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猎人的问题,有关答非所问的事例别回了,

(ERROR:15) & 访客不能直接访问专题四学生语文解题能力的培养与提升
文章摘要:都应该是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体验生活的有效载体.3.动手操作型《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动手操作型作业设计……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普及,人们的教学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作业和试题的功能也有了越来越多新的理解.过去,人们认为作业的功能就是“学而时习之”,命题的功能就是检测,关注作业的复习巩固作用和命题的甄别作用;现在,人们则视作业为“任务”,视命题为促发展,将其作为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和促进发展的动力.因此,今天的作业和命题与昨天的作业和命题必然有很大的差别.设计具有新功能的作业和命题就是作业设计和命题的创新.【案例展示】 从美国小学生的一道数学作业说起一个周末上午,作者突然接到一个陌生女孩打来的电话.这个女孩名叫珍妮,正上小学五年级.原来是她的数学老师布置了一道周末作业:向三位陌生人讲解一道数学题.作者开玩笑地对珍妮说:“好的,但我数学很糟糕,不一定能听得懂啊.”珍妮却当真了,诚恳地说:“请让我试一试,如果第一次不行,我还可以尝试别的讲法.即使您最后还是不明白也没关系,您就把这当成一次有趣的经历好了!”看来她事先早就准备好台词来应对各种情况,这显然也是作业的一部分.征得作者同意后,珍妮开始一板一眼地讲起课来.这是一道类似“鸡兔同笼”的应用题,只是她用的是在超市买饮料的例子,听起来跟日常生活更接近.在她讲解的过程中,作者故作听不懂,问了好几个问题.珍妮非常耐心,回答得也不错,看样子早有准备.最后作者说听懂了,问她怎么向老师证明作业完成了.她说:“我要写一个报告,详细记录我给每个人打电话的过程.结束之前,我还要问您一个问题,您对我的讲解满意吗?您认为我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作者一听,不由得佩服起珍妮的数学老师来,这道作业题有交流,有反馈,设计得全面而实际.【案例解析】读罢这则案例,我们不仅由衷地对珍妮的数学教师竖起大拇指.在这位数学教师手中,一道数学作业竟然包含着如此多的能力训练,不仅使学生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还锻炼了学生的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勇气和口才.这比单纯地让学生记住几个知识点要高明得多.反观我国中小学教师布置的作业,多数内容呆板,形式单一,尤其是文科作业,多数属于死记硬背、抄抄写写.听说有这么一所小学,语文教师是这样布置作业的:学完第一课,就让学生抄写第一课的生字和词语;学完第二课,就让学生抄写前两课的生字和词语;学完第三课,再让学生抄写前三课的生字和词语……以此类推,越往后,学生需要抄写的生字和词语就越多.还有一些教师喜欢让学生抄试卷重做.久而久之,这种机械单调的抄写会使学生对作业产生厌烦心理,常常应付了事.有一位小学生为了加快抄写速度,竟然练成一手夹两笔,一次写两行的功夫,令人唏嘘不已.这种只求形式,不计后果,只讲速度,不顾质量的作业方式,其效果可想而知.而且,长此以往,还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学生由此厌恶学科,厌恶老师,厌恶学校.所以,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作业,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多些探究式、实践式作业,少些死记硬背、机械单调的作业.【对策建议】创新往往是针对积弊的.探讨作业、试题形式的创新,必须首先认清现行作业和试题的弊端,针对这些弊端进行改革.以下作业、试题设计的创新经验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一)作业、命题内容和功能的创新内容决定功能.如果作业和试卷命题内容单一,只体现教学的知识性目标,那么,这样的作业、命题的功能也是极其有限的.1.学科整合型语文教材的跨学科性和开放性,使语文作业和试卷命题产生了一些新型的呈现方式.学科整合型作业设计例举:针对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预习作业布置学生自读古诗,根据诗意将自己感悟到的景象画下来.然后再根据画面指导学生品悟诗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学科整合型试卷习作命题例举:本期科学课上开展了关于家乡环境的调查活动,请针对此项活动,运用在语文课“综合性学习:走进信息世界”学到的方法写一篇简单的研究报告,要求实事求是,分析有理,能引起反思.此类设计着力凸显科学整合,有意识地融合听说读写和其他学科的知识,引导学生运用多种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高.2.启发深思型有位教师由课文《鲁本的秘密》获得灵感,要求学生在暑假里制订出计划,试着挣5元钱,给长辈买一件小礼物.假期里学生广泛地融入社会生活,自觉地接受实践的磨练,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挣着每一分每一角钱.学生在完成这项特殊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到劳动的辛苦,挣钱的不易,并从挣钱中领悟到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父母用汗水换来的钱是宝贵的,一定要珍惜.这位教师的做法带给我们很多思考,不仅是作业,还是试卷命题,都应该是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体验生活的有效载体.3.动手操作型《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动手操作型作业设计例举:如让学生设计小报,从报头的设计、美工到内容的编排都由学生独立完成.还可以让学生去做动物标本,做小实验,进行小制作.再指导学生把小制作、小实验的过程写下来.动手操作型试卷命题例举:对于查字典的考查,一定要让学生使用字典进行考查.可提供一定数量的字,按指定的方法,限定时间,让学生到统一的字典上查出要查的字(写出字所在的页码);还可提供一定数量的词语、词组,限定时间,让学生到字典中查出带点的字,选择字的义项,这是据词定义能力的考查.4.综合性学习型综合性学习型作业设计例举:江苏的瞿卫华老师为了引导学生合理安排好课间生活,布置了一项综合性作业,让学生课后完成一项小型课题研究:走进课间十分钟.此项综合作业分为以下几步.一是调查研究:在数学、科学老师的指导下去调查同学课间十分钟都做些什么,写成简要的调研报告;二是讨论对策:在班主任的带领下,围绕调查报告开展班队活动,讨论怎样才算文明健康的课间生活;三是制订方法:在体育、音乐、科学教师等共同指导下编创适合课间休息的游戏,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写出游戏方法与规则;四是实践过程: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间活动,真正行动起来.综合性学习型试卷命题例举:在本期的综合性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把握自己》一文,认识到了沉迷网络的危害.但一些同学仍背着家长和老师上网吧,网吧老板也违规经营.对此,你怎能袖手旁观?于是,你到网吧找朋友杨杰.你对正贪恋上网的杨杰说:你对违规经营的网吧老板说:此类设计巧妙地整合了各学科教学资源,探索了各种综合策略,可以达到各学科间优势互补、促进学生整体素养提升的良好效果.(二)形式的创新创新作业和试卷命题形式,不一定都必须书面化,适当设计一些具有实践性、趣味性、活动性的作业和试题,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们写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1.作业创新形式例举(1)学生自己留作业.魏书生曾说,一位生活于当代民主社会的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责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当然也有责任培养学生自己留作业的能力.教师留的作业不一定同时适应所有的学生,如果都要求去做,就是反教育.教师要和学生商量,让学生做到脚踏实地、学有所得.魏书生.好学生好学法\[m\].广西:漓江出版社,2005:10培养学生自留作业的能力可从基本定量、总体设计、个别指导、持之以恒、强化检查五个方面做起.(2)分层作业.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可以采取“个性分组、梯级分层”的方法.所谓个性分组,即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特色互补原则来分组,这种分组强调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而不是能力水平的高低.梯级分层有两个基本主张:一是学生之间的水平差异不是质的差异,而只是量的差异;二是梯级具有可超越性,即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容易地由一个梯级上升到更高一个梯级,学生不断地梯级超越能够使学困生变优、优生更优.针对此原理,我们可以从作业量、作业难度、作业要求、完成作业时间等方面进行分层设计和要求.(3)趣味作业.泸州市实验小学以“我育我学”为教育理念,布置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收集自己一天中最有体会的东西,然后用自己的形式记录下来,可以是写几句话,可以画成画.这样的积累是每天必须进行的.这样的积累又分为常规性的一日一观察(随意进行的),集体性的一日一观察(教师有组织的全班进行),个人系列性观察(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长时间的观察).有趣的作业获得了学生的喜欢,更造就了一批我育我学、优化成长的学生.(4)错题本.错题本是指“平时自测,或老师组织的测验,期中、期末试题,每当考试过后,就把做错的题重新抄在错题集上,错误的答案和正确的答题过程都要写上.必要时,还要写出错误的原因.”错题本除了重在编写外,还得注重分析错误的原因;同时还要求能持之以恒地坚持编写.在学生编写完后,教师要适时给予帮助分析、指导、鼓励.2.试卷命题创新形式例举(1)学生自主命题.所谓“学生自主命题”,就是通过学生自主选择资料,自我研读,自我命题,自我作答,教师点评的一种学习方式.实质上也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教育自己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归纳、整理所学知识的方法和命题的方式,用点评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而培养他们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习惯和创造精神.(2)实施开放性考试.泸州市江阳区自2003年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采用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的形式(闭卷即书面文考占80分,开卷即综合实践检测或过程性评价占20分)进行水平性考试.开放性考试内容囊括了写字、朗读、课文背诵、课外古诗文积累、课外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检测.对开放性考试操作的设计,泸州市江阳区教育局和教培中心通过召开会议并下发文件,布置具体操作实施方式,并提供精细的评价标准,易于一线教师照用. 问题2 内容与材料的创新& 小学生喜欢新鲜和刺激,如果教师能够把握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作业和试卷的内容、材料等方面推陈出新,不仅能让学生检测自我学习效果,还能带给学生千变万化的新鲜感和不断逾越的成功感,同时磨练学生的创新品质.【案例展示】 快乐pk,快乐习作以下是某校五年级三班召开特色家长会的一段实录.甲生:尽管紧张的期末考试已经过去,但只要回想起考试备战的故事,依然让我们心潮澎湃.w老师为了激发我们的斗志,调动我们的潜能,煞费苦心地张罗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期末复习pk赛”.乙生:w老师让我们自由寻找竞争对手,通过pk听写、默写,相互出题刁难对方,比每一次检测分数等方式,让我们在紧张激烈的竞赛中不断夯实基础,查漏补缺,不断挑战竞争对手,更加超越自我.丙生: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以近乎苛刻的要求挑竞争对手的毛病,比如背书必须一字不漏,听写必须工整规范,哪怕是一横写得有些不平整,横勾没有勾起来,我们也绝不放过.丁生:同时,我们不得不小心谨慎,生怕自己稍有不慎,就被对手抓住“小辫子”.我们中的不少人都抱怨过竞争对手太“斤斤计较”,太过于“明察秋毫”,但反过来想想,其实这样也好,因为这样更能让我们看清楚自己的不足和缺点,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甲生:就这样,我们在pk中演绎着失败的无奈、胜利的喜悦、不懈的坚持、战胜自我的不易……我们的pk故事真可谓一波三折,精彩迭出.现在,请各位家长分享我们的“pk故事”.接下来是几位学生代表讲述自己的pk故事.参与交流的学生均为班上“名不见经传”的待进步生.学生交流的习作也许谈不上有文采,但却真实细腻,充满情趣,赢得家长阵阵掌声. (吴群)【案例解析】这仅仅是一次家长会吗?不,它也是教师精心设计的一次习作展示活动.面对习作话题,很多教师总觉得无从指导;殊不知,作文素材无处不在.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组织学生自选pk对手,通过比赛听写、默写,出题考对方等形式调动学生自主复习,不断超越自我.对于学生来说,无论是pk对手的故意刁难,还是相互的宽容谅解,或者是对手的暂时领先,又或者是“大意失荆州”,都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都是真实鲜活的写作素材.案例中的教师不仅让学生写自己的pk故事,还让学生在家长会上交流自己的pk故事,不但拓宽了学生习作的读者群,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家长们的赞赏、肯定,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习作信心.这样创新的作文设计,不是孤立的一次习作训练,而是一系列有目的有次序的活动体验.它让习作练习拥有了更多的含义,习作功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拓宽.【对策建议】语文情趣的提升、目的的达成、功能的拓展,都离不开作业设计和试卷命题的创新.如何创新作业设计、试卷命题呢?以下内容与材料的创新经验可以作为我们的参考.(一)内容的创新1.作业内容的创新作业内容的创新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要顺应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同时满足学生追求心理刺激的心理特点.(1)记忆化作业.“新语文教育”提倡读书,积累,多多益善;数量在先,量变而质变.大量积累、积淀于前,才会点滴模仿反刍于后.像基础字词、文学常识、优秀诗文等这些应该记忆和背诵的,应反复强化,根植于心,选用竞赛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记忆积极性,积累丰厚的文学底蕴.(2)朗读化作业.“诵读”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千百年学语文从未离开过此.教师可以设置朗读化作业,让学生在美读吟诵中积累语言,生成语感.例如:①朗读录音,即每个星期布置一份朗读录音的作业,要求学生每人录一篇课文,星期一带到学校,利用早间自修和午间自修时播放给其他同学听,然后评选出“最佳播音员”.②配乐朗读,如学了《我是一条小河》,可以布置学生“回家后,为《我是一条小河》选配乐曲,第二天举行一次配乐朗读比赛,看看谁选的曲子最恰当,谁的朗读最动听”.(3)想象化作业.想象作业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性.教师在布置家庭作业时,可根据教科书的特点,精心设计一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想象性”作业内容,如想象写话等的练习,以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增强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进而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4)形象化作业.卢梭告诉我们,在达到理智年龄以前,孩子们不能接受观念,而只能接受形象.正因为如此,如果课文内容是风景诗或写景状物类的文章,课外作业可以这样设计:认真阅读课文,请根据自己的理解为课文画一幅或一组插图.这种形象化的作业,不但使学生在兴致盎然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使得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5)表演化作业.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把身体上的与精神上的训练互相变成一种娱乐,说不定是教育上的最大秘诀之一.”让学生参与课本内容的表演活动,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课本剧的表演作业,促使学生深入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搜集相关背景材料.这样的作业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也非常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6)动手化作业.通过一些实际的动手作业,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使创新思维的成果物化.例如,以“遨游汉字王国”、“轻叩诗歌的大门”为主题完成手抄报的作业,学生合作搜集资料、筛选素材、剪裁纸张、进行排版、美术设计、誊写、插图修饰等.一份份新颖的报纸体现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7)阅读化作业.《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积累,阅读化作业必可不少.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图书资源,指导学生选择健康、有益、程度适合的图书,坚持每天不少于20分钟的读书时间,并定期举行读书汇报会.(8)实践化作业.对小学生而言,作业尤其是实践性作业,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形式,是学生处理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这一大课堂,让学生当小宣传员、小记者,到科技馆、美术馆、绿色蔬菜生产基地、果园去参观,到敬老院、医院、社区进行一些公益劳动等,这些实践性作业能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2.试卷命题内容的创新(1)情境性内容.试卷命题应遵循情境性原则,给出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如:今天是周末,铭铭和晖晖一块儿来到街上,准备购买自己喜欢的图书.他们来到一个书摊前,只见墙上贴了一幅图书广告宣传画,可他们有些地方看不明白,请你帮帮他们.1.他们觉得广告宣传画上有几个字写错了,但又不知道正确的应该怎么写.请你找出错别字,用○框出,并改正.2.用“是”或“不是”,回答下列问题.“每套”和“每本”是一样的吗?()3.这则广告介绍的书名是:__________________.4.特价(9.80元)说明这套书价格,100%精品说明这套书质量__________________.前面两个意思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_______________. (熊生贵) &(2)游戏性内容.新课程主张的考试,要还学生以轻松与快乐,题目内容富有游戏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下完成语文学科能力和素养的考查.如,同样是“填空,将名句补充完整”这样的考题,有这样变化成游戏性题目的:张欣同学在作业本上抄写了几句名言,不料被小猫打翻墨水弄脏了,只能隐隐约约看见一些文字和标点.请你设法将其补充完整,重新写下来,正确打上标点.(1)知■■■■■,耻下■■■■(2)■■■知之,■■■■■■是知也.(3)养■■■■■■■教■■■■■惰. (熊生贵)(二)材料的创新语文作业和试卷是否非要以作文本、练习册、书面文考等传统的面孔出现在学生面前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创新作业和试卷的材料,让语文学习更具吸引力,深受学生喜爱.1.让网络成为学生作业、试卷的时尚载体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上的大量信息成了我们的知识来源之一.加之家用电脑的普及,为电子家庭作业提供了硬件支持.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设计上网查找资料,通过电子邮件给老师发送作业,通过qq、msn和同学进行小组讨论,网上习作等新型的网络化作业.当然,设计网络作业要充分考虑网络的弊端,设计作业力求科学,同时规定好学生上网学习的时间,告知家长,由家长监督完成.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室则为语文集中无纸化考试提供了硬件支持.语文教师可以和信息技术教师共同合作,设计简单易行的在线考试系统,以网络教学平台为依托,以电脑为工具,在人机交互的操作与活动中进行新型的语文测试.2.用手抄报呈现诗情画意的语文世界手抄报是模仿报纸的,单面的,用钢笔书写的,可传阅也可张贴的小报.在学校,手抄报是课外的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和黑板报一样,手抄报也是一种群众性的宣传工具.我们不妨让手抄报成为语文作业的另一个新载体.可根据学习主题,让学生在教师帮助下收集资料,设计版面,文字誊写.同样,手抄报也可以成为期末开放性考试的检测内容.比如,让学生对整册书的知识作一个系统的梳理,然后以语文小报的形式绘制出自己的知识树.学生要在小报有限的空间内,既容纳一定的语文知识内容,又要注意版面设计的精彩美观,这不单纯是技巧问题,对学生来说,组稿、编辑、排版、插图、书写,这是一个全神贯注、脑手并用的创造过程,是学生的文化修养、生活情趣、精神风貌和艺术修养的综合体现.这样的考试对一个学生来说,不仅为他们展示语文才能提供了机会,更是发展其个性提供了广阔天地.除了网络、手抄报可以传递语文的温度以外,明信片、书信、课本剧本、电视脚本、连环画……均可以成为语文作业和开放性考试的新载体.以上只是作业设计、试卷命题材料创新的一些示例,并不是全部.但这就够了,我们希望的是给你一种示例,让你受到启发,举一反三,然后去创新、拓展,这就是编写这本书的宗旨! 话题二 学生语文解题能力的基本理念 问题1 学生解题能力的现状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解题是学习的重要过程,通过解题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知识、规律的理解和深化、活化.学生掌握好解题方法,可以发展思维,开发个性潜能,提高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为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怎样才能让学生拥有较强的解题能力呢?纵观课程改革前后历程,学生解题能力的训练经历了从“题海战术”――训练学生的“读、写、认”为目标到以学生“读书、作文、做人”为目标的过程.然而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不管教法如何翻新,讲解的过程如何详细,学生考试或者做题时仍然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有些甚至是一些十分低级的错误.【案例展示】 2009年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学习评价(四)(节选) (内容:5~6单元) 字词句积累与运用(以下题目是闭卷考试.40分)3.读下面的词语,完成作业.(12分)欢声笑( )破烂不( )满( )信心一如( )往确切 坚定 极端 绝望 确实 自豪 敬仰 严厉 奇妙 提醒 严格 拥抱悲痛 坚决 喜悦 断言 失望 源泉 骄傲 安顿 挖掘 敬佩 叹息 奇特(1)将不完整的词语补充完整.(2分)(2)以上词语中有几组近义词,请一一列出来.(7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上面词语中可以用来形容心情的有_________(填两个);可以用来形容态度的有__________(填两个).(2分)(4)从上面词语中选择一个动词,用它造一个句子.(1分)这是四川省泸州市江阳区2009年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学期学习评价(四)(5~6单元)字词句积累与运用第3题,从一个班54名学生的试卷分析来看,只有25名学生全部做正确,占全班人数的46.2%.其中,(1)题做错人数4人,占全班总人数的7%;(2)题做错人数为5人,占全班总人数的9%;(3)题做错人数为6人,占全班总人数的11%;(4)题做错人数14人,占全班总人数的25.9%.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了如下错误:(1)题,错误情况有两种:一是漏做;二是写别字,“破烂不堪”的“堪”字写成别的字或写成三横,“一如既往”的“既”写成了“即”或者“既”字第七笔“竖折”写成“横”.(2)题,错误情况有三种:一是近义词少列了,没有“一一列出”;二是找错了近义词,有的同学甚至列出了反义词;三是在誊抄过程中把字抄错了.(3)题,错误情况有三种:一是错填,选错了词语;二是漏填,题目明确要求填两个词语,有同学只填了一个;三是在誊抄的过程中把字抄错了.(4)题,错误情况有两种:一是所选词语不是动词;二是写的一句话不通顺,有错别字. (熊生贵、彭晓霞)【案例解析】从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直观地反映出了小学生解题能力的现状:审题不清,粗心大意,知识掌握不牢,逻辑思维能力不强等问题.事实上,从平时的作业和学生的考试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学生经常性地会出现类似的错误,马虎、粗心.虽然这些同学事后也后悔莫及,也想细心做题,但下次做作业时又是马虎依然,粗心依旧.很多家长也常常向教师反映:“我家的孩子老是很粗心,明明会做的题目,就是做不对,有时就是因为看错题目,尤其是考试,很多题错得很冤枉!”表面上看,做错题仅仅是因为学生粗心马虎了,实质上,这是因为学生解题能力较弱或者说根本还不具备一定的解题能力造成的.【对策建议】了解解题能力的实质、特征及学生解题能力现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什么是解题能力?它的特征是什么?关于解题能力,目前普遍的界定为:解题能力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是学生在解题活动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类化经验,即概括化、系统化的解题知识和解题技能.它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从本性来说,它是一种个性化的心理特征,是属于经验范畴,是一种类化经验,即概括化、系统化的解题经验.第二,从功能上说,它是解题活动的内在调节机制.第三,从结构上说,它由解题知识和解题技能组成.从理论上看,解题能力涉及到逻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问题.从内容上看,解题能力包括对应用题、文字题等各类问题处理的能力.目前,小学生的解题能力不容乐观.课程改革强调要改革评价系统,改革考试以促进学生最优化的发展.改革后的考试试卷呈现出了如下特点:关注学生考试过程体验,在愉悦中答题,让终结性评价富有情趣性;由“知识中心”教育向“能力中心”转变;关注创造力的培育,凸现完美生命的最高层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生成.然而,这样的考试试卷反映出来的学生的解题能力仍存在不少问题,我们将从内因、外因来分析小学生的解题能力现状.(一)内因1.学生知识储备不够,理解水平低如果学生根本不具备解决某问题所需的背景知识,那么显然会导致问题解决错误.在问题解决活动中,具备所需的背景知识是顺利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条件.知识在问题解决中的角色是充当片段性的路径,一些或许多片段性路径被有机链接在一起时,才能生成完整的解题路径.所以,当知识储备不足的时候,学生无法连贯地生成解题路径,从而导致解题困难进而出现解题错误.2.学生思维缺乏灵活性,易受定势思维的影响解题能力是综合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以解答问题的一种能力,除需要以一定的知识储备、认知水平为依托外,更需要有良好的审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作保证.由于小学生思维缺乏灵活性,往往考虑不到客观条件的变化,容易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思维定势也可称为思维惯性,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倾向,是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形成的自己所惯用的格式化的思维模式,面对问题,自然地沿着特定的思维路径,对其进行思考与处理.思维定势有利于学生处理单纯的学习问题,但对于新的相对复杂的问题,则往往表现为处理盲目,思考缺乏广度与深度.由于受到思维定势消极作用的影响,小学生的解题能力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例如,一个字或词用在另外一句话中它的读音和所表达的意思都不同了,但是学生仍然按照以往的读音来认读和理解.3.不能准确审题审题就是审清题意,弄清题目的内容和要求.小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到解题过程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和问题的回答.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会发现学生在每次考试或做作业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出现审题不清的现象,进而导致失分.特别是中低年级,这种现象十分常见.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点:其一,很多学生缺乏良好的审题习惯,没看清楚题目就开始动笔答题,根本没认真思考,因而出现不按要求答题或偏题的情况;其二,学生审题时没有抓住题中的关键词来理解,不假思索地念一遍就做题,很容易导致理解错误;其三,学生遇到新颖的题目,不知道该怎样做,手足无措,结果当然是大败而归;其四,学生对熟悉的题型总是麻痹大意,掉以轻心,看也没看清,提笔就写,结果可想而知;其五,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审题习惯,这也是学生审题不清的重要原因.4.没有认真反思的习惯对于解题过程,有的学生会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及时进行反思,反观自己的思维是否符合题意,是否符合现实;不可否认,一部分学生还没有形成这样的良好习惯,他们在解题后还没有自觉反思的习惯.在教学中虽然很多教师都有意营造着培养学生反思习惯的情境及机会,如在解题后,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说说为什么这样解答,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想法,如果不对,是哪里错了?找到关键之处,通过同学之间的互相启发,互相探讨,找到原因所在,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通过自己的努力,改正错误等.但现实是,仍然有很多学生没有形成这种自觉反思的良好习惯,因此,在解题过程中,总会出现解答错误或者遇到新题型就不会做的情况.5.马虎大意这是解题过程中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解题的时候马虎大意,连题目都没有读懂、没有看清就开始下笔,或者题目与以往的只有一字、一词相差,随意浏览一下就下笔,在答题过程中少写、多写、漏写、错写字等,其结果就是解题正确率不高.6.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时刻制约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和发展.(1)畏难情绪.很多学生长期受到学习上的压力,以及连续的挫败感的影响,使他们感觉学习是一件可怕的事情.特别是一些思维能力相对较弱,缺乏自信心的学生,不能面对学习上的挑战,一见到稍微灵活或稍微有点难度的题,便产生了畏难情绪,并随着题型的增多、难度的加大,这种畏难心理就越加厉害,从而丧失学习兴趣,使思维活动受到压抑,本来能做出的题也无法做出.(2)懒惰心理.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大多学生对家长和教师都很依赖,久而久之,便养成了懒惰的习惯,平时做练习的时候动不动就举手问教师或者问家长,自己不认真思考,不主动学习,只想等着教师或者家长来点拨甚至解答,所以,一到考试,缺少家长或者教师的点拨,这些学生就做不出题来了.(3)注意障碍.听课是学生学习的关键环节,教科书和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主阵地.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的集中和保持是有效学习的基本条件.课堂上,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会有意识地渗透解题的技能技巧及解题知识,学生不能集中精神,注意涣散,导致注意障碍,这是导致学生解题能力较弱的因素之一.(二)外因1.教师教学过程失当学生解题能力弱,除了自身的因素外,与我们教师及课堂教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它几乎无捷径可走,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反复地练习才能逐步养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十分重要.然而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恰恰忽略了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事实上,平时教学中的练习除了巩固知识、反馈信息外,也有审题能力、分析能力等多种能力培养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总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或担心教学内容不完整,常常对审题过程包办代替,只是让学生读一遍题目,蜻蜓点水走过场,学生失去了这种锻炼的机会,也隐藏了这方面能力的欠缺,学生还没搞清楚题目意思,教师便急匆匆地把答案讲了,把课堂教学单纯地看成完成教学任务,而不考虑学生应该学会什么.就这样,学生失去了审视题目、思考问题的机会,久而久之,解题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便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再说说思维训练.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反过来,良好的逻辑思维,又会引导出准确、流畅而又周密的语言.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只强调“怎样解题”,而忽视了“如何说题(说题意、说思路、说解法、说检验等)”.看似重视解题,实则忽略思维能力、解题能力的培养.2.试题变化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大背景下,语文题目变化极大.不仅内容变得丰富多彩,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表述也常常用儿童化的语言.这种改变的优点是明显的:它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了学生与文字的距离,学生的个性在这里得到张扬,情感在这里得到体验.但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存在着教学实施上的困难,对学生的审题能力也是一种更大的挑战.如组词,它的表述可能是“给字宝宝找个朋友”,可能是“一字开花”,可能是“读一读,把字连成词语”,也可能是“读一读,把错误的划去.在数量上,也许是组一个词语,也许是两个,也许是越多越好.题型变化多样,稍不注意,便会出错.题目新颖多样,在激活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对学生的审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观察思考、分析判断、收集信息的能力.学生审题一旦出现偏差,解题也就随之出现偏差. 问题2 学生解题能力的基本要素& 小学生解题活动调节机制的心理要素,即解题能力的构成要素,简单说,无外乎是一些解题知识和解题技能.小学生解题能力就是由这些解题知识和解题技能构成的活动调节机制,是概括化、系统化的解题知识和技能.解题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答题质量.【案例展示】 瑞是泸州市某校五年级三班的学生,他学习踏实用心、勤奋努力,不懂就问,经常主动与老师、同学交流学习心得,从而受益匪浅.他乐于思考,平时上课回答问题很积极也很精彩.在老师的鼓励和熏陶下,瑞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十分热爱,养成了爱好阅读的习惯,阅读了很多名著和其他多种题材的作品,有效拓展了知识面,并注重学有所用和学习创新,勇于实践,不断进行写作锻炼,作文多次获得省市级奖励.他从二年级开始就参加各类演讲比赛,两次获得泸州市演讲比赛一等奖.书法作品也在泸州市展出了.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每次考试的成绩却总是不尽人意.“要说这孩子,基础知识掌握啊、语文基本功啊等,各方面表现都好,老师也这样说的,可是每次考试不是这题出错就是那道题出错,成绩总是不理想.老师跟我谈了好多次了,我也和孩子谈过很多回,要他好好考试,可是效果仍然不好!也不知道这孩子究竟是怎么回事!”说完,瑞妈妈深深地叹了口气.坐在瑞妈妈面前的是新来的语文老师胡老师.听了瑞妈妈的话,胡老师点点头,开始认真地看起瑞的平时测试卷子来.半晌,胡老师很肯定地说:“我看问题出在孩子的解题能力上面!”接着胡老师以卷子上其中两道题为例和瑞妈妈边看边分析.例如“选择上面词语中的一至两个,写一段话,表达自己要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的愿望”.可供选择的词语如下:望子成龙、来龙去脉、群龙无首、龙飞凤舞、如虎添翼、调虎离山、骑虎难下、马到成功、笨鸟先飞、胆小如鼠.这道题题目要求有几个关键点,第一个关键点是“从上面的词语中选择一至两个”,第二是“写一段话”,第三个关键点是“表达自己要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的愿望”.瑞的答案如下:笨鸟先飞……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笨鸟先飞才能不落后于同学并取得好成绩.这个答案是不完整的,因为题目明确要求“写一段话”,而瑞只写了一句话.显然瑞在做题的时候,粗心大意,没有审清楚题目就开始动笔答题,结果出现了答案不完整,进而丢分的情况.又例如“请按一定的顺序重新排列下列句子”,句子依次为:①雨像绢丝一样,又轻又细,听不见淅淅的响声.②在春雨的滋润下,麦苗也长得更油绿了,菜花开得也更金黄了.③阳春三月,雨是最寻常的.④只觉得这好像是一种湿漉漉的烟雾.⑤瞧,又下起雨来了.⑥柳树、杨树在春雨里舒展枝叶,贪婪地吮吸着甜甜的雨水.正确的排列应该是③⑤①④⑥②,而瑞的答案是⑤③①④②⑥,出现了逻辑思维混乱的情况. (彭晓霞)【案例解析】从以上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这名叫“瑞”的学生,“学习踏实用心、勤奋努力,乐于思考,养成了爱好阅读的习惯,阅读了很多名著和其他多种题材的作品,有效拓展了知识面,并注重学有所用和学习创新,勇于实践,不断进行写作锻炼,作文多次获得省市级奖励.在各类演讲比赛中,两次获得泸州市演讲比赛一等奖.书法作品也在泸州市展出了.”正如瑞妈妈所述,“基础知识掌握啊、语文基本功啊等,各方面表现都很好”,也就是说学生的语文积累与语文基本功是不赖的.我们都知道语文知识积累和语文基本功对于语文学习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就拿语文知识积累来说吧,语文学习是离不开语文知识获取的,离开了积累语文的学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知识的积累,就很难有能力的提高.因此,语文学习是以积累为主,包括字的积累、词的积累、名言名篇的积累、言语方法的积累、生活的积累和语文学习习惯的积累等.而诸如学生说话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基本功是否扎实是一个人素质高低的表现,它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学习.只有每个学生都具备过硬的基本功,学生的素质教育才能落到实处.我们不否认语文积累与语文基本功的重要性,但是,是不是说学生只要有较好的语文积累与语文基本功答题质量就一定高呢?答案是否定的,学生的答题质量,除了受语文积累和语文基本功的影响外,还会受到解题能力的直接影响.解题能力强的学生,答题质量就会较高,而解题能力弱的学生,答题质量相对较低.【对策建议】显而易见,解题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答题质量.解题能力于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对解题能力构成要素的探讨和研究,有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构建和形成,有利于学生解题能力及解题效率的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我们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1.题目辨析题目辨析就是通过对解题活动客体――题目的认识,分析出题文的表层含义,明确问题内容要求,使问题明朗化.这一活动需要学生认真领会题目内容,明白题目意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审题.审题是解题的前提和依据,是解题的开始,是正确解题的根本保证,不认真审题就无法进行分析推理.小学生审题能力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解题过程正确与否,是学生解题能力中的第一环节.审题能力的高低强弱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解题能力.例如“将下列词语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一题,需要排列的词语是“野生动物、动物、麋鹿、生物”.审题能力强的学生,能很快地抓住题目中的两个关键点,一是这道题的范围,二是题目要求是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来排列,从而迅速写出正确答案“生物、动物、野生动物、麋鹿”.而审题能力弱的学生很可能会出现排列混乱或者按照从小到大顺序排列的错误.2.知识经验再现能力学生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抓住题目的内容和要求,调动已有的语文积累与知识经验,对已有的语文积累和知识经验进行重组或优化组合,准备答题.如“默写古诗《夜书所见》”,学生看清题目要求后,立即在脑海中搜索背诵积累的古诗《夜书所见》的内容,像是放电影那样在脑海中呈现出来,再逐一呈现每句诗中出现的字,想想这些字的写法,最后才下笔答题.知识经验再现能力强的学生,能准确地很快地完成以上步骤,而知识经验再现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可能出现再现障碍,想不起背诵过的诗句,想不起诗句中的某一个字,进而影响解题效果.3.语文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又称抽象思惟.同形象思维不同,它以抽象为特征,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思考,揭示出物质的本质特征,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来概括地间接地反映现实.逻辑思维具有自觉性、过程性、间接性和必然性的特点,其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语文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使学生能清晰地有条理地运用语言工具,进行思维.学生作文中常出现的“语无伦次”、“前言不搭后语”、“层次不清”等毛病,表面看是一个言语问题,实质是一个逻辑思维问题.我们平时要求学生说话训练中做到“完整地说一句话到连贯地说几句话”,这其中的“完整”与“连贯”便是针对逻辑思维教学而言.可见,逻辑思维在语文学习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逻辑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着解题能力的强弱.以修改病句为例,“这个深深有趣的想法印在我心里”,逻辑思维能力强的学生一看就能分析出是因为次序发生了逻辑混乱、次序颠倒了,于是能准确地解题,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则很可能找不到病,因而无从下笔,或者改不到关键点上.4.形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联想的能力形象思维是对形象信息传递的客观形象体系进行感受、储存的基础上,结合主观的认识和情感进行识别(包括审美判断和科学判断等),并用一定的形式、手段和工具(包括文学语言、绘画线条色彩、音响节奏旋律及操作工具等)创造和描述形象(包括艺术形象和科学形象)的一种基本的思维形式.简单地说,“形象思维是依靠形象材料的意识领会得到理解的思维”.从信息加工角度说,可以理解为主体运用表象、直感、想象等形式,对研究对象的有关形象信息,以及贮存在大脑里的形象信息进行加工(分析、比较、整合、转化等),从而从形象上认识和把握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形象思维的基本特点之一就是想象性.想象是思维主体运用已有的形象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形象思维并不满足于对已有形象的再现,它更致力于追求对已有形象的加工,而获得新形象产品的输出.所以,形象性使形象思维具有创造性的优点.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富有创造力的人通常都具有极强的想象力与联想力.想象是最富有意义的形象思维形式,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学生解题能力往往较强.“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你还能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一下还会有哪些小动物告诉我些什么呢?”这道题无疑是在检测学生的想象能力.解题能力强的学生,立即就能想象出“青蛙呱呱地叫着,告诉我在荷叶下乘凉的快乐”,“小蝌蚪在荷叶间游玩,告诉我捉迷藏的快乐”……而解题能力弱的学生做这道题就会有一定的难度,想象、联想没那么丰富,语句也没那么生动.5.言语表述能力言语是人类特有的使用语言表情达意的活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都必须直接或间接使用语言,都属于言语活动,都离不开言语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因此,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学生在特定的语境条件下,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言语活动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在考试或平时的基础训练题中,言语表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解题能力.有的学生口语表达很棒,但是要他下笔把刚才说的话清楚、有条理地写下来却不是件容易的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会说不会写”.如某阅读题“本文一共讲了两件小事,分别写出是什么事”,言语表述能力强的学生能用较为概括、简练的语言把文中所讲的两件事一一表述出来,而言语表述能力弱的学生则可能锣碌匦匆怀ご,却没有说清事件.6.检验纠错能力检验纠错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学生检查做题的正误并及时改错的能力.在通常情况下,学生把完成作业、完成考试试卷当作向教师“交差”,对作业也好、考试试卷也好,大多学生只看批语和分数,不检查错误的原因,更谈不上纠正;有些较好的学生,也往往是就错改错,而不去深纠错误的原因.久而久之,学生便养成不愿独立思考,不会自我检查,得过且过的坏毛病,没有形成自觉的检验、纠正错误的能力.有检验纠错能力的学生能在做完题后,首先检查自己做的题正确与否,检查在哪里出了错,错误的原因是什么,找到具体是哪个知识点出错了,是“粗心”、“马虎”,还是因知识弱点或知识缺陷造成,再在此基础上改正错误.检验纠错能力强的学生解题能力相对较强,检验纠错能力弱的学生解题能力相对较弱. 话题三 学生语文解题能力的培养 问题1 基于知识的系统掌握& 系统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是由部分构成整体的意思,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地掌握知识,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有力保障.任何一道练习题的正确答案,都要用到知识体系中的某些知识点.学生系统地掌握了知识,做题的时候,就能在大脑中迅速作出反应,这是哪一个知识体系中的哪一个点,从而迅速找到答案.相反,如果学生没有系统地掌握知识,头脑中的知识没有形成体系,只是无数个零散的点,解题的时候,很难在纷繁复杂的知识点中迅速找到需要的那个知识点,解题能力自然也不会很高.【案例展示】 填“比喻”为什么是错的半学期检测试卷上有一道练习题:判断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中有一个句子是这样的:变色玻璃还会随着阳光的强弱而改变颜色的深浅,调节室内的光线,所以人们又把这种玻璃叫做“新型窗帘”.()欣悦填的是“比喻”.试卷发下来以后,发现卷子上那个显赫的“×”,赶紧上网查资料.资料上说,比喻就是“打比方”,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欣悦似乎有了尚方宝剑,底气十足,去找老师,他要问问:填“比喻”为什么是错的? (黎中慧)【案例解析】的确,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用具体形象的为人们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生疏的事物或深奥的道理,使自己的表达更加生动、明白.这两种修辞方法都是重在两个事物的相似方面,但是,比喻和打比方之间又是有区别的.比喻是一种修辞格式,一般由本体(所说的事物)、喻体(用来作比的事物)、喻词(用来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语)三部分构成.比喻要求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它们必须有相似点.“打比方”在使用中不像比喻那样正规,可以没本体和喻体的,在口语里我们使用得比较多.这里填“比喻”为什么是错的呢?很显然,学生没有系统地掌握修辞与说明方法的有关知识.就小学而言,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夸张;而常见的说明方法有四种: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也就是说,从说明方法这个角度来审视这个句子的时候,约定俗成的是“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填成了“比喻”自然判错.如果问题是“这个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填“比喻”就不会错.【对策建议】系统地掌握知识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有力保障,那么.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怎样引导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呢?1.注意原有知识与新知识的链接就整个小学阶段而言,语文学科所涉及到的知识,大致包括:汉语拼音、汉字、词语、句子、阅读、习作.这是一个知识体系.其中的每一个部分又自成体系,如汉语拼音这个部分,又包括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和汉语拼音字母表,声调和标号方法,隔音符号,轻声和变调.韵母这个部分,又自成体系,包括单韵母、复韵母,复韵母中又包括前鼻韵母和后鼻韵母.这些知识,学生不可能一下子全部掌握,每一次获取的只是其中的一个知识点.学生在获取这个知识点的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知道,这个知识点处于知识体系中的哪一个位置.这样,学生获取的知识才不会是零散的,降低了记忆的难度.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新知识学生自然就牢牢掌握,解题的时候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那么,该怎样建立原有知识与新知识的链接呢?通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不难发现,在编排体系上,特别重视新旧知识的链接.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一组描写动物的课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也是一组描写动物的课文.中、高段都安排了一组描写动物的课文,各自承载的训练点是什么呢?前者通过描写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性,体现动物的特点,表现人们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而后者描写动物与动物之间、动物与人之间的一些事情,表达动物与动物之间、动物与人之间真实的情感.怎样建立原有知识与新知识的链接?在六年级上册《回顾与拓展七》中的“交流平台”上就有这样一个练习:“我们以前已经学过一些描写动物的课文,如丰子恺的《白鹅》、老舍的《猫》、布封的《松鼠》.想一想,本组课文在内容和写法上,跟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和同学交流一下你的看法以及学习这些课文的收获.”这就将原有知识与新知识链接在一起.通过交流,学生明白,从写法上讲,丰子恺的《白鹅》表现的是白鹅高傲的特点,最初抱回家时的“高傲”的姿态、“严肃郑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等都是围绕这一特点来写的,这样的写作特色与本单元的几篇课文是不同的;其次,作者语言幽默风趣.《猫》这篇课文有两个非常突出的特点:一是表达了作者对猫喜爱的感情,爱同儿女,这一点与本单元的主题是一致的;二是作者用具体的事例来表现猫的性格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又与《松鼠》有相似之处.《松鼠》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都较强的文艺性说明文,它在准确说明的前提下通过生动形象的描写,向读者介绍了一只可爱的小松鼠.从内容上讲,这些课文的重点是介绍这些动物的特点,而本单元的课文侧重于通过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来展示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这是两者比较大的区别.不过,尽管侧重点不同,但蕴含在这些课文里的那种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这是共同的.了解了这样的联系与区别之后,学生就能更加准确地把握好“通过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来展示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这个新知识点.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学生再完成这个单元的作文与这个练习题就容易得多!学生的解题能力就是这样提高的.2.阶段性总结让学生的知识形成体系任何习题的正确答案就是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学生解题的过程就是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外显的过程.学生正确解题的前提条件是准确地掌握知识并牢牢地记忆住这些知识.心理学认为,归类记忆是提高记忆能力的重要方法.如果把记忆比喻为知识的仓库,那么只有把知识归类,仓库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储存能力.所以,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学完以后,应该引导学生将这个时间段或这个领域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类,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3.解题方法形成体系,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除了让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外,还要让学生系统地掌握解题方法.比如,“理解词语”的方法,最常用的无外乎三种:查字典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到了中段,学生把这三种理解词语的方法都学完以后,就需要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学生头脑里清楚地记得“理解词语”的三种方法,当面对一道“解词”的试题时,就会在大脑中去搜索,运用准确的解词方法对这个词语作出正确的解答. 问题2基于经验的解题分析& 这里的“基于经验的解题分析”指的是学生答题之前审题的过程.审题看似一种阅读能力,实质上是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能力、运用语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综合体现,这些能力因审题而开展.审题是解题成败的关键,审题正确,条分缕析,所向披靡;审题失误,南辕北辙,满盘皆输.所以,解题时,审题的时间千万不能省.然而,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注意力不够集中,总是在审题这一关出现问题,有时会在没有理解题目的真正含义的情况下急于下笔,一看就做,一做就错.【案例展示】 为什么还会有三分之一的学生丢分呢?泸州市江阳区教研培训中心印制的“2007年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题”这份试卷上,第一个板块儿是“字词句积累与运用(47分)”,下面有六个小题,其中的第三小题如下.3.读下面的词语,完成作业.(13分)担忧光顾欺凌境遇毕竟极端鼓励离别退化便宜保持外宾诞生担心欺侮惠顾确实境况批评重逢进化销毁昂贵(1)上面词语中有四组近义词,请分组一一列出来.(4分)(2)上面词语中有四组反义词,请分组一一列出来.(4分)(3)从上面的词语中选词填空,使搭配准确.(3分)________距离______接待________证据(4)用上面带点的词语各写一句话.(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题设计得非常好,既能检测学生词语的理解情况,又能检测对词语的运用能力,学生是可以得到满分的.然而,真正能够得到满分的同学并不多,问题就出在第(4)小题上.第(4)小题上不就是“造句”吗?一年级的学生就会的一种本领,为什么还会出现三分之一的学生丢分呢?【案例解析】一道一年级的学生都会解的题,五年级的学生为什么还会出现三分之一的学生丢分呢?问题就出在审题上.正确解答上面这道简单的题,有三个关键的词语必须注意,这三个词语分别是“上面”、“带点的”、“各”.分析学生解题中所犯的林林种种的错误,问题也就出在这三个关键点上.有的学生理解成了“用词语各写一句话”,因而自己确定两个词语各写了一句话;有的学生理解成了“用上面的词语各写一句话”,因而在上面的词语中随便确定两个词语,各写了一句话;有的学生理解成了“用上面带点的词语写一句话”,因而写成了一个句子……审题的过程,是学生对题目中提供的信息发现、辨析、转译的过程,不单纯指理解已知条件,要明确问题的目标――写一句话,找出问题的“题眼”――“上面”、“带点的”、“各”,注意信息的整合――用上面带点的词语各写一句话.这样,才能正确解题.【对策建议】解题都是从审题开始的.审题过程是提取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过程,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两种,一种是看不懂题,另一种是看错题.两者相比较,后者的危害性更大,看不懂题当然就无法去解答它,但不做这题倒可以省下时间去做其他题.而看错了题,还要动手去做,不但做不对,还占用了宝贵的时间.看错题表面上看是“粗心、马虎”,实质上还是审题能力不高的表现.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不但包括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而且包含严肃认真、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因此,提高审题能力不仅是正确解题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强调要增加应用性题目,这类联系实际的题目往往阅读量较大,对审题能力的要求更高.那么,小学生在解答语文题的时候,究竟应该怎样审题呢?1.引导学生审题的过程乃教会学生读题的过程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准备.读题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应该干什么.教师在指导学生读题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作出明确的规定.低年级的学生识字量少,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读题方法的指导,学生的审题能力才能真正得到培养和提高.中高年级的学生,大多采用默读.要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找到重点词和关键句,并能在此处仔细品味、认真思考,从中发现文字背后的含义,达到融会贯通的意境,知道究竟应该干什么.怎样发现“题”背后的东西呢?以前面提到的泸州市江阳区教研培训中心印制的“2007年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期末考试题”的第三小题为例,“读下面的词语,完成作业”这是这个小题的总体要求,读到“下面的词语”的时候,头脑里就应该想到,分别是些什么词语;眼睛就应该看到“下面的词语”在哪儿,这样才不会看错题.当读到“完成作业”时,头脑里就应该想到,有哪些作业,眼睛就要逐个儿去找到每一个小题,从而在头脑里形成有四个小题的总体意识,这样才不至于漏掉题.同样的道理,在解答三小题下面的每一个小题的时候,都需要这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生这样的审题能力是需要一点一滴地培养的.指导学生读题的时候,还有一个问题不能忽略,那就是克服“思维定势”对审题的影响.思维定势也可称为思维惯性,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倾向.有一道题是这样的:“读了元朝白朴的《天净沙?秋》,想想你头脑中出现了一幅什么画面,把它描写出来.”受定势思维的影响,有些学生并没有认真去想题意,看到“画面”二字,就开始下笔,把自己头脑中的画面画在了试卷上.避免定势思维给审题带来的不良影响的最好办法就是读题,把题读懂,明白究竟要干什么,也就不会“看错题”啦!2.引导学生审题的过程乃教会学生思考的过程“思考”指对某一个或多个对象进行分析p综合p推理p判断等思维的活动.指导学生审题的过程,就是教会学生思考的过程.如果说读题的过程是要解决“干什么”的问题的话,那么思考的过程就是在头脑里想清楚该“怎么解答”这个问题.泸州市江阳区教研培训中心印制的“2010年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自主学习评价(五)”上有一道阅读题,阅读的是题为《四个春秋》的文章,其中有如下这样一道题.作者每写一个季节,都是先写出这个季节的典型事物及其表现.请你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春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夏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冬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审题的时候,大脑里必须走过这样的心路历程.首先,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的是什么呢?经过思考,不难发现,用简要的语言概括的是“每一个季节典型事物的表现”.如果审题只能到这一步,是不够的,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思考,即“每一个季节的典型事物是什么,有什么不同的表现”.通过默读,在文章当中找到.其次,通过阅读,在文章中找到与以上问题答案有关的内容反复阅读,为进一步的概括作准备.再次,遵循语法规律,用一句完整的话进行概括.春天,江南的花很多,颜色很艳丽.夏天,桃树、李树、杏树上都挂满了果子.秋天,黄叶飘落,白云变换无穷,大雁南归.冬天,树变得光秃秃的,花也不见了.3.作业讲评的过程乃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的过程作业讲评是学生获得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大多是由于审题的不仔细所造成的.通过作业的讲评,分析解题中造成错误的原因,沟通师生之间的信息,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通过作业的讲评,学生能认识存在错误的原因.教师讲评时,可以进一步补充一些练习题供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发现,把学生的思维积极地调动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很重要的,良好的审题习惯是做对题目的开端,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努力把审题中出现的一些不好的审题习惯扼制住.正如前文所说,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它几乎无捷径可走,只有在学生自己反复的练习、教师的分析指导中逐步养成.学生经过尝试,才会有体会和感受,才会更深刻地理解教师的分析、指导,而教师的包办代替只能扼杀学生的思想.教师在今后教学中还要经常提醒学生仔细读题,认真审题,要不断做学生的表率,指导他们审题的技巧及方法,提高解题的正确率,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问题3 基于准确的解题论述 基于准确的解题论述,指的是学生按照题目的要求,准确、规范、全面地将问题的答案呈现出来.这是一个将获取的知识内化后再外显的过程.训练学生准确解题,可以让学生养成认真读书,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习惯,可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可以发展思维,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增强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因此,掌握解题的方法,能准确地回答问题,是每个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功.【案例展示】 泸州市江阳区教研培训中心印制的“2009年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期末考试题”上,最后一道阅读题是这样的:谈谈你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理解.生1: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的,只要多读书,写起文章来就像有神仙帮助一样.生2: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的,把书读透了,写起文章一点都不困难,就像有神仙帮助一样.生3: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这样的,我们要多读书,把书读透,领会文章的内容,就可以不断地积累好词佳句,不断地增长知识,这样写文章说话就得心应手,好像有神仙帮助一样.阅卷教师对生1、生2的回答都各扣了一分,给予生3满分.生1、生2很不理解.那么,生1、生2、生3的回答究竟存在什么问题呢? (黎中慧)【案例解析】这是“理解句子的含义”这个知识的运用.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常用的有三种方法:抓住关键字词理解句子的含义,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含义,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这里宜用“抓住关键字词”的方法来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这个“下笔”指的是习作、说话等,“如”是“好像”的意思,“卷”者“书”也,“万”泛指很多,“破”的意思稍难理解一些,本意是指把书读破了.好好的一本书,怎样才能达到读破的程度呢?当然是要反反复复地读呀.反反复复地读过了,自然也就读深、读透、完全理解了.生1、生2的回答无疑是正确的,但他们各自都只回答了其中的部分意思,这样的理解是不全面的,扣一分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生3的回答全面准确,自然应该得到满分.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准确地回答呢?【对策建议】1.准确解题,卷面须整洁美观书写工整,行款整齐,卷面整洁美观,是正确解题的基本要求.有时,面对学生的答卷,乍一看,不知所云;仔细看看,答案似乎都应该算对.问题出在哪里?书写不工整,行款不整齐,卷面就不整洁不美观了.怎样才能做到卷面整洁美观呢?(1)解题时,书写要规范.这里的“规范”指的是注意汉字的间架结构,不连笔,不复笔,想好了才下笔.有的学生在答题的时候,头脑里没有准备就绪就开始下笔,很快发现写错了,条件反射地去涂抹、删减,这是一种很不好的习惯,严重影响卷面的整洁美观.万丈高楼从地起,良好的书写习惯需要从小开始训练.低年级刚开始学习写字,教师应该从点滴指导做起,扎实抓好写字教学,为学生以后的写字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其实,要把字写规范,除了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握笔姿势、行笔姿势以外,还需要考虑汉字的间架结构,对每个字的结构安排、偏旁部首的书写指导要到位,学生熟练掌握,对字的结构安排及审美能力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写出的汉字就会漂亮许多.(2)解题时,行款整齐.每一道题的答案内容有多少,留有多少答题空间,怎样布局才算完美……在下笔之前,头脑里都应该有所考虑.在田字格中答题,汉字的布局要居中.在通行格中回答问题,把字都压到底线上,容易做到行款整齐.在一片空白处回答问题,应尽量借助试卷上的内容作参照物,做到行款整齐;实在找不到参照物,边答题边兼顾前后,心中要有一根横线,从而做到行款整齐,写出的字不至于“爬坡上坎”了.(3)遵循“左对齐”的原则,留有一定的页边距.很多时候,教师有上面的要求,也进行了训练,但是有的学生就是过不了书写关,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怎样才能做到不抛弃、不放弃呢?看下面示例.第一次见到清清写的作文时,我都不敢相信,四年级的学生,有这样写字的吗?所有的横都写成“~”这个形状,也就是说,所有的横都有一定的弧度.所有带“折”的笔画,诸如含有“横折、撇折、竖折、竖弯勾”的字,清清都很自然地在“折”处扭了一个圈儿.我没有看清清写的作文内容,只是说:“来,清清,今天咱们只做一件事,就是写字时,把横写平,竖写直,遇到折不扭圈儿,这样,字会更漂亮些!”清清侧着脑袋问我:“是不是我就可以不修改作文,不抄作文了?”“对,因为清清必须把字写漂亮了,别人才看得懂清清作文的内容.”“哦,好安逸哦!”清清高兴地拍起来手.我让清清先圈出横没有写平、竖没有写直、折扭了圈的字,然后不厌其烦地示范给清清看,让他看清,横如何写平,竖如何写直,带了折的字该怎样规范地折.接着指导清清规范地写了几个字,看他几乎掌握了规范写字的要领,我就让清清自己练习.清清坐在我身边开始练习,嘴里没有停住地念道:“横平竖直,横平竖直!”当清清把他修改过后的作文呈现在我面前的时候,我说:“清清,你自己比较一下,哪篇作文的字看起来漂亮一些呢?”清清有些不好意思地指了指改过后的那篇作文.“这说明呀,我们的清清是可以把字写漂亮的,只要做到横写平,竖写直,折不扭圈儿就可以啦,很简单.”清清欢呼着“耶!耶!耶!”一蹦一跳地回到了座位上. (黎中慧)2.准确解题,叙述须完整泸州市江阳区教研培训中心印制的“2009年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自主学习评价(二)”上,有一道阅读题这样的.读下面的句子,按要求作答.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光.这是______描写,这样写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卷的时候,发现不少这样的答案:这是环境描写,这样写的作用是勤劳.长长的横线上就俩字:“勤劳”.从答案中不难发现,学生是完全理解题意了的,也有实力正确作答.这样的答案应该算对,但是不完整.面对学生呈现出来的答案,很少有教师愿意给满分.这是环境描写,这样写的作用是通过“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光”这样的环境描写,突出桑娜的家虽穷,却充满了暖意,可以看出桑娜很勤劳.加上一定的过渡语,“地扫得干干净净,让食具闪闪发光,让炉子里的火不熄,家虽穷,却充满了暖意”,让“桑娜很勤劳”这样的观点有了充足的理由,这样的叙述才是完整的.3.准确解题,答案的呈现方式须与题意一致以小学语文阅读题为例,要求学生回答的问题往往比较简单,学会分清问题类型,掌握回答问题的方法,学习组织好语言,就能够准确而有条理地回答问题.以下阅读方法可供参考.(1)分清问题类型.要想准确地回答问题,避免答非所问,就必须逐字逐词地读题,理解题目要求,抓住题目中重点词语反复思考,想一想题目究竟要让我们干什么,从而分清问题的类型.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并牢固地巴在墙上的?想想欧阳海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一件什么事?题目中的“怎样”、“什么”等词语,表示要求复述课文内容,这属于第一类问题.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写锡林格勒草原是广阔美丽的?题目中的“哪几个方面”表示要求深入理解课文重点部分或段落,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根据题目要求,重读重点语段,进行分析、梳理,把要回答的内容归纳成几层或几点,再组织语言回答,这属于第二类问题.为什么说怀丙是个出色的工作家?题目中的“为什么”,表示要求对全文进行深入思考,通过进一步理解重点语段,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想意义.这是思考性的问题,属于第三类问题.(2)掌握回答问题的方法,组织好语言.回答问题,要抓住要点,叙述有序,言简意明.尽管问题千变万化,但仍有一定的方法和规律.也就是说,回答第一、二类叙述性问题时(例如:“小和尚做了哪些准备工作?”),可以在开头或结尾写上:“小和尚做了这些准备工作”这样的提示语,中间部分根据回答要点一一叙述.回答“为什么说怀丙是个出色的工程家”这种属于第三类思考性问题时,可以用“这是因为……所以……”的句式回答.这是最基本的阅读基本功,在回答阅读理解题时,一定要仔细审题,分清类型,抓住要点,反复思考,掌握方法,叙述有序,语言简明. 问题4 基于完善的精细检验& “基于完善的精细检验”,指的是学生将题目做完后,检验所作答案是否正确的过程.做习题的时候,受任务因素的影响,学生心理处于相对紧张的状态,由此产生一种动势,即思维速度加快,而思维广度变窄;阅读速度加快,而视觉角度变小;行为速度加快,而失误点增加.因此,学生一次性完成的题目,出现错漏是常见的现象.做完题目以后,进行全面检查,正是补遗纠错的最好方法.题目做完以后,一定要尽快对所答题进行全面检查,看是否所有题目都作答了,作答方式是否正确,作答内容是否正确.【案例展示】 案例1.如此检查为哪般?五年级的阳阳写完最后一个字,像往常一样,扯着嗓门喊:“妈妈,我写完作业啦!检查!”然后将笔一搁,就离开了书桌,迫不及待地坐在了电视机面前.妈妈急忙从厨房出来,来不及解下身上的围裙,坐在了书桌前,一个字一个字地看,一个句子一个句子地想,很快就发现了好几个错误,都一一做上记号.20分钟过去了,妈妈终于检查完了.“阳阳,快过来,把错题改了!”妈妈连叫了两遍.阳阳极不情愿地离开了电视机前,重新坐在书桌前.妈妈用手指着错误的地方,阳阳很不耐烦地按妈妈的要求,将错题一一改了过来. (黎中慧)案例2.这样订正,效率几何?从幼儿园到现在,老师就一直在强调记住做完题要检查,但是,幺儿你始终没有记住,做题总是很快,有时能得个100分,但大多都是错一两个,并且错的题目都是很简单的,总是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如“晨”字你又在下面多加一撇啦.如果题目难度很高,你果真不理解、不会做,那妈妈能够原谅你.但是,据我观察,越是难的题目你的正确率越高,越是简单的反而要错上一两个.究其原因,还不就是三个字:不检查.今天做作业,你又是这样,难的都对,简单的又错了.妈妈很生气,我今天只能痛下杀手了,因为妈妈从来舍不得批评你,知道你聪明懂事,一说就明白,但就是这个毛病一直改不了.幺儿,从今天以后,妈妈要立下一个规矩,凡是简单的题目做错和漏做,只要发现一个你就得将全部作业重做一遍,直到做对为止,难的题目除外.虽然你答应了,但是你还是连着让我罚了你两次,虽然妈妈很心疼你,但是你还是没太记在心上.尽管最后一次你做的题目全对,但那不是妈妈想要的结果,妈妈是想通过这个规定让你记住,做完题目一定要检查.你去学英语了,妈妈在家打扫完卫生,现在才有时间把今天中午发生的事记下来,希望你看到这封信时能理解妈妈的一片苦心. 爱你的妈妈 日 (摘自一位家长的教育日记)【案例解析】相信这样的状况不是偶然.如果这样的检查也叫检查、这样的订正也叫订正,那这样的检查、这样的订正又有多大的意义呢?顶多能保证在老师那里判全对,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有多大的帮助呢?在第一位学生看来,我只管把作业做完,至于对与错,我可以不管,反正有妈妈给我把关;第二位学生将作业重做了两遍,全对了,那不是检查的结果.其实,对检查,不只是学生、家长存在一定的误区,教师也有很多困惑.常听有教师这样念叨:“没有检查的意识的!”“每一次,我都强调一定要认真检查.但是,总是有学生当耳旁风,不去检查;有的学生检查了,但是问题依然存在.”问题究竟出在什么地方呢?如果说前者是检查意识淡泊的话,那么后者就属于学生缺乏正确的检查方法了.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检查意识,教给学生哪些检查方法呢?【对策建议】1.把握好学生第一次经历,让“检查”与“作业”同时起锚都说万事开头难,头开好了,水到渠成.让学生养成检查的习惯,是靠一点一滴积淀的,单凭苦口婆心地讲大道理是没有太大的作用的,要从细节入手来培养.有一位年轻的母亲,在刚开始辅导儿子做作业时就告诉儿子,作业都是要做两遍的,做一遍不叫完成作业.第一遍是把作业写在本子上,叫写作业;第二遍是在心里把刚才写的作业读一遍,叫检查.时间久了,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了“作业都是要做两遍”的意识,效果不错.这位母亲同时也是一名教师,从此以后,她带的学生,从一年级进校开始,就这样要求,效果也很不错.这位母亲很好地把握了儿子做作业的第一次经历.她在让学生践行“检查”,而不是将“检查”空洞地停留在嘴上.意识有了,加上持之以恒,最终就会形成习惯,习惯养成了,就丢不掉了.2.教给学生检查的方法,让检查变成一种可操作的行为“方法”,古指量度方形的法则,现指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等.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需要讲究方法.上面提到的三位母亲,使用的方法各不相同:第一位母亲越殂代庖,亲自操刀,直接替儿子检查;第二位母亲希望通过惩戒的方式,引起孩子的重视;第三位母亲给予儿子方法上的引领,即“在心里把刚才写的作业读一遍”.方法不同,对学生养成良好的检查习惯的效果自然不一样.那么,就小学语文而言,有哪些好的检查方法呢?(1)题解阅读法.“题解阅读法”,就是学生将试题解答完以后,将题目及解答从头至尾在心里阅读一遍,看看答题过程有无错漏之处,这种方法适用于简单试题和论述题.学生在检查的时候,如果只是检查自己所填的内容,纵然检查了很多遍,问题依然是问题.在使用“题解阅读法”检查的时候,面对模棱两可的答案,不要轻易修改,要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2)逆向确认检查法.检查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检查漏误为目的的检查,这类检查多采用“正向确认”的方式进行,上面谈到的“题解阅读法”就是通过“正向确认”的方式进行;另一类是以判断解答方向是否正确为目的的检查,这类检查多采用“逆向确认”方式完成.具体怎么操作呢?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习作时,引导学生检查并修改自己的作文的整个操作流程.习作要求:《少年闰土》写了有关闰土的几件事情,使闰土的形象跃然纸上,你也可以用一两件事介绍你的小伙伴,要写出小伙伴的特点.师:认真阅读自己写的作文,通过一件事情来介绍自己的小伙伴的,请伸一个指头;用两件事情来介绍自己的小伙伴的,请伸两个指头.这样,你自己就可以判断自己的作文是否符合要求了.如果有不符合要求的同学,不用着急,你可以通过修改这个环节来补救.(学生认真阅读自己所写的作文,很快就作出了判断.)师(巡视完所有学生):很好,每一个同学都按要求习作了,继续努力.通过这一件事情或两件事情,突出了你的小伙伴什么样的特点,请你用一句话概括出来.生1:我写的是楼上的王敬帮着我把自行车扛上楼这件事情,突出王敬助人为乐的特点.生2:我写的是两件事情,突出袁沁文风趣幽默的性格特征.师:请向他们一样,简要地说一说自己写了什么事情,写出了小伙伴什么特点.如果在读的过程中发现没有写出小伙伴的特点,也就没有达到习作的目的,这是你待会儿修改的时候,需要补充出来的.(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师:人离不开事,事离不开人.人在做事的过程中就伴随有相应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小伙伴的特点需要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体现.请你认真阅读自己写的作文,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描写小伙伴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句子.在勾画的过程中,如果你自己都找不出相应的语句来,说明你在这方面还没有写具体,这是你修改的时候,要着重补写进去的内容.(学生阅读自己的作文,勾画、删补.)师:认真浏览了大家写的文章以后,发现很多同学都写得不错,但是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我想读两篇给大家听听.一篇是用一件事情来介绍自己的小伙伴的,一篇是通过两件事情来介绍自己的小伙伴的.这两篇文章都写出了小伙伴的特点,在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描写方面都各具特色.希望你能认真地听,一边听,一边想,这两位同学是怎样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来表现小伙伴的特点的.有值得学习的地方,就记在心里,待会儿在修改的时候,就那样写. (黎中慧)不难发现,这位教师在引导学生检查自己的作文的时候,将检查变成了三个可以操作的行为:认真阅读自己写的作文,通过一件事情来介绍自己的小伙伴的,请伸一个指头;用两件事情来介绍自己的小伙伴的,请伸两个指头→简要地说一说自己写了什么事情,写出了小伙伴什么特点→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描写小伙伴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句子.我们发现,学生在检查自己所写作文的时候,很多学生对自己的作文作了大量合理的修改.如果没有这样的方法引领,学生检查时往往只能发现一些错别字,或者用错的标点符号,并没有多大的提升.任何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不是一两天就能培养起来的.让学生养成检查的良好习惯,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的学生可能天天纠正,他还是会出错,所以教师要以一种打持久战的心理来对待.在发现问题时,教师及时地纠正,慢慢把这种良好的习惯渗透到学生的脑海里,形成一种自主、自觉性,那样才是真正地使学生养成了习惯,而不再是刻意地强化了. 话题四 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训练 问题1 灵活运用言语积累的能力训练& 学以致用,是读书的目标之一.所积累的知识不能作实际应用,那辛苦的积累也只不过是一堆废品,所以,运用是积累的最终目的,同时,所积累的知识又在运用中得到巩固和深化,演绎出其表情达意的生命力和价值.依据现行教科书估计,小学生读过的300篇课文,其中的词汇量估计在7000个以上;至于这些课文中出现过的句式到底有多少,基于汉语词语组合的无穷变化,很难估计出它们的数量.但一般来说,所有这些文章应该包括了现代汉语中最常用的基本句式.按理,一个人的词汇量达到了7000个,又熟悉了解300篇文章中出现的各种句式,其语言表达水平应该是基本可以过关了.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现在不少学生读到小学毕业,他们运用言语积累的水平并不令人满意,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用来用去都是儿时常用的一些最简单的词语,一些干巴巴的句子.一些书面色彩浓些的词语和丰富多彩的句子,学生能在口头和书面语言中自觉运用的非常少.问题出在哪儿呢?我们在阅读课上(或在课外阅读中)让学生理解、积累的词句何缘不能自觉灵活地运用?如何帮助学生完成语言学习过程中从“会积累”到“会运用”的跨越,使更多的学生能尽可能多地灵活自如地运用所积累的词句进行表达呢?【案例展示】 这是泸州市江阳区教研培训中心命制的几道单元检测题:1.读文段,在拼音后面的括号里写出汉字.那一年暑天下午,我因为嘴chán( ),在山林边fén( )烧豌豆,差点niàn( )成一bèi( )子后悔的大灾难.我在烧火时一不小心将衣xiù( )点着了,慌乱中一甩,点着了森林,眨眼间火势疯狂蔓延,直逼连mián( )起伏的山luán( ).火灾就是命令,人们从四面八方huì( )集到这儿,灭火救灾.人们全力奋战到次日lín( )晨,最后一丁点儿火星消亡,救灾领导人才xiān( )布“救灾胜利”,但大家看到的这一片山林是一片狼jiè(改为“jí”)( ).2.在本册1~2单元中,分别为以下各字找一个形近字,再区别组词.假代踪扭哪贴____________3.读下面的词语,再做作业.波澜壮阔 高不可攀 水平如镜 协调 瞻仰 妥帖兴国安邦 徐徐上升 千磨万击 报偿 遗憾 弥补(1)请在以上两字词中至少选出四个,分别找一个近义词.(2)解释:邦:_____徐徐:______(3)填空:以上词语中,_______本身就包含着一个比喻;“高不可攀”可以用来形容______;长江江面可以用______来形容.(4)以上词语中包含了三个多音字,列出来,分别将不同的读音各组一个词. (熊生贵)【案例解析】蜜蜂采蜜靠的是“勤”,酿蜜靠的是“造”,积累与运用就像是采蜜和酿蜜,在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运用时,“造”是主要的手段,这种“造”与机械地、简单地“做”是有本质区别的.在引导学生进行“造”时,教师要凭借教科书的“例子”作用,精心设计内容与形式适合的练习,让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说,只有触动了学生的心灵,激起其言语欲望,学生才会有所感悟,有所创造,语言能力才会得到提高.这三道题考查了拼音知识、形近字的区分、近反义词、词语积累、多音字五个方面的内容.但它不是独立的、枯燥的重复训练,通过这样灵活多样的题目,学生会由浅入深地在具体的语境里学中用、用中学,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取得“蜜成花不见”的效果.【对策建议】通过形式多样的题目来检查学生对字词句的积累,这只是一种利用检测来检查学生字词句积累的手段,它不是方法.所谓“积累”,笔者认为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去理解.狭义地理解,积累包括汉字、词语、名言佳句、名段名篇;语法、修辞、体裁、逻辑等.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积累可包括言语知识、语文学习方法、言语运用能力等方面的内容.教师既要重视字词句段篇等言语知识的积累,这是学生言语发展的基础,更应重视语文学习方法和言语运用能力的积累,因为这些是学生把握语言规律,掌握继续学习能力的钥匙.那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怎么来引导学生进行言语积累,让学生获得灵活运用言语积累的能力呢?1.紧紧抓住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创设运用言语积累的契机(1)精心创设“说”的天地.说话是对语言材料的一种使用,它能让学生一方面运用积累的语言,另一方面进一步积累语言.说话处在一个不断建构的动态过程中,其终端就是所谓“内部语言”.说话在其建构过程中不断向“材料仓库”提取合用的材料,并不断前行,由含糊变得逐渐清晰起来,按照一定的顺序,用一定的“现存”语言表达出来.因此,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如开展课前五分钟系列演讲训练,让学生按学号顺序,每人一次,提前准备自己课外阅读的精彩片段;每周举行一次好词、好句欣赏会,让学生将自以为优美的词、句、段与同学一道仔细品味;每两周举行一次故事会,或诗歌朗诵会、好词好句接龙比赛、辩论会、好书推介等.“说”的训练倡导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在阅读中获取的知识,谈收获,议看法,评瑕疵.这样,学生一方面体会到读书的成功喜悦,另一方面在“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况中进一步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与渴望,同时也在说话中帮助学生积累了新的词汇、短语、句子,掌握了新的语言结构,既提高了学生说话的技能,又达到了巩固平时学习的语言材料的目的.(2)巧妙设计“写”的训练.常言道“听不如看,看不如写”,写是大脑总结、归纳、整理的过程,同时也是灵活运用已积累的语言形成知识块的过程,更是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常练笔,做到口头与书面结合、片段与成文结合、大作与小作结合、自由练笔与统一作文结合,可以分步练,可以集中练,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这样,学生在不断的、反复的语言运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实现了语言的再积累.不过,教师在写的设计上要下工夫,这样才不至于让学生觉得写是一种负担.2.巧妙设计课外读书笔记,强化言语积累的运用能力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除了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言语训练,让学生习得运用言语积累的方法以外,还应该重视课外大量的阅读,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为学生进行言语学习铺路搭桥.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为了提高读书的质量,教师们都会让学生做读书笔记,但是,一般性要求,如抄抄好词佳句,写写读后感,很容易让学生感觉没有什么意思,从而草草应付.如何让学生在做读书笔记的过程中,将心放进书里,对文字也好,对内容也罢,进行深切理解和感受?我们认为,对小学生而言,探索和创新适合他们自己的具体、生动、有趣的方法形式,从而使自己和书中的元素“玩”游戏,非常重要.泸州市实验小学的师生设计了这样一些有趣的读书笔记形式.(1)词语盘点――词语游戏.这种做法是:学生给所读书中的一些词语“开小灶”,将它们单独列出来,自主设计丰富多样的练习形式:归类、解释、填空、猜谜、造句、找近反义词,等等.在做这类读书笔记的时候,要指导学生学习如何选择词语,将练习设计得富有趣味.这类读书笔记比较适合三年级到四年级上期的学生使用,是一种通过读书积累言语素材的好方法.当到达高段以后,一些基础知识稍微落后的学生也可经常采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不光能记录学生读书的过程,还能强化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有的学生在解释词语的时候,给词语配图,用画面来表达自己对词语的理解;有的学生从书中挑选出一个词语,进行片段写作;还有的学生从书中选择几个词语,编写一个短小的故事.而有的学生更是独具匠心,将一次读书笔记的“词语盘点”设计成这样的形式,请看下面示例.一、修理飞碟(找出错字并改正)现在添气寒冷,缤天雪地里,到路泥泞,他们狠少出门.(天冰道很)周围敲敲的,叶色如嘲般勇来.(悄悄夜潮涌)二、整理颠倒的程序(用符号复原)(复原略)鼹鼠兴奋的心情恐惧取代了慢慢被.过去很久夏天,不知不觉来临了冬天.主动拜访獾老鼠不以为是个好主意.三、升级飞翔速度(扩句)紫草开着(紫白相间的)小花,加入了(花朵的)行列.报春花(娇媚多姿),宛如(粉红色的)晚霞,紧接着亮相.这一天,他们走的是(芳草萋萋的)丘陵.他头向后仰,正梦游(绿草茵茵)的河岸. (熊生贵、童敏文《语文素养“大补汤”――书海扬帆》)(2)句段点击――句子、段落的游戏.这种做法是:学生挑选书中的句子和段落,在其中进行“玩耍”:点评、仿造、设计练习等.这不但能丰富学生的言语积累,还能让学生从中学习到一些习作方法,如下两例.1.夕阳西下,河鼠朝着家的方向悠然地荡着双桨,嘴里低吟着什么诗句.(选自《柳林风声》)仿造:夕阳西下,小明一边沉浸在如画的美景中,一边悠然地走着,嘴里低吟着歌颂夕阳的诗句.(赵寒)2.请帮我把下面的词语连成一句话:几百突然间远远可是个洞里都有一张张近近所有敌视脸着眼睛都的忽隐忽现他拼拼凑凑:可是突然间,远远近近几百个洞里都有一张张脸忽隐忽现,所有的眼睛都敌视着他.(选自《柳林风声》)(李孟言) (熊生贵、童敏文《语文素养“大补汤”――书海扬帆》)(3)模仿秀――在读中模仿.这种做法是:学生模仿着书中的各种内容,如词语、句子、段落、篇章、思维特点、表达方式等进行练习.在大量的模仿活动中,丰富体验,积累经验.中段的学生特别喜欢做这样的读书笔记,在简单容易的操作中,就取得了书中的“真经”.再看一个学生做的读书笔记.模仿车间.“我请求你――也许是最后一次――尽快去村子――也许太迟了――帮我请个医生――顺便把律师请来!”癞蛤蟆有气无力地说:“当一个人面对不幸时,他总要尽力,不惜一切代价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要模仿这段话,我应该注意“――”号连续使用,以及人物说话的口气和总结的话.麻雀挣扎着,希望能用最后一口气留下心中的遗憾:“生命啊生命――你要离开我了――我的确没有做出过很多的善事,但我也……也没做什么对不起大家的事啊――你一定不要让我离开这世界啊!我还有儿孙需要照顾呢――不要让我离开!”我模仿得不是很好,语句好像不是很通顺,下次模仿一定要注意! (熊生贵,童敏文《语文素养“大补汤”――书海扬帆》)以上这些具有较强活动性和一定游戏性的读书笔记,都能促进学生主动“亲近”书中文字,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把书“读到心里去”,扎扎实实地进行运用言语积累能力的训练.& 问题2 全面清晰地表达阅读理解和感悟的能力训练&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语言表达越来越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重要交际形式,突出表现在外交、谈判、辨论、演讲、汇报、讲话等诸多领域,特别是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先进的通讯技术和与日俱增的科学技术知识,既拉近了人们的距离,也突显了交流新思想和新知识的紧迫性与重要性,语言表达能力已经成为现代公民的一种必备能力,以前的“不善言辞”、“老实人”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需要,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要求良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关答非所问的事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