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学七年制怎么样啊,学校学风还好...

&|&&|&&|&&|&&|&&|&&|&&|&&|&
   --友情链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
天津中医药大学首页
   --其他链接--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被评为天津市学风建设先进集体,天津市教委发表题为“与世界接轨,引领中医药研究的新学风”的文章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是以张伯礼院士为学术委员会主任,建设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的教学和科研机构。研究院在中药药理学、临床药理学、中药化学等领域,居于国内领先水平,达到国际水平。中医药研究院在国内外的学术声誉,不仅因为优秀的科研成果,更来源于其“严格、严谨、求实、创新”的学术精神,引领了国内中医药研究的新学风。以下总结了中医药研究院学风建设方面多年来制度化、实践化、常态化的实施成果,与中医药界乃至学术界同行分享。
一、完善制度,防微杜渐
研究院自成立以来,即对科学精神、学术诚信和严谨学风提出很高的要求,“严格、严谨、求实、创新”作为院训。2007年,建设方剂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的实验室管理规范,建立起严格的学术制度,将科研资料保管、投稿、论文发表标注等涉及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问题,做了详细的规定,从制度上避免了学术失范问题的发生。随着近两年教育部、人事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有关学术道德相关规定的出台,中医药研究院逐渐完善修订有关制度,使其适合上级部门的规定。科研处、研究生院、财务处等校内职能部门,都对中医药研究院的学风建设给予了指导和帮助,建立了相应的研究生学术规范、科研违规、财务违规惩处制度,保证了学术制度体系的严谨和完善。在制度实施方面,办公室主任张晓霞老师多年来付出了很多劳动,多次修订了研究院科研制度规范,建立了完善的科技档案管理体系,起草了细致的登记表,认真审核每一篇投稿登记和每一位科研人员、研究生同学的培训、离校资料,确保学术管理制度的认真落实。
科研项目的申报与评审,是容易滋生学术腐败的领域。中医药研究院制定了相应的制度,确保项目申报与评审的公正、公开、透明。在教育部、天津市科委科研项目等限项申报的课题申报中,公开分配名额,采取“自由申报、内部评审、择优出校”的原则,杜绝了暗箱操作,使得年轻教师、资深教授和担任领导的教授具有同等机会申报课题,为年轻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在这个制度保证下,很多优秀的年轻教师,迅速脱颖而出,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学者。
二、领导带头,践行表率
张伯礼院士作为中医药研究院的创立者和学术委员会主任,一直对学风建设践行表率作用。他多次在全校师生大会上强调严谨学风的重要性,并亲自为年轻教师和研究生同学开设学术规范讲座。在实际工作中,张院士也是贯彻严谨学风的模范。为了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他严格控制自己带教博士生和硕士生的数量,对于带教研究生的一篇普通中文综述论文,张院士都会逐字逐句地修改稿件,认真履行导师的职责。高秀梅教授是中医药研究院的院长,她治学严谨,要求带教研究生的每个实验,必须重复多次,按照国际通行的统计规范进行数据分析。对于中医药领域的浮夸风气,她多次在国内学术会议和校内会议上提出批评。2009年初,针对网络上对中医药界学术造假问题的曝光,高秀梅教授召开中医药研究院全体会议,及时通报了这个学术腐败事件,要求教师与研究生们引以为戒,恪守学术道德。此时国内相关管理部门尚未出台相应的学术规范,各高校也未设置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的课程,高秀梅教授希望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敢为人先,在国内中医药学术界乃至国内高校,率先为研究生和年轻教师开设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讲座,提高大家遵守学术规范的意识。
面对当今学术界与企业界权钱交易的不良风气,中医药研究院为整个行业做出了表率。由领导带头,坚持不与企业签订有损学术严谨性的合同,认真履行企业委托的科研合同。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由于安保的要求,很多国际生物试剂公司暂缓供货或需要客户支付高额的特殊运输费才可供货。当时胡利民院长有一项企业委托横向课题需要从美国订购试剂,但试剂公司要求额外支付上千元的特殊运输费方可供货。负责订货的老师劝胡院长,可以等奥运会结束,晚2个月再开展实验。但胡院长认为,与企业签订的合同,必须如期履行,宁可自己经济受损失,也不能延误合同规定的时间,必须保证学术合同的严肃性。
由于中医药研究院在新药研发方面的严谨态度和创新成果,王涛副院长成功地从日本著名的小林制药公司争取到了长期研发支持,中医药研究院的学风建设成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和企业界的认可。
三、教育引导,以德为先
自从2009年,在高秀梅教授的倡议下,崔元璐研究员为中医药研究院的研究生开设了学术道德与学术诚信的讲座。此后每一年,都为新入学的研究生开设这个讲座,并将相关内容,作为“科技文献阅读与科技论文写作”研究生课程的一部分,给一年级研究生讲授。研究生院在王怡副院长的组织下,与导师和研究生沟通,建立了学术诚信的管理制度,并要求导师签署学术道德保证书,责任到人,引导研究生同学遵守学术规范。购买了论文抄袭评测系统,保证研究生提交的学位论文不涉及学术不端。
中医药研究院多年来一直坚持研究生进入实验室的培训制度,保证研究生同学掌握先进的实验仪器操作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从而提高实验成功率,避免了因为做不好实验急于毕业而编造数据的情况发生。
在职工的职称评定、研究生导师遴选、研究生奖学金评定等涉及学术的评审方面,都将学术道德要求放在首位,引导师生树立良好的学风观念。
四、面向世界,交融创新
中医药专业,传承了数千年的古代文明,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时至今日,中医药学仍然承袭数千年前《内经》和《伤寒论》等古代医籍构建的理论体系。但千年前古人的哲学观、世界观、认识论水平,受当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影响,具有历史局限性,与现代科学体系有很多不符之处。这个事实,恰好成为少数学者攻击中医药,鼓吹废除中医药的焦点。由于信息的不对称,部分国际学者对中医药研究成果带有偏见,影响了对中医药研究者整体学术水平和学风的正确评价。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的一批年轻学者,在张伯礼院士的引导下,敢于面对现实,大胆创新,提出了组分配伍、组分中药等现代中医药理论,发展、创新并完善了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将分子药理学、分子药剂学、循证医学、系统生物学等新的研究方法引入中医药研究领域,拓展了中医药研究方法。
高秀梅教授认为,中医药是世界的,不应由中国人固步自封自己的评价体系,开展闭门造车式的研究;而是应该由国际同行评价我们的工作,从而认可我们的工作,认可中医药理论。中医药研究院与意大利高等卫生研究院合作,成立了中意中医药联合实验室,并且开展了深入的合作研究,分批选送科研人员赴国外实验室访学或联合开展科研,招收了大量的日本、韩国、非洲国家留学生,扩大了中医药的国际影响。
中医药研究院的年轻学者,按照现代科学方法和国际惯例开展中医药研究工作,将大量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主流学术刊物,向全球学者介绍中医药,使越来越多的国际同行,从认可我们的研究工作开始,逐渐认可中医药理论。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也逐渐成为国内引导中医药研究新学风的一面旗帜。
五、树立典型,共同进步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党支部在学术道德建设和严谨学风活动中,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郑林书记提议,把学术道德和学风状况,作为发展新党员的重要标准;年终考核,也将学术道德,作为考评干部职工的首要条件。在优秀共产党员评选、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活动中,优先推举学风严谨的同志作为先进典型。在党员活动中,郑书记请被评为先进的同志为新入职的年轻职工开展学术讲座,引导大家培养起实事求是,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共同进步。
随着国家对科学研究领域的投入增加,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的规模在扩大,许多有志于振兴中医药事业的年轻学者加入了这个团队。“严格、严谨、求实、创新”的学术精神,也被新一代的中医药学者所传承并发扬光大。
您是本站第
版权所有 天津中医药大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医学七年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