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金华浦江公司扶农优惠政策有哪些?

您当前的位置:
政策扶持 宣传引路 培训促进
人力社保局力推“一村一品”农村电商
  近日,全县首家乡镇农村电商创业指导室在檀溪镇挂牌成立,标志着人力社保局创建“一村一品”农村电商创业孵化项目正式启动。
  檀溪镇拥有潘周家“一根面”、檀溪红豆糕、番薯粉丝等特色农产品资源。新近成立的创业指导室有15个培训机位,具有“培训―实践―创业”一体化的创业服务功能。根据规划,人力社保部门将遵循“就近培训”原则,以点带面,广泛推动镇级乃至村级的创业指导室建设,力争到2016年完成全县15个乡镇(街道)及部分特色中心村的创业指导室设立工作。
  为扶持“一村一品”农村电商,人力社保局对经认证的电商企业给予免费提供创业经营场地、免费提供台式电脑等“八免”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在校或毕业3年内的大学生电商创业者,给予5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助。积极整合落实好社会保险补贴、就业补助、农村人员创业补助等政策,对农村电商小微企业招用应届高校毕业生的,给予1年的社会保险补贴和劳动期限内不低于2000元的就业补助。
  “以往我们走得都是传统的销售方式,现在通过网络销售,可以销往全国各地,而且价格翻了好几番……”在宣传引导上,人力社保局整合我县电商的成功创业事迹,邀请创业主人公现场分享,深入镇村进行巡回宣讲。在此基础上,该局还通过举办电商人才专项招聘会,推介创业项目、宣讲典型案例,引导高校毕业生通过农村电商实现创业。同时还依托县创业指导中心、浦江职技校、县委党校、电商协会等培训平台,积极开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和培训,为他们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
  人力社保局除了内促“一村一品”农村电商外,还竭力引入“外智”。经过多次对接,该局成功与省人力社保厅达成全方位支持我县农村电商发展协议。根据协议,省人力社保厅对我县的农村电商特设“便捷通道”,一方面,邀请专业高端型电商师资前来我县开展创业培训、农产品销售服务、仓储物流、O2O农村消费服务等一系列培训;另一方面,全力支持我县打造一批农村电商品牌,对于我县已有一定知名度和规模的品牌,优先推荐进入省级创业库。
版权所有:浦江县新闻传媒中心
地址:浦江县环城东路61号 邮编:
浙ICP备:号-1浦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兑现2016年度浦江县现代农业发展扶持政策的通知
索 引 号:
内容分类:
县府办文件
文件编号:
浦政办发〔2018〕22号
公开日期:
浦政办发〔2018〕22号
浦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兑现2016年度浦江县现代农业发展
扶持政策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政府各部门:
根据《浦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浦江县扶持现代农业发展实施意见的通知》(浦政办〔2015〕70号)文件精神,2016年度县现代农业发展扶持项目经业主申报、乡镇(街道)验收、职能部门抽验、报纸公示等环节,共计补助资金6979716元,现按政策予以兑现。请县财政部门及时将补助资金拨付到有关乡镇、街道和相关单位,各乡镇、街道及时足额拨付给相关单位和个人。
附件:1.2016年度县现代农业发展扶持资金分单位汇总表
2.2016年度县现代农业发展扶持项目补助明细清单
浦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2018年2月14日
公开方式:
公开时限:
发布单位:
发布科室:
县市区网站
全国政府网站
浙江政府网站
县政府部门网站
乡镇街道网站
浙江省浦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邮编:322200
信箱:master@pj.gov.cn
网址:http://www.pj.gov.cn浦江(浙江·金华8)
我的图书馆
浦江(浙江·金华8)
浦江(浙江·金华8)      浦江地处浙江省中部,金华市北缘,南与义乌、兰溪接壤,北接桐庐,西靠建德,东傍诸暨。全县辖7镇5乡3街道,19个居委会,409个行政村,总人口为38.07万人,总面积915.35平方公里。境内山川秀丽,风景优美,浦江还是远近闻名的“毓秀之区”、“休闲之地”。山水生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有国家AAAA级景区仙华山和今年开发的白石湾、宝掌幽谷、神丽峡、通济湖等;有同食共居十五世的郑宅“江南第一家”;有中国长江下游迹东南沿海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新石器遗址、最早的稻作遗存地、浙江文明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上山文化遗址”。  浦江因境内有浦阳江而得名,古称丰安,东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建县,吴越天宝三年(公元910年)更名为浦江县沿用至今。浦江文风鼎盛,人才辈出,以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清初东渡誉为日本篆刻之父东皋心越最著,是“中国书画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浦江工业产业众多,其中水晶、挂锁分别以7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而成为全国最大的产品集散加工地,有“水晶之乡”、“挂锁中心”“绗缝家纺名城”之誉。    一、风景篇1、仙华山风景旅游区   国家4A级景区仙华山位于浦江县城北2公里处,以“奇、险、旷、幽”称誉江南,有奇峰24座,怪石异洞14个,大小景点120多处。山上奇峰皆灵秀动人,在山颠突兀耸立,直插云天,且斑斓的崤岩间常有云雾升腾缭绕,缥缈若蓬莱。明代刘伯温诗云:“仙华杰出最怪异,望之如云浮太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称之为“天地间秀绝之区”。最高峰少女峰,海拔720.8米历来有江南“第一峰”之称,相传“七仙女”在此下凡、轩辕黄帝少女元修于此修炼得到升天。历代多有儒、道、释三家名流共处仙峰,结庐修真,堪称中华文化之奇胜。  (1)仙华峰林:峰林仙华山景区以奇秀的山巅峰林为胜,在海拔600米以上的山巅约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聚集着约50~100米的耸峭石峰21座,千姿百态。它崛起于1.5亿年前的中生代,由于燕山运动强烈的断裂挤压和火山活动,县境内发生大规模断裂错动而形成。元朝诗人吴莱(,浦江人)称其为“如芙蓉翠莲,如彩凤腾霄”;明代开国文臣宋濂谓其“仙华拔地而起,奇形伟观,如旌旗,如宝莲花,如铁马临关”;明初文学家刘伯温咏仙华山诗称“仙华杰出最怪异,望之如云浮太空。”故仙华山又有“第一仙峰”之美称。它独具特色的峰林景观,在华东地区一带以水景、溶洞景观见长的区域旅游资源中堪称独树一帜。  (2)五峰奇观:仙华峰林,尤以少女峰、仙坛峰、玉尺峰、玉圭峰、玉笋峰最为雄伟、灵秀。少女峰传说为轩辕黄帝幼女元修升天处,海拔720.8米,极险削,有磴道铁链可供攀登,顶有坪台,晴光灿灼,古仙华八景之一的“华柱丹光”即此。南向崖壁有“第一仙峰”题刻,系清康熙六年(1667)县令毛文祎题。登上峰顶,可观赏“虽未小天下,一览收吴越”的景色。北瞰群山起伏,江水村舍,迷离入望。仙坛峰,俗称二岩,海拔700多米,多奇花野草,传为少女为民治病采药炼丹处,峰顶古有仙姑庙。玉尺峰,海拔672米,又称中峰,此峰有扶云挟月之势,游人罕登,仙华八景之一的“中峰啸月”即此。中峰与玉雨过天圭峰(又称栖鹰峰,海拔660米)对峙,间距仅1米,是登少女诸峰的通道,建有石门,题有“天门”、“云路”、“神游”、“丹流石壁”字样,八景之一的“剑峡迟鸾”即此。自古仙华一条路,从岩麓到“天门”古道,全铺了台阶,现称“东游步道”。其间筑有“望松亭”、“观景台”,供游人间歇观景。“望松亭”石柱“曲径纡回旋谷口,奇峰突兀插云天”、“千里岩岫连云碧,一岭松涛带露青”楹联,为1993年重修时著名作家夏衍、冰心所题。在云雾飘渺间,过“天门”、上“云路”,有飘飘欲仙之感。  (3)西坞铁城:五峰西下是昭灵岩,崖壁高100多米,长400多米,最宽段达100余米。东西走向,蹲踞盘结,南北侧峻峭,岩脊上多奇石苍松,错落怪异。从少女峰下视,状如浮海长鲸;从岩下仰望则俨然是铁城,任飞将军过,也难逾越,故称西坞铁城;从浦阳城远望如天马行空,又称天马峰。今从西侧沿岩脊筑有石阶小道、“西天门”、“渡仙桥”、“贵宏亭”等,也通“天门”、“云路”。今游仙华峰林,多从西游步道上“云路”攀主峰。  (4)仙华岩雪:五峰与昭灵岩构成景区山顶奇观,远近高下,正侧向背,随步成形,阴阳晨昏,四时异趣。隆冬,雪后放晴,岩雪相映,浦江人民以远眺“仙华岩雪”为快;夏季清凉,为避暑胜地。  (5)昭灵宫:仙华山巅旧有庙,后改筑于山麓。宋宁宗嘉泰元年(1201),江南大旱,浦江尤甚,知县莫若拙三步一拜来此,祷雨有应,三年(1203)正月宁宗敕赐庙额曰“昭灵”。明万历三十年(1602)知县须之彦复于昭灵岩麓平坦处建观,三进十四间,以后又七次重修并增修文昌祠、山门和莫、须二公祠。今之“昭灵宫”,高19米、长31.5米、宽21米,气势雄伟,为1993年重建,既古朴又具时代气息。当代著名画家程十发、胡文遂、姜东舒等都有题联。此处诸峰若拱若揖,浮云萦绕,护侍晨夕。古“浦阳十景”中,此为“昭灵仙迹”。  (6)仙峰约影:在新昭灵宫东侧有一泓碧水映仙峰,传说凌晨可见少女梳头倒影,神奇美妙,名曰“仙峰约影”。  (7)天柱峰:位于华柱峰西侧,高约70米,如擎天玉柱,高耸云端,峰腰处有仙人座,石桌石凳,形态逼真。  (8)乌笋峰:在天柱峰东南侧。高约75米,笋形,青乌色,悬崖“风景这边独好”题刻为著名女作家冰心所书。乌笋峰与赤笋峰形成的隘道仅5米,陡峭难登,称为西天门。  (9)剪刀峰:过西线游步道,旁有一峰,高约40米,下合上分,形似刺向蓝天的剪刀。悬崖“试胆石”题刻为著名画家方增先(浦江人)所书。  (10)石龟峰:在玉笋峰西南侧,其壁有石龟,正探身下山,游人称奇。  (11)千兽峰:在少女峰北。峰顶多怪石,有“绿毛猴”、“跳涧猫”、“飞风上山”、“母子双鹰”,似千兽群戏,故名。  (12)老龙峰:在千兽峰之东。峰侧奇松,如老龙盘旋,苍劲有力,故名。  (13)蓬莱岛:在栖鹰峰西南侧。由石龟峰(东)、仙人峰(南)、中背峰(西)三石峰组成,远观似蓬莱三岛。  (14)东皋心越纪念堂和心越阁:蒋兴俦(,浦江人),号东皋,字心越。自幼出家,曾先后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和康熙七年(1668)参禅江苏天界寺的觉浪道盛()和杭州皋亭山翠微寺的阔堂大文为师,学习佛道。康熙十五年(1676)八月,应在日本的中国高僧澄一的邀请,东渡扶桑,任水户祇园寺主持之职,并成为日本曹洞宗寿昌派的开山始祖。东皋心越精书画、诗文,通篆刻和七弦琴,擅医药,是继鉴真之后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之一。他把中国文化的精髓传播到日本,影响十分重大,被日本奉为“篆刻之父”、“近世琴学之祖”。2001年,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特在昭灵宫东侧建东皋心越纪念堂和心越阁。主体建筑风格均为日本式,古朴典雅,肃穆庄重。  (15)鼎湖洞:从东游步道上,过“望松亭”石阶旁,有一“鼎湖洞”(俗称通海洞)和金丹石。相传轩辕黄帝在湖北鼎湖升天之际,爱女心切,由黄龙开道从地下来此,留金丹一颗。清风习习,八景之一的“深穴嘘风”即此。  (16)清虚洞:玉尺峰北下侧有一洞,洞宽5米、深4米、高4米,俗名织绢洞。相传少女元修曾在洞中织绢。洞内有泉一泓,可饮,称“仙水”。洞口崖际有康熙十二年(1673)洞名题刻。洞前筑有“九霄亭”。  (17)大钟峰:从西游步道上,过西天门,即大钟峰。高约100米,形似覆钟,石峰优美,上有洞,多奇石,今建有登顶游步道。  (18)“嫘祖送天蚕”:大钟峰东侧有相邻两峰。一峰似人形,高86米,称为“嫘祖峰”;一峰似蚕形,高78米,称为“天蚕峰”。相传黄帝之妻嫘祖为感谢天蚕教其女织绢之技,特送天蚕回上界而得名。  (19)紫金峰:在五峰南侧,海拔485.1米,南面观看似古帽,呈紫色。旧称紫金冠,故名。  (20)华柱峰:位于昭灵宫后。远观如擎天巨柱,雄伟壮观。色赤红,故又如莲花盛开。峰顶平台宽阔,可远眺  (21)奇石:峰林仙华山景区多奇石,如白蛇、元龟、太上老君、情侣岩、笑口常开、梦笔生花、定海神针等,无不惟妙惟肖。  (22)平岗石趣:在昭灵宫西面山岗上。北部有诸多巨石,其中不乏形态怪异趣味横生者。如“天砚石”,因石面凹下,终年积水,似砚石,故称。南部则有起伏自然、平缓的草地。  (23)观光果园:位于仙华村东。此处地势平坦,故有“大地”之称。背山面湖,视野开阔,桃李果树成林。有泉二孔,极甘冽,常云遮雾绕,盛产高山云雾茶。  (24)幽谷鸟鸣:位于少女峰麓。环境幽静,鸟声婉转,松涛万顷,松风阵阵。  (25)八角尖:在仙华峰林北面。海拔806.3米,为峰林仙华山景区最高峰,峰顶立有森林监护塔。此处南眺仙华峰林,正如观看盆中之景,角度极佳。  (26)仙湖碧水:仙华湖,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为“西水东调”工程的骨干工程,坝高49米,长312米,青石护砌,有磴道366级,可登坝顶,雄伟壮观。水域面积约1.1平方公里,蓄水量为2100万立方。湖中有岛 两个,半岛四个,最大的半岛面积达40000平方米。湖水似蓝宝石般清淯晶莹,水中峰林幻影,扑朔迷离,宛如漓江风光。  (27)西安峡谷:峡谷宽5~20米,长约1公里,下接龙门湖,上连红岩湖,两边墙立,仅剩一线天,俗称龙门谷。元末宋濂于元至正十年(1350)辞翰林院国史编修之召,隐居仙华龙门谷为道,著有《龙门子凝道记》。谷前段有上山龟、石狮峰和睡美女峰等奇峰怪石;后段有龙门飞瀑和红岩洞(亦称宁濂洞),因修“红岩水库”被毁。今有三级水库(红岩湖、龙门湖和仙华湖尾部)层层蓄水,似三面明镜,镶嵌于谷间,颇具特色。山谷源头,筑有千米隧洞,利用自然落差,引山之西北壶源江水至三级水库,终年流水潺潺。龙门湖半月形拱坝,长45米,高20米,形成大型帘瀑,飞雪喷珠,声若琴韵,因在原龙门飞瀑外侧,故仍名龙门飞瀑。  (28)梅坞香雪:位于仙华山峰林南侧、仙华湖东侧。县城至昭灵宫公路过此。官山与凤山相夹而成的绿色长廊—梅坞,历史上曾是明赵崇袍植梅数里之地。官山东坡为明进士张应槐建“三阳小隐”之所,今已废。从1993年开始,在梅坞广植梅花、腊梅,现已恢复“梅坞香雪”本色。  (29)石宕峡谷:峡谷长约1公里,在“宝掌源”西侧,与宝掌幽谷有异曲同工之妙。  (30)仙人会宴:东岩有高约13米、形似和尚拜天庭的披袈僧石,有五石如仙就座的仙人宴;西岩有相扑石、展旗峰、紫金冠峰等奇观。  (31)仙人洞天:东山岩腹有仙人洞天(宽10米、深20米、高12米),形如剖开的长腹古瓶,洞口呈椭圆形,洞扉泉帘淅沥,面对西岩,风光优美,洞内明亮,内塑佛像40余樽,旁倚崖壁垒石为坪,筑庙宇数楹。峡谷西侧山腹有三洞:“滴水洞”(宽5米、深5米、高4米),洞顶有水下滴,落水处有小潭,洞口面对“仙人洞”;“狮口洞”(宽10米、深30米、高12米),洞内荫凉,有泉从石罅出,洞口大开如吼狮故名:金山洞,洞口有“金山寺”,故名。  (32)千年香樟:宝掌幽谷内多香樟古树,仙人洞下一株胸径达2.3米,高14米,冠幅676平方米,甚为壮观。  (33)佛堂古枫:在登高山村旁。树龄约300多年,胸径1.6米,树高20米,冠幅达324平方米。    2、江南第一家景区  江南第一家(郑氏宗祠)为国家级文保单位,有称郑氏义门,位于浦江县郑宅镇。始建于元初,占地约6600平方米,结构宏敞,风格古朴,令人惊奇,祠内鸟雀不居,蜘蛛不留,蚊蚋无迹,夏日清凉无比。自南宋建炎年间始历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食共居达360余年,盛时有3000人同吃一锅饭,其孝义家风名冠天下,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太祖朱元璋亲赐“江南第一家”。  江南第一家郑氏宗祠,有重要遗址20余处。宗祠正厅高悬历代名人题匾和联语,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前厅及拜厅天井内有宋濂手植的古柏,枝干虬劲,上薄云天,似在向游人默默诉说八百多年的历史沧桑。宗祠周边有孝感泉、九世同居碑亭、东明书院、老佛社、建文井等古迹。从郑义门出任的173文官吏,大至礼部尚书,小至税令,无一贪脏枉法,无不勤政,忠君爱民。  景区地处浦江盆地东部郑宅镇内,距县城12公里,面积7平方公里,又称郑义门一玄鹿景区。自南宋至明代中叶,郑氏家族在此同居15世,最盛时有食指3000多人,三朝旌表,明太祖朱元璋赐封“江南第一家”,故名“郑义门”。明代开国文臣宋濂,从求学主教东明书院、举家定居、致仕还乡,在此居住32年。郑氏《家规》、《家仪》就是经这位良师益友审订的,至今典藉尚存。以“郑氏宗祠”为中心的古建筑景观群集,有以下主要景点:  (1)郑氏宗祠:坐东朝西,正门是前街,朝白麟溪。偏门朝南,横挂“江南第一家”匾额。始建于元(后)至元三年(1337),迄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共5间。至正年间()扩建为三进27间。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扩建,有屋64间,称“千柱落地”,占地3000多平方米。嘉庆三年(1798)大部分建筑毁于火,灾后重建时将全部木柱改为石柱。后又经过数次扩建,虽有破坏,但基本格局尚存,端庄严肃,古朴厚重。现已基本恢复原貌,占地6600平方米,包括一进师俭厅、二进和义厅、三进有序堂、四进孝友堂、五进寝室和两边厢房(忠义祠、仁宦祠、尊贤祠、助祭祠、节孝祠、贞烈祠)。祠堂内现存文物有元丞相脱脱书写的“白麟溪”碑,明太祖、明惠帝赐封的“孝义家”、“孝义堂”匾额,明万历《翰林学士宋公碑记》和《文候赐祭之碑》、明崇祯《宋文宪公祠碑记》、元明以来知名人士的楹联匾额,还有宋濂所植的9株古柏。  (2)孝感泉:位于郑宅镇冷水塘沿,白麟溪南岸之溪边孝感泉井呈方形,纵横丈许,水清凉,井上建有歇山方亭。据《光绪浦江县志》载,宋郑绮性至孝,母张氏嗜溪泉,值旱,凿数仞不得泉,绮恸哭其下,三日夜不息,水为涌出,俄顷,溢丈余,人以为孝感所致。泉旁石碑“孝感泉”三大字为明蜀献王书。亭柱有一联“千古风流麟溪水,一泓懿范孝感泉”。  (3)“一门尚义,九世同居”碑亭:址在郑宅镇上大街白麟溪南。元至正十二年(1352)二月,翰林学士月禄帖木耳荣禄公为中书平章政事,行省江浙,书“一门尚义,九世同居”八大字以赠,旋摹石碑,竖于同居炊址,示以垂戒后世。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建造碑亭,咸丰十一年(1861)毁于兵火,光绪二十三年(1899)重建。  (4)白麟溪和十桥九闸:白麟溪源于玄鹿山,穿越郑宅镇区。溪上有建于明肛的古石桥十座,为单孔条石并列架砌,呈梯形状,桥两头敞口,呈八字形,桥北竖有元丞相脱脱书“白麟溪”石碑。每座桥下设以水闸,便于洗濯,故而称十桥九闸。为郑氏义门一大特色。  (5)崇义桥:横跨白麟溪,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至今保存完好。  (6)香火厅:座南朝北,厅前有广场,原有房屋三间,为郑氏总香火所在地。楼上供奉圣谕楼。旧制高可二丈,相素不事雕镂。两旁皆小屋,后俱改楼房,高过正房。因年代久远,渐倾圮,于清雍正九年(1731)改造楼厅五间,翻轩五间。1941年日寇侵略浦江时被烧,抗战胜利后重建,楼上圣谕楼三字匾额为明史官方孝儒所书。  (7)建文井和老佛社:据《光绪浦江县志》和史仲杉《致身录》载,明建文帝(惠帝)朱允炆逊国出亡,谓浦江郑洽家(时官翰林院待诏)忠孝可恃,遂匿其家井中得脱,故名。郑洽随建文帝出亡,辗转西南,建文之须发尽白,恍若老佛。郑氏因其曾来此避难,画“老佛像”悬于昌三公祠之正位,意思在悼念建文帝,其旁有联一副“枯井念章龙隐迹,合村社寒凤来仪。”昌三公祠因供奉老佛而易名老佛社,祠屋保存完好。  (8)昌七公祠:原为同心堂(男会膳所)。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郑氏家族为纪念七世祖郑铉,改为昌七公祠。后经多次毁坏和修缮。现已基本恢复原貌,共有三进9间。  (9)尚书第:始建于明末清初,为郑氏家庭部分子孙聚居地,现保存完好。  (10)东明书院:东明书院前身为东明精舍。据《光绪浦江县志》载,在东明山之阳,县东三十里,元青田尉郑德璋舍于此,为郑氏子孙读书之所。元至元元年(1335),宋濂继吴莱主讲东明精舍,长达24年。明洪武十年(1377),方孝儒从宋濂学,并讲学其中。宋濂有《东明山精舍壁记》。天顺年间(),精舍毁于火。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郑氏合族移建于村东,离东明里许,改称东明书院。乾隆五十一年(1786)、嘉庆十一年(1806)、道光四年(1824)曾3次修葺,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易旧增新。现存部分厢房、围攻墙和乾隆二十七年(1762)立“东明书院”石匾一方宋文宪公祠。清咸丰三年(1853)移造宋文宪公祠于东明书院之西园,重建正厅拜厅各三间,祠内匾额对联,一如原址,北向围墙与书院大门并行,另开大门一痤,石刻宋文公祠门额于架之上。  (11)玄鹿八景:距郑氏宗祠北1.5公里。昔时宋濂多次来游,名其山为“玄鹿”。有桃花涧、凤萧台、钓雪矶、翠霞屏、钦鹤川、五折泉、飞雨洞、蕊珠石等八景,春天桃花满谷,瀑布鸣响,自然景观极佳。宋濂 题名作诗,用玄漆与于崖岩。元至正十六年(1356)三月,宁濂又与友人修褉于桃花涧,并作《桃花涧修褉诗序》。其后,有人将宋濂八景题名分别以行、楷、草、隶、篆诸体刻于山崖,至今石刻尚存。  (12)青萝故居:距郑氏宗祠东北青萝山麓1公里。元至正六年(1346),宋濂主教东明书院时,慕郑氏“九世同居”、“孝义家风”,在此建寝室3间,至正十年(1350)举家自金华潜溪徒迁于此。刘基(伯温)贺宋濂新居,谓青萝山“晨岚暮霭滴晴雨,烟条雾叶相蒙茏”,满山的青萝“若苍龙垂胡降玄穹”、“若翠鸾振迅飞氋氃。”1360年朱元璋聘宋濂出仕,后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明洪武十年(1377)年老致仕还乡,洪武十三年(1380)冬,以长孙宋慎牵涉胡惟庸案,举家谪茂州,翌年(1381)卒于四川途中。宅之南有宋濂夫人贾氏墓,墓旁附葬子宋燧()、孙宋慎,天启七年(1627)立石重修。明成化十八年(1482)于故宅之东南建宋文宪公祠,享祀宋濂像。嘉靖三年(1524)重修。崇祯年间()立“青萝故址”碑,清乾隆()、道光()年间多次扩建重修青萝山文宪公祠,后迁至东明书院。今存贾夫人墓碑、宋文宪公祠碑、石匾及青萝故址碑等。故居之北,有丈许豁口,名“小龙门”,宋濂曾在此著书立说。     3、马岭景区  富春野马岭景区位于浦江县西北部壶源江流域朱宅源头,浦江、建德、桐庐三县(市)交界处的崇山峻岭中。蒋义公路越岭(海拔688米)而过。景区面积20平方公里,该景区奇峰怪石,最高乌龟石(仰天乌龟,亦称神龟问天)海拔957米,或负土突立、或箕踞俯伏、或联袂高张如幔帐、或怪异呈禽兽状、或神奇如人像,争胜斗巧,无峰不妙;山中古木苍天,奇藤铺峰峦,植被甚丰。“秀、奇、幽、野”兼具,是一处野味特浓、自然景观极佳的风景名胜区。著名画家叶浅予、孔仲起、姜宝林等曾慕名来此揽胜撰文作画。  (1)马岭:马岭风景区位于浦江县西北部壶源江流域朱宅源头,浦江、建德、桐庐三县(市)交界处崇山峻岭中。景区面积10平方公里,景点38处。该景区奇峰怪石,争胜斗巧。山中古木参天,奇藤铺峦,植被甚丰。秀、奇、幽、野兼具,是一处自然景观极佳的风景名胜区。马岭东侧,山峰有东而西横亘于云天中,长达25公里,行如绡幔垂天,因称石幔。顶上又有坡地,甚宽广,称红岩顶。红岩顶西端深谷千米,深谷之西有一峰奇峭,中有溶洞如窗,南北透光,称珊瑚。峰顶有一株古松,游客评价可与黄山“迎客松”媲美。马岭之巅,一峰耸起约720米上接霄汉。其峰西北取斜势,如马颈,峰顶东南向,有岩崖耸崎,如马之脸面;山多杂柴细草,茸茸如马毛,称马头上,马岭因此而得名。  (2)马头山:马岭之巅,一峰耸起,海拔720米,西北呈斜势,如马颈;峰顶东南向,有岩崖耸崎,如马面;多杂柴细草,茸茸如马毛,乃称峰下。有平坡一亩,为万山之巅看日出胜地。  (3)美女峰:位于马头山西侧龙磨石岗上,海拔905米。初看如蘑菇云冉冉升天;复审视,又如一尊仙女肖像,面向南天,立于云表。正侧向背成形,故又称香炉石、颠倒壶瓶、三接石、接石顶,为浙中著名奇石。与仙华山一样,于1.5亿年前中生代燕山运动强烈的断裂挤压而成。其峰分底座、接颈石和顶石三节。底座石脉如盘龙,难辩首尾、高低;接颈石长5米,围约6米;顶石如磐,置于颈端,向东南倾突,围数十倍于颈,高亦如此。西北侧崖石峻峭,下临深渊,真所谓“危如累卵”,人立峰下,莫不懔股。明清诗人陈本固、戴望平等曾作赞美诗。民间传说,当年陈老相公(传奇人物,得道成仙)从富春江烧炭回浦,走到马岭,发觉跟随他的狗失踪了。爱狗心切,就叠石三节,垫脚远眺寻狗,便成三接石。又传,五千年前,轩辕少女从仙华来此采药炼丹,留下掠影,故此峰像美女。  (4)屋洞:美女峰北侧崖下,有崖洞二层若屋,上洞不可登,下洞高20米、宽4米、深4米,可容游人憩息。  (5)穿针石笋:在龙磨石岗西侧溜坡上,有二穿洞石笋,一上一下,相距仅数十丈,石笋高百米,比肩而立,顶端有苍松,状如黄山松,危崖嵯峨,峥嵘壁立。临其下,形如两扇石门。从岗上俯视,则宛如两支春笋负土冲霄。石笋的中下部各有石洞如门,相向启开,人可穿越。远看如针孔,故称穿针石笋,亦称“穿针洞”。  (6)神龟向天:由侧向龟背、龟颈、龟头三部分组成,其头仰天张吻,尤为神肖,亦称仰天乌龟。从龙磨石岗向南缓升,越过乌龟颈,可达乌龟头南侧之崖顶。顶上砥石平展如桌面,可坐饮,可对棋,可观赏远近之奇峰怪石。龟背则是坡地平展,茵草柔和。  (7)龙磨石岗:龙磨石岗海拔954米,长约1公里,蜿蜒蛇形,形如降天之蟠龙。龙头在美女峰东,尾在仰天乌龟岩下,龙颈如鲫鱼背,人可行走,观赏西北群山诸景。西向,远有孝子峰,峰有并向石棺二具,石棺之南,有石人跪伏棺前,称孝子石。传说因父母灵柩无地可安葬,孝子哀伤不已,伏地化石。稍近有鸣羊峰,山巅乱石如林,形如一群杂踏奔走的鸣羊。又近,有石如伏蟾,有石如老猴,伏蟾石似逃猴之捕捉,而老猴石则茫然展望,生动有趣。向北望,可见形如桅杆错落的船山和笔架山、金猫洗面峰诸胜。    4、宝掌幽谷   宝掌幽谷景区位于浦江县以北五公里处,面积10.5平方公里,景区以泉、石、洞、寺构成胜概。宝掌幽谷两旁峭壁万仞、石嶂连云,谷底枕石漱流,清音潺潺,谷中泉水清冽甘甜,且谷中常云蒸霞蔚,山色清濛,时有紫气冉冉,神秘莫测。峡谷中建有保嶂寺,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印度高僧宝掌禅师云游了大半个中国后,住锡于此并颂有“行近支那四百洲,此地偏称道人游”之句。景区植被良好,空气清新,夏日清爽,是一处观光、朝圣得旅游圣地。面积为16.5平方公里。有以下主要景点:  (1)宝掌幽谷:峡谷长约2.1公里,以泉石洞为特色,谷口东为狮子岩,海拔491米,西有飞来峰,若健士守关,谷称封门。  (2)宝掌禅寺:唐初,印度“千岁和尚”宝掌便在宝掌幽谷结庐为庵。宋治平二年(1065),道场更名宝严禅院,明洪武十四年(1381)改为“宝掌寺”。寺于清咸丰年间()倒塌,同治年间()修缮,光绪六年(1880)重建,后又废。1993年,在台北大乘寺出家的浦江人明修法师出资在旧址重建宝掌禅寺和藏经阁,并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寺额。  (3)宝掌冷泉:宝掌幽谷中泉水清洌甘甜,时面怒泻如抛珠碎玉,进而夺地涌突如沸如扬,“飞来峰”下所涌清泉尤佳,古浦阳十景之一的“宝掌冷泉”即指此。  (4)山顶丹光:宝掌寺西山有药壶峰,海拔567米,旧称仙岩。日出之际紫光氤氲,月夜则夜珠光闪人,俗称“丹光”,亦称佛光,古仙华八景之一“药壶闪影”即指此。元初著名诗人谢翱曾在宝掌洞夜坐,与宋遗民诗友方凤、吴思齐等联句待月,观赏子夜时分山顶“佛光”,其《游石洞夜坐记》专载此事。  (5)宝掌经洞:宝掌幽谷,名洞有五,一洞在西山,四洞在东山。“观音洞”(宽10米、深15米、高8米),因在西山岩腹,俗称西洞,宽敞明亮,内奉观音故名;“宝掌洞”(宽5米、深6米、高4米),是千岁长老诵经坐化处,洞内凉爽宜人,洞口露坐,可望药壶峰,日影东射,有时可见药壶峰丹光灼灼,月夜时分亦可见西岩树石有珠光闪灼;“塔洞”(宽10米、深7米、高5米),则是藏“千岁长老”舍利外,在东岩岩腹,荆篁蔽户,极为幽僻;“合音洞”(宽10米、深16米、高5米),微弯,亦称螺丝洞,南宋诗人方凤(,浦江人)称其“低山一洞尤寥穴,铿然谷应合音节”故名;“涌雪洞”(宽3米、深6米、高3米),内有涌泉如雪故名。  (6)望道石猿:宝掌幽谷中奇石有五通游戏峰、月下谈经、八戒偷瓜、望道猿等,传说神奇。如望道猿,传说宝掌和尚与在左溪山修行的天台宗师玄朗大师友善,每通问常遣白犬驰往,朗师则以青猿为命令。  (7)八音石:宝掌溪旁有一巨石,伏石细听,石中有潺潺声,时缓时急,犹如八音盒。  (8)八戒石:在望道石猿后,有一石形似八戒,张嘴伸舌,对面不远处有一圆石如瓜,人称“八戒吃西瓜”。    5、左溪山风景区  左溪山是唐代天台宗从衰微走向全盛时期作出杰出贡献的八世祖玄朗大师带领入室弟子九世祖荆溪和新罗国(今朝鲜、韩国)天台宗祖师法融理应、纯英理应的修观灵山,因在浦阳江支流双溪之左而得名。天台宗世称东方佛教,天台山与左溪山并称为天台宗佛学圣地。左溪玄朗大师生于唐咸亨四年(673),殁于唐天宝十三年(754)。浦江地方志载:大师名玄朗,字惠明,义乌傅氏人,南北朝时梁朝居士傅翕六世孙。他十九岁出家,二十一岁云游四方,精通各种佛教经典,后从天台宗七世祖惠威大师传习止观法——天台宗的基本禅法。五十岁左右结庵左溪山。当时左溪山是一处丛林怖畏、野兽遁迹之地,毫无生活条件可言。他为了悟味真义,带弟子荆溪,在此诠释《止观》的玄奥哲理达三十余年。今陈列天台国清寺20余种弘阐天台宗著作,凡数十万言,即左溪毕生修持成果,从而使天台宗从衰微走向全盛,使中国佛学出现一个全新的黄金时期。元代学者柳贯(,浦江人)寻迹左溪山时留下这样的诗句:“朗公修何行,宴寂并昏昼。及其《止观》成,白月飞光透”。这就是说玄朗诠成《止观》,就如黑夜中飞来明亮的月光,把昏昧照耀得透体通明。  (1)左溪寺:唐开元年间(713~741)玄朗在荆紫岩之阴,修屋数楹,聊避风雨。到了北宋初期,浦江人宋进士于嵩在玄朗诵大师参禅旧所修建齐云阁、洗钵池等,吴越王钱镠亲题“双溪禅祠”。嵩之子于房(1039~?)任尚书屯田员外郎,又捐资兴修,房之弟清穆乃出家亲持此举。据浦江地方志记载,从北宋天圣三年(1025)开始,一直到庆历三年(1043)止,工程化时18年,计建大殿、东西庑房达70余楹,铸大钟一口重四千斤。这一规模,一直到清光绪年间(),还是香火鼎盛,钟磬震山林。一百多年前,由于兵乱大殿毁于火,仅存东西庑楹于“文革”中被拆下山来。今虽圮坏,然而漫山遍坞,左溪坟、山门、左溪亭、飞锡泉、洗钵池等佛门遗址尚不下十数处。  (2)飞锡泉:相传旧时左溪山无泉,宝掌禅师用锡杖捅山,把“宝掌冷泉”注此。  (3)云掌岩:左溪山南侧的云掌岩,远看似手掌,近看似“寿星”会“八仙”,山顶还有“石天井”;对面东山“仰天湖”、“香炉峰”、“三仙岩”、“来倒山”景观也颇佳。元柳贯有诗云:“左溪掖仙华,山山蓄灵秀。蒸霞作岚霏,泄云出嵌窦。”  (4)龙王庙:在云掌岩山腰。树木葱葱,旁有悬崖,雨水充足时有瀑布飞泻入龙潭,响声隆隆。建有龙王庙一座。  (5)狮子岩:与云掌岩相对,俗称磊倒仙。千年古道从岩下经过,路边有凉亭三间。巨岩呈圆形突出,显得高、险、俊、奇。岩下有两块石笋,左右对称一竖一倒,众称狮子,极为形象。  (6)张书旂故乡:在左溪向北约1.5公里的礼张村,双溪交会,山清水秀,山间田野广种桃李,著名画家张书旂、张振铎、张子屏、张世简等都出于此,可谓“画家之乡”。张书旂(),与徐悲鸿、柳子谷并称“金陵三杰”,其《百鸽图》于1941年以国礼贺罗斯福连任美国总统而进“白宫”。张振铎()有“北李(苦禅)南张,南天一柱”之誉。  (7)宋代烧窑遗址:左溪一带瓷石矿藏丰富,宋代建有碗窑,至今夏泉村旁有大量瓷片(青中泛蓝)和窑具堆积,以碗、盏、碟、瓶为主。  (8)聚星堂:左溪山北侧马路来村,乾隆四十九年(1784)建有民间习武场所,现存正屋3间,左右厢房10间,前侧4间,以及“聚星堂”金字横匾、板对、石锁、石凳、石桌,石马槽等40余件。    6、其它景区  (1)白石湾:  白石湾景区于2000年开发建设总面积约18万平方公里,有东西二条30余公里长的峡谷组成。景区内群山连绵,林木苍翠,溪瀑壮观,空气清新,怪石林立,洞窟神秘,一路谭、瀑跌水,终年流水不断。自然风光极为原始古朴,恰似一个梦想中的人间天堂。景区相继完成休闲接待区、露营烧烤区、天龙观瀑区、休闲娱乐和户外运动、健身度假为一体的生态型山水景区。  (2)神丽峡:浦江神丽峡风景旅游区系横店集团投资开发,横店影视城设计建造,并已成为横店影视城拍摄外景的一个影视基地。神丽峡山青水秀、峡谷幽深。峡谷口有丽水湖、小木屋。丽水湖水色涟滟、碧波荡漾;小木屋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古朴、幽静,更有大红灯笼高高挂,鸟语花香别洞天,让您如痴如醉、亦梦亦幻,仿佛进入童话世界、神仙境地。峡谷内巉岩耸立、奇石层叠,瀑布相连,古木参天。生命泉、水帘洞、百年古藤、金牛望乡,让您感受大自然的奥妙;陈老相公庙、桃花寨、抗日桥、西施潭,使您领略古传说的神奇。千年古驿道——百步岭,您能体会古代人的艰辛;天然氧吧——冒险鸟乐园,您在享受现代人的休闲。神丽峡景区南部群山峻峭、林深水秀、鸟多、兽多、坪多、石奇、瀑美、自然环境清幽,生态环境保护完整;北部,祠堂庙宇、明清建筑别具考究。有香炉烟云、朱云瀑布、石笋冷泉、仙人长眠、猪头山、陈爷爷担石、百步幽谷、流星崖观鹰等二十处山景;景区内长达3公里的古驿道,古驿道中有一座古驿站“十里亭”。自古以来,民间流传有“徽州老得宝”、“陈爷爷担石”、“山娘长眠”、“葛山殿藏宝”、“炉峰殿和尚”、“猪头山点灯”等近10个美丽传说。神丽峡自宋以来就是文人墨客游览得好去处,宋、元、明、清四代名人都曾写过大量游记游诗,如吴思齐、方凤、谢翱等都曾结伴畅游并留下诸多诗篇。  (3)水竹湾:水竹湾省级森林公园,占地面积650公顷,是一处集游览健身、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公园森林覆盖率达95.7%以上,原始次森林植被常绿,为国内所罕见的“天然氧吧”。溪流曲折、飞瀑雄奇、潭清水幽,自古就有“天上一川仙水来,人间幻景水竹湾”之说。隐局于山林中的“龙皇庙”依山傍水,与“千寻瀑”毗邻,故有“仙水润万物,灵气贯苍生”之美誉,是当地百姓祁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朝拜圣地。  (4)上山文化遗址:位于浦江县黄宅镇渠南、渠北和三友村之间,地处钱塘江的一级支流浦阳江上游。浦阳江发源于西南东北走向的龙门山与会稽山脉之间,上游形成南北短径不足10公里的河谷盆地,遗址即处在这个行如地瓜的盆地中心,附近地势平坦,海拔约50米。遗址坐落在一个俗称为“上山”的山丘上,因而得名。上山遗址面积约20000多平方米。发现于2000年,经过2001年、2004年、年三次考古发掘,共揭密遗址面积1600平方米。遗址中发现不同形式的灰坑、灰沟、柱洞及由柱洞构成的木构建筑遗迹,出土了以大口盆、平底盆、双耳罐为典型代表的陶器群和以石片石器及石磨盘、石磨棒、石球等砾石石器为特征的石制工具。经碳14测定,其年代在1年间。值得注意的是,在夹灰陶器的胎土中,羼和了大量的稻壳、稻叶,遗址还出土了稻米遗存。日~7日,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教授、严文明教授等国内从事新石器时代考古的专家会聚浦江。专家们听取了遗址发掘成果报告,考察了遗址现场,研究了出土标本,对上山遗址的年代、上山遗址的内涵、上山遗址的文化性质等问题进行了专题讨论,一致认为上山遗址的文化内涵代表了一种新发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并宣布命名为“上山文化”——是一种分布于浙西南山区向浙东平原过渡的丘陵河谷地带的一种考古学文化。2005年,曹娥江上游的嵊州小黄山遗址中叶发现了同属于“上山文化”的遗存内涵。上山遗址,是中国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上山文化”的发现,将浙江的文明史继跨湖桥文化之后又向前推进近2000年。上山遗址发现了长江下游地区迄今最早的稻作遗存,为稻作农业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二、风华篇  有着1800多年建县历史的浦江县,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曾被明代大文豪宋濂称为“天地间秀绝之区”。从1932年建起金华地区第一条公路后,浦江人便以智慧和勤劳改变着幽闭的历史。如今,有了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浙赣铁路经过县境,杭金衢高速公路穿越县域腹地,离义乌机场仅仅15公里。  浦江是全国著名的书画之乡和民间艺术之乡,有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近年发现的上山遗址和上山文化的命名,又一次丰富了浦江厚重积淀的文化内涵,把县域文明的历史推进到万年之前,因而,被人称为“万年浦江”。  1、上山文化:展现万年前的人类文明  日,中国第四届环境考古学大会暨上山遗址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省浦江县正式向全世界宣布:经过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张忠培教授、严文明教授等专家的考察和研究,认为上山遗址是我国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一文化被正式命名为“上山文化”。专家们认定,上山文化代表了一种新发现的、更为原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它所展示的文化年代比余姚河姆渡、萧山跨湖桥都要早,把浙江的文明史提前到1万年。这是考古领域重大的突破,其考古学意义十分重大。  (1)惊世发现  2000年9月至2001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浦阳江流域进行了新石器时代的考古调查,上山遗址就是在这次调查中发现的。而最初的引线要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遗址所在地附近的渠南村因砖瓦厂取土发现了良渚文化时期的(不直)塘山背遗址,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就成了2000年10月浙江省考古队调查的重要选地,考古队员在浦江县博物馆的配合下进驻渠南村,对原来划定的遗址分布区进行了探掘。同时,考古队在考察了周围的地形、地貌后,又在遗址的西边和北边展开了调查,结果先在西边发现了(不直)塘山背遗址的墓葬区,后又在北边发现了上山遗址。  考古队在对墓葬区进行挖掘研究的同时,又在2001年对上山遗址作了第一期发掘,发现了许多石器陶器等物质遗存。2002年,选送不同层位出土的夹炭陶片标本到北京大学文博学院进行碳十四测年,测定上山遗址的年代约距今9000年至11000年。2003年11月,《中国文物报》发表了《浙江浦江县发现距今万年左右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一文,考古界为之震动,国内外许多专家来到浦江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2004年上山遗址进行了第二期发掘,发掘期间,邀请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为首的国内考古学专家来浦江上山遗址考察,专家们肯定了上山遗址年代的久远性、文化内涵的独特性。日,浙江省文物局与浦江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上山遗址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年,上山遗址作了第三期发掘,发现了一些新的文化遗存。日,上山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万年遗址  遗址位于浦江县黄宅镇渠南、渠北和三友村之间。遗址面积约25000平方米。从大的地理位置看,上山遗址处于钱塘江的一级支流——浦阳江上游;从小的环境看,上山遗址所在的浦阳江上游是一个典型的河谷盆地,遗址位于这个盆地的中心,遗址附近地势平坦,海拔约50米,是典型的河流冲积盆地。遗址在两个小土丘上,相对高度约3至5米,南丘为上山,面积约15000平方米,北丘为石山头,面积约10000平方米。两丘间距不过几十米,且文化内涵联系紧密,所以分别称之为上山遗址的南区和北区。遗迹现象主要表现为不同形式的灰坑、灰沟、柱洞及由柱洞构成的木构建筑遗迹。遗物以陶、石器为主。陶器以夹炭红衣陶为主,夹砂陶极少量,后期细砂(粗泥)陶增加。陶器可复原器约80多件,器型以大口平底盆为主,比例约占到70%至80%。遗址出土石制品数千件,包括石锤、石片、石核、石片石器和石核石器、砾石石器。上山遗址下层,文化内涵新颖独特,以大口盆、平底盘、双耳罐为典型代表的陶器群不同于长江下游地区以往发现的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代表了一种新发现的、更为原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2005年在嵊州小黄山遗址发现了相同类型的文化遗存,进一步证明上山下层文化类型不是孤立的。两处遗址位于浙江西南部山区向浙东平原地区过渡的丘陵、河谷地带,专家认为这同属于一种新颖的地域文化。  另外,专家还发现了三排柱洞遗迹,目前推断这是干栏式建筑,这可是当时的最高“居住水平”。“当时的人已经住上木结构的建筑了。”而同时期的湖南玉蟾岩遗址、江西万年仙人洞的先民,大都还处于利用天然洞穴作为住所的阶段。这不仅让我们清晰地看见了人类从穴居到棚居过渡的文明发展历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1万年前长江下游的文化就已经确立了优势地位。上山文化为国内考古界在新石器文化起源上提出了一个新课题。  (3)稻作文明  上山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万年之前的稻米,这无疑是极具爆炸性的信息,自然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和研究冲动。这个发现不仅表明上山遗址所在的长江下游地区是世界稻作农业的最早起源地之一,也告诉我们那时候的上山人已经将稻米当做重要的食物资源了。专家们发现很多的上山遗址陶片坯土中都含稻壳,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云飞博士测定,其中有野生稻,也有栽培稻。这种现象说明当时使用的稻谷数量很多,在先民的食物生活中,稻米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从观察情况看,陶片中稻壳的形态是比较完整的,反映出当时的上山人可能有一套干燥、脱粒、加工的技术,而这些又与遗址中发现的大量石磨盘石棒相吻合。  专家们还从稻谷小穗轴特征着手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陶片中稻谷小穗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与现代野生稻相似的野生稻类型,另一种是和现代栽培粳稻相似的栽培类型,他们认为这种现象反映了早期栽培稻原始性的一面,既是栽培稻,又保持了很多野生稻的习性。另外,在陶片中发现了一颗较为完整的来自于栽培稻的稻谷印痕,长度为7.73毫米,宽度为2.86毫米,长宽比为2.7,这颗稻米比现在长江下游普遍栽培的稻米要大得多,专家认为可能来自热带粳稻或旱稻。  “其实,稻米只是当时人们食物中的一部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上山遗址考古发掘队领队蒋乐平这样认为,“由于这里的土质偏酸性,没有留下更多有机质遗物,比如动物骨头、木头等,但我们还是发现了鹿角之类的动物骨头标本,这说明当时的人除了已经开始吃稻米,还通过采集、狩猎等原始手段来补充营养。”  专家在对上山遗址考察后说,上山遗址的出现对农业起源的研究提供了更多解读的可能。“目前人类起源可以推断到300万年前,而农业起源应该在1万年前。在之前的299万年里,人类都是以狩猎和采集为生,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相对比较缓慢。为什么人类会在1万年前放弃持续几百万年的生产方式,转而开始畜牧、种植庄稼?又是何时、何地开始这种转变的?这是农业起源研究上的两大命题。现在,虽然上山的水稻栽培究竟处于什么样的一个阶段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但它作为早期农业起源的一个遗址,是很有价值的。”  许多专家也认为,上山遗址中最大的亮点,就是为稻作农业起源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现在,全球历史和考古学界最重要的三大课题是:人类的起源、农业(稻作)文明的起源和国家的起源。在我国,人类起源的代表性发现有北京猿人等,国家起源的代表性发现有良渚遗址等,而上山遗址的发现将在农业起源的研究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  上山遗址所展现的万年以前的稻谷和许多器具遗存,表明我们的祖先在万年之前就已经走出穴居的蛮荒,开始结束茹毛饮血的生活,而逐渐进入到一个相对文明的栽培养殖的经济新时代。遗存中有一只大口盆,它虽然朴素无华,但在粗糙外表的背后,凝聚了人类的创造,有着天人合一的和谐;它粗犷着内敛的精气,舒展着开放的大气。它应该是新旧石器过渡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先进文化的代表,是人类进步的象征。它出现在万年前的浦江。在冥冥之中,它似乎已为浦江乃至于我们整个民族的昨天、今天与明天种下了人文精神的基因。  2、浦江书画  浦江历来书画之风昌盛,书画名家辈出,是享誉海内外的著名书画之乡。据史书记载,自宋代以来,有一定造诣的书画人物达250多人。北宋于正封书法时人称可与颜真卿相比;元代柳贯善楷书;明代宋濂祖孙三代书法俱佳,有作品藏于故宫博物院;明清之际的倪仁吉精书画,其发绣作品被视为珍品;清代东渡日本的东皋心越,书画篆刻俱佳,被称为日本篆刻之父。上世纪20年代后张书旂、吴茀之、张振铎、郑祖纬等享誉画坛,解放后方增先、吴山明、张世简、张岳健、柳村、袁飞、洪瑞等卓有成就,现今又有一大批青年画家活跃在全国各地。县委、县政府从1994年起先后投入巨资兴建了吴茀之纪念馆、方增先书画碑刻院、山明美术院、张书旂纪念馆、张世简国画院、浦江美术馆和书画一条街,并从1995年起每隔3年举办一届“中国书画节”。吸引了世界各地人士前来一睹风采,充分展现了浦江独具魅力的书画文化。目前县内有国家级书画会员10人、省级书画会员29人,各书画场馆每年接待中央、省、市各级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数万人,年举办书画展览、培训和拍卖100余次。县域内书画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有书画经营单位60余家,书画交易额逾亿元。  附:书画概况  浦江秀丽的山川和纯朴的民风孕育了众多的文学之士,尤以书画为著。  宋元明清,见诸文字记载的书画人物就有51人。北宋时,于正封曾书《左溪山碑》,笔势雄迈,比于颜真卿。元代柳贯善楷法,《三希堂法帖》收有他的手迹。明代的宋濂祖宋孙三人都工书法。宋濂小楷端正,草书龙盘凤舞,列为明代“草圣”;次子宋燧,小篆列明代第一,今故宫博物馆藏有他的行草《敬覆贴》。明清之际,以倪仁吉和蒋兴俦为著。才女倪仁吉工诗词、精书画;蒋兴俦(东皋心越)书画篆刻俱佳,兼通琴道,康熙十五年(1676)东渡日本,传授治印和书画技法,被奉为“日本篆刻之父”。    前辈流风余韵,影响及于后世。本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张书旂、吴茀之、张振铎享誉画坛。1932年,他们与潘天寿、诸闻韵创立白社,成就卓著,为当世名家。张书旂工花鸟翎毛,与徐悲鸿、柳子谷并称“金陵三杰”,巨幅国画《百鸽图》于1941年以国礼贺罗斯福连任总统入主白宫;吴茀之诗、书、画“三绝”,为浙江画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与潘天寿先生为奠定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教学体系和中国美术教育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张振铎被称为“南天一柱”,有“北李(苦禅)南张(振铎)”之誉。稍后,郑祖纬、张子屏、徐天许、张苇研、戚维新等人也负誉画界。     解放以后,相继崛起了一批新的画家。方增先、吴山明、柳村、张世简、张岳健、洪瑞、黄继葵等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他们驰骋画坛,成绩斐然。近年来一批新秀如胡良勇、陈琪、马锋辉等声名鹊起、崭露头角。现今,县人画风盛行,喜好书画的业余作者达千余人。因传统文化的熏染,拥有大量业余作者的浦江书画非常接近于文人画,洋溢着一服浓郁的书卷气,这是浦江书画的鲜明特色。     为了展现浦江历史悠久、独具魅力的书画文化,展示浦江书画事业后继有人、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94年起县政府先后投资兴建了吴茀之纪念馆、方增先书画碑刻院、山明美术院、浦江美术馆。浦江美术馆(院)占地20余亩,投资1000余万元。成功地举办了中国书画名家纪念馆馆藏作品展览、当代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华东六省一市中国精品展、浙江省青年书法选拔赛等书画艺术活动百余次。  经文化部社会文化司批准,由中国美术家协会、浙江省文化厅、中国美术学院、上海美术馆和浦江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1995浦江中国书画节,后又分别于、2004年举办了第二、三、四届。这是我县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内容最多、涉及面最广的文化经贸活动。出版了各届大型精美画册《浦江·中国书画节展览书画选》和《国际水墨画邀请展作品集》等。1995年兴建了一条街,至今已历十余年,现有专业画廊40余家,总建筑面积4000余平方米,涌现了一批书画经纪人,日常交易活跃,很多作品被成批销往海内外。2005年成立了浦江县书画行业协会,不断拓宽书画产业规模。  3、遗产文化  浦江县现有县级文保点137处,文保单位28处;省级文保单位3处;国家级2处。  “江南第一家”为国家级文保单位,其孝义美名和儒学治家思想广为传颂。经当年在郑义门执教20多年的宋濂修订而成的168条家规,后脱胎成为明代的国家法典。郑义门同居15世330余年,最多时一家达3000多人共食不分家,成旷世传奇,被御赐为“江南第一家”。据记载,这样一个家族先后为朝廷培养了174名官员,无一人渎职,成了家庭教育的成功典范。而2006年命名的“上山文化”是浦江乃至全国的珍贵遗产。上山文化距今约10000年,是长江中下游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世界稻作农业的最早起源地之一。  4、民俗文化  浦江是文化部命名的全国民间艺术之乡,传统艺术内容极为丰富,全县有民间艺术700多项。有被称为“浙江三雕”之一的竹根雕,有堪称华夏一绝的“迎会”,有妙趣横生的戏曲剪纸,更有其“灯会”融书画、工艺于一体,有被称为“五朵金花”的工艺绒绣、草编、竹编、花边、麦秆剪贴画。浦江龙灯“八龙闹海”和“板凳龙舞”上北京演出,分获全国民间艺术表演最高奖项“山花奖”。浦江乱弹、浦江板凳龙、浦江剪纸、浦江迎会、浦江麦秆贴画等2006年被列入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全省仅有64项,而浦江县竟有5项之多。其中浦江乱弹、浦江板凳龙两项列入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1)浦江迎会:又称“抬阁”,当地称“迎会”,在浙江省抬阁品种中具有代表性,且风格独特,相传起于宋代,盛于明清,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迎会有“人会”和“纸会”、“人纸合会”之分。“人会”在特制的会桌上按照需要设置铁架,铁架被扮演者的衣物饰器所遮掩,表演者凌空飞舞,悠然自得并不断变幻造型;“纸会”是用竹篾缚成人形,用纸裱糊后再绘画,装饰成各种戏剧人物,由一人隐于桌下,用细线牵拉人物各关节部位进行表演,造形独特,工艺精细;“会桌”由多名壮汉抬着行走,会桌上面都是通过精选出4到6名之间的童男童女,他们各自扮成不同的戏剧中的人物,一抬会桌几乎就是一部完整的故事。近年,当地农民继承发展了大型会桌《蟠桃盛会》,采用疏散腾空的表现手法,设计了“立鹤展翅欲腾飞”的造型,是数百年来迎会史上的独特造型,有“中国第一会桌”之称。  (2)板凳龙(上中图):在浦江当地又称之为《长灯》。板凳龙在浙江许多地方都有,并与各地乡风习俗维系。《浦江板凳龙》较具代表性,且历史悠久。据浦江地方志记载,西汉武帝年间就已兴起,唐贞观年间方志中也有描述。其特点在于龙身由几十节、几百节甚至上千节板凳串联而成,阵图变化丰富,民间参予面极广,有的表演队伍延绵可达七华里之多。此外,道具工艺制作手法丰富,集民间剪、画、塑、织一身,龙头与板凳之上的灯彩饰品千姿百态,琳琅满目。  (3)浦江乱弹:又名“金华乱弹”。因浦江的乱弹班最多、最著名,故称“浦江乱弹”;又因浦江县属金华府,故又被称为“金华乱弹”。浦江乱弹为清初新兴的戏曲声腔、剧种,独立组班演出,清中叶最为兴旺。乾隆以后,高腔、昆曲日益衰落,遂与乱弹组成高、昆、乱“三合班”进行演出。浦江乱弹以曲调优美、乐器演奏技巧高而取胜。尤其是“三五七”以及器乐曲“花头台”(闹台时演奏)最有特色,受到戏曲界和音乐界的一致赞扬。解放后,浦江乱弹成为婺剧的一种主要声腔,现无专唱浦江乱弹的专业剧团和业余剧团,但在浦江县至今还有几十个以唱浦江乱弹为主的民间坐唱班,成为农民主要的娱乐形式。    三、风物篇1、手工艺  (1)浦江花边:花边,在“五朵金花”中开得最鲜艳、最动人。花边,脱胎于民间传统的十字挑花工艺。这朵具有浓厚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古老之花开了千百年,至今依然鲜艳欲滴,依然在传承它的基因,依然在演绎一个美丽的传说:一个天生丽质的浦江巧姑娘在挑花架上银针飞舞,依循布料的经纬,上下交叉十字形挑绣,绣出会游的鱼、会飞的鸟、会飘香的花……明末刺绣高手倪仁吉,清代挑花能人、时称“女师”的张氏,现代钩针新秀汪素竹都是巧姑娘的传人,她们的作品或山水人物、或花鸟走兽,无不栩栩如生,精致美观。她们的精品有的收藏于故宫博物院,有的流传日本,有的到国外展出,名声远扬。一九七九年十月,浦江花边厂应运而生。美术工作者纷纷加盟,与科技人员一起在十字挑花的基础上,结合抽丝、布贴、雕花、绗缝等多种工艺技法,融合现代画派浪漫夸张的手法和大胆明快的色调,设计出新的产品,把浦江花边艺术推到一个新境界。  (2)浦江绒绣:绒绣是从传统民间刺绣工艺中演变而来的,用彩色绒线在特制的网眼麻布上绣制而成。它突破了传统刺绣的色韵表现形式,可自行拼色,善于表现油画、国画、彩色摄影艺术的效果,做到色彩丰富、层次清晰、形象生动。绒绣先在浦江七里乡落户生根,尔后在浦江遍地开花。浦江绒绣产品大型彩色地毯、沙发套、圣诞袜、靠垫、贺年卡、台面及及各种大小艺术壁挂遍销世界各地。  (3)浦江草编:浦江草编是传统工艺品,以大麦杆的头一节作原料编织而成。产品有扇、盒、盘、垫、袋、信插和小褂件等七大类,品种繁多、编工精细,样式新颖,群众喜爱,有实用和欣赏价值,既是馈赠亲友的礼品,又是外销出口的重要商品,现已外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4)浦江竹编:草编在我国起源很早。浙江河姆渡原始社会遗址就发现有距今七千年的苇编席子。浦江乡村麦秆资源丰富,相传在明代已发展成特然工艺。“揖让月在手,动摇风满怀”,吟罢南唐李煜《咏扇》诗句,手摇精巧美观的浦江麦秆扇,清风徐来,清香爽人,那是一种多么优雅的情趣。浦江草编是以麦秆编织而成的传统工艺品。别小看这不起眼的普通麦杆,正是它经过挑选、整形、漂染、被加工编织成一件件玲珑精致的工艺品。有造型拙朴、憨态可掬的动物玩具,有编扎简练,形态各异的盒、盘、袋、垫、篮等日常用品……这些产品不仅具有自然美,而且有不生虫、不发霉等优点。  (5)浦江民间剪纸艺术:浦江民间剪纸历史悠久,流传甚广。它以戏剧人物和神话人物为主要题材,人物多用阴镂手法,既有南方剪纸细密秀丽善装饰的特点,又有北方浑厚粗犷的造型,在中国剪纸中独树一帜。建国后,有许多画册浦江剪纸,1960年还出版了《浦江民间剪纸集》。浦江县文化馆在收集整理浦江剪纸的基础上组织业余作者创作新剪纸,并在本地、杭州和日本展出。剪纸还作为学校教学内容。1988年,3幅传统剪纸入选《中国美术全集》。1993年,文化部命名浦江县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2004年,被确定为“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保护项目”,并编辑出版了《浦江剪纸》(人民日报出版社)一书。 以戏曲窗花为代表的浦江剪纸,擅取戏中典型的场面情节,充分体现人物的身段之美。有别于戏曲的是,剪纸为之配上了相适应的背景为衬,显示了特定艺术语言的优势。浦江剪纸,具有风格秀丽,形象生动,质朴大方,题材广泛,装饰性和想象力强的特色。浦江剪纸历史悠久,据传南宋时期就已相当盛行。作者大都是劳动妇女,她们除了按传统图样熏样剪制外,有时也自己设计画稿,进行创新。传统的剪纸作品大部分是用剪刀剪成,刀刻的极少;彩色剪纸,则是用不同色彩的纸剪成几个部分粘贴而成的。  (6)浦江麦杆贴:浙江传统民间工艺品,又称“麦秆画”、“麦秆剪贴画”等。源于明代中叶,当时的传统工艺从麦秆团扇蕊剪贴脱胎而来,到清代发展成独立的特色工艺。据传是由艺人倪仁吉首创,后曾一度绝迹,至清代同治年间民间艺人金翠娥挖掘制作,得以流传。每逢春麦收获季节,民间艺人选麦秆中光洁者,经漂白、染色压成麦秆薄片,剪贴于白绢或纸板上,用麦秸逐层粘贴(堆)成画面。一般运用国画形式构图。嵌于镜框内,作为欣赏品。也有用麦秆贴作为嫁妆饰物及扇芯等。建国后,麦秆贴画的技艺有很大发展,从单一的平面剪贴发展到立体剪贴造型,如立体堆贴成金鱼、鸳鸯、锦鸡、熊猫等。并有以麦秆工艺制成花瓶的插花及书签。  (7)浦江竹木根雕:浦江竹木根雕制作工艺始于唐宋,兴于明清,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表现为构图疏密得体, 浦江竹木根雕(通称根雕)、东阳木雕、青田石雕因其取料不同,各有特色,并称“浙江三雕”,远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闻名国内外。浦江根雕,是从木雕、竹雕基础上升华出来的工艺珍品。由艺人按竹木根株的自然形态,进行巧妙的构思和设计后雕镂而成。一件上档次作品,价值以万计。  2、土特产  (1)浦江竹叶熏腿:浦江竹叶腿,又名竹叶熏腿,顾名思义就是一种用竹叶熏制而成的火腿。竹叶熏腿起源于北宋年间,产于浦江西部曹源口、程家、五家村一带,据《浦江县志》《浦江风俗志》载:该地气候条件较好,腌肉腌腿,可酌减用盐量,使所腌之腿,味淡甜;同时又盛产毛竹,当地人民均以竹枝、竹叶当做燃料,民间自腌之火腿,悬挂于灶间,每日经受烟熏火烤,遂成名腿。其皮肉略透明,精肉鲜红,香气浓郁,咸中带甜。保留了浦江和浙中一带民众的生产、生活的原生形态。  (2)浦江豆腐皮:豆腐皮是浦江特产,历史悠久,畅销全国,出口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易贮藏,便携带,是访亲送友的佳品。浦江豆腐皮制作工艺精细,经打浆、高温、去渣、结膜而成,达到国家卫生标准。本品采用本地优质黄豆为原料,黄豆抗病力强,不易感染病虫害,未受农药污染,是一种天然的绿色食品。豆腐皮营养丰富,蛋白质、氨基酸含量高,据现代科学测定,还有铁、钙、钼等人体所必需的18种微量元素。儿童食用能提高免疫能力,促进身体和智力的发展。老年人长期食用可延年益寿。特别对孕妇产后期间食用既能快速恢复身体健康,又能增加奶水。豆腐皮还有易消化、吸收快的优点。真是一种妇、幼、老、弱皆宜的食用佳品。豆腐皮可制作多种多样的荤素佳肴,既可充作家常便菜,也可用与各种宴会酒席。  (3)浦江春毫茶叶: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浦江县位于浙江中部,而仙华山,古有名之。浦江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群山叠嶂,奇峰峥嵘;山峦起伏,林木葱茏,土壤肥沃,气候温和;云雾缭绕,雨量充沛。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中国名茶——“仙华山牌”浦江春毫。“仙华山牌”浦江春毫茶1989年荣获省名茶证书,同年被评为中国名茶;1999年被评为中国国际农博会“名牌产品”;2001年茶文化展览会被评为无公害名优茶特别推荐产品,并被评为中国国际名优茶,同时被中国名茶博物馆收藏;2002年荣获中国茶叶精品博览会金奖;2003年荣获浙江省农博会金奖,产销量跃居全市第二位;2004年5月份获中国宁波国际文化节“中绿杯”名优绿茶评比金奖,通过了农科院有机茶发展中心的有机茶认证和国际(IMO)有机茶认证。自1986年至今多次荣获国际、国内奖励证书。浦江春毫选用国家级良种茶资源,利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应用有机茶生产方式,利用单芽,采用四道工序精细加工而成。具有紧卷披毫,细嫩翠绿,香气怡人,韵味无穷,滋味鲜爽甘醇,汤碧明亮,叶底匀净嫩绿之特征。沏茶初时,分两层直立于杯中,随后逐渐直立于杯底,其茶味品质独特。  (4)潘周家手工面:又名“长寿面”,纯手工制作而成,具有煮时不糊、柔软滑润、嚼不粘齿的特点,长期食用有和中养胃之功效。还有“一根面”,做工精细、制作工序复杂,按传统配方配比,须经过和面、揉条、上橱、发酵、拉面等十几道工序,具有久煮不糊、柔软滑润、嚼不粘齿的特点,好吃不说,还蕴含了“长寿”的文化。  (5)桃形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富含矿物质的麦饭石砂壤孕得夏季珍果:果实外形似桃非桃,着色似李非李,食之兼有桃李风味,肉质厚实、醇香,甜而不腻,果大质优,果树专家吴耕民教授定名为“浦江尖桃形蜜李”,是国内珍稀水果。专家们当时就为桃形李下了这样的定论:世界上李类水果中最晚熟的品种;也是“个子”最大的李类水果,单个最重的达200克。 多次获国家、省、市优质水果奖,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6)水晶皮璃: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需要清新透明、珠光宝气的吉祥饰品,而无色透明的天然水晶与钻石世上罕有、价格昂贵,所以几可乱真的水晶玻璃便替而代之。独具慧眼的浦江人正是利用这一优势,把水晶玻璃业做大做强。目前全县有水晶玻璃工艺饰品企业八百余家,年产值达十余亿元。产量占全国水晶玻璃工艺品生产总量的65%以上,成为国内最大的水晶玻璃工艺品生产基地。水晶玻璃工艺品有豪华水晶灯、首饰、镇纸、印章、钟表笔插、奖杯、纪念座、棋类、建筑模型、交通工具模型等系列产品,件件典雅华贵,款款晶莹剔透。  (7)南山泼露清:南山泼露清酒厂位于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旅游胜地南山脚下。泼清露在南山一带有着古老的历史,渊源的文化。泼露清以优质糯米、糯高粱、露水为主要原料,根据祖传秘方结合现代科技,拌粮进而深度发酵,经地下长期埋存精酿而成,具有金黄清亮,醇厚甜爽、回味悠长,形成独具一格的南山泼露清酒品牌风格。  (8)浦江黄酒:“浦阳江”五年陈黄酒和“江南第一家”营养型黄酒,是浦江最具有特色和品质的产品之一,既是如意的宴请酒,又是体面的礼品酒,深得消费者信任和推崇。浙江省浦江合丰酒业有限公司,是浦江唯一老牌酿酒企业。  (9)万方腐乳:腐乳富含人体必须的各种氨基酸、钙、铁、锌、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12等。常吃腐乳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并能预防恶性贫血,腐乳还能预防老年痴呆症。浦江万方腐乳历史悠久,“万方”系列腐乳有槽方、玫瑰、青方、红方、麻油白方、辣腐乳等品种。专利产品万方火腿腐乳采用天然、绿色、无污染的仙华山粽箬包裹,内有金华火腿,配以宁夏枸杞、果葡萄浆等多种营养食品精制而成,产品具有独特的风味。  3、古村落  (1)潘周家  潘周家村,其实是两个村,一个叫潘家,一个叫周家。由于两个村庄已经连在一起,所以有了潘周家村的合称。据家谱资料记载,周家是宋朝时从杭州迁来,距今已有770多年。  潘家是明朝时从古徽州迁来,已有410余年历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潘周家村现已有500来户人家。潘周家村位于浦江和桐庐临交界的北部山区。令人称奇的是,此地却平生一块山间平原,视线开阔。当地农民称之为“大坪洋”,文人们则喜称为“盘州”,因为四周皆山、环抱如盘。有一条不大的溪,叫壸源江,流经该村。正是这片肥沃的土地,使得潘周家村留下大片宏伟的明清古建筑群。  潘周家村的古建筑群全部是厅堂式建筑,一般以家庭里的每房分支为单位建造大厅堂,全村拥有几十座大小不等的厅堂,由于建造年代不同,这些厅堂,无论在外观还是在内饰上都存在较大的不同,仅大门就丰富多彩了,有非常精致的砖雕门楼,有些则是大型的府堂式的大门,有的大门干脆不开,在门后造了戏台。  潘周家村庄的周边风景也是相当迷人,明朝时,就有“篁渡停舟”、“盘溪赛社”、“唐岭参禅”等盘州八景,篁渡木桥,几百年来,屡毁屡建,至今尚存。潘周家人恪守祖宗“耕读传家”的旧训,清朝嘉庆皇帝的老师戴殿泗曾师从周家村的周璠先生,周璠先生因此还得到过皇帝的龙头拐杖,潘家村仅清朝就出过55个秀才,如今该村在国外留学以及获得博士学位的人为数不少。而今潘周家村最令人称奇的就是“一根面”和“潘周家”手工面了。  (2)书画之乡礼张村  新中国第一代语言学大家的故里;和平百鸽图飞向美洲白宫的出发地;“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铁板绝唱长江画派的发源地——就是中国书画之乡:礼张。   礼张村位于浙中地区享有书画之乡、水晶之都盛誉的浦江县内,是张姓聚居地之一,始祖张元善,河清人(今属于江苏省清江市)。五代吴越时任衢州刺史,退隐越州青山。宋建隆(960~963)初,迁浦江桃源山麓之水阁。五传至张兴宗,有三子。后幼子张友闻迁樟山,其裔孙张火夜始迁于此。此地因在双溪源里而名“里张”,后以谐音雅化为礼张。  自清末以来,礼张书画家辈出,掉鞅艺坛,蜚声中外。自清朝康熙至光绪年间,一个50多户的小山村,有文化名人38人。上世纪30年代,名震国内的艺术沙龙“白社”5名骨干中,礼张村就有张书旂、张振铎2人。巍巍礼张,山灵钟秀;翰墨文库,人才渊薮。  礼张书画陈列馆是礼张文人书卷气的促动,是物质文明促进精神文明的表现,挖掘文化底蕴是全村人民的愿望。 日,对于礼张人而言是一个特殊的日子,这一天,他们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中共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国画大师张世简先生、著名国画大师张宝莲女士、中国民族文化研究院副秘书长、著名画家张方扬先生等和来自北京、上海、杭州的20多位礼张籍著名书画界人士,回故里礼张村,为村民们给他们筹建的书画陈列馆揭牌。至此,村民们可在陈列馆内一赌大师们的风采了。  礼张书画陈列馆是国内少有的村级书画馆之一,其收藏书画的品位之高,令人叹为观止。张书旂先生之画,如美女嫣花,极妍尽态,雅俗叫绝。他是30—40年代杰出的花鸟画家,与徐悲鸿、柳子谷并称“金陵三杰”。巨副国画《百鸽图》以国礼贺罗斯福连任总统入主“白宫”,蒋介石在此画上题词:信义和平。《百鸽图》代表中国人民为二战反法西斯胜利送去贺仪,呼唤和平,以联合英、美抵抗日、德。徐悲鸿称书旗先生“画鸽应数古今第一。”潘天寿先生称书旂先生的画“设色绚丽,构图新颖,为花鸟传神写照,深为雅得。”张振铎,其画作与堂侄书旂同出一源,但在20世纪50年代后,他的画风在时代感召下一变为大气蒸腾,雄浑苍润,粗犷豪放,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大有铜挟铁板之绝唱。书旂先生与李苦禅齐名,被誉为“南天一柱”,是“长江画派”奠基人之一。李可梁以“南张(振铎)北李(苦禅)誉之,著名画家吴冠中、汤文选等均出其门下。    张世禄(),著名语言学家,古汉语专家,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家,先后在南京、复旦等10多所大学任教授。汉语大词典学术顾问,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著作颇丰,被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尊为“恩师”。张世禄乃书旂之胞弟,兄弟俩一主绘画,攻视觉艺术;一主语言,攻听觉艺术,各为当世名家,双峰对峙,一母同胞。  在众多俊杰中,张世简先生被推为本村当代画家之最。先生的大作超脱灵变,爽利大气。《松鹰图》、《孔雀图》等一批力作分别悬挂于人民大会堂、中南海毛主席纪念堂内。四尺中堂《风和春暖长鸡雏》,已被宋庆龄故居收藏。先生艺德双馨,近年赴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举办画展,受到欢迎。画品即人品,张世简先生始终坚持艺术的纯粹性,这使他保持着长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革命老人张纪恩先辈今百岁。他以革命豪情挥洒出对祖国山河的深情,大革命前后他随周总理在血腥的沪上办公室,甘生命之险为民族之解放燃烧青春。毛毛在写作《我的父亲邓小平》时曾专程采访过他,在电视专题片《邓小平》中有他回忆邓小平事迹的片段,叶永烈称张纪恩腹藏党史风云。  书画陈列馆成立短短四个月来,来访人数已达四千人次。来自日本、西藏、深圳、山东、上海、南京以及省内的瑞安美协等书画爱好者纷纷前来参观访问。有的挥毫泼墨,留下墨宝。西藏的戛玛杰布罗卓在留言簿上欣然写道:“风道龙果,尊幼合欢;随笔利绝,四海乾坤。”在此期间浦江县委书记蔡健也曾多次赴礼张村,并题词:书画礼张。    礼张山川秀丽,民风纯朴。村里的书画风味极浓。从走路的娃娃到古稀老人都能在书桌上展示一番,这是极为罕见和珍贵的,尤其是该村在农村建设中取得的丰硕成果,让人倍感欣喜。书画文化和乡村旅游成为该村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礼张虽地处偏僻山区,仅600左右人口,但这个书画村,村民从田里回来,把手上和脚上的泥洗干净,拿起毛笔就能画一张画,写一幅对子。礼张村被称为“人人会动笔的书画村。”现今,村人画风盛行,全村洋溢着一股浓郁的书卷气,这是礼张书画的鲜明特色。  走进这个小山村,扑面而来的是满墙的书画。有的是村民自画的,也有的是国画喷绘作品。有张书旂先生的《扁豆小鸟》、《大丽花翠鸟》,有张世简先生的为纪念邓小平同志逝世一百周年而作的《向日葵》及《池塘清晨》,也有村民张扬画的“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白月季》等作品。村墙上的书画作品有50多幅,真是“山青林茂才俊业生双溪水,心勤思敏竞秀拔翠礼张人。”  (3)嵩溪村  嵩溪村建村已有800多年历史,由村中徐姓始建于宋代。徐姓始祖处仁,大宋之太宰,随驾南渡,始家于浙。二世祖徽言,抗金殉节,赐谥“忠壮”。三世祖宾礼,徐宾礼,官至江浙置制使,宋绍兴年间(),巡行属县,见浦江有邹鲁之风,择居乌浆山下大徐畈。其子金,授诸暨州判签事,赴任途至嵩溪源口,慕山川秀丽,解职后,举家迁居嵩溪,村以溪(嵩溪)得名,源头出于鸡冠岩的嵩溪,分前后两溪穿村而过,在村南的桥亭汇成一流,溪水澄碧,小桥林立。嵩溪有徐、邵、柳、诸、王、项、潘等姓,徐姓占村人口的多数,邵姓次之。  嵩溪村整个村落因地势而建,村内小溪潺潺,古屋分布密集,错落有致,许多建筑更是横跨于嵩溪之上,形成独特的风景。村中的石板路、溪石路四通八达,百转千折,走在其间抚摸着斑驳的老墙,感受村落的古迹。房屋的朝向与外观也因而不断变换,马头墙与门头不断变换构图,村庄的景色也随之生动。  嵩溪村的悠久文化和灵山秀水,孕育了嵩溪村先民聪颖的建筑智慧。嵩溪古村所保留下来的古代建筑,如同一块晶莹剔透的艺术瑰宝,让我们在领略嵩溪先祖智慧结晶的同时,又让我们清晰体悟到嵩溪村建筑文化的精髓。这些古村落在选址、建筑与居住环境的营造方面,顺应自然,合理布局,创造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和美的极致。有着40多座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砖石结构的古宅的嵩溪村,建筑布局精巧,造工精细,檐、梁、柱雕有山水花草画,门匾上绘有栩栩如生的各样图案,完整地反映了当地嵩溪人的历史风貌、民俗民情、文化特色、生活习惯,其门楼的取名和建筑特色,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仁义礼智信”的丰富内涵。  嵩溪古村现存古建筑为宋代至清代所建,有徐氏宗祠、邵氏宗祠、上下中间堂楼、小天门里、大厅、心灯故居、王姓书堂、故三层楼、下坑头、关帝庙、青龙佛堂、义祭屋、柳店和义堂厅遗址等约43幢,共计1560余间,约54600平方米。宗祠、台门、戏楼、大殿等,其间的雕刻、漆绘、彩塑,雅致清新,无不透出建筑艺术的神韵。一些名门富绅的清代老宅,青砖、粉墙、黛瓦,雅致古朴。各类建筑布满浮雕、楹联、名匾、石雕等,结构精巧,装饰别致,典雅壮观。门楼山墙、窗楣、尾脊、房梁、堆塑、天井,都无声地展示着精心的设计和完美的工艺,为嵩溪村文化增添了古意。  嵩溪古村的建筑有着很高的审美理念,路:溪石铺地,房:木结构,砖墙维护。各家各户的宅院富丽雅致,门墙、房梁上都有绚丽的彩绘、璧画,奇花异卉、飞禽走兽,楼台亭阁、戏文人物,尽显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 该村自古尊道德、重教化,文风昌盛,内涵深厚,以及颇具特色的程朱理学中的伦理文化、聚族而居的宗法文化、村落建设中的风水文化、贾而好儒的江南商人文化、姓氏文化和内容丰富的民间劳动歌谣“石头调、石灰谣”,在这里处处闪现,无不昭示着特色独具的嵩溪。  古时嵩溪村过春节与异地有所不同,正月初一早上5点钟,就要行香拜祖宗,每个男丁在每个太公前领取一双馒头。待到正月12日开始迎龙灯,男丁从15岁时都开始去参加。嵩溪村人多灯亦多,故有三个龙头,一个龙头多的达到150余旗,三条龙灯在大明堂之中翻江倒海、飞龙上天,景观甚佳。元宵节夜,各堂楼太公像前摆十五(摆设着明间的奇珍异宝,攀比各堂楼的艺术水平)。还有到本村过第一个春节的新媳妇,在晚上必须同做新娘那天一样摆设好新房、打扮一新、戴上彩头、穿上红心袄,让大家看个够。人们边观灯、边看十五、边闹新房,直到后半夜止。由于嵩溪村的元宵日特别热闹,家家户户烧麦饼,意示一年团圆,各家各户的一些亲友都要到嵩溪来过元宵。农历五月十三日,关公生日,每年都要做大戏三天,邀请至亲好友前来看戏(自清乾隆年间一直至解放为止)。九月九重阳节,更为热闹,也做大戏三天(初七到初九),从九月初六日起,姑妈、外婆、舅妈,都用轿去接来,其他客人都要请到。九月初七日有迎菩萨队、迎香桌队、展龙虎大旗(浦江县最大)队、长旗队、短旗队、执事队、火铳队,最后还有什锦班与嘭尖大(嵩溪独有乐器)环绕整个嵩溪。初十日大戏结束,凡用轿接来的长辈全部用轿送回去,并且送戏果一篮。  悠久的嵩溪村,文风素盛。清康熙年间,徐敬臣创立了声闻遐迩的“嵩溪诗社”,后有徐思祚、徐思琛等人邀会诗人友好,吟咏揣摩。又有徐宗义、徐宗璧、徐宗沛相继主其事,承传数代之多,历时达一百二十余年之久,这实属罕见。  嵩溪村的书画、诗文知名者,代出不穷。清徐子静,善人物、花鸟,均生动有致,传世者颇多。其《观潮图》,展现了翻滚的江潮与长街上前呼后拥的人流,气势非凡,而楼阁之上的达官贵人则悠闲自得。又擅画墨龙,泼墨淋漓,似有烟波出没,精妙入神。近代的徐品元,少好学,诵书辄达鸡鸣。廿岁金华府试第一,继又两次应举中选,后设教于本县与金华、义乌、东阳、诸暨、衢州等地,曾多次上书论政,与康有为等有信件往复。提倡男女平等,反对妇女缠足。博通经史,善诗文,工书法。撰有《嵩溪笔耕集》、《课徙草》、《童子调》等。徐菊傲,幼聪慧,致志于画。后与郑义门郑子琳等三人,结为书画四友,梅、兰、竹、菊,各擅其一。一生专画写意墨梅,老杆瘦枝,巨细疏密有致,笔法苍劲。徐心灯,善书法,尤爱画竹,且收藏甚富。徐察人,善诗文,工书画,书法以隶篆作行草而自出心裁,绘画典雅清新,以兰竹尤长,兼作山水,诗文喜赋讽刺诗,以讽剌旧时政治和权贵。徐心泉,擅壁画人物,山水、花鸟,尤精于木雕,有杨林村花厅牛腿、斗拱、雀替刻件传世。其牛腿刻有历史人物百余人,按历史故事穿插,动作各异,神态生动,构图精巧,刀法纯熟。徐天许,擅花鸟,尤精鹰鹫,亦作人物,先后执教于沈阳师范学院、鞍山师范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嵩溪村民历来于农樵耕读之外,又以烧制石灰为业,销售石灰生财。“嵩溪十景”之一的“东壁石斧”便是指村东之山经数百年的矿石开采而成百丈峭壁,巍然耸立,如斧削成,凡来嵩溪游者,悉仰望惊心,叹为观止。“嵩麓灶烟”一景也为他处所未见之烧制石灰的盛况:村东石灰岩下,窑灶层层排列其间,昼夜灶顶轻烟袅袅,如云如雾,青山映掩,浅深如画,别成一番佳趣。90年代后村中已不再生产石灰,“嵩麓灶烟”这一景也随之消失,只余“东壁石斧”一景及山上的层层废窑静静地见证着这一段历史。  (4)新光村(灵岩古庄园)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穿行灵岩古庄园,随处可以触摸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细节,每一座门厅到每一道额坊,每一尊石柱到每一块砖头,各种雕刻细腻地装饰着古村落的每每局部,历经数百年的沧桑,给我们不单是怀旧感,更是赏心悦目的审美愉悦感,让人们经受伦理学、民族学、建筑学的沐浴……  灵岩古庄园位于西北山区虞宅乡新光村,庄园四面环山,东有浦江绝景之一的朱宅水口、狮象守口、金鱼戏水和栖云洞,南有中华山、元宝山,西有红岩林场和马岭风景区,北有青龙戏茜水,是仙华山至马岭景区的必经之处。该古庄园建于清乾隆年间,距今已有260余年历史,总面积15000余平方米,灵岩古庄园是仙华文化的有机组成,更是浦江在清朝中后期儒家文化的次中心,时称“金华第一村”,现为“市级文物保护示范村”。  古庄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当时,浦阳朱氏第十三世孙朱胜(均五公)从浦阳镇豹桥迁至廿五都茜溪五沙畈上宅(朱宅旧屋)。清乾隆元年(1736年),第二十三世孙朱可宾(灵岩公)开始在杭州、湖州一带经营木材、靛青染料和茶叶生意,发迹二十余年,富甲一方,号称“朱百万”,曾拥有三十六庄(现仅存横街解放西路31号“文学名家”和桐庐姚村、梓州等庄园)、七十二埠及马岭至芦茨的山林。每个庄园都有上百亩耕田,其中富阳市最多。灵岩公重仁义,重才育英,令人敬仰。据传灵岩公巨资捐献朝廷,乾隆皇封赠其为国学生,其妻金氏诰封为安人。灵岩公又捐资修建浦江学宫、浦阳书院,为激励子孙好学上进,凡考取秀才者奖银四百两和良田二石;临终时遗嘱捐杭坪义庄108亩良田,庄屋五间,园地四分六厘,以每年的租息资助全县乡、会两试。县内受过灵岩公资助或奖学的人才无数。提督学院王杰送来“泽洽胶庠”匾额,金华知府杨志道赠给“惠及儒林”匾额,浦江知县薛鼎铭、金华知府凌广赤、张鼎治赠给“奇英重望”、“维持教育”匾额。受过资助的举人薛砚封写对赠楹“积公累仁留名乡国,继志述事为贤子孙”,赞颂灵岩公为浦江及婺州大地教育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灵岩公发迹后欲建宅定居,寻基至前山畈路上碰到风水先生而帮助定基。乾隆五年(1740年),灵岩公举家迁至应家畈诒榖堂,即廿五都朱宅新屋,时称灵岩大庄园,民间俗称廿五都朱宅新屋,灵岩大庄园以S形茜溪为界,与朱氏宗祠成为阴阳太极图案……直到1967年,由于“文化大革命”,诒榖堂门牌坊浮雕有一部分被红卫兵损坏;灵岩公、静斋公、万聚公、立兴公等遗像及举人薛砚封所题字画被焚毁,只有昆山公像幸免于难。  灵岩古庄园原有古屋25幢(今还留16幢),现存130余间房屋约10000平方米,朱氏宗祠气势不凡,廿九间里、润德堂、敦睦堂、昆山书房、痴泉、美鱼楼、桂芳轩、启明居、长庚居、佣房、儒丰居、立考亭等,极富文化气息。这些建筑构思独特,规划气派,匠心独具,是花园、住宅、道路、排水、绿化、硬化、亮化和雕塑艺术的完美结合。庄园的石子路、石板墙脚、石板天井、石窗架、石门架、石门槛、石爽子、石转角、石用具到处都有,四进大厅堂、四码头、六码头、八码头层层攀升,六幢66间厢房井字形排开。尖顶、圆顶、码头顶;方窗、圆窗、六边窗;巷门、台门、门牌坊;三间井、七间头、十三间头、廿九间里等三合院、四合院交相辉映,构成一座高档次、高品位的古民居博物馆。  高达11米的大厅门牌坊上“南极呈祥”及有关图案为磨砖砖雕,顶端由泥塑烧制的洋葫芦居中,两边分别立有鳄鱼;下端衬以“鹿含仙草、喜鹊登梅、麒麟奔放、八仙过海、天女散花”等浮雕。厅堂牛腿有雄狮滚球、狮子母子、人物牲畜,采取大气的徽派雕刻,墙壁雕梁画柱,艺术砖窗构思巧妙。中厅为“诒榖堂”,有新娘验小脚的60厘米高的石门槛。东西墙原刷有两块统长黑板,并写有“礼义”、“羞耻”四个排笔字。三厅曾立有各级官员赠给的“惠及儒林”、“七叶衍祥”等多块褒奖牌匾。厢房由开创者朱可宾的灵岩故居和读书房、练功房、钱库房、三会房和礼仪房组成。六幢厢房与厅堂共78间房子构成为金盘里,取其面对元宝山,喻意为财源滚滚来之意。  厅前有一长方大明堂(意为纸),前有砚池(亦称镜池),再前是四间头——长庚居(意为墨)和菜园,当时种有一株大松树(意为笔),再前是读书园,由德道仁池和花坛组成,有诗曰“德道仁池读书园,四宝伴你做文章;学成立德最为先,取仁求义美名扬。”传说无论何人站到明堂,让镜池照一照,就能分清好歹,也敦促读书人成才立德。堂屋清秀整洁,典雅庄重,虽然是富贵人家,但处处显示出富而不奢,贵而知礼的风格,这是庄园主人亦商亦儒的传统体现。  单幢古屋最大的廿九间里,大台门气派漂亮,砖雕“北极呈祥”熠熠生辉,另有两个小台门各有特色,其中南面设了一个“水门”,以镇住火龙而消灾,东面墙上设有方窗、圆窗、六边窗,妙趣横生;楼下回廊设有多个围门,上装粗犷木雕,楼上也有回廊。三间厅的润德堂居中,门顶“宜俭宜勤”为家训,两个大天井相隔,四周成为住房,六扇全堂门,门窗装有抽板,通风、启亮方便,窗门、窗花做工精细,铜制圆拉手、方拉手小巧玲珑、美观漂亮。  润德堂边嘉庆年代修建的“痴泉”,是个月亮形的水井,建有十几步石板台阶,可直接走下去挑水,名字虽不太雅观,其意却是永不断流,几百年来,无论什么大旱年代,也从未干涸过,一直默默地为村民提供清澈的泉水。  敦睦堂是一座八间八弄的小四合院,是目前留存最精致的昆山公故居,房子主人是当时建造灵岩大庄园的总管。四周门窗都有木雕,且艺术造诣极深,凤凰如活、静物似花;铜制拉手造型独特、结实耐用;石板天井、青苔斑斑,讲述着远古的故事:“八间八弄双个井,就是不见有水井,原是井字和天井,书香门第出举人。”其后代朱建华、朱小华还获得了博士学位。  昆山书房为三开间小院,东侧伴有“儒林园”,台门留有古老的铁拉手和铁门管,楼下中间墙由鸡蛋清、桐油和石灰混合后粉刷,并划有格子,至今光滑如初,且有立体感。楼上有壁画、门窗有雕刻,蜘蛛、蜻蜓、蝴蝶等昆虫与花草和谐共处,活灵活现;古火炉坐墩、木漏斗、竹篮精致绝伦。  260年前建的古三层楼巍然屹立,门窗拼雕、石板埂沿完好,鱼池古老、花缸精美。该楼因从前养有红金鱼而称美鱼楼,当时附近村民、小孩都会经常赶来观鱼,后该楼主人生了几个漂亮的姑娘,又称其为“美女楼”。同治元年(1862年),朱学交之妻薛氏,带着女儿回下薛宅娘家休养,路遇贼匪,仇恨涌膛,携刀杀贼,劈死匪首,但自己及女儿也命归黄泉,为此,浙江巡抚左宗棠奏请朝廷礼部赠给“钦旌节孝、凛冽常存”的牌匾。因此该楼还称为“烈女楼”。  桂芳轩,坐北朝南,正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二间。正房明间五架抬梁式梁架,前檐单步成廊,五柱落地,东西厢房走廊设一级台阶,具安全防范作用。台门门额横书“守拙园田”四字,教育子孙不要傲气凌人,要谦虚做人。天井内曾植有一株大桂花树和两株石榴树,现仅存石榴树。院子内散落着练功石墩、石锁、两头矩,练出了朱绍粟、朱宗考父子两代武秀才,浦江有名拳师杜亦勇曾拜朱宗考为师,传说他们能飞檐走壁,名噪一时。桂芳轩南面院墙上题有嘉庆七年(1802)农历九月十八日由南屏松竹友人所题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及李白《春日醉起言志》诗两首,书法精湛。桂芳轩门边及整个庄园的路边仍存有六座古代路灯灯龛,又传说内有浦江最豪华、价值几十万元的古花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辉煌。  “种学园”是大房祖先读书散心的地方,由一座两面朝向的五间两层楼和花坛、荷池组成,竹溪先生朱其追为太学生,经史子集无一不览,爱书如命,其后代有20余名秀才、太学生,可说是文风鼎盛。重修金华府学时,朱其追捐金640两,金华郡伯严少峰(知府严荣)先生奖给“义崇黉序”匾额,并曾树过牌坊。  “明哲园”取“为人处世明哲理”之意,又称百草园。由尖方池亦称盾矛池和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浙江金华浦江公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