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qq飞车怎么样升级快才可以有1W多的攻呢,我想升级打完死亡

404 Not Found
The requested URL /view//id_XNDg0ODAy.html was not found on this server.死亡有一万扇门,你在哪扇门前谢幕?
原标题:死亡有一万扇门,你在哪扇门前谢幕?
“插满管子”的医院ICU监护室罗点点和她的好朋友成立的“临终不插管”俱乐部当生命无法挽回的走向尽头,你会选择“体面”地离开还是“插满管子”地活下去?因为看过太多经历“临终抢救”患者的痛苦与窘迫,开国大将的女儿医生罗点点建立了“不插管”俱乐部,鼓励人们签署“不过度医疗”生前预嘱,倡导患者能够“有尊严地死去”。老许留下的最后笔迹这绝不只是一根看起来仅有小拇指粗、一米长的管子。它在一个人生命的最后时刻,有与“老天”讨价还价的能力。它穿过老许的鼻子,插进肺,每隔一会儿,就能吸出满满一管痰。当痰被吸出时,老许就能从昏迷中苏醒过来。起初,他能醒两三个小时,后来只能醒几分钟。几个月过去,这根管子眼看就要输了。因为,“吸的速度不如产生得快”。疼痛难忍的老许用尽全力,写下几个歪歪斜斜的字:“痰在肚子里!”就在老许靠管子“活着”的时候,在遥远的美国,另一根管子插在佛罗里达州一家养护院里一个名叫特丽的女人身上。这一年是2003年。植物人特丽依靠喂食管,已经存活了13年。关于要不要拔掉特丽的管子的争论,几乎震动了整个美国。起初,当地法院批准了特丽的丈夫提出的申请,她的喂食管首次被拔去。仅仅两天后,另一法院作出相反判决,喂食管再次插上。后来佛州最高法院判定,要求拔掉管子。可法案通过仅一小时后,州长立即命令给特丽重新插入喂食管。整个美国为特丽心碎。无数人抗议示威,举着标语牌:“给特丽食物”、“别让特丽饿死”。甚至布什总统也介入“抢救特丽”事件中来。不过最后,医生们按照法律的判决,镇定地拔掉了特丽赖以维生的喂食管。警察甚至逮捕了不下50个想强行对特丽进行喂食的人。喂食管被拔掉13天后,日,特丽真的被“饿死”了。这场关于生命伦理的争议至今都被称作经典案例。如今,越来越多的老许、特丽躺在中国和其他国家各个城市的重症监护室(ICU)。哈姆雷特的老命题,“活着还是死去,这是一个问题”,如今却成了全球性的新命题。把死亡的权利还给本人当罗点点和她的好朋友几年前成立“临终不插管”俱乐部时,完全没想到它会变成一个重大的、严肃的、要一辈子干到底的“事业”。罗点点是开国大将罗瑞卿的女儿,曾经从医多年。起初,她与几个医生朋友聚在一起吃吃喝喝,谈起人生最后的路,大家一致认为,“死得要漂亮点儿,不那么难堪”,不希望在ICU病房,身边没有一个亲人、“赤条条的,插满管子”,像台吞币机器一样,每天吞下几千元,“工业化”地死去。最后,十几个爱说笑的人在一间简陋的老人,嘻嘻哈哈地宣告俱乐部成立了。直到有一天,罗点点无意在网上看到一份名为“五个愿望”的英文文件。这是一份美国有400万人正在使用的叫做“生前预嘱”的法律文件。它允许人们在健康清醒的时刻,通过简单易懂的问答方式,自主决定自己临终时的所有事务,诸如要不要心脏复苏、插气管等等。也就是说,如果特丽在清醒时,就签署了这样一份文件,就不会有事后那场搅动整个美国的轩然大波了。罗点点开始意识到:把死亡的权利还给本人,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而她自己就遭遇过“替别人决定生死的事”。当时,罗点点的婆婆因为糖尿病住院,翻身的时候突然被一口痰堵住,心跳呼吸骤停,医生第一时间用上了呼吸机,虽然心脏还在跳动,可是没有自主呼吸,而且完全丧失了神志。还要不要使用生命支持系统维持老人的生命,让老人在这种生命毫无质量的状态下“活下去”,成了困扰整个大家庭的难题。最后罗点点和家人一起作出了停用呼吸机的决定。后来,在整理老人遗物的时候,家人发现了老人夹在日记本里的一张字条,上面写着她对在自己生命尽头时不进行过度抢救的要求。但当时身为医生的罗点点仍然感到后怕。如果没有这张纸条,或者纸条写着另外的意思,那怎么办?有什么办法能让这件事不像猜谜语,不再让逝者生者两不安?这时候又传来巴金去世的消息。巴金最后的6年时光,都是在医院度过的,先是切开气管,后来只能靠喂食管和呼吸机维持生命。周围的人对他说,每一个爱他的人都希望他活,巴金不得不强打精神表示再痛苦也要配合治疗。但巨大的痛苦使巴金多次提到安乐死,还不止一次地说:“我是为你们而活。”“长寿是对我的折磨。”2006年,罗点点和她的朋友成立了“选择与尊严网站”,提倡“尊严死”,希望人们在意识清醒时在网上签署“生前预嘱”。如今,网站累计有87万人次的流量。她们设计的LOGO是一棵美丽的七彩树,树下一片红叶正在随风飘落。画面温馨得让人丝毫感觉不到与“死亡”相关。罗点点说,她要用余生在全国种这棵“七彩树”,传播“生前预嘱”理念。她希望在咖啡厅、书店、银行、医院等公共场合,都能摆放关于“生前预嘱”的宣传册。死亡就像一面镜子中国抗癌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军区总医院原肿瘤科主任。从医40年的刘端祺经手了至少2000例死亡。他认为罗点点她们做的事儿,太重要了。他的同行、武警总医院肿瘤生物治疗科主任纪小龙说:医生永远是无奈的,三成多的病治不治都好不了,三成多的病治不治都能好,只剩下三成多是给医学和医生发挥作用的。数据显示,人一生75%的医疗费用花在最后的治疗上。在那些癌症病人最后的时刻,刘端祺听到了各种抱怨。有病人对他说:“我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现在我才琢磨过味,原来这说明书上的有效率不是治愈率。为治病卖了房,现在我还是住原来的房子,可房主不是我了,每月都给人家交房租,我死的心都有。”还有病人说:“就像电视连续剧,医生导演完每一集,都告诉我们,不要走开,下一集更精彩,但直到最后一集我们才知道,尽管主角很想活,但还是死了。”有时候,刘端祺会直接对一些癌症晚期的病人说:“买张船票去全球旅行吧。”结果病人家属投诉他。没多久,病人卖了房来住院了。又没多久,这张病床就换上了新床单,人离世了。在这2000多例死亡中,“花掉370万的人”是很独特的一个。这位房地产老板对刘端祺说,我最大的优势是有钱,我花100万让我老婆活10年没问题吧?刘端祺说,一年都有问题,一个亿都活不成。最后370万流水样花完了,患乳腺癌的妻子也走了。这让刘端祺想起哈尔滨“550万天价医药费”。家属认为,我不惜一切代价,用最好的药、最先进的设备,人就不会走。而医院也很乐意被市场这只无形的大手拽着。可事实上,钱能买到高档病房,却买不到“不痛苦”,买不到命。事后大家反思,在哈尔滨这间病房,只能看到各种医学技术的“表演”,而作为对人类同胞基本的关怀,“空气太稀薄了”。在刘端祺看来,如今的医学现状,正如爱因斯坦早就担心的“手段日臻完善,目标日趋紊乱”的所谓“科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医生发现,现实生活中,无论多么高龄死亡都是“因病抢救无效”,这不是一句讣闻中的套话,而是一种社会意识。再也没有寿终正寝,唯有高技术抗争。协和医院的大夫给罗点点团队的志愿者讲:我们抢救过一个老太太,她的孙子对我们说,你们一定要像打一场战役一样救我奶奶,而且这场战役只能胜利,不能失败。你知道他奶奶多大岁数了?105岁!对那种“生命不息,化疗不止”的观点,刘端祺一直持反对态度,可这种态度常常得不到许多同行的理解。刘端祺说,整个医院,他最不愿意去的就是ICU病房,尽管那里展示着最先进的设备。在那里,他分不清“那是人,还是实验动物”。在2000多例的死亡中,刘端祺最难忘的是一个老太太的死。这个肺癌晚期的老太太,做了3个周期的化疗,被药物的副作用折磨得不成样子。她彻底弄明白自己的病情后,和医生商量,放弃化疗。她住院时唯一的“特殊要求”是,希望有一个单间,这个空间由她自己安排。她将这间单人病房布置得非常温馨,墙上挂满了家人的照片,还请人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张沙发和几件小家具从家中移到病房。圣诞节、春节,她还亲手制作充满童趣的小礼物,送给来看望她的同事。最后老人一直在镇静状态中度过,偶尔会醒来。醒来的时候,她总会费力地向每一个查房的医生、护士微笑,有力气的时候,还努力摆摆手、点点头所有这一切,都保持了她那独有的优雅。直到最后,她再也没有醒来。总在与死神拔河比赛的刘端祺说:每一次死亡都是很个体的,死亡就像一面镜子。可在无数次会议中,刘端祺都发现在“技术至上”的同行中间,自己是少数派。有时候坐在他身旁的“技术狂人”,明知他是谁,也不搭理他。不久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毒理专家、医学博士陈作兵,没有选择放疗化疗,而是让父亲安享最后的人生。刘端祺曾和圈内人为此事在饭桌上发生了激烈的争吵,甚至到了快翻脸的地步。“有尊严的死去”引发各界争议罗点点也是。在一家电视台的演播厅,她成了举双手赞成陈作兵大夫的人,而另一派,进行了激烈的反驳。双方争得面红耳赤,主持人不得不数次出来“灭火”。事实上,这样的争论发生在全国的好几家电视台、报纸上。连“总关注国家大事”的白岩松都花了20多分钟,专门谈这件事儿。很多人发现,原来每个人都可能是“陈作兵或者陈作兵的父亲”,这可能是“每个家庭都会遇到的问题”。正如白岩松在节目开场白的发问:“死亡有一万扇门,你在哪扇门前谢幕?”父亲走后,陈作兵的手机快被打爆了,其中不乏谩骂、质疑,但他坚持,如果还有一次机会,他还会这么做。因为父亲在最后的日子,完成了在医院做不了的很多事和亲友告别,回到自己出生、长大的地方,和做豆腐的、种地的乡亲聊天。他度过了最后一个春节,吃了最后一次团圆饭,7菜1汤。他给孩子们包的红包从50元变成了200元,还拍了一张又一张笑得像老菊花的全家福。他还种了梅干菜和南瓜。他说:“我怕是等不到收获的时候了,但是拉拉(他的孙女)还可以吃到。”这个有公费医疗却放弃治疗、最终也没吃到梅干菜和南瓜的老人平静地走了。正如老人生前说的:“你看这水,一点一滴流到小溪里面,流到金沙河里面,再到富春江、钱塘江,最后汇进东海,无声无息的,人的一生,也是这样啊!”这种诗一样的语言,也常常出现在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王一方的课堂上。他念因癌症离世的美国人崔雅的诗歌,讲海德格尔的哲学“人是向死的存在”,他还把死亡说成是“生命的秋千荡完了”。他把自己的课叫“死亡课”、“优逝课”。只是,这样的课常有学生逃掉,但几乎没有人逃医学技术的“主课”。王一方也讲温暖的绘本。他甚至很希望,有一天,和一个癌症患者依偎在一起,读《獾的礼物》。那实在是个小孩子都能读懂的故事:冬日的晚上,一只獾很老很老了,他吃完晚饭,靠近壁炉,坐在安乐椅上摇啊摇,一个美丽的梦境把他引入一条长长的隧道,他跑呀跑呀,丢掉了拐杖,到了另一个金灿灿的世界。第二天,狐狸宣布“獾死了”。冬去春来,村子里的动物们谈论得最多的是老獾。土拨鼠说,是獾教会我剪纸;青蛙说,是獾教会我滑冰;狐狸说,是獾教会我打领带;兔妈妈说,是獾把烤姜饼的秘密告诉了我……原来,獾留了这么多礼物给大家。可王一方一直没有等到与临终病人“分享獾的礼物”的温馨时刻。他的演讲顶多是在一群病人家属中进行而已,尽管很多家属听得热泪满面,但这样的“死亡课”一直没有进病房。给别人让出空间,正如别人让给你一样这样的挫败感,他的朋友罗点点有太多了。她去医院大厅种“七彩树”,希望传播“生前预嘱”。医院的负责人婉拒了:“我们这儿是救死扶伤的地儿,谁接受得了你们说死呀!”她让朋友在公园的合唱团里发问卷调查,唱歌的阿姨们不乐意了:“活得好好的,这么早让我们想到死?”结果没多久,真的死了一个人。大家都开始思考罗点点说的事儿了。罗点点出了一本书《我的死亡谁做主》,她把新书发布会放在北京非常时髦的世贸天阶时尚廊举行。发布会是崔永元主持的,他笑称“这本书很难成为畅销书,还不如一个80后小孩写的书好卖”,但没办法,“这是一种责任”。他还念了史铁生的话:“死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春节时,罗点点把这本书作为礼物送给所有的亲友。大家都说“真有你的,大过年的,说什么死不死的”。可看过书的朋友,又打电话对她说:这是一份文明的礼物。她告诉别人自己在忙什么,有家境差一些的人直接反驳:“你说的问题太高端了,我们面临的不是放弃,而是没有。”也有医生说,你们的理念挺好的,可在中国很难推下去。很多时候,不是医生,而是中国人“孝道的传统观念”这把最有力的手,把各种管子插入了病人的身体。有的医生一边看着胸透片子,一边对病人家属说:癌症晚期了,治疗的意义不大,但你们还是表表孝心,住院化疗吧!还有的临终病人本人都不愿做最后抢救,但他的子女担心面对亲戚朋友甚至邻居,说因为自己不让医生治,把老父亲给“弄死了”,硬把老人塞进了ICU的一堆机器中,眼巴巴地隔着玻璃流眼泪。除了孝,有的还有利。比如,有的家属就是不拔管子,病人一直躺了4年多,为什么不放弃,因为费用不需他支出,他活着一天就从单位领一天工资。还有个病人的儿子跟大夫说,你再给我父亲延长一天,我给你1000块钱。这天是31号。明白什么意思了吧?!因为“下月的工资就有了”。实际操作中,“要不要抢救”到底听谁的?老人不想抢救,子女要抢救,医生接受哪个?老大签字不抢救,老二来了要告医生,你凭什么不抢救我爸啊!因此,现在医生出于自我保护,尊重家属的意愿远远胜过尊重病人的意愿。最后决定拔管子了,在过去,谈清楚了家属同意撤,是由医护人员拔。现在决定撤时,就告诉家属怎么操作,他们自己动手解决。(据《中国青年报》)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26 09:49
04/23 08:47
04/23 08:57
04/23 09:14
04/23 09:22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死亡有一万扇门,你在哪扇门前谢幕
责任编辑:
     心 / 里 / 有 / 束 / 光 眼 / 里 / 有 / 片 / 海      拾遗物语   中国各大城市在陆续发布幸福指数。   但这些发布很健忘——忽略了“死亡质量”也是幸福指数的核心指标。   经济学人智库对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调查后,发布了《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报告:英国位居全球第一,中国大陆排名第71。   “科技发展到今天,医生面对最大的问题不是病人如何活下去,而是如何死掉。”   不得“好死”——这可能是现在最被我们忽略的幸福难题。    1   1999年,巴金先生病重入院。   一番抢救后,终于保住生命。   但鼻子里从此插上了胃管。   “进食通过胃管,一天分6次打入胃里。”   胃管至少两个月就得换一次,   “长长的管子从鼻子里直通到胃,   每次换管子时他都被呛得满脸通红。”   长期插管,嘴合不拢,巴金下巴脱了臼。   “只好把气管切开,用呼吸机维持呼吸。”   巴金想放弃这种生不如死的治疗,   可是他没有了选择的权利,   因为家属和领导都不同意。   “每一个爱他的人都希望他活下去。”   哪怕是昏迷着,哪怕是靠呼吸机,   但只要机器上显示还有心跳就好。   就这样,巴金在病床上煎熬了整整六年。   他说:“长寿是对我的折磨。”    2   “不要再开刀了,开一个,死一个。”   原上海瑞金医院院长、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朱正纲,   2015年起,开始四处去“拦刀”。   他在不同学术场合央求医生们说,   “不要轻易给晚期胃癌患者开刀。”   现在中晚期胃癌患者一到医院,   首选就是开刀,然后再进行化疗放疗。   “就是先把大山(肿瘤主体)搬掉,   再用化疗放疗把周围小土块清理掉。”   这种治疗观念已深植于全国大小医院,   “其实开刀不但没用,还会起反作用。   晚期肿瘤扩散广,转移灶往往开不干净,   结果在手术打击之下,   肿瘤自带的免疫系统受到刺激,   导致它们启动更强烈的反扑,   所以晚期胃癌患者在术后几乎都活不过一年。”   而现在欧美发达国家很多都采用“转化治疗”,   “对晚期肿瘤患者一般不采取切除手术,   而是尽量把病灶控制好,让其缩小或慢扩散。   因为动手术不但会让患者死得更快,   而且其余下日子都将在病床上度过,   几乎没有任何生活质量可言。”   所以,朱正纲现在更愿称自己是“肿瘤医生”,   外科医生关注的是这次开刀漂不漂亮,   肿瘤医生则关注患者到底活得好不好,   “这有本质的区别。”    3   美国是癌症治疗水平最高的国家,   当美国医生自己面对癌症侵袭时,   他们又是如何面对和选择的呢?   2011年,美国南加州大学副教授穆尤睿,   发表了一篇轰动美国的文章——《医生选择如何离开人间?和我们普通人不一样,但那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方式》。   “几年前,我的导师查理,   经手术探查证实患了胰腺癌。   负责给他做手术的医生是美国顶级专家,   但查理却丝毫不为之所动。   他第二天就出院了,再没迈进医院一步。   他用最少的药物和治疗来控制病情,   然后将精力放在了享受最后的时光上,   余下的日子过得非常快乐。”   穆尤睿发现,其实不只是查理,   很多美国医生遭遇绝症后都作出了这样的选择,   “医生们不遗余力地挽救病人的生命,   可是当医生自己身患绝症时,   他们选择的不是最昂贵的药和最先进的手术,   而是选择了最少的治疗。”   他们在人生最后关头,集体选择了生活品质!      “在奄奄一息的病人身上,   被东开一刀,西开一刀,   身上插满各种各样的管子后,   被挂在维持生命的机器上……   这是连惩罚恐怖分子时都不会采取的手段。   我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医生同事跟我说过:   如果有一天我也变成这样,请你杀了我。”   一个人失去意识后被送进急诊室,   通常情况下家属会变得无所适从。   当医生询问“是否采取抢救措施”时,   家属们往往会立马说:“是。”   于是患者的噩梦开始了。   为了避免这种噩梦的发生,   很多美国医生重病后会在脖上挂一个“不要抢救”的小牌,   以提示自己在奄奄一息时不要被抢救,   有的医生甚至把这句话纹在了身上。   “这样‘被活着’,除了痛苦,毫无意义。”    4   罗点点发起成立“临终不插管”俱乐部时,   完全没想到它会变成自己后半生的事业。   罗点点是开国大将罗瑞卿的女儿,   有一次,她和一群医生朋友聚会时,   谈起人生最后的路,大家一致认为:   “要死得漂亮点儿,不那么难堪;   不希望在ICU,赤条条的,插满管子,   像台吞币机器一样,每天吞下几千元,   最后‘工业化’地死去。”   十几个老人便发起成立了“临终不插管”俱乐部。   随后不久,罗点点在网上看到一份名为“五个愿望”的英文文件。   “我要或不要什么医疗服务。”   “我希望使用或不使用支持生命医疗系统。”   “我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   “我想让我的家人朋友知道什么。”   “我希望让谁帮助我。”   这是一份叫作“生前预嘱”的美国法律文件,   它允许人们在健康清醒时刻通过简单问答,   自主决定自己临终时的所有事务,   诸如要不要心脏复苏、要不要插气管等等。   罗点点开始意识到:“把死亡的权利还给本人,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      于是她携手陈毅元帅的儿子陈小鲁,   创办了中国首个提倡“尊严死”的公益网站——选择与尊严。   “所谓尊严死,就是指在治疗无望的情况下,   放弃人工维持生命的手段,   让患者自然有尊严地离开人世,   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的痛苦。”   陈小鲁一直后悔没有帮父亲有尊严地离开。   陈老帅病重到最后,已基本没有知觉。   气管切开没法说话,全身插满了管子,   就是靠呼吸机、打强心针来维持生命。   “父亲心跳停止时,电击让他从床上弹起来,非常痛苦。”   陈小鲁问:“能不能不抢救了?”   医生说:“你说了算吗?你们敢吗?”   当时,陈小鲁沉默了,他不敢作这个决定。   “这成了我一辈子最后悔的事情。”   开国上将张爱萍的夫人李又兰,   了解罗点点和陈小鲁倡导的“尊严死”后,   欣然填写了生前预嘱,申明放弃临终抢救:   “今后如当我病情危及生命时,   千万不要用生命支持疗法抢救,   如插各种管子及心肺功能启动等,   必要时可给予安眠、止痛,   让我安详、自然、无痛苦走完人生的旅程。”   2012年,李又兰病重入院,   家属和医生谨遵其生前预嘱,   没有进行过度地创伤性抢救,   李又兰昏迷半日后飘然仙逝,   身体完好而又神色安宁,家人伤痛之余也颇感欣慰。   “李又兰阿姨是被生前预嘱帮到的第一人。”罗点点很感动。    5   经济学人发布的《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   英国位居全球第一,中国大陆排名第71。   何谓死亡质量?就是指病患的最后生活质量。   英国为什么会这么高呢?   当面对不可逆转、药石无效的绝症时,   英国医生一般建议和采取的是缓和治疗。   何谓缓和治疗?   “就是当一个人身患绝症,   任何治疗都无法阻止这一过程时,   便采取缓和疗法来减缓病痛症状,   提升病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   让生命的最后一程走得完满有尊严。”   缓和医疗有三条核心原则:   1、承认死亡是一种正常过程;   2、既不加速也不延后死亡;   3、提供解除临终痛苦和不适的办法。   英国建立了不少缓和医疗机构或病房,   当患者所罹患的疾病已经无法治愈时,   缓和医疗的人性化照顾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基本人权。   这时,医生除了“提供解除临终痛苦和不适症状的办法”外,   还会向患者家属提出多项建议和要求:   1、要多抽时间陪病人度过最后时刻。   2、要让病人说出希望在什么地方离世。   3、听病人谈人生,记录他们的音容笑貌。   4、协助病人弥补人生的种种遗憾。   5、帮他们回顾人生,肯定他们过去的成就。   …………   肝癌晚期老太太维多利亚问:“我可以去旅游吗?”   医生亨利回答:“当然可以啊!”   于是维多利亚便去了向往已久的地方。    6   中国的死亡质量为什么这么低呢?   一是治疗不足。   “生病了缺钱就医,只有苦苦等死。”   二是过度治疗。   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在接受创伤性治疗。   尤其是后者,最让人遭罪。   北京军区总医院原肿瘤科主任刘端祺,   从医40年至少经手了2000例死亡病例。   “钱不要紧,你一定要把人救回来。”   “哪怕有1%的希望,您也要用100%的努力。”   每天,他都会遭遇这样的请求。   他点着头,但心里却在感叹:   “这样的抢救其实有什么意义呢!”   在那些癌症病人的最后时刻,   刘端祺经常听到各种抱怨:   “我只有初中文化,现在才琢磨过来,   原来这说明书上的有效率不是治愈率。   为治病卖了房,现在还是住原来的房子,   可房主不是我了,每月都给人家交房租……”      还有病人说:“就像电视剧,   每一集演完,都告诉我们,   不要走开,下一集更精彩。   但直到最后一集我们才知道,   尽管主角很想活,但还是死了。”   病人不但受尽了罪,还花了很多冤枉钱。   数据显示,中国人一生75%的医疗费用,花在了最后的无效治疗上。   有时,刘端祺会直接对癌症晚期病人说:   “买张船票去全球旅行吧。”   结果病人家属投诉他。   没多久,病人卖了房来住院了。   又没多久,病床换上新床单,人离世了。   整个医院,刘端祺最不愿去的就是ICU,   尽管那里陈设着最先进的设备。   “在那里,我分不清‘那是人,还是实验动物’。”   花那么多钱、受那么多罪,   难道就是为了插满管子死在ICU病房吗?    7   穆尤睿做梦都没想到,   自己的文章会在美国造成如此大的影响。   这篇文章让许多美国人开始反思:   “我该选择怎样的死亡方式?”   美国人约翰逊看完这篇文章后,   立即给守在岳母病床前的太太打电话:   “现在才知道,对于临终者,   最大的人道是避免不适当的过度治疗。   不要再抢救了,让老人家安静离开吧!”   太太最终同意了这个建议。   第二天,老人安详地离开了人间。   这件事,也让约翰逊自己深受启发:   “我先把自己对待死亡的态度写下来。   将来若是神智清楚,就算这是座右铭;   如果神智不清了,就把这个算作遗嘱。”      于是,约翰逊写下了三条“生前预嘱”:   1、如果遇上绝症,生活品质远远高于延长生命。我更愿意用有限的日子,多陪陪亲人,多回忆往事,把想做但一直没做的事尽量做一些。   2、遇到天灾人祸,而医生回天乏术时,不要再进行无谓的抢救。   3、没有生病时,珍惜健康,珍惜亲情,多陪陪父母、妻子和孩子。   随后,约翰逊拨通电话,向穆尤睿征求意见。   穆尤睿回答:“这是最好的死亡处方。”   当我们无可避免地走向死亡时,   是像约翰逊一样追求死亡质量,   还是用机器来维持毫无质量的植物状态?   英国人大多选择了前者,   中国人大多选择了后者。    8   这是上海“丽莎大夫”讲述的一件普通事,   之所以说普通,   是因为这样的事每天都在各大医院发生——   一个80岁老人,因为脑出血入院。   家属说:“不论如何,一定要让他活着!”   4个钟头的全力抢救后,他活了下来。   不过气管被切开,喉部被打了个洞,   那里有一根粗长的管子连向呼吸机。   偶尔,他清醒过来,痛苦地睁开眼。   这时候,他的家属就会格外激动,   拉着我的手说:“谢谢你们拯救了他。”   家人轮流昼夜陪护他,   目不转睛地盯着监护仪上的数字,   每看到一点变化,就会立即跑来找我。   后来,他肿了起来,头部像是吹大的气球,   更糟糕的是,他的气道出血不止,   这使他需要更加频繁地清理气道。   每次抽吸时,护士用一根长管伸进他的鼻腔。   只见血块和血性分泌物被吸出来。   这个过程很痛苦,只见他皱着眉,   拼命地想躲开伸进去的管子。   每当这时,他孙女总低着头,不敢去看。   可每天反复地清理,却还能抽吸出很多。   我问家属:“拖下去还是放弃?”   而他们,仍表示要坚持到底。   孙女说:“他死了,我就没有爷爷了。”      治疗越来越无奈,他清醒的时间更短了。   而仅剩的清醒时间,也被抽吸、扎针无情地占据。   他的死期将至,我心里如白纸黑字般明晰。   便对他孙女说:“你在床头放点薰衣草吧。”   她连声说:“好。我们不懂,听你的。”   第二天查房,只觉芳香扑鼻。   他的枕边,躺着一大束薰衣草。   他静静地躺着,神情柔和了许多。   十天后,他死了。   他死的时候,肤色变成了半透明,   针眼、插管遍布全身。   面部水肿,已经不见原来模样。   我问自己:如果他能表达,他愿意要这十天吗?   这十天里,他没有享受任何生命的权力,生命的意义何在?   让一个人这样多活十天,   就证明我们很爱很爱他吗?   我们的爱,就这样肤浅吗?    9   2005年,80出头的学者齐邦媛,   离开老屋住进了“养生村”,   在那里完成了记述家族历史的《巨流河》。   《巨流河》出版后好评如潮,获得多个奖项。   但时光无法阻止老去的齐邦媛,   她感觉“疲惫已淹至胸口”。   一天,作家简媜去看望齐邦媛。   两个人的对话,渐渐谈到死亡。   “我希望我死去时,是个读书人的样子。”   最后一刻仍然书卷在手,   最后一刻仍有“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优雅,   最后一刻眉宇间仍然保持一片清朗洁净,   以“读书人的样子”死去,   这是齐邦媛对自己的期许。   你呢?   如果你是绝症患者,   当死亡不可避免地来临时,   你期待以什么样的方式告别人世?   如果你是绝症患者家属,   你期待家人以什么样的方式告别人世?      不久前,浙江大学医学院博士陈作兵,   得知父亲身患恶性肿瘤晚期后,   没有选择让父亲在医院进行放疗化疗,   而是决定让父亲安享最后的人生——   和亲友告别,回到出生、长大的地方,   和做豆腐的、种地的乡亲聊天。   他度过了最后一个幸福的春节,   吃了最后一次团圆饭,7菜1汤。   他给孩子们包的红包从50元变成了200元,   还拍了一张又一张笑得像老菊花的全家福。
  …………   最后,父亲带着安详的微笑走了。   父亲走了,陈作兵手机却被打爆了,   “很多人指责和谩骂我不孝。”   面对谩骂、质疑,陈作兵说:   “如果时光重来,我还会这么做。”   尼采说:“不尊重死亡的人,不懂得敬畏生命。”   我们,至今还没学会如何“谢幕”!   本号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法律顾问 | 重庆沁山律师事务所   拾遗热文                                 生命中总有一束光   足以穿透黑暗   长按二维码 一键加关注   
本文系转载,不代表参考消息网的观点。参考消息网对其文字、图片与其他内容的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以及其权利属性均不作任何保证和承诺,请读者和相关方自行核实。
《长城》的影评惨不忍睹,社交媒体上的吐槽随处可见,未来票房收入前景黯淡。连影片中最大牌的影星马特·达蒙也无法力挽狂澜。
自从因日本政府推动的钓鱼岛“国有化”、中国全境发生反日游行以来,日资企业在中国扩大业务的意愿持续降低,但时隔3年后转为上...
特朗普挑选纳瓦罗以及另一名亿万富翁投资者威尔伯·罗斯来主持贸易政策,他们都赞成增加贸易限制。纳瓦罗以批评中国著称,此举是...
韩国广电行业22日发布消息称,明年上半年将有7档抄袭韩国节目的中国综艺节目开播,鉴于此次调查以中国主要电视台为对象,预计抄...
中国官员指出,这颗卫星发射旨在提升中国在国际气候变化方面的话语权,要“在全球二氧化碳监测里发出‘中国声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qq飞车怎么样升级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