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一出名,总会忘恩负义的反义词

292被浏览57176分享邀请回答33538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4310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141被浏览30813分享邀请回答16749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1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我为什么总会遇见“忘恩负义”的人? - 简书
我为什么总会遇见“忘恩负义”的人?
图片来自网络
有一位女士总是和我抱怨她遇人不淑,周围的亲戚朋友都是忘恩负义的人,她对他们那么真诚那么好,可他们却对她不冷不热,所以她很心寒,觉得关键时刻根本指望不上这些人。这位女士确实热心且真诚。她总是会对人嘘寒问暖,对周围的人特别关心;亲戚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她也愿意鼎力帮忙,跑前跑后;但是据她所说,即便她这样对待亲戚朋友,可他们从来都不会主动联系她,不会主动关心她。她有什么事情,他们也不是那么热心。她觉得很受伤。还有一位女士抱怨她为丈夫及家庭付出了很多,丈夫非但不领情,反而对她越来越冷漠。她和我说,她每天辛苦工作,回来还要照顾孩子,做饭,伺候一家老小,每天累得想死的心都有,她只是期望丈夫能体谅她,可换来的却是丈夫“谁让你愿意那么累”这样一句话,她的心凉透了。她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做了这么多,得到的却是无情和冷漠?为什么“好人”总是遇见“坏蛋”?为什么付出换来的却是忘恩负义?仔细看这两个案例,这两位女士有个相似之处,那就是她们内心里有个动机:我对你付出对你好,你必须得像我对你那样对我付出对我好,至少得认可我对你的好,否则你就是忘恩负义,就是冷酷无情。当她们有这样的期待的时候,虽然行为和表面上没有表现出来,但人是非常敏感的,很容易就能感受到这种动机。所以接受的人,会有一种说不出的负担:我这次欠你的,必须得还上,否则内心里总觉得歉疚。长期下去,接受的人就会感到非常疲累,疲于接受,疲于还情,疲于急着将这份砸在他身上的歉疚感甩出去,直到他开始厌烦接受,厌烦这种要挟式的付出,于是回避或者拒绝。当付出者接收到拒绝和回避时,她们就会非常的受伤,认为别人不接纳自己的好意,自己的付出被当狗屎,对方都是冷漠自私、忘恩负义。有一次,我一个朋友要我陪她去逛街,我当时身体不适所以拒绝了,我能感受到她有些失望。关闭微信后,我心里有种说不出滋味的难受。后来我仔细体会这难受在表达着什么,发现这个难受背后是自责,自责我有些冷酷,以前朋友经常舍弃自己的事情来陪我,而在她需要陪的时候我却拒绝了她。我觉得很歉疚,对自己很失望。而这种感觉,在与这位朋友相处时,是经常发生的事情,我忽然意识到我很少主动与这位朋友联系,也推脱了很多她对我的好意,其实就是害怕背负这种感觉。对于这位朋友来说,她对我好,期待我能同样对她好;对于我来说,我接受她对我的好,就必须要对她好,不能拒绝,否则就是自私。我们各自都有各自的模式,我们之间的能量无法自然的流动,她在期待,我在逃避,以致于关系处于一种僵持的状态。那怎么样才能让我们轻松相处,彼此之间的能量自由流动呢?如果我们付出,同时期待着别人能认可我们的付出并同样对我们付出时,我们需要觉察这个模式。我们这样做,期待着什么?渴望着什么?是别人的认可吗?是让别人觉得我们是好人吗?是为了让别人也同样对我好吗?还是让别人爱我?当我们通过对别人付出去交换到我们内心渴望的东西时,就会让对方产生负担,从而将他推得更远。静下心来,让我们来看看内心那个渴望爱,渴望被关怀,渴望被认可的孩子,我们爱他吗?我们关怀他吗?我们认可他吗?当我们累得想歇一歇的时候,我们允许自己停下来吗?当我们已经没有力气去承担更多的时候,我们允许自己拒绝吗?我们可以先关心自己,照顾好自己吗?闭上眼睛,对内心的那个乞求爱的孩子说:你是值得的,你不需要做任何,就值得被爱。深深地拥抱并爱内心里那个孩子,他是本自具足的,他就是爱本身。当我们内心有足够的爱时,我们便不会去乞求,更不会去交换。我们对别人的爱,是自然而然地,不期望回报,不期待回应,爱就那样流出去。当我们内心有足够的爱时,我们也不会拒绝接受那些自然流过来的爱和好意,我们会欣然接纳,并不觉得愧疚。真正轻松的关系是:真诚地给出爱,欣然地接受爱。如此,生命才真正流动起来。关系也变得轻松。
一沙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伟大的民族为何会对伟人“忘恩负义”?
台湾前领导人陈水扁终获保外就医了。让人嘘唏的是:出现在镜头面前的阿扁形容枯稿、一副垂垂老者神态。与六年前那位油头粉面、意气风发的台湾最高领导人判若两人。
如果抛开立场政见和个人好恶,陈水扁的遭遇难免让人扼腕长叹,感慨万千&&出身三级贫农家庭的他(最贫苦一级),从小到中学,皆为尖子中的尖子;大学三年级时,以律师状元的成绩考取台湾律师资格,成为当时台湾最年轻的律师;1974年,又以台湾大学法律系第一名的成绩毕业;成为职业律师后,很快成为台湾律师界翘楚(在美丽岛事件中,成为名动一时的15人律师团骨干成员);1981年,参选台北市市议员并以最高票当选;1986年当选民进党中常委、台湾“立法院”立法委员;1993年7月,获美国《新闻周刊》(Newsweek)评选为台湾“国会”风云人物;1994年,当选台北市市长;2000年,当选为台湾地区领导人;2004年再度联任……
一位赤贫家庭的孩子,通过个人奋斗,最终登上“总统”宝座。阿扁的成功,一度成为当代“台湾梦”的励志故事。
令人遗憾的是,走向权力顶端后的陈水扁,却走不出中国两千多年间最高当力者宿命般的恶性循环,成为一位假公济私、嗜财贪婪的悲剧人物而锒铛入狱。曾经让太多台湾人引以为豪的“台湾之子”,最终沦为让人蒙羞的“台湾囚子”。
对中国大陆而言,顽固坚持“台独”立场的陈水扁无疑是一位令人讨厌的人物。然而在相当一大部分台湾人心目中,阿扁尽管当“总统”后犯了罪,但仍是台湾制度成功转型的大英雄。所以陈水扁被判18年重刑后,太多台湾绿营人士纷纷为之鸣不平:阿扁作为一位对台湾制度转型有过重大贡献的人,纵然不能将功折罪,念其当年的功劳,也应当给多病的阿扁假释或保外就医。所以,为阿扁鸣不平的绿营人士认为,蓝营民众反对阿扁假释和保外就医,是典型的忘恩负义行为。
绿营人士“忘恩负义”的指责,让笔者想起英国民众当年“忘恩负义”,毫不犹豫抛弃不列颠民族“大恩人”邱吉尔的故事:
二战时有“战时首相”之称的温斯顿&丘吉尔,可是一位比撒切尔夫人要牛得多的世界名人&&他分别在1940年至1945年,1951年至1955年间,两度出任英国首相。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领袖之一。他一生有两件事让世界永远记住了他的名字:一是领导英国人民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罗斯福、斯大林一样,是“雅尔塔会议三巨头”之一;二是战后发表了《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
邱吉尔又是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不但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又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著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16卷、《英语民族史》24卷等。其中,《不需要的战争》一书,还荣获1953年诺贝尔文学奖),还是历史上掌握英语单词数量最多的人之一(十二万多),并被美国杂志《人物》列为近百年来世界最有说服力的一大演说家之一,曾荣获诺贝尔和平奖提名……2002年,BBC举行了一个名为“最伟大的100名英国人”的调查,结果丘吉尔获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英国人。
就英国当代史而言,邱吉尔的贡献和重要性怎样说都不过分:1911年便任第一海军大臣的他,不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雄,在“二战”中,更是英国的“大救星”&&由于前任首相张伯伦和当时法国当执政者对纳粹德国疯狂扩军行为、扩张阴谋一味采取侥幸心理和绥靖政策,最终导致“二战”前期灾难性局面:极短时间内,波兰丹麦、挪威、卢森堡、荷兰和比利时等众多国家在纳粹德国的闪电战下沦陷。稍后,德军绕过法军重兵设防的“马奇诺防线”攻入法国。仅一个月,巴黎沦陷法国投降……盟友法国的惨败,英国危在旦夕。此时的邱吉尔尽显英雄本色&&1940年5月8日,他取代张伯伦接任英国战时首相。5月13日,他首次以首相身份出席下议院会议,发表了著名的演讲:
“我没有别的,只有热血、辛劳、眼泪和汗水献给大家。你们问: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多么恐怖也要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艰难,也要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无法生存。……”
邱吉尔的演讲虽然感动了英伦三岛,感动了全世界,却不能消除英伦三岛和世界爱好和平者心中的巨大忧虑和顾虑:因为此时欧洲全面沦为纳粹势力范围;刚与德国瓜分了波兰的苏联与德国签署了互不侵犯条约;而与英国有血缘之亲的美国呢?举国陷入孤立主义阴影之中……在力量极为悬殊的条件下,邱吉尔究竟能否肩负起拯救不列颠的千斤重担,岂能不让人们忧虑?……
然而,事实证明了邱吉尔不但是一位英勇的盎格鲁人-撒克逊血性男儿,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非凡的战时领导人&&接任战时首相不久,他便领导英法联军取得了敦克尔克大撤退的胜利。接着,领导英国人民进行了气壮山河、英勇惨烈的卫国战争&&“不列颠之战”。最后,彻底击碎了纳粹德国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取得了一场在“二战”中具有非凡意义的伟大胜利。再后来,与美国、苏联等国联手,最终取得了战胜德国法西斯的伟大胜利。
邱吉尔在二战中,尤其在“不列颠之战”的英勇和杰出贡献至今令英国人感激涕零:1940年9月7日到11月3日,德军以每晚平均200架飞机的数量连续57天对伦敦进行轰炸,仅头两天就造成800多人死亡。这期间丘吉尔几乎每周都亲自到被炸现场视察。虽然他不止一次地在被炸毁的房屋现场流下热泪,但是他依然以钢铁般的意志继续带领人民战斗……
邱吉尔领导下的英国人民在“不列颠之战”中的英勇行为和伟大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欧洲和全世界法西斯抵抗者的意志和信心。正因为如此,才有了后来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最后形成;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欧洲战场和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胜利;也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战后美、苏、英、法、中五大战胜国在反法西斯联盟的基础上,建立了对世界新秩序有着非凡意义的联合国。就此而言,邱吉尔于当代世界史的重要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
如果没有邱吉尔的果敢、坚韧和智慧,英国是否会被纳粹德国吞并,“二战”最后又会是怎样的一个结局;当今世界又会是一个怎样的格局,实在难于想象。
然而,令全世界目瞪口呆的是:“二战”刚结束,英国人民便毫不犹豫地抛弃了他们的“大救星”邱吉尔&&战争结束后,战时内阁也随之解散,丘吉尔理所当然辞职。并投入将大选。原本信心满满、认为凭借战争中的功劳定能顺利当选的保守党,却在大选中惨败了,只获得了197席。赢得393席压倒性胜利的工党得以组阁,其领袖莱门特&艾德礼当选首相。
拯救了英国的丘吉尔被他的人民抛弃了。然而,面对愕然声、惊叹声,邱吉尔却在世界面前表现出一副典型的英国绅士风度&&在一次记者会上,他意味深长地引用了古希腊作家普鲁塔克的一句话调侃道:“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
丘吉尔竞选失败后,与斯大林有过一段精彩对话&&斯大林十分得意地说:“丘吉尔先生,您打赢了仗,人民却罢免了您。看看我,谁敢罢免我!”听了斯大林的话,丘吉尔意味深长地回敬道:“斯大林先生,我打仗就是保卫让人民有罢免我的权力。”
“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我打仗就是保卫让人民有罢免我的权力”两语,成了流行一时的世界经典。
在当时的条件下,英国人对邱吉尔的“忘恩负义”,不但斯大林和他的民族、人民极难理喻,对迷信权威、具有“大救星”情结的东方国家和民族而言,同样是极难理喻的。纵然是21世纪的条件下,对仍然没有真正进入契约社会的国家而言,同样如此。
“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一语其实并不难理解:这里所谓“忘恩负义”,并非通常语境之下的“忘恩负义”,而是不迷信权威,对伟大人物不盲从。换言之,一个国家和民族,不能迷信个人权威,不能盲从曾经对国家、民族作出杰出贡献的伟人。就此意义而言,“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彰显着一个民族理性精神的成熟,道理十分简单:一个战时的英雄,一个特殊时刻的杰出人物或勇士,未必是一位治理国家的能人!甚至可能是一位极糟的政治人物&&在具有浓厚“打天下者治天下”传统的中国,二三千年中对此具有无数深刻乃至惨痛的教训。
所以,理性精神主导下的人民,在关乎国民福祉、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公共选择中,常常会根据自己的理性判断作出独立的抉择而避免盲从和感性。就此意义而言,“伟大民族”的“忘恩负义”,其实也是从身份社会走向契约社会的象征。同时或许还可以说明:台湾对阿扁的“忘恩负义”,其实也是台湾人民走向“伟大”的象征。
&&最后修改于
该日志已被搜狐文化艺术博客群录用: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13被浏览4951分享邀请回答18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3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查看更多回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忘恩负义的反义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