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那些伟大的传道者支持过这种论点论据大全?——————亲...

您当前的位置:&>&&>&
伟大的母爱
以赛亚书49:15
  圣经:以赛亚书49:15
  妇人焉能忘记她吃奶的婴孩,不怜恤她所生的儿子?即或有忘记的,我却不忘记你。
  感谢主的恩典,首先祝福大家母亲节快乐。
  母亲节是美国传统节日。1907年五月九日,美国费城的安娜&贾维斯女士,为了纪念她母亲二周年的忌辰,并缅怀普天之下所有母亲的辛劳,她四处奔走、到处联络,呼吁建立一个纪念母亲的节日。六年之后,她的建议得到了美国参、众两院的通过和威尔逊总统的签署,于是法律规定,每年五月份的第二个礼拜日为母亲节。以后世界各国争相效仿,母亲节便逐渐成为世界性的节日了。
  这个节日虽然不是宗教节期,但是我们依旧可以在崇拜上帝的时候,思想母爱的伟大,因为母爱的源头直接来自于至高的上帝。正是因为上帝把母性赐给了女人,以至于我们可以通过母爱,来发现上帝伟大而又仁慈的形象。我认为,母亲节应该由女性传道者来讲道更好,但是,既然我们的教会既然没有女牧师,那我只能勉为其难地与大家一同分享了。
  一、上帝是母爱的源头
  我们在读圣经的时候,常在脑海中把上帝想象成一位威严的父亲,我们在祈祷的时候,也称呼上帝是我们在天上的父,但是我们是否想到,在上帝的形象中也能看到母亲的形象呢?创世记记载,上帝按自己的形象造男造女,那在上帝在创造人类的时候,也就把自己的形象分别赋予了男人和女人,反过来可以说,我们从男人和女人的身上,都可以发现上帝的形象。因为,我们的文字和语言实在有限,无法完全述说上帝的奥秘,我们称呼上帝是天父上帝,就是主耶稣基督也是如此的称呼,但这样的称呼并非启示上帝是一位男性的上帝,有着男性的身体和特性,这乃是表示我们与上帝生命和爱的关系。
  其实,我们若是仔细研究圣经,我们也可以发现,在圣经中处处显示出上帝是一位充满母性的上帝。下面我们就选择几处经文,来一起分享,上帝是如何如同母亲一样地关爱我们。
  1、孕育生命的上帝
  创世记1:1-2&起初上帝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
  运行在希伯来原文的意思是&盘旋&、&孵卵&。上帝的灵运行在水面上,就如同母鸡伏在鸡蛋上孵卵一样,上帝用他的圣灵创造了世界,孕育了生命。人的生命孕育于母亲的子宫,而上帝则是一切生命的源头。同样,基督徒的新生命也是上帝的创造,如圣经所说,&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林后5:17)
  2、乳养抚育的上帝
  创世记17:1-2&亚伯兰年九十九岁的时候,耶和华向他显现,对他说:&我是全能的上帝,你当在我面前作完全人,我就与你立约,使你的后裔极其繁多。&&
  全能(shaddai)在希伯来原文中有&乳房&的意思,这个字(shad)在圣经中的一律指妇女的乳房(创49:25伯3:12诗22:9歌1:13,4:5,7:3、7-8,8:1、8、10赛28:9结16:7)。
  上帝如母亲一样是一个喂养着,他喂养信靠他的人。若是上帝的选民如同婴孩一样,愿意躺卧在上帝的怀抱中,上帝就会使他们得到满足和保护。一个躺卧在母亲怀抱中的婴孩,会有十分的平安,同样一个信靠上帝的人,一定能从主哪里,得到满足和滋养。正如诗篇所说,&我的心平稳安静,好像断过奶的孩子在他母亲的怀中;我的心在我里面真像断过奶的孩子。以色列啊,你当仰望耶和华,从今时直到永远。&(诗131:2-3)
  圣经上常把上帝的话,比喻成奶,故此我们&就要爱慕那纯净的灵奶,像才生的婴孩爱慕奶一样,叫你们因此渐长,以致得救。&(彼前2:2)
  3、眷顾保护的上帝
  马太福音23:37&耶路撒冷啊,耶路撒冷啊!你常杀害先知,又用石头打死那奉差遣到你这里来的人。我多次愿意聚集你的儿女,好像母鸡把小鸡聚集在翅膀底下,只是你们不愿意。&
  主耶稣指出,如同母鸡聚集小鸡在它的翅膀底下一样,上帝也如母亲一样,眷顾保护他的子民,叫他们不受敌人的侵害。
  4、教导引领的上帝
  申命记32:10-12&耶和华遇见他在旷野荒凉野兽吼叫之地,就环绕他、看顾他、保护他如同保护眼中的瞳人,又如鹰搅动巢窝,在雏鹰以上两翅扇展,接取雏鹰,背在两翼之上。这样,耶和华独自引导他,并无外邦神与他同在。&
  圣经用母鹰照顾小鹰来的情形,来表达上帝像母亲一样,教导引领他的子民。申命记三十二章十一节,在现代中文译本中是这样翻译的,&老鹰教小鹰飞翔,展开翅膀负载小鹰;上主也展开两翼负载以色列,使它不至于坠落。&如同母亲一样教育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常识,教孩子说话、行走、吃饭、穿衣,在生活的各个层面让孩子学习生活的技能,慈爱的上帝也不断抚育他的子民,用各样的方式带领他们,直到他们成熟,而不是把他们留在&巢窝&里。
  5、赦免宽宥的上帝
  诗篇103:8&耶和华有怜悯,有恩典,不轻易发怒,且有丰盛的慈爱。&
  马太福音9:35-36&耶稣走遍各城各乡,在会堂里教训人,宣讲天国的福音,又医治各样的病症。他看见许多的人,就怜悯他们,因为他们困苦流离,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
  有圣经学者指出,怜悯这字的根源来自&子宫&,在希伯来文中&怜悯&这个字是女人的&子宫&这个字的复数形态。
  上帝是怜悯人的上帝,这一点,只有做母亲的人才能真正领悟到的意义。因为,婴孩是由母亲的子宫中出生的,当婴孩在母亲肚腹中的时候,母亲就开始无微不至地关怀了他。婴孩的一举一动,哪怕是一个微小的反应,也常会使母亲心神不宁。怜悯的意义,并不是说上帝用可怜的态度来对待我们,而是说,上帝用他持续不断的爱和护理来对待我们这些罪人。子宫是产生生命的地方,同样上帝也不断更新我们的生命,宽恕我们的罪。
  我曾看过一篇短文,我读后非常感动,短文中叙述到,&如果你得罪了老板,失去的只是一份工作;如果你得罪了客户,失去的不过是一份订单;如果你得罪了老婆,有可能会失去一个家,是的,世上只有一个人可以得罪:你给她脸色看,你冲她发牢骚,你大声顶撞她,甚至当着她的面摔碗,她都不会记恨你,原因很简单,因为她是你的母亲。&
  仁慈的上帝,也如同母亲一样,不断宽恕我们的罪,他不计较我们的过失,他的慈悲和怜悯足以叫一切心肠刚硬的人悔改与归正。
  二、圣经中母亲的榜样
  圣经中记载了很多伟大的上帝仆人的事迹,但是在这些伟人的后面,我们常能看到有一位伟大的母亲在支持他们,教导他们。这些母亲也是我们今天在座的母亲的榜样。
  1、摩西的母亲约基别&&信心的榜样
  民数记26:59&暗兰的妻,名叫约基别,是利未女子,生在埃及。她给暗兰生了亚伦、摩西,并他们的姐姐米利暗。&
  希伯来书11:23&摩西生下来,他的父母见他是个俊美的孩子,就因着信,把他藏了三个月,并不怕王命。&
  圣经关于约基别的记载并不是很多,但是却称赞她是一个有信心的妇女。约基别有三个儿女,在三个儿女无一不是上帝所重用的人。摩西是以色列民族最伟大的领袖,亚伦是以色列民族第一位大祭司,而米利暗是以色列民族第一位女先知。这一切都与他们的母亲约基别有着密切的关系。
  圣经记载,摩西出生的时候,恰巧埃及的法老要残害以色列人,法老吩咐要杀死以色列人一切的男婴。当摩西出生之后,他的父母并不怕法老的威胁,却是藉着信心来养育这个孩子。直到摩西三个月的时候,孩子已经长大,并且哭声也越发的响亮,无法再匿藏起来,于是他们就用个蒲草箱,抹上石漆和石油,将孩子放在里头,把箱子搁在河边的芦荻中。恰巧,这个蒲草箱被法老的女儿发现,她见摩西相貌俊美,就收养了他。于是,摩西机智的姐姐米利暗就对公主说,为这个孩子找个奶妈来抚养,在征得公主的答应下,约基别成为了摩西的奶妈。在上帝奇妙的干预之下,摩西如同死里复活一样,又回到约基别的怀抱中(出2:1-10)。所以,摩西虽然被称为法老女儿之子,但真正乳养摩西长大的,就是约基别(出2:7-9)。
  约基别不是只用母乳喂养摩西,并且一定在摩西小的时候,就教导他认识耶和华才是真正的上帝,建立摩西对上帝的信仰,拒绝埃及的假神和一切的荣华富贵,并且让摩西认同自己希伯来人的民族身份。所以,&摩西因着信,长大了就不肯称为法老女儿之子。他宁可和上帝的百姓同受苦害,也不愿暂时享受罪中之乐。他看为基督受的凌辱比埃及的财物更宝贵,因他想望所要得的赏赐。&(来11:24-26。)
  今天,我们做母亲的,除了给孩子最好的生活需要时,我们是否也给予他们信仰的需要,带领他们认识上帝呢?
  2、路得的母亲拿俄米&&爱心的榜样
  路得记1:16-18&路得说:&不要催我回去不跟随你。你往哪里去,我也往那里去;你在哪里住宿,我也在那里住宿;你的国就是我的国,你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你在哪里死,我也在那里死,也葬在那里。除非死能使你我相离,不然,愿耶和华重重地降罚与我。&拿俄米见路得定意要跟随自己去,就不再劝她了。&
  熟悉圣经的弟兄姊妹都知道,拿俄米只是路得的婆婆,根本不是她的母亲,但是一个婆婆居然能让自己的儿媳妇死心塌地地跟随,从此离开自己的家乡和亲族,这样的婆婆真是甚至比母亲还伟大。
  3、撒母耳的母亲哈拿&&祈祷的榜样
  撒母耳记上1:10-11&哈拿心里愁苦,就痛痛哭泣,祈祷耶和华,许愿说:&万军之耶和华啊,你若垂顾婢女的苦情,眷念不忘婢女,赐我一个儿子,我必使他终身归与耶和华,不用剃头刀剃他的头。&&
  旧约中记载,先知撒母耳是一位伟大的祈祷者,他从小就在圣殿中事奉上帝,他的名字就是&上帝听到了&,他被誉为旧约中最会祷告的人。诗篇九十九篇五至六节说,&你们当尊崇耶和华我们的上帝,在他脚凳前下拜。他本为圣。在他的祭司中有摩西和亚伦,在求告他名的人中有撒母耳。他们求告耶和华,他就应允他们。&
  撒母耳有一位祈祷的母亲,当他母亲哈拿无法生育的时候,她虽然心中愁苦,但是却依然依靠上帝,祈祷耶和华。这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美好的榜样。
  反观旧约中的以色列人的先祖亚伯拉罕、以撒、雅各的妻子面临不能生育的境况中,他们的反应却是各不相同。撒拉无法为亚伯拉罕生育的时候,她就想出办法,让亚伯拉罕娶妾来存留后嗣(创16:2);当利百加无法为以撒生育的时候,圣经只记载了以撒为她祈祷,却没有记载利百加做了什么(创25:21);当拉结无法为雅各生育的时候,她却向雅各发火说:&你给我孩子,不然我就死了。&(创30:1)可见哈拿确实是一个祈祷的榜样,因为她不随从人的方法,只信靠主的大能。
  4、耶稣的母亲马利亚&&顺服的榜样
  路加福音1:38&马利亚说:&我是主的使女,情愿照你的话成就在我身上。&天使就离开她去了。&&
  圣母马利亚是最伟大的圣徒,她拥有超凡入圣的美德,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不可能阐述她所有的圣德,我只提出一样,是我们应该效法的,就她对上帝无条件地顺服。当上帝的旨意临到她,要求还是处女的马利亚怀孕生子的时候,马利亚将要面临的不是众人的祝贺和祝福,乃是要被误会、羞辱、遗弃,甚至是死亡的威胁。但是她听了天使的宣告之后,却毫不犹豫地做出了一个伟大而又坚定的决定,就是&我是主的使女,情愿照你的话成就在我身上。&真正的顺服,就是在完全违背自己意志的情况下,依然无条件地遵行上帝的旨意。所以主耶稣基督才能说出这样的话,&凡遵行我天父旨意的人,就是我的弟兄、姐妹和母亲了。&(太15:20)
  当马利亚顺服下来的时候,并非一帆风顺,圣经中从来没有应许我们,顺服上帝就是事事顺利,相反,顺服上帝的结果,可能是无尽的苦难。马利亚顺服上帝,她就可能被未婚夫约瑟遗弃,她可能会被不明就里的犹太人当淫妇处置而被杀,她还需要大腹便便地跟着约瑟长途跋涉去伯利恒进行户口登记,她在将要生产的时候连一张床铺也没有,她生育了耶稣之后又逃到埃及避难,最终她亲眼看到自己的儿子惨死在十字架上。这就是圣母马利亚的顺服!她应验了先知西门的话,&你自己的心也要被刀刺透&(路2:35)!她毫无怨言,爱主到底,故此万代要称她为有福,不仅是因为她是基督的母亲,乃是因为她是所有顺服上帝之人的榜样。
  5、提摩太的母亲友尼基&&教导的榜样
  使徒行传16:1-2&保罗来到特庇,又到路司得。在那里有一个门徒,名叫提摩太,是信主之犹太妇人的儿子,他父亲却是希腊人。路司得和以哥念的弟兄都称赞他。&
  提摩太后书1:5&想到你心里无伪之信,这信是先在你外祖母罗以和你母亲友尼基心里的,我深信也在你的心里。&
  提摩太后书3:14-15&但你所学习的、所确信的,要存在心里,因为你知道是跟谁学的。并且知道你是从小明白圣经,这圣经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稣有得救的智慧。&
  圣经中并没有记载提摩太的父亲的事迹,但是却提到他的母亲友尼基和外祖母罗以的信心。并且提摩太从小就明白圣经,这句话也就说明了,在提摩太小的时候,他的外祖母和母亲就不断地对他进行基督教教育,用上帝的话语教导提摩太听,使他成为一个在灵性上、道德上都尊主伟大的人。
  三、做一个合格的母亲
  俗语说,&推摇篮的手,能推动全世界。&俗语又说,&凡是伟大人物,其背后必有一位不平凡的母亲。&今天我们如何成为一位合格的母亲呢?我想,结合圣经中那些母亲的榜样,提出几点与大家一起思考。
  1、以上帝的荣耀为教育的目的
  2、以敬虔的生活为教育的示范
  3、以基督的圣爱为教育的源泉
  4、以圣经的真理为教育的根本
  5、以虔诚的祈祷为教育的动力
  所有的父母都望子成龙,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尤其是现代的父母,在孩子很小时候就给他们接受更多的教育,如参加各种课外的补习版、培训班,使他们不至于&输在起跑线上&。但是我们对孩子在信仰、灵性上的教育却少有花心思的,这是我们的亏欠。做父母的都知道,要把最好的东西给自己的儿女,但是我们为什么却不把最宝贵的信仰告诉他们呢?有些父母认为,孩子的信仰是不能强迫的,需要他们自己选择,这其实是错的!当我们的孩子在年幼的时候,他们的一切都是父母为他们预备的,他们的食物,他们的穿着,他们就读的学校都是父母预备的,他们根本就没有选择的权利,但是,作为父母总是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愿意把最好的给予自己的儿女,为了将来他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美好的环境、良好的教育,但是我为什么却不把最好的礼物,就是圣经的真理从小告诉他们呢?
  诗篇78:1-8&(亚萨的训诲诗。)我的民哪,你们要留心听我的训诲,侧耳听我口中的话。我要开口说比喻,我要说出古时的谜语,是我们所听见、所知道的,也是我们的祖宗告诉我们的。我们不将这些事向他们的子孙隐瞒,要将耶和华的美德和他的能力,并他奇妙的作为,述说给后代听。因为,他在雅各中立法度,在以色列中设律法,是他吩咐我们祖宗要传给子孙的,使将要生的后代子孙可以晓得,他们也要起来告诉他们的子孙,好叫他们仰望上帝,不忘记上帝的作为,惟要守他的命令。不要像他们的祖宗,是顽梗悖逆、居心不正之辈,向着上帝心不诚实。&
  圣经中记载的伟人,他们无一不是尊主为大,高举上帝的人,我们对孩子的期望又是什么呢?若是我们也愿意我们的孩子,要成为一个敬畏上帝的人,我们就应该在真理上引导他们认识上帝,过上帝喜悦的生活。
  盼望上帝祝福我们中的每一位弟兄姊妹,叫我们在母亲节的时候更加爱我们的上帝,并且孝敬父母,又按上帝所喜悦的方式,养育自己的儿女。
  但愿荣耀归于圣父、圣子、圣灵;起初这样,现在这样,以后也这样,永无穷尽。阿们。
  日母亲节主日讲于三藩市中华福音教会
本文TAGS: &
热门关键词排行榜
&&&&&&&&&&&&&&&&&&&&&&&&&&&&&&&&&&&&&&&&&&&&&&&&&&&&&&&&&&&&第十一课 传道者:生之追寻
第十一课 传道者:生之追寻
▲本课目的:介绍传道书的主旨、背景并探讨世人在天下一生当行何事为美。 ▲具体目标:上完本课以后,学生应该能够: 根据传道书来评估世人所认为宝贵的一件事。 举出一个理由说明人生为什么虚空、人为什么活著。 ▲本课金句:传道书 12:13  新标点和合本: 这些事都已听见了,总意就是:敬畏上帝,谨守他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 现代中文译本: 一切的话都说完了,总结一句:要敬畏上帝,谨守他的命令,因为这是人人应尽的义务。 台语白话字: Chiah ê sū lóng í-keng thia?-liá kiat-bé chiū-sī kèng-ùi Siōng-tè, kín-sīn siú I ê kài-bē che chiū-sī l?ng chi?u-pī ê pún-hūn. 台语汉字: 诸个事拢已经听了啦,结尾就是:敬畏上帝,谨慎守伊的诫命,这就是人齐备的本分。▲本课大纲: 一、引言:生之追寻 二、传道书的卷名与作者 三、传道书的解释 四、世人在天下一生当行何事为美 五、结论:不可缺少的只有一件 ▲讨论与分享(请择题讨论): 你思考过人生的问题吗?你活著的目的或意义是什么?你用什么座右铭来走人生的道路?你会像传道书的作者一样觉得日光之下无新事吗?(参见传道书1:8-11) 你认为在人生追寻的过程中,自杀是可以接受的一种选择吗?人有没有权利结束自己的生命?你的看法如何?你认为人生最宝贵、最值得追求的事情有那些?请列出其中的三项。你所认为重要的事,曾经随著年纪与人生的经验而改变吗?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转变?你是否想过要留给儿女最好的?你认为什么是最好的?你认为最好的事物,传道书怎么看这件事?你思想过年老的状况吗?你如何看待自己和家中长辈的晚年?你为儿女付出最好的,你也能为父母付出吗?(参看传道书1:1-8) 如果你还有六个月可以活,你最想要做的三件事是什么?▲课程内容  一、引言:生之追寻 你思考过人生的问题吗?你活著的目的或意义是什么?可能在不同的阶段,你的想法会不一样。如果你曾经改变过,请分享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改变?你会像传道书的作者一样觉得日光之下无新事吗? 有些人由於沮丧或遭遇挫折,想不开而自杀;你认为在人生追寻的过程中,自杀是可以接受的一种选择吗?人有没有权利结束自己的生命?你的看法如何?传道书就是在探讨人生各样的问题。作者以他丰富的人生阅历,逐一探究人生最值得追求的事物。他得到的结论是在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一切都是虚空的虚空,只有敬畏上帝、谨守他的诫命、尽人的本份才是最重要。这些尝试的过程实在是非常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参考。底下我们要先探讨传道书的背景,包括它的作者、卷名、如何解释、以及它在正典中的地位等等,然后藉著传道书作者追寻的过程和感想来探讨,世人在天下一生当行何事为美,以供追寻者作参考。 二、传道书的卷名与作者 「传道书」这个卷名来自希腊文七十士译本,它的希伯来文卷名Qoheleth意思是传道者,由於它有阴性字尾,可能指的是传道者的圣圣职。这个字的字根,意思是「召集、聚集」。耶柔米根据这个观念,在他的拉丁译本里称此书为Concionator,意思是「大会召集者」。现代英译本将这个字译为 Preacher,意思是「宣讲者」。中文圣经这个字出现在第一章第一节末了,翻译成「传道者」,它原先有「大会召集者」或「教师」之含意。本书开头第一句,作者就以传道者自居。犹太人的传统认为传道书的作者是所罗门王。虽然全书中不曾提及所罗门王这个名字,但是他是大卫的儿子中唯一登上王位,在耶路撒冷作王的人,正符合1:1所说。基督教在马丁路德以前,都接受所罗门为传道书的作者。路德本人亦在传道书注释中主张传道书的作者乃是所罗门王(注1)。 反对所罗门王是传道书作者的理由如下: 所罗门写箴言和雅歌时,都直接了当地把他自己的名字写出来,而传道书却没有声称所罗门为作者。作者曾经数度暗示,在他之前耶路撒冷有许多的王(1: 16、2:7、2:9)。若是这样,传道书的作者就不会是所罗门王了。传道书的用词、形式及风格都比所罗门时期晚很多,是被掳以后的作品。作者似乎无力改革所观察到的弊病,这和所罗门为王所拥有的权势不相称。巴斯德认为,上面这些论点都可以驳斥,传道书的作者非所罗门王莫属(注2),它可能是所罗门经历过所有的荣华富贵,晚年离弃上帝时所写的忏悔录。莱特(J.S.Wright)指出,如果传道书的作者真的是所罗门的话,它在稍后期一定经过文字上的改写,使它更符合当时的情况,因为书内的语言属於较后期的作品(注3)。不过也有可能是一个稍后期的作者,根据所罗门对人生虚空的的评论,借用所罗门的名义写下传道书。卜洛克认为这是一种文学形式的扮演,不算是伪造,作者亦无不良动机。作者只是有意隐藏自己的身份,借用古人的精神来传达书中的信息而已(注4)。不论传道书的作者是谁,大部份的人都同意,传道书的现有型式约在公元前两百年左右完成。 三、传道书的解释 传道书的解释牵涉到统合性的问题。有学者认为,传道书刚开始的核心部份是由一个怀疑论者所写成,他质问上帝在这世间的作为何在。后来有别人加以润饰,其中一个站在正统的立场来调和它,使它平衡(传2:26、3:14),另一个则加入享乐主义的段落(传 2:24-26、3:12-15)。这是把传道书分割成不同的部份,分别由不同的人执笔。但是主张全书有统合性的人认为,这些不同的段落是一个自然人默想的过程,所以会有不同的思想出现(注5)。 不论如何,传道书的内容似乎有悲观的倾向,也有怀疑论的倾向。这样的一卷书怎么会出现在圣经里呢?它和圣经整体的教训是否相符合?到底我们要怎样来解释这卷书?事实上,传道书在被接纳为正典之前,曾历经不少的争论(注 6)。西拉之子在公元前190年左右采用本书的态度,好像它已经是正典一般。但是公元前一世纪的次经「所罗门智训」却强烈地排斥传道书。犹太的学者们对传道书有不同的意见。米示那(Mishnah)(注7)告诉我们,沙买学派(Shammai School)反对将传道书列入正典,希列学派(HillelSchool)则赞同。最后希列学派获得胜利,传道书在公元 90年的雅麦尼亚会议(the Council of Jamnia)被纳入正典(注 8)。 传道书和约伯记、箴言同被列为犹太人的智慧文学,犹太人在每年住棚节时要公开宣读。可能是因为作者强调享受生命,所以被选在一年一度的欢乐节期来读。巴斯德特别提醒我们,读传道书不能孤立某一段或某一节,以为那就是作者的主张,而是要从整体的信息来看。本来,解释圣经就不能断章取义,尤其是传道书的性质特殊,它所讨论的事情具有累积性,若不全盘来读,更容易造成误解(注9)。举例来说,传道书的语调比较低沉,会给人有悲观的感觉。其实,那是作者诚实地在面对人生各样的问题,他在亲眼看见社会不公义、又感觉人生无意义的谜团里思索、追寻。他的思考是渐进的,最后得到的结论和悲观主义相反,就是人若尊敬上帝、顺服上帝,他就可以安心享受上帝为人今生所预备的福乐(传3:22、11:9),并且能够盼望那邪恶得审判、正义得伸张、赏罚分明的大日子(传12:14)(注 10)。 至於有怀疑论者在传道书里找到根据,认为传道者对今生的一切都抱持怀疑的态度(传1:8、1:18、3:9、8:16-17),其实是他自己忽略了传道者整体性的结论与信息;传道者发现一切众生百象的背后,都有上帝的手在管理(3:17、9:1)。怀疑论者又根据传道书3:19-20主张人死如灯灭一般,因而对死亡之后的生命有所怀疑。其实观察上下文就可以发现,传道者明白宣示,人的灵是往上升,上帝必审判义人(注11)。  四、世人在天下一生当行何事为美 你认为人生最宝贵、最值得追求的事情有那些?请列出其中的三项。你所认为重要的事,曾经随著年纪与人生的经验而改变吗?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转变?下表列出世人所追求的事务及传道书对它的看法:世人为何喜欢传道书或基督徒的看法1.金钱
(丰富)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有钱能使鬼推磨
入了棺材伸出手(死要钱)
钱能叫万事应心
 (传 10:19)
满足五官情欲或贿赂保生命传 2:8-11 虚空捕风无益处
 (参考太 6:19-21)
传 5:10 不能满足人心
传 5:13-16、6:1-2 不能享用
 (参考箴 23:5、路 12:16-21)
传 11:1-2 要行善布施
 (参考路 12:33-34)
* 要心管钱,不要被钱管
 传 10:19、路 16:13-14、18:18-27)
*有衣有食就当知足(提前 6:8)2.名誉
(尊荣)虎死留皮,人死留名
人心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名誉强如美好的膏油
(传 7:11、箴 22:1) 传 1:14、2:4-11 虚空捕风无益处
传2:16、9:5 暂时而已,日后都被忘
传 3:22 身后的事自己不知
 (比较约壹 2:15-17,论今生的骄傲)
(长寿)健康为一切事业之本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传 3:18-21 必归尘土
传 6:3-6 长寿却不享福
身体健康而心灵不健康亦无用
 (参见 箴 18:14)
主耶稣看赦罪比医病重要
 (可 2:1-12)
内心出来的比食物更污秽人
 (可 7:14-23)4.智慧
(知识)智慧者得人尊敬
智慧胜过愚昧(传 2:13)
智慧和产业并好(传7:11)
智慧能保全智慧人的生命
智慧胜过勇力
(传 9:13-18)传 1:18 多有智慧,多有愁烦
传 2:16 智慧人和愚昧人一样死亡
传 2:26 智慧是上帝所赏赐的
传 9:11 智慧的未必得粮食
何以箴言到处都要人追求智慧?
比较属天的智慧与属地的智慧
箴言 8 章、箴 3:3-7
罗 1:19-25、林前 1:18-255.爱情(婚姻)爱如死之坚强
海可枯,石可烂
天荒地老,此情永不渝
二人成为一体(创 2:24)
二人同睡较暖和
(传 4:9-12、9:9)
问题是:这世间真有永久不变的爱情吗?传 2:8 虚空捕风无益处
传 7:26-28 带来痛苦
传 9:5-6 爱是短暂的
(参考箴 5 章、6:20-35、7 章、9:13-18)
上帝在基督里的爱(罗 8:35-39)
婚姻的原则(参考林前 7:1-19、创 2:24、太 19:3-12)6.写作(立言)三不朽:立言、立德、立功
盖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藏诸名山,传诸其人
传 3:22、6:12、10:12-14
身后事不得见
传 12:12 读书多,身体疲倦
问题是:谁能分辨那本书是真正有益人群或不朽的呢?书是发表个人的看法,可能是个人的偏见。这「看法」是否正确?
有标准可循吗?
胜者为君,败者为寇,历史存真吗?7.道德(至善)可欲之谓善,何为至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
格物、致知、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孝顺(百善孝为先)
控制舌头、节制
乐善好施传 5:1-7 要敬畏上帝
传 11:1-6 尽力行善
问题是:古今中外每个人都有他的看法和标准。什么是至善的道德呢?
比较中国伦理道德和圣经中的善
十诫(出 20:3-17):
前四诫―天道(儒家也提到但不十分清楚)
后六诫―人道,人道始於孝亲8.五官享受游山玩水,酒肉朋友
环游世界,朋友满天下传 2:1-26 虚空捕风无益处9.多子多孙百子千孙
老来有人照顾传 6:3-6 不能享福亦无用 五、结论:不可缺少的只有一件 传道者写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教诲,他是一位智慧教师,要把他多年来思考与经验的心得,传授给别人,使他们获得观念上和实用上的益处(注12)。他主要要表明的信息有二: (一) 凡事都是虚空――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宋朝苏轼曾经作出这样一首有名的诗: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自有人类以来,人每天所面临的问题不都是一样吗?不论智愚贤不肖,也不论他的国籍或背景文化,每个时代的人所面临的问题,虽然有轻重之分,但问题却是大同小异,都是日光之下的事。一代过来,一代过去,科学虽然进步,但人生的问题最多只是换汤不换药而已。(二)既然地面上的人生只是虚空,那么我们该如何生活?人生还有盼望吗?其实人的欲望在达到以后还不能满足,是因为人心原有预留给上帝的位子。传道书3:11说,上帝将永生安置在人心里。除非人与永恒的上帝联结,否则人心不能得到满足与安息。因此传道书的作者指出,人生在世应该:敬畏上帝,遵守他的诫命,因为末日有审判(传 3:17、12:1、12:13-14)。要知足,尽情享受上帝的恩赐(传 2:24-25、3:12-13、3:22、5:18-20、8:15、9:7-10、11:9-10)。传道书9:9特别提到「在你一生虚空的年日,就是上帝赐你在日光之下虚空的年日,当同你所爱的妻,快活度日,因为那是你生前在日光之下劳碌的事上所得的分。」总结来说,世上的事物在人的一生当中,在某些时空情形之下,都有它暂时性的价值存在。我们可以追求,但要知足常乐;并且不要忘记在日光之下它们都会过去,只有当它与日光之上、永生的上帝发生关系,才有永恒的价值。受造物再怎样美好,它都不能成为最终的追求目标。人必须要寻求上帝、敬畏上帝,服事上帝,才不会感到虚空(传12:13)。 使徒保罗在新约罗马书也指出,受造之物都服在虚空之下,但仍然存著盼望,可以说是盼望那日光之上的事(罗 8:20-25)。歌罗西书 3:2说,「你们要思念上面的事,不要思念地上的事」,也是这个意思。我们在世上追求许多东西都很好,不过要记得耶稣说过,「不可缺少的只有一件!」(路10:42) 那就是亲近主、认识主、跟随主的脚步行(可 10:17-22),因为这就是永生(约17:3)! ▲附注: 卜洛克(C.H.Bullock), 《旧约诗歌智慧书导论》,赖建国、陈兴兰译, (台北:华神出版社, 1994), p.178. 巴斯德(J.S.Baxter), 《圣经研究 II》, 杨牧谷译, (香港:种籽出版社,1992),pp.177-178. J. S. Wright, The Illustrated Bible Dictionary, vol.1 (Wheaton: TyndaleHouse Publishers, 1980), p.408. 同注 1, pp.179-180. 同注 1, p.176. 同注 3, p.408. 同注 1, p.182. 米示那是犹太人的口述传统,详见本书第六课附注 8。 关於雅麦尼亚会议将旧约全部定稿的这种说法近年来也受到质疑,不过旧约定稿的年代应该离此不远。同注 2, p.185. 同注 2, pp.185-186. 同注 2, pp.187-188. ▲背金句:传道书 12:13 ▲作业: 阅读雅歌书 1-8章,欣赏这美丽的诗歌。最好看现代中文译本或新标点和合本,比较容易把握谁是发言者。请阅读第十三课课文。
的个人网站
【版权所有 欢迎应用 勿作商业目的之用】
欲购书籍,可洽台湾基督长老教会总会教育委员会tel:02- ex 215 or 21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论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