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安区政府网站 交友网站开发

服务好20万白领 静安让午餐更平价、交友更方便
-上海频道-东方网
> 滚动新闻
保护视力色:
服务好20万白领 静安让午餐更平价、交友更方便
来源:东方网 作者:李萌 选稿:郑闻文
  衡量静安
  不在于楼有多少有多高
  东方早报:2012年,您在多次调研中都提到了“城市综合体”的概念。这个概念放置于静安,将有哪些方面的具体表现?
  龚德庆:回答这问题,首先要从概念本身着手。城市综合体不是固化的。它必须具有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相匹配的特征。现代的城市发展,应该与管理水平、城市软硬件相适应。
  再说综合,每个地区的理解不同。上海的一些专家在谈城市综合体时,大多会提到三个地方,分别是徐家汇商圈、人民广场商圈,以及静安区内1.8公里范围的南京西路。
  打造城市综合体,为静安发展做工作时,我们就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传承,一个是辐射,前者是凝聚和提炼,后者则是站高和拓展。
  如此狭小的一个区域,要把能量集聚在哪里?上一届区委确定,要重点打造静安南京路。硬件打造的工作在过去五年一直持续不断,回首看来,我们在商业楼宇建造、动拆迁、历史建筑保护,都取得不小的成绩。
  未来5年,我们静安区将有一大批的商业楼宇会建成投用。但要强调的是,静安的核心竞争力,并不在于楼宇本身。
  其他区域的楼宇中,品质比我们高的也不少,但为什么我们拥有诸如恒隆广场一样月入数亿元的商务楼宇?原因并不在于楼宇本身,而在于楼宇的配套服务和设施。也就是说,静安城市综合体更多的应该是商业商务的综合配套环境。
  东方早报:向打造城市综合体的目标发展,静安目前处于何种阶段?
  龚德庆:多少体量的建筑物、多少数量的商务楼,这些数字指标并不能成为衡量静安城市综合体的依据。这都是以往经济发展初级阶段GDP引导下的思维。
  城市综合体是城市综合发展的概念,既有经济也有文化、社会管理。以往,一个街道拉来了一个企业,实现500万税收。虽然看起来颇有成果,但老百姓不满意,因为企业的出现占用了他们在街道社区里的公共活动资源。现在,静安的街道已经不搞招商了。因为街道的职能被重新明确,就是公共服务。我们追求的是静安的地区品牌。
  建设城市综合体,要符合地方老百姓内心的需求。而不受数据的束缚。我们考虑的是,不要把一块优质的衣料,最终仅做成了一件马甲。过去5年,静安区内商务商业楼宇发展的体量已经有高速的增长,未来,我们主要要做的是社会建设的配套。两者达到均衡时,我们会继续提升商业商务的集聚度和能级,以实现螺旋形的发展。
  当然,在工作推进的过程中,也有可能存在问题和困难,比如,静安的交通可能成为新一轮发展中的瓶颈。2号、12号、13号、7号等多条地铁线在静安交汇,这会形成强大的客流,这种情况的优势在于,城区交通更便捷,问题在于,城市组织交通的空间有限,导致堵塞。
  轨道交通的人流量达到一定程度后,我们还没有管理和服务的经验。吃饭、通勤、出行,能否满足大家的需求,能否对城区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冲击?有关这个问题,我们要慎重研究,早做准备。
  服务白领
  小马路构成商务消费链
  东方早报:综合配套环境,包括哪些方面,在哪些项目上有突出的表现?
  龚德庆:在很多前来静安落户的企业看来,所谓综合环境,就是城区内非常人文的配套环境。比如,静安市容环境是上海比较好的;居民的文明素养良好;交通便捷;商务配套设施齐全;具有国际化的教育文化资源;顶尖医院集聚。
  更重要的是,社区和企业的有效互动。在静安寺街道,很多居民都会讲英语,他们的家庭成员中不少在外企工作。企业很容易与居民产生文化的交流,很快能融入到城区中。
  除此之外,静安南京路周边有几条专业街,这些小街也构成了商务的生物链,这些街道为企业的员工提供了餐饮、文化、娱乐的配套。
  实际上,我们这两年来一直着力打造人文环境。提供什么样的配套,取决于存在什么样的需要。在静安工作的白领已经超过20万,几乎与区内常住人口数量相当。如此庞大的产业群体,如果无法满足其各方面需求,静安对他们的吸引力就会下降。白领午餐、白领学堂、百姓交友……一系列的人文环境项目都在推进。政府以资金补贴这些社会组织,购买服务。
  也就是说,城市综合体中不单有经济发展,我们还加入了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基层政府服务方式的转变。我们希望每个街道应该有统一而又多元的服务模式,这需要整体化设计。当然,在这过程中,我们会碰到很多体制矛盾。
  社会管理
  压缩层级提高行政效率
  东方早报:社会建设在城市综合体的打造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是近两年来静安区关注的主要问题。静安曾提出“归口管理、明晰职责,扁平运作、高效行政”,这些预期目标实现得如何,在未来,还有哪些措施可以探索?
  龚德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所提倡的是,社会管理扁平化模式。(所谓社会管理扁平化模式指的是从区域实际情况出发,横向上,打通条条、条块之间一些不必要的界限,适当增加管理幅度,集中力量破解难题;纵向上,压缩不合适的管理层级,使工作能够快速到底,提高行政效率,概括起来就是16个字:“归口管理、明晰职责,扁平运作、高效行政”。)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能使城区的社会管理工作,从多个区属的、独立的、封闭的管理系统,转型为区域的、互动的、开放的管理系统。目前,我们初步构建了具有静安特色的社会管理扁平化模式。
  详细地说,“归口管理”解决了“谁来做”的问题,明确了条块之间、条条之间的工作职责。
  用城管工作举例,过去区里有城管大队,街道有城管分队,街道城管分队说是双重管理,但实际上管理力度是“条”强“块”弱。而街道为做好市容管理工作还组建街道市容协管队,由街道指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多头管理、职责不清、效率不高。经过梳理以后,我们明确城管工作职责全部归城管大队。相应的,街道分队、市容协管队也统一归城管大队管理。这样一来,区城管大队在业务工作上就可以“一管到底”。街道和居委会不再承担具体的城管工作,而是发动社会和居民来评头论足,来考核和监督城管工作。
  “扁平运作”解决的是“怎么做”的问题,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纵向压缩、横向打通,完善工作运行的机制,提高工作的效能。在这里,我们提出行政执法和专业管理部门“执法联动”的概念。通过搭建区一级的综合管理平台,对一些涉及多个部门、工作推进难度较大的工作,由区领导确定牵头部门,统一协调其他部门,共同推动解决。在处置问题的过程中,如果牵头部门协调不了,就上移一级,由区分管领导来牵头协调。在这个层面上,所有相关的职能部门,不管是不是由这个牵头的区领导分管,都必须听指挥。如果政府还是处置不了,就继续上移,由区委协调各方力量来解决。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不能读取jquery
不能读取工具条配置
不能读取工具条服务好20万白领 静安让午餐更平价、交友更方便-上海政务
当前位置 |
服务好20万白领 静安让午餐更平价、交友更方便
龚德庆简历
男,1956年9月生,上海市人,1983年1月入党,1975年3月参加工作,在职研究生毕业,工商管理硕士,高级政工师。现任静安区委书记。
曾任共青团卢湾区委副书记、书记、区青联办事处主任,卢湾区委统战部副部长,区政协副秘书长、秘书长,卢湾区政协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卢湾区嵩山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卢湾区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卢湾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嘉定区委常委、副区长,崇明县委副书记、县长(正局级),崇明县委书记等职。
我们对接上海推进&四个率先&、建设&四个中心&大局和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一轮发展战略,着眼于积极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深化、细化国际静安建设目标和阶段性任务。
根据这些年区域发展的新变化,我们提出&高起点、开放型、国际化&的发展思路,把&外向型&调整为&开放型&,使之更符合城区特点。我们提出了&发展为先、民生为本、平安为重、创新为要、文化为魂&的发展理念,要求在保持经济持续平稳发展的基础上,更加突出结构优化和效益提升,更加注重促进社会安全稳定,更加重视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和增强城区发展软实力。我们确立了建设&国际商务港、平安城区、和谐城区、文化城区、文明城区&等阶段性发展目标,现代化国际城区的内涵不断丰富,新一轮的区域发展定位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静安区委书记龚德庆
静安区因境内古刹静安寺而得名。地处上海市中心,全区总面积7.62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3万人。
被称为&中华商业第一街&的南京西路,全长2933米,横贯静安全境,国际上八成的顶级品牌都在这里开有旗舰店或专卖店。
静安区提出&双高&区的建设目标,力争把静安区建成高品位商业商务区和高品质生活居住区。静安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更瞄准对产业链拉动能力强大的&总部经济&,到目前为止,静安共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的地区总部或投资性公司累计达到21家;已经进入中国大陆的10大国际奢侈品牌中,有8家的区域总部在静安。
据《东方早报》报道,户籍人口约33万的&小区&静安,集聚了超过20万的白领商务人士,分布在&梅泰恒&及静安寺商圈等地。静安区区委书记龚德庆近日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如此庞大的产业群体,如果无法满足其各方面需求,静安对他们的吸引力就会下降。&
为服务好20万白领,静安通过政府补贴等多种形式推出平价午餐及培训、交友等活动,努力做好配套服务。
吸引白领是如此,吸引企业入驻更是如此。
&招商引资是靠拼优惠政策,还是靠打造综合服务环境,我们的选择是后者。&龚德庆强调说,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规模的情况后,静安的着力点将转向于社会建设,以完善的软硬件配套打造&城市综合体&。
不在于楼有多少有多高
记者:2012年,您在多次调研中都提到了&城市综合体&的概念。这个概念放置于静安,将有哪些方面的具体表现?
龚德庆:回答这问题,首先要从概念本身着手。城市综合体不是固化的。它必须具有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相匹配的特征。现代的城市发展,应该与管理水平、城市软硬件相适应。
再说综合,每个地区的理解不同。上海的一些专家在谈城市综合体时,大多会提到三个地方,分别是徐家汇商圈、人民广场商圈,以及静安区内1.8公里范围的南京西路。
打造城市综合体,为静安发展做工作时,我们就必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传承,一个是辐射,前者是凝聚和提炼,后者则是站高和拓展。
如此狭小的一个区域,要把能量集聚在哪里?上一届区委确定,要重点打造静安南京路。硬件打造的工作在过去五年一直持续不断,回首看来,我们在商业楼宇建造、动拆迁、历史建筑保护,都取得不小的成绩。
未来5年,我们静安区将有一大批的商业楼宇会建成投用。但要强调的是,静安的核心竞争力,并不在于楼宇本身。
其他区域的楼宇中,品质比我们高的也不少,但为什么我们拥有诸如恒隆广场一样月入数亿元的商务楼宇?原因并不在于楼宇本身,而在于楼宇的配套服务和设施。也就是说,静安城市综合体更多的应该是商业商务的综合配套环境。
记者:向打造城市综合体的目标发展,静安目前处于何种阶段?
龚德庆:多少体量的建筑物、多少数量的商务楼,这些数字指标并不能成为衡量静安城市综合体的依据。这都是以往经济发展初级阶段GDP引导下的思维。
城市综合体是城市综合发展的概念,既有经济也有文化、社会管理。以往,一个街道拉来了一个企业,实现500万税收。虽然看起来颇有成果,但老百姓不满意,因为企业的出现占用了他们在街道社区里的公共活动资源。现在,静安的街道已经不搞招商了。因为街道的职能被重新明确,就是公共服务。我们追求的是静安的地区品牌。
建设城市综合体,要符合地方老百姓内心的需求。而不受数据的束缚。我们考虑的是,不要把一块优质的衣料,最终仅做成了一件马甲。过去5年,静安区内商务商业楼宇发展的体量已经有高速的增长,未来,我们主要要做的是社会建设的配套。两者达到均衡时,我们会继续提升商业商务的集聚度和能级,以实现螺旋形的发展。
当然,在工作推进的过程中,也有可能存在问题和困难,比如,静安的交通可能成为新一轮发展中的瓶颈。2号、12号、13号、7号等多条地铁线在静安交汇,这会形成强大的客流,这种情况的优势在于,城区交通更便捷,问题在于,城市组织交通的空间有限,导致堵塞。
轨道交通的人流量达到一定程度后,我们还没有管理和服务的经验。吃饭、通勤、出行,能否满足大家的需求,能否对城区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冲击?有关这个问题,我们要慎重研究,早做准备。
小马路构成商务消费链
记者:综合配套环境,包括哪些方面,在哪些项目上有突出的表现?
龚德庆:在很多前来静安落户的企业看来,所谓综合环境,就是城区内非常人文的配套环境。比如,静安市容环境是上海比较好的;居民的文明素养良好;交通便捷;商务配套设施齐全;具有国际化的教育文化资源;顶尖医院集聚。
更重要的是,社区和企业的有效互动。在静安寺街道,很多居民都会讲英语,他们的家庭成员中不少在外企工作。企业很容易与居民产生文化的交流,很快能融入到城区中。
除此之外,静安南京路周边有几条专业街,这些小街也构成了商务的生物链,这些街道为企业的员工提供了餐饮、文化、娱乐的配套。
实际上,我们这两年来一直着力打造人文环境。提供什么样的配套,取决于存在什么样的需要。在静安工作的白领已经超过20万,几乎与区内常住人口数量相当。如此庞大的产业群体,如果无法满足其各方面需求,静安对他们的吸引力就会下降。白领午餐、白领学堂、百姓交友&&一系列的人文环境项目都在推进。政府以资金补贴这些社会组织,购买服务。
也就是说,城市综合体中不单有经济发展,我们还加入了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基层政府服务方式的转变。我们希望每个街道应该有统一而又多元的服务模式,这需要整体化设计。当然,在这过程中,我们会碰到很多体制矛盾。
压缩层级提高行政效率
记者:社会建设在城市综合体的打造过程中占有重要位置,也是近两年来静安区关注的主要问题。静安曾提出&归口管理、明晰职责,扁平运作、高效行政&,这些预期目标实现得如何,在未来,还有哪些措施可以探索?
龚德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所提倡的是,社会管理扁平化模式。(所谓社会管理扁平化模式指的是从区域实际情况出发,横向上,打通条条、条块之间一些不必要的界限,适当增加管理幅度,集中力量破解难题;纵向上,压缩不合适的管理层级,使工作能够快速到底,提高行政效率,概括起来就是16个字:&归口管理、明晰职责,扁平运作、高效行政&。)这种模式的好处在于,能使城区的社会管理工作,从多个区属的、独立的、封闭的管理系统,转型为区域的、互动的、开放的管理系统。目前,我们初步构建了具有静安特色的社会管理扁平化模式。
详细地说,&归口管理&解决了&谁来做&的问题,明确了条块之间、条条之间的工作职责。
用城管工作举例,过去区里有城管大队,街道有城管分队,街道城管分队说是双重管理,但实际上管理力度是&条&强&块&弱。而街道为做好市容管理工作还组建街道市容协管队,由街道指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多头管理、职责不清、效率不高。经过梳理以后,我们明确城管工作职责全部归城管大队。相应的,街道分队、市容协管队也统一归城管大队管理。这样一来,区城管大队在业务工作上就可以&一管到底&。街道和居委会不再承担具体的城管工作,而是发动社会和居民来评头论足,来考核和监督城管工作。
&扁平运作&解决的是&怎么做&的问题,主要目的就是通过纵向压缩、横向打通,完善工作运行的机制,提高工作的效能。在这里,我们提出行政执法和专业管理部门&执法联动&的概念。通过搭建区一级的综合管理平台,对一些涉及多个部门、工作推进难度较大的工作,由区领导确定牵头部门,统一协调其他部门,共同推动解决。在处置问题的过程中,如果牵头部门协调不了,就上移一级,由区分管领导来牵头协调。在这个层面上,所有相关的职能部门,不管是不是由这个牵头的区领导分管,都必须听指挥。如果政府还是处置不了,就继续上移,由区委协调各方力量来解决。
(来源:东方网 选稿:袁松禄)
东方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复制及建立镜象静安区“美丽家园”建设解决百姓烦恼
(原标题:静安区“美丽家园”建设解决百姓烦恼)
编者按:去年下半年以来,静安区集全区之力推进“美丽家园”建设。同时,与“补短板、破难题”相结合,紧盯住宅小区中的“老大难”问题不放,真正取信于民;与贯彻落实市委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1+6”文件精神相结合,使基层增活力、让群众得实惠;与“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相结合,发动全区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结对联系居民区,转变工作作风。
今天劳动报报道的就是“美丽家园”建设中的一个真实故事。
据《劳动报》报道,家住长乐路680号二楼后间仅5.6平方米的张阿婆,自从去年小区大修工程完成后,心情好到一直合不拢嘴(见图),因为大修工程帮她“圆了一个跨世纪的梦”—告别每天倒马桶的日子。由于91岁的老伴曾中风脑梗、行动不便,加上蜗居小屋,张阿婆告别马桶的心情比谁都迫切,用上抽水马桶解决了老夫妻俩“这辈子最烦心的一件事”。
据悉,静安区自去年推进“美丽家园”建设以来,有数十万像张阿婆这样的居民获得了实惠,提升了居住品质。
黄金地段竟天天倒马桶
古柏居民区位于静安区的最南面,虽地处市中心黄金地段,但小区长乐路沿线614弄、638弄、660弄、682弄和襄阳北路44弄的607户人家、近2000居民,一直过着每天倒马桶的日子。去年4月,静安区决定对这片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地区进行大修改造,抽水马桶安装项目也被列入工程,费用全部由政府承担。
万事开头难。“居民开始对改造工程不是很理解,以为和以前的大修没什么两样,‘大修就是做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之类的话也时有所闻。”古柏居委会主任汤永珍告诉记者。为了让居民直观地了解大修工程和马桶改造项目,长乐路682弄29号楼被选为样板楼。工程方考虑到老房子的结构特点,特地选用了外观小巧的后出水型号的抽水马桶,并配备陶瓷托盘,整个马桶仅占地0.6平方米。一些原先有顾虑的居民在参观了样板房后,态度有了180度的大转变—从最初的抵制大修工程到后来逢人就称这次大修真的和以前不一样了。汤永珍说,样板房后我们听到的最多的话是“怎么还没轮到我们家,我们东西都已经清理干净了,就等你们进门”、“可不可以先做我们这里啊”等等。
居民笑称像是做梦一样
尽管居民有了强烈的愿望,但在马桶安装的实际推进中却远非一帆风顺。古柏居民区党总支书记翁小玲对记者解释道,一是由于80年的老房子先天不足,房屋结构让管道的走向、冲水的声响都成为障碍;二是利益冲突,一些邻居几十年的积怨由此爆发;三是受制于住房条件,往往是楼上马桶的位置对上楼下饭桌或床的位置。可谓矛盾重重。
对此,居委会11名工作人员全体上阵,每天现场办公。面对激烈矛盾,第一招对策是先易后难,缩小包围圈;第二招对策是各个击破,背靠背做思想工作;第三招对策是将心比心,因地制宜设计最完美的管道线路。
最终,历时近7个月共200天的大修工程在去年11月圆满收官,496户居民实实在在地尝到了甜头。“说白了,不是我们居委干部本事大,而是我们的付出和耐心感动了居民。像682弄23号一户居民的马桶安装,曾因管道排线遭到楼内所有住户反对。我们10多次上门,前后历经3个月的思想工作,最终帮助居民圆梦。”翁小玲说。
面对记者,在此住了七八十年的居民李树春笑称“能在有生之年用上抽水马桶,这是我们每天都在想、但又想都不敢想的事,真像是做梦一样”。有居民悄悄告诉记者,原来小区20平方米房间的月租金是1800元,现在有了抽水马桶,一下子窜到3000元了。
居委会不再到处“救火”
据悉,古柏小区的大修和马桶改造工程是静安区“美丽家园”建设的一个缩影。这项去年投入5亿元专项资金的惠民工程聚焦于居民区房屋基础设施老化缺失、物业服务水平偏低和违法经营等“五违”现象,旨在整治各类顽症、提升居住品质和增强基层活力。对此,南京西路街道副主任沈伟对记者说,“以前居民区干部反映,他们的很多精力都是被张家漏水、李家停电、王家门前积水等问题所牵扯,而这些都是专业性很强、属于政府职责的房屋问题,他们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自从推进‘美丽家园’建设以来,像马桶安装等一批群众住房方面的‘急难愁’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这一‘减负’可以让居委会腾出更多时间,集中更多精力做好发动群众、服务群众工作。”
“下一步,将实现‘美丽家园’建设全覆盖。”静安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区所有785个住宅小区将全面推进,努力打造“美丽家园”升级版,并且“美丽家园”将从小区向楼组和街区两端延伸,从而实现静安区建设“美丽城区”目标。
作者:陈烺
本文来源:东方网
责任编辑:黄欢_NN1650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静安区政府网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