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县志异哪里有卖猴子的的?

道光晋江县志14
道光晋江县志14
【清】胡之鋘&
【清】周学曾&
  ●卷之七十一 金石志
  岣蝼神碑,镌于衡岳尚已,外此如夏鼎商彝,文琴武剑,传其名而不传其物。惟金人欹器等铬,史书犹或载之。晋江旧隶七闽,至唐始入版图,历五代、宋、元、明以至我朝名胜□拓古迹遂多。如金铜铁物、金铜铁像、古玉石物,古玉石像,与夫石刻碑记、岩洞题名,在在可稽,诚采辑而笔诸书,微特物像足征,文章亦堪不朽矣。志金石。
  金铜铁物
  欹器 宋朝赐傅伯寿。按:欹器以铜为之,形如小钟,圆上锐下,口径一寸八分,高三寸八分。详见杂志。
  铁香炉、铜宝盖 在紫云双塔顶,东西各一。详见寺观。
  镀金铜葫芦 在紫云双塔顶,东西各一。详见寺观。
  巨钟 在郡北崇福寺。以铁为之,晨夕所敲,声闻二十余里。相传宋时物也。
  金铜铁像
  铜佛像 有寺在府治东南百源川池。
  铜仙人像、铜海鹤像 有高丈余者。明苏朝传造。
  古玉石物
  梅花石 在郡北一峯书院西偏,有石形似梅花,旧有“梅石开,状元来”之谶。明成化间,罗伦谪此,石遂开,而本邑庄际昌殿试第一。
  巽字瓶 《闽书》:古时以八卦瓶埋置于先天方位,至明弘治间,御史张敏开城中沟,于西南隅掘得大磁瓶,上陶巽字,盖取其方位之相配,非凿沟如八卦象也。详见城池。
  紫云双塔 东名镇国,西名仁寿,在开元寺,绕以石栏。东围一十七丈二尺,高一十九丈三尺;西围一十六丈七尺,高一十七丈八尺。详见寺观。
  七佛石塔 在郡城承天寺。宋景德中,僧祖珍建。详见寺观。
  松湾石塔 在郡北崇福寺。塔不甚高大,旧传关泉州兴废。
  雷石 明仙人董伯华赠所善郡东郭姓者。其家宝藏,至端午日,磨水可以愈疾。
  石笋 在临漳门外山川坛西。石卓立二丈许,江在其下,故名笋江。见古迹。
  小石塔 在郡北清源铺北山东南,旁有旧时刺桐两三株。
  活石 去西门数武,俗呼猪肝石。
  古玉石像
  石观音像 在赐恩岩。宋淳佑间,民夜见光相,因镌白衣观音像于岩端。
  石弥陀佛像 在弥陀岩。元时琢丈六金身相,特端妙。
  石观音像 在弥陀岩西,为观音岩,亦名千手岩。宋元佑间,居民夜见光相,翌日相与琢像岩端。绍兴中,复梦于蔡氏,蔡氏新而金碧之。
  石老君像 在罗武二山下。石像天成,好事者为略施雕琢。
  弥陀、观音、势至三尊佛像 每身高三丈余。在岱峯山中,有石佛寺。相传未岩时,石露夜光三道。宋嘉定中,僧守净镌,里人黄伯善题石柱联云:寂寞空门不贪金色相,慈悲菩萨原是石肝肠。
  石泗洲佛像 在金钗山石狮岩。
  磁僧伽大士像 明何朝宗造,同时有王弼小名盛世,亦善塑土写真及诸仙佛像,独造其微。
  万安桥碑 宋蔡襄书。在洛阳江蔡忠惠祠内。
  籍田碑 宋高宗御书。绍兴间摹刻立于府旧治戒石之右。
  题名碑 在府治。明嘉靖间,知府高越立。万历间题名碑满,知府程朝京磨而重镌之。国朝康熙间,知府王者都续立。
  题名碑 在督粮通判署。明通判殷光彦立。
  题名碑 在晋江县治厅事。明嘉靖间知县汪宗之立。
  科目题名碑 在明伦堂。明知县葛恒立。
  西川甘雨碑 石刻在万安桥。明万历太守方克立。
  马蹄淳化阁帖 详见杂志。
  圣放生 石刻三字,在洛阳桥。
  天分南北地储祯祥 隶书八字,在城北朋山岭顶。李开芳书。
  崖洞石壁题名
  出岫无心 四字在南台岩。唐王子真书。
  绿潭瀑布 在梅岩绿潭,波磔遒劲。殆唐人笔。
  云根漱玉泉 在梅岩绿潭之北。
  北山胜槩 在瑞像岩石门。宋陈谠题。又有峭壁攒峯、忘归、透碧岩等及唐宋游人石刻。
  虎乳 二字在清源山孔泉。宋吕道人书。
  大寿字 一在碧霄岩,宋淳熙间三山林奭书以祝亲,字高二丈;一在赐恩岩,国朝嘉庆间参将徐庆超书,字高六尺。
  天风海涛楼 在宝觉山。宋朱子书。
  山苑 在清泰岩。朱子书。
  金粟之洞 在紫帽山。宋宁宗书。
  小山丛竹 四字,一在郡城小山书院;一在城外南乡祥芝乡;又有宋邱葵石刻诗。见山川志。
  泉南佛国 一在岱峯山,宋王十朋书,字高六尺许。一在清源半岭岩。
  心字 即心字。在岱峯山间石佛字左畔石壁,镌一心字,旁题云:放下全无事,提起千万端。
  宝藏 在岱峯山上。一圆石似珠,镌此二字。
  放生池 三字在府治西偏。宋王十朋书。
  戒石 在府旧署。宋太宗御制铭,黄庭坚书。
  夫子泉 三字在海滨邹鲁亭。宋王十朋书,有诗刻石。见学校志。
  青云路 三字在府学门外。
  流清翠屏 在百源川池。相传为吕纯阳书。
  卷石勺水 在清源孔泉处。明林孕昌书。
  源头活水 在孔泉处。明黄日昌书。
  蜕岩 在纯阳洞。明陈惠书。
  君恩山重 在清源下洞紫泽宫。俞大猷书。
  紫泽洞天 在清源下洞紫泽宫。
  海月潮光 在清源下洞紫泽宫。
  清源福地 在东岩之海潮室。
  大休歇场 四字在大休岩。
  高山仰止 在虎岩欧阳石室。李开芳书。
  透碧霄 三字在碧霄岩。
  修身为本 四大字在瑞像岩下。万历癸巳,门人徐即登、泉州府汪道亨同立石。
  小留冷饮 在碧霄岩。
  碧华清胜 四字皆隶书,在碧霄岩。
  山灵笑我 四字在碧霄岩。
  梅关 二字在梅岩,又有石刻梅岩山界。
  第一山 三字在妙觉岩下。摹米元章书,刻石。
  海天一色 四字在清源西岩。
  百丈坪 三字在清源左峰星台岩,字高六尺余。
  天子万年 四大字在清源右峯南台岩。
  天子万寿 四字在清源右峯之南。明太守万庆镌。
  南山有台 四字在清源南台岩。
  绝壁遏云 在南台岩。明姜志礼书。又有水石名区、空中楼及登春台等字。
  如此江山 四字在南台岩。
  丸泉 二字在清源南台岩。
  高士峯 在巢云岩。明詹仰庇谪归隐于此,邑令叶春及为题高士峰三字。
  青天白日 在巢云岩。明黄光升书。
  唐徐寅弥陀瀑布诗刻 在弥陀岩。
  泉窟观瀑 石刻在弥陀岩瀑布泉处。
  招饮迳 三字在弥陀岩。郡人庄一俊书。
  一啸台 三字在弥陀岩。明詹仰庇书。
  白水岩诗刻 在丰山,即双髻峯。诗见山川志。
  六老峯诗刻 在元元洞,上有六石,名曰六老峯。季本为诗刻石,诗见山川志。
  元元洞天 四字在元元洞。明汪旦辟书。
  陶石 在势至岩背石上,留题皆阴刻,此独阳画。
  饮水曲肱 在清泰岩。
  石镜 二字在大旗山,一名镜山。
  清果分流之界 六字在舟峯山。
  碧玉毬 三字在灵山。明知府周道光书。
  云谷 二字在云谷山,一名太平山。明僧应勒镌。
  极目 二字在万岁山。又有二诗,迹遒古,皆失名氏。诗见山川志。
  栖霞洞 三字在洋屿。
  亘螭龙之飞梁 在万安桥。
  云梯百级 四字在华表山。又有万石峯、玉泉等字。
  赵永嘉诗刻 在宝盖山。诗见山川志。
  深沪 二字在石壁山。相传为罗隐书。
  灵源阁 在五峯院。相传为柳公权书。
  晋朝桧 三字在元妙观。
  紫云屏 三字在开元寺口。陈于王书。
  状元井 在郡城曾井铺口。曾世谦书。
  第一洞天 四字在清源洞上。国朝黏本盛勒于山门。
  小云关 在碧霄岩。国朝陈大玠书刻石。
  鸢飞鱼跃 四大字在赐恩岩。国朝提帅马负书书。
  大魁字 石刻在赐恩岩巅。马负书书。
  大佛字 在弥陀岩。又有“清如许”三字。“天风海月”四字石刻,俱马负书书。
  寻佛迳 三字在弥陀岩。国朝知府怀荫布书。
  洙泗桥 三字在府学洙泗桥。
  霖雨苍生 在府学崇圣祠内。
  纪功纪事碑其文互见各志中,兹不复赘。
  欧阳秬木龙赞 文见山川志。
  欧阳詹二公亭记 在东湖。文见水利志。
  欧阳詹放生池记 文见水利志。
  欧阳詹六曹都堂记 文见公署志。
  欧阳詹北楼记 文见古迹志。
  真德秀蔡真人诰碑 在清源紫泽宫。文见山川志。
  曾公济蔡公泉记略 在小乌石山。文见山川志。
  王十朋石笋桥诗记 诗见桥渡志。
  蔡襄万安桥碑记 文见桥渡志。
  王十朋重修北楼记 见学校志。
  张读重建府学宫记 文见学校志。
  洪天锡重建府学大成殿记 文见学校志。
  真德秀倪郡守祠记 见学校志。
  真德秀忠孝祠记 见学校志。
  留元刚石井书院记 见学校志。
  宋人修禊篆记 在洛阳亭柱。详见古迹志。
  朱子谒蔡忠惠祠文
  见学校志。赵不敌韩中令忠献祠堂记
  元释用平清源上洞记 见山川志。
  吴鉴府治谯楼记 见公署志。
  庄弥邵重浚罗城南壕记 见城池志。
  杨应子修府学大晟乐记 见学校志。
  陈旅重修府学大成殿记 见学校志。
  熊禾重建晋江县学宫记 见学校志。
  王慎中游清源山记 见山川志。
  慎蒙清源山记 见山川志。
  许獬游清源山记 见山川志。
  顾珀泰嘉岩记 见山川志。
  林孕昌西洞天记 见山川志。
  顾珀南台思乐亭记 见山川志。
  黄凤翔南台重建精庐记 见山川志。
  黄凤翔巢云岩碑记 见山川志。
  何乔远巢云岩碑记 见山川志。
  苏琰镜山书院记 在大旗山。见山川志。
  何乔远浚东湖记 见水利志。
  周道光灵山碧玉毬记 在灵山。见山川志。
  陈让导龙湖碑记 见水利志。
  庄际昌修洑田塘碑记 见水利志。
  王慎中龟湖塘颂德碑记 见水利志。
  知县洗崧鼓雷山陡门陂记 见水利志。
  李叔元六里陂水利功德碑记 见水利志。
  邱养浩筑留公陂记 见水利志。
  顾珀修留公陂记 见水利志。
  苏浚三陡门碑记 见水利志。
  朱鉴石笋桥记略 见桥渡志。
  何乔远顺济桥记 见桥渡志。
  顾珀顺济桥记 见桥渡志。
  康朗万安桥记 见桥渡志。
  王慎中万安桥记 见桥渡志。
  蔡清海岸长桥记 见桥渡志。
  蒋德璟镜虹阁记 在万安桥。见桥渡志。
  姜志礼洛阳桥记 见桥渡志。
  林俊重建行春门记 见城池志。
  林希元安海城记 见城池志。
  蔡克廉浚内外沟河记 见城池志。
  黄养蒙临漳、通津,迎春三水门记 见城池志。
  吴德宪安海东北二敌楼记 见城池志。
  黄凤翔石湖砦记略 见城池志。
  叶向高石湖砦记略 见城池志。
  史继偕溜石铳台记 见城池志。
  史继偕鹧鸪口铳台记 见城池志。
  史于光泉州府题名碑记 见公署志。
  太守熊汝达延宾馆记 在府治内。见公署志。
  太守程朝京重镌泉州府题名碑记 见公署志。
  苏琰督粮通判厅记 见公署志。
  黄凤翔通判题名碑记 见公署志。
  王慎中晋江县治题名碑记 见公署志。
  陈琛通判厅内一寄轩记 见公署志。
  玉泉井碑记 在府治南俊巷染局内。有清玉泉井,染色为天下最,旧有二碑记其事。见公署志。
  御史陈仲述重建府学杏坛记 见学校志。
  周人初重建府学棂星门记 见学校志。
  蔡清重修府学礼殿明伦堂记 见学校志。
  何观重浚府学旧河记 见学校志。
  蔡清重修府学大成殿记 见学校志。
  林俊重修府学庙殿记 见学校志。
  史于光浚府学泮池记 见学校志。
  李源府学二桥记 见学校志。
  蔡克廉重修郡学宫记 见学校志。
  黄河清重修府学礼殿明伦堂记 见学校志。
  黄光升清复府学西庚门河沟内地记 见学校志。
  王慎中重修明伦堂泮池桥记 见学校志。
  王慎中重修庙学增置器物记 见学校志。
  王慎中科目题名碑记 在明伦堂。见学校志。
  黄凤翔重修府学殿庑门垣记 见学校志。
  蔡克廉尊经阁记 见学校志。
  黄河清学田记 见学校志。
  黄光升学田记 见学校志。
  何乔远学田记 见学校志。
  王命岳蔡忠惠祠记 见学校志。
  太守朱炳如真文忠祠记 见学校志。
  梁克家韩中令忠献祠记 见学校志。
  李光缙韩中令父子祠序 见学校志。
  黄凤翔韩中令忠献父子祠记 见学校志。
  太守葛恒卫民祠记 见学校志。
  何乔远陈义士祠记 见学校志。
  黄凤翔姜凤阿祠记 见学校志。
  何乔远姜同节祠记 见学校志。
  李光缙姜同节祠田记 见学校志。
  何乔远杨、沉二公祠记 见学校志。
  黄凤翔邹郡守祠记 见学校志。
  黄凤翔陈紫峯祠记 见学校志。
  李廷机苏紫溪祠记 见学校志。
  樊维城何镜山祠记 见学校志。
  顾珀劝忠祠记略  见学校志。
  庄一俊劝忠祠记略 见学校志。
  何乔远王玉溪祠记 见学校志。
  陈仲述温陵书院记 见学校志。
  傅凯石井书院记 见学校志。
  沈源温陵书院祀田记略
  黄河清重修晋江县学宫记
  陈中重修晋江县学宫记
  太守程秀民重修县学宫记
  邑令韩岳尊经阁记
  顾士琦重修县学大成殿记
  杨道宾重修县学宫记
  何乔远重修县学宫记
  史继偕李侯祠记
  同知胡文宗重修一峯书院记
  张岳一峯书院记
  蒋德璟二云书院记 以上俱见学校志。
  李光缙关帝庙记 见祠庙志。
  李光缙三义庙记 在关帝庙右。见祠庙。
  陈让府城隍庙碑记 见祠庙。
  顾珀天后宫记 见祠庙。
  李光缙东岳行宫记略 见祠庙。
  梁克家万仙妃庙碑记 见寺观。
  杨曜宗铁炉庙记 见寺观。
  黄凤翔开元寺记略 见寺观。
  蒋德璟紫云双塔记略 见寺观。
  李光缙观音大士亭记 见寺观。
  王褒桐月山房记 在镇雅里。长史杨曜宗筑。
  丁自申希邺堂藏书记
  黄凤翔藏书室记
  黄凤翔东郊山庐记
  李叔元赐美堂记
  蒋德璟栖绿书院记
  林孕昌在兹山房序 以上俱见铺递志内坊宅。
  张岳陈紫峯墓铭 见冢墓。
  黄凤翔孝子韦起宗墓记 见冢墓。
  李光缙黄凤翔墓传略 见冢墓。
  王慎中周天佐墓志铭 见冢墓。
  李光缙书藏序略
  推官张源清二烈碑记 见学校志。
  释禅关开山记 在南台。见山川志。
  僧志聪碧霄岩记 见山川志。
  李瀚瑞像岩记 见山川志。
  林一新盛祥遗思碑
  郭惟贤重作清源上洞记
  马负书踢恩岩记
  大观亭五文昌碑记
  马负书弥陀岩记
  陈大玠清源山记
  张云翼紫帽山记 以上俱见山川志。
  施世騄龙湖祷雨颂德碑记 见水利志。
  黄昌遇顺济桥记略 见桥渡志。
  兴泉永道叶灼棠罗城记略
  黄志焕重建丽正门记略
  庄有恭重建丽正门记
  知府高霔重建肃清门记
  万正色重浚子城内外支沟记 以上俱见城池志。
  知府王廷诤督学试院记
  知府王者都续立泉州府题名碑记
  林洪烈重修晋江县治记 以上俱见公署志。
  洪承畴重修郡学宫记略
  黄熙孕重修郡学宫记
  蒋毓英重修郡学宫记
  李光地重修郡学宫记
  蔡大受重修郡学宫记
  彭峨葺训导厅记
  陈大玠泉州府学取进各县额数碑记
  张云翼重修蔡忠惠祠记
  教授唐山重修蔡文庄祠记
  洪士铭重修温陵书院记
  靖道谟温陵书院田租记略
  徐之霖小山丛竹书院记略
  安平绅士重修石井书院公记
  教谕林润芝重修县学宫记
  王梦说重修县学宫记略
  巡抚潘恩榘重修县学宫记
  陈高翔重修县学宫记
  许日炽晋江县学田记
  李光墺林、李二先生祠记
  巡抚潘恩榘重建梅石书院记
  黄昌遇建置梅石书院膏火记
  黄昌遇重修梅石书院记
  张光宪清源山记
  张云翼东岳行宫祷雨记
  黄昌遇县城隍庙记 以上俱见祠庙。
  颜仪凤安海龙山寺记略 见寺观。
  玉德开元寺重修金刚殿碑记
  申定各县取进额数碑记 在督学试院。
  叶观国清源书院碑记
  冯国柄清源书院碑记
  知县方鼎节孝祠碑记
  黄岳牧府学明伦堂乐器碑记
  涂门外水利碑记
  张焕登关帝庙记 见祠庙。
  官献瑶关帝庙记 见祠庙。
  徐汝澜天妃庙记 见祠庙。
  会通井井宫碑记
  叶灼堂重建泉州城记
  黄世德敬字亭序集王右军字碑
  嘉谟重修万安桥记
  ●卷之七十二 风俗志
  古者观风问俗,命太史采之輶轩,奢俭贞淫,国之盛衰系焉。闽地素号名邦,首推晋江为最,理学文章多萃于是;而风淳俗朴,古处克敦,昔人因有海滨邹鲁之称,良不诬也。国家定鼎百有余年,教化覃敷,习尚益趋于正。无论缙绅先生沐浴余泽,即椎鲁小民亦廉耻相先,身家自爱。原其初皆由前辈立规陈矩,俾去浇就淳,非一朝一夕之故。振古迄今,其事历历可稽也。志风俗。
  晋江文献甲于海内,占毕弦歌。自宋迄明,理学经济为务。及嘉、隆后,乡前辈博洽淹通,出其绪余,皆足争衡上国。明郡守程秀民《修学记》谓:晋江为古名邑,万历志亦载人文之冠,尚已!我朝文治光华,海滨盈溢;经学之儒,彬彬辈出。党塾子弟,髫龄即有能诵十三经,岁科赴童子试不下五千人,限以额数,合府县学得士三十二名,文虽佳不能决入彀也。又尚廉耻而多清议,有失,人共指其非。盖得于席、常、王、游四公引导激劝,复得朱子以下罗一峰过化讲明者多,而乡先生如蔡虚斋、陈紫峰、苏紫溪辈后先传薪,故居仕宦类多奇节,循声载在志乘,指不胜屈;其未仕者,自缙绅家以下,祗以舌耕为业,士习相沿无异。
  晋人得山川秀润,其民弱而不能强,士、农、工、商,各安本业,爱素好古守愚而已。间有一二好事者流,出街游荡,经其父兄乡里责骂,即知其悔。丧葬悉遵古礼,祀先至诚;凡忌节及岁时伏腊,备物致祭,必洁必丰。观于每年七月普度,更可知其所重矣。男女有别,虽功缌多不相见;戚属姻娅,屏绝交游;踏青鬬草,入寺烧香,虽小家女羞为之。男读书,女不读书,绅士家读至八九岁,略识大义而止,十岁外禁不出中堂。及至冠婚,仪文循礼奢俭,随时娶妇入门。越三日,拜茶果于所尊。珠帘遮面,贺客坐外堂。索茶果,无必得,素绝闹房喧哗之习俗;重衣冠,虽盛暑燕居无袒裼。人多好义,凡邑中兴建大事,及寻常施舍,家非富饶,亦耻为人后。
  农为庶民本务。晋地斥卤而瘠,趋海多,力田少。其力田者水旱不时,水淫则成巨浸,旱熯则尽石田。巨浸而泻水莫停,石田而忧旱孔急。祷雨祈晴,晋人常有贤有司与诸绅士,皆当时时步行,或赴龙王庙,或诣山川坛,几于靡神不举矣。幸得雨旸顺而丰稔登,薯米麦豆收成,野外可以充饥,城中亦得告饱。近又习植蔗煮糖,遇成熟,农人利溥而商贩亦可转运他方懋迁为事。至于园丁之种蔬菜,樵子之采薪柴,并足佐朝饔夕忧飱之费,尽自山泽平地,莫不各尽其勤劳云。
  考淳佑志,木少桑柘,妇罕蚕织,则女工几乎息矣。及观城乡内外,买棉、苎以成布匹者,勤修女事,实无歉于蚕桑,机声轧轧,古风存焉。况城外妇人负担芒屩,同男子耕锄;城中缝女刺绣密针,助夫家盐豉。或采苹及藻,或剪彩为花,或仿北土缇缣,或效四方毳罽,色色俱工,岂惟是内言不出中馈克司云尔哉。下至老妪随婢,炊食澣衣之暇,亦必向市中各店取帽,取鞋,取袜,携之在家互相卒业,以图末利。袖手闲谈,终未有也。
  古称国无游民,即为化行俗美,采风者必及之,故呈工在己,服役于人,是即《周官》所谓转移执事审曲面执也。耕渔陶贩,既无所司,于是而效手足之劳,犹可自求口实,不至嗷嗷待哺。玉木为工作巧,或能雕文刻镂,闲民为役力勤,可任抱瓮灌园,何必如无赖之徒,敢于作奸犯科以成大祸哉观察文荘公文集谓,晋素称民淳讼简,昔人至以佛国为之号,非虚言也。工役虽卑贱,各守本分,即为良民。古非无王佐之才而屈于版筑者,今人亦何恶而不为此?晋人恒当之。
  行货曰商,居货曰贾。商贾之名,虽亚乎士,而与农工均在四民之列。富者上吴下粤,舟车所至,皆可裕生涯。贫者背负肩挑,里巷徧招,亦堪资贸易。而屯籴稻谷,鬻贩鱼盐,种种有之。濒海之民,又复高帆健舻,疾榜击汰,出没于雾涛风浪中,习而安之,不惧也。趋利之多,白昔为然。其小者如卖餳,卖饼卖荔,卖柑,卖桃李,卖杨梅,卖甘蔗者,熙来攘往,声滞街衢,朝暮不息,总之不离乎商贾者近是。
  天生民而知食味,生齿日繁,既别于饮血茹毛之世,则能辨木液金腥,不如饮于土,食于土之益矣。稽晋邑负山面海,稻谷而外,海错较多,鱼盐蜃蛤之利,不让青、齐。其价又平易而鲜高昂,数十钱买之,以充庖厨,以待宾客。备物致用,胜于肉食。而酒则有地瓜烧,饭则推红桃米,果则荔枝龙眼,为珍品则酥饼色糕可啖,陆产水族颇为兼味盘殓。于是乎取给焉。生斯地也,为斯民也,含哺鼓腹而歌,太平有象。美哉!休养生息,涵煦于数百年深也。
  上古草衣卉服,太朴无华。后世乃易为冠裳,一洗乾坤之陋矣。晋居首县,亦闽中下邑,都人士罕见五采彰施。自教化兴而文明盛,学士大夫日出乎其间,则人皆重冠裳之饰而贵贱无淆。仕宦大家立朝束带,历代以来品服荣身悉遵定制,典至钜也。下逮士农工商,本宜崇俭黜奢而分又不宜僭越。韦布之士雅观而已,薹笠之夫蔽体而已。修族世所鬻用高曾规矩者,亦无虑贻讥不衷,安有衣服在躬而不知其名之罔耶?而命妇至于庶人之妻亦皆准此。
  盖闻共歌为歌,徒歌为谣。歌谣之流传,旧矣。晋人之习于风骚者不少,其发于情性者复多。咏叹浮浃泆,不必如震木遏云也,不必如阳春白雪也。苟叶律谐声,即足倾听入耳。有习洞箫、琵琶而节以拍者,盖得天地中声,前人不以为乐,操土音而以为御前清客,今俗所传弦管调是也。又如七子戏,俗名土班。木头戏,俗名傀儡。近复有掌中弄巧,俗名布袋戏。演唱一场各成音节。—惟端午采莲鬬熊舟曲。明黄克晦有诗:“乍采芙蓉制水衣,蒲觞复傍钓鱼矶。歌边百鹢浮空转,镜里双龙夹浪飞,倚棹中流风澹荡,回桡极浦雨霏微。为承清酿躭佳赏,自怪猖狂醉不归。”可谓识曲得其真矣。至若童子歌认,无关风雅,则置而不录。
  《易》曰: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其后世墟集之始乎?晋之四方,东西地域较短,不设墟集。其北郊外曰濠市,其南郊外若塘市,石狮、永宁、蚶江、龟湖、祥芝、深沪、青阳、安平等处,各有墟集。皆遐乡僻壤应期而集于墟,仿古之交易而退。非如郡城通衢四达,居者素积,行者求售,自朝至暮,随时得以如取如携,故不言墟集。墟集惟郭外有之,而村落亦常置小墟集,不待行数里以求一物。自来志乘未详。因珍表而着之,以示旧俗所承,纤悉无遗焉。
  ●卷之七十三 物产志
  有山有水而物生焉,方土不同物产亦异。间有易地皆然者,有迁地弗良者;又或昔无而今有,或昔有而今无,观者正不必泥定也。
  《禹贡》九州,物产不同。《周礼·考工》亦云,迁地弗良,由是观之,天时地气异也。晋邑地属闽南斥卤跷确之区,材物器用每资他方,然飞潜动植未始不生机畅遂,布帛菽粟耕织而外,山泽又多可采。实天地之生物无穷,为日用之取资甚便。按籍而稽,何非茂对之征,太和之应乎!至若魁奇瑰异之族,或见而知,或闻而知,要于旧俗所传,皆得分群别类,无庸混淆焉。志物产。
  稻之属有杭稻二种。《说文》谓稻为粳、糯、■〈禾余〉属也。今之食米皆粳稻,酿酒则糯稻也。《闽中记》:闽人以糯稻酿酒,其馀蹂粉。岁时以为糰粽粿糕之属,晋邑尤尚。  早稻 春种夏收,有赤白二种。晚稻 秋种冬收,有赤白二种。大冬 春种冬收,有赤白二种。寄种 与早稻同,下种至十月乃结实,赤色。青晚 种与收,迟早稻一月,赤色。 占城稻 耐旱,其色有白、有斑、有赤,种至熟仅五十馀日。白香 春种秋熟,殻黄、米白、味香。 白柳 秋种。 连江早 春种。 黄蓝 米微似白香,春种。 三公早 米白,有一公、二公、三公三样,秋种。已上秔稻。 早秫 春种夏收,有赤殻白米、白殻赤米二种。 晚秫 秋种冬收。 大冬秫春种冬收,或白或赤,已上糯稻。
  麦之属
  大麦 一种名早黄,一种名乌肚,一种青色名青大麦,俱立冬种,清明收。 小麦 冬种春收。 郁麦 殻薄易脱,米如大麦。 荞麦 八月种。 番大麦 一名御米,有红黄诸色。
  黍稷麻之属
  黍 有杭、糯二种,有赤、白、黄、黑诸色。  薯黍 叶长大如芦,而粒大者呼芦黍,即秬黍也。  蜀黍 有赤、黑二色,俗名番黍,北人谓之高粱。  鸭脚黍 叶似稻,穗如稗子,如黍不黏,色如茶褐。  黄粟 即稷别名。  粢 颗粒稠结,深黄上疎,有秔糯二种。  脂麻 即芝麻,亦名胡麻,有黑有白可压油。
  菽之属
  黄豆 黑豆 白豆 红豆 绿豆 早者六月收,晚者九月收。  九月豆 即豇豆,可当饭,亦曰饭豆。  豌豆粒如药丸,亦名胡豆。  春豆 畲豆 粒大。  骑草豆 色绿可干炒食。  金豆 即赤小豆。  青豆
  薯之属旧志入在蔬属,新志抽出另立。当从之。盖薯芋可当钣,而番薯尤今所大赖也。
  薯 旧志云:有数种,白者为上,紫次之,青黑又次之。旧志立总名包山药、田薯在内。  番薯 以得种番国故名,亦名地瓜。此物明季始入中国。何镜山先生开园地种之。为之序并作颂。今大盛,功倍五榖。  芋 一名蹲鸱,一名土芝。大者为芋魁,又有竹芋、绵芋。 山药 薯蓣也。山中自生者,形瘦稍黄而结实;种田园中者,肥大而稍松。 藷 俗呼田薯。色紫黑。又有掌薯,形似人掌。
  蔬之属
  姜 初发芽纤嫩如指,名子姜,隔年者,名母姜。 葱 韭 薤 似韭而叶稍阔,有赤白二种  蒜 味辛烈,汉张骞使西域始得种。  芥菜 青芥有二种,逐月摘叶至冬连丛割之。其白芥有二种,味最甘脆。又一种为紫芥,性最辣,可为芥辣,以和食品。 白菜 叶短而小,不及北方。 苋菜 有赤白紫三种,不宜与鳖同食。 芥蓝菜 其色如蓝,故名。 莙薘 叶厚而柔,俗呼厚叶菜,小毒。 菠菱 此菜出西域颇棱国,颇讹为菠,俗呼赤根菜。  甕菜 茎即似竹,此菜来自东夷古伦国,以甕盛之。译不能通,但言瓮菜。  苦荬菜 味苦。诗曰,薄言采芑。传曰,苦荬也。  园荽 府志作蒝荽,本草所谓胡荽是也。  油菜 叶似白菜,色青,根微紫,子可榨油。 莴苣 俗呼莴笋。  茼蒿 叶似艾,花如小菊,性冷微香。  萝卜 有冬春二种,白色冬种老辣,春种鲜脆。黄色者,俗呼胡萝卜。 芹菜 有二种,荻芹茎白,赤芹茎叶俱赤。  蟳菜 一名浮藤菜,同蟳食。  萧瓜 质长而色白。  菜瓜  色绿而斑。  王瓜  微有刺,俗谓刺瓜,味清香。  丝瓜 老则其中有丝故名,即鼠瓜。  苦瓜 形长,皮皱,味苦。其瓤初生白,熟转红。一名癞葡萄,一名锦荔枝,俗呼纡瓤。  冬瓜 皮青,肉白,形长,最大。去皮,瓤切片蜜饯。 匏 亦名瓠。有附地生者,有缘架生者;有葫芦匏,有颈匏,有圆匏,有长匏。诗谓之壶。 茄 有紫白二种,质长。 笋 竹萌,有春笋、冬笋。 虎爪豆 角似虎爪故名。  长豆 角长,亦名菜豆角。中有十余豆,连角食之。 扁豆 俗呼乳豆。有紫白二种。  刀豆 形似刀故名。  蚕豆 形似蚕。  冬豆 可蜜饯。  浒苔 生海中。细嫩者,名湿苔;稍粗者,名海苔。 紫莱 生海石上,而紫蔓割后再茁者,为赤菜。 石花菜 生海屿中,夏月煮成冻。 鹿角菜 生海中,状如鹿角。 香菰 生朽蛀木上,谓之香菰。又有木耳菰;又有红菰,色如胭脂;又有碎米菰。  藜 梗可为杖,俗呼拐菜。 蔓青 一名葑,一名诸葛菜,孔明行军所食也。  ■〈火草〉 味辛香,产溪涧中。洪舜俞老圃赋云:■〈火草〉有拂土之风。朱文公饮后,辄以■〈火草〉烟茎供素品。  角菜同螺食,味美。又名螺菜。 薇 似蕨。 大茴 俗呼八角。 小茴 一名莳萝。 番瓜 种出南番,俗名番冬瓜。 荷兰豆 似扁豆而小,色绿甘脆,近始有之,尚少。 豆角 如羊角。继于菜豆之后,俗呼伫棰豆。  茭白笋 松菇 生松下地中,形如鸡蛋,掘取切而干之,深山生。  枸杞菜 嫩者为佳,子与根互见药。  石藓 石苔也,雨后新长者嫩,刮去土屑,微似木耳,皆野人之馔。 田蔬 慈菇也。  水芋 取苗熟食,比家芋之苗更美。  落花生 一名香芋。花落其蒂入土而结成子故名。俗呼土豆。 椶花 椶榈之花。糟而煮之,山乡取以献宾。 椿心 味辛,腌食。
  果之属
  荔枝 五月熟者,为火山,肉薄味酸。六月熟者,早红、桂林、金钟、白蜜、状元红之类,皆佳品也。七月熟者,俱山荔枝,品类数十,壳粗厚,佳者良有风韵。 龙眼 一名荔奴,以其后荔枝而熟也。方书名益智。大者虎眼,次名人眼,今统谓之龙眼。  梅 有大小二种,大者名鹅梅。 桃 有数种,红者曰早桃,有白桃。初生而苦者,曰苦桃。又有百叶桃,花蕊稠于别桃,色甚鲜红。  杨梅有红白二种。此果出扬州者最佳,故名。 李 有粉李,有黄蜡,有红皮,有红肉,皆佳。红者,接木而生。  石榴 有二种。皮黄,子晶莹如水精,核小者,名玉榴,皮斑赤,肉薄,核大,味酸者,名柴榴。 枇杷 冬花,夏初熟,实稍酸,如黄弹而大,有核。 黄弹实圆而黄似弹。 柿 有红柿,有锺柿,有水浸而食之者,有针其心以早稻蕴之乃熟者。  梨 有清消梨;有水梨,以佳种接乃生,其味清,有绵梨,俗呼秤锤梨,以早稻蕴之乃熟,肉软如绵,故名。  栗 刺如猬,熟时房裂而子出。  枣 有黄、白二种。 柑名品不一。其先诸柑而熟,皮厚而光,体大而圆,曰先柑。有皮薄光润,体小扁而差小于先柑者,曰红柑。又比红柑差小而皮坚体圆者,曰朱榴。又与红柑同形,而皮黄味尤甜者,曰同柑。又有凤柑,皮皱,味酸不堪食。  橘 柑之细者。有甜橘,又有丝橘、凤橘、公孙橘、扁橘诸种。又有小如弹子而长者为金枣,圆者为金弹。又有小如豆者为金豆,俗呼金橘,又呼为羊矢橘,蜜渍为佳。  香椽 大小不一。色黄,皮厚,瓤微酸而苦,气甚芬香。又一种形似人手俗呼佛手柑。 柚 实大而皮厚,熟皮黄,其瓣有白有红,贵者名文旦,余名仁斋、后园,皆以地名。又有一种似柚而大,厚皮而香可玩,肉酸不中食,俗呼为包。一种略小而色深黄,似凤柑而大,呼为包凤。  杨桃 府志作羊桃。生青,熟黄。体有五瓣,酸不堪食,可以糖煮  橄榄 有二种:尖小者名丁香橄榄,大者名柴橄榄。北人呼为青果,能消酒。本草名谏果,谓其始涩后甘,如忠言逆耳。  椎 柯树实。江东人呼柯为珠树,因呼其子为珠子。闽人呼为椎者,声相近而讹耳。  馀甘 一名敢谏子。初食味涩,咽后有余甘故名。 冬粘子 俗呼当粘。野生。一名逃军粮,以逃军采而食之。色深紫,味微甜,蒲萄青紫二种。宜干用及蜜渍。其上品为水晶蒲萄。 菱 有青紫二色,俗呼菱角。  鸡头子 即芡实。 焦 俗呼芭蕉,身极柔脆,针刺可入。叶长四五尺如扇,结子数十枚,生青熟黄。有二种:一曰荆蕉,一曰牙蕉,差小而尤甘。  莲子 花房间有之,干者来自建宁。  西瓜 来自西域故名。 通瓜 形圆,熟则色黄,其肉略似绵梨。 葛 俗呼土瓜。肉如萝卜,昧甜。苗生为藤,种者取藤断之,作圈埋之则生,即生葛根也。以充果啖能解酲,今之食葛非为絺绤者也。  甘蔗 性温,味甘,煮蔗成糖。又有一种干小而甜薄者,名曰荻蔗。  凤梨 木如火树,高可四五尺,中心抽花而实色黄,皮如龟板纹带,叶如凤尾,味似哀梨而韵有余。  加冬梨似梨而小,树能蔽数石,即棠梨。 杏 银杏 俗名白果。 酸枣 棘实也,肉可蒸捣为糕。 橙 皮厚而黄。有蜜桶、雪桶,味最佳。仙凤柑备玩而已。  王坛子 越王坛中果故名。 樱桃 即礼经所谓含桃也。 香果 花白,实如鸡蛋,有口,类石榴肉,如秤果而虚中。中有核,或单或双,似弹棋子。而较圆,香馥清烈,浸酒极佳。  木瓜 可玩,味极香烈。有鼻者为木瓜,无鼻者为木李。铁干海棠或结实似之,但小。 金瓜 供玩。 桐子 五六月结荚,子缀其上,大如黄豆,皮皱而坚,味香。  桑椹芰 两角曰菱,三角曰芰。 薏苡 瓦荠 一名荸荠。 频房 一名罗望子,一名肥皂果。荚红,中有子如栗大,皮黑,肉黄。  无花果 一名优昙钵。树如胡桃,不花而实,状如木莲房,色紫甜浓。 奈子跋 一名番石榴。青黄色,皮肉膏子皆可食。气重味甘,多食不传人,性止冷泻。
  布帛之属
  棉布 即木棉布,吉贝为之。  苎布 夏布也。苎麻所成,其法用糯糊,烈日中抽过织之曰糊布,澼之则白。  葛布 野产,取藤折而绩之,山内间出不多。 麻布 有青、自、黄三种。山内有织,城中亦少。  绢 用湖州头蚕丝为上,柘蚕次之。有素织、花织、云织、金线织。 纱 亦用湖丝。好者有素纱、花纱、金绿纱。  丝布 丝经布纬。  罗 有二样:一为硬罗,一为软罗,但不如苏杭佳。亦有织天鹅绒者,不如漳州佳。  土绸 土蚕茧薄丝多类,但可为粗绸耳。  合苎 苎经棉纬。  假罗 双梭织者,一苎一棉,间织而成。 斜文布 名土斜,不及苏州斜、上海斜。 素纱 用以筛物。  缎 用湖丝织,如江南法,名本机缎。
  货之属
  盐 取海水,有煎法,有晒法。宋、元以前二法兼用,明及今只用晒法。  铁 旧有铁矿,今已竭。  铅 向时山中或有,今亦希见。  酒 晋人常饮,惟醇酒即宋之醇酬及今老醖。其用酒糟蒸造者,为烧酒;用白曲蒸造者,为甜酒;取白甜酒和烧酒煮成者,为蜜林檎,然皆少。今用番薯造酒,糯米浸甜自佳。  油 有脂麻油、菜子油、茶油、桕油、桐油、萆麻油、落花生汕数种。  茶 清源山茶,旧著名,可与松萝、虎丘、龙井、阳羡角胜,然所出不多,今更希矣。双髻、玉叶亦有名茶,总属无几。城中所食,来自安溪。  糖 有黑砂糖、白砂糖。其响糖、冰糖、牛皮糖,皆煮白砂糖为之。  蜜 蜜蜂小而微黄,荔枝、龙眼开花时,采花作蜜。晋邑之蜜,视他处独佳。  蜡 凡蜂作蜜,皆结房。房中藏蜜,绞出蜜取房炼之,则成黄蜡。 生椒 颗粒似蜀椒,但辛香不及。  蓝靛 蓝有二种:叶大高者为马蓝,小者为槐蓝。  红花 麦时摘红花捣之,绞去其汁为饼,爆干。亦有散花。不捣不绞,不为饼者,价尤高。  薯榔 茎蔓似薯,根似何首乌,皮黑肉红,染皂用之。  椶毛 吉贝 即木棉花,本地所出者,谓土吉贝。  苎 本地少出,亦资于建宁府。  麻 青白二种,俗呼苦麻。  香 有松香,有枫香。吉兆藤否,即土降真香。又有苦檀香、青徐香、白银香、楠香诸种。  瓷器 出瓷灶乡。取地土开窑烧大小钵子缸瓮之属。甚饶足,并过洋。  砖瓦 城西北窑所烧者色红,山内窑所烧者色青。 灰 烧蛎壳为之。  炭 山边掘杂木头翕烧之,灭火取出,其炭坚。今竭。 灯心草席 织编密致,出于下浯乡。 芒菷 出岭后。芒茼 以为烛干。  灯心 以为烛心。  熏 种来自海外,名淡芭蔬。叶大如芋叶,即烟也。土烟不及漳。  粉石 可作粉。 通草 切片染采作花,妙如天成。
  药之属
  芙蒥 俗名老叶。味辛香。取其叶合槟榔并蚶壳灰食之,温中破痰,消食下气。三十二都多种,今不可得,皆来自广南。 菖蒲 生山涧,九节者入药。 天门冬 麦门冬 艾 叶厚,茸多。其细叶者,乃蒿艾也。  紫苏 薄荷 苍耳子 亦名羊带来。  天南星 俗呼蛇杖,根如蓣,花黄,子连穗,野生。  牵牛子 有黑白二种,土人亦名丁香茄,用作蜜饯。 车前子 即芣苢。  香附子 即莎草根。  草决明 叶如槐,秋结子如豆。  栝蒌 园植者堪蜜酱,野生者入药用根曰天花粉。 小茴香 花疎细实如麦。互见蔬。  香薷 荆芥 葛根 半夏 木鳖子 蔓生,状如栝萋而大,有刺。生青熟红,核如小鳖故名。 覆盆子 枸杞子 实小而红,根曰地骨皮。  陈皮 枳壳 枳实 山栀子 其花六出,其实七棱。 使君子 蔓生,花红,有棱。昔潘州郭使君用以疗小儿,因名,俗呼昔干子。  丁公藤 黄精 产山谷中,木叶皆类姜。 萆麻子 红茎者尤佳。  桑寄生 射干 亦名仙人掌。其叶丛生横铺如鸟翅,其苗别名鸢尾。  蓝藤 老藤 木通 土人名脱壳藤。 皂荚 生山谷间。 木贼 桑白皮 甘菊 金银花 花黄白相间,故名。 石菖蒲 石蚕 亦呼溪蕉。青蒿 石峯房 酸枣皮 山素馨 野发而花红。 龙眼姜 寄生龙眼树,亦名猴姜,亦名骨碎补。 秃菜 一名秃草,可疗疮疥即蓄也。  金樱 蔓生有刺,四月花,夏秋间结。  莳萝 茯苓 山有松,松下有蕨,皆有之,名土茯苓。 无患子 实如弹丸,皮可洗手,俗名鬼见愁。  络石 俗呼钳壁龙。  旋覆花 亦名金沸草,亦名滴滴金,花露坠地即生新根,故名。又名蛇莓花,如菊而小。 吴茱萸 木高丈余,叶似椿茎,有刺,花紫,实在枝梢。  益母草 萝萄子 槐花 猪苓 何首乌 五加皮 泽兰 一名孩儿菊。 淡竹叶 榖精草 土葛 百合头 花椒 番椒 一名番姜,能治鱼毒。  槐角 茵陈 三七 其叶左三右四,故名。又一名金不换。 兔丝子 结子细而繁,冬则萎落。  茜草 土名染卵草。用以染卵作紫色相馈送。 蒲公英 生田岸,花似菊。  石香薷 大小蓟 俗名鸡头刺。  旱莲草 俗名田鸟草,又名一瓣莲。藜芦 形似蒜,其根去疯。 赤孙施 俗呼咸酸草,治妇人血结。 黄水茄 可疗牙痛。 石蠭蜜 夜明砂 即蝙蝠粪。
  竹之属
  淡竹 肉薄,节有粉,可烧竹沥。  苦竹 性坚,色微紫。四月笋,味微苦。  筀竹 一名挂竹。疏节薄肉而周好者,可以作笛。 人面竹 节有人面形。  赤竹 性劲可以刺舟。  猫竹 绿水慈竹 丛生茂盛,所谓子母竹也。 斑竹 紫竹 木竹 石竹 作竿用。 箭竹 《尔雅》所谓会稽之竹箭是也。 方竹 槌竹 肉厚窍小。  江南竹 坚直可作鱼沪。  芦竹 荻也。生于溪涧湿处,丛小叶疏最贱。  雪竹 笋生冬春之交,味清甜。  凤尾竹 俗呼观音竹。 箬叶竹 叶以当箬本,但二节可作箸。 钓竹 一曰绵竹,作竿。  筠竹 毛竹 油竹 筯竹 化竹 疏节而坚致,机杼之用。 草竹 花竹 或以作篱,笋皆可食。 琴弦竹 上绿纹如弦者数,皆园林所尚。 椶竹 有长短诸种。
  木之属
  松 有五须、大须、剔牙香,皆园林所供;惟长须者柴火用之。  罗汉松 叶长而狭,凌冬不雕。牝者结子有人形,故名。柏 侧柏也,泉人呼为扁柏。 桧 柏叶,松身。 榕 有二种:一种矮而盘桓,其须着地,复生为树。一种上耸广大名赤榕,荫最宽广。宋郡治中,自谯门至戟门多植是木,今犹有存焉。 樟 一名豫章。肌理细润,可雕刻及造舟,又可熬樟脑。  枫 树如白杨,叶圆而歧,春发秋红冬落,有液而香,谓之枫香。  桑 有山桑、家桑。山桑柘也,叶粗而薄。家桑又有二种:牛舌桑,叶长而厚,则安溪旧种也。蒲桑,种出富阳,其叶大如蒲,厚腻而脆。 檺 其树高大可作梁柱,但易腐不及杉。  杜松 其叶如杉而小,尖劲如刺。大如松而文细,其色赤亦有为柱者。  槐 有数种。叶大而黑者,名櫰槐。昼合夜开者,名守宫槐。叶细而青绿者,但谓之槐。花可染黄;花含未开者入药用。 柳 又有垂丝柳,即柽柳,细叶如缨络。榉柳生水畔,如柳而不垂条。  乌桕 叶可染,皂子可压油为烛。  椶榈 一名栟榈。直生无柯干,树端有椶梗皮成片,重重裹之,叶茎自椶中抽出,茎两旁有短刺,其叶生茎端,大如簸有歧。  梾木 结实似梨,小而酸涩,大者三围,木理细腻坚致,视楠过之。有黄心梨、白梨,器用之美材也。 水绵 俗呼水帘,以其性好近水也。干类杉而皮有绵,叶似桧而细。城外水侧有之,府志作水离。  黄杨 木理坚而细,其色黄,可为梳。  冬青 即蜡树,一名万年枝,有大小二种。 菩提树 即佛经所谓菩提,其子用为念珠。郡城承天寺大庭一株,明间已为客兵毁寺树灭。 木绵树 俗呼攀枝。花红如火,其蒂结绵可缊褥,树高十丈。  甘棠 山桂 相思木 有五色,可作器用。  朴 叶可磨锡,出清源山者佳。  皂荚 细叶多刺。有牝牡二种,牝者结英,可涤垢腻,入药用。 肥皂 子如皂荚,短而肥,捣碎为丸,治垢腻。木曰红相思。  苦檀 皮作香。 苦梀 土入植苦梀于溪岸多不崩,言辟蛟龙。子入药用。 椿 与槐榆及柳皆不种于山。 木犀 木犀开时,染其气多患疟。 柯 白柯供薪,乌柯作桥板,入水不坏。 桐 有梧桐、油桐,油桐子可压油。 榆 俗呼饥柔。其叶嫩可以充饥,意以此得名耳。 羊目子 肉治垢腻,子取以贯铁针,纺绵用之。 狗会 最坚。  肥藤 缆木排用之。  铁树 叶如石楠,花有紫白红三种,丁卯年乃开。
  花之属
  刺桐 花木高大,枝叶繁茂,夏初开花殷红烂然。初筑城时,环植此木,故有桐城之号。《五灯会元》:刺桐先萌芽,花后发,则其年丰,否则反是。故谓之瑞桐。  山茶 有数种。花开丹叶而极大者,曰日丹;叶单而小者,曰钱茶;有类钱茶而粉红色者,曰溪浦,一名茶梅;又有百叶而攒簇者,曰宝珠;有类宝珠而白者,曰蕉萼;又有从云南来者,曰滇茶;殷红而萼大,从日本来者,曰洋茶。各色皆有。胎十月足,乃作花。  绣球 一名粉团花。一簇数十蕊,其圆如绣球。又有一蒂八蕊者,名八仙花。  山丹  一朵百蕊,形如绣球;一花四英,深红色。一名红绣球。亦有粉红色者。 海棠 花如紫锦,最丽无香。  紫荆 府志作薇。先花后叶,自下而上,俱甲间发花。  紫薇 府志作荆。丛高大,花繁紫色,蕊五英。  芙蓉 此木芙蓉也,一名拒霜。丛高而枝疎,花繁而无香。有红,有白;有朝白暮红者,名三醉芙蓉。  佛桑 似朱槿,其叶似桑,故名。其花多,叶红而无香,四时常开,朝开暮落。  照殿红 亦佛桑之类,但花单,叶六出,大蕊有心,色深红,亦无香。  蜀葵 叶五歧而尖长,其花淡黄而五出,心丹,花开必向日。又有一种名锦葵。  鸡冠干末为花如鸡冠状。有高者,有矮者,有一本十数冠者,别名缨络,俗名百鸟朝凤。色红艳丽。亦有黄色、白色、有五色者,总不如红色之佳。  金凤 即凤仙花。有红色、紫色、白色、五色及百叶、单叶之异。  指甲 一名七里香。蕊如碎珠,红色,开花如蜜色,清香袭人,其叶可染指甲。  瑞香 丛高有二三尺者,枝干婆娑,叶厚深绿色,花小朵有紫者香浓,白者香淡,又有缠枝簇锦二种,皆紫色。冬春之际盛开。又叶边有黄晕者,名金瑞香。  素馨 一名六月雪,一那悉茗,一名野悉蜜,来自西域。夏开色白,浥露愈香。又有一种黄色,名黄素馨。《鼌山志》:昔刘王有侍女名素罄,冢上生此花,因以得名也。 蔷薇 一名买笑。多刺,花有红、紫、黄三色:曰醉杨妃,曰倚栏娇,曰红木香。三月盛开。又有野蔷薇,其香亦清烈,与玫瑰相似。 酴醾 有刺蔓生,承以架,花白而香,微有清气。春晚盛开,叶似刺头花。  长春 干长有刺,花粉红,四时常开。一名月季,一名胜春,一名鬬雪,有红、紫、黄、白四色。  丽春 似长春,差小,三月开。 末丽 即茉莉。低丛,夏开花白而香,其根能毒人。  兰 叶似菖蒲花,有细紫点,有叶长一二尺,硬直而花干长者,曰蕙。其叶稍短而披垂,其花干亦短而藏叶中者,曰兰蕙。兰皆一干数朵。兰尤清香可爱,盖国香也。以素心为第一。鸟衔兰花,于树上寄生,取而悬诸屋檐之下亦开花,曰吊兰,不甚香,若种之盆即死。又有一种,茎惟一花,曰独占兰。一种茎白色,曰玉斡兰。一种出土即开,曰出地兰。 碎米兰 枝披叶大,花似碎米,亦香,一名赛兰,俗呼细兰。  树兰 丛高成树,花亦碎点,味清香。 岩桂 一名木犀。八月花开,有黄有白,香气酷烈;又有逐月开者,为月桂。  含笑 叶似枇杷,小而无刺。有紫色者,有外白内紫者,有白者,四月开花,微开则香酷烈闻半里许,大开则香减,故名含笑。  鹰爪 藤生,花如鹰爪,色微黄。  百叶榴 花百叶,不结子。有大红、粉红、黄、白四色。又有一种中心花瓣起如楼阁,谓之重台榴。  百叶桃 花深红,一名绛桃,不结子。又有碧桃、美人桃、大花绒桃、绯桃、紫花夏桃。又有五色桃,间开,碧粉,绯花。  梅花 有红、白及浅红三色,单叶、百叶二种。一花三子者,曰品字梅;绿萼者,曰绿萼梅。又有石梅,岁久木坚如石,揉其枝使拳曲,以供盆玩。  棣棠 花黄无香,亦有白者。  月橘 叶似橘而小。月下花开,香似橘柚。  玉簪 白色,似长簪,故名。 金簪 色黄,较萱稍大,一名鹿葱。 滴滴金 叶露滴地而生。 木槿 叶似佛桑,花紫色。朝开暮落,土人种以为篱。  一丈红 丛有丈高,花有红,有粉,有白。  金丝蝴蝶 花黄,形类蝴蝶。 金钱 叶尖长,花如钱,有心,红色。朝开暮落。  百日红 五月开。  萱草花 叶似兰,四垂,其跗六出,一干数跗,其花淡黄。一名鹿葱。相传妇人佩之则生男,故又名宜男。亦名忘忧,味香,名香萱。  红蓼 生水次。  菊花 有甘苦二种。其茎紫,气香而味甘者为真。一种青茎而大作蒿艾,气味苦不堪食者名苦薏。土人取其英酿酒,名曰菊花洒。盖紫茎菊也,有数十种。《逐斋闲览》:南方花发较北地常先一月,独菊花开最迟,菊性宜冷也。  莲花 即芙蕖。有五种,惟金边者为上,处处有之,至晋江东湖,百亩尽种莲花。有红白二种,另有百叶白莲。  水仙 一名玉玲珑,一名金盏银台。不留种,每花时,他处贩至。 喷雪 野生山溪间,有紫花者。 白苹 夹竹桃 名俱那异,亦名俱那卫,又名半年红。自春徂秋相续开花,叶微如竹,花逼似桃,柔艳异常,此北地所无者。李花 花白小而繁。 杏花 有百叶、单叶二种。 梨花 有红白二色,花六出。 柰 一名苹婆花,有白、赤、青三种。 辛夷 一名木笔花,似玉兰而色紫。  西府海棠 花开千叶,粉红色,又有垂丝海棠,以樱桃接成者。又有一种名铁干海棠,红花单叶。  林檎 一名来禽。花粉红,六出,似西府海棠。  暹兰 似树兰而较细腻,有大小二种。 腊梅 一名黄梅。有磬口、狗英诸种。磬口,圆瓣,虽盛开如半含者,品最佳。  千里马挂 花似绣球,初开微绿。三日而粉红,五六日而色紫,八九日而翠蓝,十余日而绿,半月则反白而落。  南天竹 一名火椿。三四月开花,白色,结子成簇,至冬渐红。  红豆 枝叶如槐,一穗十花,结实如小皂夹,子红如珊瑚,有黑点,俗呼相思子。  番花 树大而柔,花外白中黄,味似凤梨。  楝花 花紫色有香,为二十四花信之殿。 玫瑰 一名徘徊花。花如蔷薇,紫色较深。 宝相 有红、黄、白三种。花类长春  木香 一名锦叶。小于蔷薇,有黄、白二色,黄者不香。 御爱 棠棣 即郁李。播田红、白二种。 真珠兰 一名鱼子兰,俗呼鸡脚兰。  水木樨一名指田。枝软,叶细,花黄色。颇似木樨。 刺子花 似金樱花而小。 马蹄 花白,微香,形似马蹄。 夜来香 藤蔓似芙蒥,色黄绿。入夜益香。一名番钩吻,毒能杀人。 西湖莲 一名风车莲。叶如括蒌,花似莲,碧色,花心微蓝,缀以金英,如蝶之集,风吹转动。 午时莲 出水如小莲,碧色无香,过午仍缩入水。 交枝莲 一名铁线莲,一名西番莲,或云即威灵仙。蔓生,叶如木香,花浅绿色,外六瓣如莲,内有千叶。 紫藤 附木而生,叶如绿丝,花深紫色。 醒头香 一名辟汗草,俗呼为枕头香。花小而黄,妇人置发中,则次日香燥易梳。 玉绣球 蔓墙如薜荔,花如绣球,而小瓣厚可一分,如雕玉而成者。 胭脂花 蔓生,花如茄花而小,紫色,亦有白者。 西番菊 盘如菊而细尖,花茶褐色。 吉祥兰 花紫,俗呼紫兰,亦名朱兰,亦名箬叶兰。  锦竹 五色花如缬锦,一名石竹。 十样锦 一名锦西风。枝叶如剪春罗,花开十样,故名。 洛阳花 一名洛阳锦。似锦竹,五色俱备。以上二花皆锦竹之别种。 剪春罗 花六出,绯红色。 剪秋纱 一名汉宫秋。叶似剪春罗而微尖,花有大红、浅红及白三色。 汉宫春 茎弱叶细,花绯红色,有黄心,形小如萱花。 鸎粟 一名御米。叶如茼莴,花五色,实如细粟。 虞美人 一名丽春。类鸎粟而小,有红、白二种。  芭蕉 种出三巴,望之如树,本大成围,叶长丈余,花从心中抽出,层层裹束,深红照人眼。 美人蕉 花形似月下香,俗呼为虾尾花,树叶似芭蕉而稍小。 昙花 即佛书优钵罗花。叶似芭蕉,一柄数十花,紫色。寺观多种之,味香而清,亦有白花者。 百合 茎特生一花,色白香浓。亦名倒仙花,亦名夜合,亦名摩罗春。 夜合 一名合欢。其花昼开夜合,故名。 月下香 一茎数十朵,花白而香烈,入夜方开。 碧霞春 蝴蝶花 一名乌霎,叶似蒲而短,花六出,状如蝶。一名紫燕,其黄者为射干,一名扁竹。 金盏 一名长春花。叶抱茎对生,茎上开花如盏。 秋海棠 一名八月春,亦名断肠草。旧传思妇坠泪所生。叶绿表,红裹,茎红,自下而上。一每生二花,浅红色。 雁来红 一名老少年,一名老来娇。  千日红 花似杨梅,实以汤浸之愈红,可藏久。 山花 产清源山。相传为裴道人所戴通草花。 杜鹃 一名山石榴。有深浅红及紫,三月盛开,正杜鹃叫苦之时,故名。 山踯躅 一名映山红。以开于五月,俗呼龙船花。 七里香 一名山矾。叶如冬青而小,可染纸,花白而细。一名芸香,可辟蠹。
  草之属
  仙草 捣烂绞汁和麫粉煮之,虽三伏成冻以充凉饮。 鼠曲 生野田,叶苍白色。三月间采之,以蒸黍为粢盛。 灯心草 取其穰沃以油烧火则燃,故名。亦名虎须草。 蒲草 生原湿中,可织为荐。 益母草 宜于孕妇,故名。 凤尾草 灯笼草 一名王母珠,结子如灯笼。 鸡舌草 龙舌草 青色,厚皮,有脂,可泽发,俗名芦荟。 金丝五叶藤 一名五爪龙。  泽兰草 鸡矢藤 穿壁藤 马鞍藤 马鞭草 天消膏 花叶不相见 一名金灯,即山慈菇也。叶似车前,根似慈菇。 杜桕 羊耳草 大旱莲草 大风草 菅草 紫草 可以盖烛。 虎耳草 一名石荷叶。 淡酸草 呴吻 一名断肠草。蔓生野中,叶大如芙蒥。食之即杀人难治,愚民轻生,有争竞辄采食之,以图赖官司,禁而除之不能止也。  遍地锦 茅草 芒 瓦松 蓼 枪刀刺 蔓生石上,可愈刀伤。 茭 苹 藻 浮萍 芦 猪母苋 即马齿苋。  蒉 生有三棱,即咸草。可以绹索及织草器。 龙须草 即席草。 芼 蕨类。 脚车藤 作绳线,脚车用之。 红蓼 生水次,陆生者可为酒曲。又有辣蓼,与生水次者不同。 书带草 一名秀墩草。丛生,叶似兰而薄,绿色,上多白纹。 薜荔 一名巴山虎。其实为鬼馒头,俗呼扁包。 兔丝 即女萝。 万年松 即卷伯,一名长生草。叶似柏而细碎,本高二三寸,得水则生。 羞草 手近之即避。 戒火 一名仙人掌。人家以缶植之屋上,云可御火灾。 锉鼻草 一名土牛膝。节肿如膝,末有穗。 狗尾草 生墙头,似莠。 白饭草 花白,子黑,茎赤。 蚶壳草 一名鲎杓草,亦名金线草。重阳柳叶如蚶,壳可治中暑。 雪下红 蔓生,茎有白毛,实累累如珊瑚球。 水龙 蔓生水上,叶似马齿。 蔓陀罗草 一名风茄。绿茎,碧叶,花六办。叶形如茄子,紫色。误食者,皆令人发狂。
  畜之属
  牛 有黄牛,有水牛。水牛青色,力胜于黄牛。 马 泉不产马,皆买自他省。 驴 骡 犬 其无悬爪者曰狗。 猫 猪 羊 土产不给,多藉外贩。 鸡 鹅 鸭 番鸭 状似鸭而大于鹅,自抱其蛋而生。种自洋舶来。
  羽之属
  鹁鸽 人家畜之,放飞远去知还。 喜鹊 乌鸦 乌恶异物,见之则羣噪,鹊见繁华则喧。今人闻鹊声则喜,闻乌声则唾之,谓其能前知吉凶者以此。鸦,一作鵶。又有一种纯黑而反哺者,谓之慈鸦。 燕 有二种:颔赤者为越燕,颔黄者为胡燕。 鸠 知阴晴,以其声卜之。 雁 阳乌也。多集洲渚间,春去秋来,性恶热,故始寒则南翔,始暑则北徂。 乌尾鹳 似鹤而不善唳其鸣,但以喙相击作声,天将雨则长鸣群飞。 鸲鹆 端午断舌养之,能人言,俗呼八哥。 画眉 褐质白眉,善鸣好鬬。今按其声似莺而小,亦清圆可听。 山胡 大如鸠,苍色,两腮有圆点,黑白相映。上下翔跳不定,善鸣,声清,调如莺。人多笼畜之。 鹧鸪 其身有文,黑自相间,其飞不远,声鸣重大。 雉 亦呼野鸡。其羽文明,其交有时别有伦,其性耿介。 白鹭 一名属玉,《尔雅》谓之春锄,顶有长干如丝,取鱼则弭之。 鸳鸯 匹鸟也,雌雄未尝相离。 凫 水鸭。 白鹇 白质,黑章,红颊,首有冠绥,尾长三四尺,性闲雅可畜。《尔雅》所谓雗鸡。郭璞注:江东人呼为白雗。《西京杂记》:闽越以献高帝。 鹞 大如鹰,苍黑色,尾短,善击凫雁。  莺 一名仓庚,又谓黄鹂。其声清婉可听,如调歌然。冬月以上自裹而蛰,当椹熟时则应节而来。  百舌 即鶗鴂也。似鸲鹆而身差长,毛苍嘴尖。一名反舌。谓能反复其舌,以效百鸟之声也。  布榖 即鸤鸠。东作方兴则鸣,人以为耕农之候,故名。 啄木 鴷鸟也。口如锥,长二寸许,常啄树食虫。 雀 一名佳宾,谓栖宿人家如宾客也。又有一种曰黄雀。  白头翁 似雀而大,头有白点,故名。 鹡鸰 水鸟。脚细尾长,背青灰色,腹下白,颈上黑,如连钱。飞则鸣,行则摇尾,《诗》以况兄弟。 翡翠 赤羽曰翡,青羽曰翠。俗呼鱼狗,善捕鱼。  信鸟 俗名进鸟,质小而轻迅。  杜鹃 一名杜宇,一名子规,又名谢豹。四月间苦啼,啼出血不止。如鸣皆北向,啼苦则倒悬于树。 鹤 伯劳 鹰 即隼也。一名题肩。  鹧鹚 鸥鸢 提壶 锦鸡 钓鱼翁 如翡翠而小,常宿水边,伺鱼出而食之。 鹪鹩 一名巧妇,一名桃虫,能以丝缝叶为巢。 天鹅 野鸭 鹄 鬼鸟 海中出,嘴、颈、脚俱长。  鸢 即鹯也,善攫鸡邹。  鹌鹑 《礼》曰:爵鸠是也。囊畜善鬬。 竹鸡 形似鹧鸪,一名越鸟,俗呼泥滑,以其声故。其鸣可去白蚁。 练鹊 俗呼长尾三娘,尾长尺余。  青鹤 似鹤,青色而小。  鹙鶬 俗呼南风戆。 田奴 田鸡 鸂鶒 能勅水杀射工毒。
  毛之属
  虎 狸面者食畜,马面者食人。见则为灾。  豹 似虎而小,毛有圆文,少见。  鹿 麖 麂 似鹿而小,鹿皮粗而麂皮细。  麞即麕。如小鹿而美。 兔 猴 一名狙,一名猢狲。 狐 似狗而小,尾如长帚,小前大后。其为物灵善变化,妖淫以惑人性,善疑。喉下之皮其毛纯白,集以为裘,轻柔难得。  獭 似狐而小,青黑色,肤如伏翼,居水中食鱼。  山狗 赤色,黑文。  野猪 似家猪,肉赤色。 豪猪 身麻黄色,其鬃有刺,怒则禽以射人,其刺近肉者一半白,可为簪。 竹■〈鼠留〉 一名菅■〈犭豪〉。此物专食竹根及菅笋,穴土中。  鼠狸 玉面猫 一名果子狸。人掌山居者或间得之,味最美。  耗鼠 俗呼老鼠。
  鳞之属
  鲤 脊有三十六鳞,为鱼之长。有海鲤、池鲤之别,土人呼为鲢,有红黑二色。  鲫 鲋也。所至池潭有之。  鲢 口小,鳞细,白色。有二种,红色者名红鲢。  草 一名鲩,又名鱏。似鲻,身圆而长,以其蓄于池塘饲之以草,故名鲢草。二种皆来自江西,人家池塘畜之,以备海鱼之乏。  金鱼 有虾尾者,有鲫鱼尾者。  鬬鱼 俗呼丁班。  鱆 一作鳝。似鳗而细长,有青、黄二色,生水岸泥窟中,有小毒。  鳗 似鳝而腹大,青色,产海中。 白鳝 俗呼乌鳗。有甎仔花铜青耳者,为正,产淡水中。  鲨 大百余觔者,浅在海沙不能去,人割其肉,潮至复去。有虎鲨、双髻鲨、锯鲨、狗鲨、乌颐鲨诸种。  石首 头上有石,故名石首。俗名金鳞,亦名黄瓜。其小者为黄梅,俗号大头丁。又一种似石首而黑,鳞细,名细鳞。  鳜 俗呼既鱼。有红斑者,谓朱鳜。  鲈 似缁而有黑点,肉白,斫脍不腥。  乌鱼 海产者有赤目,亦有池产者不及。  子鱼 俗名紫鱼,与乌鱼形同,但乌鱼头大,子鱼头小。子鱼有旗,乌鱼无之,子鱼生洛阳江第一。  鲥 板身,扁首,燕尾,青脊,白鳞,肥腴多鲠。  鳓 似鲥而多鲠。《海错疏》云:鲥、鳓其美在腴。 鰢、鲛 青斑色,无鳞有齿,又名章鮌。又一种似鰢鲛,而身圆。多食令人发晕,名曰铅锤。  鲳 有黑、白二种,形阔而扁者佳。 油鱼 似鳊而小,多骨。 奇鬣 赤色。一名鬐鬣,一名过腊,以其出于岁暮故名。 乌颊 与奇鬣颇相似,俱于隆冬大寒时取之。  银鱼 一名脍残,一名王馀。口尖,身锐,莹白如银条。 白带 身薄而长,其形如带,无鳞。小者谓之带柳,冬月最盛,一钓则群带衔尾而升,故市者独多。  鳁 似鰢鲛而小,有鳞。大者仅三四寸。  魟 《海族志》:形似圆扇,口在腹中,无鳞,软骨,紫黑色,尾长于身,有刺能螫人。亦有黄者尤佳,名黄魟。黑而头似燕者,名燕魟。 毒鱼 背上有刺。已上四鱼俱乘气候而至。春魟、夏鳁及毒秋,冬白带,每群聚乘潮而至,夜视之水上有浮光,网至不能容。 鮡鱼 善跳。 贴沙 形似鞋底,其行贴沙,盖比目之类。又有贴灶桨排较大而味劣。  ■〈魚敏〉鱼 形似鲈,口阔肉粗,脑腴,骨脆而味美。 飞鱼 头大尾小,有肉翅,善跳,一跃十余丈。《吴都赋》:文鲸夜飞而触网是也。  鱓鱼 腹圆,口在腹中,八足,聚生。口旁足上皆有圆文浮起紫色,一名望潮。有白鱆、红鱆二种。《闽中疏》云:鱆鱼即浙之望潮也,形虽不雅,而味美于乌贼。  石拒 似鱆鱼而脚三棱。《闽书》:一名八带,大者至能食猪。居石穴中,人或取之,能以足粘石拒人。  乌贼 即乌鲗。八足集在口,缩喙在腹。《闽书》:一名墨鱼。性嗜乌,每暴水上,有乌过,谓其已死,啄其腹反为所卷食,故亦名乌贼。腹中血及胆如墨,其骨曰海鳔蛸。又一种小者,名墨斗。  花枝 形似墨鱼而有异,墨鱼尾圆,花枝尾尖,肉较嫩脆。 锁管 似乌鲗而小,色紫。 枪鱼 海■〈魚燕〉 鳆鱼 青鱼 黄鬣 鲊鱼 午鱼 似鲈,圆厚短促。 鲇鱼 鳉鱼 黄鱼 涂虱有刺弹人,生沟塘中,味腥。 鲡鱼 刀鲚 五月出,有小骨,俗呼刺芒,俗和面煎之。  红袄 似石首而大,即鯩鱼也。有小毒。  成鱼 即馐鱼,味腥。又有一种色白似银,无鳞而大,名黏成,美腴非常。板仔 似过腊,小而薄。 黄穑鱼 似过腊,身小而薄,尾黄,俗呼黄翼。 肉鱼 似鲳而小。 罗纹鱼 淡红色,鳞细,形如罗纹,俗呼纹为伦。 红娘 形似罗纹而红,鳞大,身有黄纹直贯。 青鲛 状如鰢鲛,土人呼为青甘。 厉鱼 俗呼锄鱼,白质黑文。 黄炙 似鳓而小。 白爵鱼 一名自泽。  鹦鹉鱼 《华夷考》:色青绿,口曲而红,似鹦鹉。  白鳔 俗呼金钱。 国公鱼 身圆,色赤,头方,即方头鱼,俗呼六角鱼。 牛尾鱼 色黄,形如牛尾。  榖雨鱼 形似子鱼而赤,以榖雨时出。 沙梭 似糓雨而小,味较美。 油筯 如鳝而小,周身皆油,味美。 青鳝 似鳗而小,色青。又有一种名血鳝,宜干食。 圆眼 身小口尖而眼圆。 苦巢 与圆眼颇相似。 沫鱼 雪色,无骨,细小,俗呼灯心沫。  柔鱼 形似乌贼,干以酒炙食之,味最美。  ■〈虫宅〉 《岭表录异》:一名水母,其形浑然凝结,有淡紫色者。有白色者,大如覆帽,小如碗,腹下有物,如悬絮者,有足而无口眼,虾寄腹下咂食其涎。浮沉水上,遇捕者歘然而没。《越绝书》云:海镜蟹为腹,水母虾为目。《物类相感志》:水母大者如床,小者如斗。《闽书》谓之鰕鲊,其红者名海蜇。 沙蚕 一名龙肠,生海沙。甘美而清,鲜食干食俱佳。  涂蚕 类沙蚕而紫色,土人谓之泥虬。可净煮作冻。 海蜈蚣 状如蜈蚣,色紫。  ■〈魚光〉鱼 出溪中,如草鱼。 芦鳗 一名舐鳗,土人名曰糍鳗。大如升,长四五尺,能陆行,食芦笋。其有耳者,名溪巨。鱼之腴者,莫过于此。  溪鳁 浙东之香鱼也,今溪中亦有之。  溪白 江鱼 生同安篔筜港者最佳。 独港鱼 生溪涧石间,小径寸,似松江鲈,脍食甚美。 搭捕 似独港而较大,有鳞。 憨鱼 俗呼山狗憨。 泥鳅 产水田中。  蠔鱼 生蠔中,食蠔,肉丰骨少,俗呼饲子饭。 青鳞 一名■〈魚祭〉鱼,如鲥而少,冬月味腴。  ■〈魚規〉鱼 即河豚也,毒能杀人。
  介之属
  龟 能伏气,不食。《运斗枢》曰:瑶光星散为龟。《尔雅》曰:一神龟、二灵龟、三摄龟、四宝龟、五文龟、六筮龟、七山龟、八泽龟、九水龟、十火龟。  鳖 亦名团鱼。按鳖多与蛇交,有毒。  鲎 下有十二足,上覆以壳,壳上有刺,尾长尺馀。行则牝牡相随,止则牝负其牡。渔人得之每双。其单行者。谓之孤鲎,食或伤人。  蟹 其螯与爪皆有毛,大者曰毛蟹,小者曰石蟹;螯无毛,色微黄而小曰蟛越;小而螯亦,生沟渠中曰蟛蜞;壳圆如虎头,有斑点曰虎狮;腰有黄纹者曰金腰带,形扁者曰扁蟹。  蟳 似蟹而大,壳青黄色。又有金屿蟳,色黄,此种味最美,在蟹蠘之上。  蠘 蟳壳圆而蛲壳尖,有紫点。蟳螯光圆,蛲有棱而长,性颇冷。牝者有黄,牡者无黄,而色青名步青,出在冬春之交,至惊蛰发雷,则牝者吐黄为子,亦无黄矣。  牡蛎 俗名曰蚝。丽石而生,凿下更生,肉各为房,剖房取肉,故曰蛎房。出安海及东石者佳。泉无石灰,烧蛎房为之。  车螯 俗呼曰蛲,一种最小曰赘白。  蛏 有一种形似竹节,曰竹蛏,味最美。又有一种似竹蛏而极小者,曰草蛏。  蚶 《尔雅》谓之魁陆。壳中有肉,紫色而满腹,以其昧甘,故从甘。《海物志》名天脔。壳如屋瓦,《本草》名瓦垅子。又有略小而棱细者,名丝蚶。又小而黑,无棱,名乌棱蚶。  蛤 壳有斑文。一名花蛤,又名文蛤。蛤蜊 《闽书》云:壳白厚而圆。海上人云:蛤蜊、文蛤皆一潮生一晕。  西施舌 似蛤蜊而长大,有舌白色,以美味得今名。本名车蛤蜯,中有小蟹寄居焉。西施舌者,恃蟹而生,相倚为命。蟹出求沙土之类以哺之,蟹非蜯无所居,西施舌非蟹则不食。一相失皆无生理,亦一异也。  空豸 壳薄而白。  红栗 似蛤而小,色微红。  仙人掌 一名龟脚。  淡菜 壳小而深绿,俗呼为干。  土坯 亦名沙屑。壳色绿而旁有毛,尾色白。生海中,亦名土饭匙,亦名海豆芽。  花螺 壳有斑点。  香螺 大者如椀,肉雪白而尾有膏。 鸲鹆螺 壳小而最厚,黑色。土人端午用之,有毒。 麦螺 浙东谓之吐铁。  糍螺 泥蚬 似蜯而小,壳黄绿,俗呼沙蟟。 指甲螺 形似指甲,大者曰江桡。  江瑶柱 《闽书》:韩退之谓马甲柱,苏子瞻以配荔支。《闽小纪》云:形如二三寸扁牛角,双甲薄而脆,界画如瓦楞,向日映之,丝丝绿玉晃人眸子,而嫩朗又过之,文彩灿熳,不忝瑶名也。  蚌 壳厚圆长,老者能含珠。 田螺 石螺 鲮鲤 名穿山甲。 虾 有九节虾,有白丁虾,又白而小者,名玉钩,名白虾;尤小者,名苗虾;小如粟芒者,名玉虾;如尘沫者,名涂虾,其产于池塘者,有螯,名大脚虾;无螯者,名芦虾。  龙虾 长可尺许,其须四缭,长过其身,目睛凸出,上隐起二角负介昂藏,体似小龙,真奇种也。  虾姑 状如蜈蚣,有壳,尾如僧帽。 青龙 即虾姑之类。少肉,多黄,味最美。  ■〈虫戚〉 海中附石,壳在上,肉在下,俗呼曰缉。 黄螺 俗呼旺螺。 刺螺 竹螺 壳粗,味清。 苦螺即莎螺。  珠螺 米螺 小似豆,有五色。  寄生 俗呼龙种,海中螺壳虾蟹之属,寄生其中,形亦似螺。火热其尖则走出。 贝 俗呼书螺,其壳可碾纸。
  虫之属
  蚕 本地种皆出翁山,亦有自苏来者。  蠭 种类甚多。有虎头蠭、鸡矢蠭、■〈虫角〉蠭,皆毒能螫人。其能作蜜者有二种,黑蠭作蜜崖石间,黄蠭作蜜人家。又一种甚少,傍人家揵上作房曰■〈虫醫〉螉。  鼃 有数种。身黄腹白,牛草泽间曰虾蟆;皮皱色黑,头腹脚细曰蟾蜍;背黄,脊一路微黑,腹平而色黄褐,嘴尖曰大青;约身紫斑如缬锦,生溪涧高洁处曰石鳞;如虾蟆而小,天将雨则鸣曰雨蛤;色黄皮皱,头尖嘴短曰水鼃;背黄,脊一路微黑,腹大微白,嘴尖曰尖嘴蛤;身青,脊一路微黑,腹细而白,嘴尖曰青蛤。  水龟 一名龙虱。有翼,色黑能于水面走。产晋江龙湖。遇阴雨时,千万投江中,不知其来处。  蚁 有数种。有走马蚁,作穴依树,能螫人;有黄丝蚁;有黑蚁;穴地中有白蚁,能运土食人栋梁,凡屋犯风则蚁嘴红,犯水则蚁嘴黑。  蝙蝠 一名伏翼,一名天鼠。肉翅,昼伏夜飞,掠小虫食之。俗云:耗鼠食监变财鼠,财鼠食监变蝙蝠。  蝉 两翼,喙长,以胁鸣。生秋后者,色有青有白,以蝉较小声如缫丝。  蝶 有粉蝶,有黄蝶。  萤 一名晖光,一名夜光,一名霄烛,生阴湿地。  蜻蜒 一名蜻蛉。饮露,遇雨多集水上款飞。  螳螂 前两足如斧,举以拒物。深秋乳子,至夏初乃生。  蜥蜴 有四种,曰石龙子,曰山龙子,曰守宫,曰石蜴;又有一种曰蜓,居墙壁间,北人呼曰蝎虎。  螽斯 蝗类。青色,长角,长股,能以股相切作声,性和柔。一生九十九子,俗呼草马。  蟋蟀 似蝗而小,善跃,光泽如漆,有角翅,一名促织。又有一种大三倍,有黄、黑二色,土人名为草鸡,善斗。  蜗牛 生山中及人家。头形如蛣蝓,但负壳耳,涎干能化为虫,有毛,五色,吐丝而身垂。土人名生毛虫,能螫人。  蝇 蝇好交其前足,有绞绳之状,其后足摇翅自扇。又一种青蝇,赤头如火,背若负金。又有蝇虎,蛛属,藏壁间,回环周顾,能捕蝇。  蚊 嗜肉恶烟,孑孓所化,积水处最多。  蜘蛛 大腹者名蟏蛸,小而长脚者名蟢子。 蜈蚣 能制蛇,其气甚毒,老屋多有之。  蛇 种类其多。曰水蛇,曰草花蛇,皆水处。曰红蛇,青竹蛇,百步蛇,皆陵处。又有饭匙蛇,簸箕甲蛇。  蚯蚓 一名土龙,一名蜿蟺。又有一种如蚯蚓,截之不断,名牛贯蛇,能咂人。  水蛭 俗呼马璜,能咂人血。 蛾 一名慕光,每夜飞,善拂灯火,多赴灯而死。  斑猫 生大豆叶上,乌腹尖喙,甲上有黄黑斑文,如巴豆大。 螟蛉 罗蛾 蜉蝣 蝼蛄 蚂蚱 竃鸡 一名灶马,状如促织。 蛤蚧 似蜥蜴。 蛣蜣 俗呼矢龟,入土即化为蝉。 蜣螂 身薄,色漆黑。 伊戚 一名鼠妇。 枫虱 产枫树。 柏虫 产柏树,二虫腹有丝,可取以钓鱼,入水不见丝。 龙眼鸡 生龙眼树,长寸余,首红,翅五色。 蠹鱼 虮 虱
  ●卷之七十四 祥异志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人于其间,三才并建常也。粤若太古以来,天苞衍,地符出,人中寿者年几百岁。三代之初,太和详洽,诸福之物可致之祥,靡不毕集。降自后世,始有日月星辰雷电之差,陵谷草木鸟兽之变,札瘥疠疫凶殄之异。然而圣王在上,参天地,赞化育,斡旋造化,民物恬熙。盖不言符瑞,而太平之象,盖以加焉。国家平成纪绩,累洽重熙。皇上御极之初,即庆五星之聚,而圣怀冲挹,不侈祥符,盖以清明广大为心,而以博施济众为量。懿哉!铄乎!洵上古之隆轨也。志祥异。
  唐贞观二年蝗。《闽书》。
  二十一年八月海溢。《文献通考》。
  宋太平兴国八年八月大风为菑。隆庆志。
  至道三年五月甘露降。万历志。
  咸平三年二月甘露降。《闽书》。
  天禧五年三月甘露降。通忘。
  治平三年六月大雨,城市水涨,坏民屋庐数千百家。《闽书》。
  四年秋地震如雷。《文献通考》。
  熙宁二年大风雨,溪流与潮相激涨溢,损田稼,漂民庐舍。《文献通考》。
  十年饥。万历志。
  绍圣三年,粟一本五穗八穗。是年七月大水三日,坏城郭庐舍。隆庆志。
  崇宁元年大旱,水泉涸,山中民汲水至二十余里,乡人多暍死。《闽书》。
  大观四年十二月二十日大雪。《文献通考》。
  绍兴三年七月丙子,大水坏城郭庐舍。《文献通考》。
  隆兴二年饥。隆庆志。
  干道三年五月郡城火,是月丙午大雨,四旬昼夜不止。《闽书》。
  淳熙元年十二月丁巳火燔城楼,延烧五十余家。是年无禾。《文献通考》。
  十一年四月不雨至于八月,是年无禾。隆庆志。
  嘉定九年大水漂田庐害稼。《文献通考》。
  十六年秋大水坏田稼。《文献通考》。
  元至元二十七年二月癸未地震,丙戌复震,六月大水。《元史》。
  泰定元年饥,赈籴有差。《元史》。
  元统元年六月大水漂民居数百家。《元史》。
  至正二年九月大风雨。《闽书》。
  九年七月庚寅大风雨。《元史》。
  十三年七月雨白丝,丁卯海水日三潮。《元史》。
  十四年大旱,种不入土,人相食。《元史》。
  明洪武九年大水荡没民居无数。通志。
  二十一年四月壬申地震,五月庚子地复震,八月壬辰又震。《闽书》。
  二十九年十二月壬辰地震。《闽书》。
  三十一年大水坏民庐舍。万历志。
  永乐十四年饥。雍正志。
  正统十年五月大水坏城郭庐舍。《闽书》。
  二年旱。万历志。
  六年旱。雍正志。
  天顺二年饥。隆庆志。
  成化十二年大旱饥。通志。
  二十一年自春徂夏积雨连月,田庐禾稼多为所坏。《闽书》。
  二十二年春三月旱,无麦;夏五月六月大旱,禾苗俱槁;秋复旱,民多流移。九月地震三次隆。庆志。
  二十三年春旱,无麦;秋大旱,无禾。《闽书》。
  弘治六年七月初三日,大风雨自卯至申扬沙石,开元寺西塔葫芦倾覆,林木折无数,城铺粉堞颓十之九,坏官私庐舍商舶民船不可胜计。是年大有秋,甲寅麦复大熟。万历志。
  八年九月八日地震。万历志。
  十一年四月大水。万历志。
  十二年自夏至冬大旱,甘蔗生花,结实如黍,是年大饥。万历志。
  十三年三月地震有声。《闽书》。
  十四年正月十七日地震,是年大旱无禾。《明史》。
  十五年地震。通志。
  十六年七月九日大水漂没民居。
  正德八年旱饥,民采草木实,有饿死者。《闽书》。
  十一年八月地大震。《闽书》。
  十二年地生毛,一夜长二三寸或四五寸,有白有黑,民惊骇莫知所为,两阅月乃没。《闽书》。
  十四年地震。《明史》。
  嘉靖十一年冬,泉州雨雪,次年大熟。通志。
  十五年丙申、十六年丁酉旱,饥民多流殍。《闽书》。
  二十三年五月南门桥十字街燔民居三百七十余间,是年至明年相继大旱,民饿死者载路。通志、万历府志合纂。顾珀《与郡太守书》:“珀闻之,阳能和阴则雨降,若岁大旱,则阳不和阴可知。阴不侵阳则地静,若地频动,则阴干于阳又可知。此不易之论也。吾泉自冬徂夏,亢旱不雨,正二两儿地动六次,天之示人显矣,可不恐惧修省也哉。昔成汤忧早,六事自责;周宣忧旱,侧身修行。古人应天以实,不以文也,仰惟执事投香明神,沿途礼拜祈求雨泽,可谓诚恳矣。其如后稷不克,上帝不临。何况今麰麦无收,田畴难种,百姓困穷,朝不及夕,嗷嗷待哺,将委沟壑。夫物极则变,祸深难测,不可不早为之虑也。且救荒之政,散利薄征,缓刑舍禁,最是切要。伏乞将今岁全灾作速奏报,遐迩饿莩发粟赈济,未纳钱粮暂为停征,招徕商船两平粜买,无情健讼勿行勾扰,监禁轻犯令其召保,庶天意可回矣。愿执事留念焉,生民幸甚!生民幸甚!”又书:“老夫耄矣,素不敢干预官府之事,因见吾泉今岁旱伤重大,百姓艰食,曾陈救荒之策,谅彻台听矣。兹又喋喋干聒何哉?盖吾泉回禄之灾,间或有之,虽守者之弗戒,实氛祲之攸积。有烧毁一两家者,甚至延烧一二十家者,未有若近日南桥之变,延烧四街,计其房价家赀烧毁抢失共银十余万两计,其露宿乏食之民共四千六百有奇。民患于露宿,非钱财不可以坚屋;民患于乏食,非榖粟不可以济饥,此理之必然也。按左氏郑灾,子产临事而备,宽其征,与之财。三日哭,国不市,使行人告于诸侯,陈不救火,许不吊灾,君子知其先亡也。恭惟朝廷设官,本以为民,学者立心,亦期及物。今南桥四街百姓,方遭饥馑荐臻之时,又罹焚炀赫烈之惨,富者尚能支持,贫者将何赖乎!以德消变,转灾为祥,于仁人君子深望焉。近闻大巡藩臬诸公,于祷雨救荒,议狱省刑最为留念,执事本当奉行。至恳!至恳!”
  二十六年八月大雨,郡城南街水入人家,渰至半壁,各乡俱水灾。
  二十九年冬讹言有马精者,其来见火星陨地,妇人犯之辄昏仆,以桃柳枝鞭之乃苏,否则必死。户悬桃柳,夜聚妇女露坐,男子环守之,鸣锣鼓达旦,有司禁不能止。有黄冠者鬻符于市,捕讯之,果得所为火星,众始释然,妖遂绝。通志。
  四十一年郡城瘟疫,人死十之七。市肆寺观,尸相枕藉,有阖户无一人存者。熏蒿凄怆,不可忍闻。市门俱闭,至无敢出。《闽书》。
  四十三年五月淫雨不止,大水入郡城,乡村皆浸,人畜多死。《闽书》。
  四十四年十二月初六日大雪,山村雪厚至三四尺,四五日方消。郡从前少雪,人以为异。
  四十五年正月元日夜地震,墙屋摇动。五月二十一日夜,郡城大风雨如雷响,城楼铺垛多坏,清军馆前大榕拔起,田禾多害。
  隆庆元年正月二十九日酉时地震,二月二十一日未时小震,四月初三日酉时又震。初八日雨,至五月初一日乃止。是月有豹入郡通淮门,至于教场获之。
  二年正月十四日,石笋桥第十二间有梁一鸣三日而折,是年春,麦禾大熟,是年至万历元年俱大有年。《闽书》,参通志。
  万历二年八月四日地震,紫帽山裂,九月暴雨三日,洪水高涨,郡城东南隅尤甚,市可行船,庐舍倾圮,濒溪民畜溺死无数。万历志。
  七年正月不雨大旱,民饥馑,六月乃雨。《闽书》。
  十一年八月至次年正月阴云不开。雍正志。
  十三年大有年。《闽书》。
  二十四年九月地大震,洛阳桥扶阑多坠于海。
  二十八年大水。
  二十九年六月六日大水,七月大水,自永春山中发溢入郡城。
  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申时,有大星如球,自南有声。是年泉、漳人贩吕宋者数万,所杀无遗。
  三十二年十一月初八日地震,初九夜大震,自东北向西南。是夜连震十余次,山石海水皆动,地裂数处,郡城尤甚。开元东镇国塔第一层尖石坠,第二、第三层扶阑因之并碎。城内外庐舍倾圮。覆舟甚多。万历志。
  三十三年十二月,南街头火发,延烧百余家,南至奎璋巷口,东至四科亭,西至旌孝坊南,附近木石坊俱毁。
  三十四年八月初七日,飓风异常,作一昼夜,城中石坊飘倒十余座,开元东镇国塔铜葫芦铁盖飘折崩坏。是年饥。《闽书》。
  三十五年正月地震,门户摇动有声。八月二十八日飓风大作,府仪门、府学、棂星门颓,东岳帝殿坏,北门城楼半圮,城自东北抵西南雉堞窝铺倾圮殆尽,洛阳桥梁折,城中石坊飘倒六座。
  三十七年五月初六日地震,门户屋瓦摇簸有声。
  四十一年秋旱。《闽书》
  四十二年夏,海水一日三潮。秋,大水平地数尺,田宅庐舍多坏。
  四十四年大饥。《福建通志》是年鳌头乡神庙,忽有兽脊自海上飞至,轰然有声。《司空日记》。
  四十五年大饥疫。《闽书》。
  四十六年秋,有赤白云一片,长丈馀,似刀形,俱于夜分后见于东方,阅数月乃止。
  崇祯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丑时地震。通志。
  五年二月初二日地震。通志。
  十年二月初二日,清源山异云涌起如沸,风雨大作,平地水深数尺,新桥淹没。《司空日记》。
  十二年八月十七日大风。
  十四年、十五年每日申未之交,西南方天色如血,未几诸邑遂有斗栳乱民之变。《司空日记》
  十五年雨水如血。通志。
  十六年郡城东塔,有海鸟二,色白,大如车轮,飞则腥秽远扬。《司空日记》
  国朝顺治四年雨丝。通志。
  五年八月清源山蜕岩顶石崩,是年饥。通志。
  十一年七月十二日龙起雁兜乡,经过处有火光,坏民居无数,神庙中拽出泥像数躯。
  十二年冬十月雨丝。通志。
  十三年正月大雨雪,平地五尺许。十四年七月雨丝。通志。
  十五年五月虎入北门水关。通志。
  十六年九月大风灾。
  十八年秋飓风大作画瞑。通志。
  康熙元年海中有人面鱼竖起水面,见人笑而没。是年大饥。
  二年春雨雹。
  三年正月初九日,九虹并见。六月六日暴风雨,水骤涨,自辰至申,水高丈余,城巾市肆湮没,溺死甚众。三昼夜乃退。十月初旬,彗星躔翼宿,长丈余,西北直抵娄宿,历十有三舍,积月余乃消。
  四年大旱,自十月不雨至五年三月。通志。
  五年七月雷震,紫帽山顶凌霄塔崩。八月,郡东门外巨石夜裂。
  六年大有年。通志。
  七年府学榕树生玉芝三茎,八月大水坏民居禾稼。
  八年秋大旱。通志。
  九年四月,民献两穗麦。秋九月朔风雷暴发,大雨雹。通志。
  十年十月地震。通志。
  十二年三月十六日午时地震声如雷。通志。
  十五年四月十六日大水,民畜溺死甚多。雍正志。
  十七年城鸣声如微雷。通志。
  十九年大饥,是年六月有星孛于西南,经月乃隐。八月大风拔木,空中火光如电,雨如注。通志。
  二十一年二月,东门外民家豕生豚两头八足。是年七月中夜有大星十余,各曳长尾,其色惨淡,自西南入于箕尾分野。通志。
  二十二年海不扬波,澄泓若镜。是年台湾平。雍正志。
  二十三年五色云见。雍正志。
  二十五年秋七月地震。雍正志。
  二十六年五月大风,礼拜寺塔圮。雍正志。
  二十九年大有年。雍正志。
  三十年大风雨,海溢数丈。
  三十四年四月二十日大雨。五月初六日辰时安平东塔倾圮。
  三十九年地生毛,长者盈尺。雍正志。
  四十二年春旱无禾。雍正志。
  四十七年戊子大饥疫。雍正志。
  四十八年己丑大饥疫,八月朔辰刻昏黑如夜。通志。
  四十九年大水。雍正志。
  五十年六月地震,七月又大震。通志。
  五十二年二月地震。
  五十六年冬,火燔丽正门楼。雍正志。
  五十七年戊戌八月初二日大水,海涨入城高数尺,新桥石梁冲坏,人畜多溺死。通志。
  六十一年正月石笋桥第三坎鸣有声,随折堕水。六月飓风害稼。雍正志。
  雍正二年六月大水,府学文庙圮。
  五年五月米贵,八月大雨溪涨。
  六年秋旱。南安、同安同旱。
  七年五月东门外嘉禾两穗。通志。
  八年七月十六日大水涨入郡城。通志。
  九年大有年。雍正志。
  十年八月大水。
  干隆六年七月十八日安平海水涨,高西桥五尺。
  十七年大水,坏民居无数。
  十八年夏大疫,至十九年秋乃止,死者无数。
  二十二年旱饥。
  二十三年旱饥。
  二十四年双门前火,延及明蔡文庄、清理学名臣坊。
  三十九年四月十一日雷大震一声,毙三人,相离甚远。一在巷口公,老妇人;一在西门外潘山;一在东门处洗嘉坑,系武生。
  四十一年四月初十日,黑昏如夜,狂风大雨,虬龙疾扫,府学明伦堂全塌。有人盖在大钟裹,掀开人存。
  四十五年蜕岩裴仙公头坠,是年旱。
  四十七年六月初八日狂风暴雨,树屋倾倒甚多。开元寺东畔镇国塔葫芦飘倒,是年台湾、漳、泉人变。
  五十年夏五月,东南方大星坠,声响如雷,光照如月。是年蜕岩裴仙公头坠,大旱。
  五十一年元旦日食,四月裴仙公左肩坠。冬,林爽文乱。
  五十二年二月初五日,大雨雪三日,众山满白,是岁饥。
  五十三年春二月,雨雪下如跳珠,是年大疫,死者无数。
  五十五年六月清源霞茂山崩。
  五十六年春二月,地生毛,沿阶石罅长二寸许,似赤狗毛。三月地大震,濠市匪法苏叶结党,有司获斩之。
  五十七年夏七月朔中午,日华现围广二丈余,五采鲜明。
  五十九年春,蜕岩裴仙公肩坠。秋大水,坏民居者无数,安平西埭冲塌。
  六十年自春至夏大饥,民多流殍,有司及绅衿赈济。
  嘉庆五年八月初五日起,至十四日止,大雨淋漓,东北厝屋及大树倒坏无数。
  七年南门桥十字街燔民居一百七十余橺。
  八年夏大水,坏民居无数。
  九年安平西桥五港水魔迷人,禳之乃止。
  十年正月初三日大雪。
  十三年六月十五夜,地大震,声大。
  十四年夏秋两次大水。
  二十年夏大旱三个月。秋,地震;冬,又震。
  二十一年夏大饥,赈济。
  二十二年春大疫。
  道光元年大疫,死者无数。
  七年八月,安平西塔雷震击塔,葫芦坏。
  九年六月二十三日未时大雨雹。
  刘媪 寿百有三岁。太守真德秀为建寿母坊。《闽书》。
  尤景元 成化间石狮人,寿百有二岁。妻慈肃陈氏,寿九十九岁。
  翰林院庶吉士郭宙妻李氏 寿百余岁。《郭氏家乘》。
  参议朱安期妻李氏 寿百有一岁 《景壁集》。
  徐寅第 字尔灿,寿九十一岁。子霞彩。康熙乙未进士。依旧志载。
  蔡真生 品行端方,寿八十四岁。天顺间乡饮大宾,朱鉴题赞。子绅,孙曾以下佑克廉应麟一联,见选举。依旧志载。
  柯元雍 封奉政大夫,寿九十三岁。见子乾敷服官赣州府同知,致仕归。养孙毓奇登科。依府志载。
  周建子 邑庠生,寿八十三岁。依旧志载。
  颜越 回春父,寿九十四岁,嘉靖间受恩锡。依旧志载。
  胡贤祖 守宗胞兄,寿九十五岁。恩授正八品儒官,三领乡饮酒大宾。依旧志载。
  黄缙绅即其。 寿百有四岁。相国李光地赠以匾,康熙年间赐金建坊。雍正志稿。
  李文治 寿百有二岁。康熙四十九年蒙恩建升平人瑞坊。
  颜元谦 寿八十七岁。康熙年间受恩锡。依旧志载。
  洪应第 年八十八。好义乐施,康熙间恳宪题准设立花户缴纳,民免粮税累。以子范封一品,孙继龙、曾孙秉彝科甲。依旧志载。
  颜钟琬 寿九十岁。干隆元年受恩锡。依旧志载。
  蔡志重见封赠。府志记世重。 寿九十二岁,妻曾氏寿九十岁,齐眉偕老,眼见子澄服官泗水令。乡人称羡,卒赠文林郎。妻赠孺人。依旧志载。
  蔡钟旻 寿九十二岁。雍正元年蒙恩赐修职郎。其长媳王氏,时春女,诸生师显母,现年八十三岁,双眼久晦重光。绅士作诗以赠之。依旧志载。
  萧韶增 寿九十岁。蒙恩赏赍。着《酂侯师俭十二则家训》。孙邑诸生,大成,现年八十三岁。依旧志载。
  黄承弼 孝友敦行,寿八十岁。受恩锡。孙谦万,举人。依旧志载。
  庄宇静 寿八十六岁。尝逐虎救颜氏母,入贼寨出被虏乡民,人称义勇。依旧志载。
  朱伯 邑诸生,乡饮介宾,现年八十岁。邑侯干赠以“耆德英才”匾。胞弟宸,字莲,俱举人。依旧志载。
  何开业 年八十七。慷慨尚义。孙一贵,拔贡生。依旧志载。
  庄延礽 年八十岁。有孝行,往广东,闻母讣,绝粒七日。乐善行恕:人皆重之。依旧志载。
  林士騧 监生,乡饮宾,现年八十一岁。以子受封,妻王氏,亦现年八十余岁。人称未艾云。依府志载。
  赖芳衍 长兄魁,因父病采药亡;次兄炳,痛父兄殁,亦卒。衍事母孝,每朔望,省父坟数十里往返。抚伯兄子贡生光远;次兄乏嗣,以次子珪继之。耄年建祠修谱,郡县延为乡宾。依旧志载。
  知府邱锡母李氏 寿百有二岁。
  陈兆蕃拔贡生妻苏氏 寿一百岁。
  林焜府志记林焜长。妻吴氏 寿百有二岁。邑令黄昌遇给以“寿母”匾额。
  颜廷椿妻邱氏 寿一百岁。以“百龄节孝”旌表建坊。
  施世骝妻黄氏 以节旌,年至百岁。请建坊。
  颜益仲妻曾氏 寿一百三岁。
  赵若凤妻陶氏 寿百有四岁。迭受恩赏。
  张锡圭 廪生,寿九十六岁,五代同堂。
  吴志豪妻李氏 寿百有十岁。嘉庆元年题请建坊,复额外恩赐银币。
  陈南飞妻叶氏 守节寿百有三岁。
  何奎妻□氏 寿九十五岁,五代同堂。
  高汉淑 寿百有三岁。嘉庆十四年恩赏银缎,建升平人瑞坊。
  王敦悠儒士妻陈氏 寿百有一岁。嘉庆二十五年恩赏银缎。
  黄良骥国学生妻林氏 五代同堂。子朝东,职员;清和,延平府学训导;清岳,生员;清峯,国学生。孙梦麟,生员;容光,职员;世枢,生员;世璐,生员;世瑚,武举。曾孙廷彪,生员。元孙鸣盛。嘉庆二十五年恩赏给银。
  吴开淑 现年九十五岁,五代同堂。
  王寿淑 现年八十八岁,五代同堂。
  蔡元督 现年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哪里有卖猴子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