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完朋友给我的一个ps3盗版游戏碟碟,出错不说主机定时的…

改变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 重要的的是学会了什么 ,值得给大家分享和借鉴的。补充:本人深度游戏中毒者!游戏?电子游戏?街机?网游?单机?主机?掌机?手游?
魔兽世界改变了我前男友的生活,然后蝴蝶效应,改变了我本该跟他从一而终、结婚生子的轨迹。
&p&我沉迷于游戏, 让我无法自拔,游戏所带来的快乐和抑郁让我着迷于去研究我为什么会这么喜欢它,所以我去读《游戏改变世界 》《游戏的心理机制》等书籍和文章, 我开始喜欢与众不同的见解, 开始查阅google, 下面就是一个眼前一亮的家伙:&/p&&p&············································································································································&/p&&p&·· 以下转自---上海魏武挥的博客&/p&&br&&p&我接触计算机是从打游戏开始的——应该是在初中的时候。后来为了快速通关,我甚至还自学了一点程序语言。我一向对游戏痴迷这个事不太以为然,因为我自己就是个游戏迷,但没见的误了什么学习或者工作。所以我和很多家长不同的是,我并不反对小孩打游戏。我的儿子一直到四年级,每天都可以非常自由地打各种游戏(因为我还买了很多专用游戏机)。时下五年级,直接面临升中学,在他母亲的强烈要求下,才有所收敛:只有周五、六、日三天可以打游戏。&/p&&p&在我的观察中,我儿子并没有“沉溺于游戏”的症状,他打游戏一般超过一个小时时会很自觉地放下游戏去干点其它的娱乐事宜。于是,我得出一个结论:沉溺游戏的,大抵都缺少其它娱乐方式。当手上只有游戏可玩时,自然会沉溺下去。这个结论的往下推论就是,游戏没那么“电子海洛因”。&/p&&p&然而,当我看完这本《游戏改变世界》时,我的看法有了一些改变。这是一本极力鼓吹游戏正面因素的书,作者用了好多例子让我们认同游戏。但我看完之后,却完全得出了相反的论调。&/p&&p&作者麦格尼格尔是一名非常资深的游戏玩家,她对游戏的认识可以说相当到位。她把游戏细细解构了一番。在她看来,一个完美的游戏应该包括如下几个部分:目标、规则、反馈系统和自愿参与。其它三项我觉得都没什么好多细说的,恰恰是这个“反馈”,非常值得细细思考一番。&/p&&p&我有一个朋友,现在跑香港去读博士,近来很痛苦,以至于有了休学的想法。QQ上简单聊过几句,我觉得她最大的问题是反馈失却。在香港,作为一个大陆学生其实朋友很少,加上她读的是博士,同学就更少。而她确定的学术方向又是一个偏冷门的方向,也没什么人可以讨论。几个因素合起来,缺少反馈的冷板凳是会让人崩溃的。&/p&&p&有时候现实生活让人觉得很boring的原因就在于反馈不足。比如说你看一本书,看完以后其实没什么反馈。注意,反馈一般指的是外界给予一个刺激,内心深处觉得获得了什么并不是反馈。读一本书不仅结果缺少反馈,中间的历程就连内心的反馈可能都欠奉。一般说来,读一本书需要花上几天的时候,而这几天,很有可能是没有反馈的。&/p&&p&但打游戏就完全不同,它的反馈很量化,而且很及时。打死一个妖怪,经验值立刻上升多少多少点,运气好的话,立刻当啷一声发现一个宝物。所有优秀的游戏,都有一个优秀的反馈系统会让人充满成就感,并在获得一个成就的基础上,向下一个成就出发。游戏的声光色效很重要,但对于反馈系统而言,却是第二位的。早期的MUD游戏没有任何声光色效,但有好的反馈系统,同样让人痴迷。&/p&&p&游戏所设计的规则其实和反馈有密切的关系。比如一个角色扮演游戏中,玩家初期升级都是相对较快的。跑上来,打死几个很普通的妖怪,就能升上一级,也能得到一些在初期会非常有用的宝物。这种反馈系统可以让玩家迅速卷入到这个游戏中而不至于立刻放弃。我打游戏也算不少了,我从来没见过任何一个角色扮演游戏在初期就需要非常努力才能升级的。这种让玩家可以快速上手的规则,就是一种反馈系统。&/p&&p&读到这里,我的思绪已经和作者不再一致了,她还在继续讴歌游戏,但我却意识到一个非常要紧的问题:这种反馈,是不是过于轻易了?&/p&&p&大多数游戏都要求玩家的反应要足够快,越快就会在游戏中表现越优秀,也就会得到越好的反馈。这种短平快,我借用网络上的一个词来形容之:反射弧足够短。而长期浸淫游戏的人,会对反馈的及时性要求很高,反射弧太长,他会很容易失去兴趣。搞半天没有任何反馈,算了,不搞了。&/p&&p&事实上,微博这个东西非常有点游戏系统的感觉,尤其在反馈这个事上。它对人的要求不高,不需要冥思苦想去长篇大论就可以发布一条帖子,如果这个人的粉丝有那么几千上万个,会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得到一次反馈:一个评论或一个转发。新增加粉丝数也是一种反馈,是对此人经营该微博的一个褒奖。短平快的微博写得越多,获得评论以及转发总数就会越多,新增粉丝的概率会更大,也就越刺激一个人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声音,形成一个循环。但这个循环的代价是:人们对反射弧的要求越来越短,像写长文看长篇这种事,越来越没有耐心。&/p&&p&正如本书作者所说,这个世界的确在被游戏所改变,人们在加快输出反馈的速度,同时也对能获得快速反馈的产品服务倾斜他们的注意力,那些费时费力却鲜有反馈的物件,人们越离越远,比如看书这档子事。而有些事,即便如作者所说让它游戏化,也未必有作者笔下那种惊人的效果。比如健身这件事。&/p&&p&时下流行朋友们借助某些健身用具(比如nike+这类手腕工具)计算自己的健身效果,并在社交网络上进行较量,以刺激自己坚持锻炼。但我亲眼见到一篇文章,作者大谈一开始和朋友们是如何得较劲,到后来各自皆是每天为0卡路里的消耗。将一些正经事游戏化,不见得有多么行得通。&/p&&p&家中一位很少接触游戏和互联网的长辈和我说道:游戏这个东西让人快速反应快速思考,但一定不会是深入思考,长此以往,一定会让小孩变得沉不住气也坐不住。这话当然不是指所有游戏,有些解密类游戏还是需要深入思考的。但就大部分游戏而言,所言还是颇有见地。反射弧过短,反馈过快过轻,这个世界即便被改变了,未必是这个世界之福。&/p&
我沉迷于游戏, 让我无法自拔,游戏所带来的快乐和抑郁让我着迷于去研究我为什么会这么喜欢它,所以我去读《游戏改变世界 》《游戏的心理机制》等书籍和文章, 我开始喜欢与众不同的见解, 开始查阅google, 下面就是一个眼前一亮的家伙:········…
如果没有游戏,或许我早就不在这个世界上了。&br&
——题记&br&很多时候,我觉得我不应该出生,或者说,我生错了地方。明明和其他人说着同一种语言,他们却听不懂我在说什么,或者从来没把我说的事情当成一回事。&br&各位请不要误会,我不是那种海归小孩,我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我和我周围的人一样,说的是标准的普通话。但是,我的思路和别人似乎不太一样。在看同一件事的时候,我说出来一种观点,得到的既非赞同也非反对,而被其他人用异样的目光注视着,之后总是同一句话,“为什么会这么想呢?”&br&我就是这么被问着,之后长大的。&b&我就像一只发不出声音的小鸟一样,张着嘴唱歌,别人却听不到。&/b&&br&不过&b&我不觉得孤独,因为我有电脑游戏。&/b&&br&我家里算是接触电脑比较早的,那时我还没有上小学,大概4岁左右的样子,拿到的第一台电脑好像是386,还是可以插3.5寸软盘,连windows系统都还没有的那种。在那台机器上,我先是看到了一个学打字版的超级玛丽,之后——就是我们都知道的仙剑。&br&当时还不懂得怎么装电脑游戏,我爸就带着我一起玩。我们俩都很喜欢这款游戏(我很清晰地记得我初中的时候在电脑里放仙剑的bgm,我爸停下他手里的游戏马上问我这张盘从哪里翻出来的= =),我还记得林月如死掉的时候我哭了好半天(后来自己的网名姓林,其实跟月如有很大关系)。再之后,游戏之路就一直没有停下来。&br&别的小朋友玩具柜里都是娃娃、玩具手枪什么的,而我有一整个玩具柜的电脑游戏,一共五层,里面塞满了各种游戏光盘,这是我最引以为豪的事情。嘛,下载游戏神马的当时还木有呢,毕竟当时还没网络,我们卡关了都要打电话问玩过游戏的其他人怎么破关。&br&不过这还不是最令我开心的事情,最令我开心的是——游戏可以很明白我在说什么!我叫主角去哪儿他就去哪儿,他们也不至于听不懂我的命令……至少这比别人拿异样的眼光看我好太多了。而且,我真的会为剧情感动,为最后结局感动,这些都是我在现实当中看不到的。&br&所以,我开始疯狂地玩游戏了。一开始还是爸爸带着我玩,从模拟城市2000玩到红警,后来上小学三年级我终于学会了自己安装游戏,之后自己打通了鹿鼎记搞得我爸后来玩游戏的时候卡关了跑我这里来问——超级爽!!!&br&不过后来,因为游戏的原因,我的成绩出现了不稳定的情况。爸妈认为,一定是游戏闹的!&br&之后我爸先骂了我一通(他自己玩的时候自己不说自己,现在想想我感到无比囧),之后我妈说要把那一整个玩具柜的游戏扔掉!!!!&br&晴天霹雳!!!!!!!&br&我抱着我手里的“三国赵云传”的盒子开始狂哭(其实也不是特爱这款游戏,但是这款盒子比较大估计是抱着比较顺手)——嚎啕大哭,扯着嗓子哭,哭了一个多小时,最后把嗓子哭哑了。&br&后来我爸也过来劝(废话,那游戏柜子里也混着他的游戏),我妈没办法终于打消了念头,但是她跟我说了一句,“你要是不好好念书,将来连买游戏的钱都没有!”&br&恐惧感油然而生……我没有朋友,没有人和我聊得来。如果连游戏也没有的话,我可能就要被整个世界抛弃掉了。&br&之后我就真的很乖很乖地开始好好念书了。当然我的资质也不好,反正即使努力学了也挣不到很高的名次,但是至少能让我争到玩游戏的机会。&br&对我而言,这就足够了。大概没有人会知道,看着很学霸的我其实不过是为了假期可以玩的了游戏才好好念书。&br&而且,我真的从游戏里学到了好多。从模拟城市2000里学会了城市规划,从美少女梦工厂里明白了养孩子的艰辛,从各种rpg游戏里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做人要正直、善良、要懂得去帮助有困难的人……&br&我觉得,游戏对我来讲,也是改变我人生的课程。&br&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风色幻想系列——这是改变我一生的游戏。直到现在,我仍然能记得那个白发的夜莺歌姬——凯琳·塞拉菲姆的那句话:&br&”奇迹=努力+绝不放弃“&br&所以资质不高的她一直努力着,在任何时候都没有放弃过。所以她才是断罪之翼的奇迹制造机。&br&这样一个有点呆呆的女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想来,我后来一贯拼命地作风,或许就是受了她的影响。&br&后来,我选择了英语系考上了文科学校——话说回来,当初学英语其实重点是为了能玩最终幻想8,以及其他一些没有人翻译的游戏。一边玩电脑一边查词典,结果造就了好的英文水平。我当时选英语系其实也有个原因——日后想一直做游戏的翻译,包括后来自学日语也是因为这样。毕竟我并不喜欢摆弄零件器械,也不喜欢理科的东西,以这种方法,至少我不会离游戏太远吧……&br&但一进大学一打听才知道——根本就没有什么翻译是专门翻译游戏的。不过由于”凯琳效应“的惯性使然,我还是在用以往的做法努力念书,当然业余时间还是在玩游戏。附带一提,我是不玩网游的,因为在那里的人扯的太多,打的也太多,我不觉得那是我想要的世界。&br&后来,工作了,我本以为我还会一直玩着单机,直到有一天,我在给一个游戏写了一个同人小说之后,突然冒出来一个念头——&br&“为什么不把它做成游戏?”&br&在网上狂搜一通之后,我认识了rm,我发现原来还有这么个软件,即使不会编程也可以把游戏做出来!&br&我花了大概四个月的时间,做了我游戏的序章和第一章——嘛,现在看起来真的是做的很差啦,很多细节设置不到位,也没有设任务提示。后来我把这个游戏放到了贴吧和66上,居然、居然就真的获得了部分网友的认可!!大家很喜欢我写的剧情,有人还一直跟我私信,向我要攻略……&br&看到大家说喜欢剧情的那一刹那,我哭了。&br&&b&终于、终于、终于有人,听得懂我在说什么了!!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我说的话,我讲的故事,没有人会感觉很奇怪,听不懂;相反,我的玩家会认认真真地,听我继续说下去……&/b&&br&我因为制作游戏,也认识了很多的朋友,真的可以称得上是朋友的朋友。没有一个人,会觉得我奇怪,因为大家都是在用中二的语言,说着中二的话。这时候我才明白,我原来是一个骨子里的中二,被扔在了一个非中二的环境里,而现在,我找到了组织。&br&如果没有游戏一路陪着我,我走不到这一天。我会机械性地念书,工作,为自己的孤独迷茫并痛苦着,最后在一个无人所知的角落里,选择消失。&br&谢谢游戏,你陪我一路走来;&br&谢谢游戏,你给了我认识这个世界的机会;&br&谢谢游戏,你让我找到了我真正的朋友;&br&游戏,你是我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我的性格,我的志向,因你而存在。
如果没有游戏,或许我早就不在这个世界上了。 ——题记很多时候,我觉得我不应该出生,或者说,我生错了地方。明明和其他人说着同一种语言,他们却听不懂我在说什么,或者从来没把我说的事情当成一回事。各位请不要误会,我不是那种海归小孩,我是土生土长…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想要的就是无论何时何地,我就是知道你就在那里。改变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 重要的的是学会了什么 ,值得给大家分享和借鉴的。补充:本人深度游戏中毒者!游戏?电子游戏?街机?网游?单机?主机?掌机?手游?
不知道有没有热爱《最终幻想10》的,当年看了剧情动画,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在高中买了3年游戏机实用技术、动画基地、动感新势力、掌机王等杂志,买了PS2,了解了很多其它游戏。书橱里有一排全是最终幻想的特刊、原画集、纪念刊等,了解了它背后的种种故事。但在我玩过的那么多游戏里,唯独这款最终幻想10玩得最少,剧情动画倒是看了无数次。尤娜还是我心里的完美恋人,只是现在有了未婚妻的我很少想起她了。扯远了,初中从未受任何游戏吸引过,进高一时班级第一,唯独看到ff-10后无法自拔,成绩一落千丈,高考无悬念只考了二本,所以游戏对人生应该是影响的。
&p&我沉迷于游戏, 让我无法自拔,游戏所带来的快乐和抑郁让我着迷于去研究我为什么会这么喜欢它,所以我去读《游戏改变世界 》《游戏的心理机制》等书籍和文章, 我开始喜欢与众不同的见解, 开始查阅google, 下面就是一个眼前一亮的家伙:&/p&&p&············································································································································&/p&&p&·· 以下转自---上海魏武挥的博客&/p&&br&&p&我接触计算机是从打游戏开始的——应该是在初中的时候。后来为了快速通关,我甚至还自学了一点程序语言。我一向对游戏痴迷这个事不太以为然,因为我自己就是个游戏迷,但没见的误了什么学习或者工作。所以我和很多家长不同的是,我并不反对小孩打游戏。我的儿子一直到四年级,每天都可以非常自由地打各种游戏(因为我还买了很多专用游戏机)。时下五年级,直接面临升中学,在他母亲的强烈要求下,才有所收敛:只有周五、六、日三天可以打游戏。&/p&&p&在我的观察中,我儿子并没有“沉溺于游戏”的症状,他打游戏一般超过一个小时时会很自觉地放下游戏去干点其它的娱乐事宜。于是,我得出一个结论:沉溺游戏的,大抵都缺少其它娱乐方式。当手上只有游戏可玩时,自然会沉溺下去。这个结论的往下推论就是,游戏没那么“电子海洛因”。&/p&&p&然而,当我看完这本《游戏改变世界》时,我的看法有了一些改变。这是一本极力鼓吹游戏正面因素的书,作者用了好多例子让我们认同游戏。但我看完之后,却完全得出了相反的论调。&/p&&p&作者麦格尼格尔是一名非常资深的游戏玩家,她对游戏的认识可以说相当到位。她把游戏细细解构了一番。在她看来,一个完美的游戏应该包括如下几个部分:目标、规则、反馈系统和自愿参与。其它三项我觉得都没什么好多细说的,恰恰是这个“反馈”,非常值得细细思考一番。&/p&&p&我有一个朋友,现在跑香港去读博士,近来很痛苦,以至于有了休学的想法。QQ上简单聊过几句,我觉得她最大的问题是反馈失却。在香港,作为一个大陆学生其实朋友很少,加上她读的是博士,同学就更少。而她确定的学术方向又是一个偏冷门的方向,也没什么人可以讨论。几个因素合起来,缺少反馈的冷板凳是会让人崩溃的。&/p&&p&有时候现实生活让人觉得很boring的原因就在于反馈不足。比如说你看一本书,看完以后其实没什么反馈。注意,反馈一般指的是外界给予一个刺激,内心深处觉得获得了什么并不是反馈。读一本书不仅结果缺少反馈,中间的历程就连内心的反馈可能都欠奉。一般说来,读一本书需要花上几天的时候,而这几天,很有可能是没有反馈的。&/p&&p&但打游戏就完全不同,它的反馈很量化,而且很及时。打死一个妖怪,经验值立刻上升多少多少点,运气好的话,立刻当啷一声发现一个宝物。所有优秀的游戏,都有一个优秀的反馈系统会让人充满成就感,并在获得一个成就的基础上,向下一个成就出发。游戏的声光色效很重要,但对于反馈系统而言,却是第二位的。早期的MUD游戏没有任何声光色效,但有好的反馈系统,同样让人痴迷。&/p&&p&游戏所设计的规则其实和反馈有密切的关系。比如一个角色扮演游戏中,玩家初期升级都是相对较快的。跑上来,打死几个很普通的妖怪,就能升上一级,也能得到一些在初期会非常有用的宝物。这种反馈系统可以让玩家迅速卷入到这个游戏中而不至于立刻放弃。我打游戏也算不少了,我从来没见过任何一个角色扮演游戏在初期就需要非常努力才能升级的。这种让玩家可以快速上手的规则,就是一种反馈系统。&/p&&p&读到这里,我的思绪已经和作者不再一致了,她还在继续讴歌游戏,但我却意识到一个非常要紧的问题:这种反馈,是不是过于轻易了?&/p&&p&大多数游戏都要求玩家的反应要足够快,越快就会在游戏中表现越优秀,也就会得到越好的反馈。这种短平快,我借用网络上的一个词来形容之:反射弧足够短。而长期浸淫游戏的人,会对反馈的及时性要求很高,反射弧太长,他会很容易失去兴趣。搞半天没有任何反馈,算了,不搞了。&/p&&p&事实上,微博这个东西非常有点游戏系统的感觉,尤其在反馈这个事上。它对人的要求不高,不需要冥思苦想去长篇大论就可以发布一条帖子,如果这个人的粉丝有那么几千上万个,会很容易在短时间内得到一次反馈:一个评论或一个转发。新增加粉丝数也是一种反馈,是对此人经营该微博的一个褒奖。短平快的微博写得越多,获得评论以及转发总数就会越多,新增粉丝的概率会更大,也就越刺激一个人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声音,形成一个循环。但这个循环的代价是:人们对反射弧的要求越来越短,像写长文看长篇这种事,越来越没有耐心。&/p&&p&正如本书作者所说,这个世界的确在被游戏所改变,人们在加快输出反馈的速度,同时也对能获得快速反馈的产品服务倾斜他们的注意力,那些费时费力却鲜有反馈的物件,人们越离越远,比如看书这档子事。而有些事,即便如作者所说让它游戏化,也未必有作者笔下那种惊人的效果。比如健身这件事。&/p&&p&时下流行朋友们借助某些健身用具(比如nike+这类手腕工具)计算自己的健身效果,并在社交网络上进行较量,以刺激自己坚持锻炼。但我亲眼见到一篇文章,作者大谈一开始和朋友们是如何得较劲,到后来各自皆是每天为0卡路里的消耗。将一些正经事游戏化,不见得有多么行得通。&/p&&p&家中一位很少接触游戏和互联网的长辈和我说道:游戏这个东西让人快速反应快速思考,但一定不会是深入思考,长此以往,一定会让小孩变得沉不住气也坐不住。这话当然不是指所有游戏,有些解密类游戏还是需要深入思考的。但就大部分游戏而言,所言还是颇有见地。反射弧过短,反馈过快过轻,这个世界即便被改变了,未必是这个世界之福。&/p&
我沉迷于游戏, 让我无法自拔,游戏所带来的快乐和抑郁让我着迷于去研究我为什么会这么喜欢它,所以我去读《游戏改变世界 》《游戏的心理机制》等书籍和文章, 我开始喜欢与众不同的见解, 开始查阅google, 下面就是一个眼前一亮的家伙:········…
如果没有游戏,或许我早就不在这个世界上了。&br&
——题记&br&很多时候,我觉得我不应该出生,或者说,我生错了地方。明明和其他人说着同一种语言,他们却听不懂我在说什么,或者从来没把我说的事情当成一回事。&br&各位请不要误会,我不是那种海归小孩,我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我和我周围的人一样,说的是标准的普通话。但是,我的思路和别人似乎不太一样。在看同一件事的时候,我说出来一种观点,得到的既非赞同也非反对,而被其他人用异样的目光注视着,之后总是同一句话,“为什么会这么想呢?”&br&我就是这么被问着,之后长大的。&b&我就像一只发不出声音的小鸟一样,张着嘴唱歌,别人却听不到。&/b&&br&不过&b&我不觉得孤独,因为我有电脑游戏。&/b&&br&我家里算是接触电脑比较早的,那时我还没有上小学,大概4岁左右的样子,拿到的第一台电脑好像是386,还是可以插3.5寸软盘,连windows系统都还没有的那种。在那台机器上,我先是看到了一个学打字版的超级玛丽,之后——就是我们都知道的仙剑。&br&当时还不懂得怎么装电脑游戏,我爸就带着我一起玩。我们俩都很喜欢这款游戏(我很清晰地记得我初中的时候在电脑里放仙剑的bgm,我爸停下他手里的游戏马上问我这张盘从哪里翻出来的= =),我还记得林月如死掉的时候我哭了好半天(后来自己的网名姓林,其实跟月如有很大关系)。再之后,游戏之路就一直没有停下来。&br&别的小朋友玩具柜里都是娃娃、玩具手枪什么的,而我有一整个玩具柜的电脑游戏,一共五层,里面塞满了各种游戏光盘,这是我最引以为豪的事情。嘛,下载游戏神马的当时还木有呢,毕竟当时还没网络,我们卡关了都要打电话问玩过游戏的其他人怎么破关。&br&不过这还不是最令我开心的事情,最令我开心的是——游戏可以很明白我在说什么!我叫主角去哪儿他就去哪儿,他们也不至于听不懂我的命令……至少这比别人拿异样的眼光看我好太多了。而且,我真的会为剧情感动,为最后结局感动,这些都是我在现实当中看不到的。&br&所以,我开始疯狂地玩游戏了。一开始还是爸爸带着我玩,从模拟城市2000玩到红警,后来上小学三年级我终于学会了自己安装游戏,之后自己打通了鹿鼎记搞得我爸后来玩游戏的时候卡关了跑我这里来问——超级爽!!!&br&不过后来,因为游戏的原因,我的成绩出现了不稳定的情况。爸妈认为,一定是游戏闹的!&br&之后我爸先骂了我一通(他自己玩的时候自己不说自己,现在想想我感到无比囧),之后我妈说要把那一整个玩具柜的游戏扔掉!!!!&br&晴天霹雳!!!!!!!&br&我抱着我手里的“三国赵云传”的盒子开始狂哭(其实也不是特爱这款游戏,但是这款盒子比较大估计是抱着比较顺手)——嚎啕大哭,扯着嗓子哭,哭了一个多小时,最后把嗓子哭哑了。&br&后来我爸也过来劝(废话,那游戏柜子里也混着他的游戏),我妈没办法终于打消了念头,但是她跟我说了一句,“你要是不好好念书,将来连买游戏的钱都没有!”&br&恐惧感油然而生……我没有朋友,没有人和我聊得来。如果连游戏也没有的话,我可能就要被整个世界抛弃掉了。&br&之后我就真的很乖很乖地开始好好念书了。当然我的资质也不好,反正即使努力学了也挣不到很高的名次,但是至少能让我争到玩游戏的机会。&br&对我而言,这就足够了。大概没有人会知道,看着很学霸的我其实不过是为了假期可以玩的了游戏才好好念书。&br&而且,我真的从游戏里学到了好多。从模拟城市2000里学会了城市规划,从美少女梦工厂里明白了养孩子的艰辛,从各种rpg游戏里学会了做人的道理——做人要正直、善良、要懂得去帮助有困难的人……&br&我觉得,游戏对我来讲,也是改变我人生的课程。&br&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风色幻想系列——这是改变我一生的游戏。直到现在,我仍然能记得那个白发的夜莺歌姬——凯琳·塞拉菲姆的那句话:&br&”奇迹=努力+绝不放弃“&br&所以资质不高的她一直努力着,在任何时候都没有放弃过。所以她才是断罪之翼的奇迹制造机。&br&这样一个有点呆呆的女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想来,我后来一贯拼命地作风,或许就是受了她的影响。&br&后来,我选择了英语系考上了文科学校——话说回来,当初学英语其实重点是为了能玩最终幻想8,以及其他一些没有人翻译的游戏。一边玩电脑一边查词典,结果造就了好的英文水平。我当时选英语系其实也有个原因——日后想一直做游戏的翻译,包括后来自学日语也是因为这样。毕竟我并不喜欢摆弄零件器械,也不喜欢理科的东西,以这种方法,至少我不会离游戏太远吧……&br&但一进大学一打听才知道——根本就没有什么翻译是专门翻译游戏的。不过由于”凯琳效应“的惯性使然,我还是在用以往的做法努力念书,当然业余时间还是在玩游戏。附带一提,我是不玩网游的,因为在那里的人扯的太多,打的也太多,我不觉得那是我想要的世界。&br&后来,工作了,我本以为我还会一直玩着单机,直到有一天,我在给一个游戏写了一个同人小说之后,突然冒出来一个念头——&br&“为什么不把它做成游戏?”&br&在网上狂搜一通之后,我认识了rm,我发现原来还有这么个软件,即使不会编程也可以把游戏做出来!&br&我花了大概四个月的时间,做了我游戏的序章和第一章——嘛,现在看起来真的是做的很差啦,很多细节设置不到位,也没有设任务提示。后来我把这个游戏放到了贴吧和66上,居然、居然就真的获得了部分网友的认可!!大家很喜欢我写的剧情,有人还一直跟我私信,向我要攻略……&br&看到大家说喜欢剧情的那一刹那,我哭了。&br&&b&终于、终于、终于有人,听得懂我在说什么了!!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我说的话,我讲的故事,没有人会感觉很奇怪,听不懂;相反,我的玩家会认认真真地,听我继续说下去……&/b&&br&我因为制作游戏,也认识了很多的朋友,真的可以称得上是朋友的朋友。没有一个人,会觉得我奇怪,因为大家都是在用中二的语言,说着中二的话。这时候我才明白,我原来是一个骨子里的中二,被扔在了一个非中二的环境里,而现在,我找到了组织。&br&如果没有游戏一路陪着我,我走不到这一天。我会机械性地念书,工作,为自己的孤独迷茫并痛苦着,最后在一个无人所知的角落里,选择消失。&br&谢谢游戏,你陪我一路走来;&br&谢谢游戏,你给了我认识这个世界的机会;&br&谢谢游戏,你让我找到了我真正的朋友;&br&游戏,你是我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我的性格,我的志向,因你而存在。
如果没有游戏,或许我早就不在这个世界上了。 ——题记很多时候,我觉得我不应该出生,或者说,我生错了地方。明明和其他人说着同一种语言,他们却听不懂我在说什么,或者从来没把我说的事情当成一回事。各位请不要误会,我不是那种海归小孩,我是土生土长…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ps3盗版游戏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