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和小孩和大人的分界线是几岁?

这些故事告诉你:尊重孩子和溺爱孩子的界限在哪里?
来源:环球华网
作者:佚名
编辑:乐乐
时间: 13:31:11
简介:一位妈妈发朋友圈说&如今做妈太难了,我是尊重孩子,却被亲朋好友指责是溺爱。请哪位大神告诉我,什么样的爱是溺爱?&其实,为人父母谁没有这样的困惑?严厉了,怕孩子变得胆小怕事。松懈了,又担心调皮得无法无天。就这样陷入两难之境&知乎上有一个非常感人的小故事:一个小男孩看故事入了迷,故事里说有人给国王贡献了一条桌布,脏了不用洗,只用在火里一烧就干净了,原来这个桌布是石棉做的。小男孩死活不相信居然有烧不着的布,男孩的爸爸为了给他演示,不顾妈妈的反对,拆了家里的电热杯,从里面拿出......&一位妈妈发朋友圈说&如今做妈太难了,我是尊重孩子,却被亲朋好友指责是溺爱。请哪位大神告诉我,什么样的爱是溺爱?&其实,为人父母谁没有这样的困惑?严厉了,怕孩子变得胆小怕事。松懈了,又担心调皮得无法无天。就这样陷入两难之境&知乎上有一个非常感人的小故事:一个小男孩看故事入了迷,故事里说有人给国王贡献了一条桌布,脏了不用洗,只用在火里一烧就干净了,原来这个桌布是石棉做的。小男孩死活不相信居然有烧不着的布,男孩的爸爸为了给他演示,不顾妈妈的反对,拆了家里的电热杯,从里面拿出石棉,然后放到煤气灶上烧给他看。果然那块石棉没烧着,反而变白了。从此小男孩知道了石棉燃点高这个事实。二十年过去了,爸爸在电话里问他,QQ为什么登录不了,怎么下载电影,为什么显示器不亮,电脑越来越慢是怎么回事。每当他犯懒不想回答时,他就想起二十年前的那个周末,在燃气灶上安静躺着的那块石棉。这样的故事,发生在自己身上又会怎样呢?大多数父母都会说&你太小了,以后再说&或者直接说:&不能这样做,不要问了&而父母的态度往往会影响孩子有时一辈子都有印记。孩子会慢慢地习惯父母的冷漠,产生隔阂。当有一天父母心情好了,就想着跟孩子亲近。可发现孩子早就习惯没有你的时光了。也送你一句&一边玩去,我有事。&有一位父亲讲起孩子的故事,说那时候在老家,儿子常常跟奶奶一起午睡。有一天,他在房内看书。突然听到儿子在对面屋内大哭。进去后发现,原来是儿子在午睡时尿床了。大概所有的小孩都避不开这件丢人的事&&奶奶没有动手打他,但是给他换裤子的时候,他却吵着不穿那条绿色的裤子。这时奶奶就火了,边骂边给他套了进去,又被他自己给踹了出来,踢到了地上。这个父亲了解自己的孩子,知道他其实是尿床了,本身就不好受,怕挨批评,想转移大人们的注意力,奶奶的斥责,让他的情绪失控了。父亲去抱他的时候,他还很抗拒。于是这位父亲跟他说&尿床了没关系,爸爸小时候也经常尿床,有一次还被你奶奶打了屁股呢,小孩子都是这样,等你长大就好了。&儿子的情绪稍微缓和了一点。&来,告诉我,为什么不穿这条裤子?&
------------------------延伸阅读------------------------不看电视后孩子变化惊人!家长要知道的9个办法
几年前,英国就有专家向国会递交报告,建议禁止家长让年龄低于3岁的儿童看电视。奇幻小说《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有句台词:千万、千万、千万别让孩子,靠近你的电视,最好是别购买、安装,这最最愚蠢的东西。英国教育专家马丁&洛森说:如果你能让孩子在12岁之前不看电视,他们终生都将获益。0-3岁是生命成长最关键的时期,孩子需要在真实的世界中发展和构建自我,把孩子交给屏幕上的虚拟世界,除了能让家长轻松一些之外,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很多孩子从幼儿期开始就喜欢看电视,无论是丰富多彩的动画片还是颜色艳丽的广告都很容易...... 了解孩子:1―10岁孩子的最好管教方法,非常详细!
每个阶段都有一个主题1岁半:爱唱反调2岁:开始关心他人2岁半:让人一个头两个大的第一叛逆期3岁:喜欢与人分享3岁半:缺乏安全感4岁:爱吹牛4岁半:分不清真实与幻想5岁:可爱的黄金年华5岁半到6岁:极端自我中心7岁:喜欢独处的年龄8岁:具有评价事务的能力9岁:追求完美10岁:青春期前奇妙的缓冲1-2岁2岁前后的小坏蛋有多坏,我们都已经知道了。最突出的表现包括:&不&字当头、打滚撒赖、一意孤行、占有欲强、自私霸道。其实,孩子的这些行为都只是因为,孩子开始有了自我的意识、意愿、意图。但他...... 说到做到让孩子相信我
博文是一个可爱的男孩子,由于身体的原因,他最近才来幼儿园。和其他一些孩子一样,他一来就哭闹的很厉害。嘴里老师念着,&我爱爸爸,我爱妈妈,我错了,我要回家。&我走过去,抱着他,问道:你不喜欢老师,不喜欢幼儿园吗?他回答到:我不喜欢!我又问:为什么?他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你们说会给我玩小飞机,结果都没有让我玩&.刚刚来幼儿园孩子哭闹时正常的,博文的脾气比较倔,但也比一般的孩子与性格。当他说出我不喜欢幼儿园和老师的时候,我有点伤心。但当他说出了理由,我才知道,原......
您可能感兴趣的话题中国电影要分级吗?比如有些小孩子最好不要看的。大人和小孩的界限是什么,是牺牲吗?_百度宝宝知道如何给孩子设定规则和界限(孩子懂这个很重要)=0126=
我的图书馆
如何给孩子设定规则和界限(孩子懂这个很重要)=0126=
规则,一个让新时代父母纠结的词一说到规则,可能很多父母会表示反感,因为在一心想让孩子拥有快乐、自由自在童年的新时代父母那里,规则似乎等于束缚、禁止、反抗。可是,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自由,作为一个社会人,我们需要遵循一定的社会规则。对孩子来说,也需要从小循序渐进地培养一定的规则意识。想必这个道理父母不难理解、接受,可是为什么会对规则有那么深的“成见”,甚至有家长认为建立规则是在压制孩子的天性?归根到底有两个问题,第一,我们建立的规则是否遵循了孩子发展的规律;第二,我们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是否尊重了孩子的身心特点。如果这两点没有做到,激起孩子的反抗,大人吼孩子哭,板子自然就打在了规则上。(为了孩子,关注孩子教育儿童心理学 微信 haizijiaoyu )为了解开大家对规则的误解,我们得先弄清楚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对于0~3岁的孩子来说,规则究竟意味着什么?对于3岁前的孩子,规则意味着这些:有规律的生活和习惯在孩子的生活中,规则很大部分的内容其实是养成生活规律和行为习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思考和学习,他们喜欢熟悉的生活程序,重复性的、有规律的生活让他们觉得有安全感,并有利于他们意识到这些习惯的存在从而逐渐建立习惯。比如,我们家两个孩子,从小吃饭都是坐在自己的椅子上吃。他们一直是这么做的,也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不需要我去制定特别的规则:“吃饭时必须坐在自己的椅子上”。而有一年我们回国,当时大宝4岁,小宝2岁半,孩子们到了新环境,一些习惯就被打破了。小宝一开始吃饭坐不住,外公怕他饿着,拿着饭碗追着喂,于是小宝就养成了在外公家吃饭可以到处走、到处玩的习惯。后来外婆说这样不行,要纠正,然后跟小宝申明“吃饭必须坐自己的椅子”。那段时间我不在家,等我回家时,家里正上演“吃饭拉锯战”。这件事生动地呈现了“如果不一开始做好规矩,那么规则就意味着禁止,执行规则必然就会引起反抗”的假象。为孩子建立有规律的生活程序,让他们对生活的“规定动作”有预见性,行为习惯养成了,孩子就不会觉得建立规则是一种禁止。安全的界限3岁前的规则应该是以保护孩子自身的安全、不伤害他人和公物为界限,这一点要和“为了成人的方便而设立规则去限制孩子”区别开。比如,当孩子会爬以后,就会到处自主地去探索,我们要做的是尽量保证家里的环境安全,把容易让孩子受伤的物品都收好,把桌角等包好,把电源插座盖住等,做好预防措施。让孩子能够尽情去探索,而不是整天跟在孩子后面限制这个不许,那个不许。那么什么是安全规则呢?比如在停车场的规则。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抱下车后,他们会情不自禁地到处跑。我们要事先讲清楚,在停车场一定不能乱跑,因为坐在车里的司机不一定能看到小孩子,那么孩子可以怎么做呢,你可以抓住大人的手,也可以自己选抓住衣服或者包。再比如在游乐场的规则。别的小朋友在玩秋千,你不能一下子把小朋友揪下来,你揪小朋友下来就有可能伤害到他。告诉孩子玩秋千的规则:你可以等一下,或者礼貌地问“什么时候可以轮到我”,或者先去玩别的。家长不仅仅是解释规则,还为孩子提供一些解决方法,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和决定,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说到这里,就能清楚地看到,我们制定规则并不是为了限制孩子,也不是说我们就是要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去管理孩子。相反,我们制定必要的规则,是为了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学习人际互动以及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避免一个误区:规则的随意性如果规则只是父母为了自己的方便和感受,想起一出是一出,比如同样一件事只有当自己不能容忍时才想起,那么家里可能就变成随时随地都可能有“新规则”。这样制定的规则是没有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孩子自然也无法接受。比如,我们都认同打人是不可以的;但现实生活中小打小闹是可以的(大人和孩子疯的时候常常这样),不过打人打到别人哭、打到疼就不可以,这样去和孩子解释,孩子很难判断,“这件事情我到底可不可以去做”。所以父母在制定规则时,要注意需要根据事情的性质来决定,而不是由事情的严重程度来决定。再举一个例子,网上有一则新闻说,2岁的女儿爱上了撕钱,一开始是撕5块、20块的,后来一定要撕百元大钞,不给就哭闹。妈妈这才急了,“再惯下去怎么得了,家里又不是开银行的”,表示今后坚决不再给钱让孩子撕了。在这件事情上,父母就是根据事情的严重程度来决定是否规范孩子的行为。一开始父母可能认为不严重,损失也不大,不料孩子撕上瘾了,事情变严重了才决心制止,这样孩子无法理解到底自己什么时候对,什么时候错。所以一开始就要明确告诉孩子,“钱不是你的玩具,不能玩钱,你可以玩你的玩具,如果你想撕纸,妈妈给你一些纸撕”。别因为父母的随意性,让孩子无法理解自己行为的界限,不理解规则的界限。结语制定规则没有错,关键是要理解和尊重孩子的特点。孩子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执行能力都远远不成熟,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没有规则、原则的爱,不是真正的、完整的爱,爱也体现在尊重孩子身心发展规律、个性特点的前提下制定和执行的规则中。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小孩和大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