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查一下这个邮件寄到泉州的保险公司没:X A 0799是哪里的区号…

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我的图书馆
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2016年2月
  第一章建成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第一节 发展基础
  第二节 发展环境
  第三节 指导思想、发展理念和主要目标
  第二章培育引领发展新动力
  第一节 打造区域创新高地
  第二节 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第三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第四节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第三章构筑科学协调发展空间
  第一节 明确城市空间主体功能
  第二节 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和导向
  第三节 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第四节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第五节 加快新城建设与旧城改造
  第六节 推进厦漳泉龙同城化和区域协作
  第四章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第一节 把握产业发展目标和重点
  第二节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第三节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四节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五节 优化提升传统产业
  第六节 做精做优现代都市农业
  第七节 实施产业提升工程
  第五章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
  第一节 明确城市建设目标
  第二节 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三节 提升能源和水资源保障能力
  第四节 提升市政基础设施水平
  第五节 构建城市公共安全体系
  第六节 建设智慧城市
  第七节 创新城市管理
  第六章共享温馨包容幸福生活
  第一节 明确社会发展目标
  第二节 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第三节 推动更高质量的就业和收入
  第四节 实现教育增量提质
  第五节 大力提高医疗卫生水平
  第六节 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第七节 建立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八节 促进体育事业全面发展
  第九节 建设平安厦门
  第十节 创新社会治理
  第七章 推动社会主义
  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第一节 明确文化发展目标
  第二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节 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第四节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第五节 繁荣发展文化产业
  第六节 打造魅力四射的国际化城市
  第八章打造绿色宜人生态环境
  第一节 明确生态建设目标
  第二节 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
  第三节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第四节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第五节 加快海洋生态文明建设
  第六节 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
  第七节 发展绿色环保产业
  第九章发挥对台战略支点作用
  第一节 明确两岸交流合作目标
  第二节 加快建设两岸经贸合作最紧密区域
  第三节 加快建设两岸文化交流最活跃平台
  第四节 加快建设两岸直接往来最便捷通道
  第五节 加快建设两岸同胞融合最温馨家园
  第六节 加快建设两岸民间交往最亲密基地
  第十章建设法治厦门
  第一节 完善法治环境
  第二节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第三节 全面建设法治社会
  第四节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第五节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十一章强化规划实施保障
  第一节 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第二节 健全多规合一的规划体系
  第三节 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第四节 充分调动全社会积极性
  附件:名词解释
  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厦门市委关于制定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厦门市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是政府依法履行职责、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制订实施各级各类规划和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全市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建成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十二五”时期,厦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迈出新步伐。“十三五”时期是厦门进一步加快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要积极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全面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第一节 发展基础
  “十二五”时期,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全市上下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建设取得较大进展,为“十三五”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经济实力平稳增强。“十二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4万美元,居东部地区先进城市前列,年财政总收入突破1000亿元大关。产业体系逐步健全,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5+3+10”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立,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的1.0:51.1:47.9调整为2015年的0.7 :43.8 :55.5 ,第三产业比重居全省首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65.9%,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3%,位于全国前列。
  城市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以实施跨岛发展战略为核心,组团式推进本岛、集美、海沧、同安、翔安五大城市组团建设,岛外四大新城建设初具规模。拉开了“一岛一带多中心”的城市框架,建成了厦漳跨海大桥、龙厦铁路、厦深铁路、厦成高速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达到2.1亿吨,集装箱年吞吐量达到918万标箱,东南沿海综合交通枢纽的优势更加凸显。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28万元和1.76万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3:1缩小为2.43:1。科教文卫事业成果丰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现全覆盖,统一城市、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基本建成全民社保城市,构建分层次、广覆盖的住房保障体系。大力推进美丽厦门共同缔造,获评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市。城市文明程度持续提升,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
  生态文明持续提升。划定生态控制线,生态控制区面积约占全市土地面积60%,小流域综合治理取得显著成效,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4平方米,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位居全国前列,获得国家森林城市称号。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水平优于全国、全省,并完成规划目标,获评国家生态市,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成熟、完善。城市宜居度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居全国前列。
  改革开放成效凸显。进一步发挥厦门经济特区在改革开放中“窗口”和“试验田”的作用,再创经济特区新优势,围绕转变发展方式主线推动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进多规合一、商事登记制度、通关便利化等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取消、调整、下放行政审批事项达23%,建立市、区、街(镇)、村(居)四级标准化政务服务平台,被列为中国服务型政府十佳城市。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福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正式获批,推行企业“一照一码”,建设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率先启动关检“一站式”查验、“监管互认”等改革,加快建设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外贸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百强城市第5位,国际友城增至18个。
  对台交流合作成果更加显著。获批实施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充分发挥对台先行先试优势,建设以“一区三中心”为主要载体的两岸交流合作新平台,先行先试对台跨境人民币业务等92项政策措施,推进两岸经贸合作、文化交流、人员往来再上新台阶。累计实际利用台资突破17.2亿美元,联芯等一批重大台企项目落地,赴台投资额占全省82%;台资企业产值占全市工业产值达35%;对台进出口贸易额达723亿美元,台湾保持厦门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市场;厦金“小三通”旅客量累计突破1200万人次,成为祖国大陆年接待台胞过夜数和大陆居民赴台游经由口岸人数最多的城市。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效显著。营商环境和创新社区建设、多规合一的空间规划和治理体系、共同缔造等社会管理创新取得显著成效。政府运行更加规范高效,法治厦门建设扎实推进,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十二五”期间,尽管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由于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外贸进出口总额等预期性指标与规划预期有一定差距。由于常住人口的统计基数发生重大变化,尽管2015年底全市病床总数超过了“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但是千人病床数未能达到预期目标。
  第二节 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国内外环境仍然错综复杂,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抓好中央支持和改革开放新机遇,适应引领新常态,加快发展推进转型升级,是我市“十三五”期间的重要任务。
  一、发展机遇
  中央政策支持凸显新优势。国家支持福建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设立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明确厦门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批准厦门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确立厦门对台战略支点地位,我市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四化”同步激发新产业。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孕育着巨大发展潜能,国家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不断推进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和人才为本的战略,有利于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培育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
  全面深化改革释放新红利。推进改革创新,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有利于培育和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为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
  对外开放蕴蓄新潜力。对台战略支点城市、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海丝”战略支点城市建设的全面推进,有利于强化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联系,打造互联互通、互利共赢的陆海经济大通道,将为我市发展注入新动力。
  二、面临挑战
  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技术创新应用为核心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发达国家纷纷再工业化,比我国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发展中国家加大力度承接产业转移;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还在持续,全球经济增长乏力,地缘政治经济博弈错综复杂。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要素优势正在减弱,结构调整矛盾依然突出,经济运行潜在风险加大,资源环境和气候变化约束趋紧。进入新常态后,我市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增长放缓;与先进城市相比,我市经济规模偏小,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优,岛内外和城乡发展不够均衡;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三个转型”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未来五年是我市的产业结构转型关键期、城市发展转型加速期和社会治理转型深化期。
  产业规模偏小、龙头企业偏少,土地资源与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劳动力成本上升,现有产业面临竞争力下降的压力;科技创新迅速发展,抢占新兴产业发展先机和制高点的竞争日益激烈,产业结构转型进入关键期。
  本岛城市空间承载力接近饱和,岛外基础设施和公建配套与岛内仍有较大差距;岛内外均衡发展、城乡统筹压力增大;传统的城市管理模式与水平面临更多挑战,城市发展转型进入加速期。
  社会利益格局和需求日益多元化;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传统社会治理体系和水平与市民群众的期望仍有较大差距,社会治理转型进入深化期。
  第三节 指导思想、发展理念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及对福建、厦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全面落实中央支持福建、厦门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争当全国“五大发展”示范市,建成美丽中国典范城市,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发展理念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补齐发展短板。
  始终坚持创新发展。把创新作为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品牌创新和社会治理创新,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打造厦门产业升级版。
  始终坚持协调发展。把统筹协调作为推进发展重要方法,加快建立和完善统筹协调发展的载体和平台,统筹推进岛内与岛外、城市与农村,以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发展,统筹推进结构性改革,努力实现岛内外一体化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着力实施“青山碧海、红花白鹭”的大花园城市战略,深入推进绿色、循环、低碳的生产方式,倡导节约、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强化生态环境治理、资源综合利用,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始终坚持开放发展。围绕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着力理顺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适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以全面推进自由贸易实验区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建设为契机,推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引资与引技引智并举,推动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互相促进,深化对台交流合作,努力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始终坚持共享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完善收入分配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法治厦门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入推进“美丽厦门共同缔造”,创新社会治理。让全体市民更广泛地参与发展过程,更公平地分享发展成果,有更多的获得感。
  三、主要目标
  到202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类发展指数(HDI)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率先建成创新驱动型、社会和美型、文化交融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争当全国“五大发展”示范市,建成美丽中国典范城市。
  (一)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8.5%,培育形成一批千亿产业链(群),第三产业比重力争突破60%,创新型城市建设和人才强市战略实施取得重大进步,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70%,成为区域性创新中心、研发中心。比全国提前三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二)城市发展实现新跨越
  岛内外一体化、厦漳泉龙同城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城市建成区面积拓展到400平方公里以上,形成“一岛一带多中心”和山、海、城相融的城市格局,建成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与城市规模和功能相匹配的城市基础设施保障体系,形成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市综合管理能力,基本建成“大海湾”、“大山海”城市,城市发展的系统性、协调性、承载力和中心城市功能显著增强。
  (三)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新提升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万元,城市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从2.43:1缩小到2.2:1;民生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居东部发达城市前列,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走在全国前列。法治厦门建设全面推进,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更加幸福。
  (四)公共文明程度实现新提高
  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市民精神健康向上,城市公共文明指数位居全国前列,公共文化建设提质增效,基本建成与国际都市相匹配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市文化特色更加鲜明,对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建成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文化中心。
  (五)生态文明建设开创新局面
  生态控制线得到落实,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6%,主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87%。节能减排降碳和生态环境质量等主要指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建成生态文明示范市,各项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全社会共识。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大花园”城市。
  (六)两岸交流合作取得新突破
  对台先行先试加快推进,厦台经贸融合发展、人文交流、直接往来、同胞融合实现新突破,成为两岸经贸合作最紧密区域、两岸文化交流最活跃平台、两岸直接往来最便捷通道、两岸同胞融合最温馨家园和两岸民间交往最亲密基地,厦金融合发展取得新突破。
  (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跃上新水平
  营商环境和创新体系、空间规划和治理体系、社会治理创新等方面成为全国典范,军民融合逐步深入,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方面制度体系更加完善。
  四、2030年发展愿景
  到2030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类发展指数(HDI)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地区生产总值比2020年翻一番,形成运行高效、开放共享、引领发展的创新支撑体系和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城市空间分布和规模结构进一步拓展,城市功能优化提升。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法治环境更加完善,建成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形成展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厦门蓝本”。提前迈向高收入水平,从高人类发展水平迈向极高人类发展水平。
  第二章培育引领发展新动力
  把创新作为引领转型发展的第一动力,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构筑支撑我市转型发展新的竞争优势。
  第一节 打造区域创新高地
  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大力拓展网络经济。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健全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推进人才等创新要素集聚,打造区域创新高地。
  一、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
  推动重点领域创新。瞄准重点产业技术瓶颈和产业竞争力提升需求,推进实施联合技术攻关。加快突破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海洋开发利用等前沿领域关键技术,提升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和先进工艺水平。重点支持第三代半导体、工业机器人、新能源电池材料、肝炎预防与治疗药物等研发和产业化,争取在部分关键领域占有世界一席之地。
  提升创新支撑能力。围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构建运行高效、开放共享、引领发展的创新支撑体系,加快布局、提升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或协同创新中心,积极争取国家、省在厦门布局创新能力平台。
  二、大力拓展网络经济
  夯实互联网应用基础。促进互联网深度广泛应用,带动产业变革和商业模式、服务模式、管理模式创新,拓展网络经济空间。鼓励互联网骨干企业开放平台资源,围绕重点领域加强行业云服务平台建设,支持行业信息系统向云平台迁移。加快关键技术突破,推进物联网感知设施统一规划布局。
  加快多领域互联网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基于互联网的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等各类创新,培育新兴业态和新增长点。培育互联网生态体系,加快互联网创新要素向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渗透,形成网络化协同分工新格局。引导大型互联网企业向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开放创新资源,鼓励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创新联盟。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创新,鼓励搭建资源开放共享平台,积极发展分享经济形态。推动互联网金融、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线上线下结合(O2O)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
  完善“互联网+”发展环境。完善“互联网+”发展的政策和制度。调整阻碍“互联网+”发展的现行法规和政策,放宽融合性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限制。建立“互联网+”标准体系,加快互联网及其融合应用的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研制推广。多渠道多方式加强互联网知识技能培训,加快复合型人才。
  三、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建设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实施双创行动计划,构建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服务平台。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和政策集中发布,向创业者开放专利信息资源和科研基地。鼓励龙头企业、高校院所建立技术转移和服务平台,向中小微企业、创业者提供技术支撑服务。完善创业培育服务,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提升创业投资产业基金效益,打造企业服务与创业投资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开放式服务载体。
  全面推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推动互联网+创新创业,推进创新创业与市场资源、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推进专业空间、网络平台众创,鼓励企业内部众创,加强创新资源共享合作。推广科技研发、创意设计、制造运维、知识内容和生活服务众包,推动大众参与线上生产流通分工。探索发展实物众筹、股权众筹和网络借贷,提供快速便捷的线上融资服务。
  构建创新社区。围绕改善创业条件、降低创业成本、激发创新活力,积极构建创新生态圈,打造完整创新社区。以创业者和企业为核心,把握创业者和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城市设施使用者、社会公共事务参与者的定位,坚持问题和需求导向,重塑创新创业与产业体系、产城、政商、党群四个关系,统筹兼顾,推进产业结构、城市发展、社会治理三个转型相互促进、有机融合。着力推进产业链垂直整合,把创新创业融入重点产业发展。健全服务体系,使企业和创业者在园区内即可享受高水平的中介、金融、政务和公共服务。推进创新创业与城市功能结合,营造满足创业者需求的工作、学习、生活、消费、出行等良好环境。
  倡导创新创业精神。树立崇尚创新创业、敢拼会赢、敢于致富的价值导向,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激发企业家精神,鼓励敢于承担风险、勇于开拓创新、志于追求卓越,宽容失败,发挥汇聚创新创业人才和投入的强大动力。完善风险补偿,共担创新创业风险,依法保护企业家的产权和收益。
  四、构建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支持跨界创新、融合创新,推动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与共享平台,完善知识产权申请和扶持政策,促进人才、资金、科研成果等在城乡、企业、高校、科研机构间有效流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改革科研管理体制、科技成果收益权和处置权、基础研究领域科研计划管理方式等,实行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加强对创新人才股权、分红奖励,健全促进自主创新的动力机制和激励机制,构建符合市场需求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企业推动技术、产品、营销、管理的全面升级。鼓励龙头企业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形成产业联盟,建立联合创新机制,建设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带动产业集聚发展。鼓励产业联盟在前沿领域开展技术、标准、装备等方面深度合作。大力培育众创主体,重点支持科研人员、大学毕业生、留学人员和台湾青年等在厦创业。激发国有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和创新主体的活力,充分发挥现有平台和资源优势,加强服务中小微企业。
  五、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按政府引导、用人单位为主体、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原则,优化人才培养 模式,引导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围绕重点产业紧缺型人才需求,突出引进、培育产业领军型人才,吸引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团队带先进技术成果 到厦门创新创业。推进教育与产业结合、学校与企业合作,鼓励高等院校优化学科布局,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提升毕业生适应社会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产业转型升级 提供人才支撑。
  完善人才保障机制。健全“海纳百川”政策体系,实施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持续推进“双百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构建各类 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服务保障和创业发展体系,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发展、服务保障等机制,进一步扩大用人主体自主权,建立与国际接轨、依据市场标 准评价、使用和激励人才的政策机制。推进科研人才双向流动,鼓励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技术人才到高校和科研机构兼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 科研人员到企业兼职或离岗创业。提高人才服务管理水平,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健全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完善科技评审奖励制度,制定国际人 才引进计划,简化外籍人员开办创新性企业审批流程。
  第二节 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一、营造七大开放环境
   对标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广泛借鉴国际先进国家和地区营商环境做法,接轨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引入国际通用的行业规范和管理标准,按照市场宽松平等规范有 序、政府廉洁透明便捷高效、社会和谐稳定温馨包容、开放自由便利高效安全、法治公平公正成熟完善、要素集聚充分配置高效、设施完善便捷保障有力的要求,加 快打造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筑支撑我市转型发展的新的竞争优势。
  二、构建新型政商关系
   着力营造亲商、重商的良好氛围,以企业问题为导向,创新服务方法,改进工作作风,提升政府服务针对性、规范性和服务效率,通过政府职能转变和流程再造, 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问题,系统降低企业办理各项事务的时间和费用成本。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建立健全企业对营商环境的建议、评价、反馈机制, 构建健康的新型政商关系。
  第三节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改革是经济特区的生命线。牢牢把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改革的重大机遇,统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为建设美丽厦门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机制保障。
  一、健全要素市场体系
   建立高效的资源配置平台。维护市场竞争秩序,促进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提高要素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全面实 施不动产统一登记。深化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着力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法制化、规范化、透明化,整合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出让、国有 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交易市场,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实现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从依托有形场所向以电子化平台为主转变。
   推进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全面开放竞争性领域和环节价格,政府定价范围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业、公益性服务、网络型自然垄断环节。建立完善居民用水、用气 阶梯价格制度和企业超定额用水加价制度。加快建立天然气价格动态调整机制,理顺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比价关系。按照放管结合的要求,将价格监管的中心转移到 市场行为监管上来。加强市场价格监测和预警工作,做好市场价格巡查工作,保持市场价格总水平稳定。完善反价格垄断工作机制,维护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 环境。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模式,鼓励信用评级高、现金流稳定的龙头企业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中长期票据等 债券融资。充分运用城市开发建设基金,扩大重大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和社会事业领域项目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实施民资“回归工程”。
   构建现代金融体系。丰富金融机构体系,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机构体系,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发展普惠金融和多业态中小微金融组织,努力 为中小微企业、三农、中低收入群体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健全金融市场体系,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加快企业上市步伐,筛选一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盈 利能力强、成长性高、有上市意向的企业列为重点上市后备企业,分类推进到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发展普惠金融和多业态中小微金融组织,建立和完善中小企 业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建设政策性融资担保机构,做大做强两岸股权交易中心。发展互联网金融,扩大厦门金融业辐射范围,推动区内外、境内外联动与协同,为企 业提供国际化、市场化金融服务。
  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大政策引导力度,优 化存量,引导增量。提升供给端提供的商品和服务质量,提高供给体系水平和效率,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经济增长效率。通过供给端提供 高质量产品和服务,满足品质消费、绿色消费以及个性消费需求,引导外需转化为内需,扩大有效需求。
  培育中介市场服务体系。培育发展行业 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维护市场契约精神,维护行业规范和行业发展秩序。积极壮大各类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投资经营提供专业服务。加快中介服务市场化改 革,推进中介服务机构与行业主管部门脱钩。健全中介服务机构监管机制,建立各类中介组织的不良行为记录和黑名单,促进中介市场的诚信建设。公开中介服务事 项和收费标准。
  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健全信用信息管理制度。率先建立统一的社会信用代码制度,探索信用管理地方立法,逐步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和监管体系,依法推进社会信用信息采集、共享、使用、公开和信用信息保护。
  强化信用信息共享。完善全市社会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利用大数据手段,加快建立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成员信用记录,推动共享平台和其它信用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依法推进信用信息数据开放共享。
   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监管体系,推动政府由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依据信用记录对市场主体实施分类监管,在公共服 务中对守信者予以优先办理、简化程序等激励政策。建立重点领域失信“黑名单”制度和退出机制。建立跨部门的联合惩戒机制。
  培育和规范信用服务市场。引导市场主体自觉运用信用信息,培育信用服务中介机构,拓展信用产品市场需求,推进信用产品在扶持中小微企业的应用,探索开发“诚信市民卡”,构建完善的信用信息应用体系。
  实施社会信用示范工程。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推行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双公示”,建设旅游、工程建设、食品药品安全等重点领域诚信示范工程,开展两岸征信合作,建立厦漳泉区域信用合作机制。
  三、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规范市场准入制度。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推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放宽投资准入,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加快落实各类市场主体在产业政 策、行业规范等方面准入后国民待遇。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推进注册登记“三证合一”和全程电子化,建立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建立异常名录制度。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健全国有企业分类管理体系,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推进经营性国有资产集 中统一监管。稳妥、规范、有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进国企在股权多元化、董事会建设、员工持股等方面改革。建立健全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地发挥企业家的 作用。推进国有资产证券化进程,加快国有企业上市步伐,通过各种途径引进战略投资者,优化股权结构,改善治理机制。
  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清理和修订限制民营经济市场准入的相关政策,保障民营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真正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制定民营资本进 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推动垄断行业领域和特许经营领域开放。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和各类产业投资基金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产业、农村城镇化,以及医 疗、教育等社会事业领域。制定民营经济发展规划,力争五年内民营经济比重提高到40%。
  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规 范政府治理。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增强依法履职能力,健全宏观调节体系,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实施,借助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推进政府治理能 力现代化、精准化。理顺权责关系,完善组织构架。制定具体的权力运行流程图,细化权力行使规则,强化对执法权的制约。探索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 约又相互协调的体制机制,增强政府运作的协调性。
  推动简政放权。建立健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明晰政府与市场、社会 的权责边界,实现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最大限度缩减政府审批范围。进一步理顺市、 区、镇(街)的层级关系和管理权限,把与居民密切相关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下沉到社区,增强基层综合服务功能。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按照中央税制改革进度,积极争取地方税政权。完善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制度,建立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相互制衡机制,完善政府预算体 系,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加强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衔接,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体制。健全优先使用创新产品、绿色产品的政府 采购政策。
  优化政府服务。围绕建设阳光高效服务型政府,推动审批流程再造,创新审批和监管方式,推动审批方式的阳光化、电子化,推进行 政服务标准化建设,逐步构建实体政务大厅与网上办事大厅、移动客户端、自助终端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相统一的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多规合一”运行机制,依托 “多规合一”平台和行政服务中心审批平台,健全投资项目审批和监管体系,推进项目管理信息资源共享,建立全市统一的项目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加强机关效能建 设,完善“马上就办”工作机制,强化监督,提高效率,改进服务。
  五、健全军民融合制度
  完善军民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健 全军民融合发展的组织管理、工作运行和政策体系。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立法。坚持军地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共享、平战结合、促进经济领域和国防领域技术、人才、 资金、信息等要素交流,加强军地在基础设施、产业、科技、教育和社会服务等领域的统筹发展。积极承接军工体系科技成果转化,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 生产和维修领域。积极参与军民通用标准化体系建设。打造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增强先进技术、产业产品、基础设施等军民共用的协调性。
  健 全国防动员体制机制。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和后备力量建设,加强海上动员力量建设,增强服务国家大局需要的组织动员、快速反应、支援保障能力。建设学校、医 院、住宅、交通枢纽等人员密集区人防设施和人防综合体,统筹兼顾地铁、交通隧道、地下商场和地下停车场等地下空间的开发与人防需求,完善城市人口疏散和人 防工程平战转换机制。创新双拥工作机制,扎实做好军队转业干部安置、以及随军家属就业、子女就学等工作,密切军政军民团结。继续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双拥 工作再上新水平。
  第四节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深入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紧紧抓住国家自贸试验区及“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坚持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主动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形成开放发展新优势。
  一、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
   推动贸易便利化。大力推进自贸试验区建设,加快与自贸试验区国家和地区的对接。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对自贸试验区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实行“一线放开、二线 安全高效管住”通关监管模式,推广货物实施状态分类监管模式。探索自由港运行模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积极培育贸易新型业态和功能, 加快贸易转型升级。创新贸易管理和服务体制,实施技术、品牌、营销、服务“四带动”出口战略,切实转变外贸增长方式,逐步提升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深入推 进“三互”大通关改革,提高口岸通关效率,强化跨部门、跨地区通关协作,实现口岸相关部门信息共享共用,推进“一站式作业”口岸综合执法新模式。全面实施 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和通关一体化,推进货物贸易通关的联网监管。率先推进与台湾地区贸易便利化。
  推动投资开放透明。实行外资准入前国 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放宽投资准入,推动航运服务、商贸服务、文化服务、社会服务及先进制造业等领域扩大开放,积极有效利用外资,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者 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鼓励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境外投资合作,争取试点个人境外投资,创新绿地投资、证券投资等对外投资新方式, 开展并购投资和联合投资等,自由承揽工程和开展劳务合作项目。推动企业加快适应全球化带来的新竞争规则,遵循相关的国际公约和相关协定,引导和鼓励支持企 事业单位参与国际化标准活动。
  突出金融创新功能。按照人民币利率市场化、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和资本项目可兑换改革部署,推 进金融业务创新。统筹自贸试验区区内、区外发展,积极开展双向资金池、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境外发债、跨境资产转让等跨境融资业务,推动境外主体参 与境内金融市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加快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监管和创新并行,建立与自贸试验区相适 应的账户管理体系,拓展金融服务功能,大力推动互联网金融、航运金融、融资租赁等新兴业态发展,完善金融风险防控体系。
  建立综合监管制 度。实行有效监管,探索针对“一区多园”的综合监管制度,严格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完善全流程监管体系和全方位监管手段。加强诚信监管,建立联合惩戒机 制,落实金融业统计制度,为综合监管提供数据支撑。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执法体制以及纠纷调解、援助、仲裁等服务机制。加快建立健全政策法规体 系,优化税收环境,适应经济全球化,接轨国际规则、国际惯例、国际标准。
  二、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城市
   打造互联互通枢纽。拓展海上通道,加强与“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港口之间的互联互通;完善陆路通道,扩大中欧(厦蓉欧)、中亚班列运营发展,进一步畅通我 市连接长三角、珠三角和中西部和欧亚地区的陆上通道。建设厦门新机场,打造区域性枢纽机场,积极拓展境外航线,重点开通与加密“海丝”沿线国家空中航线。
   打造经贸合作枢纽。促进会展合作,吸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企业来厦参展和办展。深化金融合作,推动人民币代理清算群向“海丝”国家延伸,在“海 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广泛运用人民币跨境结算。提升贸易合作,支持我市企业在“海丝”沿线国家建设电子商务平台、设立境外仓,促进厦门商品在“海丝”沿线国 家行销。促进双向投资,充分利用我市侨商资源优势,推动生成一批“海丝”外资重点招商项目。通过在友城设立代表处,充分利用友城资源,推进境外投资服务平 台建设,鼓励厦门有实力的企业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设立生产基地,参与工业园区、港口等项目建设。
  打造海洋合作枢纽。建设 中国—东盟海洋合作中心。将厦门国际海洋周、PNLG(东亚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地方政府网络)秘书处等打造成为中国一东盟海洋合作重要平台。依托厦门南方海 洋研究中心,加强与东盟国家在海洋渔业科技领域合作。支持厦门大学建设海洋碳汇与未来地球协同创新中心、集美大学建设亚洲航标培训基地。
   打造人文交流枢纽。将南洋文化节、嘉庚论坛办成具有全国影响力、对接东盟、辐射“海丝”的文化交流平台。支持高校赴“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学术交流 及开设分校,加快建设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支持“海丝”沿线国家和地区侨胞积极开展宣传闽南文化、弘扬嘉庚精神的交流活动。大力推动厦门与“一带一路” 沿线城市缔结友城及友好交流点。
  三、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
  拓展对外贸易新增长点。主动参与全球范围资源配置,更加主 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地参与全球竞争,以更加开放姿态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提升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优化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结构,争创开放新红利。深耕 美、欧、日等传统市场,加大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的开拓力度,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推动服务贸易模式创新和发展,大力发展多种模式的跨境电子商务。 加快提升传统优势产品竞争力,积极培育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优化提升贸易质量,构建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切实提升服务贸易战略 地位,鼓励发展生产性服务贸易,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扩大服务贸易在外贸进出口中的比重,形成对外贸易新增长点。
  引进来与走出去并 重。积极引进跨国公司总部、金融机构总部和区域总部,培育本土跨国公司,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总部基地。鼓励和扶持本土有条件的企业加快走出去,拓展服务 业境外投资,支持企业兼并、收购、整合境外技术品牌、营销网络,开展境外商贸、物流、旅游和中介服务等领域投资,引导组织企业在境外建立资源基地,缓解资 源要素约束。
  扩大国际合作交流。着力申办和引进一批国际高端会议、常态化国际知名会议展览活动和高端专业学术会议落户厦门。加快对外文 化体育交流,培育对外文化交流品牌,提升厦门国际马拉松、国际钢琴比赛等赛事品牌国际影响力,争取承办更多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国际顶级单项赛事。扩大官 方和民间的友好往来,争取缔结更多知名度高、与厦门产业互补性强的国际友城及友好交流城市。提升“九·八”投洽会、国际海洋周、文博会等重大平台国际影响 力。
  提升城市知名度。拓展厦港澳侨在总部、金融、航运物流、旅游会展、文化创意等重点领域合作。积极对接港澳会计、法律、建筑、管理咨 询等专业服务机构,设立现代服务业专区,创新海外闽籍乡亲回乡投资创业等引资引智机制。提升城市软实力,推进海港、空港和信息港建设,把我市打造成为国际 会展目的地、国际旅游目的地,区域金融中心、航运中心和贸易中心。
  第三章 构筑科学协调发展空间
  实施大海湾、大山海、大花园城市战略,发挥全省中心城市龙头带动作用,推进厦漳泉龙同城化发展,加强区域合作和山海协作,积极融入沿海经济发展轴带。统筹推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
  图1 “十三五”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策略示意图
  第一节 明确城市空间主体功能
  按照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未来发展潜力,确定优化提升区、重点发展区、协调发展区、生态保护区等不同主体功能空间分布,实行相应的差异化综合考核体系和财政共享激励机制,确保各区域主体功能落实。
  一、优化提升区
  着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和城市空间布局,合理控制人口规模和开发强度,加快部分城中村改造,注重城市文脉延续,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主要分布于:本岛以及岛外各区旧城区、保留的村庄、已建成的新城区、工业区等。
  二、重点发展区
   着重优化结构、提高效益、保护环境,提高创新能力和产业集聚力,承接国际化优质产业转移,提高城市综合实力和人口集聚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成 为未来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主要分布于:岛内东北部,海沧区南部临港新城、马銮湾新城,集美区厦门北站片区、软件园三期,同安新城、工业集中 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以及翔安南部新城及大嶝岛临空产业片区。
  三、协调发展区
  应加强城市功能统筹,综合协调生态、文化、产业、城市建设等多方面功能,加强引导,优化空间结构,提升城市环境,控制开发速度。主要分布于岛外四区建制镇的部分地区。
  四、生态保护区
  生态控制线内按照“保护为主、合理开发、严控强度”的原则推动自然保育、适度发展旅游休闲、生态农业等功能;保育十大山海通廊,构建“山、海、城”相融的空间格局;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保护,严格林地、农地、水源保护地等生态保护,引导人口有序转移,禁止开发。
  图2 “十三五”城市空间主体功能分布图
  第二节 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和导向
  以厦门湾的空间为载体,优化城市布局,保育山海通廊,加快构建“一岛一带多中心”和“山、海、城”相融的城市空间格局。
  一、打造“一岛一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
   以跨岛发展战略为核心,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着力提升厦门本岛(一岛),加快建设串联海沧、集美、同安、翔安,辐射漳州开发区、龙海、角美、南安、金门等 周边区域的环湾城市带(一带),形成厦门岛市级中心、东部市级中心,海沧、集美、同安、翔安四个区级中心协调发展的多中心城市发展新格局。
  合理安排市域城市建设用地、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形成产城融合、错位发展、分工明确的功能空间格局。到2020年,全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00—440平方公里,开发强度不超过28%,建成区人口密度预期1-1.2万人/平方公里。
  图3 “十三五”城市空间格局示意图
  二、明确城市发展导向
  按照“幸福思明、创新湖里、活力海沧、人文集美、富美同安、典范翔安”的发展定位,进一步明确各区的城市发展特色和发展方向,形成各区、各组团凸显优势、差异发展、统筹发展的新格局。
  厦门本岛优化提升。疏解本岛,优化提升,突出“两保持、两控制、两提升”的发展策略,即保持历史风貌、城市特色;控制新增容量、开发强度;提升环境品质、城市功能。主要发展高端服务、金融商务、文化创意、旅游会展等主要功能,其他功能逐步向岛外疏解。
   东部组团创新发展。主要突出“两支点、三创新、三拓展”的发展策略,即:以对台服务、空港建设为支点;创新产业类型、发展模式、管理机制;拓展城市空 间、中心职能以及区域协作。同安组团重点发展生态休闲与文化旅游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健康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现代都市农业基地;翔安组团重点 发展临空产业、光电产业、高端服务、金融商务、文化创意、旅游会展等。
  西部组团整合提质。主要突出“两整合、两提升、两协调”,即:整 合城区、工业区功能;提升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功能;协调产城关系、城乡关系,以承接本岛疏解的人口和进城落户人口。海沧组团重点发展临港产业、航运物流、 建筑家居、生物医药、信息数字等;集美组团重点发展教育科研、机械制造、软件信息、文化演艺等产业。
  图4 “十三五”城市组团发展示意图
  第三节 拓展蓝色经济空间
  一、加强陆海统筹发展
   突出海湾特色,立足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形成港口物流、滨海旅游、海洋生物产业、船舶制造、临海工业等产业集群与160公里海岸生态岸线绿 道、金色沙滩、蓝色湿地以及海湾海域蓝色生态屏障统筹协调发展,努力实现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生态文明、海洋科技创新、海洋文化繁荣、海洋管控和美、海洋平 安和谐的战略目标,拓展发展新空间,建设海洋强市。
  二、科学开发海洋资源
  加快探索人海和谐、海陆并进、彰显特色的科 学发展模式。加快优化海洋资源开发布局,提升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科技兴海,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加强海洋发展的支撑能力,抢占海洋科技制高点。以规划 为龙头,正确引导海岸带资源开发,加强事前引导,推进循序渐进、有序开发。进一步完善海洋功能区划,建立规划约束引导机制,统筹开发岸线、海湾、滩涂、海 岛、近海海域和海岸带资源,加强围填海计划管理,重点保障战略用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用海和民生用海。
  三、强化海洋综合管理
   加强海洋渔业立法、执法建设,探索建立四级联防联控体系,有效打击海上、岸线非法行为,提高海上维权执法与安全管控能力。加强我市港口、海上危化品事故 应急基础建设,提升海上危化品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加强渔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海洋与渔业灾害应急管理和安全检查水平,确保海洋与渔业无重大事故。统筹运 用各种手段维护和拓展国家海洋权益,维护海上航行自由和海洋通道安全。积极参与国际和地区海洋秩序的制定和维护。
  第四节 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以全域城市化为目标,统筹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基本形成具有厦门特色的城乡一体、产城融合、集约节约、美丽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模式。户籍人口控制在225万以内,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9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52%。
  一、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深化人口管理、产业布局、规划建设、土地管理、公共服务、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和城市管理等综合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和建设用地市场,推动城 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分布,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的转型发展。实行宽严并举的人口管理政策,分类制定鼓励类和 限制类入户管理办法,保障长期为城市做出突出贡献的中低收入群体有在城市落户的权利。推行居住证制度,探索实行积分管理,按照积分高低差别化享有养老服 务、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权利,加快外来人口市民化。创新农村劳动力转移机制,引导转产转移农村劳动力找到适合自己的致富道路,加强农民培训工作,促进被 征地农民和海域退养渔民转产就业。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和投入机制,加快公共服务从城市向村镇延伸,引导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岛外发展、向常住人口覆盖。
  二、强化产城融合
   按照城镇统一规划建设,科学布局一批产业示范园区,推动建立现代产业与城镇化紧密融合、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以产带城、以城促产、产城互动、融合发 展的新格局。加快工业社区改造提升,结合岛外产业基础和发展布局,按照完整工业社区理念高标准建设同安翔安高技术产业基地,推动同安工业集中区、集美机械 工业区、海沧新阳工业区等一批制造企业集中、具有产业特色的园区改造建设为多功能综合性工业社区,调动园区周边村居居民积极性,共同做好生产、生活相关服 务配套,吸引集聚各种人才,提高园区开发效益。以统筹发展理念为先导,打造厦门创新创业空间体系。
  集美区依托文教区、软件园三期等,打造“创智创新教育城区”;海沧区借助生物医药港、军民融合协同创新研究院等优势,打造“未来产业创新社区”;同安区依托现代服务业基地,打造“新兴产业创新社区”;翔安区依托厦门大学国家科技园等优势,打造“高新技术创新社区”。
  三、建设美丽宜居乡村
   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合理安排村镇建设、农田保护、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统筹安排 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改善乡村办学条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乡村医生队伍建设。改善农村居住生活环境,开展小流域综合整治,分类分阶段开展农 村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危房改造,提升村庄品质。推动具备条件的区开展街道办事处整合和撤镇设街,持续开展“两违”综合治 理。
  第五节 加快新城建设与旧城改造
  按照统一规划、协调推进、集约紧凑、疏密有致、环境优先的原则,统筹优化岛内中心城区和岛外新城建设,提高城市空间利用效率,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初步实现城市均衡发展、品质提升和城市转型。
  一、加快岛外新城建设
  全面推进跨岛发展战略,按照产城融合、配套完善、生态优美、管理有序、宜居宜业的目标,加快岛外新城建设,重点建设环东海域东部新城、马銮湾新城、翔安南部新城,完善提升集美新城,加快推进同安新城,促进产城融合发展,加快形成环湾城市带。
  环东海域东部新城。加快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发展高端金融商务、品牌会展、滨海休闲生态旅游、时尚商圈等,逐步形成中心城区功能,建设东部市级中心,成为我市产业升级和配套功能的重要区域。
   马銮湾新城。加快水域整治和生态修复,湾内依托优质景观资源,结合前场物流园、海沧生物医药基地及军民融合园区,重点吸引商贸、研发等产业;周边发展先 进制造业,主要布局高新技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建筑家居产业。建设辐射厦漳的新兴产业综合服务中心和产城融合的国际化生态海湾新城。
  翔安南部新城。建设以商贸、金融服务、文化、休闲旅游、生活配套为主的综合性城市新区。
  集美新城。加快完善公共设施和服务配套体系,提升产城融合度和人居环境吸引力,打造美丽厦门示范城区。
  同安新城。加快产业支撑,重点建设现代服务业基地、丙洲旅游开发等,建设同安新中心,集商务办公、生活居住、产业生产与度假休闲为一体的滨海新城。
  专栏3:“十三五”新城建设重大工程
  环东海域东部新城。北至沈海高速,南至刘五店,西至同安湾,东至翔安大道,规划总用地面积67.68平方公里,起步区位于翔安南路以南,规划面积9.5平方公里。主要建设海西国际商贸物流城、闽商总部中心等。
  马銮湾新城。东至新阳大桥,西至孚莲路,南至翁角路,北至海翔大道,总面积约37.05平方公里。主要建设生态修复、吹填造地等基础工程,中心岛高端商务区、军民融合产业园区、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园区和集美信息智能园区等。
  翔安南部新城。北以翔安南路为界,东至翔安东路,西至钟宅村(翔安南路),南至肖厝南路,规划总用地面积约14.82平方公里。主要建设新城商务区、洋唐保障性安居工程、科技中学等。
  集美新城。东至杏林湾东岸,南至集杏海堤、杏前路,西至杏林北路和杏锦路,北至沈海高速,规划总用地面积46.53平方公里。主要建设软件园三期、文化旅游、杏林湾商务营运中心、杏林湾水体整治、新城慢道系统、配套医院、学校、社区服务中心等。
  同安新城。北至沈海高速公路,南至集美、同安区界,西至同集路,东至滨海东大道,规划总用地面积35.68平方公里。主要建设现代服务业基地(丙洲片区和美峰片区)、环东海域星级酒店群、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二期等。
  图5 “十三五”新城建设片区布局示意图
  二、推进“三旧”整治改造
   针对我市老城区危旧房分布实际,结合风貌建筑与生态环境保护,以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为主,大力推进危旧房综合治理改造和旧城业态布局优化调整,适度控 制改建增容。对标完整社区,推进岛内老旧住宅小区改造,整治建筑物及周边环境,修缮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完善社区综合服务站、幼儿园、社会养老设 施、室外活动场地、防灾减灾避灾点等公共服务设施。有序推进城中村、危旧房、棚户区改造,岛内重点结合两岸金融中心片区开发和五缘湾片区提升加快城中村改 造,岛外重点开展集美杏林、同安老城区改造,按照新城建设规划统筹推进旧村成片改造。加快旧厂房改造,打造创新产业发展新空间。
  第六节 推进厦漳泉龙同城化和区域协作
   加强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基本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对接,到2020年,厦漳泉龙同城化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跨界城镇实现统筹规 划,重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格局初步形成,产业协同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区域环境协同整治机制和跨地市的生态合作机制基本形成。山海协作和对口帮扶取得新成 效。
  一、推进厦漳泉规划对接
  按照“陆海统筹、山海联动、开发与保护并举”的思路,坚持协同发展、互利共赢,优化同城 化的空间格局。重点对接交界区域,围绕泉州南翼与翔安区、安溪与同安区,探索与泉州在空港新城、临空临港产业方面的规划对接;围绕集美、海沧与长泰、龙 海,探索与漳州在物流产业、港口建设等基础设施方面的规划衔接,促进协同发展。
  二、推进厦漳泉公共服务对接
  建设闽南 文化生态保护区,强化文体交流合作。深化教育协调合作,加强厦漳泉三市在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以及教育改革方面的合作,推动教育城域互联互通。 促进医疗卫生合作,引导优质医疗资源相互流动,统筹建立居民健康信息系统区域平台,推动三地医疗信息安全共享,同级医院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加强社会保障体 系一体化合作,建立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救灾应急保障协同机制。推进公共事务联动联管,开展社会治安联合执法,对接公共管理事务。
  三、推进厦漳泉龙基础设施对接
   积极构建高铁、城际轨道和高速公路等多种交通方式的同城通道,完善综合交通网络,实现厦漳龙大都市区“1小时交通圈”。加快推进翔安机场及大型配套交通 枢纽建设,完善机场快速集疏运体系,拓展厦门腹地。优化客运通道网络布局,推进客运通道和滨海旅游通道连接贯通,加快三市统一的货运快速通道(漳州同城大 道-厦门海翔大道-泉州高速联盟线)建设。完善高速公路网,推进大都市区内国省干线公路布局优化,加快构建联系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和交通枢纽快速通道。强 化不同交通方式间的衔接,重点推进翔安机场、厦门北站、海沧新城综合交通枢纽等综合客运站点建设与完善,实现客运便捷换乘。以城际快速铁路客运、大容量铁 路货运通道为主线,高速公路、快速通道为补充,构建大都市区与龙岩的山海交通大动脉,推动龙岩融入大都市区加快协同发展。
  四、推进厦漳泉龙产业发展对接
   充分发挥厦漳泉龙在资源条件、产业结构、市场开拓方面的优势互补,逐步形成有机的区域合作与分工,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产业向内陆有序转移。以重大项目为 龙头,推进我市先进制造业中心、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现代服务业中心建设。加强农业规划布局和对接合作,建设现代农业基地。创新跨行政 区划共建产业区模式,建立财税、产值、投资分成的利益共享体制,加快推进厦门泉州(安溪)经济合作区、厦门泉州空港协作经济区和厦门龙岩山海协作经济区建 设。
  五、推进厦漳泉龙生态环境保护与整治对接
  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积极推进区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治、近岸海域环境综合整治和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实现环境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打造山青、水碧、天蓝的生态,探索和创新山海协作区共建生态文明示范区,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六、加强山海协作和对口帮扶
  建立更紧密的山海协作机制,用好用足山海协作扶持政策措施,着力加强产业合作和人员交流,提升对口挂钩帮扶实效。密切闽粤赣区域协作,着力加强交通物流设施建设、产业梯度转移、人员交流交往。继续做好援疆援藏援宁援甘工作。
  专栏4:“十三五”厦漳泉龙同城化重大项目(事项)
   基础设施。长泰枋洋水利枢纽工程、九龙江北溪雨洪利用工程、晋江内坑至同安高速公路(厦门段)、安溪至同安高速公路(厦门段)、国道324线(凤南-角 美段)改线工程、国道324线(国省干线联十一官路至小盈岭泉州界段)、翁角路与漳州台商投资区对接段、厦漳泉城际轨道交通(R1、R3)线、厦漳泉城市 联盟线(孚莲路-厦漳界段)道路工程、厦漳泉城市联盟线(海翔大道之鸿渐山至泉厦界段)、翁角路(孚莲路-厦漳界段)工程、集美灌口至长泰通道(厦门 段)、厦门港后石航道二期工程、厦门翔安新机场、华夏电力集中供热、纵一线(翔安南路与南安贤林大道交叉口工程)、福厦高铁。
  产业合作。厦门泉州(安溪)经济合作区、厦门泉州空港协作经济区、厦门龙岩山海协作经济区。
  公共服务。人力资源同城化工程、医疗卫生合作、厦漳泉医保卡同城结算体系、厦漳泉区域气象中心、旅游合作、体育合作、科技合作、小额支付金融IC卡互联互通工程、厦漳泉公共图书馆服务联盟。
  生态保护。九龙江流域水环境整治利益协调机制、生态及环境保护联防联控机制、海洋与渔业管理合作、协同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第四章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把握全球科技和产业发展动态,促进结构深度调整,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迈上中高端,不断提高产业规模和水平。
  第一节 把握产业发展目标和重点
  一、发展目标
  1、“十三五”发展目标
  构建形成“5+3+10”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海峡西岸强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最具竞争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保持全国前列,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90以上。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70%,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8件。
  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50亿元企业60家,其中超100亿元企业30家,进入“中国500强企业”力争达5家。建成产值超500亿元的产业基地8个,其中产值超千亿的产业基地5个。
  2、2030年发展愿景
  产业整体素质和综合竞争力全面提高,优势产业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突破65%,基本形成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知识技术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实现产业转型。
  二、发展重点
   立足城市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聚焦发展电子信息、旅游文化、现代物流等三大主导产业,培育发展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海洋高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打 造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讯设备、机械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旅游会展、航运物流、软件信息、金融服务、文化创意等十余条千亿产业链(群),增强城市资源 配置能力和集聚辐射功能,为全市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
  力争到2020年,电子信息产业(包括平板显示、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计算机与通 讯设备、软件和信息服务等)产值突破7000亿元,成为国家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旅游文化产业(包括旅游会展、文化创意、健康产业等)收入突破 3500亿元,建设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国际会展名城,打造国际时尚创意之都;现代物流产业收入突破2000亿元,建成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东南区域物流中 心城市。
  三、空间布局
  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打造创新要素完善的产业生态系统,形成三条产业带。北部生态及旅游培育带, 重点保护山体生态绿地,依托生态缓冲区发展现代都市农业,适当发展旅游休闲产业;中部先进制造业聚合带,重点沿福厦高速公路两侧、前场地区、火炬(翔安) 产业区及火炬同安翔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区域布局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物流业;南部现代服务业培育带,围绕本岛提升和新城建设,以及翔安机场与两 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建设,重点培育环厦门湾旅游会展、航运物流、金融商务、文化创意、科技服务、健康产业等现代服务业。
  图6 “十三五”产业空间结构示意图
  第二节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重点发展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讯设备、机械装备等产业,着力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化、高端化、特色化发展,推进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
  专栏5:先进制造业预期发展目标和规划布局
  平板显示产业。实现产值2500亿元,位居国家平板显示产业基地前列。重点布局同安翔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计算机与通讯设备产业。实现产值1200亿元,打造国内计算机与通讯设备行业重要生产基地。重点布局同安翔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机械装备产业。实现产值1400亿元,成为国内重要的装备制造生产基地。重点布局火炬输配电产业基地、翔安航空产业园、集美机械工业园、海沧船舶工业园、军民融合产业园。
  一、平板显示
   重点向产业链上下游两端延伸,发展高世代面板、OLED面板,增强玻璃基板、彩色滤光片、偏光片、ITO靶材、驱动IC等材料配套能力,提升显示模组、 背光模组及配套环节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推进3D显示、投射式电容触摸屏等新型显示技术和产业化,扩大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智能显示终端规模,推进向基于 互联网的应用服务延伸,打造具有较强竞争的产业集群。LED领域,围绕建设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提升国家半导体发光器件(LED)应用产品质量 监督检验中心服务能力,鼓励企业加强研发能力建设,推进产学研合作,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增强厦门LED外延、芯片在显示背光、半导体照明领域的竞争优势。
  二、计算机与通讯设备
   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的计算机产业,重点发展高性能海量数据存储服务器、高端容错计算机、工业控制计算机、嵌入式计算机等,结合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和消费市场发展趋势,大力发展便携式、低功耗笔记本计算机,以及大尺寸、高性能、触摸型一体式平板计算机。面向4G及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大力 提升移动智能终端研发和生产能力,面向IPV6加快研发新型网络设备、终端产品,抢占市场先机。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卫星导航、卫星通信。培育发展通信控制 芯片、智能天线、功能模块及关键元器件,鼓励计算机和通信产品制造企业就地配套发展。
  三、机械装备
  发展汽车及工程机 械、电力电器、航空工业、船舶工业、工业机器人等高端装备制造。汽车及工程机械领域,重点提高产品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向服务型制造转型升级,发展高压液 压元件、汽车电子、中型柴油机等关键零部件和产业链缺失环节,开发节能型汽车和新能源汽车。电力电器领域,重点发展智能电网设备,开发特高压、超高压直流 输变电设备,建设高压电器检测实验室。航空工业领域,重点提升“一站式”维修能力和水平,规划建设翔安航空产业园,策划引进商务飞机客舱改造、发动机大 修、起落架维修等业务,改造提升飞机维修研发中心、培训基地,建设全球重要航空维修基地。船舶工业领域,重点是调整产品结构,发展汽车滚装船、液化气运输 船和游艇等船舶制造。培育工业机器人产业,吸引跨国集团来厦设厂,突破机器人的公共核心技术,推动智能工业机器人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应用,结合物联网、远 程医疗诊断等技术,开发家用机器人,重点发展军民两用特种机器人。依托国防大学军民融合协同研究院和军民融合产业园,建立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化平台,积极 引进央属军企、创新型军民结合企业,鼓励和引导国有企业、优势民企参与军品建设。
  第三节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试点为契机,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创新体制机制,放宽市场准入,优化政策环境,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提升产业功能能级。
  专栏6:现代服务业预期发展目标和规划布局
  旅游会展业。总收入1700亿元,打造国内一流、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建设国际会展名城和中国会展典范城市。重点布局环东海域文化旅游区、同安生态休闲和文化旅游区、海西商贸会展综合产业集聚区、海沧湾综合开发区、国际会展中心-会议中心集聚区。
   航运物流业。总收入2000亿元,港口货物吞吐量3.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300万标箱,建设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建成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区域性陆路 货运枢纽和枢纽机场、东南区域物流中心城市。重点布局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前场物流产业集聚区、同安物流产业集聚区、翔安物流产业集聚区、机场北区航空港 工业物流产业聚集区、厦门北站汽车物流产业聚集区。
  金融服务业。总收入1900亿元,打造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重点布局两岸金融中心核心启动区、自贸试验区厦门片区。
  商务服务业。打造海西商务服务中心。
  健康产业。健康产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重点布局建设海沧马銮湾健康产业园区、翔安医疗园区、翔安综合体育赛事场馆和同安健康产业基地等。
  一、旅游会展
   旅游方面,重点发展滨海旅游、商展旅游、休闲旅游、文化旅游、海峡旅游等产品体系,着力提升旅游品质;推动鼓浪屿整治提升和申遗工作,引进互动、参与式 大型旅游项目,推进岛内外旅游均衡发展,提升旅游消费层级;巩固厦门海峡双向旅游“第一口岸”的地位,推进“厦金澎”旅游协同一体化,促进厦台会展资源融 合,构建海峡旅游会展经济圈;以“国家邮轮运输试点示范”为契机,积极开辟厦门至台湾、香港和东盟国家的邮轮航线,策划推出“海丝”主题旅游精品线路和产 品。会展方面,重点发展品牌展会、大型会展综合体、会展市场运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投洽会、石材展、佛事展、文博会、休博会、动漫节、工博会、游艇展、时 尚周等品牌展会,建设海西产品展览展示交易中心,推动打造产品研发设计中心和质量标准策源地。加速旅游会展深度融合,推动形成旅游会展产业集聚区。大力发 展旅游度假产业,吸引高端客源,推进旅游与科技、文化、生态、资本等融合发展。加快全市旅游综合指挥调度中心、旅游大数据平台和会展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 设,提升“智慧旅游”服务水平,完善旅游会展服务功能,打造旅游集散中心体系。
  二、航运物流
  重点发展口岸物流、高端 创新物流、城际城市配送物流、制造业商贸业联动物流、区域联动物流。结合自贸试验区建设,发展航运金融、保险、租赁、口岸通关、航运代理、海运结算、航运 人才培养与后勤补给、海事支持等服务,提升厦门航运交易所服务水平,打造临港“交易+物流+金融+信息服务”四位一体的国际物流服务体系。加快发展供应链 一体化、金融物流、电商物流等高端创新物流和城际城市配送物流,电子物流、生物医药物流、临港商品交易平台等制造业商贸业联动物流,推动物流产业信息化和 标准化建设。发展邮政业和快递业。推进区域物流合作,加强海、空、陆运输通道建设和前场等物流产业聚集区建设完善厦门至东盟、中东的航线,加强与“海丝” 重点城市的港口协作和航空运输网络建设,加大中欧(厦蓉欧)、中亚国际货运班列营销力度,提升对内陆地区的辐射能力,拓展“一带一路”、台湾服务腹地。加 快两岸在海运快递、城市配送物流、食品冷链物流及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等方面的深度合作,打造台湾农产品、水产品、食品的大陆中转分销物流中心,构建两岸 “三通”重要口岸和物流配送中心。
  三、金融服务
  重点打造两岸金融合作平台,开展两岸货币清算和兑换、保险业务、财富 管理、航运贸易金融等方面合作。支持本地法人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等金融机构做强做大,积极设立和引进再保险、汽车金融、消费金融、金融租赁等紧缺型、新 型金融机构,发挥资本市场融资功能,引进大型产业投资基金,培育发展区域股权交易和大宗商品交易等金融要素市场。促进金融服务产品创新,推动绿色金融和普 惠金融试点。加快自贸试验区金融创新,积极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拓展人民币双向资金池、境外发债等跨境融资业务,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促进商业性金 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开发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在促增长、调结构方面的作用。
  四、商务服务
   积极发展法律、会计审计、税务、资产评估、认证认可、信用评估、知识产权、节能环保等专业服务。加快发展资产管理、兼并重组、财务顾问、广告服务等企业 管理服务。重点培育商务咨询、检验检测、经纪代理等中介服务。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引进和壮大一批著名商务服务企业和机构,推动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发 展。吸引国内外大型企业来厦设立区域总部,以及运营中心、研发中心、管理中心、贸易结算中心、采购销售中心等职能型总部,发展壮大一批处于产业链关键环 节、竞争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总部企业,高标准规划建设总部集聚区。
  五、健康产业
  重点发展高端医疗健检、医养结 合、体育健身等健康产业。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举办中医、肿瘤、护理、康复、医疗美容等专科医疗机构及独立的高水平医学检查检验机构;引导社会办一、二级医院 向老年护理院、老年康复医院转型,强化养老机构医护功能,发展中高端养老产业;发展帆船、赛艇、潜水、游艇等滨海休闲运动项目,鼓励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 务站、汽车露营营地、船艇码头等户外体育设施建设,培育、引入体育高水准专业赛事和联赛。
  第四节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围绕重点领域,紧跟技术前沿,加强政策资源整合,拓展增长空间。重点发展软件信息服务、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文化创意、海洋高新产业。
  专栏7:战略性新兴产业预期发展目标和规划布局
  软件信息服务产业。总收入2500亿元,建成中国软件名城。重点布局软件园、海沧信息消费产业园。
  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产业。实现产值1000亿元,打造中国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中心及交易中心。重点布局同安翔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生物医药产业。实现产值1000亿元,位居全国前列。重点布局厦门生物医药港。
  新材料产业。实现产值1200亿元,位居全国前列。重点布局同安翔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军民融合产业园。
  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总收入1500亿元,打造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重点布局国家级闽台文化产业试验园、龙山文创园、湖里老工业区、软件园等。
  海洋高新产业。实现产值250亿元。重点布局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
  一、软件信息服务
   围绕创建国家信息消费、下一代互联网、三网融合、服务外包等试点示范城市,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重点发展行业应用软 件、动漫游戏、移动互联网、数字家庭与信息消费、物联网与北斗产业、云计算与大数据等特色产业集群。加快信息网络升级改造,加强4G网络、下一代互联网等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三网融合。推进闽台云计算产业示范区建设,建设云计算服务平台和数据中心,支持电子政务、教育卫生、交通物流、中小企业服务等领域开展 云计算应用。鼓励科研院所、企业联合开展智能识别、数据处理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RFID石墨烯天线、MEMS传感器等一批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建 设物联网垂直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参与制订行业和国家标准。加快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发展跨境电商,吸引国内外知名电商企业在 厦设立区域营运中心,支持厦门本地法人机构申领互联网支付牌照,引导持有互联网支付牌照的机构服务本地产业发展。发展移动互联网,攻克移动互联网的移动支 付、信息安全等关键技术,推广移动电子商务、移动办公等移动互联网创新应用。建设厦门北斗应用产业化基地,大力发展北斗导航、位置服务、空间地理信息等卫 星服务产业,建设卫星遥感、通信、导航综合服务平台,以东南亚为重点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卫星应用服务。
  二、半导体和集成电路
   围绕龙头企业12英寸晶圆制造,加快拓展上下游产业链,发展集成电路关键设备、仪器、设计、切割、封装、测试、功能模块及消耗材料;加快推进通讯微电子 器件生产能力建设,抢先布局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产业链,争取引进存储芯片(DRAM)生产线。设计领域,提升市集成电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能力,推进集成电 路设计产业园建设,重点设计移动通信、光通信、电力电子、MEMS、智能控制、电源管理等芯片。制造领域,重点发展掩模版、晶圆材料等关键环节,实现28 纳米工艺技术制造能力;发展下游IC芯片切割、封装和封闭材料、芯片测试及功能模块、解决方案和系统等,提升系统级封闭(SIP)、芯片级封装(CSP) 等集成电路新型封装测试工艺和技术,着力打造国家重点布局集成电路产业基地。
  三、生物与新医药
  以厦门生物医药港为核 心,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一批生物与新医药公共技术平台,加快建设生物与新医药创新创业孵化器、加速器、中试基地等,加快推进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生 物)区域集聚发展试点,着力打造有影响的生物与新医药产业集聚区。生物医药领域,重点提升新型疫苗、基因工程药物、蛋白和多肽类药物、抗体药物、现代中药 等研发创新能力,加快开发医药新产品,推进长效干扰素等新药尽快形成医药大品种。生物医疗领域,加强医疗器械的核心技术攻关,重点发展新型诊断检测仪器与 试剂、新型生物体外诊断产品、新型生物医疗设备、植介入产品。生物制造领域,利用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重点发展功能性食品、化妆品、生物制造装备,加 强生物基产品研究。生物农业领域,加强生物新品种和农用生物制品创新,重点发展生物育种和新品种推广、农用生物制品、农产品精深加工。生物服务领域,推动 生物技术与现代服务业融合,推动生物服务在医药制造、生命健康领域的应用,打造高品质的生物服务业,重点发展公共技术服务、健康服务、合同研发和委托制造 服务(服务外包)、中介服务。
  四、新材料
  鼓励中船重工725所厦门材料研究院、中科院厦门稀土材料研究所、厦门大学 等加强材料产业创新和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健全适合市场需求的成果转化机制。电子信息领域,重点发展平板显示关键配套材料,半导体照明衬底、外延、封装材 料,集成电路半导体材料、高性能磁性材料。新能源领域,重点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高能储氢电池材料、太阳能光伏光热材料,推进产业链向新能 源电池延伸。其它领域重点发展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提升硬质合金、高端金属结构材料、生命健康材料、纳米材料、碳纤维材料、催化 材料研发及产业化能力;突破碳化硅、石墨烯等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生产。
  五、文化创意
  重点发展数字内容与新 媒体、创意设计、演艺娱乐、高端艺术品、文化旅游,推动时尚产业发展,建设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级闽台文化产业试验园区、中国网络游戏产业 核心集聚区及中国高端艺术品交易展示平台。数字内容与新媒体领域重点发展数字内容创意生产、数字内容集成传输和新媒体。创意设计领域重点发展工业设计、时 尚设计、动漫设计等其他专业设计。演艺娱乐领域重点发展演艺娱乐节目研发、表演和综合服务。高端艺术品领域重点发展艺术品创作、艺术品交易和艺术品综合服 务。文化旅游领域重点结合影视产业园区、创意设计产业园区、休闲娱乐产业园区、艺术产业园区发展拓展旅游项目,打造鼓浪屿艺术之岛。时尚产业重点发展设计 与营销,推进各类时尚品牌研发营销中心集聚。
  六、海洋高新
  发挥南方海洋中心协同创新作用,围绕打造厦门国家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厦门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大力发展海洋生物制药制品业、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高技术服务产业。
  海洋生物制药领域,重点发展海洋新医药、药源生物高值化养殖和活性成分提取,推进氨基葡萄糖硫酸盐、替曲朵辛的新药研发。海洋生物制品领域,重 点发展高附加值海洋功能性食品、海洋护肤用品、海洋生物材料等,推进DHA、藻酸盐纱布、肽和寡糖研发及产业化。海洋高端装备领域,重点发展大型客滚船、 大型滚装船、高性能海工辅助船等高附加值船舶,引进世界名牌游艇制造企业,联合开展大尺寸游艇研发设计,提升海洋舰船高端防腐材料研发和生产能力,提升海 水淡化设备创新能力,推进海水综合利用。海洋高技术服务领域,重点发展海洋监测、勘查服务,发展环境评价、海域使用论证等工程技术咨询服务。
  第五节 优化提升传统产业
  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模式,改造提升轻工建材、商贸服务等传统优势产业,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水平,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品牌质量和竞争力。推进建筑新型工业化,适度发展房地产业。
  一、传统制造业
   重点发展水暖厨卫、纺织服装、运动器材等产业,提升智能化、自动化制造水平,推动企业普遍从“OEM”提升到“ODM”和“OBM”,培育发展自主品 牌,拓展国内外市场。水暖厨卫领域,提高工业设计和智能化制造水平,加强原材料等核心技术研发,提高产品的个性化、定制化水平,培育一批提供整体解决方 案、营销成套产品的服务型制造企业,规划建设卫厨产业园,打造国内水暖厨卫领域的重要产业基地。纺织服装领域,加强品牌营销,推进行业经营业态向服装时尚 产业、服装文化产业发展,形成中国时尚品牌的集聚地。运动器材领域,通过并购等方式加快品牌建设,完善产业协作配套体系和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国家运动器材 出口基地。
  二、传统服务业
  推动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积极开拓新兴市场,鼓励自主品牌、核心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鼓 励大宗商品进口,扶持发展信息服务、文化咨询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深化内贸流通体制改革综合试点,推动内贸流通转型创新,扶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共同配 送、冷链物流、保税展示展销等现代流通方式融合发展。提升文灶-莲坂综合性体验式商圈、中山路传统文化旅游商圈、SM现代都市商圈,在岛外规划建设集购 物、娱乐、休闲、健身等于一体的现代“大卖场”。加强老字号品牌传承,促进传统美食蓬勃发展。优化商业网点规划布局,大力发展社区菜店、大众餐饮店、社区 便利店等特色商业。加快构建便利惠民的家庭服务体系,培育一批连锁经营的大型家庭服务企业,积极推动家庭服务网点进社区。
  三、建筑及房地产业
   建筑业领域,推进建筑新型工业化,加快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示范园区(海沧)建设,形成研发、设计、生产、配送、施工等现代建筑 产业总部集聚区。延伸建筑工业化应用范围,从居住房屋逐步向公共建筑、厂房、地下管廊、天桥、桥梁、隧道等建筑形式延伸。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示范项目建 设,建筑工业化模式建筑项目年增长比例不低于5%。房地产领域,坚持“盘活存量、稳控增量、留出空间”,合理控制土地供应规模、节奏、结构。稳步增加岛外 商住用地有效供给,促进岛外新城人气集聚。重点开发高档绿色住宅、旅游地产、城市社区等多元化复合型高质量的房地产项目,促进商业地产有序发展。加强金 融、税收等调控措施,规范住宅租赁市场、房地产三级市场发展,合理引导住房需求。
  第六节 做精做优现代都市农业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土地流转,提高现代都市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增强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构建绿色、生态、高效的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体系。
  一、提高优质农产品供应能力
   抓好“菜篮子”工程,落实按城镇消费人口菜地面积人均不少于20平方米的要求,加大对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投入,加快推动温室大棚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 农业“五新”工程(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调整蔬菜种植结构,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提升蔬菜自给水平。建立菜篮子调控基地认定、资金 使用等管理制度和办法,完善应急联动机制,提升整体保障应急能力。完善粮食保障体系建设。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0799是哪里的区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