用反函数的性质,依题知(1,a/2)与(a/2,1)皆在原函数图故可得 a=-1 9.有 n 位同学参加某项选拔测试,每位同学能通过测试的概率都是 p (0 ? p ? 1) ,假设每 位同学能否通过测试是相互独立的,则至少有一位同学通过测试的概率为 A. (1 ? p )nB. 1 ? pnnC. pnD. 1 ? (1 ? p )【答案】D 【解析】 考查 n 次独立重复事件中 A 事件恰好发生 K 次的公式, 可先求 n 次测试中没有人通 过的概率再利用对立事件得答案 D2 2 10.直线 y ? kx ? 3 与圆 ( x ? 2) ? ( y ? 3) ? 4 相交于 M、N 两点,若|MN|≥ 2 3 ,则 k 的取值范围是 A. [ ?3 4, 0]B. [ ?3 3,3 3]C. [ ? 3 , 3 ]D. [ ?2 3, 0]BADC【答案】B 【解析】考查相交弦问题。法一、可联立方程组利用弦长公式求|MN|再结合|MN|≥2 3 可得答案?MD1A1 B1 C1法二、利用圆的性质知: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的平方加上弦长的一半的平方等于半径的 平方求出|MN|再结合|MN|≥ 2 3 可得答案 11.如图,M 是正方体 A B C D ? A1 B1C 1 D 1 的棱 D D 1 的中点,给出下列命题 ①过 M 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直线 A B 、 B1 C 1 都相交; ②过 M 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直线 A B 、 B1 C 1 都垂直; ③过 M 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直线 A B 、 B1 C 1 都相交; ④过 M 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直线 A B 、 B1 C 1 都平行. 其中真命题是: A.②③④ 【答案】C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更多搜索: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沈阳家教招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