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9月份去台湾交换生的交换生,不知道从台州...

我将在九月中旬去台湾作为交换生一学期,希望问一些有建设性的问题.-中国学网-中国IT综合门户网站
> 我将在九月中旬去台湾作为交换生一学期,希望问一些有建设性的问题.
我将在九月中旬去台湾作为交换生一学期,希望问一些有建设性的问题.
转载 编辑:李强
为了帮助网友解决“我将在九月中旬去台湾作为交换生一学期,希”相关的问题,中国学网通过互联网对“我将在九月中旬去台湾作为交换生一学期,希”相关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整理,用户详细问题包括:RT,我想知道:我将在九月中旬去台湾作为交换生一学期,希望问一些有建设性的问题.,具体解决方案如下:解决方案1:我去的是国立台中教育大学,那里九月至2月天气温度是多少(还有穿什么衣服),物价是多少(尤其日常用品详细些),带电器多少瓦数才能使用,是否要自带被褥,交通是否便捷,怎么样才能和家乡取得手机联系(就是用当地电话卡还是自带家乡卡),还有列举几个台湾名胜古迹及游乐场.拜托了.解决方案2:九月~十二月大概都有 30度上下 一二月会冷一点,不过也有二十度以上 物价嘛... 那附近吃饭(自助餐)大约 rmb15 左右(一餐) 台湾的电器瓦数都是 110V 的 交换学生是住校吧? 被子不用带,有需要去那边再买 台中的交通不是很方便,外出的最佳交通工具是机车,看有没有同学带你去玩比较快。台湾打中国的手机费用不贵,不要买电话卡... 买的到电话卡,不一定找的到公共电话,用 skype 拨号很便宜的 台中的名胜喔...大多要开车才能到喔!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学网: []
用户还关注要去台湾做交换生 不知道以下哪些学校比较好,我是学艺术的视觉传达专业。_百度知道
要去台湾做交换生 不知道以下哪些学校比较好,我是学艺术的视觉传达专业。
1.台北城市科技2.台湾同3.修科技4.科技(台湾)求推荐
我有更好的答案
建议去大同大学,不单只是它有在台北市区内和靠近捷运(地铁)圆山站的优势,连学生素质也远比其他三校科技类的大学好.大同大学是老牌的私立大学,以工学起家,有相关的工业设计学系,在台湾也知名度不错,最近才拿到德国红点设计奖.整体类似非211的重本院校.
台北城市科技大学是最爱改名的私立科大,前身为光武工专、光武技术学院、北台科学技术学院、北台湾科学技术学院,是工学起家的学校,整体类似三本院校.正修科技大学也是工学起家的科技大学,整体类似尾段的二本公办院校,中国科技大学以商学起家,台北校区不错,可相当於二本公办院校,但新竹校区落差很大,类似三本.
大同大学:位於台北市中山区,大同前身为大同工学院,为大同企业所创办,以工科起家,学校整体上来说偏向工学,商学很少,工学还算可以.近来名声算是有...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视觉传达专业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热门日志推荐
人人最热标签
分享这篇日志的人常去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
请输入手机号,完成注册
请输入验证码
密码必须由6-20个字符组成
下载人人客户端
品评校花校草,体验校园广场推荐到广播
23906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纪念百货)
(文雅的球小菊)
(哆啦A梦不是梦EI)
第三方登录:去台湾的大学当交换生怎么样?
我是东北大学(985)的大一学生,软件工程。学校有个交换生项目,大二上走,学费全免,学校有:东华大学,嘉义大学,义守大学,云林科技大学
我有出国的意愿,现在的专业课已经是英国请来的外教上的。不知道交换好不好。对以后的出国,工作有什么影响。。大家给我点建议吧,拜托了,事情比较急,明天就要截止报名了。
另外,我是福建福州人,会的是福州话不是闽南语。
按投票排序
問題中的幾個大學,都不是太好的大學,地點非常偏僻。要知道,「島國」,如日本、英國,都有一個特色,全島的特色會集中在首都附近,台灣也是,超過一大半的人口,還有各種資源都集中在台北。像嘉義市,可能人口連太原市人口的十分之一都不到。到這些地方讀書,想要體驗「有趣」的生活,我覺得是有些困難的。但,台灣大學一般資質相對平均,好老師也多非一校專有,我幾個同學在大學任教的,有在台北的台大,但,每週也會抽空到花東,或是嘉南這種地方,在較新較不出名的大學兼課,所以,請放心,在學習上我覺得是不用擔心的。更重要的前題是,你已經說了,你們學校的交換學生項目,學費全免。所以,我認為你根本不用考慮,歡迎到台灣來吧。到台灣來作客。多些像你這樣的學子,也會多些人,真正理解海峽對岸的同胞呢。你去了,相對著,有些一位台灣學生要到你們學校,也會有一位台灣的年輕人,因而更加理解大陸呀。誠然美事。
我曾经申请过台湾清华大学交流,但最后选择了去欧洲交流,在这比较下各个不同地区大学交流吧主要的交流国家有美国,欧洲,台湾,香港和新加坡,然后我个人比较了解的是欧洲香港和台湾欧洲的交流的优点有:一般会提供一份奖学金,所以会省一点钱,欧洲假期非常多,很适合在欧洲旅游,而且我一直以为欧洲是最适合旅游的地方,因为欧洲富有不同的人文景观公共交通发达,而且欧洲的签证能够在各个国家之间无障碍的往来。香港交流的优点是:至少仍然是一个说中文的地方,很多东西跟大陆差的并不远,而且香港的大学在学术上是很受美国大学认可的,在香港的交流经历会对申请美国大学是一个加分项,而台湾欧洲就没香港这么能够加分。美国交流的优点是:申请方便,我有很多想出国的同学都是通过大三大四到美国交流的一个学期四处套磁(就是直接去找教授面对面套磁)的方法去到MIT,CIT的,而且美国交流还有好处是,甚至可以直接留在那里(就是直接找到工作,签下工作签证,当然需要有很强工作能力,认识一个强人DD就是直接在那里找了微软的实习),但美国的交流缺点是:很费钱,比欧洲贵一倍左右。台湾交流的主要好处是:1.台湾给分会给的很宽厚,当年跟我同届一个EE的学生靠着台湾去刷了一个学期的绩点,刷到了4.85(满分5)这样的bt绩点。2. 台湾的学生厚待大陆学生,有一个同学去台湾轮流去台湾同学家里住,然后环游台湾,人家都抢着让他去家里住,真是很羡慕,大概是因为前几年大陆交换生不多的原因吧。3.省钱,台湾的花费比香港新加坡和美国都要少。有机会尽量出去交流吧,会对很多东西又好处的。
我大三在义守大学做过交换学生。首先,这几个学校平心而论都不是特别出彩的学校,包括义大,是民办学校,但学校硬件配置不错,老板比较有钱也肯花钱。第二,去台湾我觉得主要是一种体验吧。现在毕业工作了,台湾四个月的学习生活仍是我美好的回忆,一点不后悔过去。还有很多已经出国的朋友大家都很怀念台湾的时光。第三,去了比较有机会了解我们现在的生活,一些传统的观念可能会被颠覆,看待一些河蟹的事情会更理性吧。支持你去。选个好城市吧,学校都差不多。义大在高雄,去哪交通都很方便!第一次在知乎写这么多,大家加分鼓励一下吧~
1、来的话,主要是体验,一个学期也很难让你实现什么飞跃。2、你会福州话还是闽南语都没关系,讲普通话就够了。3、你想出国还是工作应该都没什么影响,至少它不会是扣分的项目。
目前坐标台湾,同是大陆交换生!现在在高雄西子湾。首先就学校而言,问题中所提到的几所大学都不是特别好,对我个人而言,出去交流交换还是要选择大致在同一档次或者更高档次的大学。毕竟大家以交流为目的,学术交流是很大一方面!我现在身边的情况来说,如果是理工科同学,不论是本科生研究生,到达台湾之后的学习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我本人现在本科在读学工科,来台湾之前觉得课程应该蛮容易通过。来到台湾之后发现也不是那么好修。原因:1、台湾大学所用教材几乎都是原版英文教材,个别老师用自编讲义,但也全部英文!这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困扰,因为在大陆时候几乎很少接触专业英文,自身修养不够,但经过快四个月的训练之后,觉得这也是个不小的收获!2、实验课上屡屡被震惊!!首先理工科实验设施超级棒,我第一次觉得做试验不是比着讲义画个瓢!同学们跑数据、分析数据相当好! !像我在大陆几乎用不上Matlab,在这边同学们几乎都会!惭愧中。。。3、如果真要到台湾来,大部分交换生心里同样抱着来游览一下宝岛山水和各地风土人情的心理,这样必须在出行游玩和学术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如果你的课程又不是很难pass,学术目的又不是那么强烈,非常想对台湾来个深度了解,来一趟又何妨?收获很多!对以后出国也有好处!来到台湾之后发现和自己想象的大不一样!!!相信我回大陆之后自身也会有深刻的改变!
这么说吧 去哪个学校根本不是问题 重要的走出去看看有什么不同 太宝贵的经验 看世界比呆破校园里有意思多了 那点破课本哪学不了
在知乎上为数不多的有把握回答的问题~一定要来好好答一记~
意识流长文预警!渣画质多图预警!(私货预警。。。)
PS:我是差不多接近4年前去的台湾,回来之后虽然也一直跟那边小伙伴在FB上有联系,不过毕竟无法身临其境,所以其中一些关于学习/生活方面的小TIPS基本是基于记忆中的印象,不一定适合现在的情况,仅供参考啦。————————————————正文——————————————————
时间:日-日
交换学校:台湾国立清华大学(NTHU)人文社会学院学士班。(同班有一个叫陈为廷的,关心湾湾的同学应该没有不知道的他的吧,话说他本人给我的感觉完全是另一个样子Orz)
虽然只是4个月稍多一点的时间,却有幸在台湾经历了一次与我个人算得上重塑价值观的变化,独特而美丽的台湾,让我在这短短不足半年的交换生生涯中看见了太多,思考了太多,也震撼了太多。一、抵达:
着陆之前,在飞机上便有亲切礼貌的日本空姐(我们搭乘的航班终到站是大阪)请我们填了一份“入境登记表”。当时大二的我,虽然于政治、于两岸之事懵懵懂懂,却意识到了自己似乎是被当做“歪果仁”对待的,与多年所受教育的冲突令我不禁心生疑窦。《入境表》最后一句话是“Welcome to ROC(Taiwan)”。当时的我不会想到,这样一个小小的括号,竟然在后来看所看的纪录片中演绎为一位台湾留学生催人泪下的故事,为了我的水表还是不提了吧。。。降落桃园机场时正是傍晚,暮色下对面候机大厅正面的青T白R旗格外显眼。我们一行五人都是一阵激动,我也是一阵兴奋,有种从小在影视作品中被反复渲染的意象终于要一睹其阵容的紧张感。终于到台湾了。
下机后为了搭到清大的接驳车,从第一航站楼拎着沉重的行李苦苦辗转至第二航站,过程虽然辛苦,但也是第一次领略了台湾服务业者们的热情和有礼。终于到了第二航站,一边急着找清大来接的同学,一边对着大厅正中悬挂的“中华民国,精彩100”巨画狂拍(下图中蓝布,原谅我当时手机不羁放纵画质低T T)。
(说到这点,真心觉得我们去台湾交换的时机很幸运,民国百年庆典、台湾地区“总统”daxuan,亲眼目睹这两件大事还是挺幸运的,无删节版《那些年》什么的可以说相形见绌了)很快通过问询处找到了清大当日来接我们的两位同学,一男一女,二人答疑解惑十分热情。对于我提出的“学生证名字不对”这样一个显然不该问接待同学的问题,男生也表示愿替我咨询,后来还真的有回音,想来颇令人感动。
当时在机场的似乎还有人大去的交换生,不过当时大家刚到一个陌生环境都有些拘谨,也就没顾得上交谈。一上巴士立刻就被其内部的“豪华”所震撼,不过后来坐了太多次城际巴士,特别是神奇的aloha(阿罗哈客运)之后,才意识到第一次坐的巴士也不过尔尔。当时其内部色彩之艳丽,灯光之绚烂给我留下极深印象。后来才慢慢意识到这种艳丽到有些浮夸的风格,在台湾的公共设施中也属于一种特色(比如五彩斑斓的工程车辆)。渣画质,图文完全不符:
辗转来到了学校,因为夜幕已降所以我的“清华初印象”便在漆黑中完成了。依稀记得停车后一群陆生在黑暗中拎着沉重的行李跋涉在陌生的校园,特别是在爬清大鼎鼎有名的“二一坡”(“二一”者被退学也,“当掉”者挂科也),简直有种爬雪山过草地解放水深火热同胞即视感2333二、入住:
激发我爬上“二一坡”的最大动力,应该是夜色中依稀可见的无数空调室外机吧。天知道当年的我被还没有空调的P大虐的有多惨。当从空调带来的幸福中苏醒过来,眼前的景象还是让期望值不高的我傻眼了:空荡荡的床板上空无一物。人生地不熟,只好花大血本去物不美价不廉的学校超市搬回全套床上用品和日用品,这些东西都不便宜,具体多少钱记不住了,至少两千台币以上吧。当时似乎听交换生联络员提过可以借用原来的交换学生遗留的床上用品,不过远水救不了近渴,加上别人用过的确实感觉有点恶心,我和大多数陆生都没考虑这个选项。
当晚安顿好之后去学校对面著名的清大夜市,简称“清夜”闲逛之后,我们立刻就后悔了:要早知道夜市里有“十元店”,东西能便宜这么多,谁还会在校园超市里花那么多冤枉钱?!所以,后面去交换的同学可以吸取这个教训,这些“大件”还是出门逛逛再买比较好。晒一张十元店外景:应该说这样的店的存在在台湾有着特别的意义。台湾地区的零售业目前已基本上是极其发达和网络化的7—ELEVEN和全家的天下,传统零售店已经寥寥无几。这些是我后来在经济社会学的课上,特别是读了《血汗超商》这本书之后才慢慢意识到的。所幸711和全家似乎还没有太多床上用品和五金之类的销售,因而类似这样的十元店还有艰难生存的空间。三、通讯:
说说手机的问题。台湾比较重要的移动运营商,据我所知主要是中华电信和台湾大哥大两家。当时据台湾同学介绍,中华电信网络更稳定覆盖更广。但作为交换生的我们只能办中华电信的临时卡,费用颇高,且移动网络需要额外交很高费用才能开通。但因为主要旅游景点,地铁站内甚至很多普通街区都是公共wifi覆盖。其中最主要的是itaiwan和tpefree两个,前者遍及全岛,而后者主要限于“大台北”地区,都是在网上免费注册即可开通并免费使用,不得不说还是比CMCC或者ChinaUnicom略胜一筹的。去交换的同学大可不必为上网犯愁。有趣的是,刚开始颇有些不适应中华电信的“人性化”,每次通话之后必有话费余额提示信息,迅速消耗的余额总是每次看的人心惊。四、美食:
说到台湾,小吃恐怕是个永远绕不过去的话题。先说说夜市吧。我去过的夜市一共有台北师大夜市,淡江夜市,新竹清大夜市,台中逢甲夜市,台中一中街,台南花园夜市和接近垦丁的恒春夜市7处。九份因为去的时候是白天,无缘一睹它的“夜市”风采,至于著名的士林夜市则是一次偶然的机会错过了,只能路过而无缘得入。
抵校的当天就去了清大夜市。围绕一个天主教堂,一眼看不到头的“清夜”,第一眼就让我感觉到无限的亲切,仿佛回到了同样是数不尽的霓虹灯,吃不完的“不夜城”的南方故乡,与夜间荒凉寥落的帝都形成了鲜明反差。不过一头扎进去之后才领悟到“南橘北枳”的道理:夜市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啊!口味上的差异确实让我这个不算太嗜辣的西南人也有些接受不能。其他的夜市可谓大同小异,有几样经典小吃是共通的,其他的就各地各有特色了。下面仅仅就我个人的体验简要评(tu)价(cao)几项:
棺材板:咬破面皮制成的“棺材”便流出各种油,实在是油腻到有些难以下咽; 花枝丸:油炸食品,做的淡而无味,与大陆买的也口味也不接近;台湾烤肠:不搁辣椒面的烤肠就是耍流氓!不服你咬我啊~;大肠包小肠:逢甲夜市的号称最正宗,不过我吃起来觉得也就实在不过尔尔。
个人比较推荐的几样吃食(包括夜市与非夜市): 牛肉面:由49年赴台的众多大陆北方移民带去,面多料足,一坨一坨大肉块儿的满足感与康师傅坑爹牛肉面(无论实体店还是方便面)不可同日而语,汤也很够味儿,个人觉得在一个叫“关西”的小镇吃到的一家客家夫妇开的小店最为正宗;阿婆寿司:好吃就俩字儿。另外记得一定要就着味增汤吃。杏鲍菇:差不多每个夜市都会有,咸咸软软很好吃; 蚵(e)仔(a)面线:也是差不多有夜市处皆有,个人觉得完爆更出名的蚵仔煎,主要是相对不那么腻。据给我们讲生态学的教授透露,台湾最好的蚵仔在澎湖,东海岸的也算不错,西海岸特别是新竹附近的话建议不要吃当地的蚵仔做的任何东西。因为据当地人说,重金属污染能把小牡蛎都变绿了……鸡脚冻:冰凉爽口,肉而不腻,辣味、蒜味两种俱佳,对于重口味地区人民实在是无上佳品。新竹米粉:其实更像大陆的“粉丝”,当地人习惯地煮法在我看来口味略显清淡,炒的话口感和嚼劲还是很不错的。 松饼:在大陆吃过的松饼不多,所以确实不敢随便比较。不过在台湾去的每家松饼店似乎都各有特色,而著名的国立交大“小木屋”松饼电更是让人没话说,是我到现在都还时常想念的美味。(美中不足的是排队排到吐……)
ps:差点忘了所谓的“台湾手抓饼”。这是个相当容易引起误会的点。因为去了台湾才发现卖手抓饼的地方全叫“葱抓饼”,前面还无一例外冠以“天津”二字。我就想既然是天津小吃,回帝都还怕吃不到么,所以一直对其敬而远之,直到回来之后google一下才慢慢意识到神马“天津葱抓饼”根本就是传说中的“台湾手抓饼”啊!那酸爽岂是一句“后悔”所能概括的。
pps:以上评价完全不客观,只是基于个人口味的一己之见。不过综合同行的陆生观点,台湾的夜市和小吃足以令人耳目一新,不过要作为交换生在那里生活半年而又无法适应那儿的口味的话,新鲜感丧失之后感到的可能更多是乡愁吧。PO一张清大夜市入口的全景:五、出租车趣事:
说说在台湾搭“计程车”的几桩趣事吧。在台最后一个月时,我的口音已颇与本地人一般无二,因此也就动了心思想在出租车上冒充台湾人与司机闲聊。一方面不愿暴露自己作为“外人”的身份,另一方面也是想借此得到更有价值的信息。记得一次大概是在台北,赶去看《赛德克·巴莱(下)》的时候,司机见我频繁看表,知道我赶时间,于是便在忠孝东路一路飞奔,一路上还与冒充新竹“在地人”的我大侃台北与新竹等处道路的差异,溢于言表的自豪感让我想起帝都的出租车师傅。
又一次还是装台湾人,上车便被司机问所学专业,答曰社会学,于是问曰:“你说,为什么我们台湾的社会保障制度不能像北欧那样好?”我:@#¥%…&。心想这就是传说中的“三元买早餐,五元买豆干”吧,只好答以税收高低各有优劣等等,勉强搪塞过去,深恐言多必失,岂不丢人?
最后一次最富有戏剧性,是一个雨夜打车回清大校园,见司机竟然用车载电视在看《步步惊心》,惊问之,原来现在的台湾导演都只爱拍偶像剧而不愿拍古装剧,好古的老人们无奈,只好投奔革命,看起了咱们的《新三国》、《新水浒》甚至《步步惊心》一干神剧,不知算不算“饥不择食”。我暗自揣测他的政治立场,想试探一下,于是问他不久前大选投票给谁,不出意外,他果然是坚定的蓝营。他说(大意如此):“共识自然是要两边都能接受,蔡英文说“台湾共识”,也不知道究竟说些什么?大陆可能接受吗?还是九二共识才是真正的共识嘛。你看我很爱国,选举那天我车上都插满了国旗呢blablabla”听了太多“你们中国人”之类,耳朵都快起茧的我,自然对他的话十分受用,师傅也格外礼貌周到,我下车整理东西时一阵忙乱,他还一个劲儿地说“不要急,慢慢来”。
台湾的计程车司机,虽然有的很冷淡不会和我多聊,而有的就话很多很热情地说着说那,但“谢谢”和微笑却是他们共同习惯。就像我下计程车收拾东西时总能听到的那句“ 不着急,慢慢来”一样,简单却有着温暖的力量。六、日常娱乐:
在台湾看过几部电影,回想起来,其中的经历都还颇有意思,值得仔细说说。
《那些年》:虽然“双十节”那天因为睡过头只好和同学去看电影以示“庆祝”,不过当时先睹为快的我,丝毫没意识到这部片后来竟在对岸如此之火,实在令人大跌眼镜。
遗憾的是我手太慢,竟然没有把电影开头的片名拍下来,实在是一大败笔。九把刀这货确实借这片狠狠地火了一把,后来也曾在某处听人议论过,九把刀此举自爆隐私却不问现实中“沈佳宜”同意与否,对女方而言实在有些不妥。何况,后来在新竹的金马奖颁奖现场再次高呼沈佳宜原型的名字和“爱情宣言”,似乎一切又从电影、小说回到了现实,我有录音为证。我本人对这个故事印象平平,出于纪念和满足朋友的需求,后来还是从博客来买了原版小说和电影创作书送给挚友。《星空》:作为几米十多年的拥趸,被当时常常同行的小伙伴嘲笑幼稚之后,我只好一个人,看午夜12点的首映。在新竹火车站前的转盘下公交,按google map的指示穿过诚品店经过幽暗的小巷顺利穿越到大远百,这段“探险”之旅至今记忆犹新。好在福尔摩沙的治安实不负我,加之“合法旅店”大大的灯箱给我壮胆,总算能顺利到达远百楼下的电影院。《星空》讲述的是一个单纯到极致的所谓“初恋故事”,争吵破碎的家庭、敏感倔强、情窦初开的小女孩,同样家世悲惨的小男孩,在踏上一次短短的阿里山探险之旅之际,他们没有意识到彼此间暗生的情愫。“太美的承诺因为太年轻”,这样的爱情注定只能无疾而终,当多年后两人重逢在巴黎的拼图点,属于梵高的一片《星空》拼图可否完整两个人迟来多年的内心告白?我不知道答案,看完却怅惘久之,想起了自己的青梅竹马。《赛德克·巴莱》:其实比起《那些年》,我认为这才是当时在台湾最火最受关注的片子,只需看看当2011年的金马奖就知所言非虚。台湾版分上下部,上映时间相隔月余,长度也远超内地版。上下两部合起来讲述了一个几乎被台湾历史遗忘的故事——雾社事件。一直以为,这部片子的主题是对我来说毫无新意的“抗日”题材,所以一直拖到最后要下映时才把两部一块儿看了。虽然语言是赛德克语日语闽南话,没有一句我听得懂;虽然通篇被浓浓的血腥味儿笼罩,但都不妨碍不影响它带给我的震撼。
这里不得不说到台湾受日本文化影响之深。日治时代50年,对台湾究竟意味着什么?恐怕没人能说得明白。可是我看见的是日式风格的寿司、衣物乃至惯用语深刻影响着这里的民众,日剧在女生中风靡,日漫则在男生中受宠。他们引以为豪的是11年日本地震时台湾地区捐款为世界最多,而我去过的北投温泉及和服博物馆,也实在都太容易令人产生不经意间此身已在东瀛的错觉。从《赛德克巴莱》里似乎能看出一部分原因,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日本人在中国大陆确实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可对于台湾这个当时几无文明可言的殖民地,他们的作用相当复杂,残暴掠夺的另一面毕竟是第一批现代文明的传播者。因此台湾人这种对日本的感念,对日本文化的认同,不能说全无道理。两部《赛德克·巴莱》,留给我最深启迪的是这样一句话:“为实现梦想需要吞下许多遗憾”。
《我爱高跟鞋》:最后要说到纪录片。当时看过不少关于“中国制造”或是台湾代工业经验教训的片子,给我印象最深的一部叫“我爱高跟鞋”。清大校园放映前的宣传海报如下:
清大的老师时常邀请到台湾政界、学界甚至商界的知名人士来为学生举办讲座,而这些受邀的大佬们也大多欣然允诺,丝毫不摆架子,这一点常常令我们感到艳羡。《我爱高跟鞋》的导演是台湾知名的纪录片女导演贺照缇。这部作品从一个现代都市生活中所常见的物质形象——女性脚下所著的高跟鞋中,层层追溯其来源,在导演的足迹踏遍整个中国大陆的过程中,也一步步揭开了一个关于“中国制造”这一笼统符号背后,所隐含的整个生产链条和现代消费社会的逻辑。(社会学出身的我当时满脑子齐美尔= =)正如贺导在映后座谈中所指出,这部片最初的来源仅仅是关于我们每天穿在身上的各种衣物来源的好奇,在现在的国际市场中它们当然常常是made in china, 可是到底是在china的哪里,是谁、用怎样的方式做出来的,材料是从哪来的?这个简单的执果索因的过程,竟然再现了一个导演本人也完全不曾预料到的高跟鞋产业生产过程。
看完这部片后我一直在反思:“中国制造”究竟意味着什么?全球化的生产线、低薪资劳工的优势、甚至还伴随着一些我们对国家“经济奇迹”的自豪感?可是我似乎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中国制造”背后的那些创造者,他们的生活是怎样,他们都有着怎样的梦想,最光鲜亮丽的商品制造中是否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残忍细节。
我认为《我爱高跟鞋》是个关于愿望的故事,也是一个由美丽高跟鞋串起来的故事。这些养牛的农妇、工人、代工管理者和穿高跟鞋的纽约名媛,尽管他们的生活世界千差万别,但都有自己生活上的难处和小小的快乐。本片以他们的愿望为主轴,呈现出美丽高跟鞋背后的故事。似乎全球化对这个世界的巨大影响,就从这一双双小小的高跟鞋中显现出来。片中有女工的喜怒哀乐,也有台商作为代工者,和国际客户协商的现场;有纽约名媛的内心世界,也有屠牛场的残酷实境,这些主角的愿望,显示了他们生活处境上的差异性。整部电影在平静中潜伏巨大能量,犹如一首言简意深的诗篇。
最后还想推荐纪录片《好国,好民》,虽然深绿的观点我不敢苟同,但情感真挚,能自圆其说,确实不失为佳作。实在不便细说细节,请自行google。
( ps:作为长期旅游的交换生生活,除了电影,个人认为ktv也值得一试。我在台湾一共只去过两次ktv,价格均不算贵,自助餐却都实在过于丰盛。考虑到台湾的整体物价水准,ktv的消费确实令我们喜出望外,堪称穷学生的福音。对唱歌有热情钱包压力又大者不妨多去。唯一值得提醒的是,如果不懂注音符(台湾的拼音系统),在点中文歌时无法用小屏幕操作,只能要求服务员搬来厚如砖头的歌本一首首挑选。)七、小众景点:
在台湾呆久了,会对自己的安全越来越“放心”。之前我是绝不会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单独搭客运,去一个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有多远,路线也不甚了了的地方的。台湾却没有辜负我这份信任。周末或是平常没课时,常常随意搭上一辆大巴,沿着海岸公路一路行进,去到这个岛上一个个游客稀少的“处女地”。一开始自己还是有一丝紧张的,可是又伴随着一份强烈的嘚瑟感:“终于去了一个大陆客鲜少涉足之处,什么自由行简直弱爆了,7天的自由行背包客会来这里吗?”在以后许多次的旅行和“探险”中,这种混杂着虚荣的自豪和兴奋始终洋溢在我脑海中。聊聊一些有可能适合“文青”的小众景点吧:
中央研究院:大概没几个来北京旅游的会把中科院当成目的地之一吧,所以我把台湾的中研院也姑且算作“小众”景点。去中研院参观的机会说来有些凑巧。一个沿袭自国民政府时期,台湾最大的综合性学术研究机构,在官网上发出开放日的消息,于是我们有幸随着无数大、中学生和普通百姓就这样长驱直入,去体验一把。这并不是心血来潮之举,而是台湾年年如此的惯例。
其实中研院并不大,漫步于椰林和草坪间的感觉更像是在逛公园。在一些场馆中有免费配送的点心和茶水提供给听讲座的民众。历史控如我,自然不会错过胡适纪念馆、傅斯年纪念馆和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所之类。总之,目不暇接,大陆游客极少,值得一去。
基隆港:很脏很脏(按台湾的标准),主要是来源不明的油污,足以毁灭“美丽的基隆港”这句歌词引发的任何幻想;九份:咖啡店太多,不知道陈绮贞唱的到底是哪一家。真正的亮点应该算是那家阿柑姨芋圆,毕竟门口就悬挂着康熙来了的推荐作为招牌。需要注意的是,九份千万别白天去,把夜市当早市逛实在是人生一大悲剧。新竹:由于清大在新竹,是我的主要活动范围,多说两句。
竹科,即新竹科学院。与中关村真的并!不!像!依托清大、交大(没错,就是九把刀的母校),导致清大附近的店面基本也只有两种业务:手机&电脑(这点倒是挺像中关村,不知道盗版会不会少一些)。竹科位列世界著名电子产业园前几把交椅,孕育着台积电、htc、华硕等等耳熟能详的品牌。近水楼台,某门课老师曾组织全班参观,虽然只是浮光掠影听了一些解说之类,还是不得不叹服台湾的崛起确实是一个奇迹,例如二十四小时的产品通关服务就是一大奇招,它极大地促进了台湾电子产品的出口贸易。工作人员介绍,至今仍有大量大陆的政府官员和企业家来竹科取经。
个人认为,在新竹如果只吃一个小吃,一定不是城隍庙贡丸,而是交大小木屋松饼。每次去上课时我总会下意识地穿过清交小径直奔小木屋,排上很久的队拿到松饼,或是干脆拿了号等课间再来取,给允许过号再取的人性化管理点个赞。小木屋松饼口味甚多,我尝遍之后觉得各具特色,难分伯仲,难怪会在松饼遍地的台湾也赢得相当口碑。当然之后清大也推出了自己的“小木屋”,主打“心太软松饼”,即把珍珠奶茶的珍珠包在松饼之中。营销策略颇有创意,但因我走时这家刚开不久,最后竞争下来鹿死谁手就不知道啦。
在新竹如果还要再去一个地方的话,推荐新竹市影像博物馆(影博馆)。类似北京西直门的那个电影资料馆,那里也不时会有免费影展。运气奇好的我还在那撞上了金马奖颁奖礼。虽然一个闪失错过了许多大佬,不过能在场外用大屏幕看着大佬们,还是颇感激动。至于所谓“17英里海岸线”,我没去过不敢妄评,不过看看新竹我所参访过的河流,再对比东海岸的碧海蓝天,我还是得说一句在台湾绝对是游西岸不如游东岸。桃园:考gre时候去的,普通城市,基本没什么可看的。当然对果粉来说慈湖近在咫尺必然要去膜拜,可惜我不是。关西:这个小镇因牛肉面出名,和台湾同学一起骑行时,饥肠辘辘的我们到这里一饱口福,滋味终身难忘。龙潭:这个小镇依山而建,那家著名胡椒饼店很不错,骑行时沿着长长的下山道直抵饼店,驻足享受美食,那种幸福感难以言喻。莺歌:陶瓷老街颇具风味,很像北京的798艺术区,街上的阿婆寿司也是不容错过的选择。台中:东海大学:号称台湾最美校园,因为有高中同学当时在那交换,所以去过多次。个人感觉景致倒是一般,日式风格,乳制品很不错,教堂是标志性建筑,另外就是东海的晚会和敲钟仪式颇为热闹也很浪漫,当然人也不是一般的多。我们去的那天台中市长亲自到了现场,他亲民的表现和幽默诙谐的话语逗得全场忍俊不禁。清境农场:想去这里的主要原因是想寻找我最喜欢的一部台湾小说《槲寄生》中的场景“通往思念的阶梯”,可是最终算是失望而归。不过欧式风情的建筑,高山、草场、夕阳、羊群的景色还是令人留恋的。
逢甲夜市:堪称全台出名的夜市,在中台湾尤其首屈一指,人也是出奇得多,仅次于它的是台中的另一大也是“一中街”。逢甲夜市出入时人很多,走一段之后会豁然开朗,之后再绕绕又会再次被拥入人流中。真不知这样的环境下面对着它的逢甲大学,学生们是如何静心学习的。国立台湾美术馆,这个真心一般,除了一种布袋明信片很特别,就是明信片可以剪下折成动物形状,再填入棉花便可成为布偶。喜欢寄明信片的同学不妨一去。
如果喜爱欣赏自然风光的同学,一定要到东海岸的宜兰、花莲、台东等地仔细游览。且不必说太鲁阁国家公园的奇山异水,云雾缭绕的花东纵谷,单是花莲七星潭沙滩的开阔澄澈,白浪逐沙而又游人几系的海滩,便胜却大陆或是台湾西海岸无数过度开发的所谓“著名海滩”。下面是我所拍摄的一张七星潭。空旷无人,海天一色。
至于阿里山和日月潭,虽然是大陆游客魂牵梦萦的必去景点,但对我来说却实在景色不过尔尔,太过人声鼎沸了。因此恕我也就不在此一一赘述了,有兴趣有机会的同学自己去圆梦一次便可。八、民风民情:
大概没有几个人会想到,台北的几乎每一条街道,无论大街小巷,都是按大陆的省份和城市命名,而且街道所处方位也基本与实际地理方位吻合:敦煌街、重庆路、贵阳路……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引人无限遐想。我初到台北时也颇感惊讶和亲切,直到读了龙应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个中缘由才恍然大悟。而在台湾那些国立大学名字上,清华大学、交通大学、暨南大学等等,是不是同样似曾相识呢?两岸,实在有着割不断的联系。
说到台湾人的热情,我想这是到过台湾,特别是和当地人有较多接触的大陆人一致的体会。每次出远门总会遇到的热情指点迷津的路人;我们骑车抵达一个小镇上无处歇脚时去投奔,给了我们莫大帮助的教堂和牧师们;在金瓜石,听到我们一群大陆学生想去看黄金博物馆却不知如何前往时,欣然放下手边的生意,驱车载我们前去的零售店主。这些温暖的回忆总使我怀念起这个温暖善意的岛。
而其中尤其令人怀念的,便是那些可爱的台湾同学们了。虽然因为两岸长期的隔绝,刚开始我们彼此间都有一些误解甚至偏见,还在和一位台湾女生聊天的过程中闹过不少笑话。但很快,相似的年龄、经历和文化背景,是我与许多台湾同学成为了好友,并深切感受了他们的真诚和热情:“自由与行动”这门课上,我曾与数位台湾同学结伴骑自行车漫游北台湾两天一夜,一路上虽条件艰苦大家却欢声笑语不断,相互鼓励打气,谈人生聊理想,在和煦的秋阳下定格了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一位台湾同学总是很热情地为我推荐如何使用学校资源、带我们去台北101的跨年晚会,还向我们推荐了一家很“小众”但味道极佳的西餐店。凡此总总,不一而足,我到现在还常常想念他们,虽不能经常联系,却也在聊天时常邀请他们来大陆做客。
说几个我时常想念的,关于台湾的“温暖小细节”吧:
温暖的小细节一:台湾的奶茶文化真是异常发达,我的“基础英文写作”课老师期末结课时请全班喝珍珠奶茶。去茶饮店点喝的,店员总会问你“甜度冰块”,一开始没听明白也不知如何最合适,后来慢慢摸索出最适合自己的选项是“去冰微(二声)糖”。这种关注顾客需求的方式只是服务业的一个侧面而已,还有就是在每家店消费之后都必能听到的 “谢谢”,而入乡随俗的我们也会习惯的回以谢意。刚回来时再也听不到服务业者的“谢谢”,看不到挂在脸上的笑意,而自己保留的说“谢谢”习惯也无人回应时,心理上确有不大不小的落差。这可以算是我回大陆之后最不能适应的一点。关于有人说台湾服务业者这种殷勤是“装出来的”,是假热情。我不敢苟同。服务业本来就是一个应该以让顾客满意为依归的行业,而实际上台湾的服务业者和生意人他们的真诚与否与说“谢谢”并没多大关系。直到现在,每当点餐或是买东西时,我总是会怀念台湾服务业者的温情和敬业。
温暖的小细节之二:关于发票,刚去的时候看见“随手捐发票,救救老弱残”的标语和集票筒不知何故,后来才知道统一发票是可以中奖的,而且运气好的话奖额可以相当大(好几位大陆交换生都有幸中奖,没有收集的我那是相当后悔啊~)因此你捐发票给残障人士,就相当于给了他们一个很大的中奖机会。从心理上说,也省去了很多人不愿直接捐钱做慈善的尴尬。温暖的小细节之三:印象很深的是公车上发现的“下车铃”,在每个座位上都可以轻松一按提醒司机自己要在下站下车,既避免了大声疾呼的喧闹,也避免了逢站必停的低效。在我看来,这些小小的细节正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成熟和温度。
去台湾做交换生,和那边的同学交朋友,至今仍是为我人生中不时含笑回想的美妙经历。
這幾個大學在台灣,都不怎麼樣。排名台灣中後段,地點很偏僻的地區 (當然以中國思維來看,離台北幾個主要都市都不算太遠,車程最多三小時)。如果你只是要體驗台灣的文化,嘗試外地讀書的機會,那麼學校的軟硬體對你來說應該不是太重要,但是我自己是在台灣念書的,這幾間真的不推薦。
一个人见识多了,心灵上得到了升华。这个是最重要的,专业技能只是你生存的手段。生活是多个方面的。
挺好的 我在那交到了台湾女友 嗯 感情很好 准备毕业就登记
我写些经历在这吧之前在高雄交换,真想念。那里有永远的蓝天,就算是1月也不冷。但是我听见室友和男朋友打电话说“19度馁,冷死啦!”哈哈哈哈哈哈高雄人真可爱。人台大毕业、巴黎留学回来的法文老师,爱笑。和她在学校旁Pasadena二楼吃意大利面。至今仍记得那天从临街的窗户照射进来的,美丽的阳光。欧洲留学十年的艺术史教授,耐心地听着我的梦想和困惑。双十节春运般拥挤的火车站里,火车晚点,让我先上的男生,后来成了我的男朋友。他又man又温柔。带我去很多地方吃好吃的(XDD)。如果我那个假期我没有一个人去台中旅行呢?如果你撘了之前那辆火车呢(你的可以搭的那种火车叫什么来着)?如果我等火车时(只买到站票)没有站在你旁边呢?我们的相遇真是不可思议啊:))
嗯,我要记得时常感恩。 如今异地 只能视讯了嘤嘤嘤 TAT 旅行从前喜欢周杰伦的时候,读席慕蓉三毛龙应台余光中的时候,看侯孝贤杨德昌电影的时候。我怎么能想到,有这么一天,我能够来到这里。真神奇。和朋友搭捷运去西子湾,看日落去垦丁浮潜。躺在沙滩上看日落去台南吃吃吃。到海边看日落到淡水看日落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下次再写攻略(逃走)去台北,沿着淡水河-基隆河骑脚踏车。在爱河旁散步。那一天的晚风呵!买买买日料比大陆便宜太多了& & cp值(性价比)超高啊真想天天吃啊啊啊啊 诚品折扣少 二手书店真的是 好棒棒!高雄、台中有茉莉二手书店,台北在台大附近一大堆。好喜欢台大啊打滚若想比旅游更深入一点体验他们的生活 大陆居民恐怕只能做交换生咯。真希望在世界各地都生活一段时间。读研想要去欧洲;))2015.10 重写 作为认识一周年的礼物送给你。阿澤。
我是你学长,还是去看看吧!就一学期了解一下台湾风情,我有认识的咱们学校大三的在台湾交流,要不你联系一下
说实在,我羡慕有这样的机会。风土人情,你的经历就是最好的收获。
我在义守大学做过交换生,而且学的也是软件工程专业。那里的授课水平一般,教的东西也都比较简单,所以学业上对你帮助不大。虽然课本讲义都是英文的,但是老师还是用中文教学。不过体验不同生活的话,那里非常好,没有语言障碍,会是一段难忘的经历。
几个学校貌似都是私立的?台湾大学有公立、私立之分,一般公立比私立好。义守据说是土豪学校……反正去就是玩的,学校好坏也就那么一回事。还有,去台湾交换据说会影响进入涉密国家机关。如果有进入这方面机关的意向,就要慎重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去台湾交换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