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不知道为什么体贴父母

热门关键词:
热门关键词:
孩子不知道心疼父母不体谅父母的辛苦怎么办
作者:陕西冠美教育 
9:28:26 点击: 次&
全新升级 火热来袭,欢迎各同学咨询????????
孩子不知道心疼父母不体谅父母的辛苦怎么办?
&&陕西冠美教育专家和您一起关注青春期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不知道心疼父母不体谅父母的辛苦怎么办?陕西冠美教育专家给您支招:
&&其实,孩子出现这种情况,与他们在家庭中接受的教育有关。现在很多孩子是独生子女,家庭中很多人都围着这个孩子转,当一家人以孩子为核心,忙着为孩子服务的时候,孩子就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孩子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环境下成长,已经习惯了被关注和宠爱,小小年纪被这么多人的爱层层包裹着透不过气来,不仅难以体谅和心疼自己的父母,甚至会对父母的付出和爱感到反感。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为何不疼爱自己的父母?归其原因是父母倾其所有把自己的爱给了孩子,却没能教会孩子爱的能力!因此,家长在给予孩子爱的同时,也有责任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那就是教会孩子学会感恩,懂得奉献,只有孩子体会到付出的快乐,才能学会在生活中体贴父母,关心他人。
&&&&一、拥有感恩的态度
 感恩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态度,不过要把感恩变成态度,那么首先要将感恩教育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让感恩慢慢变为习惯。这时候父母的角色就很重要,父母要从自身做起,做好示范,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机对孩子进行教育,如妈妈帮爸爸做事时,爸爸要大声地对妈妈说“谢谢”;妈妈接受爸爸的帮助,也要说一声:“谢谢”;爸爸送给孩子礼物时,要告诉他这件礼物是爸爸给你的,你要感谢爸爸;这本书是哥哥姐姐送你的,你要谢谢哥哥姐姐。在这种氛围中,孩子耳濡目染,从小就浸润在感恩的环境里,渐渐接受这种最基本的礼仪,也学会向父母道谢,将感恩内化于人格之中。
 二、把节日变为感恩的舞台
 节日是一种仪式化的日子,有着种特殊的隆重感和重要感,充分利用各种节日作为感恩教育的舞台,可以让孩子更深刻的感受到感恩的重要性。如:春节时要教孩子热情接受爷爷、奶奶及其他亲属送给他的礼物,并表示感谢,不管价钱多少,回到家里都要求孩子妥善保管,学会珍惜别人的情意。物质是轻的,之间蕴含的情才是重的。
 节日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充分的做点小礼物,送给对应的人,让孩子从接受和感激慢慢转移到给予身上。例如教师节,让孩子亲手制作贺卡送给老师,表达对老师的美好祝愿;父亲节和母亲节,给爸爸妈妈说几句感谢的话语,不一定感谢爸爸妈妈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只需表达生活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一点点的表达也是一种给予,一点点的给予也是孩子的一大步。
 三、让孩子真正学会给予
 有了第二步的过渡,孩子真正学会给予也就更为简单了。父母可以偶尔“示弱”,让孩子为父母做些事。比如假装拿不动衣服,让孩子帮忙拿一两件;累了,请孩子倒杯水给爸妈喝……让孩子学会给予,当孩子给予的时候,父母也要感恩孩子的付出,及时给予孩子鼓励和感谢,让孩子体验到给予他人是有一件快乐的事情,这样孩子就更愿意主动给予。
&&欢迎各位家长前来冠美咨询,共同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
阅读上一篇:阅读下一篇:
找课114全国免费课程咨询热线,为您推荐口碑最好的中小学课外辅导、少儿英语、成人英语、出国留学机构(其他课程咨询恕不接待)
北京 400-001-&上海 400-001-&广州 400-001- 深圳 400-001-&天津 400-001-&杭州 400-001- 南京 400-001-&苏州 400-001-&济南 400-001- 青岛 400-001-&武汉 400-001-&重庆 400-001-
成都 400-001-&西安 400-001-&宁波 400-001-大连 400-001-
温馨提示:拨打招生免费咨询电话方法,先拨通400-001-9911,再根据语音提示按分机号,等待接通,欢迎您的来电。(电话接听时间段:周一至周日上午9:00―晚上20:00)
??????????
????????????????????
??????????
??????????
???????????????
音频公开课
10011
4276
5126
3897
4400
4428
6178
3862
15283
4446
6537
6134
5904
11710
10117
10021
9117
16219
14103
14006
三百六十行,欢迎各培训机构加盟心中的歌中考一考生记忆中.母亲有一头黑油油的长发.母亲很喜欢它. 常精心地将它编成一条粗粗的麻花辫.一晃一晃的. 似母亲一样活泼.一样年轻.那时.我家很穷.父母日夜操劳.也仅够糊口而已. 我天天穿着满是补丁的衣裤提着个“小布袋书包 上学.人们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贫穷让我过早地知道体贴父母.我从不向家里提什么要求.即使我的 “小 题目和参考答案——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题目详情
心中的歌中考一考生记忆中,母亲有一头黑油油的长发,母亲很喜欢它, 常精心地将它编成一条粗粗的麻花辫。一晃一晃的。&似母亲一样活泼,一样年轻。那时,我家很穷,父母日夜操劳,也仅够糊口而已。 我天天穿着满是补丁的衣裤提着个“小布袋书包”&上学。人们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贫穷让我过早地知道体贴父母。我从不向家里提什么要求,即使我的 “小布袋书包”总让有钱人家的孩子笑话。虽然,我当时&极其渴望能得到一个像样的书包,但从没敢奢望真正的&拥有。(表明了作者的观点,同时也表明了作者的好恶&喜怒,洋溢着感情色彩) 上学的路旁有个商店,挂有各式各样的书包,其中 有个草绿色的我特别喜欢。每次经过那里,我总会不由&自主地瞟上几眼,然后,带着淡淡的惆怅匆匆走过。终于有一天,我的“小布袋书包”受嘲笑的事让母亲知道了。那天夜里,我第一次听到母亲低低的啜泣声。第二天放学回家经过那个商店时,我又习惯地瞧瞧 那个书包。咦。怎么回事?它不见了?肯定被别人买去了,多漂亮的一个书包 想到再’也看不见它了,心里竟空虚起来。一种强烈的失落感蔓延向心灵深 处……回到家里,母亲看见我好像分外高兴,还没等我放 下小“布袋书包”就含笑说:“孩子,来,妈给你样东西。”啊,书包!是那个草绿色的书包!原来,买走它的 是母亲!我捧着那个梦寐以求的书包,一时不知怎样表&达自己的快乐,怎样感谢母亲。-抬起头,只见母亲短发齐耳,粗心的我,顿时泪涌如泉。从此,母亲再没蓄发,贫困与劳累使她告别了年轻的心情。那条飘逸的麻花辫在她的留恋与记忆里越来&越淡,淡得悠远,淡得不起一朵浪花。(为下文的震颤蓄&势) 待到家境好些,我谈起了那条麻花辫,母亲只轻轻地&叹息。这以后,我到百里外的县城求学,在一个寒冷的冬 夜里,听见一段优美的音乐如潮般却又轻盈地涌来:“你&那美丽的麻花辫……”我的灵魂震颤了,心融化了,全身&升腾起独特的浓醉的思绪,我不禁泪流满面。我想起流&逝的童年,母亲那飘逸的发辫……(紧扣主题) 往事如歌,母爱如歌,花开花落几度秋。草绿色的 书包早已被岁月漂白,宛如母亲的头发。可在我的心&里,母亲那条粗粗的麻花辫黑亮黑亮,一晃一晃的,一如&年轻时的母亲,“你那美丽的麻花辫,鐘呀缠住我心田&”听着这熟悉的旋律,眼又潮。(在结尾的两个段落中,适时的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深化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情 感) [点评]这篇文章叙述一位母亲用自己非常喜爱的 辫子为儿子换书包的事情,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无私的&爱。文章洋溢着温馨和淡淡的伤感。在结尾的两个段&落中,适时的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深化了文章&所要表达的情感。在选材上,如果我们有很多的阅读经&验,你就会发现这个选材是取自于美国作家欧•亨利的&小说《礼物》当中的一个情节,但是,作者对这个情节进&行了很好的改造,为我所用,可见模仿也是我们练习习&作的一个很好的办法。同时,模仿能够做到不留太多的&斧凿的痕迹,既说明了阅读对于写作的重要性,也表现&了作者娴熟的语言表达能力。應演练:1 科学家们说进人时间隧道,就可以不受时空的限 制,往来于过去和现实之间。假若你有这样的一次机会,请以《重返
》或《寻访
》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想象要合理,自己的身份可以随意设定。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 。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⑤不得抄袭、套作。
题目来源: &
科目:初中语文
4. 下面句子中加粗的成语使用不准确的一项是()A. 神农架是一片人迹罕至的神秘原始森林。B. 他是一个贵族后裔,玉树临风,风流倜傥,琴棋书画&无所不能。C.早晨同学们放开喉咙高声读书,真是人声鼎沸。D.有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向长者请教,做到不耻下问。
科目:初中语文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 故草木不生:(2) 苟其下无水:(3) 惜忘之矣:(4) 鉴伊犁之无水:
科目:初中语文
2. 下面的句子中都有一个不正确的字,请把这个字找出&来,在它的下面画上横线,并把正确的字写后面的括&号里。(1) 他把自己吹得像一条鼓满了风的帆船,来势汹汹地向他走来,瞪着一双大眼睛,脸上胀得通红。()(2) 狂风在小鸭身边呼号得非常厉害,他只好迎着它坐下来。风越吹越汹。()(3) 被他们杀死,要比被鸭子咬,被鸡群啄,被看管养鸭&场的那个女用人踢和在冬天受苦要好得多!( )(4) 但是他在这清亮的水上看到了什么呢?他看到了自己的倒印。()
科目:初中语文
19.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渔民在夜间先用灯光诱集趋光性鱼类,然后围捕,称“光诱围网捕捞”。这种科学的捕鱼方法,渔获 量高。有些渔民运用这种方法,拿网眼极小的密网&围捕,连筷子粗细的、硬币大小的幼鱼,都统统捞了&上来。对用密网进行光诱围捕的做法,你是怎么看的? 请把你的看法简要地阐述出来。答:&
科目:初中语文
3. 请根据你的认识、经历或想象,以“向明天问个&好”为题,写一篇作文。提示与要求:(1) 内容自选,立意自定,请你打开思 路,选择熟识的人、事、物、景、情作文,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2) 文体自选,可以记叙经历,书法情感,发表议&论,介绍说明,编写故事等等,请选择你最擅长的文体作&文;(3) 文中不得使用生活中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4) 文章不少于600字,不得抄袭。
科目:初中语文
2. 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不存在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现象的一项是 ()&&&A. 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B. 其一犬坐于前(《狼》)&&&C. 愿为市鞍马(《木兰诗》)&&&D. 不蔓不枝(《爱莲说》)
科目:初中语文
2. 鲁迅先生告别“百草园”时,是那样动情:“总而言 之,我将不能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在你的生活中,也一定感受&过这样的时刻;那段日子,一定盛满了……请以“告别”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提示和要求:(1) 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 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2) 不要忘了拟一个题目。(3) 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否则会扣分。(4) 不得抄袭。(5) 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最好不要少于500字。
科目:初中语文
1. “癸亥仲秋望前一日”一句中的“仲秋“是指农历
月。“金陵之摄山”中的“金陵”是指现在的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报喜不报忧父母的体贴还是儿女的失败?
&&父母是每个人最初、也是最亲密的家庭成员。与父母的关系和亲密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幸福感。可随着年龄增长,两代人的交流方式总会或多或少发生变化。&&最近有朋友问,为什么家里的事父母都不愿意告诉她,这位朋友今年30好几了,孩子上幼儿园,自认生活独立明辨是非。可是,家里发生了生老病死的事儿她通通都是事后才得知。她很不解,也挺难过,“为什么父母总觉得自己能应付一切,为什么家里的大小事基本都没有需要我的,觉得父母好陌生……”&&其实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作为子女,为了父母少担心,报喜不报忧;作为父母,为了孩子少分心,藏事瞒事。&&本周的家有父母,大周末请到了两代人,听他们讲自己的故事,也聊聊他们对此的看法和心声。&&阿花的烦恼&&我叫阿花,30多岁了,孩子上幼儿园。自认学习努力工作上进生活独立不啃老,就在老家工作生活。离父母家姥姥家奶奶家不超过15分钟,平时父母家一周回一次,姥姥家奶奶家经常去。&&为什么家里的事情父母都不告诉我?爸爸手术妈妈自己陪着去没同我说,直到做完了手术我才知道;姥姥去世我不知道,是当天晚上听二叔说的;姥爷查出肺癌家人也对我保密,是听我舅妈说的……&&父母总觉得自己能应付一切。爷爷奶奶那里需要有人值班,我说我去,他们说不需要我,管好你自己就行了。对于父母我该怎么做?总觉得他们有很多事情不愿意和我说,家里的大小事基本都没有需要我的。真的觉得很难过,觉得父母好陌生……&&父母看&&孩子你不懂父母的心&&说家里的事家长不愿告诉孩子太笼统,一要看事情的性质和大小;二要看孩子是否到了可以思考问题的年龄。&&其实就家里的事情是否让孩子知道而言,作为家长内心往往也是很纠结的。&&我们就以孩子十八岁来说,上高中了或正面临高考,孩子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懂事了,其实不然,他们仍是生活在父母和爷爷辈们的呵护之中,不懂社会,没有经历过生活的磨难。&&很多家长对家中的事情,只要不是危及家庭生存的事,一般不会告诉孩子,就是老人去世这样的大事,也要瞒上几天,以免孩子分心。所以你常看到这样的事例,孩子高考,爷爷病危,孩子父母心中十分纠结,孩子从小就和爷爷感情很深;可高考关系孩子的前途,最后没告诉孩子,高考后孩子又埋怨父母。这样的事谁又能分清谁是谁非呢?只能说孩子你不懂父母的心。&&孩子大了,在外地工作,成家立业了,不能常回家看望父母,打电话问候父母最多的就是问身体好不好,作为父母哪怕患有小恙,也会给孩子说一切都好放心工作。父母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少些烦恼一切顺利,一般的事都是自己扛着。家中的事情告不告诉孩子,家长是有分寸的,很多事情孩子并不能体会和理解,只有自己做了父母,才会理解父母的这份良苦用心。(王成楷)&&不说是因为懂你的负累&&这个女儿误解了父母的苦心和爱心。父母不给你说什么,不让你做什么,更说明他们懂你的负累,懂你的苦衷。因为父母对人生沧桑深有体会,所以心疼你,怕你累,怕你苦,把所有生活中的负荷自己一肩挑。而儿女的孝心平时早被他们心领神会了,并不在乎在事情发生时你表现得怎么积极,怎么充分,更不愿把祖辈的责任往第三代人肩上搁。&&孝敬长辈是美德,但平凡的陪伴最心安,只要互相都懂了,就妨碍不了你与父母之间心与心的对话。女儿别多想了!(黄良桂)&&家里的事是一家人的事&&现代社会的家庭,最需要的是沟通,有民主的家庭才是和谐的家庭。对于家中的事情,老年人有老年人的看法,年轻人有年轻人的认识,老年人往往以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社会经验来判断,而年轻人则多从事情本身出发去思考,各有各的优势和长处。所以我认为,家里的事就是一家人的事,该告诉孩子的事情一定要告诉,不同的意见可以讨论,不同的认识可以沟通。何况现在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家庭,只要孩子到了一定年龄,有了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就可以参与家庭事务。其实试着听听孩子的意见就会发现,孩子很多时候的想法也是对的。(天上飘的云)&&从你的描述来看,家长对你并不存在过度保护,其实就是你在父母眼里还是个小孩儿,老人的这种信任和依赖感并不会随着你的年龄的增加而改变。可能就是觉得他们现在处理这些事情的能力还比你稍强一些吧……所以,与其难过、不理解,不如多学习成年人应对世界的态度和方法,等有一天你的处事能力能让你的父母第一时间想起的时候,你无需去表达什么,他们就会找到你的。(樊理)&&子女说&&做不了什么不代表&&没有知情的权利&&我上大二时,爷爷病危,继而去世,爸妈都没有通知我,怕影响我学习。那时候不知道,暑假还去大连玩了几天,到家后,爸妈告诉我噩耗,我哭了近一个月。父母担心影响孩子学业,我可以理解,但不能送爷爷走,始终是我的遗憾。我是爷爷奶奶带大的,感情很好。我想说,做不了什么不代表没有知情的权利,会悲伤不代表悲伤一定会给人添麻烦。反而是这样的隐瞒,给人心里留下的遗憾是很难消解的。(吴宇)&&这是我们成长的机会&&我理解这样的父母,其实我觉得这正是家人与朋友的区别。父母特别想保护孩子,怕孩子受一点伤害,而朋友是在平等的角度上,互相理解支持。不过,最理想的父母与子女的相处方式应该是能成为朋友吧。所以,建议父母们,在相信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的同时,也相信孩子,遇到事情和问题了,让我们多少分担一点,哪怕就一点,不也是我们成长的机会吗?(梅干)&&这就叫一代管一代。都是这样,老人病了是儿子的责任,除非当儿子的干不动了才轮到孙子。去年我岳父做个小手术,我和老婆要去陪床,他们说啥也不让,让我们管好自己就行了,去病房探望,呆了一个小时就赶我们走。(Kevin46)&&“反正你也帮不上什么忙, 再耽误了学习就不好了……”&&我的父母分别是他们父母最小的孩子。外婆生我妈的同时,大姨也生了她的第二个女儿——所以我和我侄子同龄。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大家庭里我从来都被当做孙辈对待,大人们把我归到小孩子的行列,家里的大事从不需要我的参与。&&10年前我刚上大学,第一次离家,每周固定和我妈通一次电话,汇报一周的学习生活。&&期末考试前的某一天,我照例给我妈拨通了电话,我兴奋地说着已经订好了回家的车票,x月x日x点就能到家。我妈说她听不清,我才注意到了背景音的嘈杂,她又把电话递给我爸,我爸又把电话递给了我堂哥。当时我就觉得很奇怪,留心听了听电话那头的声响,他们好像是在火车上,能听到火车驰过枕木的声音。于是我问我哥,你们坐火车去哪儿耍?我哥说,期末好好考,考完再说,拜拜。&&这就更奇怪了。难道堂哥和我爸妈一起回老家耍了?不对啊,为什么这么神秘?他们都不上班吗?我隐隐约约觉得不对劲,赶紧又给我妈打了个电话。这一次,我妈否认在火车上,匆匆挂断了电话。&&难道真的回了老家,出了什么事吗?我立刻给我大伯打电话,电话一接通,周围的哀乐让我一下子惊醒。大伯说,爷爷去世了,走得安详。大人们考虑到我要期末考试了,所以决定不告诉我,“反正你也帮不上什么忙,再耽误了学习就不好了……”&&我爷爷一生爱花如命,全部的日子几乎都在农村度过,只在我小时候每年到成都来耍一段时间,他每次来都会买一堆花背回老家。后来年纪大了,走动得就少了。我呢,每年寒假都回老家过春节,后来学业重了也就不再回了。说起来,和爷爷和老家的关系都淡了。&&但我爱我的爷爷啊。他在祖屋对面的山坡上开垦的花园是我最喜欢玩耍的地方,他种的那株无花果可以坐在藤蔓上边荡边吃。还有橘子、柚子、甘蔗,每年新收的大米,他也总叫哥哥们给我们背到成都来……&&挂了电话收拾了几件换洗戏服,奔到长途车站买了车票就往老家赶。直达车没赶上,凭记忆坐到了紧挨着的县又换了小巴终于回了家。&&爸爸妈妈责怪我不在学校里呆着跑来干什么?其他老辈子也说你来了帮不了忙嘛!但我并不是回去给他们打下手的啊!奶奶去世的时候我就知道,在我的老家有个风俗,人去世后,要把活着的亲人的贴身衣服剪下小小的一角,塞进那个人的手心让他紧紧攥住。这样,他在那边也能数着数,记住我们每个人——亲情就像是风筝,线被握在祖先的手里,不管我们每个人飞去哪里,都能顺着血脉这根线,找到回家的路。&&守灵的那天夜里,大伯把爷爷誊写的家谱捧了出来,那天我才知道我爷爷并不是只字不识的庄稼汉,他的斗柜里还留着他最爱看的线装本《石头记》。农村的丧火不打麻将,那天夜里,我听了最多爷爷生平的传奇。&&我爷爷后来被葬在他的花园里,挨着我奶奶。&&最终,期末考试我挂了一科,计算机。后果不过是第二学期交钱、重修、补考。我想,生命中总有比考试更重要的事情,如果我们不去做可能就会有遗憾。我很庆幸那天我赶回了老家,不然我会担心到了天上的爷爷会忘记我。(李嘉茗)&&形势一片大好 家里欠债不少&&我父母是家族中第一批打工者。父亲识字,会写信。但他给爷爷奶奶写的信,总是少不了一句“我们都很好,请勿挂念。”真的都好吗?家中拮据的时候,我还多次陪父亲典当过他的手表。&&到了我们这一代,有到天寒地冻的北大荒当知青的,有到南疆当兵打仗的,谁能不吃苦?可是,谁也不向父母叫苦。久而久之,父母也习惯了。母亲不识字,但她只要知道远方的儿女有信来了,就满足了。母亲常常边听父亲念信,边唠叨:“有信就好,有信就好,你不要指望他们能告诉你什么,孩子来信了,就是心到了……”&&父亲给我们回信,总爱说“形势一片大好”。但实际上到上世纪70年代,家里还欠债不少。当我探亲时才了解到实情,我便拿出自己的所有积蓄,还清了债。这件事虽然已过去几十年了,在今年八一节给母亲做九旬生日时,老人提起来仍激动不已。&&老人要表达的是,孩子在外不容易,不能给他们添麻烦。&&现在,家中的第三代都已成人了。我们自己身为父母,十分理解老人的心思。从经济上讲,大小各家都变化很大。但生活总有愁人的事。比如,我们唯一的女儿,在国外工作。我们就想尽量不让她分心。我们甚至双双病倒过,都没告诉她。&&要说现在通信很发达。但在通信联系上,我们也很克制。总想让孩子拥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最近,女儿在微信和电话中多次说她“头皮发麻,睡不好觉。”开始以为是她看电视看多了,休息少了。后来她告诉我们,是办公室里一位同事突然因脑血管病变去世,引起不安。女儿说,她因为家中爷爷辈的都还健在,一直不大关注健康问题。我们借此话题,耐心地与她一起讨论。从家庭先天的长寿基因,到个人后天的健康生活习惯,一一分析与探究,才让她消减了恐惧心理,振作起精神。&&但这件事后,我们也改变了一味地对孩子“瞒事”“藏事”的做法,比较客观地通报了近两三年来两边老人的实际健康情况。他们虽然都到了耄耋年纪,但有的长期带癌生存,有的需要特殊护理,都有各自的具体问题。我们主动报忧,是希望女儿不要因为我们的 “不深入”而不清楚家中老人的实际健康状况,更不要因为我们的“怕分心”,而致使孩子没有思想准备,造成不必要的遗憾和忧虑。&&所以,报喜报忧的“度”很重要,不能偏颇。坚持关爱的方向,理性的做法,就更能体现“家有父母”的担当。(尹子)
[] [] [] []
发帖区已有条跟帖&&&&
html +='立即抢购';
html +='';
$("#tg-content").html(html);当父母恨不得把全世界所有的好东西和所有的爱都给孩子时,却忘了告诉孩子一件事:生活的艰辛,是难以想象的【周至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92,271贴子:
当父母恨不得把全世界所有的好东西和所有的爱都给孩子时,却忘了收藏
当父母恨不得把全世界所有的好东西和所有的爱都给孩子时,却忘了告诉孩子一件事:生活的艰辛,是难以想象的。父母的“呵护”,对于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味“毒药”。孩子们心安理得享受着一切,根本不知道知足,不知道感恩,不知道体贴父母,不知道生活的不容易。相反,还滋生了很多虚荣、懒惰、不学无术的坏毛病。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知道为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