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宠着,惯着孩子把他当成宝贝怕磕着怕孙猴子碰着如来佛什么事都不...

原标题:是谁毁掉了孩子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上帝赐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之一,没有想象力,生命就失去了活力,失去了创造。

然而,现实是:我们一边在嗔怪现在的孩子缺乏想象力,一边又在不经意间一点点扼杀着孩子的想象力。

英国教育专家肯·罗宾逊TED上做过一次非常成功的演讲,主题是“学校如何扼杀了创造力”,并获得了超过两千八百万的超高点击量。

在这场演讲里,罗宾逊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女孩正在上绘画课。小女孩只有六岁,她坐在教室的后排,正在画画,而她的老师评价她几乎从不注意听讲,但在绘画课上却听得很认真。

老师饶有兴趣地走过去问她:“你在画什么?”

她说:“我画的是上帝。”

老师说:“可是没人知道上帝长什么样。”

这时小女孩说:“他们马上就能知道上帝的样子了。”

孩子们愿意冒险。对于未知的事物,他们愿意去尝试,即使尝试的结果是错误的,他们也不惧怕。

毕加索曾说过: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 但问题是,我们长大后还能否继续保有艺术灵感?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创造之秘》中说过:“想象力是发明、发现及其他创造活动的源泉。”想象力的重要性可见一般。然而在生活中,却有太多的父母在不经意间摧毁了孩子丰富的想象力。

父母的哪些事会毁掉孩子的想象力呢?不妨来看看:

(1)喜欢为孩子制定太多“禁令”

有些父母生怕孩子磕着碰着,或生怕孩子搞破坏,于是就告诫孩子“不许干这,不能干那”。时间一长,孩子的思想和行为就被束缚住了,只会对父母言听计从。

豆豆从小就被父母严格管制,除了学习,还是学习。不能随便出去玩,也不能拆卸玩具。

豆豆过年时收到了奶奶送的一个炫酷玩具汽车,他特别着迷,很想知道玩具汽车是怎么跑起来的。趁着爸爸妈妈出去逛超市,他就拿起爸爸平时用的小工具,把玩具汽车给“大卸八块”了!这事被妈妈知道以后,豆豆被狠狠训斥了一通,还说:“这么昂贵的玩具都要折腾坏,真是够了!”

再昂贵的玩具,在保护好孩子的想象力面前,其实是不值一提的,然而,豆豆妈似乎并不懂这一点。

(2)用晦涩的理论来回答孩子的问题

孩子小脑袋里似乎永远有着“十万个为什么”。孩子提问时,有些家长习惯用孩子听都听不懂的晦涩话语来回答,直接把天聊死,当然也无法让孩子发挥到自己的想象力。

某天傍晚,我在中央公园散步,美得不可方物的落日让很多人驻足观赏。我身旁的一对母女也停下脚步开始盯着落日看。这时,小姑娘攥着妈妈的衣角,问:“妈妈,太阳为什么要下山呢?如果一直挂在天空不是很好么?”妈妈回答说:“晚上太阳就下山。这是自然规律。”显然,小姑娘并不明白妈妈在说什么。

简短却晦涩的“自然规律”四个字很有可能就把孩子的想象力扼杀在摇篮里。难道真的没有更好的回答了吗?比如说:太阳公公工作了一天会累,需要回家好好休息呢!休息好了,才会精神好,第二天继续为人类带来光明啊!

(3)习惯对孩子进行“成人式点评”

很多父母爱用成人的做事方法来插手孩子世界里的事情,用成人的眼光来评判孩子做的事情是不是合适,很少考虑还有保护孩子想象力这么一回事。

珺珺特别喜欢画画。一次,珺珺画了一条长着翅膀的美人鱼,她自己对这幅作品非常满意,于是就兴冲冲地跑到爸爸房间,问:“爸爸,瞧,这是我画的美人鱼哦!”爸爸看后,说:“你这画得不对,哪有美人鱼长翅膀啊!”

爸爸这样的评价极易让孩子失去大胆作画的乐趣。谁说美人鱼就不能长翅膀了呢?美人鱼若长了翅膀,她的活动范围也可以扩展到天空呀!

像以上无意中毁掉孩子想象力的“情景剧”还有很多,还在不断上演。做父母的我们是时候好好反省了!

我们该如何保护好孩子的想象力呢?

有的孩子看似有些奇怪的举动,但家长应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待。

比如:去逛街的时候,宝贝女儿非要戴上在游乐园买的蝴蝶翅膀;再比如,孩子每天睡觉时,就喜欢戴着自己的超人眼罩入睡。

诸如此类的做法,父母不妨给孩子些自由,也许他们只是想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多待一会儿,只要孩子不是长期沉溺于虚幻之中,你又何必惴惴不安地予以制止呢?

表扬孩子看似奇奇怪怪的作品

当孩子用小手举着自己得意的作品来到你面前时,请暂时搁置大人那一套理性的评价体系吧!试着融入孩子想象的世界中,理解孩子作画时的那一番小心思。积极地评价孩子的想象力,哪怕有时想象得并不出彩。

多做脑筋急转弯,多动手实践

想象力是孩子的天性使然,但想要其想象力插上翅膀飞得更远的话,父母不妨多给孩子一些专门的训练。比如:多做一些有意思的脑筋急转弯;给孩子出一些简单的词语,让孩子根据词语来编造故事;鼓励孩子拆装生活物品,考虑到现实,当然废旧物品是更好啦~

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鼓励探索

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不要操办,让孩子在劳动中仔细观察和思考,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把洗衣粉倒进喝水的杯子并用吸管来吹泡泡或者把牛奶倒进花坛来填饱植物的肚子。但前提是要注意安全哦~

美国芝加哥大学生物心理学家勒维指出:“儿童看书时,必须自己创造出所有情节。儿童一面看,一面要想象出人物的形象、揣摩他们的情绪、模拟他们说话的语调,还要创造出人物周遭的环境,想象环境的感觉”。

所以,父母要经常与孩子一起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父母可鼓励孩子将故事中的内容,凭着自己的想象和记忆画下来、演出来。

闲暇时间多带孩子感受大自然

大自然是千姿百态的。父母应创造一些机会,带着孩子多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呼吸清新的空气,自由发挥想象力。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亲爱的父母:让我们保护好孩子的想象力吧!

没有想象力,孩子的未来将是黯淡无光的。

原标题:日本幼儿园“变态”身体素质课!侧空翻、倒立行走、十级跳箱,中国幼儿园一个都做不来……

这句口号,仍然掷地有声

最近看到一些中国教育的新闻

《小学生运动会20人晕倒》:

杭州某小学举行运动会,开幕式8点开始,9点半左右学生们出现“晕倒小高峰”,约有20位学生被扶到场外。

《1.9%青少年患有糖尿病》:

我国18岁以下的肥胖人群已达1.2亿。中国12至18岁的孩子中,1.9%患有糖尿病。

类似这样的新闻不停出现

我知道,很多家长经历过困难的日子

于是有了孩子之后,就尽可能地对孩子好

可是却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

“身体素质课”刷爆了网络

并且有一个小朋友站在身上

这个动作如果被中国的爸爸妈妈看到

视频中的孩子全部完成了

而且一个个动作标准流畅

轻松的完成很多达人都做不到的动作

他依然不会放弃更不会哭泣

高难度的倒立行走是第四个项目

这个可是当下非常流行的

整体力量和平衡都把握很好

我们总是不相信那些比我们强大的事情

孩子要学会玩知道怎么玩

到了初中慢慢培养更高的运动兴趣

日本小孩每一天都有体育课

媒体锻炼两小时以上的孩子

这几年冬季刷爆我们眼球的

日本孩子冬季耐寒训练可见一斑

我们的孩子一定要享受暖气

在日本,他们会给孩子充足的训练

看看画面中大人穿的什么

幼儿园的孩子也要参加“冬季持久走大会”

日本的孩子身体素质绝对高

一二年级的小朋友每天要跑10圈

五六年级的小朋友每天要跑20圈

在我们看来会很心疼孩子

怕他们累着、摔着、磕着、碰着的时候

这些日本的小孩子都很酷的完成了

小日本?以前是,现在呢

孩子的食物都有政府标准

1954年,日本国会甚至通过《学校给食法》

1961年,日本就颁布了《体育振兴法》

日本的公共体育设施的数量增加了5倍

平均每2000个人就占有一个体育场馆

如今,他们的国民素质已经今非昔比

马拉松,也成为日本全民热爱的运动项目

近几年日本选手在国际马拉松赛事上

我们的孩子每天都被困在书本之间

孩子胖的胖死,瘦的瘦死

我们可以活的更长更健康更好!

娇生惯养会让小孩子习惯撒娇

其实,每一个小孩子都有无限的潜力

只是看怎么调教和引导吧。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原标题:孩子一遇到难题就想放弃?父母该读读这篇文章了!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一些困难,而面对困难时的“逆商”越高,越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然而,现在的孩子抗挫能力似乎普遍较差……

一位小学家长对我说,孩子上四年级了,每天做作业时总是不停地喊妈妈过来帮忙。

“妈妈,这道题我不会,你快来帮我做。”

“妈妈,这个字我不会写,你来给我写一遍。”

这位家长叹了口气说:“我觉得他太容易放弃了,一道题明明他自己看两遍就懂了,但通常只草草看一眼就说自己不会。他怎么就不肯自己动脑筋呢?”

这位家长的孩子出现的这种情况,并不是个别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会遇到孩子做事遇到挫折想放弃的情况。这和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包办太多、干预太多有关系,在不经意间孩子的自我发展被扼杀了。许多孩子在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乱发脾气;好胜心强,好面子,承受不了失败;遇到一点困难就愁眉苦脸,不是想找大人帮忙就是想放弃,或怨天尤人……

前段时间遇到幼时一起长大的小伙伴,谈起近况,他唉声唉气,说自己在生活中诸事不顺,在工作中处处碰壁,并说自己命不太好,甚至抱怨自己没有一个好的出身。

静静地听下来,发现一个逻辑。在我这位朋友口中,一切都是别人的错:

跟同事关系处理不好,问题都出在同事身上;

跟妻子闹矛盾,都是“家里那位太矫情”;

对父母也是各种埋怨,“都怪他们,不舍得给我找路子、铺门路。”……

他是被纵容和溺爱着长大的。从小由家人抱着长大,因为怕他磕着碰着;做错了事、受了伤等,就“都怪这破椅子,怎么就挡着我们乖孙的路了。”他若遇到点无法解决的事,或一有什么需求,只需可怜巴巴地瞅着大人,还未及开口,大人早早就安排妥当……

记得一次,几个小孩子聚在一起玩耍,他想要别人手中的东西,别的小朋友不给,他便伸手一把抢过,还顺带将对方推倒在地。

对方气不过,挠了他一下,他就呼天抢地地大哭起来,哭声立刻引来他的奶奶。老人家上来就逼着对方小朋友跟他赔礼道歉,还说,“谁叫你不早给我们家宝贝玩的?”

一个被溺爱着长大孩子,他的内心究竟在经历着什么呢?是感觉到自己非常安全、自在,一切都美好无比吗?

可能在家庭里,在一定时间段内,的确是这样的。然而,一旦长大一些,一旦走出家门,他就更容易受挫。因为他的过于自我中心,会让他失去很多关系。没人能够像家人那样去满足他。

在家庭中,他就像是活在一个真空、无菌的环境里。然而一到现实中,吃着和别人一样的食物,呼吸着和别人一样的空气,立马会出现不良反应。很显然,我的这位朋友,他虽然早过而立之年,却依然是那个想要依赖他人、遇事就逃避或推卸的孩子。

其实,很多父母遇到孩子做事遇到挫折想放弃的情况,心里也很纠结。就这么放弃吧,担心孩子以后养成习惯;要求孩子坚持吧,却往往引来孩子的激烈反抗。到底该怎么处理呢?

第一,给孩子独自探索的机会和成功体验。

探究那些遇事就退缩、想要放弃的孩子,你会发现他们身上普遍存在一个共性,即没有自信。

何为自信?通俗说,就是我觉得我能行。

如何培养自信?两个步骤。第一,事情成功了。第二个,这件事是我做的。

自信心不是凭空而来的。不是你说你很爱孩子,孩子就一定会有的。要让孩子跟成功的事件进行绑定。孩子从中获得“我可以”的体验越多,自信心就越强。

所以,那些爱孩子的家长,请停下你的过多包办和替代。你对孩子的过度干预,导致的结果是孩子要么认为自己无所不能,要么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这两种自我认知导致的结果都是自卑。

第二,多理解和支持,少批评和指责,激发孩子改变自我的认知。

若发现孩子经常出现“我不行”的感觉,我们需要反思,是不是平时对孩子要求过于严苛,挑剔过多,导致孩子形成了错误的自我认知,做事自信心不足。

要改变孩子的认知,仅仅对孩子说“你真棒!”“你能行!”等类似的话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用心观察孩子取得的每一个小进步,发现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并真诚地告诉孩子,让孩子逐渐恢复自信,改变原来错误的自我认知。

比如,当孩子弹一首曲子弹了许多遍也弹不好时,如果我们只是说:“加油,你一定可以弹好的!”孩子可能会气急败坏地喊:“我就是弹不好!”

我们可以试着这样对孩子说:“看得出来,这首曲子要弹好确实不容易,你努力练习了这么多遍,已经有了一定的起色。还有一些能改进的地方,让我们一起看看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呢?”

我们这样感同身受地去体会孩子的感受,孩子就会觉得自己被理解了,而且得到了我们的支持,孩子更容易重拾信心,继续努力,不轻易放弃。

第三,给孩子中等难度的任务,让孩子“跳一跳”就可以够得着。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对我们如何看待给孩子的任务难度很有启示。

所谓的“最近发展区”,就是指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简单一点说,就是我们给孩子提供的任务要既高于孩子的现有水平,又是孩子“跳一跳”可以达到的,而不是让孩子“望而却步”的。

所以,我们在看到孩子不愿去尝试的时候,也可以反思一下,是不是任务对孩子来说太难了,或者孩子真的需要我们的帮助,或许我们调整一下任务难度,或者给予孩子恰当的帮助,孩子就能继续前进,达成目标

第四,多鼓励孩子努力的过程,少表扬孩子的聪明和结果。

既然不恰当的表扬可能会阻碍孩子面对困难去尝试的勇气,那么我们该如何激励孩子坚持不放弃呢?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鲁道夫?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战》一书中讲到:“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离开鼓励,孩子的性格就不能健康发展,孩子就没有归属感。”

鼓励和表扬不同。鼓励是针对孩子做事的过程和态度,比如:“妈妈看到你这一周写作业很认真,为你感到骄傲。”而表扬更多的是针对结果,比如:“妈妈看到你这周英语测验得了100分,为你感到高兴。”

第五,鼓励孩子多交朋友

事实证明,那些有固定的生活和人际圈子,可以经常串门一起玩乐的人们,会更加健康与快乐。孩子也是一样,成天被关在家里的孩子,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内向、胆小和消沉。人际交往本身就能带给孩子更多的存在感和归属感,感受到爱与被爱、需要与被需要。而当孩子有了自己的朋友圈,便可以有更多倾诉和获得安慰、支持的机会,增强面对挫折的勇气。

其实对抗挫折的根本之道,就是让孩子学会自我激励,学会用自身的阳光去驱散负面与黑暗,而不是单纯依靠父母和外界的力量。做一颗会自动发光发热的太阳,而不是靠反射太阳光的月亮,这样的孩子才能拥有抵抗挫折的能力哦.

声明:本公众号尊重原创,素材来源于网络,好的内容值得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孙猴子碰着如来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