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文看 丽江古城客栈的别具一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当前位置: >>
2016阅读精品答案
至深亲情一、买礼物的小女孩 1.文中“妈妈要出远门”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2.“水月的心像被针扎了一下,疼得她直打哆嗦”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水月把玩具猴放在最显眼的地方,每当有顾客想要时,她总是说: “对不起,这个已经有人买下 了??”水月为什么这样做? 1.妈妈去世了。 2.比喻。 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水月因误解了小女孩, 并且无法挽回的难受、 痛苦、 自责和愧疚的心理。 3.这样做,是为了表达对小女孩的那份愧疚、歉意,这个玩具猴永远属于小女孩;也是对自己愧疚 心理的一种安慰和自我救赎; 同时提醒自己, 铭记在心, 不要再误解他人, 犯下永不可挽回的错误。 二、人间第一爱 1.通览全文,可知这是季羡林先生为__________________写的一篇____________(文体名)。 2.为什么称母爱为“人间第一爱”? 3.第二段末句“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件极大的憾事”中的“这”指的是什么? 4. 文章 4、 5 两段阐述谈母亲或回忆母亲的文章的价值和意义。 不符合该文段意思的是哪几项? (多 项选择)( ) A.可以知道人间并不凄清而是充满着温暖。 B.想起母亲,眼泪就会潸潸涌出,甚至在睡梦里哭醒。 C.即使华佗、歧伯再世也无法医治“我”心中的创伤。 D.可以获得甜蜜和温馨,净化和抚慰自己的灵魂。 E.在悲伤的时候,会化悲为喜,抖擞精神,勇敢地冲向人生的前程。 5.“《韩诗外传》上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古今同恨的事。”这句话 中的“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古今同恨的事”? 6、第 2 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7、本文表达出作者关于母爱的哪些思想感情? 8、学过季羡林的《我的童年》,再结合本文,具体举例,谈谈你对季羡林语言特点的理解。 9、给句中加点的词语写出两个意义相近的词。 惟愿读这一套书的读者们,仔细玩味 每一篇文章中所蕴涵的意义。 .. 1、《新绿文丛》;序言(书评)。 2、最纯真、最无私、最无要求回报之心、几乎近于本能的爱,就是母爱。 3、古今没有人将写母爱的文章搜集编辑在一起供人们阅读。 4、B、C。 5、遗憾。父母过早的离世,古今的孝子们都无法很好地报答自己对父母的养育之恩。 6、 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 写古今没有人将写母爱的文章搜集编辑在一起供人们阅读, 突出赞美了 《新 绿文丛》作者的适时之举和本书内容的人文内涵。 7、作者以质朴的文字,真挚的情感赞美了母爱的伟大,也表达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8、季羡林的散文语言特点是“淳朴而不乏味,流利而不油滑,庄重而不板滞,典雅而不雕琢”。如 “一直到了今天,我已是望九之年,还常有夜里梦见母亲哭着醒来的情况”,一句,语言质朴,情 感真挚,读来令人声泪俱下,情真意切。 9、体会、品味。点拨:“欣赏”“回味”等词语均可。1 三、一只小燕飞进家 1.小燕子来到老母家为什么能“心安理得”? 2.请结合语境,谈谈你对下面句子的理解。 (1)它小学毕业,升入初中了,等过两天我把个大学生还给你。 (2)一家人遥望夜空,不再说话,可我知道大家的心都很酸痛。 3.我一家为什么喜欢小燕子? 4.小燕子的命运让家中每个人都牵挂。请你设想它丢失后的一种情景,描述出来。 1.小燕来到老母家:①得到了吃食;②受到了老母的看养;③成了家中的一员;④有了安全感。所 以心安理得。 2.(1)①小燕由最初的等待喂食,②到学习捕食,③到敏捷捕食,④到逐步成材。 (2) ①小燕子不慎丢失, 让一家人难过无语; ②因为小燕子已成为我们这个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 现在却了无踪影,所以全家人就像丢失了自己的亲人一样痛心,它的命运让全家人揪心。 3.①练就了捕食的本事;②懂事通人性;③有很好的卫生习惯。 4.提示:所写情景要体现全家人对小燕子的牵挂,让人酸痛。示例:①小燕子是否能找到妈妈?是 否找到了合适的栖息地?是否有人看养?是否挨饿?(担忧)②小燕子在哪里呢?它为什么不飞回 来了?难道找不到家了?(疑问)③小燕子也许找到了自己的妈妈,正和妈妈亲热呢;小燕子找到 了自己的同伴,正和它们嬉戏。 (猜测)④小燕子走失后,飞了几圈,迷失了方向,掉进了山谷,没 有了踪影。 (不好的结果) 四、遥远的炊烟 1.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 2.文章第③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 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袅袅的炊烟在房屋的脊梁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旁飘荡,在胡同的拐角里踱步,最后都凝聚成 片片朦胧的烟霞。 4.作者借写乡村的炊烟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点概括。 5.文中的“炊烟”这个物象是与母亲的身影交织在一起的。生活中,亲情常常融住于某些特定的物 象中,请你捕捉记忆中的一个美丽物象,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一个画面。 1.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说“炊烟只属于宁静的乡村,只属于浑厚的黄土地”? 城市没有炊烟,即使有,城市的人们总是匆匆忙忙,无暇留意炊烟,而炊烟是乡村生活的一部 分。 2.文章第③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 过渡的作用。从上文对城市人忽略炊烟的叙述过渡到下文对乡村炊烟的深情回忆中。 3.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袅袅的炊烟在房屋的脊梁上盘旋,在树梢的鸟巢旁飘荡,在胡同的拐角里踱步,最后都凝聚成 片片朦胧的烟霞。 “踱步” 一词将炊烟拟人化, 形象地写出了炊烟袅袅上升的情态, 运用排比的句式, 节奏感强, 强调了炊烟各异的形态,突出对炊烟记忆之深;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感念之情。 这句话运用排比、拟人、比喻修辞手法(1 分) ,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袅袅炊烟的无处不在(1 分) 和多姿的形态,且富有情态美(1 分) 。2 这两句话用拟人兼排比的手法, 写了炊烟的无所不在及其多姿的形态。 不管你从哪个方向眺望, 乡间的炊烟都使你感到亲切、 温暖。 作者选用几个具象化的地点 “房屋的脊梁上” 、 “树梢的鸟巢旁” 、 “胡同的拐角里” ,使得炊烟的所在有了具体的依托之境;又用“盘旋” 、 “飘荡” 、 “踱步”写出其袅 袅变化之状,读来亲切、形象,充满诗意。 4.作者借写乡村的炊烟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点概括。 ①作者借写炊烟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之情;②对幸福温暖乡村生活的怀念;③远方游子的乡土 之思。 5.文中的“炊烟”这个物象是与母亲的身影交织在一起的。生活中,亲情常常融住于某些特定的物 象中,请你捕捉记忆中的一个美丽物象,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一个画面。 示例:那盏灯仿佛不知疲倦,每每夜晚归来,于一片沉默的夜色中,看到家里亮着的窗户,总 是心头一暖。那一抹黄晕的光,不论风霜雨雪,总是无一例外地等候在我眺望的视线里。蓦地,我 觉得它是如此熟悉,像极了母亲泛着暖暖橘色的柔和的脸。 五、为天下父母感叹 1.概括“四期”内容。 第一期,大约从隆重降生到十三四岁,老爹老娘的黄金时代。 2.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更一直延伸到儿女的下一代、再下一代以及再下下一代、再下下下一代” 。 3.“父母这玩意儿” 、 “大多数的老爹老娘都含恨而死,翘了辫子” 、 “只不过供儿女一把鼻涕一把眼 泪地写怀念文章时赚笔稿费”等句都体现了柏杨先生文章的语言风格,请对此加以赏析。 1.第二期,大约从十三四岁到二十三四岁,老爹老娘的生铁时代。 第三期,大约从二十五六岁到三 十五六岁,老爹老娘的青铜时代。第四期,大约三十五六岁之后,老爹老娘的钻石时代。 2.反复,突出表达了对儿女爱护的时间太久,而且爱护得简直没有完。 3.幽默的风格,有任情率性、无所顾忌、不怕“丑”的特点,散发出一种辛辣的味道,更加深刻地 讽刺、批判了儿女对父母不孝的思想行为,引人深思,入木三分。 六、哥,别痛! 1.概括文章描写哥的几件事。 ①哥不配合却医生的治疗 ② ③ ④ ⑤ ⑥修理过自行车、开过小商店、搞过电焊、修理过电视机 2.哥不配合却医生治疗这个情节,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征? 3.作者语言平静,却饱含强烈的情感,请说说这是怎样的情感。 1. ②哥学习识文断字③自制了一张 3 个小轮子的弹子车④帮人上鞋子⑤修收音机,还会修录音机 2.自强(关心家人) 3.对“哥”的敬重。 七、我们是一家人 1.“母亲那时对我怀了种复杂的感情,她认为我有叛逆倾向”,请你在文中找出三个“我有叛逆倾向” 的例子,简要地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 (2) (3) 2.结合上下文简要描述一下第 11 段中“犹豫”一词表现的人物内心活动。3 3.选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4.仔细阅读全文,简要回答第(10)段中“母亲没去上班”的原因。 5.选文用“我”的经历,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6、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简要概括。 7、文中的母爱体现在哪些地方?请具体阐述。 8、文中写“分伙”之初的快乐,和“分伙”结束时的快乐,两种快乐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 析。 9、第 8 段,写“我”的泪水掉下来。请分析原因。 10、揣摩生动细节,回答:请从“分伙”过程中找出一处家人一直在关注着“我”的细节,并分析 其作用。 11、品味精彩语言,回答: “饭菜虽朴素但心中充满温情,就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是一家人” ,这 句话对表现全文的主旨有何作用? 1.(1)要在大房间中隔出一方天地。 (2)向往毛姓女生的单身生活 (或向往自己做主的豪 气) 。 (3)受母亲责怪后,静坐示威,饿了一顿。 2.不吃吧,自己正饥饿难忍;吃吧,又怕给家人留下笑柄。 3.以“我”对“我们是一家人”这句话认识的变化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4.母亲(那天没心思上班,请假在家)要帮助她的孩子走出困境。 5.人长大后都是要独立的,可家和家人却是永远的大后方,永远的爱和永远的归宿。 6、记叙了“我”在母亲的帮助下,改变了“叛逆倾向”,最后回到了温暖的家的经历。 7、当女儿提出“分伙”,坚决不同意,担心女儿吃苦;后来改变初衷答应了,是母亲决定让女儿经 受一次锻炼,在生活中碰壁,然后自己回心转意;最后一次没有强拉我一起吃饭,而是悄悄地递给 “我”一个面包,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善解人意,照顾女儿的自尊。 8、 “分伙”之初的快乐是初次品尝自由、自主、独立带来的快乐;“分伙”结束时的快乐,是重 新感受家庭温暖、亲情、关心带来的快乐,是与家人消除隔膜、同心同德之后带来的快乐。 9、因为我感受到了与亲人的隔阂所带来的凄楚、无助、委屈、脆弱、后悔。 10、细节一:“家人在桌上吃饭,不时地看我”。表明家人对我的关心。细节二:“把书竖起来挡 住家人的视线”。表明家人仍然在看着我,不放心我。细节三:“母亲在我以往坐的位子上放一副 筷子”。“以往坐的”表明女儿在母亲心中的位置一直没变(3 分。答出细节 2 分,分析 1 分)。 11、 通过反复的手法, 进一步点明全文的主旨。 (答出反复给 1 分, 点明主旨给 2 分)我们是一家人。 八、父亲那么老了 我还这么小 1. 父亲为什么要假装睡着的,让我尽我的孝心? 2. 写到父亲的遗嘱时,为什么又写现在的家长要求孩子学钢琴、学绘画? 3. 为什么写内山完造“对人,对中国人是很好的”? 4.父亲很早就去世了,作者却说“我已经 70 多岁了。70 多年来,我生活中的每一天都是与父亲联系 在一起的” ,这是什么意思? 1.培养鼓励孩子养成这样的好品德。 2.用对比手法,突出了父亲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平常心。 3.因为内山完造是父亲的日本朋友,他对人,对中国人是很好的,也是衬托父亲的好。 4.一方面是指自己一直怀念父亲,另一方面是指自己的成长与父亲的教育密不可分。 九、红山楂 1、文章哪些地方表现了他对红山楂的深厚感情? 2、张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3、小说最后写红山楂果儿被同学们抢光,说明了什么? 1、独自来到山楂林,捡起散落的山楂果,不解的询问老师,山楂树被砍时闪动泪花。4 2、和蔼、富有爱心。 3、说明大家从中受到震撼,体现了人性的大美。 十、目送 1、作者以“目送”为线索叙写了自己生命历程中哪两份难以割舍的目送?分别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情 感? 一是目送儿子渐渐长大的背影,表达出对儿子的牵挂与不舍以及面对儿子的成长难以释怀的落 寞;一是目送父亲渐渐老去远离的背影,表达出面对父亲的老去而无法挽留的痛楚。 2、“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这是本文的题记,清你结合文章第⑨段和第 16 段的内容说说作者 意在告诉我们什么? ①任何亲人只能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片段;②生命中的有些成长是我们必须独立面对的;③面 对生活中种种失去的落寞与痛楚是我们生命的必然;④我们应珍惜属于我们的每一份情缘。 3、按要求对以下句子进行鉴赏。 (1)他的眼光和我凝望的视线隔空交会。 “交会”一词写出我对儿子的牵挂与儿子对我的依恋融合在一起的情形,形象表现出母子间无法 割舍的深情。 (2)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 目送。 作者以斜风细雨烘托惨痛别离的心情,再连用两个“深深”将自己对父亲的难舍和失去父亲的痛 心直接抒写出来,使深情的描写与抒情自然融合到一起。 (语意相近即可) 4、 《目送》一文红遍东南亚,在美国影响也很大。读完此文,你能说出它流行的原因吗?请结合你 的阅读体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3 分) (参考角度: (1)文章的选材; (2)文章的情感; (3)文章所蕴含的哲理; (4)文章的语言; (5)文章的表现手法。 参考示例:文章将深刻的哲理寓于深情的叙述之中。透过作者极富真情的描述,我们可以感受 到作者寄寓其中的人生哲理,让人学会珍惜亲情、珍惜生命,让我们沉静下来,纯粹起来,带着爱 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5、下面两个句子中加线的词可以换成括号内的词吗?为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1)在海关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没入)一扇门,倏忽不见。 不能把“闪入”换成“没入” , “闪入”和“倏忽”说明时间短。 (2)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望)。 “瞥”比“望”时间短,更能说明妈妈的愿望之小,要求之低,只要儿子回头看一眼自己。 6、下面的细节描写,分别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1)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 我的期望,期望儿子能回头。 (2)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空荡荡的街正是妈妈内心的写照,邮筒是用来沟通人与人关系的工具,在这里,妈妈却因无法 与儿子沟通而感到失落,孤独。孩子离去,母亲分明地感到内心的失落和母子之间的隔膜。 7、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答:母亲舍不得儿子离开,儿子不理解母亲的依恋,他渴望独立。 (2)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 答:父亲不愿意让女儿的新同事们知道女儿有一个运饲料的穷酸父亲,他为自己没能风风光光 送女儿上班而羞愧,可以看出父亲对女儿深沉的爱。 8、本文语言富有感染力,请以末段为例,试从表现手法角度加以简要赏析。5 答: (1)妙用叠词,如“慢慢地、慢慢地” “默默” ,增加音乐美感,把伤感之情抒发得悠长舒 缓,极富表现力。 (2)反复手法,突出父女母子离别时那一丝平静的哀痛。 (3)化虚为实,把抽象的缘分具体化为“目送”的场景,让读者在想像中身临其境,达到情感的 共鸣,感人至深。 9、 (1)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 ( )AC A.龙应台这篇《目送》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份血浓于水的亲情的感慨和温暖,更有一份对生命 本质,生命起点与终点的深刻思索。 B.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你的孩子并不属于你,他们是生命延续的代表,他们经你而来但非为你 而生,你可以给他们爱却不能给予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心。你可以尽力去爱他们,却不能要求 他们爱你。 C.我们的这一生,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会目送着我们的孩子蹦跳着离开。但是我们都很 难去回头张望,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 D.“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说明孩子离去,母亲分明地感到内心的失 落和孩子的无情。 E.“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说明父亲不愿意让女儿的新同事们知道女 儿有一个运饲料的穷酸父亲,他为自己没能风风光光送女儿上班而羞愧,可以看出父亲的虚荣心很 重。 10、文中两次写到同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 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 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 ①用目送两代人离别的共同感受, 强化了对亲人间难舍难分却又不得不舍这种人生滋味的理解, 增强了文章的哲理性和感染力。②前后呼应,使结构浑然一体。 (或:使文章层次分明,结构完整。 ) ③反复感叹,使语言富有韵味。 11、你认为文中的“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4 分) 答: 是一个细腻温婉、爱子心切、孝顺父亲、寂寞忧伤的女教师形象。 12、第 2 自然段作者描写目送孩子上学时的情景,有何作用? ①表现母亲对年幼孩子的牵挂之情;②写孩子初涉世时的胆怯、弱小,为下文写他长大后内心 的闭锁、渐行渐远作铺垫。 (或:与后文对比,为表现孩子心理、情感随成长发生变化作铺垫。 ) 十一、母亲的秘密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2、结合全文,说说题目“母亲的秘密”的作用。 3、她为什么“心里蓦然一疼,就将那温热的硬币,又放回了地上那个破旧的钱箱”?这样写的目的 是什么? 4、说说第 13 段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 5、文中的母亲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写出两个主要的方面即可) 1、为了顾及女儿的面子,以摆摊修鞋为生的母亲谎称自己找了份路远的工作,其实是跑到更远的地 方去修鞋。 她知道后深受感动, 她用自己为小学生补课所得为母亲买了一辆三轮车, 圆了母亲的梦。 2、 (1)她母亲为了她跑到更远的地方修鞋,点明了故事中的人物,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 (2)设置 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作为文章线索。 3、因为她看到“母亲那双手,干裂、黝黑,手指上还缠着层层胶布” ,心疼母亲,彰显出她性格上 善解人意、懂事的一面,为下文写她对母亲态度的转变做铺垫。6 4、看到女儿为自己买来梦想中的三轮车,为女儿的体贴而惊喜流泪,也为女儿理解自己,不再嫌弃 自己修鞋而欣慰流泪。 5、 (1)勤劳俭朴:母亲起早贪黑地帮别人修鞋赚钱养家供她上学,双手干裂、默默,还缠着层层胶 布,自己却连一件好衣服也没有。 (2)善解人意,爱女儿:知道女儿因为自己修鞋而自卑时主动跑 到更远的地方去修鞋。 十二、幸福的味道 1.(1)文题 “幸福的味道”别具一格,请具体解说以此为题的好处。 (2)作者在文中具体写了哪 几种“幸福的味道”? 2.本文是写有关“幸福的味道”的,开篇却用一大半的篇幅叙写父亲与女儿聊天的内容,请说说这 样写的意图。 3.文章结尾写道: “或许女儿算得上是有那种鼻子的人吧?”请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1)读了本文,你有哪些认识和感悟?(2)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幸福的味道”?请把这些“幸 福的味道”用简明整齐的语言列举出来。 (请举出三种) 1.(1)幸福是一种心理感受,文章用“味道”来表达,使得抽象的心理感受形象化;同时在行文中 也是紧扣“味道”来写的,做到了题、文统一。 (2)作者在文中主要写了这样几种“幸福的味道” :①父女单独相处自由聊天的情景;②女儿不用 做功课,可以自由地安排自己生活的状态;③听哥哥讲故事的往事;④妈妈为家庭生活所做的事情 (如用茶叶水洗草席、用波萝的香味去除屋子里的油漆味) 。 2.①通过写父亲与女儿聊天,自然引出下文;②父女聊天,其实就是一种“幸福的味道” ,是文章的 有机组成部分;③为文章的主题表达作了有力的铺垫。 3.女儿是一个对生活有自己的认识的人,她热爱自由自在的生活,热爱家人,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 美好时光;她又是一个对生活的观察和体悟相当敏锐的人,正因为她有一只“嗅觉灵敏的鼻子” ,她 才会体会到生活的自由、快乐、美好。 4.(1) “认识和感悟” ;列举“幸福的味道” 。人与自然一、牡丹的拒绝 1、“牡丹的拒绝”显示出牡丹具有怎样的个性? 2、文章第⑨段中“富贵”和“高贵”分别写出了牡丹哪方面的特质? ①富贵: ②高贵: 3、下面句子主要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作者写此句的意图是什么? 一丝苍白的阳光伸出手竭力抚弄着它,它却木然呆立,无动于衷。 4、作者写牡丹之超凡脱俗意在写人的品性,请就“‘品位’是多么容易被世人忽略或漠视的美”这 句话,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做人品位的理解。 5、“牡丹”的个性被作者称颂,其实,不同的花被不同的人欣赏。请从荷花、菊花和梅花三种花中 选择你钟爱的一种,引用诗、词、文中的名 句,用优美的语言揭示其内在的精神品格。(40-50 字) 1.它虽美却不吝惜生命。 它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 2.富贵:外在风姿 高贵:内在品位 3.手法:拟人; 意图:通过苍白的阳光写出天气的寒冷,暗示牡丹不开放的原因; “木然呆 立,无动于衷”写出牡丹的拒绝,表现牡丹的个性。 4.参考答案:7 ①品位是内在的美,不易被人发现,但我们做人或理解一个人的时候,不能忽略一个人的内在品 位。 ②牡丹个性突出,因品位而高贵。 ③做人应追求牡丹一样的品位。 ④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应追求“坚持真理、高雅情趣、宁静心灵”等高品位。 5.答案示例:我钟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印证你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彰显你的纯净,风华宁 静了世人的心魄,香气沉醉着君子的灵魂。二、拜谒高原 1、(1)在第⑥段中,作者写道“那真是一种无法躲藏的痛苦”,为什么说“这种痛苦无法躲藏”? (2)在第⑦段中,作者写道:“这时,你走上青藏高原就会获得一份崭新的感觉。”这份“崭新的 感觉”是什么?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2、作者在第⑥段中写道:“高原真的贯穿了你的身心。”那么,高原贯穿身心的是什么?根据文意 分三点概括。 3、根据文意,简要回答文章第⑧段中“人却能够从心底蔓延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种博大的精神和 情怀”的含义是什么。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作者以“拜谒高原”为题,意在表明对雪域高原的向往和仰慕之情。 B. 文章以 “我” 对高原从仰慕对畏惧的情感变化为线索, 逐层深入地揭示了高原给予人的种种启示。 C.文中描写了青藏高原的雄姿和美景,为下文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反思作了铺垫。 D. 文章第⑥段结尾句 “在地球的这一隅, 蓝天在与高原抗衡着, 天在按压着山, 山一步步拱出天” , 意在表现高原顽强向上、敢于斗争的精神。 E.作者多次采用拟人手法,不仅使高原形象更加鲜明,而且也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 5、作者在第②段描写自己心目中的高原景色,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4 分) 1、(1)因为人进入高原,常常产生高原反应;因为高原强迫你面对它,拜谒它,让你承认自己的 渺小。 (2)概括为“高原以它自己独有的方式存在着”,“人类只能贴近它,却不能征服它”。 2、(1)高原的无限广袤;(2)高原的美丽宁静;(3)高原的腾动、有生命力。 3、人应该尊重自然,崇尚自然,亲近自然,关怀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4、B、D(B 项“从仰慕到畏惧”的判断有误;D 项“表现高原顽强向上、敢于斗争的精神”表述不 当。) 5、承上启下(1 分) 。照应第①段“在电视片中领略过它迷人的雪域风光” ,证明他对高原并不陌生 (1 分) 。 引出后文自己亲眼所见的高原风光, 为后文自己拜谒高原所产生的独特感受作铺垫 (2 分) 。 三、不见大雁 1、请用三个词语概括“我”的感情变化过程。 2、第?段说“这一切让人怦然而肃然” 。请指出“怦然” “肃然”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3、根据上下文回答问题: ?文段⑼划线短语“孤独与贫瘠的情景”指的是什么?8 ?文段⑽中划线短语“自己的苦恼与孤寂”指的是什么? 4、本文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5、 “天空寂寞,人也寂寞”一句的含义是什么?以此结尾有什么好处?请作简要分析。 1.喜悦:无奈(苦恼) ;悲伤(痛苦) 2.我“怦然”是因为大雁飞过的场面非常壮观; “肃然”则是因为群雁飞鸣所奏响的充斥天地间 “如九天飘散的音乐”而心生敬意。 3.⑴远离自然,只能从书本上而不是身边感受到自然之美 ⑵喧嚣的环境,枯竭的溪流,树林的消失,甚至猎人的残害等生存困境所带来的种种感受 4.文章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例如:①三十年前,溪流清澈,水面阔大,树林茂密,群雁齐飞; 三十年后,溪流干涸,树林消失,大雁远离。②“我”惊叹过雁群飞过的壮观场面和“落霞与孤鹜 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佳美景,而儿子只能从书本上知道这些。 5 天空寂寞,是说大雁不再飞过;人寂寞,是说人们虽然建了“落雁公园” ,却再也无法看见群雁与 落霞齐飞的情景,孩子更只能从书本上认识雁阵。作者以此昭示我们:人类过度伤害自然,其实是 在自残和自毁,我们只有学会珍惜大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共处。用此句结尾,在表达上显得委婉 含蓄;同时留下了无限思绪,引人深思。四、清塘荷韵 1、清塘荷韵,美在何处?请简要分析。 (1)美在外在风姿:荷是秀雅的,它迎风弄姿,睥睨一切;(2)美在内在神韵:①荷是顽强 的,是张扬生命的强者。荷花的从无到有,从弱小到繁茂让我们感悟到了生命的美丽和顽强,莲子 暗暗地积蓄着力量,破壳而出,“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正是 生命强者的真实写照。②是彻悟生命的智者。生命的凋零总是给人凄凉、萧条之感,荷花离去时还 孕育着春天的希望,能以如此超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消逝,荷花实在是彻悟生命的智者。 2、如果把文中的第 2、3 自然段删除,行不行,为什么? 不好。①内容上:从最初投放种子写起,写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的期待,让我们感受到作 者对荷花的期盼;虽然沉静了三年,但只要生命不止,一定会有生命勃发的时机,让我们感受到荷 花顽强的生命力。②结构上:为下文写荷叶满塘的狂喜和对荷坚忍不拔精神的赞美作铺垫。 3、 为什么“不到十几天的工夫” ,荷叶就能够遮蔽半个池塘? 因为荷叶有一种无法抗御的扩展蔓延的力量,所以才有如此惊人的扩散蔓延速度。 4、 “我“的荷花与同燕园其他池塘的荷花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根据文意加以概括。 “我”的荷花颜色红淡、花瓣繁多、迎风弄姿、异常逗人,使荷塘呈现西湖景象,填补了作者 未见西湖莲花的缺憾。 5、下列对这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荷花在作者笔下显得红艳耀目,迎风弄姿,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征。因此作者从中感受到的也是 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 B.作者在文中为表现荷韵,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运用对比的表现手法。 C.本文语言空灵飘逸、含蓄多情,给人一种禅境的理趣,和强烈的美感体验。 D.本文写荷花从稀少到繁茂的发展历程,重在表现莲荷顽强的生命力,从而表现作者出作者的欣 慰与希望。 6、本文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请在空缺处填补动词,理清行文思路。 种荷(①段)→ 荷(②段)→见荷(③段)→ 荷(④⑤⑥段)→祝荷(⑦段)9 盼、赏、祝 7、请赏析“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 ” 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描摹出荷花的姿态与性格,它高昂起头,尽显自己的魅力,大大方方 地承受人们的欣赏,以睥睨的目光放眼周围的一切;也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对荷花的钟爱。 8、文章④⑤段一连使用了几个时间词,请找出来,说说这样写究竟有什么用意? 一夜之间、几天之内、不到十几天连续运用几个时间词,极言时间之短,荷的生长速度之快, 表现荷的生命力之强。 9、文章⑥段写“其他池塘里”的荷花是什么表现手法?说说这样写的妙处。 是对比衬托手法,表现作者对自己种的荷花的特别喜爱和自豪之情 10、文章题目为《清塘荷韵》 ,前 3 段却没有直接描写荷花荷叶,分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写了种荷花的过程,通过砸莲子、每天观望、几年等待来表现作者对荷韵的渴望和喜爱,为下 文正面描写荷韵做铺垫。 11、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 ,作者感觉非常有趣。从全文来看,作者从“季荷”中感受到哪些趣 味? 翘首盼望的乐趣、奇迹发生的乐趣,感受生命的力量的乐趣、静静欣赏荷韵之优美的乐趣,体 味生的希望等。 12、文章结尾说“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花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 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 ”你怎么理解这句话?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生命的力量巨大,即使遇到严寒(挫折困境)暂时凋零,也应该抱有无限希望和梦想。 五、老海棠树 1.从全文看,以“老海棠树”为标题有什么好处?(4 分) 答案:以老海棠树为线索,贯穿全文;含蓄、形象地表现了奶奶和“我”之间浓浓的祖孙情。 2.第 3 段写“我”在老海棠树上的活动,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 分) 答案:内容上,表现“我”在老海棠树上的快乐,借以反映奶奶对“我”的关心;结构上,为下 文进一步写“我”和奶奶的亲情作铺垫。 3.从第 5 段中找出与第 6 段画线句“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相照应的句子:(2 分) 答案: 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 4、按要求对其做圈点评注,写在下面。(6 分) (A) 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为句中“海底捞月”一词,从意义和作用两方 面作注。 海底捞月:从海中捞月亮。生动体现了&我&敏捷的动作和顽皮淘气的个性。 (B)她终于抬起头,眼里竟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品评赏析 B 句,可以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 等角度入手。 是对奶奶的动作、神态描写,准确地体现了奶奶此刻非常惭愧、沮丧、失落的心理。 5.品读第 8 段画线部分“‘奶奶。’‘奶奶!’‘奶奶――’”,从语气的角度分析“我”心理变化 的过程。(3 分) 答案: 第一声陈述的语气写出 “我” 有一点不安, 知道伤了奶奶的心;第二声感叹的语气写出“我” 急于想得到奶奶的原谅;第三声无奈的语气写出“我”的哀求。 六、失去冰川地球将会怎样 1.请从利弊两个方面概括冰川消融给地球带来的影响。(200 字以内)10 2. 瑞士科学家为阿尔卑斯山脉最古老的隆河冰川盖上毛毯“保温”的目的是什么?“保温”二字为 什么加引号? 3.“冰川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资源,也是地球上继海洋以后最大的天然水库”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其作用是什么? 4.文中“专家解释说”“专家指出”等语有什么作用?七、风雨 1.作者在描写风姿雨态时,运用了很多形象而精炼的词语,请对下面两个词语进行品味,说说它们好 在哪里 词语一:忽聚忽散 赏析: 词语二:撩起一角 赏析:2.文章最后一段写道:“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 ”他们为什 么回惊喜呢?他们还会做什么?八、秋天的黄昏 1. 本文写景以什么为序?请找出表明顺序的词或短语。 2.说说“街道的灯,早早亮起来,生生把黄昏给吞了”中“吞”字的含义。3.文章插叙童年时关于棉花的回忆有什么作用? 4.文章很多句子富有诗意美。请赏析“你在里面打滚儿,你是驾着白云朵的鸟”这句话。 (从修辞 和表达效果两方面入手) 5.秋天的黄昏富有诗情画意。作者认为“而一年四季中,又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 。这 是为什么?九、野狼(2015 内江中考题) 24.读此小说,理清情节,请用简洁的词句加以概括,将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6 分) 一见狼: “我”惊惧,想防卫;狼用机警好奇的眼光与我对视。 二见狼: “我” ;狼11。 三见狼: “我” 四见狼: “我”;狼 ;狼。 。25.读罢此文,你认为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什么?(3 分)26.通读全文,你认为狼的善良可爱表现在哪些地方?(5 分)27.选出对此文的理解不正确 的两项( ...) () (4 分)A.此文既写了狼的凶残贪婪,又表现了狼的善良可爱,这样写作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还能使 情节曲折多变,离奇有趣。 B. (8)段作者连用四个问句真实地写出了“我”此时此刻心中的许多疑虑,又为下文写“我” 对狼的误解枪杀做了铺垫,水到渠成地将小说情节推向高潮。 C.文中多处写到“惨白的月亮” ,既是通过环境描写来预示灾难的降临,又烘托狼的哭声的凄 惨、悲戚、苍凉,还渲染出狼死时的悲壮感人。 11、 ○ D.○ 12段中的两个“蠢驴”都是在写“我”对自己的责骂,竟然愚笨到完全没有认清狼的 本性。 E.最末段告诉我们沉重的不是狼的眼睛,而是“我”的心情, “我”因“残酷地杀了一只自己 的救命恩兽”而痛苦自责,从而达到警醒世人的目的,并揭示了小说的主题。 十、中华鲟 1.选文第①段“主要分布在长江水系”中“主要”一词能否删除,为什么? 2.选文第⑤段 “雌性相隔 3~5 年才产一次卵”运用的是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仔细阅读选文第⑦段,请简要概括人工繁殖中华鲟的过程。 4.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选文是一篇事物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中华鲟。 B.中华鲟具有溯河洄游的习性。整个洄游过程约历时一年;洄游路途长达 3000 余千米,是长 江中洄游路线最长的。 C.为了挽救中华鲟,葛州坝工程建设者采纳了中外专家“工程救鱼”的建议,在葛州坝建立了 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所。 D.中华鲟俗名腊子、鲟鱼、鳇鱼等,由于它世代不忘故地,表现了对故乡的至诚至爱,在洄游 的旅途中,还表现出了不惧艰险的坚强品格,因而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象征,被命名为中华鲟。 十一、故乡草12 1、文章第①段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情景?(4 分) 运用了比喻(1 分) 、比拟(1)等修辞,运用了对比(1 分)的手法,描绘了春天村庄里小草竞 相生长的情景(1 分) 。 2、在作者笔下,稻草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概括说明。 (4 分) 稻草香甜(1 分) ,带给村里人一年的希望(1 分) ;稻草温暖(1 分,或“有温度”) ,温暖作 者童年许多个冬天(1 分)。 3、文章第⑤段写生长在废弃墙头上的野草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6 分) 既写出了小村庄的破败(2 分) ;又写出了村民的渺小卑微(2 分) ,以及他们乐观面对命运的精 神(2 分) 。 4、本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探究。 (6 分) ①对故乡草的歌颂和赞美;②对简单而朴素、绵长而清贫的故乡生活的眷念;③对和故乡草一 样质朴的父老乡亲的悲悯;④对正在消逝的村庄的慨叹。人情世态一、禁忌 1、第 7 自然段结尾,爷爷为什么“沉默了”?描写“四周也悄然无声”有什么作用? 2、 联系全文, 说说第 8 自然段 “它还没有开始成长, 就已经被人们的禁忌风俗像藩篱一般圈了起来” 暗示了什么? 3、文中反复出现“光阴流逝” “年复一年” “一连八个年头”这样表示时间的词语,有什么作用? 4、你认为这个故事与战争相关吗?为什么? 5、小说为什么要以“禁忌”为题? 二、巷子里的阳光 1.请分析第?段“阳光扑扑扑地投在他们的脸上, 胸上, 腰上, 和身上的一切部位”中“扑扑扑”的妙处。2.你认为用陶渊明的诗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形容小巷的环境特点是否恰当?为什么?3.第 4 段的“这怎么能算一条死胡同呢?”和第 2 段的“巷子是一条漏斗型的死胡同”是否矛盾?为什么? 请结合全文作答。4.文章末尾说“看看小巷子意味无穷的阳光呵”,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阳光给人的丰富“意味”。三、路 1、第 4 段中“我”为什么“气闷”?13 2、铺小径的水泥方砖是哪里来的?有什么喻意? 3、第 4 段中“回家我是抹布”是什么意思? 4、尾段, “我天生??铺路好了”是什么意思?“补天石”来自哪个传说?四、怀念一种声音 1.第⑥段画线句“雨点先是小而密,落在薄薄的小青瓦上,叮叮咚咚,如珠玑在玉盘里乱跳;击在 玻璃瓦上,声音尖脆,犹如琴声中的高音阶”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 分析。 2.小说结尾说: “他希望在宣纸上画出那一片久远的雨声??”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3.小说在多个方面运用了对比手法,请从文中选择一个方面作简要分析。五、乡村不言谢 1、乡人是怎样用不同的方式把内心的感激表达出来的?请具体列举出来。 2、本文的主旨(中心)是什么?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邻里之间借东西,借者自然大方,是因为被借者没有优越感,会主动借出以取悦对方。 B、本文形散而神不散,将乡村日常生活的一些琐事串联起来,有力地表现了主题。 C、结尾处一句:“大娘愣了一下,嗔怪道:“看你这孩子,说的是话?!””表现了大娘对我的责备, 由于我的言谢,便疏远了我们彼此之间的距离。 D、本文的写作意图是将闭塞而贫困的小山村与城市作对比,暗讽了城市人习惯说谢谢的风气。 4、本文在处理材料方面有何特点?为什么这样处理材料?六、乡土的篱笆 1.阅读全文,概括“乡土的篱笆”的特点。 2.简析文章第①段的作用。 31.本文语言生动,按照要求完成下面题目。 ①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晚上,四面蛙声鼎沸,习习微风中飘来了障边花草的幽香,如一曲莫扎特的小夜曲,又像情人在柳 丝下喁喁絮语,轻轻的、柔柔的、甜甜的,醉了篱笆边静坐吸烟的汉子??14 ② 说说“融化”的表达效果。 人们徜徉于这风景秀丽的田园里,沉醉的乡心,浓酽的乡思,融化在这枝疏叶柔的婵娟风姿里。 4. 联系实际,谈谈对结尾画线句子“每次走近篱笆,都是对心灵的一次慰藉,更是一次精神上的立 体按摩”的理解。七、两条狗 1.概括两条狗各自的性格特点。 2.“黑狗死掉了??父亲说它老死了。 ”你同意“父亲”的看法吗?为什么? 3..联系全文,说说此文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八、握一把苍凉 1.文章题目是“握一把苍凉”。文中说“三分的甜蜜,竟有七分的苍凉”。这“一把苍凉”的内涵 是什么? 2.文中第五段写道“恋爱不是一种陕乐,青春也不是”,第六段又说“恋爱可能是一种快乐,青春 也是”。这两处文字是否矛盾?为什么? 3.文章结尾说“握一把苍凉献给你”,为什么要献给“你”“一把苍凉”?作者意欲告诉“你”什 么? 4.分析下面语句在文中的含义。 (1)天辽地阔,扫一季落叶烧成在火中浮现的无数的人脸,悲剧对于我是一种温暖。 (2)中国,我爱恋过的人和物,土地和山川,我是一茎白发的芦苇,犹自劲立在夜风中守望,而 这里的秋空,没见鸿雁飞过。九、爱晚亭1、从文章来看,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思想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从文中找出能表现当时作者思想情 感的三个语句。 (1) 作者当时的心态是: (2) 从文中找出三个语句: 2、文中写了作者对着溪水哭笑和跟着虾蟆跳的两个细节,它们的作用是:) (1) 写“对着溪水哭笑”的用意是(不超过 16 字):15 (2) 写“跟着虾蟆跳”的用意是(不超过 16 字): 3、文章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在写法(修辞)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1) 写法上的特点是(不超过 10 字): (2) 这样写的作用是(不超过 20 字): 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看到题目便让人想到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于是就有一种对秋 天傍晚景象的联想。 B. 这篇散文中写了许多景物,这些景物都明显的带有鲜明的主观色彩,从中可看出作者少时的纯 真,年轻时的奔放和年长时的深沉。 C. 本文脉络清晰,先是感情的激荡,后是理智的思考,表达了作者投身自然的强烈愿望。 D.文中的景物与作者的喜怒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那“被我蹂躏得烘热而稀软”的青草,正表明 作者对劳动人民被压迫生活的同情。 E.文章末尾突然写到农夫,看似闲笔,实则意蕴丰富,含蓄地提醒(http://psd.wyrj.com)读者不 要忘了社会,不要忘了还存在着人与人的差异和距离。十、苦夏 1. 联系全文看,题目&苦夏&包含哪几层意思? 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只有在匪夷所思的承受中,才会感到自己属于强者。 (2)音乐的最高境界是超越听觉;不只是它给你,更是你给它。 3.第③段写童年夏天的乐趣,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文章最后一段,作者采用哪些修辞方法来写苦夏?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十一、隐于茶中的境界 1.作者为什么说自己“爱茶,亦爱品茶” “始终是个独特的习惯”? 2. “诗意栖居”的含义是什么? 3.具体说说下面一段文字在结构上的作用。 真正有能力的人是匿于市井之中的,这才是藏龙卧虎之地,这是指中隐。只有顶尖的人才会隐 身于朝野之中,他们虽处于喧嚣的时政之中,却能大智若愚,淡然处之,这才是真正的大隐者。 4.尾段的“猛虎” “蔷薇”分别象征什么?16 十二、雪人 1.“特别是孩子们,围着它打雪仗,笑声随着雪花飞扬,溅得四处都是。 ”这里的“溅”能换成“飘” 吗?为什么? 2.“漂亮的雪人”在文中多次出现,这有什么好处? 3.联系文章,说说雪人的命运引发了作者哪些思考?人生哲理一、停止与开始 1.联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呼吁人们“试一试停止吧” 。 2.举乔达摩?悉达多和画家高更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什么观点? 3.为什么说 “美啊,请让我为你停留! ”比“美呵,请为我停留! ” “对今天的我们” ,表述也许更 为恰当? 4.正确理解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梯子应该搭对墙壁。 (2)在路上高速奔跑的感觉固然刺激,然而不能指望看清两边的东西。二、廉 1.作者写田稷子的故事,用意是什么? 2.“我闻之悚然”中“悚然”是什么意思,是什么让“我” “悚然”? 3.“公私分明到了这个地步,好像 有一些迂阔”中为什么要用加点词语“好像”? .. 三、总有一些东西在大地上醒着 1.阅读全文回答:文章开头从村庄的沉睡写起,有什么好处? 2.文章第⑤段中的“大吃一惊” ,除了具有“出乎意料”的意思外,还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文章最后说: “我终于明白,即使在我们已经睡熟或沉睡的时候,总有一些东西在大地上醒着。 ” 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你从时刻“醒着”的“一些东西”身上获得了哪些有益的人生启迪。四、阳光的香味 1.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这样 写有什么好处?17 2.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 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3.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 这句话的含意。 4.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五、垂钓 1.第二段中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2.文中瘦老头认为的“钓鱼者的取舍标准和堂皇形象”分别是什么? 3.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在这个意义上,最大的对手也就是最大的朋友,很难分开”一句的 理解。六、去远方 1.文章开头写儿子在美国漫游,有什么作用? 2.作者举了中国留学生在柏林和“我”在北大荒这两个例子,各侧重说明了什么? 3.第⑥段画线句“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 飞天的翅膀,藉着风力也要吹向远方”表达在了什么意思?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4.文中多处流露出了作者对“去远方”的情感态度,请简要概括。七、祈求 1.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 ) A. 作品写南方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是为了与鹰的巢穴对比,以反衬鹰的敏锐与高傲。 B. 作品写年轻的鹰茫然冷漠与苍老的鹰高傲暴烈,用意在于表明离开天空鹰就将失去灵魂。 C. 作品描写遭到欺辱后的鹰的动作、眼神和鸣音,使其内在的精神和性情得到了充分展示。 D. 作品通过对小孩无知行为的描写,对人类残害动物、虐待人才的行为给予了有力的批判。 E. 作品用象征手法,通过对苍鹰性格及命运的叙写,表达了对志在高远的奋飞精神的渴望。 C 、E (A.反衬的应是:鹰是“飞翔的精灵” “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B.苍老的鹰并没有失去 灵魂。D.“虐待人才的行为给予了有力的批判”在文中没有根据。) 2. 散文开篇,作者选择“长城”这个特定的场景,有什么用意?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个场景中,特定的景物使作者产生由鹰及人及民族的联想,使作 者产生内心的震撼,这震撼不仅仅是对于鹰,更是对于中国人、中华民族鹰一般的爆发的力量和奋 飞冲天的豪迈气概的深刻感受。18 3.年轻的鹰的哪些特点?作者借它表达了什么意思?6 从文中可以看出, “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它展翅,只不过是为了“站稳” ,它的目光“冷漠” , 是缺乏“鹰”的情感;而“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 “茫然”表现它从未曾飞翔,不知所措, “目光 投向远方” ,表明它还相承着祖先的血脉,仍然有着对蓝天的向往。作者要表明的是:不要人为地制 造能力退化,而要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 4. 看到小孩欺辱苍老的鹰以及鹰的痛苦和无奈, 作者为什么会感到 “一种苍白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 漫过心头”? 苍白、强烈、冷冷,形容作者悲怆之深:一方面,愚昧(无知)竟然会使人变得如此残忍;另一方 面,苍老的鹰,这高傲、凶猛的生灵,却被铁链锁住无法高飞,且当尊严受到冒犯时却无法还击。 这里,有对愚昧者的怨愤,也有对奋飞者厄运的同情。 .第三段说作者“不是第一次见到鹰” ,为什么在这里“第一次为鹰震撼”?(4 分)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天空、阳光、长城、长风、泼墨挥毫的老人――开阔而充满动感的场面,传 达着一种振奋、豪迈的气势,与鹰的奋飞精神共震,让人热血沸腾。(4 分) 作者为什么会梦到“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4 分) 天上落下的泪,是鹰的泪。鹰高傲、凶猛,却被捆在架上无法高飞,当尊严受到冒犯却无法还击时, 心中当然充满强烈的悲怆。作者用梦到鹰泪的描写,暗示了鹰的悲剧,表达了对奋飞者厄运的深深 的同情及怨愤。(4 分) 作者写&南方一种色彩艳丽的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有什么用意 (3 分) 是为了与鹰的巢穴对比(1 分) ,以反衬鹰的敏锐、高傲、无畏,它永不留恋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本文叙写了有关鹰的哪几件事?请你概括一下 四件事 第一次见到鹰 峭壁上看到了鹰的巢穴 听说公园里来了个动物展览团见到鹰 一个小孩放肆 地把手中的香蕉扔向那只埋头的鹰 题目祈求的具体含义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我知道鹰的灵魂在天上.我祈求世上善良的人们,给鹰一颗高飞的心,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那只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请品味句中划线词的妙处,3 分) (1)运用了神态描写(1 分) 。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虽有鹰的身躯,而全然没有野生鹰 的特性,没有自由的灵魂。因此它不会同情野生鹰的遭遇,它更不能理解野生鹰所向往的 远方。 (2 分)有人认为本文的标题“祈求”若换成“鹰的遭遇” ,可以更加突出鹰的不幸。你赞成这种说法吗?请 结合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说说你的理由。(4 分) 不赞成。 (1 分)因为本文不只写鹰的不幸遭遇,更重要的是借鹰的遭遇来呼吁善良的人们应“给鹰 一颗翱翔的心,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 ” ,是对生命意识、生命尊严的祈求。所以用“祈求”作为 题目, 更能切合文章的主旨。 (3 分, 答题关键在于把握主旨, 比较两个题目, 答题能言之有理即可。 ) 八、书窗上的那轮明月 1.结合上下文,解释“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越远”这句话的意思。 2.①文章第六段引用钱钟书先生的话“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 ,联系全文,指出“窗” 和“门”在文中各有什么含义? ②作者把这二者对举有什么用意?19 3.文章结尾说: “灯红酒绿的繁华并不完全拒绝栖居的诗意。 ”结合上下文,说说作者认为要怎样才 能在“繁华”中“诗意栖居”?九、窗 1.文章第一段说“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 “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 ,原因是什么? (1) “屋子外的春天太贱了”是因为: (2) “春天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是因为: 2.文章第二段引用陶诗《归去来兮辞》中的诗句,有何用意? 3.本文以“窗”为题又为纲,有什么好处? 4.作者在文章最后说到关窗,他的用意是什么?从中流露出怎样的心态? 5.生活中常有“打开心灵的窗户”之说,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写出你对“打开心灵的窗户”的感 悟。十、书房花木深 1.搭在阳台上的木屋最主要的特点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 2.根据全文,按照要求把下面两个小题的空格补写完整。 (1)本文的结构脉络:(每空 15 字左右) ①( ) → ②( ) → ③( )→ ④( 认识到木屋非凡的意义 ) (2)作者的感情变化线索:(两个字) ①□□―→②□□―→③喜悦―→④□□ 3.下列句子都用到了“享受”一词,它们的含义是否相同?为什么? ①一种享受生活的欲望被强烈地诱惑出来。 ②享受对于写作人来说是一种腐蚀。 ③放下笔坐在这里所享受的反倒是一种理想。 4.作者不能在木屋里写作,却又把它当做写作的一部分。请简要说明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5.第④⑥两段的描写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请作简要分析。十一、没有留住的 1.解释文中加线句的含义。 ①瞎子的前面是塞得严严实实的黑暗,黑暗像丰收了的小麦一样多。 ②瞎子身后的亮光是瞎子自己播种的。20 2.瞎子为什么总是不断地数着脚印?根据文意写出它的原因及其寓意。 3.“瞎子手里的竹竿”在文中反复出现,请分条概述它的作用。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A. 本文不属叙事,也不属抒情,而是阐释一种人生哲理的散文,文章的重点是阐发人生必须具 有坚强的意志的道理。 B. 本文的表现手法主要是象征,也用到比喻、拟人、对比、借代、双关、排比等修辞方法。 C. 文章重在启示人们珍惜生命,强健人格,像瞎子那样永葆心中的一点亮光,时时反省自己的 行为,千万别走歪路邪道。 D. 文章避开抽象玄奥的述说,而采用形象的、跳跃的、诗的语言,看似扑朔迷离,实则哲理意 蕴豁然照彻全篇。 E. 在构思上,本言颇有特色,一是文眼显现,反复照应,二是说理水到渠成,卒章显志。 十二、桃花心木 1.本文记述的是老家苗圃的事,为什么写到家乡林场的树? 2.文章在叙述种树人时,第三段与后面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这样写? 3. “生命的法则不可能那么固定、那么完美,因为固定和完美的法则就会养成机械式的状态,机械 的状态正是通向枯萎、通向死亡之路。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这段话。 十三、松子茶 1.当朋友知道我要将松子下油锅后,为什么要“大惊失色”? 2.文中说“我们虽然能将它烹茶,下锅,但不表示我们比松子高贵。 ”为什么?人物小记一、童年琐忆 1.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为什么“这个家庭的气氛是十分沉闷的,很别扭” 。 2.根据课文内容概括父亲形象: 年轻时 希望儿子 ,对穷人 , 中年以后 。 ,二、青山行 1.为什么说李白与当涂有着“不解之缘”?请结合全文内容加以概括,然后分条作答。 2.第五段在全文的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3.作者为什么说“李白是幸福的;但他又是不幸的”?请概括作答。21 4.本文在运用艺术手法方面特点鲜明,请选取其中的一种,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赏析。三、我的老师 1.、文章以“我的老师”为题,实则描写的是一个三岁半的孩子,可见并不是通常意义的老师。文 中反复出现“他真该做我的老师”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2.请从外部特征和内在品质两个方面简要分析“我的老师”这个人物形象。 3.文中结尾“我的老师也该不会只有我一个学生吧?”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四、回忆爸爸 1、 文章开头说 “我所了解的那个人是个真正的人” , 结合全文, 怎样理解海明威是一个 “真正的人” 。 2、阅读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分别回答: (1)“他已不再是诗人,他变成了一个匠人。 ”说说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2)“但随后就是,而且永远是,漫长的秋天和严冬了”一句具有较强的表现力,试分析其含义。五、怀念老陆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是( ) ( ) A.老陆为人与世无争,但他创作的一些小说却笔尖里带着锋芒,可谓“绵里藏针” 。 B.文章中多次写到了老陆无言的“笑” ,表现了他平和、温厚、真诚、质朴的性格特点。 C.作者写从维熙逞强好胜,张贤亮自我吹嘘,意在表达对他们的不满和对老陆的喜爱。 D.老陆去世了,他的生命已与江南水乡融为一体,因此作者一想起他就想起江南水乡。 E.文章紧扣老陆的个性特点从为文和为人两个角度精选材料布局谋篇,形散而神聚。 2.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文中看,老陆从各种意味深长的事物中找到了小说艺术的哪些“玄机”? (2)作者在文中写老陆的“迂” ,用意何在? 3.文章结尾写作者画画,妻子评画,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六、夜读岳飞 1.从全文看,标题《夜读岳飞》中“读”的意思有哪两层? 2.文章第①段,作者在书房挑灯夜读,为什么还要写远处高楼上灯明灭不定的五彩霓虹以及近处泛 滥新潮的流行音乐? 3.第②段“我庆幸我的夙愿于斯时斯地如愿以偿” , “我的夙愿”具体指的是什么?22 4.文章末段,作者说读岳飞,就是“读人的傲然脊梁,读民族的浩然正气,读历史的巍然丰碑” ,这 样说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5.用简要的语言举例说明岳飞是怎样的一个人?七、悠长的铃声 1.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本文标题“悠长的铃声”的理解。 2.本文语言形象、传神,按要求赏析。 (1)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 “抽”字,原意是“用细长的,软的东西打”,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2)他苍老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这个句子很有表现力,请你结合上下文,对它作简要赏析。 3.读了文章,你一定会喜欢文中的那位老师傅,请你对他作点评价。 4.回答下面两题。 (1)这篇小说的结尾有怎样的特点?请作简要评析。 (2)这篇小说讲究运用伏笔的手法。文章最后交代“我”喊错老师傅姓氏的事情,这其实在前文就 埋下了伏笔,请从文中找出来。 5.文中“我”与打铃的老师傅之间有一种默契,这种默契给人很多的感想。请根据你对“默契”一 词的理解,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感悟。生活信念一、光阴里那些手绘的花朵 1.根据文意,你认为文题中“手绘的花朵”包括哪些含义? 2.本文生动地刻画了“茉”这一人物形象,请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茉”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 3.对于在校服上手绘图案这种现象,有人赞成,有人反对,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二、沉默的品质(节选) 1.文中提及“朋友”和“父亲”的作用是什么? 2.文章第一段结尾说:“在很多情况下,人们是无法沉默下去的。”为什么? 3.文章标题是“沉默的品质”,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语言阐释这种沉默的品质的具体内涵。 4.下面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23 A.本文作者从农村到城市,能站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思索现代社会人生存的方式和意义,并以 “沉默的品质”这一形象的说法提倡一种朴实的人生态度。 B.文章将沉默的品质和“一地黄土”联系起来,有很深刻的寓意:土地是沉默的,土地上辛 勤耕耘的人们是沉默的,但他们都有各自的价值,这让作者满怀敬意。而作品里多次出现的村落、 农人的形象,也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现代都市文明地排斥和拒绝。 C.文章中引用了两句诗,第一句形象解释了沉默的力量;第二句位于结尾处,强有力地表现 了作者对这种沉默的品质地追求,语调铿锵,态度鲜明。诗句的引用,使文章更具文采和哲理性。 D.文章感情充沛,充满沉重的自省精神;意象丰富而集中,黄土、村落、农人,作者的视线 在时而沉默时而因悲戚的歌子而喧闹着的土地上扫过,寻找自己心灵的真正的归属地。 E.本文最大的语言特色是形象性,形象背后充满着暗示性。一个质朴的“老人”,俨然一个 智者,一句“苦着呢”在让“我”独自品味的同时也该让所有读者的心灵静默。三、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 1.通读全文,说说作者以“心是一棵会开花的树”为题有什么妙处? 2.根据提示,将方框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线索一: 挺拔的槐树花香醉人→ 加繁茂 线索二:少时的弟弟快乐健康 →→ 重生的槐树更→3.联系语境,品析下列句子和加点的词语。 ①团团簇簇 洁白的花朵,像迎风舞动的风铃 ,摇出阵阵欢快的笑声 。 .... ........ ......... ②踏上魂牵梦萦的热土,我的心里充满期待 与忐忑 。 .. .. 4.第⑧段“两行清泪 落了下来”一句中加点字“泪”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既有 . 之情,又有 之情。 5.根据全文内容,谈谈你对第⑩段中“树是大自然的智者与强者,人应该像树一样活着”一句的理 解。四、今世的五百次回眸 1.第一段在“佛说,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后展开议论,表达了作者哪些思 想情感? 2.(1)从第二段看, “山所表达的精神”有哪些? (2)作者为什么将用余生一千次不倦地凝望绿色?24 3.(1)从“五百次回眸”到决定“不再东张西望” ,作者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 “五百次眺望高山” , “一千次不倦地凝望绿色” , “一万次目不转睛地注视人群” ,回眸次数的递 增体现了文章内容上的逐层深入。 B. “它将被飓风抚平??它将在柔和的平坦中温习伟大” ,文章以一连串的排比,表达了对高山终将 消亡的惋惜。 C.我是在与绿色长期隔绝后第一次见到绿色的“那一瞬”就决意皈依绿色,以充满感情之笔表现了 绿色对人心灵的震撼力。 D. “刚刚学会了最初的运算,教科书就被合上”的比喻,提醒人们要在今生今世始终做好一个人, 无愧于人的称号。 E.文章写看山、看海、看人、看花、看科学家??有的地方浓墨重彩,有的地方概括叙说,详略得 宜,笔法富于变化。五、途中 1.作者描写自己上班途中的见闻是要表达什么样的观点?作者的这个观点是如何由有关看风景过渡 到有关人生的? 2.文章使用什么描写手法描写上班路上的风景?描写了秋景的什么特点? 3.解释下面两句话的含意。 (1)这些好景却大抵是得之偶然的,绝不能强求。 (2)我们还是今天有路今天走罢,最要紧的是不要闭着眼睛,朦胧一生,始终没有看到了世界。 4.结合全文,说说你对作者的观点“了解自然,便是非走路不可”的看法。六、做一个努力的人 1.解释加点词语“不期而然”的意思。 2.你如何理解划线句“努力是拥有之母,拥有是努力之子”的意思? 3. 作者说 “许多人因为给自己定的目标太高太功利, 因为难以成功而变得灰头土脸, 最终灰心失望” , 这是否与“我们需要有远大理想”的教导矛盾,为什么?七、按时看日出 1. “从这个意义上说, 福楼拜比我们幸运得多。 ” 结合全文, 作者说的 “幸运” 可以从哪些方面理解?25 2.文章的第五自然段是笔墨集中的景物描写,这段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作者从福楼拜的信中获得了精神启示――“按时看日出”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按时 看日出” 的理解。 4.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这篇用文的题目是《按时看日出》 ,文章重点写了人如何看日出,同时写了人经常看日出意 味着什么。写作角度独到,主题开拓深远。 B.文章文笔细腻,意境恬淡,写作中运用了通感、比喻等修辞手法。如作者说早晨的静是“那 蛋壳般薄薄的静” ,使听觉上无形的“静”变成了视觉上有形的“静” ,从而产生美感。 C.文章由福楼拜信中的一句话写起,接着与普通人的生活进行对比与反思。从中昭示 人们激活生命,清洁内心世界,做一个有活力,有热量,有激情的人。 D.文章中有许多警策隽永的语句,耐人寻味。尤其是作者在结尾处深情地呼唤大家作 一个真正醒着的人,一个精神上苏醒的人。 E.文章中多次提到了作者微妙的想象和感受。他把上班时迎接的阳光称为“煮熟的光 线,中年的光线” ,形象又不失深沉,发人深思。 八、太阳路 1.第 1 段表现出小的时候“我们”的什么特点?(用一两个词语概括) 2.“那苗儿长 ①得生快,标记棍儿竟一连插了几根,一次比一次长 ②出一大截来。”结合句意,分别说 . . 说加点的两个“长”的含义。 长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天天往园地里跑”和“高兴地大呼小叫”分别表现了“我们”怎样的心情? 4.通向太阳的路是一条怎样的路?试着用下面的表述形式概括。 通往太阳的路,是一条____________________;通往太阳的路,是一条____________. 5.“正是在这种攀登中,是庄稼的,才能结出果实:是花草的,才能开出花絮:是树木的,才能长成 材料。”这句话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用一两个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6.这篇文章用奶奶的话作结,有什么作用?九、岁月中飞翔的瓦 1.周庄的瓦有哪些特点、品质?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 2.说说下而俩句话中加点词语在文中有何特殊的含义和作用。 (1)岁月中飞翔 的瓦。 .. (2)我常常把目光长久地放置 在瓦片上。 .. 3.为什么作者说“周庄必须以这些瓦片来表达自己的生活”?26 4.作者写小时候挥拳砸瓦的经历有什么作用?十、我的世界下雪了 1.请分别指出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说明这些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大白鹅高昂着脖子,很骄傲地走在最前面,而那众多的黑鸭子,则低眉顺眼地跟在后面。 ?看着雪花如蝴蝶一样在空中飞舞,我以为晚上的月亮一定是不得见了。 2.请用简明的语言概括作者感情的变化过程,归纳作者情感发生变化的原因。 3.最后两段都写到了“我的世界下雪了” ,请结合全篇简析它的不同含义。 十一、心中装着一双鹰的翅膀 1.结合具体语境,解释下面词语。 (1)盈满: (2)憧憬: 2.文中写野菊、大树、蚯蚓等的言行对刻画种子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3.题目“心中装着一双鹰的翅膀”有什么含义? 4.丑陋的种子最终变成了一株美丽的蒲公英,它一定思绪起伏,感慨万千。请你写一段文字,或抒 情,或议论,表达种子的感受。(提示:注意有一定的语言美和思想性;50 字左右)历史文化一、白马湖的雾 1、此文又名《永远的念想》,你觉得哪个更好,为什么?试说明理由。 2、认真阅读原文,分别用两个四字短语概括文章内容。 白马湖的景: ; 春晖园的形: ; 作者的情: 。 3、你认为作者借情景交融的景,升华出对 “ ”可看出。 二、几生修得到梅花 1.作者在梅园赏梅时感到了诗意,梅花的哪些特点富有诗意?请结合第④段概括。 的赞颂,这从文中点睛之笔2.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27 她不管桃儿、杏儿们嫉妒的流言,也不贪图蜂儿、蝶儿们嗡嗡的追捧,孤傲豪迈地开在漫天飞 雪中,不畏严寒,独步早春。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文章第⑤段中“有道的君子”是指哪些仰慕梅花的人们,他们有着高尚的志趣,视 梅花为修养的典范。 B.文章第③段连用两个“不是不想”,写出了狂风和大雪的无奈,作为梅花的知音和伴侣,它们只 能选择手下留情。 C.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巧妙地将叙述经历、 描摹梅花、 抒发情感、 表达意趣融为一体。 D.文章第④段通过梅花雨桃花、杏花、梨花、水仙花的对比,突出了梅花与众不同的美好,也 流露出作者对哪些“俗常”之花的厌恶。 E.文章引用大量诗句,既表达了作者的心境,又丰富了文章的意蕴,语言典雅,令人回味。 4.文章第⑥段在全文有怎样的作用?请分别从结构和内容角度具体分析。三、将书读活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作者认为将死书读活的关键是什么? 3.本文第⑤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4.请谈谈你对文章末尾段落中 “读书本是花时间、伤脑子的苦事,而从书中获取的多方面充实感, 则是苦事成乐事的根由”的理解。 5.你知道将书读活的例子吗?结合自己的生活或阅读积累从正面或反面列举一个例子作为事实论据。四、轻松读经典 1、为什么作者说要轻松读经典? 2、第 6 段“更怪”表明了作者什么态度? 3、第 7 段“所谓经典,就是时间这位批评家向人们提供的建议”是建议什么呢? 4、第 9 段尾句“如果有一天你也陶醉于阅读经典这种美妙的消遣,就会发现,自己已经距离一切大 众娱乐性质的消遣非常遥远”的含义是什么?五、文明的尺度28 1、作者用类比手法,在谈“文明”前先谈了“宇宙” 、 “时间” ,那么这二者之间的相似点是什么呢? 2、为什么那位担任翻译的法国青年先会“心里很别扭” ,后来“心里不‘别扭’了”? 3、作者举两个法国的事例,意图是什么? 4、 在 “我们听到了太多太多堂而皇之天经地义的理论” 中, 作者对这样的理论是什么态度?为什么? 六、古典之殇 1.阅读(6) - (7)两段,说说哪句话最能概括“尴尬”一词的含义。 2.比较原句与改句,你认为哪一句表达效果更好,简要说明理由。 原句: 多少珍贵的动植物已永远地沦为了标本?多少鲜泽的生态活页从我们的瞳仁里被硬硬撕掉, 被生生撒消?多少诗词风景成为了遥远的绝版? 改句:多少珍贵的动植物、鲜泽的生态活页以及诗词风景都逐渐消失了。 3.本文“古典之殇”中的“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结合上文内容从两个方面具体回答。七、唐朝的潭水 1.阅读全文,说说“那水还活着,在文字的河床汩汩流淌”一句的含义。 2. 作者而今重新品味柳河东的文章时,有了更为深切的感受,请写出其感受的具体内容。 3. 文章以浓墨重彩详写吴冠中《观鱼》画面的内容,和其他画家作家未能涉笔小石潭,其用意是 什么?八、沙田山居 1.从全文看,作者写出了山景的哪些特点?请分点概括。 2.作者在第三段中说“我成了山人”可最后又说“也不能不下楼去” ,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 情?这两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试简述理由。 3.下面两句话运用了什么手法?请具体说明其表达效果。 (1)起风的日子,海吹成了千亩蓝田,无数的百合此开彼落。 (2) 其实山并未回答,是鸟代山答了,是虫,是松风代山答了。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A.这篇散文感情浓郁,浓墨重彩描绘优美山景,笔法多变,景物各呈其妙。全文重点抒发了 沉浸在人间仙境的愉悦心情。 B.全文以“站在阳台上看山景”为线索,细腻描绘居室四周海水群山变幻莫测的景色,突出 “好景虽美而乡愁难遣”的主题。29 C. “白天还如佛如僧, 蔼然可亲, ??有一种潜伏的不安” 一句, 用白天和黑夜的山景作对比, 表现出作者向往光明和憎恶黑暗的强烈感情。 D. “最令人心动而神往的,却是人为的骚音”一句,似褒实贬,作者感慨于工业社会对大自 然原始状态的破坏,对山居清静生活的干扰。 E.作者以一首诗收尾,照应了文章开头,使含蓄在整篇文章中的思想感情明朗化,令读者回 味全文,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 九、漫谈读书 1. 为什么说“我们现代人读书真是幸福”? 2. 分别解释“黄山谷说: ‘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 。 ’细味 其 . . 言,觉得似有道理”中加点的两个“味”字的意思。 3.文章主要谈的读书的作用是什么?十、漫说姓名文化 1.下列对“姓名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姓名文化是一种经过数千年积累和演变,蕴涵着丰富内容的独特的文化传统。 B.姓名文化是一笔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对其他民族和周边地区都产生了影响。 C.“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姓名文化避讳的基本原则,反映了我国文化传统的道德 观念。 D.姓名文化必须是一种活的传承,我们每个人都是它的传承者,都应对它的兴衰负责。 2. 对句子“那个时代,家讳这一显示民族伦理精髓的避讳最为顽强”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家讳”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尊老敬长的传统美德。 B“家讳”是家庭之避讳,体现了“为亲者讳”的原则。 C 在各类取名的避讳中, “家讳”是最深入人心的。 D 在那个时代,人们取名时一般都避自己父母长辈的姓名用字。 3.下列理解和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在我们源于上古的 5000 多个姓氏中,几乎都存在着自己的起源故事和演变历史。 B.连绵不断的谱牒上的文字记录的是人们的原始之根、文化之根,它能给人一种宗亲归属感。 C.人名文化比姓氏文化历史更悠久,所包含的内容更丰富,它传递着长辈的期待和自己的志向旨 趣。 D.人名文化最讲究避讳,避讳包括家庭避讳和社会避讳,显示民族伦理精髓。十一、第三方惩罚 1. 文章开头写的两个设想的场景,目的是什么? 2. 请用 40-50 字把下面句子补充完整,给“第三方惩罚”下个定义。 3.解释“日渐式微”的含义,并根据文章内容,简析在当今的中国城市中,社会性的第三方惩罚机 制显然日渐式微的原因。30 4.最后一段主要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十二、摸书 1、摸书诠释了一种怎样的爱书的境界?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如何理解“世界上没有的一切也在书里。把宇宙放在书里还有富余”?大千风物一、以柔克刚 1.介绍应县木塔建成 200 多年即遭受大震、此后的近千年中经历了多次大地震的考验而安然无恙以 及承受过 200 余发炮弹的轰击亦无大损等情况,目的是什么? 2.划线句“木塔高达 4.4 米的砖石基座坚实、稳定,形成一个‘浮筏’ ,承载着全塔的重量(约 1300 吨)”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是怎样的? 3.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 )→( )→赞美祖先抗震智慧 4.“这样 使塔身形成美丽的曲线, 能把水平的地震冲击力分解成垂直方向的压力”应填入的关 联词语是( ) A.既??又?? B.虽??但?? C.不仅??而且?? D.如??就?? 二、江南古镇 1.仔细阅读全文,说说文中写到了哪些能够表现古镇特色的景物? 2.文章开头说“要研究江南的文化历史,就不能不读江南的古镇” ,这是为什么?请根据文章内容, 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3.认真阅读文章 4-6 段,说说文中主要写了古镇上哪几类人,作者写他们的用意何在? 4.结合本文内容,仿照例句造句: 假若把整个江南比作一曲委婉柔丽、行云流水般的乐章,那么古镇就是一个非常精彩的乐段。 5.阅读下面这则材料,结合上文,说说江南古镇有哪些共同的魅力? 我缓步登上了双桥,果然好景致!弯弯的小河似飘逸的稠带缠绕着幽静的古镇,酒楼画舫窗口 的旗帜在阳光下庸懒地舒展着,远处的青石桥淡淡的静止着,远远望去好似一幅淡雅到极致的水墨 画。我不由举起相机,唉,怎么镜头前全是晃动的人头?一个村姑摇着一船欢乐和笑语滑过粼粼的 波光从桥下穿过,是我从陶醉中醒来。现代的文明使我们远离了幽静而淳朴的久远的岁月,但我们31 内心的渴求是在不断的寻找能使我们心灵宁静的世外桃源,周庄这样的水乡已很难见到了。三、明月清泉自在怀 1. 作者理解王维的诗《山居秋暝》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 作者写终南山的松、黄帝陵的柏和碑林前的槐,目的是什么? 3. 下面句子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① 到头来, 这风霜雨雪, 这刀斧虫雀, 统统化做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 “胎盘” 。 ② 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 4.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 本文通过对王维诗的理解过程,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 B. 文中“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指的是王维诗的魅力和他的品德。 C. 作者主张要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也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二者并重。 D. 作者对自然景物的拟化和由此引发的议论,深化了文章内容和主题。 四、梧桐 1. “为一只蟋蟀,他清泪纵横;而一只蝈蝈,就令他热血澎湃” ,这说明梧桐具有怎样的心性?这样 写有什么好处? 梧桐心自灵通,爱恨悲欢情感丰富,具有非凡才思和浪漫情怀。运用典型细节,能够具体生动 地表现梧桐被丰富美妙的音乐所深深吸引的情形。 2.分析开头所引古诗在全文的作用。 ①引出下文的抒情,奠定感情基调;②统率下文的内容,形成全文内容的总纲; ③增加文化内 涵,丰富文章内容。 3. “音乐是梧桐的全部生命” ,文中是如何具体表现的?请根据全文文意分条概述。 ①梧桐有着音乐天赋,对万籁的取纳造就了他非凡才思和浪漫情怀;②桐木制作为琴,琴声可 演绎人间爱恨悲欢,千般情感;③即使不为琴,无论后来做了什么,其性未改,其质未变,其爱乐 的身体和灵魂不死;④投人火中的碎片,照样发出烈烈的绝响。 4. “梧桐的不幸,却成了我的大幸” ,而“我”的存在对于梧桐而言究竟是幸还是不幸呢?请根据文 意说出理由。 幸或不幸之中的幸运。①我深知音乐是梧桐的灵魂和生命,是它的知音;②尽管“丝弦已失” , 制成书桌,我却能识此木,与其声气相通;③我不仅理解梧桐爱乐的天性,还追慕它的执著精神和 至高境界。 5、文中写“秋叶凋零”的一段,能否具体描写梧桐落叶的声音?为什么? 不能。因为①梧桐是“取纳万籁”的主体,而“雨声”等是取纳的对象,写进梧桐落叶的声音 会混淆取纳的主客体关系;(2 分)②此处如果写落叶的声音,与本段重点表现梧桐的襟怀不吻合,与 全文激越的抒情基调不协调。(2 分)(若有学生认为可以,只要言之成理也给分,但要兼顾文章的基 调和构思两个方面来陈述理由) 6、 “梧桐的至高境界”是什么? 即使不为琴,无论后来做了什么,其性未改,其质未变,其爱乐的身体和灵魂不死;投人火中 的碎片,照样发出烈烈的绝响。32 7、作者认为“天然资质加上一段取纳万赖的经历,造就了梧桐的非凡才思和浪漫情怀。 ”这“一段 取纳万赖的经历”指的是什么? 指梧桐经过雨声、风声、鸟声、雪声、雷声的浸透、滋养和冲击。 8、联系全文看,梧桐有哪些非凡的品质? 心性通灵、吸纳万籁、多情善感、志节不改的非凡品质。 9、作者写古代乐官的传说故事,有什么用意? 写出梧桐的历史悠久,也强调了梧桐的执着精神和至高境界,具有音乐天赋,表达了作者不仅 理解梧桐爱乐的天性,还追慕它的执着精神和至高境界。五、动物听笛 1、 动物听笛是怎样的一幅风景? 2、 从文章的描述中,你看到了作者对什么的渴求? 3、 牧羊短笛,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命题,你能想起哪些关于“笛”的诗句? 六、会飞的花朵 1、 标题“会飞的花朵”有什么含义? 2、 蝴蝶的美表现在哪些方面? 3、 全文从哪些方面对“会飞的花朵”进行了全面而生动的说明? 4、 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 5、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6、 第三段中“尤为奇妙的是,有些蝴蝶由于鳞片的开关和鳞片上脊纹的物理结构不同”这句中的 “有些”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七、湖 1. 第 1 段中,作者说:“湖是大地的眼睛”,对于这句话,你怎样理解? 2. 第 4 段中,作者一连用了五个“为了”,在内容和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3. 最后一段,作者由“人化的自然”白藤湖悟出的生活哲理是什么? 4. 下面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 太液池给了幼年的 “我” 一个奇异的温柔, 天山深处的高山湖泊--赛里木湖给了中年的 “我” 一种“庄严”和“庆幸”。 B. 在大地与人之间的奇妙契合中, 作者认为山、 海、 沙漠、 河流无法与湖这种流动的深情相比。33 C. 本文第 4 段中说“为了你的眼睛与天上的月亮”,意在表明湖与月亮一样使人感到美丽,领 受到一种情意。 D. 香山静宜园“双清”的池水,新疆赛里木湖的盘山公路上的重型卡车,远古时代海的遗留-博斯腾湖都体现了湖对人类的一种情意。 E. 与小小的儿童乐园式的眼镜湖、一望无际凛然而又高耸的赛里木湖相比,作者最感亲切随意 的是更加人化的自然――珠海斗门的白藤湖。八、城市的高处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第⑨自然段作者举出陶渊明和诸葛亮的例子,意在说明乡村对一个人成名的重要作用。 B.作者用“高处不惊乃雍容,低处不寒乃欢颜”结尾,既流露出对城市高速发展现状的冷静思考, 也表达了对乡村平凡而自足的生活的礼赞之情。 C.文章开篇极力描写作者在乡村所见的各种美景,由此引出后面对城市高处种种神秘生活的展现。 D.文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将“城市的高处”与“乡村的低处”的境况作了对比,以突出文章的 深刻主旨。 E.这篇文章描写了城市生活的繁华和富有,表现了作者对城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请指出第⑤段句子“在城市紧张的张望和攀援的时间里,北方或南方的庄稼,却把一生中的很多 时间用于冬眠,以便养精蓄锐,让自己更本质地生长”运用的修辞手法,并具体赏析其表达效果。 3.这篇文章为什么以“城市的高处”为题,请谈谈你的看法。九、落花枝头 1.文中加点的“未果之花”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在本段中应如何理解? 2.第①段中加有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收到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3.文章的第⑤自然段是作者对“落花”的礼赞, “落花”究竟有哪些品格值得作者礼赞的呢,请分 条概括。 4.文章的③④两个自然段,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石榴花果满枝的景象,而文章的标题却是“落花 枝头” ,这样写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十、古藤 1.联系上下文,说说“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 , “我吃惊了” , “我”为什么“吃惊”? 2.联系全文说说作者对“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做了怎样的“品读”? 3.文章叙述了何仙姑与吕洞宾的传说和年老女人生子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4.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4 文言文扩展阅读01.神童庄有恭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幼有神童之誉 (誉: . ) ?庄以实对 (对: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将军方与客弈,见其神格非凡。 (2)对,小事耳,何难之有! 3. 方仲永被誉为“神童” ,结果泯然众人;庄有恭被誉为“神童” ,被钦点为状元,官至刑部尚书。 你觉得他们结局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呢? ?遽诘 之曰(诘: ) . ?因 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因: . )02.鲍子难客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众客和 之(和: ) ?徒 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徒: . . ?彼此相食 (食: ) ?且 蚊蚋苑簦ㄇ遥 ) .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 ?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 3.以现代人的眼光,说说你对“类无贵贱”的看法。 )03.陈实与“梁上君子”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栖于梁上(梁: ) ?梁上君子者是也(是: ) ?实徐谕之曰(徐: ) ?宜省己为善(省: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成性,遂至于斯。 ?实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 3.成语“梁上君子”即出自本文,它指什么?04.曹绍夔捉“怪”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35 ?日夜辄自鸣(辄: ) ?然冀其有效(冀: ) ?夔食讫(讫: ) ?其响遂绝(绝: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 ?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 3. 你从本文悟一个什么道理?05.为人大须学问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朕向为群凶未定(向: ) ?躬亲戎事(躬: ?不暇读书(暇: ) ?不徒言也(徒: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身处殿堂,不能自执书卷,使人读而听之。 ?却思少小时行事,大觉非也。 3.读了本文,你有怎样的感悟? ) )06.承宫樵薪苦学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宫过其庐下(过: ) ?猪主怪其不还(怪: ?见而欲笞之(笞: ) ?因留宫门下(因: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 ?樵薪执苦,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3. 读了本文,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07.王著教帝学书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数遣内侍持书示著(数: ) ?著每以为未善(以为: ?对如初(对: ) ?恐帝不复用意(用意: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有王著学右军书,深得其法,侍书翰林。 ?帝笔法精绝,超越前古,世以为由著之规益也。 )36 3. 你认为王著是一个怎样的人?08.读书五失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予少时读书有五失(予: ) ?其失懦而无立(懦: ?将疾趋而从之(趋: ) ?辄出其后(辄: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泛观而无所择,其失博而寡要 ?喜学为文,未能蓄其本,其失又甚焉者也! 3.就“其失劳而无功” ,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09.赵简子爱士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夜款门而谒曰(谒: ) ?董安于御于侧,愠曰(愠: ) ?取肝以与阳城胥渠(与: ) ?皆先登而获甲首(首: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赵简子有两白骡而甚爱之。 ?人主其胡可以不好士? 3.请评价赵简子这个人。10.赵简子元日放生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以正月元旦献鸠于简子(于: ) ?客问其故(故: ?君如欲生之(生: ) ?简子曰: “然。 ” (然: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民知君之欲放之,竞而捕之,死者众矣。 ?捕而放之,恩过不相补矣。 3.这则故事的寓意是什么? )11.张之万之马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尝日行千里(尝: ) ?公不许(许: ?之万怪之(怪: ) ?比公乘之(比: 2.翻译下面的句子。 ) )37 ?固请,之万无奈,遂牵而去。 ?之万求之不得,遂退金收马。 3. 韩愈的《马说》中认为,由于没有伯乐,所以千里马得不到重用,本文中的“军人”识马却驾驭 不了马,这是为什么?说说你的理解。12.幽王击鼓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幽王与诸侯约(约: ) ?戎寇尝至(尝: ) ?褒姒视之大说(说: ) ?至其后(至: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 ?幽王之身乃死于骊山之下,为天下笑。 3. 幽王身死的原因是什么?13.王安石待客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因谒公(谒: ) ?公约之饭(饭: ) ?觉饥甚而不敢去(去: ) ?不复下箸(箸: 2.翻译下面的句子。 ?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 ?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3.你如何看待王安石待客之道? )14.诸葛亮言家事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初,亮自表后主曰(初: ) ?子弟衣食(衣食: ) ?及卒(卒: ) ?如其所言(言: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38 3.请用一个字概括诸葛亮的品质。15.范文正正直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会术者病笃(会: ) ?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即: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 ?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 3.结尾写“封识宛然”有什么作用? ?今以付子(今: ) ?当以还汝(当: ) )16.王安国直言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嫉恶太甚(甚: ) ?时吕惠卿为馆职(时: ) ?平甫正色曰(正色: ) ?不若远佞人也(远: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彼亦偶然自喜而为尔,顾其事业岂止如是耶! ?吕大以为议己,自是尤与平甫相失也。 3.文章很短小,人物描写却非常生动,请扣住(王荆公) “笑曰” 、 “平甫曰” 、 (吕惠卿) “遽曰” 、 “平 甫正色曰”加以赏析。17.海瑞清廉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卒于官舍(卒: ) ?苏检点其宦囊(检点: ) ?不立党(党: ) ?此九字断尽海公生平(断: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同乡宦南京者,惟户部苏民怀一人。 ?即千万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 3. 文中的海瑞是一个怎样的人?18.吕蒙正不计人过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39 ?吕蒙正相公不喜记人过(过: ) ?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过: ?同列犹不能平(平: ) ?因不如无知也(因: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其同列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丽江古城客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