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成都轨道交通线路图产业园科技馆现在建好了吗?可以进行参观...

成都谋划下一个千亿产业:轨道交通
日 08:23&&&&来源:
日 08:23&&&&编辑: 郑玮
新筑有轨电车      昔日的“大辫子”电车(资料图片)      曾经的“铛铛”车(资料图片)   开栏的话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作为四川乃至西部地区的有轨电车“示范”,新津的现代有轨电车R1线从建设之初就打上了深刻的“成都造”烙印。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按照四川省委要求,近日省领导分别前往联系指导市(州),督促各地围绕“十个抓紧抓实”狠抓工作落实。
其中,要求抓紧抓实项目投资,抓好“全省500个重点项目和50个省重点推进项目”。具体到成都,有13个重点工业项目。
眼下,项目推进进展如何?项目对产业发展带来哪些深远影响?四川日报特别推出“重点项目在成都”系列报道,走进项目建设一线,实地观察项目的最新进展,和成都产业发展的最新脉动。
新筑有轨电车
昔日的“大辫子”电车(资料图片)
曾经的“铛铛”车(资料图片)
4月3日上午,随着第一块道床板被吊装到路基上,中国西部首条有轨电车线路——新津现代有轨电车示范线R1线铺轨正式进入样板段施工。按照工程进度,这条示范线路有望在年底“亮相”。
这向外界释放出一个清晰的信号:轨道交通,作为长期以来成都布局谋划的“千亿产业”,正驶入加速奔跑的“快车道”。
在成都市13个重大产业项目中,轨道交通就占了两个名额,分别是位于新都的南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项目,以及位于新津的新筑股份公司轨道交通产业基地项目。
轨道交通——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一个正进入爆发性成长期的产业、一个市场空间不断膨胀的产业。将成都经济“升级版”与这样一个产业相结合,将产生怎样的“爆发力”?
深度解读 巨头抢滩 绝非偶然
今年3月,成都宣布将启动总长65公里的3条有轨电车示范线建设。其中,起于火车南站西侧的益州大道示范线有望成为成都中心城区市民可见、可享的首条线路。根据规划,未来成都有轨电车将形成“一环四射九片”的格局,实现全域覆盖。
被这一消息戳中兴奋点的,不止新筑。今年2月,总投资50.7亿元的中国南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项目,在新都区举行奠基仪式;“该项目是中国南车整合优势资源,实施西南市场布局,打造西南战略高地的重大战略举措。”南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总经理兰玉贞说。
无独有偶。去年11月,新筑股份公司与中国北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成都北车有限公司”;同一年,中国中铁也宣布投资28亿在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建设轨道研发设计中心。
摊开一张全国地图,新筑股份设计研究总院院长胡基士的手指沿着京广线划出一条直线,“过去,我国的轨道交通整车生产厂都在这条线以东,西部则是一片空白。”
空白恰恰意味着机会。仅以成都为例,2016年,成都地铁运营里程将达到150公里,2020年将达到300公里,远景目标是上千公里;规划中的市域轻轨和有轨电车线路也达到近2000公里。
但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兰玉贞表示,项目最终落地新都,主要是新都具有较强的区位优势和装备产业基础,“宝成、成渝、成达、成灌铁路都经过,这里的机电装备制造业也有较强实力。”
成都的科研实力同样诱人。西南交大的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代表着最顶级、最前沿的国家最高水平。在规划设计方面,成都有中铁二院;在施工建设方面,成都有中铁二局、中铁十八局;在设备生产和运营管理方面,有成都铁路局、成都地铁公司、新筑路桥等。“从产业链条的完整性和发展水平来说,成都在国内仅次于北京,在某些方面甚至排名第一。”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与物流学院院长彭其渊说。
有专家预测,在全国的轨道交通“大蛋糕”中,成渝地区要占总量1/10-1/7的份额。
产业脉动 产业升级浪潮中被寄予厚望
深厚的产业“功底”,让成都很难抑制发展轨道交通产业的冲动。根据成都此前确定的工业“1313”发展战略,轨道交通被放在四个“突出发展”的产业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成都的想法是,以有轨电车、城际动车和地铁车辆等城市轨道交通装备为突破口,突破城轨整机,壮大高铁和城轨零部件配套,发展研究研发设计总包高端环节,提升轨道交通产业水平,力争用3-5年时间,把成都打造成为中西部第一城市轨道交通产业基地。
企业“布局”的步调,与规划趋于一致。“不同于之前相对单一的业务,产业园的目标是‘全产业链’。”在中国南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项目签约仪式上,中国南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曾继宗说。
按照中国南车的战略部署,产业园将作为中国南车西南地区轨道交通装备整车制造与维保基地和关键系统、重要部件的专业化制造基地,由南车成都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成都南车电机有限公司及相关配套企业先期入驻经营。
这意味着,这个投资50多亿的项目,带来的经济效益将远超本身。
而在成都南面的新津,新筑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已建厂房11万平方米、动调线1.2公里,初步具备年产地铁或现代有轨电车1500模块、维修300列的能力,成为目前西部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基地。
不仅如此,新成立的“成都北车有限公司”,将产业内涵再次“扩容”。“成都北车”将主要从事地铁和城际动车的设计、制造、维修及相关技术咨询。
现在,轨道交通产业在国内发展如火如荼,产业竞争随之升级。面对竞争大势,成都的企业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能快速形成竞争能力的领域,这与彭其渊的想法不谋而合。
“成都应该选择1—2个重点领域,尽快形成产业规模,再逐渐向其他方面发展。”彭其渊圈定的,是地铁和有轨电车这两个领域。“发展有轨电车的时机很好。目前正处于旧产品的淘汰阶段,对于新产品、新模式,全国都正在摸索、起步阶段。”中国地铁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晓薇说。
现场直击 印上“成都造”的有轨电车
4月2日下午,骄阳似火。新津县新普路2号桥上,几辆吊车的巨大吊臂来回运转,最后一批整体道床被摆放到位。蓝色的围栏里面,两条混凝土浇筑的铁轨路基,伸向远方。
R1线项目线路起于新津主城区,经五津东路、新普路、石化大道连接普兴镇和工业园区,线路全长约19.82km。“项目有望在今年底建成投入使用。”项目业主方表示。
作为四川乃至西部地区的有轨电车“示范”,新津的现代有轨电车R1线从建设之初就打上了深刻的“成都造”烙印。
在离2号桥施工现场几公里远的新筑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内,1.2公里的动态调试线上,一列有轨电车静静划过铁轨,坐在车上,几乎听不到一丝“咣当”声响。“秘诀就藏在铁轨与道床之间。”现场施工人员介绍,铁轨与预留的凹槽之间,采用了本地企业自主研发的高分子弹性材料,“这将有效地减少车辆运行对环境的影响,减低噪音5—10分贝。”同时,该轨道系统采取工厂化高精度批量生产,生产好的模块直接运到工地现场进行组装,施工周期大大缩短。
在传统电车线路中,需要架设大量接触网,仿佛在天空密布起一张“蜘蛛网”,破坏城市景观。然而,在R1线施工现场,记者并没有看见“蜘蛛网”,“R1线采用最新开发的超级电容技术,取消了接触网,车辆也不再有‘大辫子’。”现场施工人员说,电车进站后,仅需20秒,就可充满电,一次充电能够运营17公里,目前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此外,R1线的车辆将全部采用低地板车型,车辆地板与站台平行,方便乘客上下车。根据初步设计,R1线旅行速度在23公里/小时,最快速度能达到70公里/小时。
背景点击 成都为啥青睐“铛铛车”?
“大辫子”电车,对于很多成都人来说并不陌生。上世纪80年代,成都1路、4路等,都采用过这种电车,有无轨的,也有有轨的。有轨电车因为进站时都要拉响“铛铛”的铃声,所以很多人也亲切地把这种电车称为“铛铛车”。从巴黎、伦敦、纽约,到国内的北京、上海、沈阳,有轨电车驶出了一条崛起—衰落—复兴的轨迹,如今又驶进成都。
冠以“现代”二字的有轨电车,如何区别于“大辫子”和“铛铛车”?
“较大的运输能力、较高的运送速度、较小的环境污染、较高的舒适性和服务质量、良好的技术经济性。”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帅斌如此总结现代有轨电车。
从速度上看,传统有轨电车设计最高时速一般在30公里左右,而现代有轨电车能达到70—80公里/小时;从容量上看,传统有轨电车车厢容量一般在100人以下,而现代有轨电车在150—300人左右。
实际上,现代有轨电车常常被拿来和其他交通方式横向比较,“造价大约是地铁的1/3—1/4,建设周期约为地铁的1/3;载客量却远大于常规公交”——面对这种对比,不少人质疑:为啥不跟地铁比容量,跟公交比造价?“构建完善的城市立体交通体系,需要针对不同的客流量,采用不同的交通工具。”新筑股份设计研究总院院长胡基士解释,有轨电车最适宜的,就是作为中心城区的辅助线和中小城市的主要交通工具。(杨丽峰 记者 张彧希 文/图)
编辑:郑玮
来源: 四川日报
页面功能&&|&&字体:&&&&|&&
新华网四川频道奋勇争先 首位城市发力“五个新作为”――成都2015年发展路线图观察
来源:四川日报
【字体:】
  乙未初始,成都发展的脉搏不断高位跳动。  2月26日,成都天府新区建设工作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召开,新区建设翻开新的篇章;  2月28日,项目总投资50.7亿元的中国南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奠基,轨道交通产业发力前行;  3月1日,投资36亿元的成都赤湾国际油气基地项目启动,页岩气产业发展有了实质性举措……  站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城市发展“万亿级”的历史交汇点,成都不能懈怠。  高速增长难以为继、投资和要素投入拉动明显减弱、新兴产业支撑尚未形成、“大城市病”依旧突出……在一系列具有趋势性、转折性的深刻变化下,成都如何迈步新征程?  在天府新区建设、做强产业优势、推进新型城镇化、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社会治理方面要有新作为――行至关键处,省委以“五个新作为”的重大要求,对首位城市再次集中把脉和系统谋划。  从“五个作用”、“五个转型”、“五个走在前列”,到“五个新作为”,肩负省委寄予的一系列厚望,成都“归零”再出发。  放眼世界  以新目标引领新作为  10056.59亿元,这是成都城市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  2014年,成都经济总量首次跨入“万亿级”,但继续前行的步伐并不轻松:在副省级城市中,成都的人均GDP排名靠后;成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成果本地转化率不足30%;一年的旅游接待量达1.8亿人次,人均消费量却仅有1600元……  要继续一马当先、为全省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不仅需要破除自满心态,更取决于成都以什么样的视野和目标谋划新一轮发展。“睁眼看世界,以新目标引领新作为。”成都市明确提出,新常态下,要加快实现从全面小康向基本现代化跨越、从副省级城市第二方阵向第一方阵跨越,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具有全球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区域性国际化中心城市。  多与高的比、敢与强的争。成都正在全域范围再次开展自我审视与深刻追问:“三驾马车”同步发力,怎样既做大投资“底盘”,又多点、多向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工业增长进入倒“U”形曲线的下行区间,产业突破口在哪儿?7个卫星城建设刚刚起步,“独立成市”如何注入更多科学的内涵?统筹城乡改革进入“深水区”,如何再谋突破……  机遇与挑战双重叠加,成都清晰地认识到,既要深刻改变经济运行内在的“势”,又要全面重构城市发展外部的“局”。  新起点上,在“五个新作为”指引下,成都进一步确立加快拓展城市新功能:加快建设更具集聚辐射作用的区域中心、加快建设更具承载支撑能力的战略基地、加快建设更具先导引领效应的创新引擎、加快建设更具国际竞争优势的开放平台。  创新突破  以新思路谋划新作为  近日,成都要建“海绵城市”的规划引起广泛关注。热议的背后,是成都新型城镇化上的一系列新作为。  从“独立成市”、小街区规划、到“海绵城市”,成都以创新的思维构建这座城市未来的新形态: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着力解决农业转移人口住房、就业、养老、子女教育等问题,全力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转型升级,统筹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创新与改革,是成都实现更大作为的重要“引擎”。按照“新常态下要有新的视野、新的理念”的要求,历来走在改革前列的成都,正试图在发展民营经济、培育高端产业、扩大消费需求、推进创新驱动等方面拿出更具创新性、突破性的思路举措。  新年伊始,成都市政府“一号文件”聚焦投融资体制改革,从6大方面进一步创新投融资机制。实际上,截至去年12月底,中央共部署了75项改革任务在成都进行试点,包括推进市场化取向、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创新驱动发展体制机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等多个方面。  为在扩大开放上有新作为,成都确定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改革,使改革成为经济平稳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引擎”;把开放引进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来抓,招商引资、招商引智。  2月1日,成都、武汉、泸州三城政府签订港口物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新丝绸之路”和“长江黄金水道”物流大通道。在构建畅达世界的交通物流网络的同时,成都还将积极争设内陆自贸试验区,加快建设新川、中法、中德等国际合作园区,带动全省开放合作再迈新台阶。  聚焦重点  以新举措成就新作为  选择在春节后上班第二天召开成都天府新区建设工作联席会议,绝非偶然。“一个一流的国家级新区,不仅立志成为全市、全省发展的‘领头羊’,更要成为西部乃至全国新区发展的一面旗帜。”成都市决策层如是说。  在成都看来,要在天府新区建设上有新作为,就是要加快实施一批支撑性基础设施项目和重大产业项目,以成都新机场建设为契机,统筹规划航空港经济区建设。  新区崛起的乐章已经在这个春天奏响:今年,双流将进一步打造临空经济升级版,国际商品展示中心即将投用;国航大修机库和四川飞机维修基地一期已修建完成;新川创新科技园区将形成10条道路同步建设的局面,截至目前,园区已吸引上百亿元的项目落户。  以新举措成就新作为。当前,成都市正按照省委要求,聚焦中心、突出重点,研究制定每一项工作的具体举措,力争尽快取得新的突破。  在产业方面,成都的雄心是,集中发展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和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积极运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力争在轨道交通、航空航天、节能环保、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等领域打造一批新的千亿产业集群,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成都还将在加强社会治理上有新作为,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市,强力推进“法律七进”活动,深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扎实做好反恐防暴工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实施十项民生工程,办好20件民生大事。(记者 王怀 张希)    
责任编辑:张竞
相关链接>>
相关新闻:成都:打造全国重要的轨道交通科技研发基地 - 城轨要闻
-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研究会网
&|&网站地图
您现在的位置:
成都:打造全国重要的轨道交通科技研发基地
来源: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研究会
行驶在新二环高架之上,在某些路段两旁,半透明磨砂板映入眼帘这就是为了解决噪音问题而设置的声屏障,整个二环上的声屏障连起来有3公里;在同样条件下,它比普通隔音材料再降噪35分贝。这些声屏障产自成都市新筑路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他们不断创新,在轨道交通配件研发领域,从成都走向世界,成为目前国内唯一以桥梁功能部件为主业的上市公司。凭着在技术上的不断创新,声屏障还获得了8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据悉,今年将投入40亿元,用于为成都地铁3号线、4号线提供51列,共计306辆地铁列车的生产。预计2015年,新筑路桥的销售收入会超过100亿元。成都的本土企业,正向世界展示着创新的傲人成绩。
  新型声屏障为新二环路降噪
  在新筑路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副总裁陆云看来,轨道交通建设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旅客出行条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但噪声污染已成为高速铁路发展的难题之一。高铁建设要走绿色环保之路,噪声污染治理技术也应与之共同体现先进的水平。这样的思考,让新筑路桥决心在声屏障的研究制造上开拓新的领域。
  陆云告诉记者,早在2009年,公司就和四川大学、西南交大签订战略协议,进行声屏障材料的研究和测试。川大超高分子国家实验室研究出高分子吸隔声材料,吸音降噪效果十分明显。除了材料,在声学设计等方面,新筑路桥与铁二院合作,外形、工艺等方面又有新突破。
  最后,这款新型的声屏障首先运用于成灌高铁,取得了巨大成功。成灌高铁的时速达到200公里,针对速度等级如此高的高铁,降噪方面我国并没有经验。我们率先把这种新的吸隔声材料运用在成灌高铁的声屏障上。在同样条件下,比普通的隔音材料再降噪35分贝。声屏障还获得了8项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我市的新二环路,让新筑路桥在声屏障研究上更上一层楼。噪声源更复杂、离居民生活区更近、还要考虑到市民的采光权和隐私权,降噪的难度更大,但相应的,我们在设计工艺上也有更大的提高。陆云说,这次的设计更多针对各种噪声源的特点,工程细节上有很多突破。之后,我们将为该新技术申请专利,并将之运用到轨道交通上。
  创新助力成都地铁列车生产
  陆云告诉记者,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新筑路桥在2002年通过了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在本部建立了设计研究总院,在成都和北京建立了设计研究分院,拥有11名国内权威专家组成的顾问团队,20名教授级专家团队与公司在科研课题方面长期深入合作,2010年成为四川省科技创新方法与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在自主研发的基础上,新筑路桥与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10余所院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和科研课题合作关系,并在西南交通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和长安大学设立了新筑奖(助)学金,与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部第一、二、三、四、五设计院、铁道部大桥局设计院、中交规划设计院以及各省主要交通设计院保持了长期合作关系。
  创新为新筑路桥带来的,是可观的经济收益和美好的发展前景。2013年新筑股份预计将投入40亿元,用于将为成都地铁3号线和4号线提供51列,共计306辆地铁列车的生产。还将为国内其他城市150公里有轨电车线路提供有轨电车。据陆云介绍, 2010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3.96亿元,2011年上半年已实现销售收入10.51亿元,预计2015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成为国际领先的公共交通工程和民用建筑工程功能部件及设备研制供应商。
  成都助推轨道交通产业发展
  迎着轨道交通发展的良好势头,成都快步跟上。经过不断努力,聚集了中铁二院、西南交大、中铁西南科学院、中铁西南技术研发中心、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等轨道交通行业领军企业和顶尖科研机构,成立集产学研为一体的创新公共平台四川高新轨道交通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全国重要的轨道交通科技研发基地。
  此外,成都组建了国家轨道交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成都市轨道交通协会,开工建设了中铁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作为产业化成果的转化平台,产业园具备科技研发、技术服务、总部商务、园区配套等功能,覆盖从勘察设计到营运维护等全产业链,开展金融、企业认证到人才服务的全产业服务。园区建成后将吸引超过10万人的高层次人才就业,年产值约1000亿元;以新筑路桥等企业为代表,通过合资方式引进北车长客开始地铁及现代有轨电车整车研发制造,已初步形成了覆盖轨道交通全产业链的产业集群。
  作为轨道交通发展领域的一分子,陆云十分看好成都在轨道交通发展的前景,认为在中国,除了北京,成都的轨道交通产业基础是最好的。在成都,众多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轨道交通及其相关领域都有成果十分显著的研究开发,专利申报成绩也十分可观。不仅如此,成都也有很多相关企业正在挖掘轨道交通的市场发展潜力,这会让成都在不久的未来形成成熟的产业集群。陆云说,新筑路桥在未来将把发展的重心放在轨道交通车辆、建设装备、核心部件以及新材料等方面,进一步打进轨道交通产业的核心。
近期发现有人冒充中铁在线网进行诈骗,非法售票,如有发现此类信息,请立即向公安机关举报,谨防上当受骗。郑重声明:中铁在线网不提供任何售票服务。成都日报多媒体报刊
第02版:时政
&&&&&&&&&&
产业迈向高端 构建多元支撑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
&&产业,是一个城市制造业最基本的承载。经过多年的发展,成都工业产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已经具备了科学发展、领先发展的良好条件,目前已经拥有包括电子信息、汽车、食品等几个千亿产业。而在新常态下,未来成都制造又该在哪些产业上着力,又该形成怎样的产业体系——众多一线职工、专家学者接受采访时表示:就是要做大做强产业支撑,培育更多的千亿产业集群,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走全域成都多元支撑的发展道路。&&成都工业产业&&“1313”发展战略&&1个“层次分明、优势突出、生态高效”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3个发展层级&&突出发展层级&&加快发展层级&&优化发展层级&&重点推进13个产业发展&&突出发展电子信息、轨道交通、汽车以及石化4个产业&&加快发展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以及节能环保5个产业&&优化发展冶金、食品、建材及轻工4个产业&&问计&&沃尔沃汽车成都工厂总经理司马律&&汽车产业&&成都应该“更加高端”&&整个成都汽车产业的发展,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高端发展路线;不仅仅指的是研发生产制造,还包括具体落实到每一个环节的“高端、精确”。&&沃尔沃汽车成都工厂总经理司马律接受采访时表示,沃尔沃S60 Inscription出口美国,展现出中国具备生产全球品质的卓越产品的能力,以及参与国际精工产品竞争、服务国际市场的实力,标志着成都汽车产业集群已经越来越成熟并走向全球市场。“中国造沃尔沃出口美国,对于提升沃尔沃的形象和品牌,对整个成都企业产业走高端化发展,都是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从零到100万辆的产能,成都只用了7年,而国内其他汽车产业基地一般需要20年至40年时间的积累。一开始就定位高端发展的后发优势,在成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中得到最有力的体现。”司马律认为,“整个成都汽车产业的发展,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高端发展路线,而且应该更加‘高端’,比如自动驾驶,比如车联网。”而司马律理解的“高端”,不仅仅指的是研发生产制造,还包括具体落实到每一个环节的“高端、精确”。以沃尔沃为例:不管是在欧洲还是在中国生产,沃尔沃均按照全球统一的生产与制造体系(VCMS)生产制造具有相同高品质的产品。沃尔沃采用全球统一科技、统一采购、统一制造、统一品质,确保100%生产原汁原味的沃尔沃产品,“我们计划在2017年左右全面启动自动驾驶Drive me项目。”&&成都英利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售后管理工作人员游霞&&汽车产业还应该有&&汽车博览、汽车娱乐……&&除了汽车整车生产之外,更重要的是,应该关注与汽车相关的产业发展,比如说汽车贸易、汽车博览、汽车娱乐等产业。&&快速发展的汽车产业,不仅仅成为这座城市发展的动力支撑,也成为众多在汽车产业各个环节辛勤工作的人们追逐各自梦想的强大动力。&&有了自己的小车,每天开车上班;而规划中,打算明年结婚,然后和老公一起买套房子,憧憬着未来幸福美好的生活,凭着认真工作的态度,成都英利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售后管理工作人员游霞正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梦想。&&在生产现场了解具体生产进度,对产品质量抽样检测之后,游霞跟着成品物流车辆,前往成都吉利公司。游霞的工作就是专门对接成都高原汽车工业有限公司仪表板横梁总成产品供货全过程。对于未来企业的发展或者说与自己很相关的汽车产业的发展,游霞有着自己的看法: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尤其是产业的发展,应该是和我们普通百姓息息相关,也应该从我们市民的实际需求出发。除了汽车整车生产之外,更重要的是,应该关注与汽车相关的产业发展,比如说汽车贸易、汽车博览、汽车娱乐等产业,“而不仅仅局限于汽车生产制造环节,只有让普通市民使用,并积极参与到与汽车相关的产业娱乐之中,我认为我们的产业就很成功了。”&&成都市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两化互动与园区研究所所长姜陈升&&齐头并进&&整体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抓住“互联网+”、智能制造带来的机遇,打造一批具有国家战略引擎作用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将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产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以成都“1313”发展战略为基本支撑,构筑多元支撑的产业发展之路。&&姜陈升认为,成都制造的未来发展,需要充分认识机遇和挑战。从机遇来看,我市制造业发展正处于多重机遇叠加的有利时期,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加快建设,国家级天府新区的获批等都为制造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和更有利的政策机遇。从挑战来看,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战略,对成都制造业吸引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提高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地位形成新的挑战;国内经济发展进入了中高速增长为特征的新常态,依靠以低成本要素投入实现规模扩张的增长模式面临更为迫切的转型压力;此外国内同等城市制造业发展的竞争压力也不断增大。在新的形势下,成都制造业应站在“新常态、万亿级,再出发”的起点上,抓住发展机遇,找准发展方向,加快转型升级,做强产业优势,实现工业经济新跨越。&&同时,准确研判发展方向。在新的形势下,对未来10年成都制造业发展方向应该有更准确的研判。首先,从制造业发展趋势来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速孕育兴起,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制造业发展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趋势,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加速了产业的相互融合,产业发展方向上更加突出技术和互联网的导向,重点发展机器人、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其次,从中国制造2025支持导向看,中国制造2025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机械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十大领域,成都制造业应在这十大领域,找准自身的突破点,进一步做强新一代新技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优势产业和优势领域。最后,从成都市发展实际看,当前我市的电子信息、汽车产业发展基础较好,航空航天产业比较优势显著,具备进一步做大的基础,食品、轻工等传统产业比重较大,需要进一步优化发展。因此,综合来看,未来我市应该将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产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智能制造装备、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同时注重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对食品、轻工等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齐头并进,整体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点位&&四川互联网第一股上市&&连续13个涨停&&5月27日,被誉为“四川互联网第一股”的迅游科技,在深交所创业板正式挂牌交易。在成都高新区起步,走向上市的迅游科技,是国内首家专业网游加速服务的提供商,登陆创业板,迅游科技由此成为四川首家互联网上市企业。从上市之日起,这只“四川互联网第一股”就被各方看好,截至6月12日,已连续13个涨停而专注于网游“毫秒级”加速的迅游科技掌门人袁旭,成为备受关注的成都创客。&&迅游科技于2008年在成都高新区注册成立,是一家面向互联网用户,定位于为网游玩家提供云加速服务的“迅游网游加速器”,已拥有过亿注册用户,支持超过13000款网络游戏。迅游科技的上市,标志着成都本土企业自主创新得到了资本市场和社会的高度肯定。&&“我们抓住云计算发展机遇,凭借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逐步赢得了市场,市场占有率保持行业领先地位,2014年营业收入17807.51万元人民币,净利润5690.94万元人民币。”袁旭说,迅游科技未来将关注互联网实时交互应用市场的变化,在保证和提高现有服务品质的基础上,持续加大新产品、新服务开发力度。同时,还将密切瞄准互联网+领域,关注不断涌现的新兴互联网实时交互应用的加速需求,提升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为“成都制造”添“智慧”。&&“成都造”沃尔沃&&出口美国&&6月6日,22辆“成都造”沃尔沃S60系豪华轿车在上海港完成装载,正式启程出口美国,中国汽车工业史上中国制造豪华轿车整体出口至美国的“零纪录”将被打破。美国消费者在9月就有望购买到这批“成都造”豪华轿车。&&在此之前的5月22日,随着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沃尔沃汽车集团全球高级副总裁兼亚太区首席执行官拉尔斯·邓轻轻揭开搭在车上的红绸:沃尔沃汽车S60 Inscription在成都工厂正式下线。该车型是沃尔沃成都工厂以S60L轿车顶配车型为基础,按照美国市场准入的特定标准和法规要求,对车辆前大灯造型、内部结构等方面进行适应性改造后的产品。该车型完全按照沃尔沃全球质量标准进行生产,预计该车型2015年出口量为3000辆。&&拉尔斯·邓表示,中国是沃尔沃全球最大的市场,在沃尔沃全球复兴中扮演独特的角色。此次S60 Inscription出口美国将成为沃尔沃在中国发展的又一个里程碑,翻开了沃尔沃“中国成长计划”的新篇章。“我们相信,S60 Inscription不仅向美国消费者证明中国制造的信誉,也将进一步提升中国消费者对沃尔沃本地生产、全球品质的信心。”&&现状&&成都&&现代产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发展,汽车产业异军突起,形成了重点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传统产业基础扎实、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在成都迈入万亿级新起点之时,成都产业也走入一个新的发展里程:成都现代产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细数成都当前产业发展:汽车产业和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轨道交通产业加快突破,启动全市首条现代有轨电车起步线项目前期工作并将于年内正式启动建设,新筑轨道交通产业园和中铁高科技产业园项目建设稳步推进;航空航天产业领域重点推进商用无人机细分产业发展,围绕C919大型客机构建航空发动机产业链;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正快速推进。&&“当前,我们正坚定不移地推进全市工业发展‘1313’战略。”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成都工业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型的过渡期,正在经历充分发育的阶段,已经具备了科学发展、领先发展的良好条件,但仍旧存在体量不大、产业不强等主要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制定了成都工业产业的整体发展战略,就是构建实施‘1313’发展战略。”并以此来推动全市工业差异化转型发展,从而形成优势产业以支撑城市发展、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按照成都工业产业“1313”发展战略,我市将加快构建1个“层次分明、优势突出、生态高效”的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形成“突出发展、加快发展、优化发展”3个发展层级,重点推进13个产业发展。其中,突出发展层级包括电子信息、轨道交通、汽车以及石化产业;加快发展层级包括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以及节能环保产业;优化发展层级则包括冶金、食品、建材及轻工产业。根据实施计划,到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将达到50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实现20000亿元(含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其中,电子信息产业达到万亿,汽车、节能环保、食品、轻工等成为千亿产业。&&以汽车产业为例,来自市经信委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成都经开区这一成都汽车产业主阵地,下线整车达到23.35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9.4%,“目前,成都已经成为国家级汽车基地之一,我们近几年一直在赶超,去年已经上升到前十名,这非常不容易,我们还要突出发展,预计今年全市汽车产量将超过100万辆。”而根据成都工业“1313”发展战略,到2017年成都将实现整车产能200万辆、整车产量130万辆的目标,以发展乘用车为重点,以发展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推动我市汽车产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本报记者 钟文 缪琴&&摄影 马丁 刘阳&&本报制图 江蕊松
Copyright 成都日报数字报刊
所有内容为四川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成都轨道交通线路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