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郁悲观主义者时怎样调整自己?

《自我训练——改变焦虑和忧郁的习惯》
我的图书馆
《自我训练——改变焦虑和忧郁的习惯》
& & (&这是一本教你如何进行自我训练、自我对话,从而摆脱焦虑和抑郁的心理保健书。此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一位心理治疗专家,他用他自己所独创的方法治愈了很多患者,再把这种方法写在了这本书上。此书是一本很好的焦虑和抑郁的心理保健书,不同的人、不同的处境和状态都能从其中得到一些领悟,独创性的方法也让焦虑和抑郁的自我救助变得可行并富有操作性。)&这张插图阐明了心理学家们常提到的轮廓和背景的关系问题。最先看到的是什么,即什么最显眼,就是你所看到的轮廓。而背景则是除开轮廓以外的其余部分(不管是花瓶还是脸)。如果你先看到花瓶,那么你很有可能没看到背景中的两张脸。现在再看看这幅图片。试着找出花瓶,然后再试着找出两张脸。注意体会每次先看到的部分和似乎隐去的背景的不同感受。如果你处在焦虑中,那么焦虑就是最显眼的东西,是你看到的。你可能从来没想过抑郁只不过是你所面对的困难的一个背景而已,不过就是整幅图片中的一部分。另外,如果抑郁是你看到的最显眼的部分,它的后面可能隐藏着焦虑。为什么呢?因为焦虑和抑郁都来源于同样的背景,即缺乏安全感。这是两种不同的策略,都是为了保护你不受伤害。焦虑是通过消耗精力来达到这一目的,而抑郁则是停止做出努力的行为。肯,是一名40多岁的律师,在接手了一起重要的庭审案件几天之后,就出现了焦虑和抑郁的综合症状。经过两个星期的痛苦煎熬之后,肯急切地想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每天早晨,他都会因为颤抖和紧张而惊醒。“我的皮肤摸起来疙疙瘩瘩。我觉得无比忧虑和恐慌,恐慌过后立刻又是非常低落的情绪。真的是很低落的感觉!我开始变得不愿出门,于是又回去睡觉。我只想自己一个人呆着。在职场上,肯一直都在等待着这样突破性的机遇。现在,他终于可以站在聚光灯下了。但过去存在的不安全感开始渗透出来,本来应该是生命中难得的挑战机会,现在却变成了毁灭他生活的灾难。最开始是对自己的能力不停地怀疑,而后又很快陷入到犹如捅了马蜂窝般的恐慌中,禁不住想“要是……怎么办”。在面对缺乏安全感的情形时,肯认定是危险的,所以为了掌控局面,焦虑和抑郁就成了他最后的战壕。焦虑和抑郁的表现实际上是为了控制局面,这样的说法乍一听很奇怪,但是肯的反应很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如果不能离开家,那么他就可以推掉这个案子(很不幸的是,事情后来演变成了这样),一旦他推掉了这个案子,就不会再有失控的危险了。因为肯的确推掉了这个案子,因此就排除了任何在公共场合可能出现尴尬的可能(这样的尴尬,在肯看来就是一种失控),我们可以看到,肯的焦虑和抑郁事实上的确保护了他,将他从恐惧中解脱出来。但案子结束了,肯的焦虑却没有结束。他甚至比以前更沮丧了,所以到我这里来就诊。如果你让不安全的感觉控制了你的生活,那么你就别再指望有生活可言了。不论你是焦虑、抑郁,还是二者兼而有之,你就和肯一样,只想尽快从觉得有威胁的情形中解脱出来,重新回归到安全中来。然而,从今天开始,你没有必要再依靠那些悲观的、无效的、毁灭性的方式了。“自我训练”会教你如何掌控自己的问题,会让你学会如何在生活中避免这些问题。&误导的帮手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如何解读自己的经历,甚至你的生活哲学都造就了你独特的背景。就好像是山间奔流的小溪,水中倒影着途经之处的风景:岩石、高地、树林。你的背景、经历,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会塑造乃至决定你的心理进程。儿童时期所经历的拒绝、创伤、家庭不和、忽略或是父母离异都有可能导致对今后的生活产生焦虑和抑郁。对这样的孩子来说,他们从来都没有安全感。相反,如果一个孩子在其成长过程中能享受到家人和朋友的关爱以及拥抱,很少遭遇不幸,那么他很容易在今后的生活中喜欢社交所带来的刺激和冒险的感觉。对这样有安全感的小孩而言,没有翻越不了的高山。同样的世界,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解读。早年的伤害,不论是来自于生理上的(比如意外、疾病、他人的敌意等),还是心理上的(比如拒绝、沮丧、家庭破裂、父母的忽略或是虐待等),都不可避免。这些伤害是使精神上产生不安全感的根源,在思维和感知上就出现了毁灭性的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缺乏安全感的模式会消耗你心理上的能量,使你感觉失控,容易出现情绪上的问题。一旦你发现自己在生活中苦苦挣扎,为了能对眼见的失控局面有所控制,自然就会产生焦虑和抑郁,虽然这样的方式不过是误导自己罢了。就防御机制而言,焦虑和抑郁也许是危险的,但是一旦你的生活失去平衡,又没有什么更好的解决办法时,那么,任何能躲避风暴的港湾都会是你的首选。如果你正承受焦虑和抑郁,那说明你能用的办法都用尽了,但现在,“自我训练”是另一个可以用的好办法。生活本身不会产生焦虑和抑郁,它们都是你自己想出来的。如果手碰到热炉子,自然会因为疼痛而收回来。同样的,在面对压力时,出现的焦虑和抑郁就好像是自然地反弹,并不是用防御机制来消除不安全感。如果生活曾带给你伤痛的体验,那么,真的是生活(就像那个热炉子一样)让你产生了焦虑和抑郁吗?难道创伤让每个人都有受创的感觉吗?有时的确如此,但并不总是这样。大多数人都会遇到美国国内税务局所定义的创伤指数的情形,但也不是人人都会出现同样的反应。就好像在面对车祸和失业时,不同的人也会有不一样的反应。就算你过去已经习惯于做出快速的习惯性的反应,但“自我训练”的方法也会使你认识到,生活并不是热炉子,采取毁灭性的情绪并不是自动反应。 &一旦出现缺乏安全感的情况,那么这样的心理不仅会控制你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控制你对自身的看法。对我们而言,找出自己的问题并不困难,比如,你可能会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个紧张的人,或者是个喜怒无常的人,或者是个急躁的人,或者认为自己不能胜任。每次有人对我说“我很沮丧”时,我立刻就会说:“不,你并不沮丧,这只是你的某种感觉。你和你的沮丧不能划等号。”你并没有一门心思地摧毁自己的幸福,摧毁你幸福的是你焦虑和担心的习惯!你对焦虑的思维已经很认同了,现在很难将健康与不健康的思维方式分开。就像我多年前戒烟的时候一样,因为已经养成了抽烟的习惯,要完全戒掉很困难,当时脑海中出现了很多疯狂的想法,今天想起来都觉得不好意思。我还真的问过我的妻子活着有什么意义。我当时并不是沮丧或是想自杀,绝对不是;我只是很困惑,因为我觉得人生的乐趣都是来源于我抽烟的习惯。我的这个习惯支配着我的感知、恐惧、甚至我这个人,而现在戒烟却让我完全失去了方向。这就是说,一旦你认可某个习惯时,就会出现像我那样对未来失去判断力的情形,不管这个习惯是抽烟、不快乐、焦虑还是抑郁,都是一样的。因为这样的困惑总是与焦虑和抑郁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开发出了“自我交谈”的技巧,来帮助他人摆脱由于缺乏安全感而对世界产生曲解的状况。一旦你意识到自己和自己的挣扎之间的区别时,真相就显而易见了。那么,就用“自我交谈”的方法吧,这就是你寻求平静和快乐的方法。&“自我训练”的计划也会为你提供取胜的方案。最初的时候,做一些和之前不同的事情的确会让人感觉不自在。“什么,你要我采取更信任的态度?我一直就是这样多疑的啊!”然而,你个人,包括你的想象,以及你所肯定的一切只是一种习惯,这个习惯不过是反映了你人生体验的一个总和而已。根据“自我训练”的理论,你已经养成的习惯,现在就要受到挑战,从头来过,要用更健康的思维方式来取代以往的。&了解生活的真相,在真相中生活,这就是“自我训练”的主要目标。刚开始可能看起来挺不自然,但请相信我:在真相中生活的生活方式很快就会取代过去令人筋疲力尽、破坏性的习惯和感知方式。你会发现目前这种有效的生活方式再自然不过了,是舒适之极的体验。(未完待续)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2 年, 2 月
感觉自己抑郁的很,每天都特别悲观,自卑。有时候也特别想死,感觉自己活着也没用,心情特别压抑,感觉所有一切都跟我没关系,我的生活也永远不会有所改变,不会变好。
问答上篇:
问答下篇:
所有回答 :
我来回答 :
有问题?!现在就提问吧》 &
心理公开课
壹心理学院
壹心理测评
壹心理咨询
口袋心理测试悲观抑郁的人怎么改变? - 知乎6被浏览248分享邀请回答0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被抑郁情绪困扰时,如何进行自我调节?被抑郁情绪困扰时,如何进行自我调节?暗黑龙鱼百家号在我们种类繁多的情绪当中,确实是有一种危险的情绪是和过去有关的,那就是抑郁。人在抑郁的时候,会有很多消极的感受。今天脑康君就针对常见的各种感受,让大家知道该怎样进行自我调节。人生最大的悲哀,是迷茫地走在路上,看不到前面的希望。有时候我们感到抑郁,不一定是因为遇到了什么重大的挫折或者打击,而是看不到生活的希望,总是感觉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情况似乎永远都无法好起来。针对这样的感受,我们要提醒自己:也许这样的感受是真实的,但这并不代表自己对感受的理解是正确的。如果我们理性的觉察一下就会发现,经常感到无望的人其实是被以下这些认知“迷惑”了:1、否认积极事件我们之所以看不到希望,是因为感受不到希望,而之所以感受不到,要么确实是没有好的事情发生,要么是虽然有好的事情发生,但是被自己无视了。而后者,才是生活中更常见的情况。所以,当我们感觉没有希望的时候,就要问一下自己,是不是把注意力都放在了那些消极的事情上,而忽略了那些积极的事情?因此,主动的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多关注事情阳光的一面,才有助于摆脱不良的情绪。2、糟糕至极有时候,我们会认为一个小错误都会带来非常糟糕的结果。比如有的人一旦工作中出现差错,就会感到恐慌,认为自己在这个公司没有发展前途了,于是感到悲观和绝望。当我们有这种感受的时候,不妨再问一下自己:真的有这么严重吗?有没有其他的补救措施呢?如果我们发现自己总是高估了事情的严重程度,就说明是那种糟糕至极的认知方式在误导自己,要尽力去避免它。自责感在生活中,经常感到抑郁的人往往是那些善良的、有责任心的人。因为他们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一旦遇到问题很少会去指责和抱怨他人,而是习惯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在和别人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会特别自责,非常羞愧,仿佛做了特别见不得人的事,总在反思自己为什么不能多为别人想一想?当我们把生活中所有问题的责任都归咎于自己,认为都是自己的错时,那种内心的压力会越来越大,最终会像孙悟空身上的五指山一样,压得自己无法翻身。所以,我们在看待问题的时候要建立更合理的归因方式。特别是,要意识到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环境的因素,时机的问题,以及人的影响。自卑感抑郁这种情绪一方面指向的是过去,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点,它指向的是我们本人,也即我们如何看待和评价自己。自我评价越低的人越容易感到抑郁。在做事的时候,他们觉得自己是没有能力的;在人际关系上,他们觉得自己的是不可爱的,不受欢迎的。这些感受和认知聚集到一起后,我们就会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的。所以,自卑和抑郁就像一对双胞胎一样,相互影响和“成就”,使我们陷入到消极情绪的泥潭中难以自拔。因此,赶走这些不良情绪的关键,就是重新看待和认识自己。当我们允许自己犯错,并意识到成长比完美更重要的时候,自卑以及否定自我的念头就会得到抑制。最后,脑康君想说,就像其他所有的负面情绪一样,没有人喜欢抑郁,但我们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会感受到它。所以,重要的不是排斥和躲避,而是调整自己的认知,从积极的角度看待它,这样,它才会成为我们探索自我,不断成长的一种能量。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暗黑龙鱼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这里,有你从未见过的思想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如何去改变抑郁,悲观的心态? - 知乎49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1分享邀请回答113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3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悲观主义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