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诚意找工作!广东(东莞虎门找工作或深圳)哪里有好点的…

  2003年8月来到东莞,当时东莞正处于高速发展期,来到东莞,就听到东莞的有钱,什么长安女的出嫁都陪汽车,谁家的树被移动了,政府赔了几十万等等,然后治安就特别乱。已经快10年了,我就说说东莞的经济发展。
楼主发言:36次 发图:0张 | 更多
  东莞市,是中国广东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有“世界工厂”之美称,是中国近代历史开篇之地,为“广东四小虎”之一。东莞市西临珠江口,与广州市、深圳市、惠州市接壤。东莞1985年撤县建市(县级市),1988年升格为地级市。东莞市辖28个镇、4个街道;386个行政村、205个社区。全市总面积2465平方公里,2011年东莞市户籍人口为184.77万人,外来暂住人口为413.62万人,常住人口为825.48万人。截至2011年,港澳同胞约100万人,海外华侨约30万人,是著名的华侨之乡。面积:2465平方公里;  -------------------------------------------  2008年以前,东莞外地加本地人口约1200万人,东莞人口和土地红利,让东莞发展了很多年。
  东莞GDP增速是全省最后,6.1%,说明“借”来的东莞,迟早要还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当初,东莞是如何走过来的,东莞究竟是谁?  改革开放初期的东莞,依然是一个十足的农业县,工业基础十分薄弱,除了一些传统的草织、腊肠和一些烟花炮竹等加工业外,和内地一样以农业生产为主。穷怕了的东莞人大批逃港,冒着生命危险游泳过香港,一些人幸运落脚香港,凭借着自己勤劳艰苦创业,并掌握了一定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  1979年,邓小平划的一个圈改变了深圳,也改变了东莞。此时,恰逢香港制造业成本上升,在东莞便宜的土地、人力等有利条件吸引下,一些在港的莞籍乡亲荣归故里,搞起了“三来一补”。  “三来一补”是一种门槛极为低下的加工贸易形式,外商提供技术、资金、原材料,本地只需要提供土地和劳动力,便可以大规模发展。因此,聪明的东莞人开始 “筑巢”,修建了厂房、拉直了道路,为外商的进驻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自然而然,东莞的第一批外商是港商,第一批外企主要是港企。譬如,现任龙昌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主席梁麟,土生土长常平人,1961年,年仅12岁的他独自偷渡到香港,后在香港创业成功,上世纪80年代返回东莞创办了多家玩具厂。  正是一大批原本出生在东莞“梁麟们”的回归,才让东莞外资企业数量急剧增长,最终盘活了东莞经济,实现了东莞经济的第一次腾飞。因此,香港是东莞“借船出海”战略中借到的“第一条船”。  直到今天,侨资依然是东莞外资的主体,据本人所知,截止去年年底,来自港澳台、东南亚等地的侨资投资,依然占东莞外资的60%以上。  在东莞早期的产业结构中,港资企业主要集中在玩具、纺织、服装等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的产业。这种简单而实惠的“三来一补”让东莞尝尽了甜头,使东莞由一个农业县开始向加工贸易为主的制造业城市的转变。港资企业在东莞的繁荣发展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让香港遭受沉重打击,资本市场一泻千里,受此牵连,广东外贸出口下降,内需不足,金融业告急,国家迅速调集380亿借款到广东,广东的各个市都纷纷向省里伸手要钱,唯独东莞没有。东莞不仅没有要钱,反而借钱给别人。  恰恰是东莞金融行业在亚洲金融风暴中的良好表现,让东莞眼看就要失去香港这条船之时,另一条更大的“船”找了过来,这就是台湾。  起初,大陆并不是台商的首选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土地、人力成本的提高,台湾的制造业开始向东南亚国家转移,一番折腾后,由于文化差异、基础设施落后等等方面的原因,台商不得不退出东南亚,后在港商的介绍和牵线下,随港商一路向北来到了东莞。东莞低廉的土地、人力成本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了大量台商的涌入,台商们的涌入,不仅带动了东莞经济的二次腾飞,更让东莞的产业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电子信息开始成为东莞的主导产业,东莞的工业开始升级了。这就是东莞所谓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东莞借来了第二条大船。  两条船的同时发力,成就了东莞“世界工厂”的美誉,更将东莞外向型经济模式推向了巅峰,创造的东莞模式更是成为与温州模式、苏南模式齐名的中国三大经济发展模式。  其实,表面上光鲜亮丽的东莞其实是一座“借”来的城市,是在改革开放中依靠“借船出海”,向外借资金、借技术、借市场,再向内地借劳动力,本地提供低廉的土地等基本设施,从而让东莞由一个默默无闻的农业县崛起为中国最现代化的工业城市之一。  正如香港古惑仔电影中的台词一样,出来混的,迟早要还的。东莞两条 “借”来的大船,也迟早要还的。
  转发 肖五木  进出口放缓?工业生产大幅回落?两个大大的问号在脑海里不断地闪现。作为一个亲身亲历了那场可怕08金融危机的老“新莞人”,我的第一反应是,东莞的进出口情况怎么样了?  果不其然,仅仅两天之后,东莞海关就发布了统计数据,今年1月,东莞外贸进出口同比减少了17.8%,虽然2月份有所回升,但整个1月到2月,东莞的外贸进出口比去年同期也是几乎没有什么增长。  早几天和几个做企业的朋友喝茶,一个朋友是做服装的,原来是一家三来一补企业,后来改制成功,如今是一家品牌服装企业,还是广东省著名商标,这位朋友告诉我,2月份的出口形势比1月份更惨,原因是以前的一个老客户在破产了,2月份一下子损失了几十万的订单。朋友说,这是他做外贸以来第一次遇到这种事情,哪怕在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也没有出现过。  事实上,去年下半年和今年年初以来,东莞一些官员就在频频流露不安情绪,搞了中小企业生存状况调查,出台了10亿元融资新政。  这种架势让人很容易又联想到08年的情景,当时在外贸出口急剧下降的情况下,东莞政府迅速出手,打包出台了10亿元融资等多个扶持政策。  2008年的惨状会不会再次出现?
  一座似乎正在迷失的城市
肖五木  不要以为只有本人忧国忧民,其实东莞的领导们比咱更急。金融危机爆发后的这三年多来,东莞的确做了很多事情,但感觉有点一拳打在棉花上的味道。  先来看看出口转内销,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台博会,(东莞是大陆台资企业最为集中的城市)。近日有媒体报道称,第三届台博会将在4月19日举行,届时将有2万余种商品亮相,市民可以免费进场体验台湾特色小吃。我看到这个消息时的第一反应是:这次又可以大饱口福了!  去年台博会上,遇到一家位于东莞石碣镇的电子企业,当时还和该企业老板聊了很久,参展结束后,他告诉我展会上毫无收获,不仅没有找到合适的经销商,倒是从一个卖茶叶的台湾老乡那里,买到了一罐较为正宗的台湾茶叶。  还有许多生产皮具的台湾企业,由于找不到经销商,最后一天干脆摆起了地摊,做起了小买卖。我曾经在那里买过一个包,“dunhil(登喜路)”的,当时叫价300,最后以80元成交。  台博会的尴尬境地不过是东莞台资企业转型的一个缩影。台湾有一家在东莞非常知名的家具企业(名字在这里就不点明了),不论在企业界还是政界都相当有名望,从2003年起就开始做内销,但直到去年才建立第一个内销基地。老板告诉我,中国大陆市场机制并不完善,社会也不够诚信,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建渠道搞内销太难了。  嘿嘿,既然搞内销不行,那就重新去找新的外资吧。去年的日本3?11大地震给东莞带来了一次绝佳机会,一大批日本本土产业急需向外转移,东莞也反应迅速,很快跑到日本去招商,但几番折腾,除了日本电产、京瓷、日立化成、恩斯克等公司表示“有意”扩大在莞投资外,并没有新招到一家很知名的日资企业。  “对外”招不到资,那就向内地求援吧。2011年3月,广东派出了豪华阵容赴京招商,与70家央企签订了2万亿元的大单。几乎每个珠三角城市都是满载而归,惟独东莞黯然神伤。这份沉甸甸的大单中,广州分到了3799亿,深圳4700亿,连区区江门、中山、珠海都超过了千亿,而咱东莞只有30来亿。周边兄弟城市用活生生的事实,给了东莞的一记响亮的耳光——东莞,你不要再不高高在上了。  说到这里,大家也许就明白了。这些年,东莞其实也并不是没有努力,转型升级不仅口号喊得响,实际也确实在认真做,但问题是艰难险阻太多,要见成效并不容易。保增长有心无力,对外招商处处碰壁,对内引资备受冷落,原来光荣无限的东莞,竟面临着无路可走,似乎正在一步一步迷失。  我们不禁要扪心自问:东莞偌大的拳头为什么会打在棉花上?她又该何去何从?
肖五木的文章  第三条船在哪?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让东莞因祸得福,迅速找到了台湾这条更大的船,从而获得了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动力,但是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后,东莞还会不会这么幸运,找到继续发展的“第三条”船呢?  当前,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全球正面临新一轮产业梯度转移、区域竞争也是日趋激烈,习惯于“借船出海”,并已经形成路径依赖的东莞,此时只能继续寻找新的“大船”,别无出路。因为,“借船出海”的东莞此时已经走到深海的边缘,无法回头,只有选择继续向前,而要继续向前,唯有继续借船。  东莞该向哪里借船呢?当然是越近越好啦,除了香港和台湾,最近的当然是日本、韩国两个发达国家。于是,金融危机后,东莞将招商重点瞄准了日本、韩国等地。  去年三月的日本大地震不仅震碎了大量的房屋,也震断了全球产业链,日本分部在全球的制造工厂都面临着零配件断货的问题。为了最短时间重新连接起产业链,日本本土的一大批工厂急需外迁。敏锐的东莞立即意识到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招商引资的机会,各级领导纷纷登门拜访日资企业,让日本人感动得不得了,但结果几乎是却并不理想。   地震以后,日本的确加快了在全球的产业布局。但残酷的事实是,地震之后,全球微处理器大厂瑞萨瑞萨电子公司将车用微控制晶片的生产交给了新加坡工厂,尼康计划将仙台工厂的生产转移至马来西亚,日立显示器则加大了给台湾奇美电子的外包生产量。可以看出,中国内地并没有在日本产业转移的第一视野。  一些媒体分析认为,和美国的“金融立国”不同,日本强调“产业立国”。日本的产业转移特点是,将产业链最上游放在本土,包括韩国、台湾在内则只能为其做技术配套,中国等具备廉价劳动力的国家负责下游的制造包装。  也有一些媒体认为,震后日本的产业转移,是在有意规避中国,甚至防范中国。拍着胸脯问问,从国际竞争格局来看,究竟有没有一个国家愿意将先进的技术轻易地拱手让人?我的答案是,除非这是傻蛋。普通人都想得明白的道理,难道人家日本不明白?别忘了,中日两国还存在历史问题,日本对于中国的崛起一直持有戒心,担心有一天中国强大起来了,会不会找日本算旧账。说得学术点,技术具有很强的“国家属性”,谁都不愿意将核心的技术转让给他国,公司与公司的竞争也是如此,人之常情嘛。  等不到日本这条船,那东莞的第三条船又在哪里呢?是在茫茫太平洋彼岸的美国,还是在亚欧大陆的另外一端?金融危机的打击,让美国的制造业开始回流,高新技术的出口卡得更紧,因此,指望搭上美国这条船基本不大可能。而欧洲呢?欧洲国家中,德国和法国是为数不多的制造业尚存的国家,但在美欧结盟的情况下,美国不太愿意干的事,欧洲国家也不会干。大家要知道,目前,欧盟对华军售至今没有放开。至于韩国,其技术本来就不够先进。  东莞,醒醒吧,你要等的“第三条船”不会来了,在全世界范围内,再也没有第三条船来让东莞搭了。
  转发 肖五木的文章  旧船票如何继续搭船?  既然等不来“第三条船”,已经飘荡在大海中的东莞,只有两种选择,要么从此沉入大海,要么自己造船,造一艘自己的船。  如何造船?对东莞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天大的难题。因为,虽然东莞地处沿海,但没有一丁点“造船”的经验,几十年来,就是一直在借别人的船,搭顺风车习惯了,忽然要自己“造船”,这比登天还难。  其实,东莞也曾经尝试过自己去造一艘船,2001年,东莞决定开发松山湖高科技产业园区,将其打造成东莞的“硅谷”,但十年过去了,松山湖除了优美的生态环境外,它对东莞的作用还十分有限。一个72平方公里的园区,其GDP产值不过100多亿,不仅远远低于深圳、广州、佛山的高新区,其经济辐射能力甚至还赶不上虎门、长安等发达镇。  我去过松山湖很多次,那里虽然号称是高新区,但除了一些高校平台,几乎清一色的制造业企业,而且大部分是从深圳转移过来的。有数据显示,松山湖里的企业70%是深圳企业。里面目前拿得出手的企业,也就是深圳的华为、漫步者、宇龙酷派等企业,但请注意,这些企业不过是在松山湖建了一个工厂,理由是深圳实在没有土地可供这么大规模的制造企业。  所以,东莞自己造的第一艘船松山湖还远没有成行,甚至材料都没有备齐,那些真正意义上的研发、设计等元素在哪里呢?东莞如何才能造出自己的船呢?  首先还是明确东莞剩下的优势是什么?东莞目前可以做什么?2008年,珠三角规划纲要出台时,给东莞的定位是国际产业制造中心,据说,东莞对这个定位一直不太满意,东莞很避讳成为制造业基地,认为定位太低,不符合东莞的经济实力。这些年来,东莞也的确宣传提及这个定位。  但在我看来,这个定位恰恰是比较符合东莞实际的,几十年来,东莞一直在走加工贸易的道路,产业层次虽然不高,但也很有特色,形成了一大批专业镇;虽然位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但好歹也挤进去了。东莞目前要做的,并不是否定制造,甚至是去抛弃制造,而是如何强化和提升东莞制造。  又回归到东莞造船这一问题上,几十年来,东莞虽然一直在借别人的船,港商台商把钱赚走了,但也留下了一些东西,东莞制造就是他们留下的最好材料。东莞为什么不利用好这些旧材料来造新船呢?  可喜的是,东莞新一届党委政府提出了创新型经济的提法,目标是实现高水平崛起。作为一名在东莞生活多年的“新莞人”,我个人觉得东莞确实已经到了必须高水平崛起的时候了,不能再浑浑沉沉,四平八稳地发展下去了,必须要有所醒悟,必须明白自己的现实的处境,找准自己的定位,明晰自己的未来。  对东莞而言,创新型经济很大程度上是创新型制造,因为东莞的主体就是制造,东莞应该沿着创新型制造的路子走下去,比如现在东莞和各地都在发展光伏、新能源、LED新兴产业,这是一个机会,东莞可以一开始就高起点地进入新兴产业领域,但切忌人云亦云,蜂拥而上,应该与东莞的产业实际相结合。  还有一条路子,就是东莞原有的传统产业,这一块东莞不能丢也丢不了。这一块如果丢了,东莞真的要连根拔起了。通过技术改造和加强研发投入,让传统产业焕发生机,但这一块难度很大,需要政府、企业下大决心,需要忍受一时的痛苦。  在文章的最后,还想给东莞泼一盆冷水。不要动不动就称什么总部经济,不要言必称高科技,不要一厢情愿把“宝”全部压在承接新一轮产业转移,招商借船上,更不要偏离创新型制造的正确方向。  总之一句话,船还是继续要借,但最根本的还是要造自己的船,否则,“一拳打在棉花上”的尴尬会如同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标兵走远追兵迫近的窘迫会如影随形。
  第三,低成本红利消失。   东莞的人口红利再慢慢消失:转发叶檀的文章  中国的低成本加工业曾经被视为血汗工厂大加挞伐,中国工人的低薪是中国发展出口业的引擎之一。现在,不必再费口水,引擎自动熄火。这是中国产业升级、建立保障体制的必然结果。   按照人力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先生的数据,2010年全国有30个省区市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增幅大约在24%。2011年,全国共有24个省份年内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22%。全国31个省份开展了企业薪酬试调查。27个省份发布了2011年度工资指导线,基准线多在14%以上。预计2012年也将达到同样的增速。   支撑GDP增速的引擎货币,支撑中国实体经济的外贸、成本红利消失,支撑中国投资、金融杠杆的房地产等行业下行,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未来中国经济增长要靠新引擎,沉浸在旧时光中无法自拔,只能延缓改革的进度,让局面更加恶化。
  转发一未署名的文章  30年光辉岁月,东莞从来就不缺少赞美和赞赏的声音。自然,批评的声音,也几乎是不绝于耳。不过,从来没有一个警告,像东莞“希腊村”这样来得直接和猛烈。  前不久,咱广东的大家长、省委书记汪洋在**上说,东莞一些村收益大幅下滑,收不抵支却负债分红,如果不采取办法,就有可能就会成为东莞的希腊。此语一出,众皆哗然——号称富可敌省的东莞究竟怎么了?实事求是讲,这一不经意的批评,道出了冰山一角,道出了掩盖在繁荣表象下的危险与危机。  而咱袁宝成市长在一些镇街调研时,却是道出了一些基层干部群众小富即安、缺乏干事创业激情的尴尬现实。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曾几何时,东莞与苏州还是旗鼓相当的竞争对手;时至今日,苏州早已将东莞抛在后头,其生产总值去年突破万亿元,即将超过深圳。即使是周边的佛山惠州,也大有赶超东莞之势。  好一个“希腊村”和“缺乏激情”!听贯了漂亮话的东莞人,你和我,我们,情何以堪?  联想到我们的父辈,生于斯长于斯的东莞人,凭借着自己的勤劳和务实,从一寸寸土地入手,修建了一条条公路、盖起来了一座座厂房,敲开了通往财富天堂的一扇扇大门。每当翻阅那些老照片,油然而生的不仅仅是自豪,更是创业干事的激情和豪迈。  谁的迷失?  如果不是今日偶然在网上看到《迷“船”的东莞,下一站在哪》一文,本来我也没想到要写今天这个文章。一向以为,一介草民,耕耘好自家一亩三分地,守住本分也就够了,但这篇文章就像“鸡血”一样,让人有一种发表意见的冲动。  《迷》文反复提及东莞的迷失,城市定位曾经迷失、内外销定位曾经迷失、发展路径定位曾经迷失……甚至那艘能将东莞渡往彼岸的船,也可能迷失了……所有这些形而上的迷失,无不指向了东莞这座城市的迷离与困顿。  为什么会迷失?一切问题,回到本源,还是人的问题,所以我姑且认为,弄清楚究竟是谁的迷失,才是一切问题的关键。  回到本文的开头,那种行者影从的景象,那种豪情万丈的创业画卷,何偿不是因为,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这座城市的每个参与者,无不燃烧着旺盛的生命激情?  于今,我们的激情、我们的动力安在?
  什么崛起?  忽如一夜春风来。就在今年辞旧迎新的当口,东莞的市面上,突然流传开一句提心提气的话——高水平崛起。  后来在报纸上看到,“高水平崛起”竟然是汪洋书记的大作。如果没记错的话,汪洋书记在广东的任上,发明了不少的政治新词,但基本上都是对广东全省的喊话,唯有“高水平崛起”,是对东莞的独家期许。  为什么汪洋书记独独给东莞提出高水平崛起的期许呢?这个问题有点复杂,相信不是我这颗小小脑袋够用解答得了的问题。但联系上前述论及的东莞集体迷失症候群,则不能不相信,这是一句提壶灌顶的话。既然重提崛起,我猜猜猜,至少意味着,在汪洋书记眼里,东莞这些年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崛起,更不要说是“高水平”了,我这样解读,算不上正经,纯属一家之言,万望读者诸君不要太当回事。  作为这座城市的小老百姓,我们也大可以畅想一翻,高水平崛起是个怎么样的崛起。  高水平崛起的东莞,首先是城市化的高水平崛起——“载体”的高水平崛起。我们的城市,将变身为一片片城市森林,率先建成高水平的南城片区,由此为中心蔓延开去,以轻轨R2线为扭带,连结成从石龙到长安的一个高水平的城市中心带。那时,东莞不再是一片散沙的城市,形成从石龙经东城南城到厚街虎门长安的一个庞大的产业高度聚集、人口高端聚集、商业高端聚集、资讯高度聚集的东莞城市主体片区。  我想象,高水平崛起的东莞,其次是产业的高水平崛起——“物”的高水平崛起。正如《迷》文所言,创新型制造业,成为这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东莞崛起为珠三角乃至全国全世界的创新型制造业中心城市,成为广深之外又一座以制造业为特色的珠三角中心城市。到那时,最完备的产业链聚集于东莞,最高水平的制造出自东莞。  我想象,高水平崛起的东莞,再次是城市市民社群的高水平崛起——“人”的高水平崛起。附着于原有村庄基础上的东莞原住民社区,隐身于高楼大厦背后,甚至消失了,融进了汪洋大海的现代化城市街区,以城市市民的形态(有别于当前的农村市民形态),全面参与着这座城市的经济与社会活动,成为最有价值的城市经营者与劳动者。所谓的新莞人,落地生根为东莞庞大的熟练技术工人大军,成为地地道道的产业工人,他们当中一部分,蜕变为城市中产阶层,成为这座城市主要的生产者、创造者和消费者,而不再是这座城市的过客。他们有产业,在这里身儿育女,他们参与创造着这座城市新的文化与新的生活。他们与东莞原住民一起,高度融合为这座的主人,东莞成为所有人的幸福家园。  我想象,高水平崛起的东莞,还应当包括公务员队伍的高水平崛起——“行政管理”的高水平崛起。五湖四海皆兄弟,举贤任能,公平竞争,建立起高度专业化的城市行政管理队伍。那时,东莞的公务员,就像改革开放之初的东莞干部一样,有着巨大的服务发展的激情与热情,登门解决问题,主动谋划政策。那时,公务员队伍……总之,那时的公务员队伍,受人尊敬而不是让人敬畏。  我还想象,高水平崛起的东莞,有大片的土地“退厂还林”,在城市森林之间,有广阔的鸡语花香的天地,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到处是工厂,杂乱无章,废气冲天……  唉,还是不要再多想了吧,总之,高水平崛起的东莞,比广州好,不输于深圳,比香港新。  怎么给力?  品味一下“高水平崛起”五个字,再联系上前述言及的东莞迷失,很显然,首先是激情和动力的迷失。正如袁宝成市长所批评的,一些人存在小富即安思想,缺乏使命感与远大理想。于东莞而言,“小富即安”一语击中了这座城市的劣根性,同时也点出了东莞必须要焕发二次创业的激情和动力的严酷现实。可问题的关键是,这种激情和动力究竟怎么样去焕发?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前述论及,在人的层面,东莞存在四个社群层面的迷惘,首先是土地占有者,其次是劳动力占有者,再次是资本与技术占有者,最后是行政资源与制度供给者。  回想东莞改革开放三十多年,起初的二十多年,东莞的上述四个社群的人,哪一个不是激情澎湃,斗志昂扬?为什么现在却似乎激情不再?归根结底,他们彼此之间,不是现在这个利益状态。改革开放初期,因为普遍的贫穷,给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欲望与冲动,由此演化成了巨大的足以裹挟全社会的动力,进而给了资本进入东莞逐利的强大欲望,成就了东莞的开放格局。其次是改革土地制度,东莞得以借助解放土地资源,释放出了资本生产的巨大能量,也挤出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缘际会,一度境外资本、东莞土地和全国劳动力,利益生产的三大关键要素,在东莞这片土地上得以罕见的高度结合,创造了巨大的生产能量,有如石破天惊。  再回过头来看当前的激情和动力,又是如何消退掉的呢?正如前述所提,早期开放有余,晚近改革不足。越往后,制度创新的能力越不足;制度创新越不足,又反过来,越固化了既得利益,最终又伤害到了社会的开放度。再以挑战与应战原理分析,东莞最早就获得了独一无二的发展优势,在前一**发展中,相较于国内其它城市或地区,其所受到的发展阻力挑战最小,因而其借力改革不断制度创新、不断提供制度供给的应战越乏力,当“势能”耗尽,其“动能”也就自然而然消失了。  由此可见,能否有更为广阔的胸襟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并提供新的制度供给,营造川流不息的社会资本,正是东莞过去发展与未来新发展的“命门”。  当然,改革开放似乎已变成一个听烂了的辞汇,毫无新意,老生常谈。当下的核心问题,是怎么改,才能最给力。  这个问题,也太复杂,我可怜的小脑袋,看来又不够用了。  不过,我以为,再复杂的问题,万变不离其宗。既然当初,改革开放的制度供给,是从土地、资本、劳动力三个基本要素入手,如今要再深化改革开放,也不妨从这三个基本要素入手。  姑枉想之,第一招:高水平解放土地,降低对物业经济的路径依赖。东莞要实现转型升级和高水平崛起,最大阻碍的镇村,镇村的最大阻碍又在于基于对物业经济和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当初是把土地使用权下放到村里和个人,如今是不是可以因应高水平崛起的新使命,反向操作,逐步把大量低水平使用的土地,以政府赎买的形式,收归政府?或者,以个人、集体和政府三方合股的形式,再次高水平开发土地资源。这方面具体的做法,苏州等一些城市,已有了不少的先例,似乎不难找到适合借鉴的做法。东莞这些年的三旧改造,也是种有益的探索,唯三旧改造的政府配套资金,还是太少,几年下来,进度似不尽如人意。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是不是可以再加大点力度?  第二招:大胆营造社会资本。想当初,通过开放,东莞“借来”港商和台商的资金、技术和管理,“借”来数百万的外来务工者,积累了一定的社会资本。但时至今日,由于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的缺乏和中产阶层的过于弱小,整个城市的生产和消费都面临这内生动力的不足。因此,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东莞当有更为广阔的胸襟,让自己变得更加开放,并逐渐打破户藉围栏,让各个族群扎根东莞、让新莞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工人,让外来优秀人员进入行政管理的行列,让其中的很多人蜕变为中产阶层。拆除户藉围栏,肯定会带来短暂的阵痛,但利在长远,利在高水平崛起这一重大历史使命。  第三招:加快三重建设步伐,引导本地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行列。发展实体经济是东莞固本之举,可有效消解东莞产业资本社群的不稳定性,并强化对既有产业资本社群的吸附效应。尤其是对资本雄厚的本土民营企业而言,过多投资于酒店、房地产等的行业,使得对制造业的补血不足,别忘了,制造业可是东莞经济的根基哦。关于其中意义,不多赘言。  第四招:撤镇并区。这一招之所以列为最后的一招,是因为考虑到这一招出招太重,似也可以缓行。但缓行,不应该是不行。  写到最后,我再次大声呼吁,能否唤醒东莞高水平崛起的激情与动力,有赖于进一步放开胸襟,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并提供新的制度供给,营造川流不息的社会资本。  有了这种关键决心,遇水架桥,逢山开路,则东莞高水平崛起,指日可待矣。
  顶,楼主是有识之士!  
  一问 东莞会是下一个“底特律”么?
转发  经济大潮浩浩荡荡,执改革开放三十年发展之先的东莞,近几年来经济提振乏力,外部环境日艰。倒闭潮的传言时时兴起,“劳工荒”围城甚烈。内外交困下,东莞会就此没落么?东莞会是下一个东方“底特律”么?  有“汽车之城”称谓的底特律,在二十世纪中叶,曾经是世界最大的汽车制造中心,人口最高峰达到过185万。随着美国经济和社会形势的大变,随后底特律便陷入的痛苦的衰退中。在最低潮时,常住人口不到五十万,城市中大片房屋荒芜,经济水准大面积倒退。又因为原有常住民的大量离开,外来人口的涌入,城市治安环境持续恶化,底特律成了著名的“罪恶之城”。城市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迅速衰败,至今也远未恢复元气。  反观东莞。东莞因“三来一补”的外贸加工业而兴,并随着时间的演进,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外贸出口:成了东莞经济中最重要的种类。东莞和底特律的产业发端是如此的相似。底特律兴也汽车,败也汽车。东莞兴在来料加工,败亦如何?  这种颓势近几年渐渐显现:外贸环境持续恶化,而本地的用工、用地成本持续升高,原材料价格亦高企。拐点在08年经融风暴前就已到来,如今的形式不过是在逐渐恶化。  应因形式,社会上下提出了转型升级的措施。转型升级的概念,不在于调整,而在于先破后立后的自我救赎!但当前境地下,社会层级早已板结,思变动力远远不足。如按当前势头发展,即使东莞不会迅速衰败,也会在痛苦挣扎中元气大伤,沦为国内二线小城。东莞的后行趋势,会成东方“底特律”么?
  二问 东莞精神在哪里?
转发  东莞的精神标语很直观:海纳百川、厚德务实。海纳百川道诉的是东莞的包容,厚德务实宣誓的是东莞的行动气质。观之东莞三十年发展史,这八字是过往的总结。但仅仅只是总结而已。  三十年来,东莞依托区位优势,引进了海量的投资及附带的生产技艺。国内充裕的劳动力也成了城市建立的重要保障。这种纳之四海的的发展轨迹,海纳百川是最好的概括。  东莞人低调、平实。少有炫耀,少有张扬。这是务实的精神,讲究实际,讲究实效。厚德务实是一种宣言,亦是现实气质的真实反映。  海纳百川、厚德务实是东莞发展轨迹的反映,但现在呢?深入东莞社会的人应该明白,那种锐意进取,包容、宽容的城市氛围好似慢慢流逝了。代之的是整个社会的固化。社会各阶层的断层越来越大,外来和内生渐渐成了互不交集的两个界面。当我们还在呼号着“海纳百川”的口号时,我们还是海么?假如是海的话,那也是一片沉寂的“死海”,死海里面波澜不惊,自我消磨,如此“海洋”,怎能纳之百川?  即使以厚德务实来讲。观之遍地的修筑优美的城市景观,宽大俊美的各政府办公机构,反之以海量的出租房,存在于阴暗狭窄工厂宿舍中的外来人群;在今天看来,是否太“务实”了点呢?  东莞的精神存在于过去,但将来的施行路径又是什么,现在又演化成一种什么样的奢靡气质,犹要拷问。当奢华的上流氛围和简陋的外来流动人群互不关注。东莞这个以前的寻金之地,渐渐沦为了“销金”之地。东莞的城市精神,渐渐演化成了高高供起的神像:只能心向往之……
  三问 东莞发展的核心动力何在?
转发  东莞的发展动力,区位获益良多。北靠广州,南依深圳,与香港毗邻,区域内面积广阔,是最好的的生产型企业落户之地。三十年来,东莞一直按照这条路径在发展。  除却区位优势,“穷怕了”后勃发的的精神内因亦是重要原因之一。因为珠三角地区,与东莞区位相似的还有佛山、惠州、中山等地。三十年的发展,除却区位整合后的佛山,东莞的优势较为明显。敢为人先的精神,成了东莞发展进程远快于同区域市县的最重要内因。  观之现在,随着周边后发地区的快速发展,东莞的土地储备早就接近枯竭,东莞的区位优势随着路网的大量贯通亦不再显现。而富起来的东莞人,求发展的精神动力又还剩多少呢?当温饱的压迫被优厚的物质生活所取代,那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即时先锋如深圳,也只能在嘴上说说了。  说东莞有深厚的产业基础,但这些大部分都是来料加工业。真正产销研一体性的“内生性”企业,少之又少。东莞的产业集群优势,也在长株潭、武汉经济圈等新崛起经济带的消磨下,慢慢弱化。  现在的东莞,除却区位优势,核心发展动力在哪里?
  四问 东莞的文化在哪里?  东莞的城市名片,来源于经济。这不是文化底蕴的缺失,而是经济成就的耀眼光芒掩盖了文化气质的反映。但是反过来看,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社会的进步,而社会的进步脱不开文化的提升。经济发展和文化提升是不可分开的两面,一体两面。  如此看来,东莞的文化气质,不可否认有缺失的地方。排列东莞的城市地标:能全国稍有名气的,仅虎门销烟、迎恩门城楼、袁承焕出生地等寥寥几种。全国有影响力的历史古迹几近于无。与经济体量不相匹配的人文底蕴的缺乏,造成了东莞城市形象的僵化和负面化。  放眼今天,在取得了巨大经济成就的同时,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产物却乏善可陈。城市里海量的文化建筑物并没有带来可喜的文化产出。若以区位比较,东莞的经济体量是省级的,但文化体量是县级的。  东莞的城市发展,在经济方面投入过多的精气神,以至于富起来的东莞,想用金钱来作为文化的砖石,以加速文化的建设。譬如振华路的改造,譬如各种高端文化设施的修建。但金钱真正能堆积出文化出来么?大量高端的场馆,只能宣扬着城市的富足,而真正欣赏文化成就之美的人,却越见缺少。  当我们漫步苏州古城,感觉是温婉的;走在广州大街,是闲适的;这种浸润在城市骨子里的文化气质,却是东莞怎么也学不来的。  东莞的城市气质在哪里,东莞的真正文化内质在哪里?  五问 治安环境能根本改观么?  东莞治安之痛,由来已久。本地户籍人口180万相比近千万的流动人口,是一种轻重失衡的严重不对称;这样使得东莞成为了一个“流动”的城市。城市人口大量流动,城市的社会架构就不能稳定;如此,社会也将常有激荡,不稳定带来的管理空虚,给动机不良者以可乘之机。  近几年来,虽然社会上下对治安的维护力度不断加强,治安环境得到了改善,但社会整体环境并未得到更本性扭转,各种偷盗和刑事案件依然层出不穷。犯罪的猖獗,并未在源头上进行阻止。  发展到现在,东莞的治安问题,已经进化成东莞最大的一块“城市名片”,但却是负面的。东莞的治安问题是外来的,也是内生的。但它形成的恶果,却使外来者望而却步,内在生活者,亦是胆战心惊。治安环境的不良,是东莞社会的不良,它的恶不仅是对生活此间市民的伤害,更是对东莞城市形象的长久伤害。  外来流动人口的庞大,带来了各种投机之徒。东莞社会治安的严峻,关切国内整体的社会环境,关切东莞社会的防治氛围,关切治安机构的的执法力度。在这样根深蒂固的毒瘤面前,中短期内,东莞的治安环境能得到根本性改观么?  六问 外来文化和本地文化怎样交融?  本地和外来是两个不同属的社会,很少交集,更难谈交融,这反应了东莞社会机制的匮乏。  东莞的社会,是一个断层的社会。本地和外来,虽然少有文化上的冲突,但这是互相隐忍的克制下少有交集的反应。两方都追求低调务实的作风,如此的谦让与“礼仪”,国内少见。  但少有冲突并不代表互相文化交集的和谐,这两种生活文化根本少有融合,那何来东莞整体文化的升华?  比如说起上海的“海派”文化,包容万国,聚而后生。说起广州的市井文化,也是原籍和外来的良性互动。东莞的问题文化交融就在于此,外来的合本地的少有融合,东莞城市精神的不振,也多因于此。  当大多的原籍和外来划分出了不同的片区,你过你的,我过我的,各有个的文化属性,各有各的生活方式,这种原始的保留,只会阻碍东莞社会的交融。东莞的城市包容度,还停留在最基本的形态,如何共生,值得思量。  七问 区域整合何时启动?  区域规划调整已经讨论多年,但这些年来,各种关于区域调整的话语不绝于耳,但实质性的动作,却不见迈出一步。  对东莞来讲,镇区分散,各镇的发展水准相差很大。而土地等生产要素却日愈枯竭,各镇同质化竞争严重,区域规划调整已经到了火烧眉毛的地步。  除了镇街的之间的巨大发展差异,即便一个镇街中的村组,相隔不过十余里,却犹如现代化城市和九十年代的农村。一个镇的发展都严重不均衡,更不用说北部的水乡片和南部的山区片。如此东莞的社会发展必然带来很大的内耗,使得资源得不到最优配置,行**力得不到最优下放。  东莞三十余镇街,镇街下面又有多的几十个,少的十余个村组,一个市级的架构,千万级的人口,组织架构虽然扁平,但枝节末梢过多,使得底层利益胶葛,难以得到有效的统属。  区域规划调整的阻力来自于利益,而调整亦为了东莞发展获得最大的利益,从而减少内耗,增加合力。面对当前东莞经济的紧迫形式,各权责部门不能抱着“打酱油”的心态,为了些许私利而置东莞前路不顾。东莞上下更应有深刻的认知,因为当前:东莞已经不是农村;她是一座城市!  八问 怎样帮扶企业发展?  企业的发展是东莞经济发展的根本,没有经济的发展,东莞的一切都是空谈。在当前内外经济形式不见改善下,东莞企业生存的困境就显得越发突出。可以说东莞企业的生存困境就是东莞整个社会的困境,脱离了企业的发展,东莞只会衰败。  前两年,政府推出了多个企业帮扶计划,如优惠贷款项目等等,但总体效果并不如人意。特别是对小微企业来讲,权责部门不仅未见帮扶,反而有很多成为调整出去的目标。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生存状况渐入绝境,有些本不应处于调整的目标,但环境不景气下,只能走入倒闭的命运。  在企业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中,并不仅仅只有土地一项,土地多用于发展扩张,但如资金、税收、人力、管理等等其他必须项目,东莞上下却缺少整体的规划的和施行方法,如此造成了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应对;使得政策与措施应对乏力,难起成效。  更有些施政人员,敷衍塞责有之,偷梁换柱有之,偏私顾旧有之,很多政策难以落到实效,或将帮扶资金腾挪之间中饱私囊。而众多企业却还在生存线上挣扎,行政的帮扶,往往成为纸面上的。  面对此类和大量其他谋求发展的企业,政府和社会必须拿出有力措施来帮扶和支持。行动的目标不仅着眼于企业的生存,更应着重企业的后续发展。政策的规划不应是被动的,而应深具前瞻。  九问 何时真正加快外来人口落户步伐?  外来人口的落户,最近两年渐渐提速。对新莞人关切的各种问题,如教育、交通、社保等等,落户是很好的选择方式。但积分落户制度施行以来,新莞人的落户热情并没用想象中的热烈。  认真反省原因,入户手续繁琐、入户后的社会保障并不能因之提高多少是两个重要原因。积分入户热情的不足并不能说明外来人口对落户东莞需求的不足,积分入户制度恰恰说明了当前政府和东莞社会,还抱着大老爷的心态:爱来不来,想走请便。积分落户对某些人员来讲,仅仅只是上级交办的任务,而不是促使东莞社会进步的行政方向。  如若空谈积分入户,而不去除刁难,添置优惠措施,一张户口并不能带来社会福利上的进步,反而成了消磨入户人员精气神的磨难。这些,都是外来人员对积分入户热情不高的原因。  东莞有近千万外来人口,常住东莞的人口的庞大,当能想象;当这么庞大的人口量,只能游离在东莞户籍之外,东莞明面上减少的,是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上的投入,但真正减少的,是东莞的发展潜力、是东莞的生存命脉。“毛之不存,皮将焉附”?  十问
劳动保障怎样真正落到实处?  东莞是个打工者的城市,海量的外来人群支撑了东莞的工业文明,并持续的为城市发展提供着动力。但作为最重要发展动力的“人”,东莞在劳动保护方面却多有缺失。  以最低工资标准算,东莞的标准一直低于深圳的标准,在全国来说,相比江浙等部分地区,东莞也处于劣势。除却待遇,东莞各类对劳动者的伤害案件更是层出不穷。劳动保护的形式,一直处于紧绷状态。  在以后的社会发展中,劳动力将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东莞现在消耗的劳动力,是前几十年累积起来的底蕴。当先发优势被耗费光,则东莞必将陷入无“工”可用的局面。这种趋势早已经显现,这几年来,往东莞的流入的的务工者不见增长,反而在前几轮经济东莞中大肆外流。随着国内各个区域的快速发展,东莞的务工者流入渠道越走越窄。  如若放任自流下去,在全国出生人口大大减少、外部劳动力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东莞的劳动力优势迟早会转化为劳动力弱势,加强对劳动力的社会保障,必然能起到防堵漏洞,预先卡位的效果。  劳动力的社会保障,应不仅限于对劳动法的执行,而应更进一步,在外来人群的社会救助、社会供给上做到提前安排。相信当东莞成为劳动力维护优厚之地,东莞亦会成为全国经济侧目之地;这才是东莞社会发展的最好保障。
  05年的时候东莞差佛山GDP只有300亿  那时候佛山经济大概排在全国第18-20名左右 与长三角的苏州 杭州 无锡等全国10大经济城市不可同日而语  然而到现在这两年 佛山通过对接广州 经济稳定在全国第10的交椅上 和无锡 杭州平起平坐 (从地铁建设看已经超过)反观今日东莞 枉费了广深港中间的地理位置 经济一落千丈 竟然相差佛山2000亿了!整整相差一个全国最发达县级市的经济总量!天啊!   今天 又听说今年返莞的客流量降了2成 这是怎样的一种全面衰退!  现在,新领导人表示要学习广佛深 抓大企业,这个我表示全面支持的,但是,我还是要希望领导人反思一下东莞以往抓不到大企业的背后原因,有时候大企业不是靠主动去抓,而是城市本身的魅力把别人吸引过来的,如果城市本身经济蒸蒸日上,这时候你领导人再去邀请别人来,自然是一拍即合,如果你城市经济衰退,观念落后,你去求别人,别人未必会来,活着你必须花很大的代价请别人来  现在东莞衰落的根本原因也许你们没意识到 我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留不住人  不仅留不住白领 连蓝领也越来越留不住了  我希望东莞领导人全力抓大企业的同时,不要再漠视人民群众广泛反应的一些长期没有解决的社会问题了  从我本人的生活经验来看,为了留住人口,留住人才,进而吸引企业落户,我个人提出一下建议:  1)禁摩也许没有回头路,但是,请放开电动车, 给小生意,小老百姓一条生路,不然的话更多底层人只能被逼走。  现在全国禁摩的好像不少,但是还没有哪个城市敢禁止电动车,禁摩(电)表面只阻碍了小老百姓出行 ,实际上给那些投资的资本家和高级人才一个非常不好的印象,那就是这个地方根本连法制都不讲,因为任何一个**制的社会是没有权利禁止电动车这种普遍的出行工具,比如北京,上海,凡是人才和有点水平的企业家都对法制和规则要求非常高,他们不喜欢一个不讲规则的政府和地方,因为他们害怕某一天自己就变成被开刀的对象  2)短期内东莞的地铁对接广深是不可能的,必须继续大力坚定的发展公共交通,  我个人感觉跨镇公交虽然贵,但是似乎基本出行还是能满足的,因为可选的比较多,只是乱收费,乱涨价,喷黑烟,收班早,这些问题,抓到了必须严厉惩罚  但是镇内公交简直就不是公交车,首先,时间久不准,晚点是家常便饭 ,其次,车子破破烂烂的,说80年代的公交车不夸张,第三,覆盖点太少了!第四,运营时间太短,9点钟就收班了,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这还叫公交车吗?大部分市民活动范围可能还是在镇内,但是目前没有看到哪个镇政府加大对镇内公交的投入,市政府能不能主动加大对镇内公交的投入啊?使公交车变成准点,覆盖面广,干净安全卫生不冒烟,收班晚的市民出行的首要工具啊?这个全国90%的大城市都做到了 对于东莞就这么难吗?你们如果不行可不可以交给公司来解决?我曾经在无锡看到他们的公交车交给香港公司管理,又快又干净,东莞离香港这么近,是否可以引进一些?  还有你们能不能开一些跨镇的BRT,从凤岗到汽车总站可能要2,3个小时,常平到汽车总站要2个小时,跨几个镇动不动一个小时以上,比去广州深圳还远,这还是一个城市吗?同城化从何说起?旅游逛街的很多人都被吸到广州深圳去了知道吗?  的士 我就不说了 乱收费,不打表,连广深港高铁虎门站,广深铁路常平站这样的城市窗口都是这样, 这个似乎没法解决,我的解决方案是全市的士统一管理 全部换成蓝的 但是 对于市政府来说 这似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也许是你们不舍得投入。。。的士 反正我坐的少,不怕  总之,公交车和的士的问题太多了,现在我的解决方法就是能不坐的士就不坐的士,打得起还躲不起吗?公交因为难等我尽量少出门,但是公交车还是经常让我生气,因为我不可能不坐公交车。  同时,我想问问领导,市民减少出行次数的后果你们知道是什么吗?零售业餐饮业旅游业商贸业是不是需要靠公交的士运输的客源来保障?开四轮的有那么多闲心逛街吗?他们的数量有坐公交车的市民多吗?  公交乱的士贵也吓跑了不少人,从而影响到不少企业,因为很多企业的员工按时上班不能保证,出现招工难,入职时间短等问题  3)治安。对治安问题我认为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严打,凡是犯事的必须99%破案,凡是破案的必须99%严惩,这样才能有力的震慑犯罪分子,使他们不来东莞犯罪,然而现在我们看到的事实往往是,犯罪分子犯罪了,警察也许没立案,或者跟犯罪分子一伙也不是没可能,上了新闻的,警察还在破案中,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破,这实在太可怕了,犯罪分子越来越觉得东莞是他们犯事的乐土,犯罪分子越来越多,城市越来越暴力  治安差也吓跑了很多人,当然,也会吓走投资者的  4)户口,能不能稍微放开,我发现全国的三线城市也就是东莞户口卡的最紧了,很多户口长期解决不了的人就是一个字:走!能不能保证那些在本地买房子的,本科的或者工作满一定年限的(比如5年)无条件落户?他们都是这个城市的忠实粉丝和必备后盾啊!  5)有条件请尽快撤镇建区吧 ,满天星一盘散沙也许过去可以 ,但现在已经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要了,包括公交的士如果不是各自为镇要好管多了,这个问题我不细说你们也懂的。广州深圳佛山最发达的地方就是撤镇设区最早的地区。
  东莞的形象破损和重建
  一座闻名全球的制造业名城,屡遭人“抹黑”;一座全国文明城市,常被人误解;一个“富可敌省”的地级市,常被冠以低调之城!在种种误解面前,关注和关爱东莞的各界人士除了“爱之深痛之切”外,还需反思什么?对不足需正视和改进,对误解需通过正当渠道发布权威信息以澄清,让东莞城市形象回归本原,让外界了解一个真实精彩之城。  前面的话:东莞怎么做?  近期,由各大媒体发起的“为东莞正名”的系列报道,引起了各方关注,并结合民间智慧,并采用专家现身说法、网友互动、市民参与等对东莞外部形象屡屡被“黑”被“栽脏陷害”现象出谋划策、众说纷纭。  作为区域营销和城市营销的重中之重的形象品牌塑造,对于一个城市的经营发展和经济建设起着很关键的感性影响作用。那么,一个城市的形象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暴力诽谤、错位移植,一个城市的形象频频出现负面影响和公关危机,作为一个城市管理者或作为一个具有理性思维的城市居民,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这样的窘境?我个人觉得,政府危机公关的根本,还是要从内部入手,进行反思!  一个人也好,一个城市也好,千万不要成为民众的“公敌”或“假想敌”!一个城市的哀退或“空心化”,往往是先由形象恶化开始。大家知道,一个城市的衰退往往伴随着产业受挫或企业外迁、经济衰减、失业率上升、企业不景气等现象,这种形势会促使居民(包括流动人口)、企业加速外迁,从而影响旅游与会展业,从而出现企业破产率提高、犯罪率提高,最终使整个城市“空心化”。  我觉得,东莞被“妖魔化”,被无端攻击,肯定是有各方面的因素,而最主要的因素,就是曾经在东莞工作过的或有过不快经历的外来务工人员的一种“泄愤心理”作祟。东莞有 “性\都”、“黄\都”、“文化沙漠”等不雅的称号,网上东莞被误传的象“老板喝婴、儿汤壮、阳”、“东莞少女被扒、衣受、辱” “女律师、遭遇10多个歹\徒轮流折磨”“女学生惨遭八人轮\奸”、等信息,都对东莞形象造成了伤害。  有句话叫“外树形象,内强素质”一个城市的城市精神、城市气质、城市管理对象的质素,是城市外部形象的最根本表现形式。个人认为东莞走出屡屡被黑,形象破损的尴尬现状并不难,也并不复杂。只需要从对城市居民和建设者进行物质满足和精神需求满足。  说简单点,就是首先要给大家一种安全感,这其中包括了治安环境和生活氛围。其次是社会保障和劳务权益保障。东莞说白了,是一个移民城市,我们所取得的经济辉煌,和一代又一代的外来务工者休戚与共。我们现在遇到的用工荒的问题,其根源我觉得就是用工环境的恶化和企业信用的缺失所造成的。其三,建设互动式的城市文化艺术供给体系。特别是一些镇区的大型工业区和产业园区的文化硬件及互动渗透文化的开展,需要加大力度。让制造产业的工人阶层充实起来、文化起来、并增加他们的城市归依和幸福指数。其实这些问题的解决只需要管理治安的公安部门、管理劳动者的劳动部门、管理文化建设的文化部门轻轻的走出一小步或转变一下思维格局,即可事半功倍,功莫大焉!!!  下面,本人以在莞十五年的经历和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视角,作出个人的一些分析和见解,以期抛砖引玉。   安全感: “其实我们只需这么一点点,你们只需要做出那么一点点”  关键词:城市安全感  城市的安全感是生活在城市的每一个人发自内心的体验,是精神状态长期保持平静、和谐、稳定的反映,它源于城市各个群体自觉不以违法犯罪手段伤害城市的文明心理,是城市认同感、归属感的产物,是利益共处机制去除掉互损因素之后的正常社会状态。城市的安全感不能仅由增强警力来体现,它更应该体现为制度跟进,减少各个群体在城市里生存的不稳定因素。   案例故事1:  这是一个发生在东坑镇的故事,那一次,东莞一家大型台资企业(似乎叫永胜)经营不善,要倒闭了,一大帮东莞的供货商闻讯而来,他们和讨薪的工人们一起,堵住了工厂的大门,拦住了想要溜走的台\湾人,他们当中有把全部身家垫在这个供货项目里面的,也有初次创业就栽在这里,更多的则是在这里打工几个月没有拿到工资的。  这一刻,我看见这个台湾老板及其随从们的冷漠与无耻,还有随后发生的警\察们价值取向的问题。  台\湾人坐在车里懒得与讨债者交流,他们只是不停地的打电话,任凭外面的人拦住车辆。一位供货商强压怒火,拍打着车门大声对立面喊叫:“我只要你一句话,我的钱还有没有希望拿到?”里面的台\湾人只是斜视他一眼,继续打电话。  警\察来了,打工者、供货商欢呼了一下,他们以为,警\察会让躲在豪华车里的台湾人出来,双方一同找个地方谈判,至少会给他们出一下主意。  但供货商、工人们很快失望了,警\察们没有丝毫的劝解与沟通,一上来把讨债者往外赶,有反抗的,难免会招来一些粗暴的对待,好在有新闻记者在场拍照,这些人才没有更大的危险。  结果是豪华车在警\察手拉手的保护下,慢慢的开出追债者们的包围圈,直接扬长而去,供货商们、工人们被警\察们隔在外围,眼睁睁看着最后一线希望消失,他们他们有气无力地哭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地的执\法者在关键时候失去了最基本的公正,在这种纠纷中站错了位置,失去了民心。在场的几百个供货商、打工者失去了最起码的依靠,从此以后,他们会把警\察们当成助纣为虐、帮强者欺负弱者的帮凶。  而这样的情况,不断在发生,只是事件、地点、具体的场面有所不同。  有人被抢,还不如不报警,因为报警,除了耽误几个小时做笔录,没有任何用处,弄不好还要被警\察训斥两句。  劳动者拿不到工资,去了劳动局,劳动局将责任推给居委会,居委会又将包袱推给工厂,到最后,工资照样拿不到,他们多半对政府职能部门功能丧失表示失望。  平常见到治安队员怒目金刚,骑着摩托车威风凛凛,呼啸而过,然而到了大朗,迎亲队伍遭遇打劫、喜事化为悲剧之际,当新娘子的亲戚倒在血泊中之际,见不到“骑士们”的身影。  公交车上,老公为了保护老婆,被持刀凶徒残杀,至今凶手渺无音讯,东莞的安全感就是在这种一桩又一桩骇人听闻的故事中渐渐失去。  于是,很多从东莞撤离的人现在谈到东莞,就有了一大堆言简意赅的形容词:东方的巴格达、抢劫之城、黄都等词汇,以至于有人在制定好男人十大标准时,最后一条是“不要去东莞”!  在这里我想说说“包容”,一个城市没有包容心,注定会离心离德!那所谓“包容性城市”是指城市中每个人不论财富、性别、年龄、种族或信仰,得以参与城市所能提供的生产性机会和报酬。包容既是目标也是一个过程,参与式的决策过程是实现包容性城市的重要手段。城市执法者要为弱势群体代言,不要为了所谓的税收保障而成为不良老板的保护者。
  点评:与周边城市深圳、广州、佛山、惠州相比较,东莞治安真的有太大的差距吗?未必。那么,为什么网友们、打工者们不去一味的攻击其他城市,偏偏不放过东莞,对东莞紧追不放呢?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土范围之内,用的是同样的法律,吃的是同样的大米,我不相信有太大的区别。我想唯一的差别应该是东莞执\政者在出了问题时不注重形象公关,顾着所谓的“低调办实事。”结果是实事办的七七八八,却忘记了或者不愿意与社会上最广大的民众去沟通,从而让群众认为是“傲慢,冷漠的一群。”这其中,公\安部门承受了首当其冲的压力。  建议:河南人当年承受了坏名声的压力,自从徐\光春主\政河南后,在公\安方面推出了任长霞这个正面典型,在打工者方面推出了舍己救人牺牲的李学生,甚至紧抓九江大桥垮塌的契机,在广东推出了两个捡破烂的救人老汉(成为当年感动中\国十大候选人)……现在我们看看,是不是河南人的坏形象开始慢慢的被人淡化,不再被人反复攻击。  看到这里,聪明的读者应该知道我的意思了吧。没错,就是要让政\府在各行业职能服务部门中推出自己的正面人物,典型人物。以一个活生生的正面人物来吸引社会、吸引媒体、吸引网络,用一个正面的形象应对捕风捉影、真假难辨的虚假信息、治安案件,那是有良好的效果的。以包容的心态,真正让占城市大多数的外来人员感受到城市的亲和力,并获得归属感。譬如,其它城市经常推出的警\察开放日活动,让普通市民零距离接触平常看上去冷若冰霜的警\察同志们亲民的一面。特别是在平常警\察们破案过程中出现的不顾个人安危,为国家和人民的财产、生命安全付出鲜血和生命的典型人物,对公众进行推介,让大家更了解警察这个群体。
  劳务保障和维权:让法制为外来工撑腰   关键词:外来工维权  东莞作为制造业名城,相当长一段时间产业模式是以劳动密集型代加工企业及作坊为主。由于经济环境变异、企业破产、订单下降、金融危机等因素而发生劳资纠纷或因工伤理赔而发生的经济补偿纠纷,在东莞不胜枚举。从而演变着一场场的悲剧和闹剧。跳楼的、跳桥的、爬上高压电线杆的、劫持资方代表的、堵路的、集体上\访的事件层出不穷。这也成了东莞的一大“特色风景线”。
  案例故事2  还记得刘汉黄这个打工者吗?就是东莞大朗连杀三个台\湾老板的工伤受害者。  东莞大朗镇展明五金制品厂工人刘汉黄受工伤整只手掌被切除,成了独手人。以后他回乡种地已经有点不现实,继续找工作,也极为困难。他不是大学出来的知识分子,也不是掌握IT技术的精英分子,他只是个工人。  媒体报道说,按照广东省的有关工伤赔偿标准,刘汉黄应该拿到的工伤有十七万左右。即使是这十七万,对于来自贵州松桃县偏远农村年仅26岁的刘汉黄以后几十年漫长的下半生而言,也是杯水车薪。  然而,在拖了将近一年时间之后,台湾老板仍然拒绝支付刘汉黄这一点点微薄的但合法的工伤赔偿金。  走投无路的工人刘汉黄在捅杀资本家之前两天甚至试图用自杀逼迫资本家履行合法赔偿的义务。但老板根本不把工人的生死当一回事。刘汉黄的跳楼没人理会,他连死都没地方去死。连死都没有办法换来自己的合法权益。  他真的走投无路了。  在没有任何正当渠道可以让他维护尊严的情况下,绝望的刘汉黄彻底失去了生活的勇气,他决定走上与人同归于尽的不归之路。有人说,他杀红了眼。冲进台\湾老板的办公室,他连捅三名高管。实际上是三名台商!结果是两死一重伤,他自己的生命也很快走到了尽头——后来他被处以极刑。  ……  值得吗?  不值得 ,刘汉黄不值得。  三个台\湾老板更不值得,工人是他们的,受了重伤不给适当的补偿,最后弄得同归于尽。  东莞值得吗?也不值得,这事发生在东莞的土地上,成为一道永久的、难以抹去的伤疤,成为员工维权血泪史上重重的一笔。  但是事情已经发生,唯一的价值就在于活着的人对此应有的反思和检讨,包括众多的老板们和东莞的劳动部门。
  点评:在东莞这个制造业城市,90%是文化程度不高、离乡背井远道而来的打工仔,雇佣双方地位悬殊,这就需要劳动管理部门的公正执法。但是事实是,在东莞,劳动者想要获得起码的权益保障是很难的。为什么?根源在于劳动部门遇到劳动纠纷,自然而言的将政策的天平倾向于财大气粗的企业方,将劳动者扔向了维权无门、无依无靠的绝望地步。比如,刘汉黄的工伤事件如果能够得到劳动部门的和法律保护,何至于发生这样的悲惨结局。  大部分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在维权的时候患得患失,不得不考虑实际情况,大多数情况下,为了保住工作岗位的而不得不选择妥协和放弃,很多时候的维权是员工在孤注一掷下的选择。   此外,劳动法律法规的普法程度还不够,尤其是对出于强势的企业普法不够,使很多企业藐视法律、傲慢对待员工,藐视社会公正,引发劳资双方的对立,再延伸出仇富、恨富的社会生态。  对于很多事情,劳动者不知道是否已经被侵权了。  这些打工者需要什么?他们需要的是被关怀、被保护、从而对这个地方产生归宿感,进而愿意在这里安家落户,繁衍生息。而不是仇视这里,为了生存不得不在这里忍气吞声、苟且过活。   劳动执法部门(监察)的执法消极或不作为从另一个层面加重了这个现象,其实明明知道有很多情况存在,可就是坐在办公室里不去主动作为。这更助长了企业主的嚣张气焰。  目前劳动争议的案件采用的“一裁两审”制,对于裁决是最多可以90天结案的时期,这样,用人单位完全可以采用“拖“字诀,拖得劳动者身心疲惫,拖得劳动者心灰意冷,最后就不了了之,或草草收场,也就从另一个方面助长了黑心公司的强硬态度。   而目前的仲裁员队伍的职业素质普遍不高,也客观上使得仲裁这个程序成为劳动者维权的“拦路虎”。
  建议:学习苏州,把占东莞80%人口的外来工放到高一点的位置,从制度上、内心上尊重他们,给他们以应有的地位,遇到劳资纠纷、工伤、工亡纠纷,劳动部门本着人民公仆的责任感,尽到对的起自己这份工作的应有义务,不拖、不回避、不倾斜,公平、公开、公正的迅速办理,处理,设立一个外来工维权管理办公室,24小事值班,只要做到这一点,我保证,东莞的外来工怨气立即消失80%,说东莞坏话的外来工、网友立即转向说东莞的好话。刘汉黄这样的的悲剧将不会再发生。  另外,重视外来工权益,还要从实际行动出发,来重塑政府形象。  (1)观念创新。首先,把外来工看作是“新莞人”和工人阶级的组成部分。外来工子女可以平等享受当地义务教育,外来工可以当选当地人大、政\协代表,当选全\国劳动模范;其次,改变劳资对立的观念。开展了“职工爱企业,企业爱职工”的“双爱”活动,实施“经济技术创新工程”,大力开展职工教育培训、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实现企业和职工 “双赢”之路。  (2)制度创新。首先,通过健全和维护劳动合同构筑维权的制度底线。建立健全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并举的关口前移机制、区域性维权机制、职工安全保障机制;其次,通过建立“小三级”网络把维权网络延伸到最基层。东莞市总工\会应建立乡镇(街道)——村(社区)——企业工会“小三级”工会组织网络。所有乡镇(街道)、拥有10家以上企业或工业产值在2000万元以上的村(社区)以及拥有25人以上员工的企业全部建立工会。  (3)机制创新。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充分利用现有的体制资源和社会资源,初步形成社会维权网络。首先,增强工会的能力,提高工会的影响力。东莞市总工会应通过加大培训、增加投入、多办实事等方式提升了工会在当地的影响。其次,利用人\大、政\协、纪\检、监\察、司\法等各部门力量,形成维权工作的合力和“强制力”。如与劳动、司\法等部门联合在工业园区和职工集中地区不定期开展 “欠薪举报、现场接访、法律援助”活动。再次,应有效动员社会资源,提高维权的社会参与性。市总工会应主动与新\闻\媒体、商业部门、企业、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联合。如在广播电台开设“维权在线”,开通维权热线;联\合电视台推出“就业直通车栏目”。
  文化建设:从貌合神离到水**融   关键词:文化名城和一镇一品  《东莞市建设文化名城规划纲要()(讨论稿)》终于出炉,《东莞市建设文化名城的若干政策(试行)(讨论稿)》也正式出台,全面揭开文化名城建设的序幕。用10年左右的时间,打造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和岭南文化精品名城,勇气可嘉。从“五年见新城”到打造文化名城,东莞一路“凯歌”,而东莞“满天星斗,不见月亮”式的一镇一品,一窝蜂上的镇区节庆活动,从节庆形式到内容、运作方式和推广途径都似曾相识。各据一方的镇际营销与“每天绽放新精彩”的东莞总体品牌形象之间,到底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案例故事3  我有一个朋友,一年前从广州的职业技术学院掉到了理工学院做老师,工资据说比原来要高很多,文化这个字眼比较虚,很难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形式来描述,但建立在雄厚物质之上的文化,却是触手可及。  我有另外一个朋友,或者说是早年前的工友,从常平镇的一个工业区离开东莞后,再也没有回来过,我问他为什么不回来,他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东莞就那几条工业大道,几个卡拉OK厅和
溜冰场,太枯燥了,除了上班,下班都不知干什么好。”他可能不知道,东莞有玉兰大剧院,有展览馆、会展中心,也不知道东莞镇区每年都有不计其数的开支动辄几百万元的节庆活动和庆典。为什么占据东莞人口三分之二多的外来工,特别是工厂的工友,感觉不到我们这个城市的文化,我们的舞台离他们究竟有多远?  东莞缺乏文化,尤其是大众文化,所以让人没有归宿感,没有认同感,故带来一系列的严重后果,虽然经济发达,但是品位差;虽然人口多,但是没有形成向心力;虽然政府花钱公关努力做文化,但是往往不得其门而入。  我觉得,东莞的制造业文化,打工者文化,就是东莞的文化灵魂,朝这个方向去深挖,一定能够挖出他的含金量。实际上,民间也在努力,比如,有些机构为这些缺少交际舞台打工者举办了万人相亲会,尽管收100元的门票钱,依然有很多愿意争取一份缘分,收门票的做法在广州、在深圳就无法做到,为什么,其他地方没有这种需求。  东莞必须要发展新莞人文化,为什么?因为一千多万人口的城市,新莞人占了90%,这样大的悬殊比例,已经成为一个移民城市,而且这个移民城市比起深圳来说,还有一个差距是,深圳的移民白领占了很大的比例,而东莞的移民则是以工厂工人为主。  发展多元文化,适应外来工、外来创业者、外来投资者,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也是需要一点一滴慢慢积累起来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将文化拔苗助长。  点评:而现在,东莞正在走入一个误区,这就是,在内部受众文化感严重缺失的情况下,东莞的外在荣誉还是有很多,比如文明城市、宜居城市、花园城市等等,不用讳言,这些荣誉称号,为不明就里的投资商、初到东莞的外地朋友,留下一丝惊讶之外,这些荣誉并没有为东莞带来多少尊重,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反讽。  东莞的文化就是制造业文化,就是打工者文化,不需要去生拉硬扯什么千年秋枫、百年牛墟、曾经经销和贩卖过的沉香、并没有多少产业基础的花灯。这些生搬硬造的“文化”产物除了劳民伤财,带不来任何的品牌附加值。只有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化,才是有生命力的文化。  建议:将打工者做为城市进程中的主要贡献者,在文化新城建设方面进行资金倾斜,特别是在社区文化设施建设方面,将名村建设模式移植到工厂聚集的工业区,开辟文体园地、演艺舞台。发动基层团组组和工会能动性,以镇街为单位,策划各类企业联赛类的文娱活动,并提升档次,给予扶持,形成品牌。成立各类职能机构,就新莞人的吃住行,情感和心理进行安抚,特别是婚恋方面,用阳光方式加以引领,杜绝暴\力犯\罪事件产生。为打工者参政议政提供途径,最好在镇级单位每年增设新莞人\代\表参\政席位。   失去 ,依然在失去  我丝毫没有怀疑东莞执\政者想要扭转东莞的糟糕形象的良苦用心,细心的新老东莞人或许记得,东莞最近一直在花心思下功夫。  我所见过的书记**书\记,无论打工者们如何叫骂,相对来说,他其实是一位比较务实、比较有想法、也比较看得清形势的领\导。比如,在今年两会期间,有政\协委员处于马屁文化,恬不知耻的说“东莞的治\安可以打100分。”记者对此向**请教,刘的答复是“不可能,东莞的治安还有上升的空间。”“打满分也不符合辩证法。”  问题出在哪里呢?  东莞的形象糟糕冰冻三日非一日之寒,在于直接面对普罗大众的基层执\法人员(公\安、劳动、城管为主)长久以来的傲慢、懒惰。这些人藐视占总人口80%的新莞**益,忽视他们的感受,没有尽到起码的责任而出现今天的局面。  凡是有因就有果,今天东莞的治安乱、干群关系严重失和,进而导致东莞  比如去年,花高价邀请所谓清华大学的一帮专家来从事东莞城市形象的课题合作,有朋友说为此花了几百万价钱,我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总之,效果是很差的,因为这个项目劳师动众,搞了几次座谈会、搞了几个演讲,搞到最后,弄了一个“每天绽放新精彩”的城市口号。老百姓都说是空洞,虚的,这句口号满世界的城市都在这样说,凭什么你东莞拿来宣传自己,难道说广州、深圳就不绽放新精彩了吗?  虽然“东莞市的宣\传部门从年初就开始忙碌,策划构建东莞城市品牌标识系统,确定城市形象主题口号、形象表示、形象代言人、城市吉祥物、城市动漫形象、城市礼物、城市图书等等;还要占领网络宣传阵地,探索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机制等等。”但我觉得,一个城市品牌仅仅依赖于视觉识别,是不是太牵强了?想办法解决东莞“知名度高,美誉度低”的病态现象,才是重中之重啊。  一个城市品牌,除了外部形象塑造,还要注重理念识别和行动力创建。  行动力在哪里呢,问问九百万默默奉献的可爱的人们吧!
  有好几位东莞朋友告诉我说,很喜欢看我写的有关东莞的文章,觉得视角独特而独立,有参考价值。然后坏笑一下:你是不是常来东莞?  常去东莞,就会发觉东莞的真相与东莞被外界描绘出来的形象,常有很大的偏差。这种偏差可能主要源于误解(不深入了解自然就很容易误解),但也很有可能源于误传。误传也有两种,一种是东莞自己的传播计划有问题,二是没找对掌握话语权的人,或掌握话语权的人故意误传,三是或者东莞根本就没有自己的城市传播计划,而只有政治宣传。  然而东莞显然对自己在外界的城市形象是十分不满意的,无论是东莞市委市政府,还是东莞市民,他们尚未从东莞的城市形象中获得荣誉感和尊重,以及其它额外的红利,因而对东莞目前的城市形象是颇有微辞的。  东莞的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已有了很大提升  尽管东莞人对自己的城市形象仍有着强烈的不满意,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改革开放30年,东莞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都有和极大程度的提升。  在改革开放之前,东莞在国内的知名度,大约和现在的汕尾或云浮相当,最多是由于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以及东莞培养出来的几个举重运动员,才让外界对东莞有所认知。然而现在说起东莞,全国没有人不知道,甚至在国际上也有薄名。  一般来说,众人皆知东莞为“世界工厂”、台资聚集地,酒店服务产业比较发达。对中国城市较为关注的人则会知道,东莞的经济总量和各种竞争力指标,通常在国内排在前20位,中国社科院的排名最高甚至把东莞排在全国第7位,超过许多老牌城市,在广东省则通常居第三位。这样一个历史跨越,这样一个急剧上升,可以说是仅次于深圳的城市化奇迹。  混乱无序中,人民追求财富剧增和欲望发泄的生机依然勃勃,其形状一如在污水中蓬勃生长的太湖蓝藻。  2005年以后,却不断有新奇的信息传来,说东莞正在变成一个漂亮的现代化的城市。新去过东莞的朋友以惊奇的口吻描绘那里的新面貌:宽阔笔直的城市大道、许多现代或后现代建筑风格的公共建筑。东莞市中心广场,从2003年开始建设,2004年对市民开放。总面积近30万平米,由大量的公共建筑和绿地组成,包括市行政中心、会议大厦、玉兰大剧院、青少年活动中心、东莞展览馆、东莞图书馆新馆、东莞科技博物馆、东莞群众艺术馆等8大建筑构成了城市新区的核心。虽然笔者对此类大型公共建筑集中建在莞城(这里指的是由老的莞城、东城、南城合称的东莞中心城区,下同)很不以为然,但这样一座新城的外观形象,确实给了外界一个强烈的信号:东莞已不是那个东莞。  东莞市委市政府从2007年初提出“双转型”的战略,双转型除了艰难的产业转型升级之外,更重要的其实是对东莞整个城市的重构过程。自年开始由政府主观推动城市化进程,投入1000多亿元建设连通全市的快速路网络。  也许在所谓城市知识分子群体里面,东莞并不是一个令其悠然向往的城市,但对中国农村千千万万的青年来说,东莞的知名度比深圳有过之而无不及,是许多青年视为实现人生理想的目的地。  东莞人近年来迫切想要提升东莞的城市形象,而我们上述东莞城市形象的提升,也确实是东莞市委市政府和东莞市民多番努力的结果。  笔者本人90年代的东莞印象,其实正与国内大多数人对东莞的印象雷同:庞大的工厂区和建筑学上毫无价值的农民房塞满了2465平方公里的国土,城市嘈杂,交通混乱,社会治安恶化到让人恐怖的境地,完全是一幅乱世妖孽丛生的社会画卷,就在这种完全的强化莞城在全市的中心地位,仅投入在莞城的基建设施,据说就有五六百亿元。可以说,东莞政府将其近20年经济发展积累的财富,全力倾泻在了城市基础设施的提升方面。这一方面是城市运行效率的真实提升,另一方面也确实在改变城市形象方面甚有助益。  松山湖科技园区是另一件强烈刺激外界神经的代表作。许多人看过园区的硬件设施后,一般会有这样一个情绪过程:先是不相信这是东莞人做的,接下来就会由衷地赞叹:这确实是国内最棒的园区之一,东莞能做出来,既表明东莞有魄力,更表明东莞有实力、上档次了,已不再只是世界工厂了。有个成语叫“刮目相看”,说的就是外界对松山湖的印象。  东莞城市形象的提升首先是由于自己经济实力、城市硬件设施、对广东以及中国经济和社会影响力的真实提升,得到了承认,同时也不能否认,这是东莞政府和市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中就包括努力在外界进行宣传,告诉大家东莞的实力和魅力之所在。2005年笔者对东莞印象的改变,首先就是在互联网上看到了东莞的大量图片,从而迫不及待地想要再去东莞看一看的。  东莞从一个普通的地级市,跃升为中国其中一个经济发达城市,这个过程,首先得益于“世界工厂”的品牌。  东莞被称作“世界工厂”,首先是由于它真的就是世界工厂,它生产大量的电子和轻工业产品,卖给全世界各地的消费者。2008年的数字,东莞累计吸收外资近五百亿美元、国内资金九百六十多亿元人民币,也就是说短短不足20年时间,有4000多亿人民币的产业投资砸在了这块仅有2465平方公里的土地,因而东莞汇集了近一万五千家外资企业,2008年进出口总额一千一百三十三亿美元,是中国第四大出口城市。在这些工厂中,台资和港资功不可没,台资集中在IT制造产业,而港资则集中在家具、玩具、制鞋、服装等产业。东莞的台资IT工厂有3000多家,凡组装电脑整机所需的零部件95%可以在东莞配齐。  关于东莞“世界工厂”的地位,流传最广的一句话据称来自IBM的某位副总裁,他说:“如果东莞到深圳的高速公路塞车15分钟,全世界的电脑价格都会因此产生波动。”这句话被演绎出诸多版本,其意不过说明东莞的电脑工厂和深港的外贸港口的重要性而已。  因此东莞的名声首先是在IT行业打响的,如是要要问是哪些媒体帮助建立了东莞“世界工厂”的形象?我们必须归功于IT类媒体,它们最先介入对东莞的宣扬。早在2000年前后,当东莞还不太为国内国际上所熟悉时,是大批的IT媒体最先来到东莞,将台湾-香港-深圳-东莞这样一个完美的IT产业链和供应链展现给世人。  在IT媒体之后,才有财经媒体,政经媒体的跟进。而媒体的涌入,又教会了东莞人如何应对和利用媒体。这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媒体不假思索的经常提及,让“东莞世界工厂”成为了个社会刻板印象,很难在短期内改变。  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既强化了这一形象,又为这一形象的改变提供了契机。这回的强调,则是主要由财经媒体介入,先国内后国外,之后国内的政经媒体也跟进进入。  2008年春节前后,许多财经媒体记者不约而同地纷纷赶往东莞采访。一些传言在财经媒体间流传:东莞、苏州等地的一些加工贸易企业陷入空前困境,可能会发生数千家工厂接连倒闭的事件。而关于制造工厂大规模撤出东莞迁往其它地区的传言,则一次又一次地在国内流传。  从2008年至今,东莞成为了观察中国外贸尤其是出口行业的一个风向标,而外贸是中国这两年在金融危机波及下,宏观经济走向的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什么时候止跌回稳,中国经济才算正式探底。由于对外贸行业的关注主要由财经媒体发动,所以2008年春节前后最先到东莞调查企业倒闭情况的是财经媒体。  成为外贸风向标再次印证了东莞“世界工厂”的地位,对东莞制造业的未来走向的关注,是此波媒体进一步思考的主轴。因而倘若东莞运用得当,是可以把自己城市的方向告诉给媒体和世人,但这个方向必须是合乎逻辑和现实可能性的理想,而不能是一厢情愿、不切实际的幻想。媒体人自己会有一个清醒的判断,东莞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因为他们是站在东莞之外,看的是全球、中国和整个珠三角,从这个体系框架内,看东莞角色有多大的提升空间,而不象东莞人或东莞政府那样,从自己的愿望出发,并将各种有利因素集中在一起,畅想以这个愿望为基础、从现实延伸过去的美丽可能——比如说,如何从“世界工厂”到“世界办公室”。  从东莞“世界工厂”品牌的建立,可以得出的结论是,IT、财经等专业媒体起到了命名和定性的作用,而主流政经或社会类媒体则将这一定性和命名通俗化,或者说家喻户晓,国内的主要官方媒体则将东莞的城市价值转化为主政官的政治成就。从国内和国际来说,可以说首先是国际媒体发现了东莞在全球的价值链中的地位,之后才影响到国内媒体对东莞的关注。  由于自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融入全球化的程度越来越加深,更多的主流世界媒体在北京、上海和香港派驻记者,而中国的媒体也越来越容易接收到世界主流媒体的信息,一些市场化媒体也越来越拥有全球视野,并逐步在国外扩展影响力,国内外媒体互动的情形也越来越普遍。
  东莞的城市形象重塑,以什么为目标?  首先,东莞没有必要“去世界工厂化”。  “世界工厂”迄今为止仍是东莞最响亮的招牌,而且这四个字并非贬义词,仅仅因为“产业升级”在中国大陆成为所谓“时尚流行”,才把“世界工厂”妖魔化“了。但是东莞也需要修正人们的观念,即东莞不仅仅是”世界工厂“的概念,而是“珠三角主要的工业中心”,我想东莞在对外传播时,要强化这个概念。工厂仅指车间,而工业中心则指一整套工业体系,其实我想说的是,‘工业中心’应该成为东莞对自身的基本定位,成为珠三角最主要的工业城市,建立一个强大的工业体系,应该是东莞坚定的追求。  第二,东莞没有必要“中心城市”化。  2000年下半年,当时的东莞主要领导人高调对媒体宣布,东莞市的目标是建成“现代化中心城市”,据说,当时的广东省支持东莞“中心城市”的新定位。我觉得,这个中心城市定位太好高骛远而不切实际,误导了之后数年的东莞城市整理进程,因为在香港、深圳、广州三大中心城市中间,东莞根本不具备成为中心城市的条件,中心城市的定位让东莞迷失了自己。  我想要反头号的是,东莞自己是别人的经济腹地,而没有自己的经济腹地,如何成为中心城市?东莞做别人的经济腹地,又有什么不好?只要有钱赚,只要国民幸福,只要社会生机勃勃,“近者悦,远者来“有何不可?  我认为东莞政府没有必要建立在区域内强势的金融业(总部型的金融企业)、物流业(港口码头、机场等)或其它高端的服务业,如果有这个需求,让市场来满足它。东莞不必非要建立一个以高端服务业为标志的CBD,东莞的CBD在香港、深圳和广州。  第三,东莞没有必要“深圳化”或去“深圳化”。  南城CBD很象深圳。我觉得在东莞的潜意识里南城CBD的努力显示了东莞特别在意与深圳的比较。东莞一边很忌讳别人将其与深圳比较,尤其是不希望被看作深圳的附庸,害怕被深圳吞并掉,另一方面却又在内心深处将深圳当作一个标杆,深圳有什么,东莞也要有,而且还要比深圳更豪华,倘若超过了深圳就洋洋自得。  我认为,东莞一方面要虚心向深圳学习,当然也包括向广州等其它城市学习,一方面要跟随深圳向上提升。我认为东莞不大可能超越或取代深圳的城市功能,就象深圳不可能超越或取代香港的城市功能一样,东莞需要的可能是一个“跟随战略”。与此同时,东莞要尽可能避免深圳走过的弯路,同时从深圳的发展中寻找自己的机会。东莞最初的成功,其实就是跟随深圳的结果,也最大限度地从深圳的发展中找到了自己的机会。  给东莞的一些建议:  作为一个珠三角的观察者,想给东莞两个方面的一些建议。  一个方面是关于城市整理的。  我认为东莞在“珠三角主要的工业中心”的基础上,可以强化其强大而具现代水平的生活服务业和休闲产业。让珠三角的人都来东莞消费,让东莞成为“珠三角的休闲中心”。“东莞服务”的品牌的核心价值应该是“规范的、安全的、优质的、以顾客为上帝的、中等价位的”,也就是说,要擦亮“莞式服务”的招牌。举个例子,由于有3D大屏幕,这次的美国大片《阿凡达》在东莞万达影院就火爆得不得了,我广州深圳的很多朋友都疯了似的往东莞赶,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东莞多几个像万达这样的高端服务业场所,该会有多大的影响,对产业的转型升级也是大有好处。当然,为了打造休闲中心,东莞仍必须去做一件事情,就是与深圳、广州一起,使得整个区域的社会治安能得到根本好转,让工厂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生产,让消费者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休闲。  为了这个目标,东莞应该在城市和交通布局上,作两个方面的调整。  其一是东莞应借珠三角一体化的良机,建立沟通珠三角各主要城市的高快速路网络和轨道交通网络,让珠三角人尤其是香港、深圳、广州人更方便快捷地到东莞来消费。  其二是东莞应放弃以莞城为中心构建交通网络。  东莞的城市格局呈现出扁平化特色,由于经济发展权下放到各镇各村,所以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整个东莞市域内几乎同步展开大规模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东莞中心城区反而没有任何领导能力,仅成为与其它镇街平行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样的一个城市,更象一个联邦制的镇街自治联合体,说好听点也可以叫“组团式发展城市”,但事实上不是主动的“组团式”,而是自发形成的扁平结构。  莞城既不在广深高速公路沿线,也不在广深铁路沿线,而在两条交通动脉之间、东莞市域的偏北方向。过去20年中,莞城并未为东莞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作出多大贡献,如果说它自身有所发展的话,本身也是由于接受了香港的经济辐射,其次作为行政中心,行政权力配置的资源喂养了它。但是砸五六百亿来建设莞城,事实上是全市32个镇经济发展所创造的财富,却大部分由莞城来收割。  但是莞城却根本没有带动全市经济发展的能力,即便是在被喂养这些年之后。因为整个东莞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于城市的南边,来自于香港和深圳,而不是作为行政中心的莞城。强化莞城的中心地位,是将东莞积累的财富投资在了错误的方向上,其实质就是浪费了最宝贵的资源。  莞城作为东莞的政治中心,这个中心没必要过度显性化存在,让政治中心隐藏起来,更能突显东莞的市场经济制度。东莞应将更多的交通投资集中在建立与深港、广州、珠三角西岸的便捷联系。也就是说,东莞的交通网络规划要以广州、深港为中心。  将各个片区联系起来的效率最高的交通模式,并非市政道路而是轨道交通。只有轨道交通可以把高端客流和中低端客流最快地送达目的地,有效地提升这个城市的经济效率,而所谓的城市快速路系统,却由于车辆过多、红绿灯过多、交通规则意识淡薄等各种原因,变成了城市慢速路系统,由莞城到各镇街的路虽然又宽又直,但是行车耗时太多而且无法形成固定的预期,整个城市的效率无法提升  广深港高铁在东莞的站放在了虎门,市场的力量将使得“虎门”成为东莞的经济和服务中心,东莞市委市政府要对此提前作出应对,至少要提出城市双中心战略;对厚街-虎门-长安城市带进行重新规划,完善市政设施和公共配套服务(学校、医院、文化体育设施)等。  广深高速公路沿线的长安-虎门-厚街这条城市带,是东莞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不但制造业最为集中,而且也是东莞民间自发创业的服务业最发达的地区,真功夫发迹于此,厚街的会展中心有效地提升了城市服务功能,虎门的服装服务(设计体系,全国销售网络等)产业高度发达。这些现象发生在这条线上,原因很简单,广深高速公路是香港经济能量辐射的第一重要通道。同时虎门-长安地区也是整个大珠三角的地理中心,处于珠江口东西两岸的交通枢纽地位,可以有效地吸纳周边广州南沙、深圳、中山、顺德、珠海等城市的资源;而且这个地点距离深圳机场很近,事实上把深圳机场变成了东莞市区的机场。  另一方面是关于城市品牌推广的:  ——扩大和改编市委宣传部外宣办,改为“东莞城市推广中心”,为正处级单位,增加编制和预算,延请专业人士成立策划团队,全面统筹东莞的城市品牌推广。不必一定全要正面报道,贵在设置议题引起关注,并在议题中突显东莞城市价值。  ——由市委宣传部或东莞记协负责筹建“东莞记者之家俱乐部”或“东莞新闻中心俱乐部”,单独一栋楼,内含公寓式酒店,附设“新闻发布厅”、“东莞资料室”、“网络中心”、“酒吧及咖啡厅”、小型会议室,鼓励国内(市外)和国际媒体在东莞派记者驻点,并在“记者之家”租用房间(东莞市给予一半租金补贴)设立工作室。所有持记者证件的记者到莞,均可免费使用“东莞资料室”及“网络中心”的设施,并以最优惠价在“记者之家俱乐部”进行其它消费。“东莞城市推广中心”(内部称外宣办)办公室设在该俱乐部内,便于与媒体沟通。东莞市日常的新闻发布活动均在该处进行。  ——外宣合作媒体的重点要经过精心选择,应侧重于四类媒体:一是政治类媒体,可精选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和南方日报4家;二是市场化媒体,可精选几家国内主流的财经媒体(21、一财等),以及南方都市报、中国国家地理等非财经媒体;三是国际媒体,包括几家有影响力的香港媒体和世界主要媒体的驻港机构等;四是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  ——设立“东莞城市推广资助计划”,鼓励理论研究专著、文学、电影电视作品、音乐作品、美术作品等以东莞为创作题材,凡此类题材均可向“东莞城市推广资助计划”提出资助申请,由一个专家委员会确定资资助项目,资助的标准依据于该作品是否有助于东莞城市核心价值的发挥和东莞城市形象的提升
  东莞“三重”建设继续高歌猛进,确保“三重”项目真正落地成为今年东莞“三重”建设的重要目标。今年,重大项目建设要力争实现开工率和投资完成率“两个百分百”的目标。市政府领导挂钩督导制度和目标管理责任制也在今年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东莞虎门找工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