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家没有回家的感觉日记呢? 难道我还需要继续漂泊?

百度知道 - 信息提示
知道宝贝找不到问题了&_&!!
该问题可能已经失效。
秒以后自动返回我想不明白是继续漂泊还是回家_百度知道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想不明白是继续漂泊还是回家
过年家还是去下一个城市漂泊,在外面很自由不踏实,在家被束缚但是有发展的目标,咋办呢
我有更好的答案
也会感到没有新意;总呆在家中,周围的人群和机遇环境都不如大城市,可以回家做点生意;眼下,多留心一些赚钱的门路,等资金到位后,想家了就回家看看;在什么地方呆久了,要打工,受到束缚在所难免,但是如果自己心中有梦,就会明确目标,实现自己的愿望,并在过程中收获快乐;在外流浪你应该在城市一面打工赚钱,一方面学习一些技能;或者
采纳率:81%
来自团队:
这个时候要认真一些活在当下珍惜该珍惜的生活才能够幸福的
你的父母肯定是希望你能回去陪伴他们的,你也说了那个公司虽说待遇少了一些,可是你很喜欢对吧?你就没有想过你刚过去,哪个公司会给你特别高的待遇?除非你在公司里表现好,年底的奖金会更高一些不说,如果升了职待遇不就上去了吗?尤其你在这个公司不也有这么好的公司看中你吗?也许你还有下一次跳槽的机会!至于租房子的事情,你可以考虑回到父母家住,也可以在单位住宿舍或者在单位附近租房不是更好吗?摩托车就不要买了,有那万把块钱都能买辆二手的国产轿车了,例如夏利啥的,档次不档次的先不说,至少遮风挡雨的,摩托车很多城市都不挂牌了,危险不说还容易被罚款!当然还可以考虑买辆烧油的助力车,好歹也是非机动车,没有证儿也没啥!我家的烧油助力车最高时速90码呢,平时骑个五六十码还不行吗?你以为你家那里的路都是高速公路?还非得买辆摩托车!关键是冬天下雪的时候太冷还路滑,不如买辆轿车安全,等以后条件好了再换好车,说到底车只是个代步工具,你也没啥要显摆的身价,要我说本来就没啥好的家庭条件的,活的就该踏踏实实一些的好,这样才会有好女孩子喜欢的,显摆招摇也只会吸引爱慕虚荣的不能宜家宜室的女人靠近不划算的!说实话现在说这些还太早了些吧?你过没过面试还不一定呢,再说了这次工作的选择是你这辈子中少见的大事,应谨慎对待
在外漂泊,终究是要回家的,你只能自己选择。
其他1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继续漂泊的荣迷【张国荣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420,613贴子:
继续漂泊的荣迷收藏
&&&&&&&&& 一楼哥哥请坐
大皇帝页游新区入口,三国SLG战争页游,点击领取礼包,新服送首冲高返利!
看到近日关于唐先生搬离32A的消息,看到一大群爱哥哥的人的唇枪舌战,看到一大群人对一个17岁小荣迷行为的指责,看到一些口不择言,和一些老荣迷理性深沉。我默默地看了几页,然后默默关掉网页。关掉那些嘈杂的是是非非。&&&&&&&&&& 这还是那个融洽平和,积极向上的荣吧么?还是那个我刚刚发了留言想要哥哥的某视频,很快就收到邮件让人倍感温暖的荣吧么?这还是那个大家怀着各样的心情,看的灰姐姐对哥哥的艺术作品娓娓道来的荣吧么?或者这次事情引发的讨论,将一直以来存在的矛盾问题正式摆上台面:究竟我们应该怎样爱哥哥?经过那个帖子,或许我们每一个荣迷都会更理性些,爱哥哥的心,也会更成熟些。&&&&&&&&&& 如果唐先生真的搬走了,设想,我会很失落,也会像蚊念哥那样肆意恸哭。于我,一个时间不长的后荣迷,一个从没去过香港却一直向往香港,一个近日发疯一样看哥哥的电影,听哥哥的歌的后荣迷,我真的很失落,从此就算有机会去香港,32A却在继续着旁人的故事,物是人非,也许哥哥的气息会渐渐随风飘散,荣迷的思念也失去了一丝寄托。我多么想去32A放上一束鲜花,多么想在那里留下脚步,在那一个哥哥生活过的城市,生活过的街道,呼吸同一缕空气,仰望同一片天空。只是不知,有没有可能?&&&&&&&&& 即使如此,我更希望和祝愿唐先生可以搬到自己想住的地方。八年了,不管唐生搬到哪里,想要怎样生活,我不会去探究,不会去寻觅,惟一的祈盼:唐生,你一定要好好过。&&&&&&&&& 蚊念哥是一个17岁正在读书的小女孩,一个难得的90后荣迷。我不是她,我不知道她的心里想法,也不作猜测。我只想说,对哥哥的热爱,把我们联系在一起,请不要用一颗爱哥哥的心,去伤害另一个爱哥哥的心。喜欢哥哥,就想想他希望怎样吧。我只是一个喜欢哥哥才半年的资历尚浅的人,也许还不能成为真正荣迷。在这里斗胆说几句,万望海涵。&&&&&&&&& 再说些我想说的关于自己的。我是一个资历尚浅的“荣迷”,我很希望我的头像旁边有一个“荣迷”的徽章,但是申请条件是发帖不少于十次。好吧,十次,难倒我了。这次不是为了发帖而发帖,也惶恐这第一个帖子会成为毫无实际意义的口水帖。对哥哥艺术作品的理解赏析,我正在进行中。词穷让我写不出一篇完整的可以让自己满意的文章,但更不能随便拿出一个个口水帖来换取“荣迷”的徽章。没有名分的日子很似在漂泊。好吧,我甘愿继续做一个漂泊的荣迷,直到有一天,我可以真正读懂哥哥;直到有一天,我的文字可以配得上哥哥。
你想要成为会员的话
只要回帖量打到⑩个就好了每个贴15字以上不用发帖也可以的
希望你早日成为会员你说得很好
最近贴吧是有点……新人多是原因之一吧,新人需要时间慢慢融入贴吧里(我自己也是)。从另一方面看,是好事,喜欢哥哥的人越来越多了。我想说,“我的头像旁边有一个“荣迷”的徽章”,这个是成为会员后、在买徽章、启用徽章才有的。
呵呵,多谢楼上两位点解。
现在难得的90后rm很多、不只她一个、
荣迷做的好辛苦,真的不想做了。我也愿意选择漂泊。那是自由的,我讨厌这种无休止的争吵。我都不敢发什么言论帖子,怕被骂。还是默默喜欢哥哥吧。
你的言论很奇怪什么叫无休止的争吵呢?希望自身的心理素质强悍些。动不动用“自相残杀”这类词的人我是桑不起这样说吧,如果是荣黑做的这些事我还不愿去从头至尾的了解,编辑好言辞发出去正因为是荣迷,有不好的时候我们其他的人有指正的义务而这个过程虽然争执了,但我都觉得可以接受噶
楼上的,为了这件事,一个帖子点击率短短两天不到,都快三万了。里面全是吵架,还想怎么样。根本没有息事宁人的意思。唇枪舌剑的一个比一个厉害。就像别人都吵不过自己才英雄。没看出来,还会有什么结果。真不知道哥哥的那些谦虚,优雅,被弄到哪里去了。反正我是不会参与吵架这些事。累,也无聊。我觉得荣迷的年龄不同,生活背景不同,喜欢哥哥的方式自然不同。要求一致好像不可能。可能说的都有理,说话的时候就不能客气一点。有的话太伤人,太难听了。
车型齐全,品牌齐全,现车供应!
结果就是以后唐先生不会被荣迷推去媒体那里了(如果他们不分享的话)这是我想要的
我看了,也想说点什么,结果还是什么都没说。唉。。。最近刚刚看完《星月童话》,感动的那啥那啥,琢磨着写个影评什么的呢。。。不想掺和乱七八糟的事了。
我也是,上次看完《流星语》,特别感动,想写点什么,一直都没动笔~~
哈哈,趁这个时候赶紧动笔吧,此时不动更待何时~~吼吼,咱吧里也该多点有意义的帖子了。。。。最近太。。太水了。。。。
还好啦,你有没有想过其实很多荣迷也和你一样想咧?默默看着,不想争吵,看得清滴人还是多滴~~~放心吧~~~
用另一种角度看事情就会好很多
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像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因为每个人的特性
所以才有丰富的不一样的荣吧
而且我的私心是资深一点的荣迷引导下新人
等新人成长起来后再引导新一代的新人
每个人做一点就会秩序好很多吧
楼主,我也是成荣迷时间不长,我好喜欢来这里,觉得很温暖···但是最近两周真的好多是是非非和摩擦···大家都是爱哥哥心切,可是爱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去爱····我真的好希望大家一片和睦,我们每个人其实都代表着荣迷这个团体,无意中的行为都会影响这个团体,影响别人对哥哥的看法···很想成为会员,但是跟楼主一样,不敢轻易发帖,更不想为了会员发水帖···希望荣亲们真的很亲,大家其实都是一家人,从荣亲那里我真的感受到很多温暖,真的也很开心···我爱哥哥,爱荣亲,我们都应该学着怎样更好的去爱,一起去延续哥哥的精神···
抱抱,握手!天下荣迷一家亲!
最近确实是乱了一点,也不排除有人趁机进来捣乱的,我相信大多是荣迷都是理性的。事情都已经发生了,他们想争就让他们争个够吧。
那个帖子我也有看过,没有看的很仔细粗粗的扫了几眼但我想说的是或许一些人把对哥哥的寄托摆错了位置,一幢房子并不代表一切也没有必要因为这个个例对贴吧,对整个RM群体灰心甚至是怀疑我喜欢哥哥的时间也不长,看了哥哥的作品之后有时候也会想写些什么,但自认为还没有这个本事写成的文章能很好的表达电影所传达的内容,因此我更喜欢看各方的评论,贴吧是个开放的公共平台,很多刚对哥哥产生兴趣的人来到这里很容易被其中的个别帖子影响
我的想法是不应该扩大哥哥和唐先生恋情,请不要到处宣扬,那些关于哥唐的文章我很少去看。即使他们的恋情是怎样坚贞不移和感人。那是哥哥的私人生活,没必要老提唐先生,唐先生说过你们少提我,很多人还没意识到这句话的意思。哥哥说过:“请不要敲我的门”,很多人还没搞懂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哥哥是个非常注重私隐的人,不希望大家老是关注他的感情。而希望更多人关注,认可他的艺术。他把所有的热情奉献给大家,为大家留下那么多宝藏,我们要研究,要发扬的是他的艺术,他的做人方式,他不屈不挠的精神,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他敢于创新,勇于挑提世俗,不怕世俗眼光,,他活得那么光明磊落,那么坦荡。如果老是提哥唐恋情的话,让非荣迷或许多不了解哥哥的人更加觉得一提起张国荣就是他的恋情什么的。这样不是阻碍了别人了解他吗?这样做是在抹杀他的艺术成就。我就有深刻的体会,某天在公车上,司机一直都在放哥哥的歌,《有谁共鸣》《monica》《风继续吹》《奇迹》,,,司机跟着哼唱,然后对旁边的典型的大众妇女说:“现在的年轻人都不懂得欣赏,他都是用心来唱歌的,这些歌很好听。。。”,,那个妇女没答然后就冒出一说:“搞基的吧”(当时真的想拍死她,但是想想,和这种妇女说不清,感觉这种妇女和很多不了解他的人唯一想到的是这个,应该是她或那些人完全不了解哥哥,只听了些小八卦什么的,所以不怪她),那司机就笑笑,没说话。所以,我们不能再关注,再提唐先生了。这样只会让更多人误解哥哥,我们应该是放在他的艺术上。
怎么买有荣迷字样的徽章
你不是已经戴着徽章了吗
不管发生任何事情,都不要影响大家的团结。我们荣迷是一个大家庭,都是爱哥哥的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们。我相信只要是真心爱哥哥的人初衷都是一样的,只是表达的方式会欠缺一些成熟而已
我要顶楼主,因为我有一个同学是和我一起迷上哥哥的,但是她说吧里再吵几天她就不来了,我自己也有点灰心,或许有些人会说多你不多少你不少,但是吧里那么多新荣迷,怀着一腔热诚而来,但确被吧里的氛围影响,这难道是好事吗?
我找了很久才找到
看到一些伤害哥哥的言论,本已有心理准备,亲眼看到还是要气到发抖。&&&&&&&& 荣迷内部的争论,相信不妨碍大家对哥哥的爱,反而是大家在严肃地讨论这个问题,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爱他?诸位荣亲都冷静一点。但愿这次争论是带给大家更深层次的启发而不是内部斗争。此后更懂得爱哥哥。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有越来越多的东西在动摇我们关于“家”的概念,为了继续前行,家园应在何处?
我的图书馆
有越来越多的东西在动摇我们关于“家”的概念,为了继续前行,家园应在何处?
城市有越来越多的东西在动摇我们关于“家”的概念,为了继续前行,家园应在何处?
Charles Leadbeater11 小时前
如果在寻找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席之地时感到挫败,人们就会变得愤怒、沮丧、失败和悲哀。
查尔斯·利德比特()为各机构、城市和政府提供创新和创造性咨询服务。他是 Apps for Good 的主席和智库 Centre for London 的合伙人。他的最新著作是《节俭的创新者》(The Frugal Innovator)(2014)。他目前住在伦敦北部的海布里。
授权《好奇心日报》发布,你可以在 Twitter 上关注。
微型住宅是我们这个怪异时代的众多矛盾事物之一。已经有数千人建造了微型住宅,大部分在美国西海岸。这种住宅比花园棚屋稍微大一点,建在拖车上,可以随意移动。几年前,微型住宅开始出现。随后,它引发了一场开源的“创客运动”:数千人分享了他们对超小型迷你移动住宅的设计,成本最低只有 5000 美元,而且通常都有精巧的设计。它是 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发展起来的社会突变之一,不仅令人振奋和激动,而且有些令人惊讶。
微型住宅唤起了人们的开拓精神,他们试图在灾难过后重建自己的生活。这些住宅位于拖车上,不接触地面,因此在将这种住宅看作车辆而不是房屋的州,房主无须缴纳房产税。这也是人们能够负担起微型住宅的一个原因。微型住宅拥有者常常即兴组成共享社区。不过作为车主,他们需要不停地移动。如果你的家建在车轮上,就很难有落地生根的感觉。
Airstream caravan,图片来源:
实际上,即使缺乏必要的手段,他们仍然非常希望创造出家的感觉,微型住宅仅仅是这种现象的一个例子而已。它体现了人们对于归属感广泛而强烈的追寻,这种追寻使家变得像阶级或权利思想之于政治那样重要——尤其是许许多多的人在创新驱动型高科技互联资本主义生活中感到“无家可归”(包括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的当下。在此基础上,“家在哪里”以及“谁有权生活在那里”的话题以当前极为明显的移民危机的形式引发了全球政治辩论。
心系的地方即是家,没有哪个地方能像家一样温馨。不过,许多事情都可以带来家的感觉。家可以是你结束工作时返回的住所;它可以是你的故乡:是你成长的地方、维系回忆的地方,以及参与重要家庭仪式时会回去的地方。当你在某种活动中感到舒适、合群,或者身处一个熟悉而令人振奋的环境中时,你也会产生家的感觉。从事令人满意的工作、和朋友在一起,或者和心爱的人沿着沙滩漫步,也都可以唤起家的感觉。
所有这些家的含义具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固定的认同感。目前家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许许多多的人正在失去认同感。
最能理解这种感觉的哲学家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作为纳粹党成员,海德格尔从未表达他对犹太人大屠杀的悔恨,而且常常表现出自高自大、两面三刀、恃强凌弱的一面。一些批评者认为,他的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种族主义的污染,已经陷入了无可救药的境地。他的思想常常被贴上狭隘、怀旧和退步的标签。就连他的支持者也认为,他故意把文章写得非常深奥。
不过,正如澳大利亚学者杰夫·马尔帕斯(Jeff Malpas)在一些很有思想深度的书籍和文章中指出的那样,对海德格尔的研究有助于解释我们目前为何如此重视无家可归的感觉,并且希望找到自己的家。考虑到海德格尔的纳粹倾向和民粹主义右翼政党在许多发达国家的崛起,他的作品值得我们加以研究。
海德格尔讨厌勒内·笛卡尔(René Descartes)的格言“我思故我在”,这种理念认为,我们应该在自己的头脑中寻找认同。在那里,我们可以通过理性的思考过程找到自己的认同感,这种思考过程脱离了物理世界,将其作为需要解决的问题呈现在了认知主体面前。笛卡尔的思想开启了哲学领域重要的内向转变,它将主体置于舞台中心,使之面对自己想要了解的客观世界。
如果让海德格尔用一句话总结他的哲学,他会将其总结成“我居故我在”。对他来说,一个人的身份与他在世界上的存在性相互关联,这意味着他在世界上拥有一席之地。我们不是生活在哲学家所偏爱的抽象空间中,而是生活在一个拥有具体特点和历史的具体地点。自从来到世界上,我们就与这个世界联系在了一起,我们并没有脱离这个世界。我们的身份不仅来自我们的头脑,也来自我们的身体,来自我们的感受、迁移和感动。
海德格尔的世界不是呈现在我们面前、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而是我们应该沉浸其中、并对其进行关爱的地方:它是我们所有人共同归属的整体“存在”的一部分。正如马尔帕斯所说,海德格尔认为我们应该将自己释放到世界上,在世界的整体兴衰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不是试图脱离这个世界,成为它的支配者。
对于居住的含义,海德格尔也拥有自己的观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一直在黑森林深处一座简朴的山间小屋中写作。在从家乡的土地上耸立起来的森林中的一片空地上,他感受到了令人眷恋的德国乡村生活,产生了家的感觉。他并不认为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在林间空地上生活。但是,他认为我们需要自己的“林间空地”,也就是一个使我们感到自己可以与世界轻松相处的地方。有的人可能喜欢躺在城市公园里的大树下面,仰望天上的白云,或者坐在咖啡馆里,观察周围的芸芸众生。
海德格尔的山间小屋,图片来源:
对于由科学和技术驱动的焦躁不安、没有根基的现代社会疾病,海德格尔给出了悲观的诊断,他认为,现代社会系统性地剥夺了人们在世界上所拥有的家的感觉。这个社会建立的目的就是否定我们为了获得身份感和目的感而最需要的东西。对海德格尔来说,乡愁——也就是单方面对于返回故乡的渴望——是现代社会的必要组成部分。而技术因素在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当与家庭有关的科技还只作为一种增强人类力量的工具,一个放置洗衣机、电冰箱、烧水壶的地方时,家还是一个私密、有界的空间。但如今的技术开始打破了这些界限。父母开始担心孩子身处何地、担心孩子们在社交网络上都在与哪些人交谈时,他们也就承认,人在家中、在卧室里的同时,他们也可以在其他地方。年轻人似乎在手机上、或者说活在手机里时才更感到安适,他们“辗转”于不同的应用间,“畅行”在社交网络里。
同时,曾一直是女性工作场所的家,也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人工作的地方,至少对于醒来第一件事是查收邮件的那部分人来说是这样。我父母家厨房小小的餐桌只用来享用早餐,起居室的桌子用来喝茶,这些桌子都不是用来办公的。相反,我家的桌子要清理走众多的苹果设备后才能够坐下来吃饭。
Airbnb 是家庭科技转型的一个表现。我在某个花园中的日式茶舍里完成了这篇文章的第一稿,这个花园位于旧金山附近的伯克利。我是在一个网站上租到的这间房子,这家网站允许客户有偿与陌生人分享房屋。在这个线上平台点一下鼠标,这间卧室的功能便被重新分配,变成了一种可以赚钱的资产。
家越来越成为一种灵活的资产和工作场所,我们在家里处理财务、在家里购物,所以当代工作场所的风格也与家的环境也越来越类似。城市里的许多人似乎都在咖啡厅工作;伦敦最潮的协同工作场所叫 Second Home;WeWork 是美国发展最迅速的协同工作平台提供方,日前又成立了姊妹公司 WeLive,通过这一平台,年轻人们可以租到几乎只能放下一张床的房间,这样他们就能离自己的办公桌更近了。
Second Home London Office,? Iwan Baan,图片来源:
这种不明确的家庭化工作方式以及家庭的商业化趋势,因科技引发的恶性错位而蒙上了一层阴影。横扫经济发达国家的民粹主义来自于那些有“错位感”的人们,因为能够给自身带来意义和认同感的工作已经越来越少了。从众多描绘未来晦暗的书籍看,人类因自己创造的科技而失去自身在世界中的位置而产生的恐慌将会影响未来的数辈人。
根据海德格尔的观点,现代性让我们陷入了一场对于家庭意象的寻找,这种寻找是痛苦的,通常阻碍重重又充满怀旧之情,但又难以实现。当然,海德格尔的表述中并未言明这种紧张与风险。我们可以很容易地想象到具象的家庭,在某一个时间,家应该是一种普适的理想,仿佛家有一种需要不惜一切代价去捍卫的亘古不变的本质。
在 2008 年之后进入英国劳动市场的、多数都经历了大学教育的这一代人都有这样的想法。随着薪资水平不断下降、城市内房产价格不断攀升,年轻的千禧一代努力奋斗维持着家庭。“租房一代”,特别是成长在伦敦以及东南部的年轻人抱怨说,即使自己不愿意,他们也要和父母住更长的时间,也因此更加“幼齿化”,要么就像学生一样在毫无生气的短租房里与人同住,共享厨房和卫生间。租房一代这种理直气壮的愤怒一部分来自于他们充满挫败感的找寻,他们在寻找某种根深蒂固的东西:一个叫做家的地方,一个在他们的童年时代清晰可辨的概念。
面对经济移民、避难者以及难民的挣扎,千禧一代对家的寻找变得更加苍白无力。他们对家的寻找已经成为了更加愤怒的政治的原料。
我们还处在难民危机之中,全球有 6500 万人流离失所。在欧洲,一些普通的市民会为这些难民提供住房:在德国,数千民众出于友好开始收留难民。但这一举动也越来越多地受到民粹主义者们的集体反对,他们认为外来者的潜入会扰乱并利用“属于我们”的家园,侵占国家福利、破坏公共服务。
英国退出欧盟的投票,丹麦人民党的崛起,德国选择党(Alternative for Germany)以及法国的国民阵线党都体现了这种极易触动的恐慌,那就是人们想象中全然一新的民族家园将毁于外来者之手。加拿大是一个鼓励移民的社会,总理贾斯汀·杜鲁多(Justin Trudeau)就是少数鼓励多样化和外来移民的政客之一。在从澳大利亚到奥地利的几乎所有其他国家,政坛对右翼民粹主义者都抱有恐惧,他们会向民众煽动家园不复存在的恐慌,或是面目全非地夸大其词。
反对移民的小型集会,2015 年 8 月,布拉格;图片来源:
但这并不仅仅是民粹主义的问题。全球化所带来的不定向流动近来让许多年轻人和城市受教育居民乐在其中。一部分人渴望国际化大都市,而另一部分人偏爱稳定的地方生活;有些人把飞来飞去看作家常便饭,也有一些人只有在假期才会坐飞机出行;一些人偏安一隅、享受数字化、经济网络化,其他人则乐于居有定所、生活稳定、与相同的人打交道,一切循规蹈矩。全球化的流动性则弥合了这些分歧。
海德格尔认为,现代性让人们有一种无家可归之感。的确,正如英国新一任首相特蕾莎·梅(Teressa May)近期对保守党的一次讲话中所提到的那样,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大公司缺乏公信力,它们所津津乐道的正是我们小心避开的:无家可归,“民无所依”。公司都在尽力避税,因为它们动不动就能威胁说要迁走。对于那些享受漂泊状态的人来说,为了维持家庭而工作似乎是一种煎熬。海德格尔的观点是,这种紧张的局面只有在现代化进程加速时才会被激化。
在一场比难民潮规模更大的迁移中,每年约有 7.4 亿人到其所在国之内的某个城市里。这些人以及他们所移居到的城市(尤其在中国),其实正是未来 40 年里为建立家园而进行的那些拼搏奋斗即将失去作用的地方。为了制造出家园意识,城市规划专家简·雅各布斯(Jane Jacobs)在曼哈顿市中心研究出了一些方法:低层混合社区加上活跃而欢乐的街头邻里生活,不过在中国为建立通向亚洲和欧洲的新丝绸之路在“一带一路”方针指导下规划建设的很多城市中,却由于极端的城市环境而没有足够的空间去实施那些方法。这些地方永远都不指望能登上《Monocle》杂志列出的全世界最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名单。在快速发展的奇迹之下,除非城市居民对于家庭生活消费品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否则奇迹很可能就会成为社会的噩梦。
凌驾于所有问题之上的,是全球共同面对的威胁,包括能让成千上万人(主要是穷人)失去家园的气候变化以及海平面上升。全世界有超过 100 个大城市位于海边,它们都会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影响:迈阿密就是这样一个警示标,它繁荣发展的速度和下沉速度一样快。大部分都不受限制的碳排放,意味着我们在冒险把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家园变得不再适宜居住。我们正在与自己所创造的这个人类世(Anthropocene)进行妥协,地球上几乎任何地方都已经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真正天然的大自然只存在于极少数地方。世界属于我们,但问题是,我们是把它当作一个有待开发利用的资源,还是一个共享的家园?要实现共享家园,不仅需要更加先进的科学与环保科技,还有更加朴素的生活方式,或许还需要回归到在以人与自然相互深切依存为中心的本土文化中所珍惜的那些理念。
从科技到移民、城市化以及气候变化,在所有这些问题中,家园理念都是最为重要的部分。对即将失去自己住所的担忧其实相当普遍。我们生活在一个浮躁而又无所寄托的世界中,乡愁总是被唤醒,那是一种对于无法实现的回归理想家园的渴望。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有这么多英文书籍在写丹麦的 hygge (指丹麦独有的舒适惬意满足的生活文化,译注)理念,在写怎样把所有事物都变得舒适而温暖。(这些书中会聊到的事物包括毯子、炉火、和别人围坐一圈、闲聊以及不要独自爆发。)
丹麦的 hygge,图片来源:&
人们渴望的是什么呢?答案就隐藏在显而易见的流行文化中:一些电视剧,比如《唐顿庄园》(Downton Abbey)讲述的是一个英国贵族家庭想要保住可以体现出完整社会秩序的家园;或是现在已经授权到全球的《英国家庭烘焙大赛》(The Great British Bake Off):还有什么比烘焙更为家常的活动吗?甚至《I’m a Celebrity… Get Me Out of Here!》(英国名人野外生活真人秀节目,译注)也是在讲一群相当讨厌的人能否在澳大利亚丛林中共同创造出一个家:优胜者总是那些做出牺牲来获取食物、照料火堆、搭建吊床以及为别人提供依靠的人。
确实,并不是我们所有有关家的困境都应归咎于用科技武装的善变的资本主义。我们的家园意识同样也十分善变,比如它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在世界所有地方,成年子女都会因为是否应该让年迈衰弱的父母“进入一个家”(指老人院)而备受困扰。对大部分老人来说这就像一个丧钟,因为它其实意味着与表面意思相反的东西。
老年痴呆症的传播——它很快就成为了全球性流行病——使得这种焦虑更加明显。老年人离开自己家后大都会变得容易受伤:他们失去了自己可以让一切保持秩序的后盾。由于老年痴呆症患者丧失了短期记忆,所以有关他们成长以及童年生活的地方的长期记忆就会变得更加重要。我认识一位老年痴呆症女患者,她通过反复讲述战时与母亲睡在安德森防空洞(Anderson shelter,二战期间英国家庭建在自家花园中的小型防空洞,译注)的故事来确定自己的身份——这也是她还能想起来的为数不多的记忆。家是一个很久以前的地方,同时也是她现在所居住的公寓,只是这里几乎没有为她留下任何意义。
Anderson shelter, Shaws Street, Pilrig,图片来源:
家的意义所带来的紧张感只会变得更加强烈;如果在寻找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席之地时感到挫败,人们就会变得愤怒、沮丧、失败和悲哀。他们之中的很多人都会使用一些加强措施来强化自己对家的控制,比如造围墙、装大门,以及让那些可以威胁到自己失去家园的不法势力无法靠近。他们会想要恢复一个整齐有序的家,但其实这个家却是个假想出来的事物。目前政治上只有右翼民粹主义似乎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理念的力量,因为我们需要的就是对于重建家园意识的一种创造性的、共有的回应。
希望我们或许会拥有一个家庭式资本主义及家庭式资本家的想法可能会太过,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才是人们在寻求的东西:一个可以帮助他们构建起共同家园意识的经济体系。毕竟,这完全就是有远见的 19 世纪资本家在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的新拉纳克磨坊(New Lanark Mills)以及位于伯恩维尔的吉百利巧克力工厂(Cadbury factory)时代所做的事情。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资本主义进入了最为成功、也最富有成效的时期,它建造的不仅是大量工厂,还有从英国达格南一直到美国底特律的数百万个家园;这些家园中充满了由围绕国民主义构成的资本主义所带来的以耐用消费品为主的有序风格。资本主义需要再一次为人们建立起有秩序的家园意识,而不是让他们陷入不安全感,仿佛他们拥有的一切都有可能顷刻间被夺走。
同样地,进步的左派只有在对于人们如何共同创造共有家园意识方面提出更为乐观、多元以及民主的观念时,才能实现自我的更新。或许这一过程会从加拿大和丹麦这样的地方开始、从那些已经发展起来但仍然宜居的城市开始,甚至会从照顾老人的新方案、从共有住宅以及从用 3D 打印廉价建造住房的新技术开始。
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共有家庭经济模式,一种构建家园以及建筑物的新方式。通往改变社会的力量之路起始于家。
翻译 熊猫译社 刘清山 孙一 乔木
馆藏&376126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回家的感觉日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