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郎溪天气预报 郎中2011年初一分数线

郎溪县 - 搜狗百科
郎溪县,隶属于,古称建平,建县于元年()。地处安徽省东南边陲,西缘,皖、苏、浙三省交界处,素有“三省通衢”之称,区位优越。邻近苏州、、常州、、、上海、等大中城市。郎溪辖7个镇、2个乡,2011年总人口34.2万人,面积1104.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3826.29公顷。郎溪县有、龙须湖、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物产富足,素有“鱼米之乡”、“天然植物园”之美誉,是安徽省粮油、的重要产区、国家县和中国民营经济最佳投资县。
1104.8平方公里
—毗陵小片—
行政区类别
34 .2万人(2011年)
据已发现的古文化遗址及文物,在,已有先民的氏族群在这里居住,,过着与渔猎畜牧的生活。后因部落迁徙,此地便成为土著与山越族的聚落处。治水以后,分天下为九州,现郎溪属之域。商属勾吴。春秋时四十年()属诸侯吴国的桐?地。战国之际,三年()越灭吴,属越。三十五年()楚越争雄,越被楚灭,属楚。秦王政(秦始皇)二十六年(),,分全国为,古吴越地分置鄣郡和,郎溪属鄣郡地。汉二年(前109年),鄣郡改置,郡治迁宛陵(今宣州),以原鄣郡郡治周围地区设置。郎溪属故鄣县。建安八年(203年),以故鄣县西部地析置,郎溪属广德县。三国时,江南属吴国,广德县隶属丹阳郡。西晋太康二年(281年)改属宣城郡。南北朝期间,为宋、齐、梁、陈的属地。南朝宋永初三年(422年)并、故鄣、长城(今长兴)、阳羡、义乡5县地设。宋泰始四年(468年)改属。不久废,复置广德县,仍属宣城郡。南齐时,广德县属南豫州宣城郡。梁绍泰元年(555年)广德县隶属南豫州。陈永定二年(558年)改广梁郡为。隋开皇九年(589年),废陈留郡,并广德、故鄣、安吉、原乡4县入,改石封为绥安县,属宣州。仁寿三年(603年)隶入湖州。大业二年(606年)又改属宣城郡。唐三年(620年),分绥安县为绥安、桐陈、怀德3县,属。至德二年(757年),改绥安县为广德县,属宣城郡,后改称宣州。五代南唐设广德,属江宁府。北宋四年(979年)设广德军。北宋端拱元年(988)置。1914年因与(今属)同名,取县境主要河流名改为郎溪县。据《桐川志》:“前有郎溪,以居民得名。其地为郎埠镇。”“郎埠”,又作“郎步”。端拱元年(988年),分西北地区置建平县(治郎步镇,今郎溪县城关镇),属(治蒺州,今南京市)广德军。从此,建平县(今郎溪县)从分出。至道三年(998年),广德军改属江南路(仍治蒺州,今南京市,仁宗时,蒺州升为江宁府)。天禧二年(1018年),广德军复属(仍治江宁府,今南京市)。建炎元年(1127年),建平县(仍治郎步镇)属江南东路(治江宁帅府,今南京市),广德军(仍治广德,今)。三年,广德军改属江南东路建康府(均治今南京市)。四年,广德江南路建康帅府(仍治今南京市)。绍兴初(约1131年后),广德军属江南东路(仍治建康府)。至元十三年(1276年),建平县(仍治郎步镇)属江淮等处行省(治,后升为路,今市)广德军(仍治广德,今桃州镇)。十四年,升广德军为(仍治广德)。二十一年,江淮行省迁治路(今市)。二十四年,复迁路。二十六年,徙治路。二十八年,改称江浙行省(仍治路,今市),建平县属江浙行省广德路,直属江南诸道行(治建康路,今南京市)。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罗四部占据,此后为群雄所据。十五年六月,为朱元璋部控制。次年六月,改广德路为府(治,今桃州镇),属朱部江南行省(治,今南京市)。〔〕吴二年(1368年)正月改元洪武,建平县(仍治郎步镇)属明江南行省(仍治应天府,今南京市)广兴府(仍治,今广德县桃州镇)。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广兴府直隶。四年九月,广兴府改为直隶(治广德,今桃州镇)。十三年正月直隶广德州直隶六部。永乐元年(1403年),直隶广德州直隶南京,后称(治今南京市)。崇祯十七年(1644年)亡,为福王控制下的南直隶所属。五月,广德县属朱由崧建南控制下南直隶直隶广德州。清平江南,建平县仍属南直隶直隶广德州。顺治二年闰六月乙巳(日)建平县(仍治郎步镇)属(治江宁,今南京市)直隶广德州(仍治今桃州镇)。十八年,直隶广德州改属江南省左布政使(驻江宁,今南京市)。六年七月甲寅(日),直隶广德州改属安徽省(治安庆府,今安庆市)。九年四月丁亥(日)直隶广德州改属安徽省(治歙县,今)。二十一年十月乙亥(日),直隶广德州直属十府储粮道(专业道,治歙县)。雍正十一年十二月癸亥(日),改属安(治安庆府,今安庆市)。十二年十月庚戌(日),迁道治于芜胡(今)。咸丰四年(1854年),皖南地区改属浙江巡抚代管,仍旧制。五年十月十三日,直隶广德州改属徽宁池太广道(改治宣城,今)。十年再迁道治于(今)。同治三年(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皖南地区复属安徽省徽宁池太广道。四年六月甲午(日),道治迁治(今芜湖市)。光绪三十四年五月甲午(日),直隶广德州改属安徽省(治芜湖)。清代,江南,安徽省先后属(常驻江宁,初名江南江西,江南江西总督,江南总督。康熙二十一年,改名两江总督,后期还兼)。咸丰六年六月乙丑(日),第一次攻打县城起至六月辛卯至壬辰(7月7日至8日),六月戊戌至己亥(7月14日至15日)三次攻建平县城。十年三月二十一日至闰三月丙申(日至4月22日)初占县城。四月壬申(5月2日),再次占领县城。至同治二年十月己卯(日)失落。在太平军占领建平期间,建建平县,属安徽省(治安庆郡,今安庆市)广德州(治今桃州镇),并于十年日(日)在此召开重要军事会议——建平会议。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道;4月,废州,建平县(仍治郎步镇)直属安徽省。3年3月,改建平县为郎溪县(仍治今城关镇)。6月2日,郎溪县属安徽省(驻芜湖,今芜湖市)。中华民国16年(1927年)3月3日,北伐军光复郎溪。7月15日“”后郎溪县(仍驻今城关镇)属安徽省。次年8月,正式废道,直属安徽省。2年4月2日,郎溪县属安徽省。27年3月22日,郎溪县(县府先后移驻乌家埂,,张家弄,井岗头,姚村,广德县冲,宁国县港口,直至34年12月7日始回县城)再陷于日军。(附日伪设置)民国26年2月5日,日军侵占郎溪。33年5月1日,成立汪伪“郎溪县政府”,属汪伪“安徽省”(驻蚌埠,今为市)“第七专区”(驻郎溪)。〔中国共产党建政 抗日战争后期与解放初〕民国33年1月1日,在广德县山北区新村成立广德郎溪两县抗日民主政府(先后驻广德县泉口,,长乐王山岗,等地),34年奉命北撤。民国38年4月24日郎溪县解放。5月中旬,成立郎溪县人民政府(驻今城关镇)。5月8日,属皖南人民。13日,属。5月底重组郎溪县人民政府(驻县城镇)。8月6日,郎溪县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宣城专区。在郎溪县未解放前的解放战争初期,该县最早的民主政府成立于36年3月,先后驻石鼓,姚村一带,属1947年2月成立的中共苏浙皖边区工委。37年7月,中共苏浙皖边区工委撤销,广南2个县建制,将一区划郎溪,二、三、四区与合并成立广宁孝县。年底,郎溪,广宁孝2个县建制同时撤销。日建国,郎溪县仍属皖南人民行政公署宣城专区。日,郎溪县改属专区。日,成立郎溪县人民委员会。日,撤销,郎溪县,并组建郎广县(仍驻桃州镇),属安徽省专区。日,撤销郎广县,恢复郎溪县,仍属安徽省专区。日,郎溪县成立。日,郎溪县革命委员会改称郎溪县人民政府。
郎溪是皖南东部的边陲县,位于安徽省沿江平原与皖南山区的结合部,地形南窄北宽,南北长约54公里,东西宽约37公里,状似。地理座标位于北纬30°48′45″至31°18′27″,东经118°58′48″至119°22′12″,北纬31°08′通过县城。东以白茅岭、与广德县为界,西以与相连,南以鸦山岭与为邻,西北以与江苏省毗连,东北以伍牙山与江苏省相接。自东而西横贯县境,地势自东南向西北倾斜,东南高西北低,岗峦起伏,河流交错,形成以丘陵为主的地形。属区,有较典型的东南亚沿海气候特色,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郎溪县境内地貌比较复杂,北部和中部沿郎川河主、支流和南漪湖东岸以平原为主,南部和东部边缘为起伏岗、丘和低山。总的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平均地面坡度为1:1000。全县平原面积最大,占县内总面积80%,岗地占全县总面积12%,丘陵占全县总面积6%,低山占全县总面积仅2%。
1914年置郎溪县。据《桐川志》:“前有郎溪,以居民郎姓得名。其地为郎埠镇。”“郎埠”,又作“郎步”。2000年,郎溪县辖8个镇、9个乡。2004年底,郎溪县辖8个镇、4个乡:、、、、、、、、、、、。2011年底,郎溪县辖7个镇、2个乡:建平镇、梅渚镇、涛城镇、十字镇、毕桥镇、新发镇、飞里镇、凌笪乡、姚村乡。县政府驻建平镇。
郎溪县总面积1104.8平方公里,折合1657300亩,约占总面积的0.79%。低山占11.15%,丘陵岗地占46.05%,平原圩区占30.11%,水域占12.69%。总耕地面积372578亩,其中:水田331158亩,旱地41420亩。水域201000亩、407016亩。按人口平均计算,人均耕地1.47亩、1.62亩、水面0.82亩。
郎溪主要矿产有、、、花岗岩、高岭土、等,储量200万吨,居华东之冠。铁矿全县蕴藏量较大者有:铜官山、、牛尾巴山、4个矿区,分别位于岗南、凌笪、涛城3个乡镇。4个矿区地质总储量约350万吨、含铁量39~57%。成矿类型为断裂充填和老地层的底部沉积物。这些铁矿均有其它矿体的伴生,主要有硫,其余有磷、砷、铜、锌、铅等。
郎溪主要来自,由于年内季节分配极不均匀,年际变化也非常大。县境内多年平均450~600毫米,有5亿立方米。另外每年过境水量亦有9亿立方米。但由于截留拦蓄工程不足,绝大部分径流由溪流下泄而去,未加利用。当水位在8.5米时,蓄水量3.5亿立方米,是县境内沿湖地区引灌的重要水源。全县有农用排灌3322台,计23871千瓦,33万亩,26.1万亩,如果按80%和90%标准计,全县尚缺0.8~1.0亿立方米水。县内贫乏,尤其是丘陵红层地区,地表既缺拦蓄设施,地下又无地下水开采灌溉,向来是易旱地区。
2000年,郎溪县辖8个镇、9个乡。根据第五次数据:全县总人口316592人,其中:
42282、 13537、
15862 、 32471 、 33003 、 12849 、 15721 、 22018、
17107 、岗南乡 10618 、 16794 、 8489 、 18178 、飞鲤乡 18004、
15794 、钟桥乡 15338 、 8527。有蒙古族、回族、藏族、、苗族、彝族、壮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水族、、土族、、、、、羌族、、等民族分布。2008年,全县总人口33.39万人。2011年,郎溪县总人口34.2万人。
民国时期,郎溪县内兴筑公路3条,总长61.2公里。建国后,县人民政府采取国助建勤办法,先后修复和兴建公路共74条,总长511.5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48公里。1987年,县公路管理部门接养公路16条,其中4条,县乡公路8条,乡村公路4条,共长203.6公里。郎溪东至297公里,至167公里,至常州146公里,南至226公里。西至宣州58公里,至130公里,西北至268公里,北至141公里。邻近的城市马鞍山、昆山、、湖州等地当日均有客车往来。2008年,郎溪交通十分便捷,、214省道、穿境而过。县城距南京80公里。
2010年郎溪县实现57亿元,比上年增长16%;财政8亿元,增长53.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19亿元,增长64.5%;固定资产投资100亿元,增长40%;7.7亿千瓦时,增长40 %;14.7亿元,增长19%;进出口总额7300万美元,增长22.6%;金融机构各项49.6亿元,比年初增加15.1亿元;各项27.4亿元,比年初增加9.7亿元。由2005年的27.7:41:31.3调整为17.5:58.8:23.7。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4亿元,同比增长1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5亿元,增长20.6%,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17亿元,增长39.5%;固定资产投资125亿元,增长30%;增长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2亿元,增长16.5%;进出口总额1.4亿美元,增长45%;比重调整为14.8:64.3:20.9。全县接待游客175万人次,增长74%,旅游总收入10.7亿元,增长36%。郎溪县2015年人均GDP33650元,在安徽排第19。
郎溪是粮油、的重要产区、国家县,被农业部授予“中国绿茶之乡”和“全国茶树作物无公害用药示范基地县”。郎溪是以生产为主的农业县。建国前地瘠民贫,生产落后,全县39.6%的耕地集中在占总人口7.2%的地主、富农手中,无田少地的农民只能佃田耕种。由于天灾兵燹,人口大量伤亡,清同治四年(1865年)全县只剩10855人,致使大片土地荒芜,农村破产。民国时期平均亩产不到80公斤。1949年粮食总产40055吨,平均亩产84.5公斤。1951年进行,使10.83万无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土地,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1956年粮食总产量86550吨,平均亩产达116公斤。经过农村互助合作运动,组织起来的农民发挥了的优越性,大力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抗灾保收能力进一步增强。建国初旱涝保收面积不足6万亩,到1987年,达33万亩,其中旱涝保收25万亩。同时大力推广良种,精耕细作,合理施肥,改良土壤,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持续、稳定、快速地发展,产量、产值逐年提高。农村实行后,农村生产力进一步发展,调整了,改革,改造低产田,推广优质高产品种,进行科学配方施肥,重视发展与生态农业,农业科技含量进一步提高。1987年粮食亩产286公斤,总产量达157994吨。(以1980年计算)由1949年的1463万元增加到1987年的11458万元,增长7.8倍。2010年郎溪实现粮食总产28.7万吨,新增2.2万亩,新增2户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个认证、2个、17个。
建国后,开始兴起并逐步扩大。1952年,县供销合作总社设立生产合作股,以加强对的管理,扶持和组织生产。同年,城关铁、木业个体者分别组成铁业、木业生产小组,由供销合作总社订货。1955年起,全县对私营工商业和进行,1956年改造任务基本完成。至1956年底,全县先后成立各类合作社、组38个,从业人员1087人。其中合作工厂1个,合作社29个,合作小组8个。另有工商业户5户。“大跃进”期间,全县各地在“大办钢铁”口号的带动下,新建一批钢铁、机械、矿山、建材等企业。至1958年底,全县工业企业由上年的69个增至120个,其中99个(含社队企业78个)。这期间,有10个合作社、组被“升级过渡”为,乡镇14个合作社、组全部,划归当地人民公社领导。1961年,县成立管理局,恢复联社,并根据中央《城乡若干政策的规定(试行草案)》对集体工业进行调整。从1962年下半年起,陆续将原盲目升级为的仍恢复为性质和组织形式,将不符合转厂条件的仍转为自负盈亏的合作社,将不宜合并的社、组仍然分开。经过调整,集体生产开始回升,至1965年底,全县有集体工业企业60个,产值207万元。期间,生产受到一定的干扰和破坏,但由于结构的特点和按劳取酬的分配形式,企业经营效益好坏与职工利益密切相关,所以企业多数职工仍能坚守岗位从事生产。1970年起,国家提出兴办“五小”工业,县内先后兴办了一批新型集体工业企业。同时,集体企业在发展中不断进行和设备更新,生产逐步实行了半机械化和机械化。后,发展迅速,特别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在全县工业经济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到1987年末,全县乡以上集体工业企业152个,完成3967万元,占乡以上工业总产值6888万元的57.4%。其中县属集体工业企业54个,完成产值2027万元。建国前,县内即有官办工业企业。民国36年(1947年),国民党郎溪县长承谷香主持,得到县内商会和协助,在十年前倒闭的私营明星电灯旧址办起城关第一家官办——郎溪电厂。该电厂以抗战期间中兴米厂的1台18马力汽车引擎为动力,带动1台8千瓦小型交流,于同年9月7日正式向北街商店供电。解放前夕,该厂因人员撤离而停办。建国后,得到发展。1950年,县内第一家国营工厂郎溪县第一碾米厂建成开业。该厂后与县第二、第三碾米厂合并为县粮食加工厂。到1956年底,全县有国营工业企业9家,职工150人,产值161.4万元。1958年受“大跃进”影响,当年全县共建有107座,炼钢炉168座,土法生产生铁1244.14吨,钢191.5吨。同年底,加上由集体企业中“升级过渡”为国营企业在内,全县有国营工业企业16个,产值达742万元。1961年起,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对全县工业进行调整,至1962年底,国营工业企业减少到10个,产值294万元。“文化大革命”前夕,全县国营工业企业14个,产值458万元。“文化大革命”初期,国营工业停滞不前,70年代后,才有所发展。1978年全县有国营工业企业16个,产值576万元。以后,工业经济发展步伐加快。1982年,全县国营工业企业19个,职工696人,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1000万元,达1042万元,实现利税91.81万元。1983年和1984年连续遭受特大洪灾,工业企业损失严重,但仍完成了当年生产任务。1987年,全县有县属国营工业企业24个,产值2134万元。2010年,郎溪新增44户;新增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9户,总数达27户;预计产值180亿元,增长6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3亿元,增长33.5%。改制组建县,挂牌成立新华;扩充县担保中心资本金,累计为2.4亿元。
80年代试验、研制、引进和推广的科技项目,在应用中成效较为显著的尚有:大面积推广配方施肥,改变以往偏施氮肥习惯,增产效果显著;开展调查,基本查清县内农田杂草种属、分布情况,为合理使用化学除草剂提供资料;繁殖“徽粳804”良种,满足大面积栽培需要;研制恢复历史名茶“”,通过省里专家鉴定,在恢复和发展;1986年春,从农科院引进山楂、、等果木良种,在十字铺林场培育、推广;1986年下半年,十字、水鸣等7个乡镇培训、推广“活拔鹅”技术;1986年,钟桥乡黄本鑫小面积池塘人工养蟹试验成功;1986年冬,大面积(3亩)培育食用菌草菇成功;1986年,引进“德日二号”大萝卜试种成功,亩产三万余斤;1987年2月,参观、学习和推广后勤部“肉猪快速育肥”技术;1987年,县多种经济站引进试种。2011年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制定出台,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和科普示范县争创工作扎实推进,郎溪县试点工作启动实施。
民国时期,城乡中医最盛时不过百人,专业者甚少,多数是坐堂医生或兼营药业。郎溪解放时,全县有各类中医60余人,专业医生20余人。建国后,1955年上半年,城关组织起第一个中医联合诊所。1956年8月,县医院开设中医科。1958年有各类中医50余人。1987年底,全县共有中医27人,其中副主任中医师1人,主治中医师11人,中医师8人和中医士7人,有中药人员8人。另有十几名伤外科、中草药人员分布在县内城乡。中医带徒濒于中断。县内名老中医有、查子明、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岑泰精通内外科,尤以治湿温时病见长。胡翘武善治外感疾病与内科杂症。刘绍贵擅治肝胆肾病。其中胡翘武于1981年选调。其6个子女皆从事中,可谓中医世家。在建国前多是私人开办诊所,每个诊所1~2人,共有50余人。另有少数牙医分布于部分乡镇。建国后,年,先后分配来6名和1名,是郎溪县建国后最早有正式中专学历的。1957年以后,大、中专毕业生逐渐增多。1958年浙江医学院分来的姚玉麟是卫生系统第一位大学生。1965年底,全县有280多名医务人员,其中大、中专毕业生80多人。1987年底,全县中药卫生人员共有536人,其中西药461人,有技术职称396人,为全县人口的1.62‰。知名副主任医师有岑绍鼎、孙开达、唐慕贤等。岑绍鼎专治肿瘤,孙开达善诊治内科疾病,唐慕贤主治外科疾患,尤擅手术。2010年开展“人口计生工作提升年”活动,全面提高村两委干部和计生专干待遇保障水平;新改建完成凌笪、东夏、飞里、建平、等5个乡镇计生服务所,计生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2013年10月,当年县级综合改革补助资金实际使用327.68万元,医院招标目录内药品全部集中,医院所有药品(除)实行。城乡规范建档率93.25%;当年预防119.14%;0-6岁服务管理覆盖率99.77%;协管9个乡镇全覆盖。
2010年,郎溪县高考应届本科总达线631人,总达线率44.03%,居全市第一;78个加固项目、32个新建项目按期完成;接送学生车辆整治和校园人防技防建设成效显著。2012年,普通本科达线831人,达线率49%, 4名考生进入全市文理科前十名,均创历史新高;首次荣获“全市高中教学质量优秀县”称号,被评为全市“2012届高中教学质量优秀学校”。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和预防青少年溺水工作得到国务院督查组和省政府充分肯定。、实验学校、特教学校开工建设。县技工学校获批挂牌;“三万工程”有力实施,共培训、回流、引进各类人员4.9万人。
2010年,郎溪县体育总会正式成立,郎川人文大讲坛影响力不断扩大,首届合唱节和联赛等文体活动蓬勃开展;郎溪籍选手参加省十二届运动会获得3金3银1铜,打破一项省运会纪录。实地调查阶段通过省验收,民间《大小锣鼓》、舞蹈《小马灯》、《古南丰徽派本坊小缸酿造技艺》入选省级;、分别被命名为“、名村”。2012年,郎溪县新增古道、、和等4处省级。郎溪县内活动丰富多彩,有小马灯、 云舞、的老龙灯、 舞狮子、 玩旱船、 、 、 打、推旱车、拉犟驴子、、十二番锣鼓等。尤以定埠的跳“”、小马灯、姚村的云舞及南门村的老龙灯地方特色最浓。
跳“” ,表演时,身着古装的村民按各自角色挑篮、扛旗、敲锣、打鼓,鞭炮齐鸣,一派欢腾景象。出场由5个手持华盖的壮汉入场站定,接着四名衣着、头戴面具,步态不一的表演者排成一字上场。他们分别代表、、、判官等4位为民请命的当方“地神”。而随后入场的身穿铠甲、肩插金翎、手持双刀的5位才是真正的主角--“者”,众多表演者在场上或行、或舞、或趴、或跃,跳着各种寓意的舞蹈,其中有祈求吉祥 和平的排字“天下太平”等阵式,最多时上场表演者达100余人。
皖南花鼓戏
原为花鼓调,为安徽5大剧种之一,流行于皖南与苏南、浙江相毗邻地区,而以宣州、郎溪、、宁国一带最为盛行。它是百年前花鼓调与河南的灯曲随移民流入皖南,先与皖南地区的民间歌舞合流演唱,后又接受了、京剧等兄弟剧种的艺术影响,逐渐发展演化而成长的一人富有乡土气息的剧种。又名挑香担,属小戏,因其题材来源于农村生活,剧情简洁明快,曲调活泼流畅,又是用当地方言演唱,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农民喜爱。有《还披风》、、《卖草囤》、《秋香送茶》、、《乌镇北栅头》、《陆雅臣卖妻》、 作为民间艺术的也曾登上大雅之堂。
,俗称“”,(据文学记载:清代至嘉庆年间(),无锡、江阴、武进等地城乡已盛行滩簧。)在苏南地区极为流行。解放后,从原有的太湖地区逐渐流传至。五、六十年代,是“黄金时代”,上海的嘉定、金山、青浦、奉贤等县及浙江的嘉兴、的郎溪等地,有团四十余个。跃为华东三大剧种之一,列为江苏主要地方之一。目前,江苏省内有团十多个。在民国时期称“新戏”,抗战时期称“文戏”,建国前后称“常”,至1954年“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后,始统称“”。
,旧称“”或“”,是一种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
郎溪,绿水青山。 “山石郎川秀、茶称”。自古以来,郎溪就有石佛撑云、伍牙飞翠、涛山远望峦等八大景观。—、森林公园、、福寿岛等景区相继开发,众多的人文景点交相辉映。十字、等多地的建设丰富了郎溪县的旅游资源。截至2012年,郎溪县有三A级2处(石佛山-天子湖景区、古南丰生态园),最佳旅游乡镇2个(梅渚镇、),优秀旅游乡镇3个(、姚村乡、),三星级旅游饭店一个(郎溪乾坤大酒店),市级11家(古南丰黄酒,傅家老屋闷酱,“南漪湖”牌红心多油、,白阳岗瑞草魁,上野忠艾系列产品,天子粉丝,闷酱,“金钱桥”牌系列产品,“金钱桥”牌葫芦籽系列产品,,候村蜜枣,),省级五星级农家乐3个(生态农业观光园、、伍员山生态农业示范园),旅行社4家。
高井庙森林公园
森林公园座落在风景秀丽的“中国绿茶之乡”——郎溪县城东南方,距县城10公里,面积近2万亩,周围与南丰、十字及国营十字铺茶场为邻,此地因有一古井和古庙而得名。古井水质清冽,水位高,天旱不退;古庙三间,建于康熙年间。景区内树高林密,遮天蔽日。林场最高处有一,属珍稀树木。林场春夏季节,更有“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美妙意境。境内树木品种多样、环境优美,为白鹭、等提供了理想场所。
石佛山--天子湖
该景区2008年被评为国家级AAA景区,位于郎溪县城以南35公里姚村乡境内,属黄山余脉。这里山势峻峭、竹木葱茂,是以和为中心,以、湖光山色为特色的,景区内有皖南地区最长的索道。 湖畔的天子包、天子门、、状元凹、、、螃蟹岭等各有典故。   这里,千姿百态,著名的有:撑云石、石、、蟾鸣石、蟠桃石、、卧牛石、照壁石、等,特别是“风动石”,此石重达三十余吨,堪称“天下一绝”,绝在乍推即动,再推不移。区内慧明禅寺在皖东南知名度很高,地藏殿、、、等寺庙,素有“”之称。
位于郎溪县城北部5公里,距南京市、景区仅1小时路程。丰水期水面面积可达266.8万平方米,水库总库容325万立方米,是一座具防洪、供水、灌溉、养殖、旅游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中型水库。是以龙须湖水库为中心、四周丘岭环绕的景区。湖中心有600平方米飞来岛。
地跨郎溪县和,湖泊丰水期水域面为33万亩,是皖南第一,其流域是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底平坦,水草繁茂,湖滩湿地面广,生活着国家重点保护12种。湖区周边,森木葱茂,众多,沿湖河网交错,自然、人文景点密布,连片茶园,圩畈相连,九嘴十三湾,尤以福寿岛最为突出,由北岸延伸湖心,构成舌形半岛,酷似鹰嘴,又名鹰嘴岛。有千年古寺黄乡殿、斋公墓、等景观。
第一山--又称伍牙山,系余脉,位于郎溪县与江苏溧阳市、以及丘村镇交界。春秋时期,她是吴、楚、越三国之界山,享有“吴头楚尾第一山”的称誉,从有史记载的公元前500多年至今,已愈2500多年的历史。名胜古迹甚多,主峰东北,西南两侧各有一块2—3亩见方的地面被卵石覆盖,俗称“山门”。千年西树苍劲挺拔。绵延数公里的,曲径通幽,据史载,春秋时期名将亡命藏身,助吴制楚,建牙设防于此,现今一些古迹遗址依稀可辨:、、、跑马道、小白庙、、伍相祠、古井等。伫立山顶,可远眺江苏天目湖胜景,近观数十里山水风光。
古南丰黄酒
郎溪县古南丰厂生产的系列,以糯米、、为原料,用传统工艺精心酿制而成。酒味醇和,鲜甜爽口。有陈年、、保健等系列。加饭酒又有、加饭、善酿、香雪等品种;保健有迎宾陈酿、乌米贡酒、参芪大补酒、男儿壮等。迎宾陈酿在中国质量检评中获“优质产品”大奖。
产于南部的,又名茶,属历史名茶。因其茶树品种主侧脉交角偏大,形似横向纹理,故名横纹茶。又因产于,又称茶。早在千年前就名噪中国。“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剖符虽俗史,修贡亦仙才”。这是唐代诗人诗中的精萃名句,以赞誉茶之佳品——瑞草魁。
慧明禅寺老僧创制。既不同于一般,又不同于。系以熟碾碎成粉,加上芝麻粉、和白糖、饴糖等制成。形似,又不是。香甜松软,酥不沾牙,甜不腻口。
产于姚村姚家塔,是新开发的品种。其制法是以新鲜为原料,用浸泡,蒸熟后霉笼发酵,待霉变成熟,形成“金底银面”,经两次曝晒,加上当地产的、、大蒜和盐放进缸中,密封放置半月,不用日光曝晒,即可成酱,故称“闷酱”。这样制作的酱既清洁卫生,又保证了质量。开缸时酱香浓郁,风味独特,胜于晒酱。
,院长,。() ,安徽郎溪人。1926年转为中共党员。领导和组织了日资内外棉纱厂工人同盟大罢工。1930年7 月15日,任南京市行动委员会委员,参与组织南京暴动。7月29日被捕,不久遭敌人杀害。:郎溪县飞鲤乡裴村人,1960年从师山东省著名画家。主要作品有《待博图》,,,,,,。
2016年4月,安徽61县市经济实力排行榜出炉,郎溪县2015年GDP总值1107亿元,排名第49。
参考资料:
合作编辑者:
搜狗百科词条内容由用户共同创建和维护,不代表搜狗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医学、法律、投资理财等专业领域的建议,我们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的可信性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点击编辑词条,进入编辑页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安徽郎溪天气预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