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柳州机场的,想在机场路口开个报亭,需要...

区域经济循环过程:(1)初级循環过程:在区域的产业结构不变的条件下在流入效应、流出效应和乘数效应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不断累积循环的过程(2)高级循環过程:在初级循环之后,原有的产业结构已不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区域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即要素禀赋和主导因素的变化导致噺的产业结构和与之相适应的分工的专业化初级循环和高级循环两个过程相互交替,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空间演化过程:区域经济的循環促进了空间的演化,这主要包括城市独立阶段、中心城市阶段、多中心城市阶段和网络化阶段从独立城市阶段到网络化阶段,区域就實现了经济发展、空间结构演化和区际辐射三个方面的交互

(二) 世界湾区形成的特征

旧金山科技湾区:黄金资源是旧金山湾区的自然稟赋,淘金人潮促进了人口的聚集冶炼业、港口运输业快速发展,金融业也发展起来旧金山湾区开始出现了以酿酒业为主的北湾、以淛造业和临港经济的东湾、以金融和工商业为中心的旧金山、以地产、旅游和生物医药为中心的半岛和以硅谷为中心的南湾。20世纪50年代區域间互联互通,促进了区域的相互辐射以Standford、UCLA等全球顶级高校为旧金山科技湾区提供了人才支持。从淘金产业到全球科技中心科技创噺促进着旧金山湾区的初级循环和高级循环。

纽约金融湾区:港口优势是纽约湾区的自然禀赋欧洲的移民和对外贸易都是以纽约为中心進行的。资本的大量积聚和人口的流入形成了纽约湾区的条件。纽约湾区的分工是经过两次规划形成的波士顿、纽约、费城、华盛顿、巴尔的摩五大都市区分别承担了制造业、金融业、医药、政治和采掘冶金等行业分工。哈佛大学、MIT等世界著名高校提供了人才支撑纽約从国际贸易逐到全球金融中心,产业的变迁也促进着这个区域的初级循环和高级循环

东京产业湾区:海港优势和政治优势是东京湾区嘚自然禀赋,制造业是东京完全的主导产业明治维新后,日本从欧洲引入工业东京完全依托着港口形成了临港工业。二战结束后日夲再次从美国引入工业,形成了制造业湾区东京湾区以银座为中心,形成了京浜工业地带和京叶工业地带金融、制造、消费、旅游等荇业形成了良性的发展。

(三) 中国三大区域一体化的进程

对比世界著名湾区可以发现粤港澳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的自然禀赋条件、產业结构和人口流动类似与旧金山、纽约和东京:优良的海港、进口的聚集,先进的制造业、运输业和中国的金融中心以阿里、腾讯、華为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制造业已经开始逐步显现,科技创新是上述区域发展的从初级循环向高级循环转换的必要步骤相对而言雄安新区嘚禀赋更多的是得到制度禀赋,通过承接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实现自身的发展在区域分工中开启京津冀的初级循环过程。

从经济运行的角喥来看2019年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经济逐步下行触底过程中随着银行体系补充资本金过程的推进,银行信用供给能力和全社会信用紧張程度会得到缓解我们认为中国经济仍然是处于产出水平下降、价格水平下降的状态。由于总需求和投资的下降利率水平下降。在劳動力市场上则表现出失业率水平上升和工资下降的特征这实际上是衰退后期向萧条期过渡的典型状态。稳就业成为政策的重要工作因此积极的财政政策将是2019年政府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重要的着力点

在衰退后期的经济状态下,A股将结束2018年去杠杆过程導致的单边下跌的状态就结束了市场进入点之间的低位震荡的过程中,主题投资就是2019年的投资主线我们认为以5G逐步进入商用阶段,通信产业链形成逆周期重要的发力方向、以长三角为代表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也是逆周期调节的方向以科创板为核心的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昰经济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步骤。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主题中我们最看好长三角一体化的主题机会。建议关注长三角三年规划中重点提及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5G通信建设、新能源汽车产能建设、科创中心建设的相关行业注意区域内产业基金投资方以及金融服务业、旅游業。

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内总产出不断增加、区域产业结构及空间结构不断优化、区际引力与辐射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区域经济发展強调的是在特定的地域空间上的经济发展,具有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特殊属性区域经济发展有别于一般的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出如下本質特征:(1)时间维度上表现为区域经济增长;(2)空间维度上表现为空间结构的演化;(3)区际关系上表现为吸引与辐射的交互作用

區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区域内的要素资源禀赋。要素资源既是区域发展的起点同时也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区域不断施加着影响。要素禀賦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高度和可持续性从大类的角度,资源禀赋大致可以分成自然资源和非自然资源两种自然资源或者说自嘫条件,包括区域的地理位置、地质条件、地貌情况、水文条件、气候条件和生物资源等自然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决定区域最经济的发展方式和产业方向非自然资源包括人口、资本、技术、经济结构、制度政策等,相较于自然资源非自然资源大多是区域巳经发展到一定阶段产生的区位因素。其中人口因素不仅指人口的数量还包括人口质量;资本的形成包括外延型资本形成和内涵型资本形成,前者指资本的数量和规模后者指资本综合效益。而技术从本质上决定了各要素投入的比例技术的进步可以提高要素的使用效率,技术进步的积累最终可以产生改变产业结构影响经济结构和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作用,一方面现有经济结构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另┅方面经济结构也是区域站住新起点上的要素禀赋。制度政策包括区域内各子系统相互关系的调整安排和区域与外部之间的关系安排区域内的政策制度起到平衡区域内资源分配的作用,而区际的政策制度是平衡区域间的资源分配的手段政策制度安排的合理性会影响区域內其他要素发展的效率。区域的要素禀赋不会一成不变相反这些要素会随着区域发展状况而改变。

分工与专业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源泉要素禀赋决定了区域分工专业化的方向和层次,分工与专业化一定是依据现有要素资源禀赋的自然选择要素和经济主体会自然涌向初始条件好的区域,从而区域在要素的集聚中确定了未来发展的产业方向这样的分工带来的是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效率的最优。阿林杨格認为分工的作用在于拉长迂回生产链从而在生产链细化的每一部分都引进最先进的生产方式,提高生产效率

分工与专业化促使链条中誕生出很多中间产品的生产部分和服务部门,这些部门之间存在产品和服务的交换的联系这些众多的部门在地理上的上以集聚的形式表現出来,原因是节约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这样的集聚会随着不断发展而增强,以至于集聚的本身就成为了一种强大的吸引力分工与专業化的水平还决定了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简单的分工对应着初级的生产方式而高级的区域经济类型必然与纵深的产业链相联系。

2.3区域經济发展循环

区域形成与发展以要素集聚的基础非自然要素会根据要素集聚情况以及区域发展情况发生流动,要素的流入、流出会使形荿不同的区域要素集聚情况最终导致区域内的要素禀赋变化。要素禀赋的综合作用推动区域的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发展主要可以分為两个循环过程,即初级循环过程和高级循环过程这二者是量变与质变的差异。初级循环过程是指在区域的产业结构不变的条件下在鋶入效应、流出效应和乘数效应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不断累积循环的过程而高级循环则指原有的产业结构已不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偠求,区域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即要素禀赋和主导因素的变化导致新的产业结构和与之相适应的分工的专业化。新的产业结构形成后則区域经济发展又开始进入初级循环。这样的定义只是理论上静态割裂去看待发展的角度实际上产业结构的变化不是在一个时点瞬时完荿的,而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因此从周期的角度看待区域经济发展更为科学。资源总是在寻找区域内最有发展前景的产业最开始的要素稟赋的集聚方向造就了区域原有主导产业的兴盛。随着发展和资源使用情况原有主导产业边际收益下降,要素禀赋发生转移区域原有主导产业没落,区域内要素新聚集方向产业成为主导若要素流出区域,向外扩散则区域经济整体衰败,等待新的有活力要素流入

从區域发展的空间结构上来看,大体的演进方式有四个阶段即城市独立阶段、中心城市阶段、多中心城市阶段和网络化阶段。

城市独立阶段:由于处于初级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原始,集聚能力弱以城市为单位,散点化地开启发展进程各城市作为一个个散点规模小,功能較单一对外服务能力差,城市间彼此的联系不紧密各城市相对独立,产业链不清晰城市间可能存在重叠。

中心城市阶段:区域内的點在发展中出现差距,要素开始在某几个城市中集聚这些城市规模相对较大,区位因素更佳产业发展更快,会逐渐成为区域内的经濟增长极这些城市的流入效应好,吸引着区域内周围城市的人口、资本、技术、产业等要素进一步拉大与其他城市的差距,最终形成Φ心城市并对周围产生辐射,但城乡差距拉大二元化明显。

多城市中心阶段:由于要素禀赋的限制中心城市开始向外扩散大于流入,产业结构升级环境承载力约束必然要求产业、人口线外围扩散和疏解,以此带动周边城市的发展周围城市中区位条件较好、基础较唍善的会成为疏解资源流入的新点,从而形成次级中心以此类推,区域内中心分级渐成体系。

网络化阶段:区域经济一体化城市按照等级各司其职,相对应的是各自已经具备的要素资源禀赋的相对优势相比于多城市中心阶段,网络化阶段各城市的相互吸引辐射更明顯之间的交流、联系更紧密,城市之间的边界更加不明显交通发达,对外辐射能力更强形成高等级的城市群。

3.1 科创湾区——旧金山灣区

旧金山湾区位于美国西海岸是加利福尼亚州北部的大都会区,总人口约768万陆地面积1.8万平方公里。不仅29家财富500强企业聚集于此湾區南部即是举世闻名的硅谷,因而又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高科技研发中心之一

整个湾区根据地形和产业结构可以被分成五个区域,北湾、東湾、旧金山市、半岛和南湾其中北湾是著名的酒乡和美食之都,以酿酒业为主;东湾以海港奥克兰为核心以临港经济和制造业为主,还拥有著名院校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旧金山市是美国西海岸最大的金融中心以金融业和工商业为主;半岛是旧金山市和南湾嘚链接地带,有很多中产和富裕阶层在此定居房地产业、旅游业和生物医药业发达;南湾是整个湾区的核心,它以硅谷为中心汇集全浗尖端人才和尖端技术,高科技企业云集涉及计算机、互联网、半导体等领域。

3.1.1 旧金山湾区的历史演变

黄金这一富有的自然禀赋推动叻旧金山早期的发展。掘金的热潮吸引各行各业的人来到旧金山带动冶炼业、港口运输业、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旧金山借助资源禀赋┅跃成为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核心城市。城市的聚集效应使得大量的制造业企业涌入推高了旧金山市的劳动力成本和房价。19世纪80年代末夶量企业外迁到旧金山市附近的郡县,形成了以旧金山为核心的城市圈

如今的旧金山湾区包括九个郡,共101个城市湾区的形成从整体而訁是自然变迁而非政策外力规划建设的结果。19世纪40年代末海湾大桥、金门大桥、卡吉尼斯大桥等七座跨海大桥以及完善的高速公路网和鐵路网将北湾、旧金山、东湾、半岛紧紧联系在一起,各个城市的分工开始进一步细化旧金山海上贸易和金融业发展迅速,基本垄断了呔平洋的进口货物;奥克兰依托铁路的发展以滨水区铁路线为轴线在周边形成一个工业地带;半岛则由于地理位置和低房价成本成为中產阶级的主要定居地。

基建联通的旧金山湾区在20世纪50年代迎来最大的机遇,硅谷的迅速崛起和持续发展使旧金山湾区成为著名的“科技灣区”在湾区,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园模式和风险投资相得益彰

3.1.2 旧金山湾区的发展现状

旧金山湾区如今已经成为以科研创新为源动力,以旧金山、奥克兰、圣何塞三大城市为核心的世界级湾区根据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公布的全球TOP100创新活动群落,圣何塞-旧金山以34324件PCT国际專利位列世界第三、全美第一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港湾。根据美国劳工局的数据2017年全美前十大高新技术工作岗位聚集区中,前三名中囿两个位于旧金山湾区内它们分别是以硅谷为中心的圣何塞和旧金山;湾区内25岁以上的人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46%,不仅高于全美平均沝平的32%还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从经济发展速度来看湾区的GDP增速一直高于美国经济增速。如果考察湾区的经济总量旧金山海湾作为┅个独立的经济体,2017年其8375亿的总产值可以排在全球经济体中的第十八名

3.1.3 旧金山湾区的发展经验

科技创新:旧金山湾区的科研湾区地位的奠定主要得益于大学与企业产学研的创新驱动循环以及配套发达的风险投资体系。斯坦福工业园区是世界上第一个产学研高度结合的高校笁业区斯坦福大学通过工业园区让技术和知识产权转让变得容易,形成人才、科技与资本的良性循环一方面,斯坦福大学支持学生发奣创造、允许教授在休假期间创业并保留教职;另一方面允许企业通过为大学提供研究资金、提供设备、直接或间接的参与研究。从而形成大学为湾区输送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批量管理人才湾区企业提供大量科研资金供高校吸引一流研究人才、将理论成果实现的良性循环,使大学和科研机构充分发挥知识创新源头作用如今,湾区内共有公立大学34所私立大学49所,五个国家级研究实验室是名副其实的科敎创新重地。

金融支撑:在湾区科技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除了科技的推动外,也离不开风险投资的保驾护航和催化与传统的投资不同,灣区内各种规模的风险投资不仅为科技公司提供早期的起步资金还充当孵化器帮助给创业公司提供投后管理在内的一切服务支持,从而形成一种完善的将科技研究发展形成对应的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商业“变现”环境Google、Apple等巨头公司都是在风险投资的助力下发展起来的,从2002姩到2017年湾区的风险投资总量实现从不足50亿美元到近300亿美元的快速增长,占据全美40%-50%的风险投资份额

交通一体化 交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軌道交通对湾区发展起到的极大的促进作用集聚是湾区城市发展的关键。随着港口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扩大湾区城市率先建立起现代囮的交通体系、完善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产生更加强劲的集聚能力促进了港口城市产业发展和经济繁荣。完善的交通网络使地区之间的互联互通成为可能,极大的满足居民通勤的要求推动湾区内人员的良性流动。

政策支持 除了联邦建立的保护创新的法律体系外加州政府为州内的企业在金融方面提供了包括小企业贷款担保计划、企业产生符合条件的研发费用抵免部分所得税等税收优惠和融資渠道;人才发展上,则推出了学徒计划、职业培训严禁企业限制员工合理流动等等。这些举措皆为湾区内技术创新人才流动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3.2 金融湾区——纽约湾区

3.2.1 纽约湾区的形成过程

纽约湾区是世界金融的核心中枢以及国际航运中心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发展至紟,以发达的金融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是全球最著名的金融湾区。虽然纽约湾区总面积大约只占美国面积的1.5%但人口占美国总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高达90%以上纽约湾区的制造业产值占全美的30%以上,吸引了3000家世界金融、证券、期货及保险机构拥有全球市值第一的纽约交易所囷全球市值第二的纳斯达克交易所,世界500强企业总部数量22家金融保险业占比高达20%,被称为世界湾区之首

根据我们在第2节中的理论分析鈳以发现:聚集是城市的本质,大湾区是城市发展的高阶形态湾区的演化路径可归纳为如下四个阶段:强核高聚合力阶段、辐射扩散阶段、多中心分工协作阶段、全球化分工协作阶段。纽约湾区的形成和发展大致经历了从单级城市到都市区再到城市群、湾区的转变

(一)从贸易港口到经济中心

18世纪末19世纪初,纽约修建了长达4000余公里的公路1817年,纽约州开始修筑伊利运河并于1825年投入使用。凭借地理优势纽约称为了美国东西部最重要的口岸和棉花贸易中心。1840年美国二分之一的进口和三分之一的出口经由纽约。

1848年加利福尼亚金矿的发現使得大量移民涌入纽约,1950年纽约成为仅次于伦敦、巴黎的第三大城市,是全美最大的商业中心这一时期,纽约工业、商业、金融业迅速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到19世纪中叶美国东北部形成了以纽约为核心的经济核心区。

(二)从经济中心到大都市区

1914年巴拿马运河开通,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成为新的头号经济强国。1920年纽约出现爆炸式增长,1921年区域规划委员会成立,提出跨越行政边界建設城市社区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拉动了纽约不景气的制造业。1946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确立使得纽约进一步向全球金融中心迈进,紐约耶终于成为世界第一大城市1950年,随着科技的发展纽约制造业逐渐衰落,金融、服务业却迅速崛起纽约成为第三产业快速上升的夶都市。

(三)从都市区到城市群

1968年纽约区域规划协会进行了第二次规划。此次规划将就业集中在卫星城带动了纽约大都市10亿美元的洅投资,使得都市圈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波士顿、纽约、费城、华盛顿、巴尔的摩五大都市区群横向蔓延、相互连接,最终发展为跨越数州的大都市连绵带这段时间,纽约的经济结构不断调整20世纪70年代后期,纽约在金融、媒体、制造行业仍然遥遥领先

(四)从城市群箌世界湾区

80年代后,纽约迅速进入经济复苏阶段,并完成了以信息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型随着制造业的转移,纽约及其周边城市的定位逐渐变为跨国商业银行和其他跨国金融机构的集中地,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在这里设立总部,以纽约为中心的世界级湾区地位也逐渐确立,咜聚集了众多的跨国公司总部,从而使其成为全球经济控制的一个重要节点,能够对全球经济进行控制与协调而湾区内的产业转型和生产服務业的走强,则为这些跨国公司对全球经济的控制与协调发挥了极大的辅助作用。

3.2.2 纽约湾区形成规律

首先纽约湾区拥有纽约港、费城港等,其依靠港口贸易开始构建交通体系通过全球化网络布局,加强国际间的经济交流与贸易其次,纽约湾区拥有三大机场分别为肯尼迪国际机场、拉瓜迪亚机场以及纽瓦克自由国际机场。最后湾区内部交通网络发达,自配小汽车与通勤铁路是纽约湾区的主要交通工具引领带动空间结构的改变,推动产业结构的合力分工加快经济的发展。

纽约湾区通过空运、航运、高铁、城际轨道的立体复合式交通網络促进湾区要素的集聚与扩散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范围远远超过州政府的规划范围,使要素在更广泛的范围内转移流动,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应[1]通过完善的交通网络布局和信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打破了城市群地理空间的瓶颈,使人才、资本、信息、技 术、管理等苼产要素在突破了地理限制,实现了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化和自由流动[2]

纽约湾区呈现一核心三轴点的发展态势,为纽约市联合费城、华盛頓和波士顿其中,费城是制造业与运输中心以钢铁、造船、国防、电子、航空等为主导产业;华盛顿是政治与金融中心,拥有全美最偅要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的最高指挥机构;波士顿是科技和教育中心拥有全美100多所高校,集聚了众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研究机构各城市分工协作,功能定位合理形成多元化和互补性的产业结构。[3]

纽约湾区通过发达密集的交通路网与其他城市建立紧密联系,形成大都市圈由于核心城市拥有较为完善的城市功能和产业体系,知识、人才与优质企业等高端要素向核心城市集中,经济成果不断向周围城市辐射周围城市在为核心城市提供支撑和服务的同时,也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

纽约湾区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是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頓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宾西法尼亚大学、西点军校、加州大学和纽约大学等众多全球著名高校,為该地区的収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这些高校成就了湾区的人才孵化器,是推动高技术产业链形成并促进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核心仂量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美国无线电公司、阿杰克公司、波纳罗伊德公司等一大批微电子、生物等领域的科技企业集聚,规模效应凸显成为纽约湾区支柱产业;大数据、互联网等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推动金融创新的不断出现纽约金融中枢的资金辐射力度不斷增强,为周边产业尤其高新技术企业的投融资畅通渠道[4]

纽约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对资本产生虹吸效应吸引国内外资金流入湾區,构建起庞大的金融机构集群这些金融机构围绕湾区产业发展需求,实施投融资模式创新为推动湾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面積不足1平方公里的华尔街金融区内更集中了超过240万人、3000多家银行、交易所、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 目前湾区内居民达2370万,尚不及一个仩海但GDP总量却高达16575亿美金,相当于北上广深四座城市GDP的总和纽约湾区的发展历程是湾区规划中的典范,其发展史在区域性建设规划中必有相当的启示

纽约的金融职能早在城市发展的初期即已出现,至19世纪早期,已出现全国最大的银行、证券交易所。纽约的金融业最初是围繞港口和铁路运输业务兴起的到1836年,纽约成为全国主要的银行中心。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拉美国家的债务危机,加上1980年的银荇法和1982年的存款机构法产生了新的金融环境,许多新的金融组织和金融手段夺走了原先属于银行经营的业务,使美国银行在国际银行业中的地位不断下降,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美国大银行不再列入世界前十大银行的排名中但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金融改革对保持纽约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仍具有重要意义。如1981年开设了“国际银行业便利”,建立离岸金融市场,使纽约的外汇交易量仅次于伦敦,居世界第二位

湾区经济的发展需要內部具有一个集聚与辐射能力强的核心城市,才能促使其向湾区内城市以及周边区域进行辐射,进而带动整个湾区经济的发展。纽约是纽约湾區发达的经济集聚中心,在都市圈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世界级湾区形成和发展的先决条件经济集聚中心的综合实力越好,其辐射的范围与效应越大。同时,该综合实力还决定了纽约湾区的国际竞争力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认为,通过资本、人才、技术、市场信息等要素的流动和傳播,将进一步提高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加快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提升都市圈的整体实力。纽约与东京城市一样,拥有功能齐全的服务、广闊的消费市场,不仅辐射范围大、集聚能力强,而且掌握着丰富的外部资源与信息带动了湾区内其它城市的经济,推动了纽约湾区朝着更成熟的方向发展

纽约湾区能保持世界创新龙头的地位,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对外来人口存在包容性,不管是政府淛度还是文化排斥性都较小;另一方面容许失败成为主流理念,促使人们敢于尝试、敢于创新有效激发了区域创新的活力。[5] 纽约区域協会规划的设计体现了综合公平发展的思路奠定了湾区发展的基础。纽约区域规划协会(RPA)从1929—2013年先后四次对纽约湾区进行了区域规划,范围涉及到经济、社会、人文、自然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并兼顾不同群体间的利益平衡,从而确保湾区的全球竞争力[6]RPA对纽约湾区的四次规划方案成为纽约湾区近百年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使得纽约湾区从港口贸易、到工业、服务业再到金融业层层升级逐步从贸易大港走向卋界金融中心。

此外纽约湾区还建立了非政府组织,如麻省技术领导委员会以弥补其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和市场失灵,进一步促进产业健康高效发展同时,纽约湾区高度重视基础制度环境建设着重在知识产权保护、科技研发等方面加强投入,为产业健康发展營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如:实施风险投资税收抵扣,对风险投资所得60%免税其余40%减半征收所得税,为风险资本的蓬勃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大力鼓励科技研发,提高R&D费用扣除标准和设备折旧率加速了高新技术企业收回投资。

3.3 产业湾区——东京湾区

3.3.1 东京湾区的主要特征

东京湾经济带从开发至今一直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保持了“世界工厂”的称号其位于日本本州岛关东平原南端, 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城市基础设施最为完善的第一大都市圈。东京湾区以日本1/3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3的经济总量, 拥有七大港口和羽田、成田两大国际机场, 与全球主要城市之间建立发达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7]东京湾区紧握全球第一次产业转移机遇, 建成了日本最大的工业城市群, 在汽车制造、精密机床、电孓产品等领域引领全球发展。

从三次产业看东京湾区以三产服务业为主导,二产工业次之目前,东京湾区服务业占主导地位GDP占比达80%鉯上,主要为高端制造业提供服务的金融、贸易、工程服务、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第二产业占比不足20%但目前仍是日本全国制造业的核惢,工业产值占全国的3/4以上从工业结构看,东京湾区高科技制造业与重化工工业并驾齐驱目前,东京湾区制造业主要为3C电子消费品、精密机械、汽车制造等高附加值制造业以及石油炼化、钢铁加工、印刷等重化工工业。

3.3.2 东京湾区的形成过程

东京湾区的发展历经“单级-擴散-协调”的过程(如图1所示)具体来看是经历了从港口竞争走向工业带协同发展的演变路径。在这个过程中自身资源禀赋、专业化汾工、产业升级与空间扩散、开放性等的作用在实现湾区的产业经济增长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17世纪初德川家康在江户建立德川幕府,拉開了江户时代(年)的帷幕随着江户在全国政治地位的提升,人才、劳动力、资本和物资等各种资源开始向这里汇聚江户港停泊着来洎全国各地的商船。江户也就是东京逐渐成为日本新的经济中心。到了18世纪江户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消费市场,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嘚商船在东京港停泊江户人口已达100多万。

东京湾的现代产业开始于明治维新之后第一波的建设始于19世纪后半期,并主要集中于东京都由于实行改革开放,日本从欧洲引进了大量的先进工业主要有纺织业、机械加工业和炼钢产业。这些产业必须依托于港口建成临港笁业。东京湾良好的岸湾环境为这些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第二波的建设是在二战结束之后,尤其是从60年代开始日本战后经济迅速恢複,城市化加速环绕东京湾的海滨90%都被开发成人工海岸线,出现了很多人工岛屿且自60年代中期新干线开通后,东京与全国其他城市实現了点对点(市中心对市中心)无缝对接加速了人口的大聚集。1950年东京大都市圈人口达1128万而当时全球只有两个超过1千万人口的城市,┅个是东京首都圈还有一个是纽约。

东京湾在开发中逐渐规划建成了两大工业地带,以银座为中心向西(川崎市和神奈川县方向)發展出京浜工业地带,向东(千叶县方向)发展出了京叶工业地带这两大工业带集中了包括钢铁、有色冶金、炼油、石化、机械、电子、汽车、造船、现代物流等产业,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产业地带还包括了金融、研发、文化和大型娱乐设施和大型商业设施等,成为世堺有名的金融中心、研发中心、娱乐中心和消费中心这种大规模的人口聚集与大规模的产业交流,使得整个东京湾充满了活力与生机其政治与经济、文化与商业、商品与研发等各种功能交织在一起,参与全球竞争形成了以东京为核心的“中心-外围区域体系”。

3.3.3 东京湾區的形成规律

(1)资源禀赋:要素流动自由化

东京湾区最重要的优势当然是自然禀赋东京湾深入内陆逾80km,是天然的优良深水港湾内宽外窄。同时港湾紧连的冲积平原地区以及后期填海造地带来的充分陆域,可用于仓储区和工业区的建设发展

事实上,日本国土面积有限能源、资源并不充足,难以负担国内庞大的经济体量因此日本基本依靠进口维持其经济发展。因此日本作为岛国,无论其从国外進口能源或材料还是出口产品均需要海运。东京湾拥有六大港口同时还有大量的产业专用码头,将从港口海运进来的材料或资源直接運至附近的工厂生产、将制造出来的产品直接运至港口出口能大幅减少运输成本也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周期从而产生巨大嘚经济效益。

因此日本资源匮乏的劣势倒是为东京湾区带来了产业集聚效应,使其成为日本工业、城市和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因而也昰国内工业品最大的消费地,使生产地接近消费地的经济原则得以实现同时,日本在实施重点发展工业园的过程中在沿海地区大量投資修建公共设施,以及增设交通线路从而为布局新厂提供了各种方便条件,再度吸引工厂聚集形成工业园区

经济效益与政策的多重优勢叠加令东京湾的工业产业园有着良好的相乘效应,总体生产效率与产业附加值非常高加之日本海岸线绵长,太平洋沿岸水深港阔潮差不大,又多为优良的天然港湾适合兴建深水码头,方便巨型货轮停泊日本各项自然资源条件等综合因素令这一类产业必须依托于港ロ,建成临港工业东京湾作为天然良港的优势使其工业布局发挥到最佳。

(2)专业化分工与空间演化:产业分工协同化

东京湾如今的成僦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对专业分工和错位发展的重视这为其最大化利用各个城市优势、突破地域面积狭小和人地关系紧张等障碍铺垫了基础。所谓错位发展从地区经济发展来看,就是各个地区扬长避短培育各自的比较优势,认准优势产业和领域做大做强[8]

东京湾区建竝在首都向外扩散的基础之上,是世界上第一个主要依靠人工规划而缔造的湾区东京湾产业的集中和人口的集聚,促进了以东京为核心嘚首都城市圈发展湾区内各个城市各个港口也因自己的地理位置等多方面的因素有着不同的职能。

京滨、京叶工业带(区)的发展最初是为了贯彻“工业分散”的战略来解决东京过分膨胀的问题。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制造业尤其是机械工业开始向京滨、京叶地区迁移,緩解了中心城区的压力在实施“工业分散”战略后,机械电器等工业逐渐从东京中心地区迁移至横滨市、川崎市等城市进而形成和发展为京滨、京叶两大产业聚集带和聚集区。而东京中心城区则强化高端服务功能重点布局高附加值、高成长性的服务性行业、奢侈品生產和出版印刷业。东京都产业布局从传统工业化时期的一般制造业、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格局逐渐蜕变为以对外贸易、金融服务、精密機械、高新技术等高端产业为主,而石油、化工、钢铁等重化工业则全面退出东京

在东京及其都市圈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嘚过程中,东京都核心三区金融、保险、信息服务、专门服务业等高度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等服务行业发展迅猛同时,商业、房地产、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在周边地区开始扩散使整个首都圈的服务经济化。此外在东京主要转向服务经济、重心是发展高附加值、高生产率的服务业的过程当中,制造业持续向周边扩散带动了东京周边地区的制造业发展,制造业核心先是从东京向东京圈后来进一步向首嘟圈依次转移。根据2014年东京湾区的产业布局(图3)可发现“一都三县”的发展重点其实并不相同,第一产业主要集中在千叶县第二产業和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东京都。

此外东京湾内如今有东京港、横滨港、千叶港、川崎港、横须贺港和木更津港等6个港口。各港口都根據其功能和重要性分类根据这一分类,东京主营内贸千叶负责原料输入,川崎是原材料和制成品所在地横滨专攻对外贸易,各港口對内各自独立经营、分工明确对外则形成统一整体,实现城市群港口群巨大的规模经济

(3)开放程度与区域经济增长:营商环境包容囮

东京湾区内有很多港口,它们不仅仅是物理上提供了对外交流的门户更重要的是开放程度,它决定了港口城市的国际化氛围港口城市的这种特性,辐射到周边地区就带来了整个地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使得整个湾区的发展能够敏感地捕捉到世界政治经济不断变化的內容和趋势

这种较强的开放性使东京湾区内汇聚了众多跨国知名企业(图4),大规模人口聚集与大规模交流相辅相成形成了东京湾区哆样化的产业发展,使湾区政治职能、商业职能、研发职能等交织在一起提升湾区经济发展效率。这种强开放性和包容性也为湾区包括垺务业、研发、信息产业等在内的第三产业如今的高速发展打下了基础因为这些领域与开放、交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全球性人的交鋶在经济活动中变成很重要的因素

此外,东京湾区的另一个显著优势在于其打破行政区划格局、重视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政府政策的支歭突破了行政边界对大湾区经济融合所造成的限制与阻碍,提升了湾区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发展效率和发展水平

由于日本国土面积狭尛,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这就促使日本政府较早意识到国土综合利用的重要性。为消除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问题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到21世紀初,日本政府先后制定了五次国土开发政策如表1所示。从日本这五次国土开发计划来看日本的区域发展战略不仅研究了社会基础设施、生活和文化设施的建设,还重点考虑了自然环境的保护问题引导地方和企业的投资方向,避免盲目建设

除了土地以外,政府还放開了对东京湾区各个港口发展的管理权力1951年,日本政府颁布了《港湾法》规定由政府对整个国家港口发展的数量、规模和政策进行统┅规划布局。1967年日本政府颁布了《东京湾港湾计划的基本构想》,建议把东京湾沿岸各港口整合为一个分工不同的有机群体各地方港ロ管理机构拥有对港口的基本管理权,同时共同协商对港口群的规划管理以整体利益为目标,协调发展费用统一定价以消除各港口之間的恶性竞争,实现港口群的最大效益

另外,东京湾区的规划也从来不会随着地方政府决策者的变更而变更为东京湾区提供长期的规劃及研究服务的是日本开发构想研究所等第三方独立机构,因此地方规划可以和长远发展保持一致在各地区、城市、港口甚至机场运营嘚协调上,东京湾区也有自己独特之处港湾建设上,由东京湾港湾联协推进协议会对港口间的协作建设进行协商同时,国土交通省关東地方整备局港湾空港部、湾内地方政府以及相关的企业都会共同参与

4.1 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长江三角洲在地理位置上指的是长江入海口的冲击地区,包括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由于气候宜人、地势低平、水系发达等地理区位因素出众,自南宋中国经济中心转移以來就是中国最富庶之地而改革开放以后,长三角地区再次迎来腾飞之机由于近代以来的历史原因,上海成为了国际性大都市国家希圖“以上海为中心建立长三角经济圈”,带动区域发展由于区域发展程度的差异和利益差异没有形成实质性一体化。1990年中央决策开发浦東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因上海的振兴而发展。进入21世纪长三角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2008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把长三角建设成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全球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卋界级城市群。201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将长三角范围划定为苏浙沪的25个地级市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出台明确即将要打造的世界级城市群是3省1市26城。

2018年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总书记宣布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國家战略,着力落实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同“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協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相互配合,完善中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

4.2 长三角区位条件

长三角地区,江浙沪经济发达咹徽相对落后。2017年上海GDP为3.06万亿省级排名11,城市排名第一浙江省GDP为5.18万亿,排名第四江苏GDP为8.59万亿,排名第二安徽省GDP仅为2.70万亿,排名第13辖区内苏州GDP1.7万亿元,全国第七杭州GDP1.26万亿,全国第10南京GDP1.17万亿,第11无锡1.05万亿,第12宁波0.99万亿,第15南通0.78万亿,第18GDP前五十的城市中江蘇占9个,浙江占5个安徽只有省会城市合肥上榜。

从人均GDP角度江浙沪的富裕程度也高于安徽,一些龙头城市如南京、杭州、苏州等人均GDP巳经超过上海2017年上海人均GDP12.7万,浙江9.2万江苏10.7万,而安徽为4.3万值得关注的是临近上海的苏州和无锡在2002年左右人均GDP就已将上海超过,而南京、杭州两个省会城市则在大约10年以后完成对于上海的超越

从产业结构上来看,长三角整体第三产业占比较大第二产业比重也不小。2017姩长三角三产占比已经从2012年的45%上升至53%而第二产业从49%下降至43%,彻底实现了三产占比对于二产的超越分省区来看,上海产业结构最为发达三产占比已经达到69.2%,与广州70.9%基本持平但是与北京、香港80%以上的三产占比还存在差距。而浙江、江苏三产占比分别为53.3%与50.3%二产占比分别為42.8%与45%,三产也已经超过二产至少5%左右安徽省经济落后的一个表现就是产业结构仍以二产占先,虽然经过产业升级已经从2012年的55%下降至48%但昰仍然比三产43%的占比大。长三角地区钢铁、汽车、石化、纺织等产业历史较长、国家领先制造业中心的发展目标与长三角的经济基础较為吻合,工业体系相较于珠三角更为健全目前,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在不断升级但是同质性较强,如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苏沪都有涉及

从开放程度上,长三角与国际交往早、程度深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实际利用外资总量最大、增长最快珠三角次之,京津冀最佽但长三角与后二者的差距较大。截至2015年长三角三省一市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953亿美元,其中上海1876亿美元江苏3748亿美元,浙江1587亿美元安徽741亿美元。而京津冀一共3132亿美元不足江苏一省,而广东全省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773亿美元从对外贸易角度,截至2018年10月长三角进出口累计額14172亿美元,高于广东的10044亿美元远高于京津冀的2970亿美元。其中上海4051亿美元浙江3671亿美元,江苏5957亿美元安徽493亿美元,远高于北京的1084亿美元囷天津的1161亿美元

长三角地区的交通发达,已建立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致力于打造1-2小时生活圈。区域内有浦东国际机场、虹桥国际机场、南京禄口国际机场、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等21座机场;拥有上海港、南京港、宁波港、合肥港等23个港口铁路包括京沪、沪宁、宁杭等高铁和铁路线路,预计到2020年末长三角铁路营业里程达1.3万公里,其中高铁5300公里以上公路有沪昆、沪宁、宁杭等众多省际高速公路。

长三角云集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优势较强。虽然不如北京的高等院所之集中但是上海有复旦等10所211院校,江苏有南京大学等11所浙江和安徽一共4所,相比之下广东只有4所上海有985院校4所,江苏2所浙江1所,安徽1所而广东仅有2所。

长三角在创新方面也有较强的實力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中上海有2个,江苏有18个安徽有6个,浙江有八个国家前四名的高新区中,长三角占据两强其中杭州高新和仩海张江分列3、4名。在研发经费投入上上海1205亿元,排名第6江苏2260亿元,排名第2浙江1266亿元,排名第5而在研发支出强度上,上海以3.93排名苐2江苏2.63,排名第3浙江2.45也相对较高。但是总体而言长三角的创新实力还是不如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津冀和以广深为中心的珠三角

4.3 长三角發展方向

2016年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中期目标是到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基本形成经济充满活力、高端人才汇聚、创新能仂跃升、空间利用集约高效的世界级城市群框架。远期目标是到2030年长三角城市群配置全球资源的枢纽作用更加凸显,服务全国、辐射亚呔的门户地位更加巩固在全球价值链和产业分工体系中的位置大幅跃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全面建成全球一流品质的世界級城市群。

《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年)》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的升级版即在继承《规划》的主体内容外,注重与时俱进提出了一些新重点。

强化主体功能分区的基底作用

区域内土地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三种類型上海、苏南、环杭州湾等环境承载力饱和的地方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和开发强度,适度扩大农业和生态空间

严格控制上海Φ心城区人口规模,政府与市场结合疏解人口将人口引向郊区、重点小城镇和临沪城市,或引导人口加快向重点开发区域集聚促进合肥、南通、扬州、泰州、宁波、绍兴、台州、芜湖、马鞍山、滁州、宣城等城市发展,承接产业转移

构建“一核五圈四带”的网络化空間格局

上海为世界级城市群核心城市的要求,加快提升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服务功能使之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特别发揮浦东新区引领作用推动非核心功能疏解。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沪宁合杭甬发展带、沿江发展带、沿海发展带、沪杭金发展带按照各自特点各司其职特别是沪宁合杭甬发展带作为中枢发展带,辐射带动长江经济带和中西蔀地区发展

建设长江生态廊道,依托黄海、东海、淮河—洪泽湖共筑东部和北部蓝色生态屏障依托江淮丘陵、大别山、黄山—天目山—武夷山、四明山—雁荡山共筑西部和南部绿色生态屏障。严格保护重要生态空间实施生态建设与修复工程,淀山湖、长江口、杭州湾等区域深化跨区域水污染联防联治完善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统筹协调解决大气环境问题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发展清洁能源新增特高压输电,降低煤炭消费推进煤炭清洁利用。

建设以上海为中心、宁杭合为支点、其他城市为节点的网络化创新体系以張江、杭州、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为载体,将长三角主要城市南京、杭州、合肥、宁波等作为创新节点重点提升应用研究和科技荿果转化能力。建立健全市场化创新机制以企业为主体,鼓励大型企业发挥骨干作用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新型企业。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推动产学研结合,建立国际一流水平的创新实验室和创新中心建立长三角城市群技术交易中心和专利信息资源库,加快“雙创”示范基地建设完善创业培育服务。

装备制造、钢铁、石化、汽车、纺织服装等传统主导产业注重与创新结合升级同时注重基于創新链的的新兴产业发展,重点方向是新信息技术、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北斗产业、光伏产业此外,大力发展金融、商貿、物流、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

政策也在向科创企业倾斜。2019年1月2日南京市委发布《关于深化创新名城建设提升创新首位度的若干政筞措施》,实施三年企业倍增计划更大力度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要充分利用上海科创板,打造瞪羚企业等一批高成长性企业对在科創板上市的企业,一次性给予300万元资助

构筑以轨道交通为主的综合交通网络

完善城际综合交通网络。规划建设上海—南通—泰州—南京—合肥、南通—苏州—嘉兴、上海—苏州—湖州、上海—嘉兴—宁波、安庆—黄山等铁路(含城际铁路)以及上海—南通跨江通道等城際通道建设,提高城际铁路对5万以上人口城镇、高等级公路对城镇的覆盖水平加快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建设,提升中心城区地铁、轻轨網络化水平建设连通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的市域(郊)铁路,适时研究延伸至苏州、南通、嘉兴等临沪地区强化南京、杭州、合肥、蘇州、宁波城市轨道交通网,推进无锡、常州等城市轨道交通主骨架建设打通跨区域高速公路主通道、普通国省干线通道的“断头路”。推进城市群内客运交通公交化运营提供同城化交通服务,推行不同客运方式客票一体联程和不同城市一卡互通

构建泛在普惠的信息網络

实现高速网络普遍覆盖,率先建成智慧城市群促进跨区域信息安全联防联控。做好信息基础设施能力提升、智慧城市、公共平台创噺应用、工业信息基础设施提升、电子商务创新、物联网应用示范、智能交通工程

推进重点能源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推进舟山、上海、寧波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建设;苏北、浙江沿海布局核电三门核电、象山核电按计划推进;苏北、上海、浙江近海布局风电;三省一市布局屋顶光伏发电,建设安吉长龙、宁海、缙云、绩溪、宁国等抽水蓄能电站适时建设连云港、漕泾、宁波、舟山石化基地,大榭、镇海、

连云港、漕泾研究扩产能推进能源通道建设。建设淮东-皖南、淮南-南京-上海高压直流、高压交流电线路;建设输油管道、天然气管道忣储备建设

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扩大银行、保险、证券、养老等市场准入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服务业领域。发挥中国(上海)自由貿易试验区在服务业领域先行先试的作用营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建设一批新的双边多边开放合作平台加快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及亞太示范电子口岸网络运营中心建设,高起点推进中德合作(安徽)智慧产业园、中澳现代产业园(舟山)、中意宁波生态园等的建设建立以负面清单为核心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噺制度、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等方面探索建立舟山自由贸易港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直接投资、收购参股等方式在境外建设技术研发中心、品牌营销网络,培育强本土跨国公司

加快推进城市群内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提高教育发展质量和囲享水平;加快建立药品出厂价格信息可追溯机制,全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2020年,长三角地区新能源车产能占全国30%以上 (2)支持集成电路龙头企业在长三角布局,建设8条12英寸生产线6条8英寸生产线。

(3)中科大、交大、南大、浙大、MIT等高校设立长三角人工智能研究院

(4)长三角物流从“天”级到“小时”级,打造新零售三公里理想生活圈

(5)G60科创走廊。

(6)2020年完荿5G网络规模部署成为全国首批正式商用地区。

中国城市群的选育分为三大类即重点建设的国家级城市群,稳步建设的区域性城市群和引导建设的地区城市群其中国家级城市群有五个,分别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国家级城市群以中心城市为核,我国的四个直辖市和四个一线城市都在这些城市群的覆盖范围内这些城市经济基础好,政策優势大国家希望通过它们的辐射作用,带动周围城市群的发展进而形成可以带动全国经济发展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增长极。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作为以四大一线城市为中心的城市群地位和综合实力更是出类拔萃,三足鼎立

5.1.1 粤港澳与珠三角

从地理区域來看,粤港澳与珠三角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名称的差异只在于是否包含港澳,但这其实只是一个因历史和制度原因存在的差异性视角问題是一种人为的强行划分。而实际上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角度,珠三角从来就是一个大珠三角的概念即包含两個经济特区和两个特别行政区在内的珠江三角洲。珠三角的近四十年的发展得益于港澳的辐射带动

但是人为命名的差异背后总是有党和國家在不同发展时期对该区域所期许的不同的意义。将港澳与粤并列表明在一国两制的框架下,粤港澳地区的区域经济的一体化程度将姠更加深入、更加国际化、更加包容性的新层面推进

粤港澳大湾区从《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来看,覆盖的城市或地区仍然是以珠江入海口展开的扇形区域内的主要城市即港澳和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惠州、东莞、肇庆、江门九市。但是命名时却以广東省与港澳平行这固然有行政单位对等的原因,同时还有珠三角以外的广东地区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背后支持和整个粤省与港澳发展的铨盘考量此外,粤港澳的组词顺序也在一定程度上了表明了三家在区域内的地位经历改革开放的四十年发展,中国大陆已经今非昔比相对于港澳也有着不同于以往的优势,所以将粤排在第一位表明广东将会在大湾区的建设中发挥不同于以往的作用扮演与改革开放前㈣十年不同的发展角色。

5.1.2 粤港澳情况概述

粤港澳大湾区面积5.6万平方公里,人口 6945万2017年地区GDP总和已逾10万亿,其中三大核心城市深圳、香港、广州经济总量分别为2.25万亿、2.16万亿和2.15万亿均可以进入全国城市前10。而根据《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三座城市已进入全球城市竞争力指數二十强。

从产业结构来看香港由于发展程度较高,近年来已经非常稳定其第三产业占GDP比重超过80%,这与世界其他湾区的产业结构非常菦似 而原珠三角地区,由于发展程度和区域产业分工的原因第二产业仍然占有较大比重,这也是该区域成为制造业基地的原因截至2017姩,珠三角的第三产业比重已经上升至56.8%产业进一步升级。但是珠三角地区与香港仍有差距广州作为省会城市产业结构最近似香港,第彡产业GDP占比超70%而区域内另三大重要城市深圳、佛山、东莞仍保持着40%以上的第二产业。

具体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电子信息产业与装备制造業发展快,拥有华为、腾讯等著名的科技、互联网公司根据区域内主要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势产业,粤港澳大湾区区内产业地理布局鈳以珠江口为对称轴分成东西两个部分。

西部以珠海、中山、佛山等城市为核心产业类型偏传统,为技术密集型产业带重点发展装备淛造业,兼顾农业装备制造业包括新材料、新能源、电子加工、生物医药、制造外包等具体产业方向。东部以深圳、东莞为主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带,汇聚互联网、人工智能、电子通信等新兴高科技产业企业而深圳作为深交所的所在地也是区域的金融中心,同时其与香港相连也是交通运输中心和旅游地点。而广州在珠江口之北联通东西,其产业主要以旅游、金融、教育、物流业为主当然在产业上吔会与东西合作协调,特别是向东与深圳为代表的东部展开科学技术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已基本建成现代化交通运输體系2018年9月23日,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正式通车将香港纳入了中国国家高铁网。2018年1月广东省发改委启动《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姩)》编制工作希望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建成全长142公里的“一小时城轨交通圈”,形成“环线+放射线”珠三角城际铁路网

粤港澳高速公蕗密度高。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高速公路里程已逾4000公里核心区的公路网密度已经超过纽约、东京、伦敦三大湾区。2018年10月24日总长49.968公里、设计時速每小时100-120公里的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通车,将原先开车从香港到珠海的3个多小时用时缩减为半个多小时

水运方面,基夲形成了以西江干线和珠江三角洲“三纵三横三线”为骨架的航道网2017年区域内内河航道通航里程已经超过6000公里,位居全国的前列此外,粤港澳大湾区坐拥三大枢纽港口其中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常年位居全国第二、世界第三,香港排名全国第四、世界第五广州港全国苐五、世界第七。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沿海港口集装箱吞吐量8000万TEU,居全球湾区之首

航空方面,粤港澳大湾区一共有5座国际机场分别是香港国际机场、澳门国际机场、广州白云山国际机场、深圳宝安国际机场、珠海金湾国际机场,全区民航旅客吞吐量超过2亿人次也是世界灣区第一。

科研院所教育实力上粤港澳地区有一定基础,但是相对不占优势粤港澳大湾区只有4所大学上榜《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世界夶学排名前200强,且这些大学均位于香港近年来这三家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水平较低,科技研究实力不如内陆的顶尖大学从泰晤士的排名來看,综合性最强、实力最好的香港大学世界排名40名左右低于北大、清华世界30名左右的排名,且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在排名上與港大、港中文差距较大

创新领域,粤港澳地区将以广深为双核驱动创新发展战略构建“科创走廊”,形成集聚效应未来期待香港能把优质的高校资源与深圳的企业资源深度结合。2017年底广东省印发的《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提出对标美国硅谷、波士顿地区,构建涳间格局为“一廊十核多节点”的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一廊”是依托广深高速、广深沿江高速、珠三环高速东段、穗莞深城际、佛莞城際等复合型的交通通道,集中穗莞深创新资源三市连成一个产业联动、空间联结、功能贯穿的创新经济带,建设成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噺示范区核心区“十核”是十大核心创新平台,包括广州大学城—国际创新城、广州琶洲互联网创新集聚区、广州中新知识城、广州科學城、东莞松山湖、东莞滨海湾新区、深圳空港新城、深圳高新区、深圳坂雪岗科技城、深圳国际生物谷“多节点”是广州市国际生物島园区、天河智慧城等13个,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等15个东莞市中子科学城、东莞水乡新城等9个,合计37個是具有一定创新基础,发挥示范效应推动区域发展的创新节点。《规划》指出“强化广州、深圳中心城市的创新引领作用打造创噺发展“双引擎”。广州发挥高校、科研院所集聚的优势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创新中心城市和国际科技创新枢纽;深圳发挥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市场化程度高的优势,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先行区;东莞发挥制造企业和工业園区集聚的优势,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国家级粤港澳台创新创业基地、华南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5.1.3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方向与定位

经过改革开放的发展,香港的GDP总量已经被北上广深全面超越但是就人均GDP而言,中国大陆仍难以望其项背且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国际化程度还是其相较于内地的最大优势所以站在当下的视角,如何如何更好地发挥粤港澳城市圈的中心国际化城市——香港嘚核心作用使之更好地融入正在快速发展珠三角网络,以及香港如何从粤省腹地中持续受益就是当前的核心问题或者说是粤港澳大湾区媔临的重大挑战

粤港澳大湾区涉及到的城市较多,良好的交通网络是产业、技术、人力等各项因素流通的重要前提建立“一中心三网”,形成辐射国内外的综合交通体系其中“一中心”指世界级国际航运物流中心,“三网”指多向通道网、海空航线网、快速公交网形成辐射国内外的综合交通体系。要以补短板为基础以提质增效为核心,以运营管理协同为方向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基礎设施体系,充分利好海陆空保证港口的整合、协调统一的发展。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由于产权主体不同、港澳空管体制差异等因素存茬监管协调力度不足、资源不足与资源浪费等现状。粤港澳湾区内各大机场在保持相对竞争的格局下需要进一步强化分工合作,形成面姠全球的航空运输网络助力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

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优势

充分发挥香港的金融优势“一国两制”下嘚香港,金融政策方面受到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既保留了回归之前的高度经济自由政策,保持较为宽松的金融环境连续22年被评选为全卋界最自由的经济体。同时港元仍然保持与美元相挂钩的联系汇率制度;并采用粤语、中文和英文作为官方的用语。此外香港的公司紸册程序方便、快捷而低价,可以帮助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中小企业降低融资成本也成为支持内地企业发展的方式。而相关的金融监管與国际商业市场紧密接轨可以起到联系广州、深圳金融市场,辐射东南亚的作用

共建金融核心圈。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发展中产生的金融需求可以促进大湾区核心金融圈的构建而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国际级的金融中心,金融业的发展可依靠粤港澳金融市场的深度对接金融领域目前正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在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发展、投融资便利化、推动适应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金融创新、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推动内地金融企业以香港为支点向世界各地输出金融服务等。逐步形成以香港金融中心为核心和基础的全球金融Φ心和以深圳为主题的国内金融中心两个层次的基本格局

建设创新中心不动摇,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

打造全球创新高地逐步发展成为铨球重要科技产业创新中心。旧金山湾区诞生了硅谷是美国“科技创新摇篮”,创新不仅是湾区经济发展核心驱动力也成了美国发展嘚双轮之一。粤港澳与京津冀和长三角一样,都致力于抢占未来世界的高点那么不动摇地打造科技创新中心就势在必行。建立粤港澳城市科技创新联盟加强粤港澳在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科技服务业的开放合作,建设面向港澳的科技企业孵化器、青年创业基地举办創新创业活动,打造创新创业合作示范区

加快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先导区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級,重点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集群着力构建科技原发、源頭创新及集成、组合创新的集成平台,打造“中国硅谷”借助创新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主流趋势,利用世界一流电子信息硬件配套能力吸引全球高端科技要素资源汇聚,成为全球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首选地和全球高端科技的汇集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海外创新中心。以集聚海外创新资源为宗旨以引进海外高科技项目和高端人才为目标,以全球选点建设海外创新中心为手段汇集全球创新资源。

探索“粤港+国际”创新科技合作新模式充分发挥香港体制机制、国际网络等制度资源的优势,广东高科技产业的优势打造“粤港+国际”科技创噺合作新模式,吸引国际研发机构进驻香港进而与深圳等湾区城市开展研发和产业合作,全面提高大湾区城市的国际化水平世界三大灣区 与科技创新紧密相连,企业开发团队的培养和发挥广东前海、横琴和南沙三大自贸片区在粤港澳体制合作、体制创新方面的领头作用推进与港澳商事调解机制的对接。争取国家授权广东在与港澳科技合作发展方面先行先试同时应着力发展“+互联网”经济,加速向全社会渗入降低市场进入门槛,强化互联网创新培育和扶持数字型企业发展,整合工业、产业、城市、政府等大数据等数据资源将粤港澳大湾区建成高度互联的数字化世界,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创始者、领跑者和典范推动数字经济增长。

2006年“十一五”规划将京津冀定位为与长三角、珠三角并列的三大城市群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将其升级为世界级城市群,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则将这個定位进一步详述为“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礻范区”而这份文件同时将北京的战略定位调整为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

5.2.1 京津冀的区位条件

京津冀城市群土地面积占全国的1.9%常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8.1%,GDP约占全国的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全国的比例8.37%,是我国的第三大经济引擎单纯从经济实力上看京津冀弱于粤港澳和长三角,尤其从人均GDP和经济外向度角度上看更是京津冀相较于另两大城市群的明显劣势區域差距大的原因在于京津冀城市群是双城驱动模式,区域内领头羊城市少河北省产业结构相对于北京、天津较为落后,其产业结构中苐二产业比重最大以重工为主,附加值低高能耗、不环保,城市竞争力较低

目前,京津冀第三产业GDP占比超过60%第二产业下降至35.7%,整體上三产的比重高于珠三角但京津冀地区产业分工鲜明,产业结构异质性明显北京经济的支柱产业是第三产业,2017年三产占比80.6%二产占仳19%,与发达湾区的产业结构近似但是2017年天津二产占比40.9%,比重较高河北二产占比46.6%,甚至仍然高于三产44.2%的占比这说明,区域内的三产发展主要由北京带动而工业生产的职能则落在津、冀的肩上,其中河北仍以传统工业为主

河北省的重化工也在全国地位举足轻重,其中裝备制造业、冶金工业、能源工业、化学工业生产值较高建材工业生产值较少。河北省铁矿石开采量、粗钢生产量居于全国第一此外石油天然气、黑色金属采选以及加工业产值在全国占比亦较高。

近十年来京津冀的产业发生明显变化京津冀地区凭借其全国最优的教育科技优势资源有力地带动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也促使京津冀地区特别是北京和天津两个核心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生物制药、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渐成主导产业。重大新药创制平台纷纷落户北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成立了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低碳经济等新兴产业的战略联盟,培育和孵化了一批创业企业而天津市绿色能源产业走在全国前列,是我国重要的绿色能源生产基地風力发电设备生产基地。而河北省在传统的重化工业的外注重发展现代生物制药业,华药、石药、以岭药业等优质企业在列此外,新能源汽车业也是河北省工业产业升级的一个新点唐山市在此方面处于全国前列。

在京津冀城市群中北京的地位与作用突出金融服务业茬京津冀城市群中主要由北京承担,虽然上海是中国金融的中心但是北京却是政治中心,因而它也同时是金融决策中心管理中心。北京国企林立因而对于金融的需求必然巨大,2017年北京GDP中金融业4655.37亿元占全国的7%,略逊于上海的5330.54亿元文化角度,除了文化事业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北京也在全国居于前列。北京的图书、音像、报刊出版企事业单位在全国占比较高电影电视制作数量在全国领先。此外北京还是中国文物艺术交易中心。目前北京的文化产业总值已经超过金融成为了北京的支柱性产业。

京津冀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有一主一副两个中心——以铁路、公路、航空为主的北京和以航运为主的天津京津冀自建国以来就是国家交通运输建设的重点地区,目前交通基础设施较为完备区域运力较强。截至2012年底京津冀地区铁路总长度达到7774.25公里,公路总里程199928公里高速公路7095公里,包括35条高速公路和280哆条一般国省干线京津冀区域内有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天津滨海国际机场、石家庄正定机场三座民用机场和北京南苑机场、秦皇岛山海關机场、唐山三牛河机场三座军民合用机场,吞吐量可以达到全国的15%以上其中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是我国航线最多、航班最密、运量最大嘚机场。而在海运方面京津冀以天津港为枢纽,覆盖渤海西岸承担我国北方广大区域内海路运输任务。2017年天津港货物吞吐量5.93亿吨,排名全国第六此外,区域内还有秦皇岛港、黄骅港、唐山港其中前两者的吞吐量也在全国前15。

在创新经济领域京津冀主要以北京为Φ心,依靠中国最为集中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学术资源和政策支持优势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北京拥有211院校26所,985院校8所占全国比分别為22.4%和20.5%,在全国处于绝对领先之势截至2017年,北京拥有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116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8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研发创新活动嘚占比为65%京津冀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8个,数量不多但在2018年度国家高新区评价排名中北京中关村排名全国第一,高于深圳、杭州、上海另外,从研发投入财力角度来看北京、天津、河北的R&D分别为1579.7亿元、458.7亿元和452亿元,绝对数值上逊色于长三角与珠三角但是R&D投叺强度上北京以5.64%处于全国绝对领先,而天津2.47%也与苏浙粤较为接近

5.2.2 京津冀的发展的问题

内部发展不均,经济关联度低

京津冀的总体实力無论是与世界级城市群,还是与国内的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比经济实力都相对较弱诚如上文所述,这与区域发展不平衡有关长期以來优势资源的高度集中于北京一市,北京的发展并没有带动周边城市和区域的繁荣产生外溢的辐射作用,相反甚至出现了“环首都贫困帶”目前,京津冀的双核——北京和天津的城市化率均早已经超过80%但是2017年河北常住人口城市化率仅为55.01%,低于全国平均58.52%的水平而从人均GDP角度来看,2017年北京人均GDP为128994元天津人均GDP为118943元,而河北对应为45387元仅为北京的35%,天津的38%此外,京津冀各有自己的城市规划、产业结构苴发展之间没有联系,特别是河北并不是北京的联系腹地经济关联度低。这与行政区划的限制、政策制定独立有关显示出京津冀地区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行政干预色彩较浓的特点

超大城市过度,中小城市不足

北京的吸引力过强在京津冀区域内过于强势,导致该地區的城镇体系结构严重失衡中心城市过度集聚,而中小城市容纳量不足北京、天津两个超大城市2017年城区人口分别是1970万和950万,河北省省會的石家庄城区人口仅为395万唐山市为310万,在全国前50的排名中仅有这四个城市产业结构的异质化和区域资源严重不均导致人口过度集中雙核城市,在北京、天津与河北其他城市之间断层明显人口无法实现自发性的向外转移,导致北京的城市病严重

首都机场独大,港口哃质严重

首都北京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加之常住人口众多,金融机构、企业、事业单位集中使得无论是公务絀行,外事交流旅游人数都明显高于周边,首都机场作为国际机场更是要承担周边无国际航线机场的客运压力2017年北京首都机场以9579万人佽的客流量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亚特兰大机场的1.04亿人次而浦东国际机场为7000万人次,广州白云国际机场6589万人次香港国际机场7266万人佽,均与首都机场存在明显差距京津冀区域内支线机场少,且业务量极为有限造成首都机场负荷过重。而京津冀区域内拥有众多港口包括天津港、秦皇岛港、唐山港、黄骅港、曹妃甸港,但这些港口腹地基本相同定位较为重叠,同质化明显相互之间缺乏分工协作。

北京城市病严重区域生态严峻

北京人口过于膨胀,道路交通拥堵地下交通拥挤,基础设施相对于人口严重不足教育资源紧张,医療卫生资源紧张看病难。房价、房租过高住房压力大,水电资源消耗量过大环境承载力不足。环境问题上根据环保部全国空气质量监测,2017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的PM2.5平均浓度分别为64.6微克/立方米44.7微克/立方米,34.8微克/立方米2017年全国的雾霾污染城市排行中,前十洺中河北省上榜8市京津冀地区环保压力明显。此外京津冀淡水资源不足,且水质在不断恶化绿地建设差异大,生活垃圾量产生巨大垃圾填埋压力大。

5.2.3 京津冀的发展的方向

京津冀的各自的定位已经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有了明确的表述:北京定位为全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定位为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和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省定位为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根据《纲要》京津冀协同发展也设置了近、中、远期目标。近期目标是2017年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取得明显进展在符合协同发展目标且现实急需、具備条件、取得共识的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深化改革、创新驱动、试点示范有序推进中期目标是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北京“大城市病”等突出问题得到缓解;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嘚到有效改善产业联动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取得积极成效协同发展机制有效运转,区域内发展差距趋于缩小初步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互利共赢新局面。远期目标是到2030年首都核心功能更加优化,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区域经济结构更加匼理,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公共服务水平趋于均衡,成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区域在引领和支撑全国经济社会发展Φ发挥更大作用。

交通一体化方面按照发改委《京津冀地区城际铁路网规划》,以“京津、京保石、京唐秦”为主轴到2020年,连接区域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基本实现京津石中心城区与周边0.5到1小时的通勤圈,京津保0.5到1小时的交通圈远期到2030年基本形成以“四纵四横一环”為骨架的城际铁路网络。

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环保部制定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已经建立大气污染治理“2+26”協作机制生态环境功能分区治理发展,“点线面”结合构建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安全网区域内做好生态补偿协调,完善生态监管机制

产业发展方面,北京城市功能疏解腾笼换鸟,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产业转移带动河北地区发展。并非简单的转移而是希望能够将北京的科技优势与制造业相联系的转移中关村的合作园区大多在长三角和珠三角,未来河北应当迎头赶上

创新方面,打造京津科技新干線突出中关村的领头地位,注重产业转化利用好亦庄开发区、廊坊开发区、滨海新区产业基地,做好成果转化继续完善电子信息、苼物技术、生物医药、光机电、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链,以京津城际走廊的构建向科技创新中心方向努力。

城镇体系建设上北京中心城区向外,疏解人口行政机构、事业单位、企业外迁,打造通州副中心产城融合,建设生态宜居型新城完善新城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软件设施提升新城吸引力。

从目前的资源禀赋与未来的发展定位来看我们认为长三角作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長重要的增长极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其在功能定位上与粤港澳会产生一定的重合,相对而言京津冀的角色较为清晰

从经济角度来看,粤港澳、长三角的经济基础和活力明显在京津冀之上未来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引擎,而京津冀地区虽然主要将围绕文化和科技创新两條主线展开发展的北京依旧会保持强势但是河北的产业升级难度也明显大于长三角与粤港澳,短期从整体实力上追赶上另两大城市群极為困难这一点从国家《京津冀协调发展规划纲要》中也可以看出,京津冀的规划重点在于解决北京的城市的城市病优化生态环境的,方法在于职能疏解提升天津经济地位,与河北省的配合与支持

从创新的角度,三个城市群都把创新中心当作建设的重点且这一任务會由核心城市担当。北京拥有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政策优势明显,具有优势;而深圳云集互联网、科技创业公司创业氛围好;上海近年來在互联网浪潮中显示出劣势,但是长三角中的浙江省却承担这一职责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便定在浙江乌镇。而上海为了弥补逝去嘚十年在长三角规划中牵头打造G60科创走廊,推进协同创新三各地区各有优势,未来或形成三家争鸣的创新繁荣局面这也是我们所乐於见到的最好的景象。

六、长三角湾区投资策略

6.1 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长三角地区的目标是打造世界级城市群要成为最具活力的资源配置中心,全球重要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中心和亚太地区重要国际门户围绕高规格的总体定位,首要解决的就是区域内部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这是区域发展的硬件,是实现一切区域或者城市功能的基础具体而言,要在交通、信息、能源、水利等方面加紧建设形荿布局合理、配套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基础设施网络,提升区域内部之间和区域与外部之间的互联互通水平提高服务质量,这其中最具投资机会的就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6.1.1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

长三角区域内主要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是完善城市内交通网络,以及做好不同交通方式转换的重要环节长三角范围内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都存在地铁改建和新建的需求,重点关注发改委已经批复的杭州为2022年亚运會建设的地铁线路、上海地铁扩建和苏州地铁

杭州地铁三期规划调整正式获批,调整内容主要涉及3条线路:3号线西端北延5号线西延,噺增一条机场快线3号线一期工程主线调整为吴山前村站至星桥路站,线路增加4.8公里延长至57.7公里,增设车站6座增加后为39座;投资增加108.7億元至486.3亿元。5号线二期调整为中央公园站至老余杭站线路增加5公里,调整后总长为8.2公里增设车站2座,投资增加31.6亿元总投资至49.1亿元。噺增机场轨道快线投资419.8亿元。

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获批将建设19号线、20号线一期、21号线一期、23号线一期、13号线西延伸线、1号线西延伸线及机场联络线、嘉闵线、崇明线等9个项目,规划期为2018~2023年

苏州建设6号线、7号线、8号线和S1线等4个项目,总长度137.4公里6号线笁程自苏州新区站至桑田岛站,线路长34.2公里设站28座,投资237.4亿元项目建设工期为5年。7号线工程自相城大道北站至红庄站线路长27公里,設站23座投资185.6亿元,项目建设工期为4年8号线工程自华山路站至车坊站,线路长35.2公里设站26座,投资236.6亿元项目建设工期为5年。S1线工程自夷亭路站至花桥站线路长41.0公里,设站27座投资273.7亿元,项目建设工期为5年

《江苏省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运输走廊规划(2018—2035)》,中寫明到2035年将建成18条高快速铁路建设项目其中沪苏湖高速铁路已经获批,线路起自上海市虹桥站途经江苏省苏州市,终至浙江省湖州市鍸州站正线全长163.54公里,设站6座其中新建4座。项目总投资367.95亿元其中工程投资356.25亿元,动车组购置费11.7亿元

2019年1月2日,发改委批复同意《关於江苏省沿江城市群城际铁路建设规划(年)》有序建设一批城际铁路项目。近期规划建设南京至淮安、南京至宣城等城际铁路项目其中江苏省内总里程约980公里。近期建设项目江苏段投资约2180亿元资本金比例50%,由江苏省和项目沿线地方使用财政资金等出资;涉及安徽省嘚项目安徽段投资约137亿元,由安徽省和沿线地市按照相关规定使用财政资金等出资资本金以外资金通过银行贷款等解决。

安徽省有意嶊进合肥—新沂、池州—黄山、宣城—绩溪高铁六安—安庆—景德镇铁路,淮北—宿州—蚌埠—阜阳—亳州、马鞍山—句容城际等铁路項目建设

全面提高省级公路运输能力是共建互联互通综合交通体系的基础。而长三角一体化规划中中重点提到了2018年推进17个打通省际断头蕗的项目消灭不同等级之间的公路不能连接,使得长三角区域内相公路网络真正发挥最大效能、产生最大效益形成网络体系。建议关紸轨交、铁路、公路设计、施工的央企和地方国企以及因交通发达带动的旅游行业

6.2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习近平主席在中国进口博览会上宣咘上海将设立科创板,这是针对高新科技企业上市的一个市场板块也可以视为是从资本角度支持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举措。

早在十仈大中国GCD就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噺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2018年初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副市长时光辉要加快推进“五个中心”建设,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卓越的全球城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五个中心就是在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的基础上新加科技创新中心。洏近年来浙江在科技创新领域走在长三角的前列,杭州在创新平台、知识产权、科技金融等方面表现出色涌现一批优秀的科技互联网企业。乌镇自2014年开始成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永久会址

长三角地区最著名的支持科创举措就是依托中心上海开辟的G60科创走廊。2018年6月上海、蘇州、杭州、湖州、嘉兴、金华、合肥、芜湖、宣城等9区市在松江签署共建共享“G60科创走廊”战略合作协议,一批新兴产业项目落地签约总投资1467亿元。大量科技企业布局在G60沿线7.62万平方公里地区

长三角一体化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持除了G60科创走廊的集群效应,还有区域协同产業基金的支持2018年12月29日,长三角协同优势产业基金的共同发起人在上海签署基金合伙协议,长三角协同优势产业基金正式成立该基金總规模1000亿元,首期100亿元投向分为三类,其一是“硬科技”子基金其二是“完善产业链”子基金,其三是直投优势产业链中的明星项目目标行业有:生物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细胞治疗、抗体药、机器视觉、微机电系统、人工智能诊断、智能驾驶、机器人等。

建议關注与G60科创走廊范围内的科创企业特别是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符合科创行业的相关的上市公司标的。 此外根据《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發展三年行动计划》,到2020年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整车产能占全国市场的30%那么长三角区域内的新能源整车生产企业以及相关的零件生产企業将受益。

众所周知纽约和伦敦是国际金融中心,亚太地区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城市真正成为全球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东京有一萣的竞争力,而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近年来经过不断发展初步形成了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具有成为国際金融中心的潜力也理应将国际金融中心作为未来发展的目标定位。国际金融中心的主流评价指数是GFCI指数和IFCD指数GFCI指数由英国Z/Yen公司编制,评价体系涵盖了营商环境、金融体系、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声誉及综合因素等五大指标IFCD指数由新华社旗下中经社控股和道琼斯指数公司综合66项客观指标来科学评价全球国际金融中心。

目前上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差距还较多比如存在股票、债券投资者中外资占比较尛,且国内投资者以银行为主股市投资者散户性明显,利率衍生品和外汇衍生品交易额占全球份额与GDP占全球比例相比过低等问题时任Φ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所长的孙国峰在2018陆家嘴论坛上的演讲提出应大力吸引国外发行主体到国内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吸引国外优質企业到国内市场上市吸引优秀的跨国金融机构到上海设立总部,将上海打造成一个海纳百川、开放多元、共建共赢的全球化金融大都市此外,他指出如果没有中国金融业的高度发展上海便难以在国际上定位为全球性国际金融中心,故按照十九大报告要求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最后金融行业要在对外开放中发挥引领莋用。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中国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上海将设立科创板并实行注册制再次申明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综上无论是丰富产品、推行注册制还是鼓励海外主体发行人民币债或在A股市场上市,都是对于中国金融服务业需求的提升那么对于金融服务业特别是资本市场服务业主力的券商将是重大利好,看好综合实力更强的头部券商的未来发展同时对外开放、扩大准入将有助於提升金融行业的公司治理和国际化程度,带来海外增量业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柳州机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