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不可以有一个人人,可能永远都不能和她在一起,可是连看到照片自...

你不爱我了,以前吵架不管多晚你都会把我哄好再睡觉,你说不能生隔夜气,可是现在你连话都不愿意说了,是经济基础决定家庭地位还是娶到家就不那么在乎了??一辈子那么长,我真怕我熬不住,结婚一年多吵了无数次架。这一年我从女孩变成母亲,鬼知道这一年多我经历了什么,我付出了无数的汗水和泪水还有无数个不眠夜,而你呢,好像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只是担了爸爸的名分。你永远不懂全职妈妈的辛苦,这个孩子只有我一个人关注着成长,如果我们之间感情出现问题,我希望他永远跟着我生活!我曾经以为爱情可以改变很多,可是只有我一个人在改变,在婆家是外人,在娘家是客人,连个掏心窝的人都没有!!男人永远感受不到女人结婚了多孤独,男人结婚只是生活中多了一个人,而女人结婚是生活中只有那个人!!这就是唯一和之一的区别
我们的心情是一样的,结婚以后他的态度就变了,虽然不是经常吵架但是对我不冷不热,有了孩子对孩子不管不顾的让我失望了好几次,有时候真的想跟他离婚,但是孩子小不想让孩子变单亲,就一忍再忍最后纵容他~哎
这种日子咋过
其实我们女人也可以独立的,你也不要太伤心,要照顾好自己的宝宝,做个坚强独立的妈妈,其实很多时候,有很多苦,只有我们自己知道,但是这也是我们人生的一部分,经历过才会成长,加油宝妈
这就是女人的心酸
所以说,以后要为自己而活,争取经理自由
这就是生活啊
有人说结婚前脑子进的水就是婚后流的泪,太对了,唉,可惜不能重新来过,只能默默坚持吧!
想开点吧,都差不多
说的太对了
其实很多年轻男人都是这样的,刚开始成为爸爸,他还不习惯,小孩他也不会帮忙带。在这期间最辛苦的就是我们女人了!我女儿今年就三岁了,一直就是我带的!小的时候我老公也是什么都不管的,甚至都不抱下女儿。那时候我也觉得自己特委屈,觉得为他生孩子真心不值得!后来宝宝越来越大,越来越可爱了,他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女儿喜欢粘着他,老是爸爸、爸爸的叫!还老是亲他,现在他可顾家了,每天帮女儿洗澡,陪她看电视……所以,你现在也不要灰心,等孩子大点更加可爱了,他一定会有所变化的!
问题没解决?
去同龄帮里和姐妹们讨论
上海丫丫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沪B2- 沪ICP备号永远不知道你有多爱他,直到有一天看到他和另一个人在一起?【大理大学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74,608贴子:
永远不知道你有多爱他,直到有一天看到他和另一个人在一起?收藏
问题是,假期分手,假期不见正常。现在开学快一个月了,连个背影都没有让我看见……【真心没有缘分!】
为你默哀三分钟。   --来自助手版贴吧客户端
既然分手了为何还要想着见面呢?
分了就别再见了……再见了要么恨到一股血冲到头顶想掐死他要么悔到一股血冲到头顶想掐死他……
相见不如怀恋。每天看到的感觉更难受
这不正是忘记的好时机么
见到他,只会勾起回忆,何必
最好不想见,我也分手不到一个月,见到了好几次,只能给自己难受……
见到也就算了,见到他很其他女的有说有笑的才是心酸,又没资格吃醋的
拥有的时候总觉得烦,失去了之后各种挽回,重来之后依旧是那么烦。烦的对象就是我。
顺其自然 随遇而安
不能在一起,心里还是不好受的
只会默默暗恋别人的…看着你们…
忘记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开始一段新的感情,同学,我来拯救你吧
要是一个班的你估计就木有这个想法了
楼主,好好呢!
直到有天他和另一个人在一起,我才知道他有多不爱我。
表示相当伤感……
楼主男银女银?相见不如怀念!对于分手没概念,放不下就去找回来;能放下就让他走得了。是自己的会回来,不会回来的,你在乎了,叫纯属多余。
相忘于江湖,,,,
老死不相往来呗
喜欢一个妹子了两年,想跟她表白的时候发现她有男朋友了,衰啊
楼下怎么说
我爱的人名花有主,爱我的人惨不忍睹。有恋可失总是好的,至少爱过。像我这种一直单着的可就悲剧了!
就算后悔到死也绝不回头
登录百度帐号KnowYourselfKnowYourself人人都能看懂、只有一部分人会喜欢的心理学科普。关…关注专栏更多心理学{&debug&:false,&apiRoot&:&&,&paySDK&:&https:\u002F\u002Fpay.zhihu.com\u002Fapi\u002Fjs&,&wechatConfigAPI&:&\u002Fapi\u002Fwechat\u002F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database&:{&Post&:{&&:{&title&:&“无条件的爱”存在么?它到底是什么意思?&,&author&:&knowyourself-1&,&content&:&\u003Cblockquote\u003E“(一个关于爱的)事实的真相是:与其说,爱是由那个被爱着的人所定义,不如说爱是由选择去爱的那个人所定义。”\u003Cbr\u003E\u003Cbr\u003E“The truth is this: love is not determined by the one being loved but rather by the one choosing to love.” \u003C\u002Fblockquote\u003E\u003Cp\u003E—— Stephen Kendrick, The Love Dar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生活中,总能听到许多人谈论“无条件的爱”。“无条件的爱”总是被奉为“真爱”,甚至是最至高无上的“爱”。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问题是,在穿越重生种田总裁等小黄文的世界之外的这个现实世界里,”无条件的爱“真的存在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当我们谈无条件的爱的时候,我们究竟在谈什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b\u003E\u003Cimg src=\&v2-edefb64acd5de44fbbde96.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33\&\u003E\u003C\u002Fb\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u003Cb\u003E什么是无条件的爱?\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首先我们需要明白,爱和关系是两件事。我爱着一个人,但我可能并不和ta处于一段关系中。要想讨论无条件的爱,首先要把这一点铭记于心。\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1.\u003C\u002Fb\u003E \u003Cb\u003E“无条件的爱”的四个特点\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1.1 不索取\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我们无条件地爱着一个人,我们只在乎对方是否幸福快乐,并不在意是否能从这份爱里得到什么(Pool, 2012)。\u003Cb\u003E但这并不阻止我们从无条件的爱里获得幸福,相反,是这种“不索取”让我们更能在爱里感受到幸福。 \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1.2 爱ta本来的样子\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古希腊人对爱的描述中,\u003Cb\u003E“Agape Love”最接近我们对无条件的爱的定义——无论何种情境或无论对方是否可能让自己失望的情况下,我们都愿意选择去爱。无条件的爱,就是当我们爱一个人,我们爱的是这个人的本来样子(本质) (Davenport, 2013)\u003C\u002Fb\u003E,或者说,我们的爱只因为Ta是Ta。为人父母可能对这一点感受尤为深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1.3 对差异的包容\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爱一个人本来的样子,也意味着我们\u003Cb\u003E愿意包容对方不同于我们(embrace differences)的人格特质,看待世界的态度,甚至只是普通的习惯爱好。\u003C\u002Fb\u003E因为正是有了这些不同,Ta才成为了我们所爱的那个独一无二的人。\u003Cb\u003E无条件的爱让我们认识到成长环境、生命经历以及行为秉性对个人造成的影响,进而接纳彼此的不同。——也是这个意义上,无条件的爱让我们变得更成熟。\u003C\u002Fb\u003E咨询关系中无条件积极关注与接纳,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无条件的爱的体现(虽然咨询关系绝不是无条件的关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1.4 本质更多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感觉\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心理学家John Welwood认为无条件的爱 (unconditional love) 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当它来临的时候,我们能感受到内心里曾经坚硬冰封的地方,都变得柔软。但我们认为,比起感受(feelings),\u003Cb\u003E无条件的爱更多时候是一种行为(behavior),是我们把脆弱的自己、全部的自己交给一份未知的感情的一种选择,是一种不在意结果地为一个人付出的信念\u003C\u002Fb\u003E (Pool, 2012)。因此我们说,\u003Cb\u003E无条件的爱是可以被习得和强化的。\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2.\u003C\u002Fb\u003E \u003Cb\u003E“无条件的爱”不是什么?\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2.1 无条件的爱 不是 盲目的爱 (Blind Lov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述这种“接纳”并不等同于盲目认同,并不是让我们回避现实,无视对方的正面或负面的特点不顾一切盲目的爱。\u003Cb\u003E无条件的爱中的“接纳”是正视对方的本质(essence) 和理解对方的过程,你清楚地看见对方,而不是用自我欺骗维持爱。\u003C\u002Fb\u003E而这就很像是咨询关系中,咨询师对于来访者不评判的认识和理解。\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那些和伤害自己的人在一起,无底线忍受的人不是出于无条件地爱,他们只是盲目地爱。\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2.2 无条件的爱
不是 (病态)依赖共生的爱 (Co-dependent Love)\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对于“无条件的爱”的误解并不止“盲目的爱”这一种。还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无条件的爱就是尽力读懂对方心思,并时时刻刻无条件满足对方任何需求,甚至包括那些极为自私或苛刻的要求。\u003Cb\u003E而我们认为,这与其说是无条件的爱,不如说是一种病态依赖共生的爱(Davenport, 2013):一方因为另一方的付出而感到满足,而付出方也因为自己能够取悦他人 (people pleaser) 而感到快乐。\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但是,现实的关系中,病态依赖共生的爱常常容易因为一方的需求越来越难以满足,而另一方的付出得不到肯定而结束。(回复“共生”给公号,查看“什么是依赖共生关系?)\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不同于此,无条件的爱强调我们要首先学会无条件地爱自己,而不是放低自己取悦他人。因为只有当我们无条件地爱着自己,我们才能真正明白被无条件地爱着是什么感受,也才能学会无条件地去爱别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说,无条件的爱是一种可以被习得的行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然而,\u003Cb\u003ELancer, (2015) 指出,无条件的爱虽然存在,但它并不是一段关系的全部,而是在关系中偶尔闪现的幸运。\u003C\u002Fb\u003E他说,我们在亲密关系中相爱的时候,大部分时候总是有条件的爱,而有些时刻会出现无条件的爱,\u003Cb\u003E正是这些时刻的存在让亲密关系和一般的关系变得不同\u003C\u002Fb\u003E,变得更激烈、更扣人心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d41b3bcbe20d.gif\&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381\& data-rawheight=\&200\& data-thumbnail=\&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v2-d41b3bcbe20d_b.jpg\&\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u003Cb\u003E不同于爱,所有的关系都是有条件的\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人格心理学家Jeremy Nicholson认为,不同于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像是一种双方的合作。\u003Cb\u003E爱可以是一个人的事,但关系一定不会是一个人的事。\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认为,\u003Cb\u003E关系的产生与发展总是需要一定的条件,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无条件的关系。\u003C\u002Fb\u003E因为在关系中,双方(也可能是多方)都不可避免地要带入各自的想法,理由和抉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的成长环境、社会文化、个人经历、宗教信仰等等都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对人事物的偏好、癖好、品味,和个性化需求 (Lancer, 2015)。这些毫无疑问地将影响着我们投射在同伴关系、两性关系、甚至亲子关系中的“条件”。\u003Cb\u003E我们希望对方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和欲望,也希望Ta能符合我们对关系伙伴的条件定义。\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Farouk Radwan认为,\u003Cb\u003E那些我们童年未被满足的愿望\u002F需求影响着我们成年选择关系伙伴的条件。\u003C\u002Fb\u003E有时候,对于满足需求的渴望甚至成为了我们开始一段亲密关系的理由,而我们甚至可能对这样的渴望浑然不知。\u003Cb\u003E我们的需求和欲望隐含在我们对关系伙伴在外貌、个人风格、存在感、情感支持、以及其他所有Ta能为我们做的事之中,这些便是普遍存在于关系中的条件。\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一段关系总是建立在条件基础之上的。\u003Cb\u003E而健康的关系,需要双方都认识到自己在关系中的条件,并在不断的沟通和承诺中逐步对对方的条件有清晰的认知。\u003C\u002Fb\u003E这件事说起来似乎有些残忍——真实的东西往往乍一看显得残忍,却实际上能够最大程度保护我们。你和你的好朋友,是为什么能够形成和维持好友的关系?你和你的爱人?你和你的父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在咨询关系中,来访者和咨询师都有可能忘记条件的存在,而对关系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因为“误以为我们的关系足够好”,而作出让对方不舒服的行为(如过分入侵对方的私人空间)、或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如父母希望孩子一切服从自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清楚的认识到条件的存在,能够帮我们认识到各自的边界和不可突破的极限 (limits),\u003C\u002Fb\u003E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知道可以期待对方做哪些、不应该要求对方做哪些。这样就能够把自己在关系中的行为保持在不让双方不适的范畴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同时,一段健康的关系需要平衡付出与收获。在关系中一昧地付出与妥协只会让关系成为一边倒的控制\u003C\u002Fb\u003E(one-sided domination)和操纵 (Nicholson 2011; wikiHow, 2016)。\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c975e8c7c163e422bbabe.gif\&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63\& data-thumbnail=\&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v2-c975e8c7c163e422bbabe_b.jpg\&\u003E\u003Ch2\u003E\u003Cb\u003E如何无条件爱人\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h2\u003E\u003Cb\u003E且拥有有条件的健康关系?\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心理学家Welwood认为,\u003Cb\u003E无条件的爱是一段感情能够长久的关键。\u003C\u002Fb\u003E因为,我们为彼此的幸福不求索取的付出,以及无条件接纳和爱彼此本来的样子,能让双方都感受到亲密的连结和幸福。\u003Cb\u003E但它不是时时刻刻的,而是有些时刻的。\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同时,\u003Cb\u003E健康的关系是一段长久的感情的基础。\u003C\u002Fb\u003E因为,在健康的关系中,我们了解自身和他人的“条件”,从而能够平衡自己的付出与收获,使得关系得以长期持续。\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无条件地爱他人,首先要学会无条件地爱自己 (Davenport, 2013; Lancer, 2015; wikiHow, 2016)。只有当我们有能力无条件地接纳自己的不完美的时候,我们才能懂得如何无条件地接纳他人。也\u003Cb\u003E只有当我们学会无条件地爱自己的时候,我们才愿意相信自己值得被他人同样无条件地爱着。\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无条件地爱不能去小心翼翼的保护、也不是替对方做所有事。\u003C\u002Fb\u003E正如我们在 \u003Cb\u003E\u003Cu\u003E\u003Ca href=\&http:\u002F\u002Fmp.weixin.qq.com\u002Fs?__biz=MzI1OTAwNDc1OA==&mid=&idx=1&sn=0c2bd32d072cbc77c4ffd58e60ef2deb&scene=21#wechat_redirect\&\u003E失去了多少个可能的我,才有了现在的我\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u\u003E\u003C\u002Fb\u003E一文中所说的那样,遗憾和失败是成长的重要机会。\u003Cb\u003E过度“保护”不但不是为Ta的幸福快乐付出,反而会使Ta错失成长的机会,\u003C\u002Fb\u003E它更不是无条件的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任何一段健康的关系中都会有给予也有索取,只不过在有些关系中这种给予和索取很显然,比如咨询关系中,给予金钱、索取服务(关注、关心、爱);而在有的关系中,这种给予和索取更隐晦。即便是通常被认为无条件的亲子关系中,父母也会索取一些尊重、关心以及更深层次的心理需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此,平衡一段关系中的付出与给予,对维持健康的关系来说至关重要。对此,Shasta Nelson 提出了在关系中如何平衡付出与收获的六个原则:\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1.了解自己的极限,不要超越自己能力地付出。\u003C\u002Fb\u003E你需要对自己的能力和忍耐度有清醒的认知,因为长期超越能力的付出,会使我们陷入沮丧和自我怀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2.扩大社交圈。\u003C\u002Fb\u003E我们总是有许许多多的需求要被满足。扩大社交圈,可以让满足需求的任务被分散在更多不同的人的身上,也降低了对特定某一个人的不合理\u002F超负荷期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3.“平衡”并不意味着平等,即,我们所得到的、和付出的并没有绝对量化的对等关系。\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这种平等是说,一方面,我们的付出和给予无法在数量上对等,斤斤计较、害怕输赢并不是寻求平衡。另一方面,我们不能简单地要求对方给予和我们付出的东西一模一样的东西。付出和给予,是一个更意义化的过程,可能你们都在给出“关心“,但你们个人的经历决定了各自不同的表达、处理方式,也许你们给出同样东西的表现会截然不同。\u003C\u002Fb\u003E我们需要尝试去了解对方的需求和想法,而不是在“给予”中强加自己的偏好。\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KY主创有话说:\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我个人的体验是,无条件的爱并不想想象那样,只需要热情、只需要感受到强烈吸引力就能够达成,它需要的恰恰是成熟、是对复杂性的忍受度。\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另一点体会是,过去我曾认为,“救赎”存在于“无条件的被爱”里,后来我慢慢发现,“救赎”更存在于“无条件的去爱”里。\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都是很难解释的感受,懂的人会懂的吧。\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以上。\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837cd3de832edacaee754.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40\& data-rawheight=\&317\&\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050b2ba62fb59a90ad7c7ef5.gif\&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225\& data-thumbnail=\&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v2-050b2ba62fb59a90ad7c7ef5_b.jpg\&\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5e3bcde4e76f8bcd94dcdf6.gif\&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00\& data-rawheight=\&225\& data-thumbnail=\&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v2-5e3bcde4e76f8bcd94dcdf6_b.jpg\&\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想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问题,请关注KY心理课:\u003Ca href=\&http:\u002F\u002Flink.zhihu.com\u002F?target=https%3A\u002F\u002Fm.genshuixue.com\u002Fi\u002Fknowyourself%3Ffrom%3Dsinglemessage\&\u003E【KnowYourself】KnowYourself,宇宙中最酷的泛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跟谁学官网\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点击查看过往高赞回答:\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question\u002F2Fanswer\u002F\&\u003E年轻人千万别碰哪些东西?\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question\u002F2Fanswer\u002F\&\u003E有哪些看似很傻,实则聪明的行为?\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question\u002F2Fanswer\u002F\&\u003E恋爱中不合适就分手是什么心态?\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question\u002F2Fanswer\u002F\&\u003E为什么一部分女性不喜欢生孩子?\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question\u002F2Fanswer\u002F\&\u003E有哪些细微但是高效有用的习惯?\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References\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Davenport, B. (2013). Unconditional love: The key to lasting relationship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Hales, S.D. (1995). The impossibility of unconditional love. Public Affairs Quaterly, 9(4), 317-320.\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Lancer, D. (2015). Soulmates and unconditional love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Pool, L. (2012). Unconditional love: How to give it and know when it’s real\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Radwan, M.F. (2016). Unconditional lov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Welwood, J. (1985). On love: Conditional and Unconditional. The Journal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17(1), 33-40.\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wikiHow (2016). How to love unconditionally\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b97c6ab50e4b570dc22cc7e93c9d8040.gif\&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500\& data-thumbnail=\&https:\u002F\u002Fpic3.zhimg.com\u002Fv2-b97c6ab50e4b570dc22cc7e93c9d8040_b.jpg\&\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09:33:41.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77,&likeCount&:666,&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17:33:41+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v2-cceee5bc3e17ae397048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77,&likesCount&:666},&&:{&title&:&高校教授性侵女学生,他得到的不止是性|美国大学为何严禁师生恋?&,&author&:&knowyourself-1&,&content&:&\u003Cp\u003E近日,国内相继爆出多名高校教授性侵学生的丑闻。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陈小武性侵学生起,对外经贸大学、南昌大学都有学生站出来指控教授。目前陈小武已被撤职。\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后台有粉丝来留言问:“为什么德高望重的教授,会对学生做出这样的行为?他们不可以用其它方式获取性满足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们今天要谈的话题,除了可以回答上面这个问题,也可以用来回答“为什么心理咨询师不能和患者谈恋爱,如果患者是自愿的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及,我在纽约上学时曾问过老师的一个问题,“为什么学校要严禁老师跟班上的学生谈恋爱?师生恋不是很浪漫么?”\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为今天我们要谈的话题,是“性与权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c5f95ab0a42b574c1093c5.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483\&\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u003Cb\u003E人与人关系中交换的两个维度\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要理解这些教授为何偏要从学生身上获取性,首先要从人际关系中互动的两个维度说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每一段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都存在互动。你和朋友一起吃饭,你和同事一起工作,你和商贩发生买卖。吃饭、工作、买卖,这些就是\u003Cb\u003E人际互动的“内容”\u003C\u002Fb\u003E。但互动中,除了内容,存在着同样重要(甚至是更重要)的另外一个维度,即\u003Cb\u003E互动发生的“过程”\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心理咨询师们,就被训练不仅要关注自己和来访者互动中谈论的内容,更要观察互动的过程,比如来访在什么时候开始迟到,会小心翼翼地提出请求还是咄咄逼人地提出请求,等等。互动的过程往往比互动的内容更不容易被自身监控和伪装,从而更容易揭露出人的内心来。\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互动发生的过程,有双方自愿的,也有一方不自愿的。在上文北航教授性骚扰女学生的案例中,他不但获得了互动的内容,即性本身,同时也获得了互动过程带来的快感,即权力(Henriques, 2017)。\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与临床工作者指出,实质上,\u003Cb\u003E性侵犯是源于施暴者对于控制和支配的渴望。\u003C\u002Fb\u003E通过性暴力将受害者变为权力的客体,从而使施暴者的权力得以施展(Blay, 2017; Yonack, 2017)。\u003Cb\u003E福柯这样定义权力:权力的高低就是一个人能在多大程度上,不受对方的抗拒的影响,向对方贯彻实施自身的意志。\u003C\u002Fb\u003E显然,教授们在强迫学生的过程中获得的权力快感,是其它自主自愿的性关系中无法获得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曾经的一位来访者(为保护隐私,具体情节为虚构)有强烈的强暴幻想。Ta在互联网上参与了一个专门描写强暴幻想的论坛,事后又为此感到反复的自责和羞耻。强暴幻想中的快感,来自于“打破了她们原本端庄、清纯、不可侵犯的样子,感受到她们的无力反抗”。我问ta,你会认为ta的抵抗是一种害羞的享受表现么?ta说不,那是一种真实的抗拒甚至厌恶。当然,ta幻想中的快乐也正是来自“自身有权力不顾对方的抗拒贯彻意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幻想无罪,幻想和行动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u003C\u002Fb\u003E但这个社会中的确流传着一整套孕育强暴文化的不实的话语。比如,\u003Ci\u003E当她说不要不要,其实只是害羞。比如因为享受性的女人都是荡妇,所以拒绝性只是好女人的正常表现而已。再比如,通过征服阴道你可以征服一个女人的心,虽然一开始她们是抗拒的、但接着就会享受起来。\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我没有做过调查,不了解有多少男性真的相信这一套话语是“符合现实”的。但一定有一些男性心知肚明这并非事实,却不妨碍这套话语的继续流传。而它正成了强暴文化的温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566cfb216ce73efba0fba.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341\&\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u003Cb\u003E权势性侵:\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h2\u003E\u003Cb\u003E当权力介入,自愿还存在么?\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台湾以“权势性侵”去定义那些发生在权力不对等的关系中的“性”(郭晉吾,2017),这包括利用权力使自己在“性”上获益,比如与对方发生性关系,性骚扰对方等。台湾专栏主编Audrey Ko称之为:\u003Cb\u003E“以权力狩猎,交换自己性征服的战绩。”\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种权力不对等,不一定是“政治\u002F经济权力”,而指代的是更为“广泛”的权力,包括了任何在\u003Cb\u003E家庭关系、职场位置、师生关系、年龄差距、不同性别、性知识的丰富程度、社会地位\u003C\u002Fb\u003E等双方的差异中,所存在的一种\u003Cb\u003E权力不平衡\u003C\u002Fb\u003E,甚至是社会\u003Cb\u003E对贞操的要求\u003C\u002Fb\u003E也在人为制造着一种权力差距(比如发生关系后的女性被认为是低人一等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精神分析师Yonack(2017)指出,\u003Cb\u003E当弱势一方有所求,\u003C\u002Fb\u003E无论是工作、还是好成绩、晋升\u002F演出的机会等等,\u003Cb\u003E能够(帮助)实现这些需求的另一方便拥有了“权力”。\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由此可见,在上下级之间;在教授与学生之间;在咨询师\u002F医师与来访\u002F患者之间,都存在这种权力差异。拥有权力的一方,比如上级、教授、咨询师、医师,对于另一方,下级、学生、来访、患者,所施行的性侵犯便是一种“权势性侵”。\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耶鲁大学严禁老师与自己直接授课及督导的学生发生性关系,老师不可以督导任何发生过性关系的学生。老师禁止与任何本科生发生性关系。老师如有违反将受到直接处分。在加州,咨询师与来访者,或者结束治疗2年内的来访者,发生性关系,都属于性犯罪,咨询师执照会被吊销。在台湾,利用亲属、监护、教育、救济、医疗、公务、业务等关系获得性交机会,会被判处6个月以上5年以下的有期徒刑。类似的规定在欧美和港澳台地区还有很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学生可以主动自愿地爱上授课老师么?很多研究者认为,当权力介入,人们的知情同意就会丧失百分百的自主性。\u003Cb\u003E你究竟是爱上了对方,还是受到了权力的诱惑、威胁?很多时候可能自己都不会明白。\u003C\u002Fb\u003E而很多人在脱离了权力关系后,会为当初的投入感到后悔。\u003Cb\u003E为了避免这种可能的损伤,这些国家、地区、校方才会严禁任何可能存在的“用权力换取性利益”的事件。\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然,权力的角力也会从下向上发生。如果处在恋爱关系中的师生发生感情纠葛,处在劣势的学生有可能诬告老师,进行情感上的报复。对于违反规定的师生,惩罚的对象是教师,而不是学生,通常会被解雇或开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1cb661d26cdc220caa9b4c.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024\& data-rawheight=\&683\&\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u003Cb\u003E被入侵的不止是身体:\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h2\u003E\u003Cb\u003E自我也随之变得模糊、破碎\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Finkelhor 与Browne (1986)提出了性侵害创伤可能给受害者留下的4种负面心理影响,这些影响可能是长期的、深远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 创伤化的性体验:受害者对于性的感受和态度,在被性侵犯的过程中混乱了。Ta可能对性产生混乱、困惑、愧疚以及羞耻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 自我污名化:社会对于受害者存在一种\u003Cb\u003E“完美受害者”\u003C\u002Fb\u003E假想。一旦受害者不符合这种假想,就会被认为是自愿的,自找的。比如,当受害者在过程中存在生理“快感”;或者穿着性感;或者主动单独相处(比如约会性侵);或者受害者的确与施暴者之间存在亲密关系(比如婚内性侵),Ta在人们心中绝对的“受害者”的身份就会被质疑、被挑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当受害者接收到他们“坏、不洁、丢脸、自找”的信息,就会影响到他们自我的身份认同感。Porter等人(1982)提出“损坏物症候群”这一概念,受害者认为身体上的伤害无可逆转,自己就像一个残缺了的物品,伴随着恐惧、低自尊、压抑的愤怒、失去信任的能力、无法自主等反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 背叛:受害者发现他们所仰仗的人不可信,无法保护他们甚至给他们带来伤害。这种打击对于受害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来说是致命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4. 无力感:感到自身的虚弱是很多受害者持续多年、无法摆脱的感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而比起一般的性侵,权势性侵还有一些特殊的后果:\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权势性侵的受害者,比一般性侵更容易产生斯德哥尔摩症候群:觉得自己爱上了对方。因为这种权力关系导致的侵害常常是不止一次的,是长期的,并且由于双方之间权力不对等的关系,受害者难以拒绝和逃脱这种关系。所以他们可能会认知失调告诉自己\u003Cb\u003E“我一定是因为爱Ta,才愿意和Ta发生关系的”。\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权势者常常是上司、老师、救助者的角色,这会对受害者带来深远的负面影响,\u003Cb\u003E他们很难清晰地认识与这些角色间的边界,对“伤害”与“爱”之间的关系感到疑惑(尤其是对未成年受害者来说)。他们长大后更难处理好亲密关系,因为他们往往分不清喜欢和厌恶、欲望和伤害、爱和恨。\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对于没有经历过的人来说,这段描述可能显得遥远而晦涩。我的一位经历过被老师性侵犯的来访曾经告诉我,\u003Cb\u003E因为“诱捕”的行为看起来那么像是“友好”,以至于后来对于异性的友好感知混乱。但又不仅仅是警惕,她自身和更有权力的年长男性之间的边界,似乎也变得更模糊了——她的“友好”,有时在他人眼中看起来也像是“诱惑”了。\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此外,在亲密关系中,\u003Cb\u003E她总是在感受到对方对自己的渴望时产生厌恶,在对方不渴望自己时产生信任与爱慕\u003C\u002Fb\u003E——这当然是有问题的,\u003Cb\u003E亲密关系中渴望是重要的部分。但她说,这些反应仿佛被记录在了她的身体里,比她的理性更有力量。\u003C\u002Fb\u003E也就是说,她并没有力量决定自己是厌恶还是喜爱一个人,哪怕是不同时间里的同一个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而权势性侵,还有一些它特有的负面后果。\u003C\u002Fb\u003E权势性侵的受害者更难发声,因为他们往往被威胁。权势性侵,尤其是长期的权势性侵往往十分复杂。\u003Cb\u003E人们很难真正理解在权力关系不平等下,通过各种手段达成的性侵,也很难关注到受害者的无力,权势性侵的受害人往往会面临外界的“责问”:“你为什么不说不?你有拼命反抗吗?为什么发生了一次之后你们还保持原来的关系?”\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样的责问,对于那些长期性侵的受害者来说,是致命沉重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bbaf0dbcf39a80c99137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813\&\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u003Cb\u003E怎么办?她们怎么办\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h2\u003E\u003Cb\u003E我们又该怎么办\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研究性虐待的美国学者Judith Herman在《创伤与修复》一书中提出了五个创伤修复步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a. 安定:\u003C\u002Fb\u003E找到一个安全的环境,你在其中感到安心、不再担惊受怕,同时这个环境可以帮助你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b. 诉说:\u003C\u002Fb\u003E向你信任的朋友或治疗师诉说(或书写)自己的创伤,尝试在面对创伤的过程中接纳自己,理解创伤的发生不是自己的错,而创伤是可以被修复的。这个过程中建议有专业人士的陪同(比如心理咨询师、社工等),避免造成二次伤害。\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c. 转变:\u003C\u002Fb\u003E从诉说创伤的过程中转变自己对于创伤的回忆方式,把讲述方式转变为“自己克服了这么多”,感受自己在修复过程中的力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d. 建立:\u003C\u002Fb\u003E重新建立自己对不同关系的信任感,尝试一点点重新找回安全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e. 和解:\u003C\u002Fb\u003E尝试和自己,也和过去的创伤和解,尝试不将创伤当做自己身份认同最重要的一部分。再次找到自己的使命感与意义感。\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写在这里的短短五个步骤,可能是他们(包括男女及各种性别的受害者)大半生的时间。对于我们这个社会来说,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给所有不幸受害的人,创造出一个允许发声的环境。\u003Cb\u003E设想一下,假如你不幸有过这样的遭遇,你敢不敢站出来说,我是幸存者。你会不会担心自己因此受到评价、误解、甚至污蔑?你怕不怕你的伴侣、恋人因此觉得你的“价值”下降?你担不担心你的父母家人因此感到羞辱和丢脸?\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假如这些问题,你的答案都是怕、会担心,那就意味着这个社会——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为他们做得还不够。\u003C\u002Fb\u003E世界是很不公平的,在那些曾经遭受过性侵犯的人群中,她们再次受害的概率,要远大于从未受害过的人群第一次受害的概率。这就是“再受害”。你就是你所在的社会,你的社会让受害者持续受到伤害,让受害者持续为不幸的经历付出代价,这是你不应该允许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让我们首先代替她们发声,告诉社会错的是那些侵犯别人的人,错的是他们对权力的滥用,是他们对他人的不尊重。也让我们发声,告诉受害者们他们很不幸,他们也很顽强,我们尊重她们与创伤的抗争。沉默即共谋,不要做一个沉默的大多数,不要成为默许恶的共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请各位随手转发,发出你的呼吁。\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以上,It’s never too late to voice out.\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bafc489aa72.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494\&\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References:\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Browne, A., & Finkelhor, D. (1986). Impactof child sexual abuse: 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Psychologicalbulletin, 99(1), 66.\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Blay, Z. (2017). Sexual harassment isn’t aboutsex, it’s about power. The Huffington Post.\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Henriques, G. (2017). Why sexual aggression isabout both sex and power. Psychology Today.\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Herman, J. (1997) . Trauma and recovery:the aftermath of violence - from domestic abuse to political terror. New York:Basic Books.\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Porter, F. S., Blick, L. C., & Sgroi, S. M.(1982). Treatment of the sexually abused child. Handbook of clinicalintervention in child sexual abuse, 109-145.\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Yonack, L., (2017). Sexual assault is aboutpower. Psychology Today.\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Ko, A. (2017). 性別觀察:權勢性侵,別用“我愛你”強暴我. Womany\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郭晉吾(2017). 為什麼職場遇到性侵,總是受害者離開?性侵的重點不是性,是權力!\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勵馨社會福利事業基金會(2017). 揭開權勢性交的黑幕. The Garden of Hope Foundation.\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13:46:01.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36,&likeCount&:1867,&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1:46:01+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v2-1f1a15fbd4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36,&likesCount&:1867},&&:{&title&:&最好的伴侣之间需要一点“欺骗”|研究说:拥有以下6个特点的伴侣比较容易幸福&,&author&:&knowyourself-1&,&content&:&\u003Cimg src=\&v2-33a8ef93ebf1bfb8f4f2.gif\&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99\& data-rawheight=\&281\& data-thumbnail=\&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v2-33a8ef93ebf1bfb8f4f2_b.jpg\&\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破坏一段亲密关系有千万种方法,维持一段好的关系却很难。究竟是相似还是互补的性格会更幸福?“秀恩爱”真的分得快吗?幸福的感情中,两个人会完全真实地看见对方么? \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之前,我们整理和总结了一系列关于“什么样的伴侣容易获得长期幸福”的研究。当伴侣之间存在以下6种情况时,比较容易获得幸福。\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1. 其中一方懂得适当地欺骗自己,“美化”对方。\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当我们爱上一个人时,总是希望能够了解到对方最真实的一面,知道“Ta是谁”,Ta拥有哪些优点和缺点。不过,2011年的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想要更幸福,有时候你也需要一点“自欺欺人”的幻想,来将Ta定义为一个符合你期待的完美形象,即便这个形象与现实不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研究者对200对伴侣进行了三年的跟踪调查。他们发现,有一部分人会“理想化”(idealize)自己的另一半。在他们的描述中,伴侣的人格特质几乎完全符合自己心目中对完美伴侣的想象,即便自己真实的伴侣并不存在这些特质(连他们的伴侣自己都承认并不具备这些优点)。\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当研究者将他们“理想化”的程度和对关系的满意度做比对时,发现二者成正比:越对另一半拥有“积极的幻想”的人,越容易在关系中感到快乐。\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对伴侣的美化还会使幸福更持久。从下图可以看到,尽管对伴侣“理想化”水平较高和较低的人,对关系的满意度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逐渐下降,但那些“戴着玫瑰色的眼镜”看待另一半的人,满意度下降的速度明显更慢。\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b59fddfac0a2e505eb0d.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849\& data-rawheight=\&565\&\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但必须要提醒大家,这一条的意思并不是说为一些虐待性的关系寻找借口、自欺欺人。\u003C\u002Fb\u003E前提是当你在一段坚实、健康的关系中时,适当麻痹自己,“欺骗自己”对方有多么优秀,会让你在这段感情中的幸福感真实提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2. 拥有一套只有你们才能听懂的语言。\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你和Ta之间,是否有一种“只有你们才能听懂的语言”?\u003Cb\u003E伊利诺伊大学的研究者发现,当伴侣之间拥有一套只属于他们自己的、秘密的话语体系时,会更容易感到幸福。\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John Gottman的研究发现,很多幸福美满的夫妻拥有一个共同点:他们能够通过一些陌生人听不懂的语言来交流,比如类似接头暗号的词语和表述方式,有时他们甚至不用言语交流,只凭借微妙的语调、语气就能知道对方在说什么。而那些关系紧张的伴侣则没有这些和对方“心领神会”的时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研究者认为,这些词语、句子和表情往往包含了他们共同的经历和情感,当他们在运用这套语言体系交流的时候,也会勾起他们对过去的美好回忆,同时感到和对方更亲密。这会让他们觉得“我们之间的关系是特别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3. 有相似的金钱观,不为了钱吵架。\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金钱永远都是影响亲密关系和婚姻的重要因素。不过,伴侣的幸福程度和你们有多少钱关系不大,但与你们对金钱的态度是否一致则有很大关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Jeffrey Dew的研究表明,\u003Cb\u003E那些很少在金钱问题上产生分歧的夫妻,比起基本上每个星期都要在钱的问题上发生冲突的夫妻来,离婚的概率低30%。\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且,对于那些在金钱观上冲突较大的伴侣,矛盾往往会在关系的早期就显现出来。他们可能在约会没多久的时候,就因为饭钱该由谁来付而引起争执;又或者在节日时,一方会因为另一方买了又便宜又难看的礼物而气恼。如果你们结了婚,在收入如何分配、有多少人用来投资和教育子女,如何应对财务危机等等方面,也总会遇到源源不断的争执。\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而另一些伴侣不会为钱吵架,他们拥有更相近的金钱观/消费观,这既包括在大的方面,是倾向于存钱还是消费,买房还是享受,也包括在具体每笔花销上该如何利用。他们共同制定与财务有关的计划和守则。研究显示,这样的伴侣获得了更满意的关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8d47bd00d0b4cedcb365728eed7b36e6.gif\&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40\& data-rawheight=\&240\& data-thumbnail=\&https:\u002F\u002Fpic1.zhimg.com\u002Fv2-8d47bd00d0b4cedcb365728eed7b36e6_b.jpg\&\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4. 爱秀恩爱其实会让关系更好,而不是更差。\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研究又一次让我们失望了:\u003Cb\u003E那些在社交网络上经常秀恩爱的情侣,竟然拥有更高的关系满意度。\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研究者针对异性恋大学生情侣进行了一项新研究,结果表明,那些在Facebook上公开自己与另一半的恋情、更多地晒出和伴侣的亲密照片、并在页面上保持与伴侣密切互动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和伴侣的长期恋情也更加稳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研究者Catalina Toma 认为原因可能在于,一方面,他们在社交网络上的亲密互动和分享,本身就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亲密的表现和结果;另一方面,这样的互动也会增进他们对彼此的信任——毕竟,这一代年轻人和社交媒体已经密不可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5. 在关系中的每个重要阶段都清醒地达成共识。\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每一段亲密关系都会有一些“关键事件”。上床,说“我爱你”,确认彼此是男\u002F女朋友,同居,订婚,生子——在你们进展的每一步,你们是否都就这些行为达成了一致意见,还是仅仅是顺其自然?\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006年,Scott M. Stanley和Galena Rhoades对亲密关系的风险因素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的论点。他说,\u003Cb\u003E你可能会觉得“情到深处,无需确认”,但研究表明,在每个过渡性、转折性的事件上,如果是在双方进行充分的沟通、达成一致决定的情况下发生的,这样的伴侣会拥有更长久、稳固的恋情。\u003C\u002Fb\u003E而如果这些行为都是自然而然地发生,既没有经过考虑,也没有在事后进行确认,那么无论是对于结了婚的还是没结婚的伴侣,都会在今后长期的关系中显现出负面影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此,当你们正在做出对亲密关系具有重大意义的行为时,不要觉得羞于启齿,认真的处理方式是:\u003Cb\u003E确认在关系的每一步中,你们对彼此情感和关系的认识都在同一层面上,并且共同思考这样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以及为此应该做的准备。\u003C\u002Fb\u003E不要总觉得“我们都上了床,我们应该是男\u002F女朋友了吧”,“Ta都带我见了家长,肯定准备和我结婚了”,“既然怀孕了,那就生下来吧”,对方未必和你的想法一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6. 在“冲动”程度上,双方比较接近的伴侣比较幸福。\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研究人员还单独探讨了我们人格中的“冲动”(impulsivity)特质。过去我们往往会认为“容易冲动”会给亲密关系的满意度带来不好的影响。在常人的想象中,如果恋爱的双方都比较冲动、易怒,可能两个人会有更多的冲突、争吵。但2016年的一项新研究显示并非如此。\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Jaye L. Derrick的研究表明,两个人都冲动的时候,会比只有一个人冲动更好。伴侣中,当只有一方容易冲动,另一方冲动水平较低的时候,会增大争吵的几率,降低关系的质量;然而,如果两方的冲动水平相似(无论是都容易冲动,还是都不容易冲动),都反而会使他们的长期关系质量更好。\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研究者认为原因可能在于,当伴侣的冲动水平都比较高时,尽管有可能会引发更多的冲突,容易对一些小事过度反应,但他们也会用相同的视角去看待和欣赏事物,拥有更相近的价值观和目标,他们也会共同地“冲动”地享受生活,比如时不时心血来潮,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些都会提升他们关系的幸福程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你和你的Ta之间的关系存在以上的特点吗?欢迎在评论里和我们分享~\u003C\u002Fp\u003E\u003Cimg src=\&v2-cfe0cf8c177c1b2dfa03141.gif\&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05\& data-thumbnail=\&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v2-cfe0cf8c177c1b2dfa03141_b.jpg\&\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想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问题,请关注KY心理课:\u003Ca href=\&http:\u002F\u002Flink.zhihu.com\u002F?target=https%3A\u002F\u002Fm.genshuixue.com\u002Fi\u002Fknowyourself%3Ffrom%3Dsinglemessage\&\u003E【KnowYourself】KnowYourself,宇宙中最酷的泛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跟谁学官网\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点击查看过往高赞回答:\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question\u002F2Fanswer\u002F\&\u003E年轻人千万别碰哪些东西?\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question\u002F2Fanswer\u002F\&\u003E有哪些看似很傻,实则聪明的行为?\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question\u002F2Fanswer\u002F\&\u003E恋爱中不合适就分手是什么心态?\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question\u002F2Fanswer\u002F\&\u003E为什么一部分女性不喜欢生孩子?\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question\u002F2Fanswer\u002F\&\u003E有哪些细微但是高效有用的习惯?\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References:\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Derrick, J. L., Houston, R. J., Quigley, B. M., Testa, M., Kubiak, A., Levitt, A., ... & Leonard, K. E. (2016). (Dis) similarity in impulsivity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A comparison of volatility, compatibility, and incompatibility hypotheses.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61, 35-49.\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Murray, S. L., Griffin, D. W., Derrick, J. L., Harris, B., Aloni, M., & Leder, S. (2011). Tempting fate or inviting happiness? Unrealistic idealization prevents the decline of marital satisfaction.Psychological Science, 22(5), 619-626.\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Stanley, S. M., Rhoades, G. K., & Markman, H. J. (2006). Sliding versus deciding: Inertia and the premarital cohabitation effect*. Family Relations,55(4), 499-509\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15:00:14.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185,&likeCount&:2677,&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3:00:14+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4.zhimg.com\u002Fv2-d182ddc2d0cb8a47b980bca66a6f4235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185,&likesCount&:2677},&&:{&title&:&“依赖无能”:我就是不喜欢依赖别人 | 研究:他们为什么在情感中如此疏离?&,&author&:&knowyourself-1&,&content&:&\u003Cp\u003E前两天,在后台看到了这样一条粉丝留言:“KY你好,我发现自己是一个特别不会依赖别人的人。虽然我也会感到孤独,但每次向别人求助、提要求,我都会感觉不舒服,于是大多数事情上我都选择了自己扛下来。以前我没觉得这有什么问题,但后来我男朋友总是跟我抱怨他在我身边找不到存在感。我想问,人一定要依赖别人吗?我这样有问题吗?“\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位小伙伴的烦恼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读到的一个叫“依赖无能(counter-dependency)“的概念。据临床心理学家Jonice Webb的总结,以下这些信号能够帮助你判断自己是否是一个依赖无能者:\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1. 有人会用“冷漠”来评价你\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2. 你希望给他人留下独立、强大的印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 爱你的人曾抱怨你在情感上过于疏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4. 你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5. 向他人求助对你来说异常艰难\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6. 在太过亲密的关系中你会感到不适\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7. 示弱或是暴露自己的脆弱会让你感到极其不舒服\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8. 你时常会感到孤独,即使身边有亲人和朋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你发现你自己也是、或是身边也有这样的依赖无能者,今天的文章也许会给你一些帮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u003Cb\u003E不会依赖别人的人是什么样的?\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美国心理学家Janae Weinhold和Barry Weinhold(2008)在他们所著的关于依赖无能的书中指出,这个人群对于依靠别人这件事是心怀\u003Cb\u003E恐惧\u003C\u002Fb\u003E的。他们乍看之下可能是强大、自信,甚至是很成功的,但在内心他们其实脆弱不安,虽然害怕,却又隐隐渴望着亲密。\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如果这个人群中存在一句共通的咒语,那一定是\u003Cb\u003E“我不需要任何人”\u003C\u002Fb\u003E——对别人这样说的同时,也在内心这样告诉自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从行为上来看,他们会尽可能地回避对他人的需要,\u003Cb\u003E如果不得不依靠别人或者寻求外界的帮助,他们会感受到强烈的羞耻和尴尬,甚至还会因此厌恶自己。\u003C\u002Fb\u003E这种依赖也包括情感上的,比如在自己非常难过、孤单的时候也不愿意告诉身边的人,寻求慰藉与关怀。\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与依赖别人相比,他们相对更能接受被别人依赖。但比起这样,他们更希望别人也不要依靠自己。因为,\u003Cb\u003E依赖无能者往往对“依赖”这件事本身抱有负面的评价,认为“自己的事就该自己做”。他们不喜爱、也不擅长应付来自他人的依赖。\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于是,在人际交往中,他们有“逃避人际交换“的倾向。也就是说,最好你是你,我是我。\u003Cb\u003E对他们而言,似乎只有避免你来我往的付出,才能获得“孤岛般的独立”。\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因此,依赖无能者最大的问题就是,\u003Cb\u003E他们无法与他人建立深刻的联结和长久的关系。\u003C\u002Fb\u003E他们身边可能也不乏朋友和熟人,但那些试图亲近他们、与他们建立联结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在某个时刻发现和他们之间像是隔了一堵墙——到了一个点就很难再靠近。\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是因为依赖无能者鲜少在人前暴露自己的脆弱,让他们的伴侣和身边亲近的人时常产生前文留言中说的“找不到存在感”的挫败心情,好像自己的存在对对方而言是可有可无的。\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另一方面,依赖无能者即使面对亲近的人,也会把得到和给予的关系算得格外清楚——“你帮了我一次,我一定要在下一次帮回来”。长此以往,对方难免会感受到他们的疏远和“客气”。\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依赖无能者并不是从不会有依赖别人的冲动。在一些波动的瞬间里,他们会明确地感受到自己想要亲近、依赖他人的愿望。\u003Cb\u003E但他们却会对人际交往中各种微小信号的过度解读,极其容易将他人的一句话、一个表情理解成对他们的拒绝,从而一瞬间就打消自己的念头。并从此用更加严实的“外壳”武装起自己。\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依赖无能者不是发自内心的不想要依靠别人,也不是不渴望亲密的联结。只是,表达需求对他们来说是那么困难,所以他们的需求常常会以别的形式表达出来。\u003Cb\u003E比如,他们可能经常让别人听到、看到自己的抱怨,却又拒绝帮助;甚至去指责、控诉对方没有做好,来别扭地表达自己需要对方的事实。\u003C\u002Fb\u003E由于表达需要的方法是负面的,关系反而可能变得更加糟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u003Cb\u003E无法依赖别人的实质是什么?\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1. 无法依赖别人与自身的匮乏感相关\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在成长过程中,如果长期感到需求无法被自身拥有的资源所满足,就会产生一种长久的匮乏感。\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种匮乏感不一定是客观上的贫穷,也有可能是家长主观告诉他们的。比如,有一些家长由于自身的匮乏感,或是不懂得正确的教育方法是怎样的,他们会习惯于夸张地跟孩子强调:“我们家很穷,你要节约”、“养你太费钱了,我们都快要养不起了”、“也不知道花这么多钱养育你,你长大后能赚几个钱”……\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在这样的匮乏感中长大的孩子会建立起一种脆弱的自尊感\u003C\u002Fb\u003E——一种“我没有”的低人一等的感觉从年幼时就和他们如影随形 。\u003Cb\u003E对于一般人来说,接受别人的付出,带来的感受是温暖;但对他们而言,接受别人的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的,更多是虚弱和没有力量——他们不会感到在这种交换中自己与对方是平等的,而会感到自己不得不承受了他人的“赐予”,ta会不自觉的把自己放在更低一级的位置上,又因为这种感受被刺伤。而这种感受正是来自于他们童年那些匮乏的经历。\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他们会认为,需要依赖别人、接受别人付出的那一方是更加弱势的、低姿态的,即使事实并非如此。他们排斥将自己置于这样一个弱势的情境中,就算不得不接受了他人的付出,他们也会想方设法地“还回去”,来恢复内心的平衡。\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2. 无法依赖的本质也是信任感的缺失\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Weinhold(2008)在书中指出,我们在三岁以前需要完成最重要的两件事情:一是与父母的情感联结;二是从心理上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依赖无能的形成则是因为没能完成与父母之间健康的联结与分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情感联结的建立是健康的分离发生的前提。这种情感联结指的是,父母会肯定孩子表达自己,会在他们需要依靠时给予支持和帮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明白,自己的情感需求是正当的、合理的,他们不管在感到开心、难过、迷茫还是脆弱时,都有地方可以去,都有人可以依靠。\u003Cb\u003E而我们的安全感,以及对他人、对世界的最初的信任感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被建立起来的。\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这种情感联结带来的信任感包含了三个方面:第一,相信自己对他人的需求是被欢迎的;第二,相信他人有意愿且有能力帮助自己;第三,相信依赖他人、提出需求这个举动不会带来针对自身的负面评价,对方不会利用自己暴露出来的脆弱反过来伤害自己。\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但,如果在本该与父母建立情感联结的阶段,我们感受到自己的情感需求既不被鼓励也不被接纳,甚至总是在想要寻求依靠的时候感受到了负面的信号。比如,虽然父母为自己付出,也接受了自己的依赖,但他们的态度却总是给孩子一种“我在给他们添麻烦”的感觉。如此一来,孩子就会对这个世界和他人产生出一种不信任的感觉。\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上面说到,我们要先建立起健康的情感联结,才能够在成长中完成与父母的分离,实现真正的独立。\u003Cb\u003E这种“分离”并不是物理上的,而是在精神上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可以有自己独立的想法、情感和决定。\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这是因为,我们能够从健康的联结中获得一种自信——从他人对自己的接纳中,我们也认可了自身。所以,我们才会开始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自己的感受是有价值的,从而也有能力从自己的内部感受出发,去为自己的人生做决定。\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而那些没能形成情感联结的孩子,有一部分会走上错误的分离道路。他们看似非常独立,但其实这种独立并不是从他们内心的感受出发的,而是即使当内心感受到对他人的需求时,也强迫自己不去这样做。\u003C\u002Fb\u003E他们这种“独立”实际是基于别人对自己的评判——他们只是在做一个别人眼中的独立的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h2\u003E\u003Cb\u003E依赖无能者要如何学会依赖,\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h2\u003E\u003Cb\u003E建立真实的联结呢?\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h2\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1. 认识到你对依赖的恐惧\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想要消除你对依赖和脆弱的恐惧,你需要先意识到自己的恐惧。有很多依赖无能者都不明白自己这种不依赖别人的状态并不是因为不想,而是因为不敢。为了帮助自己认清,你可以试着问自己几个问题:\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你是否因为不会依赖而失去了很多本可以获得的帮助、支持和机会,使你在很多时候让自己处于一个不利、甚至不公平的位置上?\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不会依赖别人这件事是否常常让你感觉自己孤立无援,在这个世界上是孤孤单单的一个人?\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 “不依赖别人”是否总是变成阻碍你和他人关系的绊脚石,让你感受到不到人与人之间联结的深刻和丰富,而这给你带来了痛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可以发现,判断的关键在于你的这种不依赖,或者说是“独立”带给你的究竟是快乐还是痛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u003E2. 承认和尝试交流你的恐惧\u003C\u002Fb\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有时候,在和他人的关系中表达需求和脆弱可以从告诉对方你有多害怕开始。你可以明白地告诉对方,你有隐藏的无法被表达的事实和情绪,或者在想要表达的时候,是什么原因可能令你感受到不安全,或者在你曾经试探时,是否是对方的反应和举动令你犹豫和退却。你们可以共同分析这种恐惧的来源,这将对你进一步表达提供有效的帮助。\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你们对彼此的依赖,是逐渐展开和深入的。\u003Cb\u003E你的每一次表达都仿佛一种测试,当一次次被证明,你的不安全感是多余的,对方能够接纳、能够让你依赖,并且未曾离开时,你们的信任关系就会更加坚固,表达脆弱和依赖对方也变得越来越自然,你们也会更深入地了解对方、建立联结。\u003C\u002Fb\u003E而如果“脆弱测试”的结果证明,Ta并不能给予你想要的回应,Ta的表现是冷漠的,甚至是伤害你的,那么也有助于你进一步地评估和决定这段关系。\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你需要知道,相互依赖对于一段关系而言是必不可少的养分,而不是负担。一个真正爱你的人,也会在你向Ta寻求依靠的过程中获得安全感,以及对这段关系的信心。\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3. 从小事开始练习依赖\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虽然你已经让对方明白了你的恐惧,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在哪里,你也要知道学习依赖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你可以从很小的事情开始,比如在你感冒生病的时候,请求对方帮你倒一杯水、买一盒感冒药。从这样相对积极的小事做起,要比一开始就让对方帮自己一个大忙,或者“掏心窝子”要简单。\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今天的文章你中枪了吗?或者,你有遇到过这样的伴侣吗?留言跟我们讨论哦~\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KY作者 \u002F 咯咯\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编辑 \u002F KY主创们\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想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问题,请关注KY心理课:\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link.zhihu.com\u002F?target=https%3A\u002F\u002Fm.genshuixue.com\u002Fi\u002Fknowyourself%3Ffrom%3Dsinglemessage\&\u003E【KnowYourself】KnowYourself,宇宙中最酷的泛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跟谁学官网\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点击查看过往高赞回答:\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question\u002F2Fanswer\u002F\&\u003E年轻人千万别碰哪些东西?\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question\u002F2Fanswer\u002F\&\u003E有哪些看似很傻,实则聪明的行为?\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question\u002F2Fanswer\u002F\&\u003E恋爱中不合适就分手是什么心态?\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question\u002F2Fanswer\u002F\&\u003E为什么一部分女性不喜欢生孩子?\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www.zhihu.com\u002Fquestion\u002F2Fanswer\u002F\&\u003E有哪些细微但是高效有用的习惯?\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i\u003E点击查看相关微信文章:\u003C\u002Fi\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a href=\&https:\u002F\u002Fmp.weixin.qq.com\u002Fs?__biz=MzA4NjcyMDU1NQ==&mid=&idx=1&sn=d50dfc82ce9f3ef19da498f227fe208a&chksm=9fc6c9b0a8b140a0aaa981e4c0e95205afc9b67a0c296f7dc3e8#rd\&\u003E“依赖无能”:我就是不喜欢依赖别人 | 研究:他们为什么在情感中如此疏离?\u003C\u002Fa\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References:\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Henriques, G. (2014). Signs of Counter-Dependency. Psychology Today.\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Weinhold, J.B., & Weinhold, B.k., (2008) The flight from intimacy : healing your relationship of counter-dependency, the other side of co-dependency.\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Webb, J. (2017). The Curse of Counter-Dependence. Psych Central.\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u003C\u002Fp\u003E&,&updated&:new Date(&T15:43:52.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272,&likeCount&:1308,&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sourceUrl&:&&,&publishedTime&:&T23:43:52+08:00&,&links&:{&comments&:&\u002Fapi\u002Fposts\u002F2Fcomments&},&url&:&\u002Fp\u002F&,&titleImage&:&https:\u002F\u002Fpic2.zhimg.com\u002Fv2-5de98f35a8be72ac56e46c_r.jpg&,&summary&:&&,&href&:&\u002Fapi\u002Fposts\u002F&,&meta&:{&previous&:null,&next&:null},&snapshotUrl&:&&,&commentsCount&:272,&likesCount&:1308},&&:{&title&:&我为什么总做不好人生选择? | 你对自我的判断准确么&,&author&:&knowyourself-1&,&content&:&\u003Cp\u003E最近收到两条有意思的、都是关于“郁闷”的的留言:\u003Cbr\u003E\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KY小姐姐,我最近特别郁闷。之前主管给了我一个晋升的机会,我当时担心自己的能力无法应付新职位的压力和挑战,便没有立刻答应。但不多久,我就看到另外一位同事被提拔了,可我觉得她和我能力其实差不多。类似的事不是第一次发生了,错过了很多机会。为什么我总是这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现在独自一人在陌生的城市里闲逛,心里抑制不住的难过,又不知道还能告诉谁。当初是我自己决定要离开家闯荡,跟女友异地。我本以为自己不仅能够打拼出一番事业,也能远程维护好和她的关系,但现实是两方面我都处理地很糟糕。从高考开始、工作、恋爱,我都常常做不好我明明觉得自己可以做好的事。真的很郁闷。”\u003C\u002Fp\u003E\u003Cp\u003E这两条留言看似毫不相关,但在我们看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可不可以有一个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