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青海省西宁市西宁的亲戚家住了一段时间,发现有个天地乐牌子...

查看: 17034|回复: 26
00玫瑰种子0 收听数积分0精华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听众数在线时间0 小时帖子
懵懂小白,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0 积分
关键词:、青海各民族婚俗、青海部分地区婚俗、西宁婚俗——闹洞房
风俗注解: 民间相传,很早以前紫微星下凡,在路上遇到一个披麻戴孝的女子,尾随在一伙迎亲队伍之后,他看出那女子想伺机作恶,于是就跟踪到新郎家,只见那女人已先到了,并躲进洞房。当新郎新娘拜完天地要进洞房时,紫微星守着洞房不让进,说里面藏着魔鬼。众人请他指点除魔办法,他建议道:“魔鬼最怕人多,人多势众,魔鬼就不敢行凶作恶了。”于是,新郎请客人在洞房里嬉戏说笑,用笑声驱走邪魔。果然,到了五更时分,魔鬼终于逃走了。
[p_w_upload=1835550]
  新闻故事:
  古人认为,人生的两大喜事是“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结婚是人生的头等喜事,父母喜,亲朋喜,最欢喜的要数新郎新娘。迎娶、拜亲等礼仪完毕后,便有一项最为热闹的习俗——闹洞房。可如今,不少让人难堪的闹洞房花招,让新人望而生畏,因闹洞房而发生的尴尬事也时有发生,闹洞房竟成了一件闹心事。
  “那天晚上可把我们整坏了,我们俩的腿都被打青了。”提起结婚当晚闹洞房的经历,张女士仍然心有余悸。
  2007年农历二月二十八,是张女士和王先生的大喜之日。当晚客人散尽之后,一群同事闯进新房,嚷着要给新娘子“上刑”。这伙人事先规定,张女士和王先生在“表演节目”的过程中,如果达不到他们的要求,就要遭到抽打。他们首先让新郎新娘合力用嘴将一根塞进酒瓶中的筷子从瓶中衔出来,张女士和王先生尝试了几次都失败了,这时,闹洞房的人当中有人拿起衣架,有人举起扫把,还有人干脆挥起了拳头,张女士和王先生被打得连声叫痛,而闹洞房的人却捧腹大笑。当晚,由于节目难度过大,加之一些节目太“色”,他们两人羞于配合,一晚游戏下来,两人的小腿被打得大面积乌青。
  郭先生是省城某企业的员工,朋友、同事特别多,而且多为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婚礼宴席上,亲友们就吵着要给新娘新郎“出节目”。但因为两人忙着敬酒,这伙人称晚上见,说一定要好好闹闹洞房。果然,晚上闹洞房时,这伙人给郭先生和新娘出了不少节目,刚开始的时候,大家还只是跟新郎、新娘开开玩笑,逗逗乐子,慢慢的,大家已不再满足于这样比较文明的闹法,大伙儿要求郭先生在新娘身上“找东西”,又让新娘骑在郭先生身上给来宾点烟,刚开始郭先生和新娘一直咬牙陪笑。可后来,有人竟出了一个下流节目,新娘身上放一块毛巾,仰面躺在床上,郭先生两手撑在新娘两边,用身体将新娘身上的毛巾卷起来,郭先生费了好大力气都没有成功。这时,站在旁边的一名同事用劲一推,郭先生猛地趴在了新娘身上,两张脸正好碰在一起,新娘掩面大哭起来。气急败坏的郭先生跳起来,一拳打在推他的人脸上,大伙儿不欢而散。
  新婚之夜,家住西宁市南山路的小赵竟带着新娘住进了宾馆。小赵无奈地说,他和妻子在结婚前就特别担心,害怕闹洞房时,那帮朋友会花样翻新地来整他们。他说,平时他也参加了很多同事的婚礼,知道现在闹洞房有很多让人难堪的下流节目。当晚为了逃避折磨,他只好带着新娘住进了宾馆。采访中,记者发现,对闹洞房的恐惧,如今已经成了许多准新人惧怕结婚的一个重要因素。他们既担心到时候朋友闹得太过火自己无法忍耐,又害怕当真翻了脸,大家都尴尬。
[p_w_upload=1835550]
  专家观点:
  青海民俗专家朱世奎说,民间有“结婚三日无大小”的说法,认为闹洞房可以辟邪驱鬼,有吉祥的意味。青海人过去闹洞房还是很文明的。从《红楼梦》里的“下茶礼”,到自己见过的“独木桥”“吃苹果”等节目,这些节目既热闹又无伤大雅。但近年来,闹洞房的花样不断翻新,渐渐变了味,一些下流、不文明的节目层出不穷,有时,宾客们过度的言语和行为还会闹得大家不欢而散。因此,宾客们闹新房时必须有个度,气氛要热烈,又不能过分,做到有礼、有节、有制,尽量选择讲情趣的文明游戏。
[p_w_upload=1835549][p_w_upload=1835549]
相关推荐:
00玫瑰种子0 收听数积分0精华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听众数在线时间0 小时帖子
懵懂小白,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0 积分
西宁婚俗:
西宁是一个移民城市,有着独特的西宁婚俗。在我们这里生活的人们来自五湖四海,在举办婚礼方面,自然也是融汇了全国各地的习俗,祖国长江南北、黄河上下的不同习俗都能看到;同时,我们又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在这里民族团结,亲如一家,各民族间通婚是很平常的事情,在举办婚礼的方式上,互相理解,互相借鉴,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海西宁婚俗,在此,我无法包罗万象,只能把我参加过的婚礼综合描述一下,我相信会有朋友说这不是我们家乡的习惯吗?
婚礼前的准备过程在全国都是一样的,选日子、办酒席、备礼品、装饰新房,双方的父母家人忙碌异常,新郎、新娘甜蜜兴奋。按当地习俗婚礼前一天,新郎、新娘是不能见面的,可是现在科技发达了,一对新人可以打手机,要我说啊,真浪费话费,明天就可是“白天吃的是同锅饭,晚上睡一个尕(小)枕头”了,慢慢家喧呗(聊天)。嫉妒!我看明显是嫉妒!呵呵!
话分两头说,先从男方家说起,当晚新房是不能没人职守的,新郎的好友亲朋都会陪着他熬夜,这个晚上的作用可是不能小看的,娶媳妇就像打一场攻坚战一样,需要运筹帷幄,制定出一整套可性行方案,准确的说还要有第2套、第3套备用方案,这人生大事岂能马虎?这男人一生中期盼当“官”当“长”,可是没有哪个“官”比当“新郎官”来的滋润,没有哪个“长”比今后当“家长”觉得实在(我这样认为,您呢?呵呵)。
大家坐在一起先开一个战前动员会,一般由威信较高、条例清晰、阅历丰富的人主持,开篇就要把此次“战役”的重要性阐述清楚:“咳!咳!明天、闹们就要把新郎的那个另一半,娶回家了,这是个大事情那,啊!你们说挂,思慕着阿门办里?——”大家纷纷献计献策,最后,由主事老大拍板,方案就算确定了,内容丰富详尽,从出发时间,行动路线,武器装备、作战小组、各组任务、谁冲锋?谁掩护?等等方面那是一应俱全。同时要在新郎的好友中选一个长相端庄的未婚小伙子做伴郎,选一个能说会道的做司仪,选一个心细稳重的做管家,选一些有特长的做战斗员,比如酒量好的,身体魁梧的,具有侦探潜能的,嘴巴甜的那些兄弟。呵呵!至于我吗?一般都是做个记录、摄个像、拍个片子,谁让咱是文化人呢!呜呜!其实咱心里知道,谁让咱长得磕碜,当不了伴郎。
当一切都安排好了,接下来就要开“经济活动分析会”了,打麻将的打麻将,挖坑的挖坑,长夜漫漫不这样怎么熬啊!哼!谁让咱们又不是新郎!呵呵!其实新郎也不好过,我一个新郎哥们花了50元钱提前拾掇好了头发,那发型相当赞经(漂亮),可苦了这匹狼了,一夜不敢睡,东看看,西望望,来回溜达,怕把发型弄坏了,有关婚前的花絮在此就不多描述了,再有几个小时咱们就要“娶媳妇”去了!
再说说一下新娘这边吧,肯定不详细了,我是没办法打入“敌人”内部的,据说!据说啊!她们中间也有足智多谋的女将,防御方案制定的也是非常详细,如何埋伏,如何坚守、关键“文件”藏在哪里,“保护”新娘的人选,关键是伴娘的确定,等等,也是一整套的应敌方案。这个伴娘一般都是新娘的闺中密友,同样要求未婚,能当伴娘的都是漂亮妹妹,实话胡度胡度漂亮!
她们的秘密咱们不太明白,反正离天亮还早,我给大家讲讲青海西宁的女孩吧!
我们西宁的女孩时尚、靓丽,大方,用语言没法形容,只有等你来到美女如云的西宁,才知道我说得没错。当你走在夏都的街头,我保证累得不是你的腿,是你的眼睛和脖子!
快到天亮时,热闹的婚礼序幕就要拉开了,人们井然有序地忙碌着,扎彩车、贴喜字、拿彩礼、拎鞭炮,不一会儿浩浩荡荡的娶亲车队就出发了,娶亲的人数必须是单数,回来时是双数,这叫“去单回双”,新郎和伴郎坐在豪华的轿车里,兄弟们一个个西装革履,神采奕奕,可怜的我站在去拉陪嫁物的双排座车的货兜上,勤劳地拍摄着这一幕幕热闹的场景,哎!谁让咱不是帅哥呢!我们一般选择农历和阳历都是双数的休息日,往往英雄所见略同,一路上能够看到好多迎亲的车队,大家互鸣喇叭,以示道贺,这叫喜碰喜,吉利!
车队快到娘家院落时,就会看到几个小朋友,笑嘻嘻的往回跑,那是她们的侦察兵,回去报告情况去了。在劈哩啪啦的鞭炮声中,新郎手捧鲜花,牙呲得花花的(笑容满面),带领着虎狼之师,来到紧闭大门的娘家,屋内还不时传出欢笑声。不用新郎出手,我们的战士就“冲”上去,顿时一片砸门声,“婚礼三天没大小”只要热闹随你怎样喊都行,“娘子,开门来”“妈,我来了”“再不开门可就撞了”,屋内会有人问“你们是谁”“干啥来了”“开门钥匙(红包)有矛”屋外回答“脑门(我们)娶喜菲(媳妇)来了”“开门钥匙塞着进去了”“阿们(怎么)钥匙不够大吗!”“开了娃不开,闹们走了”,一般需要在“文敲武砸”之下,大战好几个回合,第一道门才能打开,千万不要以为大功告成了,还有二道门、甚至三道门,敲开了才能进到新娘的闺房,另外还有“拦门酒”要乖乖的喝了!几番热闹之后,可以一睹新娘的风采,新娘身着婚纱安静地坐在床上,轻纱遮掩着幸福的笑容,静静地看着新郎和兄弟们满屋子翻箱倒柜,为啥?在找新娘的鞋啊!
中间一般穿插进行其它一些项目:娘家人把我们带去的四色彩礼,粉条、大葱、肋骨、白酒分一半带回去,寓意常来常往、新人的日子红红活活;厨房里高唱锅碗瓢盆进行曲;娘家的酒坛高手在“上马席”上和婆家的酒坛新秀过招;新郎换上了丈母娘送的新衣服;婆家和娘家的酒神们约好在婚宴上继续比拼;新娘和母亲再深情拥抱,一切在热闹、祥和的气氛中进行。
当鞭炮声再次响起,新郎为新娘穿上用好多红包才让小朋友交出的鞋,在一片祝福声中,把新娘抱起来,需要一直抱到车上,不论此间距离有多远,所有的新郎都会坚决完成任务,谁想帮忙,哼!门都没有!我最喜欢拍这个时候的照片,这是爱的见证、爱的力量。现在,也有手挽着手一起走的,可以理解,新娘心疼新郎吗!这也是爱的体现!
走了!在可爱的小男孩、小女孩的陪伴下一对新人登上了汽车,我们的车队启程了!车队绕城一周,经过若干个桥,带着对美好明天的期盼,徐徐开到新人们爱的港湾。婆家要隆重迎接了送亲队伍,鞭炮齐鸣,等候的婆家人接过娘家陪嫁物,(有冰箱等家电,还有日常用品、针线活等。一般我都和冰箱在一个车上)热情地把娘家送亲的队伍迎接进去,婆家可是置办好了“下马席”的。早已准备好的兄弟们,不管三七二十一,把新娘从车上抢下来,(能省下好几把开车门的钥匙,哈哈哈)用准备好的“礼物”,热情招呼,有喷彩带的、撒彩花的、有抛大米的尽情往新郎和新娘的身上招呼,新郎努力保护着新娘,你可知道我们的彩花和米粒可都是用胶水拌出来的。真佩服发明婚纱的人,新娘的面纱抵御了不少礼物,新郎就可爱了,一头一脸的彩花、米粒,不过他那个牙还是呲得花花的,像春光灿烂的八戒哥!
举行婚礼的路数和内地一样,在此一笔带过,重点描绘一下婚宴上的高潮,婚宴上要敬酒的方式都是一样的,可是给新郎父母戴高帽、抹黑脸,大家没见过吧?这一习俗由来已久,在西宁的所有人不论来自哪里,都接受了这一喜庆、吉祥的习俗,婚宴大厅把新郎的父母推举到高高的凳子上,带上高帽(酒盒子做的),耳朵上挂上辣椒,再架上一副萝卜片做的眼睛,脸上用锅底灰抹的黑黑的,父母依然乐的合不拢嘴,频频抱拳向来宾致谢!这是新娘手捧酒杯或茶杯,改口叫“爸、妈”!只要新娘说一声“爸、妈、请喝茶!”,所有人都可以答应“哎!”而且,父母要给儿媳妇发大大的红包!这时婚礼达到最高潮,四个字形容――相当热闹!
这些热闹的事情咱都参加不了,因为咱有技术啊,咱是文化人,要用我手中的相机记载一对对幸福的新人爱的启航,由于我的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嘘!不要告诉别人,新人们会悄悄送我手套、鞋子啊什么的!嘿嘿!这可是只有新郎和新娘的介绍人才有的待遇。不过,我也犯过错误,有一次,遇到了一个太漂亮的伴娘,200张照片有一半送给伴娘了,新郎说我重色轻友,我说他是“饱汉子不知――”
闹洞房这咕噜我准备掐了,因为在铁血有不少的学生读者,我只想告诉大家,等到其他哥们结婚时,摄影师可以不当,手套可以不要,洞房一定要闹!呵呵!
00玫瑰种子0 收听数积分0精华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听众数在线时间0 小时帖子
懵懂小白,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0 积分
作为一种重要的礼俗,十分烦琐、隆重,亲朋好友以及村人均聚合祝愿庆贺,祝愿新人永远幸福、歌舞宴酒,热闹非凡。
藏族的婚姻 一夫一妻制,从前有早婚现象。自由恋爱或父母包办,贫苦农牧民多自由恋爱,富有人家多父母包办。招赘现象较普遍。以前还有种抢婚方式。结婚时女方一般都要聘礼。婚礼一般是新郎在伴郎陪同下去女家迎亲,或两家约定在某地迎送,这时婆家女眷要想法把新娘抢夺过来,然后一起到婆家举行婚礼。寡妇可以转房与丈夫的兄弟或叔侄结婚,也可改嫁别人。
00玫瑰种子0 收听数积分0精华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听众数在线时间0 小时帖子
懵懂小白,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0 积分
土族是青海省独有的民族。土族婚礼一般分提亲、定亲、送礼、婚礼仪式、谢宴等程序。婚礼仪式隆重热烈,自始至终都在载歌载舞中进行。
土族的婚姻 为父母包办的一夫一妻制。从前定婚、结婚早。聘礼多为布匹计算。女子出嫁前,两位接亲人带新郎去女方家,女方则歌舞泼水迎接,通宵不眠。次日晨,新娘坐白毡,众人抬新娘转嘛尼杆三遭,尔后上马赴婆家,入门拜灶,祈祷拜天地,宴请客人。婚礼自始自终在歌舞中进行。婚后3日,新郎陪新娘回门。
无论是自由恋爱还是父母决定,都得由男方父母请媒人,向女方家求婚媒人多为男性,一般要请村里有名望的长者,或与女方家沾亲带故的人,便于说合。提亲时,媒人要预备焜锅馍和蒸花卷各一付、酒两瓶,送到女方家。女方父母若同意这门亲事,就收下礼物,并热情招待媒人。否则,将礼物让媒人带回。
女方家同意后,请来本家各户家长,并邀请男方家的父亲或叔父,同媒人一起来商量订婚事宜。男方需带两包茯茶、三瓶酒、一条哈达、两付馍馍。作为吃喝礼。并送给女方父亲一包茶、母亲一件长衫料子。同时送一部分财礼。
在议礼过程中,女方家开始时故意要很多财礼,这时,媒人和男方家父亲或叔父,向女方家的长辈频频敬酒,说好话,使财礼的数目降到最合适的程度。
定亲后,男方家请媒人给女方家分期分批送礼。但主要财礼要在办喜事前三个月内送完,以便女方缝制衣服等。财礼分干礼、衣料和首饰,也有全部送钱的,衣料由女方自己选购缝制。按土族传统习惯,在未娶亲前,女婿不到女方家去。而现今逢年过节,不仅要去,还要给女方家人分别送礼物。
土族婚嫁,多在每年正月举行择吉日仪式。土族称婚宴为“霍仁”,择吉日称“砣让霍仁”,即首宴。参加择吉日首宴的,有女方父亲、叔父或哥哥等人,男方也对等地请人赴宴,加上媒人,约有七八个人,共同请神择吉日。
在娶亲的前一天,是女方家的嫁女宴,土族称“麻择”。女方本家各户、亲戚、朋友、左邻右舍送来礼物。女方家设宴招待并摆出嫁妆,当众——交待男方送来的财礼、缝制的衣服,以及女方家的陪嫁等等。这时,姑娘要哭嫁词委婉动人,感谢山神、土主、父老乡亲、父母、哥嫂、姐妹的养育之思和深厚情谊。“麻择”开始时,男方家委托媒人送来30斤肉(一般为一块猪前腿和四根勒条)、三瓶酒、两付焜锅馍、一付蒸花卷。商议好送亲的方式,媒人当日赶回男方家,告知准备娶亲的一切事宜。
傍晚,男方派两位能歌善舞、擅长辞令的“纳什金”(迎亲人),带上一只活羊、三瓶酒、三付馍和新娘上马时穿戴的衣服前往女方家。女方村落的男女青年热情迎候,频频敬酒。这时,阿故们跑回女方家,关上大门,在里面唱“唐德格玛”歌,“纳什金”则必须以歌作答才让进门。当“纳什金”跨进门槛时,他们又从门顶上向下泼水,嬉笑戏谑,乞求吉祥如意。“纳什金”上炕喝茶、用饭时,阿故们开始以唱代骂,唱“纳什金斯果”歌,百般奚落迎亲人,诙谐风趣。阿故们唱完后,“纳什金”也要唱歌跳舞,直到鸡叫头遍。这一夜,女方家一般是不睡觉的。 土族姑娘出嫁方式有两种:一种叫“小出小进”,一种叫“大出大进”。所谓“小出小进”,即新娘到婆家后才改变发式,这种方式比较复杂、庄重。所谓“大出大进”,即在娘家改发式,到婆家后立即拜天地。这种方式比较简便、省事。“小出小进”的出嫁方式,新娘到了规定的时辰,须坐“经卷”,即在堂屋的桌子上,依次摆着“经卷”、柏树枝、佛灯、牛奶、红筷子、茯茶、粮食、羊毛等九种吉祥物品。纳什金再堂屋门前唱“依姐”歌,并使劲摆动褐衫衣襟,新娘由其兄弟用白毡或红毡抬着沿院里的圆槽转三圈后,出门上马。“大出大进”的出嫁方式,纳什金可以不唱“依姐”歌,穿戴一新的新娘由其母亲或姐姐陪着绕圆槽三圈后,出门上马。民和山川地区的土族新娘上马时,阿故们要唱上马曲。新娘由其姐姐做伴娘、小妹做伴女同到婆家。伴娘当天随送亲队伍回去,伴女则要等到婚后第三天新娘新郎回门时带回。
上马起程仪式后,由新娘的哥哥、弟弟、姐夫、舅舅等十多人组成送亲队伍(土族称“红仁切”),将新娘送到婆家。沿途经过的村庄,凡是新娘本家的已嫁姑娘都要手捧酒壶、酒杯,等候路旁向“红仁切”问好,敬酒。送亲的队伍快到男方家时,排成整齐的队列,齐唱“拉罗洛”(赴宴曲)歌,这时男方会派两个人前去敬酒迎客,土族语称“斯木托斯乎”。到男方大门前时,又要敬酒、献哈达。,门前的方桌上面,摆着“西买日”(炒面和酥油花),以及插有柏树枝的一碗牛奶,方桌旁边有一个木制的方斗,装满麸皮,插有一支系有哈达的箭,土族语称“巴达日”。红仁切为表示吉祥如意,用柏树枝蘸着牛奶,向四方泼洒,并围绕方斗边撒麸皮,边唱歌边跳舞。庭院四角燃放4堆麦草火,庭院中央的圆槽上点燃松棚,满院通红。
新娘进大门时,有两个年轻妇女在前面拉着红毡或白毡,新郎新娘跟着毡,男左女右,抱着用红布制作的布娃娃,并肩缓缓迈入庭院。是“小出小进”的,则新娘先到厨房灶神爷前,由事先选定的妇女动手为她梳头、改发式,穿新婚服装,开口。开口仪式是,有一位也是事先选定的妇女,手拿用缠着红线的擀面杖,在新娘面前绕几下,说“新娘新娘你开口,金口玉言,家里的话不要到外面去讲,外面的话也不要在家里乱说,守口如瓶,免惹是非……”
穿戴后,进行拜天地仪式,由媒人或红仁切中的一位长者主持诵祝词:“鲜花般的阿姑,走过金子的楼门,来到金子镶成的庭院,向上天下地,千神万佛,叩头!”新郎新娘连续拜四次,进入洞房。
接着谢媒人,土族称“瓦日哇西买拉”。人们围着媒人,一边唱谢媒歌,一边给媒人敬酒,并向他嘴里喂炒面,额头上贴酥油。红仁切和媒人都被请到上房,设宴款待。过去一般不炒菜,主要是酒肉。现在有摆八盘的,还有土、汉宴席并上的,十分丰盛。
中午时分,娘家送亲人在婆家院里摆嫁妆,给新郎穿戴衣帽等。最后,双方协商奶母钱。红仁切摆出一副慷慨大方的样子,象征性的收几块钱,然后,边饮上马酒,边走出大门去……
00玫瑰种子0 收听数积分0精华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听众数在线时间0 小时帖子
懵懂小白,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0 积分
实行一夫一妻制。青海回族婚姻要经过请媒、提亲、送茶、行聘(送礼)、结婚等程序。结婚一般选主麻日(星期五)举行。结婚时,早晨由男傧相(陪客)伴新郎到女家,由阿訇念“尼卡亥”(意为证婚词,阿拉伯语)然后由聚亲人、送亲人陪新娘到男家。回族一般不娶不嫁外族人,若要娶要嫁外族人,对方须随回族习俗。
00玫瑰种子0 收听数积分0精华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听众数在线时间0 小时帖子
懵懂小白,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0 积分
撒拉族的婚俗
多由“嫂吉”(媒人)作伐,父母作主,订婚时送“定茶”,结婚时送彩礼。彩礼是布、绸缎。女方需送“尼卡亥”,念时新郎在门外跪,新娘在家中跪,念毕,新郎回家,次日新娘到男家,当晚成亲,过去,妇女离婚凭丈夫“口唤”。现在,旧的礼俗有较大的改变。
00玫瑰种子0 收听数积分0精华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听众数在线时间0 小时帖子
懵懂小白,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0 积分
蒙古族的婚俗
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姑表、姨表兄妹不婚。包办婚姻。定婚前一般要请喇嘛诵经占卜。聘礼很重。一般男方送女方酒、羊、茶、衣服、首饰等。女方的陪嫁礼是炊具,木箱等。青海蒙古族还残留着“偷婚”的习俗。按早年的习惯,一经婚聚,一般不得离异,否则要受到惩罚。
00玫瑰种子0 收听数积分0精华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听众数在线时间0 小时帖子
懵懂小白,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0 积分
青海卓仓藏区婚俗
 青海卓仓藏区泛指海东地区的乐都、平安、民和县的藏族地区。该地区的藏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农为生,因此其生活、婚礼等习俗有别于牧区藏族,更具有传统的文化特色。
  时代虽已进入21世纪,但卓仓藏区的大部分地区的说亲定婚,仍离不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习俗。
  男方家看上了某家的女方,但请与女方家沾亲带故或能说会道有一定威望的“羊卡”(媒公又称“外娃”),带上一瓶口上扎有红布条或缠有羊毛绳的酒还有给姑娘的见面礼(钱或衣物),去女方家说亲。“羊卡”来到女方家,说明来意,然后等待女方家主事人(姑娘的父亲或祖父)的态度,若不同意,女方家的主事人便会供故婉言推辞拒绝。“羊卡”见此情状,只好带着说亲礼物离去。若是同意,女方家的主事人便亲手开启那酒瓶,揭了酒瓶上的红布条或羊毛绳 ,由“羊卡”给女方家的每个成员敬上三杯酒。这叫吃单瓶酒,即意味着女方家同意了这门亲事。
  吃过了单瓶酒,说定了亲事后,接下来便是吃双瓶酒——“羊卡”带着男方家准备的两瓶酒和给女方家的定亲钱物,去女方家商定彩礼的数额和婚俗时间等事宜。
  这次,女方家要请家族中的所有成员来吃姑娘的定婚双瓶酒。喝双瓶酒时的主要议题是,“羊卡”和对方商议姑娘的礼价数额问题,这时双方的“势力”极是悬殊,“羊卡”势孤力单,而对方人强马壮。即使这样,单枪匹马的“羊卡”既要舌战众人,为男方家说话压低彩礼价码,又要讲究策略,言辞婉转,不能惹恼对方。双方喝着酒,经过数轮的斗嘴磨舌后,姑娘的彩礼,衣、帽、鞋、袜等嫁妆数及婚娶的时间就基本确定下来了。
  至此,说亲之事便告结束。
  吃过了定亲酒,谈定亲彩礼及衣物数,男方家就紧锣密鼓地置备彩礼,缝制衣服,及娶亲的各项准备工作。如果男方家境好,娶亲的事也还好说,反之,娶一门亲,会弄得倾家荡产。
  在现时,说一门亲,男方大致得给女方送元不等(一般视男方的家境来定)的彩礼。此外,还得置办10来件价值不等的衣服,其中必有一件水獭皮镶边的“绸拉”(氆氇袍),一件绸缎挂面的“查日”(羔皮袍),加上其它的衣服、狐皮帽、靴子、耳坠、辫套头饰等物,总共开销不少于2元,这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可是一辈子的家当。
  卓仓藏区娶亲的时间一般选在冬闲或春节时间,这期间,庄稼收割了,农活忙完了,柜里有面,圈里有喂养的肥猪肥羊,正是筹办婚礼娶亲的好时机。如果彩礼还未备齐,主事的男人便四处求亲告友借钱,女人则在家里忙着缝制送礼之衣服鞋帽。而女方家也忙着置办陪嫁之妆做嫁女的准备工作。
  这期间,“羊卡”也没闲着,三天两头地往女方家跑,将男方家筹措的彩礼、衣物随时送到女方家,及时向女方家通报男方家娶亲的准备情况,以便起到“上情下达”的沟通作用。
  临近婚嫁的日子,女方家便忙着做嫁女的工作。
  婚嫁之日的头天下午,女方家又一次将家族的男人请到家里,确定第二天云送亲吃席的人员和人数,送亲吃席的人数包括伴娘一般在8—16个不等,去多去少视男方的家境来定。
  送亲吃席的人员确定后族人们边喝着酒边等待男方家派来娶亲的“达吉”(娶亲人)。“达吉”的角色一般由年轻小伙子充当。“达吉”来女方家的任务主要有两个,一是送来新娘和伴娘第二天乘骑的马,二是最后一次送来所欠女方家的彩礼及衣服等物,做清账工作,若是送的钱物还有所欠,女方家是不会答应的,“达吉”只得立即返回男方家去取,若是手续完结,才可坐下来接受女方家的一顿酒食招待后,于第二天一早离去,向男方家汇报女方家来送亲吃席的人数情况,以便做好招待的准备工作。
  到了婚嫁的这天,家族的女人们一早来到女方家帮忙,年轻的女人们做送嫁饭,给村庄里来“送嫁”的人们吃,送嫁的人大都是女人,新娘家的亲戚邻友,新娘的好友、姐妹、长辈等。
  若是距男方家的路途遥远,送亲的人就得早点出发。这时,所有的人就忙乱了起来,穿着一新的送亲吃席的男人们牵马备鞍做上路的准备,新娘的母亲和族里年老的女人们给新娘梳洗打扮,嘱咐去了婆家的注意事项。之后,女人们便簇拥着新娘从房里出来,唱起哭嫁歌,哭嫁歌伴着新娘的哭声,悲戚而忧伤,哭唱得令人心碎。
  新娘的父亲手里端着一只盛有羊奶的碗,碗里置放着一支柏枝,柏枝上缠着羊毛,新娘在唱哭嫁歌的女人们的簇拥下,跟在父亲的后面,在家院里围绕上三圈。转走时,新娘的父亲用柏枝蘸着碗里的羊奶向外弹洒,转完三圈,才将新娘引领出大门,以示从此以后女儿永远离开家,不再是这个家庭的成员。
  在大门外,新娘被扶上婆家牵来的马,马背的前鞍头上搭有一个草口袋,双手蒙着脸的新娘趴在草口袋上,一路上不再让别人看到其面部。上路时,由新娘的弟弟和哥哥牵着新娘的马,一直到婆家。
  新娘和伴娘骑的马是从婆家牵来的,而送亲吃席的男子们要骑马,全得自备。十几匹马组成的亲队伍就这样浩浩荡荡地朝男方家的村庄走去。
  如果送亲队伍经过的沿途村庄里有女方家的亲戚,亲戚得在路边上打“加太”(接亲喝茶),燃一笼牛粪块火,熬上茶,烫上酒,铺上毡毯摆上桌子,让送亲的人下马喝碗茶喝杯酒烤火御御寒,这时候新娘可以下马在伴娘的陪伴下解手方便一下。在这里,新娘是可以不避讳的,因为打“加太”的人是自家的亲戚。此外,如果婆家的村里有女方家的亲戚,也要随婆家的人一起打“加太”的。对女方家来说,打“加太”的人家越多,就越可以显示其“门面”。
藏北河谷草场
  娶亲,对男方家来说是大喜事,所以娶亲的日子在男方家可就热闹了。整个一天,家里人来人往,全是恭喜的人,而这恭喜的人全是来喝喜酒的男人。
  娶亲的日子,新娘几乎不做什么事的,身穿新服的新郎身上十字交叉背着卸下一批又背上一批的“红”(被面或红布),在院子里悠哉悠哉,受同龄人们的诨话的嬉逗。
  娶亲的这天,最忙的要数男方家的族人们,他们是整个席面上的东家,要照应三批客人。
  第一批:庄客——村庄里来恭喜的人,这是人数最多的一批客人。
  第二批:“什赛”——男方家方方面面的亲戚,这批客人不像“庄客”吃完了走人,而是要吃完三天的席。
  第三批:“朱阿”——新娘身后来送亲吃席的人,这是婚礼上的真正的客人,要恭敬待之。
  傍晚时分,是迎亲的时间,这时候新娘要到了。
  送亲吃席的人到了男方家的门上,男方家先要在门口燃起一堆避邪的大火,铺上一条上面撒有青稞的白毡。这时,按习惯送亲的人骑在马上不下来,等着男方家说唱迎亲辞。说迎亲辞的人手捧哈达,用激昂的声调说唱完迎亲辞,给每个送亲人敬上三杯酒,送亲人这才翻身下马,男方家的人就将马牵走。
  双手紧捂脸面的新娘送亲的男人们从背上抱下来,此时,新娘是无认如何不能露面的,按习惯说法,此时新娘如是露脸叫别人看见,以后和婆家人不和。为了防止围观看热闹的人强行抢看新娘,伴娘和送亲的紧紧地围簇着新娘,不让别人靠近。进门时,亲娘由伴娘在前面引领着,后面由年轻力壮的送亲男子们保护着,从撒有青稞的白毡上走过。
  说来,送亲人进男方家的大门可不是那么顺利的,男方家的族人们手端酒碗分别两排在门道里摆出了强大的迎亲阵容——等待给客人们敬“果羌”(门酒),这敬酒可不是真敬,而是强行硬灌,这时候客人是可以用手遮挡拒绝喝这“果羌”的,如果拒绝不了,就得挨灌喝下去。有些喜欢捉弄人的人甚至将冰水当酒灌给你,即便这样你也得受了,因为习惯如此。
  进了门,男方家婚礼“坎果”(总管)会端给送亲人里的长辈一只盛满了青稞的木斗,长辈抱着青稞木斗率着簇拥着新娘的送亲人绕着庭院转绕三圈,以示新娘来了辛勤劳作,年年粮食丰收,生活幸福。
  接下来是拜天地,地上铺了一条白毛毡,新郎新娘面对堂屋并排站在白毡的一端(此时新娘依旧不能出头露面,掩面藏伏在伴娘的背后),在主婚人的吆喝下,行拜天地的规矩。拜天地根据所拜项目是要磕头的,本来磕头是新郎新娘双方的事,但由于新娘便抛头露面,磕头便成了新郎一个人的事,而这时候新郎新娘的父辈和舅辈要给一对新人散发磕头钱,但由于新娘同样不便抛头露面,那丢在白毡上的钱就叫新郎“近水楼台”抢走了。
  拜完天地,新娘和伴娘便入了“俄康”(新娘房)。新娘进了“俄康”坐在炕上,这说明新娘已经成了婆家的人。由于新娘伴娘对婆家的情况不熟悉,加上新娘是初来乍到的新人,所以新娘在“俄康”里的生活所需由新郎来照应。
  由于在婚姻上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传统习惯的影响,新郎新娘在此之前大都从未谋过面,所以“俄康”里的相遇,在两个人来说是第一次见面,也直到这时,双方这才知道对方长什么样,即便对双方不甚满意,也只有听天由命了。而且由于习惯所致,在“俄康”里的这两天晚上,新郎新娘是不能同房的。
  第二天凌晨时分,新娘在伴娘的陪伴下,得云厨房烧茶端到炕头给婆家的所有成员喝,以示初次见识。
  新娘入了“俄康”后,送亲的人便被东家请去席吃婚礼饭。坐席的地点在羊圈里(以示借亲戚带来的福运,祈求牛羊牲畜兴旺),布满羊粪的地上用三块长木板搭了一个“门”字形的桌面,“桌”上摆放着小山高的肉食,油炸面食,以及其他丰盛的食物。
  在卓仓藏区,嫁女送亲到男方家做客叫吃席,为了活跃双方会亲相处时的气氛,这吃席在某种意义上成了吃酒,吃完了一次席,吃席人只说这次酒喝得怎么样,而不说吃得怎么样。主客双方在三天的吃席陪席时间里始终离不了与酒打交道,如果一方将另一方灌醉了,一方便抓了“拉加”(名声)。
  吃席的人初到男方家晚上的这顿吃席,双方自然免不了一场喝酒较量。入席后,东家先要给客人敬吃敬喝吃饱肚子,行了谢媒的规矩——敬酒献哈达,说唱谢媒辞(由于这场婚事是在“羊卡”的辛苦撮合下而成的,“羊卡”此时成了有功之人而和客人一起坐在上席),然后喝酒划拳较量便开始了,直到双方酒 酣耳热,客人才被东家的族人三三两两请去歇息。到了被请的人家,酒兴未尽的人还要继续喝,直到醉体而止。 
  第二天一大早,新郎在新娘弟弟的陪同下,手执酒瓶酒杯去那些夜里留宿有客人的人家们敬酒问安。
  卓仓藏区的吃席时间一般是来去三天,而这第二天,客人们是不首先到东家,而是由东家的族人们请客人,由于是转户,所以藏语叫“果拉”。客人们在夜里被留宿的人家吃了早饭后,就被收集到首请的人家,于是一整天的“果拉”就开始了,直到去了东家所有的族人家为止。
  到了晚上,客人们这才被请回到东家里,这时喝了一天酒的客人们差不多都醉了。这天晚上,在东家里要举行热闹的跳舞活动,女人们在庭院里拉成圈儿跳“加玛朗”舞,边跳边唱,即邀请“俄康”里的“俄热玛”(伴娘)来跳舞,如“俄热玛”大方便接受邀请来跳舞,反之不接受邀请。而男人们则在房里唱酒曲儿。这时候,气氛就达到了高潮。
  第三天是吃席的最后一天,其实这天不再吃席,客人们在东家吃了丰盛的告别饭后,就准备动身离开了,这顿送亲饭是不大喝酒的,因为客人们要走路。客人们动身时,不仅新娘要一起返回,而且新郎也要随客人一起回娘家。客人们出门时,又要唱“兰羌”(上路酒),但已没了进门喝“果酒”时的强迫性,只是应付而已。
  打发了客人,东家们要“斗保”——谢东,东家要招待为婚事忙碌了几天的族人们。
  “车玛”
  新娘回到娘家,在娘家休息几天后根据和婆家商定的时间,第二天被正式送到婆家,这以后,新娘就成了婆家的人,而这次的被送去婆家叫做“车玛”。“车玛”上送新娘去婆家的人必须是新娘的父亲,而在此之前的第一次送亲吃席时,新娘的父亲一般是不去的。
  新郎随新娘到女方家后自然成了亲戚,而这时的新娘同样成了亲戚。在新郎新娘回门的期间,曾送亲去男方家做过客吃过席的人,要请一对新人到家里做客,以还去男方家吃席的人,并要送一对新人一双碗,以示小两口以后和睦相处好好过日子。
  新娘的父亲送女儿去婆家时,新郎自然也一起因去,新娘的父亲送女儿去婆家,婆家要以高规格招待亲家。而这天晚上,一对新人也可以名正言顺地同房了。
  至此,一场几乎马拉松式的从说亲到娶亲的婚事便告结束。
00玫瑰种子0 收听数积分0精华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听众数在线时间0 小时帖子
懵懂小白,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0 积分
青海玉树地区婚俗
千百户的等级婚姻:玉树地区千百户与牧主头人实行等级森严的阶级内婚制。男女青年没有什社交、恋爱自由,他们的婚姻大事完全掌握在家长手里。千百户、牧主为了权势和家业的承袭,十分讲究门当户对,几乎是千户对千户,百户对百户,牧主对牧主。他们给子女择偶的唯一标准是对方官衔的高低,权势与家业的大小,完全是一种封建包办的政治与权力的联姻。诸如囊谦千户与德格土司、上年措百户与百日多玛小百户、固察百户与百日多玛百户等等。甚至像格吉扎赛百户将自己的三个女儿和两个妹妹分别嫁给了五个百户,足见们们阶级内婚姻之一斑。如果谁家子女不从,就会受到严厉的惩处。家长凭借手中的封建特权强行拆散婚姻关系,甚至将不听话的子女赶出家门,使其失去继承头人的一切权利。
   血缘外婚制:无论是牧主头人,还是平民百姓,一律实行严格的血缘外婚制度。凡有父亲或母系血亲者,禁止通婚。这与一些民族过去允许姑表、姨表之间通婚的习俗大相径庭。
   家庭制度:以一夫一妻制为主,尚残存有一夫多妻、一妻多夫以及一定数量的无夫家庭。
   一夫一妻:是玉树藏族家庭的主要形式,多数为单一的小家庭,人口少,那种几代同堂、妯娌共处的大家庭很少。一夫一妻制家庭表明,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藏族与时代同步,已跨入文明家庭的行列。
   一夫多妻:多在牧主头人和富裕人家中存在,即出自不同家庭的两个女人先后嫁给一个男人,第一个女人年大姿色稍衰后,受贬专操家务,另娶少女;也有两姐妹同时嫁给一个男人的;还有母女俩先后嫁给一个男人的。出现后者的原因是,男方结婚时女儿年少,要求先由其母亲代嫁,等女儿成年后与其结合同居。
   一妻多夫:多为兄弟几个家境困难娶不起媳妇,或者虽然家境尚可,为使兄弟几人和睦团结,不致家庭破裂,共娶一妻。妻子对他们兄弟几人一视同仁,调合感情,统管家务。所生子女,对老大称父亲,其余兄弟叫叔叔。
   无夫家庭:解放前夕,玉树地区总人口不到10万,其中,男性约占总人口的38.5%,女性占61.5%。这种性别比例的失衡,使许多妇女找不到婚配。造成这一社会悲剧的内在根源在于解放历代反动统治阶级对玉树藏族人民反复的屠杀与围剿,在反动统治阶级挑拨下部落之间连年械斗,男性多饮弹身亡,以及男性多的家庭须按比例到寺院当阿卡(和尚),不能结婚,致使女多男少。加之社会动荡,生活穷困,许多人沧为四处闯荡的流浪汉。找不到配偶的妇女往往与他们中的一至数人随意同居,而男方事后迫于生活转悠他乡一走了之,所生小孩只好由女方抚养。她们虽然一生没有正式结婚,但有一至几个小孩,终生为养家糊口辛勤操劳不息。孩子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甚至连母亲也不知道孩子的父亲到底是谁、哪里人、叫什么名字。她们在感情上忍受着巨大的痛苦,经济上承受首沉重的负担。唯一能够安慰他们是社会上普遍视孩子为希望和未来,非婚生子女并不受到歧视。
   恋爱:贫苦农牧民的青年男女婚前社交比较自由,一般不存在父母包办和买卖婚姻问题。即使双方父母撮合,事前也要征男女双方的同意,并不强迫成婚。每年的藏历新年、赛马会、庙会等喜庆佳节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好机会。表达爱情的方式往往是对唱&拉伊&(山歌)。
   卜卦:藏胞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卜卦,婚姻是人事大事,第一步也自然是卜卦。主要卜卦男女双方生辰是否相合,卜择结婚的良辰吉日,卜算迎亲的美好时辰等。
   送亲:卜定结婚之日,新娘穿戴一新,由其舅舅和兄弟并约定一至几个品行兼优、能说会唱善辩的婚使(藏语叫&业执&)以及伴娘陪送。行途中如果遇见背水、背牛粪的人,则认为吉利,主人很高兴地送点东西,甚至献哈达致谢。如果遇见背空桶的人则认为不吉利。在离家门不太远的地方送亲人与迎亲人相会后,举行敬酒仪式,藏语叫&穹却&,娘家人送婚礼。新娘一般必须在日出前赶到婆家。婆家大门上插有柏枝,地上铺上白毡,中间有用青稞绘撒表示吉祥的&Ж&雍忠号,新娘下马时脚必须踩在雍忠号上。进门时,要和婆婆一起提回早已在门口准备好的盛满鲜奶的奶桶,或者提一满口袋牛粪。送亲者进入院中后,新郎新娘捧吉祥物,绕煨桑台顺转三圈,众从高呼&拉甲洛&(意为神胜利),并侯专人点桑。刚到家,先吃面食或蕨麻,藏语叫&咖卓&,之后进入正式婚宴。还要展示嫁妆,进行婚说,这就可能到第二天了。
   嫁妆:嫁妆视家境而定,达官贵人和大户人定十分讲究以虎皮、骏马、织锦缎、上等冰糖、肥羊肉等为标志的&九九婚礼&,谓&阁&,意为&九九标志&。他们往往陪送昂贵的服装首饰、大量的土地牛羊。贫苦人家能缝制一二件新衣服陪嫁也就不错了。
00玫瑰种子0 收听数积分0精华0注册时间最后登录听众数在线时间0 小时帖子
懵懂小白,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100 积分
青海婚俗之“骑花牛”
骑花牛,是青海东部农业区普遍存在的婚姻礼俗当中的重要内容,涉及的民族有汉、藏、土、蒙、回等民族。
婚筵后的第二天,主人邀请婚筵中的帮手吃饭,称谓“谢东”。吃完饭后,众人将公公、婆婆、新郎的哥哥、嫂嫂的脸用锅底灰涂黑,称谓“摸黑脸”。然后腰系草绳将他们一一强迫骑在牛背上,将牛赶打,使其奔跑,众人则簇拥在周围喊叫,直到许诺给众人买糖果烟等物品方才罢休。婚礼就在这一片嬉闹声中结束。
由于这一习俗的盛行,有关人员都知道难逃此节,故一般提前给众人许诺买糖果等物品,而有些人为避免骑花牛则跑得无影无踪,所以也就免去了骑花牛之苦。或者骑花牛也就走走形式,给众人买东西才是真。
在一些不便找到牛的地方,人们也常用粗木棍将骑牛的人抬起,当事人更是苦不堪言。
现在在城镇往往用摸黑脸代替骑花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海省西宁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