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一切都是天意亲情友情爱情全他妈狗屁 那我活着是为了什么 你们...

善财童子:你好!
在博客问题解答栏里看到你提出的问题,你说活着好累,没有亲情,没有友情和爱情,我想从你网名来看“善财童子”,你应当是很年青,为什么在这青春年华会有这念头,人活着累点,如果是工作中的辛苦我认为,不该这样想,勇敢面对生活,你说没有亲情友情爱情,这更好办,博客中的每一位网友你可以当作你朋友,你可以在博客里,QQ上,和他(她们)倾谈,因为这里有许多的能人智者,一定会帮助你解决问题的,至于爱情,敞开心扉,热爱生活,到时肯定会遇到你爱的人。开心每一天...
其他答案(共7个回答)
?]辦法,這就是人,人是??感情很豐富的?游?活著?楹??芾勰?是不是覺得?]有生活目?嘶蚴?矍橛H情不?利?建議,以?酚^的心情?砜创?磺惺挛?我本身也???^,我的感情生活很淡?s,不想?碛?也要不起,至今,我把親情排第一,友情排第二,?矍?s是最後,不知道?說事?I心???是害怕吧!你不妨在你生活?中找出你最喜?g做的事情然後?槟阕约涸O定目??人一但在人生中有了目??就不???野?!例如:我認?槲业?矍楹陀亚楹苁??那我就以親情?橹行?認真????以?W生?碚f),認真工作,希望給家裡一??好的環境!至於?矍?慢慢?戆?不奢望也不??求,?其自然,友情也是很重要的!市著?自己忙碌點或許可以忘???腊?因?橐?]?r間去???或是多出去郊外走走.
开始的爱情是玫瑰,好看、想要,但是带刺,只宜远观;后来的爱情是茅台酒,希望得到,虽然不太容易获得,但是还是有机会,只不过可能品过以后头晕眼花,不知所以;最后的爱...
人为什麽活着呢?我也常常问自己,就象你所说的,失去亲人是很痛苦的,活着真的很难,但是你真的没有责任了么?你的父母和所有关心你的人就是你需要活下去的理由。这样真的...
“朝闻道,夕死可矣。”如果人活着只是追求钱、女人、名、吃穿和睡觉等这些东西,到了一定程度是会觉得很无聊的。都追求来了就会心里非常空虚。现代人都把物质看得很重。其...
亲情是天生的,友情是培养的.亲情是你想割也割不断的,友情是由你自己可以决定取舍的.亲情要呵护,友情要珍惜.只有在失去了它们时,你才会真正的后悔.
答: 丈夫出轨,儿子得了21三体综合症,父母以死相逼,我该何去何从
答: 家庭是人生的主要部分!父母更是如此!既然他??生了你,你就有義??椭???!這是第一位的!然後才是自己的??乐??......
答: 老年人有心理需要:老年人与其他人一样,同样有他们的心理需求。他们几十年的生活阅历,形成了固执不服气心理,活动空间减少,使到他们产生了孤独的感觉,他们期望受到尊重...
答: 1.用心另眼看世界吧,这世上不是每个人都很顺利,只是看自己怎么解决,比如你走路的时候被人撞了,别人给你道歉了,有时候你还是会觉得很火,但是你却没想到撞你的人心里...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若有不正之处,请佛门学友指正,免落个五百世野狐,谢谢!)        一、人和动物的区别    表妹上大四,马上就大学毕业了,上次电话中,她说她有一个问题困扰她很久,导致她经常半夜无法入睡,我问是什么事,她说一睡觉她总想:“马上就毕业了,毕业了就去找一份工作,打工挣钱供弟弟妹妹读书,供完弟弟妹妹读书后又得结婚,结婚后生小孩,这样日复一日的循环在工作、家庭中,难道我的一生就这样过?”这个问题困扰她好长一段时间得不到解答,因此而常失眠。    我听后明白是怎么一回事,表妹最亲爱的妈妈,也是我最亲爱的姑姑2004年年初去世了,所以表妹感觉到生命的无常,感觉到大部份人追求所谓的物质和精神幸福,随着生命的消逝就显得没有任何意义。这也是姑姑去世后常困扰我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说到人生意义的问题,还要先说一个问题,人和动物到底有何区别?    在初中时就学过,是否会“制造工具”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但随着对生物研究的深入,科学家发现有些动物也能制造工具,如黑猩猩能制造和使用石器,乌鸦能制作钩子钩取食物(牛津大学教授的研究)。    如果说人类发展出“社会”这种组织形式是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差别,但实际上在很多动物种群中也存在“原始社会”的组织架构(如猴群、狮群、蚁群就有很初级的行为规范、组织结构),虽然很初级,但人类复杂的“社会”体系正是从此逐步发展而来。    如果说人类有“思想”,是人类与动物的根本差别,这种观点也站不住脚,现代科学已逐步发现,很多动物、植物都有思想,比如当人面对一条饿狼时,狼也在琢磨人的心理,也懂点原始的心理学,也在观察天时地利,也在和人进行着智慧的较量。    刚出生的婴儿和刚出生的猩猩是一样的,智商并不比猩猩高,也都没有思想。但在社会中的成长就是不断学习记忆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的智能是后天输入的。如果一个人没有接受社会教育,而是与动物一起生存野外,那他与猩猩没什么区别,如“狼孩”之类的案例是很多的,把一个人从小丢到野外和动物一起生活,几十年后他的智商和动物相差无己。    人类的智能实际上是所有地球人类经过十几万年的生存实践逐渐积累起来的,当人类发明出文字,就使这种智能积累加速,在文字发明之前,人类知识的传承与动物一样是通过声音与肢体语言完成的,所以学习、教育对人类的智能进化是极其重要的。目前,我们大脑中的智能是无数前人智能的集成。    如果把一只大猩猩从小就放置于人类社会的家庭中,和一个家庭成员共同生活、接受教育,我想大猩猩或许也能读个初中、高中什么的学历。四川峨媚山的猴子,见的人多了,学会了对游客拦路打劫,把打劫得来的钱去商店买东西吃,而且还认得钱的面额是多少,商店老板一般还不能欺骗他们。    直立行走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这种说法也难以站住脚,我们还处于婴儿时期时,通常只知道爬,是在父母的训练和鼓励下,才学会了直立行走。因此,如果对婴儿时的猴子和大猩猩进行训练,不让它们生活在森林中,它们应该也能学会直立行走。    既然制造工具、拥有思想、社会组织、直立行走都不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那么,人与动物的根本差别到底在哪里?我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拥有探索自身存在的终极意义的渴望和智能。这是人作为“智慧生物”唯一值得自豪的,如果人失去了这种探寻人生意义的价值,那人与动物则没有根本的区别,活了一辈子,也可能只是像动物一样只知道满足自己的欲望,比一般动物稍聪明点的高级动物而已。所谓“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朝闻道,夕死可矣!”正是此理。    二、生命意义的追问    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生命的终极意义何在?    这个问题衍生出来的问题有: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生命渊源于何处?人只是一架思维机器还是具有所谓的灵魂?人一死永灭还是有来生后世?生命是不是像流星那样一闪而过?父母为什么生下我而不是别人?什么是命运?命运到底是天注定还是可以通过人的主观努力而发生改变?如果命运可以自主改变,那有什么可以证明?世间有因果报应吗?如果有因果报应,为什么好人却没好报,恶人却享受荣华富贵?为什么我们经常会有莫明其妙的想法?……    人在很多时候会去思考这些问题,特别是在人生中碰到重大挫折的时候,比如事业陷入绝境、失恋、高考失利、婚姻失败、重大疾病、失业等等,而最让人会去思考人生意义的时候,往往是亲人的去世,因为至亲至爱的离开,会让我们感觉生命如此的脆弱和无常,会让我们思考我们存活在这个世界上,到底意义何在?在亲人去世时,哪怕我们拥有万贯家财,获得显赫名声,我们都感觉一切没有意义,我们觉得失去了奋斗的动力,我们感觉生命如此的脆弱,再多的钱再好的名声也带不进棺材里去,于是我们就想:我们的生命就像流星一般一闪而过,只在宇宙中闪现一条短暂的光芒吗?    谈到人为什么活着,谈到人生的意义,最终归根结底本质就是生与死的话题,其它与生命意义有关的问题都是由这个问题衍生出来的,如果人的寿命能永恒,我们都能长生不老,我们也就不会去思考生命有何意义了。    1976年,金庸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的19岁的儿子查传侠自杀后,金庸痛苦得恨不得追到阴间去询问他的儿子为什么要自杀,金庸强烈地需要答案,金庸从圣经新约旧约中没找到答案,后来终于从佛教的《阿含经》中找到了答案。    失去至亲至爱后,我的感受也一样,我不愿意糊涂地生活,如果活了一生,连活着是为了什么都没弄明白,那和动物有多大差别?对生命意义执着的追问,使我不停地寻找答案,在各种哲学书中、各种宗教中,我都没找到我满意的答案,后来终于从佛教中找到了我满意的答案,佛教的先知先觉在几千年前就系统地解答了生与死的问题,虽然至今我还不能系统完整地阐述这个问题,但我心里至少已经有了一盏明灯,知道了大致的轮廓。    小的时候,父亲因为是政治问题而求学无望,于是把所有的希望寄托于我们这一代,望子成龙的愿望非常高,因此教育极其严厉,父亲一直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当我犯了错,被父亲使用各种“刑罚”教育的时候,我就在想:“我活着有什么意思?这是我的家吗?这不像我的家,我的家应该在一个遥远的地方。”    当小时候母亲责怪我时,我生气地顶嘴:“你们为什么把我生下来,你们不生我不就好了吗?”也许从小到大,追问生命的意义这个问题一直悬在我脑海中。    小时候家里旁边是个祠堂,村里老人死了都会把棺材抬到祠堂去守灵,晚上鼓声阵天,每当听到这种鼓声时候,我就一阵恐惧感,发丧的时候,小伙伴们都跑去看,我不敢去看,我非常害怕,我害怕死神。    我从小和爷爷奶奶感情很深,我天天在担心他们会死亡,会离开我,我总在想:“如果爷爷奶奶他们离开我,我该怎么办?他们会离开我吗?我的爷爷奶奶会不会长生不老?”我总认为会,爷爷奶奶应该会长生不老,可是每当村子时又有老人又去世时,我又否定了这个答案,于是我总处于不停的焦虑中,我甚至不停地想:“我会死亡吗?有一天我会死吗?如果我死了,那家里人怎么办?如果我死了,我还能看见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吗?”从小到大,我看似个乐观的人,一天到晚非常开朗,但实际内心灵魂最深处隐含的则是焦虑,这种时而乐观时而焦虑的冲突,导致我的情绪变化。    我小时候似乎也曾问过父母:“我从哪里来?”他们也许以为我是在问:“我从哪里出生?”,所以告诉我:“从妈妈肚子里出来的。”或者说:“在路上捡的。”小孩容易被大人的思维引导,于是追着问:“那在肚子中从哪里生出来呢?”父母家人这时通常都笑着说:“从肚脐眼出来,或者从腋窝出来等等。”我就会去母亲的腋窝处寻找是不是有一个像拉链一样的口子能让我出来。    其实世间绝大部分的父母误会了小孩的这个问题,这个问题问从哪里来,实际上是在追寻生命的终极意义,只不过小孩容易被大人的思维引导罢了。但是,父母岂有如此的学问,世间多少哲人智士都无法回答这个生命的本源问题。    从小到大,死亡的问题一直缠绕在我心头,我一方面坚信“我”不会死,一方面看到其它人的死亡又让我对这个答案不敢肯定,从小到大经常冥想自己死亡的情形,那是一种多么恐惧的情形。从小到大经常的胡思乱想,我一刻都静不下自己的脑袋,思维经常发散到遥远的天际,我想:“人能不能思想专注于某一点?能不能什么都不思维但又不是睡着了?如果思想完全专注于某一点,会不会产生神奇的魔力?”等等看似稀奇古怪的问题总是盘旋在我童年的脑海中,直到30岁,这些答案大部分被我找到,小时候的疑问也终于大部分被解开。    汉武帝年间,董仲舒推崇的“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导致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是儒家文化主导着人们的思想,儒家的先师至圣孔子,是个非常理性、非常现实、积极用世之人,“不知生,焉知死”,“六合之内,不语怪力乱神”,对人的生与死的问题一直采取的是一种回避的态度。所以,中国人一直忽视死亡,重视生,不重视死亡的问题,认为“人死如灯灭”。人往往将毕生的精力“积极”投入到“功名利禄”的现实争夺中去,没有抽出一点“闲暇”时间去思考一下人生意义的问题,很多人自以为改变了“命运”,其实最后自己连什么是“命运”到死都没弄懂,直到自己面临死亡的一天,才感觉到了死神的可怕,才感觉到无比的孤独和不舍,于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他不舍,他强烈地想留在人间,可是这时候,没人能理解他,没人能理解他那时内心无尽的孤独。孔子面对流逝不返的河水而联想到死亡时,也发出感叹:“逝者如斯夫!”西方唯物主义哲学大师叔本华,面对死亡时那种无比的恐惧,发出呼唤:“上帝,救救我!”中国人受儒家理性、积极用世现实主义的思想严重,重生不重死,无暇考虑死亡的问题,所以,多少人临死时才感到那种极度孤独和恐惧。如果将这种对现实生活追求的“理性”分出三分之一去思考生与死的问题,那每个人肯定会活得更有意义。可惜,大多世人不敢直的面对“死亡”的现实,碰到现实通常采取逃避的态度。    《中国哲学发展史》所说:“人死后,是否还有某种‘生活’?如果没有,那么人生前的善恶还有多少意义?如果有,那人生前的行为对死后有什么影响?这一切,都要落实到人生前应如何行动,应如何对待自己的一生?”对人生意义的解答,是一个人决定人生态度、人生目标,建立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的基石。    比如我们常看到好人短命,坏人长命,我们就会思考,在这个罪恶的世界上,我为什么要作好人?好人不是常常倒霉吗?如果人死后一了百了,在这短短的有生之年中,我为什么要一再吃亏受苦呢?我为什么不该尽情的吃喝嫖赌,玩乐享受,追名逐利,玩权弄术,坑蒙拐骗?教我作好人不是坑我害我吗?我死后,管它洪水滔天,不是更诚实吗?    所以,对于人生意义的解答不同,将直接导致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因为伟大的圣人、先知先觉告诉我们:“死,并不意味着一切的结束!”    有宗教信仰的人通常比较善良,而没有任何信仰的人则很狂妄、好斗,一个好的宗教通常会导人为善,它告诉人们,人是物质与灵魂的结合,物质的身体死了,灵魂不会死,如果今生做尽坏事,死后将下地狱,而下地狱则将历经刀镬油烹之苦。自然,人就会有所畏惧,从而压制住自己“恶”的欲望的一面,尽量展现自己“善”的一面。而没有任何信仰的人,通常是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因为不相信有来生,不相信来生有因果报应,所以什么也不怕,天下我最大,所以也不用忏悔,不用畏惧,所以坏事做尽,缺乏道德,丧尽天良。或者我们只有今生,人死如灯灭,死了一了百了,所以,拼命与人追名逐利,在追名逐利的过程中与人斗,把权谋耍尽,希望把世间的钱都赚完,赚了钱就拼命大肆享受。    三、科学、哲学与宗教    人生的意义这个问题,归根结底就是自身生死之迷的问题,人类破解自身生死之迷的途径,除了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生物学家海克尔所说研究灵魂本质的三种方法:自然科学的观察实验方法、发生进化史的方法、哲学的思辩方法外,还应加上宗教的方法。总共不出四种方法。    自然科学的观察实验法和发生进化史的方法,到近代才显发达,自然科学的方法在研究物质现象方面虽然大显神通,成果斐然,但用来研究研究者自身时,却最显软弱无力,用“医不自医”来形容自然科学是最合适不过。    哲学思辩方法带有主观性、艺术性和学究气,从来都是异说纷纭,各执一词,难得举世共认的准衡和科技成果那样能令人信服,何况哲学思辩总是少数具有特殊禀赋的哲人智士的职事,不易普及民间。    自远古以来,被社会多数人乃至全体信奉认同,据以建立人生观、伦理观、价值观,作为全部生活支撑点的对自身生死之迹的解答,主要由各种宗教所提供。多数宗教,实际上都以人们内心深处的死亡焦虑为母胎,以对人生死之谜的解答为重要神学支柱,多宣扬人死后心灵进程并非终结,或灵魂永存,或轮回再生,行善者死后享福,作恶者死后受罪,以此创造劝善止恶的社会教化效益,解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调节和平衡社会心理。在以往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此类观念为全球各地的绝大多数人所深信不疑,在各种社会意识形态中,对社会秩序的维持稳定,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在今天世界上的60亿人中,有42亿人信奉各种宗教,相信灵魂不死和轮回再生之说。    宗教对人自身生死之谜的解答,或称作天降神授,或云乃古圣先知的训诫。虽然宗教理论家们也在用哲学思辩方法予以论证,但在多数宗教徒那里,大概主要是出于内心的宗教需要,作为一种绝对权威或国制习俗来信仰的。    要知晓人生意义,就必须对科学、哲学与宗教有个对比的了解,了解它们各自的权力管辖范畴,只有比较、质疑,批判性的智信,才能获得真理,不去比较,只听信一方的片面之词总有误导之嫌,听信一面之词先入为主为“迷信”,多方比较为“智信”,《新华词典》里面对科学、哲学、宗教的定义是这样下的:    科学,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是在人们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哲学是二者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指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意识能不能反映物质的问题。前者是判定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后者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准则。    宗教,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现实世界在人们意识里的虚幻的、歪曲的反映。要求人们信仰上帝、神道、精灵等,把希望寄托于“天国”或“来世”。为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出现的社会文化历史现象。在原始社会里,由于人们对自然现象不能理解,便产生了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形成了最初的宗教。阶级社会里统治阶级常常利用宗教为其统治服务。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宗教有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等。    词典中的定义是否客观全面,是否有主观误导之嫌则不去叙述了。爱因斯坦说:“离开了宗教,科学是个瞎子,离开了科学,宗教是个瘸子。”或许此话有一定的道理,也许将来随着科学的进步,会发现科学与宗教原本殊途同归。    工业革命以前,科学不够发达,宗教占了主导地位。工业革命后,自然科学突飞猛进,宇宙之谜被一个个揭开,基督教等的上帝创世说被推翻,天文学、生物学、医学、生理学等新知识的普及,使不少人自信人自身之谜已被揭破。宗教贬值,信仰转移于科学与金钱,确认人死永灭、无来生后世、无天堂地狱的人越来越多,形成了一种新的宗教信仰—“拜物教”。随之而来的,是紧跟在科技飞速发展、财富急剧增长后面的人欲横流、道德退化、环境污染。    其实,只要冷静考察自然科学对人自身认识的程度,便无理由妄称人自身之谜已全被揭破,无理由对人死后续存与否的问题作出决断的答案。人死永灭,仍然只是根据尚不究竟的科学知识所作的哲学推论,确认其为真理,仍与宗教徒确认灵魂不死为真理一样,具有信仰主义的性质,无充足理由奉为科学结论。我们没经历过死亡,我们凭什么断定没灵魂呢?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近现代的科学巨人,几乎无不承认科学对人自身认识浮浅,对灵魂、意识、死后有无续存的问题,持谨慎态度。当代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脑电科学权威F·C·艾克尔斯,根据多年的研究成果,认为意识是先天本有的,大脑死后意识、自我是否以另外的形成复活并存在,“这是一个超越科学的问题,科学家应当忍住作出明确的否定回答。”(《脑—精神问题是科学的前沿》1975年)    最具挑战性的,是充斥古藉,超越时空而流传的与生死、灵魂有关的事例,如记忆前世、活见鬼、脱体体验、死后复活体验、附体、借尸还魂等,并不因科学进步和人们不信此类现象而绝迹,总还是时有出现,而且总有那么一些与宗教无关的教授学者热衷于此类现象的研究,把它们列入心灵学、超心理学的研究课题,并取得了相当的进展。    比如:海伦·瓦默巴赫博士编写的《重温往世》,介绍了他通过催眠术(其作用相当于佛教禅定),让人回忆前世,后来调查,发现这些人描述的情况与当地的历史相符,而被催眠的那些人,根本没到过这些国家,也不懂当地的历史。    又如:英国医生山姆﹒帕尼尔是世界上第一个用科学实验证明“灵魂”真实存在的人。他通过研究100多个频死的人,有7个死而复生的人全都看到山姆医生藏在天花板上的东西,而这样东西只有山姆医生知道,而且,那些人看到当时医生抢救自己的情形。之后,许多医生和科学家进行过此类的研究,都有不同的收获。    我们不去肯定是否有来世,也不去否定它,但我们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习惯—凡是科学没被发现的东西,我们一概斥之为迷信。    科学讲究实践,要么证实,要么证伪,是能重复实践出来的。如果一个科研人员提供的实践方法和数据,其它科研人员能据此重复实践出来,可以肯定为科学,如果不能,那则不是科学。通过粒子加速器发现比原子核更小的夸克、胶子,这是实验物理,是科学,美国有粒子加速器能做出来,如果中国有这样的粒子加速器,应该也能通过实验发现出来,这是科学。普通老百姓不会因为我们肉眼没见到夸克、没见到胶子,就否认它们的存在,在认识宏观宇宙和微观微粒的过程中,肉眼是有限的。在人们发明不可见光望远镜后,发现了很多宇宙真相,这证明人们往往说的“眼见为实”并非是全对的,过度迷信眼睛的作法限制了人们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在牛顿未发现万有引力之前,万有引力实际上是存在的。因此,不能因为我们现在无法证明灵魂的存在就一概否认,那只是迷信科学。毕竟科学也不能对“有灵魂”进行证伪。一根蜡烛大小的物质制造成核燃料,可以供100万人用一年的电,如果在古代说出这种话,会被人认为是疯子。    科学对于经验以外的东西是无能为力的,通过归纳、演绎、推理的逻辑理性的科学思维方式或许限制了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而哲学的纯思辩论证和形而上学,无亦不能真正给人以满意的回答。所以,科学是有其局限性的,并非全知全能的,对于人死后的一切,目前科学是无法探索出来的,而宗教给人以另一种途径去探究人生的究竟。    在所有宗教中,以教义体系最为丰富深厚著称的佛教,与多数主要依感情需要仰赖神灵救赎的-宗教不同,是以智慧究明自身,以求解脱生死等痛苦为主旨,以“自净其心”、“如理作意”为超出生死的要道。佛教高张“了生死”之标帜,以如实认识自己为课题,对宇宙之谜,尤其人自身身心、生死之谜,有至为明晰的解答。佛教以“缘起”的朴素辩证法观察生命现象,认为众生的存在是非断非常、即生即死而又因果、身心相续不断的无穷无尽的流转过程,人必有前生后世,死后必受生前行为的规定,轮回于天、人、鬼、畜生、地狱五道中。    在佛教看来,轮回过程中的生老病死等,乃至生命无常的本性,确实是苦,是生命的根本缺憾,如实认识生命奥秘,掌握超出生死轮回之道,自觉进行生命的进化,变生死流转、诸苦交攻的不圆满生命形态为“常乐我净”、永恒幸福、绝对自由的圆满生命,是人应有的奋斗目标和生命进化的终极归宿。    佛经中,对人的身心结构、生死及生前死后的情状,天宫地狱、鬼神魔梵、诸佛菩萨罗汉,十方无量世界、无量国土,种种众生,描述至为详悉,展现了一幅极其广大壮阔、多层次、多结构的宇宙全景。佛教对生命现象、宇宙全景论述之广度、深度、明晰度,确非世间同类学说可与伦比。    值得注意的是,佛教揭示生死之谜、宇宙之谜,除了用哲学思辩的方法进行论证外,据称主要依据的,是通过禅定修炼所形发出的超理性的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等神通智慧的直观,能超越时空,看到过去和未来(佛门中修行很高的高僧,他们的禅定很深,深度禅定中,时空都突破了。时空突破了之后,过去、现在、未来自成一片,全部都看到)。佛教声称:佛祖释迦牟尼经过历劫精勤修道、勤苦探索,证得了圆满觉和宇宙实相的无所不知的大智慧,揭示了种种宇宙之谜,发现并亲自证实了超出生死轮回之道,实现了生命的圆满变革,人只要肯依佛陀实践证明的道路修行,最终都能证同诸佛,无所不知,不生不死。小时候我思考的人能否专注于一心而没有乱七八糟的念头,能否没有思维,没有思维时是否有什么神奇的魔力,原来真的有这种方法。    人本来就是一个小小的“神胝”,人本身就具备各种小“神通”,比如悟性,悟性高的人通常能洞察悟性低的人的思维活动,这本身就是一个很神奇难以用科学来解释的现象,只是人们见得多,没有注意平时这种小“神通”而已。    至于更高的神通,如禅宗六祖慧能和地藏菩萨化身金乔觉的肉身不腐,2005年1月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到九华山拍摄的《走进九华山》当中,也有十多位肉身不腐的高僧,而且都显示出灵异之现象。西藏一些高僧能用“他心通”把人的每一个思维心理活动细节洞察得一清二楚,有些高僧甚至成就虹光身(圆寂时以意念将肉身销归于空,身体化为虹光消失不见,只剩下头发指甲,如98年8月29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新龙县鲁木饶寺的阿曲喇嘛就证得此身,其它圆寂时身体虹化成一尺高、几寸高的就更多了,解放后亲眼见证者皆不少,1952年,德格益龙人索郎南杰虹化时,当时的西藏上层人物土登尼玛等很多人在场,并亲自目睹一位活佛“虹化”走了。大启库者、推烟林巴及其弟子共13人先后全部虹化。1969年,壤塘县的俄未路活佛和班玛县的那希堪布乐活佛分别于修果寺和知钦寺圆寂,身体均缩小到30公分高左右,火化后,出现了五色舍利子。1983年色达县年龙寺的堪布索尔顿活佛圆寂后,身体也缩小成小臂高,火化后出现了五色舍利子。)有的甚至成就“大迁转身”(亦称“光蕴身,即视之有形,触之无质,能永荷青春,长久住世,亦可随意趋入任何世界,离开此世界往他方时,称“虹身飞去”。据传莲花生大士、无垢友及米拉日巴一女弟子证得此身)。至于脱掉衣服在零下几十度的雪地坐地化雪等此类神通者就太多了。    世界上通过粒子加速器看到夸克、胶子的估计也就是十几个人,世界上证得天眼通、他心通等神通者绝不止十几个人,但我们就相信有夸克和胶子,而通常不相信神通,其实说白了也就是我们迷信科学,没有站在一个公正客观的角度来看问题,而科研人员利用宣传和政治上的优势,排除异已。所以,世人根本没见过科学实验就迷信科学,从这个意义上严格来说,没有信仰的人是不存在的,因为他们实际上信仰另一种宗教:拜物教。    当然,神通只是修行大智慧大觉悟的副产品,信佛之人并不是为了追求这些神通,就如事业只是努力工作的副产品一样,但这可以说明,在探索生命意义的路径上面,宗教比科学更具优势。有好的宗教信仰,比没有要好,没有宗教信仰,不相信因果报应,那么人做坏事就以为只有自己知道,不用担心报应,所以无恶不作,因而人人自危,总担心别人害自己,社会缺乏信任,诚信下降,道德水平滑坡,这就是工业革命后唯物主义盛行的后果;有信仰的人担心将来或来生报应不好,做饿鬼或下地狱,受尽刀剑火煮的折磨,因而会将做坏事的念头止住,这对于一个个人与社会的道德建设是非常有帮助的。    从西方传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导致了人类的狂妄自大,目中无人,“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整个一个斗争哲学。动物界的“斗”是因为饥饿觅食,吃饱了后你走到老虎面前,你不惹它,老虎也不咬你。可是人的这种斗争哲学纯粹为了满足自己无限增加的欲望,与动物相比较,我们都有羞愧,没有一点同情怜悯心。斗别人总有一天会斗到自己,总有一天别人会斗到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    宗教是维护社会稳定必不可缺的一个方面,当今世界60亿人,有42亿人有宗教信仰,美国有52%的人相信来生。有人说宗教是统治阶级用来统治百姓的工具,美国是一个非常民主开放的国家,克林顿和布什不可能用基督教来统治老百姓。布什自己都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如果他敢利用基督教损人利己中饱私囊,只怕会像克林顿一样被弹阂。思想越开放,越民主的国家,其老百姓越有比较分析辩别是非的能力,他们肯定不是傻瓜。宗教被利用,只有被独裁者利用,独裁者通过控制宣传喉舌,利用其信息不对称而对百姓进行强制洗脑,而不是让老百姓自由选择主动接受洗脑,看看朝鲜,以前的老百姓被灌输成“朝鲜是世界上最美好最富有的国家”,后来有人来到了中国,于是就知道“这个世界,中国最好,朝鲜第二”。看看就知道这有多可悲了,所以宗教不可能在一个民主的国家被统治者利用。    而且,目前科学与哲学至今不能对人生意义这个问题提供让人满意的答案。而佛教提供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回答得最圆满,最让人信服,而且可行可证,不象哲学乃纯粹意义上的思辩。    佛教告诉人们:人活着有前世今生,佛教的基本思想是六道轮回和缘起的辩证思想,有因遇缘必有果,世间一切都是因缘相合而生,缘尽而灭,不是身心同一论(一元论),也不是身心二元论,既非唯物,亦非唯心。    一切有为法都是无常的,所谓的“我”,只是物质与神识暂时的“假合”,死后神识与身体分离,一切成“空”,因此,色身的那个我不是真正永恒的“我”,人死了根据生前所做的善恶,决定其将来投生于天道(我们俗称中的神仙)、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    天道快乐,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天道又分布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当中,无色界即不存“色”身);人道苦乐参半;畜生道被人被其它动物吃生命无任何保障比人更苦;饿鬼道永远吃不饱吃下的食物变火焰;地狱道永远承受刀剑火煮割肉拔舌诸苦。而且各道众生的寿命比人道都长,从几万年到几万劫(一中劫相当于人间三十二亿年,一大劫相当于人间一百二十八亿年)。六道众生的寿命是有限的,一旦命尽,根据所做之善恶,又进入下一个轮回,永远没有穷尽。人死后的神识灵魂,一般凡人是看不见的,但是佛菩萨则可以通过其天眼通看到六道众生。肉眼观红尘,心眼观宇宙。    但如果依佛陀指示的方法去修行,“诸善奉行,诸恶莫作”,放弃“贪、瞋、痴”心,即可还愿本具佛性的那个恒常的“我”,就可以超脱出六道轮回,成就阿罗汉、菩萨、佛陀之果位,不生不灭。人类的进化应该是智慧的进化,从凡人到贤人再到圣人的进化。    四、人能否造出智能机器人    科学既然不能探明人死后的情形,如若要推翻宗教,唯一的方法就是:发明出具有和人一样智慧的机器人。通过纯粹的物质,而不使用“生物芯片”,能造出与人一样“智能级别”的机器人,是否定死后有“灵魂”存在的唯一方法。    要了解“人”与“计算机”的区别,就先要了解“人”的程序和“计算机”的程序:    人类的语言文字是人脑程序、社会程序信息编码的主要码符,在人脑的形象思维中的则以图像作为信息编码的码符。作为思维信息编码码符的语言是离散的、有限的、数量很少的,给信息编码就是对信息及其所表达的事物的分类。人脑程序采用逻辑语言(如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非逻辑语言(如形象思维、非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它表现出既遵循一定的逻辑程序,又不拘泥于逻辑程序,是逻辑与非逻辑的辩证统一。    逻辑思维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世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科学抽象、比较和分类、类比、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是运用逻辑思维最重要、最常见的一些科学方法。    人类的思维是逻辑与非逻辑的统一体,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的整合。    所谓非逻辑思维,就是逻辑思维所不包含而又在逻辑思维过程发生作用的各种非逻辑因素的作用过程。它包括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等,非逻辑思维形式是创造性思维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脑程序中的“非逻辑语言”占很大比重,这是人脑具有极强创造性的根源,同时也是使人类陷入迷惑的根源。    灵感思维、直觉思维、科学模糊思维是“非逻辑语言”与逻辑语言相互协同运行的产物,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逻辑与非逻辑的统一,是秩序与混沌的统一。    人脑程序中的非逻辑语言之所以占到很大比重,是因大脑采用并行运算,每个神经元都相当于一个“中央处理器”,而每个神经元通过突触与周边神经元产生几十万种连接,在如此小的空间内同时运行如此多的神经元,各个神经元之间、分子之间、分子与原子、粒子之间形成的电场(反引力场)与引力场的相互干扰,形成一定程度的混沌,也就是说直觉、灵感思维、形象思维、创造性思维是非线性运行的,具有不可预测性,属于“混沌语言”,而逻辑思维采用的逻辑语言,则是线性的,可预测的。    人脑是一种极其先进的超级电脑,采用并行运算,运算速度10^22次/秒左右。人脑有意识的思维活动只是其中主导的子程序在运行,其它众多子程序的运行是我们无法感知的,即无意识的,如一个人在走路时,还能思考问题,体内时刻进行着各种有序的生化反应,都是大脑的不同区域的子程序在有序运行。就算在睡觉时,大脑中也在运行多种子程序,由于此时已无觉醒时的主导程序,所以各种子程序相互作用,就升级为“主导程序”,因此梦境是相当奇异的,但信息编码(即梦境中每一个图像、符号)都是过去通过眼睛、耳等感觉器输入大脑的。其实就算人在觉醒时,大脑也时刻在进行着此类子程序的混沌组合运行,当其酝酿到一定程度,在某种诱因的作用下(如看到某物或听到某事),就使人产生苦思而不得的灵感。    计算机程序采用的是“数理逻辑”,因此,在“数理逻辑运算”方面,计算机是强项,“深蓝”能战胜世界围棋冠军说明了这一点,但是,人工计算机的仅“数理逻辑”方面的“能力”超越了人类,并不能代表其综合智慧超越人类,人工计算机的“能力”和“智能”永远只能是“人”的“计算”的产物。    我认为目前人类最厉害的数理逻辑程序是《易经》,《易经》通过极高深数理的方法,掌握了自然的规则,小至推导出人的命运、大可推导出国家的命运、世界的变迁。但是,《易经》所推出的是“定数”,而非“变数”,因为命运是可变的(有关“命运”后面将有叙述),命运有定数,亦有变数,变数则是非逻辑可推的。    计算机程序只是在逻辑上的能力有超越之处,在“数理逻辑”的基础上,至多达到“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的可预测的线性运行极限,而模糊、混沌、感性、直觉、形象、灵感的不可预测的非线性运行的非逻辑思维,这是计算机无法攀越的高度,纯逻辑语言,计算机永远达不到人类智慧的高度。    计算机要达到与人一样的智慧,那只有超越逻辑,超越逻辑就变成无规律可循,程序之所以为程序,必须符合某种规则,不符合某种规则,则又不是计算机程序,如果给计算机一种模糊语言,那计算机之行为则无任何规章可循,完成成了一个“疯子”。    如果给计算机同时输入逻辑语言和模糊语言,那计算机就变成一个“间歇性精神病人”,计算机无法解决逻辑语言与非逻辑语言并存并且能协调掌控的矛盾。除非使用“生物芯片”,但生物芯片当中含了生命的遗传密码DNA,已经就含有了生命。    正因为人脑程序中的非逻辑语言非线性运行,人类才会产生亲情、爱情、友情,才会有灵感,才有创造性,这些都是不可预测的。而人类的逻辑语言则对非逻辑进行一定的限制和约束。二者是矛盾的统一。    就算人类真能造出智能计算机,计算机有了欲望,只怕智能计算机的诞生日,或许就是人类的末日。    五、潜意识、意识与无意识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早期把人的精神生活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部分。    弗氏认为意识部分的作用是排除人的那些原始的、兽性的本能欲望。    潜意识部分则是人的精神活动的深层基础,其中隐藏着各种永不停息的本能冲动和永不满足的欲望,这些对人的整个精神活动以至人的全部行为起决定作用。    弗洛伊德在后期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本我”包含了所有原始的遗传的本能和欲望,宛如“一口充满着沸腾的激动的大锅”,其中最根本的是性欲冲动,即所谓的“性力”(Libido),它为各种本能冲动、欲望提供力量,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基础和源泉。    “自我”所代表的是理性和判断,它既要满足“本我”的要求,又要使之符合“现实”,调节二者之间的冲突。但“自我”并不能脱离“本我”而独立存在。它不仅为“本我”服务,而且必须依靠“本我”提供的能量来活动。    “超我”则代表一种对“本我”的道德限制(即良知),与“本我”处于对立地位,它不仅使“本我”推迟得到满足,而且使之不能得到满足,它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在一般情况下,“本我”、“自我”、“超我”三者处于平衡状态,而它们之间的关系失调就是人的一切行为失常的根源。    弗洛伊德所说的“本我”,即其前期所说的“潜意识”,与佛教中的第七识“末那识”有些相似,这种思量能产生我痴、我慢、我见、我爱四种惑,为生起烦恼、令人流转于生死之本,故称此识为“染污意”谓其被我痴等四惑所污染。    “自我”则与早期所说的“意识”状态相似,大致相当于人的理性思维。与佛教中的第六识“意识”有少部分对应,佛教中的第六识的内涵包括“五俱意识”、“独散意识”、“梦中意识”、“定中意识”,远远超越了现代心理学“意识”的内涵,现代心理学中“自我”、“意识”的概念大约只相当于第六识中的“五俱意识”。    “超我”则与佛教中的第九识“阿摩罗识”有些接近,“阿摩罗识”意译为“清净识”、“无垢识”,或称真如心、自性清净心、净菩提心(菩提即觉悟之意)、实相心、佛性等。《三字经》当中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或许就是指的阿摩罗识,释迦牟尼所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佛性”,也是指的阿摩罗识。    心理学家荣格穷其精力所研究的“无意识”,有些类似与佛教中的第八识“阿赖耶识”,亦称“藏识”、“种子识”、“异熟识”。“藏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能藏,谓具有储藏作用;所藏,谓其所藏为前七识的种子(前七识为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执藏,谓此识常被“末那识”执为内自我之体。欧美翻译“藏识”译为“仓库意识”。荣格所说的“个人无意识”与佛教中所说的“新熏种子”比较相似,“新熏种子”指无始以来心理活动的熏习积累,熏习指多次反复的心理活动及所造业;荣格所说的“集体无意识”与佛教中所说的“本有种子”比较相似,“本有种子”指无始以来异熟识中本来就具有的。    简单用图表表示一下其中相似的对应关系:  ┌───────────┬─────────┬────────────────┐  │
佛教唯识学
│  ├───────────┼─────────┼────────────────┤  │潜意识 本我
第七识“末那识”
│  ├───────────┼─────────┼────────────────┤  │意识
│ 第六识“意识”中的“五俱意识” │  ├───────────┼─────────┼────────────────┤  │
│ 第八识“阿赖耶识”
│  ├───────────┼─────────┼────────────────┤  │
│ 第九识“阿摩罗识”
│  └───────────┴─────────┴────────────────┘    在天真的幼儿时期,他们基本上没什么意识,他们的一切源自于本能的反应,饿了就要吃,不舒服就哭,尿急了就尿在身上,一切的语言和行为基本上就是由潜意识操纵,不会顾及旁人,不会顾及现实,没有理性的意识思维。他们的思维、语言、行为是完全一致的,完全感性,没有理性的情绪控制能力,情商基本上接近于零。他们通常有什么就说什么,想什么就做什么,没有任何的心计,比如《皇帝的新装》那个说皇帝没穿衣服的小孩,他们根本不懂世俗的礼规,一切言行皆随性而发,其言行直接体现其潜意识,体现其本能,体现其心底深层最本质的欲望。这就是相当于第七识“末那识”。    后来他们慢慢长大,他们发现在现实中,这种不能控制自己情绪、随性而发的语言和行为会伤害到自身,或者伤害到他人,最后又反过来伤害到自己,对自己造成不利影响,加上文化世俗礼仪的教育,因此,他们慢慢学会了压抑与控制情绪,逐渐学会保护自己,很多的潜意识就不敢直接马上用语言或者行为表现出来了,把一些潜意识压抑起来,其所表达的语言和行为则未必是其内心深层的本能欲望反应,于是潜意识和意识就逐渐分离了,意识的比例不断地增长,理性的一面就逐渐生产了。这就是第六识“意识”中的“五俱意识”,或者称“明了意识”,根据眼所见、耳所听、鼻所闻、舌所尝、身所触的现实,作出理性的推理与决断。    但是,欲望与理性、潜意识与意识、本我与自我是矛盾的,在人的每一项活动中,这两者无时无刻在冲突着,在生活、工作、爱情中,一旦“末那识”所生之欲望占了上风,对权力财物起贪心、对名声迷恋、对爱起强烈的占有欲等,就容易产生贪、瞋、痴等障,而产生杀生、偷盗、邪淫、两舌挑拨、恶口、绮语(花言巧语及夸大不实、色情淫秽之语)、贪占、瞋恨发怒、邪见等各种恶业;而理性意识占了上风,就容易产生各种善业;所生产的善恶业因,形成一种习惯性的势力,以种子的形式存于第八识“阿赖耶识”当中,遇缘便能生“现行”,有决定心理活动的力量。    “阿赖耶识”又名“藏识”、“种子识”、“异熟识”,阿赖耶识所藏有的这种携带着全部信息的精神—生命能量被称为“业力”。因此,阿赖耶识是一切善恶业种业因的仓库,欧美译为“仓库意识”。“业力”被比喻为风:“阿赖耶识,业风所飘,遍依诸根,恒相续转。”(《成唯识论》卷四),业力有善恶之别,具有伦理学之意义,恶业被比喻为地狱之火。    高文达喇嘛说:“阿赖耶识……既包含了神性,也具有魔性;既有仁慈怜悯,也有残酷无情;既无私,又自私;既有知识,又有妄见;既深切地渴望光明和解脱,又有盲目的激情和最蒙昧黑暗的冲动。”    “阿赖耶识”可以比喻成一个原材料仓库,里面有各种良品、也有各种不良品,良品材料制造下去,将来可以为企业创造利润,不良品制造下去,将来会被顾客投诉赔偿甚至打官司、亏损、倒闭。“阿赖耶识”就像一张IC考勤卡,记录了我们以前所生产的善恶业因之种,我们的准时上下班、迟到、早退、请假等考勤“善恶”之记录都存在这张“IC”卡上。“阿赖耶识”就像一张个人绩效考核记录,将个人的业绩奖惩记录都记录于其中。    【佛教唯识学及其经典建构了一个广大幽深、包罗万象的心理世界,较之于现代心理学,如同大学生与小学生之比较,历代中外学者、包括荣格在内,都为之兴叹,而不惜皓首穷经地潜心研究,并且认为,西方现代心理学无法与佛教唯识学相提并论。    荣格说过,分析心理学所发现的许多复杂的心理功能早已载入中国古代文献之中,耐“精神分析本身及因之而出现的各种主义—不用说是西方人所发展出来的—和东方人的古代艺术比较,可以说只是一种初学者的企图”。近年来也有学者不断地指出西方现代心理学的浅陋,如冯学成认为,中国唯识学经典“是人类文明史上有关人类主体精神研究最宝贵的资料库,现代心理学与之相比较显得是那样的薄弱和狭小。”    佛教多层次、动态的心识结构说、多层次心身缘起说、真心现起说等,蕴含着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生物全息论等思想因素,而且还可发掘出超越这些思想的微妙智慧。至于禅思中开发神通、无漏智的操作技术,更是佛家独擅的拿手好戏,对人类具有永恒的吸引力。    荣格为中国和东方文化瑰宝而惊叹,同时也认为佛学过于艰涩烦琐,需要在现代科学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予以简化。(《荣格心理学与佛教》刘耀中、李以洪著)    以前我对佛学也有一种很片面的认识,认为佛学是逃避现实的悲观主义,是一些心理脆弱之人遭遇挫折后的精神自慰品,后来进去稍作研究,发现自己简直就是大错特错,就象文革,绝大部分人连《论语》《孟子》都没看过,就跟着大喊“批林批孔”一样,实为荒谬可笑,真是无知者无畏,没有比较研究,怎么知道其好坏?就如朝鲜人民以前一直认为朝鲜是世界上最美好最富有的国家,后来有人到了中国,才知道这个世界“中国最好,朝鲜第二”。玄装法师西历尽千辛万苦,去印度求法17年,鉴真和尚眼盲仍七次东渡日本,这些岂是普通人的心理能够承受的?相反,越是虔诚的佛教徒,其心理承受力就越强,越坚忍不拔。    仅从学术理论研究的角度来说,佛学是一门超哲学、超心理学,实为博大精深之学问,是大智慧之体现,是现代科学的引航灯;从实证的角度来说,为人类终极美好理想的实现提供了一条可行可证的实践路径。】    六、因缘    因缘,是因和缘的合称,指现象得以产生和存在的原因和条件。因指起根本作用、内在作用的条件,缘指起辅助作用、外在作用的条件。《维摩诘经·佛国品》鸠摩罗什注云:“力强为因,力弱为缘。”僧肇注云:“前后相生,因也;现相助,缘也。”从时间关系而言,过去的、能生现在果或现在的、能生未来果的条件为因,辅助果能出生的条件为缘。    种子,一旦碰到合适的环境就会发芽结果,这个合适的环境就是“缘”,种为因、境为缘。一颗种子,随风飘到南极洲的冰雪中,几百万年也不会发芽结果,科考队员找到这颗种子,种在合适的土壤中,给予合适的温度、湿度,这颗几百万年前的种子也会发芽、结果。这种适合成长的土壤、温度、湿度形成的环境就是缘,因缘相合才能发芽结果。一颗种子,没有合适的土壤、温度、湿度,是无法生长的。    受精的鸡蛋是因,21度左右的恒温环境是缘,孵出小鸡就是果。因缘相合结果,因缘相错无果,缺因缺缘都不得生,都不结果。    工厂生产电器,工人在操作时没按作业指导书操作,用错了电子元件,导致质量问题,当时没检查出来,发货到客户,客户用了几年没什么问题,但时间一长,此电子元件经常处于极限状态下工作,终于有一天元器件提早老化了,结果,没到电器的使用寿命,就发生短路爆炸伤了人。于是,客户起诉工厂。用错电子元件是因,电子元件长时间在极限状态下提早老化是缘,因缘相合结果导致电器爆炸。而客户起诉工厂的结果,又是电器爆炸之因而起。工人违规操作的质量问题,可能是没有培训等管理之因所造成,碰到工人当时疲惫之缘所产生而产生质量问题之果。因此,因缘生果,此果又为下一因,因因果果互相轮回。    如果夫妻长期因为思维方式或人生观价值观等原因缺少沟通,心里就会感到很压抑和郁闷,因为人是需要“食”的,食即一切众生赖以维持生命的食物和方式,我们通常所说的“食”就是指饭菜等食,其实,还有六根之食:眼根以眠为食,耳根以声为食,鼻根以香为食,舌根以味为食,身以细滑为食,意根以法为食。眼长期无眠、耳长期闻不到声、鼻长期嗅不到香、舌长期觉不到味、身体不被抚摸,我们会感觉痛苦,眼耳鼻舌身食容易理解,意食即人的思想需要以智慧为食粮。思想的沟通就是互相给“意”喂食,否则,思想就会饥饿。缺少了沟通,思想经常饥渴,但我们通常不会发作,因为我们的理性压抑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可是人需要“意食”,需要一个感情沟通渲泄的渠道,“潜意识”当中强烈需要“意食”的“贪心”,经过不断地熏习,就在“阿赖耶识”当中形成了新的种子,一旦有一天碰到了自己特别喜欢吃的“意食”,也就是遇上了一个思想言语特别投机的人,就感觉如遇知音,种子遇上合适的外缘,所以,红颜知己、婚外情一类也就容易解释了,因为冷藏的种子一旦解冻,遇上了合适的环境,自然发芽结果。所以有些人对人一见钟情,或者有时莫名其妙就去做一件事,连自己都解释不清这是为什么,这就是无意识中的种因遇上了合适的缘境而产生的结果。    异熟果,有异时而熟:如前因后果,今生因来世果,有今生因隔世果;有变异而熟:果报隔世而熟,得果者身心发生了大的变异;有异类而熟:果与因非属同类,如善因而得恶果。    上面讲的因缘相合得果,基本上都是指的前因后果,“阿赖耶识”当中的善恶业种业因,在今生未结果者,可能流转到下一世或者下下一世遇上合适的外缘再结果。比如上面讲的种子在冰雪中藏几百万年也不会结果,因为没有合适的外缘环境,一旦碰上了合适的外缘环境,种子马上发芽结果。同样,如果今世没有合适的外缘环境,就可能会在下一世遇上合适的外缘时再结果,甚至更久远的世代,几百世、几千世万世后结果。    阿赖耶识所摄藏诸法染净种子为因,自识所变境相为缘,生七转识现行,起惑造业,造成生死流转的众生界。前因遇缘必得后果,果是身口意(即强烈我执之意、语言、行为),此果又为下一业因业种,强大的业力如强大的台风就造成天、人、畜生、饿鬼、地狱道的生死轮回。    有因遇缘必结果,缺因缺缘皆不得果,所以平时讲因果报应,并非就是今生现报,比如刚才所讲的这颗种子,如果一直藏在冰雪中没人取出,可能要等几百几千万年后地壳发生运动,冰雪融化成水,种子随水流到土壤中才会遇缘结果,遇上合适的外缘,只是个时间问题,因此,今生所种之因,今世不报,下一世,甚至下十世百世,只要遇上外缘,肯定有果报,除非转识为智,成就佛果。    所谓随缘,即随顺机缘,不加勉强,让原来的因遇缘顺利地结果,且不生贪瞋痴心,不造新的恶业种因。    【佛教中的缘起论,是一门洞察了宇宙万事万物规则的朴素辩证哲学,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相合而成,所谓“诸法无常,诸行无我”,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是无常的,没有永恒的,都是因缘假合而成之果,缘尽则散,工作、生活、爱情、生死,莫不如此,小到原子、大到星系,都逃不脱这个法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即我们肉眼所能见的,缘尽了则空。今天的我是人,下世的我可能是狗,哪怕贯穿我们轮回的神识“阿赖耶识”,每次轮回里面所藏的业因业种都不一样,没有永恒的。唯有佛性是永恒的,只有转识为智,证得无上菩提(觉悟),超脱三界,方为永恒。】    七、名利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五层次需求论,人的需求是从生理上的需求、到安定和安全的需求,到社交和爱情的需求,到自觉和受人尊重的需求,再到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其实,受人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说白了就是名望、荣誉,有名望和荣誉就会受人尊重,就能实现自我价值,自我价值感的实现开始有可能是出自于内心的满足感,到了后来就会转变希望获得他人、社会的称赞褒扬,说白了也就是名望。    中国儒家的思想是非常理性、现实的实用主义思想,儒家认为“人死如灯灭”,不相信有来世,所以把一切理想传承寄希望于家族的延续,因此才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但个人来到世上总得留点什么东西吧,不能空来一趟,于是让自己留“名”,给子孙留“利”。所谓“流芳百世”、“名垂千古”,自古多少英雄豪杰,图的就是一个名声。    名声、名望,名至实归是件好事,但如果名声超过了实事,那未必是件好事。福祸相倚也。    《了凡四训》有云: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    名声是把双刃剑,一个本来踏踏实实的人,有一天做了件好事,本来是自然而然发自于本性善良的行为,结果被众人宣传夸奖,一次,两次,三次,多次之后,人就慢慢变得洋洋自得,喜欢听恭维的话,听不进其它的声音,以为自己真的好得不得了,水满则溢,月盈则亏,物极必反,名声是把双刃剑,名望高人,众人对你的要求也高了,甚至把你当圣人,而你实际上不是圣人,一旦哪天自己不小心做了件错事,众人就会觉得不可饶恕,因而群起攻之,将在天上的你踩在脚底下,从此难以翻身,本来一件小小的错事,如果是个平凡人,大家或许一笑了之,但对待有名望的人,众人就会将此事用显微镜放大千万倍来挑毛病,因此,对你来说就是奇祸,你无法接受从天堂到地狱之间的心理落差。    而且,虚伪也是由“名”而起,一个人做了件好事,受到众人称赞表扬,有自知之明的人,知道是众人的抬爱。可是,人被夸多了,就像喝醉了酒的人一样容易“晕”,实际上,这时名声已经超过了自己的实事,从此以后自己就变得爱名声,自己没有这么好,也在他人前面夸大自己,或者以后根本没做过的好事,自己也接受别人的夸奖,从而学会说假话、说大话。从小接受太多表扬者,名不副实者,长大后虚荣、自狂、好大喜功、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名声就如一个“汽球”,不保持清醒冷静,一味任人吹夸,总有破的一天。    儒家思想中的君子,很多人是不重利而看重名声的,但有时为了维护自己个人的名声,往往办伤害国家伤害百姓的坏事。《左传》有云:“盖天下国家之事,败于小人者十一,败于君子者十九。盖小人之骨柔,其气馁,其愿欲易售,其营垒亦易跛;惟君子之才品自不同,而业已为众所推,其自负也常亢而不肯干,于是为深刻,为褊浅,为执拗,不能舍已从人,以佐国家之急。”《雍正王朝》中的“天下第一巡抚”山西巡抚骆铭,是个清官,但为了要个好名声,结果舞弊作假,导致人头落地,是为一例。    深圳华为公司总裁任正非,非常明白这个道理,名如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任正非1988从2万元起家,到亿元的销售额,每年上交税收数十亿,如果是一般的老板,早就在各大电视台、报纸上吹嘘其管理圣经,但是任正非没有,没有任何媒体正式的采访过他,他保持非常的低调,他在诸多大学捐赠了寒门学子基金从不宣传,省里的领导要将华为树为榜样,也被任正非谢绝了。一个保持低调的人永远是进步的,就如班上的倒数第一名,变成倒数第二名也是进步了一名,相反,第一名,退后一名,就容易被人笑话。因此,保持低调者,做了好事不被人知者,永远是胜者。反过来看看刘晓庆、牟其中等人的下场,刘晓庆有一句名言:“做人难,做名人更难,做名女人难上加难”。既然知道做名女人如此难,当初何必如此高调呢?又想做名人,又想不被名所伤,世间岂有如此好事?    永远让自己做的事低于自己的名声,多积阴德,不求阳善,是保全自身的最好办法,也是改变命运的最好办法。    其实,名利二字,《红楼梦》中的甄士隐同志注释得非常清楚了: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  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  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  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  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  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八、爱情    爱情究竟是什么东西?南怀谨先生说:爱情的哲学基本就是自私,人类的我执。不管描写爱情怎样好,爱情基本是我爱你!爱与不爱,都由我出发,不论是男是女,我爱你,是我在爱你;我不爱你就不爱你。一切都是为了我,全从自私观念出发。因此,爱情在文学境界是幅画,这幅画是理想的,很美;实际上不美,世界上许多爱情小说、爱情故事,使我们看了掉眼泪,非常吸引人,非常动感情;但是看遍所有古今中外的爱情故事,几乎没有一个是圆满的;假使圆满了,这个故事便失去了文学趣味。    对于爱情的得与失,人是极度自私的,自己在乎的感情,失去了就极度痛苦,至于别人的痛苦,则不会去理会太多。    在现实生活中和电影电视中,我们看到太多这样的情景:当自己很爱对方时,为他生为他死都可以,可是只顾着自己的心,受到伤害时,只顾着舔自己的伤口,无论对方多么痛苦,我们都不太会注意关注对方了。我们只在乎自己的痛苦,何尝在乎过别人的痛苦?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所以,无论爱的时候说的多好,多么的海誓山盟,都是不可信的,爱随心而变,只有行动才反应了内心本质。所谓患难见真情,就是因为在患难的时候,两个人的痛苦都到了极限,自己在承受极端痛苦的同时,仍不忘去关心体谅对方的痛苦。    见到困难和压力就低头的、逃避的,只想到自己痛苦的,只知道舔自己伤口的人,是极端自私之人。有些人在碰到压力时就低头、逃避,却说:“我以前的的确确是真心爱你的。”一个汉奸卖国者在叛国后如果说:“我以前的的确确是真心爱国的。”估计全国人民听了这种话都会发笑,不能共患难,谈何真爱?谈何真爱国?爱国就是在这种患难时才能体现呀!    日本侵华时,大学生到南京国民党政府前示威,要求蒋介石政府抗日,蒋介石同意了学生的要求,并请那些大学生前来签名,签名的学生将来送到黄埔军校加以训练后担任基层士官送到抗日前线,结果绝大部分大学生听后都溜之大吉,特别是那些口号喊得震天响的更是溜得比谁都快,一时成为笑柄。    我看过一个韩国电视剧《就像美丽蝴蝶飞》,里面的男主人公家兴和女友金智秀非常相爱,可在婚礼前三天,程家兴因偶然知道自己的女友金智秀居然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时,不管女友多么痛苦,他毅然决然和女友分手,因怕自己父母闹矛盾,也不告诉对方到底是什么原因,对方悲痛绝望得死去活来快成了个疯子。看到这时,我心里发酸:这就是爱情?因为怕自己父母闹矛盾而让女友痛苦得生不如死?    爱一个人,把他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别只看到自己的痛苦才是痛苦,这才能真正证明爱是无私的爱。    不管是爱情还是亲情,我们有多少时候是为对方的心而考虑的呢?是去考虑对方心理上的痛苦呢?还是只在乎自己的心理感受?    有爱情是出于无私?是永恒不变?不是从“我”心出发?没有,所以,从本质上来说,爱情不是永恒,实则就是虚情假意,爱情就是自私二字,偶然的“无私”也是建立在自私的基础上的。明白这一点,在爱情上则不必过份执着,一切顺其自然。    其实,亲情、友情何不如此呢?    九、烦恼与苦    人在世上是苦乐参半的,实际上,苦的时间比快乐的时间更多。    人的苦分为内、外二苦:    内苦是指身心所受之苦。    外苦是指恶贼、狮虎狼蛇、风雨寒热雷电天灾等逼害之苦。    又谓人之苦分为八苦:    生苦,出生之时身心所受之苦,人在母亲的肚子中,有子宫的保护,风雨寒热都感知不到,生出来时受宫颈口挤压,而且出生就感觉风吹冷热,没有子宫的环境中这么好,因而大哭。“我出生时,我哭了,全世界的人都笑了;我死时,我笑了,全世界的人都哭了。”    老苦,衰老及老身身心所受诸苦。人衰老时,身体机能老化,一切思维行动不如年青人,心有余而力不足,感觉痛苦。    病苦,疾病之苦。    死苦,临死时身心所受诸苦,舍不得亲人,放不下世间的一切,加上身体受病痛折磨而痛苦。    爱别离苦,恩爱生离死别,不得自在聚会所生之苦    怨憎会苦,与仇人怨家盗贼敌对等不喜欢的人不得不生活于同一处,受其扰害威胁而生诸苦    求不得苦,所希求的东西得不到时所生之苦    五取蕴苦,或称“五盛阴苦”、“五阴炽盛苦”,谓以上七苦,终归为五蕴(色、受、想、行、识,即身心)所受,或终归以五蕴的活动为因(我体会过“如火焚心”和“心如冰窖”的感觉,与地狱无二)。    一个人的苦,是由自己的心去感知的,心里感觉快乐就快乐,心里感觉痛苦就痛苦。一个人的快乐不是自己拥有的多,而是自己计较的少。同样半瓶酒在桌上,知足的人看了,高兴的说:“哇,还有半瓶。”不知足的人看了,悲伤地说:“唉,只剩下半瓶了。”同样一件东西,在不同人的眼中,其感觉不一样,因此,乐观的人是因为其知足而乐观,悲观的人是因为其不知足而悲观,所谓知足常乐。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贫穷时,希望吃饱穿暖;吃饱穿暖后希望吃好;温饱足了希望小康;到了小康希望有车;有了车希望拥有亿万财产;拥有亿万财产希望能有名望;有了名望希望做官拥有权力欲;拥有小权力希望拥有最高权力;拥有最高权力又想统一全世界;统一全世界又希望自己可以为所欲为。所以,不知足的人,在征服到达更高目标的那一刻也许是快乐的,但那种快乐很快就会消失,他又要追求更高的目标寻找更大短暂的快乐,结果,一生下来,没有多少时间是快乐的。    保持快乐,远离痛苦的唯一方法是降低欲望,要知足,莫执着强求。多少华侨离开家乡几十年后,回到老家,就想吃家乡的小吃,但吃了以后,感觉总没有小时候的好吃,其实,并不是家乡的小吃有什么改变,而是华侨有钱了大吃大喝,改变了其味蕾,其味蕾需要更高的刺激,所以家乡的小吃自然不好吃了。    凡人不断从外界寻找快乐的刺激,贫穷时追求金钱,得到的那一短暂时间觉得很刺激,过段时间又觉得平淡了,所以又追求更高的刺激,结果永远不知足,永远不快乐。佛教提倡从内心寻求快乐,通过降低欲望,参禅打坐、修习止观,内心的快乐感如源泉一样源源不断,身心轻松乐观。    作为一个普通人,名声是害己之物,越有名声越保持卑微,吃穿饱衣暖食足矣,情爱随缘莫执着强求,做好事要积阴德莫求阳善,离开了人世,什么都带不走,凡事知足,一生常乐。    十、善与恶    现在的社会,已经复杂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没有人不受这种环境的影响,正因为环境复杂,人们已经分不清楚善恶是非了,所以人才容易做坏事,而且往往自己都不知道是在做坏事。    很简单一个道理,世人极少有人说自己没有良心,每个人都把自己的阅历成见做为标准来衡量他人,所以,黑社会的人认为收保护费是天经地义,妓女认为卖淫是理所当然,文化大革命时把老师拉出来批斗也认为是合情合理。所以,才会有“良心值几个钱”的说法,因为每个人各自的良心标准不一样。所以,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明显的善恶标准,都是凭“良心”来做事,这个社会估计堕落得差不多了。    佛教的善恶标准是:    不杀生:即不杀害有情识的众生。世间的众生来到这个世界是平等的,它们有可能是我们前世、前前世、百千万亿前世的父母兄弟姐妹,凭什么我们人就可以吃这些动物呢?当我们杀猪杀狗的时候,试想想,如果动物当着我们的面杀死我们的亲人兄弟姐妹,我们会有多痛苦?动物也贪生怕死,也会有痛苦,我们凭什么杀它们把他们放在锅里炸?就凭我们比它们更聪明?我们捉了它们养了它们就能杀它们?    不偷盗:即不属于自己东西的不取。    不邪淫:即不违反社会伦理规范与卫生法则的两性关系。    不妄语:即不说假话骗人。    不两舌:即不挑拨离间。    不恶口:不粗言恶语骂人伤人。    不绮语:不说没有实际用场的花言巧语、废话,及夸大不实、色情淫秽之语。    不贪:不营谋策划,贪图他人之所有。    不瞋:不瞋恨愤怒。    不邪见:邪见指不相信佛、法、僧三宝,不信因果报应。    在我的理解中,普通人当中没有截然的好人坏人严格区分,善恶只在一念间。我对善良的理解是:不伤害他人,不自私,有眼泪,容易被感动。这种人我认为通常比较善良。    上面的爱情与亲情中讲到,不自私的人善良,特别是在那种遇到压力困境险境甚至绝境时,都不自私,不仅仅想到自己心里的痛苦,更想到别人心里的痛苦,这才是善良的人。    善良的人是有眼泪的,是容易被感动的,也许不会当着很多人的面表现出来,一个铁石心肠的人,即使不是恶人,也肯定是自私之人。    看到一些人,看到一些被艺术化渲染过的小说或电视剧时,感动得流出眼泪,而现实中对待身边的人却是那么的冷漠,我只感觉:这是伪善。    善与恶是一颗种子,碰到适合它的环境就发芽结果,在一个好的环境中,善的一面会表现出来,在一个适合恶生存的环境中,恶的一面就会发芽结果    环境是变化的,打个比方,一个平时很规矩的青年,看女孩都害羞,但有一天,突然被人带去看黄色录像,结果他心中那颗极其微小的淫邪的种子就在这种环境的刺激下发芽了,甚至导致犯罪的结果。    一个平时看上去十恶不赦的人,如果碰到一个相当感人的场面,他善良的一面也会被环境激发出来,那就是他潜藏的善的种子碰到了合适的环境,所以结成善果。比如一个平时无恶不作的黑社会份子,有一天看见一个贫苦的小孩在照顾自己生病的母亲,也许勾起他小时候类似的回忆,他会捐出他身上的钱给那个小孩,这就是他潜意识当中善良的种子遇上了合适的环境发芽结果,哪怕这颗善良的种子很小很小,但环境却是非常适合这颗种子生长,那也能结出果实。    同样,一个平时很善良的人,如果其潜藏着一颗恶的种子,哪怕这颗种子很微小,但如果遇上了一个适合这颗种子生长的环境,那这颗恶的种子也会发芽结果。种子发芽结果的速度,与提供此种子的环境、温度、湿度有关,环境越合适,发芽结果的速度越快。所以,有些平时我们看似非常老实的人,有时做出的事让我们非常惊讶,所以,佛教有云:“善恶乃一念之间。”    所以善恶只在一念间,如果碰到一个非常好的环境,这种环境会激发出心中善的种子在极短的时间发芽结果,十恶不赦的人都会表现出善良的一面;反之亦然。    比如黑社会的人也有很人很有孝心,很孝顺父母,孝顺本来就是善良的一面;而一个善良的人,在一种恶劣的环境中可能也会做出吓人的事。    圣贤之所以能成为圣贤,就是他非常了解自然的规律,了解自己的“因”及此因结果的缘境,尽量寻找让心中善的种子生根发芽结果的环境,一发现有适合恶种子发芽的机会,马上避开,断绝恶缘,让恶的种子永远没发芽的机会。    十一、觉悟与智慧    生活的磨难撞击迷惘的心灵,心灵的火花点燃智慧的光明,智慧的光明照亮黑暗的心灵。    哲学在希腊语中就是“爱的智慧”的意思,智慧是一盏明灯,可照亮宇宙间的黑暗之处,也可照亮心灵的黑暗之处,科学是火炬,其光明可以照亮黑暗的宇宙。佛学是大智慧,学习它可以认识我们自己,认清宇宙,认清世间最小的微粒。这个世界没有救世主,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改变命运需要靠我们的智慧。    很多我们普通人习已为常的东西,其实很神秘,比如悟性,悟性是目前是无法用科学来解释的,比如阅历,阅历深的人经常能洞察别人的心理,他又没学心理学,为何短短交谈几分钟就能洞察别人的心理呢?其实,这就是智慧,智慧是一种光明,觉悟越高智慧越多,这种光明就越强,越能照亮更多的黑暗,大智慧是大光明,小智慧有小光明。在西藏,有些修习佛法的高僧,具有“他心通”的神通,即他能看穿你心中的每一个细小的思维活动,哪怕你和他从没交谈过,他从不认识你。智慧是一种光明,一种神通。    什么是知识呢?知识是前人经验的积累,可以比作工厂的于原材料。    什么是智慧呢?智慧相当于工厂生产出来合格的成品。    什么是聪明呢?聪明代表智力商数较高,也就是某一方面或多方面的能力较强,比如:表达能力、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数学运算能力、思维速度、反应速度、逻辑推理、空间推理能力等等,总的来说,是加工知识的能力。一个人表达能力强,可以说他聪明;一个人反应速度快,可以说他聪明;一个人逻辑推理能力强,也可以说他聪明。    什么是悟性呢?悟性是相对于线性的逻辑思维而言,悟性是多角度的发散思维能力,我认为悟性至少应当包括:理解能力、反应速度、发散思维三种。发散思维是一种多角度思维(包括线性思维、横向思维、逆向思维等),即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跳跃式思维,能跳跃单一线性的逻辑思维。我们经常看到的脑筋急转弯,就属于横向思维或逆向思维。禅宗通过1700个公案,打断人的逻辑思维惯性,培养人的悟性。    悟性是被包含在聪明里面的,但某些聪明的人未必悟性高,比如一个纯粹线性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人,未必悟性高。逻辑思维是非常严谨且呈线性单一方向的,环环相扣,因此,限制了其思维速度和思维角度。因果关系其实也是一种逻辑关系,每一步的逻辑推理都可以看作一个小因果关系,多个逻辑步骤连在一起,其头尾就成了一个因果关系,因此,大的因果关系跨越性大,所以,思维速度快的人悟性好的人,则可以快速推断出其后的“果”。因此,纯线性逻辑思维的人,通常较难理解因果关系,不太容易相信因果报应,面悟性好,思维速度快,呈跳跃性思维的人,则比较容易理解因果报应。    悟性有天姿的成份,也有后天培养的成份,比如禅宗的“公案”,就是一种培养悟性的教育。    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同样是水,从牛的身体里面出来就是牛乳,从蛇身体里面出来就是毒。如果把知识比作水,我认为智慧就等于牛乳了。如果把知识比作原材料,那么智慧就是生产出来的合格成品,而我们的大脑,就相当于加工产品的企业。    知识是别人的,唯有智慧才是自己的,智慧是把知识理解后,融会贯通形成的自己的思想。童年和少年时期的记忆力在人一生当中是处于最佳状态的,也许青少年可以把《唐诗宋词》《四书》《五经》全背下来,但是未必能有很深的理解,也就是说没有形成自己的智慧,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就如令孤冲的吸星大法,吸了多种功力,却不能化成自己的功,后来借助易筋经才调和这些不同的内气。令孤冲吸的这些功,我认为就相当于知识,但这些知识却不能融会贯通被自己所用,也就是有知识却无法变成智慧,无法变成智慧是因为不具备加工知识的能力,易筋经提升了他的这种能力,让这些功变成了他自己的。就象有些人,背了一百本书,却没有自己的见解,那就是有知识而少智慧。    原材料再好,企业管理能力差,加工出来的成品有可能质量不合格;质量较差的材料,企业管理水平高,加工的成品可能质量也比较好。同样的课本,有的人考试能得90分,有人考试只能得50分,同样一本书,不同的人看了,效果未必相同,有人能感悟,变成自己的智慧,有的人则一无所获。    悟性带有天姿的成份,线性的逻辑思维和悟性都可以在生活中训练出来,长期从事严谨的数理方面系统研究的人,比如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人,其逻辑思维能力将被训练得越来越强。小孩没接受过任何系统的训练,其发散思维则非常强,根本就是天马行空。    但悟性天姿好,知识面不够也是不行的,如果一个人天姿聪颖,再加上博览群书,天文地理人文历史政治经济哲学宗教艺术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医学自然科学等等皆有涉猎。其知识面越广,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角度越周祥客观,其思维则呈越趋向于360度发散思维,思维速度也就越快,悟性也就越高,实际上是他的思想在多个不同的学科领域上融会贯通的思考。如果一个人天姿非常聪颖,但知识面窄,比如只懂种田,那他最多在种田方面显示出一点聪明,而不能在多个领域触类旁通。在某个学术领域顶尖的大师,通常其知识面是非常广的,一个人的知识如同一个金字塔,最中间的是其专业,旁边的是其它领域的知识,其基础越宽广,金字塔尖的部分才能更高,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任何一个学问到了最高境界就是哲学、是艺术,所以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说的话都那么充满哲理。大道至简至宜,万事万物实际上道理是相通的。    如果说天姿聪颖相当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比如说研发能力或者说市场开拓能力,那悟性就是企业的全面管理水平,包括人力资源、研发、市场、生产、品质保证等等。人天姿聪颖,就相当于一个刚办的生命力强的小企业,小企业不断完善自己的管理,不断加工更多的材料,生产更多的成品,于是企业就不断发展壮大,就相当于天姿聪颖的人不断吸收知识,转化成自己的智慧,于是小企业就成了跨国公司。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感觉这是一部历史打仗的小说,长大了再看,里面包含了企业用人之道;小时候看《西游记》,感觉这是一部好玩的神话,现在看来,这简直就是一部指导人生的佛经;并不是说我们以前的看法是错的,而是因为知识的积累,智慧的增加,看问题更有深度和广度,站得更高,看得更远,《红楼梦》和《西游记》,如果对中国五千年的文化没有基本的了解,如果对中国传统文化佛、道、儒没有一定了解,是不能真正深入到作者内心世界去理解的。所以,智慧的增加是建立在不断完善自己和否定以前的,抱着以前的老经验老观点,只会变成我们吸收智慧的桎梏。    以前的经验,只能有一部分可以做参考,不能指导我们的未来,不断否定自己就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智慧,如有一天,我们不能否定我们的以前,我们就停止不前了,否定自己和被别人否定不是一件坏事,说明还有提高的可能。禅宗有“遇佛杀佛、遇祖杀祖”的说法,并不是真的去杀佛杀祖,而是要打破以前的框框,不断从各个角度去领悟,变成自己的智慧。    十二、智信与迷信(谈洗脑)    我一研究佛学,朋友就说我小心别被洗脑,小心走火入魔等。我想,被人不知不觉洗成一个邪脑袋不是件好事,但如果知道这种东西好,我愿意主动要求被洗脑,比如我们知道余世维讲的管理课程很好,我们愿意主动去接受他的洗脑。    其实,人活在世上,没有谁的脑完全是自己的思想,活在世界上的人,只是几个人的思想复制品而已。西方人活在毕达歌后斯、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斯多德、黑格尔、康德、叔本华等人的思想中,中国、日本、新加坡等国的人活在孔子、孟子等儒学大师的思想中,印度人受印度教的影响,阿拉柏人受伊斯兰教的影响。随着近现代世界各国文化交融的增多,东方人也接受了部分西方的思想,西方人也接受了部分东方人的思想。    我们实际上天天在接受洗脑,只不过,有的人的思想是单一的思想,如虔诚的宗教徒;有的人的思想则是火锅大杂烩。    中国人在春秋时是百家争鸣,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中国绝大部分人的思想就被儒家思想洗了脑,上至教授博士,下至乞丐,都可以从其身上找到儒家思想的影子。清末,西方思想传入中国,又是一个大杂烩,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又给一些人洗了脑。    每种思想都希望自己的思想统治世界,总认为自己的思想是最好的,代表着真理,是真理的化身。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认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要用共产主义思想来救他们出苦海。朝鲜人民一直以为朝鲜是这个世界最美好的国家,仍以为这个世界的资本主义国家还活在水深火热中,总希望有一天去拯救他们,后来有人到了中国,于是知道了这个世界:中国最好,朝鲜第二。    看到这里,感觉我们这个世界实际上也就是这么几个人而已,其它的凡人好像都是孙悟空用毫毛复制来玩的,因为,其它的人没甚么思想,都是释迦牟尼、耶酥、穆罕默德、老庄、孔孟、柏拉图、苏格拉底、黑格尔等圣贤思想的复制品而已,我们的思想,都超不过他们的思想高度。这个世界就是这么几十个圣贤在玩。思想是带有主观色彩的,我们这些凡人的思想受哪个影响深,就希望用这种思想来改造其它人的思想。所以,一个国家战胜了另一个国家,通常就是把自己的信仰灌输给这个国家的人。    我一开始研究佛学,发现这真是一让博大精深智慧的学问,也希望用佛学思想去影响家人的思想,后来发现是徒劳,因为我目前还不精通,他们还为我这样不奋力求取功名而叹息,如果我精通了,像释迦牟尼那样能把一个理发匠优婆离都能培养成阿罗汉,那影响家人根本是小菜一碟。    其实,被洗脑也不是一件坏事,凡事一定要有比较,不能像朝鲜人一样一天到晚被愚昧了还夜郎自大地认为“这个世界朝鲜最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判别一种信仰或者说一种思维的优劣,就看其思想中是否:讲究人人平等,其思想是狭隘的斗争哲学还是兼容并蓄,是容他还是排他。还要看这种思想对历史的影响,在历史当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是此思想有问题还是俗人利用这种思想去害人,这些都要客观地辩识比较,才能分出好坏与优劣。    比较起来,我认为还是佛教的思想好:    其一:众生平等。世间所有人和动物都平等,因为佛教的经书中说,人和动物都有可能是我们前世、前前世的亲人,因此别杀生。这个思想本来就很有道理,动物通常没惹我们,凭什么我们就对它们有生杀予夺的权力?就为了我们的口腹之欲?如果我们是动物,看着自己的兄弟姐妹惨死在人类的刀下,我们内心是否无比痛苦?人类凭借自己的智慧就能为所欲为?因此,既然众生都平等,连动物都不杀,何况杀人,更何况战争?所以,这种思想好。    其二:反对宿命论,提倡命运自己造。这种思想无论对于个人还是整个社会都有非常乐观的积极意义。    其三:缘起的朴素辩证哲学诠释了宇宙的规则,三界六道轮回的思想,把人世间所有的迷惑都解释得非常清楚。    其四:人的欲望无限,快乐如果靠从外界获取,有如饮鸩止渴;快乐由内心而生,其在修证过程中可获得这种由内心产生的源源不断的轻松愉悦,断绝烦恼,以及得到智慧产生的副产品:神通。    世界上的大部分宗教,或多或少都曾有过不太光彩的一面,而佛教没有,虽然历史上有三武灭佛,也只是佛家思想与“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相抵触,儒家思想是现实的功利主义人生观,有些大臣认为佛教出家太消极,会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影响GDP,因而劝说皇帝导致灭佛运动,佛教并没有主动参与做什么不好的事。现在有些出家人受社会的影响而变得有些功利,并不代表是佛教的思想不好,所谓“经是好的,是某些人念歪了”。    佛教提倡智信而非迷信,我一开始对佛学诸多疑问,我总是带着一种批判性的眼光来研究的,但之后一一寻找到我满意的答案,这种怀疑越来越少,当有一天,我对它毫无疑问时,我则会从“研究”转变为“信仰”,而心甘情愿被它洗脑。当然达摩来中国,有人问他:“你到中国为了什么?”他说:“寻找一个不受人欺之人”。其所谓的不受人欺之人,其实就是不容易迷信,提倡以批判质疑的态度去智信的人。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批判质疑必须进行比较。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多少人的“无明”就像鲁迅形容的“黑屋子的人”,被愚民思想愚化了,还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以为天下都像这间黑屋子一样黑,井底的青蛙以为天就和这口井一样大。而且,多少人对佛教有非常深的误解。什么佛陀万能,为什么不来救受苦受难的他等等,这些都是因为愚昧不了解而产生的错误观念。    研究一门学问不能钻进去就出不来,跳进去再出来,再和以前的学问进行比较,这样才是智信。洗脑不是件坏事,就怕因为无明愚昧没有比较而被人稀里糊涂的洗了脑,那才可悲。会比较、会批判质疑智信的人是不容易被洗脑的,通常被洗了脑还不知道的人往往是那种先入为主、听信一面之词没去比较的人,这种人通常容易迷信。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任何事情别先下结论,两边一比较就清楚了。    十三、六道轮回    要了解人生的意义,要了解命运,还必须知道六道轮回,人,只是六道中的一道,仅从一个局部来研究命运,如瞎子摸象。    六道为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阿修罗好斗瞋嫉,分别摄于天、人、畜、鬼四道当中,所以也叫五道轮回。众生分布在三界当中,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天道即欲界的六欲天加色界和无色界,欲界为欲界的六欲天加阿修罗、人、畜、鬼、地狱五道。    “欲界”由下至上为: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等六欲天,加上六欲天之下的人等五道为“欲界”。四王天以上皆各种神居住,忉利天天主帝释天,就是道教中的玉皇大帝。六欲天众生寿命从900多万年到93亿多年。六欲天人寿命长,享受诸乐,无病无苦,性交方式为体交气交或体隔神交,生育为化生,衣食自然,不劳而得,不忧生计,相貌端庄美丽,女皆极美,世间美女与其相比有如猴与人比,来去无碍,身无皮肤骨体筋脉血肉,身无臭秽大小便,身无疲累,天女不产,其目不眨眼,身色随意而现等。六欲天的业因,乃行十善业、守诫、布施而得。欲界天下二天中,有因宿世修福不多而相对较贫穷者,或为人臣妾,受他所制,或神通未能如意,或受阿修罗作乱的战祸威胁,而且不管寿命多长也终有一死。    “色界”有十八天,初禅三天(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二禅三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三禅三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四禅九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寿命从半中劫至一万六千大劫,恒处于“禅定”中享受“禅悦”,超然世外,没有人间和欲天的各种纷扰,是修上品十善且修禅入定而得。    “无色界”有四天(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此界众生固定形体消失,恒处禅定中,此界众生只有佛才能看见。寿命由二万大劫至八万大劫。住于超越三界的“爱想灭尽定”中,而寄居于非想非非想处,为不回向大乘的钝根阿罗汉,从此超出三界。    阿修罗为好战之神,谓天界的在野派,相貌丑陋,性瞋恚,经常与诸天发生战争,如同人间的战争一样,但经常战败,偶尔有时也战胜。阿修罗虽被列为常在佛前听法的“天龙八部”中之一部,但对佛法难以生起深信、全盘接受。阿修罗是以骄慢、谄逛等不净心修布施等善业的果报。《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似乎有点阿修罗的影子。    鬼类的寿命也有一百多万年,《业报差别经》说生饿鬼道有十种业因。心地阴暗故受畏惧光明之报,悭贪故受饥渴逼迫之报等,大概鬼道中饿鬼偏多,故鬼道亦以饿鬼命名,腹大喉小,永远饥饿贫困,其它的鬼亦有多种,神通第一的目连尊者以天眼见其母在饿鬼道中受苦,于是施展神通到天界取得仙果送给其母,但一到其母口中即变成烈焰。    地狱有八大地狱、十八层地狱之说,是造上品十恶作一种以上所造。地狱之苦如沸屎铁丸烧灼罪人身体,咽下腹中,五内俱焚;有铜汁灌口,以解焦渴;有铁鸟啄食其目;有寒风吹身,举体冻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果说一切都是天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