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班准备从5名男同学和4名我的女同学糖糖 txt中选出4名同学当班委,已...

某班要从5名男生3 名女生中选出5人担任5门不同学科的课代表,请分别求出满足下列条件的方法种数:(1)所_百度知道
某班要从5名男生3 名女生中选出5人担任5门不同学科的课代表,请分别求出满足下列条件的方法种数:(1)所
某班要从5名男生3 名女生中选出5人担任5门不同学科的课代表,请分别求出满足下列条件的方法种数:(1)所安排的女生人数必须少于男生;(2)其中的男生甲必须是课代表,但又不能担任数学课代表;(3)女生乙必须担任语文课代表,且男生甲必须担任课代表,但又...
我有更好的答案
需要从余下的6人中选出3个人,有C63=20种结果(1)所安排的女生少于男生包括三种情况,一是2个女生,依题意得:(C55+C31C54+C32C53)A55=5520;…(4分)(2)先选出4人,有C74种方法,连同甲在内,5人担任5门不同学科的课代表,二是1个女生,三是没有女生,甲不担任数学课代表,∴方法数为C74?A41?A44=3360种.(3)由题意知甲和乙两个人确定担任课代表,有A41?A44种方法,女生乙必须担任语文课代表,则女生乙就不需要考虑
采纳率:56%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课代表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广告剩余8秒
文档加载中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班干部的选择与培养.ppt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从4位女同学和三位男同学中选出3位代表若其中至少有2位女同学,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_百度知道
从4位女同学和三位男同学中选出3位代表若其中至少有2位女同学,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我有更好的答案
18种吧!四个女生要分出两个女生可以有六种,但是三个男生只能有一个男生可以做代表,然后就是3X6=18
采纳率:69%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第1章&&&在校学生的管理
第1章&&&在校学生的管理
作者:&&&&
      第一节学生管理概述  1.学生管理的涵义  学生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上的学生是指正在各类各级学校和机构中学习的儿童、少年、青年和成人;广义上的学生是指一切受教育的人。本书所指的学生是指在中小学学习的青少年和儿童。  学生是学校最大的群体,是学校管理的主要对象。对学生管理是否得法,是否符合其身心发展的特点,将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影响人才的培养效益。  什么是学生管理?一般认为: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对学生的学习和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总称。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按照一定的人才规格和标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各项活动进行指导、指挥、协调、控制、监督,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活动。这一定义基本上反映了学生管理的本质,为了更好地理解此定义,我们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学生管理的管理主体  一是学校;二是学生自己。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制定法律、法规以及各种规章制度,对学生的学习和活动做出明确的规定,以此在宏观层面上对学生进行管理。例如,规定招生制度、制定学生守则等。学校往往要负责具体实施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各种规定。除此之外,学生也不单纯是一个管理的客体,他要参与自身的管理过程并对自己进行管理。在学生管理中,学校不仅要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的作用,而且要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  学生管理与学生教育  学生管理与学生教育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学生教育是学校教育者向学生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以使学生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所以,对学生的教育不能脱离对学生的管理而孤立进行,反之,对学生的管理也不能脱离对学生的教育。要培养和造就合格的学生,一方面要靠教育,另一方面要靠管理。管理和教育水乳交融、紧密相连。  学校已不再是学生管理的唯一场所  随着教育教学途径与方式的多样化,学生的学习与活动在空间上不再局限于教室之中,在时间上不再局限在课堂教学的时间里。这就是说,学生管理已经超出了课堂的范围,超越了校门的界限,突破了在校的时限。学校对学生的管理除了主要在学校进行外,还要关注学生在校外的情况,一方面要积极动员、组织、配合家庭、社会对学生进行管理;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社会、家庭对学校学生管理的支持、配合。  2.学生管理的价值  学生管理的价值是多重的,具有个体价值、社会价值、工具性价值和本体性价值。  个体价值  学生管理的个体价值是指学生可以在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下健康成长。学生的成长需要良好的“生长土壤”,有效的学生管理为此提供了适宜的外部环境,使学生置身其中能够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对于未成年的学生而言,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放任不管显然不利于他们的成长。管理不仅创设一种良好的环境,而且起到一种导向作用。学生管理中的规章制度明确了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学生可以从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个人品性。  社会价值  学生是社会的一员,学生管理的成败不仅影响到学生个体的成长,而且关系到社会的安定与发展。如,校园暴力、青少年犯罪、学生安全事故等,都会严重影响社会的稳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有效的学生管理则会最大程度地减少这类事件的发生,给社会稳定和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这就是学生管理社会价值的体现。  工具性价值  我们知道,学校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为教育教学活动服务的。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有助于维护正常的学校教育教学秩序和学生的生活秩序,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能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自觉地投入到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从而提高学校教育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如果没有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就会大幅度滑坡,国家的教育目标就难以实现。这正是学生管理的工具性价值的体现,它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的支撑,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石。  本体性价值  学生管理的本体性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  (1)学生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是学校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学校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管理活动应当围绕学生展开。没有学生管理,学校管理就变得毫无意义。  (2)学生管理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学生管理不是单纯要求学生机械地服从他人的管理,而是积极倡导和扶持学生开展力所能及的自我管理。在此过程中,促使学生学会管理,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  (3)学生管理能够为提高学校管理的水平奠定基础。学校管理是一项事务繁多、头绪复杂的系统工程,良好的学生管理对学校教学管理、德育管理、体卫工作管理、教师管理、后勤管理等其他领域的管理是一个有力的支持,其成功经验也可以为这些管理提供借鉴,同时也对这些管理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从而带动学校管理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  3.正确的学生管理观  管理学生要有正确的管理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办过多种形式的学校:有半农半读的晓庄师范,有半工半读的山海工学团,有全日期的育才学校,有职工业余性质的社会大学。他的教育实践,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宝贵遗产。他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过去我们研究得大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理论界、教育史界研究外国教育家,远远超过了研究陶行知,似乎值得研究的大教育家,只有外国才有!  这里我们着重介绍陶行知的学生管理观。  陶行知重视常规管理,并非死抠规章制度,而是从教育出发,培养学生“自动力”。所谓“自动力”,就是自觉行动的能力。陶行知认为:“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贯彻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他指出,自动是自觉的行动,不是自发的行动。自动需要培养、训练,不是放任自流。他举了很多例子,说明培养自动力之后出现的可喜现象。例如育才学校的音乐指导委员会,委员们都在重庆,不在学校,每月只有一位委员来校指导几天,学生就能自动完成一个月的学习进度。这种自觉行动,是培养和训练出来的。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动力”,应该是当今学校管理者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对学生既要管,也要放。所谓放,就是对学生不能管得太死,要放手,要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要解放学生的创造力。陶行知认为,由于几千年旧的传统教育的影响,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空间、时间,都被束缚着。他在多次演说和文章中大声疾呼,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冲破旧的教育传统,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1)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敢想。他认为,儿童的创造力被固有的迷信、成见、曲解等裹头布层层包缠着。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就要把这些裹头布一块一块撕下来。  (2)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多做。他认为,中国对于小孩子一直是不许动手,动手就要打手心,往往因此摧残了儿童的创造力。要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就要让他们有动手的机会。  (3)解放儿童的嘴巴,让他们敢问、多问。他认为,中国的习惯是不许小孩子多说话。要允许他们敢于提问题。他们有了言论自由,特别是有了问的自由,就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  (4)解放儿童的空间,让他们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多学。他认为,从前的学校,完全是一只鸟笼,改良的学校是放大的鸟笼,仍然不是鸟的家乡、鸟的世界。要把儿童从鸟笼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的士、农、工、商。儿童的空间得到解放,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眼界,发挥内在的创造力。  (5)解放儿童的时间,让他们有空暇时间消化知识、增长知识。他认为,一般学校把儿童的时间排得太紧,各种考试又多,“胸间由先生督课,晚上由家长督课,为的都是准备赶考”,儿童没有机会去接受大自然和大社会的宝贵知识。只有解放儿童的时间,儿童才有学习人生的机会。  上述五大解放,目的是“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时间过去了半个世纪,中国的少年儿童远未实现五大解放。现在还有不少学校只知向学生的大脑灌输知识,没有教会他们独立思考;只要学生多做作业,没有注意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工作能力和活动能力;只要学生老实听话,不允许他们多问;只许学生在校内活动,很少让他们接触大自然、接触社会实际;学生课业负担重,没有自由支配时间,把学习视为苦事。这些阻碍学生发挥创造精神的现象为什么长期存在?很值得我们深思!  陶行知的学生管理观,概括起来就是:既要善于管,也要敢于放。只管不放,那就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只放不管,就成了以儿童为中心,放任自流,教学秩序建立不起来,教学工作无法进行。而且管与放要结合起来,管中有放,放中有管。育才学校的管理常规,是以“公约”形式出现的,公约经过大家酝酿、讨论,大家认识到它是维护学校利益不可缺少的,是代表师生利益的,必须自觉遵守,而不应被动地、消极地对待学校的规章制度。公约中有些条文,很注意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例如集会由值日中队长和干事布置会场,维持会场秩序;由分队长整队,检查人数;学生离开会场,必得值日中队长允许。总之,强调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这就是“管中有放”。陶行知提出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空间、时间,是为了“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并非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育才学校成立三周年时,陶行知向全校师生发表演讲,题目叫“每天四问”。他说,我们每天应该问问自己:身体有没有进步?学问有没有进步?工作有没有进步?道德有没有进步?要求学生做到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品德好。可见他的“放”,是为了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创造精神的人才。这就是“放中有管”。  陶行知这种既善于管、也敢于放的学生管理方法(当然还有其他方面),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著名史学家萧伯赞教授两次应邀去育才学校讲学,后来写文章谈观感说:“十几岁的孩子,能够在座谈会上面谈时局,从国内到国际,从政治到军事,明如指掌;能够写出文学创作,能够自编剧本,自己导演;能够自己作曲。作歌;能够写生、速写;能够画出星宿的图谱。”他认为简直是奇迹!陶行知关于学生管理的许多精辟论述和措施,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研究。  4.学生管理的任务  学生管理的任务,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内容,其中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这就是说,学生管理的任务并非僵化不变的,既有所保存、有所继承,又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有所发展。  在今天,学生管理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与行为习惯,具有基本的自理能力、自治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使学生能够愉快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是进行学生管理的主要机构,两者在根本目的上是一致的,但在任务上各有侧重。教育行政部门偏重于宏观调控,通过把握学生的总体状况,发现学生管理中的普遍问题,研究与制订相应的法规与政策,起到间接管理学生的作用。而学校偏重于微观管理,其任务主要有:  (1)用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统一教职员工的思想和教育行为,开辟有效的教育教学途径,培养学生自学、管理、自我教育及心理承受能力,为其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打下基础。  (2)制定并执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计划、管理常规和管理措施。  (3)健全和完善学校管理组织系统,主要是健全和完善班级管理组织,明确班级管理的任务与目标,选派好班级管理的领导者——班主任,健全班委会和挑选与培训班干部;建立与健全年级管理组织,统一本年级管理力量和管理活动;健全以教导处为主体的学生管理指挥系统,以统筹安排,统一指挥。  (4)实现教育教学、生产、科研与经营管理工作的一体化,以有效地进行学生管理工作。  学生是受教育的对象,也是被管理的对象。不论什么层次的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活动和管理活动都是并行而又交织着的。学生管理的工作内容可分为学生常规和学生组织管理两大方面。学生常规管理的任务,包括学习常规管理、生活常规管理、学生安全管理、学生心理辅导等;学生组织管理的任务,包括班级管理、学生社团管理、学生非正式群体管理等。  5.学生管理的基本要求  明确学生的地位  学生是学校存在的理由,也是教师、校长一类职务设立的原因所在,同时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总之,为了学生,需要校舍,需要教学设备;为了学生,需要教师,需要校长;为了学生,需要优秀教师,需要优秀的校长,等等。也有反过来说的,为了校长,需要学生;为了教师,需要学生,需要教学设备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似乎也说得过去,因为校长和教师确实需要学生,但并不是为了校长、为了教师才需要学生,假如没有学生来上学,学校就要关门,教师、校长就要另谋出路,也就不存在校长和教师了。  我们通常所说,教师与学生是相互需要、相互依赖的,但学生是办学的原动力,社会要设置多少个教师岗位以及办多少所学校,取决于学生的多寡和分布状况。校长与师生之间也是相互需要的,相互依赖的,但师生是办学的原动力,因为肯定有学生来上学,所以就办起学校,政府就任命校长。校长把师资建设视为最重要的工作,那是因为师资条件是培养学生的最重要条件;校长要用很大的精力改善办学条件,那是因为办学条件是保证学生培养质量的需要;学校以教学工作为中心,那是因为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基本途径。学校办学的一切情感之所以系在学生,是因为学生利益在学校是最高利益,学校管理要体现出对学生的终极关怀。  从教育发展史看,教育目的论上存在着两种极端的观点:一种主张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认为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或只是为着社会,这被称为“社会本位论”。另一种主张从儿童内在的自然潜力出发来考虑教育目的,认为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或只是为着个人发展,这被称为“个人本位论”。这两种极端的观点不符合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社会,或社会与个人是密不可分的。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同时人又是社会的人。我们的教育既是为着社会发展,也为个人得到全面发展。这样的教育目的观,要求学生在学校具有崇高而恰当的地位,学校管理要体现出社会责任感与对学生的责任感的高度统一。  另外,在教育史上,“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两种截然相反的论点的争斗也非常激烈。教师中心论以赫尔巴特为代表,认为学生的心智成长全有赖于教师,学生对教师来说是被动的,因此培养学生的教育活动应以教师为中心。学生中心论则以法国哲学家卢梭和美国教育学家、哲学家杜威为代表,认为学生的发展是一个自然过程,教师不能主宰这一自然过程,而只能是这一自然过程的仆人,教师不应当充当向导和指挥者的角色,而应只是一名看守者和助理者,教师应站到学生背后去,总之,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这两种“中心论”的实质性差别在于:对教育过程中师生各自充当何种角色的看法不一样。这两种“中心论”的差别不表现在培养学生、教育学生、为学生心智开发服务上,而是表现在如何培养上,表现在各自处于何种状态上。这种差别自然影响到学生管理方式。无论校长持何种观点,是笃信“教师中心论”,还是“学生中心论”,学生的地位都应是最重要的,这是办学目的、教育目的所决定的。在教育理论的不同流派、不同观点下,学生至高无上的地位都应当是被认可的,学校要把学生的利益放在首位。  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中小学期是学生发展迅速的时期,无论是生理上的生长发育,还是思想上的成熟定型,都处于一种高发状态。作为学校教育、管理的对象,学生具有强烈的发展需要,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可塑性。但我们的学生管理往往在内容上偏重于某一方面,在方式上强调外部管理,较多地强调管理者对学生的“管”,重视的是如何采取一些强制的、约束性的措施,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等,这就是一个学生观的问题。  从历史考察和现实对比看,不同国家和民族所形成的学生观是不完全相同的,从古至今基本上形成了东西两种迥异的传统学生观。东方的传统学生观以我国、日本、韩国等封建社会发展历史较长的国家和地区为代表,倾向于把学生视作被教育和被管理的对象,强调严格管理和纪律约束,忽视了学生的个体意识和权利,要求学生单向地服从管理人员的命令。西方的学生观以美国等为代表,倾向于把学生当做独立的个体和平等的公民看待,比较尊重学生的个体意志和权利,强调自由而不重强制,提倡学生的自我管理。这两种传统的学生观各有利弊,前者便于形成良好的纪律,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但容易抑制学生的独立意识、平等意识、自主意识以及创新意识;后者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在行为规范的养成和纪律性的培养方面比较薄弱。显然,把这两种传统的学生观的优点集于一身的学生观才是较为科学的。  学生观是对学生的系统化的看法和观点,它蕴涵着学校管理者对学生的希望,学生管理正是从这里开端的。一般认为,现代学生观应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学生发展的整体观。社会越发展,人类就越渴望得到全面发展。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知识与日俱增,要求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知识等方面为今后发展打下全面基础,且学生的社会化是一个实现自己身心发展成长与外部世界相适应的过程。所以,学校要引导和提升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精神完善,使学生身心健康地成长。我国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是在全面发展的整体发展观的指导下,强化素质教育,目的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2)学生发展的主体观。学生作为学校管理的主体,其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欲望一直很强烈。没有自我管理的管理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那种把学生看成是被动的客体、管辖的对象、装知识的容器,进而单向灌输、发号施令、强制管理的做法,是不符合学生发展的主体观精神的,其结果只能压抑学生的发展,甚至使学生的独立性转化为反抗性和逆反心理。成功的教育和管理实践,应该是视学生为独立的个体,主要是采用启发、鼓励、疏导等方式,善于用尊重、理解、关心等方法去启迪、教育学生,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自己行为的主人。  (3)师生关系的平等观。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向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对学生管理的前提。学龄期是学生主体意识形成和迅速发展的时期,这时候,如果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就只能导致学生人格的缺陷和个性的萎缩。因而,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应当以自尊、尊人互为依存的师生平等观为基础。管理者、教育者首先要有民主平等的意识,把学生看成正在成长的人,把对学生的关心、尊重推向每一个学生,使学生心情舒畅地进行学习和加强对自身的管理,并自觉地尊重教师、尊重管理者。  把握学生管理的特点  学生管理有别于其他管理,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一点已取得共识,但其特点,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学生管理的特点如下所述:  (1)全员性。即各方面人员都应积极参与。  (2)全面性,即应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情感性。即要注意寓理于情。  (4)反复性,即根据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波折,学生管理要有反复做好工作的韧性。  也有人认为,学生管理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性。即管理中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2)整体性。即要通过管理实现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整体发展和全面提高。  (3)阶段性与连续性。学生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各有特点,并且其发展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学生管理必然表现出阶段性和连续性。  (4)具体性和直接性。学生管理除了制定和公布一些规章制度、条例、行为规范之外,更多的还是需要采取面对面的直接管理,对学生进行具体细致有效的指导。  还有人认为学生管理特点体现在以下三点上:  (1)整体性。  (2)循序性。  (3)集体性。即学生管理要依靠学生集体的力量来展开。  上述这些对学生管理特点的认识,可以说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学生管理特点的总结,都具有科学性,管理者要细心揣摸这些特点,以提高学生管理的工作实效。  热爱、尊重、信赖学生  学生是一个能动体,他不仅接受着塑造,而且他能意识到自己也在塑造自己,他不仅为教育目的所规范,而且教育目的的具体实现需要有学生的自我目标。学生处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之中,他们的身心都在发展之中,他们的潜能在挖掘之中,他们的创造才智在孕育中,他们的许多许多都需要教育者、管理者悉心爱护。学校领导者、教育者所面对的不仅是人的精神需求,也面对人的物质需求,不仅要关心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心理发展,而且要关心学生的生理发展,不仅要为他们奠定智能方面的精神基础,而且要为他们奠定身体素质方面的物质基础,要使学生在德智体等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总之,学校的领导者包括教师,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关心他们生长、发展的物质精神需要。  学生对教师、对学校有着特别的信赖,他们最容易在师长的教育关爱下走上正常的轨道。我们的教育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能独立走向社会,今天的管是为了让学生在明天不需要管,因而我们要充分信赖学生的自我调整、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潜能。  学生是最值得信赖的,校长和教师要信赖学生。给学生以自信,应成为校长、教师的座右铭之一。学生在校期间如果能从学校、从校长、从教师那里获得自信,充分而得体的自信,是学校成功的标志之一。一个缺乏自信的学校并使学生也缺乏自信,那将是可悲的。而在一所充满信赖的学校是不会出现这种可悲局面的。受到信赖并充满自信的人,愿意迎接挑战,不容易在困难面前退缩,能很快进行行为调整;能从容对待失败,且决不自甘失败;不仅有主见,而且富有创造精神。然而,要把学校建成自信的学校,让自己的学生充满自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校的教育者要注意把这种自信与科学精神结合在一起,与自己的民族自信结合在一起,努力使这种自信成为学生健康心理的一部分,而要做到这一点的前提之一就是:真诚地信赖学生。  6.学生的常规管理  顾名思义,常规管理就是指经常性的规章制度的管理,就学生来说,主要有学习常规管理、生活常规管理、安全常规管理、学生心理辅导等。  学习常规管理  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校有责任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这正是学习常规管理的根本目的。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规范日常的教务工作,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适宜的条件。学习常规管理是学习活动的基础性工作,它覆盖了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学习过程。对学生学习的常规管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制度的管理;一是学生学习的辅导。  (1)学习制度的管理。学生制度是学校保证学生能够顺利进行学习而制订的规章制度。这些学习制度包括课堂学习常规、作业和考试管理常规、课外学习常规等。学习制度的管理主要是对学生出勤与纪律情况的考查、课堂学习常规与课外学习常规的执行、对作业与考核的管理、学生升留级与毕业的管理等。学习制度的管理是学生常规管理的重要内容。  (2)学生学习的辅导。学生学习辅导的核心在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判断能力。学生学习辅导的重要方面就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方法指导的实质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学习方法指导不是要学生死记学习方法,而是要诱导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要想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首先要彻底弄清楚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弄清楚后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和管理,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  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有责任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这也正是学习常规管理的根本目的。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规范日常的教务工作,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适宜的条件。因此,可以说学习常规管理是学习活动的基础性工作。  从时间流程上看,学习常规管理覆盖了从招生入学到毕业离校的整个学习过程,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个阶段来实施管理:  (1)开端管理。招生和编班是开端管理的两项主要工作,这两项工作的完成意味着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开始。招生是一项十分烦琐且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组织、通力协作,确保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此,招生单位要做好宣传工作,使有关人员了解招生的对象、规模和要求,并组织好报名。如需通过考试方式录取学生,事先要做好试卷命题、考场安排、人员调配等准备工作。有考生的学校应指派专人送考,以稳定考生情绪,及时处理突发事件。考试结束后,要选派思想品德高尚、专业水平较高的教师进行阅卷。在录取学生的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既定的标准和程序,杜绝弄虚作假、询私舞弊现象的出现,以保证录取工作的科学、公正与高效。对于未被录取的学生,要会同家长与社会做好疏导工作,以免发生意外事件。录取工作完成后,还要进行编班工作,将已被录取的学生组建成班级,以便形成良好的班集体,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  (2)过程管理。为保障学习活动的正常开展,强化过程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概而言之,过程管理主要包括对学生出勤与纪律情况的考查、课堂学习常规与课外学习常规的执行、对作业与考核的管理等。在校就读期间,学生不得无故缺课,不得迟到早退;请假须履行必要的手续,得到校方准许后方可;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应自觉遵守各项纪律。这些都是学生理当遵循的基本要求,是确保学习过程顺利进行的必要措施。学校在这方面要加强考查,对出勤率高、纪律性好的学生要予以表扬和鼓励;对出勤和纪律情况较差的学生要进行批评教育,情况严重的还要给予一定的处罚。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应对课堂学习的各个环节提出具体可行的要求。例如,在上课准备方面,要按时进入教室,备好学习用具,保持课堂安静;在上课过程中,要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不开小差;在课间,要注意休息,调整身心,为下一堂课做好准备。对于这些要求,学校应让每个学生都了解与熟悉,并在课堂上反复操练,使之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当然,学习活动并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课外学习已经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学习应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因而课外学习常规不能简单套用课堂学习的规章制度。在课外学习的管理中,要给学生一定的学习自主权和更多的选择机会,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和善于选择的能力。  作业的布置与批改,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作业的完成,能够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学会初步的运用;通过对学生作业情况的分析,教师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的得失并作出适当的调整。因此,加强作业管理是必要的。作业可分为课内作业和课外作业(即家庭作业),当前学生家庭作业多、课业负担重已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话题,有的研究人员指出,学校教学质量与家庭作业量并无正比关系。因此,作业管理的重点在于控制家庭作业量、提高家庭作业的有效性。考核是检查学校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学生学习状况的主要依据,还是国家和社会选拔人才的有力手段。考核能够鉴定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了解其长处与不足,预测其发展的趋势,激励学生更加努力地学习。但是,如果考核的指导思想发生偏差,那就会对学生产生误导,成为妨碍学生健康成长的绊脚石。  (3)终端管理。经过一个学年的学习,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其作出不同的安排。学业成绩合格者,将升入高一个年级继续学习,即升级;对于学习出类拔萃的学生,可以免修教学大纲中的某一段内容,跨过本应经过的年级而进入更高的年级学习,即跳级;而成绩不合格且补考仍未通过者,就要留在原来的年级重新学习,即留级。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一般不鼓励学生跳级,而对于留级更须谨慎对待。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应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尽力避免留级的发生。有的研究人员调查发现,92.9%的留级生反对留级,他们感到留级不光彩,会受到同学的歧视;86%的家长也反对留级,认为留级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也会伤害家长的自尊心。从留级的原因看,第一位的是贪玩、学习不认真等非智力因素,其次是家庭因素(如家长没有辅导孩子学业的精力和能力),最后才是接受能力差等智力因素。因此,只要学校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积极与家长配合,努力改进教学,留级现象是能够减少到最低限度的。对于完成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全部课程,并且成绩合格的学生,学校应准许其结束学业,发给毕业证书。  生活常规管理  生活常规管理似乎是家庭应尽的责任,但中小学生正处在成长阶段,有许多能力和习惯尚未形成,学校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担,所以,理应负起培养责任。学生生活常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培养学生科学的时间观。学生生活管理的目的在于教会学生学会生活,这不仅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需要。目前,中小学生的时间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学校要大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时间观,要守时、准时,要科学地安排和利用时间,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同时,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学习和休闲的关系,学会学习,学会休息。  (2)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学生虽然暂时生活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但终有一天会走出校门,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人,必然要受到社会规范与要求的制约,因此,对学生生活的常规管理必须要求学生遵循有关社会规范的要求,抵制不良因素的影响,预防不良言行的产生,即培养和形成学生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应以学生行为守则为基本依据,以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为基本要求,以社会行为规范为基本准则,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促进学生自觉调控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我国历来就有学规、学则,用以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北京汇文学校的章程中,有关学生行为规范的条例就有“宿舍规则”、“礼堂规则”、“讲堂规则”、“图书馆规则”、“食堂规则”、“院产规则”等,对学生的进退仪容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南京东南大学附中曾“汇成学生应有之良好习惯一百五十四条,编订成册,名曰《模范学生》”。这些规则使学生明确了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对于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十分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但他并未忽视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培育。他给育才学校制定的公约包括:会场中、师生间、同学间、师生工友间、穿衣、饮食、居住和图书史地馆等八个方面,每个方面都有许多具体条文。例如,他对“会场中”提了十余条规定,认为“集会”是“学习运用民权的基本原则”,现摘录如下:  ①一切集会,都要做到迅速、整齐、安静;  ②集合预备钟响,即把坐凳送到会场摆好;  ③分队长检查人数后,后来者即算迟到;  ④集合时,精神集中,注意口令,口令后即不得说话;  ⑤遇友来,注目点头,无声招呼;  ⑥开会前,休息时,邻座可以低声说话;  ⑦检点仪容;  ⑧轻步进出;  ⑨会未毕,不退;离开会场,必得值日分队长允许;  ⑩不大声咳嗽、随地吐痰、瞌睡;  端正而坐;  不看书报;  有意见发表,先举手,得主席允许而后发言;  值日中队长、干事负责布置会场,维持会场秩序。  为提高行为规范养成的有效性,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注重实际训练。行为规范的养成要靠说服教育,但更离不开实际训练。因为行为规范的基本特征是实践性,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在不断的练习和强化训练中才能形成。  ②加强经常性检查。没有经常性的检查,学生的行为习惯就会陷入放任自流的境地。通过检查,能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行为离标准的差距,也可使学校明确改进工作的重点。  ③开展评比,树立典型。评比能够激发学生自觉遵守行为规范的积极性,树立典型可以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学习楷模。它比管理者单纯的说教,或者强制性的条规约束,更能为学生所接受。  (3)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在学校生活常规管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现行中小学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家长基本上包办了本该孩子做的事情,孩子缺乏生活技能方面的锻炼。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着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的状况,加强对学生生活技能的培养已提到学校管理工作日程上来。学校应结合本地实际,开展一些教育和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最平常、最基本的生活能力、活动能力训练,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自理习惯,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  生活技能的培养,是生活常规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人们对此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致使不少学生生活技能低下,甚至因此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业,以下就是一则十分典型的案例。  有一位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某地质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并被学校指定为留法预备生。按照计划,他先要在北京进行为期一年的法语学习,然后直接从北京出发赴巴黎留学。但半年之后,他却从北京休学返回了原先所在的地质学院,失去了留学的机会。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这位研究生虽然在学习上是位佼佼者,但缺乏管理自己的生活能力。以往,由于学校离家不远,母亲可以经常来校给他送吃的、穿的、用的,帮他洗衣、补衣、拆洗被子。母亲出于对儿子的溺爱,什么活儿都不让他动手,使他丧失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来到北京后,由于得不到母亲的悉心照料,他在生活和学习上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晚上躺在床上,他总是翻来覆去难以入睡:法国,如果真的去了那里,该如何生活?一去数年,如果身体有什么不好,那怎么办?家里的情况怎样?带来的衣服破了、被子也该洗了,可妈妈怎么没有来呀!……他经常失眠,身体迅速衰弱下去,学业也难以继续。不得已,他向校方提交了休学报告。休学后,“出国恐惧症”仍未得到控制,以致发展到全身抽搐。神经学专家的结论是:“病人发病的根源在其社会生活能力差,出国反而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休学后,这种压力的后效应则是发病的直接原因。”认识他的人都说,他是“研究生的科学水平,小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  生活技能差使这位高材生失去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而这种现象并不是个别性的,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一项对小学生的调查表明,在1270名一至五年级学生中,坚持自己洗脸、穿衣、盛饭的占55%,而自己有时干、有时不干或者根本不干的占45%。另一项对初中生的调查也得出了相近的结论,在被调查的373名初一学生中,生活自理能力“较强”的只有35%,“一般”的占41%,“较差”的有26%。因此,加强对学生生活技能的培养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陶行知对此相当重视,他提倡加强学生的常能训练。所谓“常能”就是指最平常、最基本的生活能力、活动能力,希望通过常能训练来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在培养学生常能方面,陶行知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注意循序渐进,将常能分成初级与高级两个层次来训练。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陶行知当年所提出的要求在今天恐怕并不完全适用,但他重视常能训练的思想对今人仍有意义。  当前,由于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都忽视学生的常能训练,学生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已不是个别现象。某重点学校是全国闻名的,一向以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而著称。但有这样几个例子:有个10岁的三年级小学生,每天晚上都由他母亲半夜起床为他“接尿”,到了11岁还不会自己穿衣服。有个四年级学生,每天中午除了别的饭菜以外,还要带一个鸡蛋,都是由父母负责剥净蛋壳,装进饭盒。偶尔有一次,装进饭盒的是没有剥蛋壳的鸡蛋,吃饭时这个孩子可犯难了,左看右看,鸡蛋没有缝,无从下手,只好不吃,带回家了。母亲问他,他回答说:“没有缝,我怎么吃?”外国人把中国这类娇宝宝,叫做当代中国的“小皇帝”。试想一下,这个不会吃无缝鸡蛋的孩子,和“小皇帝”有什么区别?长大后能经历什么人生的风雨、事业的艰难?  这种缺乏生活能力的现象,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尤甚。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我国独生子女的数量正在不断扩大。数千万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家庭教育在独生子女教育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配合,比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许多家长在独生子女教育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失误,究其缘由,都是因为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常见的两种倾向是生活上溺爱娇惯和智力上求之过高过急,因而使一些独生子女不爱劳动,不爱惜劳动成果,生活自理能力差,只知受爱,不知爱人。当然也应该看到,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环境比较优越,一般说来比较聪明,知识面广,性格开朗,身体素质也较好。独生子女的缺点和优点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造成的。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某些事实上的差别,完全是后天教育的结果。有人只看到独生子女的缺点,断言他们是“麻烦的一代”,这是很片面的。只要我们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使独生子女扬长避短,同样可以把他们教育好。各地出现的大批家长学校,是提高家长教育水平、促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种好形式,值得大力提倡。  对独生子女的教育,当前应着重培养他们独立生活能力和独立自主、乐群和容忍精神以及创造精神。而着重培养他们的常能,则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陶行知在育才学校的做法,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陶行知提倡“教学做合一”,把“教学做”作为他创办的晓庄师范的校训。他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认为“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因此,他在创办的几所学校里,十分强调手脑并用;他把培养学生的常能,列入《育才学校手册》。在培养学生常能方面,他要求培养学生十六项初级常能,七项高级常能。十六项初级常能如下。  第一,会当书记(员)包括写小楷,管卷宗,写社交信,做会议记录。  第二,会说普通话包括会话、讲解、演说等。  第三,会参加开会包括发言、提议、选举、做主席等。  第四,会应对进退包括招待宾客——谈话、引导参观、招待茶饭、送信、接洽事情等。  第五,会做小先生包括帮助工友、同学以及学校附近农友等。  第六,(六)会管账目包括个人账目、集体账目,会记账,会报账,会管现金出纳等。  第七,会管图书包括编目、晒书、修补、陈列、借书等。  第八,会查字典包括中文字典和外文字典等。  第九,会烧饭菜包括小锅饭、小锅面、小锅菜十味以上,并会做泡菜、咸菜、糖果、果子酱、腊肉等。  第十,会洗补衣服12岁以前,必须学会洗补衣服,晒晾、拆浆。  第十一,会种园包括种菜、种花、种树等。  第十二,会布置包括装饰、陈列、粉刷、洒扫等。  第十三,会修理包括简单木工、竹工、泥水工、油漆工工具等。  第十四,会游泳包括仰游、俯游等。  第十五,会急救包括医治小毛病、救溺、救触电、救煤气中毒等。  第十六,会唱歌包括独唱、合唱等。  七项高级常能如下。  第一,会开汽车。  第二,会打字。  第三,会速记。  第四,会接电。  第五,会担任翻译。  第六,会临时演讲。  第七,会领导工作。  怎么学会这些常能?《育才学校手册》中都作了规定,有的是在有关学科中学习,如“会查字典”,规定小学四年级以前,在国语课、外语课、课前准备工作中学习;有的是在集体活动中学习,如“会烧饭菜”,要求在聚餐、野餐、帮厨时学习。  培养中小学生的常能,今天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常能训练,实际上是德、智、体的全面训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大有好处;  第二,学生从小接受常能训练,养成独立生活能力,对娇生惯养的学生来说,可由“小皇帝”变成“小主人”;  第三,对于大多数不能升人高一级学校的学生来说,在学习期间就学会了许多生活技能和劳动技能,实际上为劳动就业作了准备,具有谋生的本领。  当然,我们今天要教给学生的常能,比陶行知所处的时代要丰富得多,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酌量增加或减少,特别要增加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但独立生活能力的内容决不能减少,而且要争取家长的主动配合。如果大家都来重视学生的常能培养,就是教育思想的一大解放,就能在实际行动上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常能训练,有不少内容属劳动技术教育的范围,但二者并不是一回事。常能不仅有劳动技术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培养学生自治、自理能力。不应该用劳动技术教育取代学生的常能训练。对学生的常能要建立考核制度。  安全常规管理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第38条指出:要切实加强学校安全工作。学生安全管理是学校常规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在一些学校校园里或周边地区,校园安全存在不少隐患和问题,学生安全问题异常严重。如:一些地方因学校危房倒塌导致人员伤亡;一些学校学生集体用餐发生食物中毒;一些单位因组织学生参观、出游发生交通事故;一些学校因电线老化、煤气泄漏等而引发火灾;一些地方因校园及其周边地区治安环境较差,没有及时得到治理,造成案犯入校行窃,流氓入校滋扰,甚至发生坏人杀害、伤害师生的恶性案件等。此外,学校的安全教育不到位,安全措施不得力,校园暴力频繁,伪劣食品饮料泛滥,师生安全意识淡薄,自救能力缺乏,相当多的学校基础设施年久失修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等。这些问题和隐患严重影响着学校正常的教学、生活秩序,影响了学生和家长的安全感,影响了社会稳定,学校领导对此绝不能掉以轻心,要切实加强学生安全管理工作。  (1)牢记安全责任,重视安全教育。学校管理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改善育人环境,维护学校正常秩序,加强学生安全管理工作。长期以来,在学校安全事故中,学校、个人及责任人各自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在所有法律中都未做出明确规定。学校在一定程度上看不到自己对学生的安全责任,致使许多学校对学生的安全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上,学校对学生在学校的安全负有一定的责任。上海市人大常委会2001年7月31日审议通过了《上海市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规定下列情形之一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即:  ①学校使用的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和该市的安全标准的。  ②学校的场地、房屋和设备等维护、管理不当的。  ③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未按规定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的。  ④学校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未采取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的。  ⑤学校向学生提供的食品、饮用水以及玩具、文具或其他物品不符合国家和该市的卫生、安全标准的。  ⑥学校组织安排的实习、劳动、体育运动等体力活动,超出学生一般生理承受能力的。  ⑦学校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学生有不适应某种场合或者某种活动的特异体质未予以必要照顾的。  ⑧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后,学校未及时采取相应救护措施致使损害扩大的。  ⑨教职员工侮辱、殴打、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  ⑩教职员工擅离工作岗位、虽在工作岗位但未履行职责,或者违反工作要求、操作规程的。  应当由学校承担责任的其他情形。这些情形可以说基本上概括了学校对学生在校的安全责任,学校全体教职员工都应时刻牢记这些责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对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常抓不懈,防止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2)加强管理,确保学生校内活动安全。四项安全工作要落实到位。一是严抓门卫制度管理。严格执行作息时间,师生到校、离校后关锁校门,外来人员一律登记进校。彻底杜绝闲杂人员对学校教学秩序的干扰和破坏。二是强化班主任工作。明确班主任安全责任。班主任例会,班主任工作考核,都要贯穿安全责任内容,促使班主任安全责任真正到位,防患于未然,杜绝隐患。三是规范体育教师的上课要求。严格执行大纲要求,不任意增加活动量,活动前准备运动充分,杜绝穿拖鞋、皮鞋或高跟鞋参加活动。对生病学生不强迫训练等。四是加强值日值周巡视工作。在所有安全事故类型中,发生率最高的均是学生自由活动并且是无人照管的场合,所以要安排校领导值周、教师值日,重点对“真空”时间加强巡视工作,以便及时纠正学生一些不正当活动及一些危险举动。  (3)重视食品安全检查,确保学生饮食安全。近几年,学生食物中毒事件屡有报道,这些事件多发生在校园内,这不能不为学校管理者敲响警钟。不管是校办食堂也好,还是承包出去的食品店也好,学校都要严格把关,要保证师生饮食绝对安全,要彻底杜绝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学校有关人员要有明确的饮食卫生责任,对饮食卫生各环节要有人环环把关,如采购人员采购食品时必须在“新鲜度,无公害”上负责,验收人员除了验收价格、斤两外,更要再一次在食品质量上把关;食堂人员必须在“清洗”、“消毒”、“保存”、“加工”、“保质”等环节上把关。同时,要对学校内部以及周围的食品店、商贩等加强监督,防止变质食品饮料等流入校园。  (4)“多管”齐下,确保学生交通安全。有些学校地处繁华地区,有些学校位置僻静,但都有一个学生交通安全问题。对学生交通安全,学校不能不管,不能视而不见,而应结合本校实际,协调各方力量,多管齐下,切实抓好此项工作。  (5)健全制度,规范安全管理。安全管理问题少不了要建立防范安全事故的规章制度,这样才有章可循,违章必究。安全制度要结合本校实际,尽力健全,努力做到不留盲点,不留漏洞,切实将工作、义务、责任落实到人。要经常性对本校安全工作进行检查,通过认真排查,梳理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并积极加以解决。对学校没有能力解决的安全事故隐患和问题,要及时报告有关部门,并要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做好预案,防止突发安全事故。  (6)加强安全教育和宣传,培养师生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从目前现状看,学校、社会对有关学生安全方面的法规宣传、学习还很不够。调查结果显示,少年儿童在具有安全隐患行为上的发生率非常高,安全事故的发生率高达30%以上,平均每三个儿童中就有一个发生过安全事故或遇到过安全事故隐患。但师生防范安全事故的意识却相当薄弱。教师当中,根本没有能说全有关儿童保护方面所有法规的人,多数教师只能说出其中的1种到2种,即使这样,也还有很多人说得不正确。大多数学校也并未对学生的安全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学校连门卫都没有。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促成了少年儿童安全事故发生率居高不下的事实。所以,学校和社会要加大对师生员工安全教育工作的力度,大力宣传学校安全工作法律法规,宣传党和国家保护师生安全和校园稳定的法律法规,宣传学校师生安全的重大意义,进行安全咨询服务,加强师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学校内部要把学校安全教育宣传工作纳入工作议程,要加强全体教职员工的安全意识教育、培训,提高全体教职员工的安全教育责任心,使学校全员、全事、全程地投入到安全管理之中,做到人人为平安、事事保平安。同时,学校还要会同有关部门在师生中进行伤害事故自救能力的培训与教育。有些事故是不可抗拒的,但我们却可以把事故造成的伤害减少到最低限度,这就需要我们具备科学的自救常识和一定的自救能力,这样当事故发生时,我们就可以进行妥善处理,减少事故带来的损失。  学生心理辅导  对学生的管理,除关注学生的生理、思想、行为变化之外,还要加强学生心理上的辅导,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我国学校以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心理辅导的支持。心理学大量的对比研究发现,品行端正、学业优良、身体健康的学生,通常其心理健康水平也较高。而心理健康状况的不良,往往会妨碍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降低其学习能力,损害其身体健康。所以,学校应当通过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1)心理问题的定义。心理活动失调或心理失去常态,就是所谓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的主要特征有三点:一是失常性。即偏离常态的特征。如果某人出现了人们普遍感到超出正常范围的消极心理现象,那么这种现象可能就是心理问题的表现。二是稳定性。即稳定地偏离常态的特征。偶尔出现的偏离常态的心理现象,一般不会被别人视为心理问题,只有当偏离常态的心理现象是稳定的,遇到相应的刺激就出现时,这种心理现象才有可能是心理问题的表现。三是消极性。即心理异常不仅稳定地偏离常态,而且有消极的作用。有些偏离常态的心理现象是有积极意义的,即超常,只有偏离常态且有稳定性和消极性时,那种心理现象才是心理问题。  (2)学生心理问题探秘。中小学期是学生心理问题的多发时期,他们心思变化剧烈,内心的冲突和矛盾频繁。此期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一般认为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即外在原因和内在原因。  外在原因是指不是由学生自身因素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第一,教育失衡。家长错误的教育态度和方法——对子女或是过分溺爱,或是过分粗暴,易导致青少年学生不良的性格倾向。学校教育中对青少年学生或偏爱、或歧视,处事不公,斥责过多过重,不尊重他们的人格与自尊心等,容易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第二,学习的压力沉重。青少年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如果学习负担过重,加之要求过高、过急,致使劳逸不当,引起大脑因负担过重而功能失调,造成情绪紧张、心神不宁,产生心理问题。第三,不良社会影响。低级庸俗生活方式的污染、流氓团伙的引诱、各种有害思潮以及各种不正确的社会舆论的压力如“考试落榜”等,对青少年学生也有很大压力,处理不当会引发心理问题。第四,环境污染。现代工业发展至今,无论是都市,还是集镇,亦或是乡村,没有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的地方几乎找不到了。不少中小学设于市镇,环境中的噪音、强光、浊气、污水等等无不侵扰着正在成长着的中小学生。长期的、严重的环境污染必然使学生烦躁、恶心、心悸耳鸣、失眠、健忘等,导致学生心理问题。  内在原因是指学生个体本身的内部矛盾因素引起的其心理问题的原因。第一,生理与心理的矛盾。当代青少年学生生理发育提前而心理发育不足,造成兴奋与抑制失调及身心功能失调。生理上的急剧变化导致心理上的波动起伏,常呈现周期性的大幅度变化并难于预测,容易在心理上产生适应不良。同时,青少年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活动的沟通网络会由于生理上不够成熟(主要是大脑)和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而不够健全牢固,而心理活动的波动起伏与认知结构不健全很容易引起心理问题。第二,自主与服从的矛盾。青少年学生社会适应性增强,心理上的独立性渐趋成熟,但因社会经历不足,他们的均衡性神经活动表现为两极分化,忽强忽弱。这两种类型神经系统都较脆弱,对外部环境的刺激和变化不能适应,造成心理问题。第三,心理诸因素间的矛盾。青少年学生个性倾向还未完全定型,人生观、世界观还不稳定,思想幼稚,容易把一切理想化,对人生道路的挫折缺乏足够思想准备,一遇挫折,就易产生心理问题。  以上原因中的任何一项都可能引发学生心理问题,如果众多原因合一,问题就普遍了,就严重了。  (3)学生心理辅导的主要任务。学生的心理问题有三种情况:一类是轻微的心理失调,如焦虑、自卑、孤独、嫉妒等;一类是各种神经症,如神经衰弱、强迫症、神经性抑郁症等;一类是严重的心理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学生的心理问题多数属于第一类,少数属于第二类,极个别属于第三类。学校心理辅导主要解决第一类心理问题,对于后两类问题要能够做出鉴别,以便及时将患者转介医疗等单位进行治疗。  学校心理辅导的服务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单单是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除了要帮助心理失调的学生做好调节工作外,还要指导正常的学生做好心理问题的预防工作,并且增进其心理健康、挖掘其内在潜力。所以,学校心理辅导的任务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学生心理健康维护,包括智能训练、学习心理指导、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培养、自我心理修养指导、性心理教育等。第二,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对有学习适应问题、情绪问题、常见行为问题、身心疾患及性行为问题等方面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训练,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心理危机,防止心理问题恶化,使其心理健康。第三,学生心理潜能的开发。主要对学生进行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  结合上述任务,学校还须在小学、初中、高中三个不同的阶段,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小学阶段通常以适应学校生活与学习、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等为主要内容;初、高中阶段则以青春期教育、代际关系调整、情绪调控、生活情趣态度、自信心培养、学习能力提高、考试心理调整、升学就业准备、人格塑造、人生观教育等为主要内容。通过系统的、循序渐进的心理辅导,学生的心理问题就会获得应有的关注,心理健康就会受到有效的保护,心理潜能就会得到充分的开发,学生的身心就会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这与学生管理、学校人才培养规定要求相吻合,是学校教书育人成功的重要体现。  (4)认识学校心理辅导的重要性、必要性与紧迫性。在我国,学校以“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这一目标的达成需要心理辅导的支持,因为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学大量的对比研究发现,品行端正、学业优良、身体健康的学生,通常其心理健康水平也较高;而心理健康状况的不良,往往会妨碍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降低其学习能力,损害其身体健康。因此,学校应当通过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由于种种原因,国内的学校心理辅导开展较晚,实践的薄弱使得学生的心理状况几乎处于无人问津的境地。虽然德智体美劳各育对于培育学生的心理品质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德育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智育能够提高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体育有益于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美育可以陶冶性情,劳动技术教育能够培养劳动观念与技能。但由于缺乏自觉的思考、系统的设计和有效的操作,各育对培育学生良好心理素养的作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惟有构建完善的学校心理辅导体系,才能将心理素养的培育真正落到实处。  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忧虑。“大中小学生心理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组于1998年对江苏省14所高校的2080名大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19.2%的大学生存在着各种心理问题。上海市青少年发展咨询中心调查发现,目前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15.43%。上述数据表明,开展心理辅导已是刻不容缓。  (5)把握学校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的异同。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不能准确把握两者的异同,采用德育工作的观念与方法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会产生事与愿违的结果,在一所寄宿制中学,有一位品学兼优的女学生,她原本拥有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后因“第三者”插足而导致父母离异。家庭的破裂使该生受到了极大的精神创伤,从此变得郁郁寡欢。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结识了一位从事个体经营的男青年,男青年对她悉心开导、关怀备至,使她暂时得到了解脱。从此,她与那位男青年建立起了联系,经常通过书信向他诉说自己的情况和感受。频繁的书信往来引起了班主任的警觉,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她断定该生在与校外的男性谈恋爱。为了找到真凭实据,班主任私自截留并拆看了两人的来往信件。拿着截获的信件,班主任找到女生与她进行了严肃的谈话。班主任指出,该生是受了西方腐朽生活方式的影响,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沉迷于谈情说爱之中,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要求她提高思想觉悟,自觉抵制不良影响的侵蚀,中断与男青年的一切联系,并在班级公开作出检查,以起到教育其他学生的作用。迫于压力,女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在全班宣读了书面检查。这一做法非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挫伤了她的自尊心,使她背上了更为沉重的心理负担,。心里的烦恼与忧虑无处排遣,一个月后她自杀了。  如果我们给予及时而有效的心理辅导,这出悲剧本来是可以避免的。但由于好心的班主任将学生的心理问题当作思想问题来对待,采用了不恰当的方法来处理这一事件,使得美好的生命在花季凋零。这一案例告诫我们,心理问题只能依靠心理辅导而不能通过德育工作来解决,因为两者之间有着重要的区别,这些区别表现在:  ①学生观不同。德育工作者往往把学生当作塑造的对象,将自己视为“美好灵魂的塑造者”;而心理辅导者是把学生看作当事人,将自己当作帮助者。  ②目的不同。德育工作强调按社会要求规范个人的行为,心理辅导关注维持个人心理平衡、完善自我意识、发挥个人潜能。  ③内容不同。心理辅导中的学习辅导、职业辅导的一些内容不属于德育范围,而政治立场、思想观点方面的内容也不属于心理辅导的范畴。  ④原则不同。德育工作必须用鲜明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来引导学生,而心理辅导严格限制辅导人员代替当事人作价值判断;德育工作鼓励学生勇于公开承认错误,而心理辅导强调为当事人严守秘密。  ⑤方法不同。德育工作经常采用谈话、宣传、提供榜样、批评表扬、实践锻炼等方法,而心理辅导的常用方法有心理测量、会谈与倾听、角色扮演、价值澄清等,两者使用的方法明显有别。  当然,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并非没有联系。许多学者认为,心理辅导旨在帮助学生认识自我、适应社会、开发潜能,它解决的是人的发展中的基础性问题;而德育工作关注学生的政治方向、思想倾向。道德价值观念,它解决的是人的发展中的社会倾向性问题。如果说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做个“凡人”的话,那么德育工作引导学生达到“君子”境界。由此可见,心理辅导和德育工作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德育工作而没有心理辅导,学生的发展将失去根基;只有心理辅导而没有德育工作,学生的发展就只能在低层次上徘徊。  (3)确立心理辅导在学生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在每个学生的成长历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敏锐地指出: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个体面临着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若能得到积极的解决,则能促进其成长;否则就会妨碍发展的进程,导致心理的缺陷。人的心理问题一般可分为三类:  ①轻微的心理失调,如焦虑、自卑、孤独、妒忌等;  ②各种神经症,如神经衰弱、强迫症、神经性抑郁等;  ③严重的心理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  学生的心理问题多数属于第一类,少数属于第二类,极个别属于第三类。学校心理辅导主要解决第一类心理问题,对于后两类问题要能够作出鉴别,以便及时将患者转介给医疗单位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由此可见,心理辅导是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心理危机、防止心理问题恶化的重要途径,其作用是其他工作所无法替代的。  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心理辅导并不仅仅是为那些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服务的,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除了要帮助心理失调的学生做好调适工作外,还要指导正常的学生做好心理问题的预防工作,并且增进其心理健康、挖掘其内在潜力,这方面的工作包括以下一些内容:  ①学习辅导,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学习方法与策略的指导,调适学生的学习志向水平,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潜能。  ②生活辅导,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技能。  ③职业辅导,旨在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专业与职业选择,做好升学与就业的心理准备,尽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  在工作目标上,学校心理辅导与学习常规管理、生活常规管理以及学生组织管理在大方向是一致的,但具体目标并不完全相同;在工作方式上,学校心理辅导的工作方式与学生管理中的其他方法明显有别;在功能作用上,学习常规管理、生活常规管理以及学生组织管理不能代替学校心理辅导的作用,而学校心理辅导也无法发挥前者所具备的功能。因此,应当赋予学校心理辅导以相对独立的地位,并使这项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尽快建立与健全心理辅导的各项工作常规,使学生的心理问题获得应有的关注,心理健康受到有效的维护,心理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  7.学生的组织管理  在学生管理中,组织管理的对象包括很多组织和非正式团体,如班级、团队、学生社团、个人组合等等,由于对象的多样化,要求组织管理必须把握不同组织的特性,使管理措施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班级管理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学生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校时间的绝大部分时光是在班级里度过的,因此,班级对学生影响至深,班级管理对学生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我国,传统班级管理是以班主任为中心,通过学生干部,形成一定的班级体舆论来实现的。在这样的班级管理条件下,学生个人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性以及个人的一切情感、愿望和兴趣等等处在抽象认识的状态,具体落实的主要是规章制度的遵守和群体行为的统一,其结果是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并人为地造成学生在班级中地位的差异,学生的社会化沿着学会服从要求和循规蹈矩的方向发展。这实际上是在一定程度上对班级管理性质的误解。  让我们科学剖析一下班级管理的涵义。第一,班级不仅是一种管理性组织,而且首先是一种教育性组织,每一个学生归属于一个班级,班级是学生在学校中的“家”。班级组织自身正是一种无可替代的教育因素,班级生存目标不在组织之外,而在组织以内,班级与学生自身的发展密切相关。第二,班级中的师生、学生间的互动,不仅通过正式的规章制度维持,而且也要通过非正式的方式和手段来维持。既有正式的角色关系,也有非正式的角色关系,类似朋友、兄弟姐妹式的关系等。第三,由于班级的主要成员——学生是未成年人,所以,班级的另一个特点便是它的“发展式半自治性”。所谓“发展式”,是说学生处于发展之中,班级管理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所谓“半自治性”,是说儿童尚需成人的帮助。但是,成人的帮助只是为了使学生学会管理,所以,这种“半自治”是发展式的“半自治”。  班级管理是学校学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班级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管理的质量和成效,正是由于班级具有上述性质,我们在班级管理中应该有下列追求。  (1)追求在个体发展中的班集体的超越性发展,并形成群体的个性。班集体应该是一个由构成它的每一分子——学生组成的不断发展的有机体。这个有机体的功能大小、价值取向与学生个体的发展具有密切相关、互生互长的关系,集体与个体都在活动实践中获得提升和超越。当然,这个有机体的个性如何,则还要看这个有机体的生长环境和生长方向。假如一个班级生存在控制主义的环境中,则这个班集体所展现出的个性必然是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僵硬且呆板;假如一个班级生存在自由、平等与民主的环境中,则这个班集体展现出的个性必然是生机勃勃,灵活且具有创造精神。  (2)追求班级在学生发展环境上的宽松。班级中的个体之间不是上下级的行政关系,而是平等的学习伙伴关系,同学们都有自己的学习倾向、兴趣和需要,人人都应受到平等的对待和尊重,学生需要学会的是对真理权威的服从,而不是对某种地位的服从。通过在这种平等、自由和宽松的班级管理环境中,学生才能有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可能,才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追求班级在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发展方面的统一。就是通过班级的管理使学生理解群体生活必须有基本规范,理解个人在群体中必须有角色意识、公众意识、责任感和义务感等。通过理解这些要求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进而使学生努力实践这些要求并使之成为学生自觉的行为。  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及管理活动的基本单位,它是学校根据一定的编班原则正式组建的师生群体。自从班级授课制诞生以来,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班级里度过的,学校对学生的管理也主要是通过班级来实施的。因此,班级对学生影响至深,班级管理对学生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班级管理的重要任务是推动班集体的建设,因为只有形成了班集体,才能对生活在其中的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但是,经过学校的编班形成的只是班级,它不会自然地成为班集体。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我们不可随便拿一群个别的人作为集体。集体是活生生的社会有机体,它所以是一个有机体,就因为它那里有机构、有权能、有责任,有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依赖。如果这样的因素一点也没有的话,也就没有集体了,所有的只是随随便便的一个人群罢了。”可见,班级并不能等同于班集体,班集体有其自身的特征:  ①在目标上,班集体具有定向统一的特征;  ②在价值观念上,班集体崇尚集体主义取向;  ③在行为上,班集体倡导令行禁止;  ④在情感上,班集体具有彼此相悦的特征。  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的管理  共青团是独立的政治组织,由先进青年自愿组织而成,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直接接受学校行政和教师的领导。但是学校全部工作是在学校行政直接领导和具体安排下进行的,而教师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所以共青团对一般学生的教育是辅助性的,而且共青团是青年学生的组织,团的干部很年轻,缺乏经验,因此共青团的工作必须接受学校行政和教师的指导。  学校领导人员要关注和帮助共青团的建立和建设,经常提出一些原则性的意见,为团开展工作提供有利条件和给予必要指导。要指导班主任经常关心团的工作,特别是了解团支部的情况,提出具体建议,帮助他们搞好各项工作和活动。但是,要注意尊重团的独立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精神,而不要过多干涉团的工作,更不要把团的组织看做是学校行政的附属机构,否则,就会影响团的积极性,忽视团的特点,使团组织在学校失掉存在的意义。  少先队是少年儿童自己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委托共青团直接领导的独立自主的少年儿童团体。它的任务是团结、教育全体少年儿童,使他们通过少先队组织的教育活动,学习革命先辈的榜样,从少年时期就学习在各项活动中起先锋作用,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新一代打好基础。它有自己一套垂直系统领导的组织机构,在学校里有大队、中队、小队等作为他们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己领导自己的机构。队的全部工作和活动都由队员当家做主,辅导员发挥引导的作用,实行“辅导员的精心合理辅导同少先队的自主自动相结合”的原则。但由于队建立在学校,队员都是在学校受教育的学生,对队的工作进行指导和帮助,是学校领导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领导的指导不应取代少先队自己组织系统的领导,既不要直接指挥命令,又不要包办代替。同时,学校还要帮助他们解决好活动场地和必要的物质条件等问题。  学生会是中等以上学校建立的全体学生的群众组织,接受学生联合会和学校党政双重领导。它要团结全体学生,反映学生的意见和愿望,协助和配合学校团组织开展各项有益的课余活动,协助班主任领导各班班委会,促进和带动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  学校共青团、学生会和少先队都是学校中的学生集体,是学校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工作内容和组织方式虽然不同,但工作步调和要求必须一致,而且要保证协同工作的良好关系。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的性质,决定了对其管理要防止两种不良倾向:一是纯政治化倾向,即一味进行政治说教,忽视学生的特点;二是纯文娱化倾向,即热衷于文化娱乐活动,放弃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校领导要把团、队、会的管理,作为自身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来对待。要注意将团、队、会的活动计划,与班级计划、学校的教育计划等工作协调起来,提供一定的物质条件,配备合适的辅导教师,支持和指导团、队、会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另外,学校要尽其所能协调好团、队、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它们的组织职能充分发挥出来,促进其良好运转和健康发展。  班级管理的本质  对于班级管理的重要性,人们的认识是一致的。但对于班级管理的涵义,研究人员有着不同的看法。台湾学者方炳林认为,班级管理是“教师或教师和学生共同合适地处理教室中的人、事、物等因素,使教室成为最适合学生学习的环境,以易于达成教学目的的活动”。美国的约翰逊等人指出,班级管理是“建立和维持班级团体以达到教育目标的过程”。我国的黄兆龙教授主张,“班级管理,就是班集体中学生之间的相互管理。其目的在于通过学生各个方面与各种形式的学习、生活活动,促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和谐发展,整个班级学生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由此可见,人们在班级管理的时空范围、管理主体、终极目标等问题上尚未达成共识。  美国学者詹森和布鲁克斯曾对班级管理的概念进行过专门的分析,他们的研究对于我们正确把握班级管理的本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詹森和布鲁克斯看来,“班级管理是指以一定的价值为目标,求得具备一定要素的业务的完成”。他们还特意设计了一个概念模型,以帮助人们全面、准确地理解班级管理的内涵与外延。  班集体的建设  正如前文所指出的,班集体不会自发生成,必须通过全班师生的共同努力去创建形成。班集体的建设应当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选派合适的人选担任班主任。班主任是受国家和学校委托,全面负责一个班级学生工作的教师。班集体建设的好坏,与班主任的职业素养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我国的心理学工作者曾对中学生进行了“喜欢怎样的班主任”的调查,其结果是:对学生理解、信任、耐心、严格的占86%;热爱教育事业、责任感强的占80%;热爱学生、不偏心的占79%;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的占74%;作风民主、对学生亲切真诚的占71%;全面、正确了解学生,工作积极的占69.3%;热情、开朗、风趣的占69%;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的占58%;善于激发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占49%;能掌握教育理论、教育技巧的占48%。教育行政部门应综合考虑国家的要求、班主任工作的性质和学生的期望,制订班主任的任职条件、岗位职责、素质要求等方面的详细规定。学校在安排班主任时,要严格把好选派关,将最合适的人员配置到班主任工作岗位上去。  第二,确定班集体共同奋斗的组织目标。班级是由几十名学生和教师组成的群体,如果没有明确而又合适的目标,就无法开展共同的活动,因而也就无法形成班级集体。班集体目标是维系班级全体成员的纽带,是促进班集体发展的驱动力。在确定班集体目标时,要注意将目标的激励性和现实性有机地统一起来。惟有如此,才会对全班成员具有吸引力和鼓舞作用。实践证明,马卡连柯提出的远景目标、中景目标与近景目标的建议是行之有效的。实现近景目标的时间不宜过长,要尽快让学生取得“成功”,尽早得到“快乐”的体验。为达到目标而组织的行动,既不要轻而易举,也不能高不可攀,要经过一定的意志努力能够实现。近景目标达到了,中景目标就成了近景目标,远景目标也相应成为中景目标。  第三,建立强有力的班级集体的核心。班级如果没有积极分子和骨干队伍,就形成不了班级集体的核心力量,那么这个班级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稳固的集体。建立班集体核心的关键,是要培养和选拔好学生干部。安排班干部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终身制”,即班干部一旦当选就保持人员稳定。采用这一方式,班干部都经过了选拔、培养和.锻炼,各方面素质较好,便于开展工作,但其他学生缺乏锻炼才干、展现风采的机会。二是“轮换制”,即班干部人选不固定,由全班学生轮换担任。这种方式为所有学生提供了参与班级管理的机会,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完善和才能的培养。但是,如果人员更替过于频繁,人员变动幅度过大,则会给班级工作带来较大的冲击。  第四,健全规章制度,培育良好班风。规章制度对班级成员具有规范和导向的作用,它能使学生明白在班级里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使班级的各项活动保待正常有序的状态。良好的班风是指班级集体成员中普遍具有的符合道德标准的良好行为举止,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对学生具有较强的约束力。正如有的专家所指出的,良好的班风具有很高的德育价值,它是巩固学生班集体的精神力量,是教育班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  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参与管理  在组织管理中,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要承担起应尽的职责,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开展自我管理和参与管理。可以说,让学生学会自我管理和参与管理,是组织管理的重要追求目标,因为这达到了“管,是为了不管”的最高境界。  陶行知十分注重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参与管理,他在《学生自治问题之研究》一文中指出,学生自治的好处有:第一,学生自治可为修身伦理的实验。第二,学生自治能适应学生之需要。第三,学生自治能辅助风纪之进步。第四,学生自治能促进学生经验之发展。在今天,管理者更要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参与管理,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引导他们在知、情、意、行方面实现自觉、自律、自强、自理。在认知方面,要引导学生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让学生自己认识自己,提高自我管理的自觉性。在情感方面,要引导学生自我体验、自我激励、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正确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在意志品质方面,要引导学生自我监督、自我誓约。自我命令、自我控制,使自我和环境协调一致。在行为习惯方面,要引导学生自我计划、自我训练、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修养和自我调节,实现自律化。请看下面的案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临海中学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意识逐渐高涨。在这种情况下,校长因势利导地提出了“四自”改革方案,即引导学生思想上自育、学习上自研、体育上自炼、生活上自管,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能力。  学校首先利用橱窗、广播集会,向学生宣传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意义,启发其自觉参与自我管理的活动。其次,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思想实际,分层次建立了“学雷锋、学赖宁小组”、“少年团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小组”、“青年业余党校”等组织,定期开展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自育活动,并注意让学生自己组织主题班会、办墙报、出专栏、搞展览。学习上,建立各种“自学小组”,作为语文、数学、外语等爱好者协会和课外兴趣小组的基层组织,引导学生有计划地进行自学,相互释疑,集体研究学习中的难题。体育上,建立了学校、年级、班级三级运动队,注意发挥体育骨干的带头指导和帮教作用。生活上,建立了卫生管理、纪律检查、礼貌评比、伙食监督等自管组,负责管理学生的日常生活。  为使“四自”经常化、制度化,学校制定了《学生自育自管制度》、《学生在校一日守则》等规章制度。同时,进一步完善了原有的“文明监督岗”、卫生检查、宿舍管理、主题班会考评、学风监察等辅助性的督查制度。由教师和学生进行双轨督查,天天记载,周周讲评,发现问题及时“会诊”解决。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临海中学学生自我管理、参与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得到了提高,学校也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此案例表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参与管理,不仅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而且会给学校的管理带来全新的气象。当然,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参与管理需要校方精心组织,采取适当的举措,使它逐步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由不自觉向自觉转化。一般先由学校或教师向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并在各种活动中让学生逐步建立起正确的观念,形成一种共同的理想,养成执行集体组织要求的习惯,逐步地转化为约束自我行为的规范。有了规范就有了自我管理目标,学生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不断与他人比较、与过去的自我比较,调整自己的思想观念、活动方式和行为习惯,克服困难,战胜自己的弱点和不足,最终形成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的自组织自适应系统。即不用他人管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的较为成熟的阶段。其具体途径有:  (1)在教育组织活动中,加强正确的导向。  (2)通过值周班制度、“一周班长”制度、班干部轮换制度等措施,将班级建设成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基本阵地。  (3)运用教育评估手段,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学生非正式群体管理  学生非正式群体,主要是指学生之间由于有着共同的需要、兴趣、利益、经历以及价值趋向相同、性格相近、地域相近、习俗相同等等,而自发组合在一起的群体。它没有正式文件规定予以组建,没有定员编制,没有固定的组织形态,但它是客观存在的。它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积极型。这类非正式群体的成员绝大多数是学校的学习尖子、各种活动的骨干分子,思想进步,上进心强,对学习、活动认真负责。他们聚集在一起,进行文化学习,研究、讨论有关问题,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系列文化、体育、科技、艺术等活动,以弥补正式团体的不足,满足自己的心理、生理需求,实现自我价值,从而促使自己不断提高。  (2)消极型。这类非正式群体的成员往往性格内向、不善言谈,有自卑心理,人际关系差,多曾遭受过冷遇。。他们对班级、学校、社会的一系列集体活动缺乏激情,反应冷淡,缺乏上进心和责任感,但还未达到与班级、学校、社会公开对抗的地步,处在中间状态。这类非正式群体的弹性非常大,如果教育、管理、引导得好,就能够促使其向积极的方向转化,否则,就会促使其向更坏的方向发展。  (3)对立型。这类非正式群体的成员是那些表现差、有劣迹、受过处罚、自暴自弃的学生。他们往往故意与班级干部、老师及学校领导对抗,干扰、破坏班级、学校的正常秩序,以达到心理的满足。  (4)犯罪型。这类非正式群体的成员数量虽少,但危害很大,不少还带有黑社会帮派组织性质。  (5)娱乐型。这类非正式群体的成员由于有共同的兴趣爱好,利用课余时间组织一些文化、艺术、体育等方面的活动,弥补学习、课余生活的空虚,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学生中这些非正式群体在大部分学校中普通存在,它们所起的积极、消极和破坏作用对学生管理有着一定影响,学校的管理者必须对之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管理。如果学校管理者不能有效地教育、引导学生中的非正式群体,就会使学生的积极有益的课余活动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使学生中的一系列思想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班级、学校的歪风邪气及违法事件得不到及时打击,就会影响良好的班风、校风和学风的形成,导致一些学生误入歧途。因此,重视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管理,是学生管理的一项重要任务。  对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教育管理,一般可运用以下方法。  (1)诱导法。对于积极型的学生非正式群体,要在活动内容、方法、措施等方面给予大力指导,使之不断进步,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对于娱乐型、消极型的群体,要通过多种渠道、手段、方法进行诱导,使之逐步走上积极发展的轨道。  (2)渗透法。通过对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调查,把一些思想进步、社会活动能力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生干部、共青团员、活动积极分子渗透到他们的群体之中,以便及时掌握情况,进行思想教育,不断引导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  (3)激励法。对学生中非正式群体所开展的各种有益活动,要及时给予肯定和推广,并且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这样做,既能使群体成员实现自我价值、满足心理需求,又能为班级、学校、社会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  (4)分解法。对于消极型、对立型、犯罪型的学生非正式群体成员,可采用各个击破的方法,促使其群体成员离开群体,达到瓦解其群体的目的。  (5)严惩法。这是针对犯罪型人员而采用的惩戒手段,特别是对那些屡教不改、犯罪情节严重的非正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的女同学糖糖 txt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