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F的外围地区哪幅图有能dnf随心所欲任务召唤周围事物的异…

当前位置:  >>
>> 神殿外围地图及怪物
神殿外围地图及怪物
来源: 作者:
精华内容要回顾
重点内容勿错过
<font color="#~30
破损的刀刃
自杀&章鱼系怪物
<font color="#~30
坚韧的触须
跳起来回旋攻击
<font color="#
坚韧的触须
跳起来回旋攻击
<font color="#~30
龙头炮的炮身
发射远距离炮弹?中距离落下型炮弹
<font color="#
锋利的尖刺
霸体&出血效果的爪攻击
混乱效果的咆哮攻击
HP降低时移动速度上升
<font color="#
锋利的尖刺
霸体&出血效果的爪攻击
带毒效果的投掷道具攻击
高跳践踏&冲击波攻击
HP降低时移动速度上升
<font color="#
破损的刀刃
投掷小刀攻击
黎明之传道师
(预言家赫亚西斯的预言书--1的任务怪)
<font color="#
黎明的预言书
水属性远距离攻击
攻击时一定几率缠绕着冷冻气体
<font color="#
被GBL教大主教召唤出来
眩晕效果的光属性攻击
受到攻击后一定几率往玩家备受瞬间移动
<font color="#
被GBL教大祭司召唤出来
暗属性攻击
GBL教大主教
<font color="#
GBL教大祭司
<font color="#
看完本文后的感觉?已有0人评价,选表情后可见其他玩家表态。
<span onclick='javascript:if(document.all){clipboardData.setData("Text",location.href);this.innerHTML="[文章地址已复制]";}'
class="btn">[与更多人共享]
DNF火热排行榜
最热文章排行
最热视频排行
DNF装备库秀出人品
DNF特色栏目
DNF火热推荐欧洲7国26天自由行游记(02)——法兰西之旅
我的图书馆
欧洲7国26天自由行游记(02)——法兰西之旅
Crystal Flower贝尔.拉雪兹神父公墓    巴黎是一个让过客时时感到绝望的地方,先不论那些饱蘸历史的桥梁、宫殿、花园与街道,也不提那些文人墨客流连过的酒肆茶社,单单400多家博物馆就足够看上个一年半载。文学的巴黎、艺术的巴黎、历史的巴黎、曾经动荡不安的巴黎,估计包括土生土长的巴黎人在内,没有人能把巴黎的妙处尽收眼底,那么,既来之就随着心思看些多年来曾无数次想象过的事物吧。    游览巴黎的第一站是贝尔.拉雪兹神父公墓(Pere-Lachaise Cemetery)。上小学时就曾听过147位巴黎公社社员喋血公墓的故事,虽然直到如今我也没有那种不自由毋宁死的精神,不过起码还可以感受一下英雄们战斗过的地方。对于这个稍显另类的巴黎开篇游方案,小王给予了无私的支持,所幸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这个环节的安排有着非常的价值。    贝尔.拉雪兹神父公墓、蒙帕纳斯公墓、蒙玛特公墓是巴黎的三大公墓,而拉雪兹神父公墓的规模是最大的。蒙帕纳斯公墓葬着莫波桑、萨特、波伏娃、贝当元帅等人,还有波德莱尔的衣冠冢。蒙玛特公墓则葬着斯汤达、波辽兹、埃德加.德加、小仲马以及茶花女。此外,著名的安葬地还有拿破仑沉睡的荣军院和伏尔泰镇守的先贤祠,以及在地下堆叠裸葬着在千年间逝去的近700万巴黎普通人骸骨的地下骸骨博物馆。不过,短短三天半的巴黎行程总不能变成公墓主题游,于是便选择了神往已久的拉雪兹神父公墓作为代表。本来荣军院和先贤祠是一定要去看一看的,不过最终时间有限没有成行,但去过了拉雪兹神父公墓就算没有遗憾了,锦上添花没有也罢。    拉雪兹神父是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忏悔神父,他在如今的巴黎20区拥有一片宅邸。1805年,拿破仑下令把此处改建成了公墓,“贝尔.拉雪兹神父”这个名字就沿用了下来。要找这个地方很容易,地铁有一站即为“贝尔.拉雪兹”站,2、3号线在此交汇。经过19日半天的游逛,对巴黎已经有了一种熟悉和信赖,9月20日早上便轻车熟路地一路乘地铁到了“贝尔.拉雪兹”站。  56-01 贝尔.拉雪兹地铁站56-02 地铁站外  从出站口走上大街,马路对面有一道长长的高围墙,不用说那里面便是公墓了,而公墓的一个侧门就在路对面。因为公墓里面埋着大批声名显赫的人物,所以这里也成为了景点,为了方便游客寻访自己心中所瞩,公墓管理机构特意印制了公墓地图,所有名人的墓穴都被加以标注,并进行了座标指示。要在这片44公顷的墓地中迅速找到自己的目标,没有这张图是完全不可能的。于是找地方买这么一张图变成了首要的任务,因为不可能赚死人钱,所以参观公墓是免费的,侧门前也就没有管理处之类的建筑。站在门口正琢磨是不是要到正门去看看的时候,发现门口站着一个无所事事的大爷,手里掐着一摞导游图之类的东西,过去一问,他果然是买图的,两欧元一张。    买了图进门,公墓的地面比街道高出一大块,因此需要上一道台阶。走完台阶,两条大路一左一右铺陈在面前,各式各样数不胜数的墓穴则一望无际。为了便于寻找,公墓分为97个墓区,每个区依地形划分,形状和面积都各自不同,此外还有一个专门的区域是骨灰存放处。从公墓地图上看,因为各种事迹而被标注了名字的墓穴有近700个,绝大多数都是我们中国人不熟悉的人,而熟知的倒也不算少。经过事先查找,除了巴黎公社墙,计划要寻访的墓主包括:肖邦、普鲁斯特、巴尔扎克、拉封丹、莫里哀、王尔德、都德、德拉克罗瓦,此外还有一位和他们不大一类的人——吉姆.莫里森,最后还有邓肯的骨灰存放处。本来还要走访巴黎规划者奥斯曼男爵、欧仁.鲍迪埃、圣西门、比才、巴黎公社的死敌梯也尔以及马克思的女婿等人,但最终因时间不允许而作罢。公墓地图的纵向用数字4-9分为10个区,横向则用字母从G-P分为9个区,每个数字和字母表示出一个方块,墓主都在这些方块里,比如肖邦墓就在第11墓区的9M这个格里。图中以姓氏为序列出了有名的墓主以及他们所在的坐标。但是从图上可以看出来,很多墓区形状极不规则,墓区之间岔路纵横,同时墓地早已人满为患,密密麻麻的墓碑高低林立错落着,即便知道了坐标想找到目标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先来看看公墓地图吧:56-03 公墓全景,巴黎公社社员墙就在最上面的那个角落,可见当时已无路可退56-04 骨灰堂被用红色标出,7号就是美国舞蹈家邓肯(Duncan)的骨灰龛56-05 11区一带名人扎堆,肖邦(Chopin)墓被标注得最醒目56-06 巴尔扎克(Balzac)、德拉克洛瓦(Delacroix)的墓隔区相望  为了提高效率,第一件事是先把图摊开在围墙上找到所有要寻找的墓穴方位,基本上这是所有买了图后走进公墓的人都在做的事。找了半天却不知巴黎公社社员墙在哪里,最后不得不去问门口卖图的大爷。因为他不懂英语,于是便把导游书上写的社员墙纪念牌的铭文给他看,他看了看便指出了公墓东偏南角落里的一个点,与我们所在的大门是完全的对角线方向,此外他又特别说明,在公墓的外墙还有一处纪念巴黎公社社员的墙要看一看。谢过大爷回到公墓里便踏上了寻访之路,为了不漏过一人采取而采取了从西北到东南逐格扫荡前进的方式。    在巴黎的三天半里,每到一个景点,老天都会用于之相称的天气来迎接我们,从此留下了一个典故叫作“要雨得雨,要风得风”。这个早上巴黎阴云密布,公墓大道上洒满枯黄的橡树叶,其间夹杂着一棵棵橡实,而另有叫不上名字的大树叶子正绿,这一派枯荣交加的景象正是寻访墓地的好景致。    56-07 大家买了公墓地图都铺在墙头仔细研究56-08 围墙伸向南边56-0956-10 有的墓已几近废弃56-11 墙外就是公寓楼  .56-12 枯荣间似乎能轻松参透生死56-13 墙外就是公寓楼56-14 豪宅型的墓56-15 一座合葬墓56-16  在国内坐火车时经常能看到铁路边掠过一个个毫无生气的土馒头,更高级些的则是在电视中看到的那种立着整齐划一墓碑的墓地。贝尔.拉雪兹神父公墓的坟墓则彻底颠覆了我们头脑中源自东方墓地的那种概念,与之相比,挪威罗弗敦岛上的墓地也显单调。这里简直像一个创意市集,几乎每一座墓都在力求与众不同,富裕些的会盖一座教堂式小石屋,有的还用彩色玻璃画作装饰,或者在墓穴上摆放姿态各异的石制或青铜雕塑,简单些的也会在墓的形状、材质和线条装饰上下一番功夫。当然,有创意并不一定要规模宏大、花费高昂,同时这也不会影响凭吊者的态度。比如镇压了巴黎公社革命的梯也尔墓穴的位置地处公墓中心,规模在整个公墓中数一数二,黑色的罗马式殿堂建筑高达十几米,但在它的大门上被人写上了“公社万岁”几个大字。    孔子曾经曰过的:“未之生,焉知死。”而站在这西式墓地中,却不免让人对死感到格外的坦然。这里的气氛虽然肃穆,但毫不骇人,相信即便是夜间来到这里,面对着这些带着宗教信仰在此长眠人们也不会感到恐惧。而且突破了生死观念的困扰,想必对生者也是莫大的解脱。因为公墓的地势比较高,所以从外面看高大的围墙在里面看并不高,墙外狭窄的马路对面便是公寓楼,在那楼上公墓里的一切日日夜夜都一览无遗。还有文章提到,之所以在巴黎市区里建墓地,就是为了让活着的人们能经常来看望逝去的亲人,据说很多已经长大各自生活的兄弟姐妹,他们周末聚会的内容便是一起到公墓看望父母。    不知“死者平等”是不是法国人特有的精神,想想看,梯也尔的墓、巴黎公社社员墙、《国际歌》的作者欧仁.鲍迪埃的墓以及多位法国共产党领导人的墓都建在这里,无论从各种活人的立场看,这可真真都是一件政治绝对不正确的事。而且,700来位在公墓地图上有名有姓的人完全被淹没在群众的汪洋大海里,墓区的划分完全没有考虑死者生前是什么职务、职称,坐什么车、住什么房子,以至于很多名人的墓只有巴掌大一块儿,明明已经站在正确的坐标上却还要反复找上五六圈才能找到。    56-17 摆满扫墓者放置的纪念牌56-1856-19  带着所有的感慨,开始逐一寻找我们的目标。这里完全是一个跨越时空的国际化社区,因为时间交错多少生前不可能彼此拜访的杰出人士在此相聚一堂。美国舞蹈家邓肯的骨灰存放处是最好寻觅的,那里的所有人都拥有同样面积大小的一块大理石铭牌,想必他们的骨灰匣就在铭牌后的壁龛里面。骨灰存放处的墙外,停放着许多汽车,里面的一个礼堂门口聚集着许多人,可能他们正在送别刚刚逝去的亲友吧。出于尊重,也就没有把人群摄入镜头。    56-20 骨灰堂的核心建筑,估计是告别室一类的地方56-21 邓肯在此56-22 骨灰墙56-23 应该是一座家族墓,女儿亲吻母亲的雕塑已有些风化56-24  下一个首选的目标是奥斯卡·王尔德那独一无二的墓。即便事先已经知道一二,但真的看到那座造型奇异的墓时还是不免发出一阵惊叹。为何要惊叹,大家看到图片便也知道了,在他的墓上如今似乎已经没有可以“下嘴”之处。公墓管理者在墓的基座上顶了一块金属牌,告诫王尔德的敬仰者们应当爱护这座建筑,但显然是无效的。王尔德墓的铭文在背面,因为时间的冲刷,文字已经有些模糊,不过关于“才子和戏剧家”的定论文字就在其中。童真且执著的内心大概是衡量一个好人万世不变的标准吧,哪怕他有着恃才傲物狂放不羁的外表,或者那更成为他博得额外敬仰的本钱。那些唇印,应该是来自王尔德各个角度的敬仰者,不知这算不算艺术的唯美,但的的确确是这里的唯一,这样的46岁年华已经足够了。  56-25 Oscar Wilde在此56-2656-2756-28 王尔德墓背面的碑文56-2956-3056-3156-32 玻璃镶嵌画56-32  可以肯定地说,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参与这种野外定向活动的,在这里搜寻目标,耐心、眼力和方位感缺一不可。在这个过程中,每一座图上标注着但不是目标的墓都成了寻找目标的参照系,站在蜿蜒的小路上,四周都是墓碑,手持地图摆布出正确的方向也成为一件考验人的事。总之在这片墓地中的游弋是一件快乐的事,每找到一个目标便带来加倍的满足感,本来两个小时的游览计划最后扩充为整个上午。    57-01 极富艺术气息的墓上塑像57-0257-03 位于墓地东侧角落,被大树庇护的巴黎公社社员墙(Mur des Federes)57-0457-05 这应该是一位法共领导人的墓  有着与我们同样快乐感受的游客并不少,在路上遇到一对来自美国的中年夫妇,他们看到我手里拿着地图,便过来问知不知道吉姆.莫里森的墓在哪里。那时我们也正在那一带寻找,于是邀请他们一道上路。一边走其中的那位女士告诉我,莫里森是他们那个年龄的美国人年轻时的偶像。2005年,摇滚乐诞生50周年的时候,《滚石》杂志评出了最伟大的50位摇滚音乐家,“大门”乐队和莫里森便在其中。那一年我曾应约翻译过这篇文章,虽然对“大门”这样的乐队本身没什么兴趣,但如今能有机会与这位主唱面对面一下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无奈在N9这个方块里上蹿下跳了半天始终找不到他的藏身之处,最终美国夫妇决定独自去别处找找,他们刚走不到两分钟,我和小王发现在一座大墓碑后面站着一群人,他们面前一座不大的墓穴上摆满了花,它的主人就是Jim Morrison。    57-06 Ravensbruck是二战时的一座纳粹集中营57-07 Mauthausen是二战期间设在奥地利的一个纳粹集中营57-0857-0957-10 左上角那丛树后面的路对面就是吉姆.莫里森的墓57-11 人们正看的就是莫里森墓57-12 吉姆.莫里森德的墓本身还是比较简陋的57-1357-14 与墓地相当相称的主人57-15  离开莫里森的家,在探访肖邦墓的路上又看到了那对还在寻觅中的美国夫妇,于是便给他们指出了正确的方位。肖邦墓上矗立着一座垂首凝思的少女像,墓前则摆满了花束。在这里遇到一位来自山东的小伙子,问他有没有找到都德的墓,他说没有,明明知道就在拉封丹和莫利哀墓附近的一个岔路口上,但就是找不到。他的遭遇和我们一样,不知是谁的安排,拉封丹和莫利哀住邻居,他们二人的墓被围在一个小院子里,而从图上看都德家距离他们二人不过十几米,但就是找不到。不过我们还是没有灰心,看过了肖邦墓,继续回去找。终于发现了,原来都德墓没有在路边,这座瘦高的墓装饰精美,但被藏在了位于路边的两座墓的后面。    终于看到了巴黎公社社员墙,这里当然已不复当年的景象,墙外就是繁华的现世。这段公墓内的围墙上镶嵌着一块牌子“Aux morts de la commune 21-28 mai 1871”,意思是“献给公社的死难者,1871 年5 月21 日至28 日。”这段围墙被一株巨大的橡树庇护着,不知当年它是不是已经在这里了。    57-16 拉封丹需要仰视57-1757-18 莫里哀紧挨着他57-1957-20 这位就是都德  探访普鲁斯特、巴尔扎克和德拉克洛瓦的墓被安排在返回的路上,普鲁斯特的墓相当简洁,而德拉克洛瓦那黑色为主调的墓非常大气考究。巴尔扎克的墓上端放着他的半身像,而基座上不知是谁用橡子摆放了一颗心的图案。有的旅行指南书上说,当年曾在巴尔扎克葬礼上致词的雨果也安眠在这所公墓,实际上他与伏尔泰同住在先贤祠。在返回的路上,有两次被路人询问Piaf 的墓在哪里,她离巴黎公社社员墙很近,从他们口中得知她是一位音乐家。回来上网一查才知道,Edith Piaf 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香颂的代表性人物,而 Piaf 是巴黎人对麻雀的别称。    拉雪兹神父公墓是一座向所有公众开放的墓地,在普遍已经爬满青苔的墓中间,也有一些崭新的墓,主人去世的时间距今不过一两年,其中还有不少华人的墓,他们大多是来自福建和江浙的老人,儿女们为在异国操劳至离世的他们选择了这里作为安息之处。总之,进入这座公墓并没有门槛,有兴趣的同学们要抓紧啦  57-21 肖邦57-22 巴尔扎克,注意台阶上57-23 德拉克洛瓦57-24 普鲁斯特可以慢慢追忆了57-2557-26 1870年普法战争法军阵亡士兵的纪念碑  结束了堪称脑力与体力双重考验的寻访之旅,中午时分终于回到了进来的那道侧门,按图上的指示,卖地图大爷说的另外一个纪念墙在临街的外墙,要找它就得到街上了。出了门沿着墙向东走,在公墓围墙与街道之间有园艺植物作为分割,走在植物与围墙之间便也远离了街上的喧嚣,这里叫作Gambetta林荫道街心花园。在网上查了一下,Gambetta曾在1870年普法战争的时候组织军队抗击过普鲁士的入侵。    终于看到了这座建于1909年的浮雕,在人群中间一位已经中弹的妇女张开双臂正力图保护其他人。浮雕人物的下面刻着雨果说过的一句话:“我们要求并希望,将来人们不是进行复仇,而是实现正义。”之前的那位大爷告诉我这也是用来纪念牺牲的巴黎公社社员。不过,后来在网上看到的资料表明,这堵墙名为“历次革命受害者墙”,当初建成的时候,仍在世的公社社员认为这是企图利用公社战士英勇就义的场面来宣扬放弃革命,全民和解的理念,所以并不承认它对巴黎公社的纪念意义。从这座雕塑建成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动机看,它纪念的是历次革命中不分阵营所有的死难者,那么从公社社员的角度看,他们的抵触想法是道理的,不过这座墙确实能够真正代表雨果既要自由民主,又主张全民和解的思想。    57-27 公墓围墙外有一家花店57-28 这就是墙外的那道纪念墙57-29 雨果的话57-30  不管代表了什么,如今的巴黎人似乎并不太把象征当回事。就在我们站在浮雕前仔细审视的时候,从来路走来一对手拿扁纸盒的男女,他们经过我们之后坐到墙前的长椅上,打开手中的纸盒,原来是两张匹萨,回头一看,原来街对面与浮雕对望的便是一家“必胜客”。他们打开盒子便面对浮雕大吃起来。如此无视历史与艺术的行为真是令人愤慨,为了用行动表示对他们的不满,俺和小王坐在与他们相邻的长凳上各自吃了一个面包……  57-3157-3257-33 地铁站里的孩子们贝尔.拉雪兹地铁站巴黎圣母院    在拉雪兹神父公墓一逛到了中午,得赶紧奔赴下一个目的地----巴黎圣母院。好在有相当方便快捷的巴黎地铁,很快就在地下穿越了塞纳河来到西岱岛上。    如今塞纳河中心有两座紧邻的江心洲模样的小岛----西岱岛和圣路易岛。9公顷的西岱岛(&Ile de la Cité)被视为巴黎的发祥地,而这个法语词的大致就是“城中岛”的意思。很久很久以前,巴黎城的大部分地区还在水底下,公元前3世纪,一个高卢人部落开始在西岱岛上搭起茅草棚子定居下来,渔猎为生,直到罗马人打来。凯撒曾在《高卢战记》中提及与西岱岛上的居民作战的经历,最后的结果是岛上的高卢人被全歼,罗马人占领了小岛。在如今巴黎圣母院的地下室,还可以参观到公元3世纪时西岱岛的围墙基座以及一些高卢-罗马时代的建筑遗迹。可见巴黎圣母院所在的位置确实可以被看作是巴黎乃至法国的中心,实际上,巴黎圣母院广场的地面上有一个星形标志,被称为巴黎原点,所有巴黎与其他城市的距离,都是以这个点为起点测量的。    西岱岛上集中着很多重要历史建筑,比如从地铁出站口走出来迎面即可看到的巴黎法院,这里最早曾是罗马行政厅,巴黎法院的建筑延伸到塞纳河边的部分是附属监狱,大革命时期,路易十六的妹妹和王后、丹东、罗伯斯庇尔等人都曾在这座监狱里等待着走上断头台。因为时间有限,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只能仔细看看巴黎圣母院(Notre-Dame de Paris)了。    58-01 西岱岛地铁站新艺术派风格设计的出口,“地铁”那几个字母很有些“生化危机”的感觉58-02 出地铁站向南不远就是圣母院广场58-03 迎面的建筑是现在仍在使用中的高级法院58-04 巴黎警察局与圣母院正门迎面相对  Notre-Dame de Paris中的Notre-Dame,意为Our Madam,也就是圣母玛丽亚。巴黎圣母院建造在一座叫作圣埃蒂安主教堂的废墟之上,1163年教皇亚历山大三世亲自为之奠基,随后历经七位建筑设计师之手,慢条斯理地修到1330年才算完工,幸亏欧洲的教堂都喜欢用石头来建造,如果用木头的话,后面的修完了前面的就已经又得翻修了。巴黎圣母院长130米,宽48米,号称能同时容纳9000名信徒,是早期哥特式教堂中规模最大且最精美的一座,由于它一扫之前罗马式教堂的粗笨压抑,因此被称为欧洲建筑史上划时代的建筑。圣母院见证了法国历史上的众多重要事件,比如1430年英国国王亨利六世曾在此加冕;1804年,拿破仑在这里加冕;1831年,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出版;1970年,戴高乐将军的葬礼在这里举行;1996年,总统密特朗的宗教葬礼也是在此地举行。    这么一座了不起的建筑,在法国大革命时竟然差点被洋溢着“破四旧”激情的革命民众拆掉,后来被改名为“理性寺院”而保留下来,但正门上方的28座旧约时代的古以色列犹太王石雕像,因为被到处反封建主义的革命民众误认为是法国历代国王的像而砍了头。1795年到1802年圣母院被关闭,并曾作为酒类和粮秣仓库使用。年久失修的圣母院逐渐破败下来,当局又打算拆掉它,所幸雨果的小说及时出版,唤起了公众对这座教堂新的瞩目。19世纪,在雨果的推动下,政府决定拨款对这座教堂进行大修,1864年工程完工,那28座石雕像也被修复,于是这座建筑才有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子。    58-05 正门上方一字排开的人物塑像是28位古以色列犹太王58-06 正面中心的圆形玻璃花窗直径10米,是700多年前的原装货,窗前矗立着圣母圣婴像,据说二战时为了防止德国人把窗子拆走,法国人把玻璃都卸下藏了起来58-07 圣母院广场上的姐儿俩58-08 典型哥特风格的大门58-09 大门两旁精美的雕塑
提交者: 在
  参观圣母院分为两步,一是买票上钟楼,二是免费到教堂内部参观。我们首先选择在圣母院墙外排队等着上钟楼,排队等待时,有工作人员过来派发免费的参观指南,有多种文字供游客选择,令人高兴的是其中包括中文。队伍缓缓前进,终于到了售票处,本打算在这里买昨天在凯旋门没有买到的48小时有效博物馆通票,但不巧只剩下一张了,于是又买了一张专门的圣母院参观券,也算是留作纪念了。58-10 圣母院侧面58-11 突出的怪兽状滴水檐很像《哈里.波特》里面的摄魂怪58-12 在二层连接南北两座钟楼的回廊观景平台眺望,远处隐约可见蒙玛特高地上洁白的圣心教堂,近处著名的滴水檐怪兽已经托腮思考了数百年58-13 河上远端的桥就是著名的圣-米歇尔桥58-14 图中可以看到西岱岛上另一座与圣母院建于同一时期的教堂----圣礼拜堂的尖顶  从地面看的话,塔楼外檐算是二、三层,而钟楼内部有一段木楼梯可以直达大钟所在的阁楼。在二、三层外檐观景平台,除了可以细细观赏教堂建筑本身,还可以从近70米的高度眺望巴黎市区,因为巴黎老城区几乎没有新式摩天大楼,因此四个方向的视野都相当好,很多巴黎的著名人文历史景观都能尽收眼底。站在塔楼三层,保存完好的米黄色巴黎老城在面前一览无遗,面对此情此景再想想北京城,不由让人心生许多感叹。    哥特的东西总有些神秘感觉,最有代表就是钟楼外檐半人半兽的怪物,据说一共有96个。这些长着翅膀和尾巴,面目狰狞的家伙据说是中世纪的人放在门外避邪用的,而当初设在这里的功用是引导屋顶上的水流以保持清洁,不过现在已经完全是装饰性雕塑了,其中最有名的一个是几百年始终托腮凝视着的思考者。上北塔需要爬238级陡峭的螺旋状石阶,那里有四口钟如今每天仍在敲响。而当年卡西莫多工作的地方在南塔,而要上到那里还得再爬140级石阶,由此可以想象他的体能应该是相当棒的。    58-15 远处是圣心教堂,近处突兀的大白楼不知是干啥用的58-16 背景中的钢架建筑是蓬皮杜中心58-17 圣母院106米高的尖塔,据说是为了拉近人间与天国的距离58-18 上到三层眺望,远处的是圣-米歇尔桥,铁塔左边可以看到荣军院的金顶58-19 河上的桥叫做兑换桥,因为12世纪附近集中了金银铺和钱庄而得名  .58-20 新区好像着火了58-21 西岱岛东端,三座桥由上到下依次是:苏利桥、图尔内勒桥、总主教府桥58-22 远处的高楼是欧洲第一写字楼----蒙帕纳斯大厦58-23 巴黎的富人们又在分割蓝天58-24 圣母院的横剖面是一个十字架,竖与横的比例接近0.618  .58-2558-26 不胜寒的塑像在此站了几百年58-27 怪兽们58-2858-29 又看到了拉德方斯拱门和大宫,河上的五座桥从上到下依次是:亚历山大三世桥、协和桥、索尔菲利诺桥、皇家桥、卡尔塞尔桥58-30 连接左岸的布提波桥58-31 上钟楼需要走一段木楼梯,这里防火太重要了58-32 站在卡西莫多的工作岗位上仰视58-3358-34 13吨重的大钟巴黎圣母院 58-35 上钟楼眺望台时一路走的都是这样已经磨出痕迹的旋转石阶58-36 走出钟楼准备进入教堂内部参观  从钟楼下来,到圣母院内部参观,教堂是很宽容的地方,门口有禁用闪光灯的标志,也就是说可以拍照。站在大门口向里望去,内部灯光幽暗,但大量彩色玻璃花窗由此格外醒目,穿过彩色玻璃射入室内的阳光也因此斑斓起来。    圣母院教堂纵深130米,在尽头的中间是主祭坛,正中大门的两边共有34根“科林斯”石柱延伸排列到祭坛前,支撑起整个穹顶,穹顶的曲线极为平滑柔和,令观者的心灵也不觉随着柔软了许多。右手边廊长长的一排烛火架上,一朵朵小小的火焰此起彼伏地跳跃着,与国内的寺庙有些类似,参观者可以花钱请来小蜡烛放在烛火架上用来许愿,明码标价两欧元一枚,新的蜡烛就放在一边用者自取,硬币投入一个钱盒里,也没有人看着。与小王一道点燃了一枚蜡烛,许个啥愿呢,有朝重返巴黎?家人平安?自己喜爱的事业有成?抑或什么,谁知道呢。    59-01 钟楼楼梯旁的窗户59-02 卡西莫多可曾在此窥视教堂外的世界?59-03 教堂内的每一扇窗都是彩色拼花玻璃窗59-04 教堂穹顶最高处离地面35米59-05 大片的烛台,宜家卖的那种小圆烛两欧元一枚,游客信徒都可以请一枚点燃放在那里,其实不付钱也没人管,但有谁会那么做呢59-0659-07 成于十三、四世纪的圣母圣婴塑像59-08 天主教特有的告解室59-09 北侧墙上建造于13世纪的蔷薇花窗59-10  因为是历时700多年的教堂,内部的雕塑时代各不相同,既有14世纪的石雕,也有18世纪的雕塑,据说在圣物室里还保存着圣母玛丽亚的一绺头发,以及钉死耶稣的十字架残片和一枚铁钉,而众多彩色花窗基本都是13世纪的原作,其中以南北墙上号称欧洲最大的两扇圆形蔷薇窗最著名。为什么教堂内会有这么多讲述圣经故事的彩色玻璃和石雕呢,因为中世纪欧洲的很多宗教信徒都是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文盲众多,通过形象的图像可以更有效地教化其心灵,据说美国的教堂大多装饰简朴,其中就有美国建国后的人口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因素。不过,即便是图案,俺们也看不懂,所以在很多方面俺们并不如中世纪的劳动人民高明。    59-11 讲述耶稣生平的浮雕59-12 中央祭坛上的十字架,前面是18世纪左右的“圣母哀子”主塑像,表现的是圣母玛丽亚悲伤地看着怀中从十字架上卸下已经死去的耶稣59-13 H,估计是法王亨利名字的缩写59-14 讲述圣经故事的彩色玻璃窗59-1559-1659-17 虔诚的信徒59-1859-19 穹顶的弧线柔和动人59-20 1455年,在巴黎圣母院召开了为圣女贞德平反昭雪的诉讼会59-21 据行家介绍,这是“科林斯”式柱子,高24米,共有34根,撑起了整个圣母院的穹顶59-2259-2359-24 主祭坛上的讲台59-2559-2659-27 大吊灯不知为何被放在了地上  巴黎圣母院的宗教仪式安排得很满,听说每天有四场弥撒及一场晚祷,但俺们都没有赶上,也就没有听到6000根音管组成的欧洲最大管风琴的奏鸣。此时的教堂里的座席基本都空着,气氛安详,有零星信众在跪在两侧的十字架和圣母圣婴雕像前默默祷告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和我们这些游客互不相扰。站在祭坛处回望,黑暗走廊尽头的大门外,是绿树蓝天的花花世界,走出去,是我们与那些信徒们都要面对同一个喧嚣世界,不过他们还有这样一座避风港。    中央的祭坛上矗立着巨大的金色十字架,十字架前是法国雕塑家古斯都的作品《圣母哀子》,因为距离遥远,祭坛的位置又高于地面,所以雕像看得不十分真切,只看到圣母垂头哀伤地看着膝头已经死去的耶稣,虽为圣母,但此刻表露的更是一位普通人母的感情。“圣母哀子”应该是天主教艺术一个重要的题材,后来在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中终于较近距离地看到了出自米开朗基罗之手的同名雕塑,而在威尼斯运河边也曾看到一座比较另类的“圣母哀子”石膏像。    圣母院的后花园和地下室还有很多可看的东西,不过此时已经将近下午四点,还有另一个艰巨的任务要完成,那便是去卢浮宫赶场。所幸日是周三,这天卢浮宫21:45才闭馆,而其他六天都是18:00闭馆,而这也是我们对行程精心筹划的一个成果。      ( *** 0920 巴黎圣母院(下) *** 第五十九分贴完 )    59-2859-2959-30 仰视初秋蓝天下的圣母院59-31 地铁站旁的建筑59-32 警察局上空的旗帜依然在飘扬她欲乘风归去卢浮宫   因为在巴黎圣母院只买到了一张博物馆通票,所以在去卢浮宫之前还要到凯旋门下的售票处去一下,除了有通票便宜的因素,更因为据前人经验,卢浮宫售票处总是人满为患,而拿着通票就可以径直进去参观了。巴黎所有重要景点旁几乎都有地铁站,所以去凯旋门买票再去卢浮宫是一件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事。    从卢浮宫地铁站走上地面已经是16:30,地铁站在卢浮宫建筑的背面,要走过卢浮宫的一个大门洞才能到达玻璃金字塔所在的“拿破仑庭院”。穿过门洞,看到玻璃金字塔和大水池,此前在影视节目和图片中见过无数次的场景,如今终于置身其中了。到大金字塔入口处看了一下时刻表,果然周三是21:45闭馆,时间就算充裕吧,此时天色还早,在拿破仑庭院好好转转还是很有必要的。    卢浮宫(Musee du Louvre)是一组U字形建筑,北侧的“黎塞留楼”(Richelieu)与南侧靠近塞纳河畔的“德农楼”对望,连接这两座建筑的是“苏利楼”,拿破仑广场被这三座楼环抱着。红衣主教黎塞留是路易十三的首相,以他名字命名的这座楼以前是法国财政部所在地,直到上世纪80年代的密特朗时期才腾出来,下地铁后走过的那个大门洞叫做“黎塞留通道”。    60-01 这条街叫作里沃利街,过了马路就是黎塞留楼的后身60-02 黎塞留通道的入口60-03 通道内60-04 黎塞留楼在通道的一侧有大玻璃窗,于是这个场景是免费的60-05 黎塞留通道和贝聿铭建筑的位置都很讲究,站在通道内可以看到金字塔与德农楼层层排开  1190年就有了卢浮宫的前身,那时这里还是一座城堡,是法王奥古斯特为抵御北欧维京海盗骚扰而建。14世纪后半期,查理五世将其改造成为王宫,16世纪中叶,收藏了《蒙娜丽莎》的弗朗西斯一世再次改建了王宫,从此一直沿用下来,而达芬奇就是在这位懂艺术的国王怀中逝世的。前前后后有50位法王在卢浮宫居住,因为路易十四喜欢住在郊外的凡尔赛宫,这里才闲置下来,路易十五时期,王室成员又正式搬到协和广场旁的杜伊勒里宫居住。法国大革命时期,国民议会下令把这里正式改造成为了国家博物馆,拿破仑三世则最终完善了全部主体建筑。法国总统密特朗当政的时候,大卢浮宫计划投入实施,主要包括在拿破仑庭院修建玻璃金字塔,在其地下建造接待大厅,迁走财政部,修复杜伊勒里花园等几个主要内容。而随着奥塞博物馆的改造和蓬皮杜中心的建造,卢浮宫成为了专门展示从古代到1858年艺术品的博物馆。    60-06 苏利楼60-07 黎塞留楼60-0860-09 大金字塔的入口60-10  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博物馆,或者说,卢浮宫是一座令参观者绝望的艺术博物馆,它比巴黎本身还要令游客绝望。从16世纪开始,法国国王们一直怀着无比的热情在权力所及之处搜罗艺术品,拿破仑横扫欧洲的时候更是不忘到处拿来些好东西,虽然战败之后还回去不少,但家底依然是丰厚的。如今这座拥有198座展厅的艺术宝库由东方艺术馆、古希腊及古罗马艺术馆、古埃及艺术馆、珍宝馆、绘画馆、雕塑馆组成,馆藏4万件。全部展品看下来起码得1个月,其实每件展品都值得花上一段时间细细体味,但如此集中的展示,总不免使人产生餍足之感。而用不到六个小时的时间参观卢浮宫完全属于牛吃荷花的行为,不过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是,如果随团来此参观,大多都只是看看那三位镇馆的女同志就得走了,当然,《达芬奇的密码》上映之后,又多了“岩间圣母”这位女同志。与他们相比,六个小时就算是天文数字了,而托法国国王们“辛勤”之福,平时很难看到的中东、非洲古代艺术品也可以在此一饱眼福了。    卢浮宫是一座巨大的艺术迷宫,仅黎塞留楼里面的展厅就有2万多平方米,即便手持导游图也免不了迷路的命运。同时,也总有体力不支的参观者倒毙……或者说,瘫坐在各展馆的沿途。看看如下这个展品内容的介绍就知道为什么总会有人前仆后继了:    黎塞留楼:14-17世纪法国绘画   德国、弗拉芒、荷兰及北方画派绘画   中世纪、文艺复兴、17-19世纪艺术品   拿破仑三世寝宫   法国雕塑   美索不达米亚、古代伊朗艺术品   伊斯兰艺术    苏利楼:17-19世纪法国绘画   17-19世纪素描和色粉画   17-18世纪艺术品   古希腊、古罗马、伊特鲁里亚艺术品   法老时代的埃及   古代伊朗、阿拉伯、地中海东岸艺术品   卢浮宫历史、中世纪的卢浮宫    德农楼:意大利及西班牙绘画   19世纪法国绘画   阿波罗画廊、皇冠钻石   意大利、西班牙和北欧雕塑   古希腊、古罗马、伊特鲁里亚艺术品   罗马时代的埃及、科普特时代的埃及   非洲、亚洲、大洋洲及美洲艺术    拿破仑庭院中大金字塔的地下就是名为“拿破仑广场”的接待大厅,这里是连接三个楼全部展厅的枢纽,也是领取免费导游图、购买艺术画册的地方,导游图的语言分类相当多,其中包括了中文。    60-11 在地面上看地下一层的拿破仑广场60-1260-13 来到地下一层的接待大厅  算上地下的一层,黎塞留楼有四层可以参观,德农楼的三楼不开放,而苏利楼的地下一层是中世纪的卢浮宫遗迹,在这里可以看到残缺的卢浮宫中世纪城壕。怀着多看一眼是一眼的心态,俺们开始了在博物馆内的穿梭,所到之处,展品自然美轮美奂,但大多不知其名,铭牌上又是一水儿的法语,于是只能像傻子一般看着,赞叹着。而卢浮宫也具有着国外博物馆普遍的一个大气之处,那就是这里除了绘画之外的艺术品一律允许摄影,而奥赛博物馆更是所有展品都可以摄影。幸亏有了这样的宽容,如今俺才能在此回味起当时的一些鳞爪。    黎塞留楼的地下一层大部都是法国雕塑,青铜的、大理石的、巨大的、小巧的。这里的地下一层有两个露天庭院----“玛利中庭”和“皮热中庭”,说是露天,其实顶上被巨大的玻璃罩子遮蔽着,但完全是自然采光。“玛利中庭”之所以如此得名,因为这里安放着出自18世纪前期著名法国雕塑家古斯都之手的“玛利双骏”,还记得它们么,当初曾矗立在协和广场,后来为了避免被空气污染侵害才移入了卢浮宫。而“皮热中庭”的取名则来自17世纪的法国雕塑家皮埃尔.皮热(Pierre Paul Puget),那里放置着他的代表“克罗托那的米罗”。而在这一层的伊斯兰艺术馆中,有一件展品名为“圣路易的圣洗盆”,圣路易指的是法王路易九世,他有个外号叫作“完美怪物”。有研究者认为,这位君主的美名来自对公义的长期追求和对和平的热情,除此之外,他的亲民作风也空前绝后,比如他每次做完祢撒之后,会在樊尚森林中接受任何国民的申诉,并亲自审理案件。用公款或自己的积蓄建立医院、救济院、招待所、盲人院及赎身妓女住所,还曾亲自给穷人洗脚甚至服侍过麻风病人吃饭。有鉴于此,他死后罗马教廷封他为“圣人”,成为欧洲君主的楷模。    60-14 在黎塞留楼底下一层拍下的第一座雕塑,也就是所谓失火时应该抢救出的离大门最近的艺术品之一,估计是某位路易60-15 玛利中庭的顶棚很好地体现了古典与现代的交融60-16 巨大的青铜雕塑60-1760-18 “玛利双骏”之一,对面的那座恰巧正被遮蔽起来修缮60-19 凯撒像60-20 凯撒像的局部60-21 除了是石头的,与真正的脚没有区别60-22 “皮热中庭”的“克罗托那的米罗”(Milo of Croton),表现的是古希腊大力士米罗与一头狮子搏斗的场景60-23 临摹者60-24 一座合葬棺的棺盖雕塑60-2560-26 这种雕塑比比皆是,根本没人搭理,hoho60-2760-28 波斯地毯60-29 伊斯兰艺术馆里的兵器60-3060-31 这就是“圣路易的圣洗盆”60-32  三座楼的地上三层之间可以参观的部分是互通的,但现在已经想不起来为何最后才去的黎塞留楼地上一层,到那里时已是晚上9点多,法国雕塑与美索不达米亚展厅之间的卷帘门已经落下,于是失去了看到“汉谟拉比法典”的机会。    因为大多数游客最重视的是卢浮宫里的三位女同志,因此馆内有大量的路标专门指示着拜访她们的路径。“萨摩屈拉克的胜利女神”被安放在德农楼二层一个临近苏利楼的单独展厅里,有自然光从玻璃顶棚洒下,这里空间高阔,胜利女神甚至都显得有些渺小。这座雕像公元前3世纪起一直站在古希腊一处海边的悬崖上,据说是为了庆祝古希腊某次海战的胜利而建造的。1863年,这所雕塑在萨摩屈拉克岛上被发现,虽然已经没有了胳膊和脑袋,但那展开的双翼和流畅的线条反而得到了突出,可见有取有舍乃一切艺术甚至生活本身的真谛所在。另一位女同志“蒙娜丽莎”被放置在德农馆地上二层正中展厅的独立墙壁上,她被厚厚的有机玻璃保护着,外圈则是厚厚的人群,不但有专门的守卫,摄影也是被禁止的。此外,在这层的法国巨幅绘画展厅,还有一幅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作品----《自由引导人民》。所有的绘画展厅都禁止摄影,不过来自各国游客的相机依然此起彼伏,小王的黑手在此如鱼得水,反倒是俺因为两台相机体积都比较醒目而拘束了不少。    60-33 那位无头女士60-3460-3560-3660-37 《自由引导人民》60-38 墙壁上是历代法王的名字60-39 那幅大的油画是19世纪法国画家热里科的名作《美杜莎之筏》60-40 苏利楼三层的枫丹白露派画家柯罗的名画《莫特方丹的回忆》,画中安宁的气氛和忧郁的色调相当感人  转来转去,在苏利楼二层的一个独立展厅见到了那位没胳膊且光脊梁的女士。说句废话吧----这位女士的本尊要比一切石膏复制品都来的动人。网上的各路资料都说原作出土时其右臂下垂手扶衣衿,左上臂伸过头握着一只苹果,是法国人和英国人在希腊争夺这件艺术品的过程中把塑像的胳膊损坏了,但俺记得很清楚,俺的小学美术老师在课上告诉我们的是,米洛的维纳斯是在米洛岛附近的海底发现的,出水时便已经没有双臂,曾有许多艺术家根据想象为其增添双臂,但都难逃狗尾续貂的命运。不管咋说,尽管所有评论都不免有马后炮之嫌,但认为残缺的维纳斯更完美这一点倒是无比正确的,缺憾乃卢浮宫里这两位女士动人心魄之源。    61-01 前古希腊馆61-0261-03 愈残愈美61-0461-05 来自希腊西克拉德群岛的“西克拉德偶像”(Cycladic Idol),线条相当简约,制于公元前年  展品看得飞快,但也不比时间过得更快,晚上9点时很多展厅已空无一人,但不知此时找个地方躲起来会是什么后果呢?当时很想看到初中历史课本里讲到的“汉谟拉比法典”的实物,但是从古代伊朗馆去往美索不达米亚馆的卷帘门已经放下,即便绕路过去也已经来不及了。而安格尔的《土耳其浴室》被借到国外展出了,《马拉之死》也踪迹不见。最后选择从德农馆一层的“16-19世纪意大利雕塑厅”结束参观,从满室精美绝伦的雕塑们身旁经过,也许等我们离开之后他们就会恢复肉身开始自己的夜生活吧。    61-06 一位体力不支的参观者61-07 米开朗基罗创作于年的《被缚的奴隶》(Rebellious Slave),中国美术馆正门马路对面的艺术品商店门口也常年站着一位一模一样的61-08 一座耶稣下十字架的木雕,很精美逼真,也很有年头了61-09 无法进入的德农楼中庭,可以看到奢华的王宫阶梯,以及迎面的现代建筑61-10 在德农楼和苏利楼间穿梭,会多次看到这位女士,每次都是那么动人61-1161-12 精美的卢浮宫柱头61-13 这位女士在苏利楼二层的一个独立展馆61-1461-1560-16 复杂的天花板雕饰与之相配,永远不要忽视卢浮宫建筑本身,它也是一件艺术品60-1760-18 从馆中看出去,一轮弯月悬在半空60-19 法国宫廷的器物展厅60-20 到处所见都在提醒游客,要用心欣赏卢浮宫本身60-21 宫廷家具60-2260-23 雕有拉奥孔父子的精美盾牌60-2460-25 俯瞰皮热中庭,雕塑琳琅满目60-2660-27 意大利雕塑60-28 日本人真行,拍个铭牌都这么虔诚60-29 里面就是中世纪卢浮宫的城壕遗址60-30 一块来自美索不达米亚的石碑,但不是汉谟拉比法典60-31 回到四通八达的拿破仑大厅60-32 已空无一人60-33 米开朗基罗的另一个名作《垂死的奴隶》(Dying Slave),与《被缚的奴隶》作于同一时期,米开朗基罗为发泄对统治者的抗议,把奴隶雕成渴求解放的两个青年壮汉,使他们具有力士般健美的体魄60-34 两座雕塑并肩而立60-35 这个馆的雕塑都比较成人  意大利雕塑家卡诺瓦的名作《普西莎与爱神》(Psyche Revived by Cupid''s Kiss),又名《拯救普赛克的厄洛斯》。据资料介绍,这尊塑像取材于希腊神话,美女普赛克受到妒嫉她的阿芙罗狄忒的种种虐待与折磨,又奉命为她去地狱取来“睡眠”。当她好奇地打开装着“睡眠”的盒子后,普赛克受惑并沉沉地睡去。厄洛斯终于找到了昏睡的普赛克,并从她脸上拂去“睡眠”,用双手将她抱起。苏醒后的普赛克向他伸出玉臂,以接受这一幸福的会见。   60-36  最后回到拿破仑大厅的时候,这里已经一片空荡,走出验票口的时候,卢浮宫的工作人员已经集中在一起送别游客,一个法国工作人员很客气地对俺们说了句怪里怪气的话,虽没明白过来啥意思但俺们也微笑着回以“good bye”,过了一会儿我才琢磨清楚,那个法国人说的是“空巴哇”----难道他此前就从没见过比较安静文雅的中国游客?俺真是服了。    踏上自动扶梯,慢慢升向地面的时候转身回望在卢浮宫里穿行的这几个小时,从某种意义上说,其实等于身体力行了一下“暴殄天物”这句成语,结果就是成功地对1858年之前的欧美、非洲及远东艺术品产生了暂时的审美疲劳。这么说来,倒是直接去拜望了那三位女士就撤的旅游者还能更多保存着对这座艺术宫殿的敬仰,当然,与他们相比,俺还是宁愿这么暴殄一下。俺只来得及记录下一些自己喜欢的艺术品,留作如今慢慢回味,而巴黎人自可以用一生的时间慢慢体味自己的城市,他们是值得所有非巴黎人嫉妒的。    60-37 已经基本清场60-38 在自动扶梯上回望拿破仑大厅60-3960-40 亮灯的那个不起眼的建筑是拿破仑庭院中的一座“凯旋门”,名叫“卡鲁塞勒凯旋门”,建于1806年,本来是杜伊勒里宫的入口,巴黎公社时期的民众烧毁了杜伊勒里宫,这个门却保留了下来  回到拿破仑庭院,古典的街灯已经亮起,大玻璃金字塔也剔透得如水晶宝塔一般。几个大喷水池中的水柱还在喷涌,水面波澜不兴,倒映着灯光人影,昏暗的庭院中气氛颇为诡秘。已经十点了,还有很多游客坐在水池边休息聊天,但我们必须离开了,因为还有凯旋门顶上平台的夜景在呼唤。  61-41 夜幕下的大玻璃金字塔更有味道61-42 卢浮宫的露天咖啡座浮宫魅影A Piece of Louvre夜上凯旋门   前一天去凯旋门的时候没有登顶,当时便计划好找个时间登顶去看巴黎夜景。通常来说,夜景当然还是夜里看比较好,从卢浮宫出来已接近22点,凯旋门顶上的观景平台开放到23点,此时过去看正好。几站地铁之后轻车熟路便到了凯旋门旁的地铁站,走过地下通道来到凯旋门下,此时等着登顶的队伍已经不见,向门卫出示博物馆通票之后,俺们便走进一个小门来到了凯旋门内部。    进门不远,一道金属梯展现在面前,从下向上望去,金属梯的螺旋看不到头,在昏黄灯光的映衬下,这道盘旋而上的曲线,让人不由感到几何真是一门优美的学问。有了巴黎圣母院爬钟楼的耐心,这道旋梯自然也不在话下,踏在金属楼梯上那“当当”的脚步声在夜晚听起来分外清晰,当然,估计白天的凯旋门内也不会比现在明亮和喧闹太多。    金属梯走完,经过一个过道,便来到了位于凯旋门穹顶内的陈列厅,这里陈列着记录凯旋门建造以及拿破仑一世各种历史资料的宣传板,还有卖凯旋门纪念品的柜台,有一种纪念币自动售货机,放入两欧元就会自动落出一枚金光闪闪的凯旋门纪念币。走过这个陈列厅,再上一段台阶,便来到了顶部观景平台。    62-01 没有了背景建筑的干扰,夜幕下的凯旋门线条简约明快62-0262-0362-04 爬上来还是需要一些时间的,要是有根爬杆儿就好了……62-05 凯旋门穹顶里面的空间很大,这是从螺旋楼梯去往陈列馆的一个过渡空间
提交者: 在
  平台上风比较大,游客已经不多。粗略环视一下,虽然这里离地面也只不过50米,但由于巴黎旧城区内基本没有现代化建筑,所以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和各条街巷都一览无遗。从google卫星图上可以看到,凯旋门位于夏尔.戴高乐广场的正中,以它为圆心,有12条大道呈放射状分布开去。站在凯旋门顶可以清楚地看到各条大街以及路两旁建筑风格和颜色极为统一的老房子,12条大街的长度各自有限,但路旁的老房子却覆盖了巴黎市区的大部分。俯瞰密布在街巷之间高度和颜色一致的众多老房子,很容易产生一个印象----巴黎就像是一块整砖儿抠出来的。而这一切来源于一个名叫奥斯曼的人,他如今安葬在贝尔.拉雪兹神父公墓,不过当时因为时间不够了而没来得及去拜访他。    现在我们看到的巴黎老街和老建筑,绝大多数是19世纪中叶之后的,之前的大多都拆掉了。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拿破仑三世下令开始了整修扩建巴黎的行动,当时他任命塞纳省省长奥斯曼男爵主持这项工作。奥斯曼设计了一个开辟东西向、南北向大道,在大道两旁建筑风格统一的居民楼的计划,这个计划从1852年起执行,直到1870年完成。    当时已经出现了汽车,为了疏导交通,奥斯曼把各条大道交叉口的广场都改为交通枢纽,大道两旁是新式的居民建筑,而每条大道都通往一处纪念性建筑物。也就是说以凯旋门为例,有12条大道通往这座纪念性建筑物。凯旋门所在的星形广场原来只有5条大道,奥斯曼将其拓宽,同时又增加了7条,使广场成为12条呈辐射状大道的中心,而这12条大道大多以拿破仑一世及其后各时期的著名战役或者将领的名字命名。    奥斯曼手下的设计师为这座城市增添了大量的城市公用设施,包括路灯、长椅、公厕、街心喷泉等等,而奥斯曼为所有人称道的功绩则在于他指挥开凿了总长达500公里的巴黎下水道。想想看,如果没有这些巨大的地下排水渠,《悲惨世界》的故事情节又该如何开展呢。而且随着城市的现代化,燃气管道、有线电视电缆等管线的铺设也不必再另找途径,巴黎的街道也由此避免了安拉锁儿之苦。实际上,巴黎下水道游如今成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去那里体验一下电影《虎口脱险》中的情节不是很有趣吗,只是因为这次时间太紧而不能成行了。    62-06 陈列馆,展示着凯旋门的历史和拿破仑的生平62-07 google卫星图中的巴黎凯旋门星型大道,4点钟方向的是香榭丽舍大道62-08 晚上10点多的香榭丽舍大道还是比白天清静多了62-09 每过几分钟,埃菲尔铁塔就通体闪烁几秒钟62-10 塔顶上的探照灯引领着这片文学艺术与历史海洋中的航船  站在凯旋门顶上眺望,右边一条是香榭丽舍大道,左边一条是弗里德兰(Friedland)大街……“油炸过的地方”,用以纪念拿破仑时期的弗里德兰战役    香榭丽舍大道右边的一条是马索大街(Avenue Marceau),为纪念拿破仑军队中的马索将军而命名,而凯旋门正面“马赛曲”大浮雕之上的一块平面浮雕记述的是这位将军的葬礼  10点钟方向的大军团大街(Avenue De La Grande Armée) 远端的拉德方斯大厦依然灯火通明,“大军团”是拿破仑军队中一支主力部队的名字  62-1362-14  大军团大街左边的是比香榭丽舍大道还宽的福煦大街(Avenue Foch),名字来自一战时的法国陆军总参谋长、协约国军总司令福煦将军62-15  其实,从文化保护的角度看,在巴尔扎克生活的那个旧巴黎之外再扩建出一个新城区不啻为最佳方案,不过估计当时的大多数人对现代化生活的前景还没有太多感觉,对置身其中的传统生活环境也不觉如何值得珍惜,于是拆了也就拆了。当时西岱岛上连拆了24座教堂,由此奥斯曼的计划被反对者视为一场“屠杀”。“拆迁”对于我们是再熟悉不过的事,旧建筑与旧街景总承载着与之相关的一些人的美好记忆,那么奥斯曼的计划遭到雨果等著名人士的激烈反对倒也是一件情理之中的事。    在圣路易岛附近有一个“马亥区”,那里现在还保留着奥斯曼改扩建之前的老巴黎原貌,那里狭窄的石板小街依然是大革命之前的风味。不过,据说将马亥区与其它街区对比便可以发现,奥斯曼的改扩建在相当的程度上尊重并延续了老巴黎的风格,而且再看看那些以拉德方斯大厦、蓬皮杜中心为代表的20世纪建筑,我们可以发现,奥斯曼主持拆改后的巴黎依然很古典。那种大规模的统一规划,越接近现代就越发不可能了,时代越发展,叫做个性的东西就越受瞩目,每个建筑师都想来点儿标新立异的创举,我们身边各种美妙的现代建筑因此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是登高一望,把这些建筑凑到一起看看,除了乱七八糟之外大概也不剩什么了。生活节奏莫名其妙地快了,人心散了,规划设计团队也就不好带了,而且人们再也没有那份儿优雅的耐心了。巴黎和巴黎人都是太幸运不过的,虽然直到如今人们对奥斯曼的拆改规划仍毁誉参半,但至少在我看来,巴黎人的生活因现在这座城市充满阳光。      左边是奥什大街(Avenue Hoche),奥什是拿破仑时期1797年莱茵方面军的司令,右侧又回到了油炸过的大街(Avenue De Friedland),两条街之间的远处可以看到蒙马特高地上灯火通明的圣心教堂62-16  .62-17 铁塔左边的叫作耶拿(Iena)大街,意在纪念拿破仑指挥的耶拿战役,而塞纳河上正对铁塔的桥叫做耶拿桥62-18 12条放射大道两两分界处的建筑都很相似62-19 香榭丽舍大道的尽头可以看到协和广场上矗立的卢克索方尖碑,右上方还能看到巴黎圣母院的两座钟楼  站在凯旋门顶上,各个方向上都可以看到一些著名建筑,最醒目的自然是埃菲尔铁塔,它通体发着橙色光,每隔几分钟就有白色灯光一起开放闪烁几秒,如同金色宝塔洒下了一层银粉。铁塔顶上有两道强力探照灯光交替旋转,不知疲倦地为这座美丽城市中的夜归人们指引着航向。刚支起三脚架准备好好拍上一番,迎面过来二男一女三个警察,告诉我平台上不允许用三脚架。本来今天带三脚架出来就是为了此时在凯旋门顶上用的,既然不能用了,就得考验手持相机的功夫了。平台上没有管理员和保安,只有这些正式的警察来来回回巡视得非常认真,凯旋门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不管拿破仑前前后后做过什么,从凯旋门本身以及周边各条大道的命名都明显可以感觉到,法国人、巴黎人对拿破仑以及他开创的时代的敬仰和自豪。    62-20 凯旋门观景平台边沿有围栏保护62-21 观景平台上的建筑62-22 平台上也有那种投币望远镜62-2362-24 1/4s快门加上长焦,手持像机能拍这么清晰……还是很不简单滴 ^_^  经过那道螺旋楼梯回到地面已近23点,回旅馆的路上依然一切平安顺利,至少巴黎南城的治安还是让人很放心的。回到Tobiac大街,才想起从中午在拉雪兹公墓墙外吃了一个面包之后还没吃过东西,此时也无心再去餐馆,所幸旅馆周围有很多快餐店。麦当劳没什么新鲜的,于是在一家法国当地品牌的汉堡店解决了问题,又在马路对面的一家水果店采购了水果和瓶装水。    站在旅馆房间窗口眺望,午夜0点的巴黎灯火渐稀。连跑四个景点的一天就这么过去了,明天还有更多的地方在等待着。    62-25 穹顶陈列馆内墙上的字62-2662-27 回去了 凯旋门内的旋转阶梯凡尔赛宫   9月21日一早,去旅馆附近的面包店买早餐,亚洲人店主原来来自香港,于是从卑尔根缆车上偶遇台湾女孩之后,终于再一次与小王之外的人说起了普通话。除了面包又要了一杯只卖1.5欧元的咖啡,正要感叹真便宜,却见店主递过来一个只有中号塑料药瓶大小的纸杯,也就两小口的量,后来才知道,巴黎人早上喝的咖啡通常就是这么一小杯。早饭后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在俺错误的指示下,小王删掉了还没来得及往数码伴侣里拷贝的存储卡中的内容,里面存的都是她昨天在卢浮宫拍的照片。带着沉痛的心情,俺们开始了新一天的旅程。    这一天的第一个目标是闻名遐迩的凡尔赛宫(Palais de Versailles),本来历史更为悠久的枫丹白露宫也是很不错的选择,无奈时间有限,既然这次欧洲之行的主题之一是中学历史知识游,那么这个二选一的题目只有选凡尔赛了。    凡尔赛宫地处巴黎西南郊外20多公里的地方,地铁是到不了的,此时我们手中的巴黎“五环”地铁周票就发挥了大作用,凭这张票可以乘坐巴黎郊外火车(RER)C线直接到达“凡尔赛站”。在城里的时候,RER C线一直沿着塞纳河南岸前行,火车上乘客很多,大多数明显都是外国游客,有拉手风琴、弹吉他的艺人在车厢间穿行,悠扬欢快的音乐一路飘洒下来。也有一个拿着签名本的人在到处揽签名,此前在旅行指南上看到过有关警告,这样的人一般自称代表某个国际非盈利组织,为某个公益事业收集支持签名,而一旦签了名,他们会接着说:“既然签了名就再捐点儿钱支持一下吧。”而且据说开的价还不算低,不过这个人可能担心语言不通,根本没有理睬我们。    火车开了半小时左右到达凡尔赛站,这里是RER C线的终点。出了车站根本不用费心找凡尔赛宫在哪里,跟着人流走就是了。凡尔赛不但是巴黎的卫星城,还是法国伊夫林省的省会,这座整洁宁静小城人口似乎不多,宽阔的路上汽车寥寥,于是几乎都向着同一方向前进的人流就更加醒目了。    63-01 巴黎郊区火车RER的“凡尔赛站”63-02 凡尔赛火车站外景63-03 干净整洁的凡尔赛小镇63-04 1919年召开过巴黎和会的凡尔赛市政厅63-05 纪念品商店  从火车站出来右转,不到100米在一个大路口再左转,几百米外的凡尔赛宫正门便遥遥可见了。前面说过,在巴黎的这几天可谓要雨得雨,要风得风,来凡尔赛的这天恰逢丽日当头,万里无云的天空用行动教导着我们什么才是蓝色。凡尔赛宫庭院里香槟色的建筑、砾石路面和每一块地砖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召唤着每一位前来探访的游客。    据说6、7月来这里的游客往往要在大太阳底下排上三个小时的队才能买到门票,不过9月已是旅游淡季,庭院中已经不见了人头攒动的盛况,而且当年在凡尔赛宫日常生活的各色人等绝不比现在少。    16世纪之前这里还是一片沼泽地,路易十四的爷爷亨利四世在位的时候,巴黎城里爆发瘟疫,王太子也就是后来的路易十三到凡尔赛避祸,于是在此修建了行宫。路易十四执政的时候,他的财政大臣富凯修建了一座奢华的府邸,并邀请包括路易十四在内的王公大臣去做客,据说当时到场的6000位宾客全部用金银餐具进餐。富凯府邸超过王宫的奢华激怒了路易十四,他去做客后不到一个月便逮捕了富凯,并以贪腐的罪名判处其无期徒刑。随后,有马屁精建议路易十四也修建一座豪华宫殿,此言正中路易十四下怀,于是他于1661年下令将路易十三的凡尔赛行宫改扩建为一座王宫,并投入了极大的精力与财力用于建造附属花园。为了填平沼泽,国王下令从全国各地运来泥土和石料,还制造了大型抽水机把人工改道而来的塞纳河水提升150米为喷水池及人工运河提供水源。急不可耐的路易十四于1682年就搬到了修建中的凡尔赛宫居住。整个工程进行了28年,它的第一任设计师勒沃甚至都没有活到工程完成,像著名的“镜厅”就是由他的后继者芒萨尔设计完成的,而其他的辅助工程则前后进行了100来年。    63-06 远远看到凡尔赛63-07 凡尔赛宫正门前的大路63-08 宫门上方的金色圆盘里有三朵百合花,那是王室的标志63-09 站在国王庭院63-10 正面罗马风格的主建筑上雕刻着的文字大意为“以法国所有的荣耀”  路易十四时期的法国是整个封建王朝国力最盛的时候,他大权独揽,凡尔赛宫成为法国的政治中心。为了安抚或者说涣散贵族们的涉政之心,路易十四把他们都召到凡尔赛宫来一起日夜享乐,宴会舞会交相辉映,凡尔赛宫不但成为当时欧洲最大、最雄伟、最豪华的宫殿建筑,还成为法国乃至欧洲的贵族活动中心、艺术中心,引领着当时的文化时尚。在它的全盛时期宫内居住着王子王孙、贵妇、亲王贵族、主教以及侍从、仆人总计三万六千多人,另外凡尔赛城中还迁入了几千个贵族家庭。    路易十四在位72年,是世界上在位最长的君主。在他的执掌下,王权的威力达到顶峰,同时他也为艺术文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甚至还推动了法式大菜的发展,在这方面宫中的500多名厨子显然功不可没。作为王权的中心,凡尔赛宫从落成起便见证了许许多多的大事:    波旁王朝后期,路易十五、王储路易(路易十五的王太子)、路易十六、普罗旺斯伯爵(路易十八)、阿图瓦伯爵(查理十世)的婚礼都是在凡尔赛宫内的王家教堂里举行;    日,英国在凡尔赛宫签订了承认美国独立的条约;    1789年5月,路易十六被迫同意在这里召开了最终把他送上了断头台的三级会议;    日,路易十六被参与法国大革命的民众胁迫回到巴黎市内居住,从此凡尔赛宫告别了王宫身份;在后来大革命的高潮时期,这座宫殿遭到民众多次洗劫,所有物品包括门窗都被劫掠一空,直到1833年拿破仑三世下令将其改为历史博物馆,凡尔赛宫才重新恢复生机,不过据说如今全部凡尔赛宫地界内留下的建筑只有当年的十分之一了;    在普法战争时期中,普鲁士军队在凡尔赛宫设立了攻打巴黎的司令部。日,德皇威廉一世在镜厅举行加冕典礼。    1871年,与巴黎公社为仇作对的梯也尔政府在凡尔赛宫策划了对巴黎公社的反扑。    1875年,在凡尔赛宫宣告成立法兰西共和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协约国与德国在镜厅签署了《凡尔赛和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1944年9月-1945年5月盟军的总部设在凡尔赛宫。    如今,虽然建筑只剩下了十分之一,但主建筑与南北配楼中的大小房间依然为数众多,线路复杂。为了便于参观,管理者在宫中设计好了参观线路,游客沿着线路走就不会错过对外开放的每一处景点。主建筑的一楼专门有游客服务大厅,游客在此检票然后可以在服务台领到不同语言的导游图,还可以租到不同语言的导览机。如果想对各个房间的功用有个大致了解,租一个中文导览机是很必要的,否则站在一个个华丽的房间内除了能看到不同的华丽,其他真是一无所知,如此走马观花一番恐怕还没离开就把看到的全忘了。拿着博物馆通票,我们无需任何排队就经过了检票口,然后租一部导览机开始了参观。    63-11 正面建筑的右侧门是参观入口,里面的空间很宽阔63-12 宫内第一眼就看到历代路易们都没用过的现代玩意儿63-13 旅游服务大厅,可以领到各种文字的导游图,也可以租到各种语言录制的导览解说机  开始参观的时候,第一个景点是坐落在北翼楼群南端的王家小教堂,也就是前面说过的很多个法王成亲的地方。这座小教堂建于1710年,路易十四称它是献给圣路易的。据说教堂融汇着巴洛克式的飞升感与洛可可式的优雅,室内空间甚高,这是为了配合国王御座被安置在二层的设计。游客是不允许踏上教堂正厅地面的,只能在两廊观看正厅光滑的大理石地面与穹顶画交相辉映,虽然入口处有“禁止摄影”的牌子,但各国游客在此无一不举着相机一通猛拍,还有些人举着摄影机慢悠悠地记录着室内的每一个细节,管理人员就在旁边但也听之任之,面对此情此景俺也就别客气了……    63-14 按照导览机的解说顺序,第一个景点是北翼楼内的王室小教堂63-1563-1663-17 小教堂的屋顶壁画63-18 华丽的青铜镀金大祭坛63-1963-20 细腻的穹顶刻画63-2163-22  下一个参观的地方是王室歌剧院。从教堂去歌剧院要经过一道长廊,长廊中安放着众多历代王室成员的精美大理石雕塑,此时已上三杆的太阳将光线透过玻璃门射进有些昏暗的长廊内,在地面上画出一个个光亮的菱形格子。63-23 摆放着历代王室成员塑像的长廊63-24 为凡尔赛宫建设捐资者的纪念牌63-25 不知谁的石棺63-2663-27 凡尔赛宫为残疾人的参观提供了很多便利  走过长廊,便到了路易十五下令修建的王家歌剧院,1871年巴黎公社期间,这里是梯也尔政府的国民会议开会的地方。这座法国建筑史上的杰作如今依然被列在“世界十大歌剧院”之中。据凡尔赛宫官方主页介绍,歌剧院可以容纳4712人,不过如今只能坐下700人,因为墙壁上安排了很多镜子,剧院的空间在视觉上被放大不少。它的室内是全木制构造,金色的主色调、红绿色彩绘的大理石与天蓝色窗帘互相映衬,气氛极为豪华,舞台由机械控制升降,当舞台收起来之后歌剧院便成为一个大厅,可以举办宴会和舞会,当年路易十六婚礼的舞会便在此举行。据说即使在国力全盛时期,歌剧院也不是轻易动用的,因为演一晚歌剧光大蜡烛就要消耗1万支,估计这比直接烧法郎也省不了多少。      63-28 北翼楼内路易十五时期修建的歌剧院63-29 歌剧院穹顶壁画63-3063-31 舞台大幕63-3263-33 去往北翼二楼63-3463-35 到处是路易十四的大幅油画63-3663-37 从二楼窗户眺望花园63-38 二楼走廊63-3963-4063-4163-4263-38 二楼走廊63-3963-4063-4163-4263-38 二楼走廊63-3963-4063-4163-4263-4363-44 小教堂的二楼63-4563-46  参观完一层以王家小教堂和歌剧院为代表的建筑,下面便要上到二楼开始第二部分的参观,主要内容是以国王和王后的寝宫为代表的一系列主题房间以及著名的镜厅。    从主楼二层东北角与北翼的连接处开始,是一系列以希腊神话中的神命名的房间。首先是海格里斯厅(Salon d''Hercule),路易十四时代这里是王家小教堂,后改为国王接见厅。    向西的下一个房间是丰收厅(Salon de l''Abondance),从这个房间的窗户看出去,是北面花园中的拉冬娜喷泉,拉东娜是阿波罗的母亲,据神话记载,她曾受到小亚细亚农民的侮辱,因此请求众神之王将这些农民变成青蛙,这个喷泉的雕塑描绘的正是那些农民变成青蛙的过程。丰收厅是入宫觐见国王的礼仪路线主要入口,现在厅内存放有历代国王的奖章及珍宝收藏。       64-01 海格里斯厅屋顶以希腊神话中大力士海格里斯为主角的油画64-02 海格里斯厅内的壁炉64-0364-0464-05  下一个是维纳斯厅(Le Salon de Venuss),又名金星厅。路易十四时代这里摆放着台球桌和一整套纯银铸造的家具,这些家具后来被熔化铸造成银币,以弥补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的开支。    接下来是狄安娜厅(Le Salon de Diane),又名月神厅,这里的墙壁上装饰着各种精美的瓷器。  64-06 维纳斯厅屋顶油画64-0764-0864-0964-10  然后是玛尔斯厅(Le Salon de Mars),又名战神厅或火星厅。天花板上是油画“战神驾驶狼驭战车”,当年大厅内曾摆放着台球桌,波旁王朝时期的国王们经常在此召开宫廷音乐演奏会或赌博牌会。 64-11 玛尔斯厅屋顶的油画“战神驾驶狼驭战车”  下一个是墨丘利厅(Le Salon de Mercure),又名水星厅或御床厅。厅内有一张用银质栏杆围起来的大床,还有一座纯银大壁橱。墙壁上贴着金色和银色锦缎,路易十四的幼子安茹公爵曾在此居住,他后来成为西班牙国王腓力五世。64-12 墨丘利厅中的大床64-13  隔壁是最重要的阿波罗厅(Le Salon d''Apollon),又名太阳神厅,法国国王御座摆放在这里。路易十四以“太阳王”自称,因此他的御座厅取名太阳神厅,其他房间取名则都来自围绕太阳运转的行星。这个房间布置奢华,天花板上有镀金雕花浅浮雕,墙壁为深红色金银丝镶边天鹅绒,屋子中央原来摆放着高2.6米纯银铸造的御座,不过这个御座后来被熔化用于支付战争赔款,现在摆放的是一个木质雕刻的御座。    64-14 阿波罗厅屋顶太阳神主题油画64-15  下一个战争厅(Salon de la Guerre)已经到了主楼的西北角,向南拐就是通往镜厅的通道。战争厅内饰以路易十四征服西班牙、德意志、尼德兰等功绩的油画,镀金壁炉之上摆放着路易十四的骑马浮雕像。  64-16 战争厅64-17 战争厅内的路易十四骑马浮雕像  再往下走就到了著名的镜厅(Galerie des Glaces),这是凡尔赛宫里最著名的大厅,也是我们中学历史课有关知识中关于凡尔赛宫的代表。这个厅看上去与一个走廊无异,因为它本来就是由一道敞廊改建而成的。镜厅长76米,一面是17扇巨大的落地玻璃窗,透过它们可以看到花园,另一面则是由400多块小镜子组成的17面大镜子。在涅个年头,玻璃镜子像铝制品一样都是稀罕物,被路易十四拿来炫富毫不奇怪,此外据资料记载,镜厅内的地板为细木雕花,墙壁以淡紫色和白色大理石贴面装饰,柱子为绿色大理石。柱头、柱脚和护壁均为黄铜镀金,装饰图案的主题是展开双翼的太阳,表示对路易十四的崇敬。天花板上有24具巨大的波希米亚水晶吊灯,以及歌颂太阳王功德的油画。在路易十四时代,镜廊中的家具以及花木盆景装饰都用纯银打造,这里经常举行盛大的化妆舞会。    64-18 镜厅64-19 从镜厅的落地窗眺望室外花园64-20 镜厅大吊灯及屋顶的装饰画64-2164-22
提交者: 在
  镜厅中专门有一段用挡板遮住了两旁的窗户和镜子,在这段黑暗走廊中,游客可以看到波西米亚水晶大吊灯闪亮的风采。如今吊灯上亮起的已经是电灯了,当年宫廷舞会中那些随着音乐旋转的王宫贵妇们头顶上燃起的,当然是摇曳的烛火,昏黄的烛光透过水晶的折射应该更有味道一些吧,至于熏黑的屋顶请大家忽略不计,他们有的是钱,熏黑了再画新的呗。    2005年夏天,俺曾与小王去故宫午门看过戒备森严的“法国凡尔赛宫珍品特展”(请看此链接:http://kantushuohua.bokee.com/2188811.html),展厅里播放的纪录片介绍了近年来镜厅修缮的过程,当时可不曾想到两年后我们能够置身于那录像中的场景。    日,《凡尔赛和约》在镜厅签署,这是曾经发生在此处,最为我们所熟知的历史。此外还有这件事的因,也就是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之后,德皇威廉一世于日在这里举行加冕礼,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德法两国在镜厅交替耀武扬威的时代已经远去,对于我们这些非法非德人士来说,那一大段历史谈不到光荣或屈辱,它只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莫道东风常向北,北风也有转南时”。无论两个人相处,还是一个人的为人处事,好的时候总要想想不好的时候,不好的时候心里就要相信一定会有好的时候,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是也。  64-23 镜厅中的黑走廊64-2464-25  镜厅过去之后是和平厅(Salon de la Paix),装饰风格与镜厅相似,壁炉上油画的主题为“路易十五创造和平”,厅内装饰以罗马帝王像、狮子、法国和纳瓦拉王国国徽。纳瓦拉王国是17世纪西班牙北方的一个穆斯林王国,路易十四的爷爷亨利四世当年首先是纳瓦拉王国的国王,在他的时代纳瓦拉王国并入了法国,亨利四世成为法王,从此开始了波旁王朝时代。  64-2664-27 仰视和平厅的大吊灯64-28  下一个房间是国王套房,中央是国王卧室,内有金红织锦大床和绣花天篷,围以镀金护栏,天花板上是名为“法兰西守护国王安睡”的巨大浮雕。法国国王每天早上在次举行起床礼、早朝觐、晚朝觐和问安仪式。资料中说路易十四起床的时候,屋里通常都挤满了来此朝觐或者说参观的朝臣,而伺候他起床的侍从则有200人之多。    国王套房的隔壁是王后套房,包括王后卧室、王后私室、王后候见厅、宫妇退居室、王后卫兵室等七间房间。法国王室的一些规矩在我们看来颇为荒诞,比如说王子公主进餐的场景均对百姓开放,据说当时每天有大批各层次的民众一窝蜂地跑进宫里看他们吃饭。更离谱的是王后生孩子的场面是对公众开放的,估计这是为了向天下证明法王子嗣产生的真实性。据说路易十五的王后在公平公正公开地生孩子时,卧室里挤满了津津有味观看的市民,以至于室内空气污浊不堪,路易十五不得不亲自挤过人群去打开窗户为屋子换气……理念如此不同,除了听来瞠目结舌外,还有很多值得思考的罢。    64-29 王后卧室64-3064-31 王后私室64-3264-33  .64-3464-3564-36  王后卫兵室,拿破仑三世下令将其改造为纪念拿破仑的“加冕厅”,厅中最重要的油画是杰克昆斯·路易·大卫的名作《拿破仑一世在巴黎圣母院加冕大典》,在卢浮宫中藏有作者一幅同主题作品。日,中法文化年的闭幕展在中国召开,其中的“凡尔赛宫馆藏拿破仑油画及铜版画展”有一幅这幅油画的铜版画复制品(请到此处浏览相关博文:http://kantushuohua.bokee.com/3789274.html),  此外,中国美术馆还展出过一批来自卢浮宫的相当精美的铜版画(请到此处浏览相关博文:http://kantushuohua.bokee.com/3789329.html)  64-37  一溜儿房子走过来,或许只是走马观花,不过即便仔细观看,感想也不会有太大的差异。正如jasmine同学在“0921 凡尔赛宫(上)”中留言所说的,凡尔赛宫要比卢浮宫规模小不少。其实大小本身还不是最重要的问题,问题的核心在于从卢浮宫到凡尔赛宫,法国国王的理念开始有了重大转折。从16世纪初开始建造,今天的卢浮宫完全落成用了400多年时间,里面曾住过50位法王,67位君主先后为卢浮宫的建造付出过心血。卢浮宫不但空间开阔,精巧的石雕装饰更是无处不在,到处散发着壮丽宏大的气势,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凡尔赛宫在其开始建造后的第21年,路易十四就迫不及待地搬了进去,全部工程完工不过耗时百年,前后只住过三代国王。因为工期紧迫,凡尔赛宫中的大多数房屋除了空间和面积有限,还只能用见效更快的壁画和壁布来装饰,虽然到处金碧辉煌,但与卢浮宫相比,这里展现的只是一种“简陋的奢华”。古代的人们但凡盖教堂、宫殿之类的重要建筑,动辄就要花个几百年,后来时代发展了,生活节奏加快了,人们开始注重自己在现世的享受。路易十五不管死后洪水滔天当然算是这方面的模范,而路易十四对待凡尔赛宫的建设态度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虽然路易十四本人对建筑师、艺术家和各艺术门类都非常尊重支持,但他的这座宫殿给参观者的感觉依然比较接近于暴发户之家。而暴发户的命运是什么呢?那就是富不过三代,于是从路易十四算起的第三个法王路易十六上了断头台。法国纪念大革命200周年的时候,密特朗总统曾说:路易十六是个好人,他不该上断头台。可是这一切又该怪谁呢。    64-3864-3964-40 拿破仑一世塑像64-41  另外还有一件非常可笑的事,看看凡尔赛宫的导览图便可以知道,参观凡尔赛宫的时候,要想方便一下只能先走出主体建筑,到设在室外的两个厕所去操作。其实这么做并不是为了保护古建筑,而是因为从一开始凡尔赛宫内就没有盖厕所和盥洗室,以至于王太子憋急了都得拿壁炉当厕所。资料中说,当年路易十四非常重视凡尔赛宫的建设,几乎亲自参与了每个细节的设计,对于安排厕所这个问题的现实性和必要性他是怎么琢磨的还真是令人费解。后来路易十五携家眷搬进了杜伊勒里宫倒不失为一个行动上的抗议。    不管怎么想吧,经过王后套房之后,二楼的参观即告结束,而意想不到的精彩还在室外。  64-42 路边坐着的难道是来自塔希提的旅游者?64-43 南花坛64-44 从南花坛看凡尔赛宫的主建筑,宫顶摒弃了巴罗克的圆顶和法国传统有尖顶建筑风格,采用了平顶形式,显得端正雄浑  凡尔赛宫总计占地1.11平方公里,正门内的主建筑只占地0.11平方公里,此外就是一个100公顷的大园子了。这个路易十四花了大量心思的花园里,由不同主题风格的小园林组成,期间散布着大小喷泉1400个,以及一条人工开凿的十字架形状的大运河,在这个十字架一横右端的尽头处,还有两座重要的建筑----大特里亚农和小特里亚农,十字架顶端的远方,还有大片茂密的丛林。路易十四下令建造的大特里亚农是一片一层的建筑,当年这里住着他的情妇曼特侬夫人,现在是法国国宾馆。小特里亚农建于路易十五时期,他的王后住在这里,主要房间有大沙龙、小沙龙、画室、卧室、化妆室等,外面还围绕着路易十六为王后玛丽.安托奈特修建的瑞士农庄,包括茅屋、磨坊、羊圈,厌倦了宫廷生活繁文缛节的安托奈特常扮作乡间牧羊女在此消遣。大小特里亚农以及运河远处的树林,整片区域加在一起合称为“玛丽.安托奈特园林”。    整片的园子都在凡尔赛宫主建筑的后面,区域划分比较复杂,而且呈现中轴线上的园艺作品对称,但园林整体不对称的分布模式,用文字难以简短描述清楚,有兴趣的同学看看这张在网上找到的“凡尔赛宫平面图”就明白了:    http://images.blogcn.com//7/dcjwjw,15.JPG        65-01 南花坛65-02 圆形水池所在的地方叫作橘园,远处的大水池叫瑞士人水池,两个水池所在的平面比南花坛低,要下几道台阶才能到,因此基本没有游客65-03 橘园内的建筑65-04 表现狩猎主题的青铜雕塑65-05 这样的雕塑在花园中比比皆是,但远不如卢浮宫中的藏品精美  .65-06 主建筑正后方有两个对称修建的水池叫“碧水潭”(Parterre d''Eau),池边用酒神等青铜雕塑加以装饰65-07 这就是在镜厅可以看到的“拉东娜池”(Bassin de Latone)65-08 草地以外的地面铺的都是在阳光下非常耀眼的粗砂砾65-09 远眺运河,稍近些的水池叫作“阿波罗池”(Bassin d''Apollon)65-10 下两层台阶就站在了拉多娜池所在的平面  .65-11 水池中可以看到青蛙和正在变成青蛙的小亚细亚人雕塑,中间的白色雕塑想必就是阿波罗之母拉多娜了65-1265-13 阿波罗水池65-14 去阿波罗水池要经过的这块草坪名叫“绿地毯”65-15 在阿波罗水池回望  .65-16 海神们吹着号角,太阳神驾着马车从水中冲出,蓝天与碧水交相辉映,蔚为壮观65-1765-1865-19 这个把植物刻意剪出立面的小园子叫作“吉兰朵小树林”,里面隐藏着游客洗手间65-20 阿波罗水池旁的林荫大道  .65-2165-22 进入运河区域的一道铁栅栏门65-23 门房65-2465-25  .65-2665-27 运河右岸的林荫路65-2865-2965-30  .65-3165-32 运河十字的交叉处65-3365-3465-35 回望宫殿  .65-3665-3765-3865-3965-40  .65-4165-42 这么好的裸奔天气他却躺在这里65-4365-4465-45  .65-46 这植物也堪称雕塑了65-4765-48 碧水潭边的海神雕塑65-4965-50 在碧水潭旁写生  .65-51 踏上归路65-52 图右方可以看到凡尔赛宫正门处矗立的路易十四骑马铜像65-53 走出大门65-54 回到凡尔赛火车站65-55 招贴亭,还是布拉塞当年拍的那个样子65-56 等火车的人们65-57 街头艺人值得俺亲自回味半生的抓拍  奥赛博物馆(Musée d''Orsay),排在我们此次巴黎之行探访目标的首位,因为除了具有艺术宝库的重要价值,这家博物馆还承载着我们的很多私人记忆。    2004年是著名的“中法文化年”,10月11日至12月27日,“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当时有很多人直把“印象”作“抽象”,因此以为这个展览会很艰涩无趣,不过,这个长达两个半月的展览先后在北京和上海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而在展出的51件印象派绘画珍品中,就有38件是来自奥赛博物馆。    观展效果自不必说,每幅作品前都挤满了脑袋,拿着导览机在几个展厅里往返穿梭数次之后,印象派绘画的由来和特质在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并不夸张地说,正是有了这些印象派绘画和一百多年前矗立在这些作品前的作者们,俺才有机会假装进入艺术殿堂。    关于这个展览的另一个难忘记忆,自然是美术馆在闭展前夜特意开的通宵场。12月26日是个周五,本来晚饭前俺已经坐火车回到天津,不过想想错过这个不会再来的机会实在可惜,于是便与小王约好晚上到美术馆汇合。那时回京的火车已经没有了,幸好天津站前还有可以拼车去北京的黑出租,于是快10点的时候再次走进了美术馆大院。之后的事情,不知道但又有兴趣的同学下载俺当时做的一个PowerPoint文件看看就知道了:    http://kantushuohuabj.blogchina.com/inc/artnight.rar    总之,由于这些私人记忆的存在,奥赛博物馆是小王与我来到巴黎后必须要去的一个地方,那感觉,就像是去回访一些老朋友。    66-01 在展厅入口处的二层眺望66-02 展厅入口附近的小休息厅66-03 租导览机的地方66-04 玻璃与花砖相间的顶棚66-05
提交者: 在
  包括关注过那次展览在内的很多人都知道,坐落在塞纳河左岸的奥赛博物馆是由奥赛火车站改建而成的。和香榭丽舍大道上的大宫一样,奥赛火车站也是为1900年巴黎万国博览会的需要而建的,算是个献礼工程。据资料显示,此前这块土地上矗立着一座名为奥赛宫的建筑,当时是行政法院和皇家审计院,在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期间被大火烧毁。而在修建火车站的过程中,原有的建筑风格被保留下来,最后建成的立柱、铸铁横梁与大理石装潢相结合的建筑兼具了古典与现代之美,这与大宫石头建筑、玻璃屋顶的风格也颇为相似。    1940年代以前,所有去往法国西、南部的火车都从这里出发。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奥赛火车站的规模已经无法满足需要,1910年的一场洪水还曾把火车站彻底淹没,后来这里一度改为专营郊区火车线路,直到最后彻底萧条下来,其间发生的一个著名事件是二战后戴高乐将军曾在此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自己重返政坛。1972年,蓬皮杜总统采纳了把火车站改造成博物馆的建议,此后方案历经德斯坦和密特朗总统的任期,于1977年开工,在日正式对外开放。这个改造工程采用了意大利女设计师奥朗蒂的设计,她把这个长138米,宽40米,高32米的火车站大厅改造成长100米,高32米的大厅,大厅两侧由三层独立展室构成,主要陈列绘画作品,中间敞开部分则陈列雕塑等艺术品。    正如这座博物馆古今包容的建筑风格一样,它里面陈列的展品也都是古代艺术与现代艺术之间的衔接,时间跨越1848年“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至1914年一战之前,这个时间段之前的西方艺术品都在卢浮宫,而之后的则都在蓬皮杜中心。    66-06 在展厅入口处66-0766-08 在中央通道回望入口66-0966-10  从凡尔赛宫回到市内,转乘地铁站在“奥赛博物馆站”下车时已近下午5点。不过每逢周四参观时间都延长至21:45,日正是周四,这种幸运自然也是事先精心策划的结果。地铁“奥赛博物馆站”的出口就设在博物馆侧门前,走进博物馆,向工作人员出示博物馆通票之后便顺利地开始了穿堂入室的参观。    奥赛博物馆的一层陈列的是印象派形成之前的艺术品,包括1850年至1870年的绘画、雕塑和装饰艺术作品,二层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时期的官方艺术、象征主义、学院派绘画以及新艺术时期的装饰艺术作品。三层陈列着印象派与后印象派绘画。在有奥塞博物馆之前,印象派绘画名作散落在卢浮宫、网球博物馆、东京宫等处,后来才汇集到这里,由此奥赛成为世界上收藏印象派主要画作最多的地方,于是也令这座艺术宝库更加名满天下。    虽然是来看老朋友们,不过还是不妨从一楼看起,了解一下印象派之前的艺术。站在展厅入口,左手边展室间的通道叫作“塞纳长廊”,右手边展室间通道叫作“里尔长廊”,里面的展品大多是绘画,除了学院派、浪漫主义作品,也有很多莫奈、马奈他们在成为印象派大师之前的作品,中央通道上则摆满雕塑。    66-11 一层“里尔走廊”中的一幅大油画66-1266-1366-14 里尔走廊66-15  .66-1666-1766-1866-1966-20  .66-21 著名的巴黎加尼埃歌剧院的剖面模型,参观者可以领略到内部为上演各类歌剧所建的庞杂设机关设施66-2266-2366-2466-25  .66-2666-2766-2866-2966-30  除了展品,博物馆本身当然也是一件精妙的艺术品。站在展厅入口处可以清楚地看到,整个展厅呈下沉式格局,阳光穿过半透明的屋顶洒在大厅里,洒在恰似一个个火车包厢的展室内,中央通道犹如站台,旷阔通透的空间一览无遗,而挂在入口上方那面装饰无比繁复的大钟则将来到这里的每一位旅客引入艺术与历史的长河。越是凝视大钟,你就越会忘掉时间本身。    下午6点的展厅内观者已经不多,气氛颇为静谧,大家在自己喜爱的艺术品前默默驻足,默默前行。很快来到二层,位于“塞纳长廊”上方的是“塞纳平台”,右边是“里尔平台”,迎面则是“罗丹平台”,顾名思义,那里陈列着罗丹的雕塑。受在卢浮宫、凡尔赛宫落下的审美疲劳的影响,加上时间紧迫与三层老朋友们的召唤,在这里停留时间不长便去了三层。    66-3166-3266-3366-34 老友之一,克劳德·莫奈 《隆弗洛尔雪天的马车》(约作于1867 )66-35 老友之一,克劳德·莫奈 《戈迪拜尔夫人》(1868)  爱德华·马奈 《吹短笛的男孩》(1866),2004年这幅画曾以印象派代表的身份作被悬挂在中国美术馆中央展厅的正中间,并被称作“奥塞博物馆镇馆之宝”,不过在奥赛它只呆在三层一个普通的展室里  66-36  .66-3766-38 一层展室里这幅米勒的代表作是奥赛博物馆全部绘画展品中唯一用有机玻璃加以保护的作品66-3966-4066-41 入口上方二层连接塞纳平台与里尔平台的铁桥66-4266-43 在罗丹平台上66-4466-45 电梯上66-46 透过三层的大钟可以看到远处的圣心大教堂奥赛!!奥赛!  虽然三层展室举目皆是印象派与后印象派杰作,不过想象一下,2004年秋天这里突然少了38幅重要作品,难保那些面对空墙的参观者不在心里骂大街吧。如今,这些作品都已回归,一一等待着我们去拜望,卡耶伯特、毕沙罗、塞尚、德加、西斯莱、莫奈……一个不少,而在此也终于得见与北京展览失之交臂的梵高作品,于是便没有什么遗憾了。实际上,面对原作时观者会有一个基本的感想----画册上的油画名作基本都在误人子弟,只有原作,原作的色彩才能真正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为人称道的是,奥赛博物馆的所有展品,除了一个小展室内展出的黑白照片,其他均允许摄影,而这也体现着这座艺术宝库的气魄。于是,以下图片中所列名画的真实色彩,在大家暂时看不到原作的时候,以俺拍的为准就可以乐。法国人的大方还体现在,这里收藏着如此众多的绘画瑰宝,但每个展室都见不到几个工作人员,虽说可能保安严密不必担心打劫盗窃,但万一憨豆先生来看展览咋办呢……    67-01 遇到一批来参观的黑西装领导67-02 老友之一,埃德加.德加,《舞蹈课》()67-03 三层的露天平台67-04 老友之一,爱德华.马奈,《酒馆女招待》(1879)67-05 左边第一幅是老友,卡米耶.毕沙罗,《蓬图瓦兹:埃尔米塔日的坡地》(1873)  .67-0667-07 老友之一,克劳德.莫奈,《巴黎蒙特戈依街道:日节日》(1878)67-0867-09 蒙马特高地上的圣心大教堂67-10 老友之一,克劳德.莫奈,《鲁昂大教堂,从正面看到的大门,棕色的和谐》(1894)  .67-1167-1267-13 莫奈的一幅画67-14 莫奈的一幅睡莲及日本桥67-15 又一幅睡莲,图片的色彩还原非常好,但原作的色彩更为惊人  .67-16 还是睡莲,同一个睡莲池,表现出不同光线下的效果,此乃印象派精髓67-1767-18 梵高出场,1887年秋天在巴黎画的《自画像》,与网上的各个版本相比,色彩请以本图为准:)67-19 1890年6月梵高在奥弗画的《茅草农舍》,此时距他去世还有一个多月67-20 明亮的色彩与舞动的线条相当感人  梵高去世前一年在清醒状态下画的《自画像》(1889),在旋动的冰蓝色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画家坚毅的面容与眼中闪烁的光芒。他就这幅画给提奥写信说:“我希望你能看出我面孔比过去平静得多了,尽管在我自己看来我的神色比以前茫然呆滞了些。我带有另外一幅,那是我在病中试着画的,不过我觉得你会更喜欢这一幅,我在创作这幅画时有意画得简约质朴些。等你见到老毕沙罗时,把这幅画给他看看。”  67-21  .67-22 1888年11月,梵高在阿尔画的《阿尔的妇女: 戴手套拿雨伞的吉努太太》67-23 1890年1月,梵高在圣雷米临摹的米勒作品《午间休息》67-2467-25  1890年6月,去世前一个月画的《奥弗的教堂》,梵高在给妹妹的信中说:“这张画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dnf随心所欲任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