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的驰道:从陕西榆林离北京有多远到北京

此朝代仅存活38年,对中国的贡献常被忽略,三大工程至今造福国人此朝代仅存活38年,对中国的贡献常被忽略,三大工程至今造福国人TOP排行榜百家号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隋朝是横征暴敛,对人民十分残忍的,当然,这也直接的导致了隋朝的灭亡,仅仅存在了38年。但是,在另一方面,他也为后世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隋朝时间虽短,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重要很重要的朝代,被严重低估的是隋朝的整体评价。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并开凿影响深远(第四次)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同时还修驰道、筑长城。治大国如烹小鲜,隋炀帝操之过急,不知休养生息,一味劳民耗财,终至叛军四起,最后被宇文化及等人兵变而弑。 说到隋朝的建筑,就不得不说说长安了。当时的长安由于经历了多年的战乱,破旧不堪,百姓也都迁走了,变成了一座荒无人烟的空城,隋文帝却决定在长安城的东南面建造新都大兴城,大兴城是当时最大的城市,洛阳也成为了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隋朝大运河算得上是隋朝最伟大的建筑了,从政治上,加强了中央政府的军队投送能力,极大地加强了对东方和南方等经济富庶的地区和北方边境的控制;文化上,极大地便利了南北方向的文化交流,促进了文化的发展。漕运拉动了沿岸的经济,但是形成强大的利益集团压制海运,夸大海运的危险性,导致后面很长一段时间北方粮价偏高、南北商业对流迟滞。隋炀帝时期,隋朝还修建了从陕西榆林到北京的驰道,驰道的修建在海陆的交通线上发挥着卓越贡献,而且,隋炀帝修建驰道的初心也是为了收复高丽,杨坚的改革和发展史空前的(差不多也是绝后的),到杨广初期也不错,真正出事是在大修运河和驰道征人太多(大大超出社会所能承受),特别是征高句丽失败彻底伤了元气。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TOP排行榜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每天一份榜单,发现不一样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痛彻心扉的历史:隋炀帝三伐高丽皆失败?
导读:痛彻心扉的历史:隋炀帝三伐高丽皆失败?
在中国历史上和外族进行的战争无法计算,中国的整个历史几乎就是在这种反复的斗争中造就的,在长达5000年的记载中,寿命最短的隋朝却发生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场对外战争,而这次战争也成为隋朝的一个转折,从强盛走向灭亡!征伐高丽的历史背景: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是个很有作为的皇帝,建国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军政和经济改革,使隋朝很快走上了辉煌的颠峰。隋炀帝广即位后更是采取积极的对外进攻战略,征服了契丹、流球(今台湾)、土谷浑等周边强国,迅速崛起。这时的高丽已经成为东北地区的一个比较大的国家,国都在汉乐浪郡的故地平壤城,亦名长安城。平壤城与国内城、汉城,并称高丽国的“三京”。此时的高丽人占据辽东大部,高丽主世袭爵为辽东郡公。高丽是辽东的霸主,是实力强大的政权。当时在东北地区还存在还有百济、新罗、靺鞨等政权,它们多时臣服于大隋。在隋朝建立之初,高丽为了消灭其他小国采取对隋朝臣服的政策,但随着隋朝的强大,高丽逐渐感到恐惧,于是采取联合其它国家对隋朝进行侵袭。598年,高句丽王率靺鞨骑兵万余进攻辽西,被营州总管韦冲击退。隋文帝派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丽,后因道路和天气的原因,粮草供应不上,同时高丽王慑于隋军威,亦遣使谢罪,隋文帝于是罢兵。这次出征虽然没有实质性的战争,但为今后的大规模征伐埋下了引线。当时的隋朝已经完成了对西、北、南多强族的征讨,国内经济也达到了鼎盛,而杨广又是一个野心极大的人,对高丽的战争只是早晚的事。战争前的准备:公元607年(大业三年)隋炀帝下命令修筑从陕西榆林到北京的驰道,宽为一百步,长达三千里。此外还修筑了两条以涿郡蓟城(今北京)为交汇点的陆路干道:一条自南向北,一条由东往西。公元608年(大业四年)隋炀帝再发河北诸军百余万开凿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黄河,北通涿郡(今北京)。这是南北大运河中最长最重要的一段,“长三千里,广百步”。沿运河还建立了许多粮仓,作为转运或贮粮之所。公元609年(大业五年),在蓟城(北京)建临朔宫,作为讨伐高丽的基地,驰道与永济渠是水陆两条军需供应线。公元610年(大业六年),炀帝明确的告诉大隋的将军们只有现在建立有利于中国的开辟山河不朽功勋,才能得封赐,你们的子孙们才能世代享受你们的恩德。隋炀帝对高丽作战的准备工作还是比较充分的,那么战争的结果又如何呢?战争爆发的原因与三伐高丽:一:战争爆发的原因元607年,隋炀帝北巡至突厥启民可汗大营,遇到高丽使者。炀帝以高丽本是箕子所封之地,汉、晋时皆为所辖的郡县,命使者转告高丽国王高元速来朝见,不然将率大军巡游高丽国土。高句丽王闻报甚为恐惧,一直未前来。结果611年(大业七年),炀帝以高丽不遵臣礼为由,下诏征讨高丽,由此对高丽的战争全面爆发!二: 第一次征伐高丽:611年(大业七年),炀帝以高丽不遵臣礼为由,下诏征讨高丽,命天下兵卒,不论远近,都于明年春天到涿郡集中。次年正月,全国应征的士卒全部到达涿郡。炀帝将军队分成左、右12军,史称全军队共计113.38万人,号称200万,统由炀帝亲自指挥。各军首尾相接,鼓角相闻,旌旗相连长达千里,声势浩大,史称“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这年三月,隋军进至辽水西岸展开。高句丽兵依辽水据守,隋先头渡河的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等战死。数日后隋军浮桥接成,依次渡河,歼灭东岸的高句丽军万余人,乘胜进围辽东城。每当城池将陷时,守军便用缓兵之计,诸将为炀帝训令束缚,不敢专擅,致使辽东城久攻不下,数十万大军困顿于一坚城之下。六月,隋炀帝亲至辽东城督诸军攻城,同时命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等九军共30.5万人,越过高句丽诸城,向鸭绿水挺进,与水军配合攻打平壤。高句丽大将乙支文德采取诱敌深入的计策,宇文述军一日七胜,很快渡过萨水(注:今朝鲜清川江),进至距平壤30里处。乙支文德佯为请和,宇文述见将士疲惫已极,且军中粮尽,平壤城又坚固难拔,遂被迫还师。高句丽军乘其后撤,从四面抄击隋军。宇文述等且战且退,至萨水被高句丽军半渡击之,殿后的左屯卫大将军辛世雄战死,诸军皆溃,退至辽东城时仅余2700人。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率水军经海道入浿水(注:今朝鲜大同江),在距平壤60里处击败高句丽军,乘胜以精甲4万攻城,遇伏大败,还者不过数千人,退屯海边。及闻宇文述兵败,亦引军还。八月底,炀帝下令撤军,第一次征高句丽以惨败告终。三:第二次和第三次征讨高丽业九年(613年),隋炀帝再次御驾亲征高句丽。此次出征炀帝接受上次教训,允许诸将“便宜从事”。隋军包围辽东城,昼夜不停地连续攻城20余日。正当辽东岌岌可危时,礼部尚书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反隋。炀帝大惊,不得不密令撤军,军资、器械、攻具及营垒等皆弃之而去。第二次征高句丽又虎头蛇尾地收场了。大业十年,隋炀帝发动第三次攻高句丽之战。右骁卫大将军来护儿在毕奢城(注:即卑沙城,在今辽宁金县东大黑山)大败高句丽军,并乘胜向平壤进发。时高句丽因连年作战,已困弊不堪,无力再战,乃遣使请降,并将去年叛隋奔高句丽的兵部侍郎斛斯政送还。炀帝见已挽回两败之辱,遂班师还朝!三次对高丽的战争,隋朝损失巨大,具历史记载每次战争动用部队都在百万,前后动用了数百万军队,劳民伤财,最终因为不懂军事和不恤百姓而灭亡!战争的经验和教训:隋炀帝的这三次战争动用的人力物力都达到了基点,可惜的是由于战略上的失误最终导致了无功而反,反因此走向了灭亡。在第一次对高丽的战争中,用于正面作战的部队就达到了100多万,而后勤保障就更无法计算了,而从江淮地区向如此远的距离运送战略物资难度可想而知,由于道路遥远曲折和运送过程中的消耗,导致了前线粮食不续。其次,在对前线指挥上过于保守,所有决策都要由杨广一个人来裁决,这就导致了作战不灵活,不能把握战机。最要命的就是杨广是一个不懂军事的人,导致百万大军无法发挥力量上的优势,基本上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战略战术手段。对高丽方面也基本上一无所知,面对敌人的多次诈降竟然屡屡上当!不知敌、不懂分合之道、不知虚实,这样的人做统帅不败才怪了!其实就是用人的问题上,当时的将领也不乏久经战争考验的名将,可惜最终在最高统帅的牵制下无所作为!看看后来唐朝李世民对高丽的战争,真的是有天壤之别!第二次战争就不用多说了,当时很多大臣都极力阻止出兵,因为经过第一次战争的失败之后不仅国内经济出现重大衰退,对士气的打击很大。而由于在权利争夺的问题上也存在隐患,当时的出征可以说是有很大的风险。以至后来在前线正吃紧时后院起火,不得不马上放弃。这个时候隋朝如果能吸取教训仍有可能扭转局面,可惜接着又来了第三次!
在发动第三次征伐之前国内的起义就已经很普遍了,可惜当时的杨广已经失去了理智,最终导致了亡国的命运。历史意义:这次战争之后隋朝由强盛转而衰退,在农民起义的大潮下最终走向了灭亡。而高丽此后更加的放肆,不断对周边国家进行侵略。只是到了唐朝之后,又导致了唐太宗对高丽的战争,由于唐朝的强大才最终灭亡,可是由此却产生了另一个国家的崛起--新罗,也就是今天韩国的祖先。
而朝鲜半岛似乎也成了中国胜衰的一个缩影!战争就是如此的让人敬畏,所以孙子在其兵法中的第一篇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而其后人另一个著名的军事家孙膑
也说“恶战,王者之器”!只有真正懂得战争真谛的人才知道和平的可贵,也只有珍惜和平的人才懂得怎么去面对战争!人才是最关键的因素,如果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那么就没有打不胜的战争了!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24小时热文这个皇帝因为思想太超前,功勋太卓越,被后来人故意抹黑的太惨! 三羊说史文章
这个皇帝因为思想太超前,功勋太卓越,被后来人故意抹黑的太惨!
内容概要:
1. 第三个是驰道的重新规划,公元607年,隋炀帝下令修建从陕西榆林到北京的驰道,其长度长达3000里。
2. 京杭大运河自不必多说了,也许从一开始,隋炀帝就是想要做一个比肩秦始皇的人物的。
3. 最后上一张杨广所作的诗,感受一下他的霸气。
要说在历史的流传中,最有失偏颇的一个皇帝,当属杨广莫属。至今对于杨广的评价仍有失公正,这有源于历史对盛世大唐的太过崇拜,从而忽视了隋朝这一短命王朝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辉煌。杨广的思想的超前性造就了他,也毁灭了他,接下来看看他的几个大功,其中两件相信是你所不知道的或者看法有失偏颇的!京杭大运河自不必多说了,也许从一开始,隋炀帝就是想要做一个比肩秦始皇的人物的。基于此,他可能心中会有这样的想法:既然你千古一帝秦始皇创造了陆上长城,那么不如就由我来创造“水上长城”—京杭大运河吧。第二个创举是科举制的创立,这一制度的创立在很多人看来觉得有点轻描淡写。但是如果你是一个有着理想抱负的穷苦大众,在读这段历史,相信你会重新审视这一项制度的。要知道,在门阀世家垄断的魏晋南北朝,一个穷苦大众想要出人头地,几乎是不可能的!而隋朝开辟了科举制,就是解决了这一问题,简单粗暴的说,这一制度的创立让穷苦大众有了出人头地的可能性。第三个是驰道的重新规划,公元607年,隋炀帝下令修建从陕西榆林到北京的驰道,其长度长达3000里。这个其实非常牛,但是估计知道的人不多,用现在的话来讲,驰道就是古时候的“高速公路或者说高铁”。你想想我们如今正在大力发展的是什么,应该就能明白其中的重要作用了。另外,这个驰道的修建是为了收复高丽而做的准备,也正是在修建这个驰道的时候,杨广因为太过急进,最终导致了隋朝的溃灭,弦绷得太紧了不是好事!最后上一张杨广所作的诗,感受一下他的霸气!
本文「这个皇帝因为思想太超前,功勋太卓越,被后来人故意抹黑的太惨!」转载自网络,作者三羊说史的观点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需处理请联系客服QQ邮箱
您可能也感兴趣的38年的短命王朝,留下四个伟大建筑奇迹,我们至今还在沿用38年的短命王朝,留下四个伟大建筑奇迹,我们至今还在沿用醉说历史百家号跟相比其他朝代,隋朝最特别的不是在统一了全国,而是存在的38年间,却创造出一些列宏伟建筑或是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各种制度(科举制)对后世王朝发展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并且强迫无数无辜百姓为他造下这些建筑,建筑雄伟宏丽,都是用百姓的血和泪换来的,大大造福后代子孙。那么,这伟大建筑,指的是哪些呢?1、大兴城和洛阳城大兴城是杨坚主持修造的,洛阳城是杨广主持修造的。大兴城,也就是后来的唐朝的长安城。正因为有杨坚打下的的根基,唐朝的长安城才能在短时间内兴盛之极,成为当时全世界最大、最繁华的都会。洛阳城,也雄伟壮丽,气象万千,周长超过五十里,分为宫城(皇宫)、皇城(官署)、郭城(民宅)三部分,另外配有商业区丰都、大同、通远等三个交易市场。2、大运河在平定南朝陈期间,为了运兵南下,开始修建运河。平定南朝陈后,隋廷为了将江南的粮食和纺织品运送到中原地区,又陆续开凿了数条运河,并且在两岸筑御道,种植柳树护岸。由广通渠,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运河组成的隋唐大运河长达2700余公里。3、驰道隋炀帝时期,隋朝还修建了从陕西榆林到北京的驰道,这个驰道相比于秦朝的规格要高出很多。秦朝的驰道宽仅仅只有五十步,而隋朝的宽是秦朝的2倍,宽有一百步,长达三千里,至今仍在使用这条驰道从607年开始修建,全长约3000里,比秦直道长得多。隋炀帝一开始修建它为攻打高丽,虽然高丽没攻下来。但这条驰道对隋以后王朝统治高丽产生积极作用。4、修建粮仓关于隋朝在粮仓之中存放了多少粮食,这一点可谓是众说纷纭。有的人说能够吃上十年,甚至有的还说能够吃上三十年,可想而知粮仓的数量是有多少。1969年,人们发现了隋朝修建的粮仓——含嘉仓,光在含嘉仓中的一个窖里就发现了北宋时期存的50万斤谷子,而且颗粒完整。而大运河沿岸修建了多少个粮仓我们也不得而知,我们可以凭空想象一下那种场景是有多么壮观。隋朝虽然在历史上存在时间不长,但是它在各项领域的改革却对中国影响至深。我们现在任然能通过遗留至今的几处建筑,感受到那个时代超前的世界观。隋朝仅有两朝皇帝,虽然有暴君之名,但事实求是的讲,两人一生也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唐朝能有后来的繁华昌荣,隋朝功不可没。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醉说历史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秦国驰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