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是什么颜色的?

《爱情是什么》_新浪视频_新浪网
爱情是什么
&&&&一边是传统保守的旧式家庭,一边是现代民主的新式家庭,却同样拥有爱国爱子之心,演绎了温暖的亲情与爱情。
&&&&导演:金秀贤&&&&演员:何姬罗&崔敏洙&申爱罗&金灿宇&任京玉&&&&&&&&&&李顺在&尹女贞&金世润&金惠子
&&&&《爱情是什么》,绝对经典的韩国家庭剧,是央视1997年引进的长篇韩剧,相信也是很多人对韩剧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吧。&&
&点击观看&&【】【】
免费在线观看:
责任编辑:懒洋洋&小三儿
欢迎联系我们,提出您的宝贵意见E-mail:
Copyright & 1996 - 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最好的爱情状态是什么?看完我懂了
最好的爱情状态是什么?看完我懂了
最好的爱情是什么?不是一方的委曲求全,也不是因为家庭背景的相符。最好的爱情状态就是你不断完善,却不用丢了自己。最好的爱情状态是什么1、两个人相处不累才最重要分析爱情的最佳状态生活总是平平淡淡的,爱情的最佳状态应该是相处不累,两人在一起经历平凡的生活。你们都能从对方的眼神或行为中,刹那就能心领神会,有着默契与和谐,两人相处舒适自在才是爱情的真谛。2、保持持久的吸引力很多人在刚开始恋爱的时候,都会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给对方,但是当恋爱时间长了,随着两人越来越熟悉,就会变得懒惰,不再精心打扮自己、不再提升自己的价值。要想维持一段长期关系的稳定,你需要保持持久的吸引力,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要让自己蓬头垢面地出现在对方面前,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同时要懂得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和内涵,才能让你一直保持吸引力。3、能满足对方的心理需求想要一段感情能维系长久,你们需要懂得满足对方的需求,正如著名情感专家说过:“要想保持长期关系,最重要的是抓住对方的需求。”你要明白男人和女人的需求都是不一样的,例如男人需要被崇拜、被理解、被需要,女人需要尊重、体贴、安慰等。只有了解对方的内在需求,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满足对方的内心诉求,这段感情才能更稳固。4、能一同培养共同兴趣当两人相处的时间久了,感情就会变得平淡,对方的一颦一笑再也难以勾起你心里的涟漪,久而久之就会各忙各的事,交集就会越来越少,感情也会越来越淡,想要爱情顺利发展,你们可以培养共同兴趣,例如一起种些植物、一起参加户外活动、一起做健身、一起看影片等。既可以增进两人感情,又能为平淡的生活增添情趣,让生活更精彩。5、最好的爱情状态是让你不断完善,却不用丢了自己恋爱有三种境界:一见钟情,两情相悦和白头偕老。你需要一见钟情很多人,两情相悦一些人,然后才会白头偕老一个人。天下只有三种事: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抱怨自己的人,应该试着学习接纳自己;抱怨他人的人,应该试着把抱怨转成请求;抱怨老天的人,请试着用祈祷的方式来诉求你的愿望。这样一来,你的生活会有想象不到的大转变,你的人生也会更加地美好、圆满。一个人要死要活想得到你,这不是爱情,而是占有欲。一个真正爱你的人,并不会想尽办法来得到你,不会满口谎言的骗你,不会花言巧语的取悦你,而是用心的帮你,一心为将来打算。爱你的人有时候连死缠烂打都做不到,只是默默受伤,默默看你。爱的越深,就爱的越胆怯。最好的爱情,让你不断完善自身,却不用丢了自己。不要因为一时的情绪,就急着对生命下判断。有些人,今天和明天的人生观会差很多。如果因为一时情绪掉进谷底就伤人或毁己,明天的自己必然后悔莫及。曾经以为,离别是离开不爱的人。有一天,长大了,才发现,有一种离别,是离开你爱的人。有一种离别,是擦着眼泪,不敢回首。———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女人可以没钱但一定要有较好的容颜
作者最新文章真正的爱情是什么?心理学家为您揭秘
爱情这个由荷尔蒙异动引发的心理波动,如此捉摸不定,却永远会令人纵身扑入。正因为它无任何规律可循,因此成为世上头号热门难解课题。不管你生活在哪个年代,对于爱情而言,都免不了有一些迷思。而幸好从人类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就有很多科学家为了破解这道谜题而不懈研究,这才能用一种纯粹的科学态度,揭开一个个爱的谜题。
在一次酒会上,你远远地望见了一个英俊的陌生人,他对着你微笑,你也回报微笑。在你还未意识到时,你就掉入了爱的陷阱。在接下来的几周里,他开启了你的世界,朋友和家庭被你忽略了,你的脑海里总是会出现他的影子。你几乎变得有些神经质了,直到有一天,你突然爆发了,只是因为他忘记给你打电话。
为什么爱情会对你有如此巨大的影响?为什么有爱你的人(但是你不爱)和你爱的人(但是不爱你)?爱情永远是个谜,但好在随着科技的发展,爱情中的某一类谜题已经被心理学家们解开了——
两性间的吸引,有什么规律呢?
通常,我们都趋向于被和自己相像的人吸引——相貌出众的人喜欢外貌同样出色的人,而那些成长于某种家庭背景下的人也会青睐和他/她出身相似的人。专家认为,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是由于人潜意识中的“平衡”观念,进而形成一个稳定的结合体。举个例子,一个知名的歌星会被一个有名的球星所吸引,因为他们都拥有名利。但如果我们忽略人的家庭背景、外貌以及银行存款,只考虑人的个性和本心的话,那么“异性”相吸则是两性相互吸引的根本。“我们总是对那些看上去有些‘神秘’、对自己有‘挑战性’的人感兴趣,进而爱上这样的人。”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人类学教授Helen
Fisher说。
外表到底有多重要?
外貌对于男女双方来说都很重要,但对于男人来说,女性的外表在他们心目中的位置更重要。“男人的大脑处理视觉信息的能力更加活跃。”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临床教授Louann
Brizendine说,“而在女性的大脑中,通常会更快地整合各类信息,其中也包括外貌,但外貌所占的比重并不是很大。”
爱会让人上瘾吗?
爱会令我们体内发生巨大的化学反应,其表现很类似于“瘾君子”。研究表明,陷入热恋的人体内的血清素水平会比恋爱前降低约40%,这样的人会表现出类似强迫症患者的一些症状—比如,热恋的人眼前会随时出现那个人的音容笑貌。另外,这些人体内的皮质醇释放量升高,这种在应激状态下才会释放的荷尔蒙能让人随时保持警醒,提防情敌的“入侵”。
2005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刚刚坠入情网的人的大脑中,制造并分泌多巴胺的区域会特别活跃,这种神经传递素会让人出现上瘾的表现,而赌博的人大脑中多巴胺的分泌也会增加。因此,无论是“爱情瘾君子”还是赌徒的大脑活动都是相似的。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人类学教授Helen
Fisher解释说:“处于热恋状态的人总是缺乏满足感,这促使他们积极地追求恋爱对象,直到获得对方同等的爱情付出,他们体内的化学反应才逐渐恢复正常。”
当一段恋情中止以后,“脱瘾”的状态会很明显地表现出来,多巴胺水平下降,人的情绪低落。由于血清素的水平不像多巴胺那样能够很快恢复正常,还是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失恋的人还是会出现一些类似强迫症的情况。专家认为,正是由于这些荷尔蒙的不平衡改变,导致失恋的人出现冒险的倾向。
是什么令人付出承诺?
人类是需要承诺来把自己和另外一个人捆绑在一起的。亲密的爱情能激发后叶催产素和后叶加压素的分泌,这两种荷尔蒙被科学家昵称为“拥抱荷尔蒙”。亲密的动作就能令它们的水平升高,而性爱的发生更会令这两种荷尔蒙大量分泌。这两种荷尔蒙在两性关系的后期即热恋期之后更能起到主导作用,在它们的刺激下,情侣们会渴望长相厮守,永远相伴。
为什么总会有人不愿意轻易给出承诺?
基因的差异可能是主要原因。亚特兰大大学的科学家用草原田鼠和草地田鼠做过这样的实验:在动物界,有3%的哺乳动物是坚守“一夫一妻”制的,草原田鼠就属于这3%之内,而草地田鼠则不是。当科学家将带有一定量后叶加压素受体的基因注入到雄性草地田鼠的体内之后,这种原本“花心”的田鼠立刻变得“忠贞”起来,可以和一个“爱人”白头到老了。科学家认为,后叶加压素受体的数量多少决定了一个人是否愿意付出承诺。“一对能将婚姻持续50年的夫妻,他们的身体内肯定有某种物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人类行为学教授Melvin
Konner说:“我们通常所认为的仅凭人格或是信念就能将忠诚的两性关系坚持一生的想法,其实都是非常不全面的。最主要的还是大脑中的荷尔蒙在起作用。”
What?“五年之痒”
没错,随着社会的进步,“七年之痒”已经提前到了“五年之痒”。据统计,有20%的夫妻会在结婚5年前后离婚,专家认为,除了新鲜感不再之外,结婚五年通常是孩子尚小、矛盾众多的时期,很多夫妻容易在这个阶段分手。
爱是盲目的吗?
不完全是,但如果你陷入了爱情,那么你的眼前就如同蒙上了一层雾,对很多事情都看不清楚了。“当你爱上某个人时,你也会意识到他的缺点,但你的大脑会告诉你这些缺点可以忽略不计。”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神经医学教授Lucy
Brown说。最近,伦敦大学的一项研究显示,两个相爱的人在彼此面对时,大脑处理社会观念与负面情绪的功能会减弱,批评性的判断也会变得迟钝。这样的“功能”能让两性更迅速地“黏合”在一起,有利于人类的正常繁衍。
为什么有人会欺骗?
吸引、浪漫的爱情以及依恋感分属于大脑中的不同区域来控制,这样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的人可以既有性伴侣、又有钟情的爱人,但同时还有渴望相守一生的亲人。对于这种人来说,每一种感情都可以满足一种需要,它们可以共存。人们口中的感情骗子其实就是将这几种感情资源分得很清楚的人。
哪些人更喜欢欺骗别人呢?结论是因人而异的。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人类学教授Helen
Fisher认为,喜欢追求新奇、刺激,多巴胺分泌敏感的人都有欺骗别人的倾向。具体到对待感情,那么渴望被关注、希望逃离现实的人可能更容易出轨。
是什么让人们在一起?
激素与悉心经营。多巴胺的作用通常可以维持两年左右,也就是说,一段关系的最初两年,是靠我们身体内的激素来维持的。两年之后,我们体内的激素水平恢复正常了,激情也就消退了。幸运的是,我们还有很多其他方式来维系情感。首先是性。做爱能激发我们身体的多巴胺分泌。其次就是制造新鲜感,比如外出旅行或是共同体验不寻常的经历。另外,经常性的身体接触,比如拉手、拥抱等等,都能令后叶催产素水平提高,从而让爱得以延续。
爱会影响到健康吗?
研究显示,相处和谐的夫妻关系中的双方,通常身体的健康状况都是令人满意的,精神也是愉悦的。“幸福的伴侣通常精神压力较小,因为他们在任何时候都会互相支持,”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Janice
Kiecolt-Glaser说。“压力水平低带来的结果就是健康的体魄和强健的免疫系统。”举个例子,那些经常争吵的夫妻会发现自己身体上的伤口可能愈合时间较长,比一般人要长40%的时间——这是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研究成果。另一项研究表明,离婚可能带来身体上的疼痛,从进化学的角度来讲,分离的状态是会造成身体上的伤痛感的,换句话说,我们的身体能感知这种分离的疼痛。
What?是的,爱可以让你“心碎”!
“心碎综合征”已经在一些国家被列为了病症的行列。“心碎”发生时,大脑分泌出太多的压力激素,刺激心肌出现“瘫痪”症状,不能正常供血。患者会感觉胸疼、气短,类似于心梗的症状。好在患者一般不会出现生命危险,但需要卧床静养。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爱情是什么?
心理学空间网是什么?一个有趣的断桥实验是这样的:当一个实验对象走过摇摇晃晃的吊桥时(此时难免都会心跳加速、呼吸急促,家称之为生理唤起),如果旁边有一位迷人异性相伴,他就会倾向于把这种生理唤起与异性的存在联系起来,以为自己陷入了情网。日,在尼加拉瓜首都马那瓜,一名女子为丈夫拭去眼泪。约有560对夫妇在当日喜结连理这个实验让我想起阿兰·德波顿的《爱情笔记》,两人在飞机上相遇,谈到如果飞机出事,可能的死法。当取好行李,通过海关检查时,他们已经彼此相爱了。爱情的毫无道理,由此可见。尽管如此,心理学家仍然努力为我们提供一些关于爱情发生的线索,比如我们会被外表的魅力迷惑,被熟悉感吸引,被喜欢自己的人吸引,被得不到的人吸引,我们的大脑还经常错将危险信号当做爱情。还有一种“”认为,一个人在成年后拥有什么样的爱情,与时代与母亲的模式有很大的。早期的研究将母婴之间的情感模式分为三种倾向:安全型、回避型和矛盾性。安全型的人对亲密关系感到安全,通常是温暖而有爱心的人;焦虑型的人渴望亲密,但过于投入,总是担心对方能否回报同样的爱;逃避型的人将亲密视为独立性的丧失,总是试图与对方划清某种界限。阿兰·德波顿爱情是一个故事在所有关于爱情的答案中,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斯坦伯格的答案大概是最简单的:“爱情是一个故事。”和所有的心理学家一样,斯坦伯格曾经追问爱情的本质,而且给出了非常精确可靠的心理学模型——爱情三角理论。在这个模型中,爱情由三个元素构成:亲密、激情与承诺。亲密包括热情、理解、交流、支持和分享等内容。激情指性的欲望,以对身体的欲望激起为特征。承诺是爱情的最后一个成分,指自己愿意投身于与所爱的人保持并且主动维持这种感情。斯坦伯格用激情来形容爱情的“热度”,用亲密来形容爱情的“温暖”,而承诺则反映了一种上的内容,带有一定的理性思考。斯坦伯格认为,这三种成分的不同组合构成了千姿百态的爱情关系,而完整的爱情必须是三者的组合。他还归纳了爱情的八种类型:一、喜欢:只有亲密部分;二、迷恋:只存在激情成分;三、空爱:只有承诺的成分;四、浪漫之爱:结合了亲密与激情;五、友谊之爱:包括亲密和承诺;六、愚爱:激情加上承诺;七、无爱:三种成分俱无;八、完整的爱:三种成分集于一个关系当中。但是,这个模型并没有回答一些更关键性的问题:是什么使一个人爱上这个人,而不是那个人?是什么决定了他/她爱的方式?为什么有些情侣可以白头到老,另外一些却如流星闪过?为什么我们在感情中一次次犯同样的错误,就像不同的人,不同的地点,却遵循相同的剧本,就好像爱情的命运,从求爱到终结,从一开始就已经写好了?最后,他放弃了心理学上的概念与分析,说,爱情在本质上不是分析性的,而是叙事性的。所以,理解一对情侣的思想和行为的最佳方法,是看他/她如何讲述关于爱情的故事,以及他们对于爱情理想的描绘。有人相信亲密关系是合股关系。这是商业故事。有人喜欢吓唬自己的伴侣,或者被自己的伴侣吓到。这是恐怖故事。如果我的伴侣离我而去,我的生活将是一片空白。这是成瘾故事。爱情是一场游戏,输赢的不确定性才是游戏的好玩之处。这是游戏故事。还有人觉得伴侣就像外星人一样不可思议,难以理解。这是科幻故事。爱情是一个故事,只不过作者不是莎士比亚、马尔克斯,而是我们自己。通过大量的访谈和实证研究,斯坦伯格一共总结了26个故事,包括童话、商业、收藏者、恐怖故事……每一个故事都引导着对于一种爱情关系的描述。这与中的“自动思维”道理相通。被访者甚至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持有这样的观点,或者意识到这些观点与他们的爱情故事如出一辙。有一些故事比另外一些故事更加深入人心,比如“旅行”(我相信爱情的开始就像一段旅程的开始,充满了兴奋与挑战)、“园艺”(我相信爱情不加照顾就会枯萎)和“幽默”(我认为在感情上太严肃了会毁掉感情)。有一些故事则前景黯淡,比如“恐怖”(当我感觉到我的伴侣让我感到害怕时会有兴奋的感觉),“收藏家”(我喜欢同时约会不同的对象,每个对象符合某种特殊的要求)和“独裁政府”(我认为在一段感情中由一个人掌控绝大部分重要决定更有效率)。这些故事里的人物经常很快分手,缺乏长期的持久性。1996年一项对于43对夫妻的调查(Mahzad Hojji)发现,比男性更喜欢旅行故事,而男人更欣赏艺术故事(外表吸引力是寻找伴侣最重要的标准)、收藏家(伴侣被视为收藏品)和色情故事(满足伴侣的性需求和性趣味非常重要)。此外,男人还喜欢牺牲故事(我相信牺牲是真爱的关键部分)。最后一点很让人意外,但男人的确为女人认为非常重要的一些需求做出了牺牲。此外,故事还与文化有关。文化总是支持某些故事,而反对另外一些故事。在今天的主流文化里,是一个关于真爱的故事,历史上大部分时候却并非如此。在一些文化里,通奸的故事会招致杀身之祸,在另外一些文化里却不值一提。爱情的预设从故事的理论看,我们之所以爱上某人,只是因为这个人身上的某种特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你的故事对爱情的预设。每一个故事都有一个关于爱情的预设,它不仅内化了我们对于爱情的理想,并受到我们的个性特征、成长背景,与父母、朋友、兄弟姐妹的相处方式,的交往经历等等。对我们影响最深的主题,往往是那些最个人的体验(通常是痛苦的经历)。如果你曾经有过被拒绝的历史,对于拒绝就会特别敏感,即使对方并无拒绝的意思。于是,拒绝就成为你的爱情故事中的一个主旋律,并编织到每一个情节之中。或者,你曾经遭遇过感情的背叛,即使在一段新的情感中也会不自觉地寻找对方不忠的迹象——欺骗已经成为你的故事的一个主题。在感情的语境中,事实与虚构之间不可能划出一条清晰的界限。所以,我们的爱情故事不是历史学家的严谨之作,更像是虚实难辨的小说,其中既引用了真实生活中的事件,又加入了个人诠释,以强化戏剧效果。正如康德所说,一切客观事物的本质都是不可知的。我们所能知道的,只是现实的表象。在爱情中,这个表象就是故事。你的故事不仅决定了你在爱情中的思考和行为模式,而且很可能是你了解自己最重要的工具。可是,我们大部分人对此一无所知。常常有人抱怨自己情场不走运,总是遇到同样类型的坏男人/女人,却没有意识到,是他/她自己下意识地寻找相同类型的角色来扮演他/她一直以来所预设的爱情故事。时间久了,故事经常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由此,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很多初相识的爱情都是幻觉或误会?——我们希望自己的故事能成真,所以,当你遇到一个在某种程度上与故事相符合的人,故事本身就会变成一个玫瑰色的滤镜。滤镜映照下,他的言行举止处处符合你的爱情理想。斯坦伯格的病人丽莎总是被强大而沉默的男人吸引。当她第一次遇到拉里,她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猜测他在想什么。拉里不经常恭维女性,所以每一次小小的赞美都能令她陷入狂喜。他们的感情迅速升温。对丽莎来说,理想的爱情故事是一切尽在不言中,平淡外表下隐含无限深情。但结婚3年后,丽莎才突然意识到,在拉里的沉默后面,不是神秘,而是空白。我们在爱情的选择上经常让外人大跌眼镜,因为是故事,而不是事实,在影响我们的选择。更确切地说,我们不是爱上一个人,而是爱上一个关于这个人的故事。直到幻象散去,激情消失,你才发现自己原来活在一个自以为是的故事里,或者你不再喜欢自己正在演绎的故事。然后,我们开始创造种种分手的理由,诸如对方脾气不好、要求太多、交流不畅等等,就像我们一开始创造种种相爱的理由。为什么一个人可以同时爱上两个完全不同的人?因为一个人的爱情故事不止一个。你可能同时想要做王子和警察,而且无法分清到底哪个角色对你来说更有满足感。所以,爱情永远面对考验和诱惑,不仅因为喜新厌旧是人的本性,而且我们永远都有可能遇到一个更符合故事的人,或者前方可能有更好的故事在等待。在人生的某个点上,你必须决定,到底是继续寻找最完美的故事或伴侣,还是满足并珍惜当下已经拥有的情感。在这一点上,的观点听起来就是一个园艺故事。一段爱情的成功与否,不在于找到那个完美的另一半,而在于长久不断的浇灌与抚育。这与弗洛姆的观点是一致的,爱情首先是“给”而非“得”。这种“给”不是以交换为条件,更不是“自我牺牲的美德”,而是一种丰沛的生命力的展现。“给予”最重要的不是在物质财富的范围内,而是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即把他身上一切有生命力的东西赋予别人。了解自己的故事罗伯特·斯坦伯格曾说,故事理论给世间情侣最大的启发在于,一段感情是否幸福,能否维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男女双方关于爱情的故事是否相匹配。同一个故事中的互补角色最容易相处,比如童话故事中的公主与王子。或者,两人的故事足够相似,可以融合成一个新的统一的故事。比如一个童话故事与一个园艺故事可以结合,一方渴望被白马王子拯救,而另一方希望照顾一个人、精心培育一段感情。一对恋人,彼此的故事不兼容,就像两个角色在同一个舞台上演出不同的剧目,表面看起来也许很相配,但一方渴望灰姑娘式的拯救,另一方在投资回报率上纠结,爱情不可能走太远。相反,一对《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式争吵不休的夫妻可能在外人看来难以长久,却因为对于战斗的共同需求而保持爱情日久弥新,白头到老。所以,你想有一段幸福的感情,就要从理解自己的故事开始。你到底想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故事的主题是什么?在过去所有的感情中,最吸引你的是什么样的人,那些你最终失去兴趣的人是什么样的特质……然后,寻找那些与我们的故事相符合的人。当然,你也可以修改自己的故事,毕竟你是自己故事的作者。但是,心理学上有一种叫“确认偏差”(Conformation Bias)的认知偏见——人们总是倾向于寻求与自己确信的事物相符的信息,而尽量避开可能与之抵触的信息。爱情也一样。我们总是尽量避免对已经预设好的爱情故事加以变动。改变故事是一件伤筋动骨的事情。它涉及重新组织大量的信息,承认自己的错误和对感情的不确定,重新评估对另一半的感觉和信任。比如一个丈夫有了外遇,被妻子发现后,很快承认并结束了外遇,从此没有再犯。但对妻子而言,他们的感情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因为她的爱情故事变化了:他曾经是罗密欧,如今却成了唐璜,他的一个正常举动在她眼里也可能变成对别的女人的勾引。除非这位妻子改编一个更可行的故事,否则只能陷在唐璜的故事里痛苦。事实上,很多试图改变感情的努力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只想改变认知、感觉或者行为,而不触及影响这些所有体验的根基——故事。在一段感情的成败中,故事既是因,也是果——它影响我们的感情生活,也被感情生活所改变。比如一些最初并不现实的故事,比如童话、神秘故事,在现实的压力之下(抚养、支付账单)可能会逐渐变成商业故事。有时候,也能帮助我们从一些危险的故事(如恐怖)转移到更有前景的故事上(比如旅行)。当我们发现伴侣身上越来越多的优点时,故事会变得更好。但如果一个人的故事一直停滞不前,找不到任何新鲜的内容,则倾向于往消极方向发展。这与心理学上两个普遍现象有关。第一个叫“负面信息效应”。在对一个人的评价上,一则负面信息的效果比100则正面信息的效果更强大。第二是“基本归因错误”,即人们在考察一件事情的因果关系时,常常低估行为的情境因素,而高估因素。比如夫妻双方都是急脾气。一方却认为自己之所以发脾气,是因为对方的行为不可接受,而对方的脾气则是基本的性格缺陷。& &&心理学空间网
延伸阅读· · · · · ·
爱情婚姻文章更新
     
     视频提供者:
总视频数:66
专辑播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爱情是什么颜色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