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那好玩丫,不要和包头九原区地图太远。

历史沿革/九原区
战国,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00年)后,九原是赵国最西部的一个建置,也是现九原区境内最早设置的行政建制。秦朝,区境属秦九原郡管辖,郡治九原县(今麻池古城遗址)。九原郡辖境相当于今巴彦淖尔盟的临河县和五原县、今伊克昭盟的达拉特旗和杭锦旗,以及今包头市九原区所辖范围。西汉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区境属五原郡管辖且是五原郡政治、经济中心。此前,区境一度为匈奴辖境。元朔二年,汉将卫青、李恩出云中郡(治今托克托县北古城)进击匈奴,“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五原郡辖16个县。其中有4一个县在今九原区境内。九原县为郡治,在今麻池古城;五原县,今哈德门古城;固阳县,今古城湾古城;临沃县,遗址不详。新(8一23年),改五原郡为获降郡,区境为获降郡所辖。九原县为成平县、五原县为填河亭、固阳县为固阴县、临沃县为振武县。东汉建武元年至建安二十年(25—215年),区境仍归五原郡管辖;建安二十年至建安二十四年(215一219年),区境为新兴郡管辖。汉献帝建安二十年(215年),东汉政府“省云中、定襄、五原、朔方郡,郡置一县领其民,合为新兴郡,属并州。”东汉初,从建武五年到十六年(29一40年),区境曾在卢芳割剧政权的控制之下。卢芳,今宁夏同心县人,自称是汉武帝曾孙,于建武五年,割据五原、云中、朔方、定襄、雁门五郡称帝,都九原县。建武十六年降汉。三国时,未在区境设立建制。220年,鲜卑拓跋部在首领力微率领下人居九原地区。西晋时,区境为鲜卑人牧地。东晋时,鲜卑人曾两度建国。咸康四年至太元元年(338—376年),拓跋首领什翼键建立代国(所辖范围相当于今内蒙古中部和晋北地区)区境是代国的一部分。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年),鲜卑拓跋建立北魏,定都盛乐(今呼和浩特市的和林格尔县北土城子),区境成为北魏辖地。延和初年(432年),拓跋焘在阴山设置六镇,以防柔然侵入,区境位于六镇之一怀朔镇的南部。正光五年(524年),怀朔镇改为朔州,区境为朔州管辖。隋朝,开皇元年至五年(581—585年)区境为隋五原郡辖境。之后,区境一直为突厥族的牧地,直到唐朝景龙二年(708年)为止。120多年里,这一带呈现一派“人民羊马,遍满山谷”的景象。之后,归唐关内道丰州中受降城(今敖陶窑子古城)管辖。景龙二年,唐朔方军总管张仁愿“于河北筑三受降城,首尾相应,以绝其南寇之路”。中受降城即在现九原区境内。其间,开元十年至天宝八年(723—750年)安北都护府设在中受降城。宋朝,区境大部归西夏(年)黑山威福军司管辖。西夏和辽国的国界线遗址就在今沙尔沁村东。元朝,区境归大同路云内州管辖。云内州农业、陶瓷业发达。元诗人刘秉忠有诗描绘云内州的风光:“出边弥弥水西流,夹路离离禾黍稠。”明朝,洪武无年至宣德十年(年),区境归明东胜卫管辖。宣德十年以后,直到明亡,区境为蒙古土默特部的牧场。九原区清朝,区境分属土默特右翼旗,乌拉特前旗、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管辖。同时,区境还先后受归化城(今呼和浩特旧城)、萨拉齐厅、五原厅节制。境内出现一地二治、蒙汉分理的格局。清时,今兴胜镇乌拉特后旗(东公旗)管辖;今新城、麻池等归乌拉特中旗(中公旗)管理;今哈业胡同、哈业脑包、哈林格尔等镇、乡归乌拉特前旗(西公旗)管理;今古城湾、沙尔沁、沙木佳等乡、镇为土默特右翼旗六甲之地。境内汉民事宜,雍正元年(1723年)归归化城理事同知(正五品)管辖,乾隆四年(1739年)改由萨拉旗协理通判(正六品)管理。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由萨拉齐理事厅管辖。光绪十年间(1884年),理事厅改称抚民理事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又增设五原抚民理事厅,五原厅治隆兴长,寄治包头镇(今东河区)。萨拉齐、五原二厅以东河区西脑包大照壁为界。从此,境内西部的汉人事宜改由五原抚民理事厅管辖。年(民国元年至民国12年),境内仍沿袭清朝建置,未作大变动,只是改厅为县,设知事,废同知;土默特旗改都统为总管(委任),乌拉特三旗仍设扎萨克(世袭)。其时,区境东部受土默特右旗和萨拉齐县管辖,中西部为三公旗和五原县节制。而五原、萨拉齐二县在1914年(民国3年)以前隶山西省,之后受绥远特别行政区管辖(民国17年,绥远特别行政区改称绥远省)。九原区年(民国12年至民国15年),区境大部由包头设治局管辖,东部仍由萨拉齐县节制。民国12年3月,平绥铁路通车到萨拉齐县包头镇,包头镇始和萨拉齐县分治、析萨拉齐县磴口以西、五原县西山咀以东设包头设治局。1926年1月至1937年12月(民国15年1月至民国26年12月),区境大部受包头县节制,最东部仍由萨拉齐县管辖。1945年8月至1946年2月(民国34年8月至民国35年),区境归包头市政务委员会和萨拉齐县管辖。1946年2月至1949年12月(民国35年2月至民国38年12月),区境分属包头市、包头县、萨拉齐县管辖。1946年(民国35年)绥远省政府撤销包头市政务委员会,分设包头市和包头县。1947年2月(民国36年2月)包头市和包头县又合署办公,市长兼任县长。新中国成立以后,曰至日,仍沿袭民国建置,区境分属包头市、包头县、萨拉齐县管辖。九原区日,区境归包头市人民政府郊区临时工作委员会管辖,境内始单独设制。1953年,绥远省人民政府撤销包头县建置,设立包头市人民政府郊区临时工作委员会,简称“临时工委”,为包头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1954年5月临时工委被撤销,设立包头市人民政府郊区工作委员会,简称“工委”,仍为派出机构。1960年4月至日,包头市郊区建制被撤销,区境分属昆都仑区、青山区、东河区和石拐矿区管辖。曰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委员会批准,恢复包头市郊区建制。日设立包头市郊区人民委员会;1968年2月改称包头市郊区革命委员会;1980年1月改称包头市郊区人民政府。1998年,郊区有二个乡(河东乡、国庆乡)和十九个行政村划归东河区、石拐区、青山区和昆区,总面积达500余平方公里。日,民政部批准(民发22号)将包头市郊区更名为九原区。九原区发展新貌2000年,九原区辖4个镇、9个乡、1个苏木。2002年九原区辖5个镇、5个乡、1个苏木:沙河镇、莎木佳镇、兴胜镇、麻池镇、哈业胡同镇、沙尔沁乡、古城湾乡、新城乡、哈林格尔乡、哈业脑包乡、红旗农场。2007年,九原区辖7个镇、3个乡、1个苏木:沙河镇、莎木佳镇、兴胜镇、麻池镇、新城镇、哈林格尔镇、哈业胡同镇、沙尔沁乡、古城湾乡、哈业脑包乡、阿嘎如泰苏木。2008年6月,包头市制定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将九原区沙尔沁镇整建制划出,将兴胜镇所属的29个村,麻池所属的5个村,哈业胡同镇所属的15个村,阿嘎如泰苏木所属的1个嘎查划出。区划后九原区辖区总面积由1858平方千米缩减为734平方千米。
行政区划/九原区
九原区截止至2013年底,九原区辖4个街道、3个镇、1个苏木:沙河街道、赛汉街道、萨如拉街道、白音席勒街道、麻池镇、哈林格尔镇、哈业胡同镇、阿嘎如泰苏木。区政府驻沙河街道。
人口民族/九原区
九原区2012年总人口20.1万人,由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维吾尔族等19个民族构成。
地理环境/九原区
位置包头市九原区位于内蒙自治区的西部,处于土默川平原和河套平原结合部。地跨东经10°37″--110°27″,北纬40°5″--40°17″之间,占据包头的西郊、南郊。它东邻东河区、石拐区,北靠青山区、昆都仑区,西连巴彦淖尔的乌拉特前旗北依大青山乌拉山,南隔黄河与鄂尔多斯市的达拉特旗相望。地貌九原区的地形是北高南低,且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绵延千里的阴山(昆都仑沟以西为乌拉山,以东为大青山)横亘于九原区北部。黄河沿九原区南境从西向东婉蜒而过,阴山和黄河之间是冲积平原。九原区东北还有一块不大的丘陵区。气候九原区属北温带大陆气候,干旱多风,春季干旱少雨多风,夏季温和短促,秋季凉爽温差大,冬季温长而寒冷。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年平均气温6.8摄氏度,七月平均气温22.5——23.1摄氏度,一月平均气温-13.7摄氏度。无霜期约165天,最大冻土深度1.4米。年平均降雨量330毫米,年平均蒸发量2094米,日平均风速3米/秒;全年日照时数3177小时,年日照百分率是70%,是全国日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水文九原区九原区经的河流有;黄河、昆都仑河、五当河和三嘲河。黄河流经九原区长约80公里,水面宽130~458米,水深1.4~9.3米,平均流量824秒立米。昆都仑河流经郊区长约32公里,平均流量0.1~3秒立米。最大洪水流量3100秒立米(日)。五当河流经郊区长约30公里,平均流量0.1~3秒立米,最大洪水流量1 660秒立米(日)。三湖河流经郊区长约45公里,水面宽20米左右,平均流量8秒立米。另外,还有东河、二道沙河、四道沙河等时令河,当地称“干河槽”,平时河床暴露,雨季山洪溢满河槽,南流注入黄河。总计地表水年总量约2.38亿立米,从70年代开始,年利用量约1.1亿立米,其中黄河水0.7亿立米,其它河水和洪水0.3亿立米,污水0.1亿立米。
自然资源/九原区
九原区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境内已探明黄金、煤炭、长石、石棉、云母、芒硝等数十种矿产,储量极为丰富。不仅如此,闻名世界的白云鄂博铁矿距九原区仅150公里,世界上最大的露天煤田——神府煤田和全国最大的天然 气整装气田——苏里格气田与九原区隔河相望。目前,全区共有乡镇企业8360家,从业人员近10万人,已基本形成了稀土、黄金、绒纺、酿酒、建材等一批优势产业,其中稀土产量已占包头市总产量的80%。2002年全区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129.5亿元,入库税金达到1.4204亿元。九原区乡镇企业综合指标2000年位居自治区农业旗县区第二名,连续五年被自治区评为发展乡镇企业先进区。九原区物产丰富,是包头市重要的蔬菜和副食品生产基地。全区基本菜田4万亩,保护地1万亩,蔬菜品种80多个,每年可提供时令鲜菜3。2亿公斤,可实现四季长青,周年供应。以大青山一线为重点,全区果树面积已接近3万亩,年产鲜果1万余吨。莎木佳镇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葡萄之乡,维信集团已投资2000多万元在该镇建成了自治区唯一的葡萄酒厂。沿河渔业生产蓬勃发展,养鱼水面达1万多亩,有罗菲鱼、武昌鱼、俄罗斯鲟、美国大口胭脂鱼等数十个名优鱼种,年产鲜鱼2500吨,占包头市自产鲜鱼的46.3%。万宝、大圣、农丰等一批现代化的养殖公司迅速发展,畜牧业已成为我区农业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奶牛总量已达到26624头,是蒙牛、伊利等大型乳制品龙头企业的重要奶源基地。目前,九原区已基本建成了精确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都市农业、科技农业、出口创汇农业等各具特色的六大高效园区,现代农业在九原区初露端倪。
经济/九原区
综述2013年,九原区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317亿元,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229亿元,增长18%;财政收入预计完成33.5亿元,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38075元,增长9.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15184元,增长11%。第一产业2013年年实现增加值13亿元,增长1.6%。发放粮食直补、农机购置补贴等各类政策性资金3700余万元。农牧业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投资1.1亿元,完成黄河九原段20公里路坝一体工程,组织实施陈家圪旦中低产田改造、公济渠节水改造等5个农田水利项目,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1万亩、高产稳产田1万亩。哈业胡同农业园区建设成效显着。启动农畜产品交易市场,配套完成打不素至民胜通村公路等6个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区面积达到1.1万亩;呱呱叫生产基地(一期)、蒙泰绿源肉羊等4个项目建成运营,蕴玉农业、田源牧场等8个项目进展顺利,菜、乳、肉等农畜产品产量达到61.2万吨。第二产业九原区2013年,九原区实现增加值161.6亿元,增长11.8%。产业结构加快调整。神华煤化工、明拓高碳铬铁(一期)、爱德建筑配件等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运营平稳,实现产值60亿元;神华碳四综合利用、腾亿锻造等9个项目投产达效,鑫达金矿扩能、科强保温材料等23个项目进展顺利,形成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规模扩张的良好态势。九原工业园区承载力不断增强。完成综合商务区(一期)主体工程,实施园中园标准化厂房、污水处理厂等配套项目,入园企业达到70家,2013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80亿元,实现税收7.2亿元,成为自治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第三产业九原区2013年实现增加值124亿元,增长8.9%。煤炭运销业运营平稳,金创大厦28家企业完成运销量3200万吨,上缴税金6亿元;汽贸服务业快速推进,庞大、利丰等汽车商贸城20个4S店投入运营,实现销售收入12.4亿元;综合物流业稳步发展,实施万路通等综合物流项目,建成呼铁局包头现代综合物流园;商贸地产业加快发展,开工建设包商银行大厦,完成天福广场等项目主体工程,实施大成逐鹿会等房地产项目,实现商品房销售面积19.7万平米、销售收入9.9亿元;休闲旅游业蓬勃发展,梅力更景区、赛汗塔拉公园等景点提档升级,“休闲采摘农业一日游”等观光农业逐步兴起,全年接待游客7万人(次)。
社会/九原区
教育事业2013年建成白音席勒、哈林格尔幼儿园,启动沙河八小主教学楼和49中体育馆项目建设。为义务教育阶段2639名住校生提供免费午餐,为329名贫困生发放教育救助金60.4万元。文化事业2013年建成大九原历史文化展厅和青少年文化宫,为14个村(社区)投放168件全民健身器材,为21240户农牧民安装广播电视“户户通”,燕家梁元代遗址被评为第七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医疗事业2013年建成萨如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哈林格尔中心卫生院,新(改、扩)建3个苏木镇计生服务站和村(社区)服务室。社会保障2013年,九原区养老、医疗等五大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6.2万人,“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8.8%,将14类重大疾病和无责任方意外伤害事故纳入大病保险范围。按照上级要求提高城镇职工最低工资标准,为1885名企业退休人员人均月增养老金177元,为599名牧民发放禁牧补贴299.5万元。
行政区域/九原区
沙河镇:辖 黄金、育才、万达、华融、果园、花园6个社区居委会;第九居委会。莎木佳镇:辖 黑麻板、公积板、莎木佳、杨圪塄、鄂尔格逊、小巴拉盖、东园7个村委会。兴胜镇:辖 二道沙河南村、二道沙河北村、二道沙河西村、三道沙河、四道沙河、永和窑子、羊山窑子、沙尔庆 窑子、宏庆德、笸箩铺、王老大、顶独龙贵、兴胜窑子、东达沟、西边墙、庙圪堵、黄草洼、前营子、后营子、马场、王应基、二相公、大庙、鸡毛窑子、开洲窑子、青山26个村委会。麻池镇:辖 新胜、麻池、武家、古城、永茂泉、沃兔壕、西脑包、毛凤章、同官、小召湾、交界营子、黄草洼、郑二窑子、王大汉14个村委会;农业公司。哈业胡同镇:辖 哈业胡同、永丰、新胜、前进、柴脑包、民胜、打不素7个村委会。沙尔沁乡:辖 永富、阿都赖、沙尔沁一村、沙尔沁二村、沙尔沁三村、海岱、土合气、大巴拉盖、官地9个村委会。古城湾乡:辖 阿善沟门、东富、东坝、章盖、什大股、南海、邓家营7个村委会。新城乡:辖 甲尔坝、新城、赵家店、边墙、前口子、色气湾、二海壕、银匠窑子、当铺、玉泉、井卜石、尹六窑12个村委会。哈林格尔乡:辖 厂汉、油坊、哈林格尔、官将、兰桂、乔圪堵、新河、山羊圪堵、王家圪旦、打不气、土黑麻淖一村、土黑麻淖二村、土黑麻淖三村、全巴图、索家圪旦、三岔口、花圪台、哈业色气、前进、南圪堵、唢呐、上段四圪堵、下段四圪堵23个村委会。哈业脑包乡:辖 乌兰计一村、乌兰计二村、乌兰计三村、乌兰计五村、乌兰计六村、乌兰计七村、乌兰计八村、乌兰计九村、哈德门、卜汉图、打拉亥上村、打拉亥下村、背锅窑子、哈业脑包、新光一村、新光三村、新光四村、新光五村、新光六村、新光七村、新光八村21个村委会。阿嘎如泰苏木:辖 梅力更、阿贵沟、柏树沟、卜尔汉图4个嘎查。红旗农场:辖 场区、二连、四连、六连、七连、九连。农垦集团公司:辖 第一分公司、第二分公司、第三分公司、第四、五、六分公司、第七分公司、第八分公司、第九分公司、第十分公司、第十一分公司、第十二分公司、第十三分公司、共青小区、场区、青年农场场区、青年农场永茂隆村、青年农场李村。
交通与通讯/九原区
九原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通讯便利。京包、包兰、包神、包白铁路贯穿全境,“海铁联运”大型集装箱站可将货物直抵天津港发往世界各地;210国道、110国纵横境内,呼包高速公路与正在修建的丹东至拉萨高速公路相接横贯我区;包头机场位于九原区中部,距九原区政府所在地沙河镇仅5公里,航班可直达北京、上海、武汉等全国大中城市;全区所有乡村全部开通程控电话,移动通讯和网络传真复盖全区的每一个角落。
旅游/九原区
九原区境内留有赵长城、秦长城、汉代古城、元代村落等历史遗址区内国家级旅游景区有梅力更景区、赛罕塔拉生态园、包头世鹿园3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梅力更召1处。2011年梅力更召“信俗”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内旅行社有2家、旅行社分社2家;区内星级休闲乡村旅游示范点4处;休闲度假村2处;农业采摘观光园2处;农、牧、渔家乐43家。
风土人情/九原区
九原区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少数民族地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蒙古族文化底蕴。生活习惯、饮食文化、民族服饰、民族习俗、民族礼仪等显示出少数民族独有的特色。境内蒙民早餐时多饮奶茶,佐以炒米、烙饼之类食物,有不饮空心茶之习。蒙民多以炒米、奶茶、奶皮子、酸奶、羊肉为主食。每逢春节,家家炒炒米、拉馓子、炸油食等。蒙古族有饮酒之习,忌吃马肉,鱼被视为圣品。肉食以全羊为最上,款代贵宾时用。食用全羊割分八块,略用刀叉,但多用手持食,不用筷箸之类。境内蒙古族,男子穿蒙古袍,其袍左右开岔,一般均系腰带。腰带上别一小褡裢,用以装钱及小什物。妇女也穿蒙古袍,但两侧不开岔。蒙古族服饰大多喜欢色彩艳丽的红、蓝、紫。喇嘛则穿黄色。忌用黑色,黑色为服孝时所用。境内蒙古族有献哈达的传统习俗。一般在佛像前祈祷、拜年、祭祀、婚宴、喜庆、谒见尊长等都行此礼,以表示敬意和祝贺。最为普通的见面礼是递鼻烟壶。客至,一般都行请安礼。在喜宴或请客时,晚辈对长辈都要按顺序请安叩头,而后敬酒。
历史名人/九原区
吕布吕布(?-199年2月7日),字奉先,汉族,东汉末年名将,汉末群雄之一,五原郡九原县人(今内蒙古包头九原区)。先后为丁原、董卓的部将,也曾为袁绍效力,后占据徐州,自成一方势力。于建安三年十二月癸酉(199年2月7日)在下邳被曹操击败并处死。由于《三国演义》及各种民间艺术的演绎,吕布向来是以“三国第一猛将”的形象存在于人们的心目之中。
奶牛业/九原区
坚持把发展奶牛业作为全区农业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 政策措施和组织措施,全力推动奶牛业的快速发展,到年底,全区奶牛存栏数达26 624头,占全市奶牛总头数的29.5%,比2001年纯增20 249头,增长314.6%,牛奶年产量达66 298吨。饲养10头以上奶牛的养殖户达407户;建成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24个,大型奶牛养殖基地2个,新建奶牛棚圈48万平方米,建成奶站73个,奶牛交易市场1个,标准化奶牛冷配点30个,建成青贮窖192个,制作青贮饲料9 500万斤,微贮饲料4 500万斤,购进饲草料加工机械420台,饲草料加工点368个;全区奶牛免疫、防疫密度达100%。2002年全区奶牛养殖业实现纯收入4 852万元,直接拉动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334.65元,在农牧民增收构成中占到90%,奶牛养殖业成为九原区农牧业经济的支柱产业。
城市建设/九原区
九原区以沙河镇为中心,积极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资2亿多元,建成了九原广场、花园小区、丽日花园、甲尔坝新村和九原文明示范一条街等一批现代化城市设施和小城镇、中心村,使深厚的历史底蕴与跃的现代文明在九原区相辉映。与此同时,九原区采取“筑巢引凤、引凤筑巢”的措施,规划建设了13个设施齐全配套完善的工业园区,入园企业达300多家,打造了工业经济的起飞平台。制定并出台了《进一步改善乡镇企业投资环境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行行政执法承诺制、行政收费公示制、行政行为评议制,为广大投资者营造了公开、公平、宽松的发展环境。目前,13个工业园区已有3个经国家批准,8个经自治区批准。
生态文明绿九原/九原区
九原区行进在呼包高速公路上,一路清风凉爽,绿色相伴;穿梭在九原城乡,绿意点缀其间,深深浅浅,成片连天。九原区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生态文明作为创建文明城区的突破口,努力追求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崛起中九原焕发出勃勃生机。 一直以来,九原区发展经济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2005年提出了“绿色九原、生态九原,实现人与自然统筹发展”的目标,十七大“建设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更加坚定了九原区生态保护建设的步伐。九原区积极转变发展观念,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加强节能减排,优化生态环境,培育居民环保意识,文明、绿色的九原生态之路越走越宽广。经济发展体现“绿”近年来,九原区遵循生态经济规律,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壮大钢铁、电力、稀土等优势主导产业的同时,加强产业的升级和产业链的延伸,培育生物治药等新兴产业。观念的转变,产业的调整,使九原区找到了腾飞的新起点,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31亿元,比2003年增加81.4亿元,空气质量好于二级达到273天。同时,九原区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2004年以来,引进了博奇垃圾发电厂、粉煤灰陶粒等废弃物再生利用循环经济示范项目20多个,促进了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在自治区率先全部毁闭小煤窑,清理“一环两线”不符合城区规划的煤场221家,关停、取缔高耗能、高污染企业800家,减排废弃物1.5万吨、二氧化碳6600吨,对新建项目,严格执行环保法规,力争增产不增污,逐步走上了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轻的新型工业化之路。城市建设透出“绿”一个地区的生态文明,不仅体现在蓝天、碧水宏观方面,更体现在角角落落,体现在群众的满意度上,晚上,漫步在九原广场,闪烁的彩灯,美丽的喷泉,清新的草地,纳凉的人群,一切令人心旷神怡。一位正在散步的老人感慨地说:“现在的九原到处是树林绿地,每天晚上出来呼吸呼吸新鲜空气,在健身器上活动活动筋骨,日子过的越来越舒坦了”。按照“城在园中、园在城中”的经营理念,“十五期间”九原区城市建设累计投资达32亿元,规划构筑了以四大组团为基础的26平方公里城区框架。建设中坚持把绿色作为“有生命的基础设施”来抓,聘请国内园林专家建成了设计理念独特,草木资源丰富,亭榭湖泊点缀,多物种合理搭配,集市民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巴音高勒公园、哈屯高勒公园等城市绿地,以及建设路北景观林带,一街一景,一路苍翠的道路景色。改善人居环境,建成了花园、万达、富康、景湖等多个设施完善,绿化美化齐全的现代化小区。城区绿化复盖率由2004年的1.3%提高到2007年的37.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8.1平方米提高到11.2平方米。连续四年获得包头市“园林绿化先进区”称号,金沙华府住宅小区被评为“中国最佳人居环境社区”。地绿、天蓝、气爽的九原让老百姓越来越满意了。生态工程创造“绿”从2000年开始,九原区委、政府站在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坚持不懈地把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为了改善沿山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生态建设和恢复进程,2004年开始,九原区实行了阿嘎如泰苏木“封山禁牧”工程,建立了封山禁牧补偿金制度,为符合补助条件牧民给予一次性棚圈建设补助和每人每月200元的生活补助,投资709万元,进行了舍饲圈养的棚圈建设、品种改良和饲草料基地发展,试行了“农村牧区养老保险”制度,解决了牧民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强沿山环保治理和管理,先后关停了滥挖乱采、破坏环境、浪费资源的企业和矿地199个。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环境自然恢复能力明显增强。梅力更旅游景区的草更茂盛了,稀有鸟类栖息的更多了,泉水更加清甜喷勃了,良好的环境赢得了更多游客的青睐。 2006年12月,梅力更景区被命名为“梅力更国家森林公园”。2008年,九原区开始实施大青山南坡绿化工程,区委、政府高度重视,从财政中列支500万元,积极协调解决绿化工地,迅速组织干部群众,开展造林整地工作,现在已完成各类苗木栽植65000株,共1300亩。京藏高速公路九原段网围栏外40米范围以及40米以外的耕地、荒地全部绿化,呈现出全景式立体式的绿化效果。2008年实施了另一生态工程,拟建了黄河九原段占地15万亩的湿地保护区,促进湿地的自我修复,强化湿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由环保部门牵头,发放材料,加大对建立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政策和意义的宣传。另外,以村庄、庭院、农田林网、道路绿化为重点,优化林种、树种结构,不断绿化美化村庄,提高乡村绿化的生态效果和景观效果,改变农村人居环境。人人共建培育“绿”九原区人人心中有文明,人人为生态文明建设尽己所能,生态文明才能扎根,九原区注重培育居民的生态意识,倡导环保行为,结合“生态九原”建设,不断调整充实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职业规范、学生守则等行为规范,在广大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环保小卫士活动,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和实践。举办绿色学校校长培训班,树立学校管理者环境育人观念,此外还有“厂长(经理)环保培训班”,进一步增强企业依法保护环境意识,规范他们的生产经营行为,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2008年,世界环境日到来之际,九原区从大学生“村官”中招聘环保义务监督员,宣传环保、法律、法规、传播环保知识,提高农民的环保理念,监督企业非法排污行为。九原人大每年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工作,进行专题调研,从上至下,各项活动措施有效推进了全社会生态文明行为的养成。九原区先后有43项工作受到国家表彰,287项工作排在了自治区、包头市前列。荣誉的获得是九原区不断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提高百姓生活质量,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的最好诠释。绿色与工业文明融为一体,伴着绿色,九原将更好更快地走下去。
开展环保专项整治/九原区
日前,九原区环保分局开展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未批先建、久拖不验”违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全面清查、摸清情况。对“未批先建”项目,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原则,结合实际情况,重点清查选址不合理、存有环境安全隐患、有信访矛盾的危险化学品生产及仓储等项目,做到村村查,镇镇清,不留死角;分类处理、共同推进。对“未批先建”项目,属于国家明令禁止的“十五小”、“新五小”及污染严重或有环境风险隐患的项目,坚决取缔;符合区域规划、产业政策等基本准入条件的项目,责令其到有审批权的环保部门报批环境影响评价和竣工验收手续。对“久拖不验”项目,属于环保设施不到位、排放不符合要求的,责令停用,完成整改后完善竣工验收报批手续;属于环保审批和“三同时”验收程序不完善的,督促快速补办手续。目前,已完成环评手续办理224家,完成建设项目验收8家,有力促进了九原区项目建设的规范化管理进程。
前三季度工业指数创新高/九原区
九原区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传统产业,着力扶持优势产业,壮大产业规模,增强产业实力的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前三季度,九原区全部工业增加值实现76.53亿元,同比增长28.3%,占GDP的48.4%,增速位于全市第二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55.14亿元,同比增长32%,实现利润16.61亿元,同比增长381.6%,居全市第二位。
&|&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baike.com。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22次
参与编辑人数:15位
最近更新时间: 15:59:35
贡献光荣榜
扫码下载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包头九原区地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