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CH的灵魂火卡卡龙动画片

宁波音源电声电器有限公司
卡侬 卡龙插头,麦克风插头高清图片
品牌:音源|
型号:YX003|
材质:锌合金,铜,塑料|
你正在查看XLR
卡侬 卡龙插头,麦克风插头这条产品信息实物的高清图片展示,更多的XLR
卡侬 卡龙插头,麦克风插头高清图片尽在世界工厂网。如果你想了解关于这条产品信息的更多内容可进入详请查看:
本企业其他产品图片
同类产品图片如果您在本站未找到您的医院信息您可以点击右侧“提交医院信息”按钮进行提交,我们工作人员会在三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核。
喀什地区维吾尔医医院
医院别名:喀什地区维吾尔医医院
医院性质:公立/综合医院
医院等级:二级甲等
联系电话:/2827592
联系地址:喀什市色满路189号
问:关于维吾尔族的资料 by Ⅷ初夏らム急需!!!!!!!!~~~~~~~~~~~~~
在中国西北边陲新疆,有一座白雪皑皑的天山,天山脚下聚居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 总人口达987万人(2009年),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维吾尔族共计941.3796万人(2006年),约占新疆总人口的46%。根据史籍记载:维吾尔族原是公元三世纪游牧于中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一带的游牧民族。由于受部落间战争的影响,各个部落的分支逐渐迁徙西域(今新疆),先后曾被译为“韦纥”、“乌纥”、“袁纥”、“回纥”、“回鹘”、“畏兀儿”,以后才改为“维吾尔”,沿袭至今,是“团结”、“联合”之意。 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棉花、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此外还擅长园林艺术。中国最大面积的葡萄生产基地,即葡萄沟就在离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东南184公里的吐鲁番盆地。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乌鲁木齐、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以及河南开封、郑州等地。
维吾尔族也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如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维族舞蹈等闻名中外。维族传统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维族民间舞蹈有:《赛乃姆》、《夏地亚纳》;民间乐器有“达甫(手鼓)、“都他尔”和“热瓦甫”等。维吾尔民族医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民族使用维吾尔语,该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历史上维吾尔族人民曾先后使用过古突厥文、回鹘文、古维吾尔文等。公元10世纪伊斯兰教传人后,逐步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经创制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20世纪80年代初,又恢复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
关于维吾尔族的族源,说法不一。维吾尔民族人按自己的发展史记载。本民族与突厥族同出与匈奴民族,是匈奴族的单于的两个王子发生争斗分裂,带领自己的部下逐渐形成了突厥和回鹘两个不同的民族,回鹘就是维族的先民,所以维吾尔语与其他的突厥族语言基本相同,只是发音上有所区别,包括远在小亚细亚的已经与当地民族融合很久的土耳其语都和维吾尔语基本相同,维吾尔族人到土耳其一个月就可以完全学会土耳其语和阿塞拜疆语,他们听这两种语言与听哈萨克等民族语言没有什么区别,就像是在听方言。而许多民族学家错误的认为其先民是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北方游牧民族丁零以迄铁勒。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汉文文献中对“维吾尔”这个族名有不同的译写。4世纪写作“袁经”,6世纪末、7世纪初写作“韦纥”,788年以前写作“回纥”,788年以后至13世纪70年代改写为“回鹘”,13世纪70年代至17世纪40年代写作“畏兀儿”,17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则称“回部”或“缠回”等。还有人认为其族源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的“呼揭”、“乌揭”,甚至远古塔里木盆地的原始土著民族。
唐天宝三年(744年)回纥消灭突厥汗国,居住在鄂尔浑河和色楞格河沿岸的回纥人建立了回纥汗国,其统辖范围包括贝加尔湖西南、叶尼塞河上游、阿尔泰山西南、天山以北、兴安岭以东等广大地区,后曾占领过天山以南部分地区、七河流域、真珠河(今锡尔河)、拨贺那(今费尔干纳)等地,与唐朝长期友好,曾两次派兵助唐平定安史之乱并与唐多次和亲。
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回鹘汗国破灭,回鹘部众除一小部分留在原居住地外,绝大部分被迫进行大迁徙。分南下与西迁,南下主要分为二支,其中一支奔向河西走廊,与早在武则天时南渡大漠而徙居于河西的回纥部众聚合。建牙帐于甘州(今甘肃张掖),被称为甘州回鹘或河西回鹘。
咸通二年(872年)在甘州自立可汗,11世纪上半叶为西夏击败,后又为蒙古所统治。他们长期繁衍生息,今甘肃省的裕固族,这一支回鹘人的后裔。另一支回鹘部众来到天山以北,以西州(即高昌,今吐鲁番盆地)为中心建立起高昌回鹘政权,史称西州回鹘或高昌回鹘。其政权一直存在到元朝中期,他们与当地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劳动生息,相互交流,逐渐融合,发展成为这一部分地区今天的维吾尔族。西迁的第三支回鹘人进入中亚地区,和先于他们进入这一地区葛逻禄等部汇合。因其活动于葱岭以西,史称葱岭西回鹘。
在9世纪末到13世纪初,这一支回鹘,联合其他突厥语系部落建立政权,称为喀喇汗王朝,其极盛时期的疆域包括今塔里木盆地的中部和西部、伊犁河流域和巴尔喀什湖以东、楚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周围、锡尔河中游和阿姆河中游的以东地区。他们与塔里木盆地的居民在长期生息中逐步发展为这一地区的近代维吾尔族。另一说认为维吾尔族自古就生活在新疆境内,后与西迁的回鹘人聚合发展成近代维吾尔族。
辽保大四年(1124年)耶律大石率众西迁,建立“西辽”,辖地包括今新疆及迤西地区,
1211年为乃蛮王屈出律所灭。
1218年蒙古灭乃蛮,其间今新疆的维吾尔族先后受西辽与乃蛮贵族的统治,
1234年并入蒙古察合台汗国。
1371年,明朝洪武四年,察合台汗国灭亡,新疆境内分裂为许多割据政权。
17世纪初,天山南部建立了叶尔羌汗国,与清朝维持着朝贡贸易关系。
1678年,康熙十七年,由于白山派和卓勾结准噶尔蒙古贵族攻入南疆,叶尔羌汗国灭亡。
清乾隆二十至二十二年(年)清朝平定了准噶尔之乱。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在新疆设总统伊犁等处将军,实行军事管制制度,
光绪十年(1884年)正式建省。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维吾尔族同各族人民一起,为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民族分裂,进行了长期斗争,进一步加强了抵御侵略和反分裂的力量。历史上维吾尔族的政治家、学者、翻译家如廉希宪、阿礼海涯、桑哥、安藏、贯云石、鲁明善等,都对祖国作过很多有益贡献。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男女青年要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玛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
典型食品:维吾尔族最爱吃馕、抓饭、烤包子、拌面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还有:油馓子、银丝擀面(维吾尔语称“玉古勒”)、哈勒瓦、羊杂碎、曲连、烤南瓜、葡萄干、哈密瓜、黄萝卜(胡萝卜)酱等。
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卖,除将羊皮、羊肠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职业者外,剩余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过肉孜节时,成年的教徒要封斋1个月。封斋期间,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绝对禁止任何饮食。肉孜节意译为“开斋节”。按伊斯兰教教规,节前一个月开始封斋。即在日出后和日落前不准饮食,期满30天开斋,恢复白天吃喝的习惯。开斋节前,各家习惯炸馓子、油香、烤制各种点心,准备节日食品。节日期间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节祝贺。
节日期间杀羊或骆驼,到清真寺去作聚礼,唱歌跳舞,并举行赛马、刁羊和摔跤等活动。
住房一般为土木结构的平房,经济条件好的住房讲究,设有廊房,并雕花纹或绘制图案。建筑
维吾尔族古代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景教、祆教和佛教。
10世纪中叶喀喇汗朝萨图克?布格拉汗归信伊斯兰教后,喀什噶尔、叶尔羌、和阗地区改奉伊斯兰教。
13世纪初阿克苏、库车、焉耆地区维吾尔人改奉伊斯兰教。
14世纪时,天山北路伊犁、塔城等地区维吾尔人改奉伊斯兰教。
公元10世纪末至16世纪初,吐鲁番、哈密等东疆地区维吾尔人改奉伊斯兰教。
当前,维吾尔族多数信仰伊斯兰教,多属于逊尼派。
一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汤面等。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 维吾尔族喜欢饮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 新疆盛产绵羊,由此维吾尔族便有了烤羊肉串的习俗。讲究的羊肉串肉质鲜嫩,味咸辣,孜然的特殊味浓郁。 与羊肉串相媲美的手抓饭,也是维吾尔族的传统风味食品。在新疆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地区,逢年过年,婚丧娶嫁的日子里,都必备抓饭待客。他们的传统习惯是请客人围坐在桌子旁,上面铺上一块干净的餐巾。随后主人一手端盘,一手执壶,逐个让客人净手,并递给干净毛巾擦干。然后主人端来几盘抓饭,置餐巾上(习惯是二至三人一盘),请客人直接用手从盘中抓吃,故取名为“抓饭”。维吾尔族抓饭的种类很多,花色品种十分丰富。
维吾尔族传统服装极富特色:男子穿“袷袢”长袍,右衽斜领,无纽扣,用长方丝巾或布巾扎束腰间;农村妇女多在宽袖连衣裙外面套对襟背心;城市妇女现在已多穿西装上衣和裙子;维吾尔族男女都喜欢穿皮鞋和皮靴,皮靴外加胶质套鞋;男女老少都戴四楞小花帽;维吾尔族花帽有用黑白两色或彩色丝线绣成的民族风格图案,有些还缀有彩色珠片;妇女常以耳环、手镯、项链为装饰品,有时还染指甲,以两眉相连形式画眉;维吾尔族姑娘以长发为美,婚前梳十几条细发辫,婚后一般改梳两条长辫,辫梢散开,头上别新月形梳子为饰品。也有人将发辫盘系成发结。地毯、花帽、艾德来斯绸、民间印花布和英吉沙小刀等是维吾尔族最盛名的传统工艺制品。
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丽的标志之一。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顶毡帽,款似当今的“四片瓦”。到了明代,因受阿拉伯和中亚文化的影响,维吾尔族男子削发戴小罩刺绣花帽。清代初期,维吾尔族花帽在用料和款式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冬用皮,夏用绫,前插禽羽。女帽皆用金银线绣花点缀与装饰,喀什干的四楞花帽脱颖而出几乎成了维吾尔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续至今。经过各地维吾尔族人民的不断创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细,品种更为繁多。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两种,统称“尕巴”(四楞小花帽)。总:服饰形式清晰,纹饰多样, 色彩鲜艳,图案古朴,工艺精湛。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
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维吾尔族的天文学知识源远流长。喀喇汗王朝时期的哈斯?哈吉甫在其《福乐智慧》一书中介绍了当时的许多天文学知识,并在第五章《论七曜和黄道十二宫》中以诗歌的形式描述了七曜和黄道十二宫。作者介绍了七曜的名称、特性、位置及其出现的时间,并根据“地球中心说”列出了行星在太阳系中的排列顺序,画出了七曜星图。所谓黄道十二宫,即十二个星座,把天空中一年四季出现的可以观察到的星群分为12组。他说:“除了七曜之外,还有黄道十二宫,有的成双成对,有的孤闱独守。”明确指出了黄道十二宫在星空中相互为邻,一年中按季节出现,不断交替变换,每一个星座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月份、季节。即十二宫分属春、夏、秋冬四季,每一季为三宫。他又把十二宫分属火、水、气、土四种物质。火、水、气、土不仅是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而且认为生命也是四要素组合成的。他说“四要素给合,才能构成生命”。
马合木德?喀什噶里在其《突厥语词典》里也收集了许多文学的资料,如:“傍晚出现火烧云,妻儿如亲人;清晨出现火烧云,家中起哭声。”“月出晕伴生,白云浮晴空。云头堆叠起,大雨自天倾。”民间也有“月晕白,雨雪来;月晕红,天放晴”的说法。维吾尔族民间把金牛宫之七星称为“于凯尔”星座。夜行人利用这个星座定方向,如同使用罗盘。人们认为,于凯尔渐大,天气就会变化。维吾尔族谚语说:“于凯尔掠过天边,节气就属夏天。”据民间星相家的说法,于凯尔一年中有40天栖于地上,这时的天气最热,被称为伏天。40天之后,于凯尔重新升入星空,植物开始结籽。民间有“七星显,天气变;七星不坠,地温不升”的说法。维吾尔族民间还把北极星称为“铁木尔阔足克”(意为“铁桩”),并把此星作为夜间行路或军队夜出时方向的标尺。对火星、金星、土星、水星等星体予以维吾尔族的称呼,并正确认识到这些星体运动与地球气候、季节变化的规律。
维吾尔族历史上曾使用过多种历法。最早的是回纥汗国时期使用的12兽历法。12兽名称分别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每12年循环一次。据考古和文献资料,高昌回鹘王国时期使用一种叫“七曜历”的历法,即以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纪日的历法,也即以七日为一周年历法。据在高昌遗址发现的回鹘文历书断简研究,这种历法每日先用杰特语记七曜日名称,次译中国甲、乙、丙、丁等十干之音,最后以杰特语记鼠、牛、虎、兔等12兽名,又在其上的每第二日,用杰特语译出中国的木、火、土、金、水五行之名,而以红字记之。这种历法可说要杰特、中国、突厥三种历法的整合体。
据法国学者沙畹考证,七曜历于唐开元七年(719年)由摩尼教传教士传入中国,后来中国影响很大。根据乌鲁伯克留传的历书考证,高昌回鹘使用的另一种历法,一年分12个月,2―11月各月,皆以数字为次第。唯独首月和末月名称不同,首月称“aramai”,意为斋月;末月称“carsapat”,意为腊月。此与中国历法谓此二月为正月、腊月相似。每月上旬,中国历称“初”,高昌历法则如“yangy”,意为“新”,二者形式相同。因此,高昌回鹘的历书实仿中原历书。
喀喇汗王朝时期的维吾尔人使用12兽历法,人的年龄、事件发生的时间等均以12兽轮流纪年。与汉族12兽不同的是他们以鳄鱼代替龙。12兽的顺序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当时也使用七曜历。
维吾尔族改信伊斯兰教后,使用回历。《西域图志》、《西域闻见录》等书均记明清时期的维吾尔族已使用回历。回历又称“希吉来历”或“伊斯兰教历”。回历纯系阴历,其纪年法是:太阴圆缺一次为1月,12个月为一年,单月30日,双月29日,不置闰月,全年354日。每30年为一周,其中有11年(约每隔二三年)的12月末添设一个闰日。故该历平均每年为354日8时48分。对于月的计算方法,不用实朔,而以看见新月时期做月首,所以它的月首日期,常在农历初二、三日以后。
维吾尔传统音乐
古代西域维吾尔地区的龟兹乐久负盛名。玄奘周游列国后在《大唐西域记》卷一中记载:“屈友国(即龟兹)管弦伎乐,特善诸国。”可想像维吾尔在西元4世纪时就创造出了如此灿烂的音乐文化并闻名世界。如果说“特善诸国”的龟兹乐是古代维吾尔音乐的典范,那么现今流传在新疆地区并与龟兹乐有渊源关系的维吾尔木卡姆则是今日得艺术瑰宝。
维吾尔木卡姆
“木卡姆”是中亚、南亚、西亚、北非及整个伊斯兰文化圈内拥有的一种乐舞形式。“木卡姆”这个词源于阿拉伯语。在现代维吾尔语中,这个词有广、狭两个含义,广义指一种大型古典歌舞套曲,狭义则指以散板形式维吾尔木卡姆,他被誉为“维吾尔音乐之母”,源于民间,是融合维吾尔民歌、器乐、说唱、歌舞于一体的大型歌舞套曲形式。维吾尔木卡姆与其他国家的木卡姆相比,数量最多,艺术形式完整,为世界所瞩目。
椐今新疆和田学者毛拉?伊斯迈托拉?穆吉孜的《乐师传》 (1893)记载,木卡姆形成于15到16世纪。维吾尔木卡姆按流行地区和风格特色,可分为南疆木卡姆、北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吐留番木卡姆等等多种。每一种木卡姆有六至十二套。人们常说的十二木卡姆,是指南疆木卡姆,是由十二部大型古典套曲组成,每一部套曲又包括“穷乃合曼”、“达斯坦”和“麦西热甫”这三个大部分。“穷乃合曼”从散板序唱开始进行,紧接是慢速的太孜,到热烈的赛乃姆和大赛勒克,末尾以轻快的太喀特结束,其中有歌曲和舞曲,各曲间有间奏曲。“达斯?坦”由三到六首叙事歌组成,曲间有完整的间奏曲,音乐由慢而快,曲调相当流畅。“麦西热甫”由三至六首节拍不同的舞蹈歌曲组成,曲间无间奏曲,情绪热烈而奔放。十二木卡姆共有歌曲、乐曲260首,全部演唱一遍需要二十多个小时。伴奏乐器有萨它尔(主唱者自拉自唱)、弹布林、热瓦甫、都它尔、丈介克、卡龙、小手鼓等等。
北疆木卡姆,是19世纪由南疆传入,也有12套。除没有“穷乃合曼”之外,结构与南疆木卡姆相同。音乐比较明快,主演唱者用弹布林或者萨它尔。而哈密木卡姆流行于东疆的哈密地区。与南、北疆木卡姆相比较,风格结构不尽相同。它由短小的散序起唱,接着演唱系列短小的歌曲和歌舞曲,无间奏曲。它也有十二套,称哈密十二木卡姆。其伴奏乐器有哈密艾介克(似中胡)、刀郎热瓦甫、手鼓等。全部歌曲有262首,从头演唱一遍约需12个小时。
木卡姆唱词,一些为古代名人诗作,每行15个音节,基本表现人民热爱生活,批判黑暗,向往幸福;另一类来自民间艺人,每节4句,每句7个音节,内容多反映爱情和生活。
刀郎是喀什地区麦盖提、巴楚、莎车的一种文化现象。刀郎舞称刀郎赛乃姆,音乐称刀郎木卡姆。刀郎舞是一种礼俗性舞蹈,逢节日喜庆,人们都要跳刀郎舞。开场时唱散板序歌,不舞。接着按严格的程式歌舞:奇克提麦(6/8)、赛乃姆&4/4)、赛乃克斯(2/4)、赛勒玛(2/4),跳刀郎舞的时候,人们要围圈席地而坐,男女相对起舞,动作粗犷、豪迈。音乐由慢变快,舞蹈由两人对跳变为集体舞。随后出现双人竞技性旋转表演。刀郎舞的唱词,有表现狩猎、打仗和生产劳动的,也有反映爱情生活。歌腔高亢激越。伴奏乐器有刀郎热瓦甫,刀郎艾介克、卡龙、小手鼓等。
近期四川流行歌手罗林取艺名“刀郎”,一些维吾尔人认为这和“刀郎”其实毫无关系,而导致了大多数人对刀郎艺术的误会。
维吾尔族民歌和木卡姆有近似的情况。由于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不同,各地维吾尔族民歌风格有着明显的不同。伊犁民歌多抒情;哈密民歌多简短明快;喀什民歌多奔放粗犷。维吾尔歌手演唱常有乐器伴奏。北方歌手喜用都它尔和弹布林;哈密歌手喜用哈密艾介克;南方歌手喜用喀什热瓦甫。民歌的音阶、调式方面,南疆大部分地区的民歌运用七声音阶或多于七声的音阶,有不一般的感受。东北地区有不少民歌运用五声、六声音阶。
维吾尔族说唱音乐形式多样,十分活泼,在人民生活中影响广泛。它主要有达斯坦、柯夏克等。
达斯坦有两种类型,分别为长篇和短篇。长篇多说唱带故事情节的内容,曲调通常由上下句组成,多数没有有拖腔。演唱者可根据唱词内容灵活压缩或扩展乐句,比较自由。短篇达斯坦,通常反映新鲜事物或爱情。音乐多方整结构,旋律性强,有的唱腔直接采用民歌,歌词七词一句,四句一首。伴奏乐器,南疆用热瓦甫,北疆、东疆用都它尔。柯夏克是由艺人自弹白唱有一种民间弹唱形式。它用一段曲调演唱多段唱词,内容有爱情和对社会不正之风的讽刺等。
维吾尔族的乐器、形式丰富多彩,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音乐生活现场,有不同的乐器与乐器组合演奏形式,表现力丰富,有中国一带的古乐器埙,又有来自波斯、阿拉伯等地的萨它尔、弹布林等。大部分得乐器与波斯、阿拉伯国家的同名乐器近似,少数则是同名异器,反映出伊斯兰世界所用乐器的共性。譬如达卜、纳格拉、奈依、萨它尔、都它尔、弹布林、卡龙等是中亚、西亚许多国家中的主要乐器。这类乐器在维吾尔民间同样流行。乐器往往制作精美,随着演奏技巧高度发展,乐器都具有独奏性能和丰富的独奏曲目,这显示出维吾尔族器乐的发展水平。同时,维吾尔族乐器吹、拉、弹、打各种形式俱全,打击乐器在音乐和歌舞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西域闻见录》(云岫抄藏)卷七写道:“回乐以鼓为主”’“声音抑扬高下,随鼓而起落,而歌舞节奏之盘旋,亦以鼓为节”。
由于地处中西交通的枢纽,维吾尔族音乐的显著的特点是它的音阶、调式采用中国、波斯――阿拉伯和欧洲三个音乐体系。以喀什文化古城为中心的南疆地区,大多采用波斯――阿拉伯体系,东疆、北疆地区则借鉴了中国音乐的元素。波斯――阿拉伯体系的音阶调式的特点之一是音阶的第三,无,七级音常闲升高或降低 ――个全音的1/4音。这些变化音的运用,是形成维吾尔族音乐独特风格的重要成分。
由于维吾尔族在音乐方面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悠久的传统,和独特的感情和热情。近些年,维吾尔流行音乐发展迅速。维吾尔流行音乐继承了维吾尔传统音乐的一些元素,但也大胆的进行创新和改革,随着电子乐和现代乐器的出现,使得维吾尔流行音乐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比如对于西班牙弗拉门戈风格的尝试。
艾斯卡尔(Esqer,灰狼)是维吾尔摇滚音乐的代表。对音乐的追求,使得他放弃了电影播放员的工作,而来到北京创建了灰狼乐队。几经转载,终于实现了历史的突破,在维吾尔流行音乐历史上,有着里程碑的作用。艾斯卡尔的音乐深深地呼唤著自己的民族,有着很深的感情,因此为广大维吾尔人民所爱戴,他曾被誉为“维族人一生的老师”。
除了音乐本身十分震撼人心,在歌词的处理上,艾斯卡尔更是达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往往内涵很深,使人久久不忘。艾斯卡尔的成名曲“Salam Lutpulla”(努甫拉)歌词:
salam Lutpulla esleymen séni, tapsam qewrengge yupuq yasaymen, qaysi yer séni aldi qoynigha, qewrengni sha'ir nedin soraymen.
ajayip heywet qeyser iding sen, shunga düshmenler k&relmigenni, qeysi namert sanga qildi biwapa, salam Lutpulla esleymen séni.
带上我出发,去寻找努甫拉。蹋遍烈日下的黄沙,是哪里掩盖着他。为你种上花,你能否看到它。我们在寻找着你,呼唤著努甫拉。每个人身体中,流着你的血。因此这块土地,也就是你的家。眼中没有泪水,我不再惧畏。因此这块土地,也就是我的家。你的灵魂和诗句,已经融入我身躯。
艾尔肯?阿布杜拉(Erkin Abdulla),出生于喀什地区的叶城,凭借英俊的相貌和深情的吉他演奏,成为近年涌现出的另一个新星。艾尔肯的音乐风格不同于传统风格,音乐更现代更具国际化。艾尔肯的舞台演出形式多样、格调时尚,展现了维族新生代的新形象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艾尔肯的代表曲目
专辑 代表曲目
走出沙漠的刀郎 Karwan yoli 奥达木 Orda xénim,维族姑娘 Uyghur Qizi
一千零一夜 Ming Bir Kéche 巴郎仔 Balangza,爱的要死 Men &ley
城市之夜 Sheher Kéchisi 城市之夜 Sheher kéchisi
二道桥的故事 D&ngk&wrük 爱的墓碑 Abide,二道桥的故事 D&ngk&wrük
博客 Blog 博客 Blog,妈妈,你不在 Anam, sen yoq
在中亚地区,木拉提?纳斯洛夫被誉是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维吾尔”,他英年早逝,但留下了众多作品,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属一曲“Aydin Kéche”,传遍独联体大江南北。同时,他也演唱了很多的俄语歌曲。
迪丽娜孜?艾合买提耶娃,是哈萨克斯坦另一位维吾尔歌手,她不但善于演唱,还准备进军好莱坞影视业。
此外,流行音乐在维吾尔年轻人中开展地非常普遍,尤其各大高校中都有维族乐队,比较典型的是湖南大学的“新楼兰乐队”(Yéngi kiroran)。
扩展阅读:
在中国西北边陲新疆,有一座白雪皑皑的天山,天山脚下聚居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 总人口达987万人(2009年),其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维吾尔族共计941.3796万人(2006年),约占新疆总人口的46%。根据史籍记载:维吾尔族原是公元三世纪游牧于中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一带的游牧民族。由于受部落间战争的影响,各个部落的分支逐渐迁徙西域(今新疆),先后曾被译为“韦纥”、“乌纥”、“袁纥”、“回纥”、“回鹘”、“畏兀儿”,以后才改为“维吾尔”,沿袭至今,是“团结”、“联合”之意。 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棉花、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此外还擅长园林艺术。中国最大面积的葡萄生产基地,即葡萄沟就在离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东南184公里的吐鲁番盆地。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乌鲁木齐、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以及河南开封、郑州等地。
维吾尔族也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如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维族舞蹈等闻名中外。维族传统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维族民间舞蹈有:《赛乃姆》、《夏地亚纳》;民间乐器有“达甫(手鼓)、“都他尔”和“热瓦甫”等。维吾尔民族医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民族使用维吾尔语,该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历史上维吾尔族人民曾先后使用过古突厥文、回鹘文、古维吾尔文等。公元10世纪伊斯兰教传人后,逐步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经创制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20世纪80年代初,又恢复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
关于维吾尔族的族源,说法不一。维吾尔民族人按自己的发展史记载。本民族与突厥族同出与匈奴民族,是匈奴族的单于的两个王子发生争斗分裂,带领自己的部下逐渐形成了突厥和回鹘两个不同的民族,回鹘就是维族的先民,所以维吾尔语与其他的突厥族语言基本相同,只是发音上有所区别,包括远在小亚细亚的已经与当地民族融合很久的土耳其语都和维吾尔语基本相同,维吾尔族人到土耳其一个月就可以完全学会土耳其语和阿塞拜疆语,他们听这两种语言与听哈萨克等民族语言没有什么区别,就像是在听方言。而许多民族学家错误的认为其先民是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北方游牧民族丁零以迄铁勒。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汉文文献中对“维吾尔”这个族名有不同的译写。4世纪写作“袁经”,6世纪末、7世纪初写作“韦纥”,788年以前写作“回纥”,788年以后至13世纪70年代改写为“回鹘”,13世纪70年代至17世纪40年代写作“畏兀儿”,17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初则称“回部”或“缠回”等。还有人认为其族源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的“呼揭”、“乌揭”,甚至远古塔里木盆地的原始土著民族。
唐天宝三年(744年)回纥消灭突厥汗国,居住在鄂尔浑河和色楞格河沿岸的回纥人建立了回纥汗国,其统辖范围包括贝加尔湖西南、叶尼塞河上游、阿尔泰山西南、天山以北、兴安岭以东等广大地区,后曾占领过天山以南部分地区、七河流域、真珠河(今锡尔河)、拨贺那(今费尔干纳)等地,与唐朝长期友好,曾两次派兵助唐平定安史之乱并与唐多次和亲。
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回鹘汗国破灭,回鹘部众除一小部分留在原居住地外,绝大部分被迫进行大迁徙。分南下与西迁,南下主要分为二支,其中一支奔向河西走廊,与早在武则天时南渡大漠而徙居于河西的回纥部众聚合。建牙帐于甘州(今甘肃张掖),被称为甘州回鹘或河西回鹘。
咸通二年(872年)在甘州自立可汗,11世纪上半叶为西夏击败,后又为蒙古所统治。他们长期繁衍生息,今甘肃省的裕固族,这一支回鹘人的后裔。另一支回鹘部众来到天山以北,以西州(即高昌,今吐鲁番盆地)为中心建立起高昌回鹘政权,史称西州回鹘或高昌回鹘。其政权一直存在到元朝中期,他们与当地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劳动生息,相互交流,逐渐融合,发展成为这一部分地区今天的维吾尔族。西迁的第三支回鹘人进入中亚地区,和先于他们进入这一地区葛逻禄等部汇合。因其活动于葱岭以西,史称葱岭西回鹘。
在9世纪末到13世纪初,这一支回鹘,联合其他突厥语系部落建立政权,称为喀喇汗王朝,其极盛时期的疆域包括今塔里木盆地的中部和西部、伊犁河流域和巴尔喀什湖以东、楚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周围、锡尔河中游和阿姆河中游的以东地区。他们与塔里木盆地的居民在长期生息中逐步发展为这一地区的近代维吾尔族。另一说认为维吾尔族自古就生活在新疆境内,后与西迁的回鹘人聚合发展成近代维吾尔族。
辽保大四年(1124年)耶律大石率众西迁,建立“西辽”,辖地包括今新疆及迤西地区,
1211年为乃蛮王屈出律所灭。
1218年蒙古灭乃蛮,其间今新疆的维吾尔族先后受西辽与乃蛮贵族的统治,
1234年并入蒙古察合台汗国。
1371年,明朝洪武四年,察合台汗国灭亡,新疆境内分裂为许多割据政权。
17世纪初,天山南部建立了叶尔羌汗国,与清朝维持着朝贡贸易关系。
1678年,康熙十七年,由于白山派和卓勾结准噶尔蒙古贵族攻入南疆,叶尔羌汗国灭亡。
清乾隆二十至二十二年(年)清朝平定了准噶尔之乱。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在新疆设总统伊犁等处将军,实行军事管制制度,
光绪十年(1884年)正式建省。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维吾尔族同各族人民一起,为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民族分裂,进行了长期斗争,进一步加强了抵御侵略和反分裂的力量。历史上维吾尔族的政治家、学者、翻译家如廉希宪、阿礼海涯、桑哥、安藏、贯云石、鲁明善等,都对祖国作过很多有益贡献。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男女青年要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玛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
典型食品:维吾尔族最爱吃馕、抓饭、烤包子、拌面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还有:油馓子、银丝擀面(维吾尔语称“玉古勒”)、哈勒瓦、羊杂碎、曲连、烤南瓜、葡萄干、哈密瓜、黄萝卜(胡萝卜)酱等。
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等。维吾尔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以过“古尔邦”节最为隆重。届时家家户户都要宰羊、煮肉、赶制各种糕点等。屠宰的牲畜不能出卖,除将羊皮、羊肠送交清真寺和宗教职业者外,剩余的用作自食和招待客人。过肉孜节时,成年的教徒要封斋1个月。封斋期间,只在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餐,白天绝对禁止任何饮食。肉孜节意译为“开斋节”。按伊斯兰教教规,节前一个月开始封斋。即在日出后和日落前不准饮食,期满30天开斋,恢复白天吃喝的习惯。开斋节前,各家习惯炸馓子、油香、烤制各种点心,准备节日食品。节日期间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节祝贺。
节日期间杀羊或骆驼,到清真寺去作聚礼,唱歌跳舞,并举行赛马、刁羊和摔跤等活动。
住房一般为土木结构的平房,经济条件好的住房讲究,设有廊房,并雕花纹或绘制图案。建筑
维吾尔族古代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景教、祆教和佛教。
10世纪中叶喀喇汗朝萨图克?布格拉汗归信伊斯兰教后,喀什噶尔、叶尔羌、和阗地区改奉伊斯兰教。
13世纪初阿克苏、库车、焉耆地区维吾尔人改奉伊斯兰教。
14世纪时,天山北路伊犁、塔城等地区维吾尔人改奉伊斯兰教。
公元10世纪末至16世纪初,吐鲁番、哈密等东疆地区维吾尔人改奉伊斯兰教。
当前,维吾尔族多数信仰伊斯兰教,多属于逊尼派。
一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甜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汤面等。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 维吾尔族喜欢饮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 新疆盛产绵羊,由此维吾尔族便有了烤羊肉串的习俗。讲究的羊肉串肉质鲜嫩,味咸辣,孜然的特殊味浓郁。 与羊肉串相媲美的手抓饭,也是维吾尔族的传统风味食品。在新疆维吾尔、乌孜别克等民族地区,逢年过年,婚丧娶嫁的日子里,都必备抓饭待客。他们的传统习惯是请客人围坐在桌子旁,上面铺上一块干净的餐巾。随后主人一手端盘,一手执壶,逐个让客人净手,并递给干净毛巾擦干。然后主人端来几盘抓饭,置餐巾上(习惯是二至三人一盘),请客人直接用手从盘中抓吃,故取名为“抓饭”。维吾尔族抓饭的种类很多,花色品种十分丰富。
维吾尔族传统服装极富特色:男子穿“袷袢”长袍,右衽斜领,无纽扣,用长方丝巾或布巾扎束腰间;农村妇女多在宽袖连衣裙外面套对襟背心;城市妇女现在已多穿西装上衣和裙子;维吾尔族男女都喜欢穿皮鞋和皮靴,皮靴外加胶质套鞋;男女老少都戴四楞小花帽;维吾尔族花帽有用黑白两色或彩色丝线绣成的民族风格图案,有些还缀有彩色珠片;妇女常以耳环、手镯、项链为装饰品,有时还染指甲,以两眉相连形式画眉;维吾尔族姑娘以长发为美,婚前梳十几条细发辫,婚后一般改梳两条长辫,辫梢散开,头上别新月形梳子为饰品。也有人将发辫盘系成发结。地毯、花帽、艾德来斯绸、民间印花布和英吉沙小刀等是维吾尔族最盛名的传统工艺制品。
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丽的标志之一。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顶毡帽,款似当今的“四片瓦”。到了明代,因受阿拉伯和中亚文化的影响,维吾尔族男子削发戴小罩刺绣花帽。清代初期,维吾尔族花帽在用料和款式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冬用皮,夏用绫,前插禽羽。女帽皆用金银线绣花点缀与装饰,喀什干的四楞花帽脱颖而出几乎成了维吾尔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续至今。经过各地维吾尔族人民的不断创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细,品种更为繁多。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两种,统称“尕巴”(四楞小花帽)。总:服饰形式清晰,纹饰多样, 色彩鲜艳,图案古朴,工艺精湛。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
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维吾尔族的天文学知识源远流长。喀喇汗王朝时期的哈斯?哈吉甫在其《福乐智慧》一书中介绍了当时的许多天文学知识,并在第五章《论七曜和黄道十二宫》中以诗歌的形式描述了七曜和黄道十二宫。作者介绍了七曜的名称、特性、位置及其出现的时间,并根据“地球中心说”列出了行星在太阳系中的排列顺序,画出了七曜星图。所谓黄道十二宫,即十二个星座,把天空中一年四季出现的可以观察到的星群分为12组。他说:“除了七曜之外,还有黄道十二宫,有的成双成对,有的孤闱独守。”明确指出了黄道十二宫在星空中相互为邻,一年中按季节出现,不断交替变换,每一个星座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月份、季节。即十二宫分属春、夏、秋冬四季,每一季为三宫。他又把十二宫分属火、水、气、土四种物质。火、水、气、土不仅是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而且认为生命也是四要素组合成的。他说“四要素给合,才能构成生命”。
马合木德?喀什噶里在其《突厥语词典》里也收集了许多文学的资料,如:“傍晚出现火烧云,妻儿如亲人;清晨出现火烧云,家中起哭声。”“月出晕伴生,白云浮晴空。云头堆叠起,大雨自天倾。”民间也有“月晕白,雨雪来;月晕红,天放晴”的说法。维吾尔族民间把金牛宫之七星称为“于凯尔”星座。夜行人利用这个星座定方向,如同使用罗盘。人们认为,于凯尔渐大,天气就会变化。维吾尔族谚语说:“于凯尔掠过天边,节气就属夏天。”据民间星相家的说法,于凯尔一年中有40天栖于地上,这时的天气最热,被称为伏天。40天之后,于凯尔重新升入星空,植物开始结籽。民间有“七星显,天气变;七星不坠,地温不升”的说法。维吾尔族民间还把北极星称为“铁木尔阔足克”(意为“铁桩”),并把此星作为夜间行路或军队夜出时方向的标尺。对火星、金星、土星、水星等星体予以维吾尔族的称呼,并正确认识到这些星体运动与地球气候、季节变化的规律。
维吾尔族历史上曾使用过多种历法。最早的是回纥汗国时期使用的12兽历法。12兽名称分别为: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每12年循环一次。据考古和文献资料,高昌回鹘王国时期使用一种叫“七曜历”的历法,即以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纪日的历法,也即以七日为一周年历法。据在高昌遗址发现的回鹘文历书断简研究,这种历法每日先用杰特语记七曜日名称,次译中国甲、乙、丙、丁等十干之音,最后以杰特语记鼠、牛、虎、兔等12兽名,又在其上的每第二日,用杰特语译出中国的木、火、土、金、水五行之名,而以红字记之。这种历法可说要杰特、中国、突厥三种历法的整合体。
据法国学者沙畹考证,七曜历于唐开元七年(719年)由摩尼教传教士传入中国,后来中国影响很大。根据乌鲁伯克留传的历书考证,高昌回鹘使用的另一种历法,一年分12个月,2―11月各月,皆以数字为次第。唯独首月和末月名称不同,首月称“aramai”,意为斋月;末月称“carsapat”,意为腊月。此与中国历法谓此二月为正月、腊月相似。每月上旬,中国历称“初”,高昌历法则如“yangy”,意为“新”,二者形式相同。因此,高昌回鹘的历书实仿中原历书。
喀喇汗王朝时期的维吾尔人使用12兽历法,人的年龄、事件发生的时间等均以12兽轮流纪年。与汉族12兽不同的是他们以鳄鱼代替龙。12兽的顺序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当时也使用七曜历。
维吾尔族改信伊斯兰教后,使用回历。《西域图志》、《西域闻见录》等书均记明清时期的维吾尔族已使用回历。回历又称“希吉来历”或“伊斯兰教历”。回历纯系阴历,其纪年法是:太阴圆缺一次为1月,12个月为一年,单月30日,双月29日,不置闰月,全年354日。每30年为一周,其中有11年(约每隔二三年)的12月末添设一个闰日。故该历平均每年为354日8时48分。对于月的计算方法,不用实朔,而以看见新月时期做月首,所以它的月首日期,常在农历初二、三日以后。
维吾尔传统音乐
古代西域维吾尔地区的龟兹乐久负盛名。玄奘周游列国后在《大唐西域记》卷一中记载:“屈友国(即龟兹)管弦伎乐,特善诸国。”可想像维吾尔在西元4世纪时就创造出了如此灿烂的音乐文化并闻名世界。如果说“特善诸国”的龟兹乐是古代维吾尔音乐的典范,那么现今流传在新疆地区并与龟兹乐有渊源关系的维吾尔木卡姆则是今日得艺术瑰宝。
维吾尔木卡姆
“木卡姆”是中亚、南亚、西亚、北非及整个伊斯兰文化圈内拥有的一种乐舞形式。“木卡姆”这个词源于阿拉伯语。在现代维吾尔语中,这个词有广、狭两个含义,广义指一种大型古典歌舞套曲,狭义则指以散板形式维吾尔木卡姆,他被誉为“维吾尔音乐之母”,源于民间,是融合维吾尔民歌、器乐、说唱、歌舞于一体的大型歌舞套曲形式。维吾尔木卡姆与其他国家的木卡姆相比,数量最多,艺术形式完整,为世界所瞩目。
椐今新疆和田学者毛拉?伊斯迈托拉?穆吉孜的《乐师传》 (1893)记载,木卡姆形成于15到16世纪。维吾尔木卡姆按流行地区和风格特色,可分为南疆木卡姆、北疆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吐留番木卡姆等等多种。每一种木卡姆有六至十二套。人们常说的十二木卡姆,是指南疆木卡姆,是由十二部大型古典套曲组成,每一部套曲又包括“穷乃合曼”、“达斯坦”和“麦西热甫”这三个大部分。“穷乃合曼”从散板序唱开始进行,紧接是慢速的太孜,到热烈的赛乃姆和大赛勒克,末尾以轻快的太喀特结束,其中有歌曲和舞曲,各曲间有间奏曲。“达斯?坦”由三到六首叙事歌组成,曲间有完整的间奏曲,音乐由慢而快,曲调相当流畅。“麦西热甫”由三至六首节拍不同的舞蹈歌曲组成,曲间无间奏曲,情绪热烈而奔放。十二木卡姆共有歌曲、乐曲260首,全部演唱一遍需要二十多个小时。伴奏乐器有萨它尔(主唱者自拉自唱)、弹布林、热瓦甫、都它尔、丈介克、卡龙、小手鼓等等。
北疆木卡姆,是19世纪由南疆传入,也有12套。除没有“穷乃合曼”之外,结构与南疆木卡姆相同。音乐比较明快,主演唱者用弹布林或者萨它尔。而哈密木卡姆流行于东疆的哈密地区。与南、北疆木卡姆相比较,风格结构不尽相同。它由短小的散序起唱,接着演唱系列短小的歌曲和歌舞曲,无间奏曲。它也有十二套,称哈密十二木卡姆。其伴奏乐器有哈密艾介克(似中胡)、刀郎热瓦甫、手鼓等。全部歌曲有262首,从头演唱一遍约需12个小时。
木卡姆唱词,一些为古代名人诗作,每行15个音节,基本表现人民热爱生活,批判黑暗,向往幸福;另一类来自民间艺人,每节4句,每句7个音节,内容多反映爱情和生活。
刀郎是喀什地区麦盖提、巴楚、莎车的一种文化现象。刀郎舞称刀郎赛乃姆,音乐称刀郎木卡姆。刀郎舞是一种礼俗性舞蹈,逢节日喜庆,人们都要跳刀郎舞。开场时唱散板序歌,不舞。接着按严格的程式歌舞:奇克提麦(6/8)、赛乃姆&4/4)、赛乃克斯(2/4)、赛勒玛(2/4),跳刀郎舞的时候,人们要围圈席地而坐,男女相对起舞,动作粗犷、豪迈。音乐由慢变快,舞蹈由两人对跳变为集体舞。随后出现双人竞技性旋转表演。刀郎舞的唱词,有表现狩猎、打仗和生产劳动的,也有反映爱情生活。歌腔高亢激越。伴奏乐器有刀郎热瓦甫,刀郎艾介克、卡龙、小手鼓等。
近期四川流行歌手罗林取艺名“刀郎”,一些维吾尔人认为这和“刀郎”其实毫无关系,而导致了大多数人对刀郎艺术的误会。
维吾尔族民歌和木卡姆有近似的情况。由于地理环境等多种因素不同,各地维吾尔族民歌风格有着明显的不同。伊犁民歌多抒情;哈密民歌多简短明快;喀什民歌多奔放粗犷。维吾尔歌手演唱常有乐器伴奏。北方歌手喜用都它尔和弹布林;哈密歌手喜用哈密艾介克;南方歌手喜用喀什热瓦甫。民歌的音阶、调式方面,南疆大部分地区的民歌运用七声音阶或多于七声的音阶,有不一般的感受。东北地区有不少民歌运用五声、六声音阶。
维吾尔族说唱音乐形式多样,十分活泼,在人民生活中影响广泛。它主要有达斯坦、柯夏克等。
达斯坦有两种类型,分别为长篇和短篇。长篇多说唱带故事情节的内容,曲调通常由上下句组成,多数没有有拖腔。演唱者可根据唱词内容灵活压缩或扩展乐句,比较自由。短篇达斯坦,通常反映新鲜事物或爱情。音乐多方整结构,旋律性强,有的唱腔直接采用民歌,歌词七词一句,四句一首。伴奏乐器,南疆用热瓦甫,北疆、东疆用都它尔。柯夏克是由艺人自弹白唱有一种民间弹唱形式。它用一段曲调演唱多段唱词,内容有爱情和对社会不正之风的讽刺等。
维吾尔族的乐器、形式丰富多彩,在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音乐生活现场,有不同的乐器与乐器组合演奏形式,表现力丰富,有中国一带的古乐器埙,又有来自波斯、阿拉伯等地的萨它尔、弹布林等。大部分得乐器与波斯、阿拉伯国家的同名乐器近似,少数则是同名异器,反映出伊斯兰世界所用乐器的共性。譬如达卜、纳格拉、奈依、萨它尔、都它尔、弹布林、卡龙等是中亚、西亚许多国家中的主要乐器。这类乐器在维吾尔民间同样流行。乐器往往制作精美,随着演奏技巧高度发展,乐器都具有独奏性能和丰富的独奏曲目,这显示出维吾尔族器乐的发展水平。同时,维吾尔族乐器吹、拉、弹、打各种形式俱全,打击乐器在音乐和歌舞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西域闻见录》(云岫抄藏)卷七写道:“回乐以鼓为主”’“声音抑扬高下,随鼓而起落,而歌舞节奏之盘旋,亦以鼓为节”。
由于地处中西交通的枢纽,维吾尔族音乐的显著的特点是它的音阶、调式采用中国、波斯――阿拉伯和欧洲三个音乐体系。以喀什文化古城为中心的南疆地区,大多采用波斯――阿拉伯体系,东疆、北疆地区则借鉴了中国音乐的元素。波斯――阿拉伯体系的音阶调式的特点之一是音阶的第三,无,七级音常闲升高或降低 ――个全音的1/4音。这些变化音的运用,是形成维吾尔族音乐独特风格的重要成分。
由于维吾尔族在音乐方面有着广泛的民众基础,悠久的传统,和独特的感情和热情。近些年,维吾尔流行音乐发展迅速。维吾尔流行音乐继承了维吾尔传统音乐的一些元素,但也大胆的进行创新和改革,随着电子乐和现代乐器的出现,使得维吾尔流行音乐有了更大的选择空间,比如对于西班牙弗拉门戈风格的尝试。
艾斯卡尔(Esqer,灰狼)是维吾尔摇滚音乐的代表。对音乐的追求,使得他放弃了电影播放员的工作,而来到北京创建了灰狼乐队。几经转载,终于实现了历史的突破,在维吾尔流行音乐历史上,有着里程碑的作用。艾斯卡尔的音乐深深地呼唤著自己的民族,有着很深的感情,因此为广大维吾尔人民所爱戴,他曾被誉为“维族人一生的老师”。
除了音乐本身十分震撼人心,在歌词的处理上,艾斯卡尔更是达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往往内涵很深,使人久久不忘。艾斯卡尔的成名曲“Salam Lutpulla”(努甫拉)歌词:
salam Lutpulla esleymen séni, tapsam qewrengge yupuq yasaymen, qaysi yer séni aldi qoynigha, qewrengni sha'ir nedin soraymen.
ajayip heywet qeyser iding sen, shunga düshmenler k&relmigenni, qeysi namert sanga qildi biwapa, salam Lutpulla esleymen séni.
带上我出发,去寻找努甫拉。蹋遍烈日下的黄沙,是哪里掩盖着他。为你种上花,你能否看到它。我们在寻找着你,呼唤著努甫拉。每个人身体中,流着你的血。因此这块土地,也就是你的家。眼中没有泪水,我不再惧畏。因此这块土地,也就是我的家。你的灵魂和诗句,已经融入我身躯。
艾尔肯?阿布杜拉(Erkin Abdulla),出生于喀什地区的叶城,凭借英俊的相貌和深情的吉他演奏,成为近年涌现出的另一个新星。艾尔肯的音乐风格不同于传统风格,音乐更现代更具国际化。艾尔肯的舞台演出形式多样、格调时尚,展现了维族新生代的新形象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艾尔肯的代表曲目
专辑 代表曲目
走出沙漠的刀郎 Karwan yoli 奥达木 Orda xénim,维族姑娘 Uyghur Qizi
一千零一夜 Ming Bir Kéche 巴郎仔 Balangza,爱的要死 Men &ley
城市之夜 Sheher Kéchisi 城市之夜 Sheher kéchisi
二道桥的故事 D&ngk&wrük 爱的墓碑 Abide,二道桥的故事 D&ngk&wrük
博客 Blog 博客 Blog,妈妈,你不在 Anam, sen yoq
在中亚地区,木拉提?纳斯洛夫被誉是为“世界上最著名的维吾尔”,他英年早逝,但留下了众多作品,其中最脍炙人口的属一曲“Aydin Kéche”,传遍独联体大江南北。同时,他也演唱了很多的俄语歌曲。
迪丽娜孜?艾合买提耶娃,是哈萨克斯坦另一位维吾尔歌手,她不但善于演唱,还准备进军好莱坞影视业。
此外,流行音乐在维吾尔年轻人中开展地非常普遍,尤其各大高校中都有维族乐队,比较典型的是湖南大学的“新楼兰乐队”(Yéngi kiroran)。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的自称,意为“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的喀什、和田一带和阿克苏、库尔勒地区,其余散居在天山以北的伊犁等地,少量居住在湖南桃源、常德等地。人口721万多人(1995年)。
维吾尔族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于我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之间的“丁零”人。9世纪中叶,迁到西域的“回鹘”,融合了分布在天山以北和西部草原游牧的突厥各部以及两汉以来移居这里的汉人,同原来就居住在南疆广大地区操焉耆、龟兹、于田语的人民,以及后来迁来的吐蕃人、契丹人、蒙古人长期相处,繁衍发展而形成了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有自已的语言,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文字系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建国后,推广使用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现两种文字并用。
维吾尔族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叙事长诗《福乐智慧》、穆罕默德?喀什噶里的百科知识性辞书《突厥语大词典》是祖国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鲁明善的《农桑衣食撮要》是我国最早一部按月令记述农事活动的农业专著。故事集《阿凡提的故事》、音乐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维族舞蹈等闻名中外。维族传统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维族民间舞蹈有赛乃姆、夏地亚纳;民间乐器有“达甫(手鼓)、“都他尔”和“热瓦甫”等。维吾尔民族医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坎儿井至今仍发挥着灌溉作用。
维族男子喜穿长袍――“袷袢”,右衽斜领,不用纽扣,用腰带扎腰;妇女多在宽袖的连衣裙外套上对襟背心;男女都喜欢戴称为“多帕”的小花帽,穿皮靴。妇女的饰物有耳环、手镯、项链。
维吾尔族信奉伊斯兰教。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初雪节等。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来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完食具,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家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男女青年要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玛目(均为宗教职业者)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白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
典型食品:维吾尔族最爱吃馕、抓饭、烤包子、拌面等食品,有很多著名的风味菜肴和小吃,如烤全羊、手抓羊肉、帕尔木丁、薄皮包子、烤羊肉串等,此外还有:油馓子、银丝擀面(维吾尔语称“玉古勒”)、哈勒瓦、羊杂碎、曲连、烤南瓜、黄萝卜(胡萝卜)酱等。
参考资料:/view/2705.htm?ss=1A9F242F5F30ED85DBBB0F0F53F9DA#4
中国维吾尔族总人口目前约有850万(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有361.05万人;到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增至721.44万人;据1999年版《新疆统计年鉴》,1998新疆维吾尔族人口已达813.95万人),其人口在中国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满族、回族,接近或超过苗族,居前四五位。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其中尤以喀什、和田和阿克苏地区最为集中。另外,在湖南(桃源县和常德市)、河南和北京等省市也有部分维吾尔族聚居。
维吾尔族是一个多源民族,最主要的来源有两支:一支是来自蒙古草原的回纥人,另一支是南疆绿洲上的土著居民。这两部分人于公元840年大规模汇合,至16世纪初完全融合完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维吾尔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
“维吾尔”是维吾尔族自称“Uyghur”的音译,具有“联合”“同盟”(拉施特《史集》第1卷)和“凝结”的意思。“维吾尔”一名最早见于汉文史籍是在公元4世纪的《魏书?高车传》,被译写为“韦纥”,是指高车部落联合体中的一个部落。公元7世纪开始称作“回纥”(《新唐书》卷217);788年又改译为“回鹘”(《资治通鉴》卷233),这个称呼一直延续至宋及五代。元明时期一般译为“畏兀儿”。1934年民国新疆省政府正式规定“维吾尔”为汉译民族名称。
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历史上,维吾尔族曾使用过突厥卢尼文、依照粟特文字母创制的回鹘文和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察合台文等。现行的维吾尔文是在晚期察合台文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共32个字母,从右向左横写,称为老维文。1960年以后,曾进行拉丁化的文字改革,创制了一套新维文。1982年起恢复使用老维文。
维吾尔族有丰富的文学遗产,流传至今的有《突厥语大辞典》、《福乐智慧》、《乌古斯可汗传》和《真理的入门》等。马赫穆德?喀什噶里的《突厥语大辞典》和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福乐智慧》均产生于维吾尔族历史上的喀喇汗王朝时期,在维吾尔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英雄史诗《乌古斯可汗传》在维吾尔族民间广为流传,它对研究古代维吾尔族的历史、文学和语言都具有重要价值。新疆是古代中西文化的交汇地,孕育过辉煌的文明,留下了丰富的历史古迹。其中较著名的古城遗址有:高昌古城(公元前1世纪至13世纪末)、交河古城(公元前2世纪至13世纪末)和楼兰古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4世纪)等;吐鲁番的伯孜克里克千佛洞、库车的克孜尔千佛洞是佛教故地的历史见证;喀什的阿巴克和加墓(香妃墓)、艾提尕尔清真寺;吐鲁番的伊敏和加墓等则是著名的伊斯兰教建筑。
维吾尔族历史上曾经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祆教、景教和佛教等。到了16世纪,伊斯兰教排除了其他宗教,在维吾尔地区占据统治地位,成为全民信仰的宗教。维吾尔族大多数人信仰伊斯兰教逊尼派的教法学派之一哈乃斐派,也有一部分人信仰神秘主义派别的依禅派,还有少数人信仰瓦哈比派。朝拜麻扎是新疆依禅派活动的重要内容。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基本上都是伊斯兰教的宗教节日,主要有“库尔班”节(古尔邦节)、肉孜节(开斋节)。过节时,维吾尔族群众无论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相互登门拜访祝贺。在乡村,每年3月22日还过“诺肉孜”节,迎接新春的到来。维吾尔族非常注重礼仪。路遇尊长、朋友,都要把右手放在胸前,上身前倾,并道“色俩目”,以示问候。老年人吃饭或到他人家里做客,要双手摸面做祝福的宗教仪式“都瓦”。有时互相见面时也做“都瓦”。
维吾尔族传统服装极富特色:男子穿“袷袢”长袍,右衽斜领,无纽扣,用长方丝巾或布巾扎束腰间;农村妇女多在宽袖连衣裙外面套对襟背心;城市妇女现在已多穿西装上衣和裙子;维吾尔族男女都喜欢穿皮鞋和皮靴,皮靴外加胶质套鞋;男女老少都戴四楞小花帽;维吾尔族花帽有用黑白两色或彩色丝线绣成的民族风格图案,有些还缀有彩色珠片;妇女常以耳环、手镯、项链为装饰品,有时还染指甲,以两眉相连形式画眉;维吾尔族姑娘以长发为美,婚前梳十几条细发辫,婚后一般改梳两条长辫,辫梢散开,头上别新月形梳子为饰品。也有人将发辫盘系成发结。地毯、花帽、艾德来斯绸、民间印花布和英吉沙小刀等是维吾尔族最盛名的传统工艺制品。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族乐器有几十种之多,其中独他尔和热瓦甫是最常用的独奏、合奏乐器。达甫鼓是用手指敲击的一种羊皮鼓,用于舞蹈和音乐合奏的伴奏。维吾尔族舞蹈的群众性很强,以轻巧、优美的舞姿和快速旋转、多变的艺术特点而著称。“赛乃姆”(集体舞)是最普遍的民间舞蹈形式,即兴表演,有时独舞,有时二人对舞,三五人或十几人同舞也很常见。大型活动时,还会出现百人共舞的壮观场景。舞蹈者情绪热烈,观众拍手、呐喊助威。在农村、乡镇,每逢节日、婚礼、欢送宾客等喜庆场合,都要唱歌跳舞。“木卡姆”是维吾尔族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包含有器乐演奏、歌舞和说唱等内容。在维吾尔族民间生活中,还有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的娱乐形式“麦西热甫”,将歌舞和民间游戏很好地结合了起来,深受维吾尔族群众的欢迎。
维吾尔族的传统建筑具有明显的干旱地区建筑特点。房顶多穹窿顶或平顶,墙壁较厚,拱形门窗,窗口少而且小,天窗较大,用来采光。屋内砌土坑,供起居坐卧,又有火墙、炉灶,以取暖、做饭。住房多成方形院落。大门忌向西开,房前屋后种植果树、花木。屋前搭葡萄架,成一凉棚。有些住房还有较宽的前廊。
维吾尔族喜欢吃面粉制作的各种烤馕、拉面、炒面等。烤馕和抓饭是他们最常见的饭食,喜欢吃牛、羊肉。另外还有烤羊肉串、烤包子、薄皮包子等民族风味食品。维吾尔族群众都喜欢喝奶茶、吃水果,新疆水果,品质优良,产量巨大,维吾尔族也因此成为全国人均吃水果最多的民族。有些水果还制成果脯,如葡萄干、杏干、杏包仁、哈密瓜干、桃皮等。维吾尔族严禁吃猪肉、驴肉、狗肉和骡肉。羊肉串是维吾尔族的民族风味食品,如今已经走出新疆,深入内地城镇,成为风靡全国的民族风味小吃。
维吾尔族主要是一个农业民族,有经营农业的悠久传统,根据新疆的地理环境,发展了绿洲灌溉型农业。维吾尔族的先民开垦了绿洲,修渠引水,并发明了“坎儿井”这一独特的地下引水系统。小麦是维吾尔族农家普遍种植的农业作物。新疆的自然条件利于种植棉花,维吾尔族先民在1000多年前就开始植棉,其中长绒棉质地优良,最为有名。种植瓜果是维吾尔族的特长,主要有葡萄、哈密瓜、西瓜、香梨、石榴、樱桃、无花果等。维吾尔族有11%的人口居于北疆。北疆的维吾尔族主要经营畜牧业,出产的细毛羊、伊犁马、焉耆马等非常有名。维吾尔族有着悠久的手工业传统,在冶金、雕玉、纺织、酿酒和皮革加工等方面有一定成就。新疆地处“丝绸之路”的商道上,因此维吾尔族也有着较为悠久的经商传统,发展了“巴扎”(集市)的贸易形式。叶尔羌(今叶城)、喀什、阿克苏和哈密都是传统的商业中心。
新疆位于亚欧板块的内陆腹地。北有阿尔泰山,南有昆仑山、阿尔金山,西南是喀喇昆仑山和帕米尔高原,天山东西横贯中部,把新疆分为南疆和北疆。天山和阿尔泰山之间是准噶尔盆地,盆地中部是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北部是良好的冬季牧场,南部是冲积平原。天山和昆仑山之间是塔里木盆地,盆地中部是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是绿洲。总体构成了“三山夹两盆”的地理格局。新疆也是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地方,加之被高山环绕,海洋水气难以到达,形成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漫长,春秋较短,夏季阳光充足,昼夜温差大,年日照时间长,相对湿度低。由于天山的阻隔,南疆和北疆的气候又有明显的差别。南疆比较温暖,雨雪较少,年均降水量只有50毫米,但是山脉、高原的冰雪融水为塔里木盆地周围的绿洲提供了灌溉水源,而绿洲则是维吾尔族聚居的农业区。北疆较冷,雨雪较多,年平均降水量有200毫米,天山西部山区可达700毫米以上。
新疆地大物博,水、土地、森林、生物、能源、金属矿产等资源丰富。境内有塔里木河、喀什噶尔河、喀拉喀什河、叶尔羌河、额尔齐斯河等数百条河流,除额尔齐斯河注入北冰洋外,其余为内陆河,其中塔里木河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其境内还有100多个湖泊,曾有著名的罗布泊,现有博斯腾湖、艾比湖等。天山和阿尔泰山中有大片的原始森林,西伯利亚落叶松和雪岭云杉质材优良。新疆的罗布麻、橡胶草、肉苁蓉、雪莲等稀有植物用途广泛,野骆驼、黄羊、羚羊、玄狐、银狐等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境内石油和煤炭分布广、储量大。地热、风能、太阳能丰富。稀有金属和有色矿产分布广泛,成矿条件好。新疆盛产无核葡萄、甜瓜、西瓜、香梨、白杏和无花果等,享有“瓜果之乡”的美誉。而且,新疆还是中国三大牧区之一,畜产品相当丰富。新疆还有着非常诱人的旅游资源。著名的自然景区有天池、喀纳斯湖、博斯腾湖、赛里木湖、巴音布鲁克草原等。
新疆是一个维吾尔族居多数,十几个少数民族杂居的地区。新疆民族区域自治首先从帮助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建立相应的民族自治地方开始。1953年先后成立了3个民族乡;1954年成立了5个自治州、6个自治县。锡伯、回、蒙古、柯尔克孜、哈萨克、塔吉克等民族有了自治地方。日,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决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正式宣告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祖国的西北部,面积为165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是中国面积最大的一个省区。由东向南依次与甘肃、青海和西藏等省区相邻。新疆有边境线5000多千米,由北向南依次与蒙古人民共和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国接壤。
文化与艺术
维吾尔族有历史悠久、风格独特的文化艺术。文学的体裁、内容都十分丰富,如流传至今的叙事长诗《福乐智慧》等。劳动人民的口头文学丰富多彩。流传极广的“阿凡提的故事”,至今为人们喜闻乐见。近现代也有不少优秀的文学作品,如毛拉比拉力宾?毛拉玉素甫所著《中国土地上的战争》的叙事长诗,反映了维吾尔族人民1864年的抗清斗争。革命诗人穆塔里甫在抗日战争时期写出《中国游击队》、《战斗的姑娘》、《爱与恨》等许多热情洋溢、歌颂祖国的诗篇。维尔吾族能歌善舞。在农村中,结婚、节日、欢迎贵客以及一切喜庆的日子,男女老幼篓警歌警舞。传统的舞蹈有顶碗舞、大鼓舞、铁环舞、普塔舞等多种,“赛乃姆,,是最普遍的舞蹈曩誉:.霎行全疆尤其盛行于南部地区的“夏地亚纳”,是一种欢乐的民间集体舞。古代维吾尔族型竺紫曼篓舞譬史诗――《十二木卡姆》,包括歌曲、舞曲、组歌等340多首,已整理、录谱。建粤要’颦楚孽的音乐、舞蹈以及民歌等从形式到内容更加丰富、新颖、多采。维吾尔族的民族水襦句十儿种,常用的有“达甫”(手鼓)、“独他尔”、“热瓦甫”等。
另外,值得维吾尔族骄傲的是维吾尔族医学。“维吾尔族医学”简称“维医”。有悠久的历史和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早在高昌回鹘时期,就有回鹘文医书,其中有内科、外科、眼科、皮肤尊、妇产科的药方,还有食疗法。在元代还将《难经》、《本草纲目》等汉文医学著作译成维吾尔文。汉维开展了医学上的交流与借鉴。维吾尔医学以“土、水、火、空气,为代表的“四大物质学说”和“血津、痰津、胆津、黑胆津”的“四津体液学说”为基本理论,解释人体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创立了一整套诊断和治疗疾病的方法。诊断疾病重视查脉、望诊和问诊。治疗内科疾病以内服翌望主,多用糖浆剂和膏剂,并重熏药、坐药、放血、热敷、拔火罐、饮食疗法等十多种疗法,对心脏病、肝胆病、胃病、结石、痢疾、精神病、白癜风等几十种疾病的治愈率较高。治疗外科疾病有服药、敷药、烙法、热罨、结扎与普通手术等疗法。在吐鲁番有埋沙疗法,患者或躺或卧,或跪或坐,将身体的一部分埋在灼热的沙子中治疗疾病。这种疗法,对治疗各种类型的关节炎、慢性腰腿痛、坐骨神经痛、脉管炎、慢性附件炎等都有明显效果。在药剂方面,方剂的组成有主药和副药之分,常用复方合剂,多者50味药,少者7味药,一般不用单味药。.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维医的挖掘整理,并广泛用于临床实践中。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和学校。整理编写出版了医学史、理论基础、医术、常用药、常用单方、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包扎等方面的医药学著作多种。维吾尔医药学是中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风俗习惯维吾尔族一般是小家庭,子女结婚以后便与父母分居。过去虽行一夫一妻制。但多由家长包办,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很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了很大的变化。老年人在家庭和社会上普遍受到尊敬。
维吾尔族农民的住房一般用泥土建筑,用天窗采光,屋内设有壁炉,烧柴作饭和取暖。有些人家的墙壁上有用石膏雕塑的壁龛,是放置日用物品的地方,也是装饰家庭的艺术品。中等以上人家的住房,有夏房和冬房之分。房前屋后,一般都栽培着桃、杏、苹果、桑树等,门前往往种植匍萄,形成凉棚,有些人家在庭院里种植各种花卉。
维吾尔族农民日常的食品有馕(烤饼)、面条、抓饭、茶、奶等。待客、节日和喜庆的日子,一般都吃抓饭。集市上出卖的烤肉、烤馕、薄皮包子、小水饺等,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瓜果是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维吾尔族植棉和棉织业历史悠久。过去一般都穿棉布衣。男子穿的长袍称为“袷袢”;妇女多在宽袖连衣裙外套穿黑色对襟背心,现在多穿西装上衣和裙子。男女老少都爱戴“尕巴”(四愣小花帽)。耳环、手镯、项链是妇女喜爱的装饰品。
宗教与节日
维吾尔族在古代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景教、袄教(拜火教)和佛教,11世纪后主要信仰伊斯兰教。大部分人信仰伊斯兰教中的正统派(逊尼派),少部分人信仰伊斯兰教中的依鄯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取消了上层宗教人士干涉司法(如设立宗教法庭)、干涉教育、征收宗教捐税(如吾守尔、扎卡特、卡斯布里)等特权,正常的宗教活动受到法律保护。
维吾尔族的节日主要有:开斋节(肉孜节)、古尔邦节(亦称库尔班节或献牲节)、诺鲁孜节。一年一度的古尔邦节最为隆重,信教群众家家炸油馓子,很多人家宰羊杀鸡。节日开始,男女老幼芽上新衣互相拜节,互致节日的祝贺。
维吾尔历史[推荐]维吾尔族人民有悠久的历史,公元8世纪游牧于漠北草原的回纥人曾建立过强大的回纥汗国( 744-840年)。汗国瓦解后,人民分三支西迁。西迁后一部分回鹘人曾以吐鲁番为中心,联合当地操焉耆龟兹语的民族,建立了高昌王国。以后又融进了古代中亚一些民族及吐蕃、契丹、室韦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维吾尔族。9~12世纪,维吾尔族社会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游牧经济逐步转为农业经济。天山南北的绿州上人口稠密、商业发达。12世纪末,伊斯兰教逐渐取代了维吾尔族代信奉的萨满教、摩尼教及在天山南北流行的景教、n教、佛教等宗教。伊斯兰教化推动了维吾尔族社会的统一和文化的发展。从12世纪起维吾尔人活动的主要地区为契丹人建立的西辽政权控制。13世纪,蒙古兴起,取代了西辽的统治,维吾尔族人民又归蒙古察合台及其后裔建立的察合台汗国统辖。15世纪在塔里木南缘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地方政权,史称"叶尔羌汗国"。17世纪下半叶,蒙古卫拉特准噶尔部控制了汗国实权。18世纪中,清朝为统一全国,派大军平定了准噶尔贵族的叛乱。1762年清朝设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又在该地区实行郡县制、扎萨克制和伯克制,兴办屯垦、发展商贸、降低税率等一系列措施,维吾尔族社会因而有了较大发展。1884年维吾尔人民居住的天山南北广大地区正式成为清朝的行省。维吾尔族人民与祖国大家庭的关系进一步密切。
玉素甫?哈斯?哈吉甫
维吾尔族著名思想家、诗人。11世纪初生于巴拉沙衮后迁居喀什噶尔(今喀什), 年创作了《福乐智慧》献给喀什噶尔的执政者。
玛赫穆德?喀什噶里
维吾尔族著名学者。11世纪生于今疏附县,曾在喀什噶尔求学,后在伊犁河谷、中亚七河地区进行考察,搜集史地、语言文字、风俗等材料于1074年写成了被誉为突厥民族简明百科全书的《突厥语大词典》。
《弥勒会见记》
是目前国内收藏的回鹘文文献中,篇幅最大的。该书是一部27幕的演说佛教教义的原始剧本 ,因发现于哈密,所以一般又称之为哈密写本。写本形式为梵箧式,共393页。它是我国维吾尔族的第一部文学作品,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剧本。
《农桑衣食撮要》
元代维吾尔族农学家鲁明善编写的一部农书。它以历书的形式,按月说明每月应进行的农事,介绍农业生产技术,在我国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福乐智慧》
维吾尔族著名的古典叙事长诗。玉素甫?哈斯?哈吉甫著,成书于年。全书共85章,13,290行,韵文体。内容是按伊斯兰教的道德标准宣扬做人的道理。涉及社会、政治 、经济、哲学、文学等方面。对维吾尔族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在维吾尔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有回鹘文、阿拉伯文等抄本,现已出版了经过整理的维吾尔文和汉文本《福乐智慧》,国外还有多种文字译本。
《突厥语大辞典》
我国第一部用阿拉伯文注释的突厥语辞书。11世纪时著名的维吾尔族语言学家马赫穆德?喀什噶里编著。全书共8卷,收词7500余条,各卷均由上、下分卷组成,每卷按门类、词根分类,类内又按词型和语音特征排列。全面介绍了当时突厥语族的历史、地理、语言、文学、典章制度、经济、天文、历法等方面的知识,是研究那一时期社会历史、民族发展的宝贵资料。
《艾里甫与赛乃姆》
维吾尔族民间叙事长诗,在民间长期流传,作者和写作年代均不详,约1500余行。作品歌颂了纯洁的爱情,反映了维吾尔族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在维吾尔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今有三种抄本,已被改编成话剧、歌剧和电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杭州哪里有卖马卡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