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找到动召唤智力之源源?

动力之源何处来?_网易新闻
动力之源何处来?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本报记者 盛刚 齐淮东 杨国胜
从项目建设的质速并进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从城市空间的拓展到人居环境的改善,从硬环境打造到软环境提升……潍坊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能不断跃上新境界,既与其登高望远的开阔视野密不可分,也要靠持续不断的动力支撑和推动。是怎样的“内核”在驱动着这座迅速崛起的城市?
“干部不能只吆喝不干事”
经济指标每两年翻一番,每天投入发展的资金都超过1亿元,每3天就有一个项目引进,每5天就有一个亿元项目落地……超强行动力之下,一座充满希望的滨海新城在盐碱地上蓄势显现。
支撑“滨海速度”的是“滨海精神”。有人说,在人群中一眼就能认出谁是滨海开发区的人,他们又黑又瘦,但特别能战斗领导干部身先士卒,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干给一级看。当地宣传部的同志告诉记者,在潍坊沿海防护堤二期工程合龙倒计时的那些日子里,滨海开发区一班人率领建设大军几乎日夜奋战在工地上,不在现场你无法体会到那种“玩命”的感觉!
不止在滨海。不干则已、干则一流,已成为潍坊各级的庄严承诺。觉悟不是一天提升的,既有干事创业科学发展氛围的激发,也受不断完善的制度的约束和鞭策。榜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先进共产党人的楷模王伯祥、崔学选等就诞生在这片热土上。潍坊市委书记张新起常说:“干部不能只吆喝不干事。权大干大事,权多多干事,一级干成一级的事。不但要干,而且要干好,不能让别人戳脊梁骨。”
近年来,潍坊市建立完善了责任分工、工作调度、会议纪要、现场指挥、亲自办理、督查考核等干部制度,这一工作机制把每一个党员干部都纳入到干事创业的链条中。比如,在潍坊的大环保工作新格局中,包括市委书记在内的市委常委、副市长以及人大、政协的负责人等20多位市级领导,每人手上都有治污工程。为加快重点流域区域污染治理,市长与16个县(市、区)政府(管委会)“一把手”分别签订了污染治理责任书,哪里的环保工作出了问题,首先要问责“一把手”。仅去年一年,市委书记先后9次对环保工作作出批示,市长也创下了30日内挂帅督办20次环保工作的先例。
现场观摩点评也很有威力。每年上下半年,由潍坊市几大班子领导、各县市区党政一把手、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点评考核团”,对潍坊各县市区各进行一次观摩点评。哪里干的咋样,上了多少项目,说得多好没有用,现场一看就知道。现场打分公布,座次排出,重罚重奖。
这项制度,从最初主要关注经济项目建设,到如今涵盖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民生改善方方面面,内容不断充实和完善。打分结果已成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职务级别调整和奖惩的重要依据之一。
2006年以前,昌乐县经济社会发展一直在潍坊排老末。2007年初新班子上任后,先后建立健全了一线工作、星级服务、限时办结、首问负责、责任追究等机制,当年就打了翻身仗,现场点评全市第一,并连续三年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综合考核位居全市前三名。如今的昌乐,各项工作争一流、创先进已成为各级干部的自觉行动。
“现场观摩,谁干得好,一目了然。领先者不敢自满,落后的奋起直追。谁也不能懈怠。”时任昌乐县委书记、现任潍坊市副市长王树华说。
不光有上对下的考评,潍坊还把评判权交给企业,每年选取3000家左右的企业和个体私营业户代表,对市直部门、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围绕其工作作风、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等进行“双评议”,对评议出最差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第一次诫勉,第二次免职;对得“差”票5票以上的工作人员,经查属实的,调离岗位或辞退。
以发展实绩优胜劣汰,让干事者、成事者有机会、有舞台、有地位,带来潍坊干部干劲和效率的极大提升,也让他们赢得潍坊市民的赞誉和肯定。在六月份全市满意度网络调查中,群众对党委,政府工作的满意度达95.3%。在全省群众满意度测评中潍坊市连续三年位居前列。
人才是“第一资源”
夜幕下的潍坊,4万多盏LED路灯将城市装扮得格外漂亮。这些路灯都是由中微光电子生产的。
现在,中微光电子已是全球最大的LED路灯供应商,技术世界领先。然而7年前,在国外工作多年的中微光电子董事长孙夕庆博士回国创业时,却鲜有人敢引进这种人们了解甚少的高性能产品。
潍坊市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为促其尽快做强做大,潍坊不但投入近亿元扶持资金,使公司快速度过“成长期”,而且通过政府采购,先行在政府机关和几条主要街道使用这种路灯。实际推行中遇到阻力时,甚至不惜撤掉路灯处主任。市领导这样对记者说,一个路灯杆后面也有既得利益者。不破除这些阻碍,人才留不住,产业也无法发展。
孙夕庆感叹:离开潍坊,不会有中微的今天。
而当地的同志则说,没有中微,哪来潍坊半导体照明完整的产业链?又怎会有潍坊的人才效应?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回国来潍创业。潍坊市去年重点引进扶持的首批17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中,有12人在发达国家取得学位并具有科研创新和创业经历,有14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和山东省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
人才来了,项目也来了。国家“千人计划”人选、省“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留美博士张光志和他的团队研发的产品,打破了国外公司在调谐激光器技术和产品方面的垄断;留加博士孙荪运的高硅光刻胶项目,将此前国际最先进的22纳米芯片刻电路线缩小到8纳米,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还实现光刻胶研发的国际重大突破……
引进一个领军人才带来一个创新团队,一个创新团队催生一个新兴产业,一个新兴产业带动一座城市整体转型发展。潍坊的人才战略给人以启发。
潍坊市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赵志远说:“人才是‘第一资源’。用好这个资源不能‘一时兴起’,也不是‘一朝一夕’。要有长远眼光,要舍得投入,要多些理解和宽容,要给创业者时间。”
尝到人才甜头的潍坊,着力构建人才工作考核长效机制,2008年,出台了《关于加强人力资源建设的意见》,并细分为140项指标,纳入对市直部门工作的绩效考核范围。2010年启动“潍坊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扶持计划”,确定用5年时间重点引进扶持100名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创新创业人才或团队,符合条件的,最低给予100万元一次性资助等扶持政策。“十一五”期间,潍坊每年投入2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金,重点用于扶持公共技术研发中心、人才重点工程和人才创业项目等平台建设。仅潍坊高新区就拥有2个国家级、35个省级企业研发中心和8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省级孵化器2家。
除了引入高端人才,潍坊也十分重视技能人才。他们在山东省率先建立首席技师选拔管理制度,全市现拥有高级工以上高技能人才12.6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7.2%,无论是从人才总量还是劳动力占有比重来看,均居山东省前列。目前,全市职业院校发展到61所,其中国家级重点职业院校24所,每年培养技能人才近10万人,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市。
对创新创业人才的渴求已融入到这座城市的“血液”中,和着经济脉搏一起有力地跳动。人才战略成为潍坊打造先进制造业和推动城市转型的强力引擎。
创新永无止境
潍坊“世界风筝都纪念广场”的东面,人民银行潍坊市中心支行办公楼上,赫然矗立着一块130多平方米的LED显示屏,每天15小时滚动播放金融新闻、动态、宣传信息,在当地有“金融第一屏”之称。
这个LED显示屏是由潍坊市政府投资300万元立的。政府在此设立“金融之窗”,用心可谓良苦。其意既在向市民宣传与普及金融知识,也昭示了政府打造金融生态城市的决心。2005年,潍坊在全省乃至全国率先出台了《关于促进金融产业做强做大的意见》,扶持金融业发展;2009年提出了“争创全省第一、全国一流的金融生态环境”的工作目标,在城市中心建设了省内惟一的金融功能区,设立了股份制银行服务中心。从打造“信用潍坊”入手,政府主导、部门联动、银行助推、
社会参与的金融生态建设体系蔚然成型。
“十一五”初期,潍坊市金融体系中仅有8家银行机构,17家保险公司和2家证券公司。至2011年,银行机构达到17家,保险公司达到47家,证券公司达到6家,小额贷款公司迅速发展到27家。迄今,全市上市公司总数达到32家,股票36只,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总额达425亿元,均在省内名列前茅。
潍坊市市长许立全说:“金融生态环境改善了,钱就来了。由此推断,硬实力要靠软环境支撑。提升软环境,就必须对那些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和创新”。
抓住被确定为全省唯一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市的机遇,近年来,潍坊市勇于先行先试,加快推进农村体制、企业和科技体制、土地和投融资体制、社会体制、行政管理体制5大方面26个项目123项专题的改革,并在一系列重点领域和环节取得重要成果
推动效能革命。探索市区集中审批和县乡一体化审批新机制,简化审批流程,不断扩大网上审批范围。目前,70%的审批事项已经实现了网上审批。行政审批年均提速30%以上。
实施乡镇体制改革,六大类84项县级管理权限全部下放到镇,10个有扩权任务的县市区已全面完成镇级扩权改革任务。
农村社区建设扎实推进,实现了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走在改革最前面的诸城,又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以社区取代原行政村成为农村基层新的建制单元,选举产生农村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社区党组织。“这些发轫于基层实践的创新之举,不但满足了群众对各种服务的需要,而且提升了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水平,成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文明融合的强大动力和组织保障”。潍坊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邹庆忠说。
创新无处不在,创新永无止境。不断进行的机制体制创新,创造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宜居宜业的生态环境……所有这些,都成为推动潍坊跨越式发展的动力之源。
本文来源:大众网-大众日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第08版:中国执法者
“疑难案件我来办”
邓铁军 曾城
        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人民检察院控申科科长 苏伟忠  □苏伟忠耐心倾听黄某的满腹委屈,多次给他端茶倒水,帮助黄某上卫生间,中午和傍晚从饭堂打来饭菜,亲自喂给黄某吃。  □路上,有一段100多级的石阶,苏伟忠和同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慢慢地,一级一级地将黄某连同其轮椅抬上石阶。  □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在心灵上架起一座通达来访人的心桥,向来访者倾注一份真挚的暖意。做到这一点,再难缠的矛盾与问题都可以妥善解决,让上访人口服心服。  他有教师的仁爱细致,有法律人的专业理性,7年控申科工作经历,让他对法理情有了更深切的领悟和理解。  “若不是碰到迈不过去的坎儿,谁会没事来检察院求助?我们如果敷衍塞责,非但不能为他们排忧解难,还会让矛盾一步步加深。”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检察院控申科科长苏伟忠说,对所有的群众来访,他都会报以同理心,“试想一下,如果你的父母兄弟摊上这事儿,你会怎么处理?”  正是源于这种同理心,苏伟忠接待每一位上访人时,态度都特别温和。一些矛盾,也在他坚持不懈的温和说理、耐心调解和多方奔走中得到化解。  给轮椅上的上访人喂饭  1995年,苏伟忠从一名教师转行进入藤县检察院,后由于能力突出,调入梧州市检察院。22年来,他先后在院办公室、公诉、反贪、控申等多个部门工作,无论在哪个岗位,他的工作态度都是一以贯之的恪尽职守、孜孜以求。  “到检察机关来上访的人,多半是遇到了难事,我们的职责就是依法、用心解决他们的难事。”苏伟忠对自己的职责有精准的理解。  2008年,梧州市蝶山区农民工黄某在一酒店安装LED广告牌时,不慎从高空跌落,导致头部、颈部、腰部受重伤,经鉴定构成一级伤残,终身需要坐轮椅。黄某被认定为工伤,法院判决广告公司及其法定代表人张某赔偿黄某35万元。然而,该公司不久即倒闭,张某也无力一次性拿出所有赔偿款,在法院的调解下,双方达成协议:张某先行赔偿黄某5万元,以后每月支付500元,每年年底再支付一定数额的赔偿款。可是,张某在首次赔偿5万元后,经常会因经济能力跟不上,不能及时给付赔偿款,导致黄某家人多次将坐着轮椅的黄某送到法院或检察院,然后不管不问。  2015年12月的一天,黄某家人再次将黄某滞留在梧州市检察院门口,苏伟忠知悉后,立即将黄某推进检务接待大厅,认真倾听其诉求,深入了解他的真实想法,然后耐心地释法说理,引导黄某依法维权,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意气用事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所有矛盾,最后都要回到法治轨道内解决。”那天,苏伟忠从早上8点多到晚上8点,一直陪着轮椅上的黄某。对黄某的遭遇,他打心底同情,但要帮助其拿到赔偿款,又不是打几个电话说几句好话就能解决的。  苏伟忠耐心倾听黄某的满腹委屈,多次给他端茶倒水,帮助黄某上卫生间,中午和傍晚从饭堂打来饭菜,亲自喂给黄某吃。天气寒冷,午休时,苏伟忠还将自己的毛毯拿来给黄某盖上,以免黄某受凉。  与此同时,苏伟忠积极和黄某亲属、当地村委、镇政府和法院联系、沟通,邀请他们前来共同解决黄某诉求。在苏伟忠的协调和努力下,法院表示愿意加大督促张某及时支付赔偿款力度,并为黄某办理国家司法救助;镇政府和村委答应从低保、节日慰问等方面对黄某加大帮扶力度;镇司法所称愿意为黄某长期免费提供法律服务。  经过苏伟忠不懈努力,黄某终于同意回家。那天,苏伟忠和同事亲自送黄某回家,路上,有一段100多级的石阶,苏伟忠和同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慢慢地,一级一级地将黄某连同其轮椅抬上石阶。苏伟忠的举动让黄某大为感动,到家后他不停道谢。  在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黄某的基本生活有了稳定保障,此后他再也没有上访。  把信访变成信服  控申工作面对的情况复杂,苏伟忠告诉我们,要化解调停矛盾,在工作中除了耐心释法,还要注重讲理说情。  2010年,家住藤县的吴某向当地法院提起离婚诉讼,一审法院判决准予他和妻子离婚,妻子用于赌博所欠债务由其个人清偿,夫妻共有房产归吴某所有,吴某补偿妻子7万元。吴某妻子不服,向梧州市中级法院提出上诉。接到二审法院的案件受理通知书后,吴某没有理会,独自一人到广东打工,多年未回。后来,在吴某没有到庭的情况下,二审法院作出缺席判决,认为没有证据证明吴某妻子所借债务系用于赌博等个人非法活动,因此其所欠20多万元债务系夫妻共同债务,改判债务由二人共同承担。2015年春节,吴某回家,看到二审判决书,认为判决极不合理,便向梧州市检察院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高级法院同时提出控告申诉。  由于该案历时较长,两年来经历了梧州市检察院的受理、中止审查、恢复审查、作出不支持监督决定等多个环节。这期间,吴某多次到梧州市检察院上访,态度偏激。  接待吴某的依然是苏伟忠。他耐心、热情地倾听其陈述,不厌其烦地解答有关法律程序等相关问题,指点其如何正确地申诉、求助、维权,在作出不支持监督决定后,苏伟忠和民行部门案件承办人共同对吴某进行了释法说理,解释目前证据并不能证实其妻所借债务系用于赌博等个人非法活动,因此二审法院改判该债务由二人共同承担是正确的,不符合检察机关的抗诉条件,同时告知吴某,如果今后找到能够证实这笔债务系其妻用于赌博的证据,他可以再向法院或检察院递交,届时法院或检察院经审查后认为符合条件的,会依法启动再审或抗诉程序。  经过吴伟忠耐心解释,吴某对梧州市检察院的决定表示理解。  “虽然最后的处理结果没有如我所愿,但我仍然要感谢检察官,尤其要感谢苏伟忠科长。我相信,在你们的法律监督下,我的权益、法律的尊严一定能得到维护!”近日,吴某特意给梧州市检察院寄来一封感谢信。  “对于群众的上访,他总是想方设法地积极化解,勇于‘啃’硬骨头,把‘信访’引向‘信法’,让‘信访’变成‘信服’,最后将无数矛盾化于无形。”一位同事谈起苏伟忠,由衷地表示感佩。  2006年7月的一天,廖某与邻居覃某因建房界址问题引发纠纷,双方发生口角后,廖某等人持械进入覃某家中,将覃某及其母亲梁某打伤,后鉴定为轻微伤。公安部门以廖某涉嫌非法侵入住宅立案侦查,但案发后,廖某一直外逃,直至2012年春节才向公安机关投案自首。岑溪市检察院审查案件后,认为廖某行为情节轻微,危害不大,作出不起诉决定。覃某、梁某对此不服,向梧州市检察院提出申诉。  苏伟忠是案件承办人,他了解到案发后梁某、覃某母子俩一直在村、镇、县、市进行控告申诉,属于典型的老上访户。为了真正化解矛盾,他当面或通过电话方式与双方当事人沟通了几十次,最终决定采取在当地村委公开答复的形式宣布办理结果。那天,他邀请了人民监督员、律师、派出所民警、村干部代表参加了公开答复会,将办案过程呈现在阳光之下。  公开答复会上,苏伟忠从法律角度详细解释了检察机关作出不起诉决定的理由,继之又引用清代“三尺巷”的典故,逐句解释“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故事背景,引导双方当事人从远亲不如近邻的角度思考问题。最后,双方态度缓和下来,各退让一步,廖某主动表示愿意赔偿覃某和其母亲梁某经济损失1.5万元,覃某、梁某也同意原谅廖某。双方还就建房界址问题,达成一致意见。  一起当初看起来不可能缓和的邻里怨仇,最后以双方握手言和的方式化解。苏伟忠终于松了一口气。事后,覃某感慨地对苏伟忠说:“真的很感谢苏伟忠科长!您费了很多心力,还用通俗易懂的小故事讲出大道理,让我们心服口服!”  失明的被害人感受到光亮和温暖  苏伟忠不仅善于解开上访人心结,对于困难当事人,他总是怀揣仁心大爱。  2008年2月,林某因感情问题与男友陈某发生争执,其间失控的陈某疯狂地手持水果刀将林某刺成重伤,导致其双目失明。后法院以故意伤害罪判处陈某有期徒刑十五年。虽然陈某受到法律制裁,但林某的经济损失一直没能得到赔偿。  后来,林某与邻村的甘某结婚并生下两个孩子。一家人处境艰难,全家仅靠甘某一人耕种1亩水田和每月300多元农村低保金维持生活,家中房屋还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建的泥砖瓦房,如今已成危房。  苏伟忠得知林某情况后内心受到极大触动,多次前往林某家中、村委、镇政府,详细调查了解林某情况。在苏伟忠的多方奔走呼吁下,自治区、梧州市、苍梧县三级检察院启动对林某的联合救助,为其发放救助金11万元,帮助协调解决了林某的户口迁移、农村低保、残疾补助、危房改造、精准扶贫、心理辅导等问题。如今,林某逐渐从被伤害的巨大阴影中走出来,家中旧房已被推倒重建,一家人很快就能住进新房。  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检察院党组副书记、副检察长刘继胜和梧州市检察院检察长黄昱等一行专程来到林某家中,为其发放救助金。想起自己的遭遇,林某几度哽咽。曾经以为,余下的人生会在黑暗和贫困中度过,没想到苏伟忠给她送来了光亮,检察院给了她温暖和关爱。她不停地道谢,并送上了一面绣着“人民检察为人民,三级救助解民忧”的锦旗,表达全家人的感激之情。  “天天跟带着负面情绪的人甚至无理取闹的人打交道,会不会很疲惫?久而久之,态度会不会变得敷衍应付?”我们问他。  “会感到疲惫,但我会警惕这种情绪,然后设身处地想想,那位上访人如果就是我的亲人或者朋友,我会怎么办?这样一想,想为他们解决矛盾和困难的动力就又上来了。”苏伟忠的回答特别平实。  该院有关负责人介绍,7年来,经苏伟忠办理的接访案件有700余件,接访过程中,他始终坚持“一声问候,一个笑脸,一杯热茶”的工作方式,让来访人感受到温暖和诚意,“他办理的刑事申诉、国家赔偿案件有40多件,国家司法救助案件13件,发放救助金40多万元,综合解决了被救助人其他方面的困难,有效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2010年以来,梧州市检察院连续三次获得全国、全区检察机关“文明接待示范窗口”称号。  苏伟忠个人也拿了不少荣誉,仅2010年以来就先后获得“广西打黑除恶先进个人”“梧州市执行‘三个力’先进个人”等多种称号。这些称号的背后,蕴含着苏伟忠怎样的理念?  “控申工作虽然只是检察机关职能的一部分,却是检察机关直接面对群众的窗口,是构建检察公信力的重要平台。所以,我们在工作中一定要在心灵上架起一座通达来访人的心桥,向来访者倾注一份真挚的暖意。做到这一点,再难缠的矛盾与问题都可以妥善解决,让上访人口服心服。”苏伟忠说。【心理向】自杀动力之源是什么? | 心事鉴定组小组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674559人加入此小组
自杀并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关于自杀的干预和研究也从未间断。生活没希望,遭遇重大挫折……自我保护是人类的本能,自杀的能量该有多大?人们能够持续活下去的关键,在于感到自己有所归属和有用在2006年底和2007年初的几个月,有一名网名为Kristi4的妇女成了厌食症讨论社区的最知名会员。作为生活杂志网一个博客的管理员,她曾给予人们忠告和鼓励,并坦率地写出自己的思想斗争。到了后来,一个星期五的夜晚,在一连串说明她正在计划做的事情后,Kristi4服用超剂量的处方安眠药、肌肉松弛剂和止疼药自杀了。她的死只是所有心理学统计的一个悲剧数据点而已。人们早就知道,厌食症在心理疾病中死亡率最高:患厌食症的病人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人死于与该病有关的原因。但是,现在人们只是知道,很多厌食症病人并不是饿死的,而是自杀。厌食症病人自杀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群的50~60倍,没有任何一种疾病人群有如此高的自杀率。现在,心理学家们试图解释人为什么会自杀这一宽泛的问题。如果这种解释可以成立,它将给精神病学家提供一种筛选病人的新工具,帮助确定哪些病人更可能自杀,从而预防、挽救生命。难以解释的动力自我保护是人类最强大的本能,所以,自杀的驱动力肯定更为强大。但是,它是由什么引起的呢?一个世纪以前,社会学家埃米尔·涂尔干和心理学家弗洛伊德都曾对此提出过解释。涂尔干看到自杀的根源在于社会因素,比如未能融入社会;而弗洛伊德的解释是根源在于本能驱动,特别是他所说的死亡本能。更近的解释则趋向于把重点放在诸如抑郁、绝望和感情痛苦等因素上。但是还没有人成功地回答过自杀的基本问题,即:为什么处在看似相同的境遇,有些人会自杀,而另一些人却不会?哈佛大学研究自杀和自我伤害的心理学家诺克说,通过对大量自杀数据的处理,已经获得了一些进展。比如,研究人员已经了解到,自杀的死亡率正在上升,在全世界范围内目前占到所有死亡的1.5%。15岁至24岁人群的自杀是除交通事故外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妇女比男子更有可能尝试自杀,但男人更容易自杀成功。 有关自杀最麻烦、最难回答的问题就是:我们怎样提前知道?我们可以预先做些什么?以及心中的疑惑:为什么自杀?心理咨询师说大多数自杀的人都有精神失调症——最常见的是厌食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边缘性人格障碍。但绝大多数沮丧和无望的人并不会走向自杀,而自杀风险却也存在于许多其他人群中。自从1965年以来,全世界的自杀率增加了60%,每年大约有100万人自杀成功,每过40秒就有一人死于自杀。但这些统计数字并不能告诉我们哪些人自杀风险最高。成功自杀的两种前提2005年,佛罗里达州立大学自杀研究专家、心理学家乔伊纳的父亲自杀身亡,这一惨痛的打击使得他开始尝试回答这一问题。《为什么自杀》一书于2005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通过对自杀统计资料的研究和对自杀率较高组群的特别关注,乔伊纳认为他已经发现了其他人忽视的线索。人有两种基本需求,一是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同,融入他人的圈子;二是渴望对他人有用,或者能影响他人。如果一个人在这两方面都遭受重创或一败涂地,他就会觉得自己到处都格格不入和一无是处,那就难免有求死之心了。我们周围不乏有自杀念头、自杀未遂和自杀身亡的人。乔伊纳提出,大体上自杀的人必须满足极度绝望和沮丧两个条件:人们死于自杀,是因为他们“能”——也就是,他们对疼痛变得不再敏感,并且习惯于面对暴力;人们死于自杀,是因为他们“想”——他们通常都对自己尊重的组群或关系不再有归属感,这使他们不再与他人联络,变得绝望,不能看清现实并失去亲密关系;而且感觉自己成了亲人的负担,或者自己什么都做不好。成功自杀的人必须有能力实施这种行为,这听上去很显然,但是,在乔伊纳指出来之前,一直没有人曾经试图弄清楚为什么有些人能做到,而绝大多数人却不能。乔伊纳说,不管你多么真心求死,这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自我保护的本能是很强大的。乔伊纳说,想自杀的人有两种方式发展出克服自我保护的能力。一种是逐渐地做到,很多情况下,第一次自杀尝试是试探性的,如割脉的刀口较浅或服用的药物轻度过量。只有在经过多次尝试之后,自杀行动才是致命的。“每一次成功的自杀对应的是20次失败的尝试。”另一种是对痛苦和恐怖的经验习以为常。比如,士兵和警察会有更多机会被人射杀,或看到自己的同事受伤或死亡,于是他们会习惯地想到自己的死亡。这两个组群都有高于正常的自杀率。同样,见证伤痛和死亡的医生和外科医生也更有可能考虑到自己的死亡——医生的自杀率大大高于一般人群。乔伊纳将这种要面对那些会威胁大多数人的事情描述为“冷漠无情”。厌食症验证自杀理论另外一个表现出冷漠无情的组群是厌食症病人。乔伊纳曾在他最初的工作中说明这一组群的高自杀率和为什么人们会自杀,但直到后来,他才抓住了重点。在2006年的一次研讨会中,乔伊纳的两个研究生霍尔姆-狄朗华和维特听了他对厌食症患者自杀风险的描述。维特观察到高自杀率有两个可能的解释。一是也许厌食症患者并不比其他精神疾病患者更有可能企图自杀,但是,厌食症使得病人身体非常虚弱,他们的自杀尝试更有可能成功;另一个解释是,厌食症是如此令他们习惯于痛苦,乃至于他们比其他人更需要以自杀来了结。按照乔伊纳的假说,第二个解释应该是正确的。所以,霍尔姆-狄朗华开始检验这一预测,她随机选取了9个自杀案例进行检查。“不管体重是多少,这些人都会去死,我们震惊于他们成功赴死的决心:三个人跳到火车前面,两个吊死,两个大量服药,一个用安眠药和卫生间清洁剂毒死了自己,另一个将自己反锁在加油站的休息室内,用一个垃圾桶点火,产生了足够她窒息的一氧化碳。”狄朗华说,“9起案件,当然还不足以证明这一点,但所有人都采取如此激烈手段自尽的事实确实能说明一些问题。”霍尔姆-狄朗华说,厌食症为乔伊纳假说所涉及的因素提供了一个积薪厝火的环境。有厌食症的人会避免任何与食物有关的交流,所以,他们可能是与社会隔绝的。这就是说他们不会出去吃饭,也不会看电影(因为影院里面有爆米花),他们也不会在朋友的房子前停留。这就导致出现乔伊纳所描述的一个自杀的关键因素“联系受阻”。然后,他们就产生了一种感觉,认为自己成了家庭和朋友无法忍受的负担——治疗少儿厌食症的一种通常做法,就是让一位家长全天监视孩子。更重要的是,厌食症意味着变得习惯于痛苦。无情的饥饿会导致紧张,痛苦的饥饿感、严重的头疼折磨着病人。骨质疏松在厌食症病人身上很普遍,这有可能造成骨折,更不用说还有由于心脏损害所造成的胸疼了。Kristi4在其博客上诠释了这一作用。理论测试正在形成正像维特发现的一样,乔伊纳假说可以对自杀高危人群做出可检验的预测。比如,科学家可能会设制出衡量人们感觉有多大负担或多少挫败感的心理学测验,并利用它们预测出谁会自杀。此外,还有可能检测出乔伊纳所提到的不同群体的自杀率。这些测试正在逐渐形成,最近由乔伊纳学生所做的一项研究工作显示,那些感觉他们自己是负担并体验到没有归属感的人,更容易产生自杀的想法。还有一项研究发现,诸如开枪射击或打仗这类的事件将增加乔伊纳所说的“后天能力”——这是一种测量某人伤害自己或自杀能力的笔试测验。与此同时,明尼苏达大学的精神病专家克罗研究了暴食症患者的自杀率,发现这个组群的自杀率比正常人群高4~6倍。各种生物指标显示,暴食症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由于身体挨饿,所以,患有暴食症的人也以与厌食症病人大致相同的方式习惯于痛苦。乔伊纳说,要使他的理论被人们当作自杀的普遍解释而接受,还需要做更多实验。他指出,更好地理解人们为什么会自杀将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评估哪些人的自杀风险最大,而且找出新的预防自杀的方法。长期的心理治疗,能帮助人们减轻自杀的可能性。但是,只要一个人对痛苦心如铁石,只要他感觉孤立或是自己已成他人负担,按照乔伊纳理论的预测,自杀就会如影相随。2009年1月,乔伊纳与同事合作的《自杀的人际理论:与自杀当事人共事指导手册》由美国心理学家学会出版。该书对病人进入黑暗的自杀世界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旨在建立针对各种精神失调症的预防机制和推动公共卫生运动,更重要的是,该书对治疗联盟在心理治疗和预防自杀、以及危机干预上提供了新的有效的临床指导。
+ 加入我的果篮
我的自我保护能力确实很强。
(C)2017果壳网&&&&京ICP证100430号&&&&京网文[-239号&&&&新出发京零字东150005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举报电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召唤智力之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