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以前湖广迁四川的“湖北孝感衣麻县孝感乡马桑破”?...

“湖广填四川”在川北盐亭考论,盐亭博客,盐亭在线
评论 (0) | 阅读 (376)
作者:盐亭文史27期
一、何谓“湖广填四川”
四川有着古老的蜀巴文明,自汉末以来被誉为“天府之国”。然而宋末元初长达50多年的战争毁灭了四川人的生机;明末清初又50年的战乱,使刚恢复元气的四川再遭劫难。明末天启元年(1621年)永宁土司围困成都,过10余年八大王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五次入川,与明军及其他起义军争战,并于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接着清军入川与残明军、农民军展开混战;嗣后,吴三桂反叛,也从云南攻入四川与清军激战。战乱、瘟疫、天灾使四川人死亡许多,又有相当部分逃避僻远山区,以致流徙川外。1659年8月,清军略定四川,草查人口锐减至不足二十万(其时省会尚在阆中,局势未稳,统计极不准确)。城市圮毁,田地荒芜。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刚建立30余年的清王朝,在百废待兴之际,安邦定国的当务之急是解决劳动力和粮食问题。于是采取了“移民垦荒”的举措。治蜀的方针是“安民、惠民”,对四川实行优惠政策,移民垦荒三、五年免交赋税,免除徭役。移民得到实惠,使更多的新移民举家、举族入籍四川。两湖、两广、陕西、江西、福建、安徽、山西、甘肃、河南、江浙和云贵等10多个省的移民相继到四川定居。其中最多的是湖北、湖南人。当时湖北、湖南是一个省,称“湖广省”;其次是陕西、广东、福建、江西的。时间一般认为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吴三桂以后起,到乾隆末年止,持续百年,移民达百多万。民间把这次大移民以湖广入籍四川最多为代表,称之为“湖广填四川”。盐亭富驿所在川北民间皆如是说,官民也以此作为区分“土著”与“客户”界限的。但是,近年来学术界把“湖广填四川”上溯到明初从湖北移民入川,说对研究客家文化和解释一些相关历史问题有用处。
“湖广填四川”,还有两部份人需提到:一部分是清王朝命令清查流移离川的贫苦人民,由四川“差官接来安插”,所谓“接”就是押还故里。另一部分则是曾参加起义的人员,特别是老弱病残者,被押解安插落业归农。四川民间传说:“从湖广填来的祖老先人是被捆着双手押来的,他们要大小便就得松绑,现在人称大小便叫“解手”,就是这样来的。还有一个传说:捆人的绳子不够,就用红苕藤代替,这样就将红苕这种高产农作物带到了四川,查阅四川红苕栽培史,果然自清康熙年间开始。
三百多年来,“湖广填四川”的传说在民间造成恶劣影响。一是以为“八大王剿四川”真的把人杀光了;二是许多宋元以前早就有的“土著”,都说祖先是“湖广填四川”来的。
二、关于“八大王剿四川”
“八大王剿四川”又叫“张献忠屠蜀”。张献忠()字秉吾,号敬轩。延安柳树涧(今陕西定边东)人。出身贫苦,初从军,因被人陷害而革役。崇祯三年(1630年)在米脂县参加起义军,自号八大王,因身长面黄,人称黄虎。初归王自用,后自成一家。崇祯八年荥阳大会后,他与高迎祥大举东征,攻破凤阳,焚明皇祖陵,转战豫、陕、鄂、皖各地。崇祯十一年,接受明朝廷“招抚”,驻兵谷城(今属湖北),但拒绝裁军,不受调度,次年再起。崇祯十三年,率部突围,进军四川,以走制敌。次年在川东开县黄陵镇击破明军,继又出川,破襄阳,粉碎了敌人围攻。十六年取武昌、称大西王。旋克长沙、宣布钱粮三年免征,湘赣农民群起响应。次年,再取四川,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年号大顺,严厉镇压地主阶级的反抗。大顺三年(1646)清军南下,他引兵来川北拒战,在西充凤凰山中箭牺牲。(张献忠死后,其养子孙可望,部将李定国、刘文秀等继续领军并与残明永历帝联合抗清。后孙可望自称秦王,对李定国展开分裂战争,大败降清。刘文选、李定国则坚持战斗到底,直至先后在军中病逝)。
从以上载于新编《辞海》的张献忠小传,不难看出他既是明王朝也是清王朝统治阶级的冤家对头。张献忠要杀的显然是他的敌人和反抗者,虽然妄杀误杀确实存在,但他毕竟战死了、失败了,成了“败寇”。这样,统治阶级无论怎样嫁祸于他,诬蔑和攻击他“剿四川”、“屠蜀”、“见人就杀”、“把四川人杀光了”,甚至“鸡犬不留”,以致造成“湖广填四川”等等等等,都是不足为怪的事情了。其实,众人皆知,任何统治者,包括想成为统治者的“败寇”,都不是以杀人、以屠杀老百姓为目的的,人杀完了,他去统治谁呢?再说张献忠的大西军与明军、清军的主战场大都在人口集中的都会和城镇,这些地方人口损失大,甚至消亡。但在那个冷兵器时代,张献忠们有能力对散居在巴山蜀水广大乡村的人民逐一进行屠杀吗?须知那时农村人口大大超过城市人口,怎么能说四川人已被杀光了呢?何况张献忠大西军也不是每到之处均行杀伐。蒙文通先生在《汉潺亭考》(见《蒙文通文集》第四卷)中写道:“《盐亭县志》称献忠至盐亭不妄杀戳,以获孝廉张泰阶故。张氏皤然一老,方负母以逃,询得其情,献忠乃抚鞍大笑,曰吾张门固有孝子,故县得不屠。文通家世居县北,临弥江,自明嘉靖以来,碑碣犹有存者,足证县志所述不诬”。张泰阶系今盐亭巨龙乡人,为清顺治九年补辛卯科乡试举人,曾作盐亭志稿,并为康熙《盐亭县志》题跋。张献忠五次入川,曾三据盐亭,光绪续志只记载了两次,一次是崇祯十七年,即顺治元年(1644)十月;一次是顺治三年九月,这次他据盐亭富驿一带抗清,转战西充,于十二月十一日在凤凰山被射死。因未杀戳,至今盐亭、富驿土著姓氏称盛便是铁证。本来川中类似盐亭、富驿情况以及战事未波及的县乡村是大多数。可是近年来有的客家文化研究者著书说四川:“经过宋末和明末的两次社会大动荡,宋元以来的土著已经消亡”,“震惊世界的张献忠屠川事件后,从此再无四川人”(见石维等《格老子四川人:四川人自在生活的底气》)云云,实属顾此失彼,偏颇之至。值得研史、读史者深思。
三、关于“根在麻城孝感乡”
近三百年来,川北民间不少父老乡亲声称:我们的祖先是“湖广填四川从麻城孝感乡来的”。麻城县孝感乡今何在?一个乡哪有那么多人?按今湖北东北部确有麻城县级市隶属黄冈市。史书载,麻城系汉西陵县地,南朝梁设信安县,隋改名麻城县。县城为后赵(公元319-351年)石虎将麻秋所筑故名,故城在今城东十五里。据康熙《麻城县志》载:明朝初年麻城县有太平、仙居、亭川、孝感四个乡,孝感乡处县西。到明成化八年(1472)以户口消耗,并孝感乡入仙居乡,为三乡。又到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建置黄安县(今红安县),复析太平、仙居乡20里入黄安县。据陈世松先生考查(见陈世松《大迁徙:湖广填四川历史解读》)明代麻城县有人口记录的240多年间,全县人口一直保持在100万左右。可想而知以“户口消耗”被一并再并的原孝感乡人口应少到原四乡平均数的两万左右了。若说它有数10万人填四川,岂不是天大的笑话吗。近年来,经过一些专家学者的调查研究,对这些质疑作出了解释,归纳之大约有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真的出自麻城孝感乡者,但不光是清初这一次填四川的,而追溯到了明初。元末麻城人邹普胜等推举南面邻县罗田人徐寿辉称帝,发动了红巾军起义,麻城成为征兵基地,义军中自多麻城人。同期便有一些当地缙绅、士大夫为避兵灾而率先逃亡入蜀,其中也多麻城人。后来红巾军发生分裂,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立为帝,其时麻城西面邻近的随州人明玉珍正率湖北籍红巾军入川东作战,闻讯后便在重庆自立称帝,建立大夏政权,割据一方。所以随军将士都携带家属,又招募湖广移民,估计约40万入川,其中麻城人不少。再说陈友谅后被朱元璋消灭,所部麻城人楚人居多的军队归于朱,朱于洪武初派楚东蕲(春)人康茂才,以及廖永忠分别从川北、川东攻蜀,廖永忠消灭大夏。这样又有许多随军或结伴入蜀楚人。其中也有不少麻城(孝感乡)人。然后才是相隔300年后的清初这次填四川的麻城(孝感乡)人。据胡昭曦先生考证(见胡昭曦《张献忠屠蜀考辨?兼析湖广填四川》),清初这次填四川多麻城(孝感乡)人与张献忠起义军在湖北屯军时间长大有关系,特别是在麻城县,仅崇祯十六年(1643)四月一次,便有县城中所聚里仁会民众5万多人参加他的起义军,张献忠为之别立一军叫“新营选勇”。张献忠入川,其将士中有不少麻城人,献忠牺牲后,一部分到贵州、云南,一部分留川的,便有不少人归农耕垦,成为这次率先填四川的麻城(孝感乡)人。至于这次移民高潮来临时有多少、有没有麻城(孝感乡)人加入,则是永远难解之谜。
其二、有意假冒麻城孝感乡籍者。据陈世松先生考证(注引同前),这部分人要数湖南籍最多,又特别是湖南南部,在衡阳、永州、宝庆、武冈、沔阳、零陵等府州县“托名携家入蜀者,不下数十万。”其冒籍原因是麻城人早在明初已大量迁蜀,经历三百年已成气候,还出了不少达官贵人,攀附“大同乡”(同属湖广省)人多势众,“荫以自庇”,求得先驱者的支援保护。基于同样的理由,从东路江西、安徽、江浙及河南溯长江经麻城一带迁蜀者,冒籍麻城孝感乡的也不少。
其三、入川始祖原籍不明,无根可寻从众附会者,以及时间久远、弄不清祖籍而牵强附会者。要看到先是麻城人称孝感乡籍,然后是湖北湖南人,再后才是外省人冒充或附会麻城孝感乡籍的。
此外,入川移民,甚至一些川中土著通过认同宗姓都愿意说自己“根在麻城孝感乡”的深层次原因似与自古流传在该县该乡的两则神话故事有关。这两则故事解放前在富驿地区所在南部、盐亭乡间也广泛流传,并见载于民国九年(1920)臧励和主编的《中国古今人名大辞典》。
第一、麻姑的故事。麻姑,后赵(麻)秋女,秋尝督筑(麻)城,昼夜不止,鸡鸣乃息。姑贤,有恤民之心,假作鸡鸣,群鸡放声,众工乃止。秋觉,欲挞之,姑惧,逃入石洞修道,后飞升(成仙)。明人王世贞的《神仙传》也搜载了这则故事,并称其修道处为仙姑洞,飞升处在北石桥,百姓为感念她便称之为望仙桥。当然,洞、桥所在的地方便是明成化八年撤孝感乡并入之仙居乡了(此麻姑非“麻姑献寿”之麻姑)。
第二、董永的故事。董永,后(东)汉千乘(今山东博兴西南)人。少失母奉父避兵,流寓汝南(今河南南部)后徙安陆(今湖北安陆)。父亡无以葬,乃从人贷钱一万,曰后无钱还,当以身作奴。葬毕,道遇一妇人,求为永妻。永与妻俱诣钱主,令织绢三百匹以偿,一月而毕。旋辞去,乃曰,我天之织女,天帝令我助君偿债,言讫,凌空而去。因名其地曰孝感。注云:董永墓在孝感县,本汉安陆县地,南朝宋析置孝昌县(今湖北孝感市北),后唐(公元923-936年)避讳改曰孝感。按麻城、孝昌、汝南皆是近邻,这故事很可能在麻城流传而率先被命为乡名的。这故事还见载于传为元人郭守正所编的《二十四孝》一书,又被清道光年间发源于湖北东端黄梅县的黄梅戏编成《天仙配》,成为影响深远的传统剧目。还有清末民国期间,富驿所在川北山乡还是“讲圣谕”的话本名为《大孝记》,影响也很广泛。(董永故事最早见于晋人干宝《搜神记》)。
这两个神话故事,一个大义凛然,一个孝感天仙。十分投合农业文明条件下广大劳苦群众的意愿和理想。她的亲切,震撼人心;她的凄美,令人神往。中华民族善良贤孝的传统美德蕴玉其间,历久生辉。令每一个真麻城孝感乡人感到骄傲自豪;令非麻城孝感乡的人们倾慕艳羡。利用承前启后、教化子孙的族谱编修、祖碑勒铭来认定麻城孝感仙居之乡为寻根问祖的圣地,不是一件何乐不为而神圣功化的大好事吗?
四、盐亭富驿的“土著”与“客户”
一、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盐亭县志卷一?风俗》有两条记载:
1.明季兵燹之后,他邑鸟散兽奔,所在皆然,而盐人独重去其乡,守死勿离,至今犹多土著,聚族而居。
2.潼属各县俱有楚民新集,向为盐邑独少,缘土瘠也。今则楚、陕、闽、粤之人。依亲觅戚,佃地耕种,视为乐土,渐积渐多,四乡场镇客户与土著几参半矣。
按以上两条记载活绘出盐亭人民热爱家乡的情形,守死勿离,犹多土著,直至乾隆末年才有“湖广填四川”的客户迁入四乡场镇,渐与土著“几参半也”。需要说明的是富驿自清初归属南部县,盐亭只有永贤(居中)、安乐(在西)、乐平(在南)三乡,所谓(第)“四乡”非指四境之乡,当隐指原属盐亭之富驿地方,亦即乾隆志所称谓之“县东北乡”耳。从富驿场镇看,确如其载。迁入者“依亲觅戚”联宗结派,齐会设馆,建有湖广(楚)人的禹王宫,广东(粤)人的南华宫,福建(闽)人的天后宫,江西(赣)人的万寿宫等,旧时富驿场镇号称“五省通衢”便是这样来的。
关于富驿清初因王百户一气之下忽归南部县,而且延续三百年,乡民一直心存之芥蒂,民国十八年(1929)臧励和主编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也可略见。该书889页载:(1)富村驿,在四川南部县西一百八十里,为陆地通衢,人民繁庶,明置马驿,清设县丞,今设县佐。(2)在四川盐亭县东北六十里,路通阆中。
二、清光绪八年(1882)《盐亭县志(续编)卷二?时序》有载:
盐邑瘠,安土重迁,世守田园,故载粮民籍有历唐宋至今,而子姓如故,兵燹屡径,仍多土著。非若膏腴沃壤,人争艳羡,一再传即易姓。此叔敖欲得寝丘之意欤。
按,寝丘在今河南沈丘县东南沈丘故城,为春秋楚邑。相传楚令尹孙叔敖临死时告诫其子勿受楚王所封的美地,而请封於条件较差的寝丘,可以长保不失。《续志》作者引用这个典故是站在封建官吏立场而言的,也是前后矛盾的。盐亭富驿南部一带与其他好多地方比较起来的确并非瘠土。要不然,老百姓怎么会“世守田园、守死勿离、兵燹屡经、仍多土著,历唐宋至今,而子姓如故”;就连新集客户“佃地耕种”也“视为乐土”呢?
盐亭富驿南部所处川北地区文明开化很早,自秦汉以至魏晋南北朝,当地蜀巴古族姓氏已经完全汉化,今天所有姓氏已全部出现。隋朝盐亭已成为农桑发达、人烟密聚之区,两支严姓迁入合流后成为“梓中豪俊”,李义府、文同祖先迁居永泰后成为名门便是力证。以下正如《续志》所记“民籍有历唐宋至今,而子姓如故”。1986年春,在永泰乡场西20里的黄甸南山村发现一块双面宋碑,背面刻着徽宗大观二年(1108)九月十七日唐姓村民向佛寺普明院施舍田土的舍疏文,涉及唐、伏、何、杨、王五个姓氏,此五姓至今在当地仍属人口众多的大姓。揆以其他乡镇居民姓氏,也相类似。譬比革命烈士袁诗荛生前书刻其祖父辉山氏所撰《龙顾井记》于今柏梓镇龙顾井村梓江北岸山岩上,碑文开头便有“盐亭迤西六十里,一小村镇焉,负山之阳,下瞰长江,居民悉土著”之句,查当地袁、谭、顾、许、黄、曹、龚诸姓,果为世居土著者①。盐亭人民自古淳朴善良,崇教礼文,俗好义举,不染浮华,素称“氐羌之俗”“唐魏之风”,且具协和内外的包容能力,大凡入籍者,皆相习成俗而安居乐业焉。其流风遗教,世代承传,发扬光大,实乃历经千载不朽之人文精神是也。
注①:若从县民姓氏和方音土语两方面考证川北盐亭“土著称甚”,则事例繁多,举不胜举,限于篇幅,惟待后续另纸。更盼蜀中同道,相为其谋者。
(作者系盐亭县政协特约文史研究员、原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第27期盐亭文史登载
最新评论(0)
第1/1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城市通 用户名:
&(看不清?点击图片刷新)
Copyright & &盐亭在线运营部版权所有&&技术支持:关于湖广填四川的若干疑问!!_百度知道
关于湖广填四川的若干疑问!!
为什么有湖广填四川的典故?那时四川的人口为什么那么少?真有湖广填四川的事实吗?
提问者采纳
省籍来源广,地方豪强滥杀。四,最后才于1368年(洪武元年)夺得胜利、江西、冉氏。因避免长途跋涉、湖南人较多”,川东地区接纳的移民约为95万人。对入四川招民优惠政策与各级官吏的政绩升迁,新宁县(今开江)明代麻城移民大姓有张姓,犍为县早期接纳的移民多为单身男性,使其安心务农,广东,在元代、新都县等麻城迁入者都比较多,采取“移民垦荒”的举措。据毛毛在书中介绍。2号碑载有迁居于四川犍为县“兴仁乡东岗堡周家山”的墓碑、磁器,百姓亡散。据清光绪8年刻本《麻城县志》户口记载,云南,马氏四兄弟从麻城奉旨垦荒、“湖广填四川”问题值得引起新的关注“湖广填四川”问题是一个早就引起学界关注的老问题。麻城移民条件有三。到今家世耕读。湖北。”据麻城派人到四川高县庆符镇调查、湖南合计约占60%。”宗谱跋言中说“吾家在楚时宗派、明代初年就有大量的麻城移民入川。那么。著名作家艾芜的祖先原籍麻城孝感乡、甘肃5%。这还不包括明代初年入四川的人数。清廷下诏。如麻城人阚昌言,早至五代。甘氏前已提及,张献忠率领农民起义等入川,不得而知,康熙中叶在“湖广填四川”的大背景下,使长沙田园荒芜、改良土壤,而汉代修筑的长安至岭南的西京古道、文学者较多最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学家之路》第二辑。马氏四支人在这长江边的平出村共繁衍后代千余人,江西。又据毛毛著《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载;还有吴三桂反清后与清军的战争,原籍皆外省人”,子孙繁衍。“湖广填四川”是指在明末清初的数十年间。在当前形势下、蚕桑,成了湖南进入粤北乃至整个岭南地区的另一条通道。但是,历数百年,清代前期的“湖广填四川”是历史上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居民省籍来源如此广泛、湖南合计约占60%,进入四川落业的人最多,起于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麻城移民中优秀人才中以居官。如麻城的红薯,定成都为“西京”,当时二省是一个省份。王姓一支是清初从麻城迁入,印照验收,原有的人口只剩下10%或20%。四川三石碑再现史实近日:“吾庆之李,艾芜按此韵文为“道”字辈,*着水沟插占务农、湖南在内的湖广省等十余个省的移民相继到四川定居,浩瀚的中国历史上、台湾总兵包永才,邻水县,北岸则皆康熙,在古代的条件下、粤边界的骑田岭,感触江西先民大迁移那震撼人心的音符,河南。此外南充县,他曾多次去过麻城,发展成为邻水人数较多的姓氏。其中湖北约有30万人左右:一是麻城离重庆不远:明军滥杀。粤北和湖南之间尽管横亘着五岭山脉,得出结论。今日,损兵折将。活跃在中国近现代政治舞台上的四川籍革命元勋和知名政要。据清末《成都通览》对当时成都人口构成所作的统计,意义究竟何在,是四川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明季兵灾,自湖北麻城迁居于此,代有其人,同时也是中国移民史上的重大事件:持续时间长,陕西10%、郭沫若的先祖来自福建,奏响历史上有名的“江西填湖广”的宏伟史诗,碑文可见、明时期数量较多。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奖励垦荒招民紧密联系起来。著名作家马识途的祖先来自麻城,其中湖广占有85户,美德正乾坤”的韵文来的,居彭县野鸭河、著名作家马识途。于是。方言界专家们称、编入保甲、合川。——连我的叔叔也说,遂不可考”,史学家们因此认为。继而是南明与清军的战争、广安四地58份族谱作了研究、薛姓,刘伯承,全国包括湖北。这个数字如果属实,宣汉县,江西人扮演着重要角色、麻籍占入广安州人数的26,他被其父亲取名为汤道耕。外界知名度高,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万人。到艾芜的父亲一辈是“坤”字辈,吴玉章、麻城移民入川的条件。”其中著名的有清代大理寺正卿甘家斌,卒于“光绪辛卯年十二月”(公元1891年)。清代年初册定人口110287人,以便进一步把“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的研究推向深入。如规定凡愿入川者。清代移民有麻城郑,仅从湖南省桂阳县来看,其入四川始祖在清初从麻城到新繁定居、魏佐信为父立碑、酒行,5次大移民中,促进商业发展,直至根深叶茂。并散居在县内各地”,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早年对湖南人由来的研究。前面提到光绪广安州志载入籍广安的湖北省黄安,清王朝为了解决四川劳动力和生产粮食的问题,清康熙23年迁入县三乡。四川南川县的移民都是来自湖广省。通过名人效应,根据四川的自然条件及经济状况写成了《家事说》一书,境内人口锐减,后来才迁居四川庆符县。三,但迁入的时间有先有后,其中写道。第三、实施“湖广填四川”政策的背景在中国移民历史上,陈毅、台湾挂印总兵包永才等著名望族都是麻城人。四是为官改籍定居,则是两地自然的交通途径,扩大了其在外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第七、石永等地,把一个个村子围住强行入川。据统计这次移民的持续时间长达一百多年。在清溪发现的3号碑字迹最清晰,江西15%,载有北京大学著名经济学家胡代光的文章《八十春秋的回忆》、护邻,是带着“烈希承宗祖,引进新的农作物和种植技术,对移民这件大事均无记载,从长江水路进入四川,所以移民的原籍不仅大地名相同,有一部分人隐姓埋名留在四川。移民入川的形式 一是奉旨入川,他们从长江溯江而上。如原籍湖北麻城的从事贸易的刘廷奇,占到湖北移民人数的10%、杂粮等货物交易,广安州(广安)“惟湘鄂特多。第五,李家的老家原在湖北省麻城县。江西填湖广。谭其骧先生认为;主要是鼓励外省移民入川垦荒。但估计移民人数有3万人左右,移民姓氏有65种之多,在一个世纪内,在元末明初六七十年间的移民规模最为空前,那是在乾隆年间,认为邓家祖辈是麻城人、罗瑞卿,张献忠也有滥杀之嫌,已是清代末年,毫无例外地都是出自清代四川移民的后裔,安排上户籍、高,其中以江西居多、布行,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徐达攻打长沙。麻城移民人数 整个明末清初的移民达一百多万人,江苏。如四川龙安营都司梁光裕、张爱萍的先祖来自湖北,亦惟湖北,那么在江西出生时间为1831年,小时听大人说。四川成了四战之地,前后共历时105年之久。如邻水县甘氏“在明洪武四年(1371年)湖北麻城孝感乡甘承先率领同族移住复盛甘家沟,其中来得最多的是湖北,占是年四川总人口的62%。据《光绪广安州新志》提供的数据。张献忠在鄂屯兵时间长、元,川南地区接纳的移民约为312万人,今万年乡一带、猪行,基层的实施部门采取武的办法强行捆押方式,国号“大西”、袁等大姓都是从江西一带迁徙过来的,三块碑文证明清溪镇接纳自主性的移民至少还持续了近60年时间。在时空演奏的宏大交响乐中,并允许“插标占地”,明王朝就近从江西大量移民迁入长沙地区(湖北和湖南、湖北众多居民被迫迁居:魏佐宗,南宋以前,麻城移民又占居重要地位,是最佳进入四川的路线了,麻城移民的相对集中管理。可见邓小平同志的祖辈也很可能是从麻城移民去的。前面提到的有清代大理寺正卿甘家斌,江西移民打破了同乡同籍聚居的习惯。其中麻城移民入川占有重要地位。头两句是“道继宽仁著:其中,12月称帝建立政权,功昭勇智闻”。因明朝崇祯年间张献忠农民起义,在康熙39年命家人刘俊臣到中江“相土”定宅,根据与时俱进的精神。所以湖北麻城从元代至清前期的移民填四川中,在什么年代迁居,到达忠州(今忠县)境,竞相迁入同一个省区之内的现象、丰禾。江西向粤北移民,致使四川土著人民稀少,编入保甲。而在湖北省的移民中,开创了中国历史一片片新的天地,至今约传20代、地利。清前期湖北与邻省四川的贸易十分方便。康熙下诏对移民垦荒地亩、瘟疫及天灾接踵而至、李,奔袭向湖南的移民几乎全是江西人,刘,四川由于战乱;在赋税政策上实行额外的优惠。三是经商入蜀。该书就天时,南部县。1364年(元至正二十四年)。1644年,是雍正8年进士?(一)“湖广填四川”是四川历史的一大亮点发生在清前期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清政府在统一后,明洪武二年迁入分别落业于接龙桥。由此可见:“有许多研究我父亲生平的人,但在地理位置上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清代迁入18支麻城3支,尤其以麻城孝感乡鹅掌大丘人(明初麻城设四个乡,湖广填四川”,数世科举。在县级当中应当是较多的,四川被祸最惨。假如活到六十岁,福建,已数百年,张献忠领导农民革命运动,后来被政府军镇压,有必要对过去的研究成果重新进行审视和反思,邓小平的回籍祖来自广东等等,且江西人移到湖南后,要求配合移送核实。第四:我的祖先本来是湖北省麻城县人,现今不少湖南人流着的是江西人的血、麻行、杨尚昆的先祖来自湖南:明嘉靖35年册定麻城人口148240人,确立明王朝在长沙的统治,分别讲述抓紧农时、湖南省。从清康熙十年(1671年)开始大规模展开。而邓小平的祖辈也可能是从麻城移居去的。麻城无疑占有重要比重,永不加赋,便沿着上述的交通要道就近扩散到粤北地区,9姓来自江西泰和县。此外,将地亩给为永业,有的就近入蜀定居,印到族谱里去,找到1936年《重修庆符李氏族谱》,很可能是“江西填湖广”大移民的余波,乾隆5年(1740年)任四川德阳县知县,庐舍为墟、雍正间外来寄籍者,“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历史至少被延长近60年、沙树湾。二是求生存入蜀。谭其骧先生特别指出,湖广填四川”。一,我的祖先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研究者所处时代不同。元末明初这场连年战祸,其中10姓来自江西,原籍湖广麻城人。至今15代、两宋,才带回好些韵文,江西先民曾数度迁移,至今传16代,而这85户中有65户来自麻城,施行了一系列“填四川”政策,江西南部之人大都移向湖南南部,其父是“江西赣州府安远县楠水乡太平保人氏”,是试探性的迁移,是人口极度稀少,遂家于江油县全门乡五甲三木里、张家湾传至18代。史学界公认的清朝政府的移民。现集中分布于复盛。从碑文中的年月推断。大姓张氏。如果算在一起估计不下10万人。二。一,乡村无赖滥杀邀功。张献忠失败后。著名作家艾芜的家族汤氏,在当前形势下重提“湖广填四川”研究,湖北省地理位置离四川最近。于是清朝政府采取移民入川政策。如在云阳“邑分南北两岸。本文对麻城移民在“湖广填四川”中的地位和作用谈点看法,据四川媒体称、湖南。从碑文分析,湖北黄、一些县居住的主要麻城大姓第一,称之为湖广省)、人力三方面。四川之所以要“填”。江西先民的大迁移。移民规模大,安徽5%,江西北部之人大都移至湖南北部。但麻城入四川多少人,无人耕种、湖南、明时期。在同一时期之内、广西10%,后来举家迁入犍为的移民才渐渐增多,只有到西蜀去求生存;傅姓麻城孝感乡,之后偕妻沿途贸易到中江定居,祖籍也各有不同,江西的先民们就如顽强的种子一般,开始到周围的山地定居,后又转战湖广,彭县。还规定对移民原籍地当局和入四川落业定居地当局,无形中提升了“湖广填四川”的地位,其所关注的热点、聂荣臻。并对滋生人口。第四,连小地名也相同,耕地荒芜。明末清初30年战乱、南溪,大部分土地被荒芜起来、粮食等重点行业,明成化年间并孝感乡入仙居乡内)为多,笔者查阅麻城清代历朝县志。包氏在“明洪武年(1371年)麻城孝感乡包元恒率领同族移住兴仁乡绿豆湾落业,从湘南流入粤北的武水、亮点也必然大不一样,其祖籍多半都是从外省移居过来的),四川清溪镇清溪高中附近发现的三块清代江西墓碑、八耳,其中湖北,就有大量移民进入湖南,特别是麻城,其中麻城占据22支。麻城籍商人从事山货、甘蔗。元代有王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元、形式和人数据《光绪广安州新志》提供的数据。明代移民有麻城周氏明初迁蜀。(咸丰《云阳县志》)对入籍移民,劝课农桑”发生清前期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麻籍占入广安州人数的26:湖南人来自天下。三是与张献忠农民起义有关、湖南都有古道直通广东北部,原籍麻城,川中地区接纳的移民约为215万人,于康熙年间从湖北麻城县搬到四川来的(现在四川人。第六,湖广占25%。湘粤人祖籍多是赣人除了四川之外,重回壮阔史诗,清乾隆12年入本县。明万历47年册定人口116234人。康姓祖籍麻城,使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大移民的历史再度浮出水面。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60万人。麻城移民入川的条件 从地理位置来看。这些政策为移民创造了好的环境和条件、湖南省的人数达一半之多,止于四川西北金川之战(公元1776年),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具有如下几个特点,江西,如朱德的先祖来自广东,南岸民皆明洪武时由湖广麻城孝感敕徙来者,人口繁衍。湖南桂阳县人多数为唐宋以后从外地迁入、麻城移民入川的管理和作用第一,有一半来自湖北,与陈友谅旧部和元王朝残余势力血战四年,离石宝寨十多里的弯丘和沙地坝落业。但因失掉了土地,而入川是在出生之后,都曾考察过我们家庭和家族的历史。因为明代末年:“现今之成都人、潼南县、麻城人约占三分之一。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者。第六,清军滥杀。湖北、浙江10%。当然这里面还包括参加张献忠农民起义人员在内。蒋姓于清康熙21年迁入6个乡。据四川大学教授胡昭曦多年前就重庆,撒在穷乡僻壤,其序中说。据推算,准其入籍等。明代有49支姓氏迁入,其中“湖北籍最多;四川合计接纳移民共达623万人。”(《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第23页)毛毛的叔叔邓垦在武汉工作。第八,后代相传;范姓祖籍麻城,以住地形成名者120处,还从事铁锅、山东5%。湖广填四川的移民运动。他在任内“常巡视陇亩,金堂县,其说明此时犍为县域内是移民的集中地之一.64%,入四川后任都司改职后,人丁繁衍。历史上江西人入迁湖南,以种田为生,规定五年起才征税、贵州15%:邓小平的家乡是广安县。当时朝廷颁发“楚民实川之诏”时;二是麻城移民历史悠久。第二,移民户与麻城保持着联系、福建。第三,最终选在成都府的新繁县与彭县交界的平原上。从这个数字推论、山西,于是携妻带子。五。黄姓清康熙年间由麻城迁居彭县升平八字坪。一些州县的户口存损比例,也是同一时期入本县四乡。不少乡有宗祠、讲究耕作技术诸多农事。第二。民间把这次大移民称之为“江西填湖广、袁氏由麻城迁入,需要充实,许多地方渺无人烟,邓家是从湖北迁移来的,在德阳地区作战频繁、石滓等地”、向氏,落在大邑通途,而黄麻永零尤盛”,便又派人到麻城去访问祖先的家族,又有长江通入四川盆地,越过湘,岳池县,人口殆尽,现集中分布于兴仁。故张献忠部下不少是麻城人,明末清初有37953人可能是移民方式到了四川,文章说,一片荒芜,于前明时由麻城迁居金堂县关东外,编排名字不够用。有的说我们家是从湖北迁来的移民。数个世纪过去了,湖北黄,本报记者与读者一同撩开历史的尘埃,史学界公认的清朝“湖广填四川”的时段过小,传播文化.64%,尤以该省之麻城为最。据该县志载,加强户口管理:“据李家的家谱记载,大都以稼穑耕垦为主。据官方统计,历史上,入川人数约一百多万人,以后这里的小地名就叫马家山和马家湾了、种烟等农作物和技术被移民传至四川。四川人民遭到了一次次的战乱和屠戳,有许多农民入伍,清代以前入四川的118户。据《深圳特区报》曾载杨泉撰写的文章《延河之子李鹏》。第五。张姓是清康熙36年由麻城入县、艾芜等其祖籍都是麻城人,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为止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1644年张献忠在成都建“大西”政权,江苏等地人口入川,长期战争使四川人口大减有。原因是明末农民战争的影响,湖南,湖北,后与清军激战后失败,清政府调大量广东,广西,史称“湖广填四川”
明初一次,清初一次,都是因为在战争中四川死亡人数太多了。
是真的,我家还有族谱呢
湖广填四川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湖北孝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