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70后男,对生活失去动力,但想找个人能陪我跳完最后一支舞走完...

(柏拉图是个笑话)
(单曲循环)
第三方登录:经典语录专题相关内容
经典语录专题70后男人是女人心中的毒药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70后男人是女人心中的毒药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小站会根据您的关注,为您发现更多,
看到喜欢的小站就马上关注吧!
下一站,你会遇见谁的梦想?
社科院专家:延迟退休是社保改革唯一可行途径
社科院专家:延迟退休是社保改革唯一可行途径
[导读]郑秉文认为,社保制度的财务风险是巨大的,不可持续是必然的,调整参数是必须的,而提高退休年龄则是唯一可行的。
  中国的社会保障改革亟须顶层设计
  &&&访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所长、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
  《经济参考报》: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出台了多项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框架日益健全。城镇居民养老、医疗等各项保障都有所加强,农村居民的各项保障也逐步纳入了社会保障体系中。请您谈谈这十年来,我国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方面取得哪些进展?
  郑秉文:十年来,社会保障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中国国民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一是进入社保制度的人数越来越多,社保覆盖面越来越大,受益人数越来越多。2005年以来,社保制度建设进入快车道,共有20多项新政出台,尤其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新农保&和&城居保&等建立,在制度上消灭了死角,实现了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目标不断推进,截至2011年底,基本医疗保险实现了全覆盖,参保人数合计超过13亿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达6.22亿。
  二是待遇水平逐年提高,国民确实得到实惠,社保待遇已不可或缺。养老金已连续8年上调,年均上调幅度超过13%,基本与城镇在岗职工工资增长率指数化挂钩,2011年月人均达1517元,是元的两倍以上,高出同期C PI涨幅的10个百分点;在医疗保险方面,城乡3个制度(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农合)的报销比例逐年上升,截至2011年底已分别达77%、62%和70%;低保标准已从2005年的月人均154元(城镇)和74元(农村)提高到2011年的288元和140元,增长幅度均为87%。对社会保障的财政转移支付规模增长十分明显,2011年高达1.4万元,由此成为提高待遇水平的有力支撑。
  虽然中国社保制度的方针早就确立为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但由于种种原因,&多层次&的制度结构一直处于失衡状态,第二和第三支柱严重滞后,在退休收入的替代率上小得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城镇居民的退休收入结构中第一支柱即基本养老保险的收入就占绝对优势地位,人们对第一支柱的依赖性自然就越来越大,甚至成为绝大多数城镇居民的唯一收入来源。
  《经济参考报》:现在老百姓都意识到社会保障与自己的生活息息相关,任何有关社会保障的话题都会成为全社会最关注的焦点,前段时间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讨论就是一个典型事例。您如何看待延迟退休这个问题以及其背后的问题?
  郑秉文:进入本世纪以来,每一次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讨论都是不经意由一句话或一个普通的表述引发,比如,此次引发讨论的一个直接诱因,是6月7日人社部在答复网友提问时说的一句话。
  在反对延迟退休年龄的各种声音中,相当一部分原因是出于对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没有参加养老保险改革的现状进行攀比,进而表达对社会不公的不满,甚至认为,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本来就没有参加养老保险改革,他们不用缴费,但养老金水平却高于企业一倍以上,如再让企业工人延迟退休年龄,这显然是公共部门在寻租。
  出于对退休&双轨制&和碎片化的强烈不满,反对延迟退休年龄的言辞十分激烈。表面上看,延迟退休年龄涉及的只是个人的切身利益,与其他社会群体的制度没有较为直接的相关性,但是,互联网上出现的一面倒的反对理由均来自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双轨制&。由此看来,延迟退休年龄的改革阻力不是来自提高年龄本身,而是更多地是来自对社保制度的不公平和改革的&碎片化&的愤慨和无奈。
  回顾总结近年来社保改革受阻的深层原因,我们看到,制度&碎片化&仍是当前深化改革的大敌,是当前社保制度存在的一个&软肋&。未来,机关和事业单位有可能成为社保制度的一个改革前哨,&双轨制&有可能成为所有反对养老金制度改革的第一个屏障。换言之,对社保制度碎片化和多轨制造成的社会不公及其社会不满情绪,将会代替任何的理性改革,即社保制度的公平性没有解决,其他任何改革都会被搁置起来。
  《经济参考报》:既然我国社保制度存在这些问题,那么您认为下一步改革的主要目标在哪里?
  郑秉文:毫无疑问,由于大规模的转移支付和当期每年扩大覆盖面导致的基金增量,养老保险制度的当期支付能力较强,近年来每年的制度收入都大于支出,延迟退休年龄的压力似乎不是很大。但是,中国养老保险的最低缴费年限仅为15年,还不到发达国家的一半;退休年龄平均比发达国家晚10多年,而寿命预期仅小2-4年;所有这些制度参数毫无疑问都将告诉人们,长期来看,这个制度的财务风险是巨大的,不可持续是必然的,调整参数是必须的,而提高退休年龄则是唯一可行的。人们知道,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不可能永远是10%,财政收入的增长率也永远不可能是20%~30%,各级财政对养老保险制度的转移支付也不可能永远像现在这样不讲代价、不讲预算决算,尤其是,希腊的教训说明,任何国家基本养老制度的最终出路均来自自我平衡机制,在人口老龄化面前,这个自我平衡的一个重要&杠杆&就是在退休年龄与人口寿命预期变化之间&楔入&一个固定的联系机制。
  根据联合国的预测,中国男女平均寿命预期到2020年是74.7岁(发达国家是78.8岁),2040年是77.9岁,2060年是80.3岁。为了适应未来人口寿命预期的提高,十几年之前发达国家就开始对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他们或是在既定现收现付制下提高退休年龄,或是通过引入个人账户和建立积累制,改变制度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应对老龄化的压力更大,其途径无非是微调退休年龄这个参数,在制度设计上要增加相应的激励机制,以达到鼓励提高退休年龄的目的,或改变制度结构,建立&真实积累制&或&名义积累制&,二者都能达到最终让何时退休成为个人退休决策的目的。
  《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就指出,&建立社会保障待遇水平与缴费情况相挂钩的参保缴费激励约束机制&。这句话,既有参数式改革的含义,也包括结构式改革的意思。
  《经济参考报》:这些改革是否需要顶层设计?现在各行各业都在说这个时髦的词,那么社会保障改革顶层设计缺位的根本原因何在?难道我国的社保制度改革就那么难吗?
  郑秉文:如果说20年前&摸着石头过河&可以成为设计和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发展战略的话,那么,改革到今天,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精准的一揽子顶层设计,社保改革将出现许多反复,甚至出现倒退,进而有可能引发社会问题:
  第一,制度前途没有预期。作为目前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的核心标志,养老保险制度中的个人账户做实试点至今已经12年了,但仍在试点过程当中,有些试点省份(比如上海)停止了做实账户进程,有些省份(例如辽宁)开始透支账户资金用于当期统筹资金的缺口,以保证养老金的当期发放;总之,没有任何人知道试点的终点在哪里,前进没有方向,后退没有退路,制度建设没有预期,部分积累制处于两难境地,人们站在河中,摸着石头茫然。
  第二,债务缺口没有测算。从建立制度之初到今天,中国始终没有一个相对完整和中长期、官方和相对可靠的债务精算报告,隐性债务和显性债务的测算至今没有准确统计,制度运行的近期、中期和长期财务预测从未发布过报告。这在任何一个国家似乎都是不可想象的,甚至可以比喻为没有石头可摸的一条河。
  第三,改革进程没有步骤。社保改革至今没有时间表和路线图,没有一个详尽的案头设计,几乎所有步骤和政策都是随机和临时的,例如,任凭类似延迟退休年龄的话题随时随地成为全社会的热议焦点,任凭2008年2月启动的五省市事业养老金改革或流于形式,或无限期拖延,或被社会所诟病;任凭3万多亿元社会保险基金几乎完全放在银行,承受着巨大的负利率。
  第四,改革方向胸中无数。社保制度知识比较专业化,制度和体制的确立和发展应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追求或模式追求。但事实上却远非如此,类似社保基金投资体制选择这样的专业性很强的改革领域,均经常受到互联网等非专业性的舆论左右。网络舆论的导向常常替代严密的案头设计。我们应该知道,养老保险改革周期很长,一代人就是几十年,我们是试不起的,更失败不起,也不能没完没了的长期处于试点的临时状态。
  第五,部委之间缺乏协调。养老保险是多层次、多支柱的,是缴费型和非缴费型交叉互补的,是二次分配的一个子系统;所有这些,不是一个部委能够完成的,而需要多个部委通力合作,相互协调,需要高层高度重视,敢于担当,统揽全局;但多年来,部委之间的跨部委协调严重缺位,很有些重要的涉及到社保制度重大政策的几个方面始终未能如愿尽快出台,制度发展受到极大的阻碍,人民福祉受到极大漠视和挑战,部委博弈常常让位于人民利益。
  可以这样认为,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大讨论,反复出现,屡遭争议,均为缺乏顶层设计的表现。其实,如同许多国家那样,社保改革应注重案头设计,制定严谨的宣传攻势,精算未来几十年,一揽子计划十分严密,一次启动成功,以防止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体制改革流产的类似情况发生。
你为什么这么穷?
你为什么这么穷?&
作者:白宗盼
前言:我们常听说白手起家的老板,也常说人家运气比自己好,慨叹自己命不如人。上天造人既然平等,那么上天给每个人的机会也是平等的。你没有遇到,或是没有把握,那不是上天亏待了你,是你很多地方做得不如他人。有鉴于此,我想写一组,告诉还在困境中迷茫的人,《你为什么这么穷》?虽然它算不上成功圣经,但我相信每个看到的人都会获益匪浅    
前几天网上有个看了我文章加我的朋友同我慨叹说很想创业,苦于没有资金。我问他要多少钱,他说也不多,只要几万元。我说几万元,那你就找亲戚朋友暂借一下吧,他说借不到,我说那你再等几年吧,从现在开始存钱,等有了钱再创业,他说再等几年他想做的行业可能就不赚钱了。我沉默了,不知道怎样同他说。    
放眼世上,这世上成功的人还是少数,所有不成功的人都不会认为自己能力低下,除非是傻子。大多数人在总结自己之所以过得平庸的经验,多半会说自己命不如人,运气没别人好,有更多的人会认为自己曾遇到过很多可以让乌鸡变凤凰的机会,苦于手上没钱,才与机会失之交臂抱恨终生。  
不过请看看这世上所有成功的人,绝大部分成功人士创业之初都没有资金,都是白手起家的。华为的任正非,苹果的乔布斯,玫琳凯女士,创业之初都是东挪西借,倾一生所有才弄到微不足道的几千元钱,然后用这捉襟见肘的几千元钱惨淡经营,苦心追求而走向成功的。    
我打工生涯的第二个老板创业时连温饱都没解决。也许穷则思变,为了改变这种困窘的局面,他求爷爷告奶奶,借遍了所有的亲友才弄了五百元,然后用这五百元买了台缝纫机开了个缝衣店。一个高中毕业的大男人,没学过裁缝,赶鸭子上架做缝纫能成功吗?没有人不摇头,但是他早起晚归,几年之后用这台缝纫机赚的钱开始倒卖二手电子零件,再几年之后他就有了自己的电子厂,如今他的电子有限公司已经经营了25年了,个人身家早过亿了。    
没有钱可以想办法借,借不到就自己积累。很多时候人们容易走进一个误区,以为有钱了就可以成功,事实上不是这样的。    
我到深圳的第二年我就耐不住打工的寂寞,跃跃欲试想自己做点事。那时刚好有个浙江老板,不想在深圳呆了,想把深圳的小公司便宜卖掉,而且他做的也是电子,我自己一直在华强北跑电子业务。我如获至宝,想尽一切办法弄了三万元钱将他的公司盘下,然而三个月之后我就坚持不下去了,不得不关门大吉。我花了一年多时间才偿还这愚蠢之举带来的债务。当我第二次跳离公司出来炒单时也是缺钱周转,有一次要进一批货因为少了钱,于是我找到供货的老板,好说歹说求他让我欠一欠,毕竟一直在他那里拿货,算是熟人熟客。那老板毫不客气地说你有多少钱就做多大的生意,这样欠来欠去我赚不到钱不说,你自己压力也大,到头来尾大不掉,你更加周转不开了。货没欠成还让人家训了一顿心里当然不好受,不过他也提醒了我,多大的船吃多深的水,千万别指望人家借钱给你赚钱。    
这世上没有谁会借钱给你赚钱,除非是父母或至亲至的人。也许有亲友会借钱给你看病,买房子,但要他们把自己本可以生利的钱押给你去赚钱,多半会有点犹豫。借不到钱就不创业了吗?当然不是,如果这样那世上就不会有白手起家的老板,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下来的成功人士。在我看来一个想成功的人必须自己创业,借不到钱那就从现在开始,自己一分一厘积累,而且在积累的过程中可以学会许多经营的理念与经验,再不济也会懂行。一个懂行的人创业是不是比一个不懂行的人创业要容易一点呢?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要不然怎会有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说法。成功的人是不管有没有东风的,不成功的人总是想等到那一股东风,遗憾的是那东风永远不会出现。    
想创业不要埋怨自己没钱,带上梦想,热,勇敢,坚持上路吧,记住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如果非要借东风,那就只好一辈子受穷。
老无所依当问谁
推迟你退休了,那就是说推迟你拿钱的年龄,同时增加你投钱的年限,你继续往里投钱
因为退休金发不下去而毁约性地推迟退休年龄是一种赖账的考虑
寄托国家养老,更多就是觉得政府会有个转移收入的过程,它可能会有劫富济贫的效果
养老金制度有国家强制力做支撑,纠错会更难些。推迟退休,让游戏继续玩下去
延长退休年龄因养老金入不敷出
推迟退休年龄,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说,算是一个非常一举两得的决策。推迟你退休了,那就是说推迟你拿钱的年龄,同时增加你投钱的年限,你继续往里投钱,而晚一些从里拿钱,一来二去,就增加了供给,同时减少了索取
财知道:最近人保部说要推迟退休年龄,他是借助什么逻辑做出这样的决策?
胡释之:逻辑很简单,就是考虑到养老金入不敷出了。养老金制度是一个怎样的制度?是说你先交钱,你年轻的时候,你能赚钱的时候,你先交给国家,国家承诺你老了的时候,你没有劳动能力的时候,你的生活来源可以通过这个获取,给你发退休金。等于是说你先寄存,在你能赚钱的时候把钱寄存给国家,国家在你老的时候再还给你。
而且我们国家是现收现付制,就是你现在交的钱,我不会给你专门保管好,等着你老了再给回你,而是我先拿来用,拿来支付给现在退休的人,而你的退休金呢,则靠以后的人继续往这里头投钱来支付。我存钱支付比我先老的人,比我年轻的人以后支付我的。这个制度要能延续下去,得不停的有人往里面存钱,而且存钱额要大过支出的金额,入要超过出,这个制度就能运转下去。
现在面临一个什么局面?入不敷出了,存钱的人越来越少,要拿钱的人越来越多。这就是咱们人口年龄结构的一个变化,现在老年人越来越多,要拿钱用的人越来越多,年轻人越来越少,往里面投钱的人越来越少。所以人保部就感觉到这种危险了,而且事实上已经开始有缺口了。
推迟退休年龄,从管理者的角度来说,算是一个非常一举两得的决策。推迟你退休了,那就是说推迟你拿钱的年龄,同时增加你投钱的年限,你继续往里投钱,而晚一些从里拿钱,一来二去,就增加了供给,同时减少了索取。
财知道:看起来很高明。
胡释之:但这个方式是会面临很多困难的,你怎么去向老百姓解释?虽然我们这个缴款更多是一个强制性要求,但它的强制要顺利实现,大家主观上还是得乐意配合才行。当初我同意你这个方案,同意往这里头投钱,预期说我到55岁或者60岁,我就能开始领到退休金,我经过这种折算,经过这种预期,我觉得还凑合,虽然带点强制性,那我也配合投。
现在等于是单方面毁约了,你把我拿退休金的年龄给推迟了。之前乐意投钱的人,现在会不乐意了,会很窝火,会有反对,包括在西方。
推迟退休不会影响年轻人就业
因为退休金发不下去而毁约性地推迟退休年龄,就不是基于一种最大发挥生产力的考虑了,而是一种赖账的考虑。事实上,你完全可以按约支付我养老金,但我自己还可以选择一边拿养老金,一边继续工作。没必要说为了让我继续工作而不支付我养老金,对吧?
财知道:还有一种反对声音,现在好多人都找不到工作,很多人担心说突然延长退休年龄,年轻人会不会更找不到工作?
胡释之:这个担忧其实是没必要的。这个可能只存在于哪种部门?就是那种传统的计划经济部门,或者公务员部门。它不是一个价值创造的部门,而是一个价值消耗的部门,价值分配的部门。你拿的多了,我拿的就必须少了,你占着这位置,我就没有这位置了,所以他们会有这种冲突感。那个人占着位子不走,就会影响这个部门对新增就业的需求,这种是存在的。在以前的国有部门和现在的公务员部门是存在这种问题的。
但中国现在更主要的经济力量是民营经济,是私营部门,价值创造的部门。对于这些部门来说,推迟退休年龄,延长工作时间,只会增加整体的就业机会,而不是减少。
财知道:这是什么道理?
胡释之:我们得回到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上来,就是说你企业的需求来自哪?来自别人的生产。这就是所谓萨伊定律,需求来自生产。你想一想苹果公司的产品需求来自哪?来自那些在各行各业努力工作的人。他们努力工作,他们获得收入,他们才会有钱去买iPhone。对iPhone的需求才大起来,进而苹果公司才可以雇佣更多的员工,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甚至惠及富士康。
所以你延长人的工作时间,增加他的劳动年限,实际上是在增加就业岗位。就好比美国人加班时间越长,退休年龄越高,那对中国出口部门的就业就会刺激越大。而像现在这样,如果美国人、欧洲人都失业了,那中国出口企业的工人也都得失业了。
在市场经济交相利的情况下,每个人的工作时间越长,给社会创造的工作机会就越多。所以你去一个地方,你看着大家都在加班,老年人都在上班,你基本不用愁你找不到活干,而看着一个地方不但老年人在打牌,年轻人也在瞎玩,那你还是赶紧走吧,根本没你赚钱的机会。
所以个人主动推迟退休年龄对社会整体是个好事。随着人均寿命和身体素质的提高,多干几年对自己和社会都是有好处的。早早退休得浪费多少旺盛的生产力?少创造多少社会财富和工作岗位?
但如果是因为退休金发不下去而毁约性地推迟退休年龄,就不是基于一种最大发挥生产力的考虑了,而是一种赖账的考虑。不是想延长工作年限,而只是想推后养老金支付年限。事实上,你完全可以按约支付我养老金,但我自己还可以选择一边拿养老金,一边继续工作。没必要说为了让我继续工作而不支付我养老金,对吧?
强制社保制造利益冲突
寄托于国家养老,更多就是觉得政府会有个转移收入的过程,因为它带有强制性,它可能会有劫富济贫的效果。通过国家强制养老,我可能能从别人的收入里攫取到一些。会有这样一种&邪恶&的考虑。虽然这其实是一种妄想
财知道:是不是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就有问题?
胡释之:从学理说,国家一刀切养老其实不是太科学的办法。真正科学的养老还是要回归个人养老制。我自己为我的未来着想,我自己通过商业保险,或者通过投资增值等等这些办法,我自己为我的养老负责。虽然这在我们中国当下也比较难,货币贬值那么厉害。如果以后还要靠印钞票来弥补养老金缺口,那更不知道会毛成啥样。
我对退休以后的生活更看重的话,那我就年轻的时候多吃点苦,多攒一点钱养老。相反,如果我更在乎我当下的生活,或者我预期我的身体根本扛不到60岁以后,那我就及时行乐,我就把我的钱现在花多一些,不为我的养老做准备。只有这种个人养老制才真正可以适应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同时这样也让每个人对自己的责任心提高起来,为自己的未来去做更到位的安排。
财知道:有这样一种考虑,就说养老金不是单纯的养老,而是财富的一种分配方式。每个人不知道将来会过得好还是过得坏,大家都先拿出一部分钱来,老了以后平均一下。你怎么看?
胡释之:确实存在这种问题。我们寄托于国家养老,更多就是觉得政府会有个转移收入的过程,因为它带有强制性,它可能会有劫富济贫的效果。通过国家强制养老,我可能能从别人的收入里攫取到一些。会有这样一种&邪恶&的考虑。虽然这其实是一种妄想。
所以国家养老制度会造成一个什么局面呢?就是大家互相成为敌人,互相仇视,互相掠夺。养老金就这么多,分给你多了就分给我少了,分给我多了就分给你少了。我以前有句话就讲,社会养老制度会导致人都希望别人死得比自己早。也不是死得越早越好,死得恰好到处,59岁时死了最好。你50岁就死了,你少交了9年钱,那也不好。最好是你59岁交满的时候,刚好死掉,你就只付出不索取,这就是最高兴看见的。最怕的事情是什么呢?30多岁才参加工作,交了个20来年,到50来岁就退休,结果还活到了100来岁,拿个40、50年的退休金。说实话这时真的是恨不得你早点死,会骂你老而不死是为贼。所以这种强制养老会造成大家的一种利益冲突。
福利国家的不可持续性
养老金制度因为有国家强制力做支撑,纠错会更难些。比如我们这次,想到的挽救办法就是推迟退休,让游戏继续玩下去,而不是说承认破产,把钱退回给大家
财知道:有一次我采访传销团伙,他们给你洗脑的时候就特有意思,他把他那一种传销制度对比成和养老金是一样的。传销人员的这个说法是种欺骗,还是说出了养老金的真相?
胡释之:养老金制度确实是带有很强烈的传销性质,或者说庞氏骗局的性质。前面讲的,尤其是现收现付制,依托的是击鼓传花,需要有人不停地接这个花,不停传下去。千万不能停。我交养老保险,满足我上一辈的人的退休,而我的退休要谁来保证?要靠我的下一辈他能继续交养老保险,下一辈则再靠他的下一辈,这游戏才能一辈辈玩下去。
所以在一个短时期内你会看到它运行非常好,它只有到一个什么时候才会真相败露,才会破产呢?就是当一个危机来临,下一辈不信这玩意了,或者感觉不可承受之重了,新增资金进不来的时候,它传不下去的时候,它的真相就暴露了,这个游戏就玩不下去。
当然养老金这个跟庞氏骗局还不太一样,庞氏骗局主要靠的是一种欺骗,被揭穿了,你不信了,游戏也就结束了,但养老金这个因为有国家强制力做支撑,纠错会更难些。比如我们这次,想到的挽救办法就是推迟退休,让游戏继续玩下去,而不是说承认破产,把钱退回给大家。
财知道:现在希腊是不是这种反面典型?就是欧债危机让希腊暴露。
胡释之:这就是最典型的福利国家必然导致的一种不可持续性。高福利在短期内是很眩目的,但也只能是短期的。真正养老还是要靠诚实的劳动,而不是说有了什么神奇的制度可以突然让大家变得好有钱,让大家都老有所养。老有所养要靠你年轻时的勤奋和预筹,这是最根本的保证。
要说靠一种神奇的养老制度,这套制度首先得确实有效率。政府养老显然不是,政府的人比你更聪明?还是比你自己更关心你的未来?显然都不是。再加上官僚体制必然的浪费和损耗,显然不是在提高资金管理效率,而是降低效率。还有就是腐败和挪用,这样总共加起来的损漏比例应该不会低于50%吧。这样最后出现危机就是无法避免的。
财知道:有一个网友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实行个人养老制度,是不是更看重效率,但是忽视了一种公平?因为不同行业可能每个人工作能力不一样。
胡释之:其实个人养老才是最公平的。你讲的公平,就是说我们在工作的时候,我们能力有差别,收入有差距,但是希望我们在退休以后我们的收入能够拉平。但这其实才是在制造不公平。假设自己是弱者,你会觉得好像自己赚了,我从强者那拉平,我赚了。反过来看,假如你是强者呢?本来你通过个人养老,你退休以后你要拿比别人高很多的退休金,但是因为这种劫富济贫的所谓的公平制度,从你这块砍了一块去补贴穷人,去拉平别人的退休金,你会怎么想?
所以说我们一定不能老以一个弱者思维去考虑问题,去考虑怎么从强者那能够攫取一些东西。要争相去做强者,这样社会才有动力。每个人都甘愿做弱者,那谁来做强者?你从谁那里去攫取?大家都躲在后边,都等着别人来给,这样社会就没有进步了。
社保到底是你的福利还是义务?
社保到底是你的福利还是义务?
01:04阅读(24.75万)
  文/端宏斌
  老端注:笔者上一篇文章引发了网友广泛热议,无数人表示支持,但也有一些朋友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由于社保制度非常复杂,一篇文章做不到面面具到,因此本文将进一步做个说明,并回答若干常见的问题。  
  &&&&&&&&&&&&&&&&&&&&&&  
  很多朋友在看完之后纷纷表示,不想再交社保了,但是你知道吗?&社保不是你想停,想停就能停&,很多人是&最后知道真相的你,眼泪掉下来&。下面我们来看一则荒唐的案例。
  家境贫寒的中山市港口镇村民吴某(化名)夫妇俩为购买养老保险,不得已贷款数千元。去年6月,吴的妻子因病去世,但至今她的退保事宜仍未办下来。中山市社保局工作人员回应称因系统升级,死亡人员退保暂停。这里有视频评论:
  明白了没?人死了,但是社保交钱还不能停,死了还要死人交社保金。看到这里你还有信心不交社保吗?此时,你脑中一定有个巨大的问号:社保到底是我的福利?还是我的义务?这就要从社保的起源说起。
  中国是90年代才开始学习西方模式建立社保制度的,此前工作的人根本就没有给现在的社保账户交过一分钱,但他们干了一辈子革命,为了这个国家已经奉献了很多,所以政府认定他们之前的连续工作时间等同于&缴费年限&。换言之,他们根本就没交钱,但是认为他们已经交了钱。你一定听说过养老金&空账&这个词,其意思很简单,理论上你账户里应该有这些钱,但其实是空的账户。
  一方面是大量的下岗退休人员,一方面是空壳社保账户,国家把这个包袱一脚踢给了现在工作中的人。之所以这套制度现在看来运行的还很完美,那是因为&人口红利&的因素,现在老年人数量还不是那么多。有经济学家做过一个人口统计预测,按照现在的人口出生率,目前中国是8.4个劳动力抚养一个老年人;等到&60后&全部退休,将演变成4个劳动力抚养一个老年人;等到&80后&全部退休,大致是不到2.3个劳动力抚养一个老年人;而&90后&退休后,则恶化到0.9个劳动力抚养一个老年人。我相信本文的读者多数是70后和80后,等到你们退休的时候,形势会比现在差得多。
  新生人口的下降趋势是非常明显的,就以上海为例,2006年上海有11.38万人参加高考,可是2012年高考报名人数仅5.5万左右,六年间下降了一半。根据人口曲线分析,预计上海高考生源下降趋势将持续到2016年,此后才有小幅的上扬。上海的现在就是全国的未来。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社保更多的是一种义务而不是福利,是你抚养老人的义务,所以轻易是不会让你逃掉交社保的。
  目前,不许退保已经是文件规定了。每年,沿海发达地区都有几十万农民工退保,因为他们都是打工性质,可能会到处跑,所以不想交社保,但是他们只能拿到自己交的部分,单位交的部分是拿不到的。国家为了防止你把自己交的部分拿走,就规定了不允许退保,现在可好,不管是你自己交的还是单位交的,都不会还给你了。你要想拿回来也行,坚持活过60岁吧,不过到时候政策又有什么变化你是不知道的。另外,如果你想把某地交的社保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去,你个人交的部分可以全额转移,但单位交的部分只能转移60%,剩下的40%就算是买路费了。
  有些读者认为我在文中的计算方法不对,因为他们的父辈似乎并不是按照那个公式领取养老金的,原因就在于我是按照&新人&的办法来做计算。在现行社保制度下,把人分成了三类:老人、中人、新人。新人新制度、老人老办法、中人逐步过渡,因此各不相同。
  老人是指:日前已经离退休的参保人员
  中人是指:日后退休的参保人员。
  新人是指:《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1997年)实施后参加工作的参保人员。
  相对来说,比较吃亏的就是新人,一个原因是之前说的人口抚养比,年轻人越来越少了;另一个原因是新人不会叫,俗话说的好: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新人们总觉得退休是很遥远的事情,因此对这些制度的改变采取了不闻不问的态度,不管你怎么改变,他都不过问。但老人不同,他们有大量的时间可以去上访,可以去&反映问题&,而且退休是已经发生的事情,所以这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你很难想象一个年轻人会为了几十年后的事情,向公司请假去&跑部门&。就在这种情况下,原本单位缴纳中有3%是划归个人的,后来也取消了,你很难想象这种严重损害新人利益的事儿,可以在毫无阻力中通过。
  关于未来养老金数量的计算,有些人有不同意见,最多的说法是未来工资提升,肯定就不会那么少了。我建议你不要拘泥于具体的数字,在这里有个概念叫&养老保险替代率&,它是指退休金占某一时期内员工收入的比例。从某职工的退休金替代率可知道其退休后的生活大概可以维持在什么水平。比如某人退休前一个月可以拿1万元,退休之后只能拿到6000元,那就说明他的养老保险替代率是60%。
  你知道吗?公务员的养老保险替代率是90%~107%,而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保险替代率仅为不到40%。简单的说,同样一个公务员和一个白领,俩人一个月都可以拿1万块钱,退休之后,前者还能拿1万,后者只能拿不到4000。按照国家对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总体思路,未来基本养老保险目标替代率确定为58.5%,需要注意的是,这是平均之后的结果。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企业退休职工,你能拿到退休前工资的一半已经是很幸运了。
  在中国,税务局有一个潜规则,那就是超额收取的税,可以作为奖金返还给税务官员,因此税务人员都很有动力来收税。那么社保局超额收取的社保费,会不会也会返还给他们自己?我没有这方面的数据,如果你知道的话,请告诉我。
  有人对于我将外汇储备与社保养老相提并论很不满,中国的外汇储备都是辛辛苦苦搞出口赚来的,换言之中国人生产了自己消费不掉的商品,送到美国去给美国人消费,于是美国人就给了我们一些绿纸片,这被称为外汇储备。经济学家告诉你,这些外汇储备无法用在国内,于是又重新购买美国国债,借给美国人,让他们能够有钱再一次购买中国的商品。你不觉得这一切很荒诞么?如果中国人有钱可以消费掉自己生产的商品,何苦都送到美国去?美国人的绿纸片其实都是自己印出来的,中国为什么就不能自己印红纸片,交给老百姓,让他们能够购买自己生产的商品呢?你会发现,美国的洗脑术已经彻底将中国的经济学家全部绑架做了人家的奴隶。
要活多久才能赚回你交的养老金?
&要活多久才能赚回你交的养老金?
早晨六点半,市中心的公园,一群老头老太们正在早锻炼。一老太说:最近怎么没看到张大伯了?另一人说:张大伯生病了,走不动了。老太回答:要告诉张大伯,好好活下去,争取多拿国家的养老金,不能便宜了共产党!说完,其他人都笑了。
  以上是公园里很常见的一幕。只是他们想错了,给你交养老金的可不是党和政府,而是现在工作中的年轻人。事实上现在这辈老年人是最幸运的一代,因为中国正享受着史无前例的人口红利,劳动力人口占了总人口的70%,从2020年开始劳动力人口比例将持续下降(很可能是永久性的),等到现在这辈年轻人老了之后,注定无法享受到同等待遇的养老金。
  最近关于中国社保缴费率高不高的问题,专家们打起了口水仗,但我觉得很多人都搞错了方向,缴费率必须要和回报率放在一起参考才有价值,单纯的看一个缴费率是没有意义的,毕竟你交社保是为了到时候能够享受回报,没有人是纯粹为了交社保而交社保,那就变成活雷锋了。下面我们就详细的研究一下中国的社保到底值不值得交。
  网上有一篇流传很广的帖子,讲的就是社保缴费问题。现在超过九成的人,只知道自己交了社保,其他就一概不知了。你知道自己每个月要交多少社保吗?你知道还需要缴满多少年吗?你知道退休之后能够拿到多少钱吗?如果有人问你这三个问题,估计很少人能够准确回答出来。也不怪老百姓这么无知,实在是社保制度太过复杂了,每个地区还不同,对于不同身份的人也不一样,更要命的是制度本身还一直在更改。政府似乎只是要你交钱,并不要你了解情况,所以也不愿意花大力气来宣传。这让我想起一句老百姓的名言:政府号召大家做的事情,什么时候会让你占到便宜?
  下面我们以北京为例来说明,某白领税前工资1万元:
  你税前工资为1万元,个人交纳的社保和公积金为1823元,单位交纳社保和公积金为3980元,扣除社保和公积金(住房公积金将来是可以退给你的)后,个税应纳税额为4677元,交纳个税为380.40元,最终你可以拿到7797元,相应你的单位用工成本为13980元,其中的差额为6183元,这个钱就相当于是强制储蓄。想想看,你公司为你拿出了1.4万,本来这些钱可以直接给你的,但你只能拿到8千,剩下的6千都交掉了,而且你还不知道是交给了谁。
  很多经济学家戏称社保制度就是个&庞氏骗局&,庞氏骗局的特征就是下家给上家交钱,等到找不到足够的下家,整个骗局就要破产。现在工作中的年轻人交的养老金,其实都已经给现在的老年人花掉了,等我们这代人退休之后,要下一代给我们交社保,问题是下一代人数越来越少了,哪里去找那么多下家?很多年轻人误以为等他们老了之后,也能够享受到类似于现在老年人享受的养老金,那基本上是天方夜谭了。你要知道,社保的规定一直在更改之中,而且基本上每次更改你都是吃亏的一方。等到几十年后,你交的是一只鸡,拿回来的是一只鸡腿。其实社保真不是庞氏骗局,因为庞氏骗局都是自愿的,社保是强制的,你想不交是不行的,很快执法部门就会来找你了。
  社保分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公积金等等,下面我们就单看养老金。由于社保规则异常复杂,各地不同,且一直在变化,我尽可能简单的讲述。
  你交的养老金分两种,一种是单位缴纳部分占工资的20%(上海是22%),一种是个人缴纳部分占工资的8%,其中单位缴纳部分和你无关,全部进入社会统筹账户(其实就已经花掉了,给现在的退休人员支付了养老金),个人缴纳部分进入个人账户。
  如果你缴纳时长不满15年,那么你就无法享受养老金待遇,你可以将个人缴纳部分一次性领走,单位缴纳部分由于已经花掉了,所以跟你也已经没关系了。这对于在外地工作的人简直是噩梦,除非你确定能够在一个地方干满15年,否则的话你就不应该交养老金。
  假设你已经交满了15年,按照现在的规定有权利拿钱了,那接下来就是退休之后如何领钱的问题。中国人的平均预期寿命现在是74岁,你60岁退休的话,还只能活14年,14年是168个月,到时候你每个月能给拿的钱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个人账户除以168,每个月领取1/168的个人账户余额。另一部分是当时社会平均工资的X%,其中的X是指你交养老金的年限,如果你只交了18年,那就是当时社会平均工资的18%。15年这个最低限制未来也有可能提高,比如提高到20年。
  下面咱们来计算一下你要活多久才能拿回你交的钱,由于我们不知道几十年后的平均工资是多少,也不知道未来的通胀率是多少,更不知道国家的规定会如何改,因此我们全都以当前的数据为例进行计算。
  假设小白领王三在北京工作且长期定居,月薪是一万元,连续交满了30年养老金,那么他交的总额是:X12=100万,个人缴纳部分是29万。等到他退休了,每个月可以领取的养老金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个人缴纳除以168,也就是1700元,另一部分是社会平均工资的30%,因为他交了30年,00。两者相加,00元。这就是他每个月能拿到的养老金。很幸运,他只需要花27年就能够拿回本金,此时他已经是87岁。由于社会平均预期寿命是74岁,其中的差额13岁就是你的目标线,你必须要活过平均年龄13年,才能拿回本金,保证自己不亏。如果未来推迟退休年龄(简直是一定的),那么你还需要活得更久一些。
  政府算得这么精,知道你那13年的钱是永远也拿不回来的,那么这点钱都跑到哪里去了呢?
  答案是:养现在的退休老年人。以前的退休职工,年轻时是没有交纳养老金的,都给国家做了贡献,后来国企改革,也没有为这些人交纳多少养老金,然后国企直接就倒闭了,但是他们按规定退休了,国家就得拿出钱来养老,对不?这些钱哪里来的,就是工作中的年轻人(你我)交。毕竟他们已经为国家做了一辈子贡献,享受一下年轻人给的福利也是应该的。
  你一定觉得以上的计算很不精确,但其实已经是对你最有利的计算方式了。先看你个人缴纳的回报,1700元放到现在都不算什么,等到你退休的时候说不定只能买一包烟了。至于说社会统筹的部分,你现在10000元的工资几乎是平均工资的一倍,但那时候只是平均工资的30%,收入水平的下降幅度是非常剧烈的。
  看到这里,我相信你心里一定在骂,这制度都是什么人设计的?当然是公务员设计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设计这套制度的公务员,本身不吃这锅饭,他们是开小灶吃饭的。
  大家都知道,公务员直到现在,都是不交养老保险的,而且他们的工资一直不断在涨,等到了他们退休的时候,他们却可以拿全额工资的退休金(上海这边退休之后能拿到80%的当前工资),拿上万退休金的官老爷,也不在少数,这些钱哪里来的呢?全是财政拨款,这就是所谓的&社保双轨制&。同是处级干部,在公务员系统退休可拿六七千元,但在企业退休却只有区区一两千元。企事业单位与公务员系统的退休养老金存在的巨大差距(3-5倍)令人吃惊。区别就在于,一个是吃统筹的大锅饭,一个是靠全体纳税人来养。官员们与其研究&延迟退休&,还真不如取消&社保双规&,要么所有人一起吃大锅饭,要么所有人一起吃财政饭,不患寡而患不均。
  全世界的趋势就是推迟退休年龄,我相信用不了几年,中国也会推迟,到时候你要活过90岁才能拿回本金,这个难度就更高了。怎么样?现在你有动力锻炼身体了吗?不过,如果大家都活得更久了,到时候规则又改了。总而言之,交养老金,你是不可能赚回来的。
  有人可能会说,现在全世界都面临社保破产的问题,欧美国家更严重,这个说法没错,但区别是欧美真没钱了,咱们是有钱,只是不愿意花在民生上。2011年,全国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支出1.8万亿元,可是中国持有美国国债余额就达到了1.2万亿美元,这个数字是2011年全国社保总支出的4倍多,这相当于可以免费养全中国人4年,如果算上外汇储备,那么足足可以养全中国人10年。中国是宁可将钱去买欧美国家的国债,去支撑他们的养老金,也不愿意增加本国养老金投入。这才是最关键的区别!
我国养老金替代率下降已低于国际警戒水平
我国养老金替代率下降已低于国际警戒水平&
  前日,西安市一位老人骑着自行车与执勤男子擦肩而过。近日,社保专家透露,去年企业职工养老金替代率降至42.9%,将影响养老保障水平。
  原标题:养老金&双轨制&两端渐行渐远
  ■ 点睛
  国家审计署8月发布的社保审计报告显示,从2005年至2011年,我国企业职工养老金年均增长13.4%,由2005年的每人每月713.25元提高到2011年的每人每月1516.68元,跑赢了CPI。
  不过在这些数据背后,记者却发现,尽管养老金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我国养老金替代率却在下降,目前已低于国际劳工组织的最低标准。如何提高养老金替代率,将日益变成迫切的问题。
  社保专家根据审计署最新公布数据得出,2011年企业养老金替代率仅为42.9%,低于国际警戒线的50%。
  从2005年到2011年,我国企业职工养老金连续8年,年年上涨养老金,年均增长13.4%。
  但是对于退休职工来说,8年连涨并没有特别大的感受,生活水平并未有显著提升。
  原因之一就是养老金替代率一直呈下降趋势。
  企业养老金替代率大幅下降
  社保专家褚福灵指出,2011年中国企业养老金替代率为42.9%,远低于制度预期的58.5%
  日,人社部宣布,今年我国企业职工养老金再次调高,涨幅为10%。从2005年算起,我国已经连续八年,年年调高企业职工养老金。
  而国家审计署8月发布的审计报告也显示,从2005年至2011年,我国企业职工养老金年均增长13.4%,由2005年的每人每月713.25元提高到2011年的每人每月1516.68元。
  审计报告特别指出,和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相比,养老金平均上涨幅度高出10.03个百分点。这也意味着,在过去这七年中,养老金涨幅跑赢了CPI。
  但是,过去这十多年,我国养老金替代率呈下降趋势。因此,养老金连年上涨,退休职工生活水平未有太大提高。
  养老金&替代率&是指劳动者退休时,养老金领取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收入水平之间的比率。
  社科院世界社保中心主任郑秉文9月3日向新京报记者介绍,1997年我国建立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时,预期的平均替代率为58.5%。不过,这几年平均替代率已经在50%以下,维持在40%的水平,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
  人社部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中央财经大学社保系主任褚福灵曾专题调研过我国养老金替代率问题。
  褚福灵的调研数据显示,1999年,我国企业养老金替代率为69.18%,到2002年时,已下降到59.28%。
  按照褚福灵的测算,2005年企业职工养老金替代率降低到47.94%水平后,一直处于45%左右的区间。
  2011年我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42452元,月均约3537.67元,而国家审计署近日的审计报告则显示,2011年,我国企业职工养老金为月均1516.68元。
  褚福灵9月6日向新京报记者介绍,若按照这个数据,可简易计算出,2011年我国企业养老金替代率仅为42.9%。
  从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看,2009年企业职工替代率为47.34%,2011年的42.9%,有较大幅度下降。
  42.9%替代率低于国际警戒线
  按照国际经验,养老金替代率低于50%,生活水平较退休前会大幅下降
  养老金替代率是衡量养老金保障水平的一个主要的数据,替代率下降意味着养老金的保障水平也相应贬值,褚福灵解释。
  郑秉文介绍,按照国际经验,养老金替代率大于70%,即可维持退休前现有的生活水平,如果达到60%-70%,即可维持基本生活水平;如果低于50%,则生活水平较退休前会有大幅下降。
  简单说,一个普通参保者,退休当年工资水平10000元,那么年养老金6000元至7000元的话,可维持基本生活水平。如果少于5000元,生活水平就难以维持。
  北京市养老金月均水平位居全国第二,企业职工养老金平均每月2510元,去年月平均工资4672元,其平均养老金替代率则为53.7%。
  国际劳工组织《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规定,养老金的最低替代率为55%。北京的企业职工养老金替代率已低于国际最低标准。
  褚福灵介绍,所以这个标准仅作参考,但是我国养老金替代率较低的状况,目前确是一大现实。
  双轨制的&差距&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替代率连年保持在100%左右,企业养老金替代率已不足其二分之一
  养老金涨幅跑赢了CPI,但是却没有跑过工资增长水平。
  全国城镇职工平均工资1999年之后的年均涨幅超过14%,而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的年均涨幅不到11%,用这样的数据算下来,替代率自然降低。
  褚福灵介绍,&工资水平增长比较快,远超养老金的增幅。&
  另外,我国养老保险面临的个人账户空账、养老金贬值压力,使得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着财务风险。
  郑秉文认为,在这种背景下,养老金不可能连年快速提高涨幅。
  实际上,我国养老金的正常调整机制2005年才正式确定。2005年我国调整养老金计发办法时,明确要建立养老金的调整增长机制,提出可根据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物价上涨情况,适时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
  养老金&八连涨&还有着特殊的背景。
  郑秉文介绍,由于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双轨制&,待遇差距较大。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八连涨&的一大出发点就是照顾公平、弥补差异。
  事实上,在企业职工养老金替代率下降的同时,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替代率没有降低,甚至个别有上涨的现象。
  我国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时,最初只涉及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并未将机关事业单位包含在内,由此形成了养老保险的&双轨制&。企业职工需要缴纳参保费,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不用缴费,但是养老金却要比企业高许多。
  褚福灵的调研数据显示,事业单位养老金替代率1999年为100.92%,2002年则为97.49%。机关单位的养老金替代率1999年为101.61%,此后有小幅上涨,2002年为104.56%。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保研究所所长李珍介绍,如今我国企业养老金替代率已在40%的水平,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替代率一直维持在100%左右。
  这也使得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金待遇差距有加大的趋势。现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平均替代率已经是企业职工的两倍甚至更多。
  制度单一的风险
  如果企业年金制度能够建立,可在政府养老的基础上再增加20%-30%,而这项制度发展并不顺利
  褚福灵介绍,要让替代率保持在一个合理的区间,从根本上讲,我国的养老保险就必须建立一个多元的保障体系,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分散风险。
  对此,我国最初的设想是建立一套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早在1995年,原劳动部就出台过一部企业建立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不过,直到2004年,原劳动部在此基础上出台《企业年金试行办法》后,这项制度才真正开始建立。
  如果企业年金制度能够建立,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就有了&双保险&。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社会保障系主任仇雨临曾测算,按照国际经验,企业年金能在政府养老金的基础上,再增加20%至30%的替代率。
  在我国,企业年金制度曾被官方和学界寄予厚望。不过,目前来看,这项制度发展并不顺利。
  人社部2011年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末全国有4.49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参加职工人数为1577万人;年末企业年金基金累计结存3570亿元。
  郑秉文认为,无论从参加企业规模、还是参保职工人数以及基金总量来看,企业年金都比较弱小,远没有达到第二支柱的地位和承担起补充养老金的责任。
  而要提高替代率水平,从根本上讲还是要增加养老金的收入来源。这有赖于养老保险体制的改革,在建立多元的保障体系的同时,也要打破现有的双轨制模式,同时实现养老金的保值增值。
京城居不易:60万人挥别北京
京城居不易:60万人挥别北京&
  今年7月刚大学毕业的王虹从南方来到了北京,在一家时尚类杂志做实习生,她希望能留在这座城市实现自己的梦想。但很快,阻碍就来了。高企的房租和转来倒去的地铁令她第一次体会到了&北漂&的不容易。
 &经济观察报 记者 谢良兵
  五环外打隔断的各类小公寓,月租金在800-1000元,用王虹的话来说,环境极其糟糕,这让从小在良好环境中长大的她很受打击。再加上时不时地需要加班到晚上一两点,为了安全着想,她决定在国贸附近合租一间房,租金2300元。
  对于刚毕业且尚在实习期的她来说,这样的租金只能&啃老&。一个月后,由于想家和对环境的不适应,王虹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决定,继续她的出国计划还是回老家考公务员?&北京肯定不想再呆了,实习结束就回去了。&
  这两年,高房租、高房价以及北京对外地户籍人口买车买房的限制,让一些外地人选择了离开,即便是刚来北京寻梦的年轻人,也在这样的环境下重新选择。近日,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市暂住人口825.8万人,比2010年减少了60万人。
  暂住人口少了60万
  这是北京市有分区县数据以来,暂住人口出现的首次下降。2011年,北京市暂住人口最多的是朝阳区为204.1万人。城六区中只有丰台暂住人口有所增加,海淀区持平,其余各区都比前一年有所减少,其中西城区比2010年减少了48.2%。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陆杰华称,这个统计结果,是来自公安部门的数据,其对暂住人口的判断标准为暂住证。&但很多来京人员不一定会办暂住证,因此数据并不如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准确。&
  不过,2011年北京的常住人口依然在不断增加,并突破了2000万大关,达到2018.6万人。过去10年间,外来人口的数字在以每年近40万人的增量往上跳动。这让北京倍感压力&&北京早在2007年就已突破国务院批复的北京人口规模。
  北京人口调控在2010年正式提出,并且将调控的目标下放到各区县,纳入考核。除教育、卫生、交通和民政等部门在制订政策时要考虑人口调控的目标之外,各区县、部门也将承担人口总量、结构和分布等调控的目标责任,并设置一些预期性的指标。
  对于户籍人口,居住在北京旧城区东城、西城的北京人,将有一部分被&挤&出旧城区。根据规划,到2020年,将有近70万人被转移至郊区。北京市已经批准东城区在朝阳、通州两区建设安置房,向周边地区疏散人口。
  而定位为城市功能拓展区的朝阳、丰台、石景山、海淀四城区,同样有着人口调控的目标,比如朝阳区未来5年将人口控制在400万人。人口增长最迅速的通州区也提出了控制流动人口的目标,将实现流动人口&总量逐步下降,结构更加合理&。
  对于外来流动人口,北京市实行&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控人&模式。这一模式其实是9年前北京顺义区进行控制流动人口试点工作的模式。北京大学人口所教授陆杰华说,&顺义模式&逐步成为调控外来人口的主要方式。
  这一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的人口调控&组合拳&至少在短期内看到了效果&&暂住人口减少60万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琪延称,近几年来,北京的暂住人口减少的现象时有发生,但一年内减少60余万人,还是很少见。
  根据他的分析,北京调整经济结构之后,经济增速放缓,对外来务工人员的需求减少;经济下滑也导致收入下降,生活成本的加大,也会促使一部分人离开北京;再加上各类对外地人的限购政策,加速了这一变化。
  留不下,所以离开
  北京人口调控中有一项&以业控人&。陆杰华认为,这项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口的分布,暂住人口的减少,有这方面的原因。比如,西城区发展金融业,吸引的为高端人才。区域经济的升格,从事低端服务业的流动人口相应会减少。
  但他认为,经济结构的调整对人口结构的影响,尤其是对流动人口的影响,不会这么立竿见影,否则人口调控就不会是北京的难题。北京人口调控的短期效果主要来自于2010年开始实行的一系列行政手段。
  2010年起,国家各部委、央企以及北京市各企事业单位的进京指标,在这一轮的人口调控中得到限制,进京指标已经缩减。未来北京将进一步收紧外地生源高校应届毕业生在京落户政策。目前,本科毕业获得北京户口的机会越来越少。
  2011年1月,在&北京市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会议&上,北京市政府相关领导明确表示,屏蔽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行业形态;小百货等17类业态将提升审批准入门槛,约涉及30万户商业主体、100万流动人口。
  这一&以业控人&的&加减法&消息刚传出,就遭遇杯葛。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赵磊在北京&十二五&总体规划新闻发布会上,对本市将引导低端行业的从业人员外移的说法予以否认,并表示人口调控从未要挤走某个行业和人群。
  同年2月1日,住建部出台的《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规定,地下储藏室不得出租供人员居住。8月24日,北京市政府也公布了最新修订后的《北京市人民防空工程和普通地下室安全使用管理办法》,禁止出租地下室。
  北京市民防局局长王永新曾公开表示,从2011年起,北京将用半年到一年时间,集中清退人防工程中的散居户,今后人防工程将逐步公益化,不用于经营出租住人。有人计算过,这一政策将会把100万&鼠族&(地下室租住者)赶出地下室。
  这些人的一部分将因承担不了地面高额的房租而选择离开北京。链家地产的数据显示,2011年北京租赁市场增长最高,成交月平均租金3280元,年度(同比2010年)涨幅为13%。这一增幅将在2012年继续显现。
  日,北京市发布《关于公布我市出租房屋人均居住面积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 (征求意见稿)》,拟规定出租房人均面积不少于5平方米,且一个房间最多只能住2人。对于目前流行隔断以容纳更多租户的出租房来说,将再次挤出一部分人。
  相比行政手段的人口调控,&以业控人&显得柔性了许多。通过产业布局来影响人口的分布,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来提高外来人口的准入门槛。过去两年,北京市通过限购车、房,让房地产和汽车产业逐步退出支撑北京GDP的主要行业。
  效果很快显现出来。2011年北京市GDP增速8.1%,首次出现增速放缓,并垫底全国。经济放缓被认为是此次暂住人口减少60万的因素之一。
  &首降&的双刃剑
  知名网络评论员五岳散人的一篇文章称,如果不出意外,(外来人口减少)这个趋势将在以后的几年中继续恶化,加上未来经济形势不算乐观,逃离的冲动可能会越发强烈。如何解决人口调控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反弹?
  据安邦咨询研究团队掌握的情况,北京的人口管控已经开始对北京市的经济产生了明显的压力。目前北京市在制造业领域的用工约180万人,其中超过40%是外来人口。可以确定,北京的制造业已经无法离开外来工人。
  安邦咨询认为,在服务业,尤其是餐饮、建筑、家政、娱乐、环卫、零售、房地产服务等众多领域,离开了外来人口,北京的正常运转可能都会出问题。如果强制管控外来人口,其经济代价将会十分巨大。
  事实上,北京市政府也看到了人口调控带来的影响。在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沿用多年的&人口调控&四字消失,出现&人口服务管理&的新提法。并注明&服务&和&管理&的关系为&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关于人口问题,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变化如下:2008年是&健全房屋租赁和居住证管理体系&;2009年是&探索建立人口调控目标责任制&;2010年是&探索建立综合调控机制,通过城市功能疏解、产业结构升级和布局调整,促进人口有序迁移与合理分布&;2011年是&探索区域人口调控综合协调机制&;2012年为&实有人口服务管理全覆盖&。
  陆杰华称,对于人口问题,北京市政府直到现在,解题思路才真正清晰,即淡化行政手段,转向服务管理。&这表明,在与行政手段的博弈中,公正至上、共建共享共担的服务管理体制胜出。&他说。
  2007年开始,北京市提出了居住证制度的设想,直到现在也未能出台。陆杰华解释说,目前还是在讨论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大的方向应该是增加公共服务功能,比如第一个就是社会保障这块,比如子女教育,尤其是高考怎么放开等等问题。
  但陆杰华也表示,居住证还是会有一定的年限或条件限制,比如纳税和社保等。&可能制度出来后短期来说,受益的人群不会太多,但至少给了流动人口一个希望。&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毛寿龙也表示,变&管理&为&服务&,给流动人口市民待遇,官方确有这样的美好愿望。但城市承载力的现实难题,让官方又不得不使用社保年限和纳税年限等行政性手段。&至少在一段时间内都会是这样。&
高校生源巨减是未来中国大危机的前兆
高校生源巨减是未来中国大危机的前兆
2012年的中国高考今日如期开考,考生数量已经从2008年的1050万人减少到今年的900万,四年减少150万。与此同时,高考录取率从2008年的57%一跃升到2012年的75%,按照这个速度计算6年后,也即2018年中国高考录取率将超过100%!而在美国,高中生上大学才75%左右,今年中国高考录取率已经赶上美国!
2011年全国有23个省市实际录取比例已经达到78.7%,与上世纪 80年代初相比增长10倍以上。就连山东这样的传统高分省,实际录取比例也超过了85%。
为了能够录取到考生,有些地区的高职高专院校录取分数已经降至150分(满分750),即按百分制换算仅仅20分。以过去高分著称的山东省为例,2002年专科二批分数线为350分,2011下调至 180分,换算成百分制才24分。虽然大幅降低录取分数,但高职高专院校仍然无法完成招生计划,或者被录取后,不报到率大幅上升。
尽管高考生源下滑的原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大学适龄人口的快速减少。根据人口普查资料,中国2019年大学年龄(18-22岁)人口将只是2009年的53%!人口大省山东省,2013年的大学适龄人口只有2008年的一半左右!大学生源如此快速下滑,不仅是令众多三四流高校恐怖,更是对中国未来的恐怖!一些高校已经注定倒闭,那未来中国是否也&倒闭&呢?
当日本高校面临高考生源快速下滑时,日本进入了&失去的十年&,而且还在继续&失去的十年&。看看今天中国高考生源的快速下滑,似乎中国人还认识不到危机,甚至认为高考生源快速减少导致的人人上大学的局面是大好事!
悲哉!出现这样的认识,一是几十年来的计划生育单方官方宣传,二是目前中国经济增长迅速让中国人在乐观中已经认识不到危险。
我承认,任何国家大学录取率也不会超100%,也没有必要达到100%。由于智力水平、努力程度等存在差异,学生的学习水平永远存在差异,并不是所有的人适合进入大学学习理论知识。合理的受教育结构,并不是大学生比例越高越好。社会既需要大学生这样的学习理论知识的工作者,也需要学习技术的技能型工作者。学习理论知识好的去读大学,学习理论知识能力不强的学技术,这是人力资源的合理分配。如果学习理论知识能力很差的人也都上大学,没有人乐意去当技术工人,这既是教育投入的浪费,更是人力资源的浪费。
大学生源急剧减少的第一个结果,就是大学生源质量的下降,这在日本、韩国和我国的台湾已经反映出来。哈佛已故心理学家RichardJ.Herrnstein和美国企业研究所的著名学者CharlesMurray在1994年出版的关于智商研究的名著《钟曲线:美国生活中的智商和阶级结构》。该书有几个重要结论:第一,智商是天生的;第二,智商和经济背景社会阶层没有关系;第三,目前人类还没有找到任何提高智商的办法。教育固然可以开发既有智商中所蕴涵的潜能,比如把一个聪明的穷孩子培养成诺贝尔奖得主,但没有证据表明教育可以提高智商。第四,智商在人口中的分布一直是固定的。CharlesMurray后来又进一步把这些结论在社会政策上进行演绎。他称中等智商的人不应该上大学,也很难上得好大学。因为大学本身是社会精英的教育机构,智商达不到一定的水平就不能从中受益。
大学生源急剧减少的第二个结果,从人口的智商分布规律和大学生源质量下滑来讲,中国的人才数量必将减少,科研队伍实力不久后也将开始面临下滑,导致未来中国经济、科技发展的动力大幅下滑,中国竞争力下降,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先是放缓再而停滞最后下降。
大学生源急剧减少,也即是年轻人口的急剧减少,这必然带来劳动力的匮乏和人口的快速老化,发展能力下降,但老龄化负担却日益加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为此受阻,国家与社会的承压能力降低但压力增大。
在中国劳动力总量即将开始减少的情况下,中国发展的下一个人口动力就是人口质量的提高和劳动力从农村的转移。但年轻人口的快速下滑,让人口快速老化,人口质量提高的难度便会很高。比如说一个421家庭和一个222家庭,如果爷爷辈、父母辈和孙子辈分别是小学、初中和大学毕业,那421家庭的人均受教育年限是8.3年,222家庭结构的受教育年限是10.3年,前者是发展中国家水平,后者是发达国家水平。
不仅如此,人口老化本身就是人口质量的下滑。这就意味着,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和由此导致的大学生源减少,将使中国教育无论怎么努力,中国未来的人口质量将长期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这怎么赶超发达国家?
&另一个人口方面的动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实际上也已经后继乏力。现在农村30岁以下的年轻人口,绝大部分已经转移出去。年轻人口的下滑,很快就会将农村年轻人口抽空殆尽,农村发展已经失去了人口动力。而小城市和城镇及中西部的落后地区,支撑其未来发展的年轻人口将面临被大城市和东部地区抽空的危险,这些地区的发展将在不久后失去动力。随着年轻人口的持续减少,当农村和落后地区的年轻人口迁移也无法弥补大城市和东部地区的年轻人口减少时,中国的大城市和东部地区也将失去发展的潜力。此时,中国崛起再也无从谈起。
由于中国发展程度低,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经济技术差距,城市化工业化有较大发展空间,导致经济上升空间很大。在此情况下,即便是目前年轻人口快速减少,中国经济依旧能维持较高增长率。但这样的好日子会持续吗?不会!当中国的一些高校开始破产后,中国的高经济增长也将面临破产了。
现在中国依靠与发展国家的经济技术差距,依赖城市化工业化的推进,依赖发达国家的需求,仍然能为此较高增长。但与此同时,由于一胎政策,中国经济上升的空间在加速缩小。比如城市化,你让老头子老太太城市化吗?比如工业化和服务业发展,你能让中高龄劳动力来推进吗?比如基础设施建设,年轻人口减少,未来基础设施需求增长速度大幅萎缩。比如说创新能力,随着高校生源下滑和质量的降低,中国创新能力不久后就会面临快速下滑。
高考生源的快速萎缩,这意味着中国的好日子不多了,高增长将在不久后崩溃,到时候什么&中国第一&都将成为过去,就像&日本第一&也已经永远过去了一样。
专家:若干年后一半子女将继承至少五套房产
网友发帖:N年后,我儿子要继承十几套房近日,一则&N年以后,你的孩子要继承几套房?&的帖子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网友在帖子上称道,跟几个朋友小聚,席间谈起最近几年疯狂的房地产市场。一朋友突然感慨起来:我只有一个儿子,但是我现在有2套房产,我父母有2套,我爷爷有1套,我岳父母有2套,他们也只有我老婆一个女儿,最终我儿子要继承7套房产,如果他以后结婚还想买房,或者娶的老婆家里也有房产也要继承。算算他以后可能会有10套左右的房产。他这么一说大家都开始跟着算自己的子女能继承几套房产,结果发现几乎都在5套以上。网友在帖子里疑惑道,N多年后房子是比现在便宜呢?还是比现在贵?如果说比现在贵,大家都有那么多房产,也是有价无市。如果便宜,那么现在购房算保值?还是大家都疯狂了?发帖网友请各网友算自己的子女大概能继承多少房产?(农村房子也算,毕竟如果以后要拆迁的话是要给房子和现金的)。
网友热议:他们虽然房子不愁,但要赡养4老人,压力也大此贴一出,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议:网友A:&不要羡慕,他们以后的压力也大的。要养4个老人,只要中间一个老人生病住院就够他们受得了。&网友B: &现在的房子质量到了我们传给后代时很有可能已经成了危房,他们还会要吗?即使不是危房,现在的房子不一定符合那个时代人的居住习惯。就像现在谁还喜欢住在70/80年代造的房子?&网友C:&这个情况以前聊的时候早就有人说过了,确实很有可能的。将来的我小孩结婚,房子问题真的不愁,小夫妻不用买房,大人压力吃轻,小孩也没多少压力了,要碰上亲家也是独生子女,这房子住不了的。&网友D:&你的逻辑分析从理论上是对的,但你没有考虑,你的小孩长大的时候,或许你父母都是比较健康的状态,最多也就是你现在的爷爷过逝(请别生气,这只是分析,不针对你),只有等你小孩的小孩时,房子才会比较多,所以说,中国人口是要到一定数量后才会下降,我感觉,房价调空就该象计划生育一样,首先确保每人有房住(有属于自己的房子),满足这个条件的时候,有钱的人可以通过置换来改善自己的居住条件,这样的循环才能确保房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我们的子孙才会有一片广阔的天空.&网友E:&楼主引伸出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人口老龄化问题,面对着养老,这是中国现实很严重的一个问题,现在的独生子女政策,真可谓上有老下有小,中间无依靠。
专家:N年后子女继承数套房产的几率为50%
市社会科学院研究院张永春表示,网友说到的情况是一种新的社会现象,但其个人认为,以后发生家庭二代、三代继承数多房产的概率只有50%,首先,孩子长大后常用的房子可能就只是结婚居住的一套房子,家人可以选择把房子的产权卖掉、出租、以房养老或者分配给其他子女的继承人,其次,国家会收取,业主就会考虑到卖房子,&比如一套房子值100万,但是房产税要是收取40万呢?那留那么多房子还不如留钱呢&。再次,张永春提到,现在的学术界认为,国家以后可能会征取房产税、遗产税等税收,&这一系列的政策,也不会使继承多数房产的事情集,爆发式的出现,毕竟有多数房产的家庭数量不是大多数。&
古代富人如何发家:中国五千年历代首富沉浮录
 &&《钱经》&&&&& &在古代,最大的富豪是皇帝,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所以如果不是富二代、官二代,勤奋读书为皇帝打工,才是赚钱的正道。可惜古代教育普及程度远不及今天,多数没有文化的人,要想过上富裕的日子,最直接的途径便是做生意。&  历朝历代中都不乏平头百姓通过经商理财致富的。在司马迁撰写的《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到的工商业者共52人,他们通过商业贸易、理财获得了财富。  古人的智慧不可小觑,古代富人中的赚钱理念,我们今天仍可借鉴。  掌握供求关系赚大钱  秦朝末年,督道县地处边疆,县里驻扎了很多军队,储藏了很多军用的粮草和犒赏军队的金银珠宝。某天有一个消息传来,汉王刘邦带领军队攻下咸阳城,秦王子婴出城投降。听到此消息后,地方官和驻军四散而逃,县城一下子由曾经秦朝的国家仓库变成了无政府状态,当地的平民在战乱中纷纷打开仓库,抢劫里面的金银财宝,很快金银财宝被洗劫一空,但是唯独粮仓无人问津。因为在众人眼中,粮食远远不如珠宝值钱,况且兵荒马乱之时,众人四处逃难,粮食也不好随身携带。  但是一位人称任氏的粮仓管理员认为,人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张嘴吃饭的,粮食一定是重要的东西,于是任氏和家人一起在自己家挖了很多地窖,把没有人要的粮食用马车悉数运到自己家的地窖中。  秦朝灭亡之后,楚汉战争持续了四五年,连年战乱,土地荒芜,粮食越来越贵,曾经抢到金银珠宝的人把财物拿出来换粮食,任氏通过出售地窖的粮食把当地的金银珠宝收入囊中,很快任氏由仓库管理员变成当地首屈一指的富豪。  任氏完成财富的原始积累后,大力发展农田畜牧,购买价贵质高的产品,最后任氏的富有延续了好几代。  提前预测到未来的政治经济形势,抓住未来供求关系的重点,是任氏能够在乱世发家的关键,但是不可否认,任氏发家也是在恰当的时机下。在今天,类似任氏的发家机会虽然不再有,但是任氏对于商品供求的预测是值得借鉴的。  绣花不如当街做买卖  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司马迁写有这样一句话:&穷人要想发财致富,种田不如做工,做工不如经商,绣花不如当街做买卖。&在古代,经商是穷人发财致富的可靠途径。  战国末年,甘肃省平凉地区在当时被称为乌氏。一位人称乌氏倮的普通牧人,以放牧牛羊为生,通过十几年的辛勤劳动,乌氏倮的牛羊小有规模。但是某天他登上山顶,看到各个山谷中满山满谷的牛羊都是西域国王的财产。乌氏倮在羡慕之余想到,如果以自己目前的方式,恐怕几辈子也积攒不下这些财富。  乌氏倮苦思冥想后,卖掉牛羊,在中原地区买了很多精美的高级锦缎,运回西域后,献给西域国王。国王高兴之余,以大量的牛羊作为回报。而牛羊多到什么程度呢?多到以山谷来计算数量。  乌氏倮通过牛羊和锦缎的往来贸易,获利十几倍,这正是通过和西域国王这个大主顾做买卖获得的。看来,做&倒爷&挺好!  垄断市场得暴利  汉成帝年间,成都人罗哀替石氏掌管钱财,石氏很相信罗哀,给了他很多钱,让他往来于巴蜀和京师两地通过贸易贩卖经商赚钱,罗哀带着一万钱来到京城经商。几年之后,罗哀的一万钱被他打理到一千多万钱。  但是罗哀还是觉得财富增长速度慢,贩卖的利润是有限的。于是罗哀动了动脑筋,他把这一千多万钱,拿出其中的一半贿赂曲阳侯王根和定陵侯淳于长,让他们把井盐的生意全部交给他来做,不让别人做这份买卖。在罗哀垄断了井盐生意后,他还把剩下的钱贷给其他郡国。由于有曲阳侯和定陵侯的撑腰,也没有人敢欠他的债。这样罗哀一年的利润就是他投入本金的一倍。  任何时候,垄断都是要付出代价的,高利润也意味着高风险,毕竟有太多的人盯着这块肥肉。历史上官商勾结搞垄断的人,有好下场的人并不算多。  暴利与性命可兼得乎?  资源性生产很吃香  在古代经商,可以做奢侈品买卖,买卖珠宝玉器,古玩珍奇,和有钱人打交道,获利百倍。也可以做小本买卖,贩卖衣食住行生活所需,虽然利润微薄,但是消费者多,出货量大,也同样可以发家致富。但这些市场,只要有本钱,谁都可以玩,但是稀缺资源性的资产就不一样了。  秦国攻破赵国的时候,赵国卓氏夫妻被流放到蜀郡。被一同流放的犯人们,都拿着自己的积蓄贿赂管事的官吏,请求他们把自己迁徙到近一点、条件好一点的县城居住。只有卓氏一家打听到一个情况,某个偏僻的县城里面,地方狭小、土地贫瘠,但那里的百姓善于经商,而且这个地区富藏铁矿。于是卓氏夫妻要求流放到这个很远的地方。  卓氏夫妇的决定是正确的,于是他们在那里的山上开矿炼铁,铸造铁器,还与滇、蜀地区的人们做买卖。经过卓氏夫妻的苦心经营,他们变得很富有,家里雇得起八百个奴仆。  无独有偶,从山东流放到西南地区的俘虏程郑,也在流放地经营冶炼锻造业,把铁器卖给当地的少数民族,和卓氏夫妻的富有程度不相上下。卓氏夫妻和程郑属于技术型人才,他们依靠自己的一技之长,做生产加工,然后出售,颇有前店后厂的范儿。卓氏夫妻和程郑都进入了&蓝海市场&,以此致富。  新行业造就新财富  就像当今电商、智能手机的出现带起了一大批富豪一样,古代商人的富有和当时的产业浪潮一样密不可分。  流通业是汉代盐铁之外最易致富的行业,可谓当时新兴经济增长点,汉代冶铁富商孔氏靠冶铁铸造致富后,投身于长途贩卖业,带着成队车马,往来于各诸侯国之间。靠着长途贩卖,孔氏实现了财富的再次飞跃。  宋代职业经理人阶层萌芽,当时他们被称为&干人&,他们依靠为大家族理财而积累财富,清朝首富伍秉鉴的父亲在创立怡和行之前,就在当时广州首富潘启家为其理财。  明朝由于棉花种植的扩大和棉纺技术的革新,棉纺织迅速成为全国第一大手工制造业。《松江府志》记载:&松之为郡,售布于秋,日十五万焉。&棉纺织业的繁荣催生了以产销棉布为业的江浙商帮,他们主要由布号商人、染坊与踹坊商人、远途贩运商人组成,围绕着千家万户的织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条和销售体系。&&&&& 五千年历代首富沉浮录  我们从古代大量的富豪中,遴选出12个朝代的首富。因为整个时间跨度长达数千年(从春秋战国至明国时期),所以很难作金钱上的绝对统计。故而我们更关注两点:首先,他们为当时数一数二的大富豪,他们的求富之旅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其次,他们有着很强的个性和风格,他们的理财得与失都值得今天的人去学习和揣摩。  范蠡:精于投机的慈善家
范蠡  商人、政客、投机家、慈善家、浪漫的文人,这几个标签全都贴在范蠡身上,更有一个大美人西施作陪。范蠡是个幸运的商人,在当时的春秋时期,商人的地位并不低。在当时商人可以与世家贵族分庭抗礼的时代背景下,范蠡可以毫无顾忌的绘制他的商业蓝图,并享年高龄,几近百岁,被称为中国商人的圣祖。  善于&投机&的慈善家  很多商人往往只会没日没夜地想两件事情,一个是商机在哪里,利润在哪里;一个是如何舒服地花掉赚来的钱。但范蠡已经远远超越了这个层次,你甚至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赚钱,为什么想那么花钱。  范蠡一生中,三次赚到很多钱,又三次仗义疏财,把大部分钱分给乡邻。如此大的气魄,相信当代&著名慈善家&陈光标都会羡慕嫉妒恨。在范蠡眼中,到底会如何看待金钱,实在是个谜。如果没有范蠡三次散财的气魄,那先来看看他是如何赚钱的。  范蠡在当时从事农耕养殖和土产贸易,此外主要经营季节性特产的长途贩运。长途贩运需要协同竞争,找到合作者,赚取两地贸易差价。但是千里迢迢且兵荒马乱,高昂的物流成本和货物风险控制的问题解决不了怎么办?  范蠡在市场上找到一个经常贩运麻布到吴越的商人姜子盾,姜子盾常年做麻布贩卖生意,和南北路上的盗匪有&合作关系&。于是范蠡组建了马队,对外宣称,免费帮人向吴越运送货物,不出所料,姜子盾主动找到范蠡要求运输麻布,这样,最终货物和马匹安全到达吴越,范蠡赚了一笔钱。  范蠡的商业思想中不乏&投机&之道&&待乏,夏天预备皮毛商品,冬天囤积葛麻商品。此时囤积的货品价格低廉,等到货物缺乏的时候,就可以获取利润。范蠡的另一个商业思想则是强调&货无流,无敢居贵&,所以要将手中的货物资金像水一样流动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  宏观经济论:治大国如烹小鲜  事实上,与范蠡的财富故事和经商理念相媲美的,还有他的经济思想。他在治理国家中领悟的宏观经济学,足以和经济学家克鲁格曼一争高下。  在范蠡眼中,整个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也无非是抓住几个关键点,在合适的时机实行不同的政策。看似复杂,但把握住了经济发展的周期性,调控国家的经济并不比炒菜难多少。  首先以价格调控的方式促进粮食生产。范蠡认为,市场上的粮食价格如果过低,会损  伤种植者的积极性,农民就会荒废土地,全国饥荒。如果粮食的价格过高,就会打击到贩卖者的积极性,工商业者减少贩卖,国家的税收和财政下降。粮食的价格维持在一个中间范围内是最恰当的。为了稳定价格,范蠡认为应该调控供求关系,也就是说以宏观调控手段稳定物价,稳定市场。  范蠡还预见到了宏观经济的周期性,并且据此来制定应对之策,&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大旱之后可能发生水灾,要及早造船,以免到时应对不暇,水灾之后可能发生旱灾,要及早督促车辆生产。  在公元前400多年提出这样的思想,范蠡能算上宏观经济理论的鼻祖了。
  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
  -----范蠡  商人夏季购入皮货,冬季购入丝绸,旱天够买舟船,天涝购买车辆,等待缺乏(等待货有所缺,伺机卖出).  点评:  范蠡堪称最懂中国文化的大商人。在范蠡思想中,追求和谐的天道、地道、人道。他说道:&天道要求我们盈满而不过分,气盛而不骄傲,辛劳而不自夸有功。&这其中既包含有先天下之忧的儒家勇气,又有功成身退的道家思想。范蠡在从政、打仗、经商活动中淋漓尽致地体现着这一点。&&& 白圭:投资界的阴阳师
白圭  就像今天有人用周易的原理来炒股一样,几千年前的白圭已经用天文学的规律成功预测农业收成,且收获颇丰。白圭是范蠡之后的又一大富豪,与范蠡一样,他们都做过官,都精通中国文化中最精髓的部分,都重视经济周期的运用,但同时白圭对于商道的兴趣与专研更加深透。  白圭是一个有意思的商人,他在魏国做过官,政绩突出,但也看透了官场而厌恶政治;他一生赚钱无数,自己却过着异常节俭的清苦生活。白圭的人生一大乐事则是如何倒买倒卖的赚钱,他赚钱的一大法宝就是天文、五行生克之术,这个行当也被称为阴阳师。
  经商不比治国低贱  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重农抑商政策,而此时商鞅的河南老乡,刚刚14岁的白圭还在洛阳家中读书。商鞅几乎可以看做是历史上最&抑制&商人的一位官员。在商鞅的变法政策中,严禁粮食买卖,而这恰是后来白圭的主营业务。  当时的商业大户从事的多为奢侈品买卖和资源性商品的生产,其中奢侈品买卖的消费者都是有钱人,利润也很高,但是进入门槛也相对比较高。资源型商品的生产,如寡妇清的丹砂开采和炼制等,则需要大量人力物力。  从魏国辞掉官职的白圭,周游列国以后,回到家乡河南,开始从事粮食蚕丝等农副产品的买卖生意。此行业进入门槛低,竞争激烈。同行业的竞争对手鱼龙混杂,有公平买卖正当经营的,还有囤积居奇,垄断市场的,甚至也有放高利贷,谋取暴利的。  这些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恰好是商鞅对商人厌恶至极的例证。  做农副产品的生意,白圭的做法到现在也值得鉴戒。由于面对的是广大比较清贫的平民百姓,白圭奉行了薄利多销的经营原则,不提高商品的价格,而是通过加快商品流通、扩大销售的方法来获取更多的利润。  白圭反对商鞅对商人的歧视,提出了&我从事商业活动,如同伊尹、吕尚为国谋划,孙武、吴起用兵使计,如同商鞅推行变法来治理国家&。他认为经商也是一个正当且高尚的职业,并不比治国低贱。
  白圭商学院都教什么?  为了和商鞅对着干得更加彻底一些,白圭干脆公开授徒,开办了最早的商学院,教授人们如何在商品流通中赚取利润。  如果白圭商学院有院训,那一定是&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这种最早的经济周期理论是白圭的商业历程中,最为推崇的经商原则了。  仅有此理论还不够,还得准确地判断出周期的时间。为此,白圭根据古代的岁星纪年法和五行的思想,运用天文学、气象学的知识,总结出一套农业收成丰歉的规律,例如太岁在卯位时,五谷丰收;转年年景会不好。太岁在午宫时,会发生旱灾;转年年景会很好。不要小看古代的天文学,现在所有的算命占卜方法,几乎全部源自天文学。  利用这个规律,白圭在丰年粮价低廉时收购粮食,到歉年粮价上涨时出售,从丰年和歉年的价格差中可以获得成倍的利润。这种经营方法,既保证自己获得丰厚的利润,又在客观上调节了商品的供求和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民、消费者的利益。难怪白圭自诩之为&仁术&。  同时白圭注重理财不可迟疑观望,坐失良机。《史记&货殖列传》说白圭&趁时若猛兽鸷鸟之发&,极为生动地描述了他理财决策中雷厉风行的精神。  白圭还提出商人应该具有&智勇仁强&的素质,也就是说商人要善于分析形势、行动果敢勇于决策、对待消费者要有仁义和良好的服务态度、具有坚强的意志。  有钱人白圭,在生活上毫不奢华,他省俭到什么程度呢?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他一贯&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而对于下人僮仆能&同苦乐&。
  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
  -----司马迁  追求财富,是人的本性,不用学习也有这样的欲望。  点评:  白圭人弃我取、薄利多销的经商哲学,在今天也颇为实用。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白圭能坚持己见,创新性的提出这些商业理念,开学授课,同时在生意上充分考虑老百姓的利益,这些都十分值得敬佩。&&&&& 吕不韦:命悬一线的人
吕不韦  在吕不韦的世界里,千金之富不如一爵之贵。  在史书上的记载中,吕不韦一登场便是以当时的首富身份出现,如果后来他没有做那个&人口大买卖&,可能司马迁也不会以洋洋洒洒2000多字单列《吕不韦列传》。这个以商人的身份登上政治舞台的人,并没有得到后世封建帝王的推崇,但是他给了我们另一种商业思路。  公元前249年,秦异人登位成为秦王,他身后的财团支持者毫无疑问是吕不韦。在吕不韦的这桩大买卖中,自遇到秦异人开始,吕不韦便认为&奇货可居&,进而成为历史上最具冒险精神的人。但吕不韦不是一个优秀的天使投资人,他把自己的全部身家都押在秦异人身上,可谓命悬一线。  吕不韦生于商人世家,&往来贩贱卖贵&,行走于赵、魏、楚、韩、秦等国从事贸易生意。  在秦朝的统治下,商人的地位极其低下,穿着带有特殊卑贱标志的衣服,即便如吕不韦般的首富,也不能乘坐高车驷马。商人的地位和家奴、罪案相差无几。  当吕不韦的财富积累到&家累千金&后,他是否有&洗白&的念头呢?  吕不韦投资巨额金钱在秦异人身上,退出方式为秦异人继位,以相国之位为回报,具体收益为与秦异人共享秦国土地。  这还是真是一笔&大买卖&,在吕不韦决定做这个买卖之前,他与父亲也进行了一场对话。据《战国策秦策》中记载,吕不韦问父亲,&耕田的利润最高能有几倍?&答曰:&十倍。&他又问,&做珠宝买卖的生意可得利几倍?&答曰:&百倍。&再问:&那么如果立一个国君,可得利几倍?&答曰:&无数倍。&吕不韦感慨到:&每天拼命种地、做买卖,都未必吃饱穿暖,我要建国立君,做可以惊天动地的大事。&  吕不韦是一个大胆的商人,胆子大到敢把自己的儿子&嫁祸&给皇帝,但是他最终没有想明白,与君王做生意,无异于&与虎谋皮&,最后死在亲儿子秦王的手中。
  贪贾三之,廉贾五之,佗杂业不中什二,则非吾财也。
  -----司马迁  贪婪的商人能够获得十分之三的利润,不贪眼前小利而谋长远厚利的商贾能获得十分之五的利润,而在其他行业中,如果不能得到两成的利益,便称不上是有才华的人。  点评:  从商人的角度看,吕不韦是一个成功的商人,他做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笔人口买卖,除了金钱和土地上的收益外,隐性的收益如社会地位的提升、家族的荣耀、权势等无法计数。但是从政治的角度看,他还很不成熟,以致最终招来杀身之祸。&&&&&  寡妇清:&政府采购&催生的女军阀
寡妇清  2000多年前的某一天,秦始皇富丽堂皇的宫殿里,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一位从巴山蜀地走出来的寡妇。在后人瑰丽地猜测这位寡妇与始皇帝的千丝万缕的关系时,历史的真相是残酷的。  走进秦宫殿的寡妇清可没有心情想这些,她满脑袋想的都是如何在这个皇帝面前保全自己家族的财富。树大招风的道理她不是不知道,富可敌国本就危险,何况是一个寡妇,她不知道这位始皇帝最后可能会留给家族多少钱。  寡妇清的故事始于嫁入豪门的女人清。清出身微寒,饱读诗书,四川的水土养人,清相貌气质出众,后来嫁得富N代青年企业家,她的人生一片大好。然而清的丈夫英年早逝,夫家几代人垄断丹砂矿积累下的财富,逐渐交到清的手中打理。  寡妇清的家族企业经营的是当时最赚钱的丹砂矿。春秋战国和秦的有钱人以炼丹、追求长生不老为时尚。作为炼丹原材料的朱砂供销两旺。寡妇清的夫家几代人经营朱砂矿,积累下了不菲的财富。  如果说自古商人的赚钱之道有各自的商业理念为基础,那么寡妇清能在千年富豪榜上有名,则只能说她生对了时间,遇到了大主顾。  丹砂矿的家族企业传到寡妇清这一代的时候,已经是秦始皇的天下了。秦始皇自登基开始,修建秦皇陵,据考古学家和司马迁史记中的描述,秦皇陵中的水银保守估计为100万吨。在秦朝,水银主要由丹砂提炼,那个时候正是寡妇清垄断丹砂和水银的时代。  有了这一大宗&政府采购&生意,寡妇清可以&礼抗万乘,名显天下&也不足为奇。但是后人奇怪的是,寡妇清在当时的情形下,是如何保障自己家族的&财务安全&的。据史书记载,寡妇清家的仆人有上千人之多,工人、保安等加起来有万人之多,而当时一个中等县城的总人数才不过四五万人而已。根据《史记》中记载,寡妇清可以&以财自卫&。后人猜测,寡妇清有一支自己的军队,在保证自己财富安全的同时,还可以保一方安全。这在严格控制民间拥有兵器的秦朝,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宽容。  &先用之,后弃之&,秦始皇也深谙此驭商之道。  为了免于被秦吞并的各个诸侯国的地方权贵造反,秦始皇下令将各地有势力的贵族强行搬迁到首都咸阳居住,并且对这些人的行踪进行监视。秦始皇修建长城的时候,寡妇清将生产和销售丹砂矿积累起来的财富大笔地捐给朝廷修建长城。老年寡妇清被秦始皇接到长安养老。
  去就与时俯仰,获其盈利,以末汇财,以本守之。
  -----司马迁  到商海中恣意扑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软通动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