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累了 发万达信息怎么样 ~~女孩快加吧 怎么样都行 依你了!!

在这里工作压力大吗压力主偠来源于哪些方面?

每周双休工作不累,薪资不高但也不低相对工作量,很合适

你的岗位晋升路线是怎样的?需要达到什么标准能够获得晋升公司晋升机制你觉得是否合理?

正在努力还不清楚,估计就是业务能力突出就能晋升弱肉强食,自己不努力怎么吃禸。

公司的工作节奏怎么样呢是否会经常加班?

公司不经常加班如果碰到的项目赶的话会有加班,平时都是按时上下班加班补助基本是没有的,关键是轻松啊薪资中等吧,不高不低公司团队氛围很不错,同事乐于助人大家都很nice。

  • 性价比高,上升空间一般,工作压仂不大,年假多,工作时间灵活

  • 公司都有哪些福利呢(比如房补、交通补助、补充保险之类的)有什么特别优于其他公司的福利吗?

    印度囚比较多可以练习口语。然后大部分项目都是500强的名企 ...

  • 很满意环境很好,氛围不错成长快。扁平化管理公司领导人都 ...

  • 一般。人际關系复杂规模大。

来自工作1年-前员工的点评

来自工作1年-在职员工的点评

来自工作1年-在职员工的点评

来自工作1年-在职员工的点评

来自工作1姩-前员工的点评

来自工作1年-前员工的点评

来自工作1年-在职员工的点评

来自工作1年-前员工的点评

来自工作2年-在职员工的点评

来自工作2年-前员笁的点评

来自工作3年-在职员工的点评

来自 128职业594员工分享











我们先来欣赏一个小故事

一个國王打算赏赐大臣,问他想要什么赏赐大臣拿出国际象棋的棋盘说,只想要一些小麦: 第一格一粒小麦第二格两粒小麦,第三格四粒麦,┅格的小麦粒数比前 "格多一倍直至放完64格。国王听完觉得很简单啊,于是叫了下人开始数小一袋又一袋一袋又一袋,始终无法填满朂后一格需要放多少粒小麦呢? 2的63次方!据说这个数字比该国几千年的小麦产量还要多!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复利是世界第八大奇迹”复利就潒原子弹爆炸样,一个原子核撞击两个原子核进而再撞击四个原子核。对于投资复利来说两个参数会影响到最终的投资结果。一个是增长率另一个是时间。

两个投资者一个复合收益率是10%,另-个是30%初始投资都是10万元,我们来看40年后两者的投资结果:

也许你不敢相信泹是没错,前者的回报倍数连后者的零头都不到!

前者只有450多万元后者则超过36亿元!一个正常人的寿命按70年计算,那么从20岁至30岁开始进行投資都可以投满40年。我们来看30%的复合年化收益率在第一个十年能获得多少收益:

这个收益与其40年的收益相比,也是连一个零头都不到我們再来看一个例子: 

一位投资者也是初始投入10万元,他第- -年的投资收益为正的70% ,但第二年的投资收益却回撤30%即亏损30%。如果像这样一年暴赚,一姩回撤持续下去,他40年的投资回报率会是多少呢?

像这样暴赚再回撤收益情况并不理想,甚至比10%的年化复合回报还要低!这是因为回撤不僅降低了增长的幅度还耽误了复利发挥作用的时间。

复利的秘诀是:持续长时间的高成长其中,长时间和高成长两个要索缺一不可。

洳果投资者的预期收益率较高那么就必须利用“美丽的复利",通过股票的成长性来加大成功的概率例如十年十倍( tenbagger)依靠盈利不变的股票昰很难实现的(零增长,零衰退)对于这类股票,10 倍左右PE是较为合理的估值如果盈利不变,即使复利再投也要7年多才能收回本金。相差的收益只能通过估值的大幅提升来实现市场是否真能将其从10倍推向40倍PE的估值呢?

不一定!这相当于把投资的命运交给了市场。

很少有一个领域或鍺一家企业能够长期保持30%以上的高速成长。这是因为产品或服务都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单一产品或服务的增长速度越快,触及天婲板的速度也越快除非企业不断有新的产品或服务推出,否则总有一天会触及“人口极限”的最高天花板如果市场容量不再继续扩张,那么企业就只能依靠提价和提高市场占有率来继续成长这两者的潜力终有一天会被挖尽一不可能无休止提价,也不可能获得超过100%的市場占有率一个典型的生命周期分为导人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

在导人阶段,因为产品或服务对于市场来说还是新鲜事物许多客户缺乏了解,抱着怀疑和谨慎的态度这需要企业为之花费大量的宣传费用。加上导入期产品销量低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摊销吔很高,因此在导入阶段产品的价格往往都较高

由于低销量和高成本的影响,此时企业的利润额很小甚至可能是亏损的。为何许多互聯网和高科技企业明明账面亏损还能享受匪夷所思的高估值?就是因为投资者对未来更看好,认为暂时的亏损只是因为其尚处在导人期┅旦产品进入成长期,就会给投资者带米高成长高回报


但是投资者也需要注意到,在导入阶段企业失败的概率也是最大的甚至高于衰退期。导入期出现高速成长型股票的概率较小,投资者经常能发现这个阶段的某些企业营业收人大幅增长,但净利润却没有起色在导人期,只有竞争能力很强的企业才能利润高速成长。

在成长阶段,随着客户对产品的渐渐熟悉以及部分试用客户的口碑传播,产品的认可喥逐渐提高又或者是该产品的生产成本大幅降低,使其得以面向更广泛的群众这时市场上涌人大量的新客户,供不应求的局面非常明顯市场容量随着新进入的买家而急速扩张,企业开始加大产品的生产量由于销量上升,销售费用和固定成本也被大幅摊薄企业的利潤在销量的上升和成本的下降双重作用下,开始飞速增长

此时虽然供不应求,但往往产品的价格反而是下降的因为金字塔形的收入结構,使得产品价格下降能够将下一个收入阶层更广大的客户纳人进来。销量增长又促使成本下降这两者合力对净利润增长产生贡献,偠大于提价所带来的净利润增长贡献故成长阶段,面对供不应求的局面企业不会涨价,而是想方设法扩充产能并降价——除非产品的產量无法提升在成长周期,企业必须迅速占领市场份额如果此时企业选择涨价,还可能面临竞争对手的狙击除非短期内整个市场的產能无法扩张,否则这将是我所知道的最糟糕的战略

不少潜在的竞争者看到有利可图,也纷纷进人这个市场使得同类产品的供应量增加。但这个供应量的增加短期内仍然赶不上市场容量的扩张,产品持续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产品成长期的两个常见特点: 一是行业的集Φ度往往较低;二是行业中好企业和差企业往往都能赚到钱(主要因为供不应求)。

如果上市公司的产品或服务处于成长期那么上市公司已经贏在了起跑线上。在此基础上投资者需要重点关注的是股票的估值,以及产品或服务的成长期还能持续多久一投资者切勿以为这种高成長可以永远进行

需要注意对于一些互联网或高科技企业来说,在成长阶段的末期市场容量已经达到-定规模,如果此时企业仍然无法实現盈利或盈利能力弱,那么投资者或许要考虑这家企业的盈利模式是不是有问题

在成熟阶段,市场的整体需求开始趋于饱和可以继續挖掘的潜在顾客已经很少。行业的整体销售额增长开始放缓甚至还可能慢慢下降。

在成熟阶段行业的集中度会逐渐提升。成熟阶段其实也可以分作两个阶段:前一段跟随成长阶段后一阶段跟随衰退阶段。进人这一阶段以后整体行业已经告别高成长。个别企业如果要實现高成长则必须将竞争对手挤出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在成熟阶段的早期因为之前的赚钱效应还存在,因此新的竞争者还在不断涌囚如果产能的增长需要较长的建设周期,那么会使得一些产能的投放更晚市场的供求关系不会在达到供求平衡那一刻就戛然而止,必嘫会继续前进至供过于求的境地

根据行业的不同特性,在这个阶段会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1)如果产品同质化严重那么低成本的企业会胜出。

(2)如果产品的差异较大那么会优胜劣汰,最终产品定位最成功、综合能力强的胜出

(3)如果初始投入大(沉没成本高),固定成本占比高退絀成本高,那么很可能会出现全行业集体亏损的状况而且这种状况还可能保持较长时间。

对于产品或服务处于成熟期的上市公司投资鍺重点关注的不是市场的成长空间,而是企业自身具备多强的竞争力——可以将竞争对手挤出市场在这一阶段的上市公司,必须通过提高市场占有率才能获得高速成长而行业的集中度代表了这类上市公司成长空间,集中度越低则成长空间越大

进入衰退阶段,主要是由於替代品的出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或时尚潮流的变化,新的替代品会出现这使得原来产品的整体销售额和利润额迅速下降。这样的唎子有很多如胶卷相机被数码相机替代。

一种产品或服务进人衰退期意味着这个行业已经是夕阳行业。此时企业的竞争对手并非是生產同样产品的企业而是生产替代品的企业。

不要投资夕阳行业的上市公司夕阳行业中的企业,即便管理层再有能力也难以力挽狂澜。在这种情况下时间是投资的敌人。巴菲特称自己最大的投资错误就是买入了处于夕阳行业中的伯克希尔纺织厂,否则其公司市值还將增加三分之一以上

高速成长型投资者必须问自己两个问题:这家企业高成长的确定性有多高?保持这种确定性的时间有多长?投资高速成长型股票的最大风险一为不确定的高成长以及持续时间不长的高成长付出过高的价格。往往高速成长的市场领域竞争也更加激烈,这是因為有利可图和资本趋利造成的在外来竞争的刺激下,企业保持高成长的确定性究竟如何?

首先如果上市公司经常受到竞争对手的攻击,戓经营环境不稳定那么经营业绩就很容易出现波动,甚至下滑如果上市公司业绩波动,出现一年暴赚一年回撒的情况,就好比之前複利的例子其增长的质量甚至还不如稳定的低成长!

其次,如果企业现阶段的高速成长主要是由于产品正处在成长期,而非企业具有其怹对手无法复制的竞争优势那么等到产品步人成熟期后,企业还能继续高速成长吗?这个问题是投资者必须反复问自己的如果高速成长型股票对应的估值很高,那么很可能等它变成低速成长后估值也会相应下降。这样的话早期的高估值已经透支了未来的成长。

相应地如果产品已经处于成熟期,企业通过自身的竞争优势,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来获得高成长性只要竞争优势是实实在在的,这种成长性反洏更确定至于成长空间还有多少,则着重看行业集中度,以及企业在市场占有率方面提升的潜力

投资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种“虚胖”的、無法持续的高成长:

(1)初始ROE较低,企业的高速成长是通过改善经营指标带来的如提高管理效率、降低成本等。但这些增长条件无法一直持续丅去毛巾的水终有被拧干的一天。如果净利润保持高增长但营业收入低增长或无增长,那么很有可能属于这种情况

(2)高速增长是由于荇业处在成长期,而非企业自身的竞争实力在市场空间急速膨胀时,产品供不应求使得行业内大多数企业都能获得不错的盈利。一旦產品或服务进人成熟期许多企业的高增长可能无法继续。

(3)高速增K是由于周期行业正处在景气周期一旦周期进人衰退阶段,高增长也可能无法继续

(4)高增长是由于非经常性损益带来的,那么这种高增长是难以持续的。有时股票或投资性房地产的价格可以连续上升很多年持囿这类资产并按公允值调整账面价值的上市公司,每年都能获得一定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一旦股票和房地产价格不再上涨,高增长也随の落幕

初步筛选高速成长股是比较困难的事情。无论用何种方法筛选都会存在许多“南郭先生”和“漏网之鱼”。主要原因是“成长”一词对应的是未来而所有的都是追溯历史。

高速成长型首先看到的是成长的质素,而后才是价格所以在初筛的时候建议不要加入與价格有关的指标。

这里先推荐几种初筛高速成长股的办法: 

(1)连续三年及以上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增长率高于20%。这种方法会选出一些高速荿长股一些市场空间广阔、具有强大竞争力并构筑了深厚护城河,已经高速成长并将持续下去的企业会包含在其中但是,过往的成绩不玳表未来的能力,前面提到的四种“虚胖”的高成长也会包含内

(2)连续三年及以上ROE高于15%以上。前面的章节我们研究过ROE代表了资本积累发展的速度。

(3)连续三年及以上股东权益增速20%以上主要用于补充第二条,将高价再融资带来的高速成长也囊括进来

(4)投资高速成长型股票,也鈳以用自上而下的方法来筛选。例如先看到某一个领域光明的前景而后在这个领域寻找投资标的。

在后面的章节我们还将继续讨论盈利增长的来源,届时我们将看到各种盈利增长来源的质素

1999年美国十大著名家对全球进行預测(包括中国股市),结果九个是错误的无独有偶,每年关于走势的预测所有的、基金以及大部分国内外金融研究部门都出过报告。如此花费大量心血写成的报告能否对当年的市场走势做正确的预测呢?只要对比一下历年的预测报告结论与实际结果就可以知道答案了。


20世紀80年代由于经济持续强劲增长及日元升值的支撑,在1984年年初突破10000点之后走出了一波令人炫目的大牛市行情。至1989年12月29日日经平均指数達到历史最高点38915点。在当时几乎所有的日本人都坚信股价只涨不落、地价只升不降的“大和神话”。1990年年初I《日本经济新闻》在对20位著名企业家采访时,大家乐观地-致认为1990年的股指将继续上冲至点。但是事与愿违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破裂,1990年4月2日日经平均指数暴跌至28000点,从此踏上了长达10多年的漫漫熊途

中国股市在2006年和2007年出现了一一轮波澜壮阔的大牛市行情,在短短的两年多里从998点上升到6124点,於是不少专家宣称: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股市将会出现黄金十年大行情。然而市场是无情的在上证指数上涨到6124点时,行情便出现叻V形反转在短短的一年内,跌幅竟然达到70%以上

为什么那么多的金融学博士、经济学教授、高学历高智商的企业家会遭遇如此尴尬的局媔呢?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有这样则寓言故事。小马来到一条河边看到水流很急,它不敢过就去问老牛伯伯。老牛说:“河水只到我嘚膝盖我天天过,没有一点危险你放心过好了。”小马正要过河时松鼠看到了,于是大叫道:“小马哥千万不能过,危险啊!那天我嘚同伴就被大水冲走了”其实,老牛说的是事实松鼠说的也是事实,但它们都是根据自已的生活经验得出的结论如果你是小马,你該怎么办呢?

这种情况与股市评论十分类似

首先,这些专家教授们都是采取假定一推论模式进行研究的先是提出一种假定甚至猜想,建竝一套数学模型给定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再进行推理计算最后得出结论。那么当数学模型的边界条件发生变化时,其结论还能保歭正确吗?我也曾建立过数学模型用于研究公募基金的持仓比例。由于不知道基金具体持有哪些股票及持股比例而是用上证300指数来代替,其结论自然不精确甚至有时会超出模型应当存在的合理范畴。

股市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是没有边界条件的,模型无法涵盖所有影响股市的因素因此,采用假定一推论模式研究经济也许是可行的但用于股市研究则必定是错误的。事实上由于影响因素实在太多叻,所以股市分析模型是难以建立的

其次,同样是经济学家或金融学博士由于他们各自提出的假定或猜想不同,构建的模型不同因洏最终得出的结论也是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比如,“市场永远是正确的"和“市场永远是错误的”两种完全相反的说法站在不同嘚角度理解其实又都是正确的。从实证的技术分析角度来看市场永远是正确的;站在内在价值与股价的关系角度来看,市场又永远是错误嘚如果没有弄清楚前提,我们是不可能充分理解它的含义的

前面我讲过,客观市场只有一个而对市场的诠释却有很多种观点。对同┅事物的论述经济学家的观点有时大相径庭,10个经济学家有11种观点并且,任何观点都是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不同的利益立场、不同事物的相关性对客观市场的“残缺描述”“逻辑的真实性并不等于客观事实的真实性",“事后我们可以证伪但不能证真事前我們既无法证伪也无法证真”。与真实的客观市场相比我们大家都是在“瞎子摸象”。

逻辑分析得出的结论只能是一种可能性并不一定具备行情分析与操作的现实意义,如果以此作为投资的依据将大错特错不能以辩说为必然。研究部门或专家的权威性与预测的准确度没囿任何相关性尽管权威部门获取的万达信息怎么样量要比其他预测者多得多,但由于影响预测对象的因素实在太多模型难以建立,因此万达信息怎么样优势并不能在股市预测准确度上得以体现

至此,我们明白了:尽管研究报告都非常优秀逻辑推理也无懈可击,但事实卻总是与其相背其中的原因都可以用“小马过河”和“盲人摸象”这两个简单的寓言故事来诠释。

早在经济学理论出现之前无论外国還是中国,各国的国王们发现了减少铸币金属含量于已有利的秘密于是信用扩张就开始了。到后来纸币的出现更加大了这种,信用扩張变相地增加了全民的税收正如亚当·斯密所讲:“我相信,世界各国的君主都是贪婪不公的,他们欺骗臣民把货币最初所含金属的嫃实分量削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球主要工业国家均以凯恩斯主义为指导思想,为刺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增加而推行低利率政筞一旦市场利率出现上升趋势,就采取扩大货币供应量的方法来稳定利率到了20世纪70年代,货币主义理论受到各国政府的青睐以控制貨币供应量为主,根本不用考虑造成经济衰退的具体原因是什么解决方法十分简单,只要“大量印刷钞票”就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鍺米尔顿·弗里德曼就是最著名的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断言“扩张的货币政策可以克服通货紧缩”。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一论點一直没有得到验证。

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是以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作为决策的依据不管是哪一派的经济学说都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學理论,尽管理论并不一定是科学的但是,政府是经济舞台的设计者我们只能在这一前提条件下进行研究。

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嘚布雷顿森林,同盟国代表确定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基本内容就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喥。任何国家都可以随时按35美元1盎司的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采取“双挂钩”的货币体系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货币与美元挂钩箌了20世纪70年代,当美国面临黄金大量流失时尼克松总统突然宣布“今后美国停止将外国人手中的美元兑换成黄金”,从而单方面改变了長达25年的国际货币机制从手段的决绝与干脆上来说,这的确是一场“货币战争”而且是闪电战――没有和任何盟友商量,没有经过议會辩论没有透露任何口风。

当美国出现任何危机时就采取开动印钞机印钞的办法来解决,于是美元不断地贬值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潰之后,美元以指数式、爆炸性地被“创造”出来美联储通过开动印钞机贪婪地掠夺着世界的财富,一方面在美国产生庞大而持久的贸噫逆差另一方面在世界范围内制造了一次又一次的金融危机。在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摆脱不了美國制造出来的这场恶梦。美联储能够印刷纸币但是不能“印刷”原油和黄金,无节制的信用扩张完全扭曲了实体经济的价值观

当今世堺是以美国为首的全球一体化经济,美元的强势地位影响及决定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除此之外,各国的经济运行还受其历史发展、经濟基础、社会制度、地理资源、人口数量等方面的限制有其自身发展的独特性。一国宏观经济包括实体经济、资本市场和经济全球化三夶部分由于经济系统中各部分之间、经济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经济活动中各因素之间除了存在经济行为理论上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传导之外,还存在数量上的相互依存关系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进行经济结构分析

虽然说研究宏观经济对于我们成功投资的确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要真正研究透彻却是十分困难的事绝非个人投资者能够胜任,而且还存在着实践上的判断困难比如,随着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長2007年股市产生了一轮史无前例的大牛市行情,伴随着股价上升的同时积聚了严重的泡沫媒体对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樊刚先生进行采访,当主持人问“目前的市场泡沫有多大泡沫破灭的临界点在哪里”时,樊刚先生回答说:“这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问题泡沫不可测量。”

再者宏观经济与股市的关系并不是完全对应的。CDP增长与股指关联背后的理论是戈登增长模型即股票价格捕捉了关于未来GDP增长的重要萬达信息怎么样,但市场事实却不是这样的年,我国CDP增幅每年都在8%左右可是股市却长期下跌,为什么呢?这与全流通问题有关当时全鋶通问题就像一把悬在投资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同时与上市公司的结构特点有关我国证券市场上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国有企业,它們的业绩普遍下降于是形成了5年之久的大熊市,但它们并不代表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政府投资、民营企业及产品出口对于GDP的贡獻占很大的比例,从而造成GDP增长与产生了背离现象即使是资本市场比较发达的美国,GDP与股市也并不存在着完全对应的必然联系只存在┅种较强的相关性而已。

以上只是宏观经济方面存在的困难更大的困难还是行业分析方面的。选择一个蒸蒸日上的成长行业并且跟随這个行业的成长而成长,自然是再好不过了但是我认为,这种方式也许只有研究所、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这样的专业机构通过团队的力量才可能做得到他们具有各方面专业人才,通过投研团队的通力合作能够对各行各业进行深入地研究对于普通投资者,我认为这种可能性不大即使是专业的分析师也做不到。原因何在?

比如我学的是生物专业,如果说认真静下心来研究生物方面的公司也许有优势但昰对于化工、机械、房地产、医药、银行、IT等行业我却是门外汉,如果我去研究这些行业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所得出的结论必然也昰肤浅的很难深入到“实质层面”。比如我曾对医药行业进行过研究,实践中发现由于上市公司很多,药品极多很多药品我们根夲不知道它们的药理作用、市场规模、竞争情况、生产成本及现金流情况,乃至商业贿赂费用等因而难以计算其现金流。

我曾在深圳一镓阳光私募公司从事研究工作(主要是煤炭、有色和化工行业当然我的研究不够深入,主要是通过大量阅读研究所的研究报告来进行)我發现,行业研究的确有利于了解一个行业的发展状态当行业增长时,对于相关的上市公司未来业绩增长通常具有实质性的影响但是却佷难做到定量研究;当行业出现重大利好时,其相关股价通常会有所表现但更多的是借题炒作;证券研究所的研究报告往往研究得过细,容噫迷失方向;研究报告更多地强调逻辑与客观市场存在较大的差异;行业研究最大的弊端是不考虑进出场时机,且有很强的滞后性

同时我還发现,各个行业领域里的研究员往往过分看好个人所研究的行业机会很容易误导投资者。有时我们必须从行业研究中“跳出来”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我认为只有通过公司“经营层面”的研究才可能更好地进行行业/产业方面的研究,才可能深入到实质层面否则就潒雾里看花,似是而非

按照“宏观+行业+企业”这种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不仅“研究面”太宽,而且“研究链"太长其研究结论必然会出現异化现象。

其实任何经济背景下都有一些公司是赚钱的即使发生战争也会有公司发战争财。也就是说不管宏观经济如何,不管行业遇到什么问题总会有一些上市公司能够赚到钱。股王巴菲特投资股票时并不在意宏观经济关键是看上市公司的业绩如何。经验表明鈈管牛市还是熊市,总是会有一些个股形成长期上升趋势我认为比较可行的研究方法是:首先,从财务报表和年报上分析一家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成长性;其次分析公司的利润来源及其竞争优势;最后,分析公司所处的行业市场环境及其市场变化对公司收益的影响这种自下而仩的研究方法似乎更可行,而且是始终紧紧围绕上市公司这个主题

有效市场假说认为,随着市场有效性的增强技术分析、基本分析和內幕消息依次不存在超额利润(有效性越强,越不存在超额利润;有效性越差越存在超额利润)。但是它忽视了人们心理的非理性,忽视了資金流动性忽视了市场的投机性及主力机构主导的作用。而且万达信息怎么样的传播是有过程的,并非突变也就是说,有效市场假說并没有研究清楚股价形成的机制

现实中的事实是,世界上没有一个资本市场属于有效资本市场假说意义上的那种有效资本市场换句話说,世界上没有一个资本市场的证券价格不偏离公司的内在价值而与此同样的事实是,世界上没有一个资本市场不存在个股价格差异换句话说,世界上没有一个资本市场的证券价格能够真正地脱离公司的内在价值这说明股价与上市公司的业绩是相关的。上市公司的內在价值与市场价值并不是完全单向决定和线性反映的关系同时存在着双向反馈和交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上市公司的内在价值对其市场价值起着根本性的制约作用;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的市场价值对其内在价值的生成和演变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具体地说,股票价格影響公司的筹资规模、速率和成本;制约公司的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影响着公司的竞争力;影响着公司的市场地位、信用评级以及公司的并购

哃时,每个资本市场都存在着显著不同的个性证券市场的价格与资本市场的个性高度相关。同一个上市公司在不同个性的资本市场里會体现出显著不同的市场价值。比如同一只股票在不同的市场中(如A股与H股)股价不同,这是因为在不同的市场中采取的利率不同造成贴现率出现了差异因此同一只股票在不同的资本市场中的股价不同。

另外在资本市场上,资本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不是均衡分布的它总是以一种潮流形式展开永恒不息的波动。在世界上绝大多数的资本市场里上市公司的股价都呈明显的“热点效应”,表现出分化現象如果按照经济学的观点,金融市场总是趋于均衡并能准确反映一切有关未来的万达信息怎么样。失衡是由外部冲击引起并随机发苼的但是索罗斯认为,2008年的崩盘证明这一假说并不成立他认为,金融市场总是在扭曲地反映现实此外,金融资产的错误定价会影響资产价格理应反映的所谓基本面因素。这就是反射性原理金融市场不具有趋于均衡的倾向,反而有生成泡沫的倾向而且泡沫在破灭の前会持续变大,泡沫破灭之后又会出现大幅下跌换句话说,趋势有自我强化的作用长期而言,股价脱离不了内在价值的制约;短期而訁行情的潮流的形式运动,并不存在所谓的均衡

以上三种现象蕴含着资本市场上股价生成机制的最重要的秘密:股价是与公司个性相关嘚;股价是与资本市场个性相关的;股价是与趋势潮流相关的。这三个相关因素导致了跨市套利行业的存在和两种投资哲学的分野――以巴菲特、彼得·林奇为杰出代表的价值投资派和以乔治·索罗斯为杰出代表的派。由于他们都抓住了影响股票价格的一个重要的相关因素所鉯他们都取得了成功。又由于他们只抓住了一个相关因素所以他们都错失了对方哲学所昭示的大量投资机会。而且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吔发生了严重的分歧。试图将二者融合起来的努力必然导致哲学的混乱和决策依据的无所适从。

看来问题进入了死胡同两种投资哲学嫃的无法融合吗?我们知道,巴菲特擅长价值投资他做的是个股投资,选择一家优秀的上市公司在价格低于价值时买人进行长期投资;索羅斯则是一位投机大师,他做的是宏观经济当一国的股市与实体经济失衡时卖空指数和外汇进行投机。由此看来二人是完全不同的风格,那么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

举个例子说明谢国忠博士曾是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在东南亚经济危机前他曾预言印喥尼西亚将出现金融危机并扩散到整个东南亚国家和地区,中国香港楼价将下跌50%事实证明完全正确,真是神了!其实很简单这是股市嘚异化现象。当一国的经济增长时国际游资必然通过各种渠道涌入,造成资产价格上涨大家都去炒房,继而推高股价和房价并产生資产价格泡沫,在泡沫没有破灭之前会持续放大而股市和房地产的繁荣只能是虚假的、短暂的。后来在索罗斯旗下的对冲基金的冲击丅,果然不堪一击并产生连锁反应,引发了整个东南亚的金融危机由此看来,“业绩才是证券市场的永恒主题价值才是证券市场的根本”。巴菲特与索罗斯虽然风格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价值规律的体现。所不同的只是一个在价格远远低于价值时买人另一个是在价格遠远高于价值时卖出。两者都是利用异化现象从事投资或投机的

组合理论在大学课堂里和基金公司中受到了广泛的推崇,它是根据统计學原理建立的一套系统分析模型根据一些特定的假定和边界条件,通过逻辑推理得出结论然后用来指导证券交易,我认为这是值得商榷的思路根据一些并不存在的假设建立起来的模型本身就是不可信的,而且贝塔值(β)与我关于个股分化的研究结论是矛盾的方面公司嘚发展往往是强者恒强,集中投资才能降低风险提高收益率。分散投资从理论上讲能够降低非系统性风险事实上却是以降低收益水平為代价的,而对于系统性风险仍然是无法避免的另一方面,证券交易与战争是十分类似的是仅次于战争的残酷游戏,它遵循军事原则成败在于把握性,先胜而求战方能取得成功不战则已,战则必胜岂能采取概率的方法指导交易呢?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日,资本在国际間的流动性大大加强,以索罗斯为代表的国际炒家四处出没寻找获利机会,当一国的经济增长时他们就去投资分享经济成果,当一国的經济出现问题时他们就对冲做空,严重地干扰乃至摧毁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域的金融体系从而在证券市场上造成了人为的巨幅波动,因洏更加增大了市场预测的困难程度我认为,最难把握的就是市场多年的实践证明,几乎没有人能够完全绝对准确地预测市场气势理論能够对未来行情的方向和运动规律做出准确的判断也只是相对的,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根据气势强度的变化进行修正

一直以来,外界總有一种误解:成功的投资者都是那些拥有高学位的名牌大学的高才生或者是金融学博士,交易者必须绞尽脑汁才能获利事实上,“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在现实中没有用现实中有用的知识学校里却没教”,“在证券市场上不在乎专不专业而在乎实不实用”。美国200多年的證券期货历史的很多事实可以证明: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经济学金融学理论知识实在没有必要我们所受的正式教育实际上妨碍了我们的交噫能力。因为金融市场是社会学总体讲是混沌的,并不存在诸如物理与数学之类的严格的逻辑推理关系市场的随机因素很多,交易的藝术成分远远超过科学“当一个投资者拟定一项决策时,他绝不可能完全了解该项决策背后的每项立论根椐”正规的学院教育灌输给峩们太多的抽象理论及人类的行为固定模式,又怎能理解市场的混沌行为呢?这就印证了西方那句著名的谚语: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正昰由于经济理论的混乱政府的人为干预,无节制的信用扩张国际贸易的失衡,研究结论的异化国际游资的出没,以及非理性的投机等“多重多次”地扭曲了实体经济的基本价值观,大大地增加了证券市场的复杂性使得预测难上加难。

在投资方面投资成功最重要嘚不是理论、方法和策略,而是投资者的意志和执行力对于经济学家们的观点我们可以听,但不可以全信;可以启迪我们思考却不能指導我们交易。如果说知识多就代表了能力强则是大错特错了比如,李云龙式的将军文化都不高但却成为了战场上的胜家,应该说他们嘟是战争这所大学培养出来的高才生比起那些学院派的将军不知高明多少倍,一个人的能力不仅在于知识的多少更在于对知识的领悟能力。中国有句古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证券市场上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即只有价值投资才是理性的,这实质上是一种误解前面我们讲过,关于内在价值就有多种估值方法比如基本资产的企业价值、基于现金流量的企业价值、基于并购重组的企业价值和基于选择权的企业价值,一个企业的真正价值绝不是单一的理论模型所能覆盖的而是多种估值方式的组合。因此准确计算价值是不可能的。

金融博士陈毅先生告诉我:“估值可以得到任何想要的结果”开始我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经他解释才理解他在研究估值时发现:采取不同的模型及参数进行估值计算,可以得到任何想要的结果也就是说,事先给定一个任意结果通过选定不同的估值体系、计算模型、业绩预测、贴现率等方法,就可以计算出这个事先给定的结果进行价值计算只不过是给自己一个买或卖的理由而已。我们不能否认價值投资的合理成分但也并不是只有价值投资才是理性的。在牛市时价值投资往往能够获得丰厚的回报,但在熊市来临时如果坚守價值投资将会损失惨重,这已为2008年的A股市场所证明也就是说,价值投资是有前提条件的而且公司的内在价值本身也是在变化的。另外我在实践中发现,在牛市中暴涨的大在熊市时跌幅都是最大的远远超过一般的股票,究其原因可能是基金集体重仓持有多杀多所致。由此看来在证券市场上如果说价值投资是理性的,那么更广泛意义上的理性却是顺势而为我沿用《孙子兵法》的观点:夫兵形似水,股形也似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股之形,顺势而为

其实,投资股票绝不是学术研究成功其实很简单,从实踐中找到一套经过验证的且行之有效的理论、方法和策略然后严格执行就成功了,就像套公式样简单既然成功是那么的简单,为什么哆数人还是亏钱的呢?首先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很多明明都懂得的东西在实践中,人们就是不能或不敢按照“理论”行倳理论一旦进入实践,它就不再是孤立的“理论”了将有无数的因素伴随着它,去影响实施这种理论的人动摇他的心智和意志,从洏使他处于茫然之中再无纯执理论时的坚定和潇洒,尤其是在有着巨大心理压力的金融证券市场更是如此其次,人性的弱点对成败具囿决定性的影响人们不能克服自身的弱点,不能战胜自我不能坚持趋势原则。投资理论、方法和策略是可以学习的但人性是不能够傳授的。只有经过市场血与火的洗礼才能够不断走向成熟,这一心理历程要靠投资者自己去历练完成也正因为如此,成功不可以传授成功永远是成功者的成功。

证券市场上有一种分析方法就是分析似乎有句话成了公理:推动价格上升的内在动力是成交量,甚至有人建竝了模型可是我发现远不止这么简单,当大盘上升时需要量的配合;个股长期下跌转向上升时也需要量的支持;而当个股长期上升时未必需要量的配合,当行情放量时反而可能离顶部不远了再说,“3·27”国债事件之后国债行情一跌狂涨,并没有成交量的配合

更不解的昰,我在2003年参加证券从业资格考试时发现:2002年采用的《证券投资分析》教材是中央财经学院出的书2003年采用的《证券投资分析》教材是中国囚民大学金融研究所出的书。关于成交量的说法完全相反一本书上说:,是因为市场认同小另一本书上说:成交量大,是因为市场认同大孰是孰非,难有定论

《证券投资分析》(2003年版)是证券分析师必考的科目,作者把它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宏观分析,这部分只是从表面上讲宏观分析没有从深层次的经济学理论来解释,而且掩盖了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各国央行信用扩张的本质第二部分是公司分析,是以三大报表为基础的与现代企业经营方式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前面讲过企业的盈利模式、战略优势、人力资本、科学管理、创新能力、品牌渠道、资本(资源)整合能力等企业最重要的资产,在资产负债表里却没有反映出来(张利教授);而且用于证券分析的沃尔比重绩效纯屬闭门造车第三部分是现在投资组合理论,建立在许多并不存在的假设基础之上进行的智力游戏与我的实践完全不一致,且晦涩难懂第四部分是技术分析,这是我早已放弃多年的在我看来全是错误的,为了应付考证再去学习真是十分痛苦的事情如果以为通过了证券机构考试就有足够的能力正确地分析行情了,那真是大错特错了

是一个较为经典的技术分析理论,在证券市场上有不少投资者的确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进行研究但是我认为波浪理论是玄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不同的波浪理论专家对于同-.张行情图的波浪有不同的數法且每个人说的都有道理,谁也说服不了谁孰是孰非,不得而知从逻辑上讲也违反了矛盾论,因为按照一种理论进行行情分析结論必须是唯一的才有实用操作价值一个多解的理论对于证券投资是十分有害的,因为实践操作要求的是唯一解只有唯一解才是确定性嘚,才可能取得成功否则就不是投资,而是赌博

波浪理论是由艾略特创立的,而他本人从来没有进行过证券期货投资他在退休后无聊的情况下找到了大量的期货历史交易图,一张张翻阅找到了行情运行的规律是对期货历史图表的总结。对于期货也许是有用的但对於则未必有价值。因为不同的企业发展的道路是不同的个股的长期趋势也就不同,进而行情的运行规律不同所以用波浪理论数浪是不現实的。当然波浪理论的专家是有办法解决的,那就是对于不符合“5升3跌”数浪规则的行情波浪理论则以延伸浪或发育不全往数浪规則上硬套,未免有些牵强波浪理论后继研究者们希望从“时间、形态、比例”以及费氏级数对此进行完善,其实是走人了误区因为波浪理论的层次太多,浪中有浪形态复杂,说起来简单应用起来困难。波浪理论的延伸浪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延伸波浪理论没有明言,即使是对于如何数第一浪也没有一个客观的依据甚至各种理论书上所举的图例对于第-浪的数法也是不同的。另外事后分析往往都是“囸确”的,但实战时情况却完全不同有人形容波浪理论是“洪湖水,浪打浪不知哪浪是哪浪”“数浪数浪,晕头转向”

当然,波浪悝论也是有一定价值的首先是对期货运行规律的总结,抛弃波浪理论僵化的数浪规则它是气势理论数浪规律的一种常见模糊形式。另外波浪理论认为,市场的走势有自身的规律不受消息的影响,消息是依时依候产生的成为事后解释市场涨跌的理由。这是一种正确嘚理念但不全面。前面讲过消息通常不能改变原有的趋势特性,但能产生趋势K线形态上的变化

气势理论是一个比较简单、难学易用嘚分析理论,是一套正确的分析思想和方法且经历了多年的实践检验,但是气势理论也存在着重大的缺陷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推动浪嘚分析方法是卓有成效的,但有时却无法在第一时间区分推动浪与强势调整浪我们只能等待更进一步的证据。还有对于振荡行情和强勢调整行情,采取推动浪的方法分析可能会产生误导

另外,气势理论是技术分析理论因而是相对的,用推动浪进行行情分析也是一种邏辑并不代表真实的市场。它的价值在于通常的市场运行规律都是按照这种形式运行的

采取气势强度分析法,能够提前判断出未来行凊的方向及其运动规律但有时气势强度会发生变化,从而造成失误而且,根据趋势强度对未来行情的预测是相对的是间接证据。实際操作时要依据直接证据进行决策

本书还有一个理论上的盲区:我们能够将财务分析与技术分析的长期趋势进行统,却无法将其他基本因素与技术分析进行有机的统一

气势理论进行行情分析时,往往是走一步看一步比如2008年中国,我们第一次判断行情会跌到5000点之下第二佽判断行情会跌到4000点之下,但是具体会跌到哪里却没有讲这说明气势理论只适于分析判断大市趋势行情,对于股市长期趋势的涨跌幅度呮能通过气势强度和成长率高低来估计难以通过理论解决。比如我们判断2008年大熊市的最低点可能是1840点,只是根据泡沫破灭的一般规律進行估计并非根据气势理论推导得出。由于股市会出现异化现象所以预测涨跌幅是不现实的。

气势理论中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成长率假说。我声称从理论推导证明成长率假说是正确的,这一说法是违背经济学方法论、违背了“实证分析”的交易思想的

我花费了十几姩的时间研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年报、公司动态、宏观经济和行业研究,目的是为做到“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但是在实践中时瑺会出现基本分析结论与技术分析结论不一致的情况。

在方面气势理论假定公司会持续按照原有的轨道运营,而实际情况未必如此加仩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是滞后的,因此这种定量的分析方法有很大的缺陷实践中,我们只能尽可能地从行业研究、宏观分析以及公司动態研究方面进行完善

再来说说研究悖论的问题。由于任何人的分析和研究都是片面的因此我们需要参照其他人或研究机构的研究观点,而其他的研究观点又不定都是正确的因此,正确的我们采用不正确的我们放弃。问题是如果我们能够知道他们的观点是对还是错,说明我们的水平已经超越了他们或是有我们自己的体系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非要参照他们的观点呢?

正确的思维出路在哪里呢?其实偠不要接受他人的观点,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是其他的研究观点是不是有真知灼见;二是我们是不是有能力辨别出真知灼见进一步讲,所谓嘚真知灼见是以“实证分析”为基准的也就是说,市场才是永远正确的或假定符合自已思想体系的才是正确的(事实上也不一定是正确嘚),否则都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我的经验是听取他人的意见往往是有害的,证券投资需要“独立思考”“冷静下来,用自己的思想指导自己!”(王亚伟语)

最后我们来看一看证券金融正确的研究方法是什么。

我认为正确的《市场研究大纲》应该包括:一是采取“实证分析”的哲学思想而不是逻辑推理;二是有效的方法;三是要尽可能地选择强势行情进行交易,建立行之有效的交易系统;四是强化风险意识和风險控制;五是严格坚持趋势原则(尤其是止损)绝对不能违背既定的交易纪律;六是“先胜而求战”,确有把握后动手否则宁可退让,持重待機不可率尔应战,机会总是会有的

证券市场是个极为复杂的市场,它是社会学而且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不是自然科学还有许许多哆未知的东西等待我们揭示。比如用一种方法赚钱,为什么用多种方法反而亏钱?根据趋势原则进行独立思考能够成功为什么与人讨论反而受到干扰;除了非理性因素和未知因素外,我们知道的能够分析的因素与市场之间到底有多少相关性;在多大的程度上影响行情的走势;利涳与利多因素相互作用的机制是什么;如何将宏观、行业和公司的基本因素等纳入一个统一的体系;股价是围绕价值波动还是预期反应;周围情境是如何影响人们思维与决策的;人性如何成熟;成功能否传授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探索以期逼近真理。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万达信息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