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怎么树立男人真爱一个女人人认为是好男人,朋友认为是君子,该...

《论语》中的“君子之乐”
孔子谈君子之乐的言论很多,我们试挑几条来品味: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第一》)这是《论语》打头的一段话。我认为是孔子人生观的宣言,也是君子人格的宣言。注意,孔子谈人生观立足点既不是“忧患”,也不是利禄,而是“快乐”。人生活着有什么意义?意义很多,什么娶妻生子、传宗接代、齐家治国、功名利禄、游山玩水……可以说出一大堆来,孔子不否定这些,但在此只挑“快乐”来谈,耐人寻味。
  人生的快乐很多,孔子谈了三种快乐:首先是学习乐。学习,可以获得很多知识,实际上是将外界纳入心中。学习得越多,学习得越好,世界融入你心中的份量就越大。这不很好吗?王阳明、陆九渊都说,吾心即宇宙。这需要学习,格物致知啊!交友也很快乐。朋友交得多,实际上只一个的你,化成了许多个的你,怎么是许多个的你?朋友就是你啊!人是社会的动物,需要社会交流,社会交流有许多类型,最佳的也最自由最切合人性的是朋友之间的交流!所以,交友乐,不只是因为交友,将一个你化成了多个的你,也不只是因为交友,遇到困难有人帮助,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交友,人才可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本质属性——社会性。
  这些,我们不深谈了,从君子人格的角度言之,最最重要的是“人不知而不愠”。什么叫“人不知而不愠”?就是说,人家不了解你,你也不埋怨。这句话含意很多,可以做许多层次的理解。人家不了解,这重要吗?对于小百姓来说,也许不重要,但对于某些人,比如有地位、有权势的人,就重要了。因为人家不了解,即使你是优秀的人材,是有地位、有权势的人,人家不会特别地敬重你。有些人,特别看重这种面子,将这种外在的荣誉感看得比实际的价值更重要。
?孔子则不这样认为,他的观点是,人的价值不在别人对你的了解上,人家不了解你,无损你的实际。你是有高尚品德的贤人、聪明的能人,人家不了解,你的高尚品德仍在,你的聪明智慧仍在。人不是为面子而活着,而是为实际的价值而活着。这是“人不知而不愠”的第一层含义。
“人不知而不愠”的含义还不只是此。上面我们说了,人不是为面子而活着,而是为实际的价值而活着。这实际的价值指什么?指事功吗?是,但又不是。不错,儒家尚入世,尚事功。自古以来,金榜题名,建功立业,封妻荫子,儒家知识分子都很看重。但能不能以事功论圣贤?恐怕不能。孔子最看重的学生是颜回,然产颜回,没有做过一天官,为当地也没做出什么贡献,事功根本谈不上,但他是贤人。孔子认为,在他的学生中颜回是最优秀的。
  在孔子看来,事功固然是人生价值中的重要部分,但人生的价值不能只以事功计。后世儒家谈人生价值有“内圣”和“外王”二种,“内圣”是自我修养,“外王”是事功,二者相比,“内圣”更重要。当然,人的自我修养,无须别人知道。这也许是“人不知而不愠”的第二层意义。人的自我修养,主要在自己,孔子说,“我欲仁,仁斯至也”。事功,则决定于诸多因素,不全在自己,“天命”也许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天命”有唯物的一面,它讲的是机遇,是条件,也有神秘的一面。孔子不以事功取人,除了重人格修养外,他还看到了,事功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天命”,而“天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只能顺从天命,不能违背天命。俗话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你信不信天命?我信!在事功这个问题上,孔子取达观的人生态度。得之勿喜,失之勿悲。
  《周易·系辞上传》说“乐天知命故不忧”。孔子取的就是这样一种人生态度。这是“人不知而不愠”第三层意思。这种人生态度,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我们可以称之为天地境界。孔子非常看重这种人生境界,将它视为君子的根本标志。
  ?三种人生际遇,感受不一样。“学而时习之”,感受为“说”(通悦);“有朋自远方来”感受为“乐”;“人不知”,感受为“不愠”。这措词有什么讲究?“不愠”,即不怨,不怨就是乐吗?在孔子看来,喜怒哀乐之情皆是生活所致,与各种功利相联系。即使是乐,如果局限于具体功利,也算不得大境界。只有超越了具体的得失,与天地共同着生命,才是最高境界。与天地共同着生命,当然也可以说“乐”,这种乐可以说是“无乐”之乐。有乐之乐,其乐是有限的;无乐之乐,其乐是无限的。有乐之乐,心中是有着波澜的,无乐之乐,心中没有波澜,因而也可以说是静。静,才是最高的人生境界啊!静,当然是心静,心要静,重在心要博大,而心要博大,重在忠恕。孔子那么看重恕道,也许道理在这里。孔子讲的“人不知而不愠”,涉及到君子的精神境界,这境界,是善的,就它宽厚而言;也是真的,就它的乐天知命而言;也是美的,就它的超越具体功利、物我两忘而言。君子所追求的是正义的事业,是伟大的事业,这种事业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如何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也是所关注的问题。“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的解释是:“君子固亦有穷时,但不如小人穷则滥溢为非。”[4]而的解释则是:“‘君子固穷’者,固守其穷也。”
[5]刘宝楠赞成程颐的说法:“‘固穷’者,言穷当固守也。” [6]
刘宝楠引用《荀子·宥坐》和《周易·困卦》为证。“君子固穷”为孔子周游列国在陈绝粮时回答的话。《荀子·宥坐》篇对此有更为详细的记述。孔子告诉子路:“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知祸福终始而心不惑也。”《周易·困卦·彖》曰:“困而不失其所亨,其惟君子乎!”综合考虑,程颐的解释显得更为准确。“君子固穷”,并非君子本来就穷困,天生就穷困,而是“君子穷亦固”。君子处于穷困的条件下,还能够固守自己的志向,还能够坚持自己的操守,还能够坚持自己的追求。曾经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说:“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论语·学而》)“贫而乐”,并非君子必定贫,也非贫本身有什么可乐,而是身处贫困而不改其乐。孔子自喻:“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孔子称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孔子“乐在其中”,颜渊“不改其乐”,孔、颜所乐者何也?非以贫为乐,而是虽贫也不改变志向,虽贫还能保持快乐,而是为自己虽处贫、处穷、处逆,然却不改志向而乐,而是提倡在居穷、处逆之时,仍须具有一种精神,仍然应当保持快乐的精神状态。身处贫困而不怨,身处逆境而不改,这本身就是值得高兴的事。没有上下文,只能说可能是:
越加羡慕嫉妒恨君子的乐趣.
君子,品德高尚;君子之乐,不同凡俗,如孔颜之乐,乐在天下安宁、天人和谐;所以君子之乐得民人赞叹折服,而小人庸鄙,虽富似日本,强近美国,终不得人心,所以病君子.
血刺_迷离394&
"写字用于养心,愈病君子之乐"。与"写书用于养心愈病,君子乐之" 是不是一个意思啊?
“之乐”、“乐之”差不多。之乐强调君子,乐之强调所乐。 “写字”与书写同,与“写书”不同,但都是现代语,古文少见。
不能如前断句,除非作者自断。如此“心”断与“病”断,不论前后同异都截然不同。 “养心愈病”连读:休息心,治疗好病。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君子,有教养、有德行的人;固穷:安守不得志的状态。指君子能够,不失节操.“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固穷:安于穷困;固:坚持、安守。斯:这就;乃。例如《老子》:“,矣。”中的“斯”和这里的用法完全一样。滥:越轨;放肆。整个句子的意思是:(孔子说)“君子安于穷困,小人遇到穷困,就会胡作非为了。”[1]
君子:道德高尚的人。固:坚持。穷:无穷尽。意志坚强无穷尽!&孔子在断了粮,跟随的人都饿病了,不能起身。子路愤愤不平地见孔子说:“难道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安守穷困,小人穷困便会胡作非为。”
在此,根据教授的说法,此“固穷”的“穷”还有另一种说法,即“无路可走”。在古代贫与富相对,贵与贱相对,而穷与达对应。所以此句应解释为“君子本来就是无路可走的”。说的更明白就是:君子的路是不好走,但君子还要走下去的,否则就是小人一般胡做非为了。
观点:古汉语中“贫”与“穷”,意义不同。用现代汉语来解释,“贫”专指穷困、没钱;“穷”则与“达”相对,指没有官职、功名。君子固穷可以理解为(在黑暗的政治环境中)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与道德操守,不,“”。
君子安贫乐道,达观知命,如孟子所说,虽然“无恒产”,但 “有恒心”,所以能够安守穷困,“贫贱不能移”。小人既“无恒 产”,又“无恒心”,所以,一旦穷困,就会“被辟邪侈,无不为 已”(《孟子·梁惠王上》)——穷斯滥矣!
本章文字很有文学色彩。
“莫能兴”三字,摹写孔子一行困厄,累累如丧家之犬的情形, 非常生动。“子路愠见”,一个“愠”字,突现子路性格,使我们 如见其面,如闻其声。“君子亦有穷乎?”的“亦”(也),道出千 般委屈,而孔子答“君子固穷”的‘固”,与“亦”相对,不愧长 者风范。《史记·孔子世家》在“子路愠见”之前还有“孔子讲诵 弦歌不衰”的记载,刻画出圣人高邈的风情,使我们目睹“君子 固穷”的风度,更是印象深刻。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里说孔子“在陈绝粮”,固然指的是经 济穷困,但我们理解这段文字却不应仅仅局限于经济穷困方面,举 凡人生挫折,事业坎坷,人到了穷途末路,都可以理解为“穷”的 范围。而凡是到了这些关头,君子都应该具有“固穷”的胸襟和 气度,既来之,则安之,走出困境。而不应该“穷斯滥矣”,胡作 非为,铤而走险或投机取巧,甚至屈态变节,苟且偷生。
说到底,不过是一个人应当如何战胜逆境,走出困境的问题。 自古雄才多磨难,圣人尚有断粮饿饭的时候,我们受一点穷困又 算得了什么呢?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译:老子就是穷怎么地?我穷得理所当然!我穷得当仁不让!你们这几个王八羔子穷了就会拿双刀!
君子固穷是“君子安守穷困”的意思。而不是君子一定会贫困。
君子的穷而大度,或小人的穷而胡为。
安于,君子能安于贫穷
君子能够固守穷困,才可显示出自己所拥有的志气!
说到底,不过是一个人应当如何战胜逆境,走出困境的问题。 自古雄才多磨难,圣人尚有断粮饿饭的时候,我们受一点穷困又 算得了什么呢?
君子固穷,但所有的君子的精神上十分富有
,但是他追求美好人生的意志还是坚定不移的。
君子可以饿死绝不偷窃,小人则不是
君子即使人穷,但志不穷,但是小人呢,人穷了就会忘记做人的选择,所谓的人穷志短。
苏轼在被贬官到海南的时候仍能安于困境,乐观旷达,而同时代的在面临不顺的时候疯狂,结果很快被彻底打倒,。
译文:孔子一行在断了粮,学生生了病,大家精神不振。子路生气对孔子说:道德高尚的君子也落得穷困的下场吗?孔子说:君子陷于穷困,还会坚持原则,小人穷困就会乱来
穷字当贫困,窘迫讲,更多的是 个人际遇上的,不单单是金钱上 的,所以不能等同于穷 补充:意思是能称为君子的人,本 来就存在于下层劳动人民中间。 所谓肉食者鄙,以及最贫贱的人 最聪明,是一个意思
求仁而得到仁,又何来怨恨
君子可以安于困厄,小人遭受困厄就会胡作非为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  :“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以前读到这一段,对于“君子固穷”总是不能理解。按照自己的想法:君子道德高尚,品行端正,应该受到众人的尊敬才是,怎么老是穷呢?子路的问法是“亦有穷”,这个 “亦”字还是留有余地的,而我却连这个字也不能认同。
以前以为“穷”字主要是财物的匮乏,其次才是困境,现在慢慢理解了,困境才是“穷”字的主要含义。经历多了也就慢渐渐对这句话有了体会。
圣人的人生目的就是在推广“仁”,以“孝”为根基,推己及人。而世人以“利”为追逐之目标,两者目的不同,自然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一个君子应该固守自己的处世之道,否则就不配称为君子了。孟子说得更为坚决:“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既然选择仁以为己任,那么军旅杀伐之事,自然避之而唯恐不及了。如果为求居安行健,违背自己的原则,也许富贵唾手可得,但君子将立身何处?所以孔子多次表达自己对富贵的看法:“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若富贵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学习论语的过程,感觉就是净化自己灵魂,让自己的的心安放一处的过程。对于“穷”的敏感,来源于内心深处对富贵渴望。现实社会,富贵之人与贫贱之民,实有天地之别。人性的本能就会追逐富贵而敌视贫贱。后来对于贫贱,有了一定的认识,以为有了精神所得,大可抵消贫贱的现实差距,能食饱居安,也可以消除对富贵的强烈的欲望了。其实不然!不平之想时时泛起,以为按照自己的本愿,悄悄做些事情,就可以安然混世了。但依旧免不了坎坷,内心的平静总是短暂易逝。这时,无意中就有了子路那含愠之问,尽管自己深知离君子相去何止十万里。
再次读“君子固穷”,忽然就有了近一步的领悟:内心的不平,来自对“穷”的认识不足。想学君子,那么就应该明白“穷”对于君子而言是一种常态,而不是一时的表现。以圣人之能,尚不能教化当时的风气,但总不见他们真正放弃过,“死而后已,”就是他们的宣言。他们的眼光绝不是落在当下,“为万世开太平”也许可以作为他们内心的注解。我们的不平往往都来源于我们的功利性。急功近利,是一种心态,也是一种眼界。我们一旦不能坚守,为达目的,改变原则,不择手段,就落入“小人穷斯滥矣”的泥坑里了!
把“穷”视为一种常态,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心中的不平就淡了。不必苛求别人与你相同,不必苛求别人一定理解你,做自己的事,固守穷途,慢慢体会君子的心态,聆听圣人的教诲,不亦乐乎?
此诗题为《有会而作》,“会”即会意之会,指有所感悟和领会。诗通篇直抒胸臆,写其所感和所思,而把具体的事由放在序中作为背景交代。究其缘起,乃是值岁暮之际,新谷未收,又适逢灾年,粮食匮乏到了难以充饥的地步。这种困厄艰苦的境遇似毫无诗意可言,而诗人却从中激扬起对生命的执着之情。诗的首二句,概括了自己贫寒的一生,“弱年”指青年时期,“家乏”是不甚宽裕的意思,“更长饥”就每况愈下,连起码的生存条件也难乎为继了。下面四句以自己的生活实感和体验把这种境遇具体化:“菽麦”两句说只要有粗食充饥就已心满意足,欲吃粱肉更简直是非分之想了。“惄如”两句极言饥寒之切,“惄如”,饥饿状;“亚九饭”,或是“无恶饭”的讹误,意谓饥饿时进食无不觉得可口;“当暑厌寒衣”则指缺衣少穿,故冬不足以御寒而夏又以为累赘。这几句写得恻恻动人,非亲身经历备尝滋味者不能道。“岁月”两句又一笔兜回,将辛酸凄苦而又无可奈何的悲凉心情和盘托出。这里说的“岁月暮”,既指临近年末,又指老之将至。人生本来短暂,而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了此一生,怎不教人悲从中来!以上八句概括了物质上极度匮乏的忧患人生,其中“孰敢慕甘肥”、“如何辛苦悲”两句更是感慨系之,从而以为下文的张本。
诗人并“不戚戚于贫贱”,面对人生的苦难,他反而更加珍视生命。诗人是从身、心两个方面来把握生命的存在的。由“常善粥者心”至“徒没空自遗”四句,是先从“身”方面说。诗人借着对一个故事的评说,弘扬了富有哲学意味的“贵生”精神。这个故事见于《礼记·檀弓》,大意谓齐国饥荒之年,黔敖施粥于路,有饥者蒙袂(以衣袖遮面)而来,黔敖曰:“嗟,来食!”饥者因不食嗟来之食而死。诗人从重生的立场,肯定了施粥者的用心,而对蒙袂者的行为则持批评态度。这种贵生思想的渊源主要来自庄子。庄子主张“保身全生”,反对“危身弃生以殉物”,《庄子·骈姆》说:“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人的生命、天性既不应为名利等外物所役使,那么为了区区一事的荣辱而轻易地舍生就死,就是不足取的。当外界的险恶环境使人沦于极其卑微可怜的地步时,这种强调个体生命存在的贵生思想,未始不是弱者的一种精神支柱和自卫武器。诗人为了与苦难抗衡而从中汲取了生存的勇气,因此也是不无积极意义的。“斯滥岂攸志”以下四句,又是从“心”的方面说。诗人不仅重视生命的存活,而且更重视对生命意义的自觉把握。“斯滥”、“固穷”两句,语出《论语·卫灵公》:“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诗人意谓在贫贱中有无操守,正泾谓分明地把生命的价值判然为二:君子高尚其志,安贫乐道,从而身处忧患之中,却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小人心为物役,自甘沉沦,终于在随波逐流中汩没了自己的天性。诗人选择了前者而否定了后者,并且以前贤作为师法的榜样而自勉。最末的“馁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师”两句,表现了主人公以固穷之志直面患难的坚强决心。诗人从“贵生”、“守志”也即身心两个方面领悟了生命的真谛,这就是此诗“有会”的主旨所在。陶渊明把庄子对生命的哲思和儒家的自强不息精神结合起来,从而表现了人的生命力的激扬,表现出历劫不灭、睥睨忧患的内在力量。现实的色调愈是灰暗和沉闷,其主体精神反而愈见活跃和高昂。陶渊明其人其诗之所以感召了无数后人的奥秘,其实就正在于此
,但是他追求美好人生的意志还是坚定不移的。原文】
  在陈绝粮(1),从者(2)病,莫能兴(3)。子路愠(4)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5),小人穷斯滥(6)矣。」(《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注释】
  (1)在陈绝粮:绝粮,粮食用尽。指孔子一行人离开卫国后,受困于陈国、蔡国,有七日断了粮食(不火食)。
  (2)从者:从,音「粽」。随侍的人。
  (3)兴:音「星」,起来、起身。
  (4)愠:音「运」,怨恨。
  (5)固穷:安于贫困。
  (6)穷斯滥:穷,贫困。斯,就、则。滥,过度、失当。贫困就守不住心性,甚至言行失当了。
  【语译】
  孔子一行人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侍的人都饿病不起。子路心怀怨恨的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贫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能安于贫困,小人一贫困就守不住心性,甚至言行失当了。」
  【研析】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意思是说:君子谋求道德而不谋求生计。因为耕田也可能饿肚子;学道也可能得到俸禄。君子忧心大道不能行之天下,而不以个人的贫困为忧。君子为何能固穷?因为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的价值体系、衡量标准是以正法正道为大,摆在第一位,所以贫困算什么呢?不以为意。君子心领神会深层的道理时,还可能表现乐以忘忧、忘形忘我、自得其乐的状态。
  在修养心性的过程中,人总是在矛盾、困难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出自己还有哪些造成问题、痛苦的根本原因,领悟其中的道理,修去自己的执着。越是困苦、激烈的冲突,越是能显出修养的深浅,越是能看出修养的差距、心性的高低,所以也是难得的机会。同时也能暴露出修养不足者的种种人心、顾虑和人情,那都是不能「固穷」的原因,子路则表现还有怨气和难以理解「君子亦有穷」这样的考验,他可能不明白君子还能提高、还能升华,还得有体现伟大境界的机会,还得有让人见证历史上邪的总是不能容善的,邪的总要打压善的,邪的总要害善的,但最后又邪不胜正的道理,因为邪的永远只是为了彰显、成就善的,充当一个道具、陪衬和丑角而已。
  【延伸思考】
  1、烈火辨美玉、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乱世见忠贞、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时穷节乃见,这些意思都相近,比喻遭事变考验之后才知节操是坚贞的或者易变的。只有在艰困的环境中,才能考验出一个人的气节,而能从恶劣环境中胜出的,才是不朽的贤良典范。试举一个这样的历史人物,和大家分享其伟大的事迹和德行。
  2、如果有人把正道看得比生命重要,他会坚守正道,不违背维护正道的意志,就算失去生命也在所不惜的,如果连失去生命都不在乎,他还怕什么?如果他不怕邪恶,这样的正气、刚强的意志,鬼神、邪恶是不是就要怕他了?这样的人是不是很难得?想一想正道是不是真的比生命重要?文天祥他做到了舍生取义,可是当时的官员大多还是选择保住身家性命、贪生怕死,这些人到底怕什么?
  【历史故事】
  君子固穷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原宪居住在鲁国时生活贫穷,房屋简陋、门窗不全,遇雨漏水,他却端坐在里面鼓琴。接待子贡时,他头戴破帽,脚穿破鞋,拄着木杖倚在门边。子贡问:「先生生病了吗?」原宪答道:「我听说,没有钱财叫做贫,学道而不能去实践者才称病。我现在是贫,不是病。」
  南宋的刘少伯,小时候很贫穷。后来担任武陵太守,却更加贫穷。曾有一次,他在家中盘算着钱财问题的时候,突然看见旁边有一个鬼在拍掌大笑。刘少伯叹道:「贫穷本来就是命定的,我却不懂,现在被鬼耻笑了。」于是不再盘算,仍然守穷。
  常言道:「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孟子说:「贫贱不能使他改变志向,这才叫大丈夫。」面对贫穷时,能做到像孔子的弟子颜渊那样,箪食瓢饮仍能安贫乐道的,才是真正的君子。
  赵惟则弃宅
  五代的赵惟则为人廉洁自处。干佑年间,惟则在开封租了座宅子居住。过了一年多,有一个老人来叩门,惟则接待了他,老人说:「我曾经是这座宅子的门守,契丹人来犯时,主人和我在宅中深夜掘地,藏了几瓮金银。兵火之后,主人故去,再没有人知道这件事。今天我来,想告诉大人那个藏金处,只希望大人能以少许赐我,以救朝夕。」
  惟则听了很惊讶,想了一会儿,说:「很好,很好。宝物怎么可以轻取?请让我选一吉日,再叫你来取。」老人走后,惟则对家人说:「我平生不以财物自污,这不是来羞辱我的吗?这宅子不能再住了。」第二天,全家就搬走了。
  古人看见不义之事,觉得污了眼睛,听见不义之事,觉得污了耳朵。
  佛教中有一个故事:佛陀走在路上,看见地上掉了一个包袱,说:「毒蛇,毒蛇。」就走过去了。一个农夫听见了,扛着锄头去看,发现不是毒蛇,而是一个包袱,里面全是金银,高兴的拿回家去了。不想官府知道了,命令农夫将包袱上交,还怀疑没有全交,严厉追缴,那个农夫最后破了产。
《论语·卫灵公》载:(孔子)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
  孔子“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他坦然面对一切,并把这一切看成磨炼人生和琢磨品行的机会。他依旧讲诵弦歌,抚琴吟唱。
  但是,他的学生们并不都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他们不能不怀疑“红旗到底能打多久”。耿直的子路直接到老师那里,问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看起来非常平实,其实非常深刻。它代表着一种观念,可以说是中国哲学史上、伦理学史上一个重大的命题:
  君子亦有穷乎?
  子路是一个纯朴、天真、热情的人,一个内心光明的人。他对孔子、对道德有着非常纯朴的信仰。他的思路是:既然我们是君子,是德行高尚、理想纯洁、匡世济民、仁慈博爱的人,我们就应该在这个世界上处处行得通,就应该在这个世界上处处受欢迎得追捧!难道我们这样的人在人世间还会如此困厄、一筹莫展吗?
  显然,在这样的情景下,子路对道德及道德行为有效性提出了怀疑,这其实是个重大的伦理学问题:所谓的“前道德问题”。前道德问题的实质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实行道德?
  子路显然是站在功利立场上认识道德的。从这个立场出发,他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人,既然是尊崇道德的,既然是按道德的要求,做道德的人、行道德的事,那他就理应受到道德的保护,享受实行道德而该得的好处和报酬。
  幼儿园的老师给好孩子发小红花,小红花就是道德的报酬。子路一直在做好孩子,可是,他没得到小红花,所以,他很困惑,甚至愤怒。
  但是,好人有好报式的道德期待显然不是人的最高道德境界,也不符合事实的真相。对此,孔子的回答是:
  君子固穷。
  这个回答很冷酷。对于子路这样对道德抱有那么大信仰的人,不啻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实际上,子路对道德的有效性抱有期望,从某种意义上讲,乃是迷信。所以孔子要彻底打破他的迷信:你认为做个君子就能处处行得通,到处受欢迎?错了!恰恰相反,君子正因为讲道德、讲原则,追求进取却又有所不为,所以反倒是常常被掣肘,时时被壅阻的。
  是什么在掣肘君子、壅阻君子?是君子自己,是君子自己奉行的道德。道德是对君子的约束,君子正是在这种约束中成为君子。而小人之所以处处通行,正是因为他没有这些约束,而正因没有这些约束,才使其成为小人。
  这是对道德极透彻的理解,悲观而又崇高。孔子的意思是,道德只能保证我们成人,而不能保证我们成功。
  有时两者甚至矛盾:我们必须在不成功中成人,也就是说,在世俗功业的失败中成人——这就是磨砺,这就是考验。
  我们是要一次高尚的失败,还是要一种下流的“成功”?
  是保有人格尊严而失败,还是丧失人格得“成功”?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
  历来注家都认为这两句不好理解。其实这两句的意思最明白——
  不是真理与正义庇护我们,而是我们以血肉之躯支撑着真理与正义!
  强者保护道;弱者寻求道的保护。(鲍鹏山)经济危机压了我半年了,现在连1快钱的嗲嗲娭毑级的小麻将也不敢打。我不得不陪着美国的穷人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操美国的那群上层阶级。隔那么几年就要整出个新花样来,害的美国穷人和世界人民陪他们一起倒霉。其实他们又会多倒霉呢,只不过资产缩下水,股票跌下值,最多破下产,反正还是不愁吃穿,还是道貌岸然的上层阶级。而我呢,守着工作战战兢兢,再不敢做得陇望蜀的心思。论语里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意思是君子在穷困的时候也能克守本分,而小人在穷困的时候就会乱来。我看这世界只有小老百姓才能谈的上君子了,那些有钱人总是喜欢为了创造他们所谓的经济繁荣瞎折腾,这次金融危机不就是那些美国有钱的大爷们没事创新什么金融衍生品导致市场混乱最终蔓延到实体经济而产生的祸害吗,现在让整个世界陪他们一起吃摇头丸甩头发嗨。越是有钱就越乱来,还是捅破了天的大乱子。
  我没什么别的奢望,只求能做好自己的小老百姓,可还是时常遇到些闹心憋气的事,每天挤公交车说来这也不算事,可是好好一条路挖了个大窟窿,周围还立了铁栅栏,让车子绕道一里多路,每天忍受着这城市的破败交通和人为的道路癌变。大窟窿依旧还是大窟窿,当初挖它的那些人现在不知道是不是都去冬眠了,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再记得起这里还有他们没有完成的大杰作。当初搞建设就没规划好,现在缝缝补补手艺还不精到,这个时代处处笙歌,探戈拉丁你方唱罢我登场,就拉着我们小老百姓陪着一起疯,做舞女还有歇气的时候,我们老百姓什么时候能停下来喘口气?
  终于下定决定陶冶下自己的情操,不然就当一辈子愤青了,到时候年纪大了,位不高权不重,即使做了愤怒的小老头,也还不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啊?所以决定多看些书,舞舞文,弄弄墨,说不定哪天就脱颖而出了。就为读书,我也苦恼,现在书也不便宜,以前手紧,没有闲钱买书,却又时常犯书馋,所以经常光顾的就是那些10块钱一本的小书摊,明白知道都是错别字成堆,粗制滥造的盗版书籍,可是没有它法,年轻人嘛,条件简陋点,总还是得学习,不是有那么句调侃的话么:没有困难创造困难也要上。我们这叫什么困难呢,总还是能在那些“言此顾彼,柳暗花明,闪闪烁烁”的盗版书里读到些正版的人生道理,也不失为乐。
  到如今工作多年,相对于买书那算是颇有小资,有更多一点点的选择余地,我就不太喜欢光顾那些盗版书摊了。昨天去新华书店登登大雅之堂,找到两本自己喜欢的书,因为是下午4点钟翘班去的,所以书的内容也没细看,只觉得新华书店的书绝不会有问题,买书回来那叫一个志得意满。回家看了其中一本,是关于中国经典文学的,语言俏皮,那真是一个俏皮,我都觉得那语气腔调有点亵渎文学神灵了。再仔细看,居然发现多处标点,断句,还有文字都有错误现象,我真是气愤已极,精美的书面,精美的纸张里,依旧潜藏的是内容的粗制滥造。我追求正版,追求真理的虔诚还是被亵渎了。我不知道,新华书店,一个百年国家老店里,也卖这样粗制滥造的书,是什么原因。难道还是为了钱,我只知道孔方兄可以绑架那些只求物质不求精神的人,可是新华书店是什么机构,不说传道授业,那也是知识的殿堂,怎么可以允许这样的参差不齐和粗制滥造?那我这颗赤诚的求知心还能信任谁?百年老店,在我心里轰然崩塌。
  信任就是这么一点点被蚕食的,不是我们不够善良,人善总被欺。不是我们不够善良,只是我们经常被蒙蔽双眼,张着耳朵听哄人的鬼话。不是我们不够善良,只是大权小权,还没有多少能从那些大人物的指缝里漏出来一点点。
  我还是觉得自己象个君子,至少我符合论语君子的两个条件嘛:
  不做坏事!
  小人都是哪些人呢,你们去猜。
真正的快乐,终要归于俭朴,但那时心中的喜悦却与体肤的穷或富无关,纯粹的君子,只因内心贫穷得纤尘不沾,故得大自在。
  步入现代社会,财富成为了世界的风向标,资本、黄金、利益,种种看似有差的名次下藏着同一种欲望,逐利。但我们可曾思索,富裕真的可以带来生命的快乐吗?我以为,唯有在浩荡的红尘中归守贫穷,才可收获快乐。
  固穷,并非把自己打扮得一贫如洗,过一种苦行僧的生活,我以为,穷困大致可分为两种,一者是桃花源式的封闭式贫穷,因为所知所触极为有限,故恬然安逸;而另一者是从富中脱胎出来的贫穷,那时真正的超然与自在,能够拥有最完满的快乐——于现代人而言,前者已无存在的可能欲寻快乐,只能取后者。何谓于富生贫,那便是一种超脱,是你本心的挣脱与自由,说到底,快乐是源于内心,心若为物质之富所劫,何谈快乐?现代人在名利场中的营营役役,本身便是对快乐的迷失,故而,应当于声色犬马中悟出内心的贫穷,才有可能快乐。
  内心的贫穷是何?那时一种纯粹的淡然于圆满,史玉柱开创巨人集团,几起几落,从首富到“首负”,又从负债中挣扎站起,或许于他而言,今日无论是腰财万贯还是身无长物,都能收货快乐——此为快乐的一种,即于得失荣辱之间摸爬滚打,最终本心清澈如贫,收货快乐。当然,也可如白芳礼老人那样,自动通晓维生的艰辛,以数十载的蹬车血汗资助大学生,从中收货快乐——此属另一种快乐,更直接地于贫穷本身去参悟,达于心地贫净如洗,虽躯体沐风栉雨,心却任性自然。
  故而,孤贫之贫,乃心贫,是真正从生活的贫富现实中悟出的精神之贫,今天很多人在乞求一种与世隔绝的世外仙境,我以为此时不负责人的,也不可能收获快乐,当然,我也并不苟同一些理想主义者的“很穷很快乐”的言论,因为那根本无法解释邵逸夫先生心中的喜悦。
  固穷,固贫,是我所写信的最完满的快乐,有人问这心境贫困的快乐源自何处,或许可如洛克菲勒那样广作善行收取喜悦,或许可像弘一法师那样“华枝春满,天心月圆”,总之,固守心中的清明有些像墨子的信仰,节俭简约,却其实拥有最大的,最多的财富。
  毕竟,乐源于心,心的贫困是物质上只剩财富,心的失德是逃避现实自求安乐,唯有如我所言的固穷,才得到了真正的快乐,或许许手中时有钱时无钱,但内心却沛然充塞天地,此即我于贫与乐之看法:君子固穷,恰得其所乐。
  【点评】
  读罢此文有三点感受:一曰倍儿爽;二曰凝而思;三曰颔首不已。
  曰其倍儿爽,乃文采斐然,由浅入深,似山溪缓缓而来,不时有红叶泛上,流水淙淙;曰其凝而思,是作者对问题思考之深入,层次之分明,逻辑之谨严,不见瑕疵。行文从“物穷”到“心穷”再到“固穷”对于事理的洞悉,至纤至悉。曰其颔首不已,实为多年阅读高三模拟作文,披沙拣金,偶拾佳作爱不释手。
  “真正的快乐,终要归于俭朴”出语不凡,“君子固穷,恰得其所乐”结语铿锵。君子之穷是内心贫穷得纤尘不沾,故得大自在,此言令吾颔首不已。“超脱”“超然”“圆满”读罢此文仍在耳边回荡,山溪渐远,而氤氲之气不减……(点评老师:北大附中南山分校张继芳)
君子固穷因有道
在道德败坏,人心不古的今天,生活中难免种种矛盾扑面而来。可是,我们可以因此放弃“仁、义、礼、智、信”,放弃善良、真诚和坚忍的正信吗?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及其弟子曾困于陈蔡之间,“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摘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面对子路的质问,回答说:“君子固穷”。君子的道路,是“固穷”的。固:这里是“本来、原来”的意思。穷,与“达”相对应。这句话意思就是说:做君子,原本就是很艰难的,走投无路是经常会发生的,君子遇到困难,则更应该坚守正道。小人则不同,遇到走投无路,则无所不为了。孔子说的多好啊,难道身处困境,我们就可以降低做君子的标准吗?
同样的道理,难道身在十恶乱世的今天,我们就可以说假话、做恶事,助纣为虐,为所欲为吗?
正道需要坚守,坚守正道的人往往不会一帆风顺,甚至多灾多难。可是他坚守正道的心灵,一定会在坚守中升华,永驻于光明的未来!《论语·卫灵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既然道不弘人,道为什么对人那么重要?我们为什么还要弘扬道德?其实,当子路问孔子“君子亦有穷乎”时,孔子就毫不委婉地回答:“君子固穷。”这是在子路天真烂漫的额头上猛击一棒。但是,孔子对子路的回答里,“君子固穷”四个字后面还有六个字:“小人穷,斯滥矣。”这是把小人和君子做对比说的。什么叫滥?滥就是河水泛滥。河水在河床里面流动时,是有它的规则和道路的,一旦泛滥,就没有规则了,没有正当的道路了。小人亦然:他的欲望不能实现,他的事业不能成功的时候,就会像河水泛滥一样,没有方向、没有原则,无所不为。孔子是在告诉我们:一个人有没有道德,有没有道德的约束,有没有道德的信仰,结果是不一样的。君子固穷,但穷且益坚,穷不失志,“久约不忘平生之言”(《论语·宪问》)。他永远有尊严,永远有人格;即使在困窘之时,仍然有那样的一种精神,有那样的一种气质,仍然高贵而凛然不可侵犯;他不会变得猥琐,这就是君子。这难道不就是道德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好处吗?小人正相反。在得志的时候,小人也许还有一些派头,一些模样,一旦“穷”,他就会失去方向,就会无所不为了,用孟子的话来讲,就是“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就会下流,就会堕落。这个时候不用别人来收拾他,他自己就会自轻自贱。所以,最大的失败一定是人格的失败,最大的穷一定是人格上的穷,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这就是道德的有效性:道德不会保证我们成功,但是道德能够保证我们不会堕落;道德能够保证我们在失败的时候仍然是有精神的。
在《论语·卫灵公》里面,孔子对子路还说了一句话:“由,知德者鲜矣!”
&&显然,在和子路的对话里,孔子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对于道德的内涵,对于道德的最高境界,真正理解的人太少了。很多人都是从功利的角度去理解道德,做好人的动力就是好人有好报,而这“报”,还就是很现实的功利之报。
所以,孔子很感慨地对子路说,仲由啊,能够对道德作透彻理解的人很少啊。
&&知道成人比成功更重要的人,很少啊!把追求成人看得比追求成功更重要的人,很少啊!
“君子亦有穷乎?”
&&&&君子也会无路可走吗?这个穷,不是我们今天讲的经济上的困难,没有钱的穷。在《论语》里面,这个穷指政治上的穷,无路可走但这显然不是道德的本质,更不是人的最高境界,孔子的回答非常简单,但内涵却极丰富:前四个字:“君子固穷”——君子本来就应该是常常走投无路的。孔子这个回答很冷酷啊。对于子路这样的对道德抱有那么大信仰的人,这是一个很沉重的打击。实际上子路对于道德这样的有效性抱有这样的信仰,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个迷信,所以孔子用这样的办法来彻底打破他的迷信:你不要以为你做了好人就有好报,我告诉你,做好人不一定有好报。如果你认为做一个君子处处都能够行得通,到处都能受欢迎,那我告诉你,错了。恰恰相反,君子正因为他讲道德,讲原则,他追求进取却又是有所不为,所以他常常是被掣肘的,时时是被雍阻的,往往是行不通的,所以,君子固穷。这是对道德的极透彻的理解,悲观而又崇高。孔子的意思是,道德只能保证我们成人,而不能保证我们成功。有时两者甚至正矛盾:我们必须在不成功中成人,也就是说,在世俗功业的失败中成人——这就是磨砺,这就是考验:
我们是安然接受一次道德的失败?还是孜孜追求一种缺德的成功?
&&&&是保有人格尊严而失败,还是丧失人格得成功?
&&&&简单为一句话:我们是要一次高尚的失败,还是要一种下流的成功?
&&&&人生有时候就需要有这样的选择题,而君子选择前者,小人选择后者。因此小人往往是成功的,君子往往是失败的,这就是君子固穷。孔子的“鲁国新政”很快就失败了。为什么呢?因为逐利是商品的特性,更是商人的天性,天下不会有一个不逐利的市场;分道而行,既不能防止男女之间“发乎情”,更无法让他们一定“止乎礼”;而对国际友人好吃好喝的招待,显然解决不了各自对实际利益的争夺。孔子想以“仁”为基础,在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有序的关系,并由此构建一个“大同”社会。计划是完美的,可惜,他低估了人性。人性欲求无限,非“克己”所能改变。“克己”不易,让他人“克己”更难&孔子最后承认了自己在现实中的失败。这也许就是他说自己没有达到“圣”的原因。看来,对圣人而言,“求仁得仁”不难,难的是由“仁”入“圣”。《论语·卫灵公》载:(孔子)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他坦然面对一切,并把这一切看成磨炼人生和琢磨品行的机会。他依旧讲诵弦歌,抚琴吟唱。但是,他的学生们并不都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他们不能不怀疑“红旗到底能打多久”。耿直的子路直接到老师那里,问了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看起来非常平实,其实非常深刻。它代表着一种观念,可以说是中国哲学史上、伦理学史上一个重大的命题:君子亦有穷乎?子路是一个纯朴、天真、热情的人,一个内心光明的人。他对孔子、对道德有着非常纯朴的信仰。他的思路是:既然我们是君子,是德行高尚、理想纯洁、匡世济民、仁慈博爱的人,我们就应该在这个世界上处处行得通,就应该在这个世界上处处受欢迎得追捧!难道我们这样的人在人世间还会如此困厄、一筹莫展吗?&显然,在这样的情景下,子路对道德及道德行为有效性提出了怀疑,这其实是个重大的伦理学问题:所谓的“前道德问题”。前道德问题的实质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实行道德?子路显然是站在功利立场上认识道德的。从这个立场出发,他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人,既然是尊崇道德的,既然是按道德的要求,做道德的人、行道德的事,那他就理应受到道德的保护,享受实行道德而该得的好处和报酬。幼儿园的老师给好孩子发小红花,小红花就是道德的报酬。子路一直在做好孩子,可是,他没得到小红花,所以,他很困惑,甚至愤怒。但是,好人有好报式的道德期待显然不是人的最高道德境界,也不符合事实的真相。对此,孔子的回答是:君子固穷。这个回答很冷酷。对于子路这样对道德抱有那么大信仰的人,不啻是一个毁灭性的打击。实际上,子路对道德的有效性抱有期望,从某种意义上讲,乃是迷信。所以孔子要彻底打破他的迷信:你认为做个君子就能处处行得通,到处受欢迎?错了!恰恰相反,君子正因为讲道德、讲原则,追求进取却又有所不为,所以反倒是常常被掣肘,时时被壅阻的。是什么在掣肘君子、壅阻君子?是君子自己,是君子自己奉行的道德。道德是对君子的约束,君子正是在这种约束中成为君子。而小人之所以处处通行,正是因为他没有这些约束,而正因没有这些约束,才使其成为小人。&这是对道德极透彻的理解,悲观而又崇高。孔子的意思是,道德只能保证我们成人,而不能保证我们成功。有时两者甚至矛盾:我们必须在不成功中成人,也就是说,在世俗功业的失败中成人——这就是磨砺,这就是考验。
我们是要一次高尚的失败,还是要一种下流的“成功”?
&&&&是保有人格尊严而失败,还是丧失人格得“成功”?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
&&&&历来注家都认为这两句不好理解。其实这两句的意思最明白——
&&&&不是真理与正义庇护我们,而是我们以血肉之躯支撑着真理与正义!
&&&&强者保护道;弱者寻求道的保护。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男人真爱一个女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